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于为政拙见是什么意思思

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段一代良相”.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A 尚书省 B 中书省C 门下省 D 中书门下为什么选A
因为在唐朝,尚书省是国家政事总枢纽﹐是最高行政机构;而自古财政大权都是归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管的,所以,一定就是选尚书省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是亦拙者之为政也 这句古词赋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是亦拙者之为政也 这句古词赋是什么意思?
提问者采纳
我&蠢笨&&政&事.暗喻自浇园种菜作自(拙者)政事明朝期宦官政王献臣厌倦政治腐败宦海沉浮其巧智拙于政犹甘形诸于外脱政治羁绊找片园施展美与自由追逐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古词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
&&&&&& 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中书门下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0103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主要考查你对&&三省六部制的发展&&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三省六部制的发展
三省六部制概念: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三省: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六部: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户部:负责财政、国库   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   兵部:负责军事   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中书省长官在隋朝称为内史令,唐朝称为中书令,副职称中书侍郎。门下省长官在隋朝称为纳言,唐朝改叫侍中,门下侍郎副之。尚书省长官称为尚书令,尚书仆射副之。但由于唐太宗在即帝位前曾担任这个职务,因此在唐朝此后的时期,这个官职轻易不授,而以尚书仆射为尚书省长官。唯安史之乱后,郭子仪有大功于唐室,无官以宠之,遂授尚书令。另朱温篡逆前亦自称之。中书省内设中书舍人若干,掌草拟诏命。门下省内设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拾遗等官,掌规谏。尚书省下设左右丞,分管六部。六部的长官都称为尚书。   三省之中,尚书令、仆射位高,为人臣之极而无实权。实际行使相权的是中书、门下两省大臣。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是通过分权实现权力之间的监督与牵制;但其实质是根本不同的,三权分立的目的在于限制君主专制,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专制。 三省六部制的发展:
1、秦朝:秦朝在少府下设尚书,主管典籍,为后世尚书省的发端。 2、汉朝:汉武帝夺外朝(以丞相为主的正式的政府机关)权,设立以大将军为首的内朝,专门处理军国大事。以原属少府的尚书以及中书谒者来转达表章,沟通内外朝,为后世尚书省的发端。东汉时设置尚书台,统领百官政事,长官称尚书令。但是此时的尚书台在体制上仍然属于少府序列,官品低微,所以另派大将军、大司马、太傅以录尚书事的名义秉政。东汉末设侍中寺,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置侍中、散骑常侍等官,多以卓有学识的士人充任,为一时清选。 3、魏晋南北朝:三国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隶少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将汉武帝建立的内朝转为外朝官署,这是尚书省建立的开端。按:东汉时虽有尚书台、已经成为处理政务的主要机关,但毕竟是隶属于内廷的官署,不能说是国家的正式政务机关。曹丕以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以曹操设立的专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中书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置中书监、令各一人,以中书监为长官。南北朝时侍中、散骑常侍的权力逐渐扩大。北朝则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治机构的重心。晋代,正式有门下省的建制。 4、隋:隋朝建立后,将北周仿照周礼设立的官爵制度废除,设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隋设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互相牵制,共同向皇帝负责。其中,决策者为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审议者是门下省,长官称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六部。隋朝,三省长官均为相职,同时,三公、三师也参预朝政,也是宰相。 5、唐: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首先、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唐太宗贞观八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于此。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长兴四年为避讳(慕容延钊父名章),曾改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贞观十七年,萧瑀、李绩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为宰相,品位高者亦如此(有三公、三师头衔的除外)。三省合署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通典》:“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尚书省在唐代一度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中书省在唐代一度改称西台、凤阁、紫微省,旋复旧称。门下省在唐代一度改称东台、鸾台、黄门省等,旋复旧称。 6、宋:在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是已经混同为一省。同时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宋代官制“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故士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不但宰相为临时职务,天下无官不为临时职务,至于“非奉别敕,不得治本官事”。按《宋会要·职官》“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但实际上,有以侍中衔出任宰相职务的现象、却没有以中书令衔出任为宰相者,中书令与尚书令一样,都是荣誉头衔。其他皆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古今源流至论》后集卷二《三省》:“国初三省长官第为空名,惟侍中有真拜者。”)宋代通常二相并任,较唐朝时少了许多。也有独相一人或三相并置的。三相并置时,以昭文馆大学士为首相,次相监修国史,末相兼集贤殿大学士。二相并任的,首相并兼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神宗元丰改制时,尽废差遣职。以三省长官任宰相,诸官均以本官治事。以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官高不便轻授。遂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例兼门下侍郎,为门下省长官;右仆射例兼中书侍郎,为中书省长官。政和二年,废尚书令,改侍中为左辅、中书令为右弼,皆虚其位;并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仍兼中书、门下两省侍郎。靖康元年,复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三省长官名称皆依元丰官制。南渡后,凡事力图复太祖、太宗旧制。建炎三年,尚书左、右仆射皆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中书与门下二省为中书门下。孝宗干道八年,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废侍中、中书令、尚书令虚称,遂为定制。 7、元: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尚书省时置时废、门下省不复置,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8、明:明初不设中书令,仍以中书省统六部,长官称左右丞相。太祖洪武十三年,诛胡惟庸,废中书省与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彻底废止。 9、清:清沿明制,以六部尚书任天下事,其上先后有议政王大臣会议、上书房、军机处。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
发现相似题
与“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61108219139215643212169245188267382政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政是什么意思
提问者采纳
政 zhèng部首笔画部首:攵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五笔86:GHTY
五笔98:GHTY
仓颉:MMOK笔顺编号:
四角号码:18140
Unicode:CJK 统汉字 U+653F基本字义1. 治理家事务:~治~府~党~权~纲~策~令~绩~见~客(或某集团利益事政治)~局~变参~议~2. 家某部门主管业务:财~邮~民~3. 家庭或集体事务:家~4. 姓详细字义〈〉1. (意兼形声攴,亦声攴( pū)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推行其政治光明本义:匡)2. 同本义 [correct]政,——《说文》政者,所改更匡——《论语·政》马注必政——《墨·志》俚句戏呈伯母粲政——清· 秋瑾《致琴文书》3. :4. 主持政事 [govern]盖善政者,视俗施教,察失立防,威德更兴,文武迭用——《汉书》5. :政本(政根本);政主(执政者);政官(掌管军政官员);政术(施政);政要(施政要领);政理(政道);政路(政途径)〈名〉1. 政治;政事 [political affairs]其政获——《诗·雅·皇矣》释文:政,政教使帅其属掌邦政——《周礼·夏官》荆政——《吕氏春秋·察今》论厚薄政——《韩非·五蠹》肃,称政理——《汉书·张衡传》元政紊弛——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言政者——清· 张廷玉《明史》沽名乱政2. :政化(政治教化);政(处理政事);政争(政治斗争);政役(政事役使);政拙(拙于政事);政制(政治制度);政俗(政治与风俗)3. 家某部门主管业务 [certain administrative aspects of government]:民政;邮政;财政4. 指家庭或团体事务 [affairs of a family or an organization]:家政;校政5. 政策;令 [edict]先王政——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袁守惠政——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6. :政刑(政令刑罚);政典(政策制度);政条(政令);政道(施政略)7. 官;主事者 [official]政诸侯——《墨·非命》政——《左传·昭公十五》周公作立政——《书·立政》8. :政;盐政9. 旧说做官任政 [post]:历官七政10. 政权 [state political power]州吁杀其君夺政——《韩非·内储说》11. 策略 [tactics]其伐兵,政攻城——《孙》12. 朝廷;政府机关 [government]其政府,与韩琦同辅政—— 脱脱《宋史》13. 姓14. 另见 zhēng用词组1. 政变 zhèngbiàn[coup d' écoup] 家统治机构部采取某种手段造政权突变更军事政变2. 政柄 zhèngbǐng[helm of government] 政治权力3. 政策 zhèngcè[policy] 家、政党实现定政治路线制定行准则4. 政党 zhèngdǎng[party] 代表某阶级、阶层或集团进行政治组织5. 政敌 zhèngdí[political opponent] 执掌政权面与敌;政治敌6. 政 zhèngfǎ[political and law] 政治律政院7. 政府 zhèngfǔ(1) [government](2) 家权力执行机关,即家行政机关(3) 古称宰相处理政务处所8. 政纲 zhènggāng[political program] 政治纲领说明政党政治任务要求9. 政工 zhènggōng(1)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work]∶专门做政治思想工作(2) [political work]∶政治工作政工员10. 政教 zhèngjiào[penalty and civilized intercourse] 指刑赏与教化11. 政绩 zhèngjì[achievements in one’s official career] 指施政绩政绩斐12. 政纪 zhèngjì[rules for government staff] 指机关、团体所制定行政纪律处政纪13. 政见 zhèngjiàn[political view] 政治主张;政治见解政见合14. 政界 zhèngjiè[government circles] 事政治些社员总体,即政治界政界要员15. 政局 zhèngjú[ political scene] 政治局势政局稳16. 政客 zhèngkè[politician] 指事政治投机、谋取私利聊政客17. 政理 zhènglǐ[political affairs] 政治内修政理——《三志·诸葛亮传》18. 政令 zhènglìng[government decree] 政府发布令19. 政论 zhènglùn[political comment] 针政治问题发表评论20. 政派 zhèngpài[political group] 政治派别21. 政情 zhèngqíng[political situation] 政治形势关政情22. 政权 zhèngquán(1) [state political power]∶政治统治权利(2) [organs of state power]∶行使家统治权力机关23. 政审 zhèngshěn[political examination] 政治审查政审工作24. 政事 zhèngshì[government affairs] 政府施政事务问政事25. 政坛 zhèngtán[political field] 政界;政治领域步入政坛26. 政体 zhèngtǐ[form of government] 施政要领迂滞达政体——清· 张廷玉《明史》27. 政委 zhèngwěi[commissar] 政治委员简称28. 政务 zhèngwù[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政府事务性工作;泛指行政事务终忙于政务29. 政协 zhèngxié[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P.P.C.C.)] 民政治协商议简称 30. 政要 zhèngyào(1) [platform]∶施政要领披露失,指陈政要——《汉书》(2) [important members of the government]∶政府要至目前止,决定席议政要数31. 政治 zhèngzhì[political affairs] 政府、政党、集团或家事务面治理家施行措施政治家政治未毕通(政治没完全轨道毕:全通:通达,受阻,译轨道)——汉· 贾谊《论积贮疏》政 zhēng详细字义〈〉1. 通征( zhēng)2. 征伐 [go on a punitive expedition]先政——《管·势》吴政 荆——《韩非·内储》诸侯力政——《戴礼记·用兵》3. 征税 [levy]宽政役——《管·匡》相衰政——《荀·王制》庶民弛政——《礼记·乐记》4. 另见 zhèng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自查字典..啊政哪、语境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教职成司函【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拙政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