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习中国化第一大党校理论学习心得体会成果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二)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导入第一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科学内涵、理论成果、重要意义做了总体了解,从本节开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逐一学习,首先我们介绍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条件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什么是毛泽东思想呢?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对毛泽东思想的定义和科学内涵作出了新的概括。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二十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以及“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1、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当时时代的主要特点是战争与革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造成了革命形势,随后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这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使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新时代的开始。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欧洲许多国家接连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东方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运动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一大批“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长起来,认识到必须“走俄国人的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因而,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就成为时代的基本要求。
2、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近代中国新的生产力主要是指近代工业和工人阶级。20世纪后,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中国工人阶级是一个比中国资产阶级资格更老、社会基础更广的革命阶级。除具有世界无产阶级一般的优点以外,还有自身特殊的优点。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和领导力量。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崛起,一方面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思想来指导,另一方面也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与引进,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1915年9月,参加过辛亥革命的陈独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动了一场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猛烈的反封建运动。他们追求民主,提倡科学,以磅礴的气势给了封建的专制主义、伦理道德以及迷信、愚昧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的觉悟,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的传入敞开了大门,激励人们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从而也就为其中的先进分子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列宁的引进与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成为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理论条件。
3、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前提和来源。毛泽东思想若离开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斗争实践,就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毛泽东思想体现在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的著作和党的历史文献中,这些著作和文献,有的是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有的是深入实际斗争、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有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活动和实际工作而作的指示和决议。可见,中国革命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基础,解决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直接推动力。
案例资料伍修权回忆遵义会议
长征开始以后,部队不断受到损失,士气十分低沉。首先在领导层中,对当时的军事指挥错误就有议论,早已酝酿着不满。湘江战役,进一步暴露了军事指挥上的逃跑主义错误。李德等人的所作所为,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迫使人们苦苦思索面临的问题:为什么在临时中央和李德来到根据地以前,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同志指挥下,能够以三四万人的兵力,粉碎了敌人一、二、三次“围剿”,还扩大了根据地,发展了红军。周恩来等同志指挥的第四次反“围剿”,继续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思想作战,也取得了胜利。到第五次反“围剿”时,中央红军已发展到10万人以上,中央根据地更加扩大和巩固了。但是,在李德等人的指挥下,红军苦战1年,结果反而是“兵日少地日蹙”,最后来了个大搬家,丧失了整个中央根据地不算,八九万大军只打剩下三万来人,使党和红军面临绝境。惨重的失败,险恶的环境,使人们对李德那一套由怀疑到愤怒,许多指战员忿忿地说,过去几次反“围剿”,打了许多恶仗,不但没有这么大的消耗,还壮大了许多倍,现在光挨打,真气人!他们痛心地问:这样打下去,结果会怎么样呢?长征开始后,彭德怀曾经气愤地说:“这样抬着棺材走路,哪像个打仗的样子?”他批评李德等人“把革命当儿戏,真是胡闹!”事实教育了人们,王明等人自称“百分之百”的正确,却打了败仗,被他们批判排斥了的毛泽东同志的主张,却越来越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人们在胜利时认识了毛泽东同志,在失败中又进一步地认识了毛泽东同志。
中央的领导同志,包括曾经犯过“左”倾错误的同志,也陆续有了觉悟。
毛泽东同志在长征途中,也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有关干部和红军指战员进行说服教育工作,用事实启发同志们的觉悟,使大家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这一切都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打下了思想基础。此外客观形势也促成了遵义会议的召开。
1935年1月上旬,红军胜利攻占黔北的重镇遵义。中共中央在遵义旧城一个军阀柏辉章的公馆二层楼上,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会议开始还是由博古主持。他坐在长条桌子中间的位置上,别的参加者也不像现在开会,有个名单座次,那时随便找个凳子坐下就是了。会议开了多次,各人的位置也就经常变动。开会以后,首先由博古作了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主要报告。他也看出了当时的形势,对军事错误作了一定的检讨,但是也强调了许多客观原因,为临时中央和自己的错误作了辩护和解释。接着,由周恩来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军事问题的副报告。
毛泽东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他讲了有一个多小时,同别人的发言比起来,算是长篇大论了。他发言的主要内容是说当前首先要解放军事问题,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消极防御”方针和它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如防御时的保守主义,进攻时的冒险主义和转移时的逃跑主义。他还尖锐地批评了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只知道纸上谈兵,不考虑战士要走路、要吃饭、也要睡觉,也不问走的是山地、平原还是河道,只知道在地图上一划,限定时间打,当然打不好。又用一、二、三、四次反“围剿”胜利的事实,批驳了用敌强我弱的客观原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作辩护的观点。他指出,正是在军事上执行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主张,才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造成了红军在长征中的重大牺牲。毛泽东同志的发言反映了大家的共同想法和正确意见,受到与会绝大多数同志的热烈拥护。
紧接着发言的是王稼祥同志。他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意见。严厉地批判了李德和博古在军事上的错误,拥护由毛泽东同志来指挥红军。张闻天和朱德同志接着也表示了明确态度,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朱德同志历来谦逊稳重,这次发言时,却声色俱厉地追究临时中央领导的错误,谴责他们排斥了毛泽东同志,依靠外国人李德弄得丢掉根据地,牺牲了多少人命!他说:“如果继续这样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周恩来同志在发言中也支持毛泽东同志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批判,全力推举毛泽东同志为我党我军的领袖。他指出,只有政变错误的领导,红军才有希望,革命才能成功。他的发言和倡议得到了与会绝大多数同志的积极支持。
会上的其他发言,我印象中比较深的是李富春和聂荣臻同志。他们对李德那一套很不满,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批判很严厉。彭德怀同志的发言也很激烈,他们都是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意见的。其余同志在当时形势下,也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意见。
会上被直接批判的是博古,批判博古实际上就是批判李德。因此,会议一开始,李德的处境就很狼狈。当时,别人基本上都是围着长桌子坐,他却坐在会议室的门口,我也坐在他旁边,他完全是处在被告的地位上。别人发言时,我一边听一边翻译给李德听,他一边听一边不断地抽烟,垂头丧气,神情十分沮丧。由于每天会议的时间都很长,前半段会我精神还好,发言的内容就翻译得详细些,后半段会议时精力不济了,时间也紧迫,翻绎就简单些。会议过程中,李德也曾为自己及王明在军事上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辩护,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把责任推到客观原因和临时中央身上。不过这时他已经理不直、气不壮了。事后有人说他在会上发脾气,把烤火盆都踢翻了,把桌子也推翻了。这我没见到。当时会议的气氛虽然很严肃,斗争很激烈,但是发言还是说理的。李德本人也意识到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失势无权了,只得硬着头皮听取大家对他的批判发言。
会议的后期,委托张闻天同志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发言精神,起草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遵义会议决议),决议指出,博古和李德(用华夫代名)等人“在反对五次‘围剿’战争中,却以单纯防御路线(或专守防御)代替了决战防御,以阵地战堡垒战代替了运动战,并以所谓‘短促突击’的战术原则来支持这种单纯防御的战略路线。这就使敌人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达到了他的目的。使我们的主力红军受到一部分损失,并离开了中央苏区根据地。应该指出,这一路线,同我们红军取得胜利的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是完全相反的。”《决议》还就博古、李德等在组织路线、领导作风上及利用敌人内部冲突等等问题,一一作了结论。这个决议在会议上被通过了。
(参见伍修权:《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一一回忆遵义会议的前前后后》,载《星火燎原》(季刊),1982年第1期。)
案例点评&遵义会议的召开,不是偶然的。它是对“左”倾错误反思的结果;它是血的代价警示的产物;它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需要。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经历了五次反“围剿”。前三次由于毛泽东的正确指挥,连续粉碎了敌人的“围剿”,扩大了根据地,壮大了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由于周恩来、朱德等人运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所以,在红军处于受敌夹击的不利态势时,仍然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反“围剿&P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指导,革命根据地日益缩小甚至被葬送,中央红军从长征时的8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完全处于被动局面。严酷的事实,惨重的损失,险恶的形势教育了广大党员和干部,他们从毛泽东坚持实行正确战略方针所取得的辉煌胜利,与王明、博古等推行的错误战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两方面对比中深切地感到:只有毛泽东代表的路线,才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路线。因此,结束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迅速恢复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成为当时许多人的共同要求。毛泽东后来指出:“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方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毛泽东思想就是在总结失败的惨痛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同党内多次出现过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的斗争实践中而形成的理论概括。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大体经历了萌芽、形成、完备成熟、继续发展、曲折发展这样几个阶段。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时间大体上是自1921年至1927年,即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萌芽”的标志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的提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毛泽东最早阐释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代表性文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准备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时间大体上是自1927年至1935年,即土地革命前、中期。“初步形成”的标志是“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和“活的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基本形成。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代表作,《反对本本主义》是“活的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代表作。
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经过大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和武装斗争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自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进入创建红军的新时期。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等新的革命斗争实践,积累了新经验.找到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新道路,形成了人民军队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农村环境中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展了反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斗争,并总结了这方面的历史经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等。同时,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主要内容也得到初步确立。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时间大体上是自1935年至1945年,即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的提出和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全面展开而达到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能够走向成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这是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有利于从全局的高度,总结历史经验,进行理论研究。
第二,大革命以来胜利和失败的实践,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使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规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第三,抗日战争时期党所面临的环境的复杂性、矛盾的多样性、斗争的艰巨性,前所未有,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全貌,为共产党人在伟大的斗争中处理矛盾、积累经验提供了实践基础。
第四,党的理论素养的加强和思想路线的端正。延安整风运动从思想上、理论上彻底清算了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解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根本方向问题。
第五,共产国际指导思想的改变,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不受干预和约束地根据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制定和执行有关中国革命的路线和政策。
4、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时间大体上是自1945年至1956年,即解放战争时期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继续发展”的标志是——一方面,新民主主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解放战争时期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发展。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武装的革命与武装的反革命进行大决战的时期。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伟大成功,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中得到重大发展。这主要表现在:提出了针锋相对,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两手的无产阶级革命策略;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以及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理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和战略进攻学说;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的理论;党的纪律和党的作风方面的新思想;革命转变论、不断革命论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主要思想有:关于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方针;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的方针,等等。
5、毛泽东思想的曲折发展
时间大体上是自1957年至1976年,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在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之始,毛泽东思想在新形势下有新发展。1956年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不仅明确地提出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历史任务,而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和理论概括,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思想、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两类社会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思的想发展遇到了曲折,党和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两个发展趋向。一方面,从1956年起,毛泽东带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新的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鲜内容;另一方面,在探索中也出现了不少失误,形成了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使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遇到了曲折。这种正确与错误交错并存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全党的集体探索过程中,也存在于毛泽东本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这些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思想观点,自然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不是个别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体系的特点:一是科学性,二是独创性,三是完整性。
2、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这是因为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已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由6个方面组成。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石。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其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和统一战线的政策;关于中国武装斗争的特点和作用;关于中国共产党本身的建设;关于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具有很大的探索性和先导性。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这方面的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创造性地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二十八年,主要是在战争中进行的。因此,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是毛泽东思想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毛泽东系统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这一领域主要包含五方面的内容:系统地解决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制定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思想。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政策和策略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非常广泛,主要围绕着两大方面展开: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在统一战线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毛泽东思想对这方面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知识分子应当与工农相结合;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不怕牺牲。
(6)党的建设理论
中国革命“三大法宝”中党的建设是重要内容。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在这方面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从思想上建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创造了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
除了上面讲的这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和其他许多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从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这些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一是实事求是。就是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
二是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三是独立自主。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一)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二大党章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坚持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剔除了毛泽东晚年错误的观点。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为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为实现这个任务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仅在中国深深地扎根、开花、结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此基础上又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许多很有启发性的论断。我们不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积累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虽然,今天的形势有了重大的变化,但是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论述,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继续提供着十分宝贵的理论指导。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天依然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旗帜。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与我们今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和降低毛泽东思想的时代价值。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如果不了解毛泽东思想,就不能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深刻的认识。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问题上,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认为凡是毛泽东作出的一切决策、指示,都必须坚决维护、始终遵循;另一种是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全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这两种态度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由于违反了他自己主张的实事求是原则。邓小平在领导全党拨乱反正中,用极大的精力来解决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在他的主持下,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二)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
讨论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讨论总结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在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这样重大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也是有教训的。1959年林彪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后,说什么学习毛主席著作要“活学活用”、“立竿见影”;说什么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把毛泽东晚年的一些错误言论系统化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说成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他们还无限量地出版《毛主席语录》,搞什么“语录操”、“忠字舞”、“早请示”、“晚汇报”,把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宣传搞得更加庸俗化。
“文化大革命&P结束后,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遇到的一个全局性的、紧迫的、至关重要的大问题。当时,党内外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当时中央主要负责人坚持的“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要始终不渝地遵循”)的错误方针,在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名义下,坚持毛泽东晚年的某些错误,坚持“文化大革命”的某些做法,把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纠正视为“砍旗”;一种是借口毛泽东晚年错误,企图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功勋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全盘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乃至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曾经发生过1956年苏联共产党领导人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错误做法,引起苏联共产党内乃至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极大混乱的惨痛教训。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引以为戒,绝不能步苏联共产党的后尘,绝不能做赫鲁晓夫做过的事。
刚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他强调:“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要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教育我们的党,来引导我们前进。”一方面,他坚决抵制和严厉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领导全党冲破“左”的思想禁锢;另一方面,邓小平强调毛泽东的历史功绩是第一位的,他晚年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坚决地批评那种借口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企图从根本上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右的错误倾向,强调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丢不得,不坚持毛泽东思想,我们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
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观点,成为他主持起草的、并在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基本性指导思想。这个决议的通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决议单列一章,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作出了新的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决议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这再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历史,正确地对待自己的领袖。这是在毛泽东逝世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所作出的第一个历史性贡献。
邓小平指出:“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江泽民指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我们党的骄傲,是我们国家的骄傲,中华民族的骄傲”。胡锦涛指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毛泽东思想不是坚持毛泽东的个别论断,更不是坚持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是坚持由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特别是坚持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发展毛泽东思想,就是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础之上,运用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新时代出现的新情况,创造性地作出新分析、新判断和新结论。
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毛泽东思想。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1、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建立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贡献,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2、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早反对把马列主义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领导人;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对中国革命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杰出代表。他把中国革命理论系统化,并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独创性贡献。
3、毛泽东晚年犯了“左”的错误。其错误主要是:在党的中心工作问题上的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在经济建设问题上的急于求成和急于过渡的错误。毛泽东晚年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
4、综观毛泽东一生,功大于过。
评价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必须恰当,有分寸,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导入马克思曾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教训和对“文化大革命”的拨乱反正,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回答和阐明一系列问题。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有更多的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加以回答和阐明。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层迫切需要搞清楚的理论问题,也是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搞清楚的理论问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中国历史向前发展的需要。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段论述,集中概括了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条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条件
引用江泽民十五大报告中的话:从1900年八国联军进占北京,中华民族遭到屈辱,到2000年实现小康水平,这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100年。
这里的小康水平当时指的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美元。朱熔基当总理期间在他的一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民生产总值8.9万亿人民币,合美金1万亿稍多,位居世界第7位,排在我们前面的是:美、日、法、英、德、意大利。当时朱熔基总理非常严密地说:“从总体上进入了小康。”对一些人来说没有达到,而有些人已经远远地高于这个水平。(当然我国的贫富差距是比较大的,举个例子来说:上海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5000美元,贵州也不过是上海的1/13,而在日本居民差距最大的东京与冲绳比率为2.05/1。)当时贫困线以下还有2000万左右,相对于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还是少的。在十六大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在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里说的就不在是总体上的水平了,而是全面的小康社会,在环境上、交通上、住房上等各个方面得到改善。这个详细的以后再讲。温家宝总理在他的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67万亿元,按现行的汇率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跨上了一个重要台阶,取消了几千年来农民身上的农业税,使农民直接减轻负担,还历史上首次给种粮的农民以粮食补贴。
可见一百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变,引起巨变的有三个伟大的人物:
孙中山:进行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近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民主”是走向近代和现代的标志。毛泽东曾讲:“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人民永远记着他。在天安门城楼上挂着毛泽东的巨幅头像,同时立着孙中山先生的头像。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对他的研究还不够,他的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还有他的反封建思想和民主思想等等。比如封建思想现在还依然存在,民主还不够发达。邓小平说:要建设高度发达的民主国家,走向民主的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列宁曾说:“一个人死了可以埋掉,但一个思想死了,却仍然在腐烂、发臭……”
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而探讨出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初步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前就连小小的葡萄牙都来侵略中国,签下大大小小不平等条约100多个,沙俄一个国家割地14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意大利、法国、英国的总和。建国后,抗美援朝战争,使美国被迫停战,人民感到了做国家主人的光荣感。当然毛泽东也有错误,比如:大跃进、反右斗争、文化大革命,但中国人民永远崇敬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邓小平:总结世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与中国现状,同实践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1978年以前,中国处于国民经济崩溃的境地,位次在100多名左右,人均170位左右,仅仅20多年的时间,我们是世界第7位。现在这一理论正继续指引我们实践和前进。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课题。
从两个方面探讨:一是其他国家,一个是本国。邓小平不仅看国内,还看国际。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血与火的历史,是通过掠夺实现的。从《资本论》的第360页可以看到:“掠夺是资本主义生存的原则。”要生存、发展,就要攫取更大利润来获益,做法本身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却是残忍的。如卓别林演的《摩登时代》,一个工人就是负责拧螺丝,一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工作,使人都麻痹了,夜里睡觉都在拧螺丝,后来见到什么都想拧一下,吃饭是见到餐具要拧一下,后来见到对个走过来一个人,都想去拧一下对方的鼻子。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家史。
最早与资本主义对立的是空想社会主义,大资本家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人们以为他一定是个贫穷的工人,相反他是个大资本家,他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到美国买了一块地,雇佣农民,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不久就经营不下去了。当时有人不理解,以为这个人有毛病。就象法轮功一样我们不理解怎么有的人就信奉得那么虔诚,有研究生、甚至有博士导。遗憾的是空想社会主义是不科学的,当时资本主义国家报纸曾讽刺欧文,英国报纸上画了一幅漫画:有个小孩问老头到共产主义的路怎么走,老头指着东方的地平线告诉他在那里。意思是永远也走不到。
随着大工业发展,无产阶级斗争的加强,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准备了经济基础,空想社会主义做了思想基础,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的功绩有两个:一个是指出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攫取人民剩余价值,不合理的终将灭亡,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代替。二是无产阶级走向何处去: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解放全人类,最终解放自己。
把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变成实践的第一人是列宁。当时俄国现状是:幅员辽阔,但却是个二三流的落后的欧洲国家,被帝国主义包围。这样的国家怎么能实现繁荣、富强,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课题。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找到了苏联模式,当然这个模式也有许多失误的地方。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自从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交往矛盾斗争就出现了,要想有吸引力,就得发展生产力,人们才能跟你走,于是苏联找到了它自己的模式,我们命名为苏联模式。北大博导给苏联模式下了一个定义:是战争和革命的时代,在一个被资本主义包围的经济文化落后的资源大国采取的实现社会主义的模式。
时代是一个长的历史过程中,世界形势和发展的总趋势。当时俄国所处的时代是战争、暴力、掠夺的时代。现在这个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发展生产力,重视经济的时代,这个时代早在信息时代、核技术出现后就已经开始了。1960年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论战,毛泽东曾写过九评苏维埃政权,论述的中心问题就是当时是什么时代的问题。赫鲁晓夫主张:在向和平过渡(右倾),毛泽东主张:战争和革命(左倾),认为赫鲁晓夫是投降主义的表现。可见认清形势是很重要的。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认清形势,做了无为的牺牲的比如古巴的共产党领导人切格赖洼,当时他是主席,卡斯特罗是书记,那时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古巴、朝鲜、越南、中国、苏联。他认为无产阶级应该是国际主义者,要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到当时的非洲打游击,后来终因势单力薄牺牲在了异国他乡,这是一位英雄,但却是一位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人们对其崇敬,但对他的牺牲觉得可惜和不可理解,这就是对形势没有认清。
时代判断错了,对问题看法就会错。比如你看到美国的贫民被剥削,难道你就去到美国打游击吗。只有到了他们被欺压到极限时才可以。美国人的生活水平高,失业人口领取救济金,也许比我们有些地方的生活水平还好,让他们拿起枪反对政府那是不可能的。中国也有人犯过类似的错误,王明时期,派共产党人阻拦工人进工厂上班,让工人罢工,但工人不愿意,勉强罢工了,很快就有人泄密,共产党人被捕了。所以,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要应时而变。核时代能用战争手段吗?英国一个二流的强国就拥有8艘北极星核潜艇,可以摧毁苏联4次,形势变了,办法也要变。美国1998年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我们抗议、游行,外交辞令也是很严厉的,但最终没有激化矛盾,要是毛泽东时期就开战了,但先打哪里不知道。今天我们考虑到了战略问题,现在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采取与美国断交,与资本主义断交,我们的经济损失惨重,我们与美国的贸易额每年都很高,外汇储备充足。如果采取过激的行为可能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力量上也难以与之抗衡,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1万亿美金,日本4万亿位居第2位,占世界经济的2.3%,美国占世界经济30-40%,与他们一争长短我们不具备条件,苏联就是与美国抗衡、竞争,导致国民工业结构不合理,最终国家混乱、解体。
既然苏联用它的苏联模式发展起了自己,我们就来看一看,苏联模式的特点:
1、苏联模式的特点:
(1)发展战略的特点:
A.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1958年,毛泽东出访苏联,毛泽东一生到过两次国外,都是去苏联的莫斯科。当时社会主义国家有几十个,非洲就有很多,如加纳,安哥拉等等,我们对这些小国都不太承认。参加莫斯科会议的就有80多个,可谓是盛极一时。赫鲁晓夫和毛泽东头脑一热,提出口号:东风压倒西风。周恩来胸前佩带过两枚像章,一枚是为人民服务,另一枚就是东风压倒西风。怎么压倒呢?赶超英美。赫鲁晓夫和毛泽东分了工,苏联赶超美国,中国赶超英国。毛泽东说没问题,所以我们58年有个口号,国内到处墙上都刷着标语:十五年赶超英美,中国人民有信心。按照当时的说法15年,我们早应在1973年赶上美国,超上英国。但现在2007年,快50年了,还没赶上。那到底什么时候能够赶上呢?曾经流行过一本书,名为《大国趋势》,美国人写的,上面说到,如果中国继续以每年7-8%的速度发展经济(这个速度我们已经维持了多年,在朱熔基当总理期间就有了这个速度,当时朱总理很冷静,他说要防止十五期间经济过热,保持7%左右,温家宝当总理期间也是防止经济过热,实施科学发展观)以这样的速度中国有望在2015年赶上日本,2050年前后经济总量上可接近美国,这是外国人估计的,不知道是不是保守了。而58年提出15年赶超英美太离谱了,通过什么手段呢?有一首歌中曾唱到: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上海市委书记宣布上海已经进入共产主义了,大家敞开肚皮吃饭,吃饭不要钱。苏联的斯大林曾说:大家吃上土豆加牛肉的时候就进入共产主义了,以这种标准来看,我们都进入共产主义了。其实当时毛泽东心里认为七八年就够了,但对外一直说15年,怕苏联面子上过不去,毛泽东曾说,先让苏联进入共产主义,它上半年进,我们就下半年进,否则苏联的面子无光。中国南方有个村庄,书记召开全村大会说,今天是社会主义的最后一天,明天日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了,于是大家都回家了,第二天早上一觉醒来,大家高兴地去拿商店里的东西,拿完后去抓别人家的鸡,去别人家的地里去挖菜,孩子也不分你的我的,但书记说老婆还得保持是自己的。这些看来是可笑的,但却给人们带来了冲天的干劲。我们现在缺乏这种干劲。苏联模式不仅仅苏联采用,很多国家纷纷效仿。
B.以重工业发展为中心。重工业是苏联的重点,其中尤以国防为主。1990年苏联解体,直到解体,国民经济的比例是极为不平衡的,1(农业):1(轻工业):3(重工业),就这样的比例还不说,苏联还搞大家庭,农业这一份的比例由蒙古去搞,轻工业由中欧的一些国家来搞,比如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匈牙利等,苏联本国来搞重工业国防。可见这个经济结构是畸形的,但它却使苏联军事工业突飞猛进,军事与美国不相上下,俄国就是靠它强大的军事在科索沃与美国抢占飞机场。这也就是为什么当苏联解体时,国内轻工业品严重短缺,人们四处买毛巾香皂类的日用品都买不到。师大以前有许多俄罗斯外教,没解体时,不太愿意留在中国,解体后,主动找学校要求序签,因为他们的国内生活用品的极缺。原来的苏联经济总量占到世界第2位,现在滑坡到第20、30位,靠什么来维持经济,靠出口武器,一枚导弹100万美金,中国就向它进口多数武器,它还谁买它都卖,北朝鲜、韩国、印度、越南它都卖。所以戈尔巴乔夫说:苏联的经济是世界上最军事化的经济。我们中国也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时期,现在我们的国防支出只占到国民经济的百分之十几,日本军费开支不能超过国民收入的1%,否则就违宪了,看似我们高于它,但它的1%的绝对数比我们多,它走的是精兵的道路,侍卫队,每个兵都是中国连排级干部,一旦打仗,一个侍卫队员就可以带起一个排或一个连,看来把钱花在人头上是不行的。现在美国的导弹在几万米的高空发射误差不超过5米,这是个高科技问题,所以不能盲目扩大国防开支,注意经济结构的合理性。
C.以粗放发展为手段。粗放发展就是以外延投入为主要手段,只讲求速度,不重效益,就靠资源的投入,一旦资源耗尽就不行了。
比如朱熔基讲十五规划报告,中国许多产品世界第一位:钢材、水泥,石油居世界第五位,听了之后又喜又忧。我国石油的蕴藏量占到世界后30名左右,产量却居第5位,资源最终会耗尽的。大庆油田富油点快用完了,现在通过注水、加压采浅油区或贫油区。吉林扶余油田也是如此。西部新疆倒是一个好的油区,但运输、自然环境不是很好。钢材产量占世界第一位,是好事吗?出口的都是粗钢坯,还要进口合金钢。美国不是没有石油,它也是个石油蕴藏量丰富的国家,油井打好了,不开采,损失国家来付,用石油到中东国家去买。它的森林也不破坏,学生上自然课,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去森林附近采集标本。可见,美国人注重资源的保护。当然中国人也逐步意识到了这一点,温家宝总理领导的这届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中国在与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五国划清界线,中国投资开发处女油田,开发后石油按比例50年源源不断地供应中国。五国石油储量仅次于中国,在这方面中国捷足先登了。
D.以实现自己自足为主要目标。如果是处于包围之中,这倒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都具有这个特点。有这样一个例子:杨振宁与李政道为中国的核武器做了重要的贡献,杨振宁是战争罪犯杜一鸣的女婿(杜一鸣是淮海战役中被活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后来被中国共产党特赦了。)杨振宁和夫人来华,对中国共产党表示感谢,毛泽东和周恩来亲自接见了他,他凭借记忆对中国的核技术进行了指导。他看了中国的核设施后,发现这样的东西他没见过,但经过了解后发现,原理类似,但操作不一样。因为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完全是自己搞出来的,连核技术专家杨振宁都感到诧异。正是本着这样的自己自足的原则,我们取得了很多成绩。农业上我们实现了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加入WTO时对农业特别地保护,我们怕外国的农产品大量涌入中国,八亿农民会失业。当我们有了一定的竞争力以后就可以放开市场了。中国的电视产业发展的成功就是一个自己自足的结果,中国电视产量世界第一位,海尔电视出口70万台,以前都是一片空白。七十年代的时候,中国家庭中能拥有9英寸的黑白电视那都是富裕的人家,全中国只有1-2%的家庭有电视,短短二十几年,电视就发展成世界第一位。我们的电视在价格与质量上都是有很强的竞争力的。日本电视以前是中国进口的对象,但今天日本研制出新的电视技术,在寻求合作伙伴的时候,找到了中国,因为中国已经成为这个领域的大家。再举一个例子,美国在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时候,有一颗导弹没有爆,我们拿了回来。后来据台湾的报纸报道中国研制出了精确的巡航导弹,误差在几万米的高空不超过5米。
(2)经济体制的特点: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过于单一:公有制。以前宣布说我们已经达到了98%的公有制,这并不是一件好事。现在我们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单一了,大型国有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如一汽就采取多种所有制。不要对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崇拜。如现在校园里的小吃部多了,过去过了饭点是吃不上饭的。买3、4毛钱的酱油要到三四里远的供销合作社才能买到,一个街道只有一个副食店。自家的园子里种点菜,就要被脖子上挂上秤砣,挨批斗,被贯以走资本主义道路。
B.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看不见的手,来满足各阶层不同人的需要,计划经济是看得见的手,几亿人靠计划来指挥,一定对造成紧缺。要想深刻体会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到古玩店去看一看:肥皂票、火柴票、白糖票、布票、粮票等等。那时每人每天二两豆油。取消供应制的时候,人们纷纷攒起各种票,不舍得扔掉,因为曾经这些都是珍贵的东西,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C.经济管理上高度集中化:什么事情都由中央来管,这样的管理方法在一定时期起过作用,办过几件大事,后来问题就出现了,那时在北京有很多驻京办事处,地方做什么要由中央批准,这些机构成了与国家部委打交道的桥梁。搞好关系、向上级送礼成了重要的事情。据说哪里的礼送得多,哪里的干部就提得快,据说山东的领导送得多,山东的干部提得就快。这是这种模式的失误。
为什么苏联模式存在如此大的号召力?原因有以下几个:
(1)社会主义处于起步阶段,资本主义出现了经济危机,为了防止危机的发生,所以排斥市场经济,中央高度集权。
(2)资本主义工业大动乱,他们相互之间转嫁危机,相互也存在矛盾。
(3)经济落后的国家转入实行社会主义都经历了痛苦的灾难,大国打破国门,为了在压力和困境中寻求出路。
(4)革命战争的时代,不发展重工业也不行,否则就要挨打。
(5)社会主义处于被包围之中,不得不采取这种模式。
这种模式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重要表现在:
(1)经济上取得过轰动世界的成就。以苏联本身为例,原来它在欧洲仅仅是个二流国家,短短一段时间后,占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法国一经济学家写过一本《进步的幻灭》,上面写到“在这样一个国家,指令经济而使这个国家努力建立成经济强国,这个时候的国家必须是强有力的。”可见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也看到了它的作用。
(2)军事上,这种苏联模式是对抗军事压力和经济封锁的有力模式。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为了反法西斯、反资本主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的武器消耗用英美国家的只占到3%,其余都是自己国家生产的。
(3)文化上采取这种模式,具有强烈的号召力。
(4)体制上计划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有过巨大的历史作用。计划经济并不是完全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人力、物力薄弱,在被资本主义包围时,想集中力量干成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大事情时,可以搞计划经济。中国在建国初期时铁钉都生产不了,都得用外国的,所以铁钉在中国又称为洋钉,钢的产量极低,且质量不好。在这种情况下,计划经济产生过巨大的作用。但后来,它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了。计划性太强,要有过剩的劳动力,生产的粗放经营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如苏联,东部的资源用完了,要用西伯利亚的,但那里寒冷、遥远、交通不便,生产费用高于生产产品的价格,这样就维持不下去了。正如我国的石油产量占世界第5位一样,不一定是件好事。长此就不得不进行改革了。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首先感觉到这种体制不适应的是东欧的小国: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因为这些国家资源少。改革首先从南斯拉夫开始。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分几个阶段:
(1)苏南关系恶化。铁托是个有个性且能力强的铁碗式的政治人物,他要引进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发展本国经济。于是苏联召开社会主义国家会议,把南斯拉夫从社会主义的阵营中开除。紧接着波兰、匈牙利也追随南斯拉夫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中遇到一些困难,只有南斯拉夫的改革有所成效。
(2)60年代上半叶—80年代上半叶,改革缓慢发展。首先是民主德国开始,接着苏联自己也开始改革。改革由点到面,但只是改革经济的职能,从分配到所有制没有最终改变,也没有成功,但政治上苏联允许建立与之对立的其它政党,允许持不同政见的政党存在,这后来导致其解体,可见政治的改革是失败的。所以我国不允许有对立团体和政党出现,实行多党合作,其它政党可以参政、议政却不能主政。
(3)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是中国的改革。中国的改革取得成就。苏联发生巨变后,我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而苏联从计划经济到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且政治上也有了对立面,为我国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中国的改革是比较彻底的。
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改革开放前采取苏联模式,特别是中苏关系恶化后,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道路。产生过许多非常有见地的思想。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思想中有以下有见地的思想:
A.八大提出工作重心的转移:指出主要矛盾已经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十大关系的提出:实际上毛泽东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存在的主要矛盾,解决矛盾的办法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解决,集中力量搞好生产力。
C.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认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人民内部矛盾。现在很多政策按照他当年的思想来办的。如法轮功,我们对于其组织采取对立的方法——取缔,对其成员——内部矛盾的解决办法。拘留所里监狱里对他们宽松,可以学习看书,并且要求原单位不能开除,工资照发,不能歧视。
D.在所有制问题上除国营、集体经济以外,可以搞个体经济。其实刘少奇在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就提出来了,文革期间却被作为第一大号的资本主义当权派被打倒。
E.周恩来提出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而我们现在刚刚认识到,提出了科教兴国。但在教育的投入上我们还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在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上也加强了,比如科技进步奖的设立,最高金额达500万元,在人民大会堂由国家主席亲自颁奖,可见对其是高度重视的。首届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就是数学家吴文俊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再有我们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也在加强,为扫除西部青壮年文盲,中央为此投入100亿元,对于山区上学远,几个村子设立一个教学点,政府投资免除学费教材费,给住宿困难的学生一定的补贴。
F.周恩来提出正确地对待知识分子。早在1956年,周恩来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当时大学教授的工资是很高的,一个教授就可以养活十口之家。可见,那时对待知识分子是很重视的。
如果过去这些正确思想得到贯彻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从1956年八大—1966年文革,我们出现了三大失误:
(1) 1957年的反右斗争扩大化:
毛泽东要搞整风运动,要把共产党建成坚强的堡垒,提出“四大”:大明、大放、大字报等。鼓励大家可以随便说,随便谈。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谈。大家在这种鼓励下,真的就随便说起来了。比如民主党派,提出不能“一党天下”,应该改一改,应该“轮流坐庄”,象打麻将一样。还有人提出改变以下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知识分子提得越来越尖锐。毛泽东听到这些言论得出结论,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向我们进攻了。于是开始了反右斗争。最后反对的声音被压了下去,变成了一片颂扬声。全国共抓了右派55万。
(2)大跃进,急于求成,急于求存。大跃进从年,经过调整才结束,历时近四年。
急于求成:讲求高速度,15年赶上英国(对外说的,对内说三五年就能赶上),在工业产品的主要产品的产量上,特别是钢的产量要赶上,这是工业发达的标志。1957年我国钢的产量是580万吨,1949年是19.8万吨,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了,但毛泽东认为还不行,我们要在钢的产量上打个接力战。1958年要达到1070万吨,这个速度是吓人的。什么叫跃进,毛泽东认为每年增长10%是跃进,每年增长15%是大跃进,每年增长25%是特大跃进。
急于求存:生产关系上急于过渡。毛泽东到河南视察,有个七里营叫“人民公社”,毛泽东认为还是人民公社好,于是所有的生产工具一律归公,牲畜、鸡鸭赶到生产队里一起饲养,家里吃饭不开火,公社有食堂,不花钱,各家各户也没有锅,锅都拿去大炼钢铁了,市场上出现了虚假繁荣,因为很多人不愿意把自家的牲畜、家禽送到生产队的大圈里去饲养,于是都偷偷地拿到市场上去卖了。
(3)文革失误:这是一个长达10年之久的左倾错误。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文革:全局性的、长时期的、严重的、左倾错误。
★关于文革错误的表现:
A、毛泽东说发动文革是为了反修防封,但其实是把马列主义给否定了。
B、左倾思想大泛滥,每人那时都手拿毛主席语录,戴个大红心,外国人看了都非常地困惑。这在思想文化上表现最为严重:大学生都是工农兵大学生,工农推荐可以上大学,上的人都是手上有老茧,三代无问题的,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当时很多妇女主任包着孩子数学,屡见不鲜。在组织上打击迫害了很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耽误了年富力强的一代,影响了青年一代。经济上,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到了崩溃的边缘。
理论上:毛泽东认为从中央到地方绝大多数的权力不在无产阶级的手中,被修正主义掌握了领导权。其实毛泽东的估计是错误的,当时很多人遭到了批判。如以前的财专校长也曾经在文革时被批斗过,原因是到食堂吃饭,要了一碗酸菜汆白肉,2角钱,校长没有付钱,就以“多吃多占”被打倒。在理论上毛泽东还认为要夺权,他认为这是文化上的革命,要三五年就搞这么一次,这一理论是完全错误的。
★关于文革的责任: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指出:毛泽东要付主要的责任。
第一,毛泽东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是导致文革发动的直接原因。
第二,毛泽东的专断的作风和对其个人的崇拜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第三,毛泽东重用了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这里毛泽东没有摆正阶级、政党、群众、领袖的关系。这个阶级的先进代表组成政党,领袖代表政党的利益,政党代表阶级的利益,阶级代表群众的利益。尽管他说不要到处挂他的像,但是对于他的吹捧:最高最高,最伟大最伟大的领袖等等,这些赞美之辞还是没有拒绝,还是欣赏了别人对他的歌颂,感情上还是贴近了这些吹捧的人。人都是有这种人性的弱点。蒙古诗人察干有一篇《小草》:登上八达岭,我没有冲昏头脑,我是高了,那是因为山高,在巍峨的八达岭上,我只是一棵小草,没有山,我不会这么高,不站在人民的身上,我不会看得这么远。
我们应该吸取这个教训,但人往往容易犯这个错误。
十一届六中全会还说党中央也要负一定的责任,毛泽东的错误是以中央的名义发出的,号召大家搞文革,发现错误后中央没有及时地制止他。
但这里对责任的追究有个原则:毛泽东有错误,但一生中伟大的功绩是不能被忽视的,也不能忽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
邓小平在评价毛泽东的问题上是客观的。他本人在文革中所受到的迫害也是很大的。大儿子邓朴方杂北大念书,批斗他时,他从高楼窗户上跳下去,以致双腿残疾。但邓仍:说毛泽东思想是伟大的,没有毛泽东中国也许还在黑暗中摸索。文化思想都是有继承性的,有历史感的,对毛泽东及其思想也应是这样。
第二个原则是:把毛泽东与林彪、江青的错误区别开来,毛泽东是好心办了错事,林彪江青则就是反革命。
★关于文革的原因:
A.社会主义历史还不长,探索中难免要走弯路。
B.毛泽东自己思想长期脱离群众,道听途说。
C.国际上帝国主义对我们施加压力。
D.为了防止苏联修正主义的错误,怎样防止我们的措施不当。
★关于文革的教训:
A.必须实事求是,这有相当大的重要性。
B.必须全面正确掌握马列的科学体系,不要背诵条条框框。如:文革时,就要求平均主义,那不是在搞社会主义,是对马列主义的歪曲,只是马列主义著作当中的“片言之语”。
C.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发扬民主,不能讲专治。
D.必须摆正阶级、政党、领袖、人民群众的关系。如现在领导干部的不正之风就是没有摆正其中的关系。
E.注意干部的选拔,不要不听群众的呼声,说谁是接班人,谁就是接班人。干部路线方面要改革。如今天,我们农村基层实行的海选,厅局级以上的干部进行考试,征求群众意见。即使考试合格,民意不合格也不能上。湖南省搞试点:教授、专家到厅局干3-5年,使干部队伍能走在科技的前沿。
F.注意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破坏这个局面就是错的,脚踏实地进行发展生产力,13亿人口不能再搞动乱,要发展就得有个安定的局面,每个人都有维护它的责任。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是提出理论命题阶段。这个阶段,邓小平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比如,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点,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观点,关于改革开放的观点等等。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
第二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构建理论轮廓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党提出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思想,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初步构建了这一理论的基本轮廓。
第三阶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是形成理论体系阶段。这个阶段,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鲜明地回答了多年来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方
面,做出了新的贡献。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灵魂,召开了党的十四大。党的十四大,第一次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从9个方面系统、准确地概括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第四个阶段,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来,是丰富理论内容阶段。这个阶段,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治党、治国、治军的基本方针,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
第一次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同时,正式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随后又载入我国宪法。从这四个阶段,可以清楚地看出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一个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进一步发展的科学体系。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全局的四大基本理论主要有:
1.社会主义本质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而搞清楚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邓小平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这个科学判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思想准备。
3.改革开放理论
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该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长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找到了一种新的实现形式,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除了上面指出的几个方面外,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从以上所讲的内容不难得出结论:邓小平理论是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是划时代的伟大的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体现在4个新上:第一,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新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新判断: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新体系: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指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成功地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一个大台阶,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从根本上说,靠的就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邓小平理论提高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仍然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思想的解放;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把握时机发展自己、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等等。这些根本性的指针,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不能有任何的动摇。
案例资料&邓小平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这并非邓小平的特意安排,而是中国农民的自发行动。然而正是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中国农村改革成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关系中国发展和命运的大变革。
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大批农民背井离乡外出乞讨。是年12月的一天夜里,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20户农民(两户单身),聚在村里一间屋里,他们神态极为严峻地写下了一纸契约,全文如下:
“时间:1978年12月地点: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们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到会的21个农民,3人盖了私章,18人按了血红的手印。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小小的契约,却预示着农村一场大变革的开始。
1979年,小岗生产队大丰收,全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l.5万多公斤猛增到6万多公斤。这个自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公粮的农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这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小岗的突破,产生了极大的示范效应,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整个形势在1980年开始的时候相持不下。弄得各地的干部在表态时左右为难。这就使关于包产到组和包产到户的问题成为党的全部经济方针的焦点所在,这是l979年争论的继续。
正当此时,邓小平于日同中央负责人就农村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邓小平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微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在关键时刻发表谈话,一下子扭转了乾坤。
根据邓小平谈话的精神,中央于1980年9月召开了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会后,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即“?5号文件”)。
这份《通知》终于公开接受用包产到户的办法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通知》下发之后,到1980年年底,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从1980年初的l%上升到15%。到1981年秋,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上升到总数的40%。大约有5%的生产队还坚守在人民公社的阵营里,另外55%的生产队在犹豫。
1982年1月l日,中共中央发布了该年l号文件。这个文件名为《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它在“75号文件”的基础上又大大向前跨了一步。文件的突破点,是这样一段话:“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的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这就给农村干部和农民吃了“定心丸”。1982年底,大体.上有80%的农民实行了包干到户。人民公社体制基本上土崩瓦解。同年,粮食再度丰收,总产量增长9%
(马立诚、凌志军:《交锋》,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党校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