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不同时期大众文化对比的主要文化载体

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龙山文化重要因素为核心、为主体,同时吸收一些其它考古学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作为夏王朝物化载体的二里头文化,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国家出现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青铜时代的夏文化、商文化和周文化是“华夏文明”与“华夏族文化”的物化载体,这些考古学文化所属的社会“共同体”,对当时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处于“主导”地位。西汉王朝真正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大业,在先秦“华夏族”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汉族”,以汉族为主体又形成了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与早期发展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汉文化,它的时空以汉代的中原地区为中心,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向周边扩大。考古发现证明,自夏商周至汉唐时代,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华夏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中心活动地区。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原地区的各支考古学文化所属社会“共同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K871【正文快照】:
随着新的考古发现的不断出现,学术界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文化,从而使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摇篮”地位与作用、中原地区作为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核心地区与主导作用被动摇、淡化、消弱甚至否定。我认为这是个重大的历史问题,从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慧强;;[J];民族史研究;2011年00期
宫世峰;;[J];南方论刊;2008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班红娟;[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继玉;[D];郑州大学;2011年
张红恩;[D];南昌大学;2008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许宏;赵海涛;;[J];考古;2004年11期
许宏;赵海涛;李志鹏;陈国梁;;[J];考古;2005年07期
《中国冶金史》编写组;;[J];考古学报;1978年01期
,汤文兴;[J];史学月刊;1980年03期
杨虎;;[J];文物;199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毛远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周良平;[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沙宗元;[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吴国升;;[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周书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张德新;;[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王柏中;[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任文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李永化,尹怀宁,张小咏,陈占娇;[J];冰川冻土;2003年01期
潘瑜;[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国祥;;[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胡志明;;[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徐日辉;;[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肖爱玲;;[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朱智武;;[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田广林;;[A];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艳清;[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胡志明;[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毕秀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刘海宇;[D];山东大学;2011年
李虹;[D];山东大学;2011年
陆德富;[D];复旦大学;2011年
沈芸;[D];复旦大学;2010年
刘秀慧;[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张多强;[D];吉林大学;2011年
刘芳芳;[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俊杰;[D];郑州大学;2010年
许书理;[D];郑州大学;2010年
雷晓伟;[D];郑州大学;2010年
杨晓静;[D];郑州大学;2010年
刘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李静;[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曾燕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谢嘉;[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苏维碧;[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孙君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程娟娟;[J];安徽教育;1987年11期
舒敏华;[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李力;[J];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李子贤,胡立耘;[J];楚雄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徐莉,牛中家,陈成名,薛娟娟;[J];档案管理;2003年01期
王禹浪;;[J];东北之窗;2006年03期
曲永鸣;;[J];地理教育;2002年02期
李启光;[J];地图;2000年02期
赵德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王际桐;[J];地球信息科学;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刘先琴 李可;[N];光明日报;2006年
赵保佑;[N];人民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济洲;[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巴战龙;[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燕来;[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蔡玮;[D];广西大学;2001年
高丽君;[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任小燕;[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邓先军;[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李娟娟;[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薄丽丽;[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周洪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彭文君;[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晓燕;[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侯利朋;[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张翠平;[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顾万发;[J];华夏考古;2000年04期
郑绍宗;;[J];考古通讯;1956年01期
李京华;;[J];考古;1974年01期
许宏;陈国梁;赵海涛;;[J];考古;2004年11期
华觉明;杨根;刘恩珠;;[J];考古学报;1960年01期
李众;;[J];考古学报;1975年02期
冶军;;[J];文物;1975年02期
杨宽;[J];文史哲;195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安志敏;;[J];文物;1995年07期
王渭泾;;[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侯全亮;;[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郑镛;;[J];中州学刊;2009年02期
陈朝云;;[J];求是学刊;2009年05期
梁伶俐;;[J];新闻爱好者;2010年12期
唐文元;;[J];贵州文史丛刊;1989年04期
杨权喜;;[J];中原文物;1989年04期
康群;康永东;;[J];文明与宣传;2003年12期
薛瑞泽;;[J];学习论坛;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建华;赵菊梅;;[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孙彩燕;;[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王震中;;[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郑君雷;;[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赵辉;;[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东亚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王彦武;;[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特邀报告集[C];2008年
王彦武;;[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李金坤;;[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顾亚亮;史欣鹃;;[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杨杰;;[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苏建军;[N];中国妇女报;2004年
本报评论员;[N];安阳日报;2007年
王全书;[N];河南日报;2007年
刘平?张浩;[N];天津日报;2007年
熊飞;[N];河南日报;2008年
陈茁;[N];河南日报;2010年
胜栋;[N];经济视点报;2011年
本版编辑?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
河南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
河南省文化厅厅长
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张家勇;[N];河南日报;2007年
孔玉芳;[N];河南日报;2007年
刘洋;[N];河南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霍东峰;[D];吉林大学;2010年
彭印(石昆);[D];四川大学;2004年
靳松安;[D];郑州大学;2005年
段天璟;[D];吉林大学;2005年
赵宾福;[D];吉林大学;2005年
郑东军;[D];天津大学;2008年
吕军;[D];吉林大学;2006年
韩金秋;[D];吉林大学;2009年
陈苇;[D];吉林大学;2009年
索秀芬;[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宁;[D];山东大学;2011年
杨小燕;[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蒋超年;[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张晓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董文斌;[D];吉林大学;2012年
崔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陈斌;[D];吉林大学;2012年
武俊华;[D];山西大学;2010年
张春霄;[D];暨南大学;2005年
黄姗;[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长江文化_百度百科
,以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占优势,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归趋性文化体系,是长江流域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和集聚,包括四川、、、、、安徽、江苏、浙江、上海、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这些地区是长江水系的干流或支流流经区,在文化体系上同属中国南方文化体系。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两支主体文化。
长江文化长江文化
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无疑是两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虽然,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形式、作用和历史发展进程,但却不是彼此孤立的、互不相干的。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它们既相互冲撞、相互对抗,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是两支平行发展的、并驾齐驱的文化系统。这种刚柔相济、阴阳互补的文化联系,在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统一体,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使大一统的中华文化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色彩,并给周围的海外文化以深远的影响。
长江文化是一种以长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占优势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具有认同性、归趋性的文化体系,是长江流域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和集聚。从其生存空间来说,除传统所谓的长江流域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七省二市外,还应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这不仅因为这些地区是长江水系的干流或支流流经区,而且在文化体系上也同出一辙,同属中国南方文化的体系。因此,我们可以说,长江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
长江文化文化区
所谓文化区,就是指有着相似或相同文化特质的地理区域,又称。在同一个文化区中,其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及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带有浓厚的区域文化特征。作为文化特质的区域分类,文化区与行政区不属于同一个概念。行政区是一个行政管理区域单位,而文化区则是不同文化特质的空间载体。前者是人为划分的,而后者则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运用行政区划的概念来代替文化区划,否则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当然,有一些行政区划由于是按照一定的地理环境划分的,加之历朝行政区划的延续性,久而久之也就具有文化区的性质,如四川省的巴蜀文化就是典型代表。但许多行政区划在古代与文化区截然有别,如江苏省虽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但在文化上却以长江为界,有苏南、苏北之别,不能构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区。而苏南地区与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同,在文化上也如出一型,因此在事实上应认为一个区域。又如安徽省也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但在文化上却可根据、长江水系,将其划分为淮北、江淮之间和江南三个部分。淮北地处黄河流域,具有浓厚的色彩;而江南的由于接近太湖流域,则应归入吴越文化的体系,为江南文化之一支—一徽州文化。则带有吴越文化与过渡的性质,但更多地具有长江文化的因素。
同时,文化区还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长江文化的发展、扩散和融合,一些旧的文化区衰落或消失了,一些新的文化区却出现了。如在近代,四川文化区、江西文化区等处于衰落或消失之时,上海和岭南文化区却迅速崛起。另外,文化区的文化特质也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地淘汰旧的因素,进行更新改造,自我组织,自我完善,形成和造就与传统文化区域性质和面貌完全不同的新的文化区域。因此,我们在研究文化区的分类和特征的时候,既要考虑传统的文化区域特征,又要认真研究和分析新文化区的形成、发展和变化。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在长江文化这个大整体中,可以根据流域内局部的和地区的多样性将其划分为相当数量的亚文化区(或称次文化区):
长江文化巴蜀文化区
巴蜀文化区又称四川文化区,位处我国西南,地跨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与陕西、甘肃、青海、西藏、云南、贵州、湖北、湖南等省区接壤。是一个气候温和多雨的地区,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自古以来便有“”之誉称。但四川“其地四塞,山川重阻”,以致大诗人李白在所作的著名诗篇《蜀道难》中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概叹。这种地理上的封闭性和其文化特征上的开放性,形成了巨大的矛盾,自然也对巴蜀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一方面,这种独特而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它具有特别稳定和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利于当地文化的独立发展;另一方面,这种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发展也有非常不利的地方,由于它地居内陆盆地之中,使该地区的文化很难与周围文化交流,容易形成一种“盆地型文化”,容纳虽多,外射却少;保守意识容易生根,开放意识难以生长;创业精神强烈,外拓意识薄弱;文而不华,柔而不弱;,绌于宏观;善于筹措现实,不善规划未来;因历史传统的羁绊而生渴求新奇感与怀疑拒斥心;深沉有余而自省不足”。这种现象和困难,是需要四川人民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开放的姿态进行艰苦的努力奋斗,加以克服和扬弃。
从巴蜀文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巴蜀文化始终是长江文化中的主体文化,在长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根据考古资料,四川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便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月亮湾—一三星堆遗址的发现,说明巴蜀文化是一支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独立发展的区域文化。而从—一早期蜀文化遗存的发掘和研究来看,殷商时期的巴蜀文化已与中原地区不相上下了。到春秋战国时期,巴蜀文化已发展到相当高度,青铜冶炼、蚕丝纺织、造船及漆器等手工业并不逊色于同时期的中原地区。秦汉时期,四川地区的经济已经非常发达,成为统一全国的重要基地。而秦迁民巴蜀及西汉统治者蜀地政治、文化措施的加强,对巴蜀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西汉守蜀立学,更使“蜀学比于齐鲁”。在、、律历、灾祥等巴蜀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出现了象落下闳、、扬雄这样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人物。到隋唐五代时期,巴蜀文化的发展再次形成高潮。在绘画、文学、书法、音乐、舞蹈、科技等方面都产生了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人物或流派。两宋时期,巴蜀文化继续发展,达到了历史最高峰,与当时号称文化极盛的江南地区不分上下,互为伯仲。但自宋以后,巴蜀文化便迅速衰落,至近代几乎,令人深思。为此,早在元代,袁桷便感叹道“蜀由秦帝入中原,至于宋凡一千五百余年,文物大盛,绝不知有兵革,一旦扫削殆尽,迄今百余年,遗墟败棘,郡县降废几半,可哀也已!可哀也已!”
长江文化滇文化区
滇文化区,又称云南文化区,位于我国南部边疆,西部、南部与东南亚的缅甸、老挝、越南三国交界;东部、北部,邻广西、贵州、四川、西藏等省区。地形地貌错综复杂,气候属亚热带-热带高原型湿润,各地差异很大。是我国居住民族最多的一省。据统计,全部或部份居住在云南境内的有二十五个民族。
滇文化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东方人”和元谋猿人的发现,表明在人类的童年时代,云南地区就有原始人群活动。而近年来该地区一大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出土,则有力地推翻了云南地区在史前时期是“茫荒异域”的传统偏见。而这一时期生活在洱海区域“稻作民族”,还创造了非常发达的、丰富多彩的稻作文明,以至国外的“论”者认为“以为基础的杂粮栽培(包括陆〈旱〉稻和薯类栽培农耕)最早起源于‘照叶树林文化带’的中心——云南地区”。此后,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文化遗址的发现,揭开了云南文化史的新篇章。表明大约在公元前1150年左右,云南剑门地区已走近文明社会的大门。而晋宁、、安宁、、祥云、大理、永胜等地相继发现的大批青铜器,表明云南古代存在一个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其青铜器的技术水平较之中原和长江流域并不逊色。但由于种种原因,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在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尚处于“编发左衽,随畜迁徙”的原始社会。楚顷襄王时的庄入滇,加速了云南地区文化的发展,成为滇文化的最早渊源。秦汉时期,滇文化在接受汉文化辐射的同时,继续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到唐宋时期,云南的“哀牢夷”和“白蛮”等民族在滇文化的基础上,又大量吸收了先进的汉族文化,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一南诏文化、大理文化。明清时期,云南在文化方面进一步发展,达到了鼎盛,出现了一些象郑和这样闻名全国的人物,并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滇戏、云南民居等文化丛。
长江文化贵州文化区
贵州文化区,又称黔文化区或黔中文化区。它位于祖国西南部,是一个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地貌复杂多样的地区。西部与相接,合称云贵高原;北面与相连;东部与湖南丘陵接壤;南部与广西盆地为界。其境内的沅江、乌江和赤水河都是长江的重要支流。
贵州在古代被蔑称为“蛮貊之邦”。但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贵州境内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活。其境内的旧石器时代观音洞文化与湖北发现的石龙头文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贵州境内已有越人先民的分布,他们主要集中在以南地区。这一地区发现的双肩石斧和有段石,就充分表明了它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古文化的关系。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楚、吴越及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居于这一地区土著民族和越人一起终于创造出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黔文化”(或称“黔中文化”),其主体便是今人所说的“濮文化”和“夜郎文化”。此后,由于各族豪强的割据混战,贵州地区的文化从东汉末年到宋代末年,竟然出现了“断层”。这种现象直至明代王阳明贬谪贵州时,才有所改变。王阳明在贵州的讲学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的发展,使贵州文化在文学、艺术和方志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至今,贵州地区的芦笙鼓、玉屏箫笛、茅台酒、蜡染等成为黔文化的主要特色。
长江文化两湖文化区
两湖文化区在历史上先后被称为荆楚文化区、湖湘文化区。地处长江中游,以、湘江为中心,大致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两者。自古以来,这里是中国东西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有“楚塞三湘接、荆门九脉通”的说法。
两湖地区的历史可以推溯到旧石器时代。“郧县人”、“长阳人”等的发现,表明早在几十万年前这里就是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而我国考古学家在湖北江陵鸡公山迄今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平原上的活动遗址,更被列入1992年度的,它为进一步探讨长江文化的渊源,提供了科学实物资料。新石器时代,传说中的三苗主要活动在这一地区。考古发现的彭头山文化、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和较晚的屈家岭文化以及更晚的季家湖文化、石家河文化,都可能是三苗的文化遗存。时期,通过对黄陂盘龙城、石门皂市等一系列与中原二里头、二里岗、时代相当,而又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这里也已进入文明时代。春秋战国之际,两湖地区的文化达到了鼎盛。是其“最繁荣、最光辉的阶段。铜器生产登峰造极的发展,促进了铁器的改善和推广。其他各行各业,如丝织、刺绣、髹漆和城市建设等,也欣欣向荣。经济结构方面,封建领主制的普及与家务奴隶制的延伸并行而不悖。政治体制方面,陆续有所改革、有所创造。
精神文化方面的成就异常突出,哲学行于前,文学殿于后,这是一个从老子经到屈子,东方的智慧之星一个接一个升起的伟大时代!”,但秦汉以后,这一地区的文化很快衰落,逐渐变成为“碌碍无所轻重于天下”的文化闭塞落后地区。叶适说:“汉之末年,荆楚甚盛,不惟民户繁实,地著充满,而材智勇力之士森然出于其中,孙、刘资之以争天下。及其更唐、五代,不复振起,今皆为下州小县,乃无一士生其间者。”皮锡瑞《师伏堂未刊日记》说:“唐开科三百年,长沙刘蜕始举进士,时谓之‘’”。直到宋代,长沙岳麓书院的创立和湖南道州人在庐山莲花峰下濂溪书堂讲学授徒,才为这一地区文化的再次崛起创造了条件。此后,福建崇安人胡安国父子讲学南岳,更是“率开湖湘之学统”,奠定了湖湘文化的基础。而四川绵竹人张栻在湖南的讲学活动,亦有力地促进了南宋两湖地区文化的发展。史称“方今学术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但从总的来说,宋代两湖地区的文化远远不及邻近的四川、江西和两浙地区。其文化发达的景象仅在长沙及其周围的少数府州方可见到,绝大多数地区仍是荆榛塞路,教化未开。明清时期,两湖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跃而成为“湖广熟,天下足”的富庶之地,其文化自然也相应高速发展,以至在近现代变成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的显赫省份。变化之大着实令人瞩目,值得深入探讨。
长江文化江西文化区
江西文化区,又称赣文化区,位于长江中下游以南,邻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其分布范围集中在今日江西省境内的鄱阳湖和赣江流域一带。
江西地区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1962年和1989年先后在涌山岩(洞)和城郊发现旧石器晚期的打制石器,说明距今四五万年前赣江流域已有活动。而六十年代在万年发现的一处以渔猎和采集经济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距今约有8000至1万年的历史,对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长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到商周时期,从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遗址,樟树吴城商代遗址和瑞昌铜岭商周矿冶遗址等的发掘和研究来看,远在三千多年以前,赣江—一流域就已有着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有着与中原殷王朝并存发展的另一个奴隶主政权。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江西被人喻之为“楚头吴尾”,受到吴越文化和楚文化的“”,东西方的吴越文化和楚文化给予了强烈的影响,使生活于这一地区的干越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贵溪仙岩崖墓的考古资料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原始青瓷器的成功烧制,纺织印花技术的熟练掌握和斜织机的出现,这些都是江西先民对中华古代文明及长江文化的贡献。秦汉时期,江西文化较之邻近的吴楚腹地要落后,自然更比不上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到了六朝时期,随着江西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腾飞,文化也蒸蒸日上。政治家和军事家陶倪、大诗人、科学家綦母怀文等的出现,表明这一时期的江西文化已达到一定的高度。隋唐时期,是江西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以科举考试为例,江西中举入仕者颇多。据《江西通志·选举表》统计,唐代江西共有进士65名。其中以袁州(今宜春)籍的人数最多,共27名;其次是、南昌、余干、高安等地人;故唐人说袁州“艺文儒术为盛”。有鉴于此,唐代文学家在《滕王阁序》中赞美说:“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地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之墟;人杰地灵,”。五代十国时期,江西为文化繁盛之地。经济发达,佛教盛行,教育昌盛,人才荟萃。宋明时期,是江西文化的鼎盛期。俊彦辈出,举凡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科技、艺术、哲学诸领域均有一批独领风骚的卓著人物,对中华古代文明和长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相继产生了、、、、、、、、、、、、、、、揭斯、、这样,形成了江西文化中的“儒雅风格”。但自近代以来,随着江西经济地位的衰退和海派文化、、的崛起,其文化地位也,不可与往日繁荣景象了。
长江文化吴越文化区
吴越文化区又称江浙文化区,以为中心,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日的苏南、皖南和浙江省。东临大海,西临与两湖文化区、江西文化区接壤,北与区隔长江相望,南邻闽台文化区。
从考古资料来看,吴越文化的渊源可以推溯到旧石器文化时期。1985年春发现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长江下游首次发现的旧石器地点,为研究吴越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吴越文化区内相继产生了河姆渡、马家浜和南京北阴阳营三支自成系统的原始文化,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充分表明长江下游的吴越地区也是中华古代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时期,吴越地区的文化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率先进入文明时代,“从而翻开了中国东方文明的历史”。并在宗教、礼制和工艺等方面,对中原地区的发生过深刻的影响。
进入夏商时代,作为良渚文化后继者的马桥文化最终与湖熟文化融为一统,使整个吴越文化区的文化面貌趋于一致。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文化随着吴、越两国的强大,相继称霸于中原,遂著称于世。青铜冶炼、造船、航海、纺织、稻作农业、渔业等物质文化,都在当时居先进行列。
秦汉时期,吴越文化先后融入楚文化和之中,其特征逐渐开始淡漠。当然,其成就也与春秋战国时期不可同日而语。这种现象直至东汉末年才有所改变,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说:“江、浙、闽、楚,文教,迄于南海之浜、滇云之壤,理学节义文章事功之选,肩踵相望,天所佑也,汉肇之也。”
魏晋南北朝时期,吴越地区在北方动乱不定之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局面,故文化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并成为南朝的文化重心,其水平已达到或超过了同时期的中原文化。
隋唐时期,随着的开通和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吴越文化的地位也日显重要,到唐中叶以后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文化区。钱穆先生说:“唐中叶以前,中国经济文化之支撑点偏倚在北方();唐中叶以后,中国经济文化支撑点偏倚在南方()。此大转变,以安史之乱为关捩
五代、两宋时期,吴越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叶适说:“吴越之地,自钱氏时独不被兵,又以四十年都邑之盛,四方流徙,尽集于千里之内,而衣冠贵人,不知其几族,故以十五州之众,当今天下之半”。而北宋,更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及“两浙之富,国用所恃”之说。
元明清时期,是吴越文化的鼎盛期,其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时有“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之称。
文化仍以吴越文化为最盛。梁启超在《近代学风之地理分布》中说:“浙江与江南——江苏、安徽同为近代文化中心点。”“实近代人文渊薮,无论何派之学术艺术,殆皆以兹域为光焰发射之中枢焉。”
长江文化江淮文化区
江淮文化区又称两淮文化区,以为中心,其范围大致包括今天长江以北的江苏、安徽两省境地。北与的区、中原文化区接壤,南与两湖文化区、吴越文化区隔长江相望。她处在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是连接中国南北文化的走廊与桥梁。
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江苏泗洪猿人化石和安徽和县龙潭洞猿人化石、巢县猿人化石等的发现,表明早在更新世晚期,江淮地区就有了古人类的活动。新石器时代,这里又出现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和苏北青莲岗文化。苏秉琦先生在日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学术讨论会上说:“淮河流域在中确实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性。这个地区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
时期,居住在这一区域的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徐淮夷文化”,并在西周达到了顶峰,曾给南方的楚文化、吴越文化以深远的影响。但其文化强烈受到黄河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以后,随着楚文化的东渐和吴越文化的北上西传,的徐淮夷文化迅速,向楚文化、吴越文化靠拢,出现了文化大融合,其文化风貌已趋于一致。如春秋中期或晚期的徐国铜器,“大都制作精良,铭文字体秀丽,纹饰细致优美,为长江流域的风格,与北方的庄穆雄浑不同”。到战国末年,淮水南岸的寿春曾一度成为楚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自然江淮地区的徐淮夷文化也溶入楚文化之中了。
秦汉时期,是全国文化发达区域之一。特别是都寿阳,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著书立说,对本地文化的发展予以深远的影响,其文化总体水平当在同时期的吴越文化之上。魏晋时期,由于江淮间大批豪族士人大规模南迁和曹魏的移民,使这一地区的文化迅速衰落,仅靠政治力量维持着畸形的文化繁荣。到南北朝时期,“江淮为战争之地,其间不居者各数百里”,自然文化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隋唐时期,江淮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得到恢复,时有“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天下以江淮为国命”等说,当然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其总体水平已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吴越地区,更无法与黄河流域的关中文化、相比了。此后,虽然在五代、两宋及明清时期有所发展,但已瞠乎吴越文化之后。其内部的扬州等地区,也在明清时期溶入吴越文化区之中。
长江文化闽文化区
闽文化区又称为福建文化区,东与台湾文化区隔海相望,北、西、南分别与吴越文化区、赣文化区、区相接壤。
我们将闽文化区列为长江文化区亚文化区,理由有二:一从地理上说,延伸到福建省境内;二从文化内涵来看,闽文化与吴越文化、两湖文化、、巴蜀文化等基本相同,同属中国南方文化体系。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福建地区早在1万年以前就有古人类活动。到新石器时代,距今约4000年的昙石山文化在某些文化因素和特征上已比较接近于邻近地区的良渚文化。闽西、闽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面貌,也与山西麓江西地区有较多的共同因素。
西周时期,福建地区已进入青铜时代,其文化受到吴越文化、楚文化等的渗透和影响。西周以后,作为福建土著文化的闽文化在吴越文化的强烈影响下,最终溶二为一,形成了闽江下游的。秦汉以后,福建文化与长江流域其它亚文化一起归入。
三国时期,占据江东的孙吴政权在福建境内首置封建郡县,标志着长江文化在福建主导地位的确立。南朝时期及唐朝末年,由于大批中原及的士大夫避难来到福建,使福建文化有了显著的发展。顾颉刚先生在《论闽中文化》时说:“唐末之乱,区域极大,西至陕西,东至山东,南至广东,中间江浙湖湘河南都经他的蹂躏。福建偏处一方,未遭扰及,当时湖南、江西、浙江的故家世族搬去的很多,所以成就一种文化。但那时土著仍旧没有开化,到近代原来搬去的家故世族反给土著同化了”。两宋时期,福建地区的文化水平已处于全国先进行列。“此时期的福建文化一改旧貌,迅速发展,甚至在某些领域(如理学)曾一主潮流,成为全国中心”。据统计,《宋史·文苑传》所载宋代90名著名文人中,福建有8位,居全国第6位;《全宋词》辑录的千余位词人中,北宋福建词人有14名,占全国第6位;到南宋则有63名,跃居全国第3位。《宋史》“道学传”、“儒林传”共载人物89人,福建占有17人,居全国首位。与此同时,福建地区还成为长江文化与域外文化交流与融会的前沿地带。宋元以后,福建文化一直在长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如闽学、闽剧、闽菜、闽语等。
长江文化岭南文化区
岭南文化区地处我国最南端,濒临太平洋。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广东省和海南省。这种独特的地理特征,奠定了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地处五岭之内,使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相对孤立、闭塞和落后的状态,很难从邻近文化区中获得先进的文化因素,并与其进行文化交流;又由于它濒临海洋,容易受到海外文化的强烈冲击和影响,使其具有一种开放性、兼容性、善变性的文化特征,富有冒险创新精神。
从考古资料来看,岭南文化可以远溯到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1958年曲江县马坝区狮子岩出土的“”头骨化石,是目前广东省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到新石器时期,长江文化已经成为岭南地区的主体文化。如广东新石器中期遗址发现的彩陶,就与我国东南沿海或长江流域的彩陶有关。而广东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峡文化遗址发现的有肩石器、几何印纹陶、干栏式建筑及栽培稻等,都说明了它与长江文化的一致性。张光直先生认为:“石峡几无问题是大坌坑在长江中游文化影响下进一步的发展。
大约在商朝末年,岭南地区已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岭南的青铜器时代已经历了数百年的自身发展,加上吴越文化、楚文化等的影响和渗透,终于出现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文化自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秦朝灵渠的开凿,不仅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而且成为汲取内地先进文化成就的主要生命线,揭开了岭南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魏晋南北朝时期,岭南文化在内地文化的影响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唐代高僧禅宗六祖慧能,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印度佛教中国化。唐宋时期,岭南继续向前发展,并成为长江文化与域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据点,初步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色,这就是具有平民倾向、充满商业色彩的。明清时期,是岭南文化大发展的时期。的经济思想、陈白沙的哲学思想、的政治思想、的史学思想都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
近代是岭南文化登峰造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这里产生了洪秀全、洪仁玕、、、、、邹伯奇、、、、、等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其戏剧、诗歌、小说、史学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均居全国领先地位,在近代长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江文化桂文化区
桂文化区,又称广西文化区,地处我国南部边疆,南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交界,东、北、西三面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省接壤。属亚热带湿润。延伸到广西境内,并通过灵渠进一步沟通了与广西地区的联系。它虽在地理上也属岭南地区,但其文化发展上有着自身的特色,因此应该单独划为一区。
“柳江人”、“麒麟山人”化石的发现,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广西境内就已经有活动。到新石器时代,从该一时期遗址中出土的有肩石斧、有段石、石钺、几何印纹陶等文化遗物及花山崖画的内容来看,该地区的主体文化无疑为长江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生活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越人驾驶着“双身船”,大批移徙到广西东部,这就是文献所载的“”和“西瓯”人。他们在这里创造出了名扬四海的铜鼓文化,并成为今日壮侗语族诸民族的先民。
长江文化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长江文化是以一个以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为主体,包含滇文化、黔文化、、闽文化、淮南文化、等亚文化层次而构成的庞大文化体系,这些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在相同的文化规则下聚合成一个共同的文化体——长江文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逐鹿中原什么时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