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今年三亚地区的三亚平均工资资大约是多少? 消费水平大约是多少??

---04月20日 15:53您当前的位置: &&
编辑日期: 14:11:12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海南岛设珠崖、儋耳二郡,共十六县。其中,珠崖郡属下的临振县乃今三亚市地域。
& &&汉代三百年,魏晋至南朝约四百年,共七百年,珠崖郡的建置屡有变迁,其下属的临振县或立或废。直至隋朝初年,仍有临振县名称,隋开皇十一年(591)朝廷赐临振县1500户,为冼夫人汤沐邑。
&&& 隋大业六年(610),朝廷析海南岛的西南部地区,在临振县的基础上,设立临振郡,领五县。其中,延德、宁远二县就是今三亚市政区。唐武德五年(622)改临振郡为振州,下增设临川县;贞观二年(628)析出延德县的一部分增设吉阳县。天宝元年(742)改振州为延德郡,又增设落屯县。至德元年(756)改称宁远郡。乾元元年(758)恢复振州名称,领五县:宁远、延德、临川、吉阳、落屯,此时,海南岛共分设五个州,即琼州、崖州、万安州、儋州、振州。五代十国时期,振州建制仍旧,但领属有所减少,只存宁远、吉阳二县。这二县的中心地带即今三亚市。宋开宝五年(972)改振州为崖州,熙宁六年(1073)改崖州为珠崖军,废吉阳县为藤桥镇,废宁远县为临川镇。政和七年(1117)珠崖军改名吉阳军。绍兴十三年(1143)吉阳军下领吉阳、宁远二县。元代基本沿袭宋制。明洪武元年(1368)改吉阳军为崖州,下属一个宁远县。正统四年(1439)废宁远县名,其政区直接并人崖州。从此崖州为散州建制。清朝建置沿明朝。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升崖州为直隶州,领四县:万县、陵水、昌化、感恩。
&&& 民国元年(1912),撤销崖州,改名崖县。原崖州所辖四县直属于琼崖道。民国八年(1919)广东省政府宣布把西沙群岛划入崖县政区。民国二十
&&& 1950年5月,崖县全境解放,其政区未变。1958年12月,将崖县、陵水、保亭三县合并成立榆林县(1959年3月,国务院批复,仍称崖县),原属万宁县的南桥、牛漏、兴隆地区也归崖县管辖。而原崖县所属的四区、五区(九所、黄流)则划入乐东县。1959年11月,保亭县恢复原建制。1961年3月。崖县、陵水县分开。同时将乐东县属的雅亮、育才地区划入崖县。1984年5月l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1987年11月20日,国务院批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
三亚市历代建制沿革表
四年(1935)将崖县的红毛上峒、红毛下峒、道裁、红茂等村峒划归新建的白沙县;将首弓、不打、六罗、抱龙、同甲、水翁等村峒划归新建的保亭县;将东安道所属的乐安、多涧、抱善、抱扛、潭寨、多港、头塘、万冲等峒划出新建乐安县(即乐东县)。
三亚市历代建制沿革表
(属汉珠崖郡)
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
宋太祖开宝五年(972)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
隋大业六年(610)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
唐开宝元年(742)
民国元年(1912)
唐至德元年(756)
三亚市(县级)
& 唐乾元元年(758)
三亚市(地级)
&&& 说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升崖州为直隶州。
三亚市位于海南岛的南部,背靠五指山麓。东邻陵水县,西接乐东县,北毗保亭县,南临南海。地跨东经108°56′30″~109°48′28″,北纬18°09′34″—18°37′27″。陆地东西长91.6公里,南北宽51.75公里,总面积1919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600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南部的滨海旅游城市,也是我国南海诸岛的后勤补给、交通、通讯联系的总基地。既是连结东北亚与东南亚的交通要冲,也是这两个区域的地理中心。与周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城市,如曼谷、雅加达、新加坡、马尼拉、吉隆坡、香港、澳门、广州、深堋、珠海、厦门、台北等联系十分便捷,是中国经济伸入亚太经济圈一支灵敏的触角。
& &&三亚市范围在大地构造上,位于西太平洋地壳构造不同发展阶段的大陆边缘区。属由澳大利亚稳定陆壳破碎沉陷的南海——印支地台、华夏断块和华南断坳孤悬南海之中的海南隆起南部的崖县地体,并接受不同的地质时代。岩性各异的地层沉积。主要出露的地层有: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中生界白垩系和新生界第四层。其分布地区如下:
& &&下古生界寒武系分布在榆林港以东的虎头岭、白石岭至安由一带,以及田独、大茅等地。
&&& 下古生界奥陶系分布在安由、田独、大茅等地。
&&& 下古生界志留系分布在北部山区的志安、空列村一带。
& &&上古生界石炭系分布在北部山区的情安岭一带。
&&& 中生界白垩系大面积分布在北部、西部和中部,零星出露于南部荔枝沟一带。
& &&新生界第四层广泛分布在沿海一带,更新统和全新统均有出露,但部分地层出露不完整。
& &&二、岩浆岩
& &&三亚市岩浆岩分布面积很广,按岩石活动的先后顺序、岩石特征、同位素年龄等资料,主要划分为华力西、印支、燕山埋藏的侵入岩,白垩系的火山岩,以及一些潜火山岩相和侵出相的过渡岩石类型。其分布地区如下:
& &&华力西晚期侵入岩第一阶段分布在中部、北部和西北部,呈岩基状产出;第二阶段公布在西北部,呈小岩株状产出。
& &&印度期侵入岩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燕山早期侵入岩。第一阶段分布在北部扎南、扎盆一带,中部立才、高峰一带及西部崖城镇以北地区;第二阶段分布在北部的扎盆和岭壳以及西南部红塘岭一带;第三阶段分布在南部南山一带。
燕山晚期侵入岩第一阶段分布在中部南岛农场以北,高峰以北和北部扎南—带,以及东部田独至大茅以东地区;第二阶段分布在西北洋林,北部情安岭,中部立才农场,南部羊栏等地。&
火山岩分布面积很广,东部的火山岩位于同安岭火山岩盆中,而西部的火山岩位于牛腊岭火岭岩盆中。&
& &&三亚地区的地质构造为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 &&褶皱构造不甚发育,仅在大茅洞至南丁岭一带见小型向斜,枢纽呈S形弯曲,整体上呈北东—南西向。
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有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和南北向四组。&&&
此外,还有一些规模较小,向各种方向延伸的断裂。
三亚市的地貌,北高南低,北面环山,南面临海,从北至南分布着山地、丘陵、苔地、河流谷地、平原等地形结构。全市总面积1919平方公里。地形构成为山地占33.4%;丘陵占26.2%;苔地占15.5%;谷地占2.6%;阶地平原占23.3%。全市成土母质以花岗岩、砂页岩和安山岩为主,花岗岩占56.6%,砂页岩占13.2%,安山岩占14.4%,浅海沉积占9.8%,河流冲积地占3.7%,湾海沉积占2.3%。东西长91.6公里,南北宽51.75公里。自东至西由福万岭——黄岭——云梦山连成一条横向小系,将南部沿海丘陵、苔地、平原和北部的山地分开。而南部,又由北走南的鹿回岭——田岸后大岭——海圯岭——牙龙岭和荔枝岭——塔岭两条山系,把南部分成三域。全市形成北部山地、东部平原、南部平原、丘陵和西部丘陵、平原四个地块。
三亚市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长夏无冬,秋春紧接;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干湿各半,雨骤旱酷;台风频繁,雨急风狂。年平均气温26.2℃,比累年平均值略偏高0.3℃,全年的平均气温属正常。年极端最高气温34.4℃,比历年年极值偏低1.5℃。年极端最低气温15.0℃,比历年年极值偏高9.9℃。年降水量1075.2毫米,比累年年平均值偏少23.5%。年日照时数2226.1小时,比累年平均值偏多7.2小时。
&&& 暴雨日数6天,属正常;无霜期365天,持平。
2004年三亚市气象要素表
三亚市境内有中、小河流12条,集雨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宁远河、藤桥河;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三亚河、大茅水、龙江河;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下的有九曲水、六道水、烧旗水、文昌水、东沟溪、茅彭水。根据三亚市水资源分布情况,可分为中、东、西部三个水系。
&&& 中部水系以三亚河为主,包括大茅水。已兴建了4座中型水库,即汤他、福万、半岭和水源池水库。中部水系以福万、水源池、半岭水库为城市供水源。
&&& 东部水系以藤桥河为主,包括藤桥西河和藤桥东河。流域面积705.46平方公里,已在藤桥西河下游修建了赤田水库。
西部水系以宁远河为主,该河流域面积1093平方公里,为三亚第一,海南第四大河。正在其干流由山区向平原过渡处建大隆水库,总库容达4.27亿方。
三亚市地表水年总径流量11.5亿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1.42亿立方米,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南田神州第一泉,凤凰山庄,半岭温泉,崖城玉井温泉等。此外有林旺落根田洋热泉。
三亚市的山岭大多为东北至西南走向,主要分布在北半部,有大小岭200多座,主要山岭有南山、马岭、尖岭、林鼻岭、情安岭、中间岭、大本岭、洋林岭、雅林岭、打油南岭、布谷岭、甘什岭等。山峰大多数在海拔300~1019米之间,境内最高山峰是尖岭,海拔1019米,其次是林鼻岭,海拔1000米。
三亚市有19个港湾,主要港口有榆林港、三亚港、铁炉港、牙龙港、安由港、港门港、角头港、崖州湾、后海湾、坎秧湾、琊琅湾。
&&& 全市有岛屿42个,主要的岛屿有蜈岐洲、东洲、西洲、野猪岛、神岛、东瑁洲、西瑁洲、双旁石、东锣岛、西鼓岛等。
全市土壤面积2878500亩,共有6个土类,6个亚类,22个土属,42个土种。
&& &一、水稻农田土壤
&&& 水稻农田土壤,即田洋土壤,分布在全市各地。2004年有水稻田面积194609亩,占耕地面积63.7%,划为六个亚类:
&&& 淹育型水稻田面积66714亩,占水旱田面积43.1%,分布在梅山、天涯、林旺、田独、雅亮、荔枝沟等地较多。
&&& 潴育型& 水稻田面积72480亩,占水旱田面积46.8%,分布在崖城、凤凰、海棠湾等镇的田洋、垌田较多。土壤结构良好,水肥、气热协调,是本市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
渗育型& 面积7073亩,占水旱田面积4.6%,这类田面积较小,海棠湾、田独镇以及红沙、雅亮等地区零星分布于坑田、垌田的边缘地带。&&&
潜育型& 面积4314亩,占水旱田面积2.7%,分布在雅亮、育才、高峰、崖城等地区的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坑、垌田,由于土壤经常湿润,通气性差,还原性强,亚铁离子多,毒性大,对水稻生长不利。
&&& 盐渍型& 面积1536亩,占水旱田1.1%,分布于田独、天涯、崖城等镇的沿海地带,为滨海沉积物。地势平,受海潮影响,干旱时地下盐分上升,含盐量高达1.02%。
&&& 沼泽型& 面积2444亩,占水旱田面积1.7%,零星分布海棠湾、田独等镇的坑田、垌田以及洋田低洼地带,排水不良,有泉水上涌,土体糊烂,群众称烂湿田,属低产田。
&&& 二、自然土壤
三亚市山地、丘陵面积较大,地形较复杂,从山地的最高点至滨海最低点,相差1千米以上,山地植被丰富,覆盖良好,土壤可分为6个亚类:&&&
山地黄壤& 面积18587亩,占自然土地面积0.7%,分布于高峰、育才、雅亮等地区的山地。生长着山地雨林和高山矮林,不宜开垦,应封山育林,保持热带山地的自然生态平衡。
&&& 赤红壤& 面积368629亩,占自然土地面积14.3%,分布于海拔高程400~750米的山地各丘陵,即林旺、田独、梅山、雅亮、育才、高峰等地区,以花岗岩化体为其主要母质,风化层较厚,肥力较高,坡度较陡,适宜发展热带经济林、用材林或实施林牧业综合开发。
&&& 砖红壤& 面积620323亩,占自然土地面积62.6%,分布在海拔400米以下的丘陵。本土类面积大,分布广,全市各乡镇均有分布。苔地成土母质为花岗岩的浅海沉积物。本地砖红壤土层深厚,质地适中,肥力中等,适宜种植热带经济作物。
&&& 燥红壤& 面积231099亩,占自然土地面积8.93%,分布于沿海地区,海拔高度50米以下,从梅山至荔枝沟金鸡岭一带的滨海阶地、苔地、土壤母质为浅海新老沉积物,土层深厚,土壤质地砖性大,肥力低。宜于种植腰果及造林。
&&& 潮沙泥土& 面积83913亩,占自然土地面积9.3%,主要分布于滨海平原及丘陵山间谷地的海棠湾、凤凰、崖城等镇的河流两岸。河流冲积层深厚,属松砂土或紧砂土,透水力强,保水保肥性能差,宜种甘蔗、花生、番薯等作物。
&&& 滨海砂土& 面积83913亩。占自然土地面积9.11%,分布于海棠湾、田独、凤凰、崖城、天涯等镇的沿海一带,地势平坦,沙质土瘦,宜营造海防林。
& &&三、旱地土壤
& &&多数是在丘陵坡地、苔地及滨海沙土地,分布在全市各地。宜种甘蔗、番薯、花生、豆类等旱地作物,面积88103亩,占耕地6.3%。主要土壤类型有4个亚类。
&&& 耕型砖红壤& 面积2163亩,占旱地面积6.5%,主要分布在海棠湾镇以及育才、雅亮地区的丘陵地,成土母质为花岗岩的浅海沉积物。
&&& 燥红土(红综地)& 面积33274亩,占旱地面积37.7%,分布于梅山至荔枝沟及金鸡岭滨海地区一带的阶地,丘陵地,种植作物产量不高。
&&& 潮沙泥土& 面积6321亩,占旱地面积6%,分布于河流沿岸,常受洪水淹没的平缓地坡,以崖城等镇的面积较大,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土层厚,土壤肥沃,容易耕作,适种性广,种植作物产量高。
&&& 滨海沙地& 面积17372亩,占旱地面积19.7%,分布于沿海一带的海棠湾、田独、凤凰、天涯、崖城等镇,成土母质为海相沉积物,沙质土,土层深厚,疏松、散粒状结构。干旱缺水,肥力差。
三亚市土地总面积192156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54885公顷,占80.6%;建设用地面积13470公顷,占7.01%;未利用土地面积23800公顷,占12.39%。农用地中,耕地面积24417.01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2.7%。按全市人口计,人均耕地0.78亩;按农业人口计,人均耕地1.23亩。
&&& 建设用地中,城乡居民及工矿用地面积11276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5.8%。其中城市用地736公顷,城镇用地649公顷。村庄用地4875公顷,独立工矿、盐田及特殊用地5015公顷。此外,交通用地1575公顷,水利设施用地619公顷。
三亚市境内矿产资源有29种,其中金属矿产11种,非金属矿产14种,能源矿产1种,水气矿产3种,以建材非金属矿产颇具优势。开发利用的矿产有:铁、磷、钛、石灰石、石英砂、大理石、花岗石、水晶、金、建筑石料等10种。其中石灰石、石英砂、花岗岩储量均在亿吨以上,磷、钛、铜、铁等矿品极优,金矿品位最高达每吨12.2克。
&&& 三亚附近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南海天然气资源约占全国天然气贮量的1/3,现已探明崖13—1和崖13-2两口高产天然气流井。前井日产天然气120万立方米,后井日产天然气25万立方米。崖13-1构造据美国阿科公司估计,天然气储量约340-1182亿立方米,可采量519.88亿立方米。崖13-1-1井年产量可达50亿立方米,可供气15-30年。
野生动植物资源
据1987年农业部门勘查,植物资源有热带林木10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500多种。特一类林木有:子京、荔枝、母生、花梨、青皮、苦梓、红罗、加朴、鸡尖、红稠、孔雀豆、科礼、陆均松、竹叶松、柚木、石梓、莺歌、细仔龙等。二、三类林木有:绿楠、油丹、红椤、香果、香椿、柳稿、红营、毛丹、乌墨、胭脂、木犀榄、黄妃、木荷、翻白叶、黄梓、苦楝、活罗、华桢楠、金菜、黄丹、鸟榄、华爪木、假韶子等。四、五类有:海南山竹、山杜英、大沙叶、茸皮、华楹、黄檀、海南红豆、枫香、麻楝、高山榕、铁冬青、蒙蒙木、余甘子、木棉、黄桐、鸭脚木等。
& &&药用植物有2000多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的30%左右。主要有龙血树、木灵芝、沉香、槟榔、益智、草砂仁、百部、香根、杜藤、海南巴豆、石斛、五指山参、桄榔、天冬、万京子、青天葵、鸦胆子、草豆蔻、鸡血藤、乌榄等。藤类植物有红藤、白藤、鸡藤等。纤维植物有大索麻、高山蒲葵。单宁植物有红树林、厚皮等。果树植物有菠萝蜜、荔枝、龙眼、杨桃、石榴、酸豆树等。
& &&三亚的野生动物资源也很丰富,种类繁多。鸟类有:山鹧鸪、山鸡、鸢(老鹰)、枭(红猫头鹰)、白鹭、鹩哥、金丝燕、绿翅鸭、珠颈斑鸠、褐支鸦摩(毛鸡)、翠鸟、戴胜、鹦哥、大嘴乌鸦,麻雀、家燕等。其中,列入国家一级饵护野生动物的有山鹧鸪,国家二级饵护野生动物的有鸢(老鹰)、枭(红猪头鹰)、白鹭,省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髓哥、金丝燕;兽类有海南坡鹿、水鹿、猕猴、穿山甲、海南兔、果子狸、黄獠、山猪、豪猪、赤腹松鼠等。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海南坡鹿,国家二级的保护野生动物的有水鹿、猕猴、穿山甲,省级保护野生动物有海南兔、果子狸、黄猿;爬行两栖类有:蟒蛇、银环蛇、眼镜蛇、竹叶青蛇、盲蛇、金钱龟、海龟、玳瑁、黄喉水鱼草龟、黑眶蟾蜍、黑斑蛙(田鸡)、土蛤、海蛙等,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蟒蛇,国家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的有金钱龟、海龟、玳瑁,省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银环蛇、眼镜蛇、黄喉水鱼草龟。昆虫类有:蜜蜂、蝴蝶、蜻蜓、蜈蚣、地鳖、蚱蜢、蜥蜴、沙鳖、壁虎、蚂蝗、螳螂、蟋蟀、蜘蛛、蜗牛、蚯蚓、蚕、苍蝇、蚂蚁、蛾虫、甲虫、蛀虫、臭虫、禾黄、青娘等。
根据2004年统计,海鱼的种类有2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40多种,捕捞量为每平方公里25吨左右。中上层鱼有康氏马鲛、金色小沙丁、中华青鳞、宝刀、乌鲳、蓝园修、鲐鱼、扁舵、弓头燕鳐鱼、青干金枪鱼等;迂底层鱼类有:海鳗、红鳍笛鲷、二长棘鲷、金线鱼、海鲤、蛇鲻、石斑、马面纯、带鱼、大黄鱼、灰星鲨、鳓鱼等;虾类有:斑节对虾、墨吉对虾、日本对虾、刀额新对虾(沙虾)、龙虾等;贝类有:毛蚶、牡蛎、珍珠贝、鲍鱼等;软体类有:枪乌贼、乌贼、章鱼等;其它有:海马、海龙、海胆、海参、海蛇、海龟等。&&&
三亚市的珍贵海味有:海蜇皮、鲍鱼、虾类、活石斑鱼、活龙虾、鱿鱼干、鱼翅、海参、鱼肚等20多种。近海资源丰富,南山至红塘一带多鲍鱼,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高年产量干品5400斤。1988年,全市生产海珍品14.2吨,其中海参4吨,鲍鱼10.2吨。&&&
藻类共有15种,主要的藻类有紫菜、江蓠菜、石花菜、马尾藻、石菁、亚心形扁藻、小球藻、微球藻、角藻、三角褐指藻、新月菱形藻、中肠骨条藻等。
&&& 海水养殖得天独厚,港湾多,滩涂面积广,有些港湾是天然的养殖场,如南山和红塘是天然的鲍鱼场,铁炉港可养石斑鱼、虾、蟹、贝。西岛是天然的海参繁殖场。有些滩涂可养对虾、蟹、石斑鱼、海藻等。
&&& 三亚盐业生产有悠久历史,古称渔盐之地。2004年,三亚有盐场2个,年产量约64000吨,其中,铁炉盐场属市企业,解放后兴建,面积4000亩,榆亚盐场属省企业。始建于1869年,面积5307亩,盐田分布在红沙、南海、荔枝沟等地。
三亚拥有2800多万亩热土,年平均温度25.4℃,年极端最高气温34.8℃;年极端最低气温14.6℃,年积温9089.1℃。年日照2530.8小时,年降雨量1400~1600毫米。适宜开发热带农业,尤其适宜发展高科技型生态农业。20世纪60年代以来,三亚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南繁育种基地。每年冬季制种育种面积达5万亩以上,每年接纳来自全国各省市参加制种育种的科研人员和农民技术骨干有4万~5万人,是名副其实的农业科研天然大温室。30多年来,此地先后育成水稻、玉米、棉花、小米、无籽西瓜、芒果等农作物优良品种150余种。驰誉世界的三系杂交水稻就是在三亚发现不育系,并经过连续11年的试验,最终在三亚配套成功的。此项技术推广后,17年间,中国种植杂交水稻面积累计24亿亩,增产稻谷达240亿公斤。这一成果被作为我国最大的农业科研项目,向西方国家转让技术,被誉为“东方魔稻”。三亚也是反季节瓜菜的最大基地,90年代起,年年种植冬季瓜菜面积10万亩,年产量10万吨以上,1990年高达15万吨。三亚现有可垦土地70万亩,最适宜种植橡胶、咖啡、胡椒、香茅等热带作物;三亚市立才农场种植的胶树,以单株高产优质冠全岛。三亚有现成的畜牧基地10万余亩;在三亚发展热带林业、水果业、牧草业、花卉业,天地极其宽广。三亚盛产槟榔、益智、砂仁等南药。
三亚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海水、沙滩、森林(绿色)、气候、阳光、动物、温泉、岩洞、田园、风情十大旅游资源。以三亚城为中心的旅游区,是一个半径约80公里的扇形地带,由3个旅游圈,18个景区,116个景点组成。三亚滨海处有100多公里的风景海岸线;有14个可供旅游商业开发的岛屿;有8个美丽的海湾和8座著名的山峰。而且,每个海湾又各自是一个天然的优良浴场,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小景区;海棠湾、竹湾、亚龙湾、榆林湾、大东海、三亚湾、天涯湾、崖州湾,“银湾八合,异态纷呈”。三亚热带海滨风光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距三亚城区20余公里的亚龙湾被誉为“天下第一湾”,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崮斑射比国家旅游度假区11个,亚龙湾即是其中之.。三亚市区的鹿回头山顶公园,1992年受中央建设部表彰,获城市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称号。当年,获得此殊荣的单位,全国只有59个,其中海南省只有这1个。三亚湾是国务院1990年公布的首批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一三亚国家级珊瑚礁保护区。保护面积达85平方公里,孕育着200余种礁石珊瑚,形成一个玉树琼枝满目琳琅的海底奇观。三亚的西部有古今闻名遐迩的天涯海角、南山文化旅游区,中部有落笔洞,保存着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三亚人”的化石文物。这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最南部、最早的古代人类文明遗迹。北部有甘什岭林带。甘什岭铁棱林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达2.4万亩,区内蕴藏着2000余种植物,是一个绿色宝库;分布着124座奇峰。保护区已被规划为开发大型绿色旅游项目的基地。三亚市被评为全国双拥城、全国卫生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全国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城,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魅力城市。
&&& 由于三亚地区吸纳中原文化较早较多,至今尚遗留有大量的名胜古迹。较著名的有唐代鉴真和尚登岸处、宋代开辟的海山奇观综合风景区、宋附马墓、崖州古城、盛德堂旧第、“洗兵亭”遗迹;明代钟芳进士故里;清代建筑的崖州孔庙、崖州还金寮、慈禧太后寿字碑;还有番人塘伊斯兰古墓群、宁远县和临川镇旧址、沙巴大王连珠寨、玳瑁栏遗迹等。
&&& 三亚市现已规划好开发旅游业的滨海风光地段共有233.9平方公里;可直接开发迎宾的旅游景点有57处之多。
三亚市现行政建制为市政府、镇和村(居)民委员会。全市下辖河东、河西2个管理区(县级),崖城、天涯、凤凰、田独、海棠湾5个镇,共有91个村委会,42个居委会。此外,还辖南滨、南新、南田、南岛和立才5个国营农场。
据三亚市统计局最新统计资料,全市2004年底总人口50.752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1.12%,其中,汉族29.8818万人,黎族19.5279万人,苗族0.3379万人,回族0.7334万人,壮族0.1588万人,其他0.1125万人。
语言有普通话、海南话、军话、迈话、黎话、回辉话、儋州话、苗话、蛋家话。普通话推广较快。
三亚市政区一览表
镇(区)名称
辖区村(居)委会
东岸、海罗、月川(居)、榕根(居)、商品街(居)、港
门村(居)临春(居)、下洋田(居)、月川、鹿回头(居)、红郊(居)、红沙(居)大东海(居)
2个村委会,11个居委会。共13个。
南海、榆港、红旗、建设、群众、朝阳、机场路、友谊路、金鸡岭、西岛、儋州村、新建、和平、光明、春园
共15个社区居委会
东溪、藤轿、椰林、龙楼、海丰、升昌、龙海、营头、龙江、林新、青田、湾坡、永宁(居)、藤海(居)、庄大、林旺(居)、风塘、江林、洪李、北山、铁炉、三灶
19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共22个。
荔枝沟(居)、红花、博后、六盘、新村(居)、红土坎、干沟、安罗、中廖、大茅、罗蓬、六道、田独、抱坡、南丁、新红、龙坡、落笔、榆红
17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共19个。
槟榔、羊栏、海坡、梅村、新联、妙林、桶井、回新(居)、羊新(居)、回辉(居)、抱龙、扎南、台楼、抱前、立新、水蛟
13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共16个。
马岭(居)、黑土、华丽、文门、红塘、过岭、塔岭、布甫、马脚、马亮、那受、那会、龙密
1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共13个。龙密村委管辖原崖城抱古卡把村1-5组。
城东、拱北、崖城、城西、水南、大蛋、南山、抱古、北岭、赤草、东关(居)、港门、临高、乾隆、保平、盐灶、海棠、中和(居)、龙港(居)、东京(居)、雀信(居)、文明(居)、雅林、青法、明善、雅亮、抱安、梅东、梅西、梅联(居)、长山、三更、镇海、风岭、三公里
28个村委会,7个居委会。共35个。
&&& 三亚人口现状的基本特征是:
(一)北疏南稠,城镇人口少,乡村人口多;
&&& (二)年轻人口和劳动人口比重高,增殖性强;
(三)科技教育含量较低;&
(四)外来人口大量增加。&&&
(陈一夫)
2004年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了1998年以来连续六年经济增长超10%的好局面。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 GDP)48.25亿元,比2003年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18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11.51亿元,增长22.3%;第三产业增加值17.56亿元,增长14.5%。三次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第一产业贡献率24.8%,第二产业贡献率35.9%,第三产业贡献率39.8%。全年人均GDP 9545元,同比增长12.1%。
2004年三亚市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总量小,尤其是工业底子薄,在经济总量中比重明显偏低;(2)小城镇建设步伐不够快,以农村的幅射带动不足;(3)农民收入来源缺乏稳定性,增收缓慢;(4)城乡居民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不断优化。2004年,三亚市克服“尼伯特”台风对农业的消极影响,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热带高效瓜菜和花卉产业,扩大优势水产品的养殖规模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突出抓好“十头万户”养猪、百艘百吨位渔船建造、兰花示范种植等三大亮点工程。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27亿元。比2003年增长8.4%。其中,农业增长2.8%、林业增长11.7%、畜牧业增长15.4%、渔业增长14.1%。
& &&农林牧渔生产稳定发展。2004年,种植粮食7.73万吨,比2003年增长3.3%,瓜菜40.44万吨,比2003年增长8.3%,全年农业产值15.45亿元;热带作物面积2.39万公顷,其中橡胶面积达1.71万公项。造林面积647公顷,年未森林覆盖率达到64.0%。产值2.21亿元;猪牛羊出栏总量30.14万头,比2003年增长15.6%;全年牧业总产值3.09亿元;全年水产品总产量8.22万吨,比2003年增长13.9%,产值8.92亿元。其中,海水产品产量7.72万吨,比2003年增长40%;淡水产品量0.5万吨,增长11.9%。全年新建百吨渔船36艘,进一步提高了三亚市海洋捕捞能力。&&& 农业生产进一步改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三亚市认真抓好宁远河南干渠、半岭果园等节水灌溉项目,半岭、汤他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2.85万千瓦,增长4.7%;农用排灌机械3.13万千瓦,增长2.6%;渔业机械7.0万千瓦,增长0.7%;运输机械6.1万千瓦,增长1.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589公顷。
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2004年,三亚市通过建立科技工业项目库、加大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力度,积极引进农副品加工,水产品冷冻加工、制药工业等项目,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实际完成工业总产值15.17亿元,比2003年增长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长9.0%。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28亿元,比2003年增长9.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2004年,发电量7.35亿千瓦小时,比2003年增长18.6%;自来水供应量4605万吨,比2003年增长10.5%;药品84.73万件,比2003年增长8.9%;原盐0.26万吨,比2003年减少48.7%,水泥35.45万吨,比2003年减少4.9%。&&&
建筑业生产快速上升。全年建筑施工工程项目增多,建筑业生产速度加快。初步核算,建筑业全年实现增加值7.23亿元,比2003年增长32%。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0%。全市基建和更改投资的施工项目23个,房地产投资施工项目45个。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
2004年,三亚市继续抓住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在三亚市举办的有利契机,实施“一市、二都、三中心”战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努力打造“健康”、“美丽”、“生态”品牌。三亚市通过向世界人民递交“最佳魅力城市”、“最佳居住城市”、“最佳养生城市”、“最佳美丽城市”、“最阳光城市”、“最长寿的城市”、“最大的潜水基地”等八张时尚金名片,以及成功举办了新丝路模特大赛、天涯国际婚庆节、海南欢乐节、第53届世界小姐总决赛等一系列旅游活动,旅游市场十分活跃。年末全市拥有旅游饭店138家,其中,五星级酒店5家,相当于五星级4家;四星级16家,相当于四星级13家;三星级20家;二星级及以下79家。年末涉外宾馆(酒店)拥有客房19485间;拥有床位36050张,比2003年增长31.1%。全年旅游定点饭店共接待旅游过夜人数364万人次,比2003年增长21.2%;客房年平均开房率54.2%,比2003年增长7.5%。国际旅客14.63万人次,比2003年增长8.2%;外国人10.62万人次,比2003年增长13.6%;香港同胞2.8万人次,比2003年减少11.9%;澳门同胞0.17万人次,比2003年减少43.3%;台胞1.04万人次,比2003年增长50.7%;国内旅客349.21万人,比2003年增长21.7%。全年旅游总收入39.14亿元,比2003年增长33.8%;全年旅游外汇收入4256.9万美元,比2003年增长9.4%。
外贸进出口增长。2004年,三亚市通过积极协调和疏通东吉水产品有限公司、三亚凯达外贸公司、三亚阳光外贸有限公司、海南群力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进出口环节,为其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全市进出口贸易增速加快。全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4750万美元,比2003年增长10.1%,其中,出口总值3300万美元,增长11.0%;进口总值1450万美元,增长8.1%。
&&& 利用外资稳步增长。2004年,三亚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全面优化进出口结构,改革流通体制,继续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开展全方位的商务活动,实际利用外资发展良好。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1.06亿美元,完成年计划的105.8%。资金投入涉及农业、工业、旅游、餐饮、房地产、建筑、商业服务等多种行业。2004年新增外商投资企业23家,合同外资金额5345万美元,项目资金到位率高,到位3000万美元的企业有2家,到位1500万美元的企业有1家,“肯德基”等一些跨国公司、大项目进入三亚,使全市利用外资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快速扩张。2004年,三亚市固定资产投资在城市改造和房地产投资的带动下强劲增长,完成投资总额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46亿元,比2003年增长41.9%,其中,基本建设及更改完成投资22.12亿元,增长35.6%;房地产完成投资13.85亿元,增长65.4%;集体、私人及其它完成投资2.49亿元,增长0.9%。
&&& 三次产业和住宅投资情况是: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04亿元,占总投资的2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52亿元,占总投资的4.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1.87亿元,占总投资的56.9%;住宅投资完成15.24亿元,占总投资的36.4%。
&&& 全年全市房屋施工面积228.5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51.8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5.5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8;72万平方米。新增固定资产9.77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24.6%。
交通运输& 邮电通信
运输业继续增长。2004年,全年全社会完成货物运输量765.5万吨,比2003年增长7.8%;全社会完成旅客运输量1454.4万人次,比2003年增长10.3%。
& &&全社会货物周转量72339万吨公里,比2003年增长9.4%。其中,铁路1805万吨公里,增长146.9%;公路67842万吨公里,增长7.2%;水运1252万吨公里,增长5.9%;民航1440万吨公里,增长59.6%。全社会旅客周转量247186万人公里,比2003年增长47.83%。其中,铁路540万人公里,增长8.9%;公路81802万人公里,增长6.4%;水运982万人公里,增长6.9%;民航163862万人公里,增长84.3%;港口货物吞吐量58.1万吨,减少4.0%。
& &&邮电通信业发展加快,通信现代化程度和信息传输程度进一步加强。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5231亿元,比2003年增长12.6%;年末全市电话18.69万部,全年新增0.68万户;年末电话普及率(含移动电话)达到64部/百人;年末无线寻呼用户0.43万户;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0.0万门,年末ADSL(宽带)用户1.32万,全年新增0.82万户,增长1.64倍。
国内贸易& 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活跃。2004年,随着三亚市消费环境的逐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强,消费市场活跃。一方百货、佳源商厦以及厦日百货的隆重开业,为广大市民和旅游者提供品种繁多、价廉物美、方便快捷、服务一流的消费空间。特色餐饮如海鲜排档、南山寺斋饭、回族椰子饭等生意红火,拉动了旅游购物、餐饮业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2亿元,比2003年增长22.4%,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2%。从城乡消费结构来看,市区消费水平高于农村的水平,市区消费品零售额12.38亿元,占68.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74%,占31%。
& &&物价稳中有升。受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长的影响,三亚市市场主要品价格指数上升。
2004年各类价格比2003年涨降幅度(%)如下:
(注:上涨用正数表示,下降用负数袁示)
分类&&& &&&&&&&&&&&&&&&&&&&&指数&&& &&&&&&&&&&&涨幅
1.消费品零售物价指数&&& &&&&&&&&&&101.7&&& &&&&&&&&&&&1.7&
其中:食品类&&& &&&&&&&&&&&&&&&&&1029&&& &&&&&&&&&&&&2.9&
饮料、烟酒类&&& &&&&&&&&&&&&&&&&&100.3&&& &&&&&&&&&&&0.3&
服装、鞋帽类&&& &&&&&&&&&&&&&&&&&99.9&&& &&&&&&&&&&&&-0.1&
纺织品&&& &&&&&&&&&&&&&&&&&&&&&&&99.0&&& &&&&&&&&&&&&-0.2&
化妆品类&&& &&&&&&&&&&&&&&&&&&&&&100.2&&& &&&&&&&&&&&0.2&
书报、杂志类&&& &&&&&&&&&&&&&&&&&101.5&&& &&&&&&&&&&&1.5&
日用品类&&& &&&&&&&&&&&&&&&&&&&&&97.3&&& &&&&&&&&&&&&-27&
家用电器类&&&&&&&&&&&&&&&&&&&&&& 94.6&&& &&&&&&&&&&&&-5.4
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103.6&&& &&&&&&&&&&&3.6
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1.8&&& &&&&&&&&&&&1.8
4.集贸市场农产品价格指数&&& &&&&&&103.8&&& &&&&&&&&&&&3.8
财政金融保险
2004年地方财政收入5.38亿元,增长30. 3%,其中各项税收4.44亿元,其它收入0.88亿元,基金收益0.06亿元。地方财政支出7.45亿元,增长33.5%,其中基本建设拨款0.19亿元,支援农业专款0.40亿元,林业0.13亿元,水利0.22亿元,支援不发达地区0.20亿元,科教文卫事业费1.92亿元,行政管理费0.92亿元,其它支出3.38亿元,基金支出0.09亿元。
&&&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效益明显提高。三亚市金融部门继续强化自身建设,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全市存贷款同步增长。年末全社会存款余额103.93亿元,比年初增长16.1%,其中国家银行存款余额83.72亿元,比年初增长15.9%;年末全社会贷款余额50.05亿元,比年初增长15.1%,其中国家银行贷款余额40.68亿元,比年初增长16.1%;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55.92亿元,比年初增长17.3%。
& &&保险事业稳健发展。全年完成保险承保额753亿元,比2003年增长1.78倍;收取保险费0.76亿元,增长2.6%;付出赔款0.22亿元,增长2.4%。
2004年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3所,普通中学22所,小学125所。全市小学在校生66139人,初中在校生23097人,高中在校生5232人。&
基础教育持续发展。教育部门始终以“普九”教育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取得成效,全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8.8%。
科技事业有新的成果,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增强。全年全市组织实施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项(市级)。项目实际投入资金807.6万元。2004年科学技术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6%。
& &&科技机构和科技队伍稳定。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0.60万人(不含农垦),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0.18万人。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科学研究机构295个,其中,科研单位10个;科技服务机构18个;南繁育种机构267个。拥有各类科学研究机构专业技术员961人,其中,科研单位181人;科技服务机构230人;南繁育种机构550人,年末拥有市属国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4个,专业技术人员24人;科学技术信息和文献机构1个,专业技术人员3人。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表演团体6个;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1个;乡镇文化站7个;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量12万册。年末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覆盖率93%;各类电影放映单位5家;报社1家,全年报纸总发行量376.5万份,发行量稳步扩大。
&&& 体育事业取得优异成绩。在全年选拔运动员参加全国、全省各项体育比赛中,获得全省前三名奖牌87枚,其中,金牌27枚;银牌27枚;铜牌33枚。全年有95%的在校中学生和小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2004年,三亚市卫生部门坚持围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不断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强化管理,大力抓好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和医药市场整顿工作,进一步加强行风教育,不断引进和更新先进医疗设备,医风医德明显好转,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78个,实有病床168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474人,其中,中医师33人;执业医师979人;中西医士20人,注册护士920人。
人口& 就业& 人民生活
控制人口增长取得明显成效。2004年,全市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进一步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责任制,人口出生率控制在计划生育目标的范围
内。全市人口出生率13.3‰;人口死亡率3.7‰;人口自然增长率9.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51.5万人,户籍人口为50.75万人。
& &&劳动就业总人数继续增加。三亚市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劳动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就业矛盾。2004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27万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000人。年末全市从业人数25.85万人,减少0.3%;城镇集体经济从业人数0.18万人,增长1.3%;联营、股份、外商、港澳台经济从业人数1.48万人,增长14.8%;私营企业劳动者2.04万人,增长12%;城镇个体有证劳动者2.56万人,增长12.4%;农村集体和个体劳动者15.03%万人,增长2.2%。
&&& 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由于国家政策性调资,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得到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000元,比上年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3157元,比2003年增长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60元。
&&&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全市住宅竣工面积38.72平方米,其中,城镇私人新建住宅竣工面积4.1万平方米,农村私人新建住宅竣工面积14.3万平方米。
&&&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全年养老、失业保险参保覆盖率分别达到92%、90%,医疗保险征缴率为86%。“两个确保”得到较好落实,低保水平普遍提高,对城市低保对象7451人,共发放低保金635万元。
环境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2004年,三亚市环境部门继续加大对环境资源保护的监管力度,和对海防林、红树林、珊瑚礁及市鸟黄嘴白鹭等野生动物的保护,严厉打击乱采、乱伐、滥捕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12307公顷。全年土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2.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7.0%。
(市统计局)
精神文明建设
2004年,三亚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结合三亚的实际,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文明委的总体部署,不断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深入学习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点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在文明规范行业、文明安全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文明生态村建设
创建工作基本情况。市委市政府结合三亚的实际,制定了《三亚市创建文明生态村八年工作规划》,确定自2002年开始到2009年,每年创建40个文明生态村,计划用8年时间,把三亚市62%以上的自然村(全市自然村539个)建成文明生态村。2004年,在前两年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文明生态村建设力度。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区别标准、注重实效”的原则,主要采取了两种模式抓创建,一是以市直机关为主,中央、省驻三亚单位(驻市军警)和区镇联手.创建文明生态村11个,二是由市直机关直接挂勾创建文明生态村29个,第一种模式创建标准为省级,第二种模式的创建标准为市级。经过检查验收,2004年(第二批)全市投入文明生态村建设资金1427.9万元;完成文明生态村指标;建成文化室27间,球场31个,宣传栏40个,平整村道27975米,村道硬板化10847米,排水沟29350米,绿化24399平方米。&&&
2004年联手创建文明生态村先进单位25个(其中获得一等奖的单位:市交通局、市人劳局、三亚海警训练基地);挂钩创建文明生态村先进单位8个(其中获得一等奖的单位:市财政局)。文明生态村建设先进工作者55名。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004年4月三亚市在公安、交通、规划、国土、旅游、税务、邮政、电信等15个行业中,以推行“两个规范”(职业规范、岗位行为规范)、“四个制度”(办事公开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社会监督制)为主要内容的文明规范行业创建活动。
&&& 另外,还继续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和学习。由三亚工商局牵头,重点抓好市区交通要道、各镇出入口、车站、码头以及闹市区的公民道德建设广告,在公共汽车候车亭设置一批公益广告,同时向全市发送公益宣传挂图28000多张。全市25个社区都不同程度地利用墙报、黑板报、文化长廊和广播等宣传工具,开展深入浅出、形式多样的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20个字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真正深入人心。在“公民道德宣传日”,由市文明办牵头,市教育局、团市委组织了500多名中小学生,走上街头,散发各种宣传资料共5000多份,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9月19日,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组织召开“公民道德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市教育局、团市委、旅游、交通、卫生、城管等系统及各镇分管领导共30多人在会上畅所欲言,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会后《三亚晨报》刊发了部分与会代表发言的相关内容。
&&& 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综治办等九个部门决定在全市城镇开展创建“文明安全社区”活动,并于2004年1月向全市下发《关于在全市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安全社区”活动的实施意见》。2004年要创建11个“文明安全社区”示范点,其中河东、河西区各创建3个,五个镇各创建1个。市委市政府在河西区儋州村社区和河东区商品街社区召开了全市创建工作现场会,及时总结推广了以上两个社区的先进典型经验。
(周亚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亚平均房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