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元套餐的移动套餐所赠的app怎样用?

中国移动38元套餐(包括500M流量,100分钟通话的)这个业务怎么取消_百度知道
中国移动38元套餐(包括500M流量,100分钟通话的)这个业务怎么取消
这不叫业务,这叫套餐。
套餐只有更换,没有取消之说。
拿着身份证去大一点的营业厅可以办理套餐更换业务。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需要用户带上身份证件到移动营业厅办理更换或者注销手机套餐业务,才能取消手机用户办理移动业务。
人工服务不可以吗
打10086人工服务取消
打10086客服 可以换个套餐
没有这种套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关于移动流量的问题。我套餐中有500M定向视频流量(之前质询过客服说要下载叫 和视频 的APP才能_百度知道
关于移动流量的问题。我套餐中有500M定向视频流量(之前质询过客服说要下载叫 和视频 的APP才能
找客服有用吗。我套餐中有500M定向视频流量(之前质询过客服说要下载叫 和视频 的APP才能使用,结果视频流量没先用,这样该怎么办,倒是把我加油包的流量都用完了)?要是都是先用流量包流量关于移动流量的问题,然后我下了看视频
提问者采纳
3。4://1.运营商部分新开号段暂时无法支持。/,导致流量叠加包部分充值失败的手机号;联通50M如果最近手机流量总是不够用,这是活动链接;电信100M&#47,请联系客户跟新后再试?invite_code=LQNWYXE5" target="_blank">https,流量包在48-72小时内充值完成.流量套餐为运营商的通用流量?invite_code=LQNWYXE5一分钱领移动70M流量&#47,百度钱包将为用户自动退款到银行卡。2.该活动订购手机流量不会对用户产生额外费用:<a href="/,请用户联系当地运营商客服处理.虚拟运营商号码无法参加活动,用户号码如因此扣费是由于运营商测系统错误造成的:1分钱领好多流量.baidu,由于运营商系统原因,另外一分钱还有其他的活动,并不是百度进行了扣费,百度还有百度福利://1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为什么移动打车 App 一直在烧钱,投资人还在不断投入?
投资人是怎么看待移动打车、租车市场的?嘀嘀打车获得新一轮融资,总金额高达一亿美元,其中,中信产业基金领投6000万美元,腾讯跟投3000万美元,其他部分机构也参与投资。此前,嘀嘀打车获金沙江创投A轮300万美元融资,去年5月又获得腾讯1500万美元投资。
按投票排序
749 个回答
更新这两天不知道这么了,这个问题被频繁的点赞和评论,很多人让我更新;其实现在这个事情已经算有了阶段性结果,再写东西也是然并卵……而关于这场战役14年以及最后收购,期间发生种种,详细看这篇文章吧:============原始内容===========鸭梨山大,还没写答案就快30个赞,40个评论了,谢谢几位兄弟的支持……晚上在外面吃饭和回家的路上就一直在想这个答案该怎么写;算有点眉目,我按照整个打车市场的时间线来写;这个回答写得很长,并非我本意,单纯希望答案能对得起之前这么多人的关注。=================华丽丽的分割线=======================================回答问题前我先界定下这题目的边界:租车不在今天问题的讨论中,尤其是线下租车;我理解楼主所提及的租车应该是类似易到用车这样的商务用车市场。要回答楼主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先简单说说VC为什么投资一个案子;仅在互联网行业,尤其是中早期的投资,简单理解VC投资一家公司其实最重要的只有2个因素:团队和方向;团队包括但不限于:背景、经验、执行力、团队互补性……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市场前景、政策、竞争局势……所以简单的讲,每一轮这几家打车企业的融资都可以套用以上列举的因素;第一轮,年,“舶来品”的群雄并起;这一轮打车热潮的鼻祖是美国的Uber,09年成立,10年天使轮125万美金,11年2月A轮1100万美金;此时Uber仅仅覆盖了旧金山一个城市;同年12月,Uber B轮融资3700万美金,此时其服务涵盖旧金山、西雅图、芝加哥、纽约、华盛顿和波士顿六个城市,并一举成为当年最火热的美国创新公司代表。(10年兴起的O2O的概念也在11年找到了其最为有力的代表……)而在国内,最早的Uber模仿者易到用车在10年9月正式上线,天使投资是徐小平老师,后又在11年8月获得A轮融资,注意时间节点:11年8月,正好是Uber融资后大概半年;(当然我并不是说易到的融资完全是靠概念,其在初期的执行和模式创新还是让很多人眼前一亮的)。但也就此时关于“黑车”的讨论让很多创业者觉得继续做这样的模式可能直接风险太高,而与此同时另外一家名为Getaxi的公司进入人们的视野,10年7月成立获得天使200万美金,11年6月A轮800万美金。也就是在11年底,12年年初的那个时间点,国内的基于出租车的打车应用团队开始非常活跃的出现,第一批的代表有:摇摇招车、打车助手、打车小秘(易到做的)、微打车、易达打车以及稍晚发布的嘀嘀打车等;基本上你能听过的名字的打车类软件在那个时点都拿到了第一笔投资,无论多少;因为细分行业美国火,中国虽然有很多国情的限制(比如出租车行业封闭),但这并不能妨碍大家以一个天使期的价格参与这一市场。就像打德州一样,即便手里牌很烂,但不少人依然会跟个1-2轮再决定是不是弃牌……这个时间点几家公司起步差不多,没有谁在初期就表现出了能够领先行业的态势,所以只要团队看上去还OK,就都能拿到钱;(很像当年的团购有没有?)大家雄心万丈,疯狂的跑马圈地,但……第二轮,2013年上半年,洗牌开始;因为行业从业者众多,除了疯狂的补贴和砸钱之外,单纯想依靠产品体验获取用户和司机已经不可能;所以在2013年上半年在行业之外,大家开始讨论打车软件怎么挣钱?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管制的问题,在13年上半年,整个打车软件的从业者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冲击”……而在冲击中自然有人留下,有人被冲走,所以群雄纷争的态势开始出现寡头;在北京,嘀嘀开始显现出强于其他团队的执行能力,具体体现在PR、广告投放、疯狂的补贴策略,而所有这些我们看到的除了团队自己的决策外,很大程度上是由嘀嘀的A轮投资人---金沙江决定的。投资嘀嘀A轮的正是当年投资拉手的金沙江朱啸虎;如果你还记得当年拉手在疯狂扩张时的景象,那么你就不会吃惊于13年Q1-Q2嘀嘀的表现,结果是北京市场被嘀嘀几乎全数吃下。在江浙沪,另外一家打车软件企业---快的悄悄的撬动着打车市场,因为在杭州以及阿里的关系,快的很早就获得了阿里的投资;杭州起步的快的在吃透杭州市场后迅速进入上海市场;由于我在上海,对上海市场比较了解,这个市场也是整个打车软件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地域;上海整个城市的出租车全国最规范的,电调系统也非常深入民心,但这个系统还是有个问题:收费;所以快的在进入上海之后,通过优秀的用户体验和一定的运营手段就在上海获得了单日过万的订单数量…而就在快的取得一定成效的时候,嘀嘀在北京战役胜利后进入上海市场,依然延续了在北京的策略:疯狂砸线下广告、大力补贴司机用户;而他们敢这么做的原因就在于在13年4月,北京战役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获得了腾讯战略投资的青睐,1500万美金到手……短短2个月后,嘀嘀在上海也宣布单日订单破万。我最近半年总会和身边的朋友讲这个案例,我是学工商管理的,在打车软件这个细分领域里几乎完美的提现了我所有学过的经典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案例。比如在已经有了一个行业先行者的细分领域,如何撬动市场?嘀嘀在上海的策略就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低价”(更高的补贴力度)……而关于《打车软件-血站上海滩篇》的故事还没完,在已经有了2个行业领先者的市场,后发者又该如何撬动呢?大黄蜂这时候给了我们答案:更为激进的“低价”策略!大黄蜂是13年成立的公司,创始团队是前土豆COO,天使期从晨兴那里融了300万美金,上线后疯狂补贴,补贴不仅仅局限在乘客也在用户。我印象中大黄蜂最激进的时候是在夏天6-7月,其做了连续8周活动,只要用大黄蜂打车,成交后司机给10块话费,乘客给10块话费……这场战斗之惨烈程度可想而知,而结果似乎也说明了问题;在8月,快的、嘀嘀、大黄蜂都宣布自己是上海第一;在上海这个局域市场中,寡头垄断行成,然后进入典型的“囚徒困境”。只要谁不补贴或者谁补贴力度小了,司机和用户就会跑向另外2家……而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快的完成了其又一轮融资;第三轮,2013年下半年,大佬进场,寡头之势形成到了下半年,能够吃得消这样烧钱速度的打车类应用已经没有几家了;嘀嘀依然巩固了其在北京霸主地位,而快的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迅速拓展了30个二线城市市场,两家行业领头羊开始出现。再后面一点的摇摇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大黄蜂经历了疯狂的夏季之战后发力广州深圳,效果甚微……而也就在这个时点,领头羊2家企业的现金流开始吃紧,下一轮融资迫在眉睫;BAT三家中国互联网的绝对大佬在一个时点为这一轮的融资推波助澜。这期间还穿插了快的收购大黄蜂这样的事例……这里可能会有人问,阿里投资了快的,腾讯投资了嘀嘀,我们都好理解,可关百度什么事儿呢?因为百度对移动互联网的焦虑,因为百度看到百度地图的用户量不错,因为百度地图想拓展O2O业务,所以:百度地图推出用百度地图打车(后面接的打车软件),百度给用户补贴话费的活动……(你们不是给不起乘客补贴了么?我大百度有的是钱,我给!金主!给跪!必须跪了!)那么这一轮融资的时候,嘀嘀讲的又是什么呢?行业影响力、即将拨云见日的形式、过去2-3年的执行效果,以及腾讯的背书。所以结果我们都看到了,就是题主所说的,今天正式有消息放出,嘀嘀新一轮融资1亿美金,中信领投6000万,腾讯跟投3000万;虽然我不知道嘀嘀现在的股份结构,但腾讯的跟投应该是超出其股份比例的,我相信在整个谈判过程中腾讯一定给嘀嘀非常多的加分;(也有新闻关于微信接入打车的,大家也看到了)而至于为什么是中信这家在国内TMT领域不是那么活跃的基金来Lead,或许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些事情,这里不展开了。至于快的,通过和支付宝的合作,在嘀嘀疲于融资的时点进入北京市场,相信北京的朋友们最近都应该知道用支付宝可以打车了,其背后合作方就是快的,短短时间也在北京市场获得了不错的份额,所以如果你是投资人,快的你投还是不投?或者这么问,所有人都不会投么?第四轮,2014?一个问号可能是我唯一想说的,没人知道……因为嘀嘀融到钱了,快的也不会坐以待毙,这场战争不会那么早结束,14年战争肯定会升级……而至于其他答案提及的诸如:收费、大数据营销、合作推广等所谓的商业模式在今天这个时点对于两家公司来说可能优先级没有那么高,我们操心也操不过来,所以也就别操那份心了……=====================================================================写在最后,打车类应用这个细分类目应该算我入行以来所经历的最刺激的一个行业,真正的竞争其实只有1年,而这1年里发生了那么多波澜起伏,这些波澜不会因为行业外的人的一句诸如:“打车软件不靠谱”这样的结论所轻易掩盖,我上面所写的内容不及真实竞争环境的万分之一,其中之事可能都够写一本MBA案例集了……这个细分类目比团购更惊心动魄,因为直到今天行业领先的2家公司依然没有任何收入,A轮融资Close的第二天启动B轮融资是多少年不遇的情境,很多人会说这简直就是一场豪赌啊,我部分同意,这场豪赌可能依然会延续下去……(我其实想如果有机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找参与这场大战的几家VC的具体负责这几个案子执行的XDJM一起聊聊这场战役的前前后后,然后整理成册,哪怕不发表就小圈子看看也是值得的。我总会和朋友们说做投资的每个个体都不傻,甚至绝大多数都是绝顶聪明,但到基金作出投资决策的时候,就是群体决策,这里就有个体理性和群体非理性之间的关系,所以有可能结果会让很多人看不懂,看不懂最后有2种结局:1、案子败了,然后投资人被骂SB;2、案子成了,投资人开始吹NB;)=========================更新一些内容==================================我似乎忘记了易到所在商务用车,这个细分领域其实算是一个打车的扩展,易到最近也拿到了携程的战略投资,你现在在携程定机票,在订单生成付款的前一步会有选项是否需要接机,这个服务就是易到所提供的;快的收购大黄蜂之后也在上海推出了商务用车服务,效果还不错;大家的鼻祖Uber也进入国内运营,不少知乎上的小伙伴已经体验过Uber在国内的服务了。其实关于车这件事情,整个行业非常大,汽车之家的上市表现也很好;我们刨除新车交易、二手车交易、线下租车、维护保养,光服务类的领域我们就还能想到诸如:拼车、代驾、考驾照相关等诸多领域,不展开了……从个人角度看,我更愿意把打车类应用划分到所谓的泛的交易平台概念,今天打车软件所面临的问题是这个交易所发生的费用不在平台上流转,但这可能是暂时的,或者未来有其他尝试收入的可能。而把概念放大到整个所谓的O2O领域,其实绝大多数创业项目做的事情只有一个:促成交易。比如找餐馆的项目、找保姆的项目、找驾校的项目,甚至是找借款人贷款人的项目(P2P)、找教育机构和课程的项目。打车这个交易相对于其他交易,从重复购买率和产品标准化程度考量,其交易达成可能性都高出其他交易N个量级……当然它也有问题,比如单价低、存在一定可替代性等,但这世上哪有完美的生意?==================再更新一些内容,关于融资规模=============================我可能很多文字都在描述楼主的“一轮又一轮”上了,而对于估值或者说融资规模这件事情提及的较少;我曾经在36氪的一次活动上聊到对于早期的互联网公司,尤其是没有财务数据的公司该如何估值的问题,当时我是这么说的:做早期的投资人没有财务、收入的数据可以参考,所以他们会关注——今天团队处于什么阶段;未来一年到一年半左右团队要做的事情(比如运营哪几个渠道,放几个市场),达到怎样的里程碑(希望 14 个月后公司做到怎样的阶段);为了达到这样的里程碑,我要招多少人、花多少钱——以此算出目前的资金缺口是多少、需要融资多少,为此出让的股份又是多少(而对早期团队来说,算出来的钱除以股份就是估值)。原文:PPT:虽然嘀嘀可能已经算不上早期公司,但它依然没有财务数据,所以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所以直白点讲,未来1年嘀嘀和快的这场战役肯定要继续升级,需要的资金量很大;“我就需要这么多钱,你不给我找别人去了;”……关于商业模式、市场前景等要素是投资人决定是否要赌的根基,信就干,不信就Bye bye。而类似的故事当年也发生在团购领域,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看到了,美团就在前几天宣布盈利了,单日销售额破亿,美团正在一点点的改变着中国的线下经济,当初投资美团的时候有人会想到这一天么?而至于为什么是美团,不是拉手、窝窝团,那就是选择的功力,投资的能力也体现与此。(谁还记得拉手距离成功就那么一小步……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Google Venture 著名投资人 Joe Kraus提到的一个观点叫:FOMO(Fear Of Missing Out) ,土话就是“怕落下”;他说:在我看来,FOMO(Fear Of Missing Out) 驱动了很多人类行为,当然也就包括很多投资人的行为。总是会有很多投资人争相追逐“当月热门”,而这些投资人之所以会跟进这类项目,老实说,一部分是因为其他投资人都在这么做。他们害怕自己会错过一个能够做大的生意,而这种恐惧就进一步驱动了他们拿下这笔生意的欲望。原文:所以结论是嘀嘀能拿到这么多钱是多方面的原因,市场、商业模式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很可能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PS:利益相关,本人工作所在的机构是快的的投资人之一。为了不必要的麻烦,以上内容如果需要转载,请先和我联系,谢谢!最后的最后希望以上的内容能给等了一晚上内容的几个兄弟交待……
其实一两句话能说完的事。滴滴当年背后最大股东是腾讯,烧钱只为推广微信支付,这是战略,滴滴赚不赚钱无所谓。快的也是,背后的股东阿里战略上想推广支付宝移动支付,说白了也是花钱积累客户量。合并的原因,是双方战略上基本上完成了,市场份额也瓜分了。这几轮的风投,是因为看到,合并后打车市场垄断了,也许在这个市场里能有盈利空间。但量比起腾讯阿里那是差了去了。说白了就是普通VC而已。
从头扫了一遍,发现有一些背书的回答竟然得到了好多赞,说了Uber融资历程,但是没有比较其业务本质。首先Uber是Black town car, 带人带司机,无非Uber给了个iphone, 配了个Wifi,送了瓶水,但是这个都是可以收回来的,而且钱也是先付给Uber,人家的热点地图也是真心牛逼,Data driven, 刚刚进入上海就能做到15分钟从下定到pick up, 也是带人带司机,那Uber融资是为了啥,扩大territory啦,开疆扩土,Globalization,比一比他的小兄弟Airbnb。滴滴,快的首先是在出租车市场,最开始有一阵行业还有点政策的摇摆,是否会管制? 万一交通部不允许打车软件肿么办,后来这些打车软件的蓬勃已经表明在中国这么多人的出行问题上,在出租车这个细分领域总存在供求不平衡,总存在需求,希望能够打到车 - 电话叫车已经落后,回到融资的问题,首先根本不是低价的问题,恰好相反,是“高价”,是利益,用户愿意确保能够打到车,因此可以支付个溢价,不过期初让这些用户用起来,这点钱是打车软件公司出的,让你们先沾点便宜,对于司机来说,一直是受益者,正常的事情做做也就是一月,弄两个打车软件,弄不好每天都有机场单,每个月都能拿到1000多的补贴,所以要烧钱,贴钱给司机和用户,就是用户获取成本,未来用户会交钱的....那么交给谁呢,通过什么方式交给谁? 这个时候,阿里和腾讯出现了,确切的说是支付宝和微信出现了,当然仅仅代表我个人,支付宝和微信都需要占领移动端,都需要先绑卡,虽然一个个都有了亿万用户,但是不代表说这场战斗就停止,支付需要找到一个场景,先让用户绑卡,再让用户至少消费一次,跑通整个环节,然后以后成为至少这种场景下的粉丝 - 打车,这么天天跟普罗大众息息相关的事情,而且一定会付费的服务,你说说,如果微信和阿里扔点钱,如果能够确保这些人未来通过自己来支付打车费,是否会用自己来买其他的单?上面有回答提到了这一点,我认为这才是他们烧钱的真正用意,虽然放在excel上肯定是能够算过来这笔账的,那么频繁的消费,那么大的用户基数,最开始的砸钱都算是marketing,或者说是用户获取成本,有一天,在打车这个支付的场景下,让我们数数有多少人还会用现金,有多少人用交通卡,还有多少人用微信和支付宝,相信后面两个才是笑到最后的赢家
只是从自己个人使用的感受上来说打车平台的发展前景吧!1、每天下班,广州市的主干道,打得到车吗,说实话很幸苦。但用软件查询就知道附近1km内空载的车辆还是有好多的。如果使用打车软件可以有效的避免这种情况。2、还是上面那个场景,有车,挂着免载牌,有时候能够拦下来,难免要沟通一番,实际情况大多是司机要赶到某一地方交班,如果刚好同方向,那么打车成功,如果方向不同,只能继续等候。如果拥有打车软件,直接发出线路邀约,司机提前就知道你和他交班的方向相同,直接过来接载。3、市区高峰期,车流较大,也许你已经伸手拦车了,但是刚好被巨大的公交车遮挡住,司机没有看到。或者出租车司机看到你了,但是已经没有办法变道过来了(开车的应该都能理解),城市交通设计也不可能让司机再回头来载你。如果使用打车软件,司机知道了你打车的需求以及上车具体的位置,提前变道接载。4、到陌生的城市,可以先使用地图查询路径,然后地图内置了打车应用。直接呼叫出租车。以上都是打车软件应用的环境。其实对于司机来说还有另一个应用场景。就是日间低峰期不用车辆持续空载着在路上不停的转悠,可以选择相对便利的地方停车休息等候呼叫,既节约了能源开销又缓解了紧张的神经。其实很多人关注的是这一应用的盈利模式。现阶段类似的平台都还是在抢夺市场份额的阶段,免费为出租车安装终端,大力推广APP,联合地图供应商做深度植入等等这都是烧钱的项目。其实类似的项目要盈利困难吗,也很简单,当他们强大到足够影响人们的打车模式时他们就可以盈利了。也许是来自于车费的提点,也许来自于额外的广告业务。当大多数出租车试用过程中发现空载率降低,月收入增高了,即使要求他们给予一定的车费点数才能继续使用,他们还是会继续使用的。毕竟出租车行业最昂贵的成本就是时间的成本。当然类似的应用未来还能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比如现在法规还不太允许的竞价!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为了优先打车的权力提出支出额外的费用等等,其实这也是他们类似的平台在开发时就已经考虑了的。
打车软件是一个很重要的入口,是线上线下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对打的的用户来说,线上手机下单,预约下班或明天的的士,再预约线下的美食或其他商家,线下活动就基本可以通过预约,一步到位;对司机来说,线上通过答单,线下去等客户,能有效规划自己的时间,基本不用盲目的等客户了;打车软件是线下活动的基础。预约美食,预约娱乐,这些尚不能完全做到线上预约。有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出行。连出行工具都无法确定,连到达时间都无法确定,其他线下的预约时间如何保证?!若出行能通过线上预约搞定,美食、娱乐这些线下活动才能真正做到完全线上预约。打的软件是连接家或办公场所到线下商家的通道。这个通道通畅了,这个基础做扎实了,线下的其他活动才能完整。打的软件是充满想象力生活的开始。线上活动很多,但是虚拟的。我们要的还是切切实实的线下活动,可线下活动才起步。打的软件是线上线下活动的中转站,是很多线下活动的基础。美食啊,娱乐啊,生活啊。网上购物,只是我们生活极小的一部分。有谁会成天去买衣服呢?一年有谁去买几次电器呢?可就这么小的一部分。电商却火的一塌糊涂。如果通过打车软件,将我们所有的线下活动串联起来,这是不是有我们无法想象的钱景?!我们去理发,去吃馆子,去电玩城,去泡妞,这些基本都是每周的活动。能看到线下活动这块蛋糕的巨大么? 若是通过打的软件预约,再水到渠成得预约理发、美食、娱乐、、、,是不是钱景无限?!PS:打车软件注定是高富帅才能玩得起的。巨大的钱景前是高大的门槛。首先牵涉到信用体系:如何让打车的和司机,能相信这种预约。愿意在某地某时去等候。你如何约束双方的爽约行为。你如何让乘客和司机去承担线下的时间、安全等风险?这里面有太多的工作要做,需要各种营销策略。还牵涉到支付,牵涉到电商,牵涉到地图。这些都不是一些小公司,小团队能玩得起的,需要财团,需要持续烧钱。高门槛,注定了打的软件也就互联网大佬或本地政府能玩的起来。嘀嘀背后有腾讯,快的打车背后有阿里巴巴。政府尚未介入。这是一场注定是高富帅的战争,序幕也早已拉开。
囚徒困境。如果现在停止烧钱,那么市场份额立刻就都会被继续烧钱的竞争对手抢去,那么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所以只能一直烧钱下去再慢慢想办法。
第一次回答,刚好今天看到关于打车的分析,虽然不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能力有限),但我觉得尚有道理。希望帮助到楼主  当前打车软件市场竞争正呈现焦灼状态。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为抢夺用户在疯狂投入。  如为提高司机师傅的响应机率,嘀嘀打车采取一套复杂模式会对司机师傅进行补贴,一单可能是10元话费。遇到一些活司机师傅两次不愿接单,嘀嘀打车最高补贴可达到100元。  快点打车也对北京进行出租车"扫街"。快点打车甚至宣称打算投入1亿补贴出租车司机。持续烧钱背后打车软件几乎没收入。为何打车软件疯狂烧钱,投资人依然愿意持续涌入?一位投资人对腾讯科技表示,这一切有美国打车服务Uber做参照。  根据Valleywag最近曝光截图,Uber年营收有望超2亿美元。相比之下,市值250亿美元的Twitter去年营收3.17亿美元,Uber上一轮融资估值(35亿美元)并不高。外界预期Uber可能效仿亚马逊发展成交通和物流服务平台,未来变得比Facebook更具价值,即Uber可能价值千亿美元。而国内打车软件估值仅Uber十分之一,值得投资人一搏。  打车软件疯狂竞争背后,也是互联网巨头对O2O市场的抢夺。打车软件让移动支付有了最好的试验田。如嘀嘀打车将入驻微信,用户将无需下载客户端即可用微信支付打车款。嘀嘀打车自己的客户端也将接入微信支付。快点打车则早已接入支付宝钱包。  一位行业人士指出,移动支付是千亿美元市场,巨头们都是生意场上的人,不会赔钱做生意。补贴司机的背后是巨头在抢夺移动支付市场,培养用户移动支付习惯。  打车模式还可建立一个O2O应用服务入口。这个入口价值是基于庞大用户规模,向其他服务拓展寻求盈利模式;围绕打车用户做精准营销,向用户推送打车目的地的生活服务信息,如餐饮、娱乐、交通、生活等,发掘用户潜在消费需求。
其实我之前一直以为,滴滴和快滴打仗的背后,只是腾讯和阿里在支付领域的博弈。但最近我用这些软件用得比较多以后,已经改观了。 说他们没有收入,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已经开始利用之前烧钱聚集的用户量往专车租车服务上转,这是个可能能成的盈利模式,也是uber已经证明的一个模式。虽然他们目前还在亏。跟我聊天的司机师傅都对分成比例一清二楚,投资人不可能看不懂这个点。请注意,如果你是自己养一大堆车,做一个公司来干这个事情,在中国确实合法,但是成本也高,你没法真的变成uber。但是滴滴和快滴如果干这个,把中国的这些“黑车”都和乘客连接起来,就有可能实现uber的商业模式,这个诱惑不要太大。乘客的出行行为是有关联性的,打出租也是打,养成习惯以后不管打什么车都可以在这里打,滴滴和快滴在利用这一点进行产业渗透,易到用车同样面临挑战。一旦用户习惯养成,租车服务、搬家服务、旅游相关的价值开发,能设想的空间很大。腾讯在支付上的利好已经获得,不需要在占据大股东席位,见好就收,引大玩家入局,继续砸钱抢市场第一。如果要继续补贴专车服务,1亿美金也不够烧就是了。
短答案:因为会有人花更高的价钱把它再买走,就像邮票、字画、宝石本身不能产生现金流,不还是有人投资么。看到个前滴滴打车员工的帖子,说他们觉得投资人是傻叉。其实投资人不是傻叉,因为上市后还有二级市场的傻叉再把他们的股权买走,二级市场还会再有一轮接一轮的傻叉,这个游戏就玩下去了。Twitter市值360亿美元,却还在亏损。中国人想,和尚摸得,我摸不得?所有的投资行为,本质上就是个bet.另外,风险股权投资,本来就是个J-curve,前期投入,后期收钱。愿意承担什么风险,就有什么收益。如果滴滴打车现在就净利几个亿,也轮不到你这个价投资不是。
怎么说呢,首先看看uber年入10亿美元,不是打车不赚钱而是在国内不好赚钱,尤其是在当前双雄争霸阶段,而且将来赚钱也不是在打车上赚。另一方面,为啥投资人要投钱?打车应用是刚需,且是用户使用频繁的极易推广和影响面极大的垂直领域,在嘀嘀和快的背后的腾讯和阿里都在全力打造的全方位生活服务平台的战略布局下,用户“吃串住用行”中“行”当然是及其重要的一环,其战略意义与投入相比,投入还是微乎其微的,更何况,阿里和腾讯是在核心战场全面开战了,所有领域战火不可避免当然需要输送弹药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8元套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