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及其对映体信使的结构式

酶工程作业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酶工程作业题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有机化学第8章课后习题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有机化学第8章课后习题答案
上传于||文档简介
&&有​机​化​学​第章​课​后​习​题​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上海高校院所科技创新资源介绍
上海高校院所科技创新资源介绍_30700字
协 会 动 态 2009年第六期总第六期 中国造纸协会主办日 *中国造纸协会应Arjowiggins公司邀请,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伟、副秘书长钱毅于日至27日赴英国对Arjowinggins公司在英国伦敦Da…
XX区环境保护局党务公开工作总结2011年以来,在区委的领导下,我局机关支部把党务公开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坚持全面推行党务公开工作,扩大党员群众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将各项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增强了决…
如何有效地进行初中英语单词教学【摘 要】英语单词教学,要遵循语言教学规律。教师在单词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学习单词走捷径,使单词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便于理解掌握,缩短了教学周期,提高了教学有效性。【关键词】初中 英语…
上海市简介上海市下辖黄浦区、卢湾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宝山区、闵行区、嘉定区、浦东新区、 松江区、金山区、青浦区、南汇区、奉贤区18个区和崇明县1个县,总面积为6340.5平方千米。综合实力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我国最大的商业、金融中心。建国后,上海进一步发展了轻纺工业,同时迅速发展了重工业、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工业。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已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698.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按常住人口和当年汇率折算的上海人均生产总值,1990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1995年跃上2000美元台阶,1999年再上3000美元新台阶,至2008年又跨越一万美元台阶,达到10529美元,相当于世界上中等国家的收入水平。改革开放初期,上海财政收入仅190亿元左右,到2000年已经达到1700多亿元。2008年,全市完成财政收入7532.91亿元,比上年增长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382.34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三角”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土地面积仅占全国0.06%、人口占全国1%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8,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1/10,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1/4。经济结构近年来,上海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产业结构看:2008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0.8∶45.5∶53.7,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已连续10年保持在50%以上。从就业结构看:2008年末,全市从业人员946.0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6.99万人。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从投资结构看: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29.46亿元,比上年增长8.3%。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完成投资1733.18亿元,增长18.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748.13亿元,比上年增长5.2%。从所有制结构看,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6266.6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5.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科教兴市2008年,上海用于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350亿元,相当于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年内大型飞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核高基”等国家重大专项任务落户上海,神舟七号部分子系统研制任务成功完成,上海光源工程基本建成,生物医药、新材料、重大装备制造等领域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科研带头人不断增多。至年末,上海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6人。2008年,上海共取得科技成果1866项。上海57个科学项目获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涵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项奖,占获奖总数的16.4%,已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比例。全年专利申请量5.28万件,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发明1.78万件,增长17.2%;专利授权量2.4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4258件,增长30.7%。至2008年末,上海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5790项,其中71.9%的项目已实现产业转化。全年有760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获得认定,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项目占81.3%;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占100%。全市有各类孵化基地35个,孵化基地面积58.5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082家。不断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初步建立起以上海科技馆为引领、一批专题性科技场馆为主干、众多基础性科普教育基地为辅助的多元化、多类别的科普基础设施网络。2008年共举办科普活动13941次,其中科普讲座10910次,参加人数638.61万人次。至2008年末,全市有民办高校16所,在校学生9.25万人;民办普通中学119所,在校学生8.69万人;民办小学87所,在校学生8.22万人。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9%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以上;中心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中心城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0%左右;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左右;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率为2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左右,本市市民各类基本社会保障覆盖面为98%左右;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80岁以上;社会安全指数为100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8%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4.5年;口岸进出口总额为5500亿美元以上;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为2400万标准箱以上;机场旅客吞吐量为8000万人次以上;互联网用户普及率(按常住人口计算)为68%,……。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319号)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是中国科学院的派出机构,负责协调、联系中国科学院在上海、浙江和福建的研究所。在中科院的11个分院中,上海分院体量较大,地位特殊。拥有7000人之众的上海分院,是中科院科学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空间科学与空间技术等方面都为学界翘楚。上海分院现有10个法人研究机构: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有2个正在筹建的研究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有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还有中科院上海教育基地、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上海分院系统拥有中科院院士58人,工程院院士11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2人。有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4人,杰出青年科技创新群体8个。上海分院各研究所设有硕士学位培养专业点51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点3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神经生物学、人口与健康、创新药物和生物技术等;有机化学与有机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等;信息、微电子、光学、红外、同步辐射、核科学和核技术等。中科院副院长、上海分院院长:江绵恒,1997年担任中科院上海冶金所所长。1999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82年中科院导体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1年在美国获电机工程博士学位。目前分管中科院高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上海分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华仁长。上海分院副院长、纪检组长:朱志远,1985年在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7年在慕尼黑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理论核物理的研究工作。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王建宇,1987年和1990年在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光学遥感系统、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的研究。科技合作处:蔡澎处长、章文峻副处长,021-6,。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市定西路1295号)一、概况研究所渊源于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1954年更名为中科院冶金陶瓷研究所。1959年独立建所,定名为中科院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1984年改为现名。硅酸盐所以基础性研究为先导、以高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研究为主体。学科方向是先进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涵盖了人工晶体、高性能结构与功能陶瓷、特种玻璃、无机涂层、生物环境材料、能源材料、复合材料及先进无机材料性能检测与表征等,是该领域科学研究单位中门类最为齐全的研究所。现有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特种无机涂层重点实验室、结构陶瓷工程研究中心、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能源材料研究中心、人工晶体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中试生产基地、无机材料分析测试中心、信息情报中心。职工总数为622人,专业技术人员440人,其中杰出人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工程院院士3人(1人为两院院士),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973首席专家1人,“杰青”7人、“百人计划”21人等。目前聘任研究员职务5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41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71人。拥有博士学历学位144人、硕士82人、本科113人、大专100人。平均年龄40.7岁,35岁及以下员工占38.7%。在岗研究生导师73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2名,在学研究生33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5人。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21人。研究所先后获得各类科技奖项358项,其中国家发明奖26项,国家自然科学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申报专利746项,授权345项。重大成果包括有安全探测用闪烁晶体材料(实现各种大尺寸闪烁晶体条件下的使用要求,晶体性能与尺寸完全满足各种条件下的使用要求)、大容量城网电池储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钠硫电池开发、铜铟镓硒(CIGS)太阳电池(非真空法制备,即液相法制备CIGS膜技术)、高温结构陶瓷部件等。二、科研部门设置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结构陶瓷工程研究中心(复合材料研究中心)特种无机涂层研究中心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能源材料研究中心人工晶体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工业陶瓷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无机材料分析测试中心信息情报中心。三、所领导介绍所长:罗宏杰,1956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中国硅酸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技术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会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陶瓷粉体制备与古陶瓷科技研究,先后开展了功能陶瓷粉体的水热合成与包裹的研究、数据库与多元统计分析以及快速原型复制等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古陶瓷物理化学基础等方面的研究,承担并参与了 “水热条件下陶瓷粉体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与在线热分析研究”、“陶瓷原料的精制研究”、“中国古陶瓷物理化学成分数据库与模式识别的应用研究”以及“中国古陶瓷分析与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陕西省政府优秀出国留学人员奖、陕西省“跨世纪人才”称号。党委书记、副所长:王龙根。所地合作处处长:夏天然,联系电话:021-,传真:021-,E-mail:xiatr@。四、部分院士及其科研项目简介:丁传贤 材料科学家,1936年2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材料系工作,其后又赴日本国无机材质研究所、德国爱兰根大学短期工作。1995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硅酸盐学报、无机材料学报和摩擦学报编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从事等离子喷涂涂层配方、工艺、性能、结构、应用和相关应用基础研究40年,共取得19项科研成果,其中12项获国家、中科院、上海市奖励。研制成功高温防热、耐磨、生物相容、红外辐射、电解催化等5个涂层系列。涂层在生产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曾指导硕士、博士学生多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江东亮 著名材料科学家,1937年9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所长,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2年入选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冶金和材料科学工程系工作。长期从事先进陶瓷的组成、结构、工艺与性能关系的研究与发展工作。如氧化铝陶瓷末期烧结气氛对材料致密化的影响,碳化物或含碳化物的复合材料的高温等静压氮化改性工艺等基础研究工作,促进了无机材料科学的发展。新材料开发和工程应用上,在国内研制成功高致密微晶氧化铝陶瓷及机械密封件,磁流体发电电极材料,氧化铝轻质、重质耐热混凝土,碳化硅基工程陶瓷和复相陶瓷等。广泛应用于机械、化工、能源和交通等行业,取得了相当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江东亮院士共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著作2本,申请专利10项,已批准4项。共获国家三等奖1项,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以及上海市和国家科学技术大会奖等10项。1996年获国家计委、科委财政部颁发的“八五”攻关先进个人。郭景坤 无机化学家与材料科学家。1933年11月生,广东新会人,研究员。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90年被选为世界陶瓷科学院(WAC)院士,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无机材料学报》、《硅酸盐通报》主编,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863”新材料领域第二届首席科学家;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国材料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早期从事陶瓷与金属封接研究,研究成功适用于多种陶瓷与金属的封接,解决了我国电真空事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后从事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研究成功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极好的耐热冲击和耐烧蚀性能。他研究陶瓷材料的强化与增韧,以及陶瓷发动机用材料与部件,使我国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的能够进行陶瓷发动机行车试验的国家之一。近年从事复相陶瓷、纳米陶瓷研究、陶瓷材料的晶界应力设计研究、陶瓷的低温烧结和多相材料研究。上海交大、同济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五、部分重点实验室1.特种无机涂层研究中心特种无机涂层研究中心主要由功能型无机热控涂层与等离子涂层课题组组成。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结合国家高技术发展与经济建设需要,从事各类高性能无机涂层材料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关键成套技术开发、工程化研究和示范性生产,相应开展热控涂层、等离子喷涂涂层等无机涂层的应用基础研究。涂层材料是我所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自六十年代以来,先后开展了各类保护涂层和功能涂层的研究,研制成功热控涂层、高温隔热涂层、高温抗氧化涂层、耐磨涂层、生物相容涂层等多个涂层系列,共计80余种涂层品种。这些涂层已在我国国防、航天、航空、化工、机械及临床医学等众多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共取得8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70余项获国家、中科院和上海市奖励。此外,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与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中心具有良好的军民品配套研究与开发基础和批量生产能力,拥有大气-真空等离子喷涂系统、数字化磁控溅射仪、莱宝APS904电子枪热蒸发镀膜机等先进工艺装备。中心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研究员6名、副高级研究人员(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11名。此外,还有一批科研技术力量较强的技术人员、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热控涂层研究课题组(课题组长
博士)。课题组自60年代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研制以来,承担了我国几乎所有型号航天器的无机热控涂层研制和生产任务。40多年来,研制成功各类航天器用热控涂层60余种,其中包括电化学热控涂层、涂料型热控涂层、薄膜型热控涂层以及高温抗氧化涂层。具有先进的涂层材料研制工艺设备与光热性能测试及空间环境模拟试验设备。有近20项涂层材料、热物性测试方法被确定为国家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和八院的技术标准,有6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有关部委以及上海市奖励。此外,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与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等离子喷涂涂层研究(课题组长
郑学斌 博士 研究员)课题组于1959年由丁传贤院士组建,从事等离子喷涂涂层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已有47年历史。先后研制成功高温隔热、耐磨、红外辐射、电解催化及生物相容等5个涂层系列,计20余个涂层品种。涂层在国防、航空、纺织、化工、机械及临床医学等行业得到较好的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共取得2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13项获国家、中科院和上海市奖励。此外,还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与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现拥有瑞士Sulzer Metco公司进口的等离子喷涂系统,可在真空和大气两种条件下喷涂。研究方向: 等离子喷涂工艺技术与涂层材料结构、性能间关系研究、 生物涂层材料的研究、耐磨涂层材料研究、 高温隔热涂层材料研究、 抗核辐照涂层材料的研究。2.能源材料研究中心能源材料中心主要从事能源相关先进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器件开发,目前已形成了基础研究、高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等多层次的格局。中心现有燃料电池材料与系统、固态二次电池材料与器件研究组、热电转换材料与器件研究、光电转换材料与器件、新型光催化材料5个课题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30余人,其中研究员7人,副高级职称8人,中级研究人员10人,研究生50余名。3.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是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结构调整,于2006年在原功能陶瓷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整合组建而成。中心现任副主任为董显林研究员、陈玮研究员、李国荣研究员,中心党支部书记为李永祥研究员。功能陶瓷是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先进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主要领域之一。自六十年代起先后开展了电容器陶瓷、压电陶瓷、铁电陶瓷、透明陶瓷、热释电陶瓷、半导体陶瓷、电致伸缩陶瓷、诱导相变陶瓷、快离子导体陶瓷、堇青石陶瓷、超导陶瓷、微波介质陶瓷等诸多高性能陶瓷的研究,一批研究成果已进入国际或国内前沿。历年来共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4项,省部级各类奖项11项,共计38项。申请专利26项,已获授权14项。目前中心各课题(项目)组共承担项目26项,其中国家中心的研究方向是结合面向新兴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高性能功能陶瓷及元件的新品开发和批量生产,重点开展相关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成套技术开发、工程化研究和示范性生产。主要研究对象:材料制备科学研究,材料机、电、声、光、热、磁、弹、化学等诸性能及耦合效应研究,特种新型功能陶瓷材料研究,磁阻材料研究,压电传感器和陶瓷驱动器研究功能材料工程化产业化及其应用研究。主要研究课题组: 功能陶瓷材料及其器件物理研究课题组、特种玻璃与微波介质材料研究课题组、铁电压电陶瓷与器件研究课题组、无源集成技术与器件研究课题组、新型功能陶瓷及膜材料研究课题组。六、重大项目最新进展:生物中心常江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在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材料方面取得新进展,成功制备出具有可控宏观结构和微观形貌的三维管状纤维材料。纳米纤维材料研究成果被Nature China选为最新研究亮点。 利用电纺丝技术制备的三维管状纤维材料,具有普适性强、操作简单以及纤维组分纤细均匀、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在生物医学特别是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方面(尤其作为血管、气管和神经导管等临床修复替代材料)以及过滤、催化等工业领域具有非常广阔且光明的应用前景。此方法是电纺丝技术的一个重要拓展,对于电纺丝材料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特别是组织工程领域以及其它工业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与我市新材料产业以及医疗器械产业关联度较大。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354号)一、概况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5月,由原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原北平研究院上海有机所和药物合并组成。该所一直围绕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环境、新材料三个领域,以化学生物学、化学转化方法学和软物质科学为研究方向,推进化学生物学、金属有机化学、现代有机合成化学、元素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有机材料化学、有机分析化学、计算机化学和化学信息学等学科及高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创造新的功能物质,发展新的转化过程,努力为我国医药、化工行业和国防工业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所拥有8个实验室,2个合作研究中心和2个工程研究中心,其中包括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有机氟化学重点实验室,建立了支撑发展的综合性分析测试平台、先进的计算与网络平台、国内有机化学文献资料最为齐全的图书馆。研究所还拥有9名院士、研究员50人、副研究员50余人。研究所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3项,已授权发明专利360多项。研究所目前拥有的重大成果包括有两个新型高效油菜田除草剂(丙酯草醚和异丙酯草醚)、高性能聚烯烃(具有特殊的力学性能,适用于高性能管材的开发)、氢甲酰化新工艺(高活性、零污染)等。二、科研部门设置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计算机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氟化学重点实验室(元素有机化学研究室)现代有机合成化学研究室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室高分子材料研究室国防先进有机材料研发中心分析化学研究室和分析测试中心三、所领导简介所长:姜
标,1962年11月出生于福建,博士,教授。现任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联合国环保署化学技术选评委员共同主席(Co-chairman CTOC, UNEP),联合国环保署技术与经济评估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化学学科学位评议组成员。研究领域主要是不对称合成合成方法学及手性药物合成、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海洋生物碱和甾体)和有机氟化学,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获专利30项。曾先后获得第二届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世界华人有机化学会议杰出青年奖荣誉称号。联系电话:021-,E-mail:jiangb@。党委书记:郏静芳。四、部分院士及其科研项目简介麻生明院士:1965年5月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县,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3年2月起被浙江大学(长江特聘教授)和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共聘。2005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麻生明的主要工作为::(1) 金属参与的联烯化学:(i) 缺电子联烯的氢卤化反应和(ii) 官能团化联烯的多组份偶联关环反应;(2) 联烯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及区域选择性调控;(3) 亚烷基环丙烷及环丙烯的选择性碳-碳键断裂。麻生明是国家973项目“创造新物质的分子工程学”的首席科学家之一,陆续主持了基金委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大项目、优秀实验室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中科院“创新方向性项目”、“九五”重大基础研究等项目。与我市新材料产业有较大关联度。林国强院士:1943年3月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1999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研究领域昆虫激素和昆虫信息素 、
不对称合成、手性天然产物的结构与合成研究,氧化还原酶与羟腈化酶生物催化 ,与我市生物农药产业有较大关联度。五、部分重点实验室1.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8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89年开始建设,并于1990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边建设边开放,1991年12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马大为研究员为现任室主任,俞飚研究员为副主任。吴毓林研究员为第一任室主任,吴厚铭研究员为第二任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垣研究员任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惠永正研究员任第二,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0人,其中研究人员36人( 包括博士生导师 11人),技术管理人员等4人。主要研究领域:生物活性复杂天然产物研究: 针对具有抗癌、抗炎、抗菌以及神经活性的生物碱、环肽、甾体及糖类天然产物进行全合成、结构-活性关系、及其与靶分子的作用机制研究。生命体系小分子调节剂的研究:针对在细胞内外信号传导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因子如G-蛋白偶联受体、蛋白激酶以及细胞凋亡过程,发展高活性、高选择性的小分子调节剂并应用于了解生物大分子功能的研究。有机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构生物学:利用单晶衍射和NMR 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以及活性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复合物的结构和构象,从而探讨活性小分子如药物分子作用的内在机制。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研究酶、细胞或微生物催化的新反应,酶催化反应的机理,酶的改性等。研究酶或微生物参与的复杂分子的合成机理。有机合成的方法学:针对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分子的合成,发展新的催化和转化方法,并将它们用于复杂分子的全合成 。2.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前身是中国科学院金属有机化学开放实验室,于1989年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 在1995年和1999年的两次评估中都被评为优秀实验室后,经过论证,国家科学技术部于2000年2月批准组建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1年4月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 麻生明研究员;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唐 勇研究员;实验室副主任: 侯雪龙研究员;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席振峰教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康北笙教授、丁奎岭研究员。研究方向:设计并合成新型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研究其结构及反应性能。 研究金属-碳键,金属-氢键等的形成及其化学转化。 开拓导向有机合成反应的金属有机化学,发展新的金属促进的高选择性催化反应。 为走向21世纪的高效、低污染的绿色合成化学提供方法和源泉。3.氟化学重点实验室。上海有机所的氟化学研究被国外学者称为“上海氟化学”。有机氟化学从诞生起一直和社会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社会对有机氟化合物和含氟材料的需求推动了有机氟化学学科的发展。我国有机氟化学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为了满足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任务带科学的口号。20世纪70年代末仅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才真正意义上开始进行有机氟化学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经过前后三代人40余年的奋斗,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已经成为国内有机氟化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国内独一无二的氟化学研究队伍。研究方向:发展有机氟化学与氟材料学科,既要从发展学科的基础研究角度出发,又要有长远考虑的重大应用背景;既要力争进入国际学术界的前沿,又要符合我国目前的现状与条件。根据国家的重大需求,确定有机氟化学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为:探索和解决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有机含氟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质、应用等过程中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研究内容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二方面:基础研究方面旨在发现新的有机氟化学反应和新的氟化试剂,合成具有新型结构和特种功能的含氟化合物和含氟功能材料,研究含氟活泼中间体和物理有机中的一些基本规律问题,促进有机化学和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将通过探索一些新的氟化方法、含氟合成子以及新的氟化试剂,研究具有优异性能的含氟材料的开发及应用,并进一步发展可工业化的有机氟化学反应及合成方法,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含氟化学品和功能材料,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求。学术带头人:黄维垣院士日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县,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蒋锡夔院士,1926年9月出生于上海,祖籍南京/杭州,回族。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陈庆云院士,1929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沅江县,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199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实验室主任卿凤翎研究员,1964年3月出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3年);1990年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后,在世界著名制药公司Wyeth 从事含氟医药的研制。主要测试仪器设备:超导核磁共振仪、激光光散射仪(与高温凝胶色谱仪配套)、高温凝胶色谱仪、X射线衍射散射仪、扫描探针显微镜、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仪和凝胶色谱仪、短程蒸馏仪动态力学分析仪、热重分析仪 。六、重点项目及其进展林国强院士负责的“手性与手性药物研究中的若干科学问题研究”重大交叉项目组紧密围绕重大项目的4个主要研究内容,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重要进展:发展了构筑手性季碳中心及合成砌块的新方法并用于合成了一系列具有药用价值的天然产物及类似物,如Crinane、Mesembrine、Lycoramine、 Lycorane、Conessine、CP-99,994、L-733,060及其对映体、常山碱与异常山碱、Haliclor-ensin、Sefacviptine及类似物Deoxocassine和一种HIV蛋白酶抑制剂等。设计合成了硫代瞵酰胺类手性配体和含有酚羟基的手性瞵化合物,在Michael加成反应和Aza-Baylis-Hillman反应中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前列腺素和头孢类药物基本骨架的合成提供了新方法。在含有重氮基团负离子对亚胺加成反应中实现了高立体选择性,发展了合成光学活性的a-羟基-b-氨基酸的新方法;发展了双功能手性催化剂,这些催化剂在硅腈化反应中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对映选择性。在有机小分子催化中发现L-脯氨酰胺能够催化不对称直接Aldol反应,实现了非对称酮的不对称直接的区域选择性和对映选择性控制,结合反应机理研究;抗艾滋病的手性药物合成方法学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HIV新药的临床前研究。找到了羟腈化酶、糖苷化酶、腈水合酶和酰胺水解酶的新酶源,并对羟腈化酶和腈水合酶分离、纯化和酶结构进行了研究。同时建立了羟腈化酶微水相反应体系;脂酶催化的去对称化反应;消旋环氧的水介酶促拆分反应,红球菌中腈水合酶和酰胺水解酶催化合成季碳丝氨酸和异丝氨酸反应进行了研究,将生物催化方法应用到一些重要药物分子及重要生理活性分子的组成部分的合成。建立了几种手性配体及金属催化剂的负载化新方法以及“均相催化-液/液两相分离”催化剂分离回收新方法,发展了以水和聚乙二醇为反应介质的环境友好的不对称反应,将负载手性催化剂应用于羰基还原反应及抗抑郁症的手性药物的合成。对苯环壬酯和戊乙奎醚光学异构体的合成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建立了M受体各亚型特异性评价和筛选模型,研究了各个光学异构体的药理活性和毒性。发现了两个目标药物的活性异构体,为进一步开发这类药物打下了基础。【该项目两年来共发表SCI论文241篇,其中在重要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4篇,授权专利5项。】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一、概况上海交通大学是国内知名大学。近年来,学校高层次人才日渐汇聚,科研实力快速提升,实现了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1985年开始闵行校区建设,历经20年,已基本建设成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并完成了办学重心向闵行校区的转移。学校现有21个学院/直属系,全日制本科生2万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9173人,博士研究生4629人;有专任教师3000名,其中教授72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8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1名。学校1个国家实验室(筹),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3个部门重点实验室,2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863”高技术网点开放实验室。2005年申请发明专利1049项,发表国际国内论文1338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169篇,EI收录论文2951篇;2006年科研经费达11.84亿元。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15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9项。目前我市共有10多个与上海交大合作或协作的项目在手操作,项目完成后年销售收入超6亿元,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新能源、新材料、通信、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并逐步向深层合作发展。目前开展合作的项目有:华扬新能源公司的“高效节能太阳能热泵热水器”,亚华生物科技公司的“小型局部恶性肿瘤超声热疗仪”,中惠集团的“超声诊断医疗设备”等,雷宇高电压设备公司的“新型冲击电压发生器测控系统”等,其中有项目已经获得了省成果转化资金计划和省支撑计划。二、校领导校长张杰:中国科学院院士,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3年任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局长,2006年11月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主要从事强场物理、X射线激光和“快点火”激光核聚变等方面的研究。常务副校长叶取源:江苏泰兴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获上海交大硕士学位,留校任教。分管闵行校区、闵行转移、国际交流、国际化办学、信访、基金办、校友会;协管财务。副校长朱正纲:江苏靖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常委理事,全国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胃肠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副校长张世民:浙江鄞县人,分管闵行二期建设、安全、保卫、后勤保障、后勤社会化。副校长张文军: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电视技术专家。分管师资队伍建设、数字化大学建设、图书馆;协管科研。副校长陈刚:兼任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日本造船学会会员。分管国家实验室(筹)、国有资产管理、产业、大学科技园。副校长林忠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轿车车身制造质量控制,复杂产品制造过程仿真,汽车板精益成形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副校长印杰: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分管人才培养(含本科生、研究生及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招生。三、机构设臵(院系与直属单位)1.院系设臵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安全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院数学系、理学院物理系、化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农业与生物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微电子学院、医学院、药学院 、人文学院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媒体与设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塑性成形工程系、体育系、交大密西根联合学院 、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2.直属单位图书馆、 档案馆出版社、网络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后勤集团产业集团、 Med-X研究院、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微纳科学技术研究院、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院。四、师资介绍截止2007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共有2978名专任教师,有教授722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8名,两院院士1名。一大批青年教师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5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6名,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53.3%。上海交大优秀年轻人才中的杰出代表有:五、部分重点研发装备该校共有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13个,与我市有关产业的4个,包括动力机械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力工程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交通部水下技术综合重点实验室; 国家863重点(开放)实验室两个,包括863/CIMS工艺设计自动化工程实验室、“863”高技术机器人装配系统网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重点实验室21个,与我市有关产业的7个。六、联系人科研院:曹兆敏副院长,021-;吴掬清老师,021-复旦大学(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一、概况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2000年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学校占地面积244多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39多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达29.73亿元。拥有文理医3个图书馆,全校现有藏书445万册,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现有29个直属院系,设有本科专业7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5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225个,并设有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现有各类学生近50200人, 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1976人。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与科研人员248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1400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5人,博士生导师83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0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1人。学校现有现代物理研究所、遗传学研究所、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市放射医学研究所、肝癌研究所等306个各类研究机构。学校现有各类实验室134个,其中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光子学材料与器件、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表面物理、遗传工程、医学神经生物学], 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研究机构39个。复旦大学现有上市公司3家,其中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2家,如上海复旦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专门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的发起式股份有限公司,它是在香港上市的第一个复旦大学品牌的高科技企业,在“亚洲金融”杂志评出的2001年度中国大陆地区最佳企业排行榜上,该公司列为第10位,它的“神威1号”嵌入式32位微处理器的项目获得国家国防科技一等奖。复旦大学多次参加由扬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的技术交流洽谈活动,对我市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目前开展合作的项目有:欧畅科技公司的“电动车用新型高能卷绕式阀控铅酸蓄电池”,中汇公司的“生物技术开发项目”,史福特光电公司的“灯具配光研究设计与检测”等,扬州亚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和扬州汉尼嘉高科技有限公司与复旦大学已达成合作意向。二、校领导党委书记绍德:教授,博士。 中纪委委员。专业方向为新闻学,擅长中国新闻史、宣传心理、舆论、报业理论与实践等领域的研究。校长王生洪:上海市人,教授。长期从事精密跟踪雷达、射电天文望远镜和大型天线系统结构设计和计算力学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三、机构设臵(院系与直属单位)1.院系设臵复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文物和博物馆学系、旅游系;哲学学院;经济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法学院;新闻学院;外文学院;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艺术设计系;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系;现代物理研究所;化学系;高分子科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光科学与工程系、微电子学系、通信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科学系;光源与照明工程系;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管理学院;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软件学院;微电子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与我市相关产业关联度高的科研机构先进材料实验室现代物理研究所数学金融研究所遗传学研究所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力学与工程仿真研究所微电子学研究所计算机科学研究所起搏工程研究所高分子科学研究所电子信息与系统研究所四、师资介绍1.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陈凯先、干福熹、谷超豪、郝柏林、何积丰、贺福初、贺 林、洪家兴、胡和生、黄春辉、江
明、李大潜、林国强、陆汝钤、彭实戈、沈生物医学研究院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微电子研究院 发育生物学基地 并行处理研究所 电光源研究所 材料科学研究所 应用化学研究所 激光化学研究所 先进电视研究所学础、沈自尹、谈家桢、陶瑞宝、王
迅、王正敏、吴浩青、杨福家、杨雄里、杨玉良、赵国屏、赵东元。2.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灏珠、范滇元、顾玉东、胡思得、陆道培、汤钊猷、王威琪、闻玉梅。3.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安芷生、干福熹、郝柏林、谈家桢、李大潜、杨福家、杨雄里。五、复旦大学学科设臵与发展情况1.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
化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2.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4个,包括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产业经济学、金融学、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等。3.部分与我市产业关联度高的学科、人才与项目介绍物理学,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物理学作为整个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所有工程和技术类学科的基础,其原理和规律构成了当今科学知识的核心组成部分。五个主要研究方向: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凝聚态物理,光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软物质和生物物理。本学科现有教授59名,副教授30名,讲师13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5名;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16名。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取得了多项国际上认可的学术成果,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国家和各部委奖项。化学复旦大学化学学科为全国首批化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被教育部审核批准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设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以及自主设立的化学生物学和应用化学等二级学科。是学校“985工程”二期建设的“先进材料”和“生物医学”两个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部分研究方向上具备与国际一流学者实力相当的学科带头人和梯队,并在若干方面做出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工作。现有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1个上海市创新团队,建有“教育部创新科学仪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分子催化和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在微介孔分子筛、发光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仿生材料、烯烃聚合催化、新催化材料、低碳烃催化转化、高效锂电池和超级电容器、药物不对称合成、金属酶和金属蛋白化学、疾病相关蛋白质组学、复杂体系分析仪器和方法、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大分子组装和功能高分子、专用工程塑料等领域处于国内先进行列,是疾病蛋白质组学、微流控学、通用高分子材料、聚烯烃等“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单位。生物学复旦大学生物学科设有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等12个博士点;1999年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同年设立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依托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糖复合物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拥有遗传学、生态学、神经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国家重点学科,在此基础上被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长江特聘和讲座教授8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含B类)获得者9名,复旦大学特聘教授8名。本学科近年来获得国家973项目(首席)2项和课题16项、863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创新群体资助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含海外)9项及其他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0余项,获批新药证书及临床批件10余项。金力教授领导的现代人类学重点实验室在东亚人类起源和扩散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并获得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郑兆鑫教授研制成功的猪口蹄疫O型基因工程疫苗已获国家新药证书;宋后燕教授课题组开发出一类生物技术新药注射用重组链激酶(r-SK),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余龙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资助。此外,本学科还获得了4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和一批国家级教学成果。电子科学与技术1998年获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建立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1992年建立“专用集成电路和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2004年建立“波散射与遥感信息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988年“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6年“物理电子学”、“无线电电子学”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2年“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继续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同时,本学科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根据电子学科发展趋势,加强学科交叉与合作,形成了以下三个学科研究方向:新材料、新器件和新工艺研究方向 根据纳米材料和器件研究的发展趋势,着重研究纳米尺度集成电路中工艺-器件-物理间的相互影响规律及各关键工艺技术,形成高速、低功耗集成电路设计理论和方法。 信号处理理论方法研究方向 针对当前信息处理的特点,研究海量、异源、多维信息处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探索与人工智能、医学学科的交叉,促进相关研究成果的应用。 系统设计与实现研究方向 在器件工艺、信息处理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系统设计与实现方面的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现拥有1名院士、1名973首席科学家、4名长江学者及杰出基金获得者、4名新世纪(跨世纪)人才。五、部分重点实验室1.微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微电子研究院是在国家教育部、国家计委、上海市政府的关怀下,经上海市计委批准,于2002年正式成立并落户于复旦大学浦东张江校区,是我国特别是上海地区微电子人才培养和微电子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之一。研究院依托于复旦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学科几十年的深厚积累,有雄厚的技术和学术优势,是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建设学科、复旦大学“985工程、重中之重”建设学科,其所在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1992年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专用集成电路和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具备国际一流的软硬件设计环境。2003年被批准成为国家首批9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2004年启动教育部“985”二期项目,建设—复旦大学微纳电子科学技术创新平台,集微纳电子科学前沿研究、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综合开发、相关人才培养为一体。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复旦大学在SOC设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半导体新工艺,新材料、新器件、微电子机械系统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形成了一支有丰富经验的教学、科研队伍。定位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应用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瞄准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创新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于1992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用世界银行贷款筹建的,总贷款额为160万美元。1995年9月通过国家验收,2002年再次通过评估,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专门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有固定人员60名,其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约占70%,具有博士学位的占中青年教师的70%以上。实验室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和电路系统理论方法为基础,发挥多学科结合的综合优势,围绕集成电路这一关系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开展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方法与系统集成创新技术的研究。目标是解决从系统到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之间所遇到的前沿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难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先进电子系统的芯片技术,成为我国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产业发展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基地之一。 近年来,实验室始终瞄准国际SoC发展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紧紧围绕实验室的学术研究方向,共承担了各类研究课题274项,总经费5595.79万。其中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计划以及省部委项目共计146项,经费3404.6万元;与几十家国内外的研究单位和企业合作完成研究课题128项,经费2191.19万元,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2.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由科技部建设和管理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它的依托单位是复旦大学,涵盖的学科有神经生物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基础、生理学、药理学、生物物理学等,是复旦大学“211”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单位,它与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正在按照“两位一体”战略进行建设。实验室于 1992 年 1 月由国家计委正式批准筹建, 同时对外开放,1994 年底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批准成立,首任主任是曹小定教授。实验室的总体定位是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神经系统疾病防治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将正常神经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研究紧密结合,在不同层次上阐明神经系统工作原理和重要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为防治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策略。实验室坚持开放、流动、竞争、联合方针,建设多位一体公共技术平台,建立基础临床互动机制,使实验室成为聚集优秀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现任主任是郑平教授,副主任是李葆明教授、朱剑虹教授、吴根诚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是杨雄里院士。实验室现有教授 21 名,副教授 8 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 1 人,长江特聘教授 4 人,国家杰出青年 7 人。3. 光源与照明工程(电光源研究所该系建立于1984年,设有目前国内高等院校中唯一的光源与照明专业,现该专业拓宽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该系的前身是由著名电光源专家蔡祖泉教授领导的电光源研究所,曾为我国新光源的诞生和照明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该系与国内外照明学术界有广泛交流和联系,被公认为我国光源与照明领域的权威单位。现有四个研究室和一个中心:光源研究室、光源工艺与材料室、光源电气和电子学研究室、照明CAD设计与测量研究室以及上海市汽车照明工程中心。作为复旦大学特色学科,该系在发扬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复旦大学在光源领域中的领先地位。通过发挥已有的声誉和技术优势,研究方向涉及绿色照明研究、照明工程设计、汽车照明工程研究、光电测试技术研究、中间视觉研究等领域。光源与照明工程系原设光源与照明专业,科研、教学力量雄厚,现有教授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9人。主要面向民用、工业及特种照明行业培养照明设备设计、生产和应用人才。中国照明电器行业协会人才培训中心就设立在此。该系设有物理电子学、等离子体物理2个博士点、硕士点。在科研方面先后完成了数十项重要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8项,出版了20多部专著和译著,在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编写的教材获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六、联系人科技处龚新高处长:021-同济大学(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一、概况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现有建筑与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经济与管理、电子与信息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外国语、人文、法政、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医学、理学、交通运输、汽车、海洋与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与技术、航空航天与力学、传播与艺术、女子学院及软件学院等学院,还建有继续教育、高等技术、职业技术教育、国际文化交流、网络教育、汽车营销及电影学院等,学校还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82个本科专业、218个硕士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94个,16个博士后流动站,各类学生5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4200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6人,工程院院士7人,教授等正高级职称者710多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者1500多人。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22个。学校还设有6个附属医院和2个附属学校。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3700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二、校领导党委书记周家伦: 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慈溪,中国共产党党员。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同济大学数学系学习,1982年7月在同济大学任教,1985年10月至1986年10月赴德国进修。1986年10月至1992年10月任同济大学数学系总支副书记、总支书记,1992年10月至1993年10月为德国访问学者。1994年1月担任同济大学副教授。2001年6月任同济大学研究员。1993年11月至1996年8月任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96年9月至2001年2月担任我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参赞。2001年2月起任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周家伦同志长期从事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具有较丰富的政治工作和教育行政管理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近年来对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思路、国际间的办学交流、人才培养、留学管理工作和高校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发表论文多篇。校长裴钢:1953年12月生于沈阳市,中共党员,1970年参加工作。
1978年初进入沈阳药科大学学习,1982年获学士学位、1984获硕士学位。1987年进入美国北卡大学学习,1991年获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5年2月在美国杜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5年3月回国,应聘担任德国马普学会和中科院共同支持的青年科学家小组组长,研究员。2006年6月受聘为同济大学名誉教授。2000年5月至2007年11月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2007年8月起任同济大学校长。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部副主任;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亚太细胞生物学组织主席,中药全球化联盟副主席,《Cell Research》主编和国际多种学术刊物编委。并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第四届专家顾问组成员,“发育与生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组长,国家重大基础平台建设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7年获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分管科技副校长杨东援:1953年1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副校长,建设部交通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同济大学分中心主任等职。1997年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交通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共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目前已培养博士23人、硕士12人,共指导博士后3人,其中2人已出站。自1982年以来,长期从事交通规划、交通信息工程、物流系统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社会物流领域内主持完成了深圳市“十五”及2015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南京、苏州、宁波、青岛、防城港、甘肃等城市的物流发展规划;苏州工业园区物流园区规划;渤海石油物资供应公司现代物流系统规划。完成集成化物流规划设计、仿真及评价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以及现代物流体系框架研究等科技部攻关项目。在交通信息工程领域内主持完成了上海智能运输系统战略规划研究、深圳市智能交通系统规划研究、动态交通分配理论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在交通规划领域内,主持完成了上海市世博交通体系规划研究、合肥市公共交通规划、淮南市公共交通规划、三明市交通规划等项目。三、机构设臵(院系与直属单位)1.院系设臵建筑与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经济与管理、电子与信息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外国语、人文、法政、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医学、理学、交通运输、汽车、海洋与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与技术、航空航天与力学、传播与艺术、女子学院及软件学院等学院,还建有继续教育、高等技术、职业技术教育、国际文化交流、网络教育、汽车营销及电影学院等,学校还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2.直属单位同济大学目前拥有大众--同济汽车等4个科学研究院、62个研究所(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专业实验室、3个教育部开放实验室,拥有城市污染控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建设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式2个跨学科综合研究中心,上汽--同济汽车整车设计等4个工程中心,拥有综合性附属医院2所、口腔医院1所,拥有铁路车站计算机连锁检验站1所,以及拥有与建设部合办的3个高级行政、技术干部培训中心,与法国合办的国际燃气培训中心,与德国合办的中德学院、职业教育学院、CIMS培训中心、留德预备部、科技德语中心,还拥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现代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测试中心、CAD中心、电教中心、出版社、图书馆等。四、师资介绍同济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学科研人员4800多名。,其中有中科院院士6人,工程院院士7人,教授等正高级职称者710多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者1500多人。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22个,有曾获德国大十字勋章、国际结构工程功绩奖的李国豪院士,曾获五、与我市支柱产业、三新产业有关的部分重点研发装备1.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共4个,与我市有关产业的2个)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规划与设计现代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2.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共11个,与我市有关产业的6个)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金属功能材料开发应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3. 国家级研究中心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 省部级研究中心教育部企业数字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建筑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建设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电动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华大学(上海市松江区人民北路2999号)一、概况学校创建于1951年,前身是华东纺织工学院,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现设有纺织、服装o艺术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旭日工商管理、机械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外语、人文、理学12个专业学院,另有成教学院、网络学院、体育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国际合作办学的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拥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61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50个本科专业,学科涉及工学、理学等九大学科门类。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同时设有10个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检测中心,2个国家“111”引智基地,3个上海市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校学生25000余名,其中研究生4844人,本科生14364人,留学生2570人。教职工2655名,其中院士8名、长江学者和长江讲座教授4名,有光华工程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回国留学人员先进个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等荣誉获得者,高级职称教师近700名。二、校领导党委书记朱绍中:上海人,教授。1984年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系热能动力专业,1986年—1988年在奥地利AVL内燃机研究所学习,1989年—1993年在中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使馆任二等、一等秘书。 1995年起历任同济大学外事处处长、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校长助理兼任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院长、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人事处处长、人才交流中心主任,2002年起,任同济大学纪委书记、校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同济大学德国学术中心主任、德国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所长、《德国研究》杂志主编。主要从事德国当代政治、经济和欧盟问题研究。2007年2月起,任东华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徐明稚:1951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级会计师。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科学管理系工业经济专业,获经济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美国阿拉巴马州立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3年起任复旦大学副校长。 2001年起任东华大学校长。目前兼任中国教育会计学会顾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理事,上海预算会计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长宁区科协主席。曾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建立全国事业单位新型会计体系及其政策研究》,填补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某些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项目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参加我国第一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专题研究和制定工作,该制度自1997年在全国颁布实施至今。参加编写出版《预算会计改革丛书》、《高等学校会计》、《高等学校财务与会计》等四部著书,其中《高等学校会计》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专著成果奖。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中国财政》、《预算会计》、《教育财会研究》等发表文章30余篇。担任《大辞海》管理分册主编。分管科技的副校长江建明: 1962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方向:化学纤维及高分子材料成型理论及工程,基于刚性链的高性能纤维,功能高分子的合成及结构与性能研究。研究成果:主持完成了国家技术创新计划、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市科委、教委重点项目、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中国石化等20余项科研工作。科研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新增产值8亿多元,新增利税1亿多元。已发表论文86篇,其中SCI收录15篇,EI收录26篇,ISTP收录6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目前正在承担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奖与荣誉:199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上海市优秀产学研工程项目一等奖,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桑麻纺织科技奖;2002年,首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首届上海市曙光杰出人才;200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推广类),2004年,教育部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上海纺织服饰协会理事长,上海市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 上海纺织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三、机构设臵(院系与直属单位)1.院系设臵现设有纺织、服装o艺术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旭日工商管理、机械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外语、人文、理学12个专业学院,另有成教学院、网络学院、体育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国际合作办学的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2.直属单位图书馆、出版社、信息化办公室、教育技术服务中心、档案馆、分析测试中心、情报研究所。3、重点学科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服装科学与工程、染整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重点学科材料学、纺织工程、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上海市重点学科材料学(重中之重)、纺织科学与工程(纺织工程、服装)、染整工程四、师资介绍教职工2655名,其中院士8名、长江学者和长江讲座教授4名,有光华工程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回国留学人员先进个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等荣誉获得者,高级职称教师近700名。两院院士郁铭芳(工程院院士)周
翔(工程院院士)
张友尚(中科院院士) 王
浩(工程院院士)周勤之(工程院院士)
季国标(工程院院士) 梅自强(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长江讲座教授卿凤翎
刚五、与我市支柱产业、三新产业有关的部分重点研发装备重点实验室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国家染整工程研究开发中心
教育部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工程中心
新型面料快速反应中心
21世纪绿色纤维开发中心化纤工程研究中心
生物医药用纺织材料技术开发中心
车用纺织材料开发中心
建材用纺织技术开发中心农用纺织材料技术开发中心
土工合成材料技术开发中心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地毯装备研究中心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梅陇路130号一、概况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高校。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6月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10月,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理工农医法经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学校还设有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理工优秀生部、人文科学研究院。学校学位授权点覆盖了理、工、农、医、法、管、哲、经、文、历史、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有58个本科专业,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0余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理、工),4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理、工、农、医、法);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和18个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按二级学科计)、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2.56万余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5883人(其中博士生1075人),全日制本科生16680人。教职员工3684人,其中两院院士5名,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国家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1名。有正副高级职务的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其中5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精英,9人被评为上海市教学名师,1人被评为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累计32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学校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16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51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二、学校领导党委书记沈伟国:博导、教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49 年生于上海, 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1981年获兰州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新西兰Canterbury 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年在美国加洲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回国,到兰州大学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系副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常务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兰州大学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副主任,聘任委员会副主任,兰州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先后兼任甘肃省化学会理事长和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八、九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校化学及化工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校师资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和甘肃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长。从事化学热力学与复杂流体物理化学包括临界现象的研究,在JPC、JCP等杂志上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自然科学二等奖各一项和多项省部级教育成果奖。199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回国人员,1999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校长钱旭红:长江学者、博士、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市科技精英、洪堡基金大使科学家。1962年生于江苏宝应。1978.9 进入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系,1982.7, 获学士学位,1982.9 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系研究生,1985.4获硕士学位,1988.7华东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0.8美国德克萨斯州拉玛尔大学副研究员;1.12德国巴伐利亚州维尔兹堡大学洪堡基金(AvH)博士后;99.12日本姬路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华东理工大学讲师;4.7副教授;1994.8-至今,教授;1995.12博士生导师; ;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系党总支副书记;95.4先后任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学科主任、药物化工研究所所长;,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员;6.2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助理、0.10任副校长;4.6,大连理工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2.1- 上海市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2003.3- 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上海) 主任(兼)。2004.7- ,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2007. 4-, 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2007. 3-,亚洲及太平洋化工联盟主席。联系人电话:642-51181,Email:liuliu@ecust.edu.c分管科技副校长于建国: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工程及环境工程)。1960年6月生于广东揭阳,1978年考入华东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先后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资源(盐湖)过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华理投资管理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专家,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环境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新材料协会副理事长。目前主要从事盐湖资源开发(钠、钾、镁、锂、硼、铷、铯)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等)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八六三计划,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青海省重大科技攻关,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为盐湖工业发展解决了若干重大技术难题。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优秀产学研工程项目一等奖。联系人电话:642-52517,Email:chenxf@ecust.edu.c三、机构设臵(院系与直属单位)1.院系设臵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学校还设有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理工优秀生部、人文科学研究院。2.直属单位信息化办公室、金山科技园区管委会、奉贤校区管理委员会、图书馆、档案馆、高等教育研究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出版社。四、师资介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684人,其中两院院士5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名。 院士专家学者袁渭康(工程院院士)
胡英(中科院院士)
杨胜利(工程院院士)
沈寅初(工程院院士)
王基铭(工程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钱旭红
王辅臣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于建国
张元兴长江学者钱旭红
施剑林五、与我市支柱产业、三新产业有关的部分重点研发装备1.国家级科研基地(共8个,与我市有关产业的3个)国家超细粉末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2.省部级科研基地 (共16个,与我市有关产业的10个)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重点实验室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上海市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军工复合材料科研生产基地制药工程与过程化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大型工业反应器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医用生物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煤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国际合作研发机构中法化学与环境工程可持续性发展联合实验室
中德先进材料联合研究中心4.校级科研机构 (共51个,与我市有关产业的20个)中药现代化工程中心
药物化工研究所商业自动化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计算机技术研究所
核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 科技信息研究所
化工机械研究所生物质能源研究中心
资源过程工程研究所 洁净煤技术研究所
环境工程研究所国防材料工程研究所
无机材料研究所材料科学研究所
工业催化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
精细化工研究所石油加工研究所
化学工程研究所5、孵化项目新材料领域在孵项目纳米拷瓷牙的开发人工血的研制人工脂肪软组织修复材料的开发药物缓释用于牙周病等治疗以及药物生效释放
人工胰用于糖尿病的治疗BMP+ 其他医用于骨质疏松的治疗脑外颅骨修复用于 CPC 的应用研究颌面外科修复及整形科用 CPC 应用研究
基因工程技术平台高分子发光材料新型电子开关陶瓷型制动片新型爆破片装臵和其它超压泄放装臵精细化工领域在孵项目超细粉体制备技术功能性超细粉体开发和现代药品及中药生产相匹配的粉碎技术和设备 消光用化纤钛白产品植物草药的超细粉碎技术及相应产品超细粉末及制品纳米级导电粉聚酯用纳米催化剂亚微米级碳酸钙改造项目油墨用纳米碳酸钙纳米缓释杀虫剂生物医药领域在孵项目高产红霉素产生菌的开发和产业化转化研究
高产利福平产生菌的发酵优化与放大工艺研究
一类新药:必特螺旋霉素的发酵优化与放大研究
红霉素提取膜技术应用研究活性蛋白:容栓药物纳豆激酶的开发
研制生化药物和保健品的生物添加剂外资企业在沪研发机构通用电气中国研发中心飞利浦照明电子全球研发中心 上海巴斯夫染料化工有限公司 拜耳上海聚合物研发中心爱立信通讯软件研发中心通用汽车-上海交大动力总成研究所
杜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市简介上海市下辖黄浦区、卢湾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宝山区、闵行区、嘉定区、浦东新区、 松江区、金山区、青浦区、南汇区、奉贤区18个区和崇明县1个县,总面积为6340.5平方千米。综合实力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
August 1, 2010Oh, well done my turtles!This afternoon after I watched the movie “TMNT”, I feel very good. Then I would say “O…
英美文化概况问答题以及答案:1. What are the some of the major powers of each of the three branches of the US government? How are the three …
北海市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英语学科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我市2014年初中毕业考试和中等学校招生考试两考合一。它由九年级毕业生参加,兼有毕业考试的水平性考试和招生考试的选拔性考试两项功能:一方面,它成为九年级学生是否达到…
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映体过量百分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