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里打拳的电影怎么呼吸的,是用鼻孔呼吸,还是用嘴巴?知道的大神教教我,我是余业爱好者不懂

1.那时世间有硕大的月亮,我看着你,看坏了眼睛。&br&&br&2.他教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br&(兰因是个典故,全词是兰因絮果。应是春秋时郑文公侍妾燕姞梦见天女赠给她一朵清幽的兰花,不久她就与郑文公结成了夫妻的。所以“兰因”经常被用来比喻像兰花一样美好的前因。而“絮果”刚是比喻像飞絮一样离散的结局。“兰因絮果”常常比喻男女间始合后分的情缘。)&br&&br&3.他们被困在一座孤岛上,岛就是一张床的尺寸。托起这座岛的海。却像人生那么浩瀚。&br&&br&4.办喜酒凡三天,头一天是正日子,宴众宾,翌日谢媒酒,新娘谒宗祠,三朝办房头酒,新娘入厨下作羹汤,家祭。热闹收场,随即家里一切又如常,只是多了一个人了,也见她炊茶煮饭,也见她洗衣汲水,但仍觉她是新人,恰如三春花事过后,随来的四月五月天气,仍是新竹新荷,只觉人世水远山长。&br&&br&5.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br&&br&6.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br&&br&7. 初见你时你给我你的心,里面是一个春天的早晨。&br&&br&再见你时你给我你的话,说不出的是炽烈的火夏。&br&三次见你你给我你的手,里面藏着个叶落的深秋。&br&最后见你是我做的短梦,梦里有你还有一群冬风。&br&&br&8..我现在想到欧洲野牛和天使,想到颜料持久的秘密,想到预言性的十四行诗,想到艺术的庇护所。这就是你和我可以共享的唯一不朽的事物,我的洛丽塔。&br&(洛丽塔的结尾。)&br&&br&9.绿水本无心,因风皱面&br&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br&&br&10.&br&海上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br&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br&&br&&br&&br&11.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br&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br&苏轼的&br&&br&1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是你,冰河也是你。&br&&br&13.人若得遇知己,如花间逢晚照,莫过于是最好的结局。
只是相逢,大都不易。&br&&br&14.我想要永恒之夜的千万双眼睛,以便独独观赏你。
玛格丽特&br&&br&15.莫使金樽空对月,举杯幸会有缘人。&br&&br&16.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br&&br&17.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br&&br&18.张爱玲写胡兰成:“他一人坐在沙发上,房间里有金沙金粉深埋的宁静,外面风雨琳琅,漫山遍野都是今天。”&br&&br&19.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br&&br&20.锄头 (2015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作品)&br&小伙子在田野上挥舞着锄头&br&锄头是他的妻子&br&他的妻子是一个锋利的哑巴&br&在春天的田野上&br&陪他说话&br&&br&21.狂风中碰杯,力尽也奉陪。&br&&br&22.你来人间一趟&br&
你要看看太阳&br&&br&和你的心上人&br&一起走在街上&br&&br&23.当我痛苦的站在你的面前&br&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br&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br&&br&24.春病与春愁,何事年年有?&br&
半为枕前人,半为花间酒。&br&&br&&br&25.薄酒可以忘忧,丑妻可以白头。&br&
徐行不必驷马,称身不必狐裘。&br&&br&&br&26.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木心)
&br&&br&27.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可以很天真简单的活下去,必是身边无数人用更大的代价守护而来的。&br&&br&28.如果你要驯服一个人,就要冒着掉眼泪的危险&br&&br&29.曾经以为生命中最糟糕的事,就是孤独终老。其实不是,最糟糕的是与那些让你觉得孤独的人一起终老。(《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br&&br&30.“那时你的整个生命的全部秘密,并不在于你的无所不能,而在于你相信自己无所不能。” (屠格涅夫)&br&&br&31.南风知我意,吹梦入西洲。&br&&br&32.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br&&br&33.不忍丹青泼墨深,多少香在旧花痕。(这句真的情意绵绵。)&br&&br&34.莫使金樽空对月,举杯幸会有缘人。&br&&br&35.花开但愿人长久,人闲难得花依旧。&br&&br&36. 浮生长恨欢愉少,肯爱千金轻一笑。&br&&br&37.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br&&br&38.酒止三杯,莫如饮半酣。&br&&br&39. 如果你不快乐,那就出去走走。世界这么大,风景很美,机会很多,人生很短,不要蜷缩在一处阴影中。(出自《这个杀手不太冷》)&br&&br&40.我和这个世界有过情人般的争吵。&br&(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墓志铭)&br&&br&41.我们都处在阴沟,但仍有人仰望星空。(太出名,奥斯卡王尔德。)&br&&br&42.虽美景良辰,固多余高会,&br&
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欧阳修
采桑子十首中的西湖念语。)&br&&br&43.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br&&br&44.举杯独醉,饮罢飞雪。茫然又一年岁。&br&(2016年一月三十一号,南京下了一场像样的的雪。很好看。)&br&&br&45.我什么也没忘&br&
但有些事&br&
只适合收藏&br&&br&&p&46.普希金给初恋的情诗:&/p&&p&我曾经爱过你:爱情,也许&/p&&p&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p&&p&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p&&p&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p&&p&&b&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b&&/p&&p&&b&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b&&/p&&p&&b&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b&&/p&&p&&b&但愿上帝保佑你,&/b&&/p&&p&&b&另一个人也会像我一样地爱你。&/b&&/p&&br&&p&47.“爱你才是最重要的事,莱斯特小姐。有人认为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吻,是一堆孩子,或许爱就是这样,莱斯特小姐。但是你知道我怎么想吗?&b&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b&。”&/p&&p&塞林格 《破碎故事之心》&/p&&p&莫名想到韩寒的:喜欢才会放肆,但爱是克制。&/p&&br&&p&48.李敖《不爱那么多》&/p&&p&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p&&p&别人的爱情像海深,我的爱情浅&/p&&br&&p&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p&&p&别人的爱情像天长,我的爱情短&/p&&br&&p&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p&&p&别人眉来又眼去,我只偷看你一眼&/p&&br&&p&49.少年行&br&&/p&&p&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p&&p&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p&&p&(少年意气)&/p&&p&50.思帝乡&/p&&br&&p&春日游,杏花吹满头。&/p&&p&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p&&p&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p&&p&纵被无情弃,不能羞。&/p&&p&——————————————&/p&&p&夏日游,杨花飞絮缀满头。&/p&&p&年少轻狂,任意不知羞。&/p&&p&为比花容,一身罗裳玉搔首。&/p&&p&休言愁!&/p&&p&————————————————&/p&&p&秋日游,落英缤纷花满头。&/p&&p&儿郎情深,依依双泪流,恨离愁。&/p&&p&不忍别,待到山崩水断流!&/p&&p&————————————————&/p&&p&冬日游,似水云雪落满头。&/p&&p&莫是谁家少年不知愁。&/p&&p&纵无心,跌入云泥,&/p&&p&相看笑不休!&/p&&br&&p&51.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p&&p&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p&&br&&p&52.《菩萨蛮》&/p&&b&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b&。&br&&br&&br&53.汪曾祺先生的:&br&&br&①我一直都错怪 ,是你带走了一切 &b&,&/b&&i&&b&其实一切本来就会离开 ,只有你如约而来&/b&。 &/i&无聊是对欲望的欲望。 我的孤独认识你的孤独。&br&&br&②&br&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br&&br&54.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br&&br&55.红衣佳人白衣友,朝与同歌暮同酒。&br& 世人谓我恋长安,其实只恋长安某。&br&&br&&br&56.宜言饮酒,与子偕老&br&琴瑟在御,莫不静好&br&《诗经》里一章《女曰鸡鸣》&br&&br&&br&&br&57.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br&&br&&br&58.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br&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br&《归去来兮辞》&br&&br&59.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br&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br&陶渊明的&br&&br&60.叶芝的一句诗:&br&走吧,人间的孩子&br&和一个精灵手拉着手&br&走向荒野与河流&br&这世界哭声太多&br&你不懂&br&&br&&br&61.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br&看过许多次数的云&br&喝过许多种类的酒&br&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br&&br&&br&62.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br&&br&&br&63.&br&本来都是梦里游,&br&梦里开心梦里愁,&br&梦里岁月梦里流。&br&顺着流水跟着过,&br&恋着斜阳看着落,&br&人生如梦是不错。&br&&br&64.《桃花扇》:&br&&br&平章风月有何关,助你看花对盏。&br&&br&&br&笛声吹乱客中肠,莫过乌衣巷,是别姓人家新画梁。&br&&br&&br&徘徊久,问桃花昔游,这江乡,今年不似旧温柔&br&&br&&br&&br&你记得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br&&br&&br&俺曾见金陵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b&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b&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难丢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br&&br&&br&65.&b&苏轼的&/b&&br&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br&&br&【苏东坡:人生赏心十六件乐事】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晨兴半柱茗香;午倦一方藤枕;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br&&br&&br&还有他的一首词,很少被提到,但是我觉得很动人:&br&醉翁操&br&&br&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br&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b&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b&&br&&br&&br&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br&&br&&br&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br&&br&&br&很出名的一首词,《定风波》&br&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br&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br&&br&《行香子》里的&br&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 &br&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br&&br&&br&《陌上花》&br&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br&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br&&br&这首诗的典故就是大家熟的那句话:&br&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br&&br&《鹧鸪天》里&br&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br&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br&&br&《西江月》&br&&u&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u&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br&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br&&br&&br&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br&&br&&br&&br&&b&&i&66. 这个不是曼德拉的。&/i&&/b&&br&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br&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br&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br&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br&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br&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br&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br&&br&&br&67.古诗十九首里
第十五&br&&b&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b&&br&&b&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b&&br&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br&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br&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br&&br&68.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br&&br&69.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br&&br&70.《我的名字叫红》&br&&br&一个瞎子空瞪着落下的雪花微笑着。&br&&br&当你热爱一座城市并且时常漫步探索其间时,不仅你的灵魂,就连你的身体,也会对这些接到极为熟悉,以至于多年之后,在一股或许因为忧伤飘落的轻雪所引起的哀愁的情绪中你的腿会自动带你来到最喜爱的一个山丘。&br&&br&&b&有时候我会随口说些什么,一开口才发觉我想他了,察觉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又使劲地认为自己没有去想他。&/b&&br&&br&71.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br&&br&&br&72.我知,日后路上或许没有更美邂逅,但当你智慧都酿成红酒,仍可一醉自救。&br&&br&73.后来,许多人问起我夜晚一个人踟蹰于路上的心情,我想起的却不是孤单和路长,而是波澜壮阔的海和天空中闪耀的星光。&br&&br&74.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陪你自始至终的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br&&br&75. 暗透了便看得见星光。&br&&br&76.与君初相识,犹似故人归。&br&(某一女士香烟的广告)
1.那时世间有硕大的月亮,我看着你,看坏了眼睛。 2.他教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 (兰因是个典故,全词是兰因絮果。应是春秋时郑文公侍妾燕姞梦见天女赠给她一朵清幽的兰花,不久她就与郑文公结成了夫妻的。所以…
&p&这本书被称为万经之王,也是中国哲学的第一书。道家、道教皆出于其中。&/p&&p&简单从字面上说说前十二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或可有助大家把握全书,主要是讲道与名的关系。&/p&&p&道是道理、规律、理论之类,名是名称、语言、符号系统。有什么样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就能认知和表述什么样的道。&/p&&p&&br&&/p&&p&道可道: &/p&&p&我们能认知、表述、利用一些道理。&/p&&p&我们是智人,并且发明了动物所没有的语言、文字、符号系统,无数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已经说明过语言文字对人类的重要性,它是人类最重要的工具,没有之一。我们用各种语言、媒介、工具去认知世界,并且理论、实践的成果都很巨大。总之,我们发现了无数规律、定律、道理,并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有很大实用价值。&/p&&p&&br&&/p&&p&非常道:&/p&&p&道理不是固定不变的,“常”是恒常不变的意思。道理虽然可以认知、表述、利用,但我们所认知的道是有限的,是不断变化。&/p&&p&比如科学道理总是不断被证伪,不断升级……&/p&&p&人类的思维方式受到语言的极大影响,特别是现代人最重视的左脑思维很大部分与语言密不可分。比如我们的所谓理性思维基本是二元的, 黑与白、高与低、对与错……这使我们所能认知、表达的道受到语言、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总之,我们所认识到的规律、定律、道理,总会遇到例外,总会遇到黑天鹅,总需要升级。&/p&&p&&br&&/p&&p&名可名:&/p&&p&我们可以用语言、符号系统及相关认知工具去定义、去认知、去推理。&/p&&p&我们的左脑很大程度上结合语言进行定义、逻辑、推理、判断。&/p&&p&&br&&/p&&p&非常名:&/p&&p&语言不是固定不变的,语言、认知工具都在不断变化。&/p&&p&比如汉语、比如编程的语言、数学的语言。&/p&&p&语义取决于语境,语义本身就是一张巨大、变化的网络,这极大的影响到人所认知、表述的“真实”,于是乎,后现代主义陷入反复唠叨:没有终极真理,世界取决于我们的阐释,而阐释与语言密切相关,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事实上,后现代哲学主要是研究语言与真实的关系,术语称为“哲学的语言学转向”。&/p&&p&又比如,认知工具的进化,哈勃望远镜让我们看得更远,手机让我们变成顺风耳。&/p&&p&&br&&/p&&p&这开篇四句暗合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重要表述,比如海德格尔所谓:语言乃存在之家,人则居住在其深处。维特根斯坦所谓,语言是一座布满歧路的迷宫。福柯所谓:你以为你在说话,其实话在说你。&/p&&p&&br&&/p&&p&老子同时代的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有所谓“名家”,他们关注语言、逻辑。现代西方学术认为语言、认知是密切相关的,比如乔姆斯基的理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延伸、外化、共生物、某种吸纳人类的场。这使老子成为译本销量最大的中国书,海德格尔等人也是老子的粉丝。&/p&&p&&br&&/p&&p&不同在于,老子表达出这样一层意思:人类基于语言的表达、认知、思维模式是有用的,但也是有限的,不必过于拘泥。如果我们想突破认知极限,就要超越我们旧有的思维模式、超越语言。&/p&&p&&br&&/p&&p&奇特的是,老子在书中更给人一种感觉:他已经超越了语言、理性、逻辑的思维模式,超越了二元论,超越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达致了某种更高的境界,开启了更高向度的意识,直接感知到更本源的存在——“道”。不再是前面所说的抽象规律、理论之类,而是一种可以直接感官体验的存在,是一种通过静坐内观就可以实证的更高也更基本的存在。&/p&&p&&br&&/p&&p&你可以把这种存在物简化理解为19世纪西方的“以太”,即一种充盈宇宙,无形无色无重量的基本存在;也可以把这种存在物想象成某种能量、波、弦之类,而万物都是这能量、波、弦的不同形态。或者,老子体验到的,只是某种特定意识状下的另一种幻象。&/p&&p&&br&&/p&&p&很多道家修练者,也都证实了老子所说的:在静心守一的状态下,人会进入一种恍恍惚惚、半梦半醒的状态,而修练日久,就能超越人类日常清醒时的有限意识,在这种状态之下,主体与客体消失了,物与我的区别消失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统一了,进入一种与万物合一,与宇宙万物本源合一的状态,仿佛开启了更高的意识维度,人不再困扰于人所构建的万物复杂因果联系——宇宙的整体性、万物的本源、创化流变就展示在你眼前,仿佛达致全知全能,这就是体验到了“道”!&/p&&p&&br&&/p&&p&一旦体验到这种存在,当事人会受到极大震憾,比如几个月处于极度幸福、震惊,世界观彻底被刷新,自然而然变得更智慧。&/p&&p&&br&&/p&&p&简言之,这是人超越日常理性与感官、超越一切区分的太和之境。&/p&&p&&br&&/p&&p&中国道家典藉汗牛充栋,数千册的《道藏》中记录了不少修行者的实证体验。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种古人的幻觉加以无视,但仔细想想,古人也许没那么无聊,也没有必要浪费一生修炼只为骗个赞,他们肯定是在追求甚至真的体验到了某种非比寻常的东西。&/p&&p&&br&&/p&&p&老子在道德经中使用了很多奇怪的字眼来表达这种更高的境界。&/p&&p&&br&&/p&&p&比如第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的感觉是空无,但它的作用无穷无尽。高深莫测啊,它就像是万物的源头;虚无渺茫啊,似乎根本不存在。我不知道谁是它的后代,像是上帝的由来。)&/p&&p&&br&&/p&&p&第5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p&&p&(天地不仁慈,以万物为祭品;圣人不仁爱,以百姓为祭品。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风箱,看似虚空的道,却是一个无穷无竭的造物场,不断运动变化出更多的事物。执迷于多闻多识只会更快走向穷途末路,不如内观守静。(以便体验“道”的存在))&/p&&p&&br&&/p&&p&第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p&&p&(就像山谷永不停歇流出泉水,大道也不断创造万物,就像一个玄妙的母体。这玄妙的母体之门,就是天地宇宙的根源。大道若有若无,功用是无穷的)(谷神,道教修练中一般解释为元神)&/p&&p&&br&&/p&&p&比如第10章:  &/p&&p&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p&&p&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p&&p&(身体精神保持入静悟道,能不分心吗?调和气息,达到极度的柔和,能够象初生的婴儿那样吗?清理我们心灵之镜,能够达到毫无杂念吗?&/p&&p&爱护国家治理人民,能够无为而治吗?进入神游状态时,能保持顺从旁观不参与吗?达到明白豁达,能够不依靠智识吗?)&/p&&p&&br&&/p&&p&在14章中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p&&p&(想看它却不能看见,这叫夷;想听它也听不见,这叫希;想触控也办不到,这叫做微;我们用旧有的感官,都不能了解真正的道,所以它是浑然一体的。它的上面不分明,它的下面不昏暗,它绵延纠缠,无法用语言表达。又总归于空无,它没有形状、没有物象,它是似有似无的恍惚。迎上去看不见它的前头,跟随它也见不它的后面。)&/p&&p&&br&&/p&&p&第15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p&&p&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成。&/p&&p&(古代那些善于修道的人,已经达到了微妙玄通的程度,他们的修为深湛已经无法用语言形容,正因为已经超越语言表达,所以只能勉强描述一下:他们谨慎时,如同冬天涉过结冰的河流;他们小心犹豫时,如同畏惧四邻;他们庄重恭敬时,如同隆重的宾客之礼。他们放松释然时,如同冰凌融化;他们敦厚质朴时,如万物本原般素朴;他们守虚静心时,如同空谷;他们混然忘我,如同水包容浑浊。水看上去混浊,只要让它静下来,它就慢慢变清亮了;安定时只要动几下,水中又生起混浊。修练此道的人,不想满盈,正因为不想满盈,所以能隐藏而不显露成功。)&/p&&p&&br&&/p&&p&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p&&p&(达到高度的意识虚无,完全入静的状态。万物浑然一体的发生,我在这种状态下,体验到万物复归于道。)&/p&&p&&br&&/p&&p&21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p&&p&(道这东西,是在意识恍惚之间体验到的。恍恍惚惚啊,其中有形象;恍恍惚惚啊,其中有物体;幽渺不明啊,其中有根本之物,这根本之物很真实。其中有信息,从现在到古代,修道的记录没有消失,可以阅知修道的前辈们。精,古指精微细小、本源本质之物,不是精华之物。)&/p&&p&&br&&/p&&p&在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p&&p&(有个东西,浑然一体,它比天地更早就存在了。无声无息啊,它独立而不改变,循环往复而不消亡。可以称之为天地之母。我不知道能把它叫什么,勉强的把它取名为“道”,勉强用“大”来形容它。它广大无边,它在飞逝而去,它越来越远,它往返循环。)&/p&&p&&br&&/p&&p&56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p&&p&(再锐利的工具也无法分解它,道超越了纷繁复杂的表象,它的光芒混而为一,如同尘埃般不引人注目,它是玄妙的大同之境。所以,道超越了亲与疏、利与害、贵与践的种种,所以它是天下最尊贵者。)&/p&&p&&br&&/p&&p&……&/p&&p&凡此种种,使老子一书不但哲语连珠,更成为一本神秘主义著作。(神秘主义并不可怕,只是别陷入迷信。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所能拥有的最美的体验是神秘感。真正的艺术与真正的科学发源于这种基本的情感。体验不到神秘感的人,他不再好奇,不再惊叹,如行尸走肉,双目暗淡。正是这种对神秘的体验,甚至掺杂了恐惧的情感,才催生了宗教。”)&/p&&p&&br&&/p&&p&正因为此,无数后人试图通过这本书找到某种修练的办法,超越凡人的维度,进入到更高的境界,简单说,叫“成仙”。&/p&&p&&br&&/p&&p&就凭着这本三千字小书,老子被后来才逐渐形成的道教尊为教主--他的确像是一位宗教先知式的人物,虽然他对鬼神不太感冒,但他的确描述某种超越日常维度的更高存在,的确是非常吸引人的神秘主义者--道教是复杂的混合物,结合了民间神话和原始宗教,老子的描述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p&&p&&br&&/p&&p&中国人和西方人很大不同是,我们很早就不太崇拜神了,而是希望直接通过修练跃入类似于神的行列——成仙(修真):从魏晋名士静修服药到80年代全民气功热,从孙悟空学艺成仙到红楼梦里整天炼丹的贾敬,乃至市井间的各种修仙修真小说……中国人一直希望现世超越而不是寄望于虚无飘渺的来生。&/p&&p&我们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并不太排斥其他宗教,基本上是“爱信信,不信滚,不要耽误老子飞升”的态度;如果把这种态度和西方宗教相比,我们就会发现巨大的不同:伊斯兰教、基督教,都极端强调“信”,强调对异端的甄别,比如圣经中就已经成百上千次强调要“信”,伊斯兰教就更不说。甚至佛经中,也不时可以看到对别派外道的攻击。&/p&&p&道教真正强调的是自身修炼、提升意识维度,一旦真的超越了,世界自然不同,这一点在道德经中也多次表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多说多争无益。&/p&&p&(其实西方也有不少人体验到了超验境界。在基督教产生之前,柏拉图、普拉提诺等大哲人都谈到了神秘合一体验;基督本人接触的犹太教有不少先知都曾有神秘体验,基督本人也有与神合一体验,新约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基督与神合一的那些记述;基督教产生之后,圣保罗、埃克哈特大师、圣特雷莎等也有此类体验,但由于教会认为他们个人宣传自己与神有合一体验会影响到教会的权威,对他们有所压制。在肯·威尔伯的《灵性复兴——整合科学与宗教》一书中有描述。在休斯顿·史密斯的比较宗教学著作《人的宗教》中也对基督教、伊斯兰教创派者的神秘体验有描述,他们基本上是类似的。)&/p&&p&&br&&/p&&p&有时怀疑老子可能吸食了某种致幻的药物,导致他产生了很愉悦的错觉。在老子的在古代,神职人员(西周时代称为“天官”)服食某种致幻剂是可能的。这和东北跳大神的吸食某些植物的烟类似。中美州的土著宗教也常食用致幻覃类,其中的有效成份是赛洛西宾((psilocybin,又名裸盖菇素),现代科学家曾对其进行研究,证实其确能产生特殊体验,相关报道很多,比如&/p&&p&美国科学家发现迷幻蘑菇可改变人类性格(图)--科技--人民网。&/p&&p&&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幻蘑菇这种毒品为何可以改变人的性格?&/a&&/p&&p&西方六七十年代,LSD之类曾被不少人用来获得超凡体验…比如阿道司·赫胥黎在服用麦司卡林(北美仙人球毒碱)后,体验到的美感、意义感、存在感,他甚至写了本书众妙之门。&/p&&p&&br&&/p&&p&老子在第二十章也提到:我独异于人,而贵食X(X这个字,有的写为母,即“食母”,解释为吃奶或吃奶的小孩,老子是推崇小孩的,也有解释为“从道中吸取”,老子也确有将“道”称为“一切的母体”之意。也有的写为毋,有的说是气,总之,这个字不清不楚,不排除是某种致幻物。)&/p&&p&&br&&/p&&p&但老子似乎又不是服用了这些东西,因为他并无任何关于鬼神的臆想,而且服致幻剂也常产生不好的幻觉。&/p&&p&&br&&/p&&p&有时又怀疑老子是不是白化病人,因为历来都传说他生下来就是小老头样,白发白眉,这不活脱脱一白化病人吗?&/p&&p&&br&&/p&&p&从目前较可信的资料出发,个人相信:很多古代、现代的修道者,达到了一定水准。他们的方法和老子时代并无太大差异,他们的确体验到了。&/p&&p&&br&&/p&&p&这种可反复操作、验证的系统修练方法是东方宗教的特长,比如后来的道家发展出丹道,佛教则发展为禅宗、密宗等各种不同方法,印度则是瑜珈等。&/p&&p&&br&&/p&&p&当然,失败的人也很多,比如炼汞服药的、在进入状态后不能保持旁观而致走火入魔的。但总体来说,只要采用简单可信的方法,有耐心,有指导,常人也可能达到相当水准。(八九十年代气功热中,很多气功师的见识和修练水平都很有限,还指导别人修练,时有学习者走火入魔的,这是事实。需慎重。最知名大概是天才诗人海子,海子智商一流,并对气功、藏密等极为入迷,曾几次入藏,还与相关人员常远、孙舸等交流,自杀前,海子走火入魔,并留下遗言说是受常远、孙舸等人影响。常远后来做过某人体潜能开发计划负责人,孙是地质大学的特招人才,搞特异功能探矿。&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douban.com/group/topic//&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douban.com/group/topic/&/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br&&/p&&p&但是,空谈理论的哲学家可能一辈子无法企及一个二流修道者的境界。&/p&&p&&br&&/p&&p&因为感官体验是基础:盲人无法认知色彩,除非借助现代科技去激发相关神经;天生失聪的孩子如果没有手语等辅助交流,其理性、逻辑推理能力会非常欠缺。要进入不同维度的意识状态,必须有一定方法来训练大脑。&/p&&p&&br&&/p&&p&---------------------------&/p&&p&哈佛大学学者Jill Bolte Taylo写过一本叫《左脑中风右脑开悟》的奇书,她本是脑神经学家,专门研究人脑,结果自己中风,导致左脑失灵,意外让她体会到左脑失灵后,右脑带给她的神奇体验,简言之,就是失去左脑思维、包括日常自我意识、语言能力,以及以语言为基础的日常理性思考能力,只能用右脑,让她得到了神奇体验——直接与万物合一、天人合一的超级体验,TED里有视频(&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tudou.com/programs/view/Wp9wrES3yq0/&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tudou.com/programs/view&/span&&span class=&invisible&&/Wp9wrES3yq0/&/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有知乎网友联系我说:曾有类似体验,看到屋内东西都是生动的流动的能量....)&/p&&p&&br&&/p&&p&一般来说,左脑功能包括:与自我意识的联系、口头语言、语言描述、构思/概念相似性、时序分析、细节分析、算术和类似计算机运算的操作等;右脑则包括与意识的联系、几乎和口头语言无关、音乐、图像和图形官能/视觉相似性、时序综合、整体-图像等功能。&/p&&p&&br&&/p&&p&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约翰·埃克尔斯的观点是:猴、类人猿的大脑左右半球是对称发育的,功能也是左右重复的。只有人类,通过左右半脑功能不对称的进化策略,相当于把脑皮层增加了一倍,其中,至关重要的自我意识基本在主半球(一般是左脑,极个别会是右脑),而这种自我意识包括各种思虑、害怕、时间感、对死亡的恐惧等等。暂停左脑功能,也就意味着暂时失去自我意识。(《脑的进化—自我意识的创生》,P235-255)&br&&/p&&p&&br&&/p&&p&失去日常理性和自我意识,也就意味着我们一直习以为常的表象世界瓦解了——我们习惯于把自我意识当成自己本身,我们习惯于在日常理性和旧有认知结果的基础上去构建对世界的理解,我们常常把自己认识到的世界当成世界本身。而这些,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我们所认知的某种表象。&/p&&p&&br&&/p&&p&从一两岁开始形成模式识别、记忆、好恶、自我意识……我们逐渐能区分物我、分辨镜中的自己、归类、认同对错等二元概念、……但同时,我们也进入某种理性和自我意识的幻象中。&/p&&p&&br&&/p&&p&关键的正是日常理性、自我意识,它们当然是人类伟大的进化成果,但它也是人类自设的边界,认知、逻辑的基础,一切二元论随之而生。&/p&&p&&br&&/p&&p&它甚至可能切断了我们与某种超个人的意识本体的直接联系和体验(或者换种说法:在它的基础上,人类及其制造的机器可能发展出某种超个人的意识维度)。这种超个人的意识维度,也就是梵、道、太一、宇宙意识流、般若、明觉、神、上帝、三位一体等等神秘观念的来源……&/p&&p&&br&&/p&&p&Jill Bolte Taylor的左脑中风后,她的自我意识瓦解了,而右半脑则发挥了主导作用,体验到了神奇的存在。颇像是老子所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与观复”。&/p&&p&&br&&/p&&p&Jill Bolte Taylor的体验很值得研究,她的书里很多话就像是对老子一书的实证体验。&/p&&p&&br&&/p&&p&比如老子里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吉尔的体验说明:“为学”,就是要用左脑,去识别名字、去理解概念,分析、逻辑思考。而要体验道的存在,就要暂时关闭左脑,直接用右脑去体验,这就是“为道”。&/p&&p&&br&&/p&&p&还有一个叫埃克哈特·托利的人,是西方前些年挺火的一个神人,翻了点资料,发现他所讲的,其实他通篇讲的东西,不过是用西方人能看懂的大白话,把道家、佛家的一些修行方式简化表达出来了。其主要理念也很像是暂时放弃左脑的自我意识、语言(名)、逻辑之类功能,用右脑去直接把握当下、体验世界的整体性、本质。现在有个词叫“活在当下”,这本是禅宗的境界,后来被埃克哈特当成了主旨,他出过《当下的力量》系列畅销书,脱口秀女王奥普拉对埃克哈特·托利和Jill Bolte Taylor推崇备致,有多次电视访谈。网上有视频。&/p&&p&&br&&/p&&p&感觉这两个人所讲的,可以作为道德经中神秘体验的一种实证参考。&/p&&p&&br&&/p&&p&其实看的资料越多,越发现各种宗教所谓的修练,核心就是进入这种状态、找到这种体验。&/p&&p&&br&&/p&&p&人类现在的思维方式极度强调左脑,比如语言、概念区分、逻辑、推理等等,据说左脑在近几百万年得到了较大发展,特别是语言、文字发明之后。维基百科上说:“我们日常生活用的最多的就是左脑,小童上学学习,教导的知识主要也是偏向训练左脑,例如语文,数学,科学等,因此又将左脑称为“现代脑”。”&/p&&p&&br&&/p&&p&而自古以来的各种神秘主义,核心无非是:人类可以感受到与宇宙万物的整体联结,能从更高的向度去把握世界,能直接把握更高层次的存在,比如可称之:“道”、“无”、“空”、“本体”、“某种我们用左脑思维无法把握的存在”。&/p&&p&&br&&/p&&p&在公元前六世纪的所谓文明“轴心期”,东西方中各种创派圣人,比如老子、佛祖、巴门尼德、克里希那等人,都不约而同的发现了这个秘密。&/p&&p&&br&&/p&&p&由于这种存在是超越主观与客观、有与无等二元论,超越了左脑基于语言的思维模式,所以文字无法描述,只能靠当事人自己去体验,老子也明白这种东西超越语言的表述,所以他说“道可道,非常道”,他还反复提醒大家:“道常无名”、“强字之曰道”(我勉强称之为道)。道家还称之为“无”、“朴”、“抱一”、“抱朴”,瑜伽大师则称为“合一”、&梵我合一&,佛教称为“空”、“明觉”、“不二”、“般若”,基督教所说的上帝、圣灵、灵本质上也是这个,现代心理学家称为“超个人意识”、“宇宙意识”,灵修达人们也称之为“本体”、“临在”、“one taste”。&/p&&p&&br&&/p&&p&这可能就是所谓“天人合一”、“心物一元”、“物我两忘”、“涅槃”等等描述的境界。&/p&&p&&br&&/p&&p&也许,一旦能从这种更高的向度去体验和把握,就自然能超越旧有的小我意识、超越旧有对时间甚至空间的观念,获得更高智慧!&/p&&p&&br&&/p&&p&埃克哈特形容说,所谓智慧,首先是超越思维的某种体验。老子称之为“明白四达,能不用智乎“,而佛教的的“般若”,也就是指这种超越日常意识状态的更高智慧。而这些都是建立在体验实证上的,你体验到了“道”的存在,也就是佛教中的“如来”,自然就不再执着于区分与逻辑,不再执着于得失对错,达观、慈悲正是这种体验的副产品。注意,不是放弃区分与逻辑,而是不再只看到区分与逻辑。毕竟,世界、存在是一个整体,虽然我们必须使用区分和逻辑,虽然人类就是万事万物的区分者、命名者,但世界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命名和区分就分裂开来。如果我们把自己限在这种区分和二元论当中,是僵化和狭隘的。&/p&&p&&br&&/p&&p&释迦牟尼、老子等人据说都达到了这种体验。埃克哈特·托利也多次声称他自从第一次达到后,就能常体验到了。泰勒据说也是如此。&/p&&p&&br&&/p&&p&在看泰勒·吉尔和埃克哈特·托利的书时,很容易觉得他们就是在描述《道德经》一书中最常被引用的神秘主义体验:“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p&&p&&br&&/p&&p&可能很多宗教的修练,追求的也就是:入静——摆脱平常思维模式(超越自我意识、偏左脑)——开启灵修模式去体验世界(与宇宙意识合一、偏右脑)。&/p&&p&&br&&/p&&p&比如禅宗、藏密修练者认为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人就可以保持与更高的宇宙意识合一,不管是睡觉还是清醒,都能保持与万物合一的纯粹觉知、与创造万物的源头合一的感觉。道家也称为出神,印度教也称为梵我合一。&/p&&p&&br&&/p&&p&阿道斯·赫胥黎(《美丽新世界》的作者,《天演论》作者托马斯·赫胥黎的孙子,他曾服用LSD迷幻药)写道:“这种宇宙意识——与创造的源头合一的感觉,乃是世界各大智慧传承在宇宙交感之下的核心教诲…是无数瑜伽士、圣人和智者的直接体悟及圣约。”&/p&&p&他将这种各种圣人、各大宗教的共通体验内核称为“长青哲学”。&/p&&p&&br&&/p&&p&西方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人开始重新认识神秘主义传统,练习冥想、静坐、内观、密宗等各种东方修炼的人太多了……当然,想通过某些精神药物轻松成仙的狂人科学家也不少,比如亚历山大·舒尔金。&/p&&p&&br&&/p&&p&看阿西莫夫全集时,里面有一个好像叫“盖娅”的神秘星球,这星球上的人,就是拥有那种与万物合一体验的种族,每个成员的思维也是相通的,有点像Jill Bolte Taylor那种与万物合一的体验。&/p&&p&&br&&/p&&p&阿西莫夫的小说,可能是受到当时西方环境生态主义兴起的影响,詹姆斯·洛夫洛克发现地球有些表现像是一个超级有机体、是一个有生命意志的整体,而从历来修练者的描述看来,在更高意识状态下,人可以直接体验到那种整体性、天人合一感,体验到自己与宇宙万物的那种深刻联系,这种体验让人感觉超越时间、空间,有极大的满足和快乐。这个超越个人意识的存在体,可能激发了阿西莫夫的灵感。&/p&&p&&br&&/p&&p&美国心理学、实用主义哲学大师威廉·詹姆斯认为:“我们平常的清醒意识只是意识的一种特殊的类别,它的四周被最朦胧的薄幕所区隔,其外潜藏着截然不同形式的意识。我们终生可能都无法察觉它们的存在,如果施以必要的刺激,也许能稍微瞥见它们的完整形态……我们的自我造了一堵意外的围墙,用来阻挡这个宇宙意识的连续流,不过我们当中某些人的心智已投入到这个母海或意识库。如果把这些其他形式的意识置之度外,我们就不可能完整地阐述整体宇宙了。”&/p&&p&&br&&/p&&p&《地球脑的觉醒:进化的下一次飞跃》的作者彼得·罗素在上世纪8、90年代已经宣称,人类必然进化到更高意识阶段,他介绍了西方人一些类似体验:&/p&&p&&br&&/p&&p&比如丁尼生(19世纪英国大诗人)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个人的自我好像溶解消失了,变成了无疆无界的存在,这并不一个混淆的状态,而是最清晰最确实的定凿,完全超越了文字所能形容——在那里,死亡几乎是可笑的不可能之事——失去的个性(如果以前有过)并没有死亡,不过成为了真正的生命。P116&/p&&p&&br&&/p&&p&爱德化·卡朋特(Edward Carpenter。19世纪社会学家、诗人):如果你抑制思想(并坚持到底),你终会到达思想这下或之外意识领域……实现比我们所习惯的更大的全体自我。因为所有事物均建造在渺小区域性的自我之上,形成我们日常所关心的平凡意识……所以需要在平凡的自我和平凡的世界死而重生,才能超越它。&/p&&p&以平常的感觉是死亡,但是以另外的感觉却是觉醒,会发现那个“我“,真实的、最亲密的自我, 渗透了宇宙和其他所有——山脉和海洋和星际都是个人身体的一部分,个人的灵魂与所有创造物的灵魂相接。P116&/p&&p&&br&&/p&&p&心理学家马斯洛(这货智商据说194)发现,有些人有较高的”高峰体验“发生率。这些人声称,在这个被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s)“的经验中,他们感觉”与世界一体,真正属于这个世界,而不是从外面往里面看……他们感觉真正看到了终极的真理“。他们”感觉到所有事物是统一的,以及宇宙本身是有生命的“。P133&/p&&p&&br&&/p&&p&威廉·詹姆斯对这些早就有所研究,1902 年,他出版了《宗教经验种种》一书, 在此书的十六、十七章中,收集了各种超越个体的神奇体验,他称为“ 超个人”心理现象,看完这些例子,你会发现,西方人也有非常类似于道、佛、瑜伽修练者所描述的超级体验,其中不少是非宗教人士,比如诗人、医生等,而且他们往往不是通过修练达到,而是偶然体验到。&/p&&p&&br&&/p&&p&比如加拿大精神病学家柏克(Dr.O.M.Bucke)将这些特征鲜明的现象叫做“世界意识”(cosmic consciousness),他认为这种意识可能是一种更高级的意识功能。&/p&&p&&br&&/p&&p&他说:“世界意识,就其比较显著的事例看,不纯粹是我们通常熟悉的那个自我意识的扩展或延伸,而是附加的一种功能,完全不同于普通人具有的任何功能,就像自我意识不同于任何高级动物所具有的任何功能一样。”&/p&&p&&br&&/p&&p&“世界意识的首要特点,在于它是关于世界(cosmos)的意识,是关于生活和宇宙秩序的意识。伴随这个意识,出现了理智的启蒙,独自将个人提升到新的生活层——使他几乎成为一个新种成员。除之外,还有一种道德升华的状态,即一种无法形容的提升、振奋和快乐之感,以及一种道德感的活跃,完全同增强的理智力一样显著,而且比它更重要。随之而来的,还有所谓的不朽感(sense of immortality),一种对永生意识,不是相信他将来会永生,而是意识”到他已经永生。”&/p&&p&&br&&/p&&p&激发柏克研究别人的世界意识的不是别的,正是他本人所经验的一种突如其来的典型世界意识。他把他的结论记录在一部极其有趣的书里,下面一段,就是从这部书(《我对上帝的探索》)中摘录下来的,叙述了他的经历:&/p&&p&我同两个个朋友在一个大城市共度晚上的时光,一起阅读诗歌与哲学,并且展开讨论。到半夜,我们才告别。我坐上马车,走了很长时间才到寓所。我的心思深深陷入刚才阅读和谈话所引起一那些观念产、意象和情绪,甚是恬静和平和。我处于安宁的状态,几乎成了一种被动的享受。不是实地思想,好像是让观念,意象和情绪自动流过我的心灵。忽然间,并没有任何预兆,我发现自己被一团火红的云彩包围着。瞬间中,我以为是火,是那个大城市附近的某个地方失火了;过了一会儿,我发觉这团火在我内心。紧接着,我感到一种喜悦,一种绝大的快乐,同时伴随着或紧跟着一种理智的猛醒,其情形根本无法描述。我不仅开始相信,而且亲眼见到,宇宙不是由僵死的物质构成,相反,乃是一种活生生的灵(a living presence)。我在内心意识到永生。不是相信我将会永生,而是觉得我当时已经永生了。我看见,一切人都是不朽的;世界秩序是这样的:世界的一切事绝无偶然,都是为了彼此的利益而合作,这个世界以及所有世界的基本原则,就是我们所说的爱,并且,所有成员的幸福,归根结底是绝对确定的。这个景象持续了几秒钟,然后消逝;然而,它的记忆,以及它所教授的实在感,二十五年来始终历历在目。我知道,这个景象所展示的都是真的。于是我获得一种观点,由此看去,知道它必然是真的。这种观点、这种信念产、也可以说这种意识即便是最忧郁的时期,也从来没有丧失过。(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种种》,尚新建译本,P288----我们不能排除柏克有意或无意吸了致幻剂的可能性)&/p&&p&&br&&/p&&p&美国大诗人惠特曼也有这种体验,在其杰作《草叶集》中曾描述过他的这种与世界合一的体验:&/p&&p&我信赖你啊,我的灵魂…&/p&&p&同我一起去草地游逛,松一松你喉咙里的塞子;&/p&&p&我只喜欢一种抚慰,你喉头的低吟声。&/p&&p&我想起有一回我们躺着,在仲夏一个明亮的清晨。&/p&&p&超乎一切尘世观点的平和与知识&/p&&p&倏然而生,拥抱着我,&/p&&p&我知道,上帝之手是我自己的诺言,&/p&&p&我知道,上帝之灵是我自己的弟兄,&/p&&p&曾降生于世的男人都是我的弟兄,&/p&&p&女人则是我的姊妹和爱人;&/p&&p&宇宙万物的龙骨就是爱。&/p&&p&&br&&/p&&p&据说,认识惠特曼的人都知道,他有一种奇特的魅力,对所有人都很友爱,几乎从不生气。&/p&&p&&br&&/p&&p&惠特曼这样描述道:“在每一个高等人格的格造中,除了纯粹理智,还有某种奇妙之处,无须论证,常常也无须所谓教育(尽管我认为,这是一切教育的目标和顶峰,假如配得上“教育”之名的话),便能在时空中,直觉到这个世界的绝对平衡,……灵魂洞察神圣的是暗示和不可见的线索,统领一切事物,一切历史与时代,以及一切事变,无论多么细微,也无论多么重大,就像猎人手里一只被牵引的狗。这种灵魂的洞见和心灵的核心,纯粹乐观主义的解释只是表面的。”&/p&&p&&br&&/p&&p&另外,13世纪的波斯著名苏菲派领袖、伟大的天才诗人与哲人鲁米、19世纪美国作家、哲人爱默生都有这类切身体验和描述。&/p&&p&&br&&/p&&p&詹姆斯也曾记录一些医生用一氧化二氮等有麻醉作用的气体进行实验,曾达到过类似效果。&/p&&p&&br&&/p&&p&西方从60年代末发展出所谓“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的正是这些东西,代表人物正是晚期的马斯洛和萨蒂奇。 以下几段引自《超个人心理学》一书:&/p&&p&&br&&/p&&p&马斯洛所谓“高峰体验”,并不是他的创始性发现,早在不同文化和时代的传统中,就有大量高峰体验的报道, 只不过名称不同而已,人们一般把它称为“宗教的神秘体验”。&/p&&p&&br&&/p&&p&之所以称之为“高峰体验”, 主要是因为这种体验往往伴随着自我同一性得到扩展的感觉,它超越了阿兰·沃茨所谓用人格面具和人格“这些皮囊包裹着的自我”。用通俗的话来讲,在高峰体验的状态下,个体会感受到自我不是通常状况下的自我,而是有着全新感受,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的感受。”&/p&&p&&br&&/p&&p&超个人心理学的另一位早期主要代表人物格罗夫则给出了一个很简明的定义。在他看来, 既然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的是一些超个人的体验,那么,这些超个人的体验就可以被界定为“包含着意识的扩展或延伸的体验,它超越了通常自我(ego)的限度,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br&&/p&&p&&br&&/p&&p&目前,超个人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肯·威尔伯,他最初入杜克大学学医,读了两年发现医学太缺乏创意,他将注意力转向东方哲学,在某个机缘下,他阅读了老子《道德经》,从此产生了激进的改变,而开始大量阅读亚州和西方的灵性、哲学、心理学……大概25岁时,他已经写出成名作《意识光谱》,结合东西方的心理学、宗教理论与实践,将人的意识分为几个层次,对这些层次进行了详细的讨论,重点就是超越个人的合一体验。&/p&&p&&br&&/p&&p&威尔伯也是一位有多年经验的实修者,他的札记《一味》有不少他自己的修练体验描述。按他的看法,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还只是一种初级的灵性体验,一般是偶发的。经过多年渐进的修练,他可以在清醒、睡梦中都保持一种“明觉”,这种明觉可以说是意识的本体,也即佛教中如如不动的境界,可以非常清楚的观察到各种心理、意识都是从这种背景中升起。他将自己的修练称为“整合灵修”。他还反复强调,修行者达成的体悟,不是要回到婴儿般自我意识不全的前理性期,而是要进入超越自我、超越日常理性的后理性期。&/p&&p&&br&&/p&&p&他的作品视野极广,将科学、哲学、心理学、宗教等不同学科纳入进化的大图景中,以证明人类正发展到更高意识阶段;他描述的实践和研究是东西方结合式的,既有东方式的实修,也有现代西方学术式的解读,深湛的体悟、通畅的逻辑、优雅的文字……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者似乎很少能将实修和现代学术结合起来的。&/p&&p&&br&&/p&&p&-------&/p&&p&&br&&/p&&p&扯点当代的。&/p&&p&&br&&/p&&p&西谚有云:在狗眼中,人就是上帝。同理,在人眼中,我们只能以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体验去塑造超越者的形象,比如佛(即觉悟者)、基督、好莱坞的超人-----即使真的超越者出现在我们身边,我们也只能以我们维度的语言去描述他,比如新约中耶稣的形象。&/p&&p&&br&&/p&&p&尼采认为,人是一根绳,连结着过去之物与未来之物,是一种过渡物,人必然被某种东西超越。&/p&&p&&br&&/p&&p&“超人、“天网””等意象在当代不断出现,因为某种超越人类的东西正在出现。现当代的超人一般是技术驱动型的。所以,好莱坞的各种超人、天网、机器侠、变异人层出不穷正是因为现代人类对这些主题有强烈的集体无意识。&/p&&p&&br&&/p&&p&现在的技术哲学派,比如KK、库兹韦尔,都认为必然会出现某种更高级更高层次的存在,说是人工智能也好,天网也好,其实都是人没有办法理解的东西,即奇点,过了奇点,人所不能理解的东西就出来了,人也就被超越了。库兹韦尔对此专著。作为GOOGLE的工程总监,他写过不少这方面的书,他在GOOGLE现在所干的事情,也与此有关,他们搞的奇点大学,也正是为此而准备的。&/p&&p&&br&&/p&&p&对于我们不能理解的东西,我们理当感到恐惧。因为我们对待其他动物的方式,让我们想到了某种可怕的结局。&/p&&p&&br&&/p&&p&如果类人猿知道自己的某个分支会进化成凌驾于它之上的人类,它会做何感想?&/p&&p&&br&&/p&&p&还好,库兹韦尔、KK等人对此并不担心,倒是挺乐观。如果超越我们的那东西,是类似于佛、上帝那样的存在,倒也好。&/p&&p&&br&&/p&&p&也可能是某种与我们共生的东西。&/p&&p&&br&&/p&&p&有意思的是,KK最近的一本书,《技术元素》,已经把技术整休上视为一种生命存在,他所谓的技术整体,部分类似于老子的“名”:语言、工具、媒介,诸如此类。&/p&&p&&br&&/p&&p&其实人类一直是与技术共生的,我们通过技术还获得了感官的延伸,比如显微镜让我们看到更小的,哈勃望远镜让我们看到更远的,无线电让我们听到更远的,而现在,技术更多的走向生物、大脑、生命、进化等方向,这迟早会让我们获得更高的感官体验。人类超越自身的感官、身体将是未来的重要方向。&/p&&p&&br&&/p&&p&看迈克卢汉的《理解媒介》时,前言是麻省理工一教授写的,他说迈克卢汉的书可以看出一种很深的信仰,“这一信仰关注的是世间万物的太和之境”。&/p&&p&&br&&/p&&p&迈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能靠压缩信息来消解时空这两个维度,他认为:是印刷文字的语法把人类分裂为互相独立的自私自利的派别,分裂为种姓和民族,分裂为感情的派别。对这种建立文字上的左脑思维方式,他深感痛恨。&/p&&p&&br&&/p&&p&迈克卢汉是技术派,他相信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能够让人们不用去实行某种自我意识或头脑的修练就可以体验到与万物合一的太和之境。他相信,电子传播网络那种统一的力量,可能使人类回归到无上幸福的伊甸园。&/p&&p&&br&&/p&&p&从目前的趋势看,技术派们在2045年之前实现这一愿望也未可知。&/p&&p&&br&&/p&&p&库兹韦尔等人想象的是:2045年,人能够获得永生、上传意识、或者某种超越人类的智能出现。&/p&&p&&br&&/p&&p&而按照历来的修行者的体验来看,技术也可能帮助人们获得开悟的体验。&/p&&p&&br&&/p&&p&修行者们大都认同的一个事实是:某种超越个人的不灭存在(觉知、自由意志、意识流、灵、道、元神、太虚、太一、梵、大心境界、更高维度存在、某种量子级别的存在)本来就存在着,而且正是它的存在“创造”出了世界本身。我们的大脑之所以能产生意识,也正是因为这种东西在我们大脑也存在着,只不过在进化过程中,我们的左脑和右脑功能分化后,左脑形成了自我意识,而这种自我意识反过来限制了我们对宇宙自由意志的体验,从而使我们产生种种区分,这是伟大进步,但也有巨大负面作用,比如我们习惯于把现有思想对世界的认知当成了世界本身,实际上,它是某种表象、幻觉,或者说是部分的真相。&/p&&p&&br&&/p&&p&左、右脑切开的手术实验表明,自我意识基本是在左脑。因此,普通人可能只要暂时暂停左脑意识,即可从自我意识的限制中解放出来,用右脑体验到与宇宙合一的整体感(《脑的进化-自我意识的创生》)&/p&&p&&br&&/p&&p&有的人天生容易体验到,比如大诗人丁尼生,他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从少年时期始,每当我独处时,经常会在清醒的状态下出神。我只需要将我的名字重复念上两三遍,个人的存在感就会消失,而融入一种无限的存在感中;那并不是一种充满困惑的状态,而是再清晰不过,再确定不过,但又完全超越语言的境界。处在这种境界中,死亡成了可以嘲弄、不可能发生的事,自我虽然消失了,你并没有熄灭,你成了唯一真实存在的生命。”(引自《一味》,P87)&/p&&p&&br&&/p&&p&当然,普通人通过修习也能体验到,只不过我们的日常思维、自我认知模式暂时锁住了它,即使我们明白我们的个人意识只是那永恒宇宙意识(梵、道)的一个部分,我们也需要长时间的修练才能真正体验到。肯·威尔伯称他修习几年后,就可以偶尔体验到合一的境界,而他真正达到较高的境界,大概用了二十年以上。&/p&&p&&br&&/p&&p&也许用某种可能并不复杂的技术,就能帮人们打开心中的自我意识之锁,体验到开悟,比如通过某种设备,让普通人容易的达到高级修行者那种关闭左脑强化右脑的体验。比较jill Bolte Taylo和一些宗教修行的描述之后,我几乎可以肯定,所谓道、佛的宗教修行的核心实质,就是暂停左脑,用右脑去把握世界,或者说是左右脑在更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从技术上说,实现的可能性很高,只不过这种技术实现必须是无害的。&/p&&p&&br&&/p&&p&比如,监测所谓的“α”(阿尔法)脑电波或者超高级β波。&/p&&p&据说,当人处于完全放松的精神状态【空的状态】下时,或是心神专注的时候,就会出现“α”脑电波,其频率为8-12Hz(赫兹)。达到超高级β波时(35-150Hz),会有种超脱体外的感觉。&/p&&p&监测并利用脑电波,可能正是当下很多做意念控制设备的公司所做的事。&/p&&p&&br&&/p&&p&比如开发某种设备来监测修练者的脑波,如果出现平时左脑的思维方式时,就提示修行者收敛精神去掉杂念,帮助修练者达到“α”(阿尔法)脑电波或者超高级β波。(肯·威尔伯在《一味》中也描述过他参加测试脑波的情况。)&/p&&p&&br&&/p&&p&当然光有对脑波的监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这种设备能够帮助使用者达到高级修练者对大脑的控制程度。&/p&&p&&br&&/p&&p&比如某种设备,可以激发人的清醒梦(清醒梦是类似于所谓“出神”的状态),网上有出售这种眼罩的,似乎就是当人入梦后,通过闪光唤醒人的部分意识。这种设备似乎并未监测人的脑波,也许可以在监测脑波的同时引导清醒梦。&/p&&p&&br&&/p&&p&关键是:必须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什么是开悟?只有科学的解释了原理,才能科学的、大规模的实现人类意识的更高进化。&/p&&p&&br&&/p&&p&一百年前就有人说:“在这种狂喜经验中,通常在意识的恒常背景(即自我)与前景对象(无论什么对象)之间起作用的运动调节消失了。(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种种》,尚建新译本,P283)&/p&&p&&br&&/p&&p&我的一种揣测是:修行者暂停左脑思维、自我意识之后,可能就失去了原来主观的时间感、空间感,产生了某种万物同时浑然一体发生的当下体验、临在体验(老子所谓“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并出现了超越一切理性因果逻辑的体验(老子所谓“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修行者的体验似乎是人直接体验到了更高维度的时空关系和存在。而从禅定者的实践来看,禅定就是通过长期练习控制自己的意识,让左脑静下来,以至于产生超越性的体验,还有一些超凡的愉悦、激发智慧、慈悲心之类的副产品等。&/p&&p&&br&&/p&&p&不管怎样,已经有无数修行者证明过人是可以开悟的,而且他们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虽需要耐心和方法,但并不复杂。个人认为未来必然会出现某种技术、设备,只要你买回家,打开开关,稍微配合调适一下身心,人人都可以体验到佛祖、老子、泰勒博士、埃克哈特、肯·威尔伯、丁尼生的超级体验。&/p&&p&&br&&/p&&p&各种宗教得以建立、持续数千年,正是因为这高度类似的核心体验,如果能科学的解释和重复,就意味着人人都可以更容易的得到更高向度的体验,超越我们日常思维、感官的维度,人人都能意识到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超越肉体与精神的分裂,轻松达致佛法中所谓不二境界(超越一切二元区分),时间、空间可能也就再不重要,肉身也不再重要,甚至产生某些异能。&/p&&p&&br&&/p&&p&而过去,大师们要达致这种体验,需要经历多年修行或是机缘巧合。比如佛陀多年苦修后,在菩提树下又苦坐七天七夜才达到。或者是老子这样的人,留下一本三千字的小书,夹杂着些莫名其妙的体验,结果搞得后人千人千解、莫衷一是,很多人仔细研究后,又觉得其中有重要体验值得去修习重现。&/p&&p&&br&&/p&&p&释迦牟尼、老子,像是通过修行获得更高进化,超越了人类旧有意识维度,他们达致灵性体验后,自然成为众生归附的榜样,并形成人类历史中最长久、奇异的宗教组织,这不是简单用迷信可以解释的,它必然有其深层的逻辑。个人认为他们更像是人类中的先行进化者,肯·威尔伯也有类似观点。&/p&&p&&br&&/p&&p&对此,老子似乎说得很直白:&/p&&p&第22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修道而成为天下的榜样)。&/p&&p&第28章:“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复归于本源。本源经过加工,就变成了用途单一的器物。圣人修练达到本源,因此成为领袖。大制作不是分割制作出来的。——所谓“朴”,本指没有切割加工的原木,也是古人制作器物的主要原料,意指本源、本质、源头。大制不割,大制作不用分割,意指的是达到某种更高意识状态下对存在的合一体验、整体性体验)&/p&&p&&br&&/p&&p&古人的方法毕竟受制于当时的条件,古人虽然也发展出不少可重复验证的方法,比如道、佛两教,但它们的方法还是太慢、成功率太低!现代人完全可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实证,当代技术可能让人们更容易的开启对万物本源的直接体验和感知,让人们超越小我,感知到与他人、与宇宙万物深刻联系和整体图像,超过古人的成就。&/p&&p&&br&&/p&&p&可穿戴设备就显示出这方面的某些雏形,比如能察觉大脑意识状态并帮助用户自行调整的可穿戴设备,又比如 能沟通人与人情绪的某种应用或可穿戴设备,也可能带来个人自我意识的深刻变化。随着美、欧在2013年启动大规模的人脑研究计划,意识之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p&&p&&br&&/p&&p&总之,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大规模的人的意识状态提升,而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实现普渡众生的宏愿。&/p&&p&&br&&/p&&p&上世纪中业,一位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法国人,哲学家、神学家、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德日进,他试图用更广泛的进化论去看待宇宙万物、人,他也预言人类必将超越,他诗意的描述道:“此时,在极度互相感知的状态里,浮起了对上帝的爱和对世界的信任:这是超越人类的两个主要的组元。这两者正洋溢”在空气中“无所不在……迟早会发生一个链式反应。”&/p&&p&&br&&/p&&p&西方人,近代以来更关注技术层面,比如德日进、彼得·罗素、拉洛兹、KK、库兹韦尔,他们都谈到了某种基于大规模互联后产生的涌现、跃迁,在他们的想象中,人还是原来的人,只不过当更多的人更深的联接后,就可能涌现出某种更高意识体,它可能是机器与人类共生到一定程度的突变和跃迁;东方人,传统上更关注人本身维度的提升,比如道、佛、印度等各种宗教。&/p&&p&&br&&/p&&p&整理了自己的一点读书笔记,见这里&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pan.baidu.com/s/1kVgSVkz&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pan.baidu.com/s/1kVgSVk&/span&&span class=&invisible&&z&/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专业人士研究解答。&/p&
这本书被称为万经之王,也是中国哲学的第一书。道家、道教皆出于其中。简单从字面上说说前十二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或可有助大家把握全书,主要是讲道与名的关系。道是道理、规律、理论之类,名是名称、语言、符号系统。有什么样的认知能…
收到了一些赞同,分下行方便阅读,顺便说几句题外话。&br&&br&我读史其实不怎么带感情,但是对于周瑜这个悲剧人物是很早开始就寄予同情了的。很多年前,我读过一篇名为《建安十五年》的历史小说,这篇小说最迟在本世纪初那几年就可以在一些三国题材的BBS上见到了。那篇小说的作者也是个周瑜粉,里面就隐隐谈到了孙权对周瑜并没有那么信任,当然,情节没有向阴谋论方向走,但是对于当时只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我来说,也是个很大的震动了。&br&&br&之后读到正规史料时,一些细节则让我感到周瑜之死背后的疑云并非空穴来风,终于自己整理出了一篇文章,一开始发在人人上。在知乎上看到题主的问题时,感到有必要来回答它。&br&&br&我的回答是:即使周瑜不死于孙权的阴谋,按照下面对这一时期形势的论证,他绝无可能顺利进行二分天下的计划。&br&&br&最后还是需要严肃地声明一下,阴谋论绝不代表100%的历史事实,只是一种可能性,不过,它起码应该是逻辑自洽的。下面的论证其实都是为了这一点。看到 &a data-hash=&e37b94c765dcc& href=&//www.zhihu.com/people/e37b94c765dc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e37b94c765dcc&&@姬轩亦&/a&兄与我想法暗合的回答,我很欣喜,不过姬兄的答案好像过于笃定于阴谋论,略显得故弄玄虚了一些,这也算是美中不足吧。毕竟,中古史材料一共就那么多,前人也钻的差不多了,“搞个大新闻”既无可能,也无必要,能提出一种自洽的可能,就是幸运了。&br&&br&举个例子吧,妹子约会迟到,她说是路上堵车了,但是我根据她平时的性格,判断她是看韩剧看忘记了。这后一种看法可能是事实,也可能不是,但是史书只会记载妹子官方的说法。&br&&br&这就是阴谋论、记载和真相的关系。&br&&br&搞清楚了这个,就可以放心地看接下来的内容了。&br&&br&&br&&br&&p&建安十五年,周瑜去世于巴丘,时年三十六岁。&/p&&br&&p&曹操重要幕僚郭嘉于三十八岁去世后,曹操曾对荀攸说他的死是“中年夭折”,十分哀痛。(《三国志·郭嘉传》,以下出自此书者只注明传记篇目)可见虽然当时由于连年战乱,平均寿命颇低,但对有一定地位,可以享受最好医疗条件的政治军事人物来说,36岁远远不是一个正常的死亡年纪。&/p&&br&&p&事实上,在整个后汉—三国时代,达到了周瑜的地位(去世前为偏将军,南郡太守)而又在比周瑜年纪轻时自然死亡的,寥寥无几。其中最有名的恐怕便是35岁去世的魏明帝曹叡与30岁去世的吴景帝孙休,这两位自幼养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了。而周瑜短暂的一生中长期辗转于各地征战,去世时离赤壁之战相去不到两年,可谓恰好在自己事业的巅峰时期。&/p&&br&&p&若是故事到此结束,恐怕我们也只能感叹造化弄人,过早地让一代名将退出历史舞台。不过,如果仔细阅读了相关史料,我们对于周瑜的死还会有一些其他的疑问。&/p&&br&&p&“夭亡”和“暴亡”,在史册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夭亡可以是长期卧床病重不治,一把年纪的人也可以突然暴亡。按照常识,从染病到发展,到最后死亡,一般需要一个过程。在整部《三国志》的体例里,被记载“卒”或“病卒”的人物,一般可以认为是比较平缓地去世的。在这里我们以吴国官员骆统为例,他和周瑜一样,三十六岁就去世,毫无疑问属于“夭亡”,《骆统传》中记载道:“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而以前对其政治军事活动的记载停止于黄武初年在濡须带兵抵抗魏将曹仁的事迹。对于骆统来说,他的死显然不在“暴亡”之列。&/p&&br&&p&对于周瑜的死,本传的记载是“……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虽然用的词是“病卒”,但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典型的暴亡。要证明这个结论,首先需要梳理一下周瑜去世时的背景。&/p&&br&&p&赤壁之战取得大胜后,周瑜并未就此班师,而是对曹操控制下的荆州展开了趁胜追击。经过一年多的相持,曹操指派防守江陵的曹仁撤退,东吴集团控制了整个长江北岸的南郡地区。而同一时期,赤壁之战时处于周瑜羽翼下的刘备集团趁机接收了抵抗薄弱的荆南地区,自曹操南征后再次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p&&br&&p&此时,对于东吴未来的长期发展战略,有两种不同的思想,第一种是周瑜等人坚持的“伐蜀”,第二种是鲁肃等人坚持的“借荆州”。周瑜从前线返回京口,向孙权阐述了自己的战略构想,他说道:&/p&&p&“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p&&br&&p&孙权的反应是什么呢?“权许之”,也就是得到了孙权的首肯。而就是在回到江陵的路上,周瑜突然去世。显然,从当时的背景来看,谁都没有想到周瑜在这样一个时间点离开人世,完全可以称他的死为“暴亡”。&/p&&br&&p&这不仅是我们的推断,也是周瑜自己的认知。他在去世前写给孙权的信中写道:“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说的很清楚,遇到的是一场“暴疾”,前一天开始治疗,第二天就到了已经知道自己必死,开始处理后事的地步,这场“病”的烈度实在令人咋舌。&/p&&br&&p&有人曾把周瑜的去世与一年前攻打南郡时受的箭伤联系起来,这种猜想是没有根据的。的确,本传记载道:“瑜亲跨马櫟阵,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但是,这毕竟只是外伤,而且是一年前的一次外伤,没有任何外力影响的情况下,它是否能在短短几日内夺走一个健康成年人的生命?《三国演义》为解决这个问题,把那支箭渲染为毒箭,又敷衍了诸葛亮三气周瑜使金疮复发的情节,但这毕竟是小说家言,不属于我们考虑的范围。&/p&&br&&p&那么,这真的只是一个“急病带走名将”的故事吗?&/p&&br&&p&我长期以来一直这么认为,直到我注意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记载。&/p&&br&&p&上面说过,“伐蜀”和“借荆州”是江陵之战后东吴内部的两种不同的声音,在赤壁之战时与周瑜同为铁杆鹰派的鲁肃此时却坚决地提出“借荆州”的策略。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两种策略是无法共存的,如果东吴失去了南郡这个关键的后勤补给据点,独自进攻蜀地是不现实的。事实上,周瑜死后,孙权仍然向已借到荆州的刘备提出了一起取蜀的建议。刘备的幕僚当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吴终不能越荆有蜀”,打消了刘备的疑虑。(《先主传》)《鲁肃传》注引《汉晋春秋》里记载道:&/p&&br&&p&“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p&&br&&p&注意,扣留当面请求孙权借荆州的刘备于京口,然后收服其部众,西取蜀地,这里虽然只提了吕范,其实这正是周瑜伐蜀计划的一环。周瑜本传记载道:&/p&&br&&p&“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p&&br&&p&刘备去京口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借荆州。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明确写道:“(备)乃自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深入吴都,对已经跟赤壁之战时的老大周瑜翻脸的刘备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冒险。果然,周瑜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提出了“软禁刘备”的计划。&/p&&br&&p&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想法。软禁刘备,不仅可以一举去掉伐蜀道路上来自侧翼的威胁,更可以吸收刘备手下具有陆战能力的部众,作为对不擅陆战的吴兵的补充。不过,里面还是有一些想当然的部分,比如说以关羽、张飞和刘备的关系,要周瑜“挟与攻战”显然不太现实。但是总的来说,这应该是周瑜伐蜀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p&&br&&p&结果,运气一直很好的刘备这一次又赌赢了,孙权并没有采纳周瑜和吕范的意见。而对于鲁肃提出的借荆州计划,“权即从之”。刘备就这样把周瑜花费一年拼死拼活打下来的南郡攥在了手中。而这当然是不可能被周瑜接受的。&/p&&br&&p&从《周瑜传》的记载来看,孙权同意鲁肃借荆州计划和刘备在京口是同一时间段,此时周瑜仍在江陵,尚未启程去京口,所以才会“上疏”给孙权来阐述软禁刘备的计划。&/p&&br&&p&这就让事情变得很有趣了。&/p&&br&&p&对借荆州计划,“权即从之”,后来对周瑜当面提出的伐蜀计划,“权许之”。而上面已经论证过,这两个计划是相互抵触的。那么,难道孙权得了健忘症?或者是孙权心太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p&&br&&p&如果我们承认孙权不是白痴的话,那么就必须注意到这样一种可能:孙权在权衡两个计划的时候,事实上已经做好了斩断另一个计划的准备。我们知道,事实上中断的是伐蜀计划。那么,正如那位大侦探挂在嘴边的话一样,剩下的那个可能无论多么荒谬,都是真相。&/p&&br&&p&周瑜之死,孙权涉案。&/p&&br&&p&一下子抛出这个石破天惊的结论似乎显得过于草率,那么我们从其他的一些角度来进一步进行论证。&/p&&br&&p&赤壁一战之后,周瑜的名声急速膨胀,曹操欲盖弥彰地对孙权写信说道:“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这从一个侧面亦可折射出当时周瑜声名鹊起的威势。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对于作为东吴实际统治者的孙权来说,这并不是乐于见到的局面。&/p&&br&&p&空发诛心之论自然不妥,还是让我们用白纸黑字的史料说话。周瑜与孙权之兄孙策的关系长期以来脍炙人口,两人升堂拜母,共定江东,按照孙策的说法,两人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江表传》)。不过,这种关系的背后同样有阴影的存在。&/p&&br&&p&随孙策东渡之后,周瑜曾一度返回袁术控制下的寿春,“术欲以瑜为将”。但此时周瑜“观术终无所成”,于是再次东归,受到了孙策的亲自迎接。这里存在一个很少有人去思考的问题,在江东初定,百废俱兴时,周瑜为什么却北归袁术?虽然名义上是跟随从丹扬太守任上卸任的叔父周尚去寿春接受新职,但是此年周瑜已经二十四岁,完全具有自己的行为能力,那么他回到寿春的行为只能解释为,他还没有对江东的新政权忠诚到后来死心塌地的地步。他最后回到吴地的理由是因为认为袁术不会有什么成就,那么,后来曹操派蒋干去扬州说服他来投,曹操不能说是没有成就的君主,为什么他不北上投奔呢?换言之,如果袁术是个有成之君,周瑜就未必返回江东,那么那一段历史也要重新写就了。&/p&&br&&p&周瑜在孙策有生之年并未参与中枢要务,而是长期在外地征战与镇守。当时孙策政权的中枢头脑另有其人,是后来赤壁之战前主张投降北军导致威望大减的张昭,“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张昭传》),在孙策被仇人袭击,伤重未死的时候,他托孤的对象也是张昭,而非在外驻守的周瑜。《张昭传》记载道:“策临亡,以弟权托昭。”&br&&br&&/p&&p&周瑜在这个时候的反应是什么呢?本传记载道:“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按照时间顺序来看,“昭率群僚立而辅之”(《张昭传》),孙权开始行使权力之后,周瑜带兵返回吴地,这显然是逾越了自己身份的举动。一面是年仅十九岁的孙权,一面是周瑜手中能征善战的兵将,虽然史书中轻描淡写地用“赴丧”来概括,但我们不难嗅出后面的凶气息险。结果就是,周瑜进入了中枢,分去了一部分张昭的权力。&/p&&br&&p&当时只有十九岁的孙权当然没有实力去改变这样一种权力格局,但是这段经历想必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火种。赤壁之战之后,周瑜的名气蹿升点燃了引线,终于在建安十五年引爆了火种。&/p&&p&那么,周瑜自己在建安十五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里是怎么认识扑朔迷离的局势的呢?让我们回头来看周瑜死前写给孙权的信,这封信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周瑜的政治遗言。因此我在这里不嫌烦琐,将这封信三个版本的原文照录于下。&/p&&br&&p&《周瑜传》本传版本:&/p&&p&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p&&br&&p&《江表传》版本:&/p&&p&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p&&br&&p&《资治通鉴》版本:&/p&&p&修短命矣,诚不足措;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操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傥所言可采,瑜死不杇矣。&/p&&br&&p&其中,《资治通鉴》的版本显然是由《江表传》节录后半部分而来,因此我们研究的核心就放在了前两封信的区别之上。正如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对《江表传》中周瑜信笺内容的评述,“案此笺与本传所载,意旨虽同,其辞乖异耳。”“提醒曹刘威胁”和“推荐鲁肃自代”这两个主旨,在两封信中都得到了表达。不过,从语气上来看,两者的差距非常明显。《江表传》版本的信语气显得激昂壮烈,至今读来仍然给人一种建安年间特有的悲壮之气。本传版本的信语气则显得异常沉郁,甚至在最后露出了乞求孙权的意思。从感性角度来看,我们很难相信本传版本出自正当盛年的周瑜之口。以下,让我们对书信真伪问题进行一些更为详细的论证。&/p&&br&&p&《江表传》的作者是西晋人虞溥,辑录一部分东吴原始史料成书,成书年份不详,但不会晚于三国末期或晋初,基本可以认为和陈寿的《三国志》处于同一时期。而众所周知,陈寿《三国志》的吴书部分主要取材来源是吴国由韦昭编撰的官方史书《吴书》。韦昭本人即为吴人,本朝人修本朝史,自然代表着官方对这段历史的态度,这段书信也必有官方底本。《江表传》的材料来源虽然不明,但既然被尚能见到很多当时材料的司马光采用,自然也并非伪作。&/p&&br&&p&两段言辞截然不同的书信同时流传,又都非伪作,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周瑜的书信在写入吴国官方档案时被进行了篡改。被篡改的版本被写入《三国志》,而原本则被《江表传》保存下来,并被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部分采用。&/p&&br&&p&司马光注意到了本传中周瑜信笺语气的诡异,因此选取了《江表传》版本的信作为基础文本,并删去信的前一段,这样信表达的内容基本和本传版本保持了一致。这样的工作看起来对两封信进行了巧妙的平衡,但删除《江表传》原文其实是一个自作聪明于是画蛇添足的举动,删除的那几句话看上去只不过是正题前的客套而已,其实周瑜是将死之人,国事急于星火,哪有写客套话的心情和精力?这些话里隐藏着的题外之义正是被删除的关键。&/p&&br&&p&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让我们看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周瑜为什么要在死前给孙权写下这封信?以下分析基于的文本是《江表传》的版本。&/p&&br&&p&要知道,周瑜是在从京口返回的路上去世的,他刚刚见过孙权不久,双方表面上已经在伐蜀计划上达成了一致。他在临死之前之所以要再次给孙权写信,一方面再次说明了周瑜之死的突然,另一方面,他这封信难道真的只是写给主君孙权一人看的吗?&/p&&br&&p&这封信与其说是一封给孙权的私人信笺,不如说是周瑜猝然去世前对于自己政治态度的一次声明。可以说,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晋人编撰《江表传》时收录了此信的全文从侧面说明了它当时的流传度。不过,来自东吴官方的篡改显然是周瑜始料未及的。对于今天的我们,这种篡改却可以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出当权者欲隐藏的东西,从而进一步接近真相。&/p&&br&&p&在信的开始,周瑜明确地提出了伐蜀计划,“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又写出了“染病”的经过,“至以不谨,道遇暴疾”。这两点正是孙权不欲为世人所知的要点,而在这封信中被周瑜所特意点出,周瑜染病经过的突然会令人怀疑,而取蜀计划正是矛盾冲突的焦点所在,也是周瑜最后暴死的深层原因,可惜的是,周瑜临死前才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周瑜对权力的窥视与争取毋庸讳言,不过这种权力欲与其说像怀抱篡心的司马懿,不如说像后主时期大权独揽以便推行自己国策的诸葛亮。此刻的他已不是那个带兵回都的桀骜外将,而是真正想为东吴开拓基业,形成天下二分之势的栋梁。可是,他的主公孙权也不再是当年那个懵懂而不谙权术的少年了。这种角色的前后冲突,最终造成了不可调和的悲剧。&/p&&br&&p&虽然周瑜死后,东吴的取蜀战略由于群龙无首,很快土崩瓦解。但在当时,这一由周瑜一力推行的战略却不乏追随者,从历史记载来看,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三人:策划者庞统、执行者甘宁、副手孙瑜。以下分别进行简要的介绍。&/p&&br&&p&庞统在建安十五年左右一系列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在《三国志》本传中晦暗不明,他在周瑜取蜀战略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由一本地方志揭示的。《太平御览》引《荆州先德传》佚文记载:&/p&&br&&p&“周瑜领南郡,以庞士元名重,州里所信,乃逼为功曹,任以大事,瑜垂拱而已。”&/p&&br&&p&可见此时庞统在周瑜幕府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相当于周瑜的机要秘书。但由于他特殊而超然的身份,在这一阶段并未走上前台,因为他最终归蜀,这段早年历史也被湮没,被陈寿所不载。&/p&&br&&p&虽然一开始庞统是被周瑜“逼”出山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江表传》载程普语),庞统最终被周瑜的气度折服,死心塌地地参与了周郎的取蜀规划。&/p&&p&我们知道,后来庞统投奔刘备后,很快为他提出取蜀的上中下三策,于是刘备决定带他入蜀,而留诸葛亮镇守荆州。这样系统的谋划,显然不可能出自一时一地,而是从更早的时期就开始了。再联系到周瑜当时首要的大事便是入蜀,被“任以大事”的庞统参与甚至主持了入蜀的谋划,是相当合理的推断。只不过天意弄人,这一计划后来竟改头换面,成为给刘皇叔的见面礼了。&/p&&p&&br&
庞统执掌周瑜幕府的机密,地方志并非孤证。周瑜软禁刘备的计划,庞统也有参与。《江表传》记载:&/p&&br&&p&“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p&&br&&p&与周瑜去世前公开上疏不同,他对孙权提出的软禁刘备的建议是对外保密的,如刘备说的“密有白事”,而刘备如此坦诚地对庞统抛出问题,可见庞统在周瑜帐下时可典机密,在刘备集团也并非什么秘辛。&/p&&br&&p&一个这样身份的人,为何在周瑜去世后果断弃吴西奔?初读史时,我也对这一段殊不可解,直到破解了周瑜之死的冤案后,这段枝节才迎刃而解。&/p&&br&&p&庞统作为周瑜的私人幕僚,忠诚对象并不包括孙权,而是周瑜个人。周瑜暴死之后,庞统送丧至吴,可以看作是为故主站最后一班岗。周瑜之死的内情,作为亲信的庞统应该是清楚的,他知道此刻他在吴国的位置已变得尴尬而微妙,如果继续仕吴,失去了靠山的他几乎肯定将遭到孙权的迫害。而借荆州计划的推行,亦让东吴方面的伐蜀计划失去了继续进行的可能性。西奔刘备于是成为庞统此刻唯一可能的选择。&/p&&br&&p&如果事情并非如此进行,那么便无法解释在庞统身上发生的一系列吊诡的事件。比如,《庞统传》本传记载,他在送丧周瑜期间,“吴人多闻其名”,包括陆绩、顾劭、全琮在内的东吴权贵都十分欣赏他,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表示了要向主公孙权引荐他的意图。庞统西归时,送别的陆绩等人说道:“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这句话放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有着别样的意味。&/p&&br&&p&当然,仅从理论上说,借荆州完成,作为南郡功曹的庞统自然要归附南郡新的主人刘备。但这样读史,难免缘木求鱼,在那样的战乱时代,人才在幕府间自由流动,规章制度早已成为具文。《诸葛亮传》注引《袁子》记载,赤壁战前,诸葛亮游说东吴参战,“张子布荐亮于孙权,亮不肯留。”以张昭之古板,诸葛亮在刘备军中之地位,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东吴之大又怎么留不住一个小小的功曹呢?所以,陆绩等人的态度只有一种解释:他们知道作为周瑜幕僚的庞统不会见容于孙权。&/p&&br&&p&甘宁是支持周瑜取蜀计划的东吴鹰派军人的典型代表。《刘备传》记载道:“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劝权取蜀。”将甘宁放在与周瑜并列的位置上。甘宁本传则记述了甘宁在初投孙权时便有取蜀的想法。在与孙权探讨进攻江夏黄祖之时,甘宁把视野放到了更远的地方:“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卢弼在做《三国志集解》时,在这里亲自批注:“此即公瑾关蜀之策,宜其识拔推荐也。”明确指出了两者的联系,是很准确的结论。&/p&&br&&p&
由于赤壁之战是东吴一场赌上国运的战争,东吴的主要高级将领几乎悉数随同周瑜出征抗曹,并参加了此后的南郡战役。周瑜的取蜀计划,自然也需要这些将领的支持。除了甘宁外,明确附议取蜀的将领并不多,但是作为职业军人,在周瑜手下效命的他们一定会帮助周瑜完成战略规划,应该是无可置疑之事。&/p&&br&&p&《吕蒙传》在传主参加江陵之战后继续记载:&/p&&br&&p&“益州将袭肃举军来附,瑜表以肃兵益蒙,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于义宜益不宜夺也。”&/p&&br&&p&可见当时周瑜集团控制地域已与益州接壤,且前期的政治攻势很可能已开始进行。&/p&&br&&p&精英军人几乎全部为周瑜在荆州战区驱使,这给孙权造成了尴尬的局面。赤壁战后,孙权趁胜出击合肥,由于缺乏带兵的将领,竟然派遣不长于军旅的张昭攻击九江当涂来响应主战场,结果可想而知,曹操援军还未派出,孙权和张昭就无功而返。相比于在江陵打得热火朝天的周瑜,28岁的孙权心中是否会有一丝嫉妒情绪不太好说,不过从心理学上来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再加上当时“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江表传》),促使了孙权加快玩弄权术,分割周瑜集团的步伐。&/p&&br&&p&孙权并非乃兄孙策那样擅长战阵的君主,周瑜死后,他多次携众优秀吴将以压倒性兵力亲征合肥,都以失败告终,还顺带成就了张辽的威名。同样是带兵作战,孙策身先士卒,横扫江东;周瑜在江陵之役中身中流箭仍“舆案行军营,激扬吏士”,终于击退曹仁。而孙权却在合肥之战中因冒失而身陷险境,被周泰、凌统等人冒死救出,士气大挫,耽误战局。如果只从军队的价值体系来衡量,吴将会对谁抱有更多敬意与忠诚,不言而喻。孙策、周瑜可以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来获得将领的钦服与忠诚,而孙权只能采取成本更高的方式,将筹码压在权术之上。他对武将的笼络,可谓不遗余力。孙盛曾经有这样的评论:&/p&&br&&p&“观孙权之养士也,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监狱打拳的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