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多症痊愈后有多久潜夫期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什么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什么病?
健康咨询描述:
孩子4岁刚开始低烧37-37.5度持续5天,后来又是高烧38-39.5,第二天带孩子去医院就诊。检查是颈部右侧淋巴肿大,第二次又去医院检查,医院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要求住院治疗,因为当日没有床位,在门诊静脉输液,回家后发烧症状消失。次日又因孩子发烧住院,结果是,胸片未见肝脾肿大,病毒五项均正常,无结核病、血沉快,心肌酶略高,C-反应蛋白增高到75,EB病毒PCR定量成阴性。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什么病?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于医生爱心医生
帮助网友:18称赞:2
&&&&&&你好,如果你确定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那是不严重的,这个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具有自限性,通常是小孩子得的比较多,成人一般病情较轻,主要表现就是发热,全身淋巴结肿大,血常规检查异淋超过10%是确诊指标。这个病一般不严重,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具有自限性,只要没有并发症不进行治疗病程也不会超过3周的。知道肯定有传染,所以发病期间应注意呼吸道隔离,病人带口罩,鼻咽分泌物消毒处理。没什么特殊药物,不治疗也会好,所以一般是对症处理,主要是卧床休息,多饮水(因为高热容易脱水),补充维生素C,高热可以用退烧药,咽痛用含片,另外抗病毒药也可以使用如阿昔洛韦滴注,如果抗生素无效,若出现继发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可应用阿昔洛韦或EB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建议到正规医院注射丙球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黄医生主任医师
帮助网友:414称赞: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本病多见于学龄前与学龄儿童,主要由飞沫与唾液经呼吸道传播,其次经密切接触传播。6岁以下患儿表现为轻症或隐性感染,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病程2~3周,常有自限性,预后良好。本病的潜伏期不定,多为10天,儿童为4~15天,青年可达30天。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波动于39度左右,偶有40度者。指导意见:建议,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脾脏显著肿大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破裂。抗生素无效,若出现继发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可应用阿昔洛韦或EB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建议到正规医院注射丙球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信医生爱心医生
帮助网友:29称赞:1
&&&&&&问题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指导意见:仅约有10%患者在病程1-2周出现皮疹,呈多形性,以丘疹及斑丘疹常见。也可有荨麻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偶见出血性皮疹。多见于躯干部,1周消退。部分患儿是一种急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病程常具自限性。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周围血液单核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血清中可测得抗EB病毒的抗体等。在青年与成年发生的EB病毒原发性感染者,约有半数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指导意见:&&&&&&1.1本病的治疗为对症性,疾病大多能自愈;高热病人酌情补液;休克者给予补充血容量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出血者给予止血药物;脑水肿者给予甘露醇脱水;急性期特别是并发肝炎时应卧床休息。。&&&&&&1.2抗生素对本病无效,仅在咽部、扁桃体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加选用,一般以采用青霉素G为妥,疗程7~10天。若给予氨苄青霉素,约95%患者可出现皮疹,通常在给药后1周或停药后发生,可能与本病的免疫异常有关,故氨苄青霉素在本病中不宜使用;有认为甲硝唑及氯林可霉素对本病咽峡炎症可能有助,提示合并厌氧菌感染的可能,但氯林可霉素亦可导致皮疹。可有上眼睑浮肿。皮疹一般是不痒的。
&&&&&&以上是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什么病?”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郭医生爱心医生
帮助网友:434称赞:49
&&&&&&该病又简称为腺热,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加并出现异形淋巴细胞等为其特征.该病的诊断以典型的临床表现(发热,咽痛,肝脾及浅表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10%和嗜异形凝集试验阳性为依据,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多可作出临床诊断.辅助检查有:&&&&&&一,流行病学资料:注意当地的流行状况,周围有无类似患者,以便协助诊断.&&&&&&二,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颈部及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多形性皮疹,但本病的临床表现变异较大,散发的病例易误诊,诊断困难较大.
邢医生爱心医生
擅长: 康复、肿瘤、老年科、职业病、传染病
帮助网友:1737称赞:346
&&&&&&是一种急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病程常具自限性。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周围血液单核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血清中可测得抗EB病毒的抗体等。在青年与成年发生的EB病毒原发性感染者,约有半数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指导意见:&&&&&&1.1本病的治疗为对症性,疾病大多能自愈;高热病人酌情补液;休克者给予补充血容量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出血者给予止血药物;脑水肿者给予甘露醇脱水;急性期特别是并发肝炎时应卧床休息。。&&&&&&1.2抗生素对本病无效,仅在咽部、扁桃体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加选用,一般以采用青霉素G为妥,疗程7~10天。若给予氨苄青霉素,约95%患者可出现皮疹,通常在给药后1周或停药后发生,可能与本病的免疫异常有关,故氨苄青霉素在本病中不宜使用;有认为甲硝唑及氯林可霉素对本病咽峡炎症可能有助,提示合并厌氧菌感染的可能,但氯林可霉素亦可导致皮疹。
陈医生爱心医生
&&&&&&这个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具有自限性,通常是小孩子得的比较多,成人一般病情较轻,主要表现就是发热,全身淋巴结肿大,血常规检查异淋超过10%是确诊指标。这个病一般不严重,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具有自限性,只要没有并发症不进行治疗病程也不会超过3周的。知道肯定有传染,所以发病期间应注意呼吸道隔离,病人带口罩,鼻咽分泌物消毒处理。没什么特殊药物,不治疗也会好,所以一般是对症处理,主要是卧床休息,多饮水(因为高热容易脱水),补充维生素C,高热可以用退烧药,咽痛用含片,另外抗病毒药也可以使用如阿昔洛韦滴注,如果抗生素无效,若出现继发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可应用阿昔洛韦或EB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建议到正规医院注射丙球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张医生副主任医师
帮助网友:3076称赞:6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本病多见于学龄前与学龄儿童,主要由飞沫与唾液经呼吸道传播,其次经密切接触传播。6岁以下患儿表现为轻症或隐性感染,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病程2~3周,常有自限性,预后良好。本病的潜伏期不定,多为10天,儿童为4~15天,青年可达30天。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波动于39度左右,偶有40度者。指导意见:建议,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脾脏显著肿大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破裂。抗生素无效,若出现继发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可应用阿昔洛韦或EB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建议到正规医院注射丙球以增强机体抵抗力。谢谢
&&&&&&以上是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什么病?”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林医生爱心医生
帮助网友:430称赞:82
&&&&&&是一种急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病程常具自限性。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周围血液单核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血清中可测得抗EB病毒的抗体等。在青年与成年发生的EB病毒原发性感染者,约有半数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指导意见:治疗原则&&&&&&  1.1本病的治疗为对症性,疾病大多能自愈;高热病人酌情补液;休克者给予补充血容量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出血者给予止血药物;脑水肿者给予甘露醇脱水;急性期特别是并发肝炎时应卧床休息。 &&&&&&  1.2抗生素对本病无效,仅在咽部、扁桃体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加选用,一般以采用青霉素G为妥,疗程7~10天。若给予氨苄青霉素,约95%患者可出现皮疹,通常在给药后1周或停药后发生,可能与本病的免疫异常有关,故氨苄青霉素在本病中不宜使用;有认为甲硝唑及氯林可霉素对本病咽峡炎症可能有助,提示合并厌氧菌感染的可能,但氯林可霉素亦可导致皮疹。
全医生爱心医生
帮助网友:2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EBV)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潜伏期5~15天,一般为9~11天。起病急缓不一。约40%患者有前驱症状,历时4~5天,如乏力、头痛、纳差、恶心、稀便、畏寒等,本病的症状虽多样化,但大多数可出现较典型的症状。发热 高低不一,多在38~40℃之间。热型不定。热程自数日至数周,甚至数月。可伴有寒战和多汗。中毒症状多不严重。病程多为1~3周,少数可迁延数月。偶有复发,复发时病程短,病情轻。本病预后良好,病死率仅为1~2%,多系严重并发症所致。本病无特异性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患者大多能自愈。当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扁桃体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G、红霉素等抗生素,有人认为使用甲硝唑(灭滴灵)或氯林可霉素也有一定效果。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高热病人酌情补液。
屈医生爱心医生
帮助网友:276称赞:30
&&&&&&该病又简称为腺热,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加并出现异形淋巴细胞等为其特征.该病的诊断以典型的临床表现(发热,咽痛,肝脾及浅表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10%和嗜异形凝集试验阳性为依据,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多可作出临床诊断.辅助检查有:&&&&&&一,流行病学资料:注意当地的流行状况,周围有无类似患者,以便协助诊断.&&&&&&二,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颈部及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多形性皮疹,但本病的临床表现变异较大,散发的病例易误诊,诊断困难较大.&&&&&&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病初起时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发病后10~12天白细胞总数常有升高,第三周恢复正常2,骨髓象:缺乏诊断意义,但可除外其他疾病如血液病等.3,嗜异性凝集试验:4,EB病毒抗体测定:人体受EB病毒感染后,可以产生膜壳抗体,抗膜抗体,早期抗体,中和抗体等等,可通过测定这些抗体进行诊断.
疾病百科|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别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发否病,发否氏病,急性良性成淋巴细胞增多症,急性淋巴组织增生,特克综合征)
挂号科室:传染科
温馨提示: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一种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病程常具自限性。临床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实验室检查...
好发人群:本病好发于青少年,男比女多为3:2
是否医保:--
常见症状:淋巴结肿大、头痛、恶心与呕吐、咽痛、鼻塞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参考价格:16.1
参考价格:13
参考价格:5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1.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用于生殖器疱疹病毒感染初发...
参考价格:¥10
1.单纯冱疱疹病毒感染:用于生殖器疱疹病毒感染初...
参考价格:¥30
下载APP,免费快速问医生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宋小华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全网发布: 20:31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L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小儿时期常见。主要由EB病毒引起.特征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出现嗜异性凝集素及EB病毒特异性抗体,6岁以下幼儿常表现轻症,甚至隐性感染。
&&& 病因& 本病的病因为EB病毒,该病毒1964年由E、B等从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的细胞培养中首先发现,故命名为EB病毒。EB病毒属疱疹病毒群,是一种普遍感染人类的病毒、具有潜伏及转化的特性。EB病毒有双链DNA的基因组,成熟感染性颗粒直径约150~200nm.培养约需4~6周。1968年首次发现该病毒是引起LM的病原。后经血清流行病学研究得到证实。EB病毒为本病病原的依据有①此种病毒只能在淋巴细胞系统的细胞中生长增殖,②培养过程中该病毒能刺激淋巴细胞的增生:③急性期患儿周围血淋巴细胞可培养出EB病毒;④患者血清中具有高滴度的EB病毒特异抗体,井可长期存在;⑤无此特异抗体者对此病易感,而抗体阳性者则不发病。
在临床症状颇为相似的LM病例中,90%以上由EB病毒引起,而其他5~10%称之为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例则由巨细胞包涵体病毒(CMV)、鼠弓形虫、腺病毒、病毒、HIV病毒及第6型疱疹病毒(HHV-6)等所致
流行病学& 本病分布广泛、多散发,亦可呈小流行,经密切接触病人口腔唾液而传染。飞沫传播并不重要,输血及粪便亦为传染源之一。多见年长儿及少年,6岁以下可呈不显性感染。卫生状况较差的地区幼儿期感染较多见;反之,条件较佳地区则青少年期才多见。成年期血清抗体大多已阳性、EB病毒不仅可在患儿的唾液中发现,且20%的恢复期病儿及50%因抗体阳性而接受免疫治疗者的唾液中亦可能出现此病毒,故认为该病毒可在口腔内繁殖。本病自潜伏期至病后6个月或更久均可传播病原体;甚至只经血清学证实的恢复期病人中,仍有15 %可间断排出病毒。
&&& 曾有人提出传染途径的另一可能是垂直传播,因有报道一例死于本病的两周新生儿,在其淋巴结中发现EB病毒。
&&& 因传染大多由直接接触,故不必过多顾虑学校内飞沫传染,但家庭中的传染则较可能。本病并无实际可行的预防方法。
&&& 病理变化& 病毒进入口腔后,在咽部淋巴组织内繁殖复制,继而进入血流产生病毒血症,主要累及全身淋巴组织及具有淋巴细胞的组织与内脏。咽部上皮细胞、B细胞、T细胞及NK细胞均具EB病毒的受体)。但IM时主要感染B细胞(T细胞难于成为EB病毒长期潜伏存在的场所),继之引起T细胞的强烈反应,形成周围血中可见到的异常淋巴细胞,也就是活化的抑制性T细胞。本病主要病理组织学改变是淋巴组织的良性增生,并不化脓。肝、脾、心肌、肾、肾上腺、肺、中枢神经均可受累,表现为异常的淋巴细胞浸润。EB病毒不诱致细胞溶解,但可产生细胞变形,并引起形态及功能改变。
&&& 临床表现
&&& 1、潜伏期 在小儿潜伏期较短,约4 -15天,大多为10天,青年期较长可达30天。
&&& 2、发病 或急或缓,半数有前驱征,继之有发热及咽痛,全身不适、恶心、疲乏、出汗、呼吸急促、头痛、颈淋巴结肿大等。
&&& 3、典型症状 症状轻重不一,少年期常比幼年期重;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2岁以下者,肝、脾、淋巴结肿大及一般症状均可不显著。一般说典型症状可在发病一周后方完全出现。
(1)发热:绝大多数病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热型不定,一般波动在39℃左右,偶亦可高达40℃以上。发热维持约1周左右,时伴冷感或出汗、咽喉痛。发热虽高,中毒症状却较细菌性为轻。但幼儿多不发热或仅有低热;
(2)淋巴结肿大 每一病例均有。淋巴结急性肿大为本病的特征之一,肿大部位主要在双侧前后颈部(环绕胸锁乳突肌的上段),且后颈部常较前颈部先出现,两侧可不对较柔韧,无压痛、互不粘连。肿大淋巴结亦可出现于腋窝,肱骨内上髁和鼠族部,直径约3-4cm。有时可见于胸部纵隔,则应和结核、淋巴肿瘤作鉴别。肿大的淋巴结一般在数天、数周内逐渐缩小,但消退慢者,可达数月。
&&& (3)咽峡炎 80%以上患儿出现咽痛及咽峡炎症状。扁桃体充血、肿大,陷窝可见白色渗出物,偶可形成假膜,需与化脓性扁桃体炎、白喉鉴别。约1/3病儿前腭粘膜可出现丘疹及斑疹。
&&& (4)肝脾肿大 约有20%的病例可有肝肿大、肝区压痛,还可出现类似肝炎的症状,约10%出现黄疽,基本上不会转变为慢性肝病或肝硬化,但曾有报告伴发Reye'综合征者。在发病约l周多可触及脾脏1-3cm,伴轻压痛。但亦有在病程第2周脾脏急骤增大而引起左上腹胀满及触痛者,此时触诊应轻柔,避免局部受撞击,警惕脾破裂的危险,2 -3周后脾脏即渐次缩小。偶见报道有肝脾显著增大及黄疽的病例。
&&& (5)皮疹 皮疹的出现率低于10 % ,并无定型;常见的皮疹呈泛发性,多在病程第4-10天出现。可为猩红热样、麻疹样、水痘样或荨麻疹样斑丘疹。3 -7天即消退,消退后不脱屑,也不留色素。皮肤粘膜出血仅属偶见。由于无特异性疹型,对诊断并无大帮助。
&&& 综仁所述,本病的症状和体征是多种多样的,其出现率亦有较大差异。
&&& 并发症& 如其它急性全身性病毒感染一样,本病有多样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虽不高、但对顶后影响很大,兹综述如下:
&&& 1、血液系统 可有Goomb 's试验阳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出现于病程的1-2周,且大多可在一个月内停止发展。另可发生粒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增多、全血细胞减少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甚可引起D1C。
&&& 2、神经系统 0.37%-7.3 %患儿可出现此类合并症,症状差异很大,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格林-巴利综合征、视神经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等,其中尤以横贯性脊髓病为最严重,可突然出现双下肢瘫痪及尿潴留。虽神经系病变多能恢复,但也可发生后遗症或死亡。
&&& 3、消化系统 肝功不正常者一般不严重,主要是肝酶的改变。可有黄疸,乃由于溶血或肝炎所致。曾报告有肝坏死,也可有食道静脉曲张。
&&& 4、呼吸系统 偶可因扁桃体明显肿大及咽部淋巴组织增生引起呼吸和吞咽困难。也可并发胸膜炎或胸腔积液、等。
&&& 5、心脏 不常见,约1%-6%,心电图可见非特异性T波改变或轻度传导不正常。心肌炎和心包炎则少见。
&&& 6、眼部 可并发结合膜炎、视神经炎、视网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复视、偏盲、斜视、眼睑下垂等。
&&& 7、泌尿系统 血尿、蛋白尿、肾炎、肾病综合征以及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
&&& 8、其它 腮腺炎、辜丸炎、中耳炎等。
&&& 实验室检查
&&& 1. 血象 本病的第1周可出现末梢血白细胞减少或增多。典型血象改变是淋巴细胞总数增高,高于5.0x109/L,其中非典型性淋巴细胞增多达1.0x 109/L以上。白细胞总数只中度增加,见于病程第2周。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可占50%以上,且有10%以上为非典型性淋巴细胞。其异常细胞形态可分为泡沫型;不规则型和幼稚型三种,但实际在化验检查中难于区分,仔细加以区别对诊断的价值并不大。在幼儿中非典型性淋巴细胞增多现象较少见。由于非典型性淋巴细胞增多的同时CD4+细胞减少,致使CD4 + CD8’之2: 1正常比例下降。应注意的是,和本病同样的异常淋巴细胞形态亦可出现于巨细胞病毒感染、传染性肝炎、风疹等疾病中。由于本病感染并不抑制骨髓,故骨髓象缺乏诊断意义。除非在需要除外急性白血病时,否则不必进行骨髓穿刺。
&&& 2. 血清嗜异凝集反应 该方法于1932年由Paul和Bunnell初创。IM患者血液中含有凝集绵羊红细胞或马红细胞的抗体,即“嗜异性凝集素”,是一种IgM的嗜异性抗体。一般认为1: 40c 上即为阳性反应。1:80以上更具有价值。于起病5天后即可呈阳性反应。但有迟至病程4周后才显阳性。一般在疾病的第2-3周达高峰,可持续2-5月,亦有2周即消失者;由于嗜异抗体的出现与消.失的变化较大,当不典型时,应每周重复检查以比较其效价变化,对早期阴性者也可不致失去获得阳性的机会。但有10%病人则始终阴性。嗜异凝集试验阳性时,应作牛红细胞或豚鼠肾细胞吸附试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的嗜异凝集素可被牛红细胞所吸附,而不被豚鼠肾细胞吸附;而正常血清、血清病、白血病、霍奇金病及结核病等病人的嗜异凝集试验也可呈阳性,但均可被牛红细胞及豚鼠肾细胞吸附后转为阴性。且除血清病外其余的凝集反应滴定度一般都较低。近年Paul-Bunnell试验已逐渐被玻片凝集法所代替。该法只需2分钟,且其可靠率达96%-99%.应该注意的是不论Paul-Bunnell试验或玻璃片上的单点吸附试验,在学龄前儿童大多出现阴性,幸而该年龄组常有较高的EB病毒特异抗体可资诊断。
&&& 3.& EB病毒特异性抗体测定 感染EB病毒后,患者可产生多种抗体。主要有以下几种。EB病毒特异性抗体是诊断IM的可靠依据,对血清嗜异凝集反应阴性者则意义更大。EB病毒感染过程中各种特异抗体的移行变化
&&& (1) 抗衣壳抗原抗体(anti-VCA antihpdy ):又分IgM少及IgG两型,分别出现于本病的急性期及恢复期。IgM可维持4-8周,IgG可终生存在。
&&& (2)抗早期抗原抗体(anti-EA antibody):经荧光染色又分弥漫性(D)及限制性(R)两种。D多见于青少年,阳性率70%,维持约3-6月。R多见于小龄儿童,阳性率较低,在病后2周以上出现高峰,一般维持2月至3年。
&&& (3)抗核心抗原抗体(anti-EBNA antibody ):出现于发病后4-6周,阳性的效价亦较低,但可持续终生。如发现该抗体,则提示感染实际早已存在。
&&& 抗体测定方法日新月异,如间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单克隆法等。在IM急性期检测血清特异抗体,如EBNA-IgG阴性,以下的结果如出现一项或多项,即属本病急性感染的指征。①抗VCA-IgM抗体阳性,以后转阴;②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检测结果VCA-IgG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增高;③EA抗体一过性升高;④本病初期VGA-IgG抗体阳性,后期EBNA抗体转为阳性。但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或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患儿,仅凭EB病毒特异性抗体往往难于诊断本病。此外,特异性抗体的阳性标准应以不同地域及实验室所作EB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依据。
如嗜异凝集试验阳性及有较典型的临床征象,如有条件也应做病毒抗体测定。&&&
4.& EB病毒培养临床上极少应用,因阳性结果需时两周至两月,且技术上复杂、费用昂贵。培养取材自急性期病人的唾液或淋巴细胞。但应注意15%-20%的健康人口咽部亦携有EB病毒,且一些病毒可长期生存于恢复期病人的淋巴细胞内。反之,巨细胞病毒(CMV)极少存在于正常人咽部,故在鉴别诊断上一旦培养阳性则临床意义较大。
&&& 5. EB病毒DNA的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进行检测时,可发现患儿血清中含有高浓度EB病毒DIVA,提示存在病毒血症。
【诊断】当病儿同时出现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时,即应考虑本病。确诊依据为:①异常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10%以上;②血清嗜异凝集反应阳性;③特异血清学改变呈阳性:VCA-IgM及IgG抗体效价增高;EBIVA-LgG阴性。④目前CD4':CD8比值下降也被视为本病的重要诊断依据。⑤如能证实外周血中CD8 * HLA-DR+ ,CD8* CD45RO'淋巴细胞增多,则有助诊断。也可参考以下诊断标准:&&&&&&&&&&&
小儿IM的诊断标准
1)临床症状:至少3项以上阳性
& ②咽炎、扁桃体炎
& ③颈部淋巴结肿大(1cm以上)
& ④肝脏肿大(4岁以下:2cm以上
& ⑤脾脏肿大(可触及)
2)血象检查
& ①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占50%以上或淋巴总数高于5. 0 x 109/L
& ②异形淋巴细胞达10%以上或总数高于1. 0 x 109/L
3)EB病毒坑体检查:急性期EBNA抗体阴性;以下1项为& 阳性
& ①VCA-IgM抗体初期为阳性,以后转阴
& ②双份血清VCA-IgM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
③EA抗体一过性升高
④VCA_IgG抗体初期阳性;EBNA抗体后期阳转
&&& 【鉴别诊断】本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须与相似疾病做鉴别。诊断困难仅见于:①发病早期;②轻症及幼儿;⑤主要症状及体征过多或特少时;④早期出现严重并发症;⑤缺乏血液学或血清学的证明时。
&&& 如临床表现典型而血清嗜异凝集反应为阴性,特别是EB病毒特异性抗体也呈阴性,则应重视与巨细胞病毒、鼠弓形体及肝炎病毒等所致的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鉴别。此外,约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例咽部培养为A族B溶血性链球菌。如按链球菌咽峡炎治疗48-72小时后,症状仍无改善即应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之可能。有肺炎者应明确病原。出现黄疸、肝大、转氨酶升高时,应与病毒性肝炎鉴别。有神经系统症状时应注意与其它病毒性脑炎、脊髓炎鉴别。有淋巴结、肝脾增大时应与白血病、结核病、霍奇金病鉴别。淋巴细胞显著增高时,应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登革热等鉴别。仅必要时方需做骨髓像检杳以排除白血病。极少数病例需进行淋巴结活检以排除淋巴瘤或霍奇金病。
&&& 预后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如无并发症预后大多良好,病程约1-2周。但亦可反复,少数患者恢复缓慢,如低热、淋巴结肿、乏力等,可达数周甚至数月之久。在IM之后,偶可有一段时间的持续性疲劳,但并未明确这与EB病毒引起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有关。
&&& 本病病死率仅1%=2 %,因并发中枢或周围神经麻痹引起呼吸衰竭所致;其它少数死于并发脾破裂、脑膜炎、心肌炎、肝炎和播散性淋巴增生性疾病。本病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恶性病不同,不会转化为琳巴瘤。
&&& 本病发生在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者则可迅速死亡。近年国外对家族性本病感染屡有报道,称性连淋巴增生综合征,其三大特点为:①致死性或严重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②后天获得性低球蛋白血症;③恶性淋巴瘤。被感染男性幼儿70%以上死亡,生存的患儿中40%发展为淋巴增生性疾病,所有生存者均遗有免疫方面的受累.
&&& 治疗 本病无特效治疗,以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
&&&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脾脏显著增大时尤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破裂。抗生素对本病无效,只用于伴发细菌感染时。如咽拭培养出现A组B链球菌,可使用青霉素G或红霉素。应用氨基苄青霉素发生皮疹者可达95 %,通常在用药1周后出现,可能和本病的免疫异常有关,故宜忌用,但青霉素G则无此并发症。盐水漱口常可改善咽炎引起的疼痛及不适。
&&& 2. 抗病毒治疗 目前使用无环鸟曹(阿昔洛韦,acyc)nvir)来治疗一些疱疹病。据认为该药具有在病毒裂解期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合
成,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及减少病毒从病人口腔部排出,但对改善症状和缩短病程无明显作用。有报道采用人白细胞干扰素,每日100万U,肌肉注射,连用5天;辅以维生素B及E口服及对症治疗,可缓解症状,缩短疗程,如早期给药效果更好。
&&& 3. 对症治疗 可对症使用退热止痛、镇静、止咳及保肝等措施。阿司匹林常用于头痛、咽痛及控制发热。对严重病例如持续高热、伴有咽喉部梗阻或脾脏肿痛症状者宜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约3-7天,可减轻症状。并发心肌炎、严重肝炎、溶血性贫血或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有出血时,激素应用可延至2周。剂量为1mg/kg/d,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60mg,第二周逐渐减量而停用。但对一般病例,激素并非必要。因有免疫抑制作用,激素的使用必须慎重,国外已有应用激素并发神经系统肿瘤及败血症的个例报告:由于成人血液内大多含有对该病的特异抗体,有人曾建议对重症患儿可试输成人新鲜血浆。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传染性...”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23:20
宋小华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宋小华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宋小华大夫提问
宋小华的咨询范围:
小儿血管瘤的综合治疗、小儿心律失常及先天性心脏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核细胞增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