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文化心理健康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化心理健康
上传于||文档简介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那位高手帮忙写一篇关于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的文章,急用!主要是关于大学健康教育的内容。
中学阶段,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重要、关键的阶段.生理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出现,性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所以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易引起种种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便会引发种种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的还会波及他人和社会.可见,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成长需要人必须经过一系列发展才能走向成熟,即生理基本成熟、智力达到高峰、情绪基本稳定、行为能够自控.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抓住了一个有利的教育契机.这是因为,一是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因面对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使得个体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显得格外重要.二是他们对于自我、他人、人际关系、对于社会生活表现出极其强烈的认知需求,这种自觉、主动的求知状态,也构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机.因此适时适宜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化被动防范为积极预防,达到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十分有效地对个体的发展发挥作用并对其将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从精神医学的角度来看,中学生时期是心理疾病的高危年龄.发达国家发病率12.4%—21.8%范围内,发展中国家在10.4%—37.6%. 2000年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五个不同地区的1647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且有上升趋势.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根据本人近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表明 90%的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存在严重心理困惑:
1、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缺乏良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焦虑的心态在中学生中很普遍,引起焦虑的原因有很多,中学生最常见的焦虑是学习压力引起的焦虑,表现为紧张不安、失眠、食欲不振、思维不敏捷,导致学习水平不能正常发挥.
2、 人际交往障碍.很多中学生一方面与父母、老师没有心灵沟通,或沟通很少,互相了解、理解不够,渴望理解.他们不敢向别人提出自己合理的要求和看法;也不敢拒绝他人的无理要求,甚至出现社交退缩和社交恐怖,形成负面情绪,如焦虑、自卑、沮丧、孤独、抑郁.另一方面感觉同学间交往真诚不够,知心朋友难交,很多同学感到心灵孤独,感到同学之间比较虚伪.3、适应不良行为.中学生的社会经验少,辩别是非的能力差,极易模仿、容易择友不善,一旦同辈群体受到消极落后的思想意识渗透,就会很快传染、扩散,形成错误世界观,出现行为不良的行为,如打架、吸烟、酗酒、逃学、离家出走、自杀等.4、 早恋.青少年情感丰富,体验强烈,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一旦恋爱,就会控制不住情感的冲动,情绪极不稳定,从而影响学习.一旦遭受恋爱失败,很容易情绪冲动,走上轻生之路.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大多数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长期探索,积累人生经验,学会肯定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少数学生则无法解决问题,或采取不合理方式解决,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与行为障碍.因此,对中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学校和广大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二、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才培养需要江泽民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 一个民族的希望生存于她充满活力的一代青年,一个民族的骄傲在于她层出不穷的杰出人才.“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明天的主人.他们代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肩负者民族兴旺与发展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如何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因此,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除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丰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还应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很多领域,包括自我评价、社会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潜能开发、科学思维等,重视的是学生全面而均衡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中学生保持健康的体魄.,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荀子在《天论》中曾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唯物主义观点,成为中医理论“形神合一”学说的指导思想.我国中医理论认为:“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其中神是形体的主宰者.对此,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也早有论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说明人的心身活动都是在心神的统摄和协调之下进行的. 可见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交互影响着的.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许多身体方面的疾病会明显的引起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症状,而不健康的心理又会引起躯体的症状.在医学上,很多生理疾病,从感冒到癌症都被怀疑和心理压力、焦虑、挫折感等有关.比如,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愁和愤懑的心境状态,就会导致食欲减退,胃酸分泌增多,胃壁充血,胃黏膜出现延展,使充血部位变得单薄,保护胃壁的作用降低,使胃壁经常处于胃酸的侵蚀之中,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胃炎、胃肠溃疡等消化性疾病.生理病变,也有可能引起心态消极变化,出现抑郁、悲观、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等消极心态,严重者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伴发性精神障碍.心身医学研究表明在众多病患中,有心理因素直接导致生理上疾病的10%左右,而间接导致的却在一半以上.在疾病恢复的过程中,除了用药物治疗,心理因素占了35%.可见在任何形式的健康教育中,既要重视生理健康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不可偏废.总之,健康的本质就在于和谐.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中学生健康人格.人格亦称为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具有独特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具有三种内涵:智慧力量、意志力量、道德力量.这包括了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智力、理想、道德等等,是一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人格就是力量,有了健康的人格,才能发挥更大的潜能,创造更多的财富.良好的人格促使自己战胜自己,功成名就;良好的人格把挫折当成基石,愈挫愈勇;良好的人格促使你身强体壮,延年益寿.人格具有可塑性,青少年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学校教育应该从智慧、意志、性格、气质、道德等方面下功夫,力求这些因素形成良好的、协调的、统一的整体,以达到健康的人格境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增强中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开发其潜能.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达尔文曾说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jet)认为适应是智慧的本质.有积极向上、面对现实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人是离不开现实的.每个人在生活的过程中都要与客观现实打交道,客观现实十分复杂,并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人的需要与客观现实之间总有一定的距离,任何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都不可能事事如意,样样称心,每个人都受到个人能力和客观现实的制约.所以,只有实事求是地根据客观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才能合理地处理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有效地适应环境,与客观现实取得积极的平衡.心理学家Gottman的实验研究证明,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通常表现出乐观开朗,较强的环境适应和自我控制力,人际关系好,注意力集中,对社会的发展,个人的进步都充满信心,对困难的态度是积极的,进取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这些能力,便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与生俱来的潜能.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它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独立获取、运用新知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这是一个交往频繁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团结的意识和民主平等的意识;这是一个生存困难的时代,需要人们学会生存,对社会有责任感,对他人有信任感,对自己有接纳感.由此可见,未来社会对人的心理健康有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教育既不能让社会取消竞争,也不能退回到田园生活的时代,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帮助中学生以安宁平静的心态来迎接和适应这种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的社会浪潮.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给学生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去适应生活,以及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或技术,帮助中学生战胜自己的某些疾病,进而战胜竞争中的困难,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只有有了承受挫折的能力,才能雨过天晴、获得成功;只有保持健康的心态,才能在困苦中感受快乐;只有具备健全的人格,才能在平凡中创造出辉煌.只要我们拥有健康的心灵,内心便会一片澄彻,便能领悟生命的玄机,感悟人生的智慧,活出灿烂的人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理想对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云游在天空908
人生价值价值体系是由众多价值观念构成的,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价值体系中占据不同的位置,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对价值体系的影响最大.任何价值体系都有两个核心价值观念,一个是劳动观念,另一个是地位观念.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之间应该保持必要的张力,否则对整个价值体系造成不利的影响.中国传统价值体系最大的弊端是劳动观念的缺失,当前价值观念建设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树立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关 键 词】价值观念/劳动观念/地位观念【 正 文 】一个完善的价值体系由涉及生活各个领域的多种价值观念所构成,体系内部的价值观念在价值方向和价值精神上是一致的,可以相互说明、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但是,各个价值观念在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并不一样,有些价值观念处于价值体系的边缘,而有些价值观念处于价值体系的核心;有些价值观念的变化只给价值体系带来一些微小的震动,而有些价值观念的变化会导致整个价值体系的崩溃.在价值体系中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特别重要,它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为价值体系的其他价值观念提供合理性依据.在众多的价值观念中,只有两个价值观念有资格成为核心价值观念,这两个价值观念就是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 一 价值体系不是由价值物构成的,而是由价值观念构成的.构成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念既有观念层次上的,也有心理层次上的;既可以表现在文化典籍中,也可以表现在日常行为中.人们通常认为价值观念都是观念层次上的,都是人能明确意识到的,其实不然,除了观念层次的价值观念之外,还有许多潜藏于心理深层的价值观念,它们也像观念层次的价值观念一样可以作为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的标准,而且在许多时候心理层次的价值观念发挥的作用更为强大和持久.例如,民族精神通常就是由观念层次价值观念积淀而成的心理层次价值观念,它比观念层次的价值观念流传得更为久远,渗透到社会成员的思想感情和日常行为中,在不知不觉之间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追求.我们在考察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时,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观念层次的价值观念上,还应更深入一些,去考察心理层次的价值观念对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影响. 在一个价值体系中各种价值观念的地位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念处于主导的地位,有些价值观念处于从属的地位.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统帅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对一个价值体系而言,最重要的是主导价值观念,只要主导价值观念没有变化,整个价值体系仍然是稳固的,而当主导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时,整个价值体系也就随之倾斜了.把握一个价值体系最关键的是把握价值体系的主导价值观念,从主导价值观念的沉浮中可以掌握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状况和发展动向. 在结构上价值体系与科学体系有一些类似的地方.根据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的说法,科学体系是由“硬核”和“保护带”两部分构成的,硬核是一个科学体系得以确立的核心理论,如经典力学中的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而保护带是建立在核心理论基础上的其他理论.价值体系也是由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和处于保护地带的价值观念所构成.每一时代或每一民族的价值观念都是一个整体,内在的价值精神和基本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这样的整体构成一个相对封闭、价值自足的价值体系.其中总有一个或几个价值观念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占据着核心的地位,代表着整个价值体系的总方向和总特征.核心价值观念约束着外围价值观念,为外围的价值观念提供方向和根据,从而维护价值体系保持稳定和统一. 价值体系的核心之外是“保护带”,保护带由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所构成.保护带中的价值观念越靠近内核,受核心价值观念的影响越大,越靠近外围则灵活性越大.社会生活中总是不断有新情况出现,这些新情况都会冲击外围的价值观念,外围价值观念遭受冲击之后,尽量在价值体系的基本倾向上调整自己,使生活的变化不至于影响核心价值观念,起到保护核心价值观念的作用.当现实生活不断冲击价值体系时,外围保护带会一层一层地剥落,直至核心价值观念裸露在外,此时核心价值观念没有外围价值观念的保护,经不起时代变化的撞击,整个价值体系的坍塌只是时间问题了. 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才有资格成为核心价值观念呢?在价值体系中获取核心地位至少要具备如下三个条件:第一,价值观念必须稳定,否则无法保持价值体系的稳定;第二,价值观念必须隐蔽,否则很容易在外来冲击中丧失自己的地位;第三,价值观念必须深刻,否则无法给外围价值观念提供标准和尺度.只有具备这三个条件的价值观念才能成为核心价值观念.在一个价值体系中这样的价值观念并不是很多,否则价值体系定然会因价值多元化而瓦解. 人们通常以为人生观是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念,但是人生观不能符合核心价值观念的条件和要求.人生观并不稳定,有时一件小事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全部人生观;人生观也不隐蔽,轻而易举就可以发现一个人的人生观是什么样的;人生观也不能给其他价值观念提供合理性的根据,其本身的合理性还要依赖于其他价值观念的支持.除了人生观之外,政治观念、经济观念、道德观念、宗教观念等价值观念都不是核心的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念要比这些价值观念更稳定、更隐蔽、更深刻,是深藏于人们内心深处并表现于外在行动的价值观念. 二 每一个价值体系的基础都是现实的社会生活,构成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念都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是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核心价值观念应该与社会生活最广泛、最深刻的方面相结合,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社会生活的根本状况和根本要求.社会生活最广泛、最深刻的方面当属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劳动,社会生活的最主要内容也是劳动.在劳动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由价值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可以断定,关于生产劳动的价值观念和关于社会关系的价值观念在价值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在人们的劳动热情和对地位的看法中包含着这两个核心价值观念,它们有些时候表现在观念层次上,但更多的时候存在于心理层次上,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制约整个价值体系. 沉淀在心理层次上的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非常稳定,在通常情况下很少发生变化;这两个价值观念非常隐蔽,以致于人们经常忽略它们的存在;这两个价值观念也非常深刻,其他价值观念如人生观念、政治观念等都以这两个核心价值观念为根据.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统帅着其他各种价值观念,这些被统帅的价值观念是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的保护层.人生理想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它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意见中明确规定: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其中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品质修养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具体地说,思想道德修养课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适应转变,认清使命.它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经历了“黑色七月”的大学生带着对大学生活的理想和憧憬,步入了大学校园.然而现实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往往与这些“骄子”心目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有着较大的差异甚至有着强烈的反差.第一章“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目标”.是针对大学新生在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学习环境中所产生的失落、沮丧、苦恼、困惑及其各种矛盾,从不同角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大学及其大学生活,迅速调整方位,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在这一章里我们通过对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为青年学生成才提供的条件等的描述,揭示了大学的内涵及其接受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以期引导大学新生珍惜大学生活,把握机遇,尽快找准成才的立足点,确立新的目标,迅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度.第二章“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21世纪世界和21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趋势与21世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使命,21世纪的大学生承担着迎接“两个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交给了当代中国青年,他还在北大一百周年校庆和清华九十周年校庆的讲话中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和“五点希望”的成才目标.这一章主要是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明确历史使命,提高自身素质,不辜负党和国家、人民的重托.第三章“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这一章围绕交往、友谊和爱情问题,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同室、同班、同乡之间的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还根据各高校普遍出现的大学生恋爱低年级化的趋势,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爱情与友谊、学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第二,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它包括每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这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是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因其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怎样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成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第五章“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是人生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才能正确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责任、人生态度、人生尊严等问题.当前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问题核心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不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所要遵循的道德原则.这一章从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是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必然要求,是现代青年追求成功的必备素质三个方面说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时代价值,具有一定的理论力度.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理应包括爱国主义的内容.因此,引导青年大学生认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做坚定的爱国者.也是这一章的内容.第六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责任这四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这一章,首先介绍了科学的人生目的,这对于引导青年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选择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生态度是人生主体的精神状态,它反映着人生主体的生活基调,决定着人生主体的生活旋律,责任意识是当代人的基本素质,当代大学生在求学阶段应当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责任?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尤为重要.理想与信念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是促使人前进和奋斗的精神动力,第七章“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围绕理想与信念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追求崇高的理想,树立科学的信念.此外,这一章,还针对当前的社会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及其国内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劳动,正确认识艰苦奋斗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个人成才、成功中的意义,培养当代大学生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优良品质,也是这一章的重要内容.第三,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它包括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从课程体系结构上看,第二章“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中所讲的“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是从总体上介绍21世纪大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要求,而这一部分内容则是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现状、特点及其存在的共性问题而设计的.第四章“学会心理调节 增进心理健康”是针对当代大学生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心理压力过大,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安排的.这一章先介绍了心理健康的含义,接着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文化素质修养的重要内容,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思想道德修养课应当向大学生讲清楚什么是正确的审美观,什么是高尚的审美情趣.第八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审美的含义、标准讲起,以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美与丑,正确处理真善美的关系,创造美与享受美的关系,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美的人生.第九章“培养高尚的公民道德”是根据我国首次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这一章从揭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入手,追溯了公民道德的历史渊源,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和世界道德文明成果,根据21世纪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公民道德及其提高大学生公民道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第十章“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也是新增加的内容.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加入WTO,迫切需要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秩序,国家助学贷款的启动也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这一章首先介绍了诚实和谎言;守信与失信;信任与信任危机等一系列与诚信相关的概念,使大学生对诚信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接着分析了市场经济与诚信的关系,使大学生认识到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最后针对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分析了诚信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及其培养诚信的途径.敬业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第十一章“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从敬业精神的含义以及现代敬业精神的核心实质谈起,阐述了敬业精神的基本要求,说明敬业精神是成功者共有的品质,是现代社会竞争取胜的重要条件,它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这一章还介绍了培养敬业精神的途径和方法.第四,追求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这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全部内容的最后落脚点.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不断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第十二章“加强自我修养,培养高尚人格”中所指的修养不仅是指“道德修养”,而是涵盖着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综合修养.修身律已,重视自我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自我修养在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精神,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的方法与途径,为当代大学生追求高尚人格、不断攀登人生高境界提供了阶梯,实现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目的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意义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青年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对我国大量输出的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网络广泛覆盖的今天,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声势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对青少年影响极大,对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从治理社会大环境入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它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及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使这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方法由于思想道德修养课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要想学好它,掌握它,并用于指导人生,就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学习.毛泽东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帜.”科学的理论就像一面引导千军万马朝着正确目标冲锋陷阵的旗帜.思想道德修养课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回答和解决在青年学生中具有普遍性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了一整套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首先要认真学习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认识到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与人类社会真、善、美相统一的终极价值目标的指向是相吻合的,并能真正理解这种人生价值观的价值.这是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它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青年大学生要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不仅要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观点,而且还要注重运用这些观点,分析认识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这对于置身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多重价值体系选择窘境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理论联系实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联系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一方面是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主要是指青年学生要学会运用课堂所讲授的理论去分析和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现象,去比较和评价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并在分析与比较中,在评价与鉴别中选择和确立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要注重知行 统一,在践履中学习.知行统一,强调践履,这是由思想道德修养课的特性所决定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利用课堂教学等形式,与大学生共同讨论应当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怎样做的道理.大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掌握了这些道理,就谓这“知”.但获“知”并不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获“知”的目的是为了“行”,是为了“践履”.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指出,“不行不为真知”.因此,知行统一,注重践履,就成为这门课的重要特点.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边获知边践履,在践履中进一步加深对“知”的理解和认识,真正做到知行统一,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达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充分认识重要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