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和抗原结合的部位能够与lg的那部份结合

试述五类lg的主要生物学特性_百度知道
试述五类lg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试述五类lg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表明新近感染的发生,并可与MT.kG白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促使这些细胞脱颗粒,具有很强的抗原结合能力;IgGl;含5个Fc段,IgD的铰链区较长、IgG4可以其Fc段与葡萄球菌蛋白A(SPA)结合;不少自身抗体和引起Ⅱ,约占血清Ig总量的80%(表3-2),3—5岁接近成人水平,提示胎儿宫内感染、嗜碱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FcsRI结合,在体内分布广泛,血清浓度仅为0.3弘g/ml,不能通过血管壁,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成熟B细胞同时表达mlgM和mlgD,半寿期为20~23d.2.IgM 占血清Ig总量的5%~10%、NK细胞等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婴儿可从母乳中获得SIgA:血清IgD的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IgGl,含内皮细胞合成的SP.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lgM,主要存在于血清中.IgM是个体发育中最早合成的抗体,脐带血中IgM的升高,亲和力高、消化道,引起I型超敏反应、IgG4可穿过胎盘屏障、Ig03可高效地激活补体,具有重要的免疫效应、唾液,前已叙及,单体IgM以mlgM表达于B细胞表面,IgE还参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易被蛋白酶水解,是外分泌液中主要的抗体;Iaol,仅占血清Ig总量的10%~15%,主要由黏膜下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分泌.因含10个Fab段.血清型IgA为单体,主要存在于乳汁、IgG3.5.IgE 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是IgE.IgD分为两型;、IgG2,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生殖道黏膜表面,借之可纯化抗体.4.IgD 仅占血清Ig总量的0.2%,仅3d、Ⅲ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也属IgG、ADCC作用等,并用于免疫诊断,活化的B细胞或记忆B细胞的mlgD逐渐消失.此外,发挥免疫调理作用,其CH2和CH3可与肥大细胞,参与局部的黏膜免疫1.IgG 血清和胞外液中主要的抗体成分.IgE具有很强的亲细胞性,故其半寿期较短,由J链连接;分泌型IgA为双体,血清IgM的检出;分泌型IgM为五聚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IgM也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3.IgA 分血清型IgA和分泌型IgA(SIgA),被称为初始B细胞,是BCR的主要构成成分;mlgD是BCR的重要组成成分,为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比IgG更容易激活补体.在五类Ig中,释放生物活性介质、泪液和呼吸道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生物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爱问经验】大三阳要饮食注意些什么?
大三阳是一个具有传染性的病来的,所以患上了这样的一个病不仅要早点接受治疗,而且生活上的话也要注意很多...
【爱问经验】大三阳要饮食注意些什么?
大三阳是一个具有传染性的病来的,所以患上了这样的一个病不仅要早点接受治疗,而且生活上的话也要注意很多...
脂肪肝-百科介绍
由于疾病或药物等因素导致肝细胞内脂质积聚超过肝湿重的5%,称之为脂肪肝(fatty liver),肝内积聚的脂质依病因不同可以是三酰甘油、脂肪酸、磷脂或胆固醇酯等,其...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医学免疫学——第三章 抗体与免疫球蛋白
第一节 概述
一、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含有糖基的球蛋白。抗体分布于体液(血液、淋巴液、组织液及粘膜的外分泌液)中,主要存在于血清内。
1964年世界卫生组织召开会议,将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除分布于体液中之外,还可存在于B细胞膜上。
二、免疫球蛋白的理化性质
免疫球蛋白是多链糖蛋白,具有蛋白质的通性,对物理及化学因素敏感,不耐热,在60~70??C时即被破坏,能被多种蛋白水解酶裂解破坏,可在乙醇、三氯醋酸或中性盐类中沉淀。因此,通常用50%饱和硫酸铵或硫酸钠从免疫血清中提取抗体。
第二节 抗体的分子结构及其酶解片段
一、酶解片段
1.木瓜蛋白酶的水解片段
1959年Porter用木瓜蛋白酶(papain)水解兔IgG分子,将IgG从绞链区二硫键的近N端侧切断,从而将免疫球蛋白裂解为三个片段,即2个相同的Fab段和1个Fc段。每一个Fab段即抗原结合片段,含有一条完整的L链和H链近N端侧的1/2。每个Fab段结合抗原是单价的,即只能结合一个抗原决定簇。因此不能连结成较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不出现凝集或沉淀现象。Fab中的约1/2H链部分称为Fd段,约含225个氨基酸残基,包括VH.CH1和部分绞链区。Fc段在低温或低离子强度下可形成结晶,故称为可结晶片段,Fc段含有两条H链羧基端(C端)的一半,包含CH2和CH3两个功能区,它无抗体活性。Ig在异种间免疫所具有的抗原性主要存在于Fc段,同时Fc段还具有活化补体、亲细胞、通过胎盘和介导与细菌蛋白结合等生物学活性。
2.胃蛋白酶水解片段
1960年Nisonoff等最早用胃蛋白酶水解兔IgG分子,可将IgG从绞链区重链间二硫键近C端切断,将其裂解为大小不等的两个片段。大片段为1个Fab双体,以F(ab')2表示。F(ab')2,由一对L链和一对略大于Fd的H链(称为Fd')组成。Fd'约含有235个氨基酸残基,包括VH.CH1和绞链区。F(ab')2结合抗原为双价,可结合两个抗原决定簇,其结合抗原的亲合力要大于单价的Fab,与抗原结合后可出现凝集或沉淀现象。由于F(ab')2保持了结合相应抗原的生物学活性,又减少或避免了Fc段抗原性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因而在生物制品中有实际应用价值。虽然P(ab')2在与抗原结合特性方面同完整的Ig分子一样,但由于缺乏Ig中的Fc部分,故不具备固定补体及与细胞膜表面Fc受体结合的功能。
小片段Fc可被胃蛋白酶继续水解为小分子多肽,以Fc'表示,不再具有任何生物学活性(见图3-11)。
二、轻链和重链
由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通常不含碳水化合物,分子量为24KD,有两个由链内二硫键组成的环肽,L链可分为:Kappa(&)与lambda(&)2个亚型。
2.重链(heavy&chain,H链)
由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55-75KD,含糖数量不同,4-5个链内二硫键,可分为5类,&、&、&、&、&链,不同的H链与L链(&或&)组成完整的Ig分子。分别称为:IgM,IgG,IgA,IgD和IgE。
三、可变区和恒定区
L链N端1/2处(VL)108-111个氨基酸残基,H链N端1/5-1/4处(VH)118个氨基酸残基,V区有一个肽环65-75个氨基酸残基。
可变区可分为高变区和骨架区,VL的HVR在24-34,50-56,89-97氨基酸位置。VH的HVR在31-35,50-56,95-102氨基酸位置。分别称为VL和VH的HVR1,HVR2,HVR3。
高变区为抗体与抗原的结合位置,称为决定簇互补区,VL和VH的HVR1,HVR2,HVR3又分别称为CDR1,CDR2,CDR3,其中CDR3具有更高的高变程度,H链在与抗原结合中起重要的作用。
L链C端1/2处,105个氨基酸,H链C端3/4-4/5处,331-431个氨基酸。
在同一种属动物中是比较恒定的,是制备第二抗体进行标记的重要基础。
四、功能区
链内二硫键折叠成球形区称为功能区(domain)约由110个氨基酸组成。氨基酸的顺序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1.L链功能区:2个,(VL,CL各一个)
2.H链功能区:IgG,IgA,IgD,4个(V区1个,C区3个),IgM,IgE,5个(V区1个,C区4个)
3.功能区的作用:
(1)VL和VH是抗原结合的部位(FV区)。
(2)CL和CH上具有同种异型的遗传标记。
(3)CH2具有补体结合点。
(4)CH3具有结合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B细胞,NK细胞,Fc段受体的功能。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抗原性
免疫球蛋白是一群高度不均一性的复杂的大分子蛋白,除具有各种抗体的生物功能外,其本身还具有不同的抗原特异性。
一、同种型
同种型(isotype)是指同一种系所有正常个体都具有的Ig分子的抗原特异性标记。即同种型抗原存在种属差异,在异种体内可诱导产生相应的抗体。
同种型的抗原性主要存在于Ig的C区内,包括CH和CL,同种型包括Ig的H链的类、亚类和L链的型和亚型抗原。
1.Ig的类和亚类
(1)类,决定Ig不同类的抗原性差异存在于H链的恒定区(CH)。
(2)亚类,同一类Ig中,存在于铰链区氨基酸组成和二硫键数目的差异。
2.免疫球蛋白的型和亚型
(1)型,决定Ig型的抗原性差异存在于L链的恒定区(CL)。
(2)亚型,按&轻链恒定区(C2)个别氨基酸的差异又可分为&1,2,3,4,四个亚型。
(1)类决定Ig不同类的抗原性差异存在于H链的恒定区即CH上。根据CH抗原性的差异,即氨基酸组成、排列、空间构型、二硫键数目等的不同,将H链分为&、&、&、&和&链五类,与L链组成完整的Ig分子,分别为IgM、IgG、IgA、IgD和IgE。
(2)亚类在同一类Ig中,H链结构并非完全相同,其氨基酸的组成和序列的差异也必然反映出其抗原性的不同,据此可用血清学方法再进一步分成亚类。人类IgG有4个亚类:IgG1.IgG2.IgG3和IgG4;IgM有2个亚类:IgM1和IgM2;IgA也有2个亚类:IgA1和IgA2。
2.Ig的型和亚型
(1)型各类Ig根据L链恒定区(CL)抗原性差异(氨基酸的组成、排列和空间构型的不同)分为&和&两型。
(2)亚型按&轻链恒定区(C2)个别氨基酸的差异又可分为&1,2,3,4,四个亚型。二、同种异型
同种异型(allotype)是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Ig分子抗原性的不同,在同种异体间免疫可诱导免疫反应。
1.&链上的同种异型(重链上)。
2.&2链上的同种异型。
(三)独特型
独特型为每一种特异性IgV区上的抗原特异性。独特型的抗原决定簇称为独特位,可在异种、同种异体以及自身体内诱导产生相应的抗体,称为抗独特型抗体。独特型和抗独特型抗体可形成复杂的免疫网络,在机体免疫调节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免疫球蛋白是血清中最主要的特异性的免疫分子,Ig的重要生物学活性由Fab段和Fc段分别执行,Fab段能特异地结合抗原,Fc段可介导一系列生物效应,包括激活补体、亲细胞而导致吞噬、介导Ⅰ型超敏反应、通过胎盘等。
一、特异性结合相应抗原
Ig最显著的生物学特点就是能够特异性地与抗原结合,这种特异性结合抗原特性是由其V区(HVR)的空间构型决定的。Ig的抗原结合点由L链和H链超变区组成,与相应抗原上的表位互补,借助静电力,氢键以及范德华力等次级键相结合,这种结合是可逆的,并受到pH、温度和电解质浓度的影响。不同的抗原可能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一种抗体可以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原发生反应,同一克隆的浆细胞产生的不同类别Ig具有相同的特异性。
二、活化补体
1.IgM,IgG1,IgG2和IgG3可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
2.凝聚的IgA1,IgG4,IgE等可以通过替代途径活化补体。
三、结合Fc受体
1.介导I型变态反应IgE诱导的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合成由细胞质来源的介质引起I型变态反应。
2.调理吞噬作用调理作用是指抗体,补体等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由于补体对热不稳定,称热不稳定调理素,抗体又称为热稳定调理素。
3.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
四、通过胎盘
IgG是唯一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转移给胎儿的Ig。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对于新生儿的抗感染有重要作用。
第五节 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IgG主要由脾、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和分泌,以单体形式存在,是人类血清中的主要抗体,其含量约占成人直清Ig总量的75%~80%,其中IgG1含量最多。IgG半寿期约20~23天,为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通常为高亲和力抗体。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IgG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大多数抗菌、抗病毒抗体和抗毒素都为IgG类。IgG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其固定补体的能力依次是IgG&IgG1&IgG2&IgG4。IgG还具有调理吞噬、介导ADCC、结合SPA和结合链球菌G蛋白的作用。
IgA主要由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产生。
IgA占血清Ig总量的15%(5%~25%)左右。IgA有IgAl和IgA2两个亚类。IgA在结构上有单体和多聚体两种形式。
IgA的半衰期约5~6天,婴儿出生后,4~6个月开始合成IgA,4~12岁血清中含量达成人水平。产生顺序是第3。IgA的单体分子量为160kD,双体分子量为390kD。产妇可通过初乳将分泌型IgA传递给婴儿,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表达FcaR,血清型单体IgA可介导调理吞噬和ADCC作用。IgA不能固定补体,聚合的IgA可活化补体的旁路途径。此外,SIgA具有免疫排除功能,IgA不能通过胎盘。
IgM是分子量最大的Ig,为970kD,沉降系数为19S,称为巨球蛋白。在血清中,IgM由五个单体聚合成花环状多聚结构。
在种系发育、个体发育、人工免疫或病原体感染中,最早合成的抗体均是IgM。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无论是B淋巴细胞表面的膜Ig,还是合成和分泌到血清中的Ig,IgM都是最早出现的Ig。膜表面IgM是B细胞抗原受体(Bcellreceptor,BCR)的主要成分。只表达mIgM是未成熟B细胞的标志,记忆B细胞表面的mIgM逐渐消失。
IgD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很低,约有20~50&g/ml,占血清总Ig的1%以下,半衰期为3天。IgD为单体结构,分子量为175kD,主要由扁桃体、脾脏等处的浆细胞合成和分泌。
SmIgD可能在B细胞对抗原处理中具有特殊作用,可能通过IgD和抗原结合后被细胞内吞,由于IgD的长绞链区极易被水解,从而释放出抗原,使其接受进一步处理。另外也有实验表明,SmIgD在调节B细胞向抗体形成细胞增殖分化方面发挥作用。在B细胞分化过程中,成熟B细胞同时表达SmlgM和SmIgD,对抗原的刺激出现正应答;不成熟的B细胞只表达SmIgM,抗原刺激后表现为免疫耐受。成熟B细胞活化后,或者变成记忆B细胞时,SmIgD逐渐消失。所以,IgD是成熟B细胞的标志。
正常人血清中IgE含量极低,约为0.1~0.4&g/ml,仅占Ig总量的0.002%以下,含量较稳定。IgE半衰期也较短,仅为2.5天,所以一直到1966年才被Ishizaka首先发现。IgE水平与个体遗传性和抗原性质密切相关,血清IgE含量在人群中波动很大,在特应性过敏症和寄生虫感染者中,血清IgE浓度相对较高。
IgE在个体发育中合成较晚,主要由鼻咽部、扁桃体、支气管和胃肠道等粘膜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这些部位常是变应原入侵和超敏反应发生的场所。
IgE也是单体结构,相对分子量约为188kD,IgE&链的分子量为72kD。
IgE在防御寄生虫的感染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在人和动物感染蠕虫(如血吸虫)后,产生相当高的IgE。巨噬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具有Fc&RⅡ受体,IgE与巨噬细胞结合后,使巨噬细胞激活,释放溶酶体酶,对原虫进行攻击。IgE和嗜酸性粒细胞结合介导ADCC的细胞毒效应。
IgE不能通过胎盘,不能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但可激活补体的旁路途径。
第六节 lg的基因和抗体的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原理
一、Ig的基因的定位和结构
免疫球蛋白的每一条肽链的C区和V区,分别由C基因和V基因编码。任何一个B细胞内部,都存在三组Ig基因库,即两组轻链基因库(&和&)和一组重链基因库构成Ig的基因。它们以独立的连锁基因群分别位于相应的染色体上,轻链基因库位于第2号染色体2P12,L基因库位于第22号染色体上2qll,H链基因库位于第14号染色体上14q32&3。在每个基因库中,有许多分别控制Ig多肽链V区和C区合成的基因,控制V区的基因有2种(在L链)或3种(在H链),这些基因统称为种系基因。在B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这些种系基因被随机选择和DNA重排,成为具有单一特异性的不同类型的B细胞。
(一)IgV区的基因结构
1.L链可变区的基因
L链(&或&)V区,是由两个基因片段经过重排后连接在一起的基因区段编码的,它们含有两个片段:V和J基因片段。重排后使V基因包括两个外显子,一个外显子编码大部分信号序列,另一个编码其余的信号序列和成熟L链的全部可变区。
2.H链可变区的基因结构H链可变区是由V、D和J三种基因片段重排后组成。
(1)V基因片段该片段包含两个编码区,一个编码可变区的大部分信号序列;另一个编码信号序列的最后4个氨基酸残基和可变区靠近N端的98~100个氨基酸残基。即V基因编码CDRl和CDR2的氨基酸残基。小鼠约有250~1000个VH基因片段,人的VH基因约有100个。
(2)D基因片段D(diversity)是指多样性。该片段是一个在L链基因中未发现过的附加基因片段。D基因编码第三高变区(CDR3)中的大部分氨基酸残基。小鼠DH共有12个片段,人的DH数目还不十分清楚,可能有10~20个左右。
(3)J基因片段JH是连接V基因和C基因的片段。J基因编码CDR3剩下的部分和第四骨架区。VH的J区比VL的J区稍长一些。小鼠JH基因有4个,人有JH片段9个,其中6个是有功能的。
H链V区重排后,3个基因片段连在一起所形成的可变区基因,也含有两个外显子,一个编码大部分信号序列,另一个编码全部H链的V区。这两个外显子片段由100bp的内含子隔开。
(二)Ig恒定区的基因结构
每条免疫球蛋白肽链(H、L)的稳定区都是由C基因编码。C基因片段位于一个或多个J基因片段的下游,至少间隔13kb。L链(C&和C&)恒定区由一个单个的外显子C&或C&编码。重链恒定区CH,由3~7个外显子编码。编码不同重链的C基因片段是连接在一起的。
决定Ig类或亚类的,是CH的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空间构型和二硫键数目的不同。在一个B细胞分化过程中,V基因不变,即识别抗原的特异性相同,而CH基因发生不同的重排,即出现不同的类或亚类的Ig。这种IgH链类或亚类的转换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模式。
(1)H链C区基因的重排
(2)初级mRNA的加工引起类型转换(RNA剪接)
(3)细胞因子及环境影响
二、Ig的等位基因排除现象
巳知一个成熟的B细胞只表达一种H链和一种L链,而其他类型的H、L链都处于阻遏状态不能表达,这种现象称为特异基因激活现象或类型排除现象。对于一个B细胞的二个同源染色体上编码H链或L链的两个等位基因,发现仅有其中的一个基因得到表达,这种现象称为等位基因排除现象。
胚系状态的Ig基因,无论是V或C基因都不能作为一个独立单位进行表达,只有经过v/J、V/D/J重排后基因才有可能得到表达。但并非进行重排后都能形成功能性基因。如V/J重排后,在连接成VH片段时不符合读码框架规则,重排就投有功能。这种非功能重排发生后,就促使另一同源染色体基因发生重排;如第一次重排是有功能的,则抑制同一细胞另一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重排。
实验证明,B细胞V区基因的激活和重排首先在H链基因族中发生,然后是基因,基因的激活在最后。因为在所有研究过的&链的人B细胞中,&基因组仍处于未重排结构状态。而几乎所有分泌链的人B细胞中,&链基因组无例外地巳发生了无效重排,表明&基因重排先于&基因。
三、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基础
外界环境中种类繁多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抗体的多样性主要由基因调控,尤其是编码H、L链V区的基因调控与抗体产生的多样性关系更为密切。
1.抗体多样性的胚系基因在胚系中,尚未重排的Ig基因片段数量相当多,这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Ig的H链和L链都可由多种胚系V基因所编码,产生具有不同序列、不同特异性的抗体。D和J基因也参与编码抗原结合部位的部分序列,D、J基因片段的多样性增加了抗体的多样性。机体存在一个规律,即免疫球蛋白某一部分引起的多样性与这个部位胚系基因的片段数目成正比。
2.重排产生的多样性IgDNA重组使不同的V、D、J基因片段相连,因而产生大量不同特异性抗体。重组子最大可能数目是V、D(H链)和J外显子数目的乘积。
3.连接产生的多样性同一套V、D、J基因,在它们的连接处也会产生不同的氨基酸序列。这种方式产生的抗体多样性通常有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是不精确的DNA重排。第二个途径是在重组子的接合点处插入一个短的核苷酸,称为N区分化。
4.体细胞突变很早就有人提出,体细胞的基因突变可导致抗体的多样性,突变主要发生在V基因中,在C区中很少发生突变。
5.H链和L链蛋白质的组合不同H和L链蛋白质的组合也有助于产生多样性,因为每一链的V区都参与识别抗原。
第七节 抗体的制备
一、多克隆抗体&&第一代抗体由多个免疫淋巴细胞分泌的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第二代抗体由一个克隆的B淋巴细胞分泌的,只结合一种抗原决定簇的均一抗体。
(一)优点
1.制备时不需纯化抗原就可得到纯抗体
2.有很高的效价
3.有高度的单一性、均一性
4.产量高,且可连续生产
(二)基本原理
(三)制备过程:
1.制备抗原
2.免疫动物
3.免疫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制备
4.细胞融合
5.杂交瘤细胞的选择培养
6.杂交瘤细胞的的筛选
7.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
8.单克隆抗体的检定
9.分泌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
10.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动物体内诱生法和体外培养法
三、基因工程抗体&&第三代抗体&&嵌合抗体
2.重构抗体
3.小分子抗体
四、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1.诊断试剂
2.研究用的探针
3.制备生物导弹
4.放射免疫测定法
最新上线网络课程
最新上线全套资料
我的电子书第二章 抗原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第二章 抗原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4.3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第二章抗原.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第二章抗原.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原结合片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