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超声光栅衍射实验报告条纹清晰度的因素有哪些

光栅与编码器介绍_测试测量_中国百科网
光栅与编码器介绍
    光栅与编码器介绍位置检测装置作为数控机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就是检测位移量,并发出反馈信号与数控装置发出的指令信号相比较,若有偏差,经放大后控制执行部件使其向着消除偏差的方向运动,直至偏差等于零为止。为了提高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必须提高检测元件和检测系统的精度。其中以编码器,光栅尺,旋转变压器,测速发电机等比较普遍,下面主要对光栅和编码器进行说明。光栅,现代光栅测量技术简要介绍:将光源、两块长光栅(动尺和定尺)、光电检测器件等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光栅传感器通常称为光栅尺。光栅尺输出的是电信号,动尺移动一个栅距,输出电信号便变化一个周期,它是通过对信号变化周期的测量来测出动就与定就职相对位移。目前使用的光栅尺的输出信号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相位角相差90度的2路方波信号,二是相位依次相差90度的4路正弦信号。这些信号的空间位置周期为W。下面针对输出方波信号的光栅尺进行了讨论,而对于输出正弦波信号的光栅尺,经过整形可变为方波信号输出。输出方波的光栅尺有A相、B相和Z相三个电信号,A相信号为主信号,B相为副信号,两个信号周期相同,均为W,相位差90o。Z信号可以作为较准信号以消除累积误差。一、栅式测量系统简述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栅式测量系统从感应同步器发展到光栅、磁栅、容栅和球栅,这5种测量系统都是将一个栅距周期内的绝对式测量和周期外的增量式测量结合了起来,测量单位不是像激光一样的是光波波长,而是通用的米制(或英制)标尺。它们有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在竞争中都得到了发展。由于光栅测量系统的综合技术性能优于其他4种,而且制造费用又比感应同步器、磁栅、球栅低,因此光栅发展得最快,技术性能最高,市场占有率最高,产业最大。光栅在栅式测量系统中的占有率已超过80%,光栅长度测量系统的分辨力已覆盖微米级、亚微米级和纳米级,测量速度从60m/min,到480m/min。测量长度从1m、3m达到30m和100m。 二、光栅测量技术发展的回顾   计量光栅技术的基础是莫尔条纹(Moire fringes),1874年由英国物理学家L.Rayleigh首先提出这种图案的工程价值,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才开始利用光栅的莫尔条纹进行精密测量。1950年德国Heidenhain首创DIADUR复制工艺,也就是在玻璃基板上蒸发镀铬的光刻复制工艺,这才能制造高精度、价廉的光栅刻度尺,光栅计量仪器才能为用户所接受,进入商品市场。1953年英国Ferranti公司提出了一个4相信号系统,可以在一个莫尔条纹周期实现4倍频细分,并能鉴别移动方向,这就是4倍频鉴相技术,是光栅测量系统的基础,并一直广泛应用至今。    德国Heidenhain公司1961年开始开发光栅尺和圆栅编码器,并制造出栅距为4μm(250线/mm)的光栅尺和10000线/转的圆光栅测量系统,能实现1微米和1角秒的测量分辨力。1966年制造出了栅距为20μm(50线/mm)的封闭式直线光栅编码器。在80年代又推出AURODUR工艺,是在钢基材料上制作高反射率的金属线纹反射光栅。并在光栅一个参考标记(零位)的基础上增加了距离编码。在1987年又提出一种新的干涉原理,采用衍射光栅实现纳米级的测量,并允许较宽松的安装。1997年推出用于绝对编码器的EnDat双向串行快速连续接口,使绝对编码器和增量编码器一样很方便的应用于测量系统。现在光栅测量系统已十分完善,应用的领域很广泛,全世界光栅直线传感器的年产量在60万件左右,其中封闭式光栅尺约占85%,开启式光栅尺约占15%。 三、当今采用的光电扫描原理及其产品系列    光栅根据形成莫尔条纹的原理不同分为几何光栅(幅值光栅)和衍射光栅(相位光栅),又可根据光路的不同分为透射光栅和反射光栅。光米级和亚微米级的光栅测量是采用几何光栅,光栅栅距为100μm至20μm远于光源光波波长,衍射现象可以忽略,当两块光栅相对移动时产生低频拍现象形成莫尔条纹,其测量原理称影像原理。纳米级的光栅测量是采用衍射光栅,光栅栅距是8μm或4μm,栅线的宽度与光的波长很接近,则产生衍射和干涉现象形成莫尔条纹,其测量原理称干涉原理。现以Heidenhain产品采用的3种测量原理介绍如下。 1.具有四场扫描的影像测量原理(透射法)   采用垂直入射光学系统均为4相信号系统,是将指示光栅(扫描掩膜)开四个窗口分为4相,每相栅线依次错位四分之一栅距,在接收的4个光电元件上可得到理想的4相信号,这称为具有四场扫描的影像测量原理。Heidenhain的LS系列产品均采用此原理,其栅距为20μm,测量步距为0.5μm,准确度为±10、±5、±3μm三种,最大测量长度3m,载体为玻璃。 2.有准单场扫描的影像测量原理(反射法)   反射标尺光栅是采用40μm栅距的钢带,指示光栅(扫描掩膜)用二个相互交错并有不同衍射性能的相位光栅组成,这样一来,一个扫描场就可以产生相移为四分之一栅距的四个图象,称此原理为准单场扫描的影象测量原理。由于只用一个扫描场,标尺光栅局部的污染使光场强度的变化是均匀的,并对四个光电接收元件的影响是相同的,因此不会影响光栅信号的质量。与此同时,指示光栅和标尺光栅的间隙和间隙公差能大一些。Heidenhain LB和LIDA系列的金属反射光栅就是采用这一原理。LIDA系列开式光栅其栅距为40μm和20μm,测量步距0.1μm,准确度有±5μm、±3μm,测量长度可达30m,最大速度480m/min。LB系列闭式光栅栅距都是40μm,最大速度可达120m/min。
3.单场扫描的干涉测量原理   对于栅距很小的光栅,指示光栅是一个透明的相位光栅,标尺光栅是自身反射的相位光栅,光束是通过双光栅的衍射,在每一级的诸光束相互干涉,就形成了莫尔条纹,其中+1和-1级组干涉条纹是基波条纹,基波条纹变化的周期与光栅的栅距是同步对应的。光调制产生3个相位相差120°的测量信号,由3个光电元件接收,随后又转换成通用的相位差90°的正弦信号. Heidenhain LF、LIP、LIF系列光栅尺是按干涉原理工作,其光栅尺的载体有钢板、钢带、玻璃和玻璃陶瓷,这些系列产品都是亚微米和纳米级的,其中最小分辨力达到1纳米。   在80年代后期栅距为10μm的透射光栅LID351(分辨力为0.05μm)其间隙要求就比较严格为(0.1±0.015)mm。由于采用了新的干涉测量原理对纳米级的衍射光栅安装公差就放得比较宽,例如指示光栅和标尺光栅之间的间隙和平行度都很宽(表1所示)。只有衍射光栅LIP372的栅距是0.512μm,经光学倍频后信号周期为0.128μm,其他栅距均为8μm和4μm,经光学二倍频后得到的信号周期为4μm和2μm,其分辨力为5nm和50nm,系统准确度为±0.5μm和±1μm,速度为30m/min。LIF系列栅距是8μm,分辨力0.1μm,准确度±1μm,速度为72m/min。其载体为温度系数近于0的玻璃陶瓷或温度系数为8ppm/K的玻璃。衍射光栅LF系列是闭式光栅尺,其栅距为8μm,信号周期为4μm,测量分辨力0.1μm,系统准确度±3μm和±2μm,最大速度60m/min,测量长度达到3m,载体采用钢尺和钢膨胀系数(10ppm/K)一样的玻璃。 四、光栅测量系统的几个关键问题    1.测量准确度(精度)    光栅线位移传感器的测量准确度,首先取决于标尺光栅刻线划分度的质量和指示光栅扫描的质量(栅线边沿清晰至关重要),其次才是信号处理电路的质量和指示光栅沿标尺光栅导向的误差。影响光栅尺测量准确度的是在光栅整个测量长度上的位置偏差和光栅一个信号周期内的位置偏差。    光栅尺的准确度(精度)用准确度等级表示,Heidenhain定义为:在任意1m测量长度区段内建立在平均值基础上的位置偏差的最大值Fmax均落在±α(μm)之内,则±α为准确度等级。Heidenhain准确度等级划分为:±0.1、±0.2、±0.5、±1、±2、±3、±5、±10和±15μm。由此可见Heidenhain光栅尺的准确度等级和测量长度无关,这是很高的一个要求,现在还没有见到其他生产厂家能够达到这一水平。
   现在Heidenhain玻璃透射光栅和金属反射光栅的栅距只采用20μm和40μm,对衍射光栅栅距采用4μm和8μm,(1nm光栅除外)光学二倍频后信号周期为2μm和4μm。Heidenhain要求开式光栅一个信号周期的位置偏差仅为±1%,闭式光栅仅为±2%,光栅信号周期及位置偏差见表1。 & 表2 光栅信号周期及位置偏差 & 光栅类别-信号周期(μm)-一个信号周期内的位置偏差(μm) & 几何光栅-20和40-开启式光栅尺±1%,即±0.2~±0.4;封闭式光栅尺±2%,即±0.4~±0.8 & 衍射光栅-2和4-开启式光栅尺±1%,即±0.02~±0.04;封闭式光栅尺±2%,即±0.02~±0.08   2.信号的处理及栅距的细分    光栅的测量是将一个周期内的绝对式测量和周期外的增量式测量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在栅距的一个周期内将栅距细分后进行绝对的测量,超过周期的量程则用连续的增量式测量。为了保证测量的精度,除了对光栅的刻划质量和运动精度有要求外,还必须对光栅的莫尔条纹信号的质量有要求,因为这影响电子细分的精度,也就是影响光栅测量信号的细分数(倍频数)和测量分辨力(测量步距)。栅距的细分数和准确性也影响光栅测量系统的准确度和测量步距。对莫尔条纹信号质量的要求主要是信号的正弦性和正交性要好;信号直流电平漂移要小。对读数头中的光电转换电路和后续的数字化插补电路要求频率特性好,才能保证测量速度大。    Heidenhain有专门为光栅传感器和CNC相联结设计了光栅倍频器,也就是将光栅传感器输出的正弦信号(一个周期是一个栅距)进行插补和数字化处理后给出相位相差90°的方波,其细分数(倍频数)有5、10、25、50、100、200和400,再考虑到数控系统的4倍频后对栅距的细分数有20、40、100、200、400、800和1600,能实现测量步距从1nm到5μm,倍频数选择取决于光栅信号一个栅距周期的质量。随着倍频数的增加光栅传感器的输出频率要下降,倍频器的倍频细分数和输入频率的关系见表3。 表3 倍频器的倍频细分和输入频率 倍频细分数:0-2-10-25-50-100-200-400 输入频率(KHz):600-500-200-100-50-25-12.5-6.25   选择不同的倍频数可以得到不同的测量步距。在Heidenhain的数显表中可以设置15种之多的倍频数,最高频数可达1024,即1、2、4、5、10、20、40、50、64、80、100、128、200、400、1024。在微机上用的数量卡最大倍频数可到4096。    3.光栅的参考标记和绝对座标    (1)光栅绝对位置的确立    光栅是增量测量,光栅尺的绝对位置是利用参考标记(零位)确定。参考标记信号的宽度和光栅一个栅距的信号周期一致,经后续电路处理后参考信号的脉冲宽度和系统一个测量步距一致。为了缩短回零位的距离,Heidenhain设计了在测量全长内按距离编码的参考标记,每当经过两个参考标记后就可以确定光栅尺的绝对位置,例如栅距为4μm和20μm的光栅尺扫描单元相对于标尺移动20mm后就可确定绝对位置,栅距为40μm的光栅尺要移动80mm才能确定绝对位置。
   (2)绝对坐标传感器    为了在任何时刻测量到绝对位置,Heidenhain设计制造了LC系列绝对光栅尺,它是用七个增量码道得到绝对位置,每个码道是不同的,刻线最细码道的栅距有两种,一种是16μm,另一种是20μm,其分辨力都可为0.1μm,准确度±3μm。测量长度可达3m,最大速度120m/min。它所采用的是光电扫描原理和常用的透射光栅一样,是具有四场扫描的影像测量原理。    4.光栅的载体和热性能    光栅尺是在20°±0.1℃环境中制造,光栅的热性能直接影响到测量精度,在使用上光栅尺的热性能最好和测量的对象的热性能一致。考虑到不同的使用环境,Heidenhain光栅尺刻度的载体具有不同的热膨胀系数。现用的材料有玻璃、钢和零膨胀的玻璃陶瓷。普通玻璃的膨胀系数为8ppm/K,钢为10ppm/K,现在Heidenhain已采用了和钢一样膨胀系数的玻璃。这些材料对振动、冲击不敏感,具有确定的热特性,并对气压和湿度的变化也不会有影响。对测量长度在3m以下的光栅尺载体材料都是用玻璃、玻璃陶瓷和钢,超过3m以上则用钢带。通过对标尺载体所用材料和相应结构的选择,使光栅尺与被测对象的热性能有最佳的匹配。 5.信号处理 此外在信号处理、测量电路中,用到了触发器、计数器等多种数字集成电路,测量分辨率为光栅栅距W。目前,计量用光栅尺的刻线一般为每毫米50~250线,对应的栅距W为20~4μm ,在精密测量中往往不能满足要求,需要进行曲细分。如果同时考虑A、90度信号上升沿和下降沿的各种情况,就可以实现信号四细分,其主要电路有:细分辨向、计数和接口电路等,以上功能可以由通用数字集成电路来完成。 6.西门子参数设置 30200是编码器的数量;31000=1表示是光栅尺。 &
注意:电机编码器不能屏蔽,否则没法动了。 如果想让电机编码器做位置反馈,直接置位DB3*.DBX1.5就行,因为光栅尺一般都作为第二反馈,即用DB3*.DBX1.6激活。但如果DBX1.5和DBX1.6同时生效,第一测量系统起作用。 但是上面做法的前提是PLC程序中没有处理DBX1.5,否则你无法置位。 脉冲编码器介绍 我们目前生产和使用的数控机床大多采用的是半闭环控制方式,大多数的系统生产厂家均将位置编码器内置于驱动电机端部,间接测量执行部件的实际位置或位移。 1、& 脉冲编码器概念 脉冲编码器是一种光学式位置检测元件,编码盘直接装在电机的旋转轴上,以测出轴的旋转角度位置和速度变化,其输出信号为电脉冲。 这种检测方式的特点是:非接触式的,无摩擦和磨损,驱动力矩小,响应速度快。缺点是抗污染能力差,容易损坏。按其编码化方式,可分为增量式和绝对值式。 1)增量式编码器 增量式编码器工作原理 增量式编码器工作原理,E为等节距的辐射状透光窄缝圆盘,"Q1、"Q2
为光源,Da、Db、Dc为光电元件(光敏二极管或光电池),Da与Db错开90度相位角安装。当圆盘旋转一个节距时,在光源照射下,光电元件Da,Db上得到图b( 所示的光电波形输出,A,B信号为具有90度相位差的正弦波,这组信号经放大器放大与整形,得到图c) 的输出方波,A相比B相导前90度,其电压幅值为5V。设A相导前B相时为正方向旋转,则B相导前A相时即为负方向旋转,利用A相与B相的相位关系可以判别编码器的旋转方向,C相产生的脉冲为基准脉冲,又称零点脉冲,它是轴旋转一周在固定位置上产生一个脉冲,在数控车床上切削螺纹时,可将它作为车刀进刀点和退刀点的信号使用,以保证切削的螺纹不会乱扣。在加工中心上可作为主轴准停信号,以保证主轴和刀库间的可*换刀。AB相脉冲信号经频率―――电压变换后,得到与转轴转速成比例的电压信号,便可测得速度值及位移量。 2)绝对值式编码器 绝对值式编码器是通过读取编码盘上的图案来表示数值的。下图所示的为葛莱编码盘,图中空白的部分透光,用“0”表示;涂黑的部分不透光,用“1”表示。此码盘共有四环,由里向外每一环配置的光电变换器对应2的3次方,2的2次方,2的1次方,2的0次方。图中的码盘共分为16份,要提高检测精度,可多分。 葛莱编码盘 3)增量式编码器和绝对值式编码器比较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比较,发现增量式结构简单,成本低;但其移距是由测量信号计数读出的,基点特别重要,每次开机或因故停机后,都要重回参考点;并且排除故障后不能再找到事故前的正确位置,而且由于干扰易产生计数误差。这种增量式编码器多用于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经济型数控机床。而绝对值式的结构复杂,成本高;但其坐标值直接从码盘中读出,不会有累积误差;编码器本身具有机械式存储功能(需要外加电池),即使因停电或其它原因造成坐标值清除,通电后,仍可找到原绝对坐标位置。这种编码器多用于精度和速度要求较高的数控机床,特别是控制轴数多达四、五个的加工中心机床上。 2、全闭环位置检测装置 还有一种全闭环控制方式,可获得比半闭环更高的位移精度。这种进给伺服系统的位置检测装置安装在进给系统末端的执行部件上,实测它的位置或位移量,而安装在驱动电机端部的编码器则作为测速元件,构成速度环。位置检测装置多选用光栅尺,位置信号的检出是由光栅读数头完成,标尺光栅(长光栅)和指示光栅(短光栅)分别安装在机床的移动部件及固定部件上,两者相互平行,它们之间保持0.05或0.1的间隙。当标尺光栅沿指示光栅连续移动时,光电元件所感应的光电流变化规律近似正弦波形,将此正弦信号经放大、整形、微分线路处理后,转换为数字脉冲信号。标尺光栅移动一个栅距产生一个计数脉冲,用计数器来计算脉冲数,则可测得机床工作台的位移量。采用倍频的方法可提高光栅的分辨精度。光栅尺的特点是测量精度高,而且精度可以长期保持;但对工作环境的要求较高,并且测量装置要和工作台等长,不便于在大型数控机床上使用。光栅尺多用于高精度的中、小型数控机床上。因全闭环控制系统将机械传动机构包含在系统之内,机械传动机构的固有频率、阻尼、间隙等将成为系统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全闭环系统在设计及调试上较困难,不及半闭环应用的广泛,这里不再细说了。 附:伺服电机和主轴电机的区别 转子结构不一样,主轴电机的转子与鼠笼电机的转子一样,由于没有磁极,因而不需要相应的检测转子位置的信号,1PH7主轴电机的编码器型号为ERN/1FK6电机的编码器型号为ERN1387,其主要区别就是ERN1381没有附加的C相和D相信号,故更换编码器不需要重新调整,ERN1387可以用在1PH电机上,但反过来ERN1381不能用在进给电机上. 主轴电机一般功率很大,因而电机的结构对散热要求更高. 工作范围不一样,伺服电机工作在最低转速和额定转速之间的恒转矩区,而主轴电机工作在额定转速和最高转速之间的恒功率区,由于要达到很大的调速范围,主轴电机的额定转速一般都很低 ERN1387编码器更换方法 1. 卸开电机后盖,编码器的后盖 2. 松开编码器安装螺丝 3. 旋转电机转子轴,使编码器转子上的标志和编码器壳上的标志重合 4. 卸下编码器 , 注意在装卸的时候尽量使用特制螺丝顶出来,免得损坏编码器 5. 旋转新的编码器,使编码器的两个标志重合 6. 按以上相反的顺序安装编码器 注意:在安装编码器的过程中,要保证电机的转子不同,否则会失去转子的相对位置,如果失去了相对位置 , 老电机则需要用示波器来调整编码器的安装位置, 新电机则可以依据电机转子轴上的标志来判断调整编码器的安装位置时,即可以机械调整,也可以调整驱动参数MD1016来设置一个偏置值,但该方法仅能用在840D上 , 通过这个方法调整的电机换到别的机床上使用可能会因为驱动参数的不同而不能正常使用.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点击:245903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您现在的位置: >
电话:010-
传真:010-
会员咨询:010-
技术咨询:010-
展会合作/友情链接:010-
传真:01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彩和坊路10号(1+1大厦)5层(501-506)
深圳分公司电话:1 传真:7 邮编:518118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路393号英达丰科技园A栋4层
Email:(使用时请把#换成@)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超声光栅与平面透射光栅衍射图样的比较研究
分析了超声光栅的形成机理,给出了超声光栅衍射图样光强分布的解析表示,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对超声光栅与平面透射光栅的衍射图样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其衍射主极大满足类似的光栅方程,但衍射条纹的强度分布不同;都能产生缺级现象,但规律不同;超声光栅是一种动态光栅,各级衍射谱线的频率不同.
XIE Li-sha
LIU Cai-xia
DENG Xiao-jiu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物理系,安徽,合肥,230009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学研究资助项目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在谷歌里面搜索   在百度里面搜索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Physics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1991年 第Z1期目录
周志孝 (1)
韩树奎 (1)
吴大可;杨和理;李建;马新;窦绍宇 (1)
周志孝 (2)
赵武生 (2)
赵武生 (3)
吴大可;李建;林大全;牟志伟;马新;杨和理;窦绍宇 (3)
林大全;田开珍 (3)
汪芳林;陈敏毓 (3)
胡逸民;余子豪;哈思衡;张红志 (4)
王祖浴;陈胜利;张春利 (4)
蒋水林;李学廉;张之彬;王肖兰;周汝信 (4)
林大全;杨昌美;沈明元;赵群 (4)
陈志坚 (5)
王所亭 (5)
吴安玉;董冬;展晓宇 (6)
王允青 (6)
翟瑞仁;粟占勋 (7)
翟瑞仁;粟占勋;朱树干;张成;周茂德 (8)
孙朝阳;徐德门;李兵林 (8)
邓满国;杨兴纲 (8)
杨兴纲;齐洁 (8)
刘明礼;梁荣玲 (9)
吕景新;李志明;郭惠惠;杨殿波 (9)
田广庆;张淑玉;王剑辉;吴杰;赵军发 (10)
张淑芳;潘志达;李长育 (11)
况子雯;聂慧清 (11)
黄敏;陈式苏 (12)
文宗曜;曲勤;王鸿儒 (12)
童家明 (12)
胡纪湘 (12)
阳振刚 (13)
谢绛利;吕遐龄;付妍;张英会;孟媛媛 (13)
阳振刚 (13)
张沪生;黄兴鼎;罗信善 (14)
黄兴鼎;曾繁清;周义生;张沪生 (14)
王信良;徐国勇;王岳兴;李霞凤;郑荷华;马张妹;何茂棠;顾大 (15)
徐国勇;王信良;王岳兴;李霞凤;郑荷华;马张妹;傅学凯;傅向 (15)
毛晓成;胡纪湘 (16)
谢嘉平;刘喜玲 (16)
张祖南;王风 (17)
郭清玉;金立诚;王莞;姚庆梅;高雪玲;罗萍 (17)
朱世忠;张淑芳 (17)
李一俊 (18)
邱美珍;葛晓冬;马峥;黄小雄 (18)
王向东;张书琴 (19)
唐建民;傅昌余;邱美珍;傅小兵;刘荫和 (20)
耿建华;谭润初;李济时;史宏敏 (20)
傅昌余;邱美珍;陈祖林;黄学全;史军 (20)
膝坚;谭润初;史宏敏;李济时 (21)
陈建平;谭润初;李济时 (21)
李晓源;谭润初;史宏敏;李济时 (22)
黄耀熊 (22)
黄耀熊 (23)
唐建民;傅昌佘;刘代玺;邱美珍;何振江;叶中辉;何莹绯 (23)
唐建民;傅昌全 (24)
唐建民;郑志军 (24)
李一俊 (25)
常青;吴浔音 (25)
李一俊 (25)
陈仲本;张小南;史宏敏;陈明;谭延康 (26)
马淑华 (26)
余国建;杨惠英;吴子乔;张健;胡代槐;李育福 (27)
张小南;陈仲本;史宏敏;陈明;谭延康 (27)
王照;高跃飞 (28)
余国建;吴子乔;杨惠英 (28)
陈志道;俞登;苏茂林;尹谈 (29)
谢正祥;陈良迟;张世强;张能;汪英;窦晓明 (30)
范伟光;王丽 (30)
丁霭玲;杨德治;毕庆和;应崇智 (30)
陈良迟;谢正祥;张能;汪英;窦晓明;张世强 (31)
杨忠琴;窦晓明;陈良迟;谢正祥 (32)
谢正祥;陈良迟;范维正 (32)
叶志前;徐庐生 (33)
刘冬;史建国;魏炳璋 (34)
丁霭玲;杨德治;毕庆和;应崇智 (34)
张泉水 (34)
陈耀文 (35)
高永晟;钱抱清 (35)
黄纪恒 (35)
谢慕英 (36)
浦兆明;王惠娟 (37)
孙艳萍;张延忻 (38)
崔讚波;徐培蓂 (38)
许世忠;常建国 (39)
孙德春;柳志强;徐培蓂 (39)
窦晓明;谢正祥 (40)
王照;张淑阁 (40)
马德和;兰丰礼;李玉生;匡保平 (41)
李玉生;兰丰礼 (41)
兰丰礼 (42)
兰丰礼 (42)
马彦;任风歧;王红军;马龙超 (43)
朱代谟 (43)
张淑玉;田广庆;肖龙滨 (44)
杨德有;芮欣;杜国忠;韩国柱 (45)
张淑玉;田广庆;孙景太 (45)
翟建才;马显光;徐启旺;刘俊康 (46)
舒辰慧;高福英 (46)
苏光郡;张慧茹;单云珠;姚德焱 (46)
杨跃平;高建武;李启林 (47)
翟建才;马显光;王声文;周成康 (48)
赵润芝;叶向前;欧周罗 (48)
杨有恕;董为人 (49)
文宗曜;曹石;陈生;赵玉衡;李玉梅;王鸿儒;徐家翎;栗刚;于 (50)
刘东华 (50)
樊光辉 (50)
文宗曜;曹石;赵玉衡;李玉梅;王鸿儒;徐家翎;栗刚;于桂芬; (51)
文宗曜;陈生;曹石;赵玉衡;李玉梅;王鸿儒;徐家翎;栗刚;于 (51)
马维原;王鸿儒;文宗曜;陈生 (52)
杨冀伟 (53)
彭康;郑有顺 (53)
文宗曜;曹石;赵玉衡;李玉梅;王鸿儒;吴本阶;徐家翎;粟刚; (53)
刘筑闻 (54)
周冠英 (54)
范伟光;王丽;陈志国;王秀芬;徐春环 (55)
杨文庆 (55)
王小兵;姜远海;陈孝良 (56)
王国兴;王振宗;宋诚荣 (56)
李维兴 (57)
翟永安;李思本;万光辉 (57)
邱秀光;陈子江;邵献之 (57)
张会;刘炎;徐向东;顾启秀;邵建华 (58)
范伟光;陈志国;徐春环;仇惠;王秀芬;王丽 (58)
马维原;陈生;文宗曜;朝振山;王鸿儒 (59)
胡国虎;陈宏 (59)
洪仲;李思本 (60)
孙宇翔;张峰;漆家学;董秀珍 (60)
戴宗基;魏崇卿 (60)
刘学宗;张英才 (61)
马长久;吴远聪 (62)
张峰;董秀珍;胡三觉;姜树军 (62)
瞿永安;李思本 (63)
朱自力;贾浚华 (63)
柳力昌;汪多娣;王平 (63)
郑建雄;郑强荪;杜日映;张宁仔 (64)
程梅;竺天舒;王西寅 (64)
林新;张峰;漆家学;董秀珍 (64)
张政民;郑建雄;杜日映 (64)
方醉敏;郭淑珍;郝秋勇;臧年顺;沈子龙 (65)
杨五硕 (65)
张崇俊;刘亚兰 (66)
苏承昌;陈达常;刘鸿莲;李维芝 (66)
贺小伟;辛士易;黄诒焯;陈美兰 (67)
马维原;陈生;王鸿儒;文宗曜 (67)
林意群 (68)
朱好勤 (68)
刘明礼 (68)
吉强;吉松龄 (69)
周希贤;牛三保 (71)
郭业才;刘庆和 (72)
李书田 (73)
刘焕成;赵玉衡;杨亚新 (73)
吴明海 (73)
沈钦荣 (74)
毛叔其;杨肃;崔胤;常英俊;亢效虎;王先荣 (74)
毛叔其;杨肃;崔胤;常英俊;亢效虎;王先荣 (74)
李松山;杨漂渊 (75)
侯孟庠 (75)
胡志雄;王佐刚;陈式苏 (76)
刘美玉;余辉;赖树云;钱绰;刘爱武;张国珠 (76)
戴学勋;张晓华;孙艳萍 (77)
赖树云;李准波;顾琳;黄翠轩;高连相;陈镇英;顾秀华 (77)
章玉如 (78)
牟方德;何方鲁 (78)
谢嘉平 (79)
陈永朴;卢布;谷春山 (79)
王向东;张书琴 (80)
杨海珉;周明非;李家材;周建莉;李静仪;张韬;宋一得 (81)
阳振刚;任力锋;赵敏 (81)
阳振刚;任力锋;赵敏 (82)
赵敏;任力锋;阳振刚 (82)
吴明海 (82)
陈百万 (83)
朱立华;程冠生 (83)
任力锋;赵敏;阳振刚 (84)
柳志强;孙德春;徐培蓂 (84)
黄伯若 (85)
谢嘉平 (85)
何志林 (86)
韩萍;刘亦未;刘秉正 (86)
冷冰;张玥明 (87)
苏光郡;张慧茹;单云珠;姚德焱 (88)
赵玉衡;文宗曜;马维原 (88)
李光鼎;杨文庆;蒋功博;刘鲜林;刘辉;刘菲;高铁;许庭良 (89)
李田勋 (89)
卢玉村;李宾中 (90)
王滔;谷家骕;陈复生 (90)
律有权;华蕴博 (91)
薛会勤 (91)
胡修愚;邓仁清;杨宣东;杨传永;卢世炎;戴植本 (92)
刘炎;张会;许建敏;邵建华;顾启秀;邵晓华 (93)
黄大同 (94)
黄大同 (95)
樊萍;张庭芳;巩滨;耿立德 (96)
王鸿儒;戴厚勋;赵玉衡 (96)
许淑菊;王芝云;曹治平;黄碧玉;谭明哲;王东敬 (96)
杨春智;文峻 (97)
舒辰慧 (98)
庞金富 (98)
郭业才 (98)
秦任甲 (99)
许敏舒 (100)
宋立川;王林洪 (100)
张树三 (100)
吴明海;万桂怡 (101)
孙雅琴;郭业才 (101)
王照;张书阁;韩振山 (101)
贾象珂 (102)
刘美玉 (102)
谢雨浩 (103)
范成炎 (104)
刘世乐 (104)
王鸿儒;耿忠江 (105)
邱志松 (105)
王道一 (106)
何奇玉 (106)
徐培蓂;施光义;刘颖;张景山 (106)
谭耀东;杨德有 (107)
刘文炽 (107)
陈百万 (108)
左珉 (108)
刘玉杰 (109)
梁一夫 (109)
赵朝林 (109)
刘泽生;栾传荣;窦玉平 (110)
李清 (110)
谢勇 (111)
张伟建 (111)
郭清玉;李忠氏;徐春环 (111)
张群 (112)
潘百年 (112)
单生魁 (113)
钟育乔 (113)
王云创;周述志 (113)
张国光;王继青 (113)
温彦生 (114)
朱一达 (114)
洪洋;张泽宝 (115)
王林森;陈德高;翼京红 (115)
石大有 (116)
章萍;刘润梅;罗荣辉;陈香才;刁振奇;海国年;刘婉华 (116)
双月刊年创刊16开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国内外数据库收录
中国《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栅衍射实验报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