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蔓延开来的传染病乙型肝炎是什么传染病

大众医药网 - 文献资料 - 几种常见传染病诊治概况
????? ????
几种常见传染病诊治概况
山东医药 2000年第12期第40卷 专题笔谈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是导致死亡或病残的重要疾病之一。流脑病情发展迅速,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极为重要。
  1 发病机理
  脑膜炎球菌仅生存于人体呼吸道粘膜,通过空气、飞沫传染给其他人群。细菌先粘附于易感者的呼吸道粘膜到达粘膜下层,再侵犯毛细血管和小动脉。脑膜炎球菌的荚膜脂多糖内毒素是致病的毒力部分。内毒素作用于巨噬细胞使之释放出细胞因子、血管类脂和自由基(H2O2、O-和NO)导致血管炎症、DIC、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脑膜炎球菌主要经菌血症入侵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软脑膜和蛛网膜炎症、脑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脑水肿。
  2 临床类型
  2.1 脑膜炎球菌败血症 患者突然发热,精神萎靡,皮肤、软腭和眼结膜有瘀点或瘀斑,白细胞计数增高,此为诊断脑膜炎球菌败血症的重要证据。感染可迅速发展,在发病12h内瘀点、瘀斑扩展,甚至融合成片或局部皮肤坏疽,严重休克,DIC形成,称为暴发型败血症。
  2.2  脑膜炎球菌脑膜炎 常和败血症同时出现或略晚。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表现持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重者意识迅速恶化、血压升高、瞳孔变化,甚至呼吸衰竭。另有脑膜刺激征,表现颈项抵抗感或强直、Kernig征阳性、Brudzinski征阳性。病初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和颅内高压症,称暴发脑膜脑炎型,预后凶险。
  3 病原学诊断
  CSF常规检查呈化脓性改变,涂片检菌可在中性粒细胞内、外查见G- 双球菌。CSF、血、新鲜瘀点抽吸液均可培养出致病菌。抗原检测如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试验,适用于已用过抗生素的患者。
  4 病原治疗
  早期应用针对性抗生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一旦怀疑脑膜炎球菌感染,在抽取血培养后立即静脉输注抗生素治疗,以期在数小时内使致病菌受到抑制,从而中断败血症、DIC和脑膜感染。为争取及早应用抗生素,对可疑患者即刻做青霉素过敏试验;不必顾虑应用抗生素后大量细菌裂解、内毒素释放引起不良反应;用抗生素后45分钟之内腰椎穿刺CSF常规检查和培养对结果影响不大。
  近年来脑膜炎球菌对磺胺药耐药普遍,多首选青霉素治疗。剂量为青霉素G30万U/(kg.d),最大为2400万U/d,每4h或12h分次注射。如感染严重,或青霉素过敏,或怀疑有流感杆菌感染,可选头孢三嗪2~4g/d静注,每日1次。对青霉素和头孢三嗪均过敏者静滴氯霉素50mg/(kg.d),成人最大剂量4g/d,应用氯霉素后,应每日查血常规,以防骨髓抑制。抗生素治疗应足量、持续至热退后5d。
  暴发型败血症除抗菌治疗外,应给予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吸氧、血管活性药(首选多巴胺2~6μg/(kg.min)静滴,有DIC征象者,可用肝素(0.5~1mg/kg静注)1~2次。暴发脑膜脑炎型的治疗关键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快速静滴20%甘露醇1~2g/kg,每6~8h1次,直至颅内高压症状好转。
  5 预防
  我国研制的A群多糖体流脑菌苗,接种保护率达90%左右,可在流行季节到来之前对易感人群进行普种。对6个月~2岁的婴幼儿进行基础免疫共2针、间隔1年。
  吴世英(山东医科大学250012)
  百日咳综合征
  李保敏 孙若鹏 (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50012)
  百日咳综合征(Pertussis sundrome)是指一组在临床上难以与百日咳相区别的症候群,又称“类百日咳”。它不是由百日咳杆菌所引起,而是由包括病毒在内的其他微生物所致,其中最常见的是腺病毒,其他尚有肺炎支原体、副百日咳杆菌、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1 临床表现
  1.1 病程 典型病例病程可分为卡他期(1~2周)、痉咳期(2~4周或更长)、和恢复期(4~12周或更长)。
  1.2 咳嗽 患儿常以1~2周的上呼吸道感染开始,并伴有数日的低热,继之咳嗽不断加重,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任何小的刺激均可引起痉咳,一阵咳嗽后常可出现一种特殊的高音调鸡鸣样、吸气性吼声(犬吠声或鸡鸣样回声),这是由于患儿在用力咳嗽清理喉腔和呼吸道的过程中,因所有空气排出,而造成胸腔内更明显的负压,当阻塞最终通畅时,气流快速进入胸腔而产生的声音。强烈痉咳可导致面部、眼睑浮肿,眼结膜出血、鼻衄等,但程度较百日咳轻。
  1.3 呕吐 患儿痉挛性咳嗽过后常发生呕吐,呕吐物多为粘液样和痰性物质。
  1.4 血象 发病初期甚至全程中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有时高达50×109/L以上,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
  1.5 并发症 严重患儿可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以肺炎最常见,亦可并发肺气肿、肺不张,颅内出血、脑病等。
  2 诊断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尤其是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回声、呕吐三大症状,以及血象改变可以诊断。必要时行病原学检查以与百日咳鉴别。
  3 治疗
  3.1 一般治疗 患儿应居于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清静及无烟尘刺激的居室内。饮食宜少量多餐,对频繁呕吐者,应注意营养及水电解质的供给。幼小婴儿痉咳严重时需有专人守护,及时吸痰、供氧,以防窒息。
  3.2  对症治疗 咳嗽过于频繁者可适当应用镇咳剂(0.5%可待因糖浆或咳必清糖浆等),但不主张过多应用。镇咳宜以祛痰为主,选用甘草合剂、祛痰灵、桔红痰咳液等;咳嗽影响睡眠者,可于夜间给适量镇静剂,如苯巴比妥钠8~10mg/kg肌注,复方冬眠灵1mg/kg肌注,水合氯醛50mg/kg口服或灌肛等;痉咳较重者,可给舒喘灵、喘定、氨茶碱等缓解症状。近年来有人用维生素K1治疗该症患儿,认为可减轻症状,剂量为每天5~10mg肌注或静注,疗程2~3天。
  3.3 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的应用 抗生素可选用红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等,疗程7~14天。抗病毒药物可选用干扰素、胸腺肽、转移因子等,或化学制剂如病毒唑、丙氧鸟苷等。
  3.4 肾上腺皮质激素 该类药物具有抗炎及抑制变态反应的作用,短期应用可减轻痉咳发作、缩短病程。选用氢化考的松5~10mg/(kg.d)肌注,或倍他米松0.075mg/(kg.d)口服,用药2天后减量。
  3.5 中医中药 中医认为该病系外感时邪杂气侵入肺系,郁而化热,痰热互阻,肺失肃降,肝胃之火上逆,终成“胃咳”之状。其治疗可泻肺镇咳、平胃缓急,用桑白皮汤合止嗽散加减,或用泻肝清肺汤治疗。
  猩红热
  皋 群 (济南市传染病医院250012)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简称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菌是人类化脓性细菌感染中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充血性皮疹和疹退后脱屑等感染性中毒性表现。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导致风湿病和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1 病原学
  A组链球菌为球形或卵圆形G+菌,直径0.6~1nm,呈链状排列。对热和化学消毒剂均很敏感。该菌抗原结构复杂,在菌体细胞壁上有一层蛋白质抗原(M、T、R、S)其中又根据其M蛋白的不同,分为80个血清型。作为菌体成分M蛋白抗原对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均具有免疫毒性作用,阻碍吞噬功能,增加细菌的侵袭力,并可促使细菌粘附在上呼吸道组织细胞上,定居繁殖,产生毒素和酶(如红疹毒素、溶血素、透明质酸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昔酸酶等)破坏机体的防御功能。因A组链球菌与心脏有共同抗原,其抗体可致心肌及瓣膜损害。
  2 流行病学
  该病传染源为患者或无症状的带菌者,可通过密切接触、借飞沫传染给易感者。感染后机体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抗菌免疫有型特异性,型内无交叉免疫;抗毒免疫;机体感染后产生抗红疹毒素抗体,红疹毒素有A、B、C三种,其间无交叉免疫性,故可再感染,再发猩红热。发病季节多为冬、春季,但全年均可发病。5~15岁为多发年龄。
  3 临床表现
  猩红热的临床表现是感染、中毒和变态反应的综合反应。分为普通型、脓毒型、中毒型和外科型。
  3.1普通型 在流行期间占95%。起病急,初期呈咽峡炎表现,发热、咽痛、头痛,吞咽时咽痛加重。扁桃体红肿,有易抹去的点片状渗出物,软腭粘膜充血。颈下淋巴结肿大。舌面苔白,舌乳头红肿突出苔外称“草莓舌”。病后3d白苔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的“杨莓舌”表现。患者多在发病后第2日从耳后、颈、胸部开始顺序出疹,24h内遍及全身。皮疹呈弥漫性充血,潮红基础上散布针尖大小、压之退色的鸡皮样皮疹。严重者可发生出血性皮疹。在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并伴有皮下出血形成的紫红色线状疹(帕氏线)。皮疹出现后48h达高峰,然后依出疹先后顺序消退,2~4d可完全消退,重症需5~7d,轻症仅数小时。皮疹消退后1周又依出疹顺序开始脱皮,呈糠屑样或片状,历时3~5周。病后2~3周,有2%~3%患者出现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和心包炎,急期过后可出现心脏瓣膜病变。还可发生与猩红热病情轻重无正相关的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少数可迁延成慢性肾炎。
  3.2脓毒型 咽峡炎重,可致扁桃体周围炎,咽后壁脓肿,中耳炎等化脓性病灶,也可引起败血症。
  3.3中毒型 见于严重A组链球菌感染,除猩红热皮疹外,常发生败血症,深部软组织感染,中毒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如不及时抢救,病死率极高(达30%~80%)。
  3.4外科型 临床表现在伤口周围皮肤出现皮疹,向全身蔓延。症状轻,治疗预后好。
  4 诊断
  在流行季节,如有典型的咽峡炎、猩红热样皮疹,全身中毒症状,咽拭子培养阳性,即可诊断。
  5 治疗
  5.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呼吸道隔离,单纯病例用有效抗生素治疗24h即可解除隔离。继续抗菌治疗,一般住院1周。有化脓性并发症者延长至12d治愈为止。注意口腔、皮肤清洁。大片脱皮时应任其自然脱落,避免强行撕破。
  5.2抗菌治疗 青霉素为首选药物,治疗24h后80%的患者即可退热,95%咽拭子培养阴转,4d咽峡炎消失,皮疹消退。普通型者青霉素用量:成人200万~400万U/d,儿童10万~30万U/(kg.d),分次静滴,连续5d后,减量续用5d,总疗程不应少于10d,以防复发。重症者应加大剂量,成人800万~2000万U/d,儿童20万~30万U/(kg.d),同时对症治疗。对耐药菌株可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治疗。对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成人1~2g/d,儿童30~40mg/(kg.d),分次应用),或根据药敏选择抗生素。
  斑疹伤寒
  郑昭敏 (济南市传染病医院250021)
  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或莫氏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由前者引起的称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由虱传播,临床症状重;由后者所致者称地方性斑疹伤寒(又称鼠型斑疹伤寒),由蚤传播,多散发,症状经。斑疹伤寒的流行与其传媒的生态学特点密切相关。鼠型斑疹伤寒在国内大多数地区都有发生,与这些地区的温度、湿度适合于蚤的孳生和鼠患猖獗有关。而流行性斑疹伤寒是在多虱状态下,由于虱在人群间转移而显示集体发病。由于卫生状况的普遍改善,虱子已少见,故目前流行性斑疹伤寒发病很少。
  1 病原学
  病原为普氏和莫氏立克次体。普氏立克次体在虱肠中发育阶段呈多形性变化,病原体基本形态为微小球杆状,呈G-,常寄生于人体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内和体虱(或鼠蚤)肠壁上皮细胞内。两者各含3/4种特异性颗粒抗原和1/4群特异性可溶性抗原,后者耐热,为两者共有,故可产生交叉反应。不耐热之颗粒性抗原各具特异性,可借补体结合试验而相互区别。莫氏立克次体所致的豚鼠阴囊反应远较普氏所致者为著。两种立克次体均与变形杆菌OX19有较强的交叉免疫原性,但对OXk则无。
  2 流行病学
  呈世界性发病。患者是流行性斑疹伤寒的唯一传染源,体虱是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为“人D虱D人”。鼠型斑疹伤寒的主要传染源为家鼠,以鼠→鼠蚤→鼠的方式在鼠间传播。鼠感染后大多并不死亡,而鼠蚤只是在鼠死后才吮人血使人感染。流行性斑疹伤寒多发生于寒冷地区,冬春季多见;鼠型斑疹伤寒可全年发生,夏秋多发,多散发,亦可暴发流行。青少年多发。
  3 发病机理与病理
  发病主要是病原体所致的小血管病变、毒血症及毒素引起的变态反应。典型病变为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并引起小血管出血、栓塞和坏死及其周围的炎性细胞浸润。
  4 临床表现
  4.1 流行性斑疹伤寒 潜伏期5~21天,平均10~12天。
  ①典型表现:a.发热:起病急骤,高热,体温于1~2天速升至40℃以上,伴寒战。多为稽留热,持续2周左右后可速下降,于3~4天内正常,热程2~3周。伴乏力、剧烈头痛、全身肌痛等全身毒血症症状。b.皮疹:患者多有皮疹(占90%)。多于第3~5天出疹,1~2天由躯干遍及全身,面部通常无疹,双下肢皮疹较少。初呈直径2~4mm的圆形或卵圆形鲜红色斑丘疹,按之退色,后转为暗红色,多为出血性皮疹并孤立存在。皮疹于1~2天后消退,常可遗留色素沉着。c.神经系统症状:剧烈头痛、头晕、耳鸣、听力减退及失眠,亦可有反应迟钝、谵妄、躁狂及脑膜炎表现。d.循环系统:可有中毒性心肌炎表现。②轻型表现:病程较短,症状轻微或不典型,常无皮疹或数目较少。此型病例多见于流行中期及末期。
  4.2 鼠型斑疹伤寒 潜伏期1~2周。表现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轻,病程短。皮疹与流行性斑疹伤寒不同点是除躯干有皮疹外,足底及手掌有时亦有皮诊,但出血性少见;神经系统症状轻微,仅有头痛、头晕及失眠和听力下降,少有神志改变和脑膜刺激征;1/3~1/2患者有脾肿大,肝肿大少见,心肌受累少见。实验室检查:①血、尿常规:白细胞计数多正常,中性可增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减少或消失,血小板可减少。尿蛋白常见,偶有红、白细胞及管型。②脑脊液检查:有脑膜刺激征者做腰穿,可见颅压升高,CSF白细胞可轻度升高(20~50×106/L),蛋白、糖及氯化物正常等虚性脑膜炎表现。③血清学检查:a.外斐反应:发病后第1周开始出现阳性,第2~3周达高峰,持续数周至3个月,效价≥1:160或病程中滴度4倍以上增高者有诊断价值。b.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强,第1周即可阳性,第2~3周达高峰,且可与鼠型相鉴别。
  5 治疗
  卧床休息,加强监护,防止意外。①病原治疗:四环素类抗生素有特效。多西霉素疗效优于四环素或土霉素。服药12~24h病情即有明显好转,体温于24~96h降至正常。四环素成人剂量1.5~2.0g/d,分3~4次口服,热退尽后1~2天即可停药,疗程3~6天。土霉素剂量用法同上。多西霉素成人200mg/d,2次分服,疗程2~3天。亦可试用第3代喹诺酮。氯霉素副作用严重,不主张使用。②对症治疗: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头痛剧烈、躁动者可应用镇静剂等。
  6 预防
  6.1 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灭鼠、灭蚤、灭虱。早期发现并隔离、及时治疗和妥善管理,预防本病极为重要。虱粪内的病原体在自然环境中可长期存活,因而除灭虱外,还应对患者内衣、被服等进行消毒处理。为避免鼠蚤游离鼠尸后增加对人群攻击的机会,灭鼠同时也要灭蚤。
  6.2 保护易感者。我国生产的精制斑疹伤寒鼠肺疫苗,已证明安全有效。凡接种足量疫苗(0.5ml、1ml、1ml,共3次)的人群,很少发病。流行性斑疹伤寒疫苗全程注射后,对于鼠型亦有肯定的预防效果。
  盖中涛 (济南市传染病医院250021)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传染性强,冬春季节多见,但全年均有病例发生。临床上以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炎以及口腔粘膜斑和全身斑丘疹为其特征。自1965年我国普遍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以来,该病的发病率迅速下降,控制了大流行。由于减毒活疫苗能够很好控制该病的发生,我国已开始实施有关加速麻疹控制以至消灭麻疹的策略。
  1 流行病学特征
  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患者是唯一传染源,自发病前2日及出疹后5日内,眼、鼻、口咽及气管分泌物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该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以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但是近年来,我国因长期疫苗免疫,大流行已控制,发病年龄推迟,5岁以上及青少年发病多达80%以上,轻型病例增多,并发症减少,病死率下降,目前我国发病率约为35/10万。
  2 临床表现
  2.1 典型麻疹 ①潜伏期6~21天,曾接受被动或主动免疫者可延长至3~4周。②前驱期:一般持续3~5天,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炎及口腔粘膜斑,粘膜斑持续2~3天后很快消失。③出疹期:病程第3~5天出疹,顺序为发际、耳后,额、面、颈,躯干、四肢,最后手心、脚底。皮疹初为散在,鲜红色,按之褪色,直径2~5mm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后皮疹增多,融合成片,色变暗。此期高热T>40℃,呼吸道卡他症状及全身中毒症状达高峰,持续约3~5天。④恢复期:皮疹出齐后症状迅速好转,热度下降,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消退,留浅褐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持续约1~2周。
  2.2 重型麻疹 持续高热、中毒症状重,常有嗜睡、昏迷、抽搐,皮疹多而密集融合,或呈出血性。若有心功不全或循环障碍,则皮疹稀小、暗淡,出疹不透,面色苍白,肢端发绀,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此型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多见于体弱多病、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有报告肿瘤及艾滋病患者患麻疹,病死率分别高达70%和40%。
  2.3 轻型麻疹 潜伏期长,前驱期短,症状轻,皮疹稀疏或无,体温低(多在39℃以下),并发症少,病程短。隐性麻疹则无症状,仅有恢复期抗体水平高,多见于对麻疹具有部分免疫力者。
  2.4 异型麻疹 多发生在接种麻疹灭活疫苗后6个月~6年,当再接触麻疹患者或再接麻疹灭活疫苗时出现,原因不明。表现为急性高热,头痛、肌痛,无麻疹粘膜斑,出疹从四肢远端开始,逐波及躯干部及面部,皮疹为多形性。无传染性。我国用减毒活疫苗后,此型少见。
  3 诊断
  3.1 疑似病例 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者,均为疑似麻疹病例。
  3.2 确诊病例 疑似麻疹病例有完整的流行病学资料,且实验室疹断证实为麻疹病毒感染,则为确诊病例。实验室特异疹断包括:①血清学诊断,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捕捉麻疹疑似患者血清中特异性麻疹IgM抗体;②从疑似麻疹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3.3 临床诊断病例 ①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无实验室诊断结果的临床报告病例;②完成调查前失访或死亡的病例;③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与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有明显流行病学联系的病例;④实验室证实为麻疹暴发,同一暴发中其它未经实验室证实的病例。
  3.4 排除病例 有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合格的血清标本,并经合格实验室检测结果阴性的病例;或经实验室证实为其他发热出疹性病例(如风疹等)。
  4 防治措施
  无特异性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预防很重要,目前采用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4.1 主动免疫 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均应接种减毒活疫苗,即8月龄初种,7岁复种。该疫苗保存、运输应在2~8℃、避光。接种禁忌为妊娠、过敏体质、活动性结核、白血病、恶性肿瘤及免疫缺陷病或免疫功能抑制者。若有发热及急慢性疾病,应暂缓主动免疫;1个月内接受其它活病毒疫苗或在2个月内接受过输血、血液制品及其它被动免疫制剂者,应推迟接种。
  4.2 被动免疫 对体弱多病及接种禁忌的易感者接触麻疹后,可采用被动免疫。在接触患者后5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可预防发病,6天后注射可减轻症状。免疫有效期3~8周。
  4.3 其他防疫措施 对麻疹患者要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呼吸道并发症者隔离至出疹后10天。对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隔离检疫3周,曾作被动免疫者应延长至4周。
  流行性感冒
  李 文 (山东省卫生防疫站250014)
  1 概况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甲(A)、乙(B)、丙(C)三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可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常常引起流感局部暴发,不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现,主要侵袭婴幼儿,一般不引起流行。从历史记载来看,到19世纪后期,流感大暴发的机率才明显增加。因此有人认为,流感病毒在人群中的进化是随着工业革命、全球人口密度增加、都市化及拥挤而来的,这个观点同样能够解释“为什么现在流感流行日益频繁”。
  2 流感病毒的分类、型别及命名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正粘病毒属,分甲(A)、乙(B)、丙(C)三个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结构及其基因特性不同,又可分成许多亚型,至今甲型流感病毒已发现的血凝素有15个亚型(H1~15),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N1~9)。
  甲型流感病毒命名法可用如下公式表示:型别/宿主/分离地点/毒株序号(指采样时标本号)/分离年代(血凝素亚型、神经氨酸酶亚型)。
  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命名法和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无亚型划分。
  3 流行病学
  流感在流行病学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突然暴发,迅速蔓延,波及面广,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南方可终年流行,有夏、冬两个高峰;北方一般在冬季形成一流行高峰,但近几年夏季也常有一小高峰。一般流行3~4周会自然停止(世界性大流行常有2~3个波),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但每次流行后在人群中总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超额死亡,死亡者多为伴有慢性疾病的患者。
  3.1 传染源 ①患者及有阴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直到发病的急性期(约7天)都有传染性。流感病毒存在于患者的鼻涕、痰和唾液中。逐家逐户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儿童不仅对流感敏感,而且是家庭成员中的主要传播者。学龄儿童感染机率是其他家庭成员的两倍。②动物:已证实猪型(H1N1)流感病毒偶尔能从猪直接传染人。香港禽流感致人死亡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感染者均直接与病鸡有关,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
  3.2 传播途径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在外环境中可存活3天。
  3.3 人群易感性 人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新生儿对流感病毒的敏感性与成年人相同。新生儿免疫系统不完善,母体抗体通过胎盘传给新生儿的抗体比母体少许多倍,新生儿患流感后,症状普遍比成人和年长儿童重。
  3.4  抗原性变异 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有两种形式。①抗原转变:是由不同流感病毒株基因重组形成,可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②抗原漂移:又称抗原变异,是病毒血凝素重链(HA1)基因序列发生点突变形成,其变异程度与疾病的流行密切相关,抗原性变异幅度大,所引起的流行规模也大。影响抗原变异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人群免疫状态和病毒自身编码错误。
  4 流感的发病机理
  与全身感染性疾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出血热等)不同,流感是一种局部的表面感染,病毒在呼吸道粘膜表面的细胞中复制,一般不进入血流。因此,流感的潜伏期短,发热、头痛等症状是由于病毒繁殖产生的含有毒素样物质的代谢产物及细胞碎片等进入血流引起的反应,病后免疫效果不持久。
  粘液纤毛系统是防御流感的重要机制之一。靠着纤毛推动,粘液不断向上运动可排出病毒。这一系统在防御小量的流感病毒和肺部感染上可能很重要。如果这一功能不健全,正常情况下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可以深入到下呼吸道。比如重症慢性气管炎患者、力量较弱的婴幼儿等,患流感后易并发肺炎。
  5 流感的预防
  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流行期减少聚会,是预防流感的重要环节之一。该病毒为带囊膜病毒,对有机溶剂、氧化剂、卤素化合物等敏感;可被75%的酒精5min、1%碘酒、1%盐酸3min灭活,乳酸、醋酸等也可使病毒灭活,故可用化学试剂浸泡,擦抹用具或熏蒸消毒空气。
  由于流感是呼吸道病毒,极易传播,人们很难将自身与外界完全隔离开来。因此,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疫苗中有三个组分,包括甲1、甲3和乙型三个型别的毒株。目前我国销售的流感疫苗有:全毒粒疫苗、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前两种疫苗免疫原性好,后一种疫苗免疫原性稍差,但副反应轻。
  金刚烷胺和甲基金刚烷胺均能抑制甲型流感病毒,但对乙型流感病毒复制不起作用。两种药物有交叉敏感性和耐药性。在药物存在下,对药物敏感的大流行株和流行株进行传代,很容易诱发出耐药毒株。现国外已生产出抗神经氨酸酶药物,可抑制病毒的扩散。早期用药效果良好,晚期只能相应减轻症状,缩短病情。中草药汤剂及一些成药治疗流感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但要注意早期用药,且药量要足。以下是相关的问答信息
向医生提问
描述您的不适或疑问
标题内容 浏览量
  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退行性变引起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刺激、压迫颈部脊髓、神经根,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疾病,此病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 ?
大家都在问
青岛颈椎病介绍:
58同城青岛颈椎病医院频道是最大的青岛颈椎病医院信息免费发布查询平台,免费提供颈椎病医院相关信息,感谢您选择信息平台。有疑问请。手机版请访问
青岛颈椎病相关信息:
青岛颈椎病全部商圈:
五官科医院
口腔医院口腔科
精神心理科
肛肠专科医院
颈椎病- 相关类别:
青岛颈椎病周边城市:
颈椎病- 热门城市:当前位置:
>>>有一种传染性疾病,蔓延速度极快.据统汁,在人群密集的某城市里,..
有一种传染性疾病,蔓延速度极快.据统汁,在人群密集的某城市里,通常情况下,每人一天能传染给若干人,通过计算解答下面的问题:(1)现有一人患了这种疾病,开始两天共有225人患上此病,求每天一人传染了几人?(2)两天后,人们有所觉察,这样平均一个人一天以少传播5人的速度在递减,求再过两天共有多少人患有此病?
题型:解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设每天一人传染了x人.1+x+(1+x)×x=225,(1+x)2=225,∵1+x>0,∴1+x=15,x=14.答:每天一人传染了14人;(2)再过两天的患病人数=225+225×(14-5)+[225+225×(14-5)]×(14-5-5)=11250.答:共有11250人患病.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有一种传染性疾病,蔓延速度极快.据统汁,在人群密集的某城市里,..”主要考查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进行求解,把得到的答案带回实际问题中检验是否合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打折、营销、增长率问题等。&列一元二次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可概括为“审、设、列、解、答”五步,即:(1)审:是指读懂题意,弄清题意,明确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设:是指设未知数;(3)列:就是列方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般先找出能够表达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等量关系,然后列代数式表示等量关系中的各个量,就得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方程;(4)解:解这个方程,求出两个未知数的值;(5)答:在对求出的方程的解做出是否合理判断的基础上,写出答案。提示: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要善于将普通语言化为数学语言,审题时,要特别注意关键词语,如“多、少、快、慢、和、差、倍、分、超过、剩余、增加、减少”等等,此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的公式或特殊的等量关系,如特殊图形的面积公式、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增长率问题中的一些特殊关系等。②注重解法选择与验根,在具体问题中要注意恰当的选择解法,以保证解题过程简单流畅,特别注意要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取舍,以保证结论的准确性。常见题型公式:工程问题:&&&&工程问题中的三个量及其关系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经常在题目中未给出工作总量时,设工作总量为单位1。
利润赢亏问题&销售问题中常出现的量有:进价、售价、标价、利润等&有关关系式: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进价=商品标价×折扣率—商品进价&商品利润率=商品利润/商品进价&&&&&&&&&&&&商品售价=商品标价×折扣率&
存款利率问题:利息=本金×利率×期数&&&&&&本息和=本金+利息&&&&&&利息税=利息×税率(20%)
行程问题: 基本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 路程=速度×时间。 ①相遇问题:快行距+慢行距=原距; ②追及问题:快行距-慢行距=原距; ③航行问题:顺水(风)速度=静水(风)速度+水流(风)速度, 逆水(风)速度=静水(风)速度-水流(风)速度
发现相似题
与“有一种传染性疾病,蔓延速度极快.据统汁,在人群密集的某城市里,..”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31641321377013212054842017628417497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花是什么传染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