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 不管怎么样,世界bu大都会学院知乎持续的进步 知乎

喜欢老师是怎样的体验? - 知乎12718被浏览2383844分享邀请回答10K178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6.8K82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29 个回答被折叠()知乎阅读:如何提高写作水平?
虽然我是一个理科生(还是学数学的),但是一直酷爱读书,就算课业压力大的时候也几乎能保证每个星期都读下一本文学作品吧。
最近常常思考自己的未来,除了吃饭和做题的时候几乎都在困惑。我想做一个科普作者或者译者,这样工作既是有趣的又不辜负了我的专业(我当然也很热爱数学,只不过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数学家)。
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就算我常常读书,自己的文字风格也是特别索然和别扭的。想起小学有一阵子读鲁迅,然后文风变得极其冷硬反讽,每句必以“罢”结尾。高中有一天追了柳智宇师兄的多篇博客,之后连模拟考的作文也是空灵超脱风格的。现在看的书也不是按作者来分类集中的(除了哲学课的各种教材TAT),于是连模仿的水平也达不到了。
求恩赐一道曙光~!
150 个回答
.zm-item-answer"}" data-init="{"params":
{"url_token": , "pagesize": 10, "offset": 0}, "nodename":
"QuestionAnswerListV2"}" style="border-bottom-width: 1
border-bottom-style: border-bottom-color: rgb(238, 238,
238); font-family: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sans-
font-size: 13 line-height: 22.1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1703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贫瘠的头脑仍需要施肥
楼上一些答案,对则对矣,只是有些空洞。多读多练,正确得如同胡锡进同志的觉悟,但这只是大方向,小学老师提到过,初中老师说过,高中老师强调过,这道理一路相随,就像病了看医生,他总会来句:“多喝开水,加强锻炼。”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张佳玮能够把老生常谈的问题,说得比较有技巧。引用欧阳修的话,既能当做论据,让人信服,同时又现身说法,论证了多读的好处:不多读书,你知道对这个问题,欧阳修说了什么吗?
个人觉得“多读多写”这颠覆不破的真理,必然有着更详尽、更有效的操作细节。就像练健美长肌肉块块,多吃多练固然正确,但是在操作环节,有着更详尽的方法,比如吃什么最有效(低脂肪高蛋白的东西)、每次保证多大的运动量、哪个部位哪块肌肉应该练哪个动作……写作,其实也像健美长肌肉一样,是可以训练的,只不过训练的路径不如健美那般清晰。(注意,这里的能够训练,并非指训练出可以得诺奖的牛人,就像练健美练到斯瓦辛格水平的,也凤毛麟角)
以下说的,太过基础,并且纯属个人所思。写作高手请无视,骨骼清奇的天才们,请一笑了之。
写作能力如何提高,这个问题我认真思考过。因为工作,我靠笔混饭吃。我们部门像我一样整天写东西的菜鸟,也颇有几只。有时候,我们会坐在一起,把近来写的东西,一篇一篇地“剖析”。这个过程中,真是长见识了,让我少了几分自傲,变得更为谦恭,也多了一些思考。
我们把文章分割出来,就知道,这些构成是:词、句、段落。再深究,句子又有句型结构,包括长句、短句、复句等等,句子又有起承转合,又用到修辞,还牵涉到“韵律”。
段落间,又有逻辑上的链接。整篇文章(这里先不谈高难度的小说),又有章法,就是结构上的东西。而其中,还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思想等层面。
是不是很复杂?这么多东西,分析起来让人头痛,怎么去练习?所以说,“多读”在这里变得非常正确-----就像补充营养一样,管它呢,把食物吃下去就行,只要多吃有营养的,少吃点垃圾食品。这固然没错,但是有时候,我们还会针对性地吃东西啊-----要不然钙片啊、锌片啊怎么会那么火呢?
我们可以专项训练某些东西,在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注意某些东西,在写作中,有针对地锻炼某些地方。
时间有限,先说说”词汇“一项。这个太过于基础,导致了很多人的轻视。我之前也没有看重它,直到一次讨论文章,觉得一位女同事,在我们这群菜鸟中水平算高的,写得还不错,但是她强在什么地方呢?我说不上来。直到我们老大一语道破:她词汇量比较大。我们这群菜鸟对比一下文章,果真如此。同样的话语,在她写来就更生动,更文雅,更准确,更有可读性,因为她词语用得更密集。如果一个好词如同一颗闪亮的星星,那么好文章就是璀璨的星空。
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绕来绕去,说了半天,但是有的人用了个成语,一下子就简练准确地把我们的意思表达清晰了。
词汇的重要性,还可以参考一下这里:&。先生对韩寒文章,做了文本分析。能加深我们对词汇重要性的认识。
问一下自己,是不是初高中之后,不再上语文课、学习生字词后,就开始把主动积累词汇,放到一边了?也许有人说,咱词汇量不差啊,读文章字词差不多都认识。但是要知道,认识不等于掌握,更不等于灵活运用。想一想吧,就简单的风景描写,比如形容下夕阳、山川、水流这些东西,你能想到多少词语?也许你要反驳,词汇多了,也无非堆砌而已。但是写铺排性的文章,堆砌词语,本就是古人学文基本功——这就像练剑,不可能一下子就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掌握的词汇多了,应用自如了,写简单的东西可以顺手拈来,水平高了,更能在运用上巧夺天工,化腐朽为神奇。
词汇怎么练呢?这个是多读多看多运用。很空洞,对吧?但是最起码你读的时候,不会一扫而过了,碰到一个词,会主动查下词典了。如果有大毅力,有非凡目标,也可以经常翻词典,还可以背背《古文观止》,这是吸收。运用更重要,遇到一个好词,要如同屌丝买到了iphone5,逢人就要不经意地秀一秀。比如这几天,煮饭时,我会下意识地来句:”汆一下“。这个汆字,是我在食品包装袋上看到的。
文本分析,像先生对韩寒文章一样的文本分析,对于增长词汇,也颇为有效。其实,对写作的整体提高,全面有效。通过分析文本,我们可以研究词句,研究修辞、结构等等。
夜深人静,小手冰凉,写着也颇为忐忑,小小菜鸟,略有所得,就开始大鸣大叫,太不谦虚鸟。所以到此为止。
ps:这些东西,似乎又不讨好。很多人想写好文章,但不会想这么累着自己,所以,还是多读多看吧。本来打算谈谈修辞,还是算了,无非是做些细致的文本分析,然后专项训练,比如练习比喻的时候可以这样:妈的,今天说话,老子要每三句就来个比喻,就像饿狠了的狗,走两步就得左闻闻右嗅嗅。"
没想到这么多人支持,再简单说点方法与思路:
1、文本对比:这个可以参考一篇译文,众多译者不同的译法,仔细揣摩,分析优劣,定有所得。
2、电影与小说的分析对比,很多著名小说都被改编成了电影,两者对比,也能收获很多东西,这个大学时我们老师开过选修课。
3、找到自己的师承,在文字上给自己拜个师,先承其蓝,再青出之,这个除了yolfilm,我还见过其他人谈到过。
&&&&&&&&&&
287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新书《唧唧复唧唧》在卖
谢邀。这个话题,三两句讲不完。
简言之:多改、多读、多写。
次序一定要对。如果把多写放前边,就错了。有人一天写一篇,写了三年,还跟三年前一样的水平。
改,是为了发现自身的问题。知道自己在写作上有哪些短板,哪些可以达到,哪些达不到。比如我,让我用一些优美的描写,我就做不来,让我把一件事掰开捋细,就很简单。所以,多改是发现自己的过程,知道自己要往哪方向用力,不能人家擅长什么,流行什么,你就跟什么风。
然后是多读,知道在自己的方向上,和一流有多远的差距。知道一流是什么水平。不然不知道何为高,何为下,就会把写得烂成渣的东西供奉起来。有些技巧,需要知道,但是未必要用。人各有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往哪个方向走。
最后,才是多写。每写一篇,一定是要这个东西值得写,才写。不要发生什么新闻就写什么,那样虽然容易博得点击率,对长远的写作未必有好处。想想自己可以给读者提供什么,而不是自己想宣泄什么。
践行以上三点,慢慢地,就会发现,为了让自己写的东西能有益于读者,自己的功夫是要下到写作之外的,遣词造句真的不重要,撩拨读者情绪是技巧,但有追求的写作者也要慎用。总之,东西很多。不是三两句能说完的。就简单说这些吧。
&&&&&&&&&&
621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任何写作天才都不会写作
推荐《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和《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
当然看书不是绝对的,我有一个生活体验,看书太多,会丢失自我对概念的存在感,导致自己的文字缺少风格,我的建议是,熟读少于5个作家的全部作品,理解他们一路走来的改变。你刚起步的话当然要看作家们的处女作,不要想着一蹴而就。
最重要的是,坚持码字。不要说有想到一个故事大概,觉得很好,但一直都不去下手。《异类》中表述的很明显了,天才都是练出来的。有名的大家,往往天天在写,时时在写。看只是一个过程,写才是结果。
平时一定养成笔记的习惯,最好准备两本笔记,一本记下别人写的好句子,反复琢磨下。另一本专门写自己的灵感,一句话,一个词都可以。
我还想说,很多东西,特别像写作小说这种事,永远是培养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你培养培养着,发现就能罗里吧嗦写一大段了。不要急,你看,村上春树到29岁才出处女座《且听风吟》呢。
推荐你这么些书吧(不知道你看过没的):《绿毛水怪》-王小波,卡佛短篇,《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最好能仿着这些短中篇小说,写写故事,重要的不是故事精不精彩,而是完不完整,着重点在于这些文字说完你想说的了没。
当然以上对应的都是我个人的感受,因为个人性格和喜好的体裁不同,所以不同文体的写作有所不同。
而对于你对自己是个“理科生”这种问题的担忧,我告诉你我从前写过的一句话吧----------------------“二中这群学文科的,以后最大的成就就是给我写写个人传记以及给我写书评”
一个文人,最基本的就是内心中有一份“孤傲”,只有有了这份孤傲,你才能掌握人间情感,自由地摆放进自己的文章,引起他人共鸣。
最后,我也只是一个在路上的人,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希望说这些话的同时,与你共勉。
&&&&&&&&&&
345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法学博士僧/
动漫发烧友/科幻机甲控
实际上,写作真正的功夫远在写作之外,虽然好的写作水平一定与练笔息息相关。
写作,是思想的表达,其本质仍然是思维和思维方式,而好的思维和思维方式的养成,一定离不开长期的社会实践、充足的阅读量、相关的知识贮备,以及建立在三者之上自身的总结、思考与提炼。
写不出东西,可能是平时的练笔少了,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平时思维的少了,不善于从生活中、阅读中发现问题,进而提炼出经验、理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和逻辑体系。思维少了的原因在于读书和历练的不够,没有足够帮你分析思考问题的工具(理论、经验),所以写作水平不高,终究是一个学习和历练不够的问题。
好的文章,可能是煽情的、理性的、高屋建瓴的,素材完备、形上形下结合。如果是走煽情一线,一定是从生活中汲取的素材,让他人产生认同感,引发同样切身体会的共鸣;如果是理性分析一线,素材必定要充实,不管是来源于生活、还是来源于书本,一定要有一个辨伪取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抽线提炼过程,观点需要有充足的论据、数据作为支撑,而论据、数据与结论之间的推论,也必须严丝合缝。可以反常识、反常规,甚至片面,但必须能够自圆其说,形成独立的逻辑自洽的体系。
当然,这两种文风也是可以结合起来的。
总而言之,写作的开端是问题意识,带着问题意识明确方向去搜集资料(生活素材、书本知识),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进行初步的加工整理,形成自己粗浅的观点,然后进行验证,初步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结论和逻辑主线。随着资料的充实、思考的加深,不断去细化和明确自己的观点和论据。
问题意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书本,自己工作所遇到的瓶颈、这是问题;两篇论文截然相反的观点,其中的争议之处,一定是问题;通常惯常的习念,仔细思考推敲,通常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提炼出问题,搜集好素材之后,在写作中,还应该注意做到三结合:结合实践、案例最好是自己亲身体验(感性材料,第一手素材);结合自己的知识贮备(文史哲、理工科、具体是哪一种理论?保守主义、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传统国学、古典哲学、法学、心理学、经济学还是其他或者其下更为细致的理论学说、知识点,心中要有数)一种理论,意味着你观察分析问题的视角,有了视角,你就有了写作的原点,但同时,由于立足于某种学说观点,你的分析一定是片面和局限的,但这不要紧,要紧的是自己必须能够自圆其说。最后,结合自己的兴趣,有了兴趣,你才可能潜心去思考和研究某一个问题。
文章的结构,一定要清楚明了,有内在的逻辑和联系,是并列的,还是递进的。结构随着思维逻辑层层展开,切记混乱,把明显的递进关系弄成并列关系,把并列关系弄成递进关系,把明显同一性质层次的问题分拆为不同层次的问题。结构,就是你组织素材和运用理论的场所。在写作之前,可以大致谋篇布局一下,随着写作的进行和最后修改,不断的修正完善。这里,我顺带推荐大家阅读一下我写的另一篇文章:里面粗浅地说明了一下系统工程的思维方法。写文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这样系统工程的思想,学会用环节的思维去处理文章与文章、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像搭积木一样,每一块都严丝合缝。
最后总结,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如下:
1.广泛阅读、亲身多历练,积累素材;
2.在素材的基础之上,发现问题,勤于思考,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脑海中形成腹稿,如果感觉形成不了清晰的主线,那就带着问题继续去搜集相关的资料数据(带有目的的阅读、实践)继续进行思考分析,直到形成比较明了,从论点到论据清晰的推论。
3.转化练笔。将所思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同样遵循反复验证推敲不断思考修正的办法,直到文章的问题意识突出、观点明确、论证充分为止。练笔本身也是思维的第二次历练。
4.长期坚持以上三步。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你的思维和写作就会形成习惯和反射,速度会相当之快了。
当然,最简单的办法,是从合理抄袭和模仿开始。找一篇你比较中意的文章,试着用他的语言、理论、风格、结构写一篇同样或者类似的文章。积累到一定程度,你就会形成自己的文风啦。
参看古龙先生的写作成长史。
&&&&&&&&&&
119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弃理从文,又搞艺术去了。
不请自来怒答~~~文艺青年一枚,现在已经彻底弃理从文了,偶尔写点文章赚外快。这个答案是从我回答的一个相似的问题里面直接贴过来的。
个人认为,诗词与文章,共同之处在于都依赖文字的表达,不同之处在于诗词的结构有一定的固定形式,每一句分别是什么功能,何时收,何时放,都有迹可循,但文章的结构要看这篇文章的目的、功能,文章的节奏如何把握也比较取决于作者的个人习惯与写作方式,见仁见智。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写作方法与经验总结,算是交流心得体会吧。
如何学习诗词写作?天赋当然重要,但绝对没有重要到让平凡人束手无策。
第一步,想学写诗,先学写文章,并且从记叙文入手,不要小看这些练习,这是我自己比较认同并且也亲身经历过的很有效的一个方法:
1,首先,每天听一个故事,并加以记忆。
这可以是童话里的故事,可以是小画书上的弱智故事。注意,要听,可以从电台里面听,也可以让别人给你念,但是不要“读”和“看”,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被作者原本的叙事方式所影响,在复述的过程中也容易凭“记忆”,用了相同的句式、词汇。这种单纯的模仿给人带来的锻炼就比较有限了。而“听”一个故事,更容易让我们把握到故事的梗概,自己决定加强哪个部分的细节描述,减少哪个部分的废话,利于我们把握文章整体轻重缓急,也利于在训练后期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
2,把听到的这个故事用文字的方式记录并复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你缺乏了很多细节的描述,于是,这个时候,想象力就派上了用场,比如我听到的故事是“男孩送了女孩一束玫瑰,女孩感动极了。”我在复述时当然不能这么简陋地写出来,初期的练习中,我可能就会写成:“男孩赶忙在花店买了一束玫瑰,送给了女孩,女孩接过玫瑰,感动的流下了眼泪。”(真俗)。中期的练习里,我可能就已经有能力写成:“男孩的眼光瞅向了身边的花店,那一束束玫瑰花鲜艳欲滴(还是很俗),‘如果我能送她一束,她应该会很开心吧。’(看,我已经开始create人物的心理活动了),男孩想着,不自觉的红了脸(我怎么这么俗)。女孩接过花时,那双会说话的眼睛也泪汪汪的。(此时我已经知道男孩把花递给女孩这种无聊的动作可以不用写出来了)。”
后期的练习里,可能这个故事就变成了这样的:“这是冬天一个寒冷的早晨,窄巷子里四处弥散着白茫茫的雾气,街角花店和天气一般清冷,连偶然路过的行人也和店里那束玫瑰一般,显出一番无精打采的样子。(看,竟然还会扩充环境描写了)。花店老板小A(还自己想了个不相关的人物有没有!)百无聊赖地嚼着泡泡糖,糖纸在她手心里被舒展开,又揉成一团,反反复复地折来折去,她的眼神在花店门口停了一秒,突然落在了一个步履犹豫的男孩身上(我的写作风格还真是老派啊)。男孩被A这么一扫,好像浑身不自在,却又好像突然得了什么鼓励似的,壮起胆子一脚迈进了店里:‘老板,我要买一束玫瑰!’”
(介于这个不是我想说的重点所以不打算写完了)
从上面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利用这种训练方法,写作最需要的一种能力——想象力,就得到了锻炼。每天坚持如此,慢慢提高字数的上线,从200字扩写,练到2000字扩写,慢慢的写作水平就有了惊人的进步。
3,也是最后一步,就是把自己写的文章朗读出来并录音,完了回放给自己听。
这一步的目的就是首先看你的句法与词汇的运用的是不是太晦涩拗口,如果自己读起来都费劲,更别说读你文章的人感受如何了。其次就是在你反复听自己讲的故事的过程中,你很容易发现那些地方节奏拖沓了。哪些地方又说的不够过瘾,不够详细,这样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能发现自己在故事结构设计中的一些薄弱环节。
这么练足一百个故事,我们就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入门写手。
第二步,开始接触其他的文体:议论文、散文、杂文、现代诗等等等等,这个时候要疯狂的如饥似渴的各种读书,没有目的性只为了做一个文化人而各种读书,读名家名作,读史书、读古诗、上到文化史(增强你的文化底蕴,腹有诗书气自华,引古论今不费劲儿),下到故事会(增加我们的写作素材,当然如果你的生活本来就充满了各种dramatic的东西那就更好啦),读书才是写手和作家的最大区别。
经过第一步的训练以后,在表达能力上应该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了,那就不要再纠结在语言运用能力的层面上,写文章可以更深入到一个“文化层面”。此时如果你累积读了一百本好书(注意不是畅销书之类浅显易读的大众读物),OK,你再写一篇文章,一定又有不一样的感觉了,此时你会发现,很多东西信手拈来,不再需要专门的技术性练习了。(本人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还在这个阶段的锤炼中)。
第三步我也没有达到,等我过了第二步再慢慢摸索,完了再和大家分享吧。
下面就是享用成果的时候!!!!!!!!!!!!
写作写的好了,写一些小诗不成问题,先写现代诗,比如:
找了半天没找到好例子,我的lofter上的诗都被新拍的照片淹没了好嘛,只好把自己微博上几年前写给前男友的情诗扒拉下来了好吗!!!
这种水平的诗,难登大雅之堂,但用来泡妞已经绰绰有余了。
然后开始写对仗工整的打油诗,用来跟周围的朋友做游戏!!!对!!!做!游!戏!!!
比如我为了讽刺我的Gay蜜被扳直了这件事,专门作诗一首——
重色轻友毁三观,男女通吃大满贯。
问此奇葩何处有,衣冠禽兽双鱼男。
(对不起,双鱼男们不要对号入座,我闹着玩的!)
这时你就能发现,做一个文学青年实在是太有趣了好吗!!!(我感觉我写着这答案怎么写着写着画风就变了呢)。
最后的最后,会写了记叙文,会写了其他各种文体,会写了现代诗,会写了打油诗,那么古诗词呢?
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写古诗词要的就是talent!!!天赋!!!上面这些练习都没有用!!!这才是真正的文学青年和我们这种文学二笔的真正区别好嘛!!!
但是,你确定玩转了上面的所有东西以后,你还会care自己能不能写古诗吗???
&&&&&&&&&&
573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公众号: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类似问题永远可以用欧阳修一句话来回答:
“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
33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20年,写过网文,出过书
我曾是读工科的。
现在应该是算是靠文字吃饭的人。
所以恬不知耻地分享一点小小感想。
我的经验是,多看多写。
看杂的东西,什么都有,寻找和培养自己的风格和口味。
写所有觉得有感觉要记录的东西,无所谓长短主题,只要是得提笔或者敲键盘写下来。
写东西的初衷虽然靠感觉,但绝对是一种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熟练度的技能。
我也曾因为特别喜欢看某一个或者几个或者同一种风格的作者的文字,弄得自己风格在一段时间写得好像就那个模子里出来似的。但这种状况就如同绘者的临摹一般,临得多了,从别人的风格里就能结晶出自己的调调。
想写科普文,那就开写呗
&&&&&&&&&&
107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微信公众号:luxixi2016
分享一下,我以前在故事论坛写的,我如何提高写作水平和保持写作新鲜感的文章,希望帮助到大家:
娱乐圈里有一个人,被媒体称为榜样。他是刘德华。记得有一年他去四川拜一个名不经传的人学变脸。我当初看了这条新闻很不以然。他这么大红大紫的明星,学什么川剧的“变脸”,虽然他跟记者说是对拍戏有帮助,但我认为他拍的都是现代剧,就算京剧的戏他也基本上没有哪个片子需要用到变脸?而且他会不会变脸都不影响他当时天王巨星的地位。所以我当时武断地认定刘天王这个行为纯属炒作。
后来,又看了一些报道,发觉自己可能误解了这位天王。原来刘德华不仅拜变脸大师为师,还学过二胡。
他有一天对朋友说想学二胡,身边的人,都以为他是一时兴起,没有当真。结果他真的大老远跑到长春去向一个名教授学二胡。老师开门见山就问这个明星徒弟:“都三十多岁了,咋想到学二胡呢?”华仔很真诚地告诉刘汉臣,他第二年将在香港召开演唱会,“我有一首重点歌叫《来生缘》,我很希望自己能在演唱会上一边拉二胡一边演唱”。结果学了两个月后,刘德华的那位朋友吃惊地发现他录音棚里熟练地拉起了二胡,正是《来生缘》。
想来一个明星要炒作,机会有很多。贵为天王,多看哪个女星两眼,新闻就来了。谁会放下赚钱的机会,跑老远去学两个月二胡?
还有一次拍戏,每天拍到中途可以休息两三个小时,大家都很累都去休息了,他却利用空档,找来排舞老师给他排舞,一个星期就把演唱会上的舞排好了。于是以前不明白,刘德华舞没有郭富城跳得好,歌不如张学友,长得不如黎明,为什么四个人中唯独他红得最久的。许多条件比他好的人成为流星,他却是恒星,只因别人没有他勤奋。
最近我看康熙来了,又见到刘德华。他在节目的最后,熟练表演起魔术,令旁人惊叹不已。我知道那些报道所言非虚。他真的是会利用时间,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人。
也许会拉二胡,或者会变脸,会变魔术。都不会让一个人成为大红大紫,但是他每学会一样东西,都为自己加一分。所有的分数加起来,就造就了一个别人无法逾越的高分,造就一个天王。
有位圈内人士说,有两种人会红,一种是像梁朝伟那样有天赋的人,另一种是像刘德华这样,没有天赋,却勤奋吃苦的人。
故事圈也像娱乐圈。大多数读者和歌迷一样是喜新厌旧,朝三暮四。没有一个作者被编辑读者熟悉后,稿子会更好发,而是更容易被淘汰,厌倦。
要长期立足,只有不断更新,不断吸收,不加学习和改进。就像电脑,586当初被人接受,不代表会一直被人接受。要更新,有的新作者比老作者更厉害,老作者还没来得及升级,
新作者一来就已经是奔腾四。
故事作者写到稿子写了几年以后,很多人将会走进创作的瓶颈期,因为写久了,动作变得熟练。因为熟练,写得越来越多。也因为熟练,定型成一种模式化和套路化的创作。写出来的东西大同小异,流水作业,编辑看多了就觉得毫无创新。
于是,一些曾经红级一时的名字,会被杂志社抛弃。
老作者能不能继续突破,在于是否还像新人一样的保持对创作的热情和兴趣。我始终认为兴趣应该放在第一位,如果你仅是将写东西当作一份工作,养家糊口的方式,也许能够在初期能够利用小聪明编出一些和别人套路不同的新故事,但是小聪明是会消耗掉的,如果作者在支出的过程中没有不断地吸收的话,很快就会把自己掏空。因为一个人的经历,见识,阅读都是有限的,写到穷途末路的时候,只好重复自己。
怎样不重复,怎样才能对创作保持不变的激情和新鲜感?我常常面对这个问题,我应对的方式是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在不同的领域中当新作者。我把它取名为“车轮战法”。
有人曾经说我是多面写手,因为我发表的作品涉及的杂志和体裁较广。是的,我喜欢挑战自我,写散文,写小说,写评论,写故事,写感悟,写纪实。事实上,这里面没有一种体裁是我天生擅长的,从学习写作到发表文章,我用了一年时间,是真正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时间我没有去工作没有做其它事情,这一年时间我写几十篇东西,但是没有发表一篇。相比区志光,只用三个月时间就发表文章,和赵建文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就是中篇。我觉得很多人都比我有天赋,一直到现在,我还是对中篇无从下手。
发表文章的第一年,我接触的是情感杂志。因为我这个年龄的人,写情感小说会比较容易。后来有一次看到《故事版》娃娃约稿,我也去投。那时候不会写有故事性的东西,投了被退了,投了被退了,投了被退了……又投《新故事》也是投了被退了,投了被退了,投了被退了……
其实我也是乱投的,每次写好的东西都先拿去这里试一试。被退了以后再投我熟悉情感杂志,却用了。我心里想,这些故事编辑怎么回事啊,我写的不好吗?还是对我有偏见吗?为什么我写的稿子在故事杂志被退了以后,却能用在稿费更高的情感类杂志上。
我投得心灰意冷,准备放弃了。有一天,有人跟我说《女报》要暗恋故事,我就找出女报的信箱,把一篇暗恋故事投过去。结果我投错了,我投的信箱不是《女报》。是《新故事》的信箱,结果歪打正着那个故事被《新故事》登出来了。
这件事让我对写故事有了信心和兴趣。不久报名到故事派对学习写故事。
次年因为写东西慢慢的上手,在情感类杂志发的情况不错。有一家杂志,可能是我的风格很符合他们的要求,基本上有送必发,一年发了我二十多篇文章。而这一年,我在故事杂志中还是新手,在新故事发表了三篇,在上海故事发两三篇,在故事版发表的篇数是零。
我手投上已经有不少合作良好的情感杂志,但我决定先放下自己已经熟悉的体裁,在
把写作重心放在故事类杂志,我决定进攻这个相对陌生的领域。
今年我基本上没有给去年的发表了很多的杂志写稿子,虽然她们稿费很高。偶尔编辑会给我命题约稿,我才写。我跑来写故事,并不是故事更好写
,也不是故事杂志更容易发表。而是因为我觉得故事杂志对我的助益最大,也是最让我喜欢的体裁,能够让我对情节构思有很好的练习。同时也是为了自己对写东西保持新鲜感。换一换杂志,也让编辑和读者对自己保持新鲜感,不要等到写到不能写的时候,别人来淘汰自己。我不想在某个领域做单一的作者或者名作者。我觉得故事作者之间没有什么“名”不“名”的。有作者作品曝光率高,名字出现的次数多了,大家比较认识了。
如果以一个编辑的眼光,我想说,一个人发表的作品多少可能和创作质量并不一定成正比。有的人一年发表一篇,是精品,大家并不一定能记得他。有的人发表很多,批量生产的原因造成质量平平,但是大家都记得他。
我自己检讨一下,今年写多了肯定有一些会滥了,有些作品纯粹就是为了发表写的。倒是去年,在一个故事杂志虽然只有发三篇,但有两篇被评为优稿。我对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多少是不安的。所以会换其它名字借别人的地址,给编辑投稿。有人跟我说不用同一个笔名发表文章会影响出名,但我不喜欢因为发表作品多而出名。我情愿读者记得的是一个稿子的名字,而不是我的名字。所以我打算接下来,如果找不到创新和进步,我写这方面的稿子的速度会慢下来,停下来思考和调整是必要的,好在,我还能去写别的体裁。
我用过所以我更不认为一个作者发表得多了,就能靠老本和名气。如果没有进步,杂志对我们的淘汰比新人更残酷。一个作者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办法是永远当新手。&
刚开始学习写的时候,稿费收入可能会变少。但是每攻陷一个杂志,每学会写一种体裁,让我有成就感。有一年,我非常高兴,就是进入了《故事版》,这令我很花了一番力气。还有就是让我原来觉得与我个人风格背道而驰的《山海经》。在一家从来没有发表过的作品的杂志发表,对我来说,比月月存活于某一家来更值得高兴。
曾经有个非故事杂志的编辑告诉我,他们领导对他们的编辑说,你们不要老是发鲁西西的稿子。编辑当时对主任说,因为其它人写同类的稿子,也不比她写得好。编辑的话我相信,因为我觉得作者编辑每开发一个有实力的新作者,也会比总是依赖老作者支持来得更有成就感。我相信在同等质量的情况下,编辑更愿意用新作者的文章。而针对编辑这种喜新厌旧的心态,我有时还会把自己的地址换一换。用一个陌生的名字投给他,如果说因为稿子以前上得多以后要少发,也不公平啊,我希望她们只看文章质量不看名字。
除了初学写故事的时候,为了了解故事是什么回事,看了一些故事,看了一些讲座。还有现在别人介绍的很不错的作品会去看看,写故事以后,我基本不看故事杂志,也不去听别人谈创作方地技巧,这并不是骄傲。而是我的一种学习方式,我要自己揣磨。我不敢知道别人是怎么写故事,用什么方法和套路。我害怕重复自己,更怕重复别人。任何美好的风格写的人多了,都会泛滥。任何好的技巧,用的人多了,都不是技巧。
因为前几个月做了故事编辑,看多了其它作者的来稿,对我的风格和写法,有很大的影响。也许这会让我学习到别人技巧,但我认为这种影响更多是负面的,因为我开始身不由已地模彷其它作者语气和风格和套路。
所以这两个月,我开始把写故事的步子放慢。我去又跑去写别的类型的杂志。我开始主攻心理稿和评论稿,写这两种我也是新手,以前发表的不多,退的比发表的多。在不断的揣磨,学习,得到新编辑的接受和认可。
你知道吗?当不断尝试,轮流练习不同体裁的作品的时候,写作能力能得到一种快速全面有效的提升。当我写几篇纪实了以后,再回来写故事,我知道该如何寻找更好的角度。当我写了几篇散文,再回来写故事,我的文字变得优美。当我写几篇评论,再回来写故事,我的风格变得犀利。当我写几篇小说,再回来写故事,我的作品变得厚重。
而不同杂志需要的素材是不同的,轮流写,方便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将自己填满。我写光了故事素材的时候,我又有生活素材了。我写光生活素材的时候,我不硬想,我去看看报纸上的八卦新闻,马上能出炉出篇娱乐评论。所以我写一篇故事,写小说,写一篇小说,写评论。写一篇评论写散文。轮着写,永远不会让自己厌倦,不会让自己榨干。我写了喜剧世界写故事版,写了故事版写动画剧本,写了动画剧本写打工知音,写完打工知音写青年心理,写完老来俏写初中生,这些五花八门的杂志,像一道奇怪大杂烩,味道新鲜奇特,像旋转的车轮,永远向前进。我喜欢一点一点攻陷,一步一步策反,让别人一天一天地接受我文字。这是个好玩的游戏,不断地推翻不断地将它竖起来,越垒越高,我乐此不疲。
&&&&&&&&&&
146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图雅的这篇文章对写作很有启发。
................................................................................................................................................................................................................................................................................................
《四难小议》————图雅     
  题目是窃取王勃的“五美俱,四难并”一段。好在人已渺如黄鹤,不存在版权问题了。
要言之,作品要好,我觉得起码得有立意,语言,人物塑造,情节这四样,四者都成功是极品,其中两者强即可成好作品。
  一 立意
  林黛玉教作诗,说第一是立意。这话有理。立意重要到什么地步呢?一篇作品,抽去其余的要素,只留下供其存在的最基本的语言,仍然可以是极富有美学价值的,格言,哲学,数学都是例子。好的作品,比高斯的毕业论文(代数基本定理)给人以美的享受。又比如素数无限的证明,爱因斯坦的E=MC2,都具有内在的美。所以本质上科学与艺术有相通之处。
  立意说容易也不容易。鲁迅的“立意”那篇文章本身就是个好例子。大家说:“这孩子要作官。”立意都不错,就是平庸点。只有一个人说:“这孩子要死。”这立意就错,妙在平凡中的不凡。人的各种束缚太多,往往对生活中基本的真理视而不见,或是自欺欺人。作家应能以特有的敏锐在平凡中发现不凡,把这些东西揭示给人看。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那种震撼性的作品都是这种观照法的范例。
  通俗小说之所以通俗,立意平庸是一个重大原因。比如美国的浪漫小说,就是那种封面老是一男一女的,恐怕就是一个立意:爱情战胜一切。又比如几个样板戏,立意也是一个:革命终究要胜利,共产主义要来到。
  前两天听一个美国人讲立意,她是把美谚“时间治愈一切伤害”反过来,成“时间伤害
一切治愈”,倒也新鲜。话说回来,聪明的立意未必能变成好的文学。不信把黑格的“存
在的即是合理的”命题拿出来贴上点儿日据时期的情节,搞不好非让人当汉奸抓了不可。再试试写篇小说图解E=MC2,还不如自杀了痛快。
  金庸成功的支点之一就是把很玄的佛理形象化了,这没功力不行。抽象之外,复杂是立意的另一个可能属性。比如红楼,当初作者立意到底是什么?作品就摆在前面,红学的人海战术打了这么多年,计算机都用上了,可今天“解其中味”的恐怕仍然不比“云作者痴”的多。曹老设这迷魂阵,用小凿子一点点儿凿看来很难攻破了,非得有大力量,特野蛮,会使原子弹的才炸得开。
  二 语言
  语言这东西还是挺气人的。从小说到大,盐都吃了几背箩了,还是说不好,或是简直不会说。不信你喽喽当教授的,很多是半辈子玩一本书,能真教好的有几个?再刻薄点儿说,平常的人,能把话说利索的有几个?我看毛泽东就口齿不清。手握大权,绝对优势,当着政协一干人众,他就辩不过梁漱溟,最后是老娘们泼脏水了事。不是说他没思想,没思想能当毛主席吗?只不过他那思想和语言之间有几口大铡刀外加一具搅拌器。本来是整段儿的进去,那头儿出来就成杂碎了。
  当然只要原料营养丰富,杂碎也坏,中国在美国不就以杂碎出名么?日本相扑也是杂碎养的。所以毛泽东的话说出来扑朔迷离是假,有劲儿是真。有人起个名儿,叫“气势”。其实毛比曹操的气势还差一截子,算不了特牛的。当然这是题外话,还得另文探讨了。象老毛这样有思想没口才的,在中国问题不太大,因为不用发表竞选演说,而且说不清总写得清吧。所以毛的文章确实明白晓畅,也不影响他拿江山。可文学作品跟军令或是国务院计划生育文件不一样,除了清楚流畅还要生动,人物对话情节描述,不生动活不起来。比如脸一样,光五官端正,眉目清楚还不能选美,要生就得生得俏皮一点。一张脸,一看就让人泄气,时间长了能让您得忧郁症,合适吗?
  好的语言读起来真是享受。以前读聊斋,读儒林外史,实在佩服得紧。有的语言,沥青似地,浓得化不开,读到嗓子眼儿就堵上了。嗓子眼儿不通还好,弄一脑血栓就麻烦了。象这两本书的语言,绝不叫你有这感觉。秋天来了,夜里您点盏灯,就着雨读,似远还近,疏密得当,又有韵又有味。现代的象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王朔的编辑部的故事(就看过这一部),老舍,钱中书,都是上选。我个人特别欣赏“棺材铺子”和“赌徒”的作者杨争光。他的语言风格并非模仿某一种方言,纯粹是自创的,不动声色,玩的是张力。
  当然,语言还有一个和人物、情节,以及全作品基调配合的问题。比如金庸的语言就很平庸,甚至出现败笔。可人家情节是上选,用平庸的语言,正好增加作品的真实感,还把人物垫出来了。是耶非耶不论,总之是化做蝴蝶了。张爱玲是另一极端,她的语言色彩斑斓,极尽曲折委婉之至。可情节人物失之寡淡,语言又这么一夺,反而不妙。
  三 情节
  凡看过欧亨利小说的很少不为其巧妙的构思所折服。藤叶和麦琪的礼物都是进了中学课本的。这两篇谈的都是爱情与牺牲,本来挺陈旧,可一到人家手里就翻出新意。到了结尾老能教人蓦然回首,有点惊奇感。纯粹用情节,把读者带到王国老的第三境,不容易。中国古代很多小说以情节见长,蒲松龄许多故事之复杂,绝不下数学定理。
  读金庸,您看他那高潮叫营造的:一颗心提起来叫你放不下,大开大合大忽悠,放得出去,收得回来,有穿插,有突袭,有遭遇,有迂回,那是海陆空立体作战,场面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情节运用,似乎也得得当。单纯复杂也令人烦。比如克利斯蒂,福尔摩斯,翻开书老有撬开表盖儿的感觉,太精密,一不小心装不回去。复杂到了有暴力倾向的时候,读者容易得心绞痛。本人的大脑不是为读人家那书构造的,只好敬而远之。
  情节设计好象还是得和主题相配。比如鲁迅的阿Q,情节并不复杂,可设计得贴切恰当,正好能丝丝入扣地表达他沉重的心情,所以读起来特仙。琼瑶的爱情在下很佩服。小说没读过、电视剧是踏踏实实看完了烟雨
蒙,很为其中的男女主角操了几把心。就那么俩仨人,永远的爱情故事,让她一波三折地一白乎,怎么就那么有味?
  王朔的编辑部,情节相当不错。老有点小曲折什么的,颇给他那磁场加了几高斯。顺便说一句,咱特爱看香港警匪片,赌神,大鳄,到唐人街出差,一天到晚泡着看。不懂广东话看字幕也认了:设计得那叫绝,看完了以后常出一身冷汗,想:得亏畜生们是玩笔杆子的,要是人家一念之差,当了政客,或是参加有组织犯罪,世界上咱们这忠厚善良的可就没有活路了。
  四 人物
  老爷子说了:“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他老人家这话,不单是用来繁殖人口,还可用来说说作品的。一篇作品没个把让人记得住的人物,那算是瞎操了心了。比方说,暴风骤雨没那彻底革命派赵光腚,非成了雨打芭蕉。水浒传缺谁也不能缺了武松。哥们儿以前听人评鲁提辖,就喜欢他把镇关西灭了后说的那四个字:“这厮诈死!”说完就颠。北京大街上碴架的那帮傻老爷们儿,哪个有他这么好使唤的脑瓜子?所以花和尚的酒旗,树这么多年也不倒。
  转了一圈儿还回编辑部:情况没怎么大变,代沟仍然存在,只是牛大姐那一辈儿除性别外没太大差别。实际上性别在那剧里也没太大意义,他们那辈子全是中性人。小一辈儿的也都相差不多,一个个是王朔的翻版。您再看老舍的四世同堂,味道不同:首先,大赤包和蓝东洋色儿就不同。不承认不行,这就叫功夫。前两天在新华文摘上见到王朔一中篇,倒是不贫了,可剩下的货也不多了。所以王朔要和老舍这样的超强九段争一短长,拦路虎甚多。先把钟阿城、杨争光、莫言这几条吊睛白额杀翻了,再琢磨怎么砸大宗师的山门不迟。
  姚雪垠先生那历史小说功力不可谓不深吧?写出来自己能感动得掉泪。跟人家台湾的高阳老先生旁边一站,用不着切磋武功,轻轻就比下去了。顺便说一句,高阳的小说读一本爱一本,什么粉墨春秋,铁面御史,灯火楼台,考证的功夫特扎实,几百年前的人物,能讲得那么津津有味也算一奇。
  还有一叫司马中原的,专写荒野小说,老土匪传奇的。中国实在找不出杰克伦敦,可用他或莫言充数。
  说到底,咱作品读得不多,论人物塑造,看过的那几本比来比去,只好推金庸。岳不群当然是隐藏得很深的阶级敌人了,连越共政治局都让他骗过去了。可郭靖太正规。要让我挑朋友,咱还是找洪七公。老丫挺的活法儿很象美国不良青少年,无拘无束。想想也是:人活一辈子,一盘炒蜈蚣,总得尝尝不是?
&&&&&&&&&&
13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我觉得你最大的问题是拘泥于写作本身,从而缺乏应该具备的想象力。写作是形而上的,你的内心情感、你的思维方式、你的精神素养基本上决定了你的写作高度。但在基础上,首先你应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你必须得保证你的脑子是转动起来的,你的内心世界是装了很多东西的。所以你才有东西可写,有必须的逻辑思维来表达。比如你可以在没有任何灵感,脑子处于死机状态的时候,强制自己写一篇短小精悍,仅靠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文章,300字以内。我有一个实验,就是看看自己的想象力到底有多好,比如你可以给自己个格式,起个头:
听说,有一种鸟叫天晴鸟,身白如雪,羽似棉絮并且从来不喝水。天晴鸟只有在晴天才能飞出巢穴,它们飞到棉花田就变成了棉花,飞到天上就变成了云。天气好的时候几乎发现不了它们。所以人们通常在下雨天捕捉天晴鸟。雨水会让天晴鸟的身体越来越重,最后从树上掉下来。人们收集掉下来的天晴鸟,趁天没放晴做成棉袄,等到天晴,拿出去晾一晾,然后穿上,就能飞起来。那些喜欢环游世界的人背包里都有一件天晴鸟做成的棉袄,一路上省了不少机票钱。有一个小岛上的动物园里就养着一群天晴鸟,笼子外的牌子上写着:禁止喂糖。据说是因为天晴鸟吃了甜食之后就变成了棉花糖。
听说,南太平洋的深海里生活着一种胎生的鱼,中文名叫千觞玦鱼。这种鱼以海底珊瑚为食,周身弥散檀香,能用语言交流,活动范围从未到过阳光照得进的地方。千觞玦鱼都是雌雄两两相伴为生,寿命最长可达上千年,千年之间伴侣从不更换,甚是神奇。如果你有缘看到它们,它们会请你吃珊瑚沙拉,教你吐泡泡,或者送你一块檀香皂。千觞玦鱼能预测自己的死期,常常雌雄两鱼相伴而亡。气息微弱时,两鱼首尾相衔,渐渐凝固成一块透明的石头,在它们生命的尽头,散发出温暖的微光。北方的一个小女孩捡到过一块双鱼玉佩,上面刻着,时间对我们而言,毫无意义。
听说,有一种青蛙能够气吐芳华,皮肤非常光滑漂亮,只有在四季正常、葱葱郁郁的大森林深处才找得到它们。这种青蛙很容易犯困,倒不是说要从秋天开始冬眠一直到春天,而是它们随时都会睡着,从小池塘的荷叶上跳起,跳到半空居然就睡着了,扑通一声掉进水里把自己都笑醒了。住在森林深处的原始人很爱这种青蛙,因为怕踩到地上睡着的青蛙,走路都是一踮一踮的,进来过森林的文明人还以为是某种原始舞蹈呢!一只小青蛙在文明人的帐篷外捡到了一本书,书上写了个故事叫《坐井观天》,小青蛙很生气,呼呼地吐气,顿时芳香四溢。
听说,有一只企鹅超爱吃面条。北极熊餐厅有全世界最好吃的面条。冬至节是企鹅的生日,说什么也要吃一碗香喷喷的长寿面。按照惯例,企鹅妈妈拿出长长的细线,系在企鹅脚趾上,企鹅迎着西风跑啊跑,就飞起来了。不一会儿,北极熊就用布兜接住了企鹅,呼啦呼啦给它下了碗冰爽鳗鱼面。眼镜蛇是餐厅的老常客,却是第一次见到企鹅,激动得把自己的黑框眼镜送给了企鹅当作生日礼物。该回家的时候,企鹅拿出来飞行发射器,只要撅起屁股,"噗"就飞起来了。企鹅妈妈站在门口张大着嘴等企鹅:"大冷天的,谁在放猫头鹰风筝。"
听说,有一种熊叫长尾熊,尾巴又长又柔软。夏天的时候,它们就用尾巴做成秋千,荡到云里去抓鱼。冬天就织成围巾,送给村东头的老奶奶,别提有多暖和了。长尾熊最爱吃叶子。大概是吃得太多的缘故,等到长尾熊老得走不动了就会渐渐变成长尾树,你见过叶子像小熊饼干一样的树吗?那种树葱葱郁郁,枝干笔直,植物学家都知道那就是长尾树。每当起风的时候,长尾熊就会躺在长尾树下,伴着大树的歌声去到小鸟的梦里,任何猎人都不会乘机猎捕它们。长尾熊生活得悠闲自在,如果它们实在太无聊了,就会把自己的尾巴摘下来打几场高尔夫。
听说,有一种鸭子叫蜜汁鸭,最爱吃蜂蜜,而且必须是长尾树下白玫瑰里的粉色蜜蜂酿出来的蜜,一春只酿两升。冬天,蜜汁鸭就把自己团成一个雪球挂在树上过冬,春天一来,它们就要在梧桐树上做好松枝房藏蜂蜜。劳动了一春,为了泡个舒服澡,它们会长途跋涉,带着一身肌肉,来到世界上最清澈的泉水里泡澡,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鸭毛呢?当然是全部脱下来放在泉边的岩石上晒干。这时候,你埋伏在岩石后面,只消一叉子,就能捉到一只蜜汁鸭。这时你其他什么都不用做,只需升起一堆火,就能吃到筋骨香脆,肉质鲜滑,外酥里嫩的鸭肉了,咬一口满嘴吱吱冒油。散着蜜香的烤鸭味飘得老远老远,光闻着都流口水了。
听说,有一只犀牛会盾地,一直生活在树上,它的梦想是去地心旅行。犀牛很特别,高兴的时候头上能长出可爱的花来,难过的时候花就变成了一堆杂草。晚上犀牛睡着了,星星就挂在了它的脖子上一闪一闪。最好别惹怒它,看见天边的火烧云没,犀牛生起气来,犄角能点出一把火,烧得个满天红。最近犀牛恋爱了,顶着一头细细碎碎的小花慢悠悠。云雀在犀牛头上安了个窝,云雀也恋爱了,飞到橡树上叽叽喳喳,橡树也恋爱了,根都跳跃起来,摇醒了熟睡的土拨鼠,土拨鼠也恋爱了,兴奋得挖个洞就往地上钻,一头撞上了正在盾地的犀牛。
听说,兔子和松鼠喜欢并排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夕阳。偶尔回忆它们儿时的歌谣:萤火虫的夏天蝉鸣的秋/积雪的腊冬白了头/还有春天最灿烂/嫩草儿发芽鱼儿游/
“小兔儿,你说春天还会来吗?”
“春天?是细雨缠绵风抚莲/杏笑柳芽才冒尖/云雀逗得黄鹂笑/纸鸢单恋碧云天/的春天吗?我没见过。 ”“大松鼠,你说冬天还会有雪吗?
”“你说白雪?当然会有。不过我去年没看到,前年也没看到,或许明年会有。我爷爷说,即使是一个暖冬,也会有雪。下雪天,你会觉得,世界从来没有白得这么干净过。听说雪晶莹剔透,尝起来甜甜的,你踩在雪地上就会听到咯吱咯吱的声音。幸运的话,设个小圈套,还能在雪地里抓一只像你这样的小兔子呢。”
以此类推......
&&&&&&&&&&
96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写高难度的文章。
1+1谁都会做,练不了计算能力。徒手开根号连三天,计算能力一定大涨。写作也是一样的。
更何况,我们的大脑有一个功能——优先记住我们需要的资料。
当你写一个古典美人,被难倒时,你在日常的阅读中,就会自然而然地记住大量写美人的手法。而平时阅读,看到这些句子,你是不会往心里去的。
所谓穷则思变,不遇到实实在在的写作困难,大脑是懒得发挥潜能的。
那什么文章难度大?
写实的、人物多、线索多的,难度就大。
比如,你穿越了。这个有千万种可能,随你怎么编,绝不至于难得一字都写不出来。
但是,你在沙漠里发现了10吨黄金,怎么切割,怎么运输,怎么对亲戚朋友交代,怎么慢慢换成现金?这就难一点了。
更难的:你是一个大学生,宿舍失火了,你和兄弟们怎么抢救财产,怎么救助伤员,怎么失魂落魄。学校怎么安排你们的住宿,家长怎么担心着急,等等千头万绪,人物繁杂,细节还不能失真。这就非常难,得调动全部潜力,才能写出一点。
写一篇高难度的文章,难得你绞尽脑汁,才能写出来。然而你写完了,虽然写得不好,但你会发现,你水平进步了很多。
&&&&&&&&&&
116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媒体人/作者/dota2爱好者/淘宝店主
之前写过一篇《我是如何写作》的文,好像很适合这个主题。
  我始终认为写作和阅读是分不开的,你读什么决定了你写什么。
  开始对阅读和写作着迷应该是从小学起。我妈喜欢给我订各种读物,我很喜欢看。上小学后妈妈给我加订了一本《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那上面的字我都还认不全,为了读上面那些有趣的故事无意中学了很多同龄小朋友不会的字和词。有一次老师布置命题作文《课间十分钟》,我在开头这样写道:“下课铃响起了,操场上顿时变得别开生面。”可能老师觉得二年级的学生会用“别开生面”这样的成语实在太了不起,从那以后我的作文就成了范文——老师甚至连看都不用看,直接叫我起来读。老师对我的作文很有信心,经常送我代表学校去参加各种作文比赛,于是我对自己的作文也越来越有信心,越写约有劲头。而我从阅读中尝到了甜头,更加喜欢阅读。
  直到现在,我的写作效率和阅读量都还是直接挂钩的,如果我这阵子没写什么东西,那一定是我阅读的速度慢下来,或最近没读到好书。阅读时,我在管窥作者想法的同时审视自己文字表达习惯。我试着去猜测作者在表达这一想法时为什么要用这种表达方式,然后反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我已经不再满足于看热闹。
  大学时学电影,看一部电影通常要看四遍,第一遍以正常速度流畅的看完整部电影,主要看故事情节和结构,第二遍会在某些老师认为重要的地方停下、重播,主要分析人物,包括化妆发型台词等等,第三遍是一帧一帧的看,从每一个镜头中挖导演的想法和表达,最后再流畅的看一遍,类似通读,查缺补漏。然后,老师会要求我们重写某些片段的分镜头——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怎样拍?我读书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好句子和好片段我至少会读四遍,一个字一个字拆开来看,然后仿写。如果是我,我会怎样写?
  这个“如果”的过程很重要。
  写作和绘画、音乐一样是艺术的范畴,艺术都需要天赋。并不是所有喜欢阅读的人都能写,我认为,能写和不能写的人在阅读后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这个“如果”的过程。照抄、改写、仿写和创作是从阅读到写作的四个必经阶段。有的人拼了老命也只能改写,没办法,命。
  很俗气的两个字是不是?
  老舍从1924年开始创作直至1962年被迫停笔,创作生涯共38年,期间创作出了800多万字的传世作品,也就是说他每年至少要写21万字,每个月1.7万字,每天至少500字。不是记流水账的日记,也不是刷5条100字的段子,而是每天严肃创作500字,这什么概念?我不盲从高产,但我尊重勤奋的作家。天下知名的作家有很多,他们风格不同、人格不同、写作类型不同,他们不同的地方有很多很多,但有一点事绝对相同的:勤奋。
  前文提到了天赋,只靠天赋的作者很难成为大家。文字需要磨砺,用时间一点一点磨去天赋带给文字的光环,磨出一层温润不刺眼的包浆。这就是个积累的过程了。
  积累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随机的,另一种是有目的的。
  首先说说随机的积累,就是多写,无他。
我身边的写作者,包括我自己,都会随身带笔和本,看到好的广告语,记下来,看到好的文案,记下来,看到好的台词,记下来,读到好的片段,记下来,想不通什么,记下来,想通了什么,记下来,什么都没想,也记下来。不要怕文字的幼稚,这些幼稚的文字往往会为以后的写作提供很多灵感。
  再说说有目的的训练。我的日志有个【片段练习】系列,我用一些常见的场景给自己命题,比如清晨的五分钟、光脚踩在地上的那感觉、夏天在室外抽烟等等。写完后会推敲每一个字,追求深入浅出的表达。因为这都是些很常见的场景片段,所以这些文字可以直接拿来用在今后写的小说中。&
  技巧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
  我个人很讨厌文字游戏,长长的一句话用十来个形容词变换好几种修辞手法的那种文体我真是一眼都看不下去。一眼望过去,一大片中国字,耐着性子看完了却不知道想说什么,这种体验应该不止我一人有,你说你看完想不想骂人?
深入浅出才是好文字的最高境界。我觉得林夕的词可以作为这方面的范例,他用的字都很简单,极少用生僻或高深的字词,却能让人听进心里去。“我也开心饮过酒”一个“也”字,一个“过”字,够了,剩下的,你自己想。单个的句子不要画蛇添足,点到即止。
在一整个故事的结构和层次中,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这种技巧不嫌多。
要讲故事,首先要找一种可以轻松驾驭叙述线索,时间、空间或人物都各有利弊,主要看故事的需要。能完整的讲清楚一件事已经不易,如果还能倒叙、插叙和改变人称,那就更好了。接下来就是拼技巧,形象层中的技巧用得好,意蕴层就更容易被理解。
我个人一点不算经验的经验是:在描写某一事物后,加一句议论或抒情就可以很好的增加作品的纵深度,描写要用隐晦的字眼,而议论要直白,详略一定要控制好,使标点符号都带有节奏感。  &
  前文提到“照抄、改写、仿写和创作”四个过程,其实前三个过程都是在模仿,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抄袭,如果一个作者能够参悟到另一个作家的技巧,并且加以运用,那么基本上就可以创作了。
  如何参悟?靠天赋。
&&&&&&&&&&
5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一不小心就猥琐
多读,获得启发,培养审美;多写,积累经验。
如果你对写作有野心,足够热爱,那我的建议是,不看写作教程,
慎听作家前辈的写作经验,靠自己去摸索,反正时间很长。如果仅仅是“写好”就行,那读一些作家的写作经验还是很有益处的,化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看LZ的问题主要在纠结“文字风格”,每个写作爱好者都是模仿过来的。我的建议是,各种文风的作品都读,按自己的偏好去专攻。比如你一开始被意识流那种长句吸引,后来觉得简洁风格更胜一筹,更适合自己的写作内容,那就一心用这个风格写,假如能在这基础上写出自己的风格,那就更好了。
&&&&&&&&&&
17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培训,心理学
刚好周末读朱光潜《大美人生》,先生有论及写作练习之事,拿来分享于此处甚为合适。
研究文学只阅读决不够,必须练习写作。
练习写作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需牢记在心的,就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
记得不肯说谎这一个基本原则,每遇到可说的话就要抓住机会,马上就写,要极力使写出来的和心里所想的恰相符合。遇到一片风景,一个人物或一种动态觉得新鲜有趣,随时速写。
这种功夫做久了之后,可以养成爱好精确的习惯,还可以逐渐养成艺术家看事物的眼光。
记日记是初学写作最好的方法。
把日记当做一种文学的训练,就要把本身有趣的材料记得有趣。
宇宙间一切现象可归纳到四大范畴里,就是情、理、事、态。
青年人喜欢抒情诗文,但就练习写作说,入手就写言情诗文仍不妥当。
青年人容易感受情绪,却不容易于沉静中回味情绪,感受情绪而加以沉静回味是始而“入乎其中”而后“出乎其外”。
所以言情需借叙事绘态,最沉痛的言情诗文往往不是一个作家早年作品。青年人的言情作品往往表现一种浅薄的感伤主义。
叙事文与绘态文做好了,其他各体文自可迎刃而解。在外在事态上下过一番功夫,然后再以所得的娴熟手腕去应付内在的事态(情理),那就没有多大困难了。
&&&&&&&&&&
2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微信公众号:阅过边界。
题主,我来答吧,因为,我曾经有和你一样的想法。
如果是搞翻译,做到文通字顺就可以,切忌模仿,不要追求华丽丽的辞藻,那是没用的。看过席代岳翻译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和刘仲敬翻译的《英国史》吗?用词极其美,翻译无比烂,这就是讲究用词的“效果”。用一句文绉绉的话说,这样的翻译就是“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你看看那些翻译大家的作品,比如董乐山、草婴,都是用词简单,语言朴实,没有各种炫耀用词多么华美,用语多么漂亮。
如果题主想搞创作,那么我得泼冷水了,如果题主有一颗脆弱的玻璃心,就别往下看了。
创作,是一种才能,不是人人都有的,不是说喜欢写作就意味着可以搞创作。
你听过钱钟书的那句话吗?——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将自己的创作冲动误解为创作才能。
祝题主如愿。
有兴趣可加微信公众号,“阅过边界”
&&&&&&&&&&
37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杂志作者,葡萄酒和烈酒爱好者
看了许多答案,
作为一个还算有经验的编辑,我也发表一下看法,希望对&同学有所帮助。
首先,“写作”是个很大的范畴,写剧本、写文案、写新闻,它们的要求都不同,写专栏和写人物稿件也不一样。所以题主问“如何提高写作水平”(虽然提到了自己想做一名科普作家和翻译者,但大多数回答者都忽略了),结果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回答,有的偏重于畅销小说创作方法,有的偏重于主题文章写作。
事实上,题主问的问题很有典型性。为什么有人的文章轻快自然,带着音韵感,读起来特别流畅,有人的文章一读就是中学语文教材的腔调(指我中学时的教材哈,现在的教材没读过)?
其实是个文字叙述能力的问题。很多回答者提到了思考深度,“写作不止于写作”,我觉得题主提出的就是一个写作初级阶段常遇到的问题,还不用专门从对社会、人生思考深度上去解决。下面我具体说下题主为什么会有这种无助感。
你有没有不错的文字叙述能力?
对任何优秀文字工作者,不论是小说家,文案精英,资深记者,专栏作家,优秀编剧,他们都具备一种基础能力,那就是——优秀的文字叙述能力(或者叫文字控制力)。这也是一个优秀文字工作者的基本功。如果你想进行文学创作、写出绝佳的报道或创作出最棒的文案,你都需要优秀的文字叙述能力。没有这个基础,就像绘画者连素描、水彩等绘画技巧都没学好,连实物都画不好一样。这时候如果画家想直接去创作什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最后肯定是既痛苦又茫然。所以在谈更高级的写作之前,必须要先拥有优秀的文字叙述能力。
题主感到痛苦,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过硬的文字叙述能力(文字控制力)。
优秀的文字叙述能力具体指什么?
文字叙述能力(文字控制力)究竟具体有哪些指标呢?作为一个作者,你能够写出一篇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叙事流畅、语言简练的文章吗,这就是优秀文字叙述能力的基本要求。听起来很简单,但事实上很多作者都做不到这一点。我接触过许多年轻的编辑、记者,他们开始写文章时通常有些矫揉造作,民国腔、杂志腔、稀奇古怪的词汇……他们起初常认为这就是写作能力。不过在报社或者在大杂志社里,他们很快会被矫正过来。所以我在此也问一下题主:你能不能写出一篇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叙事流畅、语言简练的命题文章呢?题主是学数学的,如果我提出一个《怀尔斯与费马大定理》的题目,题主能够收集整理资料,在这个主题下找到切入点,提炼主题观点,如何开篇,如何行文,写出一篇清晰流畅的稿件来呢?
我们平时会谈论各种大作家、畅销作家,各种名作,但是以我的经验,绝大部分文学爱好者都写不出一篇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叙事流畅、语言简练的文章来。如果一个人连素描都画不好,每天却想着去画毕加索的风格,那肯定不靠谱!
余光中文风华美,彼得·梅尔文字幽默,安赫莱斯·马尔特尔塔的文字犹如旋律,但你肯定不会怀疑他们都能轻松写出一篇文辞简练、交代清晰的通讯稿吧?因为不论你是写华美的散文、写荒诞的小说,这都是不能绕过的基本功,就像画家的基本功一样。有了不错的文字叙述能力,题主就能较为流畅地去表达、去挖掘自己的思想,慢慢地形成自己的文字风格。届时就不会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很别扭了(当然,那是又会有更高级的痛苦)。
怎么练文字叙述能力?
题主如果就是自己天马行空地写,写得很多很多了,也会自然拥有不错的文字控制力。但是这个时间会很长,且需要极大的兴趣与恒心。相比之下,如果题主成为职业文字工作者,在资深领导指导下不断写命题文章,很快就能练出不错的文字叙述能力(一两年)。
当你受邀写一篇命题文章,你会去查资料,取舍资料,提炼观点,考虑怎么开头才吸引人,如何叙事读者读得顺畅,怎么结尾有味道,这个过程中间你自然回去模仿别人。而在文字方面,你也会“先减再加”,先做到简练(如果在报社工作半年,怎么民国腔之类的都不会再出现),然后再去磨练出自己独特的文字风格。每一篇命题作文,都是一个全面地锻炼过程。你认真写50篇,就会像达芬奇画了无数鸡蛋、莫泊桑描写了无数路人一样,你的叙事方法、语言节奏会变成一种自然习惯。在此基础上,你才能够进而追求语言的创造性和思想深度,那时后话。
不是吓题主,这个打基础的过程还是很艰苦的。特别是对于非职业文字工作者,需要很大的恒心。
有了优秀的文字控制能力,然后呢?
题主在文章中提到了,想做一名科普作者与译者。如果你已经有了大报社记者的文字控制能力(非职业文字工作者基本上都是达不到的),恭喜你,从文字能力上,你已经具备了写科普著作的水平。下面你要做的就是寻找素材、选题,然后以极大的毅力去完成第一步作品。然后一切就走上正轨了。(推荐读一下西蒙·辛格的《费马大定理》,很好的一本科普读物。)
如果你想写小说或者当编剧,那就要探索相关领域的写作技巧,同时加大对生活的洞察和思考深度。思考和洞察生活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作为一个作者,这个过程与文字表达能力常常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仅仅对生活认识深了就能成为好作家,那为什么黑格尔没有成为巴尔扎克呢?所以作家对生活的洞察行为,本身就是带有文学性的。在最基本写作能力都不足的情况下,想通过增加思考深度、洞悉生活的深度去快速提高写作水平,这是很可笑的!
最后给题主一些具体建议:有意识地坚持写命题文章,最好是给报纸、杂志、网站写科普专栏(你写这些文章时自然会去收集资料,有目的性地丰富自己的阅读),有发布平台,你就知道专业要求是怎么样的,届时也会有专业编辑来来指导你。各种按要求的稿子都能随心所欲地写,有朝一日你写自己作品时,那还不是束缚更少,大展拳脚吗?对于命题文章写不了,直接叫嚣自己搞文学创作的,大多数都是初级爱好者。
文笔的进步周期大概是半年到一年,换句话说,你坚持写大半年,回头看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比半年前有了明显进步,这个进步过程可能会持续五年、八年,直到形成自己的文风,有自己洞察世界的独特视角。没有轻轻松松提高写作水平这回事,没有诀窍,就是按照优质发布平台的要求一篇一篇地写。
&&&&&&&&&&
91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微信公号:猫黍
作为一名高考之前语文从来没及格,但现在成了专业写手的人怒答之。
猫黍不自夸的说,自己的文字功底以及内容不敢说是最好的,但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对别人价值的。
很多想写文章的朋友也想学习如何写文章,猫黍今天就把我全部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各位再次有所帮助。
我认为要写得一手好文章需要做到四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
能做到两点即可写出好文,当然越多越深就越好!
下面我们一点一点的来说。
读万卷书!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按照古时候的万卷的标准,大概总共需要读1亿字数的书。
书的话猫黍大概加起来读了有个4000万字数的书了。但是我之前在《读书真的有用》里面说过,书不过是信息的载体。
猫黍出生在互联网时代,可能从小到大阅读的信息加上书籍的字数早就破亿了。
所以我敢说自己读过万卷书是没有问题的。
书的话有几百本都是我大学的时候看的,我都是从大学才开始看书。
当然读书一定还是要读好书,我在《什么才是好书》里面专门推荐过第六大类和第七大类的书籍才是最好的书,不过书的级别越高就越难读懂,所以我之前说过读书的作用一定要和你的人生经验相辅相成才能发挥出来。
书和朋友一样,能真正扎根你内心的也就那么几个。
在我人生起到关键作用的也就三本书。
但是这三本书纷纷都是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我读到了,而且帮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在公号里面也分享了,大家有兴趣也可以看看。
只要有一定的人生经验,而且最好是你失败低谷的时候去读书往往能起到最大的效果。
所以人生经验很重要。
所以就要说第二点。
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的意思就是实践!
实践其实就是做事情,做实事!
比如运动、练习比赛、实操一门技术、培养一个爱好、做好一个项目、谈成一笔生意、泡上一个妞、做好一次演讲、组织一场活动等等。
这些都叫做实事。
这是读书无法帮你去做到的,只能靠自己去实践、经历、体验才能收获。
我之前也说过,实践不仅仅能够获得自信,而且还能获得真知!
这个真知其实才是最有价值的信息,这个信息其实就是经验,经验将会指导你的一生,这个信息才是最核心的东西。
当然最好的实践就是事业和爱情,因为这是人生永恒的两大主题,还有比这两个更有价值的时间么
但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光自己实践还是不够的,读书又太慢,需要一些更有效率的方式。
那就要做到第三点。
阅人无数。
阅人无数简直真心是太重要了。
有一句话说的好,你的收入就是你最好的5个朋友的平均数。
其实你的圈子就决定了你是在什么层次玩耍。
这个是人生的高度的问题,算是一个比较大的方面。
下面我说说比较小的。
大概有三点。
为人处世、价值信息、摸透人性。
为人处世其实就是你人际关系的好坏问题。
人际关系好不仅仅是你事业和家庭的很好助力之外,并且人际关系也是衡量你幸福程度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所以为人处世不好其实这个人一生过得都不会太如意。
价值信息就是因为你从人上面获得的信息往往是最精准的。
因为你从媒体上获得的信息基本80%都是虚假的。
而和你具有信任感的人,他得到的信息,往往都是内部消息或者是他自己一生实践的经验。
所以你从人上面的获得信息,往往才是最符合实际情况的。
多交朋友是非常好的,而且一定要跨界,要什么朋友都有交涉,这样你就能够很快的让自己了解各个行业的信息。
摸透人性。
人性要是摸透了,可不只是人际关系搞好这么简单了。
营销、文案、写作、政治、经济、文化、管理、领导、销售、演讲、泡妞说白了都是玩人性,只要能把这个东西摸透了,其实人生方方面面都能无往不利。
所以说白了阅人无数、实践都是属于阅历,阅历越多,加上如果能反思那文章的内容就会越深刻和犀利。
最后一点。
其实我觉得才是最重要的。
名师指路。
名师指路可以说可遇不可求,名师和贵人意思很接近,但比贵人还要高出一个档次。很幸运的是猫黍人生当中已经出来了3个贵人了,都对我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
更幸运的是我遇见过两位名师,给我的指点让我终身受益。
名师起到的作用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改变,是对你的人生境界有极大的提升。
如果说不破不立的话,真正彻底打破你思想的人,一定是你的遇到的名师。
这样的老师更像是诸子百家的人生导师那样,传道授业解惑也。
所谓的道就是自然规律,业其实就是办事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你是鬼谷子的徒弟,你就能成为苏秦、张仪、孙膑、庞涓。
你是道家的你就能成为张良、孟子、庄子。
你是法家的你就能成为商鞅、李斯。
你是儒家你就能成为颜回、宰我。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名师指路是最重要的,但是却是最随缘的。
青藏高原那么多河流,为什么唯独只有黄河长江能流入大海,因为高度和角度不同。
有了名师指路,就能带给你看世界不同的角度和高度,自然你写文章的内容就会很毒辣。
起码前三点你能根据你的兴趣去做到,做到之后,我相信写一篇好文章已经不难了。
尽人事,听天命。
&&&&&&&&&&
4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多听、多读、多看、多想、多写。
先模仿,再创造,最后形成风格。
&&&&&&&&&&
3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欢迎关注微信公号:江南的故事酒馆(jngs…
推荐你看《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因为正在学习写作,并且在做一个原创故事类的公众号,所以在看到书的标题后立即入手。在通读过一遍之后真诚地向文字工作者们推荐此书。虽然书的内容是根据“尼曼叙事新闻会议”的精彩演讲集结而成,收录了美国最有经验的新闻工作者对非虚构写作的经典心得,凝聚了世界一流记者、编辑、作家或出版人的经验和思考。但其实对也想要写出一个好故事的非新闻工作者的来讲,书中梳理的写作思路和实战技巧,仍然会对你有所受益。
大家都知道,写好故事很难,乃至备受煎熬。写得好要求勇气、耐心、谦卑、博学、见识、固执、智慧和感受力——你孤单的书桌上都得具备。正因为如此之难,所以我们更迫切的需要切实可行的方法论。这本书正是一部手把手的指南,它并不是那种晦涩的理论书,而是真正的一线新闻工作者,把自己累积的多年工作经验娓娓道来。全书分为九章,囊括了从寻找选题、采访设计、到写作、编辑和出版的每一个环节,甚至还包括了关于作者的时间管理这种很实用的小技巧。所以从某个层面来讲,你也可以把此书当成是一个工具书,当你在写作时遇到困惑时再拿出来看看书中的建议,一定会有所启发。
因为在做一个原创故事类的公众号,在过去的这段时间,一直在如饥似渴地寻找好故事,我也常常问自己为什么人类需要故事?书中也给予了解答:
因为过去要进入未来,所以有了故事,因为在深夜里,你会想不起你是怎么从原来走到的现在,所以有了故事。当记忆被抹去,当你除了故事就再无任何可以去记忆、可以被记住的东西的时候,因为要有永恒,所以有了故事。
故事,是我们的灵魂。写故事、整理故事、讲你自己的故事,需要带上你全部的自己。对于一个故事来说,你要这样去讲它,犹如世间万物非于此则无存其重。同时,对于讲述故事而言,所有的讲述也就重在这里:你要如此地去讲,犹如世间唯故事独存。
故事是人生的设备,是生活的比喻。从天真孩童到花甲老翁都需要故事。但故事却处于黑暗之中,这就是为什么灵感被认为闪烁发亮的原因。深入叙事的过程是一条黑暗之路。你看不到前面的路……灵感之井是一个引人向下的洞。而这本书能让你的灵感之光迸发得更耀眼一点,也许就是这个微光时刻,让你深入到黑暗之中,找到了你想要讲的好故事。
全书精华摘要:
&&&&&&&&&&
交互设计/数码产品/物理/科幻爱好者
之前回答过一个“作为文字工作者,如何提高自己的文章吸引力”,后来仔细看问题,发现有点离题了,回答到这里可能更加合适:
大学四年,写了接近40万字的日志,大多都是时评。虽然现在看来,早期的很多文章是为了评论而评论,为了反对而反对,装得一手好B,但一路看过来,自己文风和思想的变化,倒也印证了一个观点:
看什么,写什么。
高中时,作为一个快乐的小二逼,我每天看的竟然是《环球日报》,后来在我最开始的几篇文章里,留下了这样的一段:
“我们不要忘记一点,历史上无数坚强的团体都是从内部瓦解的,我们的敌人从来记得这一点,在这个中国硬实力崛起,软实力发展的历史时刻,我们不会忘记苏联解体中“美国之音”发挥的作用,同样的事情在中国身上其实一刻也没有停止,这些“愤青”极有可能有一部分是“中国敌意人士”,他们故意挑拨网上言论,争取在中国人内部引发争议和不信任,打击因北京奥运会所激起的,令他们极其不安的“中国民族向心力”。事实上,他们中有的就是间谍。”
后来,我开始看新周刊,开始学着使用一些排比句,学着把每个段落的长度变短,把每个句子长度变短,开始批判成功学,批判应试教育,甚至出于私愤地,发泄着对学霸和牛人的嫉妒。那时我说,“牛人之牛在于,他可以以违背身体的自然属性,藐视科学的规律,为了成功不惜一切代价,在智商毫不值钱的年代,靠单纯的努力获得成功,然后把自己写入成功学教材。”
每个标点符号间,都洋溢着狭隘的快感。
大学之初,韩寒对我的影响最大,不是思想,而是成文方法。我开始绞尽脑汁玩文字游戏,我说我的梦想是“一个美丽的人生”,到最后变成了“生一个美丽的人”,说药家的时候,我说“
最近很多人爱说药的事,即使说再多也不会给你加薪”,但也会为了游戏而游戏,强加一下莫名其妙的文字,比如说老师“教得比较程式化,那就是“格式化”,教了十几年调到重点大学去了,那就是“格调”啊。”
后来,越发觉得文字游戏只是小聪明,无法承载太多意义,也无法增加说服力,更容易在口舌之快间,犯下逻辑错误。于是我又开始看梁文道,看刘瑜,试图模仿他们平铺直述但又信息量丰富的文章,后来发现自己一无阅人阅事的阅历,二无阅读的“阅历”。只能空喊几句口号,然后不了了之。
于是我想,也许是要多看书吧,于是我开始艰难地强迫自己看经典,看《论自由》,看《乌合之众》,看那些看着看着就正好睡午觉的东西,最终写出来的东西,也就变成呆板无趣的掉书袋,变成了“自由是什么?”,变成了“多数人的暴政”,变成了“直觉思维的局限性”,变成了一堆毫无可读性的东西。
所以的确是,看什么,写什么。
又到了后来,我明白了,并非我的文字变差了,而是我还无法驾驭我所吸收的东西,就好像粗粮虽好,但一天到晚吃粗粮,消化不了,只能便秘。最后终于拉出来了,自己固然身心舒爽,但对旁人来说,却是一滩臭不可闻之物。于是我现在很少写文章,而是更多阅读,更多思考,在自己能理清头绪之前,不会仓促行文。
如果要真正成为一个知识分子,就不能单纯只凭直觉和常识行文,否则你可能会屁股决定脑袋。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文章有吸引力的知识分子,那就不要满纸酸腐之气。其实我一直有一个概念,那就是好文章的作者,应该是科普工作者,需要能将深奥的知识转化为平易近人但不失严谨的语言。总的来说,就是:
“理解你想表达的,表达别人能理解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bu大都会学院知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