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伦的书细讲肺的功能

罗大伦《这就是中医》张锡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罗大伦《这就是中医》张锡纯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杏林医话汇编
罗大伦:我的健康 别具一格(中)(转载)
网友互动2(1)鸡塞远问: 咨询一下罗老师、杏虎老师以及坛内各位中医大夫,小儿抽动秽语症中医治疗方法是不是平肝熄风啊? 我儿子四岁,两月前开始挤眼睛,喉咙里伴有吭吭声,经过一个月的中医治疗,现在只在吃东西时有上述症状。但是吃了一个月中药啦,也不能完全治好,真急死人啊!想另找大夫治疗!如果是您治疗此病的话大约需多长时间啊?这个病难治吗?治好后还会复发吗?急盼回复!&罗大伦答:这个病通常的治疗方法是平肝熄风,但是还要注意孩子是否有食积,因为只是在吃饭的时候犯病,我分析可能和食积有关系。有的患儿也没有用平肝熄风的药物,只是消食导滞,结果这个病也好了。我想你儿子前面的治疗是有效的,因为现在只是在吃东西时犯病了,是否可以再增加一些消食导滞的药物,你和当地的医生商量一下。 中医有句话叫“土虚则木摇”,钱乙治疗皇子的抽风,大家都觉得该熄风,但是钱乙用的就是调脾的方法,使用黄土汤,一下就给治好了。你可以参考一下。这里有可能是“土实”吧。 偶然一刀问: 罗老师你好,看你的帖子已经很久了,和其他人看后的感想一样,这里就不啰唆了,请教两个问题: 1.本人今年29岁,看了罗老师讲六味地黄丸的部分,临床症状与我的症状一致,就每日坚持服用,至今有半月了。症状明显减轻,腰不酸了,疲劳感没有了,以前每到了中午下午就很困乏,无精打采,现在也基本消失了。罗老师提到肾虚有阴虚和阳虚之分,其症状可能会一样,我就搞不太清楚了,目前还存在右眼皮时常发胀,欲跳不跳的样子,偶尔跳两下,右肩膀肌肉会不自禁地一松一紧,小便自感正常,大便多数时间不太成型,颜色大部分是黑色(不知是否服用六味地黄丸的原因)。另外,还有早泄,自己分析多半是肾虚导致的,时间很久了,大概有两年了,*不频繁(约一月一次),自己买了锁阳固精丸,同六味地黄丸一起服用,也不知对不对症,若对症的话,需服用多久才会见效?麻烦罗老师给分析分析。我现在这个样子,不知道用不用补气血? 2.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傻,但我还是想问问。周围的朋友、亲人、同事身体不适或生病时都会头疼,可打我记事起就从来没有头疼过,也不知道头疼是什么感觉,不知这是否正常,会不会有什么病潜伏在体内? 罗大伦答: 偶然一刀朋友,我不知道你现在的情况,只能推测一下。中医认为人体的右侧属气,左侧属血,有的时候有病要考虑到这些方面。还有右侧有病有时要考虑肾阳,左侧要考虑肾阴,所以建议你找个当地的医师,判断一下现在自己是不是肾阳有些虚,或者其他原因?你服用过六味地黄丸,补足了肾阴,此时补肾阳是很容易的,中医认为阴中生阳,只要稍微一补就可以了,不要让医师开汤剂,中成药就可以解决问题。 没有头痛当然好了,不要管它。 郊外人家问: 有问题求高人解答。 我儿子十岁,前天傍晚突然说不舒服,头痛、腹痛、想呕、喉咙发热且浑身无力。我用肛表给他量体温,发烧到了39℃,就马上给他喂了双黄连和小柴胡。睡前再量已退到38?郾5℃了。但半夜孩子体温又升高了,我只好又给他喂了护彤退烧。结果,没想到,孩子的高烧总是反反复复,吃了药烧就退一点,药效一过体温就上升。已经折腾两天了,孩子还是没好。事实上,我儿子经常这样发烧。最伤脑筋的是每次发烧后咳嗽总是久久不愈。 我想请教罗老师,我儿子的病到底怎么回事?应该怎么治? 罗大伦答: 郊外人家你好,给你发送了短消息,请查收,我留下了通讯方式,孩子有问题可以联系我。郊外人家问: 非常感激罗老师!其实我在这之前就孩子的问题已经几次给您发了邮件,而您每次都不厌其烦地一一给我解答,最后明确诊断我孩子的毛病就是简单的鼻炎和咽炎。我现在一直是按您说的简单之极的近乎食疗的方法在调理孩子的身体,而且已经初见成效了。但是我看到很多网友给您的邮件和留言,让您把主要精力放在写作这本书上,以扩大中医的影响,更快更好地帮助更多的人,所以我才没有再发邮件打扰您。 没有更多的言语表达我此时感激的心情!我只觉得您就跟您笔下的医生一样,大仁大德!叩谢! 帖慕真问: 郊外人家,可否说一下罗大夫告诉您是如何用食疗调理孩子身体的?没请教罗大夫,是因为他比较忙,又要在北京电视台主编《养生堂》,还要发帖子、出书。当然,您可能也很忙,但大家都很想知道过程,呵呵,所以还是麻烦您了,俺先替大家伙儿谢谢您了。 郊外人家问: 朋友你好!其实我是准备过一段时间在这个帖子里说说我儿子治病的经过,这也应该是一个典型的个案吧,但愿对那些因为孩子生病而经常夜不能寐的家长们有所启发。 说起儿子治病的经历,真是满腹的心酸,不愿回首。儿子从小体弱,经常生病,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大病,就是容易感冒、发烧,然后就是咳嗽久久不愈。为了治这个咳嗽,我是到处求医问药,最后医生诊断为“咳嗽变异型哮喘”。实际上我儿子并不喘,但西医认为久治不愈的咳嗽都是哮喘,因此医生建议给喷上激素。儿子5岁开始喷激素,一直用了两年,效果挺好,后来病好像好多了就停用了。但到了8岁那年,经久不愈的咳嗽又开始了,没有办法,又开始上激素,但这一回上了激素好像也没用,这两年儿子经常剧烈咳嗽,而且还患上了鼻炎。今年上半年,本地最好的医院里专治儿童呼吸道疾病的专家给儿子用上了最先进的嘴吸的激素,效果也并不好,反正儿子一受凉就大咳。这个专家最后说还要用两年的激素才能看出效果。我一听就晕了,事实证明这个激素对我儿子没有什么效果,还要用两年,激素用多了对身体肯定有副作用,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但是当时也想不出什么办法,也只能听专家的了。喷激素的同时,专家还给他开了一种预防、治疗鼻炎和哮喘的药叫“顺尔宁”,还开了治过敏性哮喘的“氯雷他定”,反正这些药吃了也没有什么明显的作用,也没有见到好转的迹象,还是每天都要咳,好像断不了根似的,而且只要一变天就会大咳。儿子的脸色一天天地暗了下来,白灰白灰的,人也渐渐瘦了下来。顺便说一说,儿子原本是个壮壮的小子,脸蛋总是白里透红,所有见过他的人都不相信他经常生病。我看着儿子渐渐消瘦的脸,心里发凉,生怕他会有什么大病,倒是儿子很懂事,常常安慰我:“我胖了你又发愁,我瘦了你应该高兴才对啦,这样更帅啦。”我只有苦笑,背地里偷偷哭过好几回。他一咳嗽我就心疼得睡不好觉。后来,有朋友推荐说西医看不好就去试试中医吧。于是我又带儿子去了本地有名的中医那里看了看,吃了几服中药,也依然没有好转。9月底我在“问医阁医话”博客的跟帖上发现了罗老师这个帖子的网址(至今我仍感激那个把这个网址贴到那上面的那个网友,您若在,请接受我的鞠躬致谢),开始我并没有马上看,10月中旬才开始正式看。我花了大半个月才把这个帖子看完。看完后立刻就给罗老师写了邮件,至今我仍清楚记得,信发出时已经是11月2日凌晨一点多了,罗老师在上午9点多就给我回了邮件,邮件内容摘录如下: 看你孩子的舌图,我认为他现在主要的问题是胃气不足。舌苔很薄,这是胃气不足的缘故,最好其他的治疗先放一下,考虑一下先调养胃气。 咳嗽不要害怕,我一直说咳嗽是人体的正常反应。其实咳嗽一段时间,邪气出去了,病自己就好了。用很多的药来抑制咳嗽,反而会把人体的防卫系统搞乱。 我建议现在用食疗的方法来增加他的胃气: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山药50克、莲子肉30克、白扁豆20克、芡实10克、薏苡仁10克,这个方子是清朝皇宫里健脾的八珍糕的方子,慈禧她们经常吃的,开胃健脾。你让药店给磨成粉末,然后每次一茶匙,用水熬成糊,同时放入一点冰糖,一定要煮熟,然后给孩子服用。 你也可以根据这个比例,把方子的量放大,以便研磨起来省事。孩子的舌象没有看出热来,我觉得还是正气不足为主。 平时孩子咳嗽时用橘子皮煮水,每次喝点这个水就很有好处了,不用太紧张了。 收到罗老师的邮件后我就停了西药,但是激素却只能慢慢地减,不能马上停。当天就按他开的方子抓来这些药给孩子吃了一次,后来同事告诉我说药店有现成的“健脾八珍糕”卖,我又问了罗老师,罗老师说有成药更好。但我个人总认为成药里掺了米粉,效果差一点。平日我给儿子吃成药,双休日就在家给儿子熬八珍糕吃。刚吃的时候,因为把西药停了,咳得好像比原来还稍厉害一些,我又忍不住给罗老师发邮件。罗老师就发了个问诊单给我,他好详细地分析一下儿子的情况,等到罗老师邮件再次回来时(这几封邮件来来去去快两个星期),我却发现儿子的咳嗽好多了,只是每天中饭和晚饭后要清喉咙,但是次数越来越少。而且两三个星期后,儿子的脸蛋渐渐地又红润起来了,胃口也比原来好了。这个月,湖南一直下雨,儿子有两次中午放学回家时鞋子都湿透了,我就照罗老师说的那样给他喝姜葱水,用热水泡脚,若在以往儿子这样受凉肯定是开始大咳,但这两次都没有咳起来。虽然儿子还是每天在清喉咙,病还没有完全根治,但是我的心已经很踏实了,他渐渐红润的脸蛋告诉我,他会慢慢好起来的。 我其实一直想写邮件告诉罗老师我儿子近况的,但是罗老师实在太忙,求医的人实在太多,我怕浪费他的时间,就准备等儿子彻底好了再向他汇报。正好应你的要求,我把治病的经历写出来,但愿对大家有所帮助(但此文一出,估计罗老师会更忙了,罗老师应该不会怪我吧)。 愿所有中医信赖者、拥护者同享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福祉。 帖慕真问: 郊外人家,其实大家也很想知道罗老师对此病的分析,老师是根据哪些症状判断是感冒加食积引起的,从而用药一天就好转了。期待中,谢谢老师! 郊外人家答:朋友您好,当我打通罗老师的电话时,我心里就不慌了,就像有了主心骨一样。罗老师非常非常详细地询问了我儿子的症状。我带儿子看了这么多次中医,那些人问的话加起来都没有罗老师这次问的多(他们先是听你说病情,然后搭搭脉,问两句病因,最后来一句“大小便怎么样,吃饭怎么样”就开始开方了)。这也许就是中医里的“问”的重要性吧。罗老师问我儿子这两天的饮食与以前有什么不一样,是不是吃了一些其他的东西,在他的询问下我就记起了儿子生病前吃了生日蛋糕,特别是吃了奶油里的水果片。听说儿子拉肚子,罗老师就问大便是什么颜色,稀的程度怎样,气味重不重,等等。他还问肚子怎么个疼法、儿子怕冷还是怕热、想喝凉水还是热水、喝了热水是不是觉得舒服一些等等等等(我现在都不记得了)。罗老师还让我把本地中医开的方子报给他听,他就大概知道了中医开方的思路,根据儿子当时的症状,他让我在药里再放入姜片和大枣,以免药太寒凉伤着儿子。最后罗老师告诉我这两天在饮食当中要注意的事,还告诉我如何给儿子按摩。 第二天我把儿子的舌象图传给罗老师,罗老师根据舌象和儿子当天的症状,就告诉我说中药可以不吃了,如果想吃,就把其中的一味药给去掉(正好是单独包着的),然后他就给我儿子开了三服消食导滞的方子,说吃完后病就基本要好了。 我确实很幸运,能得到罗老师的亲自指点。但罗老师再三强调了,以后有事一定要去看医生,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安排,以免耽误孩子的病情。 再次谢谢罗老师! 帖慕真: 郊外人家,您好!谢谢您为了大家而辛苦、详尽地描绘您儿子的治疗过程,相信看到这个帖子的父母们,会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和教育!我先向您表达最真挚的谢意! 这样看来,您和您家孩子还是很幸运的,碰上了罗大夫这样的高人。 郊外人家: 帖慕真,您太客气了,大家因为这个中医帖子相聚在一起,就是有缘人,就应该互相帮助。我写这点字算什么辛苦啊,最辛苦的是罗老师(每天要回帖,回邮件,还要写文章),还有辛苦顶帖的诸位,还有学识渊博的杏虎老师(让我们学到了好多的药理知识,使我们受益匪浅),以及站在西医角度论述病理的维肝老师(让我们学到了好多医学知识)。 谢谢大家对我儿子的关心,在罗老师的直接指导下(一天给他打好几个电话,真是不好意思,太麻烦罗老师了),现在基本没有多大问题了。 对了,我还忘了讲一件事,我儿子不是有鼻炎吗,这个鼻炎是去年他淋了一场大雨着凉后患上的。那一次他发高烧大病了一场,病好后,鼻子总是抽抽的,还经常说头疼。好几个月都没好,后来我就带他去了长沙市省儿童医院,医生还给他照了个CT,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但是后来儿子不能摇头,一摇头前额和头上部就痛,医生说是鼻炎引起。儿子头疼,我的心更疼,他才十岁,头疼会影响他的记忆、智力等等诸多方面,他以后的路怎么走啊,我天天为这事发愁啊,而且喷鼻子的激素他还不能用(大家看我儿子可怜不,用过多少激素啊),一用他就痛得捂着鼻子跳。就在几天前,散步时我无意中要儿子摇摇头,他摇摇头,发现头居然不痛了,使劲儿又摇了一次,仍不觉得痛了。我当时一把抱住儿子,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我高兴啊,为了给他治病,我们全家付出了多少心血,却总是徒劳无功。现在,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儿子的鼻子虽然有时仍会抽一抽,但比起以前要好得多,只要他头不痛了,我就太知足了! 您说得没有错,遇见罗老师这样的高人,是我和我儿子的福气!愿我们大家共同享有这份福气。借您的吉言,我的儿子身体会越来越好的!再次谢谢大家! 再啰唆一句,罗老师给我的感觉就像他笔下的医生一样,他给人看病从不收钱,也不收礼,不需要病人的任何回报,他是以那些大医家的医道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啊。再见了,太医院总的说来,钱乙在太医院的表现是非常好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供奉禁掖,累有薄效”,一般中医都比较谦虚,如果自己说有“薄效”的,那肯定就是已经做出一番成绩了。但是,就在钱乙名利双收、前途无可限量的情况下,他却做出了一个令大家都非常不解的决定:退出太医院,回到民间。 为什么钱乙要退出太医院呢?我分析,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因为钱乙为人太过认真,他在临床过程中为了能顺利治疗,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意见,将其他人错误的治疗方法否定掉,这样使得其他太医们都觉得非常难堪,所以难免会产生矛盾。历史上不止钱乙一个有此遭遇,很多民间的高手破格进入太医院后都出现了这种情况。当然,这个原因文献中并没有记载,是我们根据钱乙的看病风格推断的。 另外一个原因是,在宫廷里任太医丞这么长时间以来,钱乙在不断地问自己一个问题:自己生下来难道是为了皇家服务的吗? 对于有些人来说,能够为皇上服务是一生的光荣,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名誉、地位、金钱也会随之而来,所以他们会为了保住这份美差付出一切代价甚至终生奋斗。 但是对钱乙来说,他心中想的却不是这些。 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钱乙望着星空,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在东平王冢顶上学习五运六气的情景。 那个时候也是繁星满空,自己青春年少,心怀济世之志,那些在逆境中奋斗的时光,虽然孤单寂寞,但是想起来却多么美好啊! 可是现在,虽然也可以出宫诊病,但是大部分时间却都是围绕着这些王公贵族转,这些皇家子弟娇生惯养,骄横跋扈,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无论怎样做他们都不会满意。 这样下去,会丧失掉自己心中的那个信念的。 是的,自己年轻时在满天的繁星下立下的那个信念。 自己心中的那个信念难道真的如此重要吗? 是啊,这个信念是自己在最困难无助的日子里唯一的支柱,自己什么都可以没有,但是这个信念,却永远都不能失去的! 这个信念是什么呢?这个信念就是:尽一生之力去提高医术,治疗更多的孩子! 就这样吧,钱乙,不要再无谓地浪费生命了,按照你自己信念的指引,去做该做的事情吧。 还有更多的患儿等着你去拯救呢! 当天夜里,钱乙秉烛写下了一份辞呈。 当然,向皇帝辞职可没有那么简单,这和您跟公司经理辞职决不一样,绝对不是可以随便写张纸拍在皇帝的桌子上就可以走人的。这是一人独尊的皇帝,惹毛了他,搞不好会出人命的。 钱乙的辞职理由是自己病了。 钱乙并没有随便找借口,他的确病了,患的是风湿。估计是早年寻找父亲的时候在大海中患上的,此时病痛开始侵袭他了。 估计是钱乙写的辞呈太真诚了,一向不大讲道理的皇帝也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很不情愿地同意了辞呈。 钱乙终于自由了。当他从宫殿里一步步走出来的时候,不禁回头看了一眼这金碧辉煌的皇宫,心里并没有感到不舍,反而觉得有一种挣脱了束缚的愉悦与轻松。 再见了,各位大王们!我终于要回到熟悉的故乡了! 故乡,听上去多么亲切的字眼! 故乡是什么?故乡是一个人的年龄越大、心中就越是惦念的地方。 钱乙终于回到故乡了。 他望着熟悉的街道,听着熟悉的山东口音,闻着户户窗中飘出的炒菜的香气,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踏实。 从此,他开始了简单、忙碌的诊病生活。 在这样的生活中,时光飞逝,转眼宋哲宗即位。这位宋哲宗皇帝不知道受到了什么刺激(估计是皇家又有哪位太尉小朋友病了),突然又想起了钱乙,于是又将钱乙宣进宫,到太医院任职。 钱乙这个烦啊,可不情愿归不情愿,新皇帝的面子还是要给点儿吧,于是又返回太医院,做起了太医丞。 宋哲宗这个皇帝虽然性格软弱了点,但还算是个好皇帝,所以钱乙这次在任上待的时间比上次长了些。可是,由于心里一直惦念着家乡的百姓,所以最后还是托病递交了辞呈。 皇上知道再也无法留住钱乙的心了,万般无奈之下,同意了他的辞呈。 于是钱乙得以再次回到故乡。在故乡的日子简单的庭院。 一个简洁的榻铺,钱乙坐着、躺着都在这个榻上(坐卧一榻上)。 此时的钱乙,已经老了,须发皆白。 他不戴帽子,不穿鞋子,穿着宽大的衣服,几乎不出门(杜门不冠屦)。 榻边上堆满了各种书籍。 手边还有一壶好酒。 当夏天的风吹过的时候,庭院里的树阴带来阵阵清风。 到了饭点儿的时候,老伴会炒一两个香气扑鼻的小菜,端到榻上来。 这就是钱乙回到家乡后的生活。 当然,这里面最重要的,还是看病。 周边的患儿家属会抱着孩子,从各地汇集到这里,请钱乙诊病(病者日造门)。 有的就是周围的邻居,有的甚至是从百里以外慕名而来的,每天院子里都排满了患者。 钱乙会为他们认真地诊断,然后为他们开方抓药,患者家属们谢过钱乙,满怀感激之情离去(皆授之药,致谢而去)。 看着那些病愈后的小娃娃可爱的笑脸,钱乙会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 诊病的生活似乎总是很单调,没有什么波澜起伏,但是每个患者又各有不同,都需要仔细地分析考虑才能正确诊断。 这不,曹家的儿子才三岁,本来挺健康可爱的孩子,最近却日益瘦弱了下来,脸上泛着黄色,经常莫名其妙地发一阵寒热,也不想吃东西,平时最爱吃的炸糕都懒得理了,不爱喝水,甚至奶也不喝,这可把家里人给愁坏了。家人把孩子领到钱乙这里,孩子的父亲难过得眼泪都要下来了,对钱乙说:“我好不容易中年得子,您不知道生他的时候他的爷爷奶奶乐成了什么样,现在老人都快愁病了,钱先生您一定要救救我们家啊!” 钱乙看着孩子,说:“不要担心,我一定会尽力的。” “钱先生,可全拜托您了!” 钱乙拍了拍孩子父亲的肩膀说:“放心吧,孩子的病,交给我,你负责好好照顾老人吧。” 孩子的父亲含泪点着头。 钱乙给孩子做了全面的诊断,然后问孩子父亲:“别的医生给他用过药吧?” 孩子父亲回答说:“是啊,我们镇里的医生给他用过牛黄丸、麝香丸,没有见效,还用过干葛散,服了以后反而吐了。” 钱乙叹了口气:“现在要泻下,先用白饼子(按:内含巴豆,为泻下药),让孩子把肠胃里的积滞糟粕去掉,然后补脾,期间再稍微配合用一点消积丸(以消积丸磨之)。” 孩子父亲不解地问:“孩子这么瘦弱,泻下能行吗?” 钱乙说:“不要紧,相信我,积滞去掉人才能健壮。” 孩子父亲点点头,说:“我相信钱先生。” 果然,没过多久,他就领着变得白胖的孩子谢钱乙来了。 钱乙望着孩子健康的面容,仿佛看到了一家人的笑脸,自己也开心起来。 段家的孩子病了,一家人哭着来到钱乙家。 这个孩子刚开始只是咳嗽,身上发热,有痰,可是几天前突然开始咳血,精神状态也急剧下降,小脸儿已经变得苍白,家里人吓坏了,赶紧把孩子抱到了这里。 孩子的母亲眼睛已经哭肿了。她说一看到孩子在受苦就心疼得直流眼泪,恨不得自己替孩子生病。 孩子的父亲不善言辞,紧咬着嘴唇,双手绞在一起,手指都红了。见到钱乙后,他跪下便拜,然后拿出个布包,放到钱乙面前:“钱先生,这些银子,作为诊费,请您救活我的孩子吧!” 钱乙把布包推了回去,诚恳地说:“不用这样,放心吧,我会尽力的。” 孩子父亲感激地说:“钱先生,全靠您了!” 钱乙看着他们,说:“孩子的病交给我了,你们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 孩子父母都感激地点头。 钱乙诊了孩子的脉,慢慢抬起头,说:“前面的医生用的什么药啊?” 孩子父亲答道:“用的桔梗汤和防己丸,没有效果,孩子反而喘了。” 钱乙叹了口气,说:“是这样啊,他们把治疗的次序错了,现在要先去痰涎,然后补肺。” 孩子父亲吃了一惊:“啊?” 钱乙接着说:“先用褊银丸服用一次,不要多服,然后服用补肺汤、补肺散,不要担心,很快就会好的。” “真的啊!太好了!”孩子家长望着钱乙,感激得不知说什么好。 果然没有多久,孩子的父亲亲自跑来了,向钱乙报了喜讯,说孩子已经好了。 钱乙望着喜悦中的孩子父亲,笑容也洋溢在脸上。钱乙在别人面前总是笑容满面的,可是人们不知道,在背后,老人也被病魔折磨着。 年轻的时候,他为了寻找父亲,多少次饿着肚子在大海中与海浪拼搏,结果落下了风湿的病根。上了年纪后,他的周身开始疼痛,四肢的运动也出现了障碍。 钱乙为自己诊断了以后,心中暗惊:这是可怕的周痹啊(按:周痹,一种以全身持续疼痛为特点的风湿病,现代的一些风湿、硬皮病、红斑狼疮等疾病可以参照此病),如果这种病邪侵入内脏,是要致命的啊,怎么办呢?我还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啊! 考虑了很久之后,他终于决定,用药力把病邪逼到四肢去,只有这样才可以保住性命,于是他自己配了药物,开始服用。 服药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左胳膊和左腿逐渐不能动了,身上的其他部位却恢复了正常功能,钱乙这才放心了:终于成功了,病邪被移到四肢了! 这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可以缓解致命的疾病,在古代的中医文献中有很多记载,现在很少有人会了。 在身体渐渐恢复了以后,钱乙仍然继续他的诊病生活,没有一天闲暇的时间停下来好好休息。 老黄家的孩子病了,才两岁,这回病得很重。本来是拉肚子,医生们给用了止泻药,结果十余天后,孩子的病突然加重,泻下的大便是青白色的,喝的奶都不消化,身上也凉了,每天总是昏睡,医生们都说这个孩子已经病危了,没救了。 老黄此时看着孩子平时玩的玩具,心如刀割,面对自己老婆的时候不敢哭,在没有人的时候不止一次放声大哭,晚上一闭眼,就是孩子平时可爱的笑容,他的精神都要崩溃了。 孩子还有救吗?问了几个医生,都纷纷摇头,不敢治疗。 一家人的心都凉到了谷底。 为了给孩子治病,一家人长途跋涉,抱着孩子来到了钱乙家。 钱乙让家人安顿他们住下,然后给孩子看病。 仔细诊断后,钱乙松了口气,说:“再晚确实就来不及了。” 大家都屏住了呼吸,听他接着说:“这个病治疗要复杂些,他们用的止泻药把病邪留在了胃肠之中,本应该给排出去,可孩子的身体弱,就要先补一下。” 于是开了益脾散、补肺散,一天服用三次,服了三天。 三天后,孩子的身体温暖了。 此时又开了白饼子,让孩子大泻一次,将肠胃里的毒邪排除,然后马上用益脾散每天服用两次补养脾胃(这是钱乙治病诀窍,肠中毒邪不去,如果进补则是关门留寇,疾病永无愈期,一定要排出毒邪后才进补)。 在经过了这三个层次的治疗后,小孩子的病很快就好了,脸上又出现了逗人的表情。 老黄一家感激涕零,跪在钱乙的榻前,说:“让我们为您做些杂事吧,希望能够照顾您的生活!” 钱乙挥挥手,慢慢地说:“我已经是老朽一个了,哪里还用人照顾,你们去好好过你们的日子吧,你们的日子还长着呢,回去照顾好孩子吧!” 望着一家人远去的背影,钱乙慢慢地叹了口气,心里想:不知道还能照顾这些孩子多久了。告别时光像是河流中的水,在无声无息中流走。在这样平静而简单的日子里,钱乙慢慢地老去。 回到家乡后这么多年,每天都是在面对一个接一个的患者中度过的,却早已记不清自己。 人总是要老的,总是要和这个世界告别的,不知不觉,钱乙走到了他生命的最后日子。 这天,他起床后,坐了一会儿,给自己诊了一下脉,然后告诉家里人,今天不出诊了。 他让家人把自己的朋友请来,早饭后,大家坐着聊了一会儿天。 大家告辞时,钱乙特别起身相送。 然后,他告诉家人:“给我换一身干净的衣服吧。” 家人觉得很奇怪,这个老人,大白天的换什么衣服。 衣服换好后,老人让大家都忙自己的事去,而他自己,就默默地端坐在榻上,望着院子里的孩子们。 院子里,六七个孩子正在玩游戏,小男孩们都剃着小光头,欢天喜地地跑着、追逐着,仿佛这尘世间,不再有烦恼与忧愁。 阳光洒在孩子们的小脑袋上,闪着耀眼的光芒,不时传来他们阵阵的笑声。 钱乙眯着眼睛看着,渐渐地,他仿佛觉得自己回到了童年,恍惚间似乎离开了床榻,融入孩子们欢快的队伍中,和他们一起游戏去了。 慢慢地,他的眼睛闭上了。 钱乙,享年八十二岁。 钱乙,字仲阳。在他童年的时光里,并没有享受到父母给他的爱,但是,他却把这种缺失化成了大爱,并把这种大爱给予了天下无数的孩子。他一生救人无数,并写出了现存的首部中医儿科专著,奠定了中医儿科的专科地位,为后世儿科治疗大开法门,其功德无量。他所创立的六味地黄丸等方药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 他所论述的部分理论,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但是他心中的信念却永远流传了下来,流传在医生们的职业操守里,流传在孩子们健康快乐的笑脸中。后记在钱乙去世后的某一个秋天。 他的坟前来了一位年轻人。 他就是曾经得到过钱乙指导的年轻儿科医生董及之。 董及之在钱乙的坟前点上香,烧了些纸,然后跪下,磕了三个头。 树叶从旁边的树上纷纷落下,散满了一地。 他默默地站立了一会儿,回想着自己在钱乙身边的时光。 然后,他拿起出诊用的雨伞和药箱。 转过身,继续出诊去了。六味地黄丸的保健作用(1)六味地黄丸在中国基本上可以说是尽人皆知了,如果做个调查,估计就可以发现它是中医方剂里面知名度最高的一个方子。虽然名气这么大,可老百姓还是不大清楚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服用它,经常有人这样问我:“您说我身体现在这个状况,能不能吃这六味地黄丸啊?”我对此类问题的回答,历年积攒下来,真的是不计其数了。 所以好好写写这个六味地黄丸吧,好让大家心里有个数。 六味地黄丸就是我们的钱乙创的方子,在他的书里叫“地黄丸”,后来由于使用地黄的方子太多了,就叫六味地黄丸了,因为这方子里的药一共有六味。 这方子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个方子也不是钱乙凭空想象出来的,这方子的原型是《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崔氏八味丸,这崔氏八味丸由于出现在《伤寒杂病论》的《金匮要略》中,所以后世称它为金匮肾气丸,又叫桂附地黄丸。(注意,这个金匮肾气丸可不是现在各个药厂生产的“金匮肾气丸”,现在的金匮肾气丸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车前子、牛膝两味药,实际上这个方子的名字叫济生肾气丸。) 我们的钱乙是儿科专家,他觉得小儿是纯阳之体,不需要再补阳了,所以就把这金匮肾气丸中的桂枝和附子给去掉了,结果就剩下了六味药,它们分别是: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泽泻。他把这个方子命名为肾气丸,就是现在的六味地黄丸了。 古人开方的思路是非常清楚的,讲究的是君臣佐使,就是像治理一个国家一样,要有个政府部门的合理结构,同时也像打仗一样,要把各位将帅安排得当,兵力的部署也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打胜仗,而六味地黄丸恰恰是这方面的典范。 一个熟悉兵法的人,只要一看到对方在各个战线的兵力部署,就会知道对方想要打哪里,重点是哪里了。 中药的方子也一样,让我们从六味地黄丸的分量安排来看看,它到底是调整人体哪个部分的吧。 六味地黄丸方子里面的每味药的分量分配是相当讲究的,它们分别是:熟地八钱,山萸肉四钱,山药四钱,茯苓四钱,丹皮三钱,泽泻三钱(此比例通常不轻易改变)。 这么一看,这个战阵的队列排布就清楚了,首先,站在中军位置的是大将:熟地,它长得黑黑的,大块头。它领的兵那是最多的,有八钱之多,也就是说,这里部署的兵力最多,那么这个熟地是干吗使的呢? 我们的大将军熟地是入肾经的,它对肾经的地理位置最熟悉,可以直接进入。它滋阴补血,益肾添精,这对肾经的正常运转是十分重要的。 先要和大家介绍的是中医的肾的概念,中医里的肾并不完全指西医的肾实质(就是那对泌尿系统的肾脏),中医的肾还包括生殖系统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中医通常说该人“肾虚”,可是如果到西医的泌尿科对肾脏进行检查却毫无问题的原因,有的时候,“肾虚”的患者做一些西医的生殖系统检查反倒能检查出问题来。 我们的大将熟地带着兵进入肾经后,可以对肾进行营养补充。也就是说,它及时地把粮草、水等战略补给提供给了肾,这就是它滋补肾阴的作用。在中医里,阴属物质,阳属功能。 由于我们熟地提供的粮草补给,使得肾能够正常地运转了,为身体的正常运行提供原动力。 我们再来看看谁带的兵仅次于大将熟地,原来是山萸肉和山药,分别是四钱,这说明它们带兵的数量是主将的一半。这么看来,这二位绝对不是主力大将,而是副将。让我们先来看看山萸肉吧,这位副将长得红红的,咬上去酸酸的(现在价格很贵啊)。现在我们把地图铺好,来仔细看看这位副将要占领哪里?原来是肝经,中医的肝并不只是西医讲的肝脏,中医的肝是一个系统,还负责管理情志等方面事务。 中医说:酸味入肝。山萸肉领兵四钱,直入肝经,同时还兼入心经、肾经。这样副将山萸肉带领着队伍进入肝经后,就及时地把粮草送入了这个领地,这样肝经的运行就正常了,同时心经也得到了补给。现在我们再来看地图,好的,肝经和肾经这两个区域已经得到及时的补养了。 另一个副将是山药,它带的兵也是四钱,它长得白白胖胖的,味道是甘甜的。 中医说:甘味入脾,所以这次我们不用翻开地图也知道了,它一定是带着士兵进入了脾经的区域,对那里进行了及时的补给。 同时,副将山药还兼入肺经,所以肺经这个区域也得到了一些战略物资。 好的,现在几位将军都出发了,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战略地图吧。肝、脾、肾三个战区,已经插满了红旗,心、肺战区也得到了补养,所有的位置都投放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得到了充分的恢复。 但是问题出现了,前方战报回来了,三个主要战区都发现了问题,肝经战区的回报是:那里尚有部分敌人没清除,影响物资的投放。这部分敌人是什么呢?原来是肝火,有肝火在,那么投入大量的物资是危险的。 怎么办?让我们来看看现在我们司令部还剩下哪些战将了吧,对了,就是你了,丹皮,你带兵去吧。 丹皮,又叫牡丹皮,它可以带兵直入肝经,清除肝火,它历来以手段猛、行动快著称。但是由于这次去执行的是补给任务,丹皮只是对山萸肉进行掩护,所以不用带那么多的兵,三钱就够了,我们管它叫特种部队吧。好的,丹皮,你现在出发! 脾经发回来的报告是:脾经里还有部分敌人潜伏,原来是水邪。脾经是个干燥地带,如果有水邪潜伏,则投放的物资会被浸泡,变成一堆烂泥!怎么办?需要派一位排水能手去处理这个问题,越快越好! 让我们赶快再看看还剩下哪些将领了?好的,茯苓,就是你了。 茯苓,味甘淡,主要对脾经地形比较熟悉。它是寄生在大松树根须上的一种菌类,白白的,味道平淡,它可是泄水健脾的能手。现在我们命令它带兵三钱,组成一个特种部队,直入脾经,将脾经的水湿泄去,如不完成任务,提头来见! 桌子上剩下的是最重要的求救信了,这是肾经那里发来的,说是在肾经那里也有水湿。这肾本来就是管理水的,但是如果水太多了,超出了它的负荷,则会变成严重的负担。 怎么办,我们的主要战区出现了问题,派谁去呢?这可要好好地考虑一下,一定要派个能打硬仗的,好吧,就派泽泻吧!光看它的名字就错不了,泽泻,泽泻,多少水泽都会泻掉! 现在派泽泻带兵三钱,组成特种部队,直入肾经,执行泻水任务,先立下军令状,不完成泄洪任务,提头来见! 各位这回看清了吧,这次战斗任务的策略是三补三泻,三位主将进入肝、脾、肾三经,同时派了三位助手进入这三经泄去该经的邪气,这种治疗思路是严密的,否则如果一味进补则会导致有邪气的脏器功能异常。有了这次战斗经历,如果以后谁再跟您说六味地黄丸只是补肾阴的,您一定要告诉他,这样说不完全,六味地黄丸是补肝、脾、肾的,只是着重点在补肾而已,所以它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调理身体的方药。也正因为它的设计思路如此精细,故此在经过了近一千年的临床考验后,它成为了中成药中最为著名的方子。 那么,究竟是出现了什么样的症状才可以使用六味地黄丸呢? 主要是在肾阴虚的时候,服用效果最好。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表现是肾阴虚呢? 首先要看舌头,舌头分舌苔和舌质两个部分,舌质如果发红就有可能是了(如果舌质白则是阳气不足的表现,要排除)。舌质红、舌苔薄的人可能有肾阴虚,这里一定要注意,舌苔厚的人说明是体内有痰湿,是不能用六味地黄丸的,要先清掉痰湿。 总结一下,就是舌头的状态是舌质红、舌苔薄的人,有服用六味地黄丸的可能。 然后是脉搏,您可以和自己以前的脉搏比较,如果最近跳得比较快,则可能有肾阴虚,肾阴虚的脉搏的特征是细数。您可以在附近找个老中医,让他诊一下脉,看看自己的脉是否是细数,看看自己的舌头是否符合舌质红、舌苔薄的标准。 如果脉搏跳动得比较缓慢,那是绝对不需要服用此药的。 然后再看症状吧,中医是很重视症状的。 如果在舌红苔薄脉细数的同时,出现以下症状,就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了: 腰膝酸软,这是因为肾的位置就在腰部,腰是肾的宅第,如果肾阴虚,则会导致腰部感觉不正常; 头晕眼花,这是因为气虚不足,虚火上攻的缘故,这种感觉是眼睛干涩,还容易见*泪; 耳鸣耳聋,这是那种长时间的、声音很小的耳鸣,和您感冒发烧时的那种轰轰的耳鸣不同,相信您自己一体会就明白了; 盗汗自汗,就是身上总是出虚汗,稍微一动就是一身,这里尤其注意的是晚上睡觉时出汗,那就说明阴虚得非常厉害了,有的人被褥都会湿的。但是需要鉴别的是在夏天的桑拿天,无论是谁睡觉都会出汗的,这个不要包括在内。 以上是通常的诊断标准,下面我再介绍六味地黄丸在现实生活中的几处应用。 一个是熬夜的情况。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人有很大的不同,古人是跟着太阳的起落作息,现代人则反过来了,夜里经常要熬到一两点钟,然后早晨起得很晚,这样的作息时间对身体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为中医认为夜属阴,如果您在夜里不休息,一直在活动,那么您消耗的是您的阴气,也就是说消耗的是您的物质基础,这会引起您身体的各种反应。现在很多研究者对上夜班的人群做了一些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一些职业病是非常有规律的,比如夜班人群的脂肪肝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大家很不理解这是为什么,其实这就是身体在进行自我补偿而已。 所以,熬夜的人注意了,如果您感觉到了有前面我论述过的那些诊断指征,那就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来进行调理了,它可以慢慢调整您的身体,让它向正常的方向转化。还有一部分人群是用脑过度。这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的一种趋势,在古代这种情况很少,没有这么大的强度,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很难想象。但是现在的工作学习节奏太快了,出现了很多在短时间内过度用脑的情况,比如打电子游戏,这种事情要求你的大脑快速反应;又比如工作任务,可能要求您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高强度的思考;又比如学习,有的时候要求您三天写一篇论文,等等,这些事情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基础,长此以往,则人身体的状态就会改变。 那么用脑跟肾有什么关系呢?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就是说中医认为人体的骨头,骨头里的骨髓,以至于脊髓,直到大脑,都与肾密切相关。如果过度用脑,则会出现耳鸣、疲惫无力、头晕、腰腿无力等情况,所以想要治疗用脑过度产生的身体失调,要从补肾下手,这个时候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它可以对身体进行调整,使物质得到及时补充。 还有一部分人群是*过度。西方人不大重视这个问题,但是东方人的体质不同,*过度确实会引起一些身体上的失调。但是记住,六味地黄丸不是壮阳药,它们有本质的不同,有许多朋友都问我这个问题,就是六味地黄丸能否让性能力更强,等等。在这里我要把这个事情讲一下,*过度的人,身体会出现一些失调,六味地黄丸是调整这些失调的,它只能起到补充物质基础的作用,记住,物质和功能是两回事,它并不能起到壮阳的作用,不要错误地理解它的作用。 六味地黄丸的作用是长期的、缓慢的,实际上如果长期*过度,对身体的影响也是长期的,这时如果能够坚持服用一段时间的六味地黄丸,就可以减缓身体的损伤程度。 还有一部分人群,就是青春期或者过了青春期的人,脸上的粉刺很多,尤其是一些女孩子,很痛苦。实际上这就是一种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的表现。正常人体内的阴阳应该是平衡的,可是如果阴不足的话,就会导致阳过分增长(当然,也有的情况是阳过分地增长,阴跟不上阳的脚步,显得相对不足了),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在体表出现一些相应的症状,粉刺就是其中的一种。 所以,对于这部分人来说,补充体内的阴气,使得阴阳能够平衡是非常重要的。这部分人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对体内的物资基础进行补充,使得阳气不至于过分亢奋,这样就可以慢慢地恢复正常的状态了。 当然,这部分人在服用六味地黄丸的同时也可以用野*、枇杷叶各10克,泡水代替茶喝,这样可以更快地解决问题。 那么,什么人不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呢? 第一,有湿热的人。这种人舌苔厚、舌苔黄腻(不是在吸烟和饮橙汁后),胃肠里面胀闷,大便不成形,这些是体内有湿热的人的诊断指征,需要排除。 第二,阳虚的人。记住,所有的肾阳虚都是在肾阴虚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此时不要马上补阴,阳虚的诊断指征是舌质颜色淡,脉搏跳动多数是缓慢的,下肢发凉,怕冷,尿是清长的,这部分人要先补阳,再补阴,或者两者同时进行(金匮肾气丸就是有这个作用)。 第三,脾胃功能弱的人。传统中医认为,六味地黄丸中的主药熟地有滞腻的性质,所以长时间服用会导致脾胃不振,所以要慎重服用。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种方法,就是可以用砂仁一个,捣碎,泡开水,用这个水来冲服六味地黄丸,这样砂仁的芳香之气可以振奋脾胃,就化解掉了熟地的滞腻之性,同时砂仁还可以引药气归肾经,一举两得。 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到附近的老中医那里,请他诊脉,看看是否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实在是一个好方子,古代医家对其推崇备至,它在调整人体的功能方面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希望它能够为各位的健康做出贡献。罗博士的行医随笔(1)孩子经常感冒怎么办? 在我的患者中,孩子占很大的比例,以前我不怎么看孩子的病,因为我这人心软,一看到孩子病了,我比孩子还痛苦,可是禁不住家长哀求,一听到家长为了给孩子看病,几乎什么苦都吃了,我也就没话说了,于是开始看孩子的病,到今天,还算有点心得,拿出来和大家聊聊。 有个小孩子,很可爱,才四岁,家住中关村那边,家长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来求诊的时候家长说,这个孩子简直让他们操碎了心,这个孩子每有风吹草动,必定咳嗽,最后导致哮喘,家里几乎没有平静的时候,北京各大医院已经走遍了,激素都上了,西医大夫对这个孩子也几乎没有了办法,反正每次就是能把这次应付过去就是胜利了。 我望着孩子,完全能体会到家长的心酸,这个孩子很瘦弱,很大的眼睛望着我,似乎在向我求助,实在是让我心中难受。 显然,这是一个疑难病症,这样的孩子很多,很多家长几近崩溃,不知道出路在哪里。所有能够杀灭细菌的药物都用了,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出路在哪里呢? 我的回答是:出路就在孩子身上。 西医治病,是靠药物杀灭细菌(抗病毒似乎现在也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这就好比是一个国家,有敌人来侵略了,西医是派轰炸机,帮助你去轰炸敌人阵地,杀死敌人,它不用你的部队了,它代替你去作战。 但是这样有个问题,就是敌人死了,你的军队还是很弱,其他的敌人来了,轰炸机没来帮助你,你还是要溃败的。 我们中医的思路是:我要看你自己的部队出了什么问题,如果你自己的部队不够强健,我就给你的部队输送粮食弹药,最后让你的部队战斗力增加,我不去替你作战,你要依靠你自己的部队,去消灭敌人。 这样,以后有别的敌人来了,你就不再害怕了。 这个孩子的防御体系完全失控了,他已经完全依赖药物来抵御病毒和细菌的每次侵袭了,如果有一天不用药物,那么他只要走出房间,就会立刻感染,这样下去能行吗? 我看了孩子的舌象,孩子很配合(长期的看病生涯,已经让他知道如何配合医生了,这点真让我心酸),他的舌质淡白,舌苔很薄,这说明脾胃之气很弱。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孩子反复咳嗽感冒,是因为阳气受伤,小孩子的阳气是比较旺的,生发很快,但是,小孩子也很容易受伤,比如,饮食不节,现在很多快餐食品,吃的时候还配上冷饮,这对孩子的脾胃阳气就是一个打击,还有在患外感病的时候,过分使用抗生素,虽然抗生素也是控制炎症的有效手段,但是不能一感冒就用,一般病毒*冒用了也没有用,用得频繁了,就会损伤阳气,因为抗生素是寒凉的药物,频繁使用,孩子就会阳气不足。其具体的表现是:孩子经常感冒,风吹不得,雨淋不得,稍微风吹草动,孩子一定感冒,同时会出现鼻炎、咳嗽、哮喘、皮肤湿疹等种种疾病,不一而足。 通常,中医在治疗这种病症的时候,一般使用的是补肾的方法,这对大人非常有效,但是孩子就不合适了,孩子的身体一旦提前发育,就悔之晚矣。 我觉得应该用调理脾胃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为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我们既然要慎补先天,那么从后天脾胃开始补,也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一般情况下,我用八珍糕加减治疗了很多被视为顽疾的孩子疾病,效果非常不错。于是我就建议这个孩子的家长,不要去治疗呼吸系统的病了,只要现在没感冒就可以,马上服用八珍糕,养脾胃之气,脾胃之气一足,自己的正气就足了。具体的用药比例我斟酌了一下,没有使用山楂,加入了麦芽。然后让孩子的父亲每天给他熬着喝。 回去以后,这个孩子就没有了音讯。有一天,这已经是过了很久了,孩子的父亲来看我,他是办事,顺路来的。我马上就问孩子如何了?怎么不来找我看看? 孩子的父亲笑道:“孩子一切都很好,我们还来看什么呢?” 听了他的叙述我才知道,孩子从服用八珍糕开始,身体就直线好转,中间虽然微感风寒过,但很快就解除了,然后逐步撤掉了激素,现在已经是个健康的孩子了,不再三天两头感冒,每天蹦蹦跳跳,快乐得很。 我真的替家长感到高兴啊!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八珍糕里面有白扁豆,需要煮20分钟以上,有个别孩子曾经在服用的时候出现过几次呕吐,我分析就是白扁豆炮制不够,没有煮熟的缘故,所以现在我对外地的患者常去掉白扁豆,因为外地的药店炮制如何我们无法控制,另外具体每味药的比例也可以请当地医生斟酌。 现在,我把我经常用的加味八珍糕的基本方子写出来,供各位参考:太子参20克、白术30克、茯苓50克、山药50克、薏苡仁50克、芡实20克、白扁豆20克、莲子肉50克、生山楂30克、炒麦芽30克。这个方子里面的药都是药食同源之物,绝大部分都是我们常用的食物,可以放心食用,其中的太子参和白术是温药,而山药、白扁豆、莲子肉都是滋脾阴的,所以这是一个阴阳双调的方子,如果孩子的舌头很红,则需要去掉太子参和白术就可以了。需要注意的是,在有外感病的时候,则需要停服。 这是一个思路,我觉得同道们可以讨论利弊,或许能总结出更好的方法来。 孩子开始咳嗽了怎么办? 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咳嗽很害怕,经常对我说,孩子每一声咳嗽都牵动着自己的神经,折磨着自己脆弱的心。其实,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不要太担心孩子的咳嗽了,因为咳嗽是人体希望排出病邪的自身反应,所以不要强行止咳。有的家长很急迫地说,请一定把孩子的咳嗽止住,很多医生顺应家长的要求,就开出很多止咳的药物,比如诃子、五味子、乌梅等。中医认为,如果过早地使用此类收涩药物,会把邪气敛住,这样会留下病根的。另外,如此收涩,人体的正常功能会被搞乱,结果出现大便秘结等症状。 另外一个误区是,家长急于治病,医生也很着急,结果开出的方子都很大,二三十味药一个方子,每味药都用成人的用量,这样是不行的。其实,在治疗成人的时候,肺经的用药就要轻,因为轻则药性在上,重则在下,一般孩子的要更轻,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我通常每味药也就是3克左右,病去得非常的快,如果您开个十几克,那么药性就下行了,药过病所,不但不治病,可能还有其他副作用。 具体的治疗,孩子的咳嗽是分成风寒、风热、风燥等证型的,这些咳嗽的药物一般的中医师都会用,只要注意了前面两点,那么咳嗽还是很好治疗的。 中医到底有多少没有被人发现的秘密,没有人知道。 但是,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就是发现某地有个民间中医,可能没有什么学历,只是祖上传下来这么一手绝技,通常是别的不怎么会治疗,就治疗这一种病,那可真是药到病除,凭这手绝活儿,就享誉乡里,方圆百十里地的,只要有这个病,就来找他,准没错儿。这就是所谓的秘方。这种秘方,通常是非常神秘的,只是父子相传,别人永远无从知晓。如果儿子没有行医,那么这个方子也就从此绝了,永远消失。 很多人都觉得此事可惜。 在中医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医家,他一生创立了很多方子,遗憾的是,他的学问却快要绝了,和我说过的秘方一样。 这位医家绝对是位高人,您想想,他给乾隆皇帝当过御医,这绝对是高人中的高人啊。 但是,非常遗憾,现在问问学中医的,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所创立的方子了,也几乎很少有人了解他了。 一代高人,似乎马上就要消失在滚滚的黄沙中了。 这位高人,就是黄元御。 那么,他留下的药方有用吗?这些方子的效果到底如何呢? 这么跟您说吧,黄元御有个传人,叫麻瑞亭,麻老生前在西安行医,活了94岁,1997年去世。麻老从黄元御写的《四圣心源》这本书里,只拿出了一个方子,叫“下气汤”,他这一辈子,就用一个下气汤,来回加减,就治了一辈子的病,而且疗效极好,享誉四方,活人无数。 您该晕了,不会吧,就用了一个方子,就成为了一方名医,难道这世上真的有此等宝书? 没错儿,此事千真万确,但是遗憾的是,知道这书是宝书的人却不多了。 问问中医院校的学生,提起黄元御,恐怕他们都会茫然不知所问的。 那么多救人的经验,似乎即将湮没在历史的迷茫之中。 您一定极端地好奇了,这位黄元御,到底是一个什么人?他的医方为什么那么有效呢?他的学问,到底会不会失传呢? 下面,让我来给各位讲述黄元御的故事吧。引子看周星驰的电影《功夫》的时候,我被片子里小孩子的经历给吸引住了:一个小孩子,在街上碰到了个衣衫褴褛的人,此人向他推荐若干本书,有本书的名字叫《如来神掌》„„ 这个经历很有趣,我在写黄元御的故事之前,突然想起了我是怎么了解黄元御的,和这个故事还真有点儿类似。 那是在我刚刚开始学习中医的时候,有一天,我在街头闲逛,看到街边有个人在摆摊卖旧书,有几个人在有意无意地挑着图书。我走上前去,随便翻了翻,都是些过期的画报和武侠小说,没什么吸引我的书。我看着无聊,刚要走,突然,在诸多书中间,我发现有一本书很不一样。这是一本很旧的书,灰色的封面(现在绝对没有书设计成这种颜色),上面黑字印着:《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我当时根本不知道麻瑞亭是谁,更不清楚黄元御是何许人也,当时只是觉得有些意外:嘿,这里还有中医书?而且这么朴素的封面,这么有勇气,里面的内容一定很不同寻常,于是拿起来翻了几下。 刚这么一翻,就被书里的内容雷了一下,什么“火分丙丁,心为丁火,属手少阴;小肠为丙火,属手太阳„„平人丁火下降,以温癸水,所以肾脏温暖,而下寒不生,癸水上承,以济丁火,因而心家清凉,而上热不作”,这些内容看着新鲜,因为一般教材里火就是火,不分什么丙丁的,我心里当时就有了感觉:这是一个地道的老中医写的!于是问摊主,这书多少钱?摊主回答:五块钱! 就这样,我毫不犹豫将书买了回来。回家以后就开始狂看,尤其是里面如何诊脉的内容,我看得最仔细,结果我很快就学会给别人号脉了。 没多久别人就开始夸我号脉号得准,好多人都以为是家传的,其实还真不是,母亲还真没怎么教过我,我都是看这本书学的。 可以这么说,我学习中医的起步,就是从学习黄元御的理论开始的。 好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本书早就绝版了。我在读博士的时候,许多同学都来找我复印这本书,有一次,几个台湾同学借去复印,迟了几天没还,我担心了好几天,生怕他们把书弄丢了。 直到今天我都特别庆幸,当年在一个卖画报的旧书摊上,发现了这么一本好书。 这本书现在就摆在我的面前,这是我最喜爱的书之一了。当年就是由于这本书,使我知道了黄元御,因为麻瑞亭老中医是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 那么,这位清朝名医黄元御,到底有着怎样的一生呢?他又为什么能在中医领域独树一帜呢?下面让我们来慢慢地讲吧。根正苗红的出身在康熙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05年,一个婴儿出生在山东省昌邑县的黄家辛郭村,这个孩子就是我们的主人公——黄元御。 要说黄元御的家庭,那还实在是有点历史。大家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都知道有个大名鼎鼎的豫州牧、太尉黄琬,那就是黄元御的祖先。过去的人家那是讲究祖上功德的,如果祖上出了位名人,那是要世代牢记的(不包括秦桧那样的名人),这样可以教育后人向前辈学习。所以这黄元御的家族,就世代以读书为荣,在明朝时还出过一位尚书,据说他一直连任六朝,是一位能干的国家干部,这更让后代们羡慕不已。结果是造成了黄家上下一起发奋读书的风气。黄元御的父亲就是一个读书迷,擅长写文章、作诗词什么的,总之也算是当地的一个才子,但是似乎只是一个庠生,没有取得什么更大的功名,于是他就将读书考功名的希望寄托在了黄元御和他的兄弟们身上了。 各位可以想象了,在黄元御父亲的严格督促之下,黄家上下的读书氛围十分浓厚,家里的堂兄堂弟都在一起比,看谁聪明,看谁读书读得好。 要说这学习环境也的确重要,它能调动人的兴奋点,黄元御就在这种气氛里,直学得是“诸子百家,靡不精熟”,简直就是什么书都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没有不涉猎的。 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国学的功底,我单这么说可能您还没有个概念,但是如果您知道日后黄元御解《易经》解得多么的好,您就该了解他现在都在打什么样的功底了。黄元御对《黄帝内经》里的五运六气的解释,那是和历朝历代都不一样的,他提出了自己的一套解释,独树一帜,没有对天文历法的了解,能提出这么深刻的内容吗?搁一般人,能看懂就不错了。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此时的黄元御,本来就是挺聪明一孩子,再加上这么个比赛学习的环境,结果很快就考成了庠生。 此时,锦绣前程正在向黄元御招手,黄元御意气风发地望着远方,感到生活充满了希望。 在这样的岁月里,黄元御度过了他的少年、和大半个青年时光。眼睛到底有多重要一转眼,黄元御已经二十九岁了,此时是雍正十二年,就在黄元御“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这是什么问题呢?相信许多人都有过体会,就是由于过度劳累,眼睛给累坏了。 这眼睛可是人身上一个重要的器官。我们现在经常碰到眼睛累出毛病的情况,比如打网络游戏,连着好几天,眼睛就会痛得睁不开(建议在网吧设立眼保健操时间),还有些学生熬夜写论文,常累得眼睛通红。 黄元御那个时代当然不可能有电脑,但是当时的读书照明环境却是很不乐观的。因为如果想用功,那就要晚上点蜡烛读书,那点儿光,飘忽不定晃来晃去的,您想啊,这眼睛能不出问题吗? 黄元御的眼睛出问题是在那年的八月。黄元御自己说,本来自己身体挺好的,也没得过什么病,但就是在这年的八月份,左眼睛突然开始发红,感觉眼睛特别的发涩(左目红涩)。当时他也没怎么在意,觉得过两天也就该好了。 结果,三天后,整个的白睛就开始都红了,像出血一样,并且开始肿了起来,渐渐地把黑睛给包围上了。 这回可就让人担心了,估计当时黄元御的样子一定是十分骇人,大家看着都绕着走。 怎么办呢?请医生吧,此时我们的黄元御还对医学一窍不通,当然要请其他的医生来瞧瞧了。 于是,一位令黄元御非常厌恶,甚至是痛恨终身的医生出现了。 让我们来看看黄元御的笔下,这位医生的形象吧,这位一出场,造型就很是别致,戴着个很威严的帽子(高冠),表情极端严肃,说起话来那是吐沫横飞,黄元御的原话是“口沫泉涌”。 按说人家是什么造型,我们不应该说三道四的,因为医生也有扮酷的自由,但是您治病倒是用点心啊!这位可倒好上来就判断黄元御是有大肠之火,即用大黄、黄连等药,意思是使用泻下之法,让热从大肠泻出。 可是服了药以后,黄元御居然没有什么动静,这医生也奇怪了,怎么回事儿?大黄都不灵?加大药量!于是就又用大剂量的大黄泻下。 结果,黄元御只是微微地有些泻,还没有什么大的反应。 可是眼睛,却没有好转的迹象。 于是这位医生就判断:泻下的方法不对,应该是外有风寒,应该散寒。 我来插一句,这就是这位医生的不对了,我们现在不知道黄元御当时的情况,可是如果您真的要是判断大肠有热,使用泻下之法,那就要加大药量,真的让他泻。在临床中有的人对大黄就是不敏感,甚至需要加到上百克才能泻呢,您怎么能看到不泻就打退堂鼓了呢? 这回好,该发汗了,这位医生的法儿也真多,他弄了盆热茶,把黄元御按在上面,然后用厚衣服给盖上,让蒸汽熏蒸黄元御。 要说如果真是外感风寒了,这还可能真的起作用,但这和眼睛红肿有什么关系呢?我没想明白,估计当时的黄元御更不明白,结果被折腾得汗流浃背,连脚后跟都出汗了(汗流至踵),但眼睛还是没有任何好转。 这下这位扮酷的医生傻眼了,连忙告辞,说我回家再想想办法去,就走了。 黄元御的家人也急了,连这么酷的医生都没办法,这病别不是个很严重的病吧?于是就又到处请人。这次找来的是一个老太太,据说这位老太太非常擅长针灸。老太太一看,这白睛里面的淤血已经这么多了,应该刺血,把淤血放出来。 这位看来的确是有两下子,她“轻刺白珠”,结果是流出来数十滴的浊血,黄元御的感觉说是像胶一样的黏稠。 然后,红肿的部位开始消退,黄元御自己也感觉很是清爽。 其实我觉得这位老太太诊断的方法应该是正确的,如果让她继续治疗,黄元御的眼病也可能就好了。 但是命运却偏偏不是这么安排的,就在这个时候,前面的那位医生又跑了回来,一进门,就又开始吐沫横飞地报告:“我终于想出办法来了!” 黄元御的家人也很着急,天啊,这么久想出来的,一定是个好的方法啊,于是就请这位接着开方。 这位想出来的办法就是清热解毒,用苦寒之药。这个方子我们已经不知道了,但是药性知道,是苦寒的药。他给黄元御连着服用了几十服,就是这个方子,把黄元御的脾胃彻底地给搞垮了,黄元御的身体到最后也没有彻底恢复。 服了这些药以后,黄元御的左眼睛开始出现了白膜,中医叫翳膜,慢慢地开始覆盖眼睛。这位医生一看没效果,又开始使用一种叫揭障丹的苦寒药物,给黄元御口服,然后用一种苦寒的药面,熬水熏眼睛。 最后,黄元御的左眼睛就全废了,翳膜覆盖了整个眼睛,有增生的组织还突出到了眼睛外面(蟹睛突出外眦)。 各位可以看看,这位医生就像是个蹩脚的猎手,枪是好枪,但是这位上山以后,东放一枪西放一枪,打的全是自己的同伴,没一枪打准目标,这样的技术真是令人悲哀啊。 可见,中医诊断学是多么的重要,这个诊断学就好比是枪的瞄准设备,您不瞄准,再好的身手,子弹也会奔着同伴去的。 我们未来的名医,这次算是被一个庸医给折腾惨了。 在经过这次生病以后,黄元御的脾胃系统彻底地被伤害了(中医认为如果不恰当地使用苦寒的药物会伤到脾胃),从此一辈子都没有恢复好。 更为严重的是:黄元御从此成为了一个只有一只眼睛可以用的人,他的左眼,不但不能使用,还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形象。 而清朝的科举制度规定:五官不正,不能够被委派官职。也就是说,科举的大门,从此在黄元御的面前,彻底地关闭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此时的黄元御坠落到了人生的最低谷,没有比这种事情再悲惨的了,你的学问不比别人差,甚至比他们所有的人都好,但是,此时却因为别的问题,失去了和其他人一起学习、竞争的机会。这就好比是在高考前,突然告诉您,您因为相貌不佳,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参加高考了。 您想想心里会有什么滋味吧,当您天天远远地望着昔日的同学们走进课堂,您这个昔日的高才生却只能在一旁呆呆地望着,您是不是有种想痛哭的欲望? 那是一种怎样的凄凉呢? 我都可以想象得到,黄元御当时远远地躲开人群,徘徊在村边,想着同伴们都在读书,自己的前途呢?前途在哪里呢?难道自己真的要以一个残疾人的身份度过这一生吗?走在街上,世界也不再像是以前那样的阳光明媚了,人们都用异样的眼神望着自己,是啊,自己英俊的相貌已经不复存在,现在是一个令人害怕的形象,而且,人们不再把自己当做一个学子的典范,而是一个毫无前途的废人了! 自己的志向呢?那些矢志报国的志向呢?全都灰飞烟灭了,自己只有在梦里,才能又回到健康的时光,仿佛又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可是一旦从梦境中醒来,冰冷的夜色告诉自己,那些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两行清泪从黄元御的眼中流出,滴落在枕头上。 那些时候的黄元御,经常跑到周围的山坡上,望着远方,放声大哭。 这对任何一个人,都是一种痛苦的磨炼,在这种磨炼中,有的人会无力地倒下,但是,有的人会再次站立起来,在磨炼中脱胎换骨,从此获得重生! 黄元御就是这后一种人,他在经过了痛苦的煎熬以后,再次站立了起来,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一个分明要滑向谷底的人生轨迹,生生被黄元御用自己的毅力,再次扭转过来,重新走上了正轨! 各位,黄元御是怎么想的呢?他觉得,既然自己是被疾病给害了,那么,他就要重新在这里站起来,他要和疾病做坚决的斗争。 就在那天,就在黄元御自己望着远方的时候,他暗暗发誓,自己这一生,都要献给同疾病做斗争的事业,拼尽全力,永不后退! 后来,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他短暂的这一生里,他没有过一刻的停息。青灯孤影读伤寒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黄元御是怎么开始学习中医的吧! 他首先去书店买来了一本《伤寒论》,放在桌子上就开始读。黄元御是什么人啊,不但国学功底厚,而且绝顶聪明,所以就信心满满地以为就此可以学会中医。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基础好的学生,在《伤寒论》面前还是败下阵来。 黄元御自己说的,刚一看《伤寒论》的时候,几乎完全看不懂:这,这都说什么呢?张仲景老师的这些话怎么一句都看不懂啊(讵读仲景伤寒,一言不解)? 这下傻眼了,没想到上来就碰了钉子,天啊,难道《伤寒论》这么难学吗?可人人都说这是医学的基础啊,怎么这上来就这么难呢?以后这还不得更难学? 要搁一般人,见硬就回了,毕竟自学是一种特费工夫的学法儿。过去学医一般都是先跟着老师出诊,看若干日子以后,有个耳濡目染了,心里对这些名词熟悉了,老师再给慢慢地讲理论。 但是不知道各位发现了没有,我写过的好多大师还真不是那么跟着师傅学出来的,真正的大师似乎多半是自己憋出来的,然后才去跟老师学,这个特点很值得研究。 我们的黄元御同学也真是个牛脾气,还是不想去找师傅,要接着自己憋,但是毕竟人家是学国学出来的,知道学习方法,所以就采取了一个很好的策略,就是去书店,把所有能够见到的注解《伤寒论》的书都买回来,碰到一个问题,就挨本书的翻,看看这位古人是怎么理解的,看看那位是怎么理解的,这就好比是找了很多的师傅,有了问题就挨个师傅的问。 到底买了多少本《伤寒论》的参考书呢?至少几十本,也有可能是上百本(纵观近古伤寒之家数十百种)。各位,这就是人家的学习态度,黄元御为什么后来成就那么大啊,人家学习态度太好了!诸位看官中有学中医的可以比较一下自己的藏书,看看现在读书条件这么好的情况下,您的《伤寒论》的参考书是否能和黄元御有得一比。 您再想象当时的情景吧,可谓是蔚为壮观,只见我们的黄元御同学手里捧着一本《伤寒论》,旁边放了一堆的参考书,看一句《伤寒论》,就狂翻一通参考书。 就这样,废寝忘食,苦读了三年。 就这么一本薄薄的书,整整读了三年,这种用心的确是够专一的了。 那么,结果如何呢? 结果是:还是不懂! 黄元御最后把书一合上,不禁长叹一声:这也太难了!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岁历三秋,犹尔茫若,仰钻莫从”。 估计有朋友该疑惑了,这不可能吧,《伤寒论》我们一读可就读懂了,没有那么难啊。怎么号称学冠一时的黄元御居然这么笨? 我给各位解释一下,不是黄元御笨,您能明白的内容黄元御当然能明白,人家黄元御是对自己要求得太高了,他所说的懂,那是要融会贯通,要把整个《伤寒论》吃透。 反正当时黄元御是觉得自己距离要求差得太远了,甚至产生了这样的疑惑:是不是我们就达不到张仲景先师要求的水平了? 于是他对自己很是失望,最后干脆就把书合上,叹了口气:“唉,我这辈子到底能不能领会到《伤寒论》的灵魂呢?” 怎么办呢?黄元御决定暂且抛开这件事,先放松一下,看看别的书。 在放松的这段日子里,黄元御到底看什么书我们就不清楚了,总之没有任何的记载。等到公元1737年,其实就是转过年来的春天,黄元御重新翻开了《伤寒论》,开始再次凝神研究。 这个时候,黄元御的心已经完全的安静了下来,他自己描述当时的情景是:“又复摊卷淫思。日落神疲,欹枕假寐。时风静月白,夜凉如水,素影半床。清梦一肱,华胥初回。” 可见当时黄元御处于没有任何人打搅的环境中,他将自己完全融入到书里面,他无时无刻都在思考着,甚至在梦境中,都会遇到思考的问题。 这说明黄元御当时进入了一种境界,一种人和书完全一体的境界。 在这种学习状态里是最容易出成果的,这里面没有任何神秘的地方,就一个道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最后,出现什么结果了呢? 终于有一天,黄元御在思考的时候,突然心里灵光一现,然后就豁然开朗了,原来是这样啊!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恍然解矣!” 不用我说各位也知道了,黄元御终于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使得他在研究《伤寒论》方面一直站在很前沿的位置,直到今天,我们在提到研究《伤寒论》的流派时,还会经常提到黄元御。 写到这儿,我感觉黄元御的学习方法有点像徐灵胎,也是拿着参考书自个儿学,然后开始批注这本书。 黄元御也是,当时豁然开朗以后,他觉得以前别人注释的都不够完善,于是就想自己写本注释的书。 结果,他立刻就开始写书了。这本书叫《伤寒悬解》,当时只是打了草稿,然后由于生活动荡,就没有写下去。十年后,这本书在黄元御的手中被完成,并成为中医史上研究《伤寒论》的一本重要著作。 我曾经告诉过各位,这个《伤寒论》就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每个中医开方子都会从这本书里面找到灵感,自打这黄元御把《伤寒论》给吃透了以后,他就有了去进行临床实践的底子了。 只不过这个底子打得也太费时间了,一本书折腾了这么长的时间,这要是搁现在,很多没有耐性的同学早就放弃了。天下第一用功的同学那么黄元御同学为什么会写这么一本《伤寒悬解》呢?其实这本书就基本相当于他的读书笔记,他对《伤寒论》思考得太深入了,觉得以前好多教授说的都不对,于是就开始按照自己的见解来解释,在研究《伤寒论》的派别中,黄元御是属于错简重订派的。 这个读书笔记,在十年以后,他给好好的整理了一下,估计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后来出版了。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对于理解《伤寒论》很有好处。 当读完《伤寒论》以后,黄元御同学几乎是脱了一层皮(这哪里是在学习啊),黄元御自己说的是:“心枯神瘁,几于白凤朝飞。” 再感慨一遍,这哪里是学习啊,他几乎是用尽了自己的精力来学习这本经典的,这实在让我们没什么话好说的了。如果有个最用功学生排行榜的话,我估计黄元御同学一定是排名第一的。 顺便再感慨一句,这个《伤寒论》还真的不白读。我以前在读书的时候,就专门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回地读《伤寒论》和前人的经方医案。整整一年,白天晚上全是《伤寒论》,结果现在诊病的基础就是那一年打下的。那年过后,有亲戚朋友求我开方(那时我还是个学生),如果遇到和读过的汤证一样的,就开经方(张仲景的方子),如果不一样的,就婉言谢绝。结果开出方子的,百分之*十都痊愈了,基本是几服药就见效。现在这么多年了,老家还有一些患者来找我看病,就是那个时候传出的名声(惭愧啊),所以我才理解为什么古人把张仲景称为医圣。说句心里话,我能够坚持这么多年一直在不断地学习中医,完全是因为看到了中医的好处,看到了患者痊愈后的笑脸,这完全是拜《伤寒论》所赐。 经方体系是一个很有趣的体系,它是经过临床千锤百炼出来的,是经过千万个真实的人体试验摸索出来的,每个方子的适应证都非常精准,方子的组成也十分的合理。在过去有的医生甚至发现个别经方如果你加上什么药,效果就不好了,把加上的药减去,效果就恢复了,所以中医有句话叫“经方不加减”。当然,这也太教条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经方进行加减的,后世的所谓和经方并列的“时方”,其实很多也是经方加减得来的,所以我们说《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基础。 我才认真地读了一年的《伤寒论》,自己感觉收获就是如此之大,人家黄元御却如此玩命地读了若干年,您想想吧,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进步呢? 有的网友问,怎么这位黄元御就单是憋在家里看书,就能写出著名的中医著作? 这的确是个问题,我想各位也都会在心里提出这个疑问,那到底他有没有临床的经验呢?难道中医不用临床就能写书吗?其实,学习中医的人都知道,您学了中医以后,就不会闲着的,大家知道你在学中医了,就会有亲戚朋友来问,我出现了什么什么毛病,你能帮助琢磨琢磨吗?这种情况多去了,一开始还不敢答应,但是学了两年以后,基础理论掌握得差不多了,也就能够提出些看法了。所以一边学习,一边给亲戚朋友看病,是很正常的现象。现在中医药大学里的好多同学在亲戚朋友中都很有威信了,据我所知,很多同学放假回家,患者在家里都排队来看病,因为疗效不错,一传十,十传百,一听说这人回家了,就都来了。 那么黄元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给人看病的呢?他自己没有记载过,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一生的行程中来分析,他在读《伤寒论》的这段时间里,是在山东的,在山东住了近十年的时间,从那以后,他就基本上是在北京(因为后来当了几天御医)和江淮一带来回走了,到山东的时间很少。 可是,现在在山东却流传着很多黄元御治病的传说(至今老百姓还给黄元御去上坟呢),当时还有“南藏北黄”的说法,就是说当时山东治病最好的医生有两位,南边的是诸城的藏枚吉,北边的是昌邑的黄元御,也就是说,当年黄元御在山东已经是很有名气了。那么,结合前面我们分析的他一生的行程,就可以知道,黄元御就是在读《伤寒论》以后,或者就是在读的同时,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很有临床经验的医生了。 也就是说,从他写读《伤寒论》笔记开始,到十年后,他把这些笔记整理成书,这十年期间,黄元御已经是医名很盛了。 再看十年以后,他到北京,他的医术居然让乾隆皇帝大为倾倒,可见他的临床经验是在前十年的时间里积累起来的。 很遗憾的是,黄元御自己没有提过这事儿。 没人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天才,但是努力和精神专一,的确能够制造像天才一样的人。脾胃是我们的宝贝现在有个问题,黄元御的学术思想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其实,黄元御在读《伤寒论》的时候,就是带着问题去读的,他一直想不通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己的眼睛红肿,这的确是应该算作有火啊,为什么使用清火的药,反而把自己害了呢? 我相信,这个问题一定是伴随着黄元御的阅读过程的。 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黄元御发现了秘密,原来有很多火热之症是假象啊,有很多是由于气机升降失常而得,并非是真正的火啊! 于是,黄元御在读《伤寒论》的过程中,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可以说,黄元御独特的学术思想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在他的《伤寒悬解》中,他的学术思想已经出现了。 光说理论没用,给各位举个例子吧。 有位叫钱叔玉的人,估计是山东农村的吧,这一年的初秋,大家都开始干农活了。在农村住过的人都知道,这个时候的农活儿那是相当累的,这是秋收啊,一年里面的体力全在这时候用呢。这位钱老兄因为干活太卖力气了,结果开始咳嗽,有痰,而且最吓人的是唾血,血的颜色是紫黑色的。在过去那个年头,人们最怕的就是吐血了,所以大家商量着赶快找大夫吧。 可那个时候,贫苦人家哪有那么多的钱请大夫啊!于是就硬挺着,结果这么吐血,一直吐了一年有余。 最后,有人说,实在不行,去请黄元御先生吧,这位是个读书人出身,而且人家不大在乎收钱的事儿,我们去试试吧。结果去和黄元御一说,黄元御还真来了,到了农户的家里一看,黄元御可就吓了一跳。 原来,正赶上这位犯病,吐的血“一吐数碗”,来不及从嘴里冒出来,就从鼻孔里往外流。 黄元御连忙问:“都有什么感觉啊?” 这位一边吐血一边说:“肌肤发麻,脑袋痛,身上还感觉忽冷忽热的,口渴,吃不下饭,出汗。” 黄元御点点头,诊了患者的脉,问:“还有什么症状呢?” 患者想了想,回答:“还遗精,很容易惊恐,总是很健忘,还有晚上睡眠不好,只要一躺下,就开始喘,只能坐着睡觉,一旦身体倾斜,就会吐血,天气一凉,病就开始重,而且右脚还肿了,大便也是不成形的。” 黄元御听完了患者的叙述说:“我明白你的病情了,想知道你的病是怎么患的、听听里面的道理吗?” 患者虽然是个农民,但是也很好奇啊,忙回答:“当然想听,先生请给我们讲讲吧!” 黄元御说:“这样吧,我给乡亲们讲讲我们自己身体里的圆圈的故事吧。” 这一说不要紧,有分教,这个圆圈的故事后来被别人看去了,写成了一本书,叫《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其实里面的理论就是通俗版的黄氏圆圈。 我觉得我们所有的人,都还是对我们自己体内的圆圈有个了解的好,所以就不嫌啰嗦,给各位详细地解释一下这个圆圈。 那么,黄元御讲的这个圆圈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这也不是黄元御自己的发明,中医理论里自古就是这样描述人体脏腑的运行的,不过黄元御把这个问题给系统地提了出来,并且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治病。 现在我就代替黄老师来把这个圆圈描述一下吧,我描述的语言当然和黄老师有差距(黄老师的语言能力太强了),不过意思大概如此。 话说这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中医认为,其功能也有方向,这些脏腑所引导的气机是处于动态中的。这个图画我给大家描述一下,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我们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那么脾是负责什么的呢?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中医叫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的。这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各位可记住了,中医认为,脾脏之气,是从左边向上升的。 肾脏中的水呢,水生木,也就是说,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这个肝脏之气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随着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 好多人说,这中医的肝怎么在左边啊,解剖可是在右边,中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实质。 所以,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 此时各位看到了,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各位知道,木生火,这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各位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口渴,眼睛红,口舌生疮,可下面的腿还是凉的。 在肺金下降的同时,人嘴里吃入的东西进入了胃,然后也是向下走的,所以胃气要下降。在中医里,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才对。 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就是我们说的“胆随胃降”。现在有好多的胃病,就是胃气上逆,胆汁反流,这就是气机逆行的结果。 各位同样要注意了,这个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 所以,如果人体的右边有病,要考虑一下气机下行是否遇到了麻烦。
副主任医师
发表于: 17:58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颈肩腰腿痛以及相关中医内外妇儿科常见病、多发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大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