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古代文学常识积累历史,25,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达标测评试题及答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达标测评试题及答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达标测评试题及答案
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1课时&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1. (改编题)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对人类社会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作用最大的是&&& (& )&解析: A使人类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事件是新航路的开辟,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2.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项数&22&25&25&9&25&7&7&8&8(& )A. 自然经济&&&&& B. 儒家民本思想C. 手工业发达&&& D. 重农抑商政策解析:A&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科技上体现出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的特点。中国古代科技强调实用性,重经验的总结,轻视理论的探究,这些都是自然经济的产物。3. 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的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 )A. 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B. 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C. 国家分裂、国力衰退& &D. 经济停滞倒退解析:A& 科学技术没有在中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作用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4. 下图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大型舞蹈――四大发明的片段。以下关于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西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B. 唐朝时主要的火药武器有火箭和突火枪C. 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的书籍D. 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解析:D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突火枪是宋朝出现的,隋唐时期在印刷方面出现的是雕版印刷术。5. 13世纪后期,阿拉伯书籍中有关“中国雪”的记载被翻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它)“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中国雪”是指()A. 造纸术& B. 印刷术& C. 火药& D. 指南针解析:C 从“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等有效信息,可以判断出“中国雪”指的是火药。6. 我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突出,主要是因为&&&&&&&&&&&&&&&&&&&&&&&&&&&&&&&&&&& (& )A. 农业发展的需要&&&&&&&&&&& B. 手工业发展的需要 C. 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D. 是在封建迷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解析:A 我国长期处于农耕经济时代,天文学之所以得到发展并取得突出成就,主要得益于农业发展的需要。7. 关于古代中国发明和发现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哈雷彗星的国家②《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③《齐民要术》是世界现存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④《本草纲目》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解析:A 《齐民要术》是中国但不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黄帝内经》。8. 《九章算术》分为方田、粟米、均输、方程、勾股等九章。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数学( )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②与农耕生产密切相关③注重理论研究④以科学实验见长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解析:A 据题干《九章算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主,并没有进行理论概括,也就是说,并不注重理论研究,也没有进行科学实验,排除③④。9. “神舟六号”宇宙飞船载人飞行成功,是我国宇航事业的重大成就。追溯历史,中国人最早探索航空事业,在这方面,成果历历可陈。现代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源于中国的火药发明,中国的这项发明用于军事开始于&&&&&&&&&&&&&&&&&&&&&&&&&&&&&&&&&&&&&&&& (& )A. 汉朝&&&&&& B. 唐末&& C. 元朝& D. 明朝解析:B 现代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源于唐宋时期的火箭。10. 四位学生在做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命了一个小题,你觉得哪些最适宜&&&&&&&&&&&&&&&&&&&&&&&&&&&&&&&&&&&&&&&&&&&&&&&&&&&& (&&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解析: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的确对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很大推动作用,但不是根本因素。因此排除④项。11. 2006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1周年,郑和下西洋时采用的一项技术与今天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和中欧合作研制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相似功能。这项技术是(& )A. 指南针的应用&&&&&&&&&&&&&&& B. 造纸术的应用C. 火药的应用&&&&&&&&&&&&&&&&& D. 牵星术 解析:A& GPS全球定位系统和“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相似功能是准确定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古代指南针应用的功能。12. 古代中华儿女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西欧有一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古代科技史的相关史实,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中国人利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B. 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的作用C. 欧洲人善于使用但不会创造新技术 D. 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解析:C& 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信息:“中国人的头”所对应的是A项;“阿拉伯人的口”所对应的是B项;“法兰西人的手”所对应的是D项;而这句名谚并没有否定欧洲人创造新技术,所以C项不符材料本意。 13.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促使欧洲&&&&&&&&&&&&&&&&&&& (& )A. 告别了骑士时代&&&&&&&&&&&&&&&& B. 加速了文化进程C. 引发了地理大发现&&&&&&&&&&&&&& D. 引发了社会转型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针盘”等信息可知是指南针在风雨天用于航海辨别方向,由此引申判断C项正确。14.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 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 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C. 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 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解析:A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突出表现在为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创造了重要的条件。15. 明清时期我国之所以没有产生与16~18世纪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主要原因是(& )①封建自然经济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为科学技术提供发展的推动力②闭关锁国阻碍了中西方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失去了吸收外来先进科技的条件③明清统治者依然推行重农抑商及文化专制,压制了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④由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国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也日趋淡薄,传统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C. ②③&&&&&& D. ①③④解析:B 本题考查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据所学知识,①②③说法正确,④说法有误,并非由于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淡薄导致落后。16. 下列材料材料一& 1276年,皇帝忽必烈委派郭守敬等人主持修改误差较大的历法,郭守敬认真学习研究天文知识,制造出精密的天文仪器――简仪,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二十七个观测点(东到高丽,西到滇池和凉州,北到铁勒,南到琼州),收集资料。通过三年多的测量,结合可靠资料加以计算,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 5日。这个数值和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基本一样。――《中国传统天文学数学的发展与没落》材料二& 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确实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直到艾萨克•牛顿出现,人类才终于结束了这种状态。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来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前的几千年当中,人类凭经验进行生产,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提炼出技术,然后在改进技术的过程中产生科学。这是一个凭经验办事的过程,所以走了不少的弯路和错路。瓦特没有重走人类几千年走过的弯路,为了对旧式蒸汽机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瓦特曾钻研过力学、数学、化学,做过系统的实验并仔细计算过气缸的热效能。他对于生产、技术、科学三者关系的认知从何而来?在瓦特研制蒸汽机之前的一个世纪里,正是欧洲历史上一个科学鼎盛的时期。在这批科学巨人当中,排在最中心位置的是一位妇孺皆知的人,他就是艾萨克•牛顿。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中国古代经济、政治状况,扼要说明郭守敬等人取得天文学成就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扼要说明牛顿的创造和发现带来的科学变化。(3)比较说明郭守敬与牛顿的科学成就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的不同影响。&17. 下列材料材料一& 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先民修筑了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先民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但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了专制者游玩的需要。运河往来最多的是官吏们的游船和运送皇粮的漕船。中国拥有“四大发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导航亦可看风水;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更为关键的似乎是文化的取向,中国有远航,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没有显而易见的深远的促进作用。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的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日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西对比500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并再举―个例子加以说明(不能引材料中的史实)。(2)材料中所提到的火药与罗盘针的发明对欧洲社会的进步、世界文明的发展有何作用? (3)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四大发明没有起到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原因。(4)科学技术在西欧和中国的不同作用说明了什么?答案:(1)特征:一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这些成就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例子:印刷术和造纸术可以促进文化新发展,亦可用来大搞迷信活动;儒家思想核心是“仁”、“礼”,可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社会,也可以被统治者改造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2)作用:火药在欧洲的应用和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到热兵器时代,利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指南针的使用,使欧洲人开辟了新航路,加强世界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欧洲人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3)原因:专制统治思想的束缚和完备的封建制度;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保守心理。(4)认识: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社会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认识等方面,提到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视为正确,但整个答案的意思不能改变。)第2课时& 中国的古代艺术和古典文学1. 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书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正楷”的基本特点是&&&&&&&&&&&&&&&&&&&&&&&&&&&&&&&&&&&&&&&&&&&&&&&&&&&&&&&&&&&& (& )A.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实用价值B. 笔画简约,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审美价值C. 规矩与放纵并存,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兼具D. 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解析:A& B项是草书的基本特点,C项是行书的基本特点,D项与“正楷”结体严整的特点冲突,故A项正确。 2. (;江苏省如皋期考)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下列关于汉字发展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 )A. 甲骨文、楷书、隶书、篆书&&& B. 甲骨文、楷书、篆书、隶书C. 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 D. 楷书、甲骨文、隶书、篆书解析:C& 中国古代汉字演变的脉络为: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3. 《汉书•艺文志》:“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对以上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①隶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出现的②隶书的发明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③隶书便于书写④隶书是由甲骨文直接发展演化而来的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解析:B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排除①④,题中引文体现了②(起于官狱多事)③(苟趋省易),故选B。4. 泰山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下图“五岳独尊”石刻所示的书法为&&& (&& )&A. 楷书B. 隶书C. 行书D. 草书解析:A 观察图片可知,该书法作品字形方正,笔画详备,规矩严整,这是楷书的特点。5. 在故宫博物院的馆藏文物中,有一幅传世名画,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卖扫墓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形式优美,宛如飞虹。这幅画反映了&&&&&&&&&&&&&&&&&&&&&&&&&&&&&&&&&&&&&&&&&&&&&&&&&&&&&&&&&&&&&& (& )&A. 魏晋的文人个性&&&&&&&&&&&&&&&&&&& B. 唐朝的经济繁荣C. 北宋的风土人情&&&&&&&&&&&&&&&&&&& D. 明清的商业兴盛解析:C& 阅读材料,可以看出这幅画是《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时期的风土人情。6. 中国古代的一位书法大家曾对一种书法形式作出如下的描述:“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与这位书法家的描述相符的书法形式是&&&&&&&&&&&& (&& )解析:D 题中字体分别为:小篆、隶书、楷书、草书。材料是对草书特点的描述。7. 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汉字形体变化来看,我国古代文字演变的总趋势是&&&&&&&&&&&&&&&&&&&&&&&&&&&&&&&&&&&&&&&&&&&&&&&&&&&&&&&&&&&&&&&&&&&&&&& (&& )A. 由大到小&&&&&& B. 由繁到简&&& C. 由象形到会意&& D. 由图画到符号解析:B& 我国古代文字演化总体呈现由繁到简的趋势。8.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书画艺术上的巅峰之作,千百年来一直是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竞相争夺的至宝,普通百姓根本无缘一睹真容,现藏于故宫。该画&&&&&&&&&&&&& (&&& )&A. 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B. 以人文画为特色,讲究借物抒情,追求意趣C. 以风俗画为亮点,描绘北宋京城的繁华D. 题材广泛,场面宏大,反映了唐朝时的盛景解析:C& A项是隋唐时期绘画的特点,B项是元明清时期文人画的特点,D项时间错误,应为北宋。9. 下图是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的名画《墨竹图》,他笔下的竹子,竹竿瘦劲挺拔,富有弹性,枝叶颇简,以少胜多,典型地反映了元明清时期的绘画特点,关于这一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注重写实&&& B. 注重意境&&& C. 借物抒情&& D. 神韵意趣解析:A 郑板桥的《墨竹图》属于写意画,其特点在于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10. 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 中外艺术的交融性C.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解析:D& 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而材料中的壁画内容反映的是当时的时代生活。11. 下列作品中,绘画风格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的是&&&&&&&&&&&&&&&&&&&&&&& (&& )&解析:B 注重意境是文人画的特点,B项为文人画,A、D两项皆为人物画,C项为风俗画。12. 日,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济南开幕,它是迄今规模最大的京剧艺术盛会。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 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C. 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D. 南方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解析:D 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京剧是由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形成的,而徽剧、汉剧都是南方剧种。13.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 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B.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C. 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D. 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解析:C& 从题干可知,京剧是多剧种融合而成的,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兼容性。14. 北魏孝文帝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但他最不可能研究过的诗句是&&&&& (&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②“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及体裁时间的掌握。①出自春秋时期的《诗经》,②出自战国时期的《离骚》,③出自唐朝李白的《静夜思》,④出自宋朝柳永的《雨霖铃》。③④不可能在北魏时出现。15. 清朝赵翼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古代在“李杜”之后各领风骚的文学形式有&&&&&&&&&&&&&&&&&&&&&&&&&&&&&&&& (& )A. 楚辞、元曲、明清小说&&& B. 南戏、元杂剧、京剧C. 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D. 宋词、明清小说、京剧解析:C& 本题考查文学体裁出现的先后顺序。解题时需注意题干要求选的是唐朝以后的文学形式。南戏、京剧不是文学形式。16.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一直受到世人的瞩目,近年来更是受到世人的青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请回答:(1)材料一的哪一幅图代表的古代科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最久远?图三所代表的古代科技对欧洲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材料二中的著名艺人是我国何时在哪一艺术领域中涌现出来的?(3)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西汉的董仲舒和南宋的朱熹在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哪些主张?结合孔子的核心思想和材料三指出: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将会 对世界产生怎样积极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所涉及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图二;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进步。(2)同治、光绪年间;京剧。(3)核心:仁。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朱熹:理气论;心性论。影响: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17. (;江苏高考)法国历史学家雅克• 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8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10 p.16 p.13 p.12 p.23 p.10 p.10 p.17 p.10 p.14 p.15 p.21 p.17 p.10 p.15 p.21 p.10 p.14 p.11 p.15 p.13 p.12 p.13 p.12 p.北京市2016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4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北京市2016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4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本资料收集整理了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东城区、丰台区、顺义区、昌平区、怀柔区、通州区及部分重点学校2015年10月份以来期中、期末、综合素质检测、模拟等各类考试的历北京市2016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4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相关文档专题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pdfpdfpdfpdfpdfpdfpdfpdfpdfpdfpdf关于我们常见问题关注我们官方公共微信201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7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检测题&&人教版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每天登陆还送下载点数哦^_^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超值!),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专题27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选择题。1.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阶段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C.“文化大革命”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D.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2.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和范文澜这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看法截然不同,有些学者想提请中央宣传部决定,但中央还是认为应由历史学家自己去讨论决定。这反映了中央积极贯彻()A.“一枝独秀”的做法B.“百家争鸣”的方针C.“百花齐放”的方针D.压制学术争论的政策3.1988年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B.有利于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D.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4.下图是“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读图,从中能得到的结论是()A.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B.各级各类教育跨上了新台阶C.中国的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D.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体系5.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笫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A.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6.以下表格反映的是15-64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数的国际比较,这个表中的数据体现了()()国家195019731992中国1.604.098.50印度1.352.605.55日本9.1112.0914.86英国10.8411.6614.09美国11.2714.5818.04A.教育发展是经济发达的基础B.发展中国家原有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C.大学教育普及率的提升是20世纪国际教育共同成就D.中国教育总体提升速度较快,但大学教育尚未普及7.1953年,周恩来主持通过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明确了由新设立的中央高等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规定,综合性大学以及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这些决定反映了()A.高等教育变革符合当时经济建设需要B.当时政治环境推动了教育体制变革C.领导个人喜好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D.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国家政策同步8.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9.1954年教育部规定:“高中从一年级起授俄语;个别地区缺少俄语师资的可授英语;二、三年级原授英语的,可继续授英语,如有俄语师资而学生又愿意改授俄语并对英语教师能作妥善安置者,可改授俄语”。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从语言上构建意识形态B.为一五计划做人才储备C.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D.促进外语教学的多元化10.下示材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某次会议上的讲话。他讲话是()A.以实现言论自由为目标B.对修正主义进行批判C.对双百方针进行阐述D.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路线11.日,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光明日报》在北平创刊,右上角的报头是由民盟副主席章伯钧的妻子李建生填写的四个黑顿顿的颜体楷书;后由于章伯钧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元旦报头替换成沈钧儒题写的红彤彤似有欧体风格的行楷;1967年元旦报头被替换成毛泽东的墨迹。报头的“旧貌变新颜”体现了()A.新闻媒体的发展与繁荣B.“双百”方针的贯彻与落实C.学术自由的政策与成效D.“左”倾错误对媒体的影响12.“文化大革命”中有部电影叫《决裂》,其中的两个主要情节一是手上有茧子才能上大学,二是一位教授讲授马尾巴的功能遭到学生的嘲弄。这部电影带来的最大问题是()A.学风淡化B.知识分子地位下降C.价值观扭曲D.科学发展滞后13.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前后的状况。对此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国家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B.有计划地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适应“211工程”建设的需要D.适应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14.1956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任务,制定了《年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纲要》。对这一决策的背景表述正确的是()A.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D.“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15.新华社电:“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是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B.舆论宣传带有浓厚的“左”倾色彩C.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D.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6.据某学者回忆,毛泽东在1952年指示,“中国历史很长,建议在中科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史分为三段来研究,第一所研究古代,止于汉;第二所研究魏晋到鸦片战争前;第三所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办一个杂志,定名为《历史研究》,方针是‘百家争鸣’”。该指示()A.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B.有利于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C.划分的历史阶段影响至今D.确立了革命史观的指导地位17.1988年邓小平说:如果六十年代中国没有……,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文中省略的史实应该是()A.大庆大港胜利油田的建成投产B.原子弹导弹氢弹试验成功C.大型快速数字计算机试制成功D.新型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18.194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工作的目的:“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8年毛泽东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5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A.长期“左”倾冒进B.具有时代特征C.始终获得优先发展地位D.一直模仿苏联19.“张某,教授。1949年10月生,1966年高中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苏北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南京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江苏省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现在名为南京财经大学的学校任教……1998年考入南京大学商学院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A.“文化大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教授至关重要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二、非选择题。20.(26分)一定时期的教育与该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曹松叶先生《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宋代书院共有203个,以地域分布计算,长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宋代一些著名学者,如朱熹、陆九渊等都热衷于书院讲学,影响巨大。――任继愈主编《中国文化小百科?中国古代学校》材料二近代中国某学校的课程表(1876年)时间课程内容备注首年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1、由洋文而及诸学共须八年。馆中肆习洋文四种,即英、法、俄、德四国文字也。2、至于汉文儒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二年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三年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四年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七年……八年……――《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材料三年,法国总理兼教育部长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第一项法案……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第三项法案……规定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1)依据材料―概括宋代书院教育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学校最有可能是近代中国哪一政治派别创办的并说明理由。请举出该政治派别所创立的学校一例。(8分)(3)依据材料兰和所学知识,请列举出促成法国两项教育法案出台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的重要事件。(6分)(4)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请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保障6岁以上少年儿童接受初等教育而颁布的法案和实行的重大举措。(4分)21.(13分)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年代科技发明(件)中国科技发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件数百分比件数百分比公元1~400年452862%1738%公元401~1000年453271%1329%公元年673857%2943%公元年472194%45396%―一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丁建宏《德国通史》材料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指出其变化的根本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一时期德国发展科技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新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的原因。(4分)22.(20分)国际间的互动与交流是历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16至18世纪世界白银的生产、出口和接收示意图(1)观察上图,说明16至18世纪国际白银流动的走向。结合所学分析这种走向出现的原因。(8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揭开了近代中国留学潮的序幕,詹天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0世纪初,中国出现留学日本的热潮。留日学生高达2万多人,黄兴等人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人物。五四运动前后,再次出现留学热潮: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中心,留英、留德、留日等也有较大发展。胡适(留美)、邓小平(留法)、刘少奇(留苏)等人是这批留学潮中的著名人物。新中国成立以后,留学生的主要去向是苏联。1951年至1958年留苏学生共7493人,79.6%学习工科和理科。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中国有120多万人到国外留学,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也有大量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2011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近现代中外留学发展变化的历程。(12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23.(20分)综合国力的竞争,归归根到底是经济的竞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情况项目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医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数量2225259257788材料二《全球通史》一书中曾列出古代中国传播给西方并对其造成影响的诸多发明:钻井技术1126年传入欧洲;冶金鼓风机1200年传入欧洲;铸铁1300年传入欧洲;1340年在意大利的法布里亚诺建立了第一个造纸的作坊;活塞风箱,1500年传入欧洲;旋转风扇1556年传入欧洲……材料三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时间成就意义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核垄断,步入核国家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拥有战略威慑武器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研制经费少速度快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拥有自己天空眼睛1997年银河一II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计算机枝术跨人世界先进行列2002年中国第一头克隆牛成功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重大成果2003年神五飞船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2008年神七飞船发射成功太空行走实现卫星放飞探测手段的多样化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科学家“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发展贡献”奖章标志着中国在此方面的研究水平居世界前沿2013年“辽宁”号航母正式入列人民海军表明中国海军航母已经开始进入战斗力生成阶段(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4分)材料二说明了什么?16世纪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西方科技地位发生逆转。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10分)(2)材料三表明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心有何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24.(14分)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时期译著类别译著来源总计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社会科学哲学艺术英美日本40%30%10%8%3.5%85%15%567种10.5%21%24%25.5%11.3%16.8%62.2%573种――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8分)材料二1950年~1956年全国图书出版统计表[种数:种;印数:万册(张);印张数:千印张]年份种数印数印张数合计其中:新出195012153704927463590988195118300137257033012625861952136927940785661698351195317819992575421213434719541776010685939132509035195521071131871079142798277195628773188041784374316681――据彭俊玲、曾辉《从版本图书看中国五十年代的图书出版业》(2)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图书出版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6分)25.(2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李约瑟认为: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费正清认为:“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列举宋代获得发展完善并对西方社会转型产生影响的科技成就。(2分)根据材料一提炼关于理学和古代科学技术关系的两种不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加以论证。(8分)材料二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时期代表人物对科学技术的认识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改进军队武器装备。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中国技不如人,学西洋“为民生日用,军器制作之源”的“格致、测算、舆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学等”。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科学之功用,非仅在富国强兵及物质上幸福之增进而已”,应求真致用并重,要用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以至于人生。――据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等编制(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科学技术的看法较19世纪中期有何显著不同?(4分)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6分)材料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的原因。(4分)(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宋元时期、近代前期和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色。(3分)26.材料一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材料二抗战爆发后,教育界内部也围绕着如何制定新的“战时教育方针”而展开了论战。主流的意见是……学科要调整,以军事课为主;教育对象也要调整,须“以民众为对象”,“高中以上学校与战事无关者,应予以改组或即停办”。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俊升认为教育是百年大计,只可因战争做若干临时调整,而不能全盘改弦更张。胡适向蒋介石进言:“国防教育不是非常时期的教育,是常态教育。”陈诚时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其高度赞成学校内迁,将学生誉为国宝,鼓励他们于国家危难之际努力完成学业,因为十年之后,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1939年3月,蒋氏在重庆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说道:“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据《抗战期间的中国教育奇迹》材料三日至8日,邓小平同志亲自召集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征求大家对当务之急问题的意见,即“科学研究怎样才能搞得更快更好些,教育怎样才能适应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适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邓小平把招生与选拔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得更为透彻。他说:“在人才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人才。”他进而说:“我们的科学家、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邓小平同志身体力行,关心招生,并将其作为大事来抓;同时把招生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放到同等重要地位来看待,足以见其对国家民族复兴的深谋远虑,百年树人的远见卓识。――摘编自《全面领会理论,科学对待考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改革案》颁布的背景。(6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抗战爆发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10分)(3)概括指出材料三和材料二中教育方针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在推动教育发展方面的主要贡献(史论结合)。(9分)答案与解析1.A【解析】“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这些成果的取得都不是在②时期取得的。所以B错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④时期取得的。所以C错误。籼型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培育成功的,所以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是A。2.B【解析】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属于学术问题,中央认为应由历史学家自己去讨论决定,这反映了中央积极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所以答案是B。3.B【解析】题中主要讲述了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这和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没有因果关系。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20世纪60年代。所以本题选B。4.B【解析】材料体现了1978年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普通高中、职业中学招生人数的极大提高。这些数据表明各级各类教育有了新的很大发展,跨上了新台阶。因此选择B。AD不够全面,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5.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恢复高考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针对当时否定知识、偏重政治出身的左倾错误,邓小平的指示淡化了政治上的要求,突出了“择优录取”,体现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所以应选A。6.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错误,应该是经济是教育的基础,反之教育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B项错误,材料直接体现的是教育情况不是经济发展情况;C项错误,因为材料没有体现20世纪的教育情况;D项由表格中的1.6―4.09―8.50数据的变化可以分析出来,故本题选D项。7.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相关内容――建国初期的高等教育。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C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属于无关项;A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不能够准确体现题干要求“这些决定反映了”。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8.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现代中国文革过后恢复高考相关内容。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C两项表述具有片面性,具有夸大嫌疑,排除;A项表述与题干材料内容核心意思衔接得不好,不准确。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9.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高中从一年级起授俄语”、“如有俄语师资而学生又愿意改授俄语”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教育发展相关内容。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准确,最能够体现题干材料核心意思,正确。BCD三项的表述与题干材料意思不太相关,属于无关项,排除BCD。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10.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由材料“放就是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敢于争论……因为放有利于国家巩固和文化发展……《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知,这是针对科学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因而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所以答案选C。其他选项不符合。11.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后由于章伯钧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元旦报头替换成沈钧儒题写的红彤彤似有欧体风格的行楷;1967年元旦报头被替换成毛泽东的墨迹”结合所学可知这时的左倾错误影响到了媒体,故本题答案选D项。A、B、C不符合题意。12.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解读题干要求:带来的“最大问题”,亦即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项“价值观扭曲”,最为核心,正确。只要价值观出问题了,整个社会、国家许多领域都要出问题(包括ABD三项在内)。从而排除ABD三项。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13.D【解析】分析选项,A说法错误,建国后我国确立了德智...
亲!您可以或新用户?
网站特色导航
本站站长弟弟侯医生淘宝店
版权声明:1、本站资料大部分为网络收集整理、购买、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本着友好方式发邮件给我们,我们均无条件删除。无共享精神者,也请勿使用本站资料!2、部分资料为收费会员下载,目的促进资源共享,您可以通过提供原创或自编资料获取。如有任何因为资料搞事者或者勒索本站者,本站将坚决奉陪。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数理化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重视教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