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沿海看不起内陆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哪个要素为基础产生的

地域分异 -
  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
地域分异 -
二、地域分异规律
  也称。是指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的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伍光和版《自然地理学》P464)
地域分异 -
  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和垂直带性)和非地带性。
地域分异 -
1.纬度地带性  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因而产生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表13-2)。由于这些热量带平行于纬线呈东西向分布,并且随着纬度的高低呈南北向的交替变化,故称之为纬度地带性。热带分布在赤道附近及其两侧,热量平衡大于75 kcal/cm2a,是地球上最热的地带;亚热带分布在热带两侧的低纬度地区,热量平衡在75~45 kcal/cm2a之间,南半球的亚热带叫做南亚热带,北半球的亚热带叫做北亚热带;温带分布在亚热带两侧、中纬度地区,其热量平衡在45~35 kcal/cm2a之间,南北半球各有一个温带,分别叫做南温带和北温带;寒带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热量平衡小于35千卡/平方厘米/年,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带,位于南半球的寒带叫做南寒带,位于北半球的叫做北寒带(图13-12)。由上可知,实际上地球上的热量带有7个,即热带、南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由于热量的不同,导致了各个地带的地表环境不同。当然有时些热量带可进一步细分。
  纬度地带性规律是全球尺度的。由于受海陆分布、大气环流、洋流等因素的影响,纬度地带性有时会受到干扰,显得没有这么理想,但纬度地带性规律却是普遍存在的。
  热力基础-辐射平衡(R) (千卡/平方厘米/年)
  分带:寒带 &35; 温带 35-45; 亚热带45-75; 热带 &75 。
  中国地域宽广,南端的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的纬度只有4oN左右,北端黑龙江省的漠河纬度可达53o31'N。南北跨度近50个纬度,约5500 km。因此地带性比较明显,跨越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南方暖热、北方寒冷也就不足为奇了。2.干湿度分带性  全球陆地降水量的89%来自海洋湿润气团,而海陆间的水交换强度越深入内陆越弱,因此导致了大部分大陆上的干湿度,由海岸线附近向大陆内部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沿海地带比较湿润,向内陆逐渐变干燥。简言之,由于海陆分布导致的干湿度由海向陆的带状分布规律,就称为干湿度分带性。
  干湿度分带往往平行于海岸线分布。由于大陆东西两侧海岸线比较长也比较完整,导致干湿度分带近似呈南北延伸、东西演替,故干湿度分带性曾经被称为经度地带性。但研究发现,干湿度分带并不与经线平行,而是与海岸性平行,干湿分带演替的方向也不完全呈东西向而是垂直于海岸线。因此&经度地带性&这个名称已经废除。由于干湿度分带性的存在,导致了植被、土壤等也同样具有平行于海岸线的分带性。
  干湿度分带性是大陆尺度的地域分律,在宽广的大陆上,尤其是季风大陆区,比较明显。
  我国的干湿度性非常明显,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随着离海岸距离的增加,降水逐渐减少。如果垂直于降水量等值线从上海到内蒙古的额济纳旗做一个剖面,年降水量随着离海距离的增大而递减。在年降水量大于100毫米的情况下,年降水量(P)与离海岸线的距离(L)成直线相关。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98,标准差ε为59.5。相关方程可以写为: P=L 。其中P的单位为mm,L的单位为km。
  由于降水的分带性,导致了植被、土壤也呈现出类似的分带性。植被由沿海地区的森林向陆地逐渐变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3.垂直带性  垂直带性分异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大,气温逐渐降低,降水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因而导致了气候、植被、土壤和自然景观呈现出垂直方向上的带状分布与变化,这就是垂直带性。简言之,垂直带性就是自然景观随海拔高度而呈现出的带状分布与变化规律。
  垂直带性出现在山区或高原边缘,是地区尺度(中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只要山地有足够的高度、相对高差足够的大,就可以自下而上形成一系列垂直自然带。最下面的一个带叫做基带,所有的垂直带的有规律的排列,叫做。山地垂直带谱的特征取决于山地所在的水平地带与山地的高度、走向等山文特征。山地所在的水平地带就是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从赤道到极地,从沿海到内陆,基带不同则决定了垂直带谱的不同。在足够的降水条件下,纬度越低、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带数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反之,纬度越高、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差越小,垂直带数越少,垂直带谱越不完整。如果一座足够高的山地位于水充足的赤道地区,那么这座山上将会出现一个完整的类似于从赤道到极地排列的自然景观带谱。表现在植被上,将会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高山冰雪冻土带。
  在干旱地区,由于水的缺乏,垂直带谱往往不明显。在山地的迎风坡与背风坡,由于水条件不同,在阳坡与阴坡,由于热量条件不同,导致了同一山地不同的山坡的垂直带谱不同。喜马拉雅山位于亚热带地区,南坡降水量比较丰富,因此南坡出现了比较好的垂直带谱,它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上依次为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寒温带针叶林带、亚高山寒带灌丛草甸带、高山寒冻草甸垫状植被带、高山寒冻冰碛地衣带和高山冰雪带。而北坡由于受高原地形与降水的影响,其垂直带谱与南坡完全不同。
  垂直带谱是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但不是水平地带性的克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4.非地带性  ①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性分异
  由于构造及构造运动,形成了不同的地貌单元与景观,例如,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等。由于发生学上的一致性,各个构造-地貌单元内部自然环境具有相对一致性,而各个构造-地貌单元之间却有比较大的差异。如青藏高原内部的寒旱特征,与周围地区均不相同,构成了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中,单独划分为一个大区。由于构造-地貌分异造成的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叫做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性分异。
  ②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
  也会引起地表环境的空间分异。例如,湖泊及其周围气温变差比较小,湿度比较大;而向外围气温变差逐步增大,湿度降低。这种现象在干旱区更加明显。在沙漠区的绿洲,空气湿度比较大,风速比较小,温度变差也比较小;但随着离开绿洲距离的增加,空气湿度减小,风速增大,温度变差也增大。城市中心的温度比较高、湿度比较小,而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到郊区,温度逐步降低、湿度也逐渐增大。
  ③地貌部位与小气候引起的地域分异
  地貌部位与小气候,同样可以引起地表环境的空间分异。山顶与山坡、谷底与谷坡、阳坡与阴坡、阶地与漫滩、洞内与洞外、扇顶与扇缘,不同的地貌部位具有不同的水分与热量条件,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环境与景观。在同一地貌部位,由于岩性、土质、排水条件的不同,也会引起地表环境的分异,只不过这是更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④高原地带性
  由于高原不仅海拔高度大,而且还跨越了比较大的水平空间,因此其地域分异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高原的从边缘向内部辐合,具有明显的多向辐合的特征;较之同纬度的低海拔自然地带高原地带具有偏向极地的特征;高原地带具有与同纬度低海拔自然地带完全不同的热量背景;山地垂直带谱是水平带谱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而高原水平带谱却是山地垂直带谱在巨大高程上的水平变异。由于这些特殊性的存在,故有必要单独列出,张新时称之为高原地带性(1978)。
  四、分类讨论:
  陆地干湿度分异与山地垂直分异是否属于地带性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1]。一般将地域分异规律分为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也即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因距离海洋远近不同而形成的陆地干湿度分异(即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和因山地海拔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地域分异,在地理环境中都不能呈近似环球性的带状连续分布,而且与纬度之间也没有确定的关系,因此都应该属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而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以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却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三者均称为地带性分异规律,甚至将陆地干湿度分异称为所谓的“经度地带性” 。这与科学的地域分异规律显然是相悖的。
  1. 地带性分异仅指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均应属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地带性分异即纬度地带性分异,指地理环境的某些特征呈近似环球性带状连续分布的地域分异现象。1899年,地带学说的创立者俄罗斯学者B.B.道库恰耶夫在他发表的《关于自然地带的学说》中指出,“由于地球离太阳所处的一定位置和地球自转并呈球形,使地球的气候、植物和动物分布均按一定的严格顺序由北向南有规律地排列,从而使地表分化为各个地理带……这些地带或多或少与纬圈平行。” “带和地带只在理想状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 从中可以看出,他所认为的“带与地带”其实就是纬度地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近似环球性带状连续分布。
  随着地理科学的发展,大量事实也证明了地带性就是纬度地带性。一方面,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均具有地带性特征,这种地带性分异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另一方面,不仅陆地上具有地带性,海洋上同样也具有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地带性分异特征。这些事实均说明,呈地带性分异的自然景观在地理环境中表现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近似环球性(不管是陆地还是海洋)的带状连续分布。这种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异现象与纬度之间也保持着某种确定性的关系,它们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呈现出特定的变化规律,例如5°N附近地区为热带雨林景观、25°N附近地区为热带或亚热带沙漠景观、65°N附近地区为寒带或亚寒带苔原景观等。所以这种地带性分异实际上就是纬度地带性分异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陆地干湿度分异主要是指“热量背景相同或近似的各纬度区域内部,以年降水量由沿海向大陆腹地方向递减为契机,所引发的区域自然景观及其各组成要素的变化”。随着从沿海向内陆水分的减少,陆地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这种分异也称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比较明显。但是这种分异现象只是与海洋或海岸线的距离有一定的联系,自然景观并不能在南北方向上呈近似环球性的带状连续分布,如大陆东岸的常绿阔叶林景观就不能沿经线方向延伸全球,因此陆地干湿度分异不应该是地带性分异现象。垂直分异是山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当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时,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状况也出现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垂直气候,进而导致地理环境各要素以及地理环境整体发生相应变化,在不同高度形成不同的地貌、植被、土壤等垂直自然景观。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仅仅局限在高山地区,在地理环境中更不是呈近似环球性的带状连续分布,因此也不应该属于地带性分异现象。
  2 .“经度地带性”以及用之来替代陆地干湿度分异均缺乏科学性
  如前所述,地带性就是纬度地带性,它是地理环境的某些特征水平方向上呈近似环球性带状连续分布的分异现象,这种分异与纬度保持着某种确定性关系。至今我们尚未发现地理环境及其要素东西更替南北(沿经线方向)延伸、呈近似环球性带状连续分布的分异现象,因而“经度地带性”的说法不科学。而陆地干湿度分异不是地带性分异现象,不可能象纬度地带性那样呈近似环球性带状连续分布,同时也不可能与经度保持着某种确定性关系。陆地干湿度分异是由于水分从沿海向内陆递减而引发的变化,“如果大陆足够广阔,周边是海洋,干湿度分异应该表现为以四周的海岸带为起点,以内陆荒漠为中心的多向辐合式变化”,因此陆地干湿度分异的界线与经线没有太大的关联,却与海岸线有着某种近似的平行现象,分异现象或自然景观的更替方向或多或少的与海岸线相垂直。因而陆地干湿度分异不能用本身就缺乏科学性的“经度地带性”来说明。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5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01:43:14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2011届高考地理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分异专题检测试题及答案12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1届高考地理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分异专题检测试题及答案12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2011届高考地理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分异专题检测试题及答案12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w.5Y k J.cO m 第一部分第四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2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分异一、洋面封冻产生的环境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 ②气候变暖 ②温室作用加强 ③气候变暖B.①气候变冷 ②温室作用减弱 ③气候变冷C.①气候变暖 ②温室作用减弱 ③气候变冷D.①气候变冷 ②温室作用加强 ③气候变暖解析:“洋面封冻”会导致“气候变冷”“生物衰退,光合作用减弱”;“生物衰退,光合作用减弱”又会使大气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增加,温室作用加强;而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导致全球变暖。答案:D2.图中所示的各项内容之间的平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C.规律性& D.不均衡性解析: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平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A&&&上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3~4题。3.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 ①& B.②& C.③& D.④解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松花江地处东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区,而珠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气候不同,而水文特征差异很大。答案:A4.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A.⑤& B.⑥& C.⑦& D.⑧解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故选B项。答案:B读东欧和北亚的植物和农业带分布示意图,回答5~7题。&5.左图沿线植物和农业带分布规律的形成基础是(  )A.水分& B.热量& C.光照& D.海拔解析:左图中植物和农业带的分布是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的结果,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答案:B6.左图分布示意图与右图中甲~丁四线所经地区,对应正确的是(  )A. 甲& B.乙& C.丙& D.丁解析:丁表示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甲、乙、丙表示的都是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但能体现左图中荒漠、草原带的只有乙。答案:B7.左图中草原带形成的原因是(  )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较为湿润B.受到西风的影响较为湿润C.冬季风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D.多高山冰雪融水,水源较为丰富解析:左图中草原带位于里海西北部,西风带来的水汽较多,较为湿润。答案:B&(;临沂模拟)读北半球某森林带分布上限与经纬度的关系图,回答8~9题。8.该森林带是(  )A.常绿阔叶林带B.常绿硬叶林带C.落叶阔叶林带D.针叶林带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森林带在低纬度地区分布在海拔4 0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而在平地上,主要分布在纬度大于60°的地区,说明其是比较适应高纬生存环境的针叶林带。答案:D9.形成该森林带自沿海向内陆分布高度逐渐升高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地形解析:由图可知,该森林带在不同的经度地区分布的高度也有差异,大体是沿海地区的分布海拔较低,内陆地区的分布海拔较高,这是由于沿海地区水分条件较好所致。答案:B读图,结合我国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回答10~11题。&10.图中最能反映自然景观经度地带性规律的是(  )A.图中①―②―③的变化B.图中③―④―⑤的变化C.图中①―③―⑤的变化D.图中①―⑥的变化解析:图中横坐标从西向东表示热量和降水的变化是从高寒逐渐变为湿热,而纵坐标从北向南表示热量由少逐渐增多,所以图中最能反映自然景观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降水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逐渐减少)的是B项。答案:B11.图中④处的天然植被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温带草原&&&&&&& D.温带荒漠解析:由上题的分析可以得出③表示森林带,④为草原带,⑤为荒漠带。答案:C(;河南平顶山)读下面某沿海地区一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2~13题。&12.该山地可能位于(  )A.北半球温带地区& B.北半球亚热带地区C.南半球温带地区& D.南半球亚热带地区13.若该山地山麓的年平均气温为12℃,则该山地的海拔不超过(  )A.1 000米& B.2 000米C.3 000米& D.4 000米解析:本题组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能力,以及对自然带分布规律的掌握情况,是值得关注的经典复习题。图中显示同一自然带在山脉的北坡分布位置较高,说明北坡热量条件好于南坡,则可能位于南半球;山脉自然带的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则该地位于温带地区。该山地顶部为高山草甸草原带,没有出现冰雪带,说明顶部气温高于0℃;依据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降低6℃,以及山麓年平均气温为12℃,可推知该山地海拔不超过2 000米。答案:12.C 13.B二、综合题14.读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山脉西部海域位于________板块。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该山脉高度的变化趋势及原因。(2)图③中山脉东侧的荒漠景观属于________现象,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变化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此山脉变为平地,试分析其可能给南美洲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4)图中D处的植被会对全球环境产生什么影响?(5)据国际环保组织研究统计,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的降水减少了约20%,但流入江河的水量及洪水反而增加了,试分析其原因。解析:第(1)问,读图可知,该山脉为安第斯山脉,它是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碰撞而成,所以有可能升高。第(2)问,图③中山脉东侧的荒漠景观属于非地带性现象,是因为山脉(安第斯山)的隆起阻挡西风进入,使该地降水少;引起南美洲南部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的运动,它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D处植被为热带雨林,它能调节全球气候,维持全球生态平衡。第(5)问,该地区的雨林被大量破坏导致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降水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答案:(1)南极洲 该山脉可能升高。原因:该山脉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2)非地带性 山脉(安第斯山)的隆起阻挡西风进入,为背风坡,降水少 地壳运动(或地形抬升) 整体性(3)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可能会横贯大陆东西;东南沿海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可能会消失;亚马孙河可能向西流,注入太平洋。(4)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5)森林被砍伐,其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降水以地面径流的形式汇入河流;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淤积,水位抬高,泄洪能力下降。15.某位同学对照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画出了亚洲自然带分布的理想模式图(见下图),以便更好地记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填出图中各自然带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2)图内各自然带,其气候类型在世界各大洲中独有的是______,其形成雨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示自然带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______;自然带名称不同,但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数码是______。(4)没有标出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没有详细画出的自然带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影响自然带的因素中,画此图时没有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依据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分析归纳。①为亚寒带针叶林带,②④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⑤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答案:(1)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⑥ 夏季盛行从印度洋赤道附近吹来的西南季风,降水丰沛(3)②④ ④⑤(4)温带荒漠带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5)洋流、地形起伏、大气环流16.读四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已知甲地位于南半球,乙、丙、丁三地均位于我国,回答下列问题。&(1)当甲地西坡山麓植被一片枯黄时,将甲、乙、丙、丁四地昼长由长到短排序。(2)甲地东西两坡垂直自然带基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3)乙地雪线高度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4)近年来,雪线高度逐年升高的原因是什么?应采取哪些对策?答案:(1)丁&乙&丙&甲。(2)甲地东坡为迎风坡,东南信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在东坡形成地形雨,且东坡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故基带形成雨林带;西坡为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降水偏少,形成稀树草原带。(3)乙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向阳坡,北坡为背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故雪线高于北坡;且乙地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小,故北坡雪线低于南坡。(4)全球变暖。对策: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②植树造林,保护植被;③加强国际合作。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w.5Y k J.cO m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当前位置:
>>>关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表述正确的是[]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
关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表述正确的是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在各纬度带表现相同 B、山地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越多 C、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 D、垂直分异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相同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关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表述正确的是[]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主要考查你对&&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向两级的地域分异:定义: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别称:纬度地带性。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重要因素:水分;成因总结:手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分布规律: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主要分布地区: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定义: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别称:经度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主导因素:水分(海陆位置);重要因素:热量;成因总结: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分布规律:延伸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别称:地带性定义:自然带大体沿等高线方向延伸,从山麓向山顶更替。影响因素:水热条件随海拔的差异而变化,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导致气候、自然带的垂直变化。分布特征:大致沿等高线方向,从山麓到山顶。主要分布地区:海拔较高的山地。&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的关系: 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 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重点解析:雪线1、含义: 永久积雪区的最低界限,即常年积雪的下界。在高寒地区,由于气温低,降水多,每年降水量大于融雪量,因而形成终年积雪区。雪线即为终年积雪区的下界线,也是固体降水量和消融量(包括蒸气消耗和融化量)相等的界线,故又把雪线称为固体降水的零平衡线。雪线实为一个地带,雪线是控制冰川发育和分布的重要界线,只有在雪线以上的地区,才会有多年积雪和冰川的形成。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或称万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 2、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气温:与气温成正相关,温度高雪线高; 降水:降水量大→雪线低;降水量小→雪线高。 山势:雪线及以下:陡→雪线高;缓→雪线低。雪线及以上:平坦的缓坡,积雪易遭风吹蚀,而使雪线抬高;陡峻的山坡,往往发生雪崩,而使雪线下降。 坡向:阳坡,T高→雪线高;阴坡,T低→雪线低 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在中国西部,从青藏高原、昆仑山往北到天山、阿尔泰山,雪线高度由6000米依次下降到5500米、米和米。再往北到北极地区,雪线降至海平面。在气温相同的条件下,雪线高度取决于年降雪量的多寡。在青藏高原,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为500~800毫米,雪线高米;阿尔卑斯山脉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达2000毫米,雪线高度仅2700米左右。祁连山东段的年降水量大于西段,雪线由东(米)向西(5000米)升高。地形通过影响气温和降水而间接影响雪线高度。在同一山地,南坡的雪线通常比北坡高。但在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气温和年降水量相差极大,致使南坡雪线(4500米)比北坡雪线(米)低米。 雪线高度不仅有空间差异,在时间上也有一定变化。空气变冷、变湿,导致雪线降低;反之,引起雪线上升。这种变化有季节性的,也有多年性的。第四纪时期几次大的气候波动,出现冰期和间冰期,都引起雪线的大幅度升降。故古雪线升降是古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称为雪线。在雪线以上,气温较低,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雪区;在雪线以下,气温较高,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多年冰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达到动态平衡。因此,雪线亦称为固态降水的零平衡线。 3、雪线影响因素变化规律:一个地方的雪线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季节变化就能引起雪线的升降:夏季气温较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降低,雪线下降。这种临时界限叫做季节雪线。只有夏季雪线位置比较稳定,每年都回复到比较固定的高度,由于这个缘故,雪线高度都是在夏季最热月进行测定的。 雪线高度受气温、降水、地形和气候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地而异。 (1)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如赤道附近的安第斯山为米,天山为米,北新地岛为600米。 (2)降水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小,则雪线高度高,否则,反之。副热带高压区降水量少,雪线最高。为米;赤道地区降水量多,雪线高度一般为米。迎风坡降水量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量少,雪线高。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为4600米,北坡雪线高达5800米。 (3)地形地形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向、坡度等的影响。如阳坡气温高,冰雪消融量大,雪线高,阴坡则相反;地形陡峭的地方不易积雪,雪线较高,坡缓的地方则相反。 (4)气候气候变化直接影响雪线高度,气候变暖则雪线上升;气候变冷则雪线下降。根据材料可知,昆仑山冰川融化速度加剧,雪线每年最快上升可达百米。 4、雪线纬度分布规律: 由副热带地区向两侧高低纬度递减。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发现相似题
与“关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表述正确的是[]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005151616558659822721620183523126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沿海和内陆地区指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