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应该是灵活还是固定的法律英语演讲稿稿!

这种灵活性的题目是与基础知识紧密相关的
时间: 22:02:41
&&&& &&&& &&&& &&&&&&&&关于人大法学研究生&&&&1.北大法大类考试模式“司考化模式”北大和法大基本上是一样的考试风格,都是分综合一和综合二的。首先看北大,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名气我就不说了,跻身北大燕园,是多少人的梦想,我想在座的在读高中时,也曾经梦想过来北大读书吧。如果大家想了解北大的情况,去北京大学法学院网站和研究生院网站看北大往年的招生简章就可以,我这里就不啰嗦了。现在北大考研专业课考试方式几乎是统考,学生们戏称为“十项全能”,也就是说,北大初试不分专业,所有考生考同样的试卷。这两张试卷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法学学科,要求学生在全部学科上都要有一定的功底,任何一门都不能有大的闪失,所以,北京大学法学院考研就是考“十项全能”。北大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加上北大有保送的传统,所以,是僧多粥少。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要决心考北大,要早点下手准备,尤其是英语不是太好的同学,要拿出一段充分的时间学英语,也要给后面的专业课复习留出时间。一步早则步步早,一般在大二升大三的暑假开始准备、收集资料就可以。考北大的基本方略:第一,熟悉教材,十本书,复习的任务确实很大,我建议大家用2到3个月的时间先把教材通读,此时,不要求掌握全部内容,当然,如果说一遍能掌握全部内容,那几乎是个神话。也不用去找重点,主要目的是熟悉教材,熟悉教材的框架结构。在你把书合上的时候,能够说出书的基本体系,就足够了。第二,要着重重点教材,集中研读。以北大刑法为例,重点教材除了北大杨春洗和杨敦先主编的教材之外,陈兴良教授的《刑法适用总论》是必看的。对这类教材,一定要熟读,争取能把大概的脉络和体系复述下来,当然,只要你背过一本,基本上所有的刑法书你都已经看了,刑法的太多教材,太相似了,重复的太多了!在这两个步骤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只要坚持下来,有足够的意志力,那么,你的一只脚已经进入北大了!第三,具体复习方法,因为时间关系,我简单说两句,在第一遍的复习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忘记你所要报的专业,把全部精力同等的投入到各个部门法的复习中去。&&&&&&&&&&&&北大并不要求死记硬背,只要你能够说出某个问题的实质和核心,即使不是用书上的语言表述,也是给分的。因此,北大更注重理解。北大出题一方面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一方面题目比较灵活多变,有时候比如刑法试题,一看上去,我都蒙了,但是仔细一看,也不是不知所云,这种灵活性的题目是与基础知识紧密相关的,这主要是兼顾了灵活性和基础性,对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进行双重考察。对于这种情况,大家还是要从基础一点点做起,一点点复习,只要自己有米了,才能做出米饭,基础知识就是自己做饭的大米。一般来看,基础知识掌握的很熟悉的话,一般对灵活性的题目能够应付。重视往年真题。很多学生拿到真题后看一遍就仍了,还抱着那些书在那里翻,认为前几年考过的就不会考,这种观念非常错误。其实,重点的法学知识永远是重点!只不过说是考试的形式会发生些变化而已。北大06年三个题目重复了05年的考点,分值达40分!另外,从真题中可以看出老师出题的风格和偏好,比如是不是爱出案例,是不是喜欢联系法条,是不是喜欢出自己论文中的成果,这些细微的地方,需要自己去细细体味把握。总之,北大的考试策略核心在于:系统,全面,注重理解。2.第二类人大师大类考试模式专业课+综合课人民大学的法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的法学院以及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05年八月人民大学法学院数位教授、副教授集体跳槽到北京师范大学,逐渐成立了法学院和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现任的两院院长是中国刑法学会会长赵秉志。所以,无论从渊源还是从思路来说,至少在现阶段,两校的考试风格还是比较接近的。但有一点,因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成立时间还比较短,其他学科考试还未呈现出规律。就以刑法而言我一直感觉,人大在逐渐改变自己的风格,在原来注重基础的前提下,更多的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察,而北师大更多的继承了原来人大的刑法出题风格,依纲扣本,注重规范,基础,全面,准确。但师大这两年也开始考刑法中的一些比较偏的知识点,如量刑情节等。人大、师范大学法学考研的复习方略各科突出基础理论的考察,很少有偏题和怪题。所谓的基础理论,就是说书本上的理论。人大考研题一般是三种类型: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没有选择题和案例分析。历年真题中,相同或相似的知识点甚至原题也是经常出现,并几乎形成规律,一般是三到四年重复一次。以刑法为例,从1996年到2007年,重点考点涉及的的题目多达4个,如对罪刑法定的考察。所以,应对人大考研,必须全面仔细的阅读教材,争取把教材背熟。&&&&&&&&&&&&注重热点的隐性考察。注重书本知识和理论并不等于就不兼顾现实。我们仔细研究过人大的各科试题,发现人大的题目虽然很基础,但是背后的目的和立意都很高,是现实在考试中的折射,也是把现实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寓于最平实,最朴素的书本理论进行考察。人大考研中也有些需要考生自由发挥的题目,这些基本上是立足立法和司法前沿,与法学理论以及人大学科的发展有密切关系。2007年,人大刑法考试了论述题强*罪的犯罪对象。这个题目,猛一看,这有什么可以论述的,对象一般是妇女,最多也是因为认识错误,把男人当成妇女而强*未遂。似乎没有什么可以答的,但是,这个题目的立意是比较高的,我曾经问过出题的老师,他亲口告诉我,他出这个题目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热点,也就是所谓的婚内强*的问题,也就是说,妻子如果不同意与自己的丈夫发生性关系,丈夫强行要求,那丈夫算不算强*罪?如果夫妻已经事实上分居,又该怎么样处理呢?婚内强*背后深刻体现了法律、传统、以及现代意识的碰撞和冲突。再以2007年的宪法学试题“用宪法学原理分析收容遣送制度”。2003年底,孙志刚案件把收容遣送制度送到了学术和舆论讨论的顶峰,其不合理性得到承认,国务院也废除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孙志刚案件不仅仅终结的是我国的收容遣送制度,更引发了与之相关的劳动教养,暂住证制度等一些列问题的思考,这才是本题的立意所在。这样的题目,有很强的社会背景,也不脱离专业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重点内容,也要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社会问题。所以,我说它是一种隐性的考察热点。关注导师论文。人大考研试题中还有一部分试题看似很基础,同时也是学术界争议的热点或人大老师研究兴趣所在。这是人大考研能拉开分数的的题目。以2004年民商法出了论抵押权的物权属性。关于这个问题,王利明教授曾经先后发表过《关于抵押权若干问题的探讨》、《抵押权若干问题的探讨》和《关于法定抵押权的行使》等,论述“违约损害赔偿与侵权损害赔偿的联系和区别”也和王教授的论文有关,王曾在2002年发表过《违约责任和侵权行为的区分标准》。所以,要看重要导师的论文。我这里想强调一下,论文的准备是辅助性的,拔高性的,不能脱离基本教材而上来就研究论文,也不能不管是谁的论文上来就看,要有选择,有重点的看。毕竟考研时间有限,毕竟考研题目大多数还比较基础。我的建议是先把教材和专著掌握好,如果有时间的话,看看本学科学科带头人的文章就可以了。一句话,人大考研,选定教材,找准方法,背背背!3.人大法学院民商法学专业&&&&&&&&&&&&一、本专业是博士学位授予点二、专业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培养目标(一)民法学本方向主要从事传统民法学的研究,其中包括民法总论、物权法、合同法、人格权法、侵权行为法等法律领域的研究工作。民法是我国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法律,本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我国法制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大法学院最早在全国设立民法专业,编写了第一部民法学教材,并担负起为全国许多大专院校培训师资的任务。人大复校以来,本方向的教师参与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等许多重要法律的起草,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博士生、硕士生和近千名高级法官。本方向在在下列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民法总则。佟柔教授生前曾经确立了民法的地位、调整对象和体系,这些观点一直成为民法学界的主流观点。王利明教授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民法总则理论,并出版了一系列专著。已完成了民法典体系问题的研究,并已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咨询报告。《我国民法典重大疑难问题之研究》获得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人文社科类)。2、物权法。早在80年代,本方向即多次组织国有财产权和国有企业经营权的研讨,出版了《国家所有权研究》等一系列专著。近年来,又出版了《物权法论》、《物权法研究》等著作,并承担全国人大法工委委托的“物权法专家建议稿”、《国有资产管理法草案建议稿》等重要的立法建议稿的起草工作。本方向还组织全国的专家学者撰写出版《中国物权法疑难问题探讨》一书(共120万字)。在举世瞩目的《物权法》的制定过程中,本研究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及多名教授全程参与了物权法的制定过程,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极具说服力的说明和论证,并先后组织了10多次国际国内研讨会,对物权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这些学者的许多观点和意见为物权法所吸收,有力地推动了《物权法》这一极其重要法律的制定和出台。3、合同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方向便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开设了合同法课程,自90年代以来,在研究生中首先推行案例教学,出版了《合同法新论?总则》、《合同法疑难案件研究》、《违约责任研究》等著作,王利明教授是合同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4、人格权法和侵权行为法。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人格权法的专著和教材,多次承担有关人格权法的疑难问题、人格权的法律保护等研究项目。出版了大量专著。本方向最早开设侵权行为法课程,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侵权法的教材,并承担了司法部统编教材人格权法、侵权行为法的撰写工作。本方向积极参与侵权责任法的起草制订工作,已完成中国侵权责任法专家建议稿并提交全国人大法工委。5、民事证据法。本方向受全国人大法工委委托,从事我国民事证据法专家建议稿的起草和研究工作。为此,以王利明教授为首,成立了“中国证据立法研究中心民事组”。并与最高人民法院合作,多次举办了“民事证据立法”研讨会,出版了《证据法研究与实用丛书》共四本,近300万字,组织翻译了国外的证据法资料约100万字。学术带头人王利明教授是新中国第一位民法学博士,1991年被国家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5年被中国法学会评为“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1997年被教育部列入为“跨世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已出&&&&&&&&&&&&版民商法研究(1-6辑)、物权法论等个人著作10余部,合著作品10余部,主编各类教材15部。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在国外杂志上发表论文6篇,现为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国家重点文科基地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利明教授作为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参与了国家许多法律的起草和研讨工作,是我国民法典和物权法起草小组成员之一。(二)婚姻家庭法学与社会法学本方向分为婚姻家庭法学和社会法学两个部分。其中婚姻家庭法学主要从事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研究,包括婚姻家庭法、收养法、继承法等法律领域的研究工作;社会法学主要从事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的研究。本方向在50年代就组织撰写了婚姻家庭法和劳动法方面的教材和学术著作,80年代初开始招收婚姻家庭法和劳动法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是国内第一个招收婚姻家庭法方向博士研究生的学科点。本方向在下述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婚姻家庭法。最早开设婚姻家庭法学课程,在理论研究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出版了一系列婚姻家庭法学的教材与专著,其中《婚姻法》教材曾获教育部优秀教材奖。本方向的研究人员参加新中国两部《婚姻法》及《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的起草和立法研究工作,并是第二部《婚姻法》草案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草案的主要执笔人。曾就《婚姻法》的修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提交了专家建议稿,并参与了多次立法论证活动;并且承担了《完善我国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等大型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2、继承法。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继承法学》教材,并获教育部优秀教材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比较继承法》的专著。目前本方向研究人员正在展开关于现代财产继承法律制度的研究。3、劳动法。主编国内第一部《劳动法学》教材,并获得司法部优秀教材奖;还出版了一系列劳动法学的教材及专著。本方向研究人员参与起草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配套法规,并是《劳动法》草案的主要执笔人。目前本方向研究人员正在就《劳动法》的修订和《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细则进行相应的研究。4、社会保障法。出版了《社会保障法》教材和若干学术专著。本方向研究人员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社会保障法的法制讲座。该方向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是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研究的重要机构,举办了“中法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等许多重要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目前本方向研究人员参与《社会保险法》的起草工作;承担《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5、社会特殊群体保护法。本方向成立了国内第一家专门为残疾人提供权益保障的法学研究与服务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出版了《妇女权益保障法》专著和保护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有关教材。本方向研究人员参与了《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社会特殊群体保护法的立法起草与立法研究工作,并是这些法律草案的主要执笔人。目前本方向研究人员正在进行《妇女权益保障法实证研究》科研项目的研究。学术带头人龙翼飞教授是国内较早获得民法学博士学位的学者,现任人大法学院副院长,婚姻家庭法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六个国家部委的专家顾问。曾参与了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的起草与立法研究工作,并是多部法律草案的主要执笔人。曾先后赴法、日、德、英和香港、台湾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发表了婚姻家庭法和社会法方面的个人专著10余部,合作著作10余部,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并两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作《社会保障与法制4.人大法学院诉讼法学专业一、本专业是博士学位授予点二、专业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培养目标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侦查和物证技术四个方向。下设有刑事诉讼法暨侦查与物证研究室(隶属于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民事诉讼法研究室(隶属于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物证技术实验室。三、师资力量、主要博士生导师姓名该学科现有教师19人(在职14人,返聘3人,兼职2人),其中教授9人(在职4人,分别为陈卫东教授、何家弘教授、汤维建教授、陈桂明教授;返聘3人,分别为程荣斌教授、江伟教授、周惠博教授;兼职2人,为王新清教授、甄贞教授),副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8人:江伟教授、程荣斌教授、陈卫东教授、何家弘教授、汤维建教授、陈桂明教授、王新清教授、甄贞教授。在职的教师中,获得博士学位的13人;50岁以下教师12人,全部获得博士学位。陈卫东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会副会长。担任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等立法、司法、公安机关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并受聘西南政法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兼职(客座)教授。1999年被评选为北京市优秀青年法学家,2001年获国家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007年受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律师学、证据法、司法制度等。汤维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诉讼法学教研室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兼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事诉讼法、外国民事诉讼法、比较民事诉讼法、证据法、破产法、司法制度等。陈桂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法学会《中国法学》总编辑。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全国民事诉讼法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会长,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司法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百千万”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导师,贵州省委省政府科教顾问、《法制日报》法学专家顾问团成员、多家仲裁委员会仲裁员、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学院、湘潭大学、上海大学法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兼职教授。1999年被中国法学会评选为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事诉讼法、外国民事诉讼法、比较民事诉讼法、证据法、破产法、司法制度等。何家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院长助理、证据学教研室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副厅长、中国人民大学侨联主席、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物证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证据学、侦查学等。四、专业背景、专业概况、建设成果本学科1950年即有建制,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诉讼法学科点。学科发展基础雄厚,培养了一大批诉讼法学的师资与人才,教学与科研水平在国内处于相对领先水平。本专业1981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点,199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点,为全国第二批诉讼法学博士点,1995年开始录取博士后研究人员。刑事诉讼法、侦查物证以及民事诉讼法分别为年首批建立的教育部刑事法律科学与民事法律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组成部分。五、对外学术交流近年来,与国外、境外四十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学术机构保持密切的学术联系,开展并完成了二十多项国际、区际学术合作项目,研究视野开阔,主办了二十多次大型国际和区际学术会议,学术思想活跃,学术影响广泛。5.中国人民大学院系所联系电话法学院咨询电话010-&&&&&&&&在北京,乃至全中国的法学界,北大、法大、人大、北师和清华。因其理路脉络不同,从其学术风格到考研命题,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总体来说,北大与法大类似,而人大与师大一脉相承;而清华则自成一体。我总结了一下:就考研来说,这五大院校的法学命题有如下不同的模式。第一类:北大法大类考试模式“司考化模式”北大和法大基本上是一样的考试风格,都是分综合一和综合二的。首先看北大,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名气我就不说了,跻身北大燕园,是多少人的梦想,我想在座的在读高中时,也曾经梦想过来北大读书吧。如果大家想了解北大的情况,去北京大学法学院网站和研究生院网站看北大往年的招生简章就可以,我这里就不啰嗦了。现在北大考研专业课考试方式几乎是统考,学生们戏称为“十项全能”,也就是说,北大初试不分专业,所有考生考同样的试卷。这两张试卷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法学学科,要求学生在全部学科上都要有一定的功底,任何一门都不能有大的闪失,所以,北京大学法学院考研就是考“十项全能”。&&&&&&&&&&&&北大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加上北大有保送的传统,所以,是僧多粥少。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要决心考北大,要早点下手准备,尤其是英语不是太好的同学,要拿出一段充分的时间学英语,也要给后面的专业课复习留出时间。一步早则步步早,一般在大二升大三的暑假开始准备、收集资料就可以。考北大的基本方略:第一,熟悉教材,十本书,复习的任务确实很大,我建议大家用2到3个月的时间先把教材通读,此时,不要求掌握全部内容,当然,如果说一遍能掌握全部内容,那几乎是个神话。也不用去找重点,主要目的是熟悉教材,熟悉教材的框架结构。在你把书合上的时候,能够说出书的基本体系,就足够了。第二,要着重重点教材,集中研读。以北大刑法为例,重点教材除了北大杨春洗和杨敦先主编的教材之外,陈兴良教授的《刑法适用总论》是必看的。对这类教材,一定要熟读,争取能把大概的脉络和体系复述下来,当然,只要你背过一本,基本上所有的刑法书你都已经看了,刑法的太多教材,太相似了,重复的太多了!在这两个步骤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只要坚持下来,有足够的意志力,那么,你的一只脚已经进入北大了!第三,具体复习方法,因为时间关系,我简单说两句,在第一遍的复习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忘记你所要报的专业,把全部精力同等的投入到各个部门法的复习中去。北大并不要求死记硬背,只要你能够说出某个问题的实质和核心,即使不是用书上的语言表述,也是给分的。因此,北大更注重理解。北大出题一方面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一方面题目比较灵活多变,有时候比如刑法试题,一看上去,我都蒙了,但是仔细一看,也不是不知所云,这种灵活性的题目是与基础知识紧密相关的,这主要是兼顾了灵活性和基础性,对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进行双重考察。对于这种情况,大家还是要从基础一点点做起,一点点复习,只要自己有米了,才能做出米饭,基础知识就是自己做饭的大米。一般来看,基础知识掌握的很熟悉的话,一般对灵活性的题目能够应付。重视往年真题。很多学生拿到真题后看一遍就仍了,还抱着那些书在那里翻,认为前几年考过的就不会考,这种观念非常错误。其实,重点的法学知识永远是重点!只不过说是考试的形式会发生些变化而已。北大06年三个题目重复了05年的考点,分值达40分!另外,从真题中可以看出老师出题的风格和偏好,比如是不是爱出案例,是不是喜欢联系法条,是不是喜欢出自己论文中的成果,这些细微的地方,需要自己去细细体味把握。&&&&&&&&&&&&总之,北大的考试策略核心在于:系统,全面,注重理解。&&&&&&&&从07年开始,法大开始实行综合一和综合二的考试方式。综合一包括法理学和宪法学,综合二包括民法、刑法、民诉和刑诉。我想谈的是复习方法。第一,阅读指定教材。阅读教材,掌握知识点实际上很难。其实很多时候,大家看到题目后,可能觉得每个题目都知道点儿,但是又不是全知道,一知半解。这说明什么?说明基础不扎实,对知识点没有精确的把握!法大考试选择题越来越多,并且不定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基本上全是考细节,如果你掌握的知识点不清晰,那么一选肯定错!所以复习时切忌一知半解,一定要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看书,不能似乎什么都会,但又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那么,考研的结果会告诉你,会一点儿还不如什么都不会!阅读教材,关键在熟。读熟,这是很朴素的话,也是很难做到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通过分析法大的往年真题,我总结出一些规律。教材能多看几遍就看几遍。选择题基本上都来源于教材,简答中的辨析也是这样,民事诉讼法特别突出。名词解释90百分号的都是直接考的教材上有的概念,绝大部分试题在教材上能找到现成的答案。如04年民商法试题中的比较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的区别。这样的题目是白送分的,只要你看了书,就能掌握,所以,一般背过了会写字的人都会拿到分数。这些送分题毕竟只是一部分,这只是研读教材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一定要注意教材的每个地方,包括教材中出现的一句话的例子,释义的注脚等都要看到。指定教材中的一个例子很可能会作为选项出现。这在往年的民法和宪法试题中已经出现,如2004年宪法专业的关于我国违宪责任的题目,选项就是当时指定教材俞子清主编《宪法学》一个小节中的一句话,另外关于民法监护的分类,考点就是张俊浩主编的《民法学原理》中的一个长注脚。北大出题也有这样的情况,从注脚里拿出正文中没有提过的概念,让考生解释或评论,所以,基于这种情况,教材要仔细看,边边角角都要看到。阅读教材的终极目的,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就要求你熟悉书中所写的内容,也要理解书的思想和理论体系。绝大多数的考研题是从书上的知识点延伸出来的,只要掌握了基本知识,加之理解,就可以触类旁通。第二,善待往年真题。&&&&&&&&&&&&在前面我已经说了,法学考研,哪个学校也无非是考那些重要的法学知识点,所以,往年考过的,基本上都是重要的,每年的试题重复率很高。以07年为例,法理多选部分共15题,有往年的原题9个,大家看看,多么惊人!每年都有往年的考题重复出现,这些,都是送分的题目,大家一定要拿到手。还有很多题目考点是一样的。只是考试形式有了点变化,所以,研究历年的真题,至少会告诉我们它会考什么,怎么考,提供给我们非常丰富的信息。研究真题,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学问,我看到往年的题目,基本上都能推断出它今年要考什么!所以,我才敢在这里给大家讲一讲心得,因为,基本上中国的法学考试我都尝试过了。无论是法学自考,法硕,法学考研、考博,还是司法考试。等你达到一定高度,你就会发现,法学类考试,无非就那么点东西……这个时候,你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第三,适当关注热点。关注与法律有关的热点问题。2004年宪法修正案通过,2005年的考研试题关于宪法修正案的考察非常明显。当年和宪法修正案有关的题目就有5道。2006年,民法学术圈和社会上讨论最多的是土地使用权的问题,而2007年考察土地政策和土地制度的就占了两道题。这两年物权法和民诉、刑诉的修订成为热点和争论问题,因此,适当关注这些热点,是必须的。我建议大家从现在开始,适当关注中国的重大的法治事件,也就当成复习时事政治了。关注也必须和书本的基础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因为考研最终还是考重大热点问题背后的教材中所讲的理论!第四,适当与司法考试衔接。法大的选择题很多,甚至有些题目是司法考试的原题,做司法考试的真题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问题,区分相似问题,可以作为锻炼能力、提升拔高来做,但是,司法考试毕竟和考研还是有区别的,不能把司法考试的真题作为平时复习效果的评价标准。熟悉法条。对于民法、刑法,民诉和刑诉来说,虽然有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很大程度上,中国的这些法学理论,还是法条的注释,还是属于法解释学的范畴,因此,还是必须要仔细看法条的。&&&&&&&&第二类人大师大类考试模式专业课+综合课人民大学的法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的法学院以及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05年八月人民大学法学院数位教授、副教授集体跳槽到北京师范大学,逐渐成立了法学院和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现任的两院院长是中国刑法学会会长赵秉志。所以,无论从渊源还是从思路来说,至少在现阶段,两校的考试风格还是比较接近的。但有一点,因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成立时间还比较短,其他学科考试还未呈现出规律。就以刑法而言我一直感觉,人大在逐渐改&&&&&&&&&&&&变自己的风格,在原来注重基础的前提下,更多的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察,而北师大更多的继承了原来人大的刑法出题风格,依纲扣本,注重规范,基础,全面,准确。但师大这两年也开始考刑法中的一些比较偏的知识点,如量刑情节等。人大、师范大学法学考研的复习方略各科突出基础理论的考察,很少有偏题和怪题。所谓的基础理论,就是说书本上的理论。人大考研题一般是三种类型: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没有选择题和案例分析。历年真题中,相同或相似的知识点甚至原题也是经常出现,并几乎形成规律,一般是三到四年重复一次。以刑法为例,从1996年到2007年,重点考点涉及的的题目多达4个,如对罪刑法定的考察。所以,应对人大考研,必须全面仔细的阅读教材,争取把教材背熟。注重热点的隐性考察。注重书本知识和理论并不等于就不兼顾现实。我们仔细研究过人大的各科试题,发现人大的题目虽然很基础,但是背后的目的和立意都很高,是现实在考试中的折射,也是把现实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寓于最平实,最朴素的书本理论进行考察。人大考研中也有些需要考生自由发挥的题目,这些基本上是立足立法和司法前沿,与法学理论以及人大学科的发展有密切关系。2007年,人大刑法考试了论述题强*罪的犯罪对象。这个题目,猛一看,这有什么可以论述的,对象一般是妇女,最多也是因为认识错误,把男人当成妇女而强*未遂。似乎没有什么可以答的,但是,这个题目的立意是比较高的,我曾经问过出题的老师,他亲口告诉我,他出这个题目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热点,也就是所谓的婚内强*的问题,也就是说,妻子如果不同意与自己的丈夫发生性关系,丈夫强行要求,那丈夫算不算强*罪?如果夫妻已经事实上分居,又该怎么样处理呢?婚内强*背后深刻体现了法律、传统、以及现代意识的碰撞和冲突。再以2007年的宪法学试题“用宪法学原理分析收容遣送制度”。2003年底,孙志刚案件把收容遣送制度送到了学术和舆论讨论的顶峰,其不合理性得到承认,国务院也废除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孙志刚案件不仅仅终结的是我国的收容遣送制度,更引发了与之相关的劳动教养,暂住证制度等一些列问题的思考,这才是本题的立意所在。这样的题目,有很强的社会背景,也不脱离专业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重点内容,也要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社会问题。所以,我说它是一种隐性的考察热点。关注导师论文。人大考研试题中还有一部分试题看似很基础,同时也是学术界争议的热点或人大老师研究兴趣所在。这是人大考研能拉开分数的的题目。以2004年民商法出了论抵押权的物权属性。关于这个问题,王利明教授曾经先后发表过《关于抵押权若干问题的探讨》《抵押权若干问题的探讨》和《关于法定抵押权的行使》、等,“违约损害赔偿与侵权损害赔偿的联系和区别”论述也和王教授的论文有关,&&&&&&&&&&&&王曾在2002年发表过《违约责任和侵权行为的区分标准》。所以,要看重要导师的论文。我这里想强调一下,论文的准备是辅助性的,拔高性的,不能脱离基本教材而上来就研究论文,也不能不管是谁的论文上来就看,要有选择,有重点的看。毕竟考研时间有限,毕竟考研题目大多数还比较基础。我的建议是先把教材和专著掌握好,如果有时间的话,看看本学科学科带头人的文章就可以了。一句话,人大考研,选定教材,找准方法,背背背!&&&&&&&&第三类清华风格变动性理论性难度较大清华大学法学院的考试风格几次变动,07年按照综合一和综合二的模式来考,可08年有改成了综合课和专业卷的模式。可以肯定的是,清华的考研的考试风格还没有形成,他们也在摸索,也似乎可以认为清华老师更认可专才。第一,与北大注重知识的广度、人大注重基础知识而言,清华更注重的是理论深度。无论是采用哪种考试模式,清华都很重视法理的考察。法理的分数在考试中占的比例很大。而这些法理试题基本上没有标准答案,给了考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难道这样就意味着随便写吗?不是这样的。坦白说,清华的法理一般是许章润和高鸿钧教授出题。研究试题后,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题目都有两位老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有关。因此,准备法理,要好好读这两位老师的著作,了解其学术观点,答题时尽量联系相关观点。答题要注意体系性,深入浅出。提高自己的组织语言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知识资料,才能适应清华风格。对于专业课来说,要读清华主要老师的书。以刑法为例,考刑法就要读张明楷的书。这是不可质疑的,也必须认真的一点点的读,不仅要看,更要理解,虽然有点难。第二,清华的复习中的细节。利用真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很多学生看到清华的试题,第一感觉是什么都不会,上来就蒙了,不知道如何去下笔作答。因此,克服这样的心理障碍是很重要的。我个人建议可以这样,先对真题有个印象,想着真题去读教材,当你读到书的某个章节的时候,你就会把试题和这部分书的内容联系起来,真题也就有了初步的答案,而整理答案,又是在巩固知识点。所以,研究真题,也是在训练答题思路。因此真题是非常重要的。&&&&&&&&&&&&我说了这么多,关键的还是在大家努力。在其中,比如参考书目的问题,甚至隐性参考书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暂时不说了,具体的学习方法和应考办法,也没时间说了。但是,我们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辅导经验,对北京法学名校的出题风格和趋向有着深入研究和把握。我们凭借注重基础,扎扎实实来赢得考试的成功!我们也设置了多种联系渠道,欢迎大家咨询。我的讲话,基本上就这些,同学们,可以说,去名校读研,尽在咫尺。也真心的希望大家利用大好青春,放手一搏,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律伴我成长演讲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