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哪一项不是经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的流行特征

小木虫 --- 500万硕博科研人员喜爱的学术科研平台
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作者: 收集于网络
提要&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两个影响因素(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疫源地、流行过程、流行强度;传染病的防制措施(综合措施、主导措施);预防接种、计划免疫;消毒。疾病监测。案例&某县C村共有64户,351人。某年6月1日至7月5日共发生腹泻病人252例,罹患率高达71.79%,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为2个月,15岁以上的罹患率为68.12%,15岁以下为78.69%。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病程短暂,一般3~4天即恢复健康。经调查全村351人均饮用井水,全村有7口井,多数人饮用1号与2号井水,饮用者罹患率为77.81%;而饮用其他井水者为25%,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48.8、P<0.01&)。病前有饮冷水习惯者罹患率为81.45%;无此习惯者仅为39.5%,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50.9、P<0.01)。于发病后10天采水样,从水源中分离到1株大肠杆菌。你认为这次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流行面貌呈现什么型?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进行病因学调查?怎样控制及消灭这类腹泻病?(摘自中华流行病学杂志):319)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infectious&disease)在人群中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染途径和对传染病易感人群。这三个条件统称传染病流行过程三个环节,当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时就造成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有助于制订正确的防制措施,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一、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传染源泉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患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等均为传染源。(一)人作为传染源1.病人(patient) 病人是一个重要的传染源,因病人体内存在着大量有毒力的病原体且病人的某些症状亦有利于病原体从体内排出。例如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咳嗽,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患者的腹泻。病原体污染外界环境,增加易感者感染机会。各种传染病的病程长短不一,按病程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各期病人作为传染意义的不同,主要取决于他是否排出病原体,排出数量与频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1)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间称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因病而异,短的仅有2~4小时(如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长的可达数月、甚至数年(如麻风病)。同一种疾病不同病例潜伏期亦有长短,但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有些传染病在潜伏期末可排出病原体,此时病人已有传染性,例如麻疹、甲型病毒性肝炎等。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①潜伏期长短影响疾病的流行过程,潜伏期短的疾病流行趋势往往十分迅猛,很快即达高峰;而潜伏期长的疾病其流行波持续较久。②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有受感染的时间,从而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③根据潜伏期,确定对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期限。一般按常见潜伏期加1~2天(附表6-1)。④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例如在麻疹潜伏期最初5天内进行被动免疫其效果最佳。⑤根据潜伏期可评价某项预防措施的效果。(2)临床症状期(clinical&stage):为出现该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间。在该时间内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最多,有些症状又有利于并于病原体排出,故传染性最强。有些疾病在此期可有多种途径排出病原体。例如乙型病毒性肝炎除血液外,唾液、汗腺、乳汁等均可排出病原体,增加污染外界环境的机会而使易感者获得感染。轻型或非典型病人往往未进行隔离与治疗,作为传染原的意义较大。个别病例如从事饮食工作则可导致该疾病的爆发或流行。慢性临床过程的病人,由于排出病原体的时间长,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不可忽视。(3)恢复期(convalescent&stage):在此期病人因病而引起的功能紊乱开始恢复,临床症状消失,机体产生免疫力,体内的病原体被消除,不再起传染源的作用,例如麻疹。但有些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在恢复期内仍能排出病原体,可继续作为传染源。有些疾病排出病原体的时间更长,甚至可终身作为传染源,例如伤寒慢性带菌者。传染期(infection&period)指病人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间。传染期的长短因病而异,传染期短的疾病其续发病例呈簇状出现,每簇病例之间的间隔相当于该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长的疾病,续发病例常陆续出现,持续时间较长。传染期是决定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2.病原携带者(carrier)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人。病原携带者是一个统称,因其所带的病原体不同而相应的称带菌(细菌)者、带(病毒)者、带虫(原由开蠕虫)者。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数量比病人少,但携带者因缺乏症状而不易被发现,且能自由活动,有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甚至引起疾病的爆发,一般可分为潜伏期、恢复期及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种。(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ive&carrier):指感染后至临床症状出现前已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有人认为是传染病的前驱期。例如白喉、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等。(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convalescent&carrier):指临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人。例如白喉、伤寒、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多数传染病人在恢复期病原携带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但少数传染病的病人持续时间较长,个别病例可终身携带。凡病原携带者持续三个月以内,称暂时病原携带者(transitory&carrier)。超过三个月称慢性病原携带者(chronic&carrier)。(3)健康病原携带者(healthy&carrier):指过去从未患过某种传染病而能排出某病病原体的人,多为隐性感染的结果,一般只能用实验方法证实,但隐性感染不一定均能成为健康病原携带者。此型携带者一般排出病原体量较少,持续时间短。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排出病原体的多少,持续时间的长短,个人职业及个人卫生习惯等。(二)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人感染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称人畜共患病,目前已证实约有200余种,对人有得要意义的约90种。1.人畜共患疾病按病原储存宿主性质可分四类:&(1)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主要在动物中保持延续,在一定条件下能传给人,人与人之间一般不引起传播,例如钩端螺旋体病、森林脑炎等。(2)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病:疾病一般在人群中传播,动物感染是偶然的,例如人型结核。(3)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人畜均可作业传染源,例如血吸虫病。(4)真正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必须以人和动物分别作为终宿主和中间宿主,例如牛、猪肉绦虫病等。2.作为传染源的动物&家畜、野生哺乳动物、家禽及野禽均可传播一些疾病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主要取决于人与动物的接触机会与密切程度,且与动物的种类和密度有关。二、传播途径(mode&of&transmission)病原体为了维持其生物种的存在,需不断地更换宿主。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再侵入另一个易感机体,它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途径称传播途径。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必须依附于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媒介,例如空气、水、食物、手、蝇及日常生活用品等,参与病原体传播的媒介物称传播因素。(一)经空气传播(airborne&transmission)&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呼吸道粘膜的粘液或纤毛上皮细胞的碎片中,当病人大声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时,其粘液或渗出物随气流经口、鼻喷出至传染源周围一定范围的空气中。根据颗粒的大小又可分类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三种形式传播。较小的飞沫在空气中飘浮,被易感者直接吸入而引起感染,例如麻疹。在空气中悬浮的飞沫,当外层水分被蒸发时形成有传染性的飞沫核,它在空气中能飘浮一定时间,即使传染源已离开,易感者亦可因吸入飞沫核而感染,例如白喉、结核病等。含有病原体的较大飞沫干燥后落在衣服、床单或地面上,当人们在整理衣服或清扫地面时,带有病原体尘埃又飞扬,可造成呼吸道传播,例如结核杆菌、炭疽芽胞等。空气传播的发生取决于多种条件,其中人口密度、卫生条件、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起决定性作用。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1.患者多为儿童,且多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人群。&2.多呈周期性并伴有季节性高峰,以冬春季多见。&3.流行强度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及易感人口的比重有关。&(二)经水传播(water-borne&transmission)&许多肠道传染病,若干人畜共患疾病以及某些寄生虫病均可经水传播。1.经饮水传播&因饮水被污染而引起疾病的水型流行早年十分猖獗,随着城市公共供水系统建立及水质的卫生管理,因饮水被污染而引起爆发在城市已很少见,但在广大农村仍是一个重要问题。经饮水传播疾病历史上已有多次记载,如1854年英国伦敦发生霍乱流行。流行强度取决于污染水源类型、供水范围、水受污染的强度和频度、病原体在水中的抵抗力、饮水卫生管理等。经饮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1)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分布一致。&(2)除婴儿外,各年龄、性别、职业的人均可发病。&(3)停用被污染的水或水经净化后,爆发即可平息。&2.经疫水传播&当人们接触疫水时可经皮肤或粘膜感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其危险性取决于人体接触疫水的面积大小、次数及接触时间的长短。经接触疫水传播传染病的流物特征:(1)病人有接触疫水史。&(2)呈现地方性或季节性。&(3)接触方式以游泳、洗澡、捕鱼及收割等多见。&(三)经食物传播(food-borne&transmission)&所有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个别呼吸道传染病(白喉、结核病)及少数人畜共患病(炭疽病)均可经食物传播。经食物传播可分两类:1.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感染绦虫的牛、猪、患炭疽的牛、羊,其肉类含有病原体。患结核病的乳牛所分泌的乳汁可含有结核杆菌。感染沙门菌家畜的肉及家禽的蛋可含有沙门菌。当人们食用后可被感染。2.食物在各种条件下被病原体污染&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与销售的各个环节均可被污染。水果、蔬菜等只是机械地携带病原体,其数量不再增多。在另一些食品,如牛奶、肉馅等在适宜的温度下病原体可大量繁殖,人们食用后可感染而发病。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病的流行特征:(1)病人有食用某种污染食品史,不食者不发病。&(2)易形成爆发,累及为数与食用污染食品的人数有关。&(3)多发生于夏秋季,一般不形成慢性流行。&(4)停止供应污染食品爆发即平息。&(四)接触传播(contact&transmission)&接触传播包括两类传播方式:1.直接接触传播(direct&contact&transmission)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而引起疾病的传播,例如性病、狂犬病等。2.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contact&transmission)易感者因接触被传染源排泄物或分泌物所污染的某些无生命的物体而引起感染造成疾病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某些呼吸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皮肤传染病等均可经此途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传播中起特别重要的作用。间接传播的流行病学意义,与病原体在外环境中的抵抗力、日常消毒制度是否完善、人们的卫生知识水平及卫生习惯等有关。经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1)病例多呈散发,可形成家庭或同室内成员间的传播。&(2)无明显的季节性。&(3)流行过程缓慢。&(4)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病例较多。&(五)媒介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borne&transmission)&作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节肢动物甚多,有昆虫纲的蚊、蝇、蚤、虱等。蜘蛛纲的蜱和螨。由于传播疾病的种类和方式不同又可分为两大类:1.机械性传播&节肢动物接触或吞食病原体后,病原体在它的体表或体内均不繁殖,一般能存活2~5天。当它们再次觅食时,通过接触、反吐或随同它们的粪便将病原体排出体外而污染食品等,当人们食用这类食品后被感染。例如苍蝇能通过这种方式传播伤寒、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2.生物性传播&吸血节肢动物呆咬处于菌血症、立克次体血症或病毒血症时的宿主,使病原体随着宿主的血液进入节肢动物的肠腔,使肠细胞或其他器官造成感染,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进行繁殖,然后再通过节肢动物的唾液、呕吐物或粪便进入易感机体。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增殖或完成生活周期中某些阶段后始具有传染性,其所需要时间称外潜伏期(extrinsic&incubation&period)。外潜伏期长短常受气温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为数极多,例如鼠疫、斑疹伤寒、疟疾、绦虫病等。还包括大约200种以上的虫媒病毒性疾病。吸血节肢动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1)有一定地区性,病例分布与媒介昆虫的分布一致。&(2)有明显的季节性,病例季节性升高与媒介昆虫繁殖活动的季节一致或稍后。(3)某些传染病具有职业特点,如森林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及野外作业的工人。(4)发病有年龄特点,老疫区病例多见于儿童,新疫区病例无年龄差异。(5)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直接传播。&(六)经土壤传播(soil-borne&transmission)&土壤可因种种原因而被污染,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以直接或间接方式使土壤污染。因传染病死亡的人、畜尸体,由于埋葬不妥而污染土壤。有些肠道寄生虫病的生活史中有一段时间必须在土壤中发育至一定阶段才能感染人,例如蛔虫卵、钩虫卵等。某些细菌的芽胞可在土壤中长期生存,例如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等。这些被污染的土壤经过破损的皮肤使人们获得感染。经土壤传播病原体的意义,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与土壤接触的机会与频度、个人卫生习惯等。(七)垂直传播(vertical&transmission)&孕妇在产前将其体内的病原体传给好的胎儿垂直传播,亦称母婴传播。从广义来看,可分为下列几种:1.经胎盘传播&受感染孕妇体内的病原体可经胎盘血液使胎儿遭受感染,但并非所有感染的孕妇均可引起胎儿感染。可使胎儿感染的病毒有:风疹病毒、水痘病毒、麻疹病毒、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B族病毒、腮腺炎及巨细胞病毒等。2.上行性传播&病原体经孕妇阴道通过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感染,例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3.分娩引起传播&胎儿从无菌的羊膜腔内产出而暴露于母亲严重污染的产道内,胎儿的皮肤、粘膜、呼吸道、肠道均可遭受病原体感染,例如淋球菌、疱疹病毒等。(八)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transmission)&医源性传播指在医疗及预防工作中人为地引起某种传染病传播,一般分两类:1.易感者在接受治疗、预防及各种检测试验时,由污染的器械、针筒、针头、导尿管等而感染某些传染病。2.生物制品单位或药厂生产的生物制品或药品受污染而引起疾病传播。各种传染病流行时其传播途径是十分复杂的,一种传染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例如细菌性痢疾可经水、食物、媒介节肢动物及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因此当某种传染病在人群中蔓延时,必须进行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才能了解其真正的传播途径,从而采取有针对性防制措施。三、人群易感性(herd&susceptibility)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感的程度称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以人群中非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表示。判断某一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易感水平的高低,可从该病以往在人群中流行情况,该病的预防接种情况及对人群进行该病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而定。(一)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原因&1.新生儿的增加&出生后6个月以上未经人工免疫的婴儿,对许多传染病都易感,由于他们体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2.易感人口的迁入&某些地方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区,当地居民病后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对该病的免疫力。当非流行区居民迁入使流行区的人群易感性增高。3.免疫人口的死亡使人群易感性相对升高。4.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有些传染病如天花、麻疹等病后有长期免疫力,有的能维持终身。一般传染病病后或人工免疫后,其免疫力逐渐下降,最后又成为易感者,使人群易感性增高。(二)影响人群易感性下降的主要原因1.预防接种&对易感人群施行人工免疫是降低人群易感性最积极的方法。人工免疫所获得免疫力不能维持终身,故对易感人群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接种。2.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经过一次流行后,大部分易感者因感染而获得免疫,但不能依靠这种方式来降低发病率,因流行后传染源数量增多,有时反而可促进该病传播。3.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隐性感染者虽无症状但也是传染源,不可能期望它的增加来制止疾病传播。(三)人群易感性与疾病流行关系易感者大量减少能抑制疾病的流行,甚至使流行终止。但也不能认为易感者上升至某种水平就一定能发生疾病流行,因疾病的发生必须有传染源的输入。四、疫源地与流行过程(infectious&focus&and&epidemic&process)(一)疫源地&指传染源向周围排出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每个传染源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但一个疫源地内可同时存在一个以上的传染源。一般把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疫点。范围较大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一片称疫区。1.疫源地范围取决于三个因素,即传染源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和周围人群的免疫状态。例如疟疾的疫源地范围,一般以传染源为核心、以按蚊飞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麻疹的疫源地则为传染源周围较小的范围。不同传染病的疫源地大小不一,同一种传染病有不同条件下,其疫源地范围也不相同。2.疫源地消灭的条件(1)传染源已被迁走(住院、治愈或死亡)。&(2)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传染源排至外环境中的病原体。(3)所有易感的接触已度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而未发病或感染。(二)流行过程(epidemic&process)&每个疫源地均由它前一个疫源地引起的,而它又是发生新疫源地的基础。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疫源地被消灭,流行过程也就中断。1.流行强度(epidemic&process)&(1)散发(sporadic):某病在一定地区或国家其发病率维持在历年水平。一般多用于区、县以上的范围。各个病例在时间和空间上常无联系。(2)流行(epidemic):某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发病率的水平。(3)大流行(pandemic):某病发病率远远超过流行时的发病率水平。它的特点是传播迅速,大流行可超越国界而波及许多国家。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既是生物学现象又是社会现象。流行过程又受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1)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通过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起作用。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理、土壤、动植物等因素。其中以气候与地理因素尤为重要。自然因素可直接作用于传染源,对以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影响更大。例如疟疾、乙型脑炎的流行常受气温、雨量和湿度等影响。疟疾病例多在春夏季复发,其时如按蚊密度高,复发病例作为传染源的作用就大。自然因素对传播途径的作用亦大,夏、秋季因暴雨可引起洪水泛滥,如当地猪或鼠类中流行钩端螺旋体病,它们的尿可污染水体,当人们接触污染的水体后可导致钩端螺旋体病爆发。自然因素对易感人群亦有一定作用,寒冷季节,人群室内活动多,接触密切,常出现呼吸道疾病的季节性高峰。(2)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生产劳动及居住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卫生设施、医疗条件、文化水平、防疫工作、经济、宗教等人类活动所形成的一切条件。社会因素作用于三个环节而影响流行过程。社会因素对流行过程既有促进作用亦有阻碍作用。 建国前我国的国境卫生检疫有名无实,不能防止传染病自国外输入,建国后严格执行国境检疫,防止传染病的传入。国家颁布传染病防治法,建立和健全城乡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实行公费医疗与合作医疗,改善劳动人民的就医条件,使传染病的病人能及时得到诊断、隔离与治疗,有力地控制了传染病。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对饮水和食品实行卫生监督与立法,加强粪便、污物的卫生管理,城乡卫生面貌大大改善,许多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得到控制,减少了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为了提高传染病特异性的免疫力,实行全民计划性预防接种,由于实行普种牛痘,很快消灭了天花。60年代广泛应用麻疹减素不活疫苗,消灭了麻疹周期性高峰,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控制了麻疹的流行。类似这类疾病尚有白喉、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等。我国目前在城市和大部分农村的死因谱以心脑血管病、肿瘤居首位,但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尚不够发达,用于发展卫生事业的人力,财力资源仍不足,尤其是边缘地区及山区,因此面临的传染病防制及预防工作任务仍较大。应发展社会经济,增加卫生经费,调动卫生人员的积极性,争取在现有的基础上为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作出新的成就。&
本栏目更多导读:> 问题详情
以下哪一项不是经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A.加强传染源管理、严格消毒制度、注意个人卫生可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以下哪一项不是经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A.加强传染源管理、严格消毒制度、注意个人卫生可以减少传播B.病例一般呈散发和有家庭聚集性C.流行过程缓慢,全年均可发病,无明显季节性高峰D.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发病较多E.急性发病有季节性和地区性特点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网友回答(共0条)
我有更好的答案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下列哪项不是传染源A.病原携带者B.传染病患者C.受感染的动物D.隐性感染者E.有血吸虫尾蚴的钉螺2可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检查是A.补体结合试验B.血凝抑制试验C.中和试验D.特异性IgM抗体检测E.病毒分离
相关考试课程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流行病学精品课程
&&&&&&&&&&&&&&&&&&&&
&&&&&&&&&&&&
&&&&&&学习指南
&&&& 在线题库
&&&电子教案
您当前的位置:&&学习指南&&电子教案&
在线题库--流行病学试题题库-传染病流行病学
发布时间:  访问人数:3930
&&&&作者:张志华
调整文章字体大小:
第九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一、单项选择题
1. 决定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是
A. 临床症状的轻重
B. 是否排出大量病原体
C. 活动范围的大小
D. 疾病的传染期
E. 疾病的潜伏期
2. 传染源是指
A. 体内有病原体的人
B. 体内有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C. 体内有病原体繁殖的人和动物
D. 体内有病原体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E. 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3.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
A. 病原体能通过动物传播到人的疾病
B. 以动物作为传染源,并在动物间传播的疾病
C. 一种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能在自然界野生动物中生存繁殖
D. 一种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能在自然界野生动物中生存繁殖,并只在一定条件下传给人和家畜
E. 经常在某一地区某一人群呈地方性流行的疾病
4. 疫源地范围的大小取决于
A. 传染源的活动范围,排出病原体数量及毒力
B. 传染源的数量,活动范围及周围人口数多少
C. 传染源的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和周围人群的免疫状态等
D. 传染源的活动范围、数量和周围人群的免疫状态
E. 传播途径的特点和病原体所能涉及的范围
5. 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单位是
6. 下列说法哪种是正确的
A. 人群易感性增高,就可导致疾病的爆发或流行
B. 人群易感性降低,就可终止疾病的流行
C. 人群人口数增加,就使人群易感性增加
D. 人群人口数减少,就使人群易感性降低
E. 人群易感性增高,只是为一次流行或爆发准备了条件
7. 根据三个环节两个因素的学说,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是
A.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
B. 传染源、传染途径、易感者
C. 传染来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D. 传染来源、传染途径、易感人群
E.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传染病有
A. &3类23种
B. &2类23种
C. &2类24种
D. &2类35种
E.& 3类38种
9. 下列哪种为我国规定报告的甲类传染病
10. 某单位有十余人吃了某冷饮店的冰棒后感染了痢疾,同时防疫站从冰棒中分离到痢疾杆菌,从而确定冰棒是
B. 传播途径
C. 传播媒介
E. 以上都不是
11. 外潜伏期是指
A. 病人受感染后所经过的时间
B. 病原体在体内存活的时间
C. 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或完成其生活周期的某一阶段后,才具有传染性的时间
D. 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存活的时间
E. 病原体在食物或水中存活的时间
12.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定义是
A. 各种传染源不断向外界排出病原体
B. 病原体侵袭易感者
C. 病原体在中间宿主中的传代
D. 病原体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不断更迭其宿主的过程
E. 病原体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的过程
13. 下列哪一项不是水平传播
A. 空气传播
B. 经水传播
C. 产前期从母亲到后代之间的传播
D. 经食物传播
E.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14. 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有
A.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预防接种工作
B. 流行后免疫人口的增加
C. 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的增加
D. 新生儿在人群比例的增加
E. 免疫人口的迁入
15. 下列哪项不是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特征
A. 病人有进食某共同食物的病史,不食者不发病
B. 如食物属一次性大量污染,用餐者中可呈现爆发,并且病人临床经过往往较重
C. 停供该食物后,爆发即可平息
D. 夏季多发
E. 无职业、性别差异
16. 下列哪项不是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A. 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时限
B. 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C. 判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D. 评价预防效果好坏
E. 判断传染病传染力的大小
17. 那种传播途径引起的传染病多见于儿童
A. 经空气飞沫传播
B. 经食物传播
C. 经水传播
D. 经虫煤传播
E. 日常生活接触
18. 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时限,取决于疾病的
C. 临床症状期
19. 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为
A. 新生儿的增加
B. 易感人口的迁入
C. 免疫人口的死亡
D. 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E. 预防接种
20. 我国规定甲类传染病报告时限在城镇最多不超过
E. &10小时
21. 下列哪一种是用来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的措施
C. 预防接种
D. 疾病监测
E. 卫生监督
22. 传播途径是指
A. 病原体更换宿主在外界环境下所经历的途径
B. 传染病在群体或个体间的传播
C. 病原体由母亲到其后代间的传播
D.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的过程
E. 病原体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23. 影响和制约疾病流行的两因素指的是
A. 自然因素、气候因素
B. 气侯因素、地理因素
C. 地理因素、社会因素
D. 社会因素、气侯因素
E.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24. 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住所后对疫源地进行的一次彻底消毒称为
A. 预防性消毒
B. 疫源地消毒
C. 随时消毒
D. 化学消毒
E. 终末消毒
25. 预防接种的目的是
A. 提高人群易感性
B. 降低人群易感性
C. 提高人群非特异免疫水平
D. 降低人群非特异免疫水平
E. 以上都不是
26. 下列那种情况可以抑制传染病的流行:
A. 人群免疫性降低
B. 人群易感性升高
C. 人群易感性降低
D. 人群数量增加
E. 人群数量减少
27. 下列那种是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A. 伤寒菌苗
C. 麻疹疫苗
D. 白喉类毒素
E. 破伤风抗毒素
28. 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不具备下列那种特征:
A. 多呈爆发流行
B. 病例一般多呈散在性出现
C. 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发病者较多;
D. 病例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E. 加强传染源管理及严格消毒制度后,可减少病例发生。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些因素可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
A. 在人群中有计划地开展预防接种
B. 易感人口的迁入
C. 新生儿增加
D. 隐性感染者增多
E. 病原体变异
2.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有
A. 判断暴露时间,寻找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B. 确定接触者留验、医学观察或检验期限
C. 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D. 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E. 有助于判断爆发流行类型
3. 健康病原携带者的流行病学意义,主要取决于
A. 携带者的卫生习惯
B. 携带者的性别
C. 携带者的职业
D. 携带者的年龄
E. 携带者所处环境的卫生水平
4. 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有:
A. 预防接种
B. 易感人口的迁入
C. 新生儿增加
D. 隐性感染人口增多
E. 病原体变异
5. 疫源地消灭的条件为:
A. 传染源被移走或不再携带病原体
B. 传染源散播外界环境的病原体被彻底消灭
C. 周围所有易感者经该病的最长传染期后不在发病
D. 周围所有易感者经该病的平均潜伏期后不在发病
E. 周围所有易感者经该病最长潜伏期后不在发病
6. 对接触者的预防措施包括:
A. 医学观察
C. 应急接种
D. 药物预防
E. 住院隔离
7. 对易感者的预防措施
A. 免疫预防
B. 药物预防
C. 个人防护
D. 报告登记
8. 下列那些疾病为我国规定检疫的传染病:
B. 斑疹伤寒
9. 下列哪些疫苗为我国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疫苗:
A. 麻疹疫苗
B. 白百破混合制剂
C. 脊髓灰质炎疫苗
D. 乙肝疫苗
10. 下列哪些因素可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
A. 有计划地实施预防接种
B. 易感人口的迁入
C. 新生儿增加
D. 隐性感染者增多
E. 病原体变异
三、名词解释
1. 流行过程(epidmic process)
2. 传染源(souree of infection)
3. 病原携带者(Carrier)
4.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5. 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 transmission)
6. 垂直传播(Vertical tramsmission)
7. 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lity)
8. 疫源地(infectious focus)
9. 国境卫生检疫(international of nealth quarantine)
10. 留验(modified quarantine)
11. 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
12. 计划免疫(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
13. 扩大免疫计划(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 EPI)
14. 预防接种(Vaccination)
15. 冷链(cold chain)
四、简答题
1. 试述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
2. 试述“三环节”和“两因素”在流行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
3. 简述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4. 试述人群易感性与群体免疫的关系及其在防疫工作中的意义?
5. 试述社会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
6. 试述以“预防为主”的策略意义?
7. 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中地位?
8. 试述计划免疫在传染病预防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
1. D& 2. D& 3. D& 4. C& 5. C& 6. E& 7. E& 8. E& 9. C& 10. C
11. C& 12. D& 13. C& 14. D& 15. D& 16. E& 17. A& 18. D& 19. E& 20. A
21. A& 22. A& 23. E& 24. E& 25. B& 26. C& 27. E& 28. A
二、多项选择题:
1. BCE& 2. ABCD& 3. ACE& 4. AD& 5. ABE
6. ABCD& 7. ABC& 8. ACE& 9. ABCE& 10. BCE
三、名词解释:
1. 流行过程:指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又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人群中发生的,是一种社会现象。
2. 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3. 病原携带者:是指感染病原体无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根据携带病原体种类的不同又可称为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
4.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宿主之前,在外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
5. 医源性传播:指在医疗和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其传播有两种类型:①实施治疗、检查或预防措施时由于器械或仪器等被污染或消毒不严;②使用药物或生物制品和血液受到污染等。
6. 垂直传播: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又称母婴传播。其传播方式有:①经胎盘传播;②上行性传播;③分娩时引起传播。
7. 人群易感性: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感的程度。人群易感性高低取决于构成该人群的易感者在人群中所占比重大小,易感者的比重增大,人群易感性升高。
8. 疫源地:指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所能波及的地区。
9. 国境卫生检疫:为了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和国内传出,在一个国家国际通航的港口、机场、陆地边境和国界江河口岸设立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对进出国人员、交通工具、货物、行李和邮件等实施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这种综合性措施称为国境卫生检疫。
10. 留验:是检疫措施之一,对染疫嫌疑者,将他们收留在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限制活动范围,实施诊察检验。一般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应进行留验。
11. 终末消毒: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住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消毒,以完全清除传染源散播、留下的致病微生物。一般来说,致病微生物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强的疾病,才需要进行终末消毒。
12. 计划免疫:是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或最终消灭针对性疾病的目的。它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预防措施。
13. 扩大免疫规划:70年代WHO提出的,其规划要求坚持免疫方法与流行病学监督计划相结合,防制天花、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结核等传染病,其中心内容,一是要求不断扩大免疫接种覆盖面,使每个儿童在出生后都有获得免疫接种机会;二是要求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疫苗种类。
14. 预防接种:利用生物制品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使之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抵抗力,保护易感群体,以预防传染病。它是实施计划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15. 冷链:为了保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均在适当的冷藏条件下进行而所需要的多环节链式贮存、运输设备称为冷链。它是实施计划免疫的重要内容,是保证疫苗质量的主要措施之一。
四、简答题
1. 答: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虽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一些古老的传染病尚未有效控制;新发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动脉硬化症及某些癌症等慢性病与微生物感染有关。传染病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
2. 答:“三环节”是构成流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只有三个环节同时存在并相互连接、相互作用传染病才会在人群中发生和蔓延,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则流行过程即可中断。三个环节能否相互连接,受“两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社会因素更重要。社会因素不仅促使流行过程的发生,而且可以制止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以至消灭。
3. 答:根据潜伏期:① 可推测病人暴露(感染)日期,以追踪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
② 确定接触者留验和医学观察期限;
③ 可确定接触者应急接种时间;
④ 可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潜伏期的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4. 答:人群易感性和群体免疫状态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群体免疫水平高,人群易感性低。人群易感性高低与传染病的流行有密切关系。当人群中免疫人口达到一定比例,可终止传染病流行。
5. 答:社会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 社会因素促使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② 社会因素也可制约传染病的发生、蔓延,以至消灭。
6. 答:预防为主是指防治传染病要重视预防措施,要从防治疾病的发生入手,通过采取各种防治措施使疾病不发生、不流行。预防为主,不是不重视治疗,而是要求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立足于防。
7. 答:健康教育是提高人们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的活动。群众健康知识越多,健康需求越迫切。健康知识对控制和预防传染病是一种重要武器和卫生资源,是一种低投资高效益决策。
8. 答:计划免疫是预防接种的发展,远远超出了预防接种意义。它有明确的免疫规划和策略,是一个综合性预防措施。计划免疫是一项投资小,收益大工作。
注:如有转载文章的要注明出处!
联系电话:
                      
版权所有&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染病流行是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