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 阿松先生17集,有一句台词意思是"真执着啊",那句日语发音听起来像"こだるね"(应该是错了?

伊风乱枫的喜欢 | LOFTER(乐乎)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LOFTER for ipad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伊风乱枫 的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this.p={ dwrMethod:'queryLikePosts',fpost:'3549db_40130ec',userId:4363545,blogListLength:30};NEET的模拟与特别:《阿松》动画自我责任分析
前.前言:自我责任分析论
前言部分的话基本上都是些寻求共识平台的话和“下面一切都当我乱说”的免责声明。
&#9312;作者在本文中讨论的《阿松》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指的均为“2015年Studio
Pierrot改编的电视动画”。
&#9313;我看了15年版的动画,以及官方发布的游戏和各种设定和相关的声优见面会。看了少部分的88年版,完全没有看过66年版。(如果通过博导的同意能就《阿松》发表一篇论文在核心期刊,我会把和《阿松》有关的部分全部看完)
&#9314;该文充斥着大量自我脑补用语,特放出【自我责任分析】这个词:就连官方都玩“我没有想太多”这一手,大家懂的。包括我题目中的模拟和特别,既对应了neet的发音,又代表了某种其他意思。
&#9315;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里面一定会牵涉到其他人的分析图文,或援引部分资料,涉及到的所有他人图文部分,除了官方公开信息,其他我会贴出链接(链接后来失效就不要怪我了),若有遗漏之处,还望提醒。
真.前言: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废话
一:阿松到底火不火:
《阿松》好不好看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有网友这么说“第一集虽然捏他了很多作品
,不过第二集就开始讲自己的故事了,虽然看得人木有以前多了,但是今天看完第四话还是想来嚎一声,阿松真的很好看啊!!!聊得起来吗?”,也有网友这么说“看了几集大热的《阿松》,感觉就是藤田在《银魂》里玩烂的梗,再加上至今玩不烂的声优腐梗,咋会火成这样?是现在动画真没啥新意了?还是声优热还是烧得很旺?有点期待高松四月新番,希望这老师能把嘲讽玩出点新意来”。
但是《阿松》火不火,这不是一个判断题,而是一个事实题。《阿松》成为了国民级的动画,最直接的证据有:
&#9312;本世纪初动第三(历史排名LL第一,EVA第二)(链接:/p/)
&#9313;Animage
三月号 角色人气排行榜,阿松6兄弟屠榜(链接:)
&#9314;《阿松》已经占领了NICONICO动画排行榜(链接:/c//content_.htm)
&#9315;《阿松》在2015年以80倍的增长速度也让作品成为了“上升速度最快”的第一名。而类似案例在整个动漫界都是极为罕见的。(链接:/news/6513.html)
至于他能火多久,我也不知道。不过大家猜一下《银魂》和《南方公园》火了多久?《青蛙军曹》和《干物妹小埋》又火了多久?大家又猜一下娜塔丽波特曼火了多久?麦考利科尔金火了多久?陈晓旭火了多久?邓婕又火了多久?(以上排比都是家里的猫自己打的,没有任何对比意义。)
二:官方到底有没有想太多:
《阿松》19集出现了【自我意识形态】,然后炸出了一大堆汤、推、脸书、微博上的心理学分析,那么官方到底有没有想太多呢?
《阿松》的原著赤冢不二夫信奉“人生即玩笑”,这倒是让我想起黄执中的微博中的一段话:任何的沟通技巧是伪心,都是人力穿凿而为。但你得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你得精心打扮,才能看起来顺眼而不做作;你得人情练达,才能显得纯朴善良;你得洞察人性的阴暗,才能对人体贴入微”。
我没办法联系到官方,就算联系到官方,官方也会这么说:“我们随便想的,不要想太多”(链接:)。而后面官方故意出了很多你根本看不懂的通告和周边,比如这个:&&&&&
怎么看都是故意多想的结果啊!
不过,当年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流行的时候,星爷说“哎呀我们没有想太多”,结果无厘头的解构文化风靡全国,但凡研究后现代主义影视,不提《大话西游》都说不过去。
当年《银魂》火的时候,空知说“哎呀我们没有想太多”,结果掰掰手指头算《银魂》火了多少年(刚好12年),作为又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影视(金魂篇亮瞎了我的狗眼)。(这里推荐豆瓣电影上的一篇影评:《你与我的时代不同——悼念那些逝去的日本动画》链接:/review/5373412/)
当年《魔法少女小圆》第二集的时候,还没有火,结果第三集巴麻美学姐一死,到最后小圆成为圆神,官方说“对啊,我就是想这么多”,好吧你赢了。(链接:/donghuakaocha 重点推荐这个知乎上的大大专栏《动画考察》,看不懂没关系,有逼格啊!)
而且《阿松》的动画监督藤田阳一也是《银魂》的监督,我觉得火估计是预料之外,但是你说他没有想太多,嘛,把官方爸爸当一个大型同人就好了。
这里还是严肃的说一下,推荐下面两篇文章:
&#9312;悟空和布玛为什么没有在一起?
&#9313;如何从作家的角度评价郭敬明?/question//answer/
另外我再附一本博导夫人的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48页“【读文论人】部分”把这三部分混起来看,想必应该会明白这句话:
【在一本好的小说中,人物会产生自己的性格,有血有肉,一旦成型连作者本人也无法控制。……他的人物都是提线木偶,不是肤浅不是单薄,而是诡异,到了故事的后期,他觉得这个人物走到这一步控制不住了,或者随着故事发展,出现了某个困境,人物处理不了了,显得这个人物不够完美,他就不要了,他就让他们去死。】
结论就是:&#9312;阿松真的很火&#9313;官方肯定想了很多。
你同意这两点,我们就继续向下看。
假.前言:本人的有色眼镜
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是:一切初见的面孔,终有一日必将鲜活起来。曹将(人名)在微博里也说:今天所有的路径,都在过去有迹可循。当然这两句话都非常文艺,桑德尔教授(就是讲哈佛公开课那个)是这么说的:尽管我们可以拒绝去问正义是什么含意以及良善生活的本质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但无法逃避的是,我们一直生活在对这些问题的某种回答中——我们践行着某种理论——一直如此。(空松式的疼痛.gif)
简单一点说,就是每个人的个人评价,都是由自己的所有经历和阅读组成的。所以我以为非常有必要在不泄露更多个人信息的前提下说几点,可能会干扰到对《阿松》这部动画的评价的本人的有色眼镜:
一.基本事实:
&#9312;我的奶奶生了10胞胎,父亲是老八。——多子家庭的代入感
&#9313;本科一年级因为自残送入某医院做过心理检测,此后非常喜欢心理学方面知识。目前是文艺美学博士在读。——经历和学历
&#9314;目前有比较严重(但不会影响正常生活和社交)的被迫害妄想症,具体症状是房间必须非常封闭,将所有窗户透光部分用厚纸遮盖,并在床上再撑起一个封闭式蚊帐,用遮挡物遮挡才能入睡。——能够自控的心理问题
二.个人喜好:
&#9312;理论构成:受戴锦华与朱建军理论影响比较大,最熟悉的理论专著是帕特里莎·渥厄的《后设小说:自我意识小说的理论与实践》,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弗朗斯·德瓦尔《灵长目与哲学家:道德是怎样演化出来的》董志强《消解与重构:艺术作品的本质》
&#9313;兴趣爱好:喜欢新房昭之、驾笼真太郎、乙一、龙骑士07的作品。最爱且世界观受到很大影响的作品分别是:《数码宝贝》系列、《海猫鸣泣之时》系列、《全职猎人》所有版本和《南方公园》。
三.对《阿松》的认识过程:
&#9312;看第一集时认为这就是《银魂》的翻版,结果后面几集打脸。
&#9313;松野六子中最先分辨出椴松。
&#9314;一开始认为在相似的环境下不应该培养出那么多问题儿童,结果后面打脸。(我的亲子教育观念线上分享整理文:/2JRgmf)
&#9315;我认为要读懂《阿松》,关键词是这三个:宅腐控群体、人格障碍触发器、参照物对比。
因为是自我责任分析,所以我就当大家都默认同意我的看法,下面开始脑洞:
上篇:宅腐控群体的再现
通过本篇你可以知道:
《阿松》动画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对宅群体在新时代的再现引起了受众的共鸣。
1.宅(或带有宅属性的)群体具有极其强大的消费能力,商业社会下影视作品要获得成功必须击中宅群体的某种共鸣特质。
2.在日本的很多动画流行,虽然未必是决定性因素,但都和不同程度上反应宅群体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3.《阿松》这部动画能够火的根本原因,除了质量优秀(有个大脑洞的监督),声优不要钱(受众广泛)之外,我以为还有一点,能极大体现宅群体在新时代的再现性。
关联推荐,知乎日报《2015
年十月番《阿松》为什么如此成功?》/story/7835472?utm_campaign=in_app_share&utm_medium=Android&utm_source=QQ
本来御宅【(おたく)/オタク/Otaku】这个词的两个语素是联在一起的日语,原义是对于对方的家的敬称,相当于中文的“府上”、“贵府”(想想我身为一个御宅族自称为府上族是一个怎样的光景),但由于宅已经越来越脱离“御”,而和“腐”“控”组合成为能够更好描述这个群体的词汇。宅腐控群体本身也从日本ACGN圈扩大开来,变成一个世界性词汇。
这个词的词义首次确定下来,被赋予某种定性定量的描述,是1983年中森明氏漫画月刊《漫画ブリッコ》上连载的《「おたく」の研究》专栏中提到的。在此之后,御宅逐渐二次元爱好者的统称。当然,现在宅的词义范围已经非常广泛了,当和腐控两个语素连起来的时候,更多倾向于描述为“带有理性层面的控”(比如机械宅的意思是非常精通机械类的东西)。【1983年正好是美学的第三次转向(即文化学转向)期间,这个年份在我的阅读中总是频繁出现,真是神奇。当然20世纪80年代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胜利,这就说远了。】
扯得稍微有点远,说回来,动画中的TOP1级别,几乎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神作”不会被喷的作品《EVA》,这是一部反映了日本当年宅群体的心理状况和对外妄想的优秀作品,对内的心理状况就是碇真嗣,而对外的妄想系就是三无少女凌波丽。
当然,初动历史第一并不是EVA,那是第二。第一是邪教LoveLive。LL本身就是一场二次元偶像的三次元化的盛宴,已经有很多人分析过我也就不赘述了。
而对宅群体的心理再造,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比较符合拉康精神分析学派在电影上的发展的,即所谓的电影第二符号学。当代电影理论由第一符号学(结构主义符号学)向第二符号学(精神分析符号学)转移的标志之一,就是“观众”的再现。电影很多时候是再现生活(这里就不得不提及巴赞的现实主义理论),但再现的是参与者的生活,而不是观察者的生活。这里的观众,就是观察者的生活,放置到二次元,就是宅群体的生活环境,在大量的题材中是缺席的。
当然,不是说缺席的电影作品就不好,不缺席的就一定好。从缺席到再造,其实经历也是在文学四元素说理从世界中心论到读者中心论的过程。影视作品先于现实生活进入后现代主义状态之后,接受美学(亦或是读者)的地位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从EVA和LL开始,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集中反应宅群体的生活状况的比较出名的作品(若有遗漏,完全自我责任):
宅群体的某种现实生活样本:《欢迎来到NHK》(2006);
宅群体的现实/妄想切换的生活样本:《中二病也要谈恋爱》(2011);
宅群体的心理独白样本:《丧女》(2013)
宅群体的多角色切换样本:《干物女小埋》()
我们回到拉康的“眼睛与凝视”说,从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分支: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其中开创“表意实践”场域的是应该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这里就要讲到女性的观影体验被忽视的问题。战斗系或日常生活系动画女性视角确实很少被平等面对:《美少女战士》作为经典,其早期也是需要王子救公主的模式。真正开始在这方面平等对待女性的作品,我以为应该是《光之美少女》系列,其中也有衍生出来的分支《魔法少女小圆》和《斩服少女》。(写到这里我想起100年前爱因斯坦预测引力波,最近几天引力波被观测到的事情。充分感受到理论体系一旦是正确的,总有一天会被验证出来。)为什么要提及女性群体,因为后面会说到,《阿松》会获得空前成功,很大部分上也有具有强烈购买力的女性群体的支持。
说回《阿松》。这部动画能够火的根本原因,除了质量优秀(有个大脑洞的监督),声优不要钱(受众广泛)之外,我以为还有一点,能极大体现宅群体在新时代的再现性。宅群体在现在这个时代要能够被顺利展现,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作品都取其特质进行扩大化:
比如《十万个冷笑话》就是扩大了恶搞和解构经典的部分;
比如《万万没想到》就是扩大了弹幕和鬼畜的部分;
比如《大圣归来》和《老炮儿》都是扩大了意识扁平化的后现代社会中对传统(且不论好坏)的复归渴望部分。
作为漫画的原著有赤冢老师的影响力和功力,动画化有《银魂》监督开脑洞,不要钱的声优。15年的动画,将松野六子时间线拉到20岁前后,这个时间线不仅是对前两部动画的时间延续,而且正好洽和90后的生存时间,里面的六子的各自性格状态,也在不同程度上切合了90后的心理特质。
《阿松》在东亚圈之外的环境到底火不火,需要数据支撑。但在东亚圈里非常火爆,其中不仅有上述的原因,还有严重多子家庭对少子化现实(我没有提二胎和70年代的多
生政策)的反讽;颜值趋同的六兄弟对彼此过于相似的认同和逃离(这也是后现代与网络时代的下的年轻人的心态复杂问题,详见论文链接:符号消费与青少年身份认同http://www./index.php/view/index/theory/2961御宅族的符号世界http://www./index.php/view/index/theory/3503);当然数量本身也给腐女进行CP组合创造极大的可能性。
NEET族,和啃老族是有区别的(当然和干物妹、中二病区别更大):指一类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的社会族群,其名称取自为英文中“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即“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的缩写。NEET族当然也不是御宅族,但是相互之前都有渗透和重复的地方,这种含混性,才是宅群体现在的真实状态。
宅群体里具有极强购买力的【同人女】或【腐女】,也面临着这种含混的分类麻烦:身为女性,性癖是男男,这不符合传统(甚至是固有范式)的取向分类,无法将其归为同性恋或异性恋的范畴。有一本书《宅腐控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腐女进行了分析,我以为可以作为某种参考,但依然很难明确将其划分到某种分类中,其定位的模糊性,和《阿松》动画呈现的核心问题:拖延寻找工作,在相当程度上是一致的。
阿松们有找工作的能力(嫌味豆丁太女友那集,女性向阿松),但不愿意主动去寻找工作,这说明阿松并不是缺乏进入社会(这个固定范式)的能力,而是说阿松们进入社会的动力不足。对腐女群体来说,作为男男爱旁观者的女性群体,不是说缺乏参与的能力,而是参与的动力不足,但参与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才是真正的女性权利的觉醒。(这里有我一篇文章,可以参考,自我责任:【性取向杂谈】)其心理上的切合点是完全一致的,至于颜值或羞耻感,我以为,这些不过是某种替换式的说法。
所以我以为,《阿松》的成功,和宅群体的支持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同时也反应着宅群体在新时代的再现。
中篇:人格障碍触发器
说完《阿松》的成功,我们来讲《阿松》的人物分析,里面牵涉大量自我责任,脑洞向。
通过本篇你可以知道:
《阿松》六子都带有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必须要满足条件才能触发,这种触发很大情况下是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内心认同的。
1.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格,也有不同的人格障碍,但触发需要条件。
2.《阿松》六子的人格障碍原因分析。
3.这六种(甚至更多)不同的人格障碍相当程度上符合现代人的内心认同。
关联推荐:朱建军《你有几个灵魂》《意象对话心理指导》,荣格《人格心理学》
《阿松》六子的性格是人物设定吗?有可能是,但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有正常社交的一面,动画剧组也会不断强化特征和不断追溯其形成原因。这就好像《南方公园》一样,里面可以说比较正常的人是克雷格(Craig
Tucker),而五个主角都有着相当严重的人格障碍,当然这也并不妨碍其正常社交。而强加的人物设定,必须要有个设定形成原因的解释,才能将整个角色的性格驱动力完全符合。
比如Cartman为什么变成了一个捉狭的种族主义者,我们可以看到是其缺乏父爱和母亲的骄纵所致;而Kyle为什么会变得异常圣母婊,这里也有大部分是家庭原因导致。当然,随着剧情的展开,原本性格相似的Kyle和Stan发生了很大的区分,Stan变得越来越名利化,这就是追加的人物设定,但也必须给出某种原因改变。
这里如果涉及到写作学,就是强行【中间开场】模式:(我的知乎回答:/question//answer/)&
而被丰满了的人物,就会脱离作者的控制。
“从考试篇一开始,猎人的角色塑造就非常考究。村田雄介的漫画家教室R曾说过,富坚在考试篇塑造角色时会先创造出角色,然后让创造出的角色对某个事件展开对话。一旦对话中,角色说出非自身性格的对话时,他就会立刻抛弃这段对话,展开另外一个对话事件。这种塑造角色方式确实非常麻烦,读者也不见得会理解。但这种方式确实能够让角色的鲜活起来,随着塑造加深,这些角色会被注入生命力,甚至会脱离作者本身的掌控。
富坚用这种方式,给原本只存在于漫画中的假人注入了生命力。猎人主角们的确不能在现实世界中存在,但他们本身有自己的固定逻辑和路线发展,会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在猎人世界里,他们就能真实的存在着。”
(链接:贴吧里对富坚义博的分析文/p/?see_lz=1)
而人物性格注定也是复杂的,在现实生活中。这就让我有了教育学上的某种怀疑:是不是孩子的性格绝大部分都是家庭环境教育,尤其是父母教育带来的影响?(为此我做过一个分享,链接:ttp://mp./s?__biz=MjM5ODY4NjE2NQ==&mid=&idx=1&sn=0a705f1f89c83ee3222cded341f85982&scene=23&srcid=0210Iwx2krYPp3Mnp82Y2XGx#rd)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有疑问的。一个孩子刚出生,性格也好,性癖也好,都是一片白纸,父母如何进行早期教育,就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一旦环境失衡,触发出奇怪的事情,子女就会生成心理防御机制,这个心理防御机制一旦被强化,就会变成某种性格的一部分。
现实生活中就有灾后心理重建,地震灾后症候群等重大事件发生,这就是触发人格障碍的条件。
《火影忍者》里面讲漩涡鸣人的背景是父母双亡,打小被歧视长大,正常的性格养成应该是我爱罗的早期模样,但鸣人是一个简单热血的baga,伊鲁卡老师起到了居功至伟的作用,弥补了鸣人缺失的父母之爱,使得鸣人虽然有阴暗面,但触发条件极度苛刻,很难发动,所以大部分时候才是一个简单热血的baga。
(这里我要强行安利一发秋叶老师,我认为秋叶老师对我个人性格改变和能力弥补的意义,是耶鲁卡老师对鸣人的意义)
而最近播放的火影原创剧情篇强行打脸。既然佐助父母都在,为啥还会找大蛇丸?这不是典型的宿命论么?后来我想通了,因为所有剧情的大前提都是纲手中的无限月读,所以关键节点不能有所变化,要不然就会被发现是在月读之中。
说回《阿松》。阿松们的性格就让我难以理解,按理说六子长相一模一样,父母教育也无差(就简单拉扯大),为什么性格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我的奶奶生了10个,父亲是老八,现如今我认识的几个叔伯,他们的性格都非常相似。所以在这点上,我很难理解。
直到我想起《圣经》里提到的“兄弟相争”和《樱兰高校》里面的常陆院兄弟。
阿松是六子同时出生,这就面临着相同面孔的认知恐慌问题——这个问题看似是教育问题,其实也可以衍生为现代人的自我认知失调的问题:
一方面需要模仿来寻求认同,另一方面需要区别来逃离相似。网络社会、消费社会与后现代社会的三重合力之下,现代人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强烈的攻受区别是向异性恋模式的模仿,对个体对男性同性的距离又是某种区别式的逃离,腐女对性癖男男的爱好不就是这样吗?一方面不断尝试融入社会文化的主流,一方面又标榜自己的亚文化地位的纯洁性,二次元文化不就是这样吗?
于是,为了逃离这种过于雷同的恐慌,要不就中个无限月读(推荐电影《移魂都市》),要不就异化自己的某个特质。
我们最开始区分阿松6子,是为了角色的各自独立性,于是有了很多限定性的描述,比如长男的暖,次男的痛,轻松的吐槽,一松的暗,14松的纯和椴松的娘。后来才发现,有些已经可以被称之为是人格障碍的东西出现了,而触发机制需要满足条件才能获得。
现在我们回忆一下:
小松的长男暖性是不是随时触发,未必,而触发之后也会努力不让自己的兄弟知道自己是暖的,要通过某种作恶来消除。比如第9集14松恋爱,他如果真的是个笨蛋,就会直接拿着黄书给14松看,没有;而13集的一松事变,他一开始就看出来一松的假扮,给了一松很多台阶下。
同样,空松的痛感,在单独面对14松时是失效的,也就是说根本不需要强加痛的设定。
19集里轻松的自意识膨胀失控,其实就是触发条件不断满足之后才导致的人格障碍,而在日常生活中,轻松的信息一旦被兄弟正面反馈,是不会触发那么恐怖的妄想。
一松主动攻击别人,一般情况下也只是对空松。除了自己的身份定位被严重干扰时(椴松嘲讽他是普通四男),当然这里我们有足够理由怀疑,空松的痛感时时刻刻都在对一松的身份定位进行严重干扰。
同样,14松的天使面具,在单独一个人或面对其他不是兄弟的时候,是可以主动放下的,自己的恋人(选择性放下,喝酒时的正常表述)、炒股的时候(瞬间黑化)。
同样,椴松看起来人畜无害,女子力超级足,但当触发条件一满足,就要灭掉自己的所有哥哥,也是这个道理。
那么阿松六子的人格障碍和触发机制到底是怎样运作的呢?我下面做出不负责任的猜测:
(六子自意识图:
别人的自意识分析:)
&#9312;小松:六子里不得已成为长男(相同面孔不同责任),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触发【人格障碍】:控制与占有。松野小松从内心深处是不希望成为那个最大的哥哥,而且觉得弟弟们因为面孔太过于相似,产生了及其强烈的排斥感(第2集)。但因为【最大的哥哥】这个人格面具已经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小松会一方面以哥哥自居强行干涉弟弟的生活,一方面也会包容弟弟的很多秘密。而由于【最大的哥哥】这个身份不是主动获得的,同时又是他与其他兄弟区分的最大利器,所以对干扰这个身份的行为带有极强的攻击性:如果有兄弟脱离自己的控制(椴松和五个恶魔),或者有兄弟挑战长男的身份(大部分时候都是轻松)。他爱好赌博,如小钢珠、赌马,带领兄弟去喝酒,其实都是对不确定事物的模拟控制。而【椴松的底线】这一个部分就很好地体现了小松对失去兄弟的控制的不安全感,当然官方说他是最害怕寂寞的一个,从这里理解也就比较容易。因为小松没有人格障碍,所有看起来似乎像是小学6年级的笨蛋。小松的自意识为什么小而凹凸不平,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自己的不断控制和反抗的结果。(正确的自意识体到底应该是怎样,我们后面再说)——现实意义:一胎二胎问题,以及团队的领导者到底应该如何带领团队前进的问题。推荐链接:
&#9313;椴松:六子里不得已成为末子(相同面孔不同责任),兄弟关系中直接触发【人格面具】阿尼玛。因为6子的数量实在是太过庞大(我奶奶生了10个!哈哈哈),自己便在出生的时候有了五个哥哥。被哥哥们的过分干涉生活,导致对男性角色定位的逃离,更加偏向接近娘化性格。女子力强(逃离兄弟社交关系)和一旦条件满足就要【消灭所有哥哥】的人格障碍,其实都是末子的身份定位带来的异化。而椴松在某些时候对兄弟极度冷血(椴松底线、椴松感冒病好、椴松争夺主角)。一旦满足【自己的所有哥哥同时没有反抗之力】,椴松就会触发人格障碍。椴松社交能力强,也是在哥哥中左右逢源的结果。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逃离兄弟社交,另一方面又更好地适应了兄弟社交。椴松在六个人里唯一拥有手机,也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椴松想要逃离现实生活中的兄弟社交的结果。当然椴松一般不干涉哥哥的事,从身份上也没有资格干涉。椴松的守财奴性格,更多是因为钱财不会背叛自己。把小松和椴松放到一组比较,就会发现,小松更喜欢强行控制无法控制的东西,椴松则无完全实力不会控制。(19集轻松事变)。官方设定为椴松虽然看上去很时髦,不过其实不是那样,是有道理的。就像同样是发烧,有些是感冒,有些就是癌变。——现实意义,对cos的狂热成因有参考价值。
推荐链接:
&#9314;空松:从模仿型人格到表演型人格的转变——次男。空松的痛感,亦或是中二病严重的话,很大程度上是对过去的模仿型人格的自己反叛。次男要做一个好哥哥,最好的办法就是模仿长男。在《阿松》中也有多处,空松在没有【痛】的时候和小松很像。就连争夺主角战的时候,说的话也和小松是一样的。空松的【演】,在钓鱼小剧场的时候,是和椴松/小松对话的时候逐渐完善的,这里就涉及到首先对谁开始【演】的问题,空松大部分时候是被人无视的,但也有例外:一松会直接用行动表达反对,空松的【痛】裤子出现的时候,原本的吐槽担当变成了椴松(自意识体的响应)。而空松对十四松的【痛】,是完全失效。在17集里,空松想要装痛的时候说了句【今天维纳斯特别眷顾我】,十四松一句【嗯?】,空松就恢复了正常。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空松的自意识又空又透明是为什么,因为空松不管是模仿型人格还是表演型人格,都没有养成他自己的人格。官方说因为对自己温柔所以看起来对周围的人也温柔,就是这个意思。空松经常看镜子,戴墨镜,前者可以解释为【失去自我的多面具演绎】,后者则是【不想让人看到自我的空白】。——现实意义:追星/模仿父母过程中如何防止失去自我认定的问题。
推荐链接:
&#9315;轻松:吐槽役担当和宅男的混合。最像御宅族的,其实就是三男轻松。喜欢二次元偶像喵酱,力求把豆豆子变成偶像出道,自己做经纪人。具备了二次元剧的一个特色:吐槽。吐槽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要追溯起来就很麻烦了(推荐文章:【西游降魔篇的吐槽】http://user.//blog/后置式接受美学/Article/CDMD-3315.htm),现在还演变出一种实体的吐槽:弹幕。那么问题就在于,有没有某个角色固定作为吐槽役?《银魂》?几乎主要角色都有吐槽行为,而不是某个角色单独占有。《大话西游》?唐僧是被吐槽的对象,而不是吐槽担当。和轻松很相似的,就是《纸牌屋》里的三木,做着非常正经的行为时,突然自己打断,对观众讲话。这其实就是莱布尼兹戏剧理论中的间离效果。在松野家放着赤冢老师的遗像也是如此。我们看到轻松的吐槽有时会直接对观众,而不是对故事中的角色。轻松这个角色被创造出来,更多是起着对观众的引导式介入的作用。这里就要讨论到读者如何进行二次创作的问题。(参考《动画考察》这篇文章:/donghuakaocha/)太复杂,看推荐文章就好。说回轻松,这个“正常人”,其实是观众视角,而不是角色定位,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阿松》里,几个兄弟才觉得轻松“很不正常”。于是我们看到了轻松的性欲比较旺盛(撸松),对欲望的合理化转移(萌二次元偶像),一直推动“正常的”生活。19话里与其说是轻松的自意识体过分膨胀,倒不如说是观众的二次创作极大干扰到了文本。这非常像《海猫鸣泣之时》的EP8,那些胡乱解释的山羊把六轩岛吃掉的样子。那么三男的性格怎么形成的……这个问御宅族就好了呀。还有,轻松和椴松/小松的关系最好也最不好。——现实意义:观众强制干涉的间离效果。
推荐链接:
&#9316;一松: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官方说明里特别有“不知道为什么很针对空松”,其实可以针对空松的特点,写出一松的特点:“因为违背自己的心意,所以一直无法正确交流”。一松的性格刻画是通过【超级喵】和【一松事变】这两件事达成的,这就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只不过施予者和接受者都是自己。而再往性癖发展,就是李银河说的《虐恋亚文化》。我一直以为,暴力是性的表征,这在SM中,更加会获得证明。而色松作为CP向的top1,(证据链接:)其实也是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腐女的核心喜好。尽管精神分析学派被诟病很多,但在【SM文化】这一点上,还是要多听佛洛依德的。一松的精神状态其实在很多动画作品中都有,黒木智子(《丧女》)、佐藤达广(《欢迎来到NHK》)这两个人就是典型。其实完整的黑化版的宅群体,应该是类似于《丧女》那样的状态,大量的腹诽和很难沟通的外在。一松和空松的自意识体,其实是正好相反的状态。一个空且透明,一个满且厚重。同样我们去看18集的主角争夺战,车型外在也体现了部分内心(有些房树人心理测试的意思):空松的车是空切透明的,一松的车是满且厚重的。如何达成一松的这种强烈SM状态呢?教各位父母一招:让自己的孩子长期处于被打扰的不安全感就行了,最好是夫妻关系不幸福,缺少同性长辈之爱,另一个长辈总是认为子女是自己的私产就行。为啥我知道,因为我的房间就是这样啊:所有窗户贴上包书皮的纸,不让任何光源进来,自己的床还要加一层立式蚊帐,再在上面叠加不透明的布才放心。在《阿松》中,一松这种状态其实是由小松的控制带来的某种消极抵抗,因为小松有实际的控制力,而空松没有,所以主要针对空松。而相对于所谓空松的温柔,在一松看来,更多还是干涉自己的生活空间。——现实意义:被迫害妄想症的成就如何达成
推荐链接:无夜长明漫画:
&#9317;十四松:失序中的失序。最高级的自闭症。十四松的角色应该最复杂的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达成,这也是我最难以理解的角色。小松椴松是通过位置达成,空松一松是通过主动和被动的反馈达成,轻松是通过妄想达成,唯独十四松的性格非常难以达成。十四松的症状大部分时候非常像“自闭症”,尤其是语言障碍,狭窄的兴趣范围和刻板的行为模式,据说这种症的原因很大概率是产期并发症导致。(所以要生孩子的妈妈们一定要好好保护身子)但在另一些时候却显示大智若愚,被冠为“天使”。其思考的境界似乎高于整个《阿松》的世界。在动画的OP中,十四松都是最不守秩序的一个,似乎是上帝视角。而从自意识体的高度来看,也好像如此。如果说轻松是读者视角干扰文本,那十四松就是上帝视角直接创造文本。这样的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这样的状态在现实中是存在的。这就是我们美学专业所说的审美体验:这种完全忘却了时间和空间的高峰体验,和十四松沉溺于野球和自我的状态非常像。更加相似的是,我们可以选择结束审美体验,回到现实生活,十四松也可以自主选择结束这种高峰状态(比如失恋的痛苦和居然在炒股)。整个17回的十四松祭也得以体现。【祭】,本来就是至高视角。十四松居然还会哲学思考。
下篇:参照物对比
通过本篇你可以知道:
《阿松》这部作品的后设性是作品文本成功的核心原因,其运作机制不断增加参照物对比和解构其参照物对比。
1.任何后设性作品,必然有对某个读者领域广泛流通的文本的强烈解构
2.元叙事作品,甚至会解构自己建构好的文本
3.《阿松》的解构性及其强烈,除了文本外的解构外,文本内部也相互指涉和解构
一部带有强烈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会不断塑造原创的文本,即刻解构,然后再塑造,再解构。这里比较强烈的推荐《海猫鸣泣之时》,总共8部,后设性直接就暴露出来了;也比较推荐富坚义博的《幽游白书》和《全职猎人》,其后设性隐藏地非常好。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这个中国非常引以为豪的原创IP,六小龄童塑造了一个非常棒的猴子,其本身就是对原著的某种消解。而后来《大话西游》又塑造出了一个唠叨鬼唐僧,又是对原著的消解。然后,神奇的事发生了:六小龄童版的孙悟空和罗家英版的唐僧,成为代行原文本的经典符号,后来者已经很难再破除这两个符号的窠臼。
直到《大圣归来》塑造了一个小孩江流儿和马脸孙悟空。
说回《阿松》,从文本构造上说,至少有三个重点文本:
分别是大雄脸设定的日常,偶像脸设定的奇遇和女子脸设定的生活。其中最重要的文本场所是大雄脸的日常,而向着乙女向发展的偶像脸,在互相解构对方文本的同时,顺手极大地嘲讽了现在过于浮夸的偶像剧动画,这就是对外在文本的解构。而F6做得越炫目,制作组越用心,其讽刺意味就越重。同样,女子松则是对阿松的另一方面的解构:不是说阿松们找不到工作吗?女子松全都是有工作的人。而女子松的日常,又是另一种性格截面的阿松。尤其是轻松的女子化,从一个二次元御宅变成了现实腐女,这不能不说是对读者过于干涉文本的嘲讽,也不能不说是对宅群体的真实写照——尤其是轻松是作为观众视角引导者的出现(被封印的第1话中尤其明显)。
而其他不同状态的文本也交替出现,比如只出现过一次的黑白版阿松,中年版的阿松,甚至是完全不知道剧情奇怪发展的阿松(14松面试回)。复数个文本不断解构和建构,形成了“各花入各眼“奇妙景象。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阿松的组合之多,仅双人不排序就有15种,更别说修罗场、总受总攻和排序了,在这么复杂的组合圈下,掐架应该是很严重的,但粉丝表现非常奇怪,总体的和睦度极高。(这里就要不得不批评一下某三人少年青春偶像团,就3个人都分成了不知道多少派,天天掐架。)
而对松野六子来说,每个人都至少有着相反的两面,不管是粉切黑还是黑萌,这种相反面的互相解构,也是一种极强的后设性。
不仅如此,其依代,亦或是指示物也频繁出现,19话出现有六人的自意识体(正常的自意识体就在OP2中),当然还有时代剧的角色分派;18话的战车(我以为自意识体和战车一定要综合起来分析才行)。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对应的指示物也很多:小松的无指示物,空松的镜子/墨镜,轻松的荧光棒,一松的猫,十四松的棒球/面罩,椴松的手机。
这种相互指涉出的复杂文本,非但不会干扰读者阅读,还会极大增加文本的空间延展性,而官方在上帝视角放出的种种设定,也是以读者的视角参与了文本的复杂性。真心认为把官方当做一个更加大型的同人就行了。
而《阿松》塔防游戏里,六子的马卡龙形态,又是另一种指涉和解构:
当然,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松野六子在性格层面,其实是互相抢夺了对方的一些“理应这样”的设定,给读者分析人物刻意带来一定层面的混淆。比如一松的性格更容易担当吐槽役,轻松总是更像领队担当,小松视角总是隐瞒掉部分真相,十四松更像全知视角。
在自意识体方面,我们看到椴松的自意识体居然更痛,空松的自意识体却是中空的。
当动画借小松之口说出“自我责任动画”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知道,这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的作品,而这部作品不仅反应了宅群体的生活状况,又照映了妄想的样本,这倒是让人想起托尔斯泰那句话: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好作品成功的原因是相似的,而失败的作品,其失败的原因,也是各有不同。
后现代主义不是随意拆解,也不是肆意嘲讽,就如同宅群体既不是横加干涉,也不是封闭锁关一样。
《阿松》是一部能让人笑让人哭让人思考的后现代风格的优秀作品,宅群体也是一群带有极强生产力,既能融入社会,又保有自己风格的群体。
自我责任评论!达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松手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