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最近一周上海儿科门诊的儿科医院

点评北京的私立儿童医院
应该算是然然这次生病的小结吧,跟着然然真是长学问长见识还锻炼能力。以下总结有个人经验也有周围妈妈们的经验:
美中宜和儿科:
专家挂号费300,普通大夫100,可以88折。普通检查都可以做,做不了的可以约到协和做;常用药都有,大夫不怎么爱开药。
第一次打疫苗在美中儿科做了咨询,之后就发现,生孩子可以在这生,带孩子看病就算了。专家比较少,本院的大夫不是特别靠谱。喂养咨询主要给的都是国外的观点。除了打疫苗的环境还可以外,没什么优势。
和睦家儿科:
据说只有小崔大夫不错,挂号费好象都是1000,有会员卡8折吧,检查都可以做,药也都有。喂养建议也都是国外的观点。最大的好处是有五合一疫苗,不用吃糖丸,也不用分那么多次去打疫苗了。这个疫苗北京只有和睦家和庇利积臣可以打,值得考虑。看病的话不太推荐。
儿童医院国际部:
专家诊费700-1800,有些卡可以打85折。儿童医院的所有专家都可以约。所有检查所有药都可以开。会员卡每年6000,费用7折。去看过几次的妈妈说,这里的医疗水平肯定是最高的,大夫比在本部那边耐心的多,所有疑惑都给解释。如果病的严重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价格比其他几家都贵。
天使妇儿医院:
北京有三家分部好象,有儿研所专家坐诊,挂号费40,可以做简单检查,普通药也都有。不过专家很少,也不是最好的。进去的整体感觉也比上面几家差不少,可能是管理不太跟的上,让人觉的不太可靠。不过有专家坐诊,应付个小病应该还可以。
北大妇幼特需:
这个是豆妈和好雨妈汇报的,挂号费100,北大妇幼的专家都可以约,地点在地下室。和前面几家一样,都要预约。感觉这里的专家比其他大医院敬业精神稍好一些。我打过电话咨询,还算专业,也比较热情,价格也比较合理。
最后汇报一下然然这次生病的过程。后来我们回忆,病因应该是某天出门小朋友很多,被传播了病毒,刚好我又在外面给然然摘了帽子晒太阳,而且还在外面睡了一小会,受凉以后被病毒捕获了~然然拉了两天肚子,便便的性状很特别,期间还发了一天烧。那两天没精神,吃的也很少,睡的也不塌实。不过经过努力,还是很快康复了,表扬一下。
第一天发病的时候然然的三次便便都特别不正常,稀,量大,还发白有黏液。所以到夜里的时候我们就去门口的医院给他化验了一次,并且上网查了相关症状,把家里的书也都看了一遍。
第二天发烧了,又去医院化验了一次便便,和昨晚一样都没有问题,只好带着然然去验了血,确认没有发炎,查了体,嗓子没发炎,肺部没杂音,心跳也正常。大概三四个小时就测量一下体温,停了辅食。
这期间我电话咨询了天使妇儿,因为这医院就在我家小区二期,但是当天没有儿研所的专家了。又电话咨询了北大妇幼特需,大夫听完情况认为不需要去看,最好先观察。
最后我家对面航空医院儿科的大夫给出的判断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拉肚子,没有炎症,不需要吃消炎药,抗病毒药和退热药也可以不吃,根据情况判断,如果高烧就吃一点。拉肚子吃点妈咪爱就会缓解。继续观察,三天内没有好转再来就医。
综合我们自己查的资料和电话咨询的结果,我们基本认同大夫的判断。照方操作,吃了两次妈咪爱,没有吃其他药。果然第二天然然就基本康复了。
这次生病总结的经验就是:
1.宝宝生病,最了解前因的就是妈妈,所以先要认真回忆,尽可能的罗列出可能的患病原因。并且密切观察症状。
2.迅速搜索可以找到的资料,把可能的病症和症状大概记录一下,作为判断医生诊断的参考,同时也避免太过慌张。
3.可以先电话咨询几家医院。公立医院条件太差,不要轻易带宝宝去,很容易传染其他病。私立医院的收费太贵,但是服务很好。最好采用电话咨询的方法先听一下专家的意见。
4.找离家最近的医院做相关检查,不用太大,好医院人满为患,再好的大夫只有3分钟时间也提供不了太好的服务。我家门口的航空医院刚刚升到三级,病人也不算太少,但至少大夫有时间听我陈述病情,愿意花时间帮我分析,挂号交费态度都不错。做检查也不用等待。检查结果通用。
5.和大夫沟通。毕竟医疗是供小于求,别因为孩子生病就着急,保持好态度,和大夫陈述清楚症状。我们这次看的大夫就很耐心也很认真,给我分析的很清楚,开药前都问我家里有没有,一共才开了20块钱的药。我准备保留好病历本,以后小毛病尽量找同一个大夫。
6.最近想咨询一下,给然然找个定期做检查咨询的地方,再确定几个好点的中医大夫,还是预防为主,强身健体,尽量不生病的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多地儿科停急诊!宁愿去社区也不留在三甲干儿科!明天,谁来给孩子看病?
伴随全面两孩政策的放开,儿科医生荒这个医疗界的老话题,再次引发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日前上海、广东、江苏多地接连出现儿科急诊停诊的新闻,让儿科医生短缺、人才流失问题,一下子成为 “我们能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喜迎两孩时代”的一道限时必答题。
然而,记者走进北京、辽宁等地的多家儿童医院实地探访时发现,儿科医生 超负荷、高风险、低收入的境遇虽然一直被重视,却始终没改变…… 门诊等太久,病房挤破头 “带孩子看病太难了”
“给孩子看病太难、太难了。”1月15日晚上7时多,记者在北京四季青医院的儿科门诊蹲点采访,碰上一对带孩子看病的夫妇。
孩子的妈妈告诉记者,近期孩子的上呼吸道一直不舒服,咳嗽不止。“前天晚上,孩子觉得憋闷,声音也非常吓人,我们担心有危险,于是夜里12时多到儿童医院排队看急诊。”
“可是现在急诊也不急呀。”孩子妈妈抱怨道,儿童医院晚上一共才3位医生出诊,可排队的人一大片。他们排了3个多小时的队才看上病,被确诊为喉炎后,孩子到凌晨4时多才做上雾化治疗。从医院出来后,为方便孩子治疗,他们现买了一台雾化器。
孩子妈妈说:“昨天孩子又开始发高烧,怀疑是肺炎,得让大夫看一眼。但我们可不敢去儿童医院了,耗不起,幸好二级医院还不算紧张,等等总能看上。”
急诊不急,这种情况在大医院普遍存在吗?1月15日晩9时30分左右,记者来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儿科急诊室。候诊的长椅上,稀稀拉拉坐着20多名患儿和家长。本以为在这儿看病并不难,但记者和一位家长攀谈后才知道,他们是当天下午2时左右挂的号,到晚上还没看上。随后记者了解到,当天晚上,该院儿科急诊室只有一位儿科医生出诊。
为了一探北京儿童医院看病的“难”,记者又起了一个大早赶到北京儿童医院门诊二楼,发现候诊区已被全国各地来的患儿和家长挤得水泄不通。10多个诊室的门全都敞开着,每位医生周围都被求诊者围出一个里三层外三层的弧形。记者使劲扒开咨询台前的人群,要靠喊,才能和护士说上话。
除了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外,中小城市的儿科状况怎么样?1月17日周日,记者赶到辽宁省营口市中心医院的儿科病房采访。
推开病区大门,映入眼帘的是病区走廊里满满的加床。该院儿科病房护士长董丽告诉记者,儿科病区共有52张病床,但目前已经加到107张,还向对面的妇产科病区借了两间病房。记者在靠近儿科病区大门的一张加床上看到,床上躺着两名患儿和他们各自的妈妈。其中一对母子在孩子接受完治疗后,依偎在一起沉沉睡去;另一位妈妈正陪着孩子输液,满脸都是疲惫。
孩子看病难,暴露出“医生少、病人多”的现状。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表示,据统计,目前我国儿童患者每千人口只拥有儿科医师0.26人,与美国差了将近5倍。在没有放开两孩政策之前,我国儿科医生总量就已经缺少近20万人。
干得多、挣得少 越来越多人不愿干儿科
采访中,很多儿科医生都用一个词汇来总结他们的职业感受:疲惫。
1月14日上午8时,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二科主任赵顺英从病房来到门诊楼,出当天上午的特需门诊。“一想到去门诊,心情就特别沉重。”一是病人太多,二是许多疑难患儿从全国各地来,能否帮他们解决问题,也考验着她的诊疗能力和水平。
这天上午,北京儿童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张桂芳出的是普通门诊。和赵顺英要分出许多精力解决难症不同,她要应对的,是从全国各地来的许多本不应到三甲专科医院就诊的轻症病人。记者陪同她出了不到两个小时门诊,她一直被数十名患儿和家长簇拥着,问病情、记录、听诊、开药……她的手和嘴必须同时运转。
张桂芳无奈地对记者说:“有1/3到一半的孩子只是感冒发烧,在当地医院就能看。很多患儿家长会抱怨跟医生说不上话,其实我也想从从容容地花10分钟看一位病人,但现实条件不允许呀。就像流水线一样干,我们的门诊从早晨到晚上11时都看不完。”
“在医学生眼中,儿科从来就不是一个好的就业选择。”北京四季青医院儿科住院医师冯医生坦言,当年她来应聘的是妇产科。是儿科主任先一步“下手”,才让她“稀里糊涂”干上了儿科。
“不愿意干儿科的现实原因之一,是待遇太低。儿科的用药和检查少,对医院的经济贡献低,而现行的薪酬分配制度和创收能力紧密挂钩。北京市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3500元,工作的前3年,我的工资低得都不够资格缴纳个税。”
2013年年底,北京四季青医院儿科开设了新生儿监护病房。为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该院将新生儿监护室的夜班费提升为每天300元。冯医生告诉记者:“现在,夜班费成为我们工资收入里的‘大头’,大家都愿意挣这份钱。可即便加上夜班费,我们的收入还是比外科等热门科室差了一半还多。”
除此之外,风险大、家长期望高、专业性质上的吃力不讨好也是让大家却步的重要因素。一位国内知名三甲医院的儿科主治医师告诉记者,儿科被称为“哑科”,病人不会表达,对医生的观察、判断和经验要求都很高,加上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看得娇贵,稍有不慎便容易造成矛盾,不受尊重的次数多了,容易让医生心寒。
“综合医院儿科承载了一半以上的儿童诊疗工作,但它正在萎缩也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综合医院的儿科岗位已经失去吸引力。留下的,要么是真正崇敬医学、致力于为儿科事业献身的人,要么就是没有办法走的。即使像我们这种医院,最近10年间也先后有十几名医生选择离职。”这位医生告诉记者。
采访中,多位儿科医生表示,他们已经很多年没有休过年假了。此外,2014年,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在上海、天津、福建、江西等7个省(区、市)开展的儿科资源调查显示,儿科医生的工作强度是同一医院其他非儿科医生的1.68倍,收入却只有其他科室的46%。 提薪酬、重培养 发展儿科得靠国家发力
“现在,招儿科医生实在太难了。尤其是主治医师,已经出现明显的断层。”北京四季青医院儿科主任丁翠萍说,她一直想给病房添一名主治医师,承诺的月薪达到1万元,却招不来人。
江苏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医院院长王军表示,现在的状况是,县级医院儿科招不到人、大型综合医院儿科招不满人。这种状况,与各大综合医院里儿科的经济收入排名“很靠后”不无关系。在综合医院里,如果没有医院在政策和投入上的倾斜和偏向,儿科很难发展。
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解决儿科困境的根本途径,是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和决心。为扭转儿科医生短缺的局面,去年7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医师资格考试短线医学专业加试专业内容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自2015年起对儿科和院前急救专业人员开展加分考试。而这一政策从出现起,就受到大多数儿科医生的质疑。
赵顺英说,“儿科降分”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策略本身是否合适却值得商榷。儿科专业需要国家的肯定和激励,但达不到要求反而降低门槛的做法,难以服众。这么说并不是唯分数论,但分数代表一定的学习能力,降低门槛会形成“儿科医生低能”的不良印象,长久来看不利于整体队伍的成长。
王军认为,要摆脱儿科医生“累、穷、险”的恶性循环,核心是薪酬体制改革,并研究提升儿科相关医疗服务收费价格。当然,这也是整体医改的一部分。要让医生的收入和其专业劳动相关,跟看病的质量和次数相关,而不是和开了多少药、用了多少医疗器械相关,这样才能保证儿科医生的收入和专业尊严。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付强认为,除了薪酬问题外,加强儿科医生的培养和教育,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改革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能力建设的紧迫任务。
上世纪后期的高等教育改革,在医学院校的本科教育中取消了儿科专业,代之以统一的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成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课程,如今虽然已经陆续有医学院校恢复儿科教育,但这一改革依然弱化了儿科的学科实力,切断了儿科医生的一部分固定来源。医学院校应尽快恢复举办儿科专业,加强儿科医学生培养,同时加强规范化培训。
倪鑫则认为,应大力开展儿科分级诊疗,通过有序分流,让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干该自己干的事。从2012年开始,北京儿童医院开始探索分级诊疗,联合北京地区综合医院建立了北京市儿科综合服务平台,2013年跨省组建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在此基础上,日推出非急诊挂号全面预约,进一步促进分级诊疗。这一系列措施效果显著,2015年,该院的门诊量比2014年下降了17万人次。
“全面两孩政策的放开,肯定对儿科医生的需求更大,儿科医生荒会进一步加剧。”王军说,儿科医生是不可能速成的,培养一名称职的儿科医生至少需要15年。在目前状况下,通过国家政策吸引动员更多其他专业医学毕业生从事儿科工作,也许是更快更可行的选择。
“我们为什么选择离开”
受过名牌大学的高等医学教育、身在大型医院工作……在常人眼中,大医院的儿科医生应该拥有更光明的前景和更殷实的收入。然而,他们中的一些人最终还是放弃了自己最初的梦想。究竟为什么选择离开?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他们都经历了什么?
“ 透支健康让我无法支撑 ”
■受访者:知名儿科科普作者,曾就职于三甲儿童专科医院
■现工作地点:社区卫生机构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儿科医生荒,我刚被做完手术,还在家休养着呢,就有几位朋友拿着这则新闻来与我交流。不久前,就在手术的前一天,我与我的父母交流得非常不愉快,他们的话刺痛了我的心:“你又不是快要死的病,为什么要离开三甲儿童医院!”
其实,这些年,被迫离开三甲儿童医院的人又岂止是我一人呢?三甲儿童医院,真正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那一年,我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毕业,留在上海某家三甲儿童医院做医生。与我一同进医院的还有3个年轻女孩子,全都来自上海顶尖的医科大学。那时,我们意气风发,暗暗较劲,都想努力证明自己是最好的医学毕业生、最棒的儿科医生。
作为住院医师,我们4个人住在旧楼的病房里,那个房间几乎见不到阳光,两个人同时在房间走必须一起侧身挤,老鼠总是啃我们柜子里的饼干和牛奶,午夜听到外面护士站的响铃,就会以为自己在上夜班而下意识惊醒……与所有年轻医生一样,我们像骆驼那样生活,我想每一位三甲儿童医院的医生应该都是这样过来的。
三甲儿童医院的医生压力巨大,在长久的重压下,儿科医生几乎没有几个人的身体是健康的。我们4个人,有人罹患心脏疾病,有人罹患内分泌疾病,而我是免疫性疾病。
身体每况愈下,与常年高强度的工作不无关系。曾经有一年,几乎有1/3的时间我都在发热,还查出身体各处的肿瘤。我儿子出生后也有免疫性疾病,所以,从健康、家庭等各方面考虑,我决定离开三甲儿童医院,到离家近的社区卫生机构工作。
我们同时进入三甲儿童医院的4个人,如今都陆陆续续因为健康问题离开了三甲儿童医院,有人去了区级医院、有人去了社区卫生机构。也许家人至今也不能理解我们为何放弃三甲儿童医院的大好前程,但是我们几个能彼此理解,临别互道珍重。
虽然离开了三甲儿童医院,但我们依旧在儿科的岗位上坚守。任何一位儿科医生,无论当初为何进入儿科,长久接触孩子,都会对孩子由衷地喜欢。尽管离开三甲儿童医院,还是有很多习惯难以改变。比如,以前凌晨抢救完病人,就容易睡不着,现在若凌晨一点两点被惊醒,也会整夜无眠。
不过,离开了三甲儿童医院,我有了相对自由的时间,可以在网络上写写育儿科普。几年来,我写下了百余万的科普文字,在新浪微博上,我是受孩子家长信赖的儿科医生妈妈,我愿意为宝宝代言心声,也愿意为父母答疑解惑。
“ 大环境对儿科太不友好 ”
■受访者:曾就职于三甲专科儿童医院
■现工作岗位:药企
我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我很认可、喜欢儿科,填志愿时就报的儿科。1986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家专科儿童医院工作,直到1996年选择离开。
虽然离开了,但我一直很关注儿科。我觉得,现在的医疗和媒体大环境对儿科医生太不友好,患儿家属对医生的要求和期待,给了医生太大的压力。
15年前,医护人员挨骂挨打还不像现在这么普遍,但儿科不然。我们轮转急救室时就亲眼见过,护士只要一针扎不进去,孩子的爸爸就会一拳打过去。我记得很清楚,上夜班的小护士,只要有男朋友的,男孩子下班后都会来科里陪着上班,就怕女朋友被打。
离开医院后,我更能够站在家长和医生的双重角度看问题。
现在去医院看病,经常会听到医生说:“这个病的治疗方法可以A,也可以B,你选哪个?”病人不是专业人士,如何做选择?但我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现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人们应当尝到的苦果。
当年,我从原来的医疗机构走出来后,还去了一家社会办医疗机构兼职做儿科医生。看病的专业本领,我一直都不愿意丢。现在,我周围的小孩子如果生病,还会有家长来咨询我,我特别愿意为他们解答。如果还有机会,我依然愿意做医生,但现在的儿科大环境要改。
我对医疗充满感情,我现在的工作是在药企做医学部临床研究,负责临床试验的监督检查。这是我想要的工作,因为还能跟医疗有联系。现在,我跟以前的医学院同学还多有联络。他们的工作很忙很累,我会给他们打气。
今年全面两孩政策放开了,儿科医生的压力更大了。我的同学个个都很优秀,但我们都已经是年过半百的人,体力精力不能跟年轻时同日而语。社会需要他们,希望他们也保重好自己。
“ 在儿科难求职业发展 ”
■受访者:曾就职某三甲综合医院儿科
■现工作岗位:同一家医院的职能处室
1984年,我被首都医科大学儿科专业录取。1989年,我来到目前这家医院工作,在儿科一待就是21年。从2010年起,我来到医院的职能处室。离开儿科,有忙的原因,有医患关系的原因,有工作机遇原因,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综合医院的儿科没有发展。
我刚工作时,在老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医院的儿科还有自己的细分专业,但随着社会发展,儿科变得越来越萎缩。国家要求大医院要看疑难重症,但实际上,我们基本都是在看感冒发烧,重症患者没有能力看,只能往上转。
在个人晋升方面,老主任会带着我们做科研、写论文。但这两年,儿科一直没有人员晋升,因为没人带,加上医生自己也不主动,多有得过且过的心态。此外,我们儿科接待的都是简单病人,因此不好写文章、不好做科研。医院其实也想发展儿科,最近几年都在招聘儿科带头人,但一直招不来。
如果说学科带头人是偶然因素,那么,儿科医生看不到职业前景,则是许多综合医院儿科医生的心病。在我们这种医学院校附属医院里,一些外科医生,到了40多岁便成为带组教授,就不用值夜班了。但儿科医生少,许多儿科副主任医师直到退休还在上夜班。此外,儿科医生还要出急诊,为保证患儿安全,医院规定出儿科急诊的医生必须是主治医师以上级别的。因此,90%的综合医院儿科医生会觉得,从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到主任医师的区别,只是少上几个夜班而已。
其实,从儿科到行政职能处室的转型,在儿科医生中并不少见。如果能像别的科室那样有好的职业上升空间,我想自己可能不会走。
文/健康报记者 孙梦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最具影响的全国性卫生计生行业报
最具影响的全国性卫生计生行业报
今日搜狐热点&|&&|&&|&&|&&|&&|&
小儿科困局 儿科医生“没人想做没钱可赚”
日 08:52来源:
小儿科困局
羊城晚报记者薛江华唐珩“做儿科医生是最幸福的。因为只要看到一个个孩子摆脱病痛,蹦蹦跳跳地站在你面前时,你就会有一种莫大的愉悦。儿科医生大多长寿,这得感谢孩子们,我们像他们一样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被他们所感染。”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郭迪教授,是我国儿童保健事业的开拓者和发育行为儿科的创始人,在他100岁生日的时候,他发表了“最幸福”的感言。“最幸福的儿科医生”真如郭迪教授说的那么幸福吗?近日来,关于“中国急缺儿科医生”的传闻甚嚣尘上———“15年全国儿科医生仅增加了5000人,缺口逾20万”,中国儿科医生是否真的进入了“没人想做”、“没钱可赚”的困局?羊城晚报记者在广州的调查发现,儿科医生培养年份长,承受压力大,回报却并没体现在收入上。业内人士表示,应该建立一个体制来体现儿科医生的技术含金量,从而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破解儿科医生少的难题。
给孩子打点滴,“一针见血”难度很高本报记者宋金峪实习生张雄高摄■现状 孩子看病人人喊累尽管各级儿童医院谈到医资状况都讳莫如深,但记者在广州儿童医院走访发现,这里永远都是人头济济———家长手拿简易输液杆,在院子里跟在孩子屁股后面走来走去。记者也了解到,众家长都为儿童医院的排队情况头疼。有医生亲戚的年轻爸妈干脆直接找自己的医生亲戚给孩子看病,而没有这种资源的家长们,有些根据孩子的病情自己给孩子吃药。另一些家长则在受过一次儿童医院排队之苦后,转投其他医院。网友“路人甲melody”对记者说:“曾听闻儿童医院如何好,去过一次,吓得再也不敢去了。人多到极致,医生根本没办法好好检查。离家最近的社区医院口碑较差,即使近也从没去过。也曾试过在家自己买药吃,不过必然是典型症状和常用非处方药。还好,女儿生病不算多。”网友“风中疾走”则是中间派,他表示:“通常会看是不是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比如感冒或发烧初期,都是自己按照常识给她服药或者物理降温等。如果是自己能够判断的发病原因但必须专业治疗的就去社区诊所。最后一种就是不知道发病原因需要检查诊断的就去综合大型医院儿科。广州儿童医院去了一次不愿去了。人巨多,诊前耗费时间很长,就诊时间超短。”记者又走访了广州市多间综合性医院,发现儿科医生的工作同样繁重。以广东省人民医院为例,该院共有儿科医生34名,每位医生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在急诊科或ICU工作的医生,工作时间会更长。出门诊的医生每天要接诊50位患儿,每天从进了诊室就一直忙。家长要求高医生压力大儿科用药量少,科室收入比较低,工作量和风险也比较大,却没有体现在收入上。大医院招儿科医生的要求又高,动辄只要硕士博士1983年,现任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儿科主任朱美华从医学院毕业后就选择了做儿科医生。回忆起当年的选择,她说很自然———那时无论选择哪个科室,工资都是54块,因为觉得儿科比较有成就感,看到孩子健康地出院“感觉很幸福”,朱美华当了儿科医生,而且一干就是28年。可在最近的这些年里,朱美华才感觉到儿科医生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她坦言,工作的压力主要来自专业知识的提升和新病种的挑战,还有一部分来自家长,“现在都一个孩子,家长要求非常完美,医生必须做到100分,而且要药到病即除,但往往疾病的发展会有个过程,家属就不理解,有些凶险的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后期转危家长是难以接受的。”因为自己是主任医生,所以很多患者都是慕名而来的,她丝毫不敢马虎,为此,她看每一个孩子都很仔细,都要花很长时间。她注意到,很多家长来看病的时候都会提到对之前的医院和某个医生不满。很多次,她都想告诉家长,只要坚持吃上个医生开的药,病也会好的。她说,正因为家长对儿科医生的过高要求,让儿科医生成了吃力不讨好的角色。现在年轻医生的圈内,不少人“谈儿色变”。深圳市福田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年轻医生表示,自己做过两年儿科医生,深知其中之苦。“儿科工作量比较大,收入却相对较低。很多大医院的儿科都亏本的……现在每家只生一个孩子,很多家长都要求给小孩比较好的医疗条件,很多都是直接去市级的儿童医院一类就医,所以市级的专科医院人员非常紧张。而孩子的病情表现很多都很类似,比如说发热。孩子又不会说,给诊断带来很多困难。治疗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病情延误甚至死亡。而且儿科用药量少,科室收入比较低,工作量和风险也比较大,却没有体现在收入上。大医院招儿科医生的要求又高,动辄只要硕士博士,谁会愿意去?”检查孩子难赚钱更困难100个住院病人的收费在20多万元左右。但在外科,几个大手术病人的住院费可能就有这个数了作为儿科主任的朱美华并没有像年轻儿科医生一样抱怨,她更多的是愧疚。她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自己所在的儿科一直以来人员充足,配有21个编制内的医生,但因为自己的科室不仅不能为医院创收,而且每年的收支很多时候都是负数,需要医院倒贴。广医二院的儿科门诊量并不算少,高峰期每天都有300多名病人。但因为儿科的检查项目少、用药少,所以儿科很难给医院创收。朱美华举了检查的例子,如果给孩子做检查,很多项目需要镇静,家长不会轻易同意。如果做了检查没问题,家长会说医院是为了赚钱;做了检查有问题的,家长容易表现急躁,不愿意接受现实;有时候不给孩子做检查,但后来发现有问题的,家长就指责医生不负责任;有时候给孩子抽点血,家长都会很心疼,甚至在旁边哭。为此,检查是否该做,做什么检查,儿科医生都要把握好,才不会引起家长不满。还有,儿科的用药少也是儿科收入少的一个原因。以广医二院为例,这里的儿科有20多个住院床位,100个住院病人的收费在20万元左右。但在外科,几个大手术病人的住院费可能就有这个数了。据介绍,因为到一般综合医院就诊的儿童都是普通病患者,所以这些综合类医院的儿科大多是不赚钱的。只有专业的儿童医院因为有很多重症和疑难杂症的患儿,医疗费用通常比较高,从而有盈利的空间。至于待遇问题,记者了解到,很多医院已经取消了药品与医生工资挂钩的制度。“因此,尽管儿科用药比其他科别少,但医生的收入仍然按照国家给事业单位制定的薪酬标准,与职称、工龄等关系更大。医生因为分处不同的临床科室、临床专业而产生的收入差异的确存在,但各家医院情况不同。”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肖国宏表示。缺口不明显门槛非常高现在我们招医生,硬性规定要招硕士或博士学历的,同时英语过6级;护士也要求本科学历以上,英语6级记者了解到,其实广州的儿科医生缺口还不明显,远未像某外地媒体报道中宣称的那样,“15年全国儿科医生仅增加了5000人,缺口逾20万”。这个数据从流出以来,被大多数媒体转载引用,但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儿科医生的招聘情况却并不支持这个数据。近5年来,广医三院共招进8名儿科医生。肖国宏表示,该院虽然儿科医生人手仍然紧缺,每年都进行相关招聘,但完全可以保证正常医疗运作。同样,广医二院在过去3年里,也招收了5名儿科医生。记者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得知,儿科医生并不像传闻中那么紧缺。他们刚刚进行了今年新职工的招聘,今年预计提供职位60余个,其中包括妇科、儿科各科别医生和护士。与广医三院相同,他们对所招的儿科医生也要求甚高。招聘分两天进行,面试全英文进行。“现在我们招医生,硬性规定要招硕士或博士学历的,同时英语过6级;护士也要求本科学历以上,英语6级。这个是硬性门槛,谁也动不了。”妇儿中心党委书记耿春华表示。她同时告诉记者,因为珠江新城院区仍然在进行业务扩张,所以今年招人比较多,“往年每个院区也就招20人到50人吧”。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党委书记耿春华则指出,妇儿中心珠江新城院区开业一年多,患者人数直线上升。很多上午出诊的医生都要忙到下午1点甚至2点才能下班吃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招新医生的原因。现在我们中心希望可以继续拓展业务,而医生自身则希望广州市的社区首诊尽快得到普遍实施,这样他们就可以将更多精力投放在研究疑难杂症上了。”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儿科主任朱美华告诉记者,因为该院领导非常重视儿科,将儿科定性为“社会效益创收窗口”,所以,即便是倒贴,也没有缩减儿科的医生编制,她分析说,很多小医院,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小医院,因为要生存,可能会把儿科的编制压缩了,大量的儿科医生的缺口可能在这些医院里产生。博士生难招待遇要提高看一个儿科的病人,耗时长,精细程度高,但挂号费却和其他科室一样,比如打针,给一个儿童注射的难度比成人大几倍,收费却是一样的尽管像广医附属医院这样的三甲大医院每年都有新进儿科医生,但要招到一个高素质的博士却也成了“老大难”。据介绍,很多大医院招聘儿科医生,一般都要求应聘者具有儿科专业硕士、博士学历,这无疑抬高了儿科医生招收的门槛儿。“已经连续三年,我们希望招到儿科特别是新生儿专业的博士,一直没有招到。小儿外科的博士也很难招到。”肖国宏如是说。无独有偶,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儿科主任朱美华也向记者抱怨,该院也是连续5年都没有招到一个博士了。那儿科医生的培养有问题吗?很多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都认为,本科并没有必要增开儿科专业,儿科医生还是读过儿科的硕士乃至博士更能胜任。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现在医学院里儿科的博士生导师屈指可数,“广州都没有几个。”肖国宏认为:“太早在本科时期细化方向,不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临床医学基础。就我们招聘的情况而言,博士生哪怕以前没有临床经验,有多年学习的高起点,上手也会很快。但网上流传的那个15年全国只增加了5000名儿科医生的数据,我认为是无稽之谈。只要算算每年全国各个医科院校有多少儿科专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就知道了,这些人毕业后,大多数还是从事儿科临床专业的。而且,全国有超过20万所医疗机构,每间医疗机构每年招一名儿科医生,这个数字又有多大?”朱美华建议,应该建立一个能体现儿科医生技术含金量的制度,从而提升儿科医生的待遇。她举例说,看一个儿科的病人,耗时长,精细程度高,但挂号费却和其他科室一样,比如打针,给一个儿童注射的难度比成人大几倍,收费却是一样的。但她也指出,并不主张提高儿童的挂号费和相关医疗服务的价格,也不主张针对儿童的高级医疗服务,但是希望政府能加大对医院儿科的财政补贴,帮助医院的儿科实现良性发展。
标签:&&&&&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儿科医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