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地理知识的地形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什么?()地理知识

无标题文档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设计
(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管理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 博士)
一、关于地理学习活动的概念
1. 地理学习活动的概念阐释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壁上有这样一段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段话强调了学生学习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应该让学生动用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地理课程的设计不仅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地理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逐步养成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的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活跃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扎实的地理实践能力。新课程倡导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提倡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倡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加强收集信息的能力,加强交流与合作,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上述要求,主要依靠地理学习活动来完成。
地理学习活动,有各种不同的界定。狭义的“活动”,指地理课外活动。广义的“活动”,包括学生在课堂的地理学习活动和课外进行的地理学习活动,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回答问题、收集资料、积极思考、相互讨论、辩论和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学习方式或过程。是学生除了被动听课以外的各种学习活动。
地理学习活动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动”,包括动耳听、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动脚走。二是“生动”,包括教师引导下的“动”和学生主动的“动”,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动中体验,在动中发现问题,在动中进行科学探究。
2. 教学中地理学习活动的运用
教学中的地理学习活动,着重强调“地理学习过程”,注重实践与运用的环境。包括阅读和绘制图表、地理实验、地理制作以及讨论和辩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教师应注重利用活动进行地理教学,注重活动设计,注意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地理学习活动的特点:
( 1 )活动是信息的载体。活动中含有各种信息和条件,为学生进行实践,发现问题,探究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在活动中与社会和自然接触,使合作学习等方法得以进行,使社会和自然界成为地理大课堂,使地理知识变为对生活有用的知识。
( 2 )活动是实践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发现。学生通过活动提高实践能力,比如制图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
( 3 )活动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使地理教学“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课程目标得以实现。
二、国外地理教育中地理学习活动简介
(一)美国地理学习活动简介,以《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科学发现者: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为例
1. 美国地理学习活动以实验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体现地理课程的科学性和探究性。
美国教科书中的“实验”类似于我们提出的活动,如“观察矿物的形状”、“鉴别矿物”、“模拟地震”称为探索实验;“制作晶体模型”、“不同火成岩的比较”、“制作地震烈度图”称为迷你实验;“制作并使用表格”、“分析科学图表”、“解释塑造地形历史的地质事件”称为技能实验;“制作矿物图签”、“设计一个太阳能海水淡化器”、“设计一个能量高效利用的建筑”称为设计实验;“制作古地磁图”、“绘制地形剖面图”、“查明污染物的来源”称为地学制图实验;“危险火山排序”、“星系的分类”称为网络实验;“探寻岩石的变化”、“震中的定位”、“鉴别恒星的光谱线”称为地学实验等。这些地理实验活动充分体现了地理课程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探究性。
2. 美国的地理学习活动以信息资料的收集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美国地理教科书中还有一个专门设置的“实践活动”,经常让学生通过到专门的网站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以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教科书中 43 个实践活动,其中 32 个是让学生“登陆地球科学网站: .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1 )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相关知识,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
【案例 2-1-1 】“了解更多北极熊的知识,登陆地球科学网站: . ”
【案例 2-1-2 】
“了解更多冰川的知识。请登陆地球科学网站: . ”
( 2 )提高技能要求,增加学习难度。①培养组织语言和文字的技能。
【案例 2-1-3 】“以小组形式讨论解决贝加尔湖生态破坏问题的方案。如何使贝加尔湖及其生物群落与该地区的工业共存?登陆地球科学网站
,进一步了解拯救贝加尔湖及其周围生物群落的行动。”
【案例 2-1-4 】“了解更多地球上四个系统的知识,登陆地球科学网站
。利用你学的新知识,为地球上的四大主要系统各写一个问题。”
【案例 2-1-5 】了解更多关于地震造成的破坏,登陆地球科学网站
。研究 2008 年 5 月发生在中国四川的汶川大地震。描述目击者可能看到的景象。
②培养填图、绘图技能。
【案例 2-1-6 】“登陆地球科学网站:创设一幅美术馆的图。”
【案例 2-1-7 】“了解更多关于云的知识,登陆地球科学网站
。制作一张海报或简报来展示你一个星期内观察到的云的类型。”
【案例 2-1-8 】“了解更多关于锋面天气的知识,登陆地球科学网站
。找一幅当天的气象图,在图上标注各种锋。”
【案例 2-1-9 】“了解更多关于热带的知识,登陆地球科学网站
。设计一个维恩图,对比和比较三种主要的热带气候。”
【案例 2-1-10 】“了解更多关于潮汐的知识,登陆地球科学网站
。研究地球上最适宜观察潮汐的地理位置。将这些位置点标注在世界地图上。”
( 3 )其他的实践活动。
【案例 2-1-11 】“了解更多关于雷暴的知识,登陆地球科学网站
。制作一个反映 10 种雷暴事实并包含相关安全提示的书签。”
【案例 2-1-12 】最近的一项研究预测,当海平面抬升 1m 时,纳税人上交美国政府税款中的
亿美元得用于海岸建筑设施的保护和修缮。这是一笔合理的支出吗?和你的同学讨论这个问题。
【案例 2-1-13 】写一篇简短的文章,比较中国黄河、埃及尼罗河和美国密西西比河的洪水特点。
【案例 2-1-14 】研究有关《蒙特利尔条约》的最新信息。 1999 年增加了什么修正条款? 1999 年以来发生了什么事件?写一份简短的报告,解释《蒙特利尔条约》的新近目标和变更情况。
【案例 2-1-15 】你们当地的机场使用了 ASOS 吗?到地球科学网站去找找哪些机场使用了 ASOS ,或者与你们当地的机场取得联系。写信给机场官员,了解在装置 ASOS 之前及其以后航空事故的统计数据。自从机场实施了 ASOS 以后,航空事故的数量是不是已经发生了变化?根据这一信息,写一份有关继续使用 ASOS 的意见报告。
【案例 2-1-16 】在发生雷暴时,哪里是最为安全的地方?如果你被困住在野外,你该怎么办?收集一些防范闪电的安全常识,然后编制一本安全手册,在你的学校里散发。
【案例 2-1-17 】珠穆朗玛峰真的比 1954 年长高了 2m 吗?假设它的平均抬升速度为每年 6.5mm ,计算一下从第一次测量后珠穆朗玛峰升高了多少米?这与最近的测量结果相比结果如何?
(二)俄罗斯地理学习活动介绍,以《俄罗斯地理( 8 — 9 )》为例
1. 注重“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体现地理课程的生活性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加强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地理的角度培养学生认识身边的世界、培养生活实践能力,是俄罗斯地理教育中比较提倡的。俄罗斯地理教科书中设计了很多学生所在地区的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紧密。
【案例 2-2-1 】俄罗斯地貌为什么会发展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1 )现在哪些过程对地形地貌的形成产生影响?说出它的特点。
( 2 )在俄罗斯有哪些冰川的地貌?
( 3 )哪些是侵蚀地形地貌?请举例说明。
( 4 )在你们生活的地区地形地貌现代形成进程是怎样的?
【案例 2-2-2 】
( 1 )列举山区中经济活动的特点?
( 2 )举例说明在我们生活的地区有哪些人造的地形地貌?
2. 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
( 1 )思考探究类作业活动的比重远远大于操作类和讨论类作业活动的比重
在这本教科书中,各种活动类型数量分布见表 1 。
表 1 :俄罗斯教科书各类作业活动类型分布表
探究思考类
数量(题)
比例( % )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这本教科书中,探究思考类作业活动较多,占到 72.7% ,其次是阅读类作业活动,占到 23.9% ,这两类作业活动已经占到 96.5% 。余下的是讨论类作业活动和操作类作业活动,占的比重很小,尤其是操作类作业活动,在教科书中只有 1 题。
( 2 )注重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案例 2-2-3 】在“ §6. 广阔的俄罗斯面积”中有“对下面截然相反的两个观点进行评价,在班级举行一个学术辩论会,题目是:俄罗斯广阔空间的利与弊。”这是一个辩论题,这类题在辩论的准备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辩论时主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案例 2-2-4 】针对下面七个问题,对俄罗斯和西西伯利亚平原的矿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的特点进行比较。
1. 俄罗斯领土位于什么地方?
2. 俄罗斯领土属于哪个地质构造单元?
3. 哪种发展阶段构成了这个领土?
4. 领土的平均高度、最低高度和最高高度是多少?
5. 有哪些外部力量在过去和现在一直参与了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
6. 这样或那样的进程创建了哪些地形地貌,它们都分布在哪里?
7. 什么样的自然现象与地质和地理构造相关联?和地形和地貌的特点相关联?
这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学生首先需要回答这 7 个问题,之后对这 7 个问题的答案进行提炼,最终才能解决“对俄罗斯和西西伯利亚平原的矿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的特点进行比较”这个问题。这个综合题旨在培养学生用综合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视角。
( 3 )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
“ §10. 对领土进行地理研究的阶段和方法”中对学生进行了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如:
【案例 2-2-5 】“俄罗斯未经考察的空白点是什么时候、被谁填补的?利用各种不同的地理信息资料来写一个关于考察的报告。”“确定你们所在城市不同地区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在居民区、工业区,在汽车生成线或者旅游区,在同一时间测定上述地区的温度和湿度)。你能够得出什么样的规律呢?”
“ §13. 俄罗斯的地形地貌”中教给学生如何运用比较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终身研究和学习的能力。如:
【案例 2-2-6 】“按照绝对高度和人口密度的指标,比较哪些地方更适合人们居住?”“在俄罗斯的哪些区域里流水对地形地貌有影响?哪些区域里风对地形地貌有影响?”
【案例 2-2-7 】“回忆地理课本中大陆和大洋,哪些国家的居民全年就穿 1 — 2 套衣服。”“气候条件的舒适性是由什么条件决定的?”“你居住的地区是属于哪个舒适水平?”“有哪些与气候条件相关联的不利现象,指出其原因,标注出该区域的位置,并指出对人的生活和活动的影响。”“在你生活的地区有哪些土壤类型?”“在你生活的地区存在着农业土地的运用问题吗?”“写出自己州(区、加盟共和国)的地形特点。”
这些问题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地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培养学生善于将地理问题生活化的意识和方法,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案例 2-2-8 】“比较 39 图和俄罗斯人口密度图,得出比较结论。从舒适的角度出发,看城市里的百万富翁都住在哪些区域?居住在不舒适地区的城市居民最多有多少人?”“比较气候地图和交通地图得出以下结论:气候条件对铁路和公路交通网络的发展特点有影响。”
这样的习题可以培养学生用比较的视角和方法来解决地理问题。
【案例 2-2-9 】“如果在远离北面的海岸地区有群山的话,那么在俄罗斯平原的中部地区有什么样的气候条件呢?”
一种大胆的假设,让学生认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案例 2-2-10 】“你已经知道了存在着西风漂移,西方漂移即气团从西欧向俄罗斯领土的稳定移动。这些气团使气候变得温和,想一想,这些气团的漂移有哪些生态上的效果。”
由气候的作用,联系生态作用,体现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培养学生善于用综合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使学生学会评价的方法,如“对俄罗斯的土壤的主要类型进行评价,指出其中哪个是最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在森林地区分布着哪些土壤类型?”
3. 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教科书中,在对俄罗斯地理描述的同时,注重各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案例 2-2-11 】例如,在开篇引言中这样写到: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将要开始学习地理中较特殊的部分——自己祖国的地理知识。“祖国”和“地理”两个概念很明显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你出生在这里,你的祖先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而你也正在这里生活着。在这里故乡的大自然环抱着你,故乡的文化、语言和生活方式熏陶着你。俄罗斯著名的教育家 К.Д.Ушинский 这样说:“除了我们国家,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但是每个人只有一位亲爱的母亲,也只有一个祖国”。这样的开篇让学生油然而生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依恋和感激的情感。
【案例 2-2-12 】“随着时间的发展, ЗГП 有变化吗?表现在哪些方面?说说自己的猜测。”该案例旨在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案例 2-2-13 】“ В.О.Ключевский 在考察了俄罗斯历史之后,是如何确定俄罗斯特点的?”“俄罗斯殖民方针是如何改变的?是在哪些历史阶段改变的?”“ 19 世纪沙皇俄国把哪些领土并入了自己的版图?”该案例注重历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旨在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品质。
【案例 2-2-14 】“俄罗斯的自然条件对俄罗斯居民的性格有影响,你同意历史学家比尔加耶夫的这个观点吗?”该案例旨在培养学生要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培养学生辩证地、综合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有的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如“ В. И. Вернадский 认为:人是巨大的地质力量,指出本观点的公正性。”
(三)其他国家。
如英国课程标准中提供了多个活动案例。每个案例由题目、活动描述、活动目标和活动评析等 4 个部分组成。“活动描述”呈现活动的主要过程;“活动目标”有利于对活动的目的进一步认识,并在活动实施时把握活动的方向;“活动评析”是对活动的具体过程、达标情况作具体分析,对教师操作更有指导意义。案例的题目有“近与远”、“学校的用地情况”、“当地河流考察”、“当地购物街的情况”、“学校所在地的天气”、“土地利用类型”、“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等等。可见,英国课标中的活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关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学习。
三、地理课程标准的活动要求
1. “课程性质”中的活动内涵:
表 2 : 新旧课标课程目标对比
原课标( 2001 版)
新课标( 2011 版)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与原课程标准相比,课程性质由综合性和地域性变为综合性、区域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等五个性质,突出了地理学习中的生活性、实践性,突出了教学中活动设计的方向和操作的可能性。地理课程的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是地理课程的特点,但并不是独特的特点。地理课程的思想性表现在:地理课程蕴涵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思想教育内容,具有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等的核心论题。地理课程的生活性表现为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地理课程的实践性表现在课程内容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加强地理课程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非常有利,如通过天文观测、气象观测、地震观测、环境质量监测以及简易地图绘制、地理模型制作等活动,可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积累各种地理表象,丰富地理感性知识。通过实践活动能接触到一些远比地理课本知识复杂的地理问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此外,实践活动还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开拓和进取精神。
2. “课程理念”中的活动内涵
表 3 : 新旧课标课程理念对比
2001 版课程标准
2011 版课程标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 “ 发现闪光点 ”“ 鼓励自信心 ” 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共同的核心就是地理课要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地理课程具有科学、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诸多价值。中学地理课程应该关注学生对日常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理解,也应该能够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并促进每个孩子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培养的是适应 21 世纪社会所需要的新人,这种新人是具有坚强人格与自我发展意识、能够不断学习与实践、善于想象与创新的新人。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地理课程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意识和地理学习能力的内容。地理学习的意识就是在遇到新的地理事物时,会想到要去了解、要去探索,也就是能够主动学习地理。如,在遇到与查询空间地理知识有关的问题时,能够想到使用地图,这就是运用地图的意识;在面对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时,能够自觉从不同于教科书和教师讲授内容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究,去独立解决问题,这就是地理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地理学习的意识的形成与习惯的培养有关,如果经常要求学生使用地图回答相应的地理问题,经常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的运用地图的意识和创新意识就容易建立起来。地理学习意识的建立也与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关,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时,就会逐渐形成了解、探索地理新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地理学习能力包括获取、领会、处理、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发现地理问题的能力,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选择和决策的能力。
“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地理课程的开放性,与地理学科的开放性特点有关。地理学科的开放性特点,使得地理课程横跨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两大领域,它既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相联系,又与历史、政治等社会学科相联系。因此,教学中选择多种地理教学方式方法,教师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 “课程目标”中的活动要求
地理认知目标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着重技能目标进行解析。
各国地理课程目标大都围绕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能力培养、地理观念这三大核心层面进行构建。而在课程目标的三大核心层面,比较突出地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淡化、简化具体知识内容,强化、细化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
“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原课标中表述为“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提高了能力要求。
地理读图技能 :主要指阅读与使用地图和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地球仪是地理课必不可少的“工具”,地球仪的使用是地理学习的基本功。经常阅读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经纬线的分布、地轴、极点等知识,理解地球运动方式、地球昼夜更替、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四季变化、地球热量分布的不均、地转偏向力、飞机航线的捷径等问题,也可以熟悉海陆位置、地势高低、国家分布等区域地理知识。因此,地球仪是每节地理课的“必备品”。相对而言,地理教师对地图教学比较重视,但是读图技能的提高仍然是一个需要加强的问题。不少学生存在“读单要素地图易,读多要素地图难”;“读人文地图易,读自然地图难”;“读具体地理事物分布易,读抽象等值线地图难”;“读平面图易,读剖面图难”等问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加强读图技能的训练,并注意将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
地理信息技能 :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地理操作技能 :这里所指的地理操作技能主要是指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当前,我国中小学推行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意义重大。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简便易行的地理观测、实验、调查活动。例如,家乡的气候、地形、河流的观测;锋面、密度流、自流井、水土流失、热力环流等方面的模拟实验;人口、商业点、城市绿化、城市交通、热岛效应等调查。
四、地理学习活动的设计
1. 地理学习活动的类型
地理学习活动包括阅读地图和景观图片,阅读文字资料;绘图、填图;观看录像、视频;讨论、辩论;实验、制作;游戏、角色扮演等;地理观测活动,如气象观测、天文观测、地震观测、地理野外观测等;课外阅读和写作活动,如阅读与地理有关的书刊,上网查找资料,撰写小论文等;乡土地理调查活动,如环境质量调查、社区人口调查、水污染调查等;地理竞技活动,如地理知识竞赛、地理技能技巧活动,还有地理参观、地理旅游等活动。地理调查、地理观测等活动体现了地理学科特点,显示了地理学科的优势,这些活动对于进行地理探究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实现地理学科的课程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设计和安排这些活动,要引导、激励学生参与这些活动。
图 2 地理学习活动类型
2. 地理学习活动的设计
( 1 )阅读、绘制图表的活动
依据阅读活动的形式不同,可分为地理文字阅读活动、地理图像阅读活动、地理视频阅读活动。地理文字阅读活动主要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材料内容,包括地理事物的特征和数据;地理图像阅读活动主要以图像的形式呈现材料内容(当然也可以把文字和图像相结合,共同呈现材料内容);地理视频阅读活动是挖掘电影或视频中的地理元素,并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以动态的形式承载地理教学内容。例如挖掘大家耳熟能详的动画片《狮子王》中地理景观的变化,来展示分析非洲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的特点。
阅读图表 :阅读图表是地理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较多的活动。地理教学离不开图。图表包括各种地图、景观图片、表格。通过阅读图表,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来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课程标准要求地图方面的基本技能包括: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高度、识别地形、选择地图、在地图上查找信息等方面。课标的活动建议举例:“在地图上查找地名并选择到达该地点的最佳交通路线;使用地图、手持定位仪等进行定向越野活动”。这是课标中明确规定的量算距离、查找信息等内容。
辨别方向。选择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包括能在各类地图(指向标地图、经纬网地图和无特殊方向标志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在地图上辨别两点之间的相对方位。
判读经纬度。在经纬网地图上,判读某地经纬度以理解该地的地理位置及其地理意义。要能在明确经纬度标识的地图上,读出经纬线交叉点的经纬度。学会在没有南北纬和东西经标识的经纬网地图上判别南北纬和东西经。
估算高度。在地形图上进行。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关键是要明确等高线值和等高距,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则要看明白高度表。
识别地形。要求学生能在地形图上识别主要地形,要使学生通过读图找出五种地形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在地形图上的表现。一般情况下,让学生在地形图上分别比较山地与盆地、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等高线分布特点。
选择地图。学生首先了解不同比例尺地图所承载的信息差异,之后根据所要查找的地理信息的性质,选取适当比例尺的地图,并学会在图上查找地理信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的,如平面图、导游图、交通线路图等,学生要熟悉这几种图的内容特点和阅读方法,能顺利从这些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另外,强化学生的用图意识,使他们在遇到有关的地理问题时,主动地到地图上查找,并逐渐养成用图的习惯。
观看录像、视频。视频能动态反映地理事物发展的过程,更加生动地表现地理特征,观看视频活动还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
教学中图表的阅读非常重要。
运用图表可以进行数据的比较。表格可以是成品或者是半成品,给出全部内容或者其中的一部分,让学生填出其余的部分,之后阅读填好的表格,得出有关的地理信息。
【案例 4-1-1 】阅读下表,比较表中各国的人口密度。
表 4 :澳大利亚、中国、印度、俄罗斯和美国的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人 / 平方千米)
上表是利用原始的数据列表进行比较,可以使数据更加直观,更加一目了然。学生只要看到这个表格,就能清楚地了解澳大利亚、中国、印度、俄罗斯和美国的人口密度情况。
【案例 4-1-2 】将下表补充完整,比较亚欧两洲地形特点。
表 5 :根据已经填写的项目,将其余各项补充完整。
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地面起伏大,高地悬殊
主要地形类型
地形分布特点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
最有特色的地形
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岛弧
上表是对比分析亚、欧两洲的主要地形差异,不是全部内容都需要学生填写,教师已经给出了其中的部分内容,学生按照给出的部分,填充其余的部分。学生在填充表格的过程中完成地理数据的比较,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进行对比的能力。
【案例 4-1-3 】填出下表中的空项,比较印度河与恒河。
表 6 : 将印度河与恒河资料补充完整
注入的海洋
上表是通过填表对比印度河和恒河的有关知识。填写的内容很简单,教师将表格呈现给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填写出来。通过补充完整的内容,让学生读表,总结地理信息,提高学生阅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绘制、制作图表 。地理教学中,最常绘制的图表就是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通过图表的绘制,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技能。制作好的图表可以进行运用,利用自己制作的气候图,总结气候特征,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兴趣。“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按如下步骤完成:①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均分成 12 段,逐月标上月份。②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温带差标上气温刻度。③将表格中 12 个月的气温数据,在图中用点标注出来,再用平滑的线把各点连接起来,画出一条曲线。④在图的适当位置写上图名,完成气温曲线图。在实际绘图时,会遇到许多问题,如图幅的大小、纵坐标刻度值的选定、点的大小、怎样使曲线平滑等等。这些问题地理教师不一定要先教学生怎样处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学生会自己摸索出经验来,技能水平差一些的学生,可在遇到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这样,学生对这项技能的掌握会更为顺利。
运用图表处理地理信息,可以使数据形象化,直观简洁,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图表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地理事物发展和分布的规律性。因此,当我们需要使用较多的地理数据时,首先考虑将它们图表化。地理数据的图表化除了数字数据外,文字信息也可以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图表既是学生获取区域地理信息的工具,也是学生加工地理信息的工具。最简单的学习活动就是填写图表。
【案例 4-1-4 】将下表填写完整。
表 7 :填写东南亚各国首都及其邻近的大河名称
复杂一些的活动是给出文字信息,让学生用图表的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资料本身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要求学生选择最适合的图表形式展示信息成果。如下面一个例子。
【案例 4-1-5 】下面一段文字给出了各洲土地资源的有关资料,请列表整理资料。
亚洲土地资源中的耕地比重最高( 16.5% ),依次是欧洲( 12.7% )和北美洲( 12.0% ),而在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土地资源中耕地的比重则较低,均在 5~6% 上下。在土地资源中多年生作物土地所占的比重也以亚洲为最高( 2.0% ),依次为非洲( 0.9% )、南美洲( 0.8% ),北美洲和欧洲(均为 0.7% )、大洋洲( 0.4% )。至于多年生牧场土地在各洲土地资源中所占的比重以大洋洲为最高( 48.6% ),依次为亚洲( 35.8% )、非洲( 30.4% )、南美洲( 29.4% )、北美洲( 16.3% )和欧洲( 8.1% )。由于上述三项土地都属于农用地范畴,因此,在各大洲土地资源中农用地比重最高的是大洋洲( 54.9% ),依次为亚洲( 54.3% )、非洲( 37.5% )、南美洲( 36.6% )、北美洲( 29.0% )和欧洲( 21.5% )。以上土地类型的比重状况与各大洲的经济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表形式进行归纳整理,使上述数据看上去一目了然。也可以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软件制作图表,能够使图表更加美观,更加吸引人。
( 2 )地理制作和地理实验。地理制作活动和实验活动,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对于技能形成,提高学习兴趣和科学精神,有重要意义。开展地理实验,是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有利。有利于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这里着重介绍地理制作。
地理制作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案例 4-2-1 】“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等。”
本活动对应的课标是“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人们为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地球表面的整体面貌,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贯穿于初中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利用地球仪,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表海陆分布、通过直接观察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认识经纬线的特点,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可以形象地演示地球的运动,帮助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案例 4-2-2 】“利用泡沫塑料、沙土或海绵等制作地形模型。”
这是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相对应的课标要求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如山峰、鞍部、陡崖、山脊和山谷。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山峰、鞍部、陡崖、山脊和山谷等不同地形部位的特点,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达到课标的要求。
【案例 4-2-3 】“自选实验材料或使用计算机,模拟海底扩张、大陆漂移。”
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活动。通过视频或计算机制作的动画,形象演示海底扩张、大陆漂移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演化的历史,感受使自然界发生变化时的巨大力量。
【案例 4-2-4 】“收看(听)和记录天气预报内容,模拟预报天气。”
该地理学习活动体现了地理课程的生活性和实用性,课程标准要求“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在现代社会中,天气预报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关注的。通过天气与气候的学习,学生应能听懂、看懂天气预报。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是现代公民的一种素质,是学生应掌握的一项技能。教学中,通过学生收听和记录的天气预报的内容,模拟天气预报员进行播报,使学生深入理解天气概念的组成及特点,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是,由于电视台等媒体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和天气图每过一段时期可能有所改变,因此,学习时应注意当时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学生能够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天气图后,会对电视台天气预报产生兴趣。教师适时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实际意义,从而更加主动地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
地理数据的计算,也属于地理制作的范畴。
在地理课上,能让学生动手算一算的简单问题,尽量让学生真正去做,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讲地理数据的印象,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讲到某一地区气候从沿海到内陆、由海洋性过渡到大陆性问题时,可以用同纬度上位于沿海地区和位于内陆地区的两个城市的气温及降水量资料进行对比讲解,可以通过气温和降水量差值的计算,得出沿海城市气温和降水变率小,具有海洋性特征,而内陆地区城市气温和降水变率大,呈现明显的大陆性特征的结论。计算数据很简单,但是通过计算,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并通过简单计算,得出重要的结论,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成果和奖励,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地理知识,并有助于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案例 4-2-5 】欧洲的主要河流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如下计算:
表 8 :欧洲主要河流
长度(㎞)
通航里程(㎞)
通航里程占河流总长度( % )
同样,计算很简单,但是学生可以通过计算,得出欧洲河流通航里程长的结论。教师还可以将这个数据与亚洲的大河进行比较,使这个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进一步,让学生讨论这个结论对欧洲经济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影响?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3 )地理竞技活动。如地理知识竞赛。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地理知识的前提下,可以开展地理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复习和巩固知识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小组合作精神,提高竞争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活动都是在分工合作的前提下开展的,因此,善于与人合作是学生走向社会后需具备的基本意识和能力。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既会面临竞争,同时也需要与人合作。竞争和合作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地理竞赛类游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合作竞争的“小社会”,学生在游戏中相互协作,分工查找资料,合作回答问题。一般竞赛游戏主要用在复习巩固阶段,因为这个阶段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游戏容易开展,而且教学的竞赛形式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快速问答的游戏。这种游戏主要是让学生在问答式的互动活动中学习地理知识。对于复习内容,可以采用小组间竞赛的方式,小组间竞赛是分组学习的重要方式。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其开放性表现在地理学习的环境是开放的。小组的组长可以由学生推选,组内的分工可以协商确定,学生之间通过人际交流进行学习,必然会形成交流、分享、观点碰撞、“双赢”等局面,学生能够接触到来自不同学生的信息和想法,可能形成的成果是计划中没有预设的,这些也是课程实施开放性的体现。教师指导让每个小组编制出 5~10 个是非题或简答题,制成问题小卡片,让其他小组进行快速回答,同时自己小组也要准备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教师对提问的数量和回答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出优胜小组予以表扬。
【案例 4-3-1 】“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进行专题知识竞赛。”相对应的课程标准提出“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秦岭—淮河一线是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自然地理内容唯一明确要求掌握的地理分界线。按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能在地图上明确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说明这一界线的地理意义。通过专题知识竞赛,让学生熟练掌握以下知识: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自然地理上一条重要的分界线,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1 月 0 ℃等温线、 800mm 等降水量线和≥ 10 ℃积温 4500 ℃等值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北,河流冬季封冻,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此线以南,河流冬季不封冻,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帮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理解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地域差异。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此线南北人们的生活习惯,如此线以北居民喜食面食,此线以南,居民喜食米饭。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合作意识,对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非常有益。
( 4 )地理游戏
地理游戏活动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各样与学习地理知识和提高地理素养有关的教学游戏形式来使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并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让游戏与教学接轨,为学生创设“愉快教学”的情境,可以突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情感和活动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后,就能够积极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因此地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游戏成分,通过游戏展示地理学科的迷人之处。地理游戏活动能够把地理知识转化成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案例 4-4-1 】“开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
从空间认识的层次来看,在认识了地球之后,接下来就应是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从认识地球的表面形态来看,从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来看,认识海陆分布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地理环境的学习中,一个基础性目标就是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从内涵上来看,海陆分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是纯自然的状况,即海陆分布的特点;另一个是人为的划分,即七大洲、四大洋。“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标的要求包括运用地图说出和在地图上识别两个层次。要求的具体内容是地理常识,包括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大小次序、分布特点、界线等。为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大洲和大洋,必然要记住或说出其严谨的概念。熟练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对以后的地理学习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可以安排开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以加深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轮廓的印象以及对它们相对位置的认知。
地图被誉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在运用地图进行教学时,如果单纯指导学生读图,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地理的兴趣,可以通过填图游戏、拼图游戏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案例 4-4-2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举牌填图游戏
游戏准备:在二十几张 8 开大纸牌的正反面分别写出将要提问的中国各地形区的名称和表示该地形区的符号。由于地形区数量较多,除了山脉用棕色粗线表示外,其他都用数码表示。即 1 、 2 、 3 、 4 用红色表示四大高原, 5 、 6 、 7 、 8 用黄色分别表示四大盆地, 9 、 10 、 11 用绿色分别表示三大平原, 12 用紫色表示江南丘陵,以便运用这些符号填出一幅清晰美观的“中国主要山脉示意图”(图 3-4-1 )。每个同桌随机合发给一张纸牌。
图 2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
游戏过程:教师随机地进行提问。如:“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界线是什么?”这时持有该问题答案纸牌的同桌之一需要在 5 秒钟内将写有“太行山脉”的纸牌高举过头顶,并大声回答“太行山脉”,与此同时,另一位同桌需要立即走上讲台,在黑板的“我国地形轮廓空白图”上用棕色粉笔画出粗线,该线不仅要准确反映出“太行山脉”的相应位置,还要反映出其走向。
这个游戏激发了学生对地图的兴趣,在游戏中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找到相应的位置。而且还能积极纠正找错位置的同学。在热闹的场面下,学生既获得了愉悦的体验,还牢固掌握了知识。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世界政区图或中国政区图,设计“地图旅行游戏活动”,把课堂上分散的地理知识加以归纳,并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中。外出旅行是大部分学生向往的活动,但是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如愿以偿,因此,以地图旅行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愿望”。
【案例 4-4-3 】地图旅行游戏活动
地图旅行游戏活动,分为三种形式(学生可以任选其一)
①“去哪里,看什么”
将世界政区图和中国政区图挂在黑板上,讲台上放个盒子,把写好两个地名的小字条放在里面,分别代表出发地和目的地,学生依次上台抽取,自己宣读。然后用教鞭指出前往该地区的交通路线,乘坐的交通工具以及两地的气候类型,目的地的名胜古迹。教师应评定是否正确。如抽出的字条是成都、北京。那么回答可以是:从成都出发,做火车经宝成线、陇海线、京广线到北京;成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名胜古迹有:长城、天安门、故宫等。
②“我是导游”
假使你是导游要带领一个团去某地旅行,请为游客讲解当地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等,目的地学生可自己挑选,但是不能重复。
③“旅游归来”
外出旅游的同学可用地图给同学们介绍自己游览过的地方及沿途见闻。
在这个游戏活动中,学生的选择较多,学生描述的地方既可以是亲身到过的,也可以是自己向往的地方。这样的形式也是对所学地理知识的一个检测,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考察了他们把所学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能力以及利用地图的能力。
教学活动中,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动手制作游戏既可以是学生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来完成。
【案例 4-4-4 】水槽里的地图
教师在讲解了地图的基本要素后,把班级同学分成四组利用水槽、硬纸板等自己动手绘制地图。
材料:深水槽、一升水、记号笔、硬纸板、干净的厚塑料薄膜、做模型用的粘土、米尺、一种无线的白纸
实验步骤:
1. 剪一张与水槽底部大小相适的纸板。
2. 在纸板上,用粘土塑成一座山的模型。
3. 把模型至于水槽内,往水槽中注入一厘米带颜色的水代表海平面。
4. 往容器上蒙上一张干净的硬塑料薄膜。
5. 在薄膜上勾画出水槽的轮廓,垂直俯视水槽勾画出模型周围的水的轮廓,然后移走水上的薄膜。
6. 往水槽里再加入一定量的水,使水达到 2 厘米。再次蒙上薄膜,画下水位。
7. 多次重复第 6 步,直到下一次加水完全淹没模型为止。
8. 取下薄膜,在白纸上临摹出塑料薄膜上的轮廓。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自己亲手绘制的地形图,如怎样根据绘制的地形图判断什么地方是陡坡,什么地方时缓坡,怎么判断地形图上的最高点,比较绘制的地图和粘土模型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等。
通过水槽地图的制作,学生能对死气沉沉的地图产生浓厚的兴趣,手捧各小组绘制出来地形图如同父母宠爱孩子一般,爱不释手又生怕损坏自己的杰作。学生在地图制作过程中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深入理解了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听过的知识容易忘记,看过的知识容易记住,做过的东西容易让学生理解和牢记相应的知识。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不仅能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更能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地理课。
游戏形式多种多样,还如:猜谜语 ( 见下表 ) 、填字游戏、找茬、表演、辩论等,还可以开展扑克地理游戏等,在此不一一列举。我们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挖掘游戏资源,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有所得,并乐在其中。
表 9 :地理谜语集锦
风卷红叶秋去矣
三人同日离去
我国城市名
我国城市名
早晚都有水
白云深处有人家
世界著名山脉
( 5 )讨论活动
课堂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全班或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讨论主题充分交流学习意见,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学习方式。讨论活动通过相互启发,激发学生思维,具有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作用。辩论活动会产生学生思维的碰撞,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较深层次的思考,对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适应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将我国区域分为四大地理单元,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区域的具体界线,“标准”未作明确规定。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可以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进行比较。地理四大地理单元中的任何一个单元,范围都很大,其内部的自然地理差异也很大,需要在学习中进一步掌握。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两个大的地理区,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组织学生“收集两个不同发展水平地域的资料,进行比较并开展讨论。”讨论中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规定收集资料的范围,如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方面的特征以及人口、文化、经济发展的主要部门及发展程度、人民生活水平等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方面的相关内容,注意给定范围要具体,要贴近生活,范围不能过大,能够反映两大地理区域的典型特征即可。
【案例 4-5-1 】“就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问题,分别扮演地理学家、政府官员、热带雨林区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从各自角度提出见解。”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在漫长的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新的人地观和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是一条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协调发展的道路,这种可协调发展表现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目前,人类面临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只有各个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才可能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教师一直要关注的问题。讲到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学生扮演地理学家、政府官员、热带雨林区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从各自角度提出见解。地理学家从环境效益的角度,政府官员从发展的角度,土著居民从满足自己吃穿住行的角度,世界环保组织成员从保护的角度,开发商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谈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问题,角度不同,导致结论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可以深刻认识到雨林开发和保护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讨论这些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案例 4-5-2 】“收集资料,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耕地是主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我国自然资源总量虽大,人均却很少,而且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因此,应使学生初步形成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对于初中生来说,资源意识的形成要联系实际,尤其是联系当地实际和学生自己的实际,并规范到学生自己的行为中。如,学生了解我国许多地方严重缺水,但还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可以通过举出身边的例子,让学生真正懂得珍惜水资源,节约水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的土地主要有总量大、种类全、主要理由类型分布不均、难以利用土地的比重大等。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耕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比例较小,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收集的有关耕地资源紧缺的资料,在课堂上展开关于“耕地的保护问题”以及“为什么把 '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 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讨论,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我国资源特点,从而树立保护资源的意识。
( 6 )其他地理学习活动
课堂上,还可以开展辩论活动。如“关于印度人口增长的辩论活动”;“围绕‘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住乡村好,还是住城市好'等辩题组织辩论”;“围绕‘高速铁路(公路)建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辩题组织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深刻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地理综合素养。
地理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练练笔、出出主意。如“选择一个教科书没有介绍过的区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地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乡土地理课题,开展调查,交流调查结果;开展为实现家乡的绿色生活献计献策活动。”这样的活动,提高的是学生的综合的地理技能,如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等。
地理学习活动还包括动手操作活动,如“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使用测量仪器,观测气温、降水和风向”;“实地观察家乡某条河流,描述该河流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使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的能力、观察和记录能力等。
参观、旅游等课外活动。如“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环境监测站”,了解那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原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
总之,修订后的新课标更重视地理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逐步养成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地理创新能力,包括敏锐的地理观察能力、活跃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扎实的地理实践能力。针对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认知水平,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把能力培养自始至终贯穿于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教育的全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
地理课程设计强调“地理学习的过程”,注重实践与运用的环节。重点包括阅读、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学会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如何获取地理信息。要求学生学会搜集地理信息,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将其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并学会参与各种地理学习活动,掌握有的地理技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 教师进行活动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1 )精心设计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活动设计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应认真学习地理课标,理解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和要求密切相关。时刻思考:这项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如何?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些技能和思维?是否能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另外,设计活动时,应符合实际,充分利用本地优势条件,考虑活动的可操作性。
( 2 )突出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在设计活动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据此选择活动的形式,制定活动的过程,并预设一些突发情况,让活动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 3 )活动后要善于总结,积累经验。教师在活动实施后,应进行反思,对活动进行记录,进行效果分析和意见反馈。另外,本学校或本地区的地理教师应建立共享的资料库,利用群体力量积累资料,为今后的教学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洋洲的地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