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区谷阳镇私人针灸诊所谷阳镇上六组姜巧林诊所

残疾中医姜巧林的“医者仁心”
  &农历“猴年”结束,姜巧林就可以每月领取养老金了。到那时,他准备关掉自己开了30年的诊所,开始免费行医。他说,这个社会值得回报,当遭遇人生最大的困境的时候,是社会给了他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当然也给了他机会,让他积德行善,回报众生。
  在丹徒区谷阳镇,“姜巧林中医针灸门诊”远近闻名。小诊所解决了姜巧林大半生的“温饱”问题,这与他最初的设想一致。
  姜巧林是谷阳镇姚庄村人,1969年只有14岁的他因“败血症”落下了终身残疾。从此,他只能拄着拐杖走路,因双腿萎缩,个头也矮到不足1.5米。
  姜巧林是家中长子,下面有4个弟妹,父母负担很重。“不能拖累家人”,姜巧林开始自学缝纫技术,但这个工作需要挑着缝纫机走村串巷。而他做不到。经历了一番艰难打拼后,姜巧林决定放弃。他把注意力转到学医上。他对记者说,自从腿毁掉之后,他一直想找原因。正好村里人有中医方面书籍,他就借来阅读。小学毕业的他硬是凭着一本《新华字典》读完三本中医典籍,培养了最早的中医兴趣,积累了最初的中医知识。
  1984年,上海中医学院招中医函授生,他报了名。谁知道,报名录取后,这期函授教学改成了面授,也就是要去上海中医学院完成3年的学业。姜巧林说“当时感觉天上掉了馅饼”。他借了钱,坐上了去上海的火车。可是到了学校,体检没法通过,学校拒绝收他。喜悦转眼成了失望。姜巧林据理力争,说学校招生简章上没有说不收残疾人。经过一天的“纠缠”,招考老师被眼前这个执着的年轻人所感动了,答应给他一次考试机会,并告诉他考不及格只能回家。姜巧林答应了。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当时,上海中医学院的教室、宿舍和食堂分别位于“三角形”的“角”上,总路程有近2公里。每去一处,姜巧林都要比其他同学多用一个小时。几天后,同学们熟络起来,开始主动为他带饭,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他每天只要往返宿舍和教室就行。姜巧林说,3年的同学情谊让他对社会充满感恩之情。
  1987年,姜巧林完成学业回到家乡,在镇上开办了一家“中医针灸门诊”,实现自食其力。他给人治病,总是先治疗,有疗效之后再付款。30年来,这个“规矩”一直没变。
  医者仁心。一直遭受病痛折磨的姜巧林,深深懂得什么是患者的痛苦。经济困难的患者来了他从不拒绝,没有钱就免费治疗;对医治不了的病人,他讲明原因并提供治疗建议;对外地求医者,他从不漫天要价,还想方设法为患者省钱。来自吉林的患者杜先生在当地医院花掉了全部积蓄也没有看好病,在丹徒打工时听说“姜巧林诊所”医术很高,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就医。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杜先生的症状消失了。姜巧林考虑到他的经济状况,免掉了全部治疗费用,只收取1000元生活费。有的病人一时付不出治疗费,姜巧林就让对方打个白条,说“什么时候能付再来付”;还有的病人实在没有钱,就送些农作物代偿,姜巧林也只象征性地收一点……
  姜巧林潜心中医研究,长于针灸,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绝大多数不用开刀就能治好。这么多年,他的诊所没有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当地的百姓亲切地称他为离土不离乡的“土专家”。一些大医院多次找他加盟开设专科门诊,都被姜巧林一口拒绝,他说,自己的诊所,收不收钱自己说了算。
  2015年,姜巧林当选为“镇江好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针灸诊所的条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