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谈谈“弱势心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鸵鸟心态“弱势心态”?

在生活中处于弱势的一方是否会出现一种受害者的思维。如果有,在心理学上叫什么?如何摆脱这样的思维习惯?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或者说在一个人的人生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其无意识地处于一种受害者的思维。比如,我的父母为什么会这样对我,他们为什么不怎么怎么样?那个同学为什么会这么吵闹,他为什么不安静一点?为什么他这样折磨我?我怎么混到这一步?之类的这样的想法。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叫什么呢?处于这样的思维之下又该如何从这样的思维中走出来呢?我这几天才意识到可能自己一直以这样的思维去看问题,并意识到这样的思维让我像个婴儿一样,或者一直给他人一种受害者的印象。我想深入了解这种现象,想了解这种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希望知乎的各位大神能给予指教,或帮个忙邀请大神。谢谢。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群体性弱势心态归因及矫正研究——基于弗洛姆人学思想--《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群体性弱势心态归因及矫正研究——基于弗洛姆人学思想
【摘要】:群体性弱势心态是由于个体自身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社会群体中产生的相对弱势、自卑的心态。弱势心态的蔓延是一种心理风险,容易引发一系列群体性事件,泛化的弱势心态是发展中的中国值得警惕的社会问题。早在二十世纪,弗洛姆以人性为出发点,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繁荣背后人的心理失衡现象,强调精神健康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机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健全的社会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弗洛姆的这些思想对我国矫正群体性弱势心态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C912.6【正文快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飞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人的心理层面并没有同等的富足起来,反而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产生了普遍的“弱势心态”。弗洛姆作为一个社会哲学家、心理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以犀利的目光审视享受着丰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中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5期
李春雷;张剑波;;[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万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刘灿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何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高盛源;余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谷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赵永伦;;[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李仪;;[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刘曙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王建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孙兴杰;;[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郝建臻;;[A];北京教育纪检监察工作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郝建臻;;[A];高等学校纪检监察工作研究(六)[C];2008年
仰海峰;;[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董学文;;[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戴生岐;;[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谢圣远;;[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黄毅峰;;[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崔朝栋;;[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邓绍根;;[A];新闻学论集(第25辑)[C];2010年
江必新;邵长茂;;[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一强;[D];苏州大学;2010年
赵淑辉;[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吕晓萍;[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罗国亮;[D];南开大学;2010年
鄢奋;[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宋正;[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王彦堂;[D];吉林大学;2011年
张怀坤;[D];吉林大学;2011年
孙兴杰;[D];吉林大学;2011年
邵南征;[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双华;[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郭倩倩;[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郭文飞;[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武红旗;[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缪赤彤;[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姜文英;[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杨迪;[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郭少华;[D];河南大学;2011年
李慧明;[D];吉林大学;2011年
李辉;[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玮;;[J];当代传播;2011年01期
丁未;;[J];国际新闻界;2009年10期
韩鸿;;[J];国际新闻界;2011年06期
张世勇;;[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吴忠民;[J];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05期
乐国安,刘春雪;[J];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薛国林;李志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程玲;向德平;;[J];学习与实践;2007年10期
卫夙瑾;[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02期
颜世晔;才华;;[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陈伟;[N];南方日报;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小伟;;[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张小伟;;[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张小川;;[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季乃礼;刘远涛;刘杰;;[J];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张磊;;[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黄颂杰;[J];高校理论战线;1991年01期
焦晓燕;;[J];现代语文;2006年06期
张和平;[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仇小敏;王永义;;[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张和平;;[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天保;;[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中国民族报;2011年
赵刚;[N];中国旅游报;2003年
暖暖;[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上海社会科学院
马驰;[N];人民政协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孔文清;[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王海英;[D];吉林大学;2008年
吴畛;[D];吉林大学;2006年
韩松;[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亮;[D];吉林大学;2009年
原婧;[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骆素莹;[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蒋文静;[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姜自玉;[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傅小英;[D];郑州大学;2011年
王珊;[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张丽慧;[D];黑龙江大学;2011年
刘君;[D];兰州大学;2013年
厉希超;[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分析及对策思考
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分析及对策思考
摘 要 当前弱势群体中的犯罪现象比其他群体更为突出,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分析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发现,诱发弱势群体犯罪的心理动机主要有:补偿心理,仇富、仇官心理,报复心理等,对策在于解决弱势群体生存与生活问题,关注城市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建立社区预防和预警机制,建立社区居民纠纷调解机构,实施立法保护、司法救助与打击犯罪相结合等。关键词 犯罪心理 分析 对策思考作者简介:张静,四川化工高级技工学校,讲师;张国蓉,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中图分类号:D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法治蓝皮书》显示,2009年1月至10月,中国刑事案件立案数和治安案件发现受理数大幅增长,刑事案件数增幅在10%以上,治安案件数增幅达20%左右,全年刑事立案数达到530万件,治安案件数达到990万件①。其中弱势群体犯罪案件上升较快,自日“福建南平实验小学校园惨案”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又相继发生5起类似惨案。这6名作案凶手的共同特点:一是多为青壮年男性,最小的31岁,最大的48岁。二是作案者都是社会弱势人物,这6人中,有的是进城务工的农民,有的是下岗失业人员,他们为什么会在走投无路之时制造恶性刑事犯罪?本文试从犯罪心理角度进行探讨与分析。一、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因素的总称。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和支配力量,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与其他社会群体犯罪相比较,弱势群体犯罪的心理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种:(一)仇富式心理犯罪日,北京王府井大街发生一起劫车案件,一位31岁的河南农民艾绪强,为报复社会在王府井抢窃出租车撞人,导致3人死亡,6人重伤。2006年艾绪强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出庭受审时,公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开车撞人?”,艾绪强回答:“因为我要报复社会,报复富人,我觉得现在十个城里人有九个都是黑心的。”(二)补偿式心理犯罪处于社会弱势中的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总觉得别人瞧不起他,在绝望之时除了往往会选择自杀之外,更主要的是不会选择默默无闻地死去,而想在社会上“轰轰烈烈”地去死,从而出一口气,找回“自我价值的补偿”,自认为自己“死得值得”,可以“永垂不朽”或“遗臭万年”。2006年陕西杀人恶魔邱兴华在狱中写了《7月16号轰动全国的特大杀人犯邱兴华的写真》和《金笔定江山》两本书,在听到死刑判决后面露微笑,声称不后悔,只担心自己写的书销量不好,在狱中给他的小学老师邓国凤的信中写到“虽然我犯了杀人罪,还有不少人同情我,说我是个人才…”,②可见穷困潦倒,一生坎坷不得志的邱兴华临死都想证明自己有价值,他的人生格言是韩信的“人不怕32岁死,只怕死后无名”。(三)绝望式心理犯罪行为人因贫困、失业、失恋或其他原因陷入困境时,往往会产生绝望的心理,在绝望之余往往会选择自杀,但在选择自杀之前怀着对他人和社会的仇恨,抱着“死了也要找几个垫背的”的想法而实施恶性犯罪。在犯罪心理学上称为“自杀性暴力犯罪”。比如山东潍坊校园惨案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后当场点燃汽油自焚而死;陕西省南郑县幼儿园惨案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后返回家中自杀身亡。(四)自救式心理犯罪由于弱势群体文化素质不高,法律观念淡漠,加之我国立法不完善、执法中的腐败现象,判决后执行难、打官司时间长、程序复杂,法律使用成本过高等原因导致当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受到威胁或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他们往往选择以犯罪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或权益,或想通过此种方式扩大影响,以期引起重视。日湖南籍男子谭某因对劳动纠纷判决结果不满,到重庆轻轨站卧轨,还用照相机拍照截图发布到网上,以期引起围观和重视,导致线路中断三个小时,最后因破坏经济经营罪获刑一年。二、引发弱势群体犯罪的因素分析(一)社会原因社会歧视与社会不公。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由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制度的不完善,腐败的滋生和蔓延,国有资产流失,社会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制度性壁垒和社会排斥等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机会差异,特权阶层的出现加大了弱势群体经济地位和政治上的差距。这种差距必然带来弱势群体的心理失衡,产生仇富心理和仇官心理。(二)认识原因近年来,我们对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心态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在250份有效问卷中,被访者对弱势归因的选择依次为:自己没本事,缺少文凭或技能;没有关系、后台;竞争太激烈;企业关、停、并、转;社会腐败;父母没本事等。虽然绝大多数人将弱势境遇归因为自身原因,但大多数人更多的是归因为社会或他人。弱者对弱势的归因,会影响他们在发泄不满情绪时的具体对象,强化他们作出外罚性攻击时的自我合理化机制。尤其是将自己处于弱势的原因更多地归因为社会和其他群体时,容易引发反社会情绪的积累。(三)心理原因弱势群体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资源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而言不太理想,从小就缺乏安全感,自卑和自尊的双重性格同时存在,如果父母忽略了对子女的心理关怀和人格的培养,容易使之产生焦虑、抑郁心理,形成依赖性人格,偏执型人格、困惑性人格以及偏执型人格等。许多弱势孩子往往在人格方面存在一定障碍,比如:敏感多疑、狭隘偏执、孤僻自闭、心态扭曲、行为逆反、行为失范等。除此之外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交往与沟通障碍:一方面由于孤僻、闭锁心理导致弱势群体不愿与人交往,怕遭人歧视。另一方面,在与人交往中容易产生仇视、妒忌、幸灾乐祸的心理。受消极情绪影响,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表现冲动,容易失控,一点小事容易演变为灾难性事故,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邱兴华在给律师的绝命书上介绍“我自小11岁死去父亲,母亲是神经病,靠我自己刻章子维持生活上完初中,走向社会。我住的地方特别差,中隔一条大江,地无三尺坪(平)。自小在世仇(较深的)何家梁子上生活,在很复杂的何氏家族矛盾中活动,办任何一件事情,都得三思而后行。”③这样的环境形成了邱兴华倔强、暴戾、残忍、偏执、死要面子的性格特征。(四)家庭关系社会、家庭和朋友构建了一个强大的支持系统,对个人而言是一种心理支撑,家庭更是个人心灵的归属和避风港。当一个人遭遇困难或挫折时,家里亲人的态度影响很大,如果能从亲人那里得到关心、温暖乃至力量就容易在内心获得支撑,如果得不到家人的帮助、支持和鼓励这对于他们已经十分脆弱的心理承受力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很容易在巨大的压力下产生生存恐惧,处于一种无助的迷茫状态,就会产生消极和否定的情绪,诱发侵犯性的动机与冲动。三、预防弱势群体犯罪(一)解决弱势群体生存与生活问题是预防犯罪的根本这类犯罪人都是社会弱势人群,因生活受挫绝望,使他们产生对社会的对抗心理。当前一部分弱势群体的民生和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成为加剧社会矛盾的动因。因此,解决弱势群体的生存和生活问题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要让有犯罪倾向的人有活下去的希望,要让他们有自己的理想,这才是避免类似恶性事件的最好办法。生活、生产、就业、婚姻、子女、疾病、养老问题是弱势群体生存面临的最基本问题。其中就业问题是中心问题。因为工作不仅是每个人生活的基本来源,也是扩大社会关系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是人们进入社会、融入社会、得到社会和他人承认的重要途径。对于弱势群体来讲,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因此,应积极构建我国就业援助体系,这是扶助弱势群体的根本措施。(二)关注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弱势群体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人格和心理方面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关注社区居民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关注有心理问题的人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动向,实施心理救助。心理救助除了要靠社会各类心理咨询机构外,最主要的是当事人身边家人和朋友。当事人的心理危机发生后,家人最了解当事人的心情,也最方便注视当事人的行为,有进行心理干预最便利的条件。其次是朋友。有时朋友胜过家人,因为当事人不愿对家人说的话,可能会对朋友说。如果朋友能与其家人一道共同做好心理预防工作,效果是最好的。(三)建立社区预防和预警机制种种迹象表明,犯罪行为人萌生犯罪念头,总有一个或长或短的心理斗争过程,会不同程度地在言行、表情上显露出来,特别是产生攻击社会的犯罪动机后,更难于抑制而有所流露。如犯罪前的情绪表露。实施犯罪前行为人会考虑对父母或妻儿的牵挂,以及犯罪对他们造成的影响等。总之,行为人此时的情绪与其平时情绪有明显的反差,甚至判若两人,一旦发现,可以通过谈心、劝告把犯罪动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四)构建社区居民纠纷调解机构社区居民发生纠纷、矛盾主要表现在恋爱、婚姻、养老、邻里纠纷等方面,弱势群体由于工作不稳定、经济不稳定容易导致恋爱不顺、婚姻不稳定,弱势群体中离婚率高于普通人群,因此而带来家庭财产的分割、孩子的抚养问题、老人的赡养问题、债务的清偿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近年来表现出的亲人间的伤害,导致杀亲案件上升。因此建立社区居民调解机构,遇到矛盾纠纷进行及时调解,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五)立法保护与司法救助道德和法律作为构建社会秩序的两种重要力量,必须同时发挥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普及基本法律知识,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在全民中树立法律的权威,真正在老百姓心目中形成法律至尊,法律至信,法律至上的法律信仰,净化法制环境,摒弃金钱和权势对法律的公正性的影响,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一方面要理直气壮地维护社会治安,打击犯罪,让那些试图通过违法犯罪来达到个人目的的人断了幻想。第三,要保护弱势群体的政治、经济、劳动、人格权利,通过建立工资条例、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安全卫生保护、劳动保障等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减少就业过程中的矛盾纠纷,完善劳动仲裁调解机制,畅通弱势群体矛盾纠纷调解渠道。通过司法救助,帮助弱势群体依法维权和依法解决劳动和生活中的矛盾纠纷。总之,弱势群体的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犯罪原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犯罪形式的多样性,对弱势群体犯罪的研究不能只停留于刑罚领域,要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弱势群体犯罪现象,必须多管齐下。注释:①2010《中国法制蓝皮书》.123.②③日,新闻网“邱兴华案追踪报道”.http:///node_3532. htm.参考文献:[1]马皑,乐国安.弱势群体与心态失衡.政法论坛.2004(2).[2]薛晓明.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问题.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吴清华.当代中外贫困理论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上一篇:下一篇:  推荐期刊投稿
&&&免费论文
&&&收费论文
&&&浏览历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弱势心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