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酪氨酸血症的躁郁症是基因突变吗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韩连书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丙酸血症11例基因突变分析
胡宇慧 &韩连书& 叶军& 邱文娟& 张雅芬 杨艳玲 &刘丽& 麻宏伟 &高晓岚& 顾学范
&[摘要]& 目的 &研究丙酸血症患儿丙酰辅酶A羧化酶PCCA和PCCB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应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对11例丙酸血症患儿PCCA和PCCB基因的各个外显子及其两侧侧翼序列进行突变检测,并对部分患儿父母进行相应突变基因检测。结果 &6例患儿为PCCA突变,5例为PCCB突变。共发现13种突变,其中10种突变未见文献报道,突变类型包括错义突变、缺失突变、剪切位点突变和复杂型插入缺失突变,错义突变为最常见类型。167-179del13ins1复杂型插入缺失突变在2例患儿中为纯合突变。结论 &在11例丙酸血症患儿中检测到13种突变,其中10种为新突变类型,为今后有关丙酸血症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丙酸血症;基因突变;外显子;
Gene mutation analysis in patients with Propionic acidemia
HU Yu-hui, HAN Lian-shu, YE Jun, QIU Wen-juan, ZHANG Ya-fen, YANG Yan-ling, LIU Li, MA Hong-wei, GAO Xiao-lan, GU Xue-fan. Shanghai Institute of Pediatics, Xinhua Hospital, Medical college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HAN Lian-shu( Email: )
[Abstract] Objective &Propionic acidemia is a common organic acidemia, caused by deficiency of propionyl-CoA carboxylase (PCC), which catalyze the carboxylation of propionyl-CoA to D-methylmalonyl-CoA.PCC is a dodecameric enzyme of α-PCC and β-PCC subunits, nuclearly encoded by genes PCCA and PCCB, respectively. Mutation in either gene cause Propionic acidemia, the PCCA gene is located on chromosome 13q32 with 24 exons and the PCCB gene is located on chromosome 3q13.2-q22 with 15 exons.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gene mutations of 11 PCCA and PCCB deficient patients from China and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mutation spectrum of Chinese patients. Methods& All 39 exons of PCCA and PCCB genes in 11 unrelated Chinese PA patients were analyz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direct sequencing. 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using Phenol-Chloroform method from the peripheral blood leukocytes of each patient. PCR amplification products were checked by 1.8%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were subsequently sequenced with ABI 3700 Automated DNA Sequencer. Results &We identified 12 PA mutations, 7 affecting the PCCA gene, 5 affecting the PCCB gene, including 9 novel mutations and 3 previously reported mutations. Three missense mutations (1079T&G, 1102G&C and 1850T&C) and one short deletion (1863delA) were found in α-PCC subunit while three missense mutations (484G&A, 601G&A and 1253C&T) and two short insertion-deletions (167-179del13ins1, 560-561delCCinsT) were found in β-PCC subunit. The 167-179del13ins1 change was identified in two homozygous PA patients, with allelic frequency of 40% in β-PCC subunit deficiencies. Conclusion &Twelve mutations were found in 11 Chinese PA patients including nine novel mutations. No mutation is predominant in Chinese PCCA and PCCB deficient patients.
[Key words] Propionic acidemia;Exon;Mutation
丙酸血症(propionic acidemia, PA)是一种较常见的有机酸血症,系丙酰辅酶A(CoA)羧化酶活性缺乏,导致体内丙酸及其代谢产物前体异常蓄积,进而出现一系列生化异常与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酶缺陷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喂养困难、反复呕吐、酸、和嗜睡等。丙酰CoA羧化酶为α,β两个亚单位组成的α6β6多聚体,α和β亚单位的编码基因分别为PCCA(MIM 232000)和PCCB(MIM 232050),两个基因的突变均会导致丙酸血症。PCCA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3q32,含24个外显子,至今已发现54种基因突变;PCCB基因定位于3q13.3-q22,含15个外显子,共有56种突变报道[1]。为了解我国PA患儿丙酰CoA羧化酶PCCA基因和PCCB基因突变类型,本研究自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对11例中国PA患儿进行了基因突变分析。
对象和方法
PA患儿11例:分别来自本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广州市儿童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其中5例收集了患儿父母的DNA。11例患儿均经串联质谱测定血中丙酰肉碱和甘氨酸,经气相色谱-质谱测定尿3-羟基丙酸和甲基枸橼酸确诊,诊断依据为丙酸血症的异常代谢产物,并参考既往文献[2,3]。同时通过血、尿常规、血气分析、血氨、血糖、血乳酸、肝肾功能和心肌酶谱测定等辅助检查了解病情程度。11例患儿相互间无血缘关系,父母系非近亲婚配。所有检查均获得患儿家长或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对照组为50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成年人。
二、&&&&&&&&& 方法
1. DNA提取:抽取患儿及部分患儿父母外周静脉血各4 ml,经抗凝后分离白细胞,使用苯酚-氯仿法提取DNA,-20°C保存。
2. 基因突变检测:利用PCR扩增DNA、直接测序检测基因突变:(1)引物设计与合成:22对PCCA引物应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premier 5.0和Oligo 6.0自行设计,引物覆盖PCCA基因23对外显子及其两侧的侧翼序列(表1),另一对PCCA引物依据已发表文献合成[4];15对PCCB引物皆依据Rodríguez-Pombo等[5]于1998年发表的文献设计。引物由上海赛百盛和上海生工公司合成。(2)PCR扩增:PCR反应体系为10×buffer 5 ml,12.5 mmol/L dNTPs 8 ml,引物各12.5 pmol/L 2ml,50 ng DNA 2 ml,去离子水补足50 ml。在PCR仪上首次变性温度为94°C、5 min,然后按变性温度94°C、1 min,退火温度51~63°C、45 s~1 min,延伸温度72°C、1 min,循环32~34圈,最后72°C延伸10 min。取4ml PCR产物,用1.8%的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目的条带。(3)PCR产物测序分析,使用博大泰克DNA片段快速胶回收试剂盒对PCR产物进行纯化,纯化产物在ABI 3700测序仪上测序(上海基康公司)。突变或多态性位点通过比较GenBank 中PCCA DNA 序列(NC_;GI:4557818)和PCCB DNA序列(NC_;GI:)确定。突变的命名参照http://www.hgvs. org/mutnomen 提供的命名法。突变阳性结果均经反向和重复测序证实。新突变通过查阅PubMed(.nlm.nih.giv/PubMed) 已报道的突变和PA数据库(http://www.uchsc.edu/cbs/pcc/pccmain.htm) 来确定,并在对照组中检测,排除多态性。
一、PA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特点
PA患儿发病年龄为3天~8个月,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嗜睡、惊厥、喂养困难和运动落后。实验室检查示酸中毒(血pH值6.9~7.3)、尿酮体(+)~(+++)、血乳酸增高(2.3~6.2 mmol/L,参考值& 2.0 mmol/L)和高血氨(94~300 mmol/L,参考值& 80 mmol/L)常见。串联质谱检测患儿干血滤纸片中丙酰肉碱水平(19.1±13.5,参考值& 5.0 mmol/L)、丙酰肉碱与游离肉碱比值(0.9±0.5,参考值&0.2)、丙酰肉碱与乙酰肉碱比值(1.8±0.7,参考值&0.3)和甘氨酸(702.9±198.4,参考值& 400 mmol/L)显著增高。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患儿尿液中3-羟基丙酸和甲基枸橼酸显著增高。
二、PA患儿突变检测结果
在11例PA患儿中发现13种基因突变类型(表2),包含9种错义突变、1种剪切位点突变和3种插入缺失突变(图1~图13)。其中1079T&G(图2)、1102G&C(图3)、1850T&C(图5)、1863delA(图6)、716-2A&G (图8)167-179del13ins1(图9)、560delCCinsA(图10)、484G&A(图11)、601G&A(图12)、c.1253C&T(图13)为新发现突变,正常对照组中未发现这10种突变。在6例患儿中检测到PCCA基因突变共8种,其中2例仅找到1个突变。对3例患儿父母的DNA进行了检测,病例5为716-2A&G (来自父亲)和2002G&A(来自母亲)杂合突变。病例2和病例6仅找到1个突变,分别为 1079T&G(来自母亲)和 2002G&A(来自父亲)。在5例患儿中检测到PCCB突变5种,3例为纯合突变,1例为杂合突变,1例仅找到1个突变。病例8为167-179del13ins1插入缺失纯合突变,在cDNA166和180位之间缺失碱基ACGCGCAGCACAA插入碱基C,其父母分别携带167-179del13ins1突变;病例9为484G&A(G162R)纯合突变,父母及姐姐为该突变的携带者;病例11仅检测到一个突变1253C&T(来自母亲)。
丙酸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有机酸血症,近几年我国在对PA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已取得较大进步[6-8],但尚未进行PA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丙酸血症的临床确诊依赖于特殊的生化诊断,包括串联质谱检测患儿干血滤纸片中丙酰肉碱水平、丙酰肉碱与游离肉碱比值、丙酰肉碱与乙酰肉碱比值和甘氨酸显著增高;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患儿尿液中3-羟基丙酸和甲基枸橼酸显著增高。基因分析可以了解该病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本研究在11例PA患儿中检测到13种突变,其中PCCA基因突变8种,PCCB基因突变5种。PCCA基因上突变集中于外显子21、13和22,PCCB基因上突变集中于外显子1、5和6。国外文献报道PCCA基因突变和PCCB基因突变分别于外显子13、12、19和18及外显子12、15、11和6常见,且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PA突变谱存在较大差异。在日本患者的PCCA基因中,922-923insT、1644-6C&G和R399Q突变占56%[9]。有关PCCB基因突变研究显示,日本患者中T428I、R410W和A153P突变分别占30%、26.7%和13.3%[9],在高加索人患者中1218del14ins12(ins/del)突变最常见[10],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患者中insT和E168K突变较常见[11],韩国患者中T428I最常见(56.3%)[12],格陵兰因纽特人患者中1540insCCC突变最常见[13]。本研究未检测到上述热点突变,可能与种族不同有关。
PCCA包含两个功能单位,N-端的生物素羧化酶位点和C-端的生物素结合位点,本研究中检测到的8种PCCA突变(除716-2A&G外)所致的氨基酸改变均位于PCCA基因编码蛋白的两个功能区。PCCB基因中167-179del13ins1插入缺失突变在例7和例8患儿中为纯合突变,有可能为中国人群PCCB基因的常见突变。另外,在11例患儿中1850T&C 、2002G&A和484G&A突变类型均为2个等位基因突变,但因本研究中例数较少,尚不能确定是否为中国人群热点突变。例2、例6和例11仅发现1个等位基因突变,本研究未进行非翻译区、翻译调控区和基因启动子区突变检测,因此不排除在这些区域中存在突变。
在本研究检测到的13种突变中3种为已报道突变,其中PCCA基因229 C&T突变在高加索人群、日本人群和西班牙人群中均有报道[11,14,15],可能为较广泛的突变;PCCA基因2002G&A突变在美国人群曾有报道[16];1118T&A在西班牙人群中发现1例[15]。在10种新突变中PCCA基因有5种(716-2A&G 、1079T&G、1102G&C、1850T&C和1863delA)、PCCB有5种(167-179del13ins1、484G&A、560delCCinsA、601G&A和1253C&T),这些突变可能导致转录过程中外显子的跳跃、翻译中mRNA终止密码提前出现和翻译后产物的降解加速,翻译过程中抑制了α-β和/或β-β亚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亚单位之间的装配而不能形成功能性丙酰CoA羧化酶低聚物[17]。716-2A&G突变位于ag-gt剪切位点上,可能导致转录过程中外显子10无法剪切,引起外显子10的跳跃;缺失突变1863delA导致cDNA 位出现UGA终止密码,翻译后蛋白截短104个氨基酸。插入缺失突变中167-179del13ins1致使终产物减少4个氨基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组氨酸和赖氨酸);560delCCinsA在原位出现UAG终止密码,蛋白质截短353个氨基酸。错义突变中1102G&C导致氨基酸发生酸碱性改变,由酸性天冬氨酸变为碱性组氨酸;484G&A导致氨基酸极性改变,由非极性疏水性甘氨酸变为极性碱性精氨酸;1079T&G、1850T&C、601G&A和1253C&T未导致氨基酸极性和酸碱性改变。突变对酶蛋白的功能影响具有多样性,这6种错义突变对酶蛋白功能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对6例PA患儿父母进行突变基因检测,证实患儿突变基因均来自父母遗传,非新生突变。
本研究对PA患儿基因突变进行了初步分析,由于例数偏少,尚不能进行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相关分析,今后随着病例的增多,将可明确基因突变类型和临床表型间的关系,有助于PA发病机制研究,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并可对有需要的患儿家庭提供产前基因诊断。
[1]& , , , et al. New splicing mutations in propionic acidemia. J Hum Genet, -997.
[2] Chace DH, Kalas TA. A biochemical perspective on the use of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for newborn screening and clinical testing. Clinical Biochemistry, 6– 309.
[3] Kuhara T. Diagnosis and monitoring of inborn errors of metabolism using urease-pretreatment of urine, isotope dilu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7-517.
[4] &Campeau E, Desviat LR., Leclerc D, et al. Structure of the PCCA gene and distribution&of mutations causing propionic acidemia. Mol Genet Metab, -247.
[5] &, , , et al. Human propionyl-CoA carboxylase beta subunit gene: exon-intron definition and mutation spectrum in Spanish and Latin American propionic acidemia patients.
[6]& 杨艳玲,张月华,山口清次,等. 六例丙酸血症的诊断和治疗分析. 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70-171.
[7]& 顾学范,韩连书,高晓岚,等. 串联质谱技术在高危儿童筛查中的初步应用.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401-405.
[8]& 韩连书,高晓岚,叶军,等. 串联质谱技术在有机酸血症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中华儿科杂志,-330.
[9]& , , , et al. Mutation spectrum of the PCCA and PCCB genes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propionic acidemia. , -342.
[10]& , , , et al. Detection of a normally rare transcript in propionic acidemia patients with mRNA destabilizing mutations in the PCCA gene.
[11] , , , et al. Propionic acidemia: identification of twenty-four novel mutations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 -67.
[12] , , , et al. Molecular analysis of PCCB gene in Korean patients with propionic acidemia.
[13] , , , et al. High incidence of propionic acidemia in greenland is due to a prevalent mutation, 1540insCCC, in the gene for the beta-subunit of propionyl CoA carboxylase.
[14] , , . Mutation analysis of the propionyl-CoA carboxylase alpha-subunit gene in four Japanese patients with propionic acidaemia.
[15] , , , et al. Genetic heterogeneity in propionic acidemia patients with alpha-subunit defects. Identification of five novel mutations, one of them causing instability of the protein 1-358.
[16] , , , et al. Coding sequence mutations in the alpha subunit of propionyl-CoA carboxylase in patients with propionic acidemia. Mol Genet Metab,-22.
&[17] , , , et al. Effect of PCCB gene mutations on the heteromeric and homomeric assembly of propionyl-CoA carboxylase.
表1&& PCCA基因编码区PCR扩增正反引物序列
GGGCATCGGGTTTCTGGCTC
GAGGGAGGAAAGCAAGCGGTGTA
TCGCTAGAACCTAACTGGAAG
CCCACAATGAAAAACAGAATAC
GTTATATTCAGTGTTGATGTTGG
GTGATACTGTCGTTTTGCTT
TTCCTGAGTTTATTTGTTGC
TTTCAATCATTCTTTCCTATTT
GGGCTCTTGAACAGTAAATA
AAAACCACTTCACTTGTCAC
ATACACATATGGGCTTTTCTTTTA
ATACATGTATGTATGTGCGTGCAT
GAATGAAAAGGGTTAGAAGGTAG
CAGAGCAACAAGTAATCAAAATC
TACTTTCCTGGTGTTATTTTCC
ATTTCAATCTTTTTCCCATTC
AGTCTGACTCTTCTTCTCCTTC
GCACAACTCACAATCATTCTA
TTACTCGTTGTATTTGAAAGGTG
GCGTCAGTGAATGATGAATG
TGTAATGCACACAAAAGATAAC
CATGGAGAGGAATAAATAACAG
TTGTGATTTTTCTTGTTTGTTTC
TTTAACCAATGCTCTGTTGC
ACCATATGTTGAAAATAGACCTA
GAACACCACAAAATACTGAA
TTTAGATTGTTTTCCTATTTTCC
CTTTCACATTTACATCAGTGC
TCGAGATATATTTAGAAATCTGTTAT[2]
TCGAGATATATTTAGAAATCTGTTAT[2]
AAGGAAATAAGTAATCTTGAATGG
AAATCATGAATGTAAACAGTCTTG
TAGGAGAGAAGCACAGATGTTA
CTTCTCCAAAGACCCATAAG
TGTTTAAAATGTTCGCAAATAC
TACTACAAATTCAAAAGACGAGAG
GCAGTAAACATGACAGGTTG
AATACAGCTTTTCCCTCCTA
TTGGCTATCGTGAACATTACATAC
ATGGTGAAACCTCATCTTTAGAAA
CAATTGAGAACCATTTGAAT
GTCGGTTAAGTAAGAACTGC
GACACATATTTTGGGGCATTTG
TGTAGAAGCGAGGGGGAGAG
GACAGAGGAGACGGGAAAGG
AAGGATCACAAAGAAATGCTGGTA
注:正、反向引物序列方向均为5’端到3’端
表2&& 9例PA患儿PCCA和PCCB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氨基酸改变
167-179del13ins1a
167-179del13ins1a
167-179del13ins1a
167-179del13ins1a
560-561delCCinsAa
注:a为新发现突变类型
图1~13 &&PA患儿13种基因突变图(箭头所示为突变位置)
& & & & & &
图1 例1 PCCA基因229C&T;图2 例2 PCCA基因1079T&C;图3 例3 PCCA基因1102G&C;图4 例4 PCCA基因1118T&A;图5 例1和例3 PCCA基因 1850T&C;图6 例4 PCCA基因1863delA;图7 例5和例6 PCCA基因2002G&A;图8 例5 PCCA基因716-2A&G;图9 例7和例8 PCCB基因167-179del13ins1;图10 例9 PCCB基因484G&A;图11 例10 PCCB基因560-561delCCinsA[反向测序];图12 例10 PCCB 基因601G&A [反向测序];图13 例11 PCCB基因1253C&T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20:12
韩连书大夫的信息
韩连书大夫电话咨询
韩连书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韩连书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韩连书大夫提问
韩连书的咨询范围:
小儿内分泌疾病:矮小、性早熟、糖尿病、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佝偻病、性发育障碍等。小儿遗传代谢病:苯丙酮尿症、Citrin蛋白缺乏症、酪氨酸血症、枫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甲硫氨酸血症等氨基酸代谢病;甲基丙二酸血症、丙酸血症、异戊酸血症、戊二酸血症-I、II型及多种羧化酶缺乏症等有机酸血症,肉碱转运障碍、短链、中链、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症等脂肪酸代谢病;糖原累积病、粘多糖病等。
(除本人门诊患者外甲状腺疾病,糖尿病不再提供咨询,不代查化验结果)近日,一位帅气男老师因在画“人体骨骼图”红遍网络。
一辆轿车撞断护栏,一根直插驾驶室,司机半边脸撕裂。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近日,《肝脏病学杂志》 (Journal of Hepatolog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谢东组的最新研究成果:Iron overload in Hereditary Tyrosinemia Type 1 induces liver injury through Sp1/Tfr2/Hepcidin axis 。该研究首次报道了酪氨酸代谢疾病――I型酪氨酸血症中铁离子的蓄积,阐述了其发生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肝损伤中的作用,揭示了铁离子代谢和酪氨酸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潜在治疗方法。
  铁是维持生物体新陈代谢的必须微量元素,过量的铁离子蓄积会引起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的增加,对细胞和人体组织器官产生毒害,严重时甚至会致死。铁离子过载是一类广泛影响人类健康的病理状态。因此研究不同生理状态下铁离子蓄积形成的过程和机制,以及它在这些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生理意义,对于患者的治疗和进一步了解铁离子代谢的调控机制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遗传性I型酪氨酸血症 (Hereditary tyrosinemia type I, HT1) 是一种遗传性酪氨酸代谢障碍疾病。该疾病是由酪氨酸降解途径中的终末酶、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 (Fah,fumarylacetoacetate hydrolase) 基因突变,导致酪氨酸代谢障碍而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fah基因的纯合敲除小鼠作为该疾病的动物模型,被广泛用于相关的研究工作中。
  博士生包文骀等在研究员谢东的指导下,在Fah 基因敲除 (Fah-/-) 小鼠的发病过程中,对小鼠血清和肝脏铁离子含量进行了动态监测,发现发病小鼠的肝脏组织铁含量和血清载铁蛋白饱和浓度均出现了急剧的增加。一系列的动物及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显示, Fah-/- 小鼠肝脏中, Sp1/Tfr2/Hepcidin 信号通路的抑制导致了铁离子在该疾病中的过量蓄积。为了进一步揭示铁离子蓄积在该疾病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对发病小鼠进行了低铁饲料喂食,该处理有效降低了铁离子的蓄积量,并对发病小鼠的肝脏起到了明显的保护作用,延长了小鼠的生存时间。这项工作不仅为酪氨酸及铁离子代谢通路的互作研究打开了新的方向,也给I型酪氨酸血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该课题得到了香港新世界集团慈善基金会、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科委的资助。
  铁离子在遗传性I型酪氨酸血症中过量蓄积导致小鼠肝损伤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阅读原文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遗传代谢病 -
又称遗传代谢异常或先天代谢缺陷。遗传代谢病就是有代谢功能缺陷的一类遗传病,多为单基因遗传病,包括代谢大分子类疾病:包括溶酶体贮积症(三十几种病)、线粒体病等等,代谢小分子类疾病: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等。遗传代谢病一部分病因由基因遗传导致,还有一部分是后天基因突变造成,发病期不仅仅是新生儿,复盖全年龄阶段。目前已发现的超过500种,其中有戈谢病、法不里病、苯丙酮尿症、甲基丙二酸血症等名字稀奇古怪的疾病。遗传代谢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神经系统异常、代谢性酸中毒和统症、严重呕吐、肝脏肿大或肝功能不全、特殊气味、容貌怪异、皮肤和毛发异常、眼部异常、耳聋等,多数遗传代谢病伴有神经系统异常,在新生儿期发病者可表现为急性脑病,造成痴呆、脑瘫、甚至昏迷、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每种遗传代谢病均属少见病或罕见病,很多人从来就没有听说过这些疾病,但这类疾病累积患病率危害极大。统计表明,不进行新生儿筛查,治疗和护理患儿的费用将是全面筛查费用的4.2倍。据了解,我国早在1981年开始筛查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和半乳糖血症。母婴保健法中也明确了新生儿筛查在疾病预防中的地位。但我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复盖率不到3%,筛查病种也很少。为了提高人口素质,降低出生缺陷,降低社会及家庭负担,在意大利、美国、巴西等欧美国家,甚至我国台湾地区,某些病如:戈谢病、法布里病、庞贝氏病、GSDII等已经实现了筛查。这类疾病可以造成体内任何器官和系统的损害,但通过适当的措施是可治疗、可控制的。患儿在新生儿时期常没有特别的临床表现,家长容易忽视,同时由于病例少见,医生容易误诊或难以确诊。但是一旦出现异常,孩子身体和智力的损害已不可逆转,相当多的病儿在确诊和治疗之前即已死亡,或因贻误治疗时机造成智力和身体的终生残疾。据了解,这类疾病可以造成体内任何器官和系统的损害。患儿在新生儿期常没有特别的临床表现,一旦出现异常,身体和智力的损害已不可逆转,失去了治疗的机会,死亡率和复发率也很高,是导致儿童夭折或残疾的主要病因之一。因此专家建议,新生儿应进行遗传代谢病检测。新生儿筛查是指在新生儿群体中,用快速,简便,灵敏的检验方法,对一些危及儿童生命、危害儿童生长发育或导致儿童智力障碍的一些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进行群体检查,以便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结合有效治疗,避免患儿重要器官出现不可逆的损害,保障儿童正常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
遗传代谢病 -
1、“重男轻女”:遗传代谢病患者男女发病比例为20比1,女性遗传代谢病发病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女性体内雌性激素能促进尿酸排泄,并有抑制关节炎发作的作用。在临床上,95%的痛风患者是男性,30岁以上为高发年龄段。如今许多年轻人爱吃生猛海鲜,喝啤酒,因此极易招惹痛风上身。这是常见的痛风的病因之一。2、遗传因素:遗传代谢病是一种遗传代谢性疾病,具有遗传倾向,有痛风病家族史的人,若不注意吃喝,就容易得痛风,也是常见的痛风的病因。这是因为体内缺乏一种酶,不能将蛋白质完全分解,嘌呤在体内聚集过多,血中尿酸也增多而结成晶体,沉积在关节内,引起炎症因而产生剧痛。3、生活无规律:有些年轻人生活毫无规律,常常是通宵达旦。这种无规律的生活方式,都会打乱人体“生物钟”的节律,代谢失常,加重体质酸性化,成为痛风“青睐”的对象。这是痛风的病因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遗传代谢病的病因。遗传代谢病致病原因定位在13q14.3,其发病机制迄今未名,现认为其基本代谢缺陷是肝脏不能正常合成血浆铜蓝蛋白,铜与铜蓝蛋白的结合力下降以致自胆汁中排出铜量减少。人铜蓝蛋白基因位于3q23—25,其基因突变与本病相关,目前发现6种移码突变导致编码蛋白功能障碍铜蓝蛋白无法与铜结合。铜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许多重要的酶,如过氧化物歧化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酪氨基酶、赖氨酸氧化酶和铜蓝蛋白等,都需铜例子的参与合成。但机体内铜含量过多、高浓度的铜会使细胞受损和坏死,导致脏器功能损伤。其细胞毒性可能铜与蛋白质、核酸过多结合,或使各种膜的脂质氧化,或是产生了过多的氧自由基,破坏细胞的线粒体、过氧化物小体九、溶酶体等。因此,铜缺乏或过量储积都会造成疾病。人内铜的稳定是通过肠道吸收和胆汁排出两者间的动态平衡维持的。 肝脏是铜但写的主要器官,食物中的铜约有40%—60%在小肠上段被吸收、经静脉进入肝脏,肝细胞靠其溶酶体合成铜蓝蛋白,每日约有0.5—1mg铜合成铜蓝蛋白,并分泌入胆汁由大便排出,每日由胆汁排出铜1.2—1.7mg。尿中排出量约为0.07mg左右。铜蓝蛋白是由104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糖蛋白,每一分子中结合有6—7个铜离子,在酶催化过程中世为一种氧化酶,可使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促进转铁蛋白合成,并可催化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的氧化反应。正常人血浆中,90%—95%的铜结合在铜蓝蛋白之中,小儿血液中铜蓝蛋白的含量为200—400mg/L。仅仅一少量与白蛋白或氨基酸结合,即所谓的非铜蓝蛋白铜,是铜在血液中和各组织间转运的主要形式。人体内总铜量(约100%)的8%储存于肝脏内,居各脏器之首,其次为脑、心、肾等组织。正常成人肝铜中约80%与金属硫因相结合而储存于细胞浆内,其余则与各种肝脏酶结合存在。当这种机制发生缺陷时,铜自胆汁中排出锐减,而肠道吸收铜功能正常,大量铜储积在肝报,最终导致肝功能异常和肝硬化,透视由于肝脏合成铜蓝蛋白速度减慢,血液中铜蓝蛋白降低,而非铜蓝蛋白铜增高,致使由尿中排出增加,同时铜由血循环再转移到体内其他各组织中,逐渐沉积在脑、肾、肌和眼等组织中,造成细胞损伤,临床出现各系统被累及的错综复杂的相应症状。
遗传代谢病 -
神经系统异常、代谢性酸中毒和酮症、严重呕吐、肝脏肿大或肝功能不全、特殊气味、容貌怪异、皮肤和毛发异常、眼部异常、耳聋等,多数遗传代谢病伴有神经系统异常,在新生儿期发病者可表现为急性脑病,造成痴呆、脑瘫、甚至昏迷、死亡等严重并发症。1.尿液异常气味、酮体屡次阳性等提示有代谢缺陷病的可能性;尿液中的α-酮酸可用2,4-二硝基苯肼法(DNPH)测试,判断有无有机酸尿的可能。2.低血糖新生儿低血糖可以是由摄人食物中的某些成分所诱发,也可能是因为内在代谢缺陷而不能保持血糖水平,或者由于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当新生儿低血糖发生于进食以后、补给葡萄糖的效果不显;或伴有明显的重症酮中毒和其他代谢紊乱;或经常发作时,均提示遗传性代谢缺陷的可能性,应考虑以下情况:(1)内分泌缺乏 如胰高糖素缺乏、多种垂体激素缺乏(垂体发育不全)、原发性肾上腺皮质或髓质功能减低等,内分泌过多如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胰岛细胞增多症;(2)遗传性碳水化合物代谢缺陷 如I型糖原累积病、果糖不耐症、半乳糖血症、糖原合成酶缺乏、果糖l,6-二磷酸酶缺乏;(3)遗传性氨基酸代谢缺陷 如枫糖尿症、丙酸血症;甲基丙二酸血症、酪氨酸血症等。低血糖发生急骤者,临床呈现高音调哭闹、发绀、肌张力减低、体温不升、呼吸不规则、呕吐、惊厥、昏迷等症状;起病隐匿者则以反应差、嗜睡、拒食等为主。3.高氨血症除新生儿败血症和肝炎等所引致的肝功能衰竭以外,新生儿期的高氨血症常常是遗传代谢病所造成,且起病大都急骤。患儿出生时正常而在喂食奶类数日后逐渐出现嗜睡、拒食、呕吐、肌力减退、呻吟呼吸、惊厥和昏迷,甚至死亡。有时可见到交替性肢体强直和不正常动作等。许多代谢缺陷可导致高氨血症,由尿素循环酶缺陷引起者常伴有轻度酸中毒;而由于支链氨基酸代谢紊乱引起的则伴中、重度代谢性酸中毒。
遗传代谢病 -
1.遗传代谢病的种类种类繁多,涉及到各种生化物质在体内的合成、代谢、转运和储存等方面的先天缺陷根据累及的生化物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大分子类 ①溶酶体贮积症 主要包括:戈谢病、法布里病(Fabry病)、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GM2黑蒙性痴呆(Tay-Sachs病)、Sanhoff病、尼曼-匹克病、糖原贮积症II型(pompe)、岩藻糖苷贮积症、甘露糖苷贮积症、β-甘露糖苷增多症、天冬氨酰氨基葡糖尿症、MPSⅠ、MPSⅡ、MPSⅢA、MPSⅢB、MPSⅢC、MPSⅢD、MPSⅣA、MPSⅣB、MPSⅥ、MPSⅦ、MPSIX、MLⅡ及Ⅲ、NCL婴儿型、NCL晚期婴儿型、Farber病、唾液酸贮积症、Wolman病等等。②线粒体病 主要包括:母系遗传Leigh综合征,线粒体肌病,多系统疾病:心肌病、进行性眼外肌麻痹、Leer遗传性视神经病、线粒体肌病、肌病、糖尿病和耳聋、共济失调舞蹈病、细胞外基质慢性游走性红斑、进行性眼外肌麻痹、铁粒幼细胞贫血、MERRF-线粒体肌病、肌阵挛(癫痫)、线粒体脑肌病、MERRF、线粒体肌病、共济失调并发色素性视网膜炎、家族性双侧纹状体坏死、共济失调并发色素性视网膜炎、家族性双侧纹状体坏死、骨骼肌溶解症、婴儿猝死综合征。(2)小分子类 ①糖代谢缺陷 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症、糖原累积病、蔗糖和异麦芽糖不耐症、乳酸及丙酮酸酸中毒等。②氨基酸代谢缺陷 苯丙酮尿症、酪氨酸血症、黑酸尿症、白化病、枫糖尿症、异戊酸血症、同型胱氨酸尿症、先天性高氨血症、高甘氨酸血症等。③脂类代谢缺陷 如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GML神经节苷脂病、GM2神经节苷脂病、中链脂肪酸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尼曼匹克病和戈雪病等。④金属代谢病 如肝豆状核变性(wilton病)和Menkes病等。2.遗传代谢病的代谢紊乱本病的代谢紊乱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代谢终末产物缺,正常人体所需的产物合成不足或完全不能合成,临床上出现相应症状,如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的糖原累积症,肝糖原分解葡萄糖不足,在饥饿或进食延迟时出现低血糖。(2)受累代谢途径的中间和(或)旁路代谢产物蓄积,引起相应的细胞、器官肿大,出现毒性反应和代谢紊乱,如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等。(3)代谢途径受阻,物质的供能和功能障碍导致供能不足,如糖代谢缺陷、先天性高乳酸血症等。3.遗传代谢病常见的症状与体征本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随年龄不同尚有差异,全身各器官均可受累。大多有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以及消化系统的症状,此外还有代谢紊乱,容貌异常,毛发皮肤色素改变,尿液的特殊气味等。
遗传代谢病 -
有赖于各项实验室检查。根据临床特点和病史,由简到繁,由初筛到精确,选择相应的实验检查。1.尿液的检查(1)尿的色泽与气味 有些代谢产物从尿液中大量排出,可使尿液呈现特殊的颜色和气味。如尿蓝母使尿呈蓝色;而尿黑酸呈蓝—棕色;卟啉则呈红色。(2)尿液中还原物试验 尿液中的半乳糖、果糖、葡萄糖、草酸、4—羟基苯丙酮酸等还原物质均可检出,为进一步选择检查提供帮助。(3)尿液筛查试验 常用的有三氯化铁试验,二硝基苯肼(DNPH)试验,硝普盐试验,甲苯胺蓝试验。2.血液生化检测如血糖、血电解质、肝肾功能、胆红素、血氨、血气分析等项检查。3.氨基酸分析可进行血、尿液氨基酸分析,指征是:(1)家族中已有确诊为遗传性代谢病患者或类似症状疾病患者;(2)高度怀疑为氨基酸、有机酸代谢缺陷者(有代谢性酸中毒、酮尿症、高氨血症、低血糖、血及尿肌酐含量降低、尿路结石等);(3)不明原因的脑病(昏睡、惊厥、智能障碍等);(4)疾病饮食治疗监测。4.有机酸分析人体内的有机酸来源于碳水化合物;脂肪酸、氨基酸代谢以及饮食、药物等,可通过尿液、血浆、脑脊液等进行有机酸分析,以尿液最为常用。其指征大致同氨基酸分析:(1)不明原因的代谢异常;(2)疑诊为有机酸或氨基酸病;(3)疑为脂肪酸代谢及能量代谢障碍;(4)不明原因的肝大、黄疸等;(5)不明原因的神经肌肉疾病;(6)多系统进行性损害等。
遗传代谢病 -
拒食、呕吐、腹泻等颇为常见,这些症状常在进食后不久发生;持续黄疸伴生长迟缓者常见于crigler-Najjar综合征、α1-抗胰蛋白酶缺陷、过氧化酶体病、胆汁酸代谢障碍、C型Niemann-Pick病(慢性神经型)、Byler病等;脂肪酸氧化障碍和尿素循环酶缺陷者可呈现Reye综合症样症状;肝肿大伴有低血糖和惊厥发作者常提示(Ⅰ或Ⅲ型)糖原累积病和高胰岛素血症等;肝功能衰竭症状(黄疸、出血症状、转氨酶增高、腹水等)出现时应考虑半乳糖血症、Ⅰ型酪氨酸血症、果糖不耐症和呼吸链功能障碍等疾病;各种原因所造成的肝细胞功能衰竭时都可在临床上发生糖尿、低血糖、高氨血症、高乳酸血症、高酪氨酸血症、高甲硫氨酸血症等情况,必须注意鉴别。
遗传代谢病 -
总的治疗原则是减少代谢缺陷造成的毒性物质蓄积、补充正常需要物质、酶或进行基因医疗。大多数遗传代谢病以饮食治疗为主,部分疾患可通过维生素、辅酶等进行治疗。通过对症治疗许多疾患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可以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遗传代谢病 -
1、应尽量少食蔗糖或甜菜糖,因为它们分解代谢后一半成为果糖,而果糖能增加尿酸生成,蜂蜜含果糖亦较高,不宜食用。应禁止吸烟。小儿遗传代谢病患者需要长期注意饮食,合理调配膳食结构,才能防止和延缓小儿遗传代谢病并发症的发生。2、注意急性期疼痛部位的护理病人疼痛剧烈,应让病人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关节制动,尽量保护受累部位免受损伤。还应消除应激状态:紧张、过度疲劳、焦虑、强烈的精神创伤时易诱发小儿遗传代谢病。应告知病人要劳逸结合,保证睡眠,生活要有规律,以消除各种心理压力。3、保持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是战胜病魔的第一步,它使我们在与病魔的抗争中意志更加坚强、信念更加坚定。小儿遗传代谢病患者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小儿遗传代谢病的困扰。4、 禁酒!常饮酒、赴宴,喜食富含嘌呤、蛋白质的食物。统计表明,筵席不断者,发病者占30%。5、少吃火锅,尽量减少喝高汤的机会。6、 蛋白质可根据体重比例来摄取,1公斤体重应摄取0.8克至1克的蛋白质,并以植物蛋白为主,避免吃炖肉或卤肉。7、少吃脂肪高的食物,痛风并发高脂血症者,脂肪摄取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0%至25%以内。8、 大量喝水,每日应该喝水2000ml至3000ml,促进尿酸排除。9、少吃盐,每天应该限制在2克至5克以内。
遗传代谢病 -
1、很多痛风患者都比较胖,伴有高血脂,这时要预防痛风就需要注意减肥,但要平稳的减,不能减的太快,否则容易引起痛风的急性发作。2、多喝水,这样尿酸会随着尿液排泄出去,同时也可避免结石的形成。预防遗传代谢病要注意喝水不是越多越好,每天喝2-3升水,既能稀释一部分尿酸排出体外,又不会加重肾脏的负担。3、预防遗传代谢病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C,这样对尿酸有好处。有效的遗传代谢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多食用蔬菜、水果、坚果、牛奶等碱性食物。急性发作期每日可食用蔬菜1~1.5公斤,或者水果适量。可采用周期性植物性饮食,如黄瓜日、西瓜日、苹果日等,每周2次间隔3天。4、平时多活动关节,如手指和脚趾,这样可以赶走尿酸在关节处的结晶。预防痛风要注意痛风不能做剧烈的运动。5、晚上临睡前预防遗传代谢病可以坚持用热水泡脚20分钟以上,促进血液循环。但是在痛风发作期要注意,不能用热水,热水会加重疼痛感,可以用温水洗脚。其实早期发现遗传代谢病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检测血尿酸浓度。对人群进行大规模的血尿酸普查可及时发现高尿酸血症,这对早期发现遗传代谢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目前尚无条件进行大规模血尿酸检测的情况下,至少应对下列人员进行血尿酸的常规检测:1、有遗传代谢病家族史的成员。2、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病人。3、60岁以上的老年人,无论男、女及是否肥胖。4、肥胖的中年男性及绝经期后的女性。5、糖尿病(主要是II型糖尿病)。6、肾结石,尤其是多发性肾结石及双侧肾结石病人。7、原因未明的关节炎,尤其是中年以上的病人,以单关节炎发作为特征。8、长期嗜肉类,并有饮酒习惯的中年以上的人。凡属于以上所列情况中任何一项的人,均应主动去医院做有关遗传代谢病的实验室检查,以及早发现高尿酸血症与遗传代谢病,不要等到已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如皮下遗传代谢病结石)后才去求医。如果首次检查血尿酸正常,也不能轻易排除遗传代谢病及高尿酸血症的可能性。以后应定期复查,至少应每年健康检查一次。这样可使遗传代谢病的早期发现率大大提高。新生儿遗传代谢病检查是一种简易、快速和廉价的血斑试验。通过这种筛查可以及早发现孩子是否患有先天性遗传病,并进行及时的治疗,使其健康成长。遗传代谢病近年逐渐成为导致新生儿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实行计划生育的今天,更应努力降低此类疾病的危害。对遗传代谢病的患者而言,愈早发现,愈早治疗,对患儿愈好。
遗传代谢病 -
遗传代谢病可引起以下并发症1、肝脏损害。肝脏是最常见的受累器官,多表现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反复出现疲乏、食欲差,呕吐、黄疸、浮肿或腹水等。有少数表现为急性肝炎,甚至迅速发展至急性肝功能衰竭。轻者仅见肝脾大而无临床症状。约15%的患儿在出现肝病症状前后同时发生溶血性贫血,一般是一过性的,但亦可发生严重溶血合并爆发性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溶血原因是由于大量铜由肝脏释放入血循环。直接损伤红细胞膜所致,此时患儿童常无K—F环出现,因此对凡是非球形红细胞明显增高,血清铜蓝蛋白低下。2、神经精神损害。神经系统损害仅次于肝损害,其症状出现亦多晚于肝损害。早期主要是构语困难(纳吃)、动作笨拙或震颤、不自主运动、表情呆板、肌张力改变等,到晚期精神症状更为明显,常有行为异常和智能障碍,颅脑CT和MRI可显示基底节目低密度灶,严重时可累及丘脑、脑干和小脑 。3、肾脏损害。大都继发于肝损害,少数可作为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如蛋白尿、糖尿、氨基酸尿和肾小管酸中毒表现,少数患儿可有Fanconi综合征症状。少数患者可并发甲状旁腺功能减低,葡萄糖不耐受、胰酶分泌不足、体液或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等。
遗传代谢病 -
遗传代谢病如何作息饮食呢?1、保持理想体重,超重或肥胖就应该减轻体重。不过,减轻体重应循序渐进,否则容易导致酮症或痛风急性发作。2、碳水化合物可促进尿酸排出,患者可食用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米饭、馒头、面食等。3、蛋白质可根据体重,按照比例来摄取,1公斤体重应摄取0.8克至1克的蛋白质,并以牛奶、鸡蛋为主。如果是瘦肉、鸡鸭肉等,应该煮沸后去汤食用,避免吃炖肉或卤肉。4、少吃脂肪,因脂肪可减少尿酸排出。痛风并发高脂血症者,脂肪摄取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0%至25%以内。5、大量喝水,每日应该喝水2000ml至3000ml,促进尿酸排除。6、 少吃盐,每天应该限制在2克至5克以内。7、 禁酒!酒精容易使体内乳酸堆积,对尿酸排出有抑制作用,易诱发痛风。8、少用强烈刺激的调味品或香料。
遗传代谢病 -
求医网遗传代谢病专题
遗传代谢病求医网()创立于2000年,是北京时代网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核心平台,我们力求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医疗网站。求医网正在努力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和专业的在线咨询服务,同时建立海量信息库为患者提供最全面的医疗信息资讯……详细 >>本词条全部内容由词条认领机构及智愿者共同编辑,互动百科权威评审。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7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14:44:25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因突变与癌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