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认识会说中文的外国人说中文视频,我想请他、她当外教,急需啊,价钱可以加我微信谈13021331577,如果

兰大经70届微信聊天汇展 - 美篇
/&&&&兰大经70届微信聊天汇展
扫码分享到微信
兰大经70届微信聊天汇展
  这话你信吗?如果疑惑不解,请看我的相册“兰大经70届同学微信聊天汇展”!
目录1黎天华诗词引同学热议2同学代表居鸿昌致答谢辞3“同学情”像酒,越长越醇香” 4“正能量”一词还能用吗?5一场有深度的养生大讨论!6“摧残教育”使三代人不得安生!7兰大同学聚会感言汇总8让微信同学群办得更活泼些!9网友热议“兰大经70届聚会相册”10传新康近照
引新一轮热议11班主任魏世恩与同学聊天录12“半称心”是人生常态
  (一)
黎天华诗词引同学热议天华的“求学赋”,在兰大经70届微信群内发表后,好评如潮,汇总如下:
《兰大求学赋》
天华:根据存德的建议,我写的这个东西取名为《兰大求学赋》,初稿又让根林看过,因我不能来兰了,现发给群里的同学们,就教于魏老师、杨老师两位老前輩和同学们。我们的大学生活是个悲剧,五年中有四年都在文革中,由于文革的整体错读,我们在文革中的所有活动基本上也都是错误的。包括在平凉那一年的生活,所谓教学改革,其实都是王维仁在胡弄我们,哪里有复课的样子?都是二十五、六岁的青壮劳动力整天就是干体力活,白白浪费了我们的青春。因此我只肯定文革前那一段学习生活。文革中,我只肯定大串联的积极作用,其余只叙述事情经过。供同学们参考,祝同学们聚会成功,玩得开心快乐。
根林:天华的“求学赋”写得好!好就好在用诗的形式,叙述了我们相识52年的经历,且基本符合实际情况。这是我兰大经70届粗略的总结报告。天华同学的卓越才华及辛勤付出令人敬佩!
对即将举行的古稀之年兰大聚会,鉴于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我建议:畅谈友情,交流养生,避谈敏感政治话题,如毛泽东、邓小平、“文革”等等。因为有些事情很难说清楚,可留给后人和历史学家去评判。
另外,同学聚会要避免情绪过分激动。要少喝酒,多吃菜,防止意外事故。这些意见仅供老居、东道主及同学们参考。
泽荣:根林说的对,天华是才子,用诗的形式总结了我们在兰大的五年生活。相聚时,不谈敏感问题,以茶代酒,多吃菜,多谈养生之道,高兴的事。
天华:根林、小杨,人老了就容易忆旧,把过去的事当故事、当笑话说起来大家高兴。相信大家会处得很愉快。我们班的同学大多来自农村,又受过建国初期十多年的良好教育,大家都很正直,朴实,没有坏心眼,对人处事都很客观,有理智。文革中,环境那么险恶,派性那么严重,可我们班的同学都能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没有动手打过谁,没有人骂过谁,彼此之间没有太多的过节,没有恩怨。今天也绝不会有人去计较过去的事。大家相聚在一起,说说过去的事也是一种乐趣。否则也就没有话说,反而到不热闹了。我看过去了的事相信大家也都看淡了,没有什么忌讳的,随便一些到是很好。
说到喝酒,我是一点不沾。过去只要喝一口,就会牙疼。前几天,我不是用白酒泡大蒜嘛,酒瓶就放在桌子上的,忍不住又喝了一口,这回牙未疼,可是舌头又上火了,疼得厉害,防碍吞咽,防碍说话,昨天不得不去医院,光药费就花了九十元,你说难受不难受?
存德:老黎动了脑子,也代表了大家的心声,保重,来不了兰州,发微信给你。
天华:存德,你才要多保重,我没有什么,就是怕兰州那地方海拔较高,怕去一时不能习惯,既对自己不利,也影响大家的情绪,还是稳妥点好。
天华:根林,感谢你把我的劣作收入私人相册,而且放在相册之首,这是高抬我了!根林:天华,总结我们班52年的经历,再长文字也难以表达,用诗叙述是一大创造!&
(二)同学代表居鸿昌致答谢辞。
尊敬的学院郭爱君院长、尊敬的李永春书记、尊敬的王勇副院长,亲爱的同学们!
六月告别了温柔的春风,迎来了炎热的夏天。在这个充满着美丽多情多彩的季节里,我们原经济系七零届十几位同学及其家属带着渴望、带着激情、带着祝愿,回访阔别已四十七年的母校。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原经济系七零届全体同学,感谢经济学院郭院长热情洋溢的致辞,感谢我们敬爱的母校,感谢老师们热情地接待!
四十七年前,我们就因身处全国几十所重点大学之一的母校而自豪,我们尊敬的著名教育家、党委书记兼校长江隆基老前辈就曾在我系过党的组织生活,他那艰苦补素、平易近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深刻地感动着我们!今天听了郭院长对母校几十年发展轨迹的简单介绍,我们更是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荣耀!
四十七年前,我们清楚地记得,母校的温暖关怀,老师的谆谆教导,同学们的亲密无间,无不感恩于怀,感人至深!我们曾在这里渡过了充满朝气、充满激情的五年美好时光,汗水在这里挥洒,情谊在这里升华,青春在这里迸发。我们唯有以优异坚实的业绩,感恩的行动真情回报,才能无愧于母校的培养和关怀。
四十七年后的今天,我们高兴地看到,同学们有的成为学科精英,有的执鞭三尺讲台,有的任职政府部门,有的成为行业专家。从地域看,有的在京城工作,有的在中原大地工作,有的在陕西工作,有的在新疆、青海、兰州、宁夏工作。回顾四十七年,岁月带走了青春,却带不走我们的信仰和思念!岁月带走了光阴,却带不走我们的财富和智慧!
今天,尽管我们都步入古稀之年,身处全国各地,但叙说的只是一个主题,那就是感谢母校,铭记恩师,永远缅怀着母校给我们留下的美好印记!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母校,象是一支永远的乐曲,跳动着她那越来越动听的旋律前行!祝愿尊敬的郭院长、李书记和王副院长,敬爱的各位老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全家幸福!
 (三)“同学情”像酒,越长越醇香!
兰州大学经济系70届同学聚会,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酝酿和筹备,终于在今日实现了!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而如今,我们不仅为人父,为人母,而且当上爷爷、奶奶,却在古稀之年,不远千里,今天(至15日)在母校兰州相会,让我们好好珍惜和享受同学相聚的欢乐时光吧!
宁夏的居鸿昌来了,西安的高存德、崔玲来了,河南的孙福臻、李根林来了,青海的刘程鹏来了……你看同学们搂着肩膀,说着过往;欢声笑语,格外芬芳!
也有自己很想参加,但身不由己又来不了,或照看孙子,或身体欠佳,真是各家都有自己的难处啊!
尽管如此,仍然要衷心感谢老居创建的微信同学群及他对聚会的坚持,更要感谢东道主兰州的潘留栓、范月肖、冯亦兵、胡耀华、杨泽荣、凌云等同学的操心和付出!
心近地不远,同学老更亲!为什么会老更亲?我认为原因有四条:
一个网友说,现在都想同学?因为大家都老了。为什么老了以后想同学?因为这些年经济发展了,人心浮躁了,真情少了,同学情就越显珍贵了!这话讲得有一定道理。
我的高中同学也曾对这一话题进行过深入讨论,普遍认为拥有“对青春共同美好的记忆”,才会使“老同学”这个称呼像酒一样,时间越久,越加醇香!
耀华对同学老来亲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说,在人生的各种关系中,同学关系是最值得我们怀念和保持的,因为它没有利害考虑和盘算,惟其如此,才那样纯洁和珍贵。此话讲得很深刻!
同学情越老越醇香,还有第四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学生时代我们还年轻,不太懂事;而现在历经沧桑,成熟、慧智、温馨、从容,知道了友情的珍贵,最美不过夕阳红嘛!
  (四)“正能量”一词还能用吗?兰大经70届同学积极参与讨论
“幸福跟着我:”《请慎用“正能量”》一文,一朋友在微信转发后,反应极其热烈,现汇总如下。
黄河:你毕竟高层前沿,挖来这篇有份量的东西,容人思索!亦可见部长吾兄所思所及更高更深。这类文献很好。谢谢了。先哲云,取德于友。诚然!
根林:制定“不同意见保护法”,创意新颖,针对性强,可避免走弯路,这个建议好!
建文:保护不同意见,这应该是政治上的进步与成熟。
天华:阮耀钟教授的文章应直接寄到中宣部,让刘奇葆看看,才有可能上达中央,进而通过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宣传教育,发挥作用。只在网上说说不顶用。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上的概念是不同的含义,社会科学也可以借用自然科学中的某些概念。比如哲学中的“矛盾”一词就与我们平常说的矛盾的意思不一样。自然科学中说的“能量”有正负之分,可能有人就把它引用到政治生活中来了吧,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可。只是不要轻易地把不同的意见说成是负能量。保护不同意见也是应该的,这是我的一点补充。
泽荣:我不太同意那个物理学家的观点。社会在进步,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词汇。刚开始人们不太习惯,时间久了,就成了一个新词汇。如三角是数学中一个分支,加一个债,成三角债,我们不是经常用吗?再如:僵化、顽疾、肿瘤等医学术语,变成思想僵化、某某顽疾、社会肿瘤;两极、膨胀变成两极分化、自我膨胀;中和反映、饱和;反哺、鸠占雀巢;山呼海啸、电闪雷鸣等自然科学中的术语、现象变成了另一种现象的词汇?那正能量为什么不能借用呢?还是皇华说的好:不要把不同观点、看法轻意扣上负能量的帽子。
.附:著名超导物理学家阮耀钟,中国科技大学凝聚态物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提出,请慎用“正能量”:
不知什么时候出来一个新名词──“正能量”。最近我们党支部传达一个关于离退休干部的文件,我对这个文件本身没有意见,但文件中三、四处提到“正能量”,我作为一个物理学家,对“正能量”的说法实为担忧。第一个担忧是怕误导子女,严格说是怕误导孙子辈,因为我们的子女,他们只要上过高中的都知道,能量是标量,没有正负之说,“正能量”的说法不科学。只怕以后物理老师告诉孩子能量是标量,没有正负之说时,让孩子疑惑不解,误认为能量还有“正能量”,“负能量”,以为物理老师教错了。第二点令我担忧的是,怕那些赶时髦的知识分子帮倒忙。“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1]一文中说:“‘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而‘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它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我们的情感深深相系,表达着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期待。”在此首先要指出,物理学中本没有“正能量”这个词!我查了一下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原本的书名是《Rip it Up》,直译是《把它撕开》,与《positive energy》毫无关系,不知译者为何把书名译成《正能量》?译本是2012年8月出版的,我担心译者是不是为了赶时髦,误导人们,对这些赶时髦的知识分子,实在令我担心。我对钱学森先生很尊敬,但他在大跃进时写的那篇文章,我认为缺乏科学精神。李锐《反思大跃进》记载,毛泽东秘书田家英问毛泽东:“你也不是没当过农民,你应当知道亩产万斤是不可能的”。毛泽东说:这是我看了大科学家钱学森的文章,才相信的。后来毛泽东检讨说,他是上了科学家们的当(中国青年报:理性照耀中国)[2]。我怕那些赶时髦的知识分子帮倒忙,是我第二个担忧。第三点令我担忧的是,怕科学技术被意识形态化。我高中时生物课学的是苏联的米邱林、李森科学说,摩根的遗传学说是遭批判的,现在证明摩根的遗传学说是正确的,人的遗传基因也搞清楚了。马寅初的人口论也曾遭批判,现在证明马寅初先生的意见是正确的。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我希望不要贴上政治标签。第四点令我担忧的是,担心有人把一切不同意见全看作负能量加以压制。彭德怀59年庐山会议上给毛泽东写了封信,提了点不同意见,被打成“反党集团”,彭德怀个人的悲惨下场我们老的都知道,实在痛心。尤其是由于随后的反右倾,使全国多饿死上千万,这是血的教训,决不能忘!习仲勳说:“我长久以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就是怎样保护不同意见。从党的历史看,不同意见惹起的灾祸太大了!‘反党联盟’、‘反革命集团’、‘右倾投降’、‘左倾投机’等等,我经历过的总有几十起、上百起,但最后查清楚,绝大多数是提了一些不同意见,属于思想问题,有不少意见还是正确的。我们对党的领导人,应当热情拥护,对党的方针、政策应当坚决执行,但是对领导人的主张,对党的方针、政策,不是不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因此,我想,是否可以制定一个《不同意见保护法》,规定什么情况下允许提出不同意见,即使提的意见是错误的,也不应该受处罚。”&[3]习近平也说:“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4]我希望社会能宽容和保护不同意见,切不可把不同意见统统当作“负能量”看待,这是我的第四点担心。我知道,我的意见在当今社会属于少数,我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仅仅对“正能量”这个词的提法和用法提了点不同看法,希望社会对我这种少数的不同意见,给予宽容。我写这篇拙文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造词、用词也不能违背科学,请大家慎用“正能量”这个词,最好是不用“正能量”这个词。我的意见若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诸君话养生,汇总也是经。取经在自悟,修果贵躬行。
一场有深度的养生大讨论!
幸福跟着我:陈立夫活到百岁引发的一场养生大讨论,涉及到哲理养生、心理养生和生理养生等多方面的问题,现整理出来与各位同学、网友分享,并敬请见仁见智,进一步完善深化养生这一话题!&
劝宝:说是养生,实为作人。作人如斯,就可养生也。&
&天华:不是有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吗?过去说中国的财富都积聚在四大家族手中,从此文看陈家也没有多少财富啊。&
根林:劝宝 不愧为教授,把养生与做人联系起来,确实耳目一新,高人一筹!&
@皇华 ,历史上的事我等难弄清,从养生角度看看就好!&
劝宝:根林,过奖了。但凡与人为善、处事严谨、欲求有度、生活节俭、心态平和者,多长寿,则是客观事实。&
天华:根林,我知道你说的意思。正所谓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这是常有的事。我们当然只能从养生的角度去吸取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希望也能象他那样活过百岁,目的也就达到了。&
根林:劝宝、天华等诸位老同学,应当感谢互联网,感谢微信这样的交流平台,使我们好像又回到校园时的亲密无间!&
苦日子我们经历过,好日子也让我们赶上了,特别是古稀之年老同学又能在微信群中天天交流,真是人生的幸事也!
天华:人生经历,特别是痛苦的经历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我们这批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经历了解放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几个重要时期,解放前的经历很短,而且基本上是不懂事的时候,对于那时候的苦印象不太深。解放后刚刚懂事一些的时候就进入学校。从此,从小学到大学基本上是一帆风顺,虽然生活苦一点但总的还是感到很甜很幸福。和前辈们比起来,那真是有天壤之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社会有许多弊端,但总体上说,我们这批人还是有许多人是既得利益者,即使不是,也不是利益特别受损者。因此,我还是感到很满足。感谢共产党。设有共产党,我们肯定还是跟父辈们一样受苦受累,给别人当牛做马也未可知。这是我的实话。
根林:张兵,这是转发陈立夫养生帖子后引发微信同学群的讨论,希望发表高见!
张兵:首先谢老兄转发陈立夫养生帖子,断无高见,但有俗感:陈氏高寿,吾辈皆仰之向往。其养生之道,确有值得我等汲取处,善取之必得益。
其一,养生与意识形态无关,应从人的夲质属性考量(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仁者寿就是一个社会性命题。然人之生理及遗传因素,个体差异很大,能否长寿非主观因素能决定的,即使仁也未必能长寿的。
其二,顺应自然,必长寿。天地人一体,是互相感应的,天寒人就打喷嚏。故四季按节令饮食起居,顺乎自然必体康少病,若总干些反季节事,实乃有悖自然规律,岂能不招惹病疾。
其三,个人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必长寿也。人个体差异很大,有的人总吃肉喝酒也长寿,有的吃素也长寿。南方偏甜食,患糖尿病的反比北方小。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陈氏就是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故长寿。
其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亦是长寿因素。用马克思的话,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无论亲人之间,朋友之间,或社会相处接触的各等人,对你认知认同的人越多,排斥不屑的人越少,说明你人际关系好,轻松快乐,社会关系之”和“就大,“和”大岂不添寿。笑一笑十年少,精神状态很重要。
其五,物质对生存的保障。所谓老本,即经济能力,物质是基础。人之一生,少时消耗物质,待立业创造物质财富,此创造财富之能力,也决定了生活质量高低之景况。生存质量高,自然生存时间长一一即长寿也。
其六,所谓生命在于运动。我以为,当动则动,当静则静。适合自己,以适量为标准,即为最好的维持生存状态,亦求最大生存极限。
以上所言,随发而已,即使为谬,与诸君习字炼脑,以除痴呆之虞。见笑了!
谢谢张兵的精彩发言!
爱增:这场讨论真好,晚年很受用。
相生: 好的文章一下子理解不了,议一议有助消化,这场养生讨论好!
鲜竹:根林老同学,你热爱生活,广交朋友,每一天都充满阳光,又带领老年朋友展开养生大讨论,很好,支持!
建文:这是你大学的同学群吗?他们的养生观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张兵的观点很有道理,也有思想水平,值得收藏和借鉴。谢谢你转发。愿我们根据自己的本质属性,科学地进行养生保健活动。
福林:根林发起的养生讨论很有现实意义,使每个同学、朋友都能从中受益。我由此受启发,建议组建一个"建身圈",圈内朋友在一块走步、跑步、做操、练气功、唱歌、喝茶、交流及外出旅游等,快乐过好每一天。圈里朋友之间生话上还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像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根林:福林的这一构想很好。以高中同学和其伴侣为主组建的“易园百岁梦健身协会”,已运行数年,效果良好。福林是会长,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高,使我们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天华:上面张君所言,已经十全十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谈长寿无资格,谈健康无资本,谈养生无经验。所以,只能沉默以观动静,相信一定会在沉默中爆发,引出高论。
我今年七十有四,数十年未得过什么大病,未进过医院,未报销过药费。今后就不敢打保票了,这是说的过去。
我以为所谓长寿就是愉快的每一天的总和,只要过好每一天,累计起来就长寿了,并不是刻意地去追求活到哪一天,只要身体健康无病痛就好。既提高生活质量又不麻烦别人。
我基本上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对饮食无特殊要求,只要是能吃的东西都能填饱一肚子。一生饭量大,上大学期间同学们知道,食堂的杂粮馒头是可以不限量的,我能额外吃五个馒头,当然还有比我吃得多的。直到现在也如此,吃什么饭都香,就像广告词中说的“牙好,胃口好,吃飯倍儿香,身体壮”。从不挑食,不吃零食,一天只吃三顿饭足已。
二是心态平和,不说假话,不得罪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总是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把别人都看得很坏,总是觉得世上还是好人多。遇事总能心平气和,不急不燥。
三是容易得到满足,不心高气傲,无欲则刚,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无所顾及,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倒下就睡,睡够则起。凡事都不要做过头,适可而止。心地善良,多为别人着想。
见笑了,还是抛砖引玉吧。
根林:天华谈的养生体会很好。我再补充一点,养生最重要的是调整好心态,悟透人生的道理。我等已是古稀之年,要正确对待疾病,不要惧怕死亡。遇事不攀比、不计较,一切顺其自然。&
至于生理养生方面,各人的体质、条件千差万别,不能搞一刀切。健身活动种类很多,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并坚持下去,这才是最棒的!
张兵:以上诸君高见,受益非浅。说到底,生命在于调节,维系平衡。人活着,就是要不断调整与调节自身生态系统的平衡。当然,平衡永远是相对的,而不平衡则永远是绝对的。我们生命的过程,亦存在于这种平衡与不平衡的永续之中。我们追求的长寿,即健康养生之道,就是不断的设法去调节维护这个生命系统的平衡。方法就是调动与利用内外积极因素与有利条件。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当然有些内因靠自己把握修炼,至于外部还须创造条件,内外协调,必有功效,此即为長寿之道也。乱侃,见笑!
根林: 张兵,一个网友说了下面一段话:"我以为,人活多久並不重要,活得有价值活得充实而有质量才有意义。如果一味刻意追求长寿而去养生,那长寿的意义又何在?当然,生命也是必须打理的,否则也无价值和质量可言。所以,我同意人内外兼修、相辅相成为上。”他的这一观点是否属养生范畴?
张兵:养生就是为了健康长寿,无可非议!至于认为活的有价值,有质量,充实才有意义。这其实是个人生价值取向问题,属于思想层面,意识形态的内容,严格讲与养生长寿是不同范畴的问题。但其中“活的有质量”,就包含健康问题,涉及养生层面。
附:此人真是拿得起放得下!(摘要)&&&&陈立夫一生历经风风雨雨,却身体安康长寿,享年101岁,其中确实有些养生之道。&
百岁寿诞时,陈立夫写过一篇《我怎么会活到100岁》的长文,讲长寿关键在于后天的保养,有七点为要:&&&&一、养身在动,养心在 静。在上海进入中学受学时,各种球类运动均好参与。其它如赛跑、游泳、滑冰、打拳等等,亦莫不参与。年岁越老越不中 断。 养心在静,要淡泊明志。余诚无志于仕途,对于勾心斗角不愿见其出现。&&&&二、饮食有节,起居有时。&&&&三、多食果菜,少食肉类。&&&&四、物熟始食,水沸始饮。
五、头部宜凉,足部宜热。&&&&六、知足常乐,无求乃安。&&&&七、 减少俗务,寻求安宁。陈于80岁生日之起,自限“不为”之事如下:不剪彩;不证婚;参加婚礼及寿宴不发言;不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如此做法 减少年高时之 麻烦。陈坦言,他的身体并不特别强壮,自58岁起,即患糖尿病,亦曾因胆结石及膀胱结石,动过外科手术,其它的病亦曾生过,今居然能活到100岁,不亦乐 乎。后天的保养是长寿的关键。&&&&1949年冬,蒋介石逃到台湾后,为保住政权,先拿陈立夫开刀。陈立夫的原则是“不生气”。他去了美国,隐居在新泽西州湖林镇,埋头研究起《易经》来。为了维持生计,他找孔祥熙等故人借了近2万美金,买了一个养鸡场。没有帮手,他就自己动手,喂食、 捡蛋、买饲料、卖鸡蛋、清理鸡粪,肩挑背扛。&&&&他自学养殖专业知识,很快就学会了给鸡喂药、打针。养鸡不仅让陈立夫摆脱了经济上的困窘,还让他的精神得到了振奋。更令他高兴的是,他因多年伏案工作,背部肌 肉劳损,常年背部疼痛,从事体力劳动竟然治好了这个病。陈立夫还在家中制作皮蛋、咸蛋、豆腐乳、粽子, 为唐人街的中餐馆供货。 闲下来的时间,陈立夫和夫人读书、写字、绘画,还担任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教授,隔几天就去大学讲课,进入了无忧、无辱、常乐的人生境界。
  (六)“摧残教育”使三代人不得安生!
一个转帖意外引发了一场沉重的讨论。(幸福跟着我整理)
以下是兰州大学经济系七零届同学群的讨论记录。
劝宝:根林,“一个外教对中国教育的评价”这个帖子或许不无偏颇,但基本上切中国教育的敝端。我以为,我国当下的儿童教育是摧残教育,中学是应试教育,大学是应付教育。幼儿,小学生的天性遭到无情抹杀,中学生成为考试机器,大学生缺失了健全人格。所有这些,都是对人性、德行、心智的严重扭曲,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这与教师、学生、家长无关,根夲在于现行教育制度与体制,也在于扭曲化了的社会评价体系、机制等。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过7年中学,30年所谓大学,对此有切肤之痛。改革以来,经济社会在发展,而教育却在倒退。此中奥秘何在,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明,但可以肯定,历史包袱、教育行政化甚至官场化、社会竞争的恶性化,难逃其咎。看到天真烂漫的儿童背着沉重的书包起早贪黑,中学生课桌上一尺多高的各种所谓资料,大学生的心浮气燥,实在令人乐观不起来。所谓百年树人,所谓教书育人,成了徒有其名的口号。一言以蔽之,说犯罪也许言过了,但说摧残人却有几分准确。
根林:劝宝 说得对,真是没法了呀!
劝宝,你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批判,很到位,也很深刻!我有体验,但讲不出来,或不系统。你的意见已收藏并在朋友圈内转发。
劝宝:谢谢根林!
泽荣:劝宝说的很对。我国的教育情况就是如此,但人们又很无奈,学生的考试成绩与老师的“业绩”挂钩:职称、奖金、晋升;学校的好坏就看升学率高低;大学生毕业后很多专业不对口,与社会所需脱节,一切从头 开始.。家长也无奈,没有一个学校、家庭来作一个改革试点。真是看不惯,但又很无奈。
根林:小杨说得好!
我国的现行教育制度、教育方针,确实问题严重,害苦了青少年和家长!
一位小学老师说,大学任教的老师评价精准到位,中国的现状是经济在进步,教育在倒退,从小学到大学,唯成绩论人才,品德教育苍白,以致于有人道德沦丧,假货泛滥,人心浮躁,到处充满戾气……
转发:关注两会最强音,今天莫言在两会上提出的将12年义务教育改成10年,并取消小升初,初升高考试,取消大学等级,学习德国,欧州,一部份上大学,一部份上职业院校的提案。莫言指出当下应试教育重压下,导致大部学生厌学。催生补课,择班,择校,社会问题发生。教育是民族存亡的大事,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拿教育开玩笑,为了孩子,为了民族,请支持莫言,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现在的孩子从出生就开始各种学习班,多数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补习上,没有童年时光,没有少年时光,没有机会体味因为兴趣而沉浸其中的快乐,理化语数外,成了唯一。然后上班,成家立业,当年死记硬背的理化语数外几乎用不上。一生,就短短的几十年,都在压力中度过。还给孩子们本应快乐无忧的时光!
留栓:对于中国教育的缺陷、失误甚至失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连小学生被家庭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位苏州德国外教也许看到的很真切,很实际。我在退休前曾受学校指派,跟随一个考察团去欧洲考察,在德国听说到这样一件事,一个华人家长违背学校旨意,在孩子放学后在家里给孩子布置了作业,孩子次日无意中说出来,立刻引起学校的警觉,学校将家长请来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家长作了保证才放他们回去。这在中国能行吗?教育上的问题太多了,也无奈了……
我写我的帖子时,未看见根林的上述帖子,现在孩子的压力大的难以想象,我孙子就是每周七天工作制!有什么办法?
根林:一个网友说,中国的教育,特别近二十
年已误入岐途。腐蚀了教育者,祸害了受教育者。
留栓:根林说的一点不错!我担心现在的孩子将来怎么办?熬到一定程度会崩溃的。我看见孩子们参加各种学习班,沒有休息时间,不能玩耍,晚上睡得晚,这确实不是长远之计!
也很无奈,整个社会环境都是这样啊!
根林:是啊,中国缺少对此反潮流、敢于直言犯上的英雄!
留栓:根林转两会莫言发言中所言,目前实行的仍是九年义务教育,个別省份自己搞12年义教,算是有先见之明的。甘肃穷得在哪方面教育都投入不了,能把九年义教坚持下来就不错了。
凤英:是教育制度问题,还是家长的培养问题?
留栓:风英的提示,恐怕根本是教育制度问题,由此才有家长教育问题,其制度迫使家长而为之!
凤英:那位来自德国的外教揭示了中国教育的实质性问题,我们的政府官员及教师不是不知道。制度决定一切。教育的商业化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留栓:同意风英的观点与看法!
根林:昨晚关于教育问题的讨论非常必要。在学习的重压下,孙辈痛苦万分,其父母疲惫不堪,同时也秧及爷爷奶奶的退休生活。
泽荣:确实如此!你看,每日早上是爷爷奶奶送孙子、孙女到学校,中午、下午放学前,多早就聚在校门口,等着接他们回家。回家后也不能消停,管他们做作业。作业又多,有些吃饭后继续做,做到十一二点才能睡觉,整得疲惫不堪!
劝宝:设想到,根林转帖引发大家如此关切和讨论,可见中国教育沦落到何种程度。根林、留栓、小扬、凤英诸位,都感同身受,评价一针见血。根林说影响三代,实在如此。令我困惑的是如此殃及民族未来和千家万户的教育积蔽,何以常泰久安泛滥成灾乃至于愈演愈烈?是某些利益集团做梗(教育行政部门)抑或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恶性膨胀?是市场化商业化那只看不见的手越界操控,还是愚民的政治因素渗透?不然,何以喊了几十年的素质教育,徒然成为一块弃之不用的招牌?
劝宝:謝谢根林同学对这些讨论的整理。我还想补充一点,教育的沦陷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弊病的折射。大气候恶化,小气候何以好?保持一致与独立思考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命题。前者是政治,后者是思想,思想理应是自由的。因此,既要保持一致,又要独立思考,这是我们“过来人”的一种责任。附:幸福跟着我 转发的“一个外教对中国教育的评价”(摘要)  西洛特是苏州一所私立学校的外教,看到孩子每天5点多到校,晚上6点多离校,这种连大人都吃不消的教学模式竟然没谁改变,他心里很痛。  他看到4岁的孩子背诵拼音,5岁的孩子做加减法时,他心都碎了。在德国,8岁的孩子只会播种、栽花、除草什么的,会简单的拆卸玩具,根本就不知道1+1=2。但是他们18岁后的能力,远比中国28岁的人能力强。  中国教育失败的另一个证明还体现在安全教育方面。很多学校实行无缝对接管理,从学生进校门到出校门,每一分每一秒都有老师看着,下一个老师不到,上一个老师不能离开,就像看管羊圈一样。放学时,离学校不足50米的地方是密密麻麻的家长及形形色色的车辆,孩子到家后又是圈养在房间里做作业、吃饭、睡觉,这个循环过程一般持续15年之久,刚来中国时,小学二三年级以下的孩子有家长接送,现在就连中学生也要接送。孩子终究要离开学校离开家庭,终究要独立生活,到那时怎么办?
中国教育是把人最珍贵的年华付之毫无意义、毫无发展价值的学习内容上,而不舍得花费一点点时间去讨论和思考。记忆成了学习的唯一方法,高压成了教育的唯一手段,保护成了成长的唯一措施。这种负成长的教育模式其实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是对人类的极大犯罪,当我认识到这一点时,我很内疚,我现在甚至每天起来都在请求神的宽恕。
遗憾的是,很多中国人,包括中国老师和官员非但没有看清楚当下教育的危险后果,反而以此为荣。分管教育的领导可以因为高考成绩优异得到提拔,靠压制获取好成绩的老师可以多得一些绩效工资。用奖励来鼓励真正毁掉孩子的人是很可悲也是很可怕的现象。
(七)&兰大同学聚会感言汇总
史晓琴整理
这次聚会,在同学们的努力下,完满地结束了。这次聚会,更加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和友谊。很多同学发表了感言。
留栓同学说,各位同学,大家好!
这次聚会由于同学们的积极丶热情的参与算是基本顺利完成。前面不少同学已预肯定,我不再赘述。在这里,我再次感谢聚会的发起组织者鸿昌丶根林同学,感谢外地参加聚会的崔玲、存德、福臻、程鹏等同学,感谢在兰州的亦兵、耀华丶泽荣、凌云、月肖等同学,他(她)们都是克服家庭困难丶自身有病的困难来参加聚会、议事,其精神确实令人感动。即便没有来兰的凤英丶天华、新康、劝宝、建勋等同学也给聚会以鼓励,提了好多意见与建议,在这里一并都感谢了,谢谢啦!当然也要谢谢兰大校友总会和经济学院的大力支持!
这次聚会宗旨是认识五十年后的兰大,增进同学们的友谊,这个目的达到了。这次聚会没来的同学以及来了还能再来的同学,热烈欢迎大家来兰大再度相聚!
关于摄影,原来想请专业人员陪同服务,要付费不说,主要是不好使唤、使用不便,顾虑多了,才让犬子偷偷服务两天,然后悄悄离开,省点费用,不想还是暴露了,对不起让同学们见笑了。儿子已将全部视频和照片发到群里(他已于昨日退群),由于初学拍的不好,大家自选留存、收藏。照片视频都没有文字说明,涉及范围有本部经济学院(同学照中间一位是院党委书记),江校长像前悼念合影,校图书馆(積石堂)前,校大门口;榆中校区大门口、博物馆、图书馆(崑崙堂);还有兰州市黄河铁桥等地方。我建议各位同学自己用相机和手机拍下的各个镜头,尤其是用餐、迎送、各种会见等珍贵镜头,统统发到群里,以完整反映活动全过程,弥补缺憾,也为凤英丶根林同学提供资料。
我给大家想说的就这些,祝同学们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居鸿昌同学说,
老冯:我晚八点下车到家已九点了,即看到您给根林的微信。老实说我从内心感激您和兰州的几位同学,您在病中参加座谈会我很感动。同时也愿您和您老伴早日康复!
冯亦兵同学说,
谢谢根林关照!这次聚会,兰州要表扬畄栓两口、小楊两口和耀华他们五位,畄栓最后连儿子都动员出来参与服务,可以说全家出动,辛劳异常,令人敬佩。小楊两口从知道这次聚会就全力以赴,甚至为此换了手机,专门学会了微信。耀华很常时间联系不上,一旦联系上,就满腔热情的投入了接待准备工作,是原来所没有预料到的。兰外同学有根林你、鸿昌、存德、崔玲、福臻、程鹏、凤英、天华、劝宝等热情积极分子,一而再、再而三的促成了这次聚会,都应该赞揚、表彰,向诸位致敬,向诸位多谢了!
高存德同学说,鸿昌,兰州的六位同学:这次离校47后第一次同学聚会,时间虽短,人数稍少,但考虑细密,安排具体,服务周到,气氛融洽,效果良好,皆大欢喜。应该说达到了聚会的目标,延展了同窗五年的同学情谊,参观了母校兰大的巨大变化,增进了母校校史的深入了解。尤其是兰大榆中校区3000多亩地的校园,从兰州市狭长的地貌特点和发展空间看,现在似乎显大显远,长远看,再过十年二十年,就会觉得这新校区是捷足先登,一步远棋。
特别应该感谢兰州的几位同学,事先大量的准备工作,活动安排,纪念品购置,吃住行等事无巨细的细节,包括吃饭时耀华把餐巾纸都发到每人手上,留拴跑前跑后,小杨俩口这几天早出晚归,同时自掏腰包,宴请我们豫,陕,宁,青的六位同学及家属,其情至盛,意至诚,令我十分感动,衷心谢谢各位。
祝每位同学健康长寿,快乐幸福!
姬凤英同学说,留栓、鸿昌、耀华、小杨等兰州的同学们:你们辛苦了!由于你们的努力承办,使这次同学聚会圆满成功,值得祝贺。我和另几位同学虽然没能前往,但是看到了照片和视频,如身临其境,同样高兴。聚会去的同学身体和精神状态都不错,尤其是耀华、鸿昌、亦兵、留栓等几位男同学,都比学生时富态多了,小杨还是我记忆中的形象,存德显瘦点但精神很好,福臻夫妇我们前几年见过面,刘程鹏要是没人告诉,见面也可能认不出来了。崔玲同学加老乡已见过几次面了,月肖可能是操劳多头发白了,但看不到脸上有皱纹,幺妹凌云你笑得很可爱,我看着照片也在笑。从照片上看到了男同学们漂亮的夫人们,你们都是有福之人。最后感谢小潘不辞辛劳,拍照并整理发送了那么多照片视频。以后如有机会,邀请大家来北京旅游,来清华我家做客。
赵建勋同学说, 聚会园满成功,可喜可贺。各种活动丰富多彩,可圈可点。愿同学之情如松柏常青。看到大家健康乐观,精神很好,为你们高兴。
楊泽荣同学说,
这次同学聚会首先要感谢群主老居提出了这么好的建议,感谢大家热情踊跃报名,出谋划策、提了许多有好的主意,写诗赞美纯真的同学情、在校时结下的友谊.. 特别要感谢留栓、月肖夫妇俩为这次聚会不辞辛苦多次找学校、学院领导沟通、反映我们的愿望,并拉了儿子的公差,跑前跑后、全程跟踪、全方位地拍摄,留下了宝贵、一生值得珍藏的相片和视频。小潘辛苦了!
居鸿昌同学说,衷心感谢潘锋的全程无私奉献!我代表全体返校同学向你表示最真挚的谢意!同时也诚心邀请你们全家来银川我处走走!
刘程鹏同学说,
小潘全全意优质服务,让我们这一批老家伙十分感动,衷心感谢!
贾劝宝同学说,留拴月肖,祝贺你们兰大聚会顺利落幕。我因老伴有病未能来,但对你及根林等同学的真情邀请,深表感谢。也为你夫妇二人,及小杨夫妇,耀华,老冯等对此次聚会所付出的精力和周到安排,深表钦佩。我原打算来兰,可老伴身体不行,就临时放弃了,不好意思,望谅解。好在,现信息交流十分方便,我们随时都可交流。祝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李根林同学说,亦兵同学比我们长几岁,看问题就比较全面,处理事就显得成熟,在 “文革”特殊时期曾在班上、系上发挥重要作用。如今,虽然有病,仍参加同学聚会,其精神令人感动,衷心祝福幸福安康!
高存德同学说,要谢谢老潘的儿子小潘,好小伙!点一串串赞!像这样有耐心,肯帮忙,不怕麻烦,彬彬有礼的小年轻很难得。虎父无犬子!
孙福臻同学说,真挚的感谢!你俩站完最后一班岗,眼看着我们离开兰大。此时此刻我们非常激动,热泪盈眶,望着你俩的身影,望着兰大的一草一木,马上就要说再见了,怎能不留恋呢?群主鸿昌,根林,你和月肖发起同学聚会,反映了大家的心声,大家积极响应。多半年时间,群主,你和根林积极策划,反复征求大家意见,达成共识。在具体筹备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你,耀华,月肖小杨等兰州几位同学认真负责,把有关的各项工作做的扎扎实实。报到那天,你们一次次去车站迎接,吃住安排得非常周到。聚会活动更是精彩。使大家看到了母校的巨大变化,了解了经济系的发展,交流了我们毕业后个自的情况,聚会活动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之目地。尤其是亦兵凌云同学身体不太好,仍坚持参加活动,精神可佳!其他有各种原因未能到兰的同学密切关注微信群,积极投入聚会活动。去兰与不去兰的同学形成互动,使聚会活动有声有色。聚会使同学们的心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情更切意更浓。在音乐相册制作上,彩琴,凤英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为大家留下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在此,我们非常感谢经济学院的领导对我们聚会的重视支持和盛情接待!欢迎学院领导来郑州做客!祝愿老同学们万事如意吉祥,全家幸福安康!期待老同学们郑州会聚!
李根林感怀:“同学情”像酒,越长越醇香!
兰州大学经济系70届同学聚会,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酝酿和筹备,终于在今日实现了!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而如今,我们不仅为人父,为人母,而且当上爷爷、奶奶,却在古稀之年,不远千里,在母校兰州相会,让我们好好珍惜和享受同学相聚的欢乐时光吧!
宁夏的居鸿昌来了,西安的高存德、崔玲来了,河南的孙福臻、李根林来了,青海的刘程鹏来了……你看同学们搂着肩膀,说着过往;欢声笑语,格外芬芳!
也有自己很想参加,但身不由己又来不了,或照看孙子,或身体欠佳,真是各家都有自己的难处啊!
尽管如此,仍然要衷心感谢老居创建的微信同学群及他对聚会的坚持,更要感谢东道主兰州的潘留栓、范月肖、冯亦兵、胡耀华、杨泽荣、凌云等同学的操心和付出!
心近地不远,同学老更亲!为什么会老更亲?我认为原因有四条:
一个网友说,现在都想同学?因为大家都老了。为什么老了以后想同学?因为这些年经济发展了,人心浮躁了,真情少了,同学情就越显珍贵了!这话讲得有一定道理。
我的高中同学也曾对这一话题进行过深入讨论,普遍认为拥有“对青春共同美好的记忆”,才会使“老同学”这个称呼像酒一样,时间越久,越加醇香!
耀华对同学老来亲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说,在人生的各种关系中,同学关系是最值得我们怀念和保持的,因为毕业后天各一方,它没有利害考虑和盘算矣,惟其如此,才那样纯洁和珍贵。此话讲得很深刻!
同学情越老越醇香,还有第四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学生时代我们还年轻,不太懂事;而现在历经沧桑,成熟、慧智、温馨、从容,知道了友情的珍贵,最美不过夕阳红嘛!
高存德同学吟诗说,
昔年别离后,
古稀才相逢。
星散七省市,
群聚母校中。
握手驚白首,
报名忆青葱。
深情说往事,
浅酌举酒盅。
匆匆两三日,
明朝各西东。
互道多珍重,
期颐做寿翁。
祝福同学们之间的友情地久天长!
(八)让微信同学群办得更活泼些!崔玲在"兰州大学经济系70届同学群”发了两张生活照片,由此与其展开对话,现实录如下。
李根林:崔玲同学,看上去四人的身体还不错嘛!那是你家的老杨吗,也蛮有精神!
崔玲:是老杨,老居夫妇来陕参加中学同学聚会,今日下午回蒲城,昨曰一齐吃饭,高存德因飞机晚点昨下午才回西安,今日中午存德宴请。
李根林:崔玲同学热情好客,前几年与老伴随团西北四省游,在西安受到热情款待,至今难忘!
王新康也经常念叨你在西安的款待!
崔玲:这是应该的,咱们这个年龄,能見见面,吃吨饭,机会也不是很多了,应该倍加珍惜。
李根林:崔玲,我又仔细放大你和老居的图像,还都年轻,不像70岁的人,望继续加油!
已将所发的第二张图片收入QQ“兰州大学经70届同学相册”,既能永久存放,手机调阅也方便!
崔玲:谢谢了!
李根林:崔玲看似发了两张生活图片,实际上是在微信同学圈内的一次新闻报道,透露了许多重要信息。由此联想,要把同学群办得再生动些,活泼些,吸引眼球些,除了转发重要信息外,还要多发一些近期发生的、与我们老同学有关联的人和事。这一建议不一定正确,仅供大家参考。
(九)网友热议“兰大经70届聚会相册”劝宝:根林,拙作集入你的相册,是对我的抬举与鼓励,诚慌诚恐,不胜汗颜。根林:劝宝的思想深刻,文笔很棒,无愧教授的称号!劝宝:根林,过奖了。我这个“教授”,人称贾教授,实乃“假”教授也。但在高校学术腐败官场化严重人才机制逆淘汰的背景下,比起许多捷足先登的学官与学术新贵来,也用不着过于自惭形秽,所以就冒然允诺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明显感到,经过几十年人生磨砺,你及许多同学在思想境界学识处事方面,都达到一个新高度,值得我学习。根林:劝宝,干新闻当记者,最重要的是善于发现,这一点我下了功夫,有进步但还不够。与政治家比,缺少胸怀和胆识;与专家教授比,一知半解缺深度,一句话:记者是万斤油,啥都知道啥都不深入!劝宝:根林太自谦了。你确值得我学习。存德天华的五律与七律,工整平实,通晓畅达,不错!黎天华:
2017年6月原兰大经70届部分同学返兰聚会留有珍贵相册
天热坐客厅
忽问叮咛声
极速开机看
悉数是故人
旧颜依旧在
白发系新生
我亦为此乐
多谢制作人杨泽荣:我们太幸福了!有这么多多才多艺的高手,制作出图文并茂的相册。太谢谢你们了。赞!赞!赞!潘留栓:嗨,这几天差点把我们憋死了!自18号下午发过送福臻夫妇的微信后,兰大校园网线路因施工被"全面摧毁" 达数日,下午6点逐渐恢复。我只会靠校园网入群,一离开校园网我就不会了。谢谢鸿昌、程鹏丶根林等同学的关心和惦念,谢谢啦!
几天未上网,竞然有数百条信息,一时详细看不过来,大体浏览了一下,内容太丰富多彩了,
一是要向姬风英同学点个大赞,高人高手,竟然让没有来兰的同学与大家一起合影,居然看不出破绽。因此向风英同学表示感谢!
二是鸿昌与彩琴做的音乐相册十分精彩,生动活泼,真实反映了聚会的全过程,可算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根林制作的音乐相册同样珍贵,图文并茂,真实亲切,全面反映了这次聚会的全过程,算是又一份珍贵资料。
可喜可贺的是杨瑞兰入群回到家,范月肖、潘留栓对瑞兰回家表示最热烈的欢迎。遗憾的是未能赶上这次回母校聚会,不过风英同学已弥补了这个缺憾。祝瑞兰及家人生活快乐、身体健康!
最后想说,耀华对工作太认真负责,追求完美,他见咱们送院里那只鼎的底座落款不理想,让女儿与人家反复沟通说明,商家终于重新制作了一个底座,已于昨天寄到院里,今天上午我已拍照,等会我公佈到群里,请大家过目。在这里再次向耀华及女儿表示谢谢。
鸿昌问的学校塑像名称,说是叫放飞梦想,我看啥也不是,那地方就叫喷泉。福臻、根林到家后发的微信我没法及时回,这儿一并回了。
祝大家身体健康。尚月波:聚会人数虽然不多,但氛围很浓,特别是黎天华撰写《兰大求学赋》这首诗有可读性,反映了这一代学生的人生历程,读后自己好像也回到了那个难己忘怀的特殊岁月。李根林:这是安阳“百岁梦”健友尚月波女士对音乐相册《同学之歌》的读后感!可见,将天华的大作放头条是正确的!我当过记者,当过编辑,不是自夸,好文章都不会躲过我的眼睛!黎天华:根林,我都看到了,过奖了。如果其他系的同学都能读懂,我也就心安了。这也多亏了几个伯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皇华 ,写评论者不是兰大的,比我们低两届的高中校友。天华:那这就不好理解了。一般来说,对一段具体生活的描写,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不大容易引起共鸣的。根林:只差两岁!李根林:一位张姓网友则对我们的微信聊天相册予以了极高评价。他说,以上长文已读过,很好!通篇都写得生动有趣,你们同学之间互相沟通议论、交换意见、高谈阔论,好不热闹啊!另一位叫张志强的高中同学这样写道:同学之情,陈酒浓香。五湖相聚,难表衷肠。忆旧怀新,当年儿郎。光阴似箭,转眼老丈。暮年童心,心宽体胖。同学相聚,身体健康。五湖四诲,欢聚一堂。
祝根林还有一位叫郑福林的网友在观看了史彩琴首发的兰大聚会相册后,也发出感叹:根林和张老师兰州.西安之行,是快乐之旅,幸福之旅!是一次很有意义的难忘之旅!祝福你们幸福常青!
所以随后我制作《同学之歌》时,将其改变为结束语!我新疆工作时的同事、福建电视台名牌主持人陈月女士称赞:美篇制作得很好。文章诗篇更精彩。点赞!陈月女士的“文章诗篇更精彩”的评价,说得精准到位!应该感谢老同学黎天华、高存德、贾劝宝、杨泽荣等同学的诗篇!正是因为你们的大作,使兰大经70届的同学聚会,有了诗情画意般的美丽!黎天华:没想到,没想到,原来也没有哗众取宠的打算,只是把想要说的话说出来就行了。想不到还有这样的效果。根林:天华,你这次未能赴兰参加聚会,大家颇有议论。但能写出佳作,也算是将功补过吧!天华:我在校是个不起眼的人物,毕业后也没有什么地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就是了,能够得到大家的背后议论,也算知足了,谢谢大家。相信后会有期。存德:我没听到有谁议论什么。天华:存德,根林说的议论我相信也不是什么负面的,不外乎就是感到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个遗憾呗。根林:天华理解得对头,是善意的议论,议论二字应加引号!存德:我对议论的理解也别无他意,只是说到天华很想来,又顾及身体怕出麻烦没能来,仅此而已。根林:是的,都是好意,都是为兰州成功的同学聚会而高兴!不容易啊,仅仅年余的微信沟通及3天的见面,同学情就升华到如此水平!存德:根林在促成聚会上推力多多,功不可没。根林:同学聚会的成功,是大家齐心合力的结果!特别应指出的是,居鸿昌、潘留栓、高存德三位同学大功突显。老居是群主,唯一在职的现任领导;留栓是六位东道主的杰出代表;存德曾是位高权重的"高官",能参加同学聚会,实属不易,影响“巨大”。存德同学还千里迢迢,亲自开车拉来小米、大枣、茶业等礼品,让同学们深受感动!存德老同学在这次母校之旅中,表现的确很好,他的诚意和努力,相信都会感受到!谢谢老居,谢谢留栓,谢谢存德,谢谢所有关心、支持这次聚会的老同学!()
  根林:刚才我在电脑上下载并观看了凤英同学制作的正用于电脑上观看的相册,总的印象很好!1,整体上看,设计很美;2,相片清晰度高;3,比较全面,并增有新内容。
有电脑和电子信箱者,最好下载看看,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到目前兰州同学聚会相册就有了3个版本,应该说无论哪个版本,都各俱特色,这对我们多角度、全方位了解聚会活动,多多少少都会有所裨益。()
(十)传新康近照
引新一轮热议根林:今天()上午见到王新康,报告了聚会的简要情况。同时,给他拍照了几张相片,现与同学们分享,并供凤英制作“大合影”时参考!文典:新康挺精神,看样子身体也不错!黎天华:看到新康从根林手中接过从兰州捎过来的文化衫并把它贴在胸前拍照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他的复杂心情,我的眼泪差不多都要掉下来了。这一刻他可能为同学们能参加聚会而高兴,也可能为同学们没有忘记他而激动不已。是的,无论怎么想都是可以的。当我拿到它时,也有无数的遐想。当我把它翻来复去看时,想探求它的含义,以便为穿上它时有一种自豪感,而不想稀里糊涂地象时下一些年轻人那样,穿着满身写有洋文的t恤而不知其正为人家做免费广告。从那一刻起,我又将成为一个兰大人了。百年兰大,自豪吧。冯亦兵:看到新康同学手持兰大丅雪衫的照片,很是感慨!作为兰大学子,不管我们走了怎样一个不同的人生,一旦提起母校,感情还是单纯、热烈、真诚的!大学五年岁月不算短,新康和我们一样,都有许多值得追忆和庆贺的欢乐事、交往情!祝新康同学精神愉快,身体健康!建勋:根林这是我的邮箱,请将聚会的资料发给我。问候新康好,他很键康。泽荣:看了凤英制作的相册,很美。赞一个!又看了徽信群中把王新康、李翠英近照加上了,真快。又赞一个!程鹏:见到新康的近照,好高兴!几十年未见了,今见近照在校时的往事又像是昨天刚出现过的一样。同学情深,愿下次相聚能相见!存德:在微信上看到姬凤英同学不止技高一筹的把班上因各种可以理解的原因,把没有参加聚会同学的近照和去兰州参加聚会同学的照片,合成在一起,除自愧弗如外,更觉得现在尽管都年过古稀,天各一方,但同学们之间的情谊不因岁月流逝而淡漠,反倒弥见親近,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也是十分难得的胸怀,可赞可贺:
人生如梦亦如烟,
同学半个世纪前。
五载光阴虚度过,
一场文革误华年。
分襟星散七省市,
握手聚会黄河边。
谈天说地忆旧事,
共乐融融微信圈。请斧正。祝各位晚安!留栓:凤英制作的经七O全家福更加齐全,太好了!劝宝:添了王新康李翠英,这二位在96年西安聚会时有幸见面。20年过去了,风采亦旧。衷心祝福二位晚年幸福。
(十一)班主任魏世恩与同学聊天录
魏世思:兰大经济系70届诸位同学,近闻同学们于6月中旬在母校团聚,李根林、姬凤英等编制的兰大七零届微信聊天会展、幻灯相册等,至感愉悦!现谨表示诚挚的问好和良好的祝愿!我于1965年秋开始在你们班任辅导员,前后虽然仅数月,但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你们励志求进的意志和淳朴无华的初心,反映了年轻一代的精神状态。
1959年江隆基来到兰大任校长,受到大家热烈欢迎和衷心爱戴。他深入群众调查,指出学校要在党的领导下以教学为中心。逐渐恢复了教学秩序。到1965年冬,你们入学时间不长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我们建立才几个月的友谊被撕断了。
这场大灾难后,学校比较平静。我利用空余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先后自编两本校内用的农业经济教材,并兼教"经济政策"、"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原著"、"区域经济学"等课程。
1983年8月,胡耀邦发表了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学校成立了"西北开发综合研究所",我调到该所专职搞科研。参加过"西北地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课题,经过三年在集体努力下,完成了任务,并通过了高规格的验收。从1984年至1989年秋,是我工作最紧张,收获也较大的几年。1989年冬,我调回福州工作。
时光如箭,诸位均已迈入老龄的行列,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再见!
杨泽荣、凌云:魏老师虽然只有不到一年的相处,但你热心关爱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结下的师生情谊深深铭刻在我们心中,每当想起都感到欣慰,并也牵掛着你和其他老师。望你多多保重身体,祝全家身心健康!
姬凤英:谢谢魏老师!您看到我们班同学聚会的相册,就会想起47年前的我们是什么样。逝水流年,现在我们也是70开外的老年人了,但您永远是我们的尊师。祝愿您健康长寿!
李根林:魏老师,仔细看了你的帖子,知道了你的大致经历。在校时受到你的教育,如今仍这么关心你的学生,非常高兴,万分感动!衷心祝您健康、长寿及全家幸福!
杨瑞兰:@魏老 魏老师:您好!在校时您对我们的教诲和关心仍历历在目,终生难忘。谢谢您!望您健康快乐,幸福永远!
李根林:魏老師,这些在福州相聚时的照片,曾在群内发过,恐您未看到,挑几张再发一次!
崔玲:魏老师您好:您的儒雅与善良给我留下了终生不灭的深刻印象,至今我清楚记得入校第一次見面,您自我介绍说:我叫魏世恩,世界的世、周恩来的恩,往事历历在目,祝您健康长寿、好人一生平安!
李根林:是的,这一情景也深深留在我的脑海里!
冯亦兵:很高兴看到魏老师身体很好,又十分关心同学们的聚会,很是感动!我是冯亦兵,因身体不太好,所以在微信群里没有其他同学那样活跃,但作为学生,对老师还是很怀念的,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这里再一次祝福魏老师!
高存德:魏老师,因我人在旅途,刚刚看到你的微信,祝你健康長寿。
刘程鹏:魏老师,我是刘程鹏。我们入校后你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对从农村来到城市,又第一次走进大学的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和善,亲切,平易近人,使我不太平静的心一下平静下来。这是我终生难忘!祝福老师,再一次感谢老师!
潘留栓、范月肖:魏老师,张老师,您二老近来身体可好、生活愉快?看到魏老师下午发的微信帖子,感慨万分。您担任我们的班主任虽然因文革被"中断"了,但在我们心目中,您始终是我们大学五年的班主任。您平易近人,对人态度和谒,关心备至,堪称为人楷模,尤其是我们回到兰大工作以后,您仍然关心、爱护、培养我们。魏老师在帖中提到的《西北地区科技开发战略研究》项目,我被魏老师选中有幸参加,前后有两年之久。这是我回兰大后参加的第一个较大科研项目,魏老师亲自指点,耐心指导,全程让我们参与其中,曾去西安研讨,费(孝通)老来兰州指导工作,也把我们推到一线进行汇报,有意识锻炼我们,终于在魏老师的带领下圆满完成了任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至今难以忘怀。在与魏老师共事的多年中,深刻体会到良师益友的内涵。后来魏老师虽然离开兰大回福州工作,但仍不忘记关心我们。有一年来兰州,不顾年龄大,与张老师一起到我们家看望我们的小孙子。每当想起这些和那些情节,确实让人激动不已,在这里,我们向魏老师和张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六月中旬经七0同学回母校聚会,由鸿昌、根林发起,我和月肖担当联系人。其间我给鸿昌说过,说您年龄大了不一定能来兰州,但要给您通报一下,鸿昌说已经通报过了,并祝我们聚会成功。在此,还得再一次谢谢您。
魏老师下午发的帖子,我刚刚看到,想起了往事,随手写了点。祝魏老师、张老师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贾劝宝:祝福魏老师安康长寿!
  (十二) “半称心”是人生常态
根林:@锐 ,所谓“半称心”的生活,就是告诫老年人欲望不要太高,凡事量力而行,这种知足的心态,自然会感到快乐和幸福!
当然,对年轻人则另当别论,还是要强调勇于进取!
天华:“半称心”很好,其实,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半称心或不称心,从来就没有全称心过,这样的日不是很好吗?
劝宝: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古事难全。
上帝是最公平的。他给你关了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 ,焉知匪福。上述三句话,就是对人生际遇的最具哲理的概括。所以,窃以为,半称心,就是人生常态,而全称心,只不过是个五光十色的肥皂泡而已。
建文:别说我们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到了共产主义,也不一定会达到人人称心。拿理想中的共产主义标准衡量现今社会,谁的心里都不会满意。既然当下世界还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国家,也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半称心’自然而然也就成了一种看似消极却也明白的处世态度。至于这种态度会让某些人变得消极,那是人的问题。
海霞:很有哲理,受益匪浅。本来窝了一肚子火?顿时消了一半。
附瑞兰转帖:
说人老了,就得过"半称心"的生活!
在杭州灵隐寺中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副对联语言朴素直白,却含有深刻的哲理。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希望万事如意。其实,这只不过是人们的美好祝福,反而那些凡事只求“半称心”的人,更容易求得幸福和快乐。如果事事都求完美,都要求称心如意,那只能使自己陷入痛苦与无奈之中。因此,这种“半称心”的生活,这种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自然舒适的生活态度,也被林语堂先生称为“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食半美味一大碗菜摆在面前可能会觉得没了胃口,但是精致的一点点菜,却总是格外诱人。中老年朋友在饮食上也要学会“食半”,这样不仅有利于健康,而且能更好地发现食物的美味之处,更认真去品尝美食在嘴里那一瞬间的色香味。当然,我们也不要节衣缩食,趁着身体好、身材好、胃口好的时候,吃点好吃的,吃点对健康有益的。动半健康人老了仍需要适度运动,散步、跳舞、打太极拳等,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但是,运动也不能过量,不能过满。保持健康不是花冤枉钱买杂七杂八的保健品、药品吃;而是要适度运动、均衡饮食、养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话半动听说话留有余地,做事掌握分寸,把握一个“度”,不顾此失彼,不剑走偏锋。少说,反而能展现你的大度和宽容,历练和得体。特别是对于子女的事,我们不仅要少说,还要开导着说。这样,才能让子女对你有好感,愿意接受你的建议。老了以后,我们说话要适度,这样才能避免无谓的不良后果,也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新老人。心半快乐凡事只求半称心,因为上苍不会让所有的幸福和快乐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杨绛说:“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获得了金钱未必能拥有快乐;拥有快乐又未必能享受到健康,即便是拥有健康,也未必一切如愿以偿。”这段话恰恰是对“半称心”的概括和总结,富含人生哲理。世事没有十全十美,坚持完美只会令自己不快乐。有一点点遗憾、有一点点缺陷,也是另一种美,不是吗?其实,“半称心”才是一种完美的人生境界。凡事只求“半称心”,尤其是对于中老年朋友,更应该把琐事看淡、眼界放远、心平气和地追求“半称心”的生活。追求“半称心”的生活,不是无奈和消极,而是一种豁达和智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文说得最好的外国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