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高考题高考必修三文化考得多吗?

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复习测试(带答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复习测试(带答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复习测试(带答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必修三第五单元单元测试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1.从16世纪开始,中国社会兴起了“西学东渐”之风,到了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不断深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西学东渐有得于中西方文化思想之间的交流B.近代西学东渐的深入主要在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西学东渐最早体现在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潜滋暗长D.西学东渐过程中,存在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2.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那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3.冯桂芬在《校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对此言论最恰当的提炼是:(  )A.反抗侵略     B.政治改良&&&&&&&&& C.中体西用    & D.全盘西化4.史学家郝延平在《由守旧到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以中国为中心到以西方为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5.中国近代历史上,在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政治现代化的过程。要求政治现代化的主张最早出现于:(  )A.鸦片战争之后的新思潮&&&&&&&&&&&&&&&& B.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C.戊戌变法中的《定国是诏》&&&&&&&&&&&& D.同盟会的革命纲领6.孙中山在回忆19世纪末广州起义时说:“当初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勿感敢与吾人交游也。”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是当时的主流&&&&&&&&&&& B.广州起义损害了人民利益C.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D.清政府尚未完全腐朽7.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读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适用于:(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8.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进人哪个阶段? :(  )A.物质技术&&&&&& B.政治制度&&&&&&&& C.思想文化&&&&&&& D.实业教育 9.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1898年春在上海刊行,后曾三次被清政府下令毁版。此书遭毁版的原因是:(  )A.批判儒家思想     &&&&&&&&&&&&& B.宣扬经学 C.否定孔子的权威    &&&&&&&&&&&&& D.借“经学”之名,行“改制”之实 10.维新思潮最终没能救国,但其影响深远,他在当时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使人民意识到封建顽固思想的强大&&&&&&& B.使人民认识到资产阶级力量太脆弱C.使人民受到近代民主思想的洗礼&&&&&&&&& D.使人民认识到西方殖民国家的先进11.在下列文献中,主要反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和要求的是:(  )&&&&&&&&&&&&&&&&&&&&&&&&&&&&&&&&&&&&&&&&&&&&&&&&&&&&&&&&& &&&&&&&&&&&&& &&&&& A&&&&&&&&&&&&&&&& B&&&&&&&&&&&&&&&&&& C&&&&&&&&&&&&&& D1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而进行的努力是:(  )A.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新文化运动C.李大钊等人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D.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13.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如此普遍的到白话文,新文化运动中的两篇文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们是:(  )A.《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 B. 《海国图志》和《狂人日记》C.《庶民的胜利》和《文学革命论》&&&&&&& D. 《孔子改制考》和《文学改良刍议》14.陈独秀指出:“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通之决心,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句话说明:(&&& )①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目标直指孔教&&&&&&&&& ②儒家思想束缚了民主和科学的传播& ③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和民主政治完全对立& ④全盘否定了儒家文化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 D.①②③④ 15.围绕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某班学生展开评论。你认为哪一评论是不妥当的:(  )A.有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片面性&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C.这一口号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理性认识&&&&&&&&&&&&& D.其本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 16.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宣传民主与科学     &&&&&&&&&&& B.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C.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 D.《新青年》等新式刊物的出现17.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思想相比较,新文化运动主要“新”在:(&&& )A.彻底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 B.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和平等思想C.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 D.传播了达尔文的进化论18.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钱玄同(著名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之父),认为“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等等,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存在下列哪种现象:(&&& )A.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不再居正统之位B.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C.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者绝对否定的偏向D.有利于文化普及繁荣,使语言和文字紧密统一,为民众接受19.新文化运动的巨大影响体现在:(&&& )①是中国近代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沉重地打击了传统礼教& ③启发了人们的民主主义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0.新文化运动获得新发展的客观原因是:(&&& )A.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C.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来维护统治&&&&&&& D.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直接影响21.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 B.工农运动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D.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22.五四运动前后,通过发表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的是:(&&& )A.梁启超     B.严复&&&&&&&&&&&&& C.李大钊    && D.陈独秀23.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的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 )A.爱国主义&&&&&& B.民主科学&&&&&&&&& C.追求真理&&&&&&&& D.平等进步 24.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正确的是:(&&& )A.师夷-器物-制度-思想&&&&&&&&  &&& B.器物-师夷-思想-制度C.师夷-器物-思想-制度&&&&&&&&  &&& D.器物-制度-师夷-思想25.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里的“新”最主要体现在:(  )A.以反封建斗争为目标        &&& B.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C.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     &&& D.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方法
第II卷(非)
二.材料题:26.下列材料:材料一: ……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难,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现已能驾驭轮船,造放炸炮。去年英人应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恃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工,用是凝然不动,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材料二: 在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从日本的发展中得出了什么认识?其依据何在?(4分)&
(2)材料二中,康有为从日本的发展中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5分)&
(3)李鸿章和康有为为什么会从日本的发展中得出不同的认识?(3分)
(4)李鸿章、康有为的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成功实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图固”,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土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4分)&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4分)&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6分)&28.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维新变法中的维新派,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派在对待"西学"上是怎样的变化的态度?有什么样的行动?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评析在“西学”这一追求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10分) &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 2.C& 3.C& 4.A& 5.B& 6.A& 7.B& 8.B& 9.D& 10.C& 11.A& 12.B& 13.A& 14.D& 15.C& 16.C& 17.A& 18.C& 19.A& 20.D& 21.C& 22.C& 23.A& 24.A& 25.B二.材料题:26.(1)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依据: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实现了独立富强。(2)由皇帝主持自上而下的变法。目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3)经济发展状况不同;阶级立场不同;社会主要矛盾不同。(4)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性质。27.(1)材料一认为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材料二则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的“民权之说”。(2)材料一只认识到西方技术先进,材料二反对西方民权学说,两者根本上都是维护封建统治。而材料三主张冲破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要实行民主与科学,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3)材料四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影响:李大钊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28.(1)洋务运动的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以“自强”“求富”为名,掀起洋务运动,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2)维新变法中的维新派宣传西方“进化论”思想和“君主立宪制”、“兴民权”等主张,发动戊戌变法。(3)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吸收西方思想文化,提出“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共同之处:都主张挽救危亡。影响:推动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但是单纯的“西学”不能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如果答救亡与启蒙相辅相成也行)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高考历史必修一至必修三全部考点(详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高考历史必修一至必修三全部考点(详细)
上传于||文档简介
&&必​修​一​到​必​修​三​的​全​部​考​点​,​非​常​详​细​,​适​合​高​三​迎​接​高​考​复​习​专​用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4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广东政治高考必修三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广东政治高考必修三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考历史必修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