《生活与哲学》第六课“高中政治求索真理历程的历程”中的哪些道理

【图文】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上传于||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第​六​课​课​件​。
大小:565.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
教材版本:新课标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第六课(高二年级)
&&&&&&&&&&&&&&&&&&&&&&&&&&&&&&&&&&
陕西黄陵中学&& 姚永刚
&&&&&&&&&&&&&&&&&
1、 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 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
4、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
构建知识框架
一个基本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两个特点: 实践的特点;真理的特点
两个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三个表现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
&&&&&&易混易错点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2、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3、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没有的。
4、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5、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之一。
7、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认实践。
8、有用即真理。
9、真理是标志着客观与主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10、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认识到实践,实践到认识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11、人的认识是无限的。
1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13、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书。
14、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决定的。
15、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16、真理具有客观性,所以真理永远是真理。
17、人的真理性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
&判断下面名言典故中的哲理
1、“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2、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
4、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5、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6、“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7、“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真理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9、“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重点知识深化
一、对实践特征的理解:
第一,实践是一种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不是整个世界。
第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第三,所谓“改造”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该变,而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实践。
第四,物质性的活动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一切认识的唯一来源,但我们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实践: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书本知识间接经验。
学生自主归纳“实践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和方法论”
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归宿、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1、“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2、“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就是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5、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典型试题:2012北京新课标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之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12分)
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日益精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否与地理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绘制世界地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
三、关于真理
第一,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使用的条件和
范围,在这个条件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变成谬误。真理又是相对的。因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注意】不能绝对地说真理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
从真理的客观性来说,真理是绝对的,从真理的相对性(具体的、有条件的)来说,真理又是相对的,所以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
第二,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就在于是否反映了客观实际以及规律,不能混淆,更不能相互包涵,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学生自主归纳“人类追求真理的特点”
1、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
2、追求和发展真理是在不同观点的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接近真理的过程。
3、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
典型例题:(新课标2012年22)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考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产。这从一个侧面表明:&C.
①&&&
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2年新课标安徽卷11)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这说明:&C.
①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
②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
④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①②&&&&&&&&
①③&&&&&&C.
②④&&&&&&&&D.
③④
(2012新课标福建)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告打破。这启示我们:A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5、 四,认识的无限性、反复性、上升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而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整个人类是在无限发展的,因而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学生归纳“人类认识的过程”
1、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的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社会实践是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
3、认识运动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典型例题(2012新课标山东卷24).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于的研究不断深人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A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
1、(2011·江苏卷)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C
①&&&
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
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
&&B.①④
②③
&&D.③④
2、(2011·课标卷)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D.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
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
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2011·全国Ⅰ卷)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A.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②&&&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
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
1、(2012·安徽合肥二模,9)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座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 )
               
  A.直接现实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观能动性 D.普遍有效性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A. )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②物极必反,暗极则光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2012·江苏三校3月联考,20)荒野上一段弯曲的树根,匠人过而不顾,农人或拾为柴,根雕艺术家得之,如获至宝。他们对这段树根认识上的差异表明A.
A.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
C.人们的意识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必不相同 
D.人的认识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
4、(2012·安徽合肥一模,23)一个女孩在一望无际的沼泽里行走,但她却迷路了。聪明的女孩没有慌乱,而是沿着自己一路留下的脚印回到出发的地方,开始试走新的路线,最终,她离开了茫茫无际的大沼泽。从真理观角度,这则故事告诉人们( C )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真理的获得必须以谬误的纠正为前提 
③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一帆风顺 
④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也,笃于时也。”这句话的主要哲学寓意是( B. )
A.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B.认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
C.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D.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
6、随着文明的发展,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塑造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辨析: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础。(4分)阅读的过程是能动地吸收、借鉴间接经验的过程,间接经验归根结底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实践。(2分)阅读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形式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是影响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形式和发展的因素之一。(2分)
结论一:承认实践是精神发展的基础。强调个人的精神发展受阅读影响。学习间接经验具体重要作用,这则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结论二:忽视实践在精神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夸大阅读对精神发展的作用,则这个命题不正确。
7、中国共产党90年的成长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党的理论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都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党指导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哪些认识论的道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基础上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生活与哲学》第六课_求索真理的历程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_求索真理的历程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465.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要点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的当前位置: &&
&& 资料信息
Copyright ©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 京ICP证080135号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
北京总公司 | 客服部:010-/7 传真:010- | 编辑部:010- | 商务合作:010-
中关村分部 | 电话:010- 传真:010-
江苏分公司 | 电话:9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汤海涛律师 北京北环律师事务所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政治求索真理历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