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在人间童年我的大学学上面的所有人名字

书籍名称: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mobi
资源大小:3.06 MB
本书作者:高尔基,mobi,
发布日期:
共被下载:1495&次
书籍介绍:《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三部自传体小说。在小说中,高尔基以早年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为主线,通过一个逐渐长大的孩子的眼光来观察和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倔强、富有同情心和不断追求的青少年形象作者在成长期所遇到的种种磨难、所经受的各种心理考验,对于年青读者来说恰是宝贵的经验与财富,是一部不可错过的成长必读书。高尔基(),全名高尔基·马克西姆,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也叫斯克列夫茨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列宁说他是“无产阶级文学最杰出代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他幼年丧父之后,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外祖父一家充满小市民习气,唯有外祖母对高尔基很好。后来外祖父破产,年仅十岁的高尔基开始流落“人间”,独立谋生。他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饱尝人间的苦难。高尔基只上过两年小学,但他勤奋自学,并于1884年16岁时来到喀山,打算上大学,但未能如愿,底层社会成了他真正的大学。此后他当过码头搬运工、面包师傅、杂货店伙计、园丁和守夜人等。同时结识了民粹派知识分子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参加秘密集会。早期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有生动的记述。译序&主要人物表&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在昏暗狭小的房间内,我父亲躺在窗前的地板上,全身素白,显得身子特别长。他光着双脚,脚趾头怪模怪样地向外翻着,一双亲切的手平静地放在胸前,手指头也是弯曲的。他双目紧闭,可以看见铜钱在上面留下的黑色圆圈;和善的面孔乌青发黑,龇牙咧嘴,挺吓人的。母亲半光着上身,穿一条红裙子,跪在地上,正在用那把我常用来锯西瓜皮的小黑梳子,将父亲那又长又软的头发从前额向脑后梳去。母亲一直在诉说着什么,声音嘶哑而低沉,她那双浅灰色的眼睛已经浮肿,仿佛融化了似的,眼泪大滴大滴地直往下落。.外婆拽着我的手;她长得圆滚滚的,大脑袋、大眼睛和一只滑稽可笑的松弛的鼻子。她穿一身黑衣服,身上软乎乎的,特别好玩。她也在哭,但哭得有些特别,和母亲的哭声交相呼应。她全身都在颤抖,而且老是把我往父亲跟前推。我扭动身子。直往她身后躲;我感到害怕,浑身不自在。我还从没有见过大人们哭,而且不明白外婆老说的那些话的意思:“跟你爹告个别吧,以后你再也看不到他啦,他死了,乖孩子,还不到年纪,不是时候啊……”我得过一场大病,这时刚刚能下地。生病期间——这一点我记得很清楚——父亲照看我时显得很高兴,后来他突然就不见了,换成了外婆这个怪里怪气的人。“你从哪儿走过来的?”我问她。她回答说:“由上头,从下——下诺夫戈罗德过来的,不过不是走过来的,是坐船来的。水上是不能步行的,小傻瓜!”这话听起来很好笑,叫人感到莫名其妙:屋内楼上住着几个染了发的大胡子波斯人,地下室里住着一个做羊皮生意的黄种人——一个卡尔梅克族老头。从这儿可以骑着栏杆沿楼梯顺势而下,不过一旦摔下来,便一溜跟斗地往下滚——这事儿我最清楚不过了。这和水有什么关系呢?真是乱弹琴,实在可笑。“干嘛说我是小傻瓜?”“因为你的话太多了,”外婆说着,也在笑。外婆说话亲切、快乐、有条不紊、顺理成章。从见面头一天起,我就跟她好上了,现在我只想让她赶快带我离开这个房间。’母亲使我的心情感到压抑。她的眼泪和哭号使我心里有一种新的惶惑不安的感觉。我头一次看见她这副样子——她一向很严厉,很少说话;她清洁、整齐、人高马大、身体结实强壮、两只手非常有力。可是不知怎么搞的,现在她整个人好像都浮肿了,头发披散着,衣服凌乱不堪;平时端端正正盘在头上,像戴了一顶漂亮大帽子似的满头秀发,如今却披散在裸露的肩头,遮住了面孔,而她的另一半头发则编成了辫子,在父亲沉睡的脸前一直摇来摆去。我在屋子里已经站了很长时间,但母亲甚至一次都没有看我——她一直在给父亲梳头,边梳边哭,泣不成声。几个粗壮的农民和一名巡警在向门内张望。巡警气鼓鼓地嚷道:“赶紧抬走!”窗上挂着一块深颜色的披肩,被风一吹,很像是一面扬起的风帆。有一次,父亲带我去划一条带帆的船。忽然一声雷响,父亲笑了,他用腿紧紧地把我夹住,喊道:“没关系.洋葱头,不用怕!”……您好,欢迎光临博库网 [] [] & &
您的购物车是空的如您已添加商品,请查看
精选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博 库 价:
(定价:?10.00)
普通会员 ?5.40
探花 ?9.80
榜眼 ?9.70
状元 ?9.60
评   论:
配   送:
全场满39元免运费
购买数量:
价格:?20.00
I S B N:5
出版时间:
印刷时间: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编辑推荐语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名的三部曲自传体小说,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它内涵丰厚,耐人寻味,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精彩纷呈的精神世界。
这是高尔基*名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也是一部卓越的艺术珍品。它
是俄罗斯底层生活的一个大戏台,展示出了各类的人、各样的性格和命运
:艰辛、疲惫的劳动者;没有文化,却能高声讲出真理的普通市民;大家
都不喜欢,却看得见大家都看不见的哲学的小知识分子……高尔基从小就
生活在这舞台上,并逐渐成长为伟大的作家。
前往尼日尼
新生活开始了
日子好像越过越糟
外祖父的坏脾气
在幽暗的小屋里,我的父亲躺在窗下的地板上,他的眼睛紧紧地闭着
,和善的面孑L发黑,难看地龇着牙吓唬我。
母亲跪在那里,用一把小黑梳子,把父亲又长又软的头发从前额梳到
后脑勺。母亲自言自语,声音粗重沙哑,她灰色的眼睛肿得仿佛要融化似
的,大滴大滴的泪水直往下滚。
外祖母也哭,哭得很凶,浑身发抖,拉着我往父亲身边推,我又害怕
又觉得怪别扭的。外祖母再三地说:“跟爸爸告别吧,你再也看不见他了
母亲使我感到压抑。她的眼泪和号哭都在我心里引起新奇的、不安的
感觉。母亲一向态度严厉,很少说话,总是打扮得干干净净、妥...&&&
分享精彩阅读
买了该商品的用户还买了
邮件通知:
手机短信:
关注官方微信
服务时间:9:00—21:00读《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有感的相关作文我的大学》。这部作品是苏联作家高尔基最着名的自传体三步曲小说。在这部作品里,作者通过叙述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描写自己坎坷的命运,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我的大学》。这部作品是苏联作家高尔基最着名的自传体三步曲小说。在这部作品里,作者通过叙述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描写自己坎坷的命运,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我的大学》有感《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一本好书。主人公皮什柯夫&阿廖沙&高尔基出生在美丽的尼日尼,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和父亲、母亲一起去...在他的童年生活中,我发现他的爱,寻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黑暗中的光明。高尔基用他充满苦难的童年向我们诠释着一个真理:只要不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光明总会来临。...今日作文阅读榜网友推荐的作文最新发布的作文&
sanwen.net  开栏的话  厚重河南,人多,好人也多,平凡的好人更多。  他们来自乡间田野,从事着最基层的工作,像小草一样不起眼。  但是,他们有大爱、有奋斗、很执着,他们的身上既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光芒,又极具与时代同行的能力,  蕴含着河南人特有的品格密码:向上心强,淳朴厚道,天下为家,共生共融。  今天起,本报推出《河南好人》栏目,书写平凡河南人的优良特质。我们相信,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黄久生别样的人生三部曲  记者赵红王鲁峰见习记者刘瑶首席记者何正权文首席记者陈晓东摄影  北京,浅秋时节,银杏未黄,红叶尚绿。  9月4日上午,一场秋雨,打湿了百年燕园。淅淅沥沥的细雨中,黄久生快步走着。偶一转头,发现已经把“老家的客人”甩下几十米。他停下来,歉意地笑。  没有办法。他这一双脚板,一直走得急匆匆。  从家乡信阳走到省会郑州又走到首都北京;从赤脚捡柴换学费的大别山,走到郑州的建筑工地,又走上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9月1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开学典礼上,黄久生讲哭了一个学院;信阳潢川双柳树镇,他赡养着700多位老人;郑州的建筑工地上,还有他带出来的1万多农民工。  他,靠什么震动了“百战归来再读书”的商海精英?  他,为什么甘愿为家乡非亲非故的老人养老送终?  他,又是怎样带动打工在外的乡亲,在家乡盖起一栋栋小洋楼?  信阳潢川双柳树镇,怎么就偏偏出了个黄久生?  …………  9月初,大河报多位记者踏上追访黄久生之路,从郑州出发,到北京,到信阳,再回到郑州,辗转2000公里,探寻答案。  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他和他这半生中遇到的人,年轻人,老人,朋友,乡亲,家人,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起那样一种关系—亲密的,私人的,单纯的,充满着无限温暖的。  人物名片姓名:黄久生  出生年月:1965年8月  籍贯: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  职务: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中建七局项目经理  获得荣誉:2006年获评“全国敬老之星”;2007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2011年两次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2年当选为“中共十八大代表”;2013年7月入围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  记者感悟  黄久生的人生境遇像极了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也许年轻的80后、90后们对这些著作并不熟悉,但它们所具备的启迪意义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共通性。  童年,他对苦难有着过早的体察;成年后,在人间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的大学梦,在不懈的追求下,终于得圆。黄久生的经历中处处涌动着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持。  记者采访黄久生时,想了很多词汇去描述他,可总觉得不贴切。他不像一般经历苦难的人那样大喜大悲、大开大阖,他不张扬,也不激烈,有种挥手自兹去、坐看云起时的淡定与平和。河南人身上的拙朴、内敛与达观,在他平静的叙述中,一览无余。  第一章童年  [关键词]  贫穷 孤独 要强  不要慨叹生活的痛苦!慨叹是弱者!—高尔基母亲临终把黄久生托付给邻居吕中秀,这个他叫“妈妈”的老人说起往事潸然泪下。  为啥对黄久生这么好?  “我9岁没了爹妈,见不得没爹妈的孩子受苦”  9月3日晚8点多,北京大学西南门。参加完学校的欢迎酒会,黄久生终于有时间坐下来。西装革履的形象,很难与“农民工”画等号,但这个他最认同的朴素的社会角色,迅速在他带着乡音的普通话和憨厚的笑声里丰满起来。  提及成长经历,黄久生总爱用“百家饭”开头。六岁那年母亲去世,尽管父亲在外靠修补盆维持生计,但日子还是过不下去,无奈的父亲只好把两岁的弟弟送人。黄久生每次提起那天的情景就忍不住心酸掉泪:“弟弟还小,送走的那天他死死抓住我的手,不愿意离去,我和他一起扯着嗓子哭,最后是大人们硬掰开我的手,把他抱走的。”从此他和小两岁的妹妹相依为命。  “母亲临终把我托付给邻居吕中秀,她只说了一句话:你放心,以后就是我自己的孩子少吃一口饭,也要让你的孩子吃上。”黄久生说,吕中秀没有辜负这句看似简单的承诺,艰难的生活面前,她没有委屈黄家的孩子。黄久生记得,一次吕中秀家吃饺子,全家仅仅包了20个,她瞒着自己的公公,偷偷给他们兄妹送了5个。还有一次鞋子烂了,在吕中秀家烤火时,他总把脚往后藏。吕中秀发现后,毫不犹豫把刚给儿子做的新鞋让给了他。  9月5日上午,千里之外的黄久生老家,信阳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鞋子的往事在已年过七旬的吕中秀记忆里,却只剩心疼:“我送他鞋他舍不得穿,下学都是把鞋抱在怀里,一路打赤脚跑回家。”为啥对黄久生这么好?这个后来被黄久生叫做“妈妈”的淳朴农妇,眼眶湿润了:“我九岁没了爹妈,见不得没爹妈的孩子受苦。”  这是黄久生人生中第一次接受来自家庭以外、不求回报的满满善意,在他之后的成长岁月里,幻化为最朴素的善的价值观,在乡邻的关心帮助和黄久生的鼎力回报中,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为了报答常送自己南瓜的李奶奶,只有13岁的黄久生曾经趁半夜给她家挑水。瘦弱的他费力举起水桶时,碰到了水缸,吵醒了李奶奶,“她心疼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别挑了,长大驼背了娶不到媳妇儿咋办?”黄久生回忆道。  为了挣学费,他跟老乡借了8毛钱、跋涉30公里批发冰棒回来卖,结果全化了,是老乡手把手教他怎么用棉被盖好保温;他半夜担惊受怕步行15里上山砍柴,挑到镇上卖给炸油条的做“炸筷”,乡亲们常常不拣好赖全收了。  黄久生说,帮过他的人的名字,甚至走路的样子、当时的样貌他都记在脑子里,常常想起,想着该怎样报答他们。  “自己都顾不住,怎么回报乡亲?”  长期贫困的生活让黄久生总被自卑感包围。  “我交不上一块八毛钱的学费,老师让没交的举手,我坐第一排,太显眼,只能硬着头皮骗老师说我离黑板太近脖子疼,要求坐最后一排。那个角落我坐了好几年,那种发酸的滋味……”黄久生说,从此他总盼着长大赚钱,“写作文谈理想,别人写的都是科学家当官,我写的是货车司机,能赚钱报恩。”黄久生家穷,没镜子,每次在邻居家看到镜子他总要照一照,心里想着:我啥时候才能长大?等我出息了,是什么样儿?  贫穷的另一个副作用是孤独。“我家没大人,小伙伴来陪我,只有晴天来。为啥?一下雨我家到处漏水。”最难熬的是除夕。黄久生的妹妹去照料亲戚,剩他一人在家。“白天不过是没吃的,还能凑合,晚上最难受,我家在村东头,5米远有个古墓,人骨头都露着,那会儿我只有十来岁,害怕啊。”  1983年,村里有人去湖北打工,过年时穿回崭新的中山装,给了黄久生最直观的刺激。“自己都顾不住,怎么回报乡亲?”18岁的他下定决心,走出家门。这一年成为他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  400公里外的郑州建筑工地上,黄久生从小工做起,搬砖提灰推车,腿勤眼亮能吃苦。这个无依无靠的农村孩子每天半夜帮工友洗衣服,赚得最原始的人际关系资本。然而城市里的营生远比他想象的艰难。头两年没赚到钱,他没脸回家。除夕夜,郑州在爆竹声中一片喜庆,而黄久生却坐在工地上独自垂泪。  “第三年,我终于攒下了3000元。年前的一天,我在郑州花了2000多元给乡亲们买了核桃、大枣,还有那时候可时髦的、带着白白细细锁边的的确良裤子,到县城花20块钱租了台手扶拖拉机,拉了整整一车,风风光光回家了。全村人,家家户户收到我的礼物后,不停地夸我有钱了,出息了。”1986年,在乡亲们的感谢声中和高看的眼神里,黄久生第一次有了成就感,第一次体会到回报乡亲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自卑一扫而光。这坚定了他好好干的决心。从木工、钢筋工,到带小组的班长、队长,1999年,他终于坐上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经理的位置。  1  2  3  4  下一页  第二章 在人间99岁的刘传江念及黄久生的好,泪湿眼眶。  黄久生舍不得拆掉或重建老家的三间土坯房,“这土房子时时提醒我,当年是乡亲们帮我渡过了难关。”  [关键词]  报恩 纠结 坚持  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  17年的坚持,“这是我这辈子的责任”  黄久生渐渐有了回报乡亲的资本。  1996年,他掏出两万元,让双柳树镇政府给镇上的孤寡老人买些肉、米,过好春节,这样的举动此后成了他每年的惯例。2008年他又出资45万元建起了双柳树镇久生光荣敬老院。一共花过多少钱,黄久生也没算过,但是全镇700多位孤寡老人的养老送终,他全包了。老人去世,他还要回家张罗,披麻戴孝,尽管有一半老人,他以前并不认识。  一个叫李鸿金的孤寡老人,不幸患癌,临终只有一个心愿,“见不到久生,我闭不了眼。”黄久生听说后赶回去,已经吃不进食物的李鸿金躺在床上,瘦骨嶙峋的手却紧紧握着他的手,墙上还挂着黄久生多年前送的鸭绒袄。老人一直没舍得穿,还仔细地用化肥袋子罩住,生怕落了灰。  此后,他坚定了常回家乡去陪陪老人、带老人旅游的念头。今年春天,黄久生带着敬老院的老人们游了信阳南湾湖,有个最远只去过县城的老人“像结婚那么激动”。他还承诺让身体条件允许的老人们坐一次飞机,去天安门转转。  黄久生不大愿意媒体到他老家去采访,“怕打扰老人,也怕他们误会,以为我做这些事是假的,是评先进用的。”可是,9月5日上午9点半,住着48位孤寡老人的双柳树镇久生光荣敬老院,正包饺子的老人们听说记者来打听黄久生,话头儿就掐不断。69岁的李法源说,这里吃得好住得好,有人做伴,不准备再回家了。还有一对身子骨硬朗的老人,叫唐孝贵和赵兰生,2009年在敬老院相识相爱,结婚后搬了出去,现在成了到处跑着玩的神仙眷侣。99岁的老红军刘传江拍着手笑:“活着一天,我欢喜一天!”  黄久生先后为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和慈善事业捐资320多万元;为贫困的重病患者捐款20多万元;汶川地震后捐款15万元,缴纳“特殊党费”5万元。2011年起,他还资助了考上清华却无力支付学费的信阳孤儿陶杰,让他圆了大学梦。  “老人们让我有责任哪,不帮,心里有愧。”黄久生说。  曾经不被理解,也想过放弃,“跳楼的心都有”  17年的路,单靠简单的一句“责任”是走不下来的。黄久生也有过纠结与退缩,甚至想要放弃。赡养孤寡老人,每年大概需要几十万元,这沉重的负担,黄久生一天也没有卸下过。  工地不总是一切顺利,困难的时候,黄久生甚至被人追债。“有一年回家最晚。快到年根了,一个老乡给我打电话问咋还不回,说老人想我了。我骗他说工地忙,其实我是没钱拿回去,这边要不来钱,那边还欠着别人钱。”黄久生心急如焚,怕对不起家乡的老人们,又忍受着债主们无时无刻的“陪伴”,“我走哪儿他们跟哪儿,吃饭、上厕所都跟着,没钱不让走,我那会儿跳楼的心都有。”腊月二十八,终于借到钱的黄久生回了家,“那一次去看老人的时候,我真是强颜欢笑啊。”  没钱的黄久生,腰板硬不起来,心里难受,可更让他痛苦的,是来自家乡的闲言碎语。“一个跟我还算要好的老乡,说我不务正业,还有人说我打肿脸充胖子,没钱还要管老人。”  尽管心里委屈,黄久生还是继续“能帮就帮”。他陆续从双柳树镇带出了一万多名建筑工人,他的团队参与建设的工程两次获得全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跟着他干的农民工回村盖起了白墙红柱的三层小洋楼。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简陋的办公室,一套在郑州市建业路租来的民房。  书桌、床铺和几个书柜的资料,填满了小小的房间,黄久生珍藏的和领导人的合影,没有地方挂,只能包好了叠放在书柜顶上。这样的办公环境曾害他丢了生意,黄久生却觉得“值”,因为他把钱用在了老人身上。  他也一度不被工友理解。和他做了12年搭档的老周说:“我问他,他回家照顾老人,工地谁照顾?”黄久生只说:“工地上的困难可以克服,老人的坎儿过不去。”  后来,黄久生的父亲罹患癌症,在郑州治病,正赶上施工旺季,“我们几个在医院的时间都比他多。老人过世时,他说了好几次心里有愧。”老周说,那时他突然理解了黄久生。因为好的办公环境有钱了就可以拥有,但老人时间有限。  黄久生每年组织技术人员、项目经理接受培训,每周给管理人员开会。他的工地上有空调,有夫妻房,还有营养均衡的饭菜,每年“五一”、“中秋”还会请先进职工的家人来郑州旅游。为了给农民工普法和讨薪,黄久生协调成立了“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至今共吸纳了60多位党员。  老家的三间土坯房,“没事儿就回去看看,提醒我永远不忘本”  “劳模”、“十八大代表”,昔日的农民工如今拥有了他不曾预料过的新身份,但黄久生却说:“我有啥可骄傲的地方,到啥时候都是农民工。”  谦虚的性格和朴素的人生智慧,承继于“邻居妈妈”吕中秀的善,承继于贫穷带来的孤独与要强,也承继于黄久生自己总结出的“大别山精神”:淳朴,能吃苦,北方的憨厚朴实加上南方的灵活头脑。  还有一种可能,也承继于位置特殊的潢川老家独特民风的浸润。  潢川位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此线南北,气候从暖温带变成了亚热带,植物从落叶阔叶林变成了常绿阔叶林,文化从中原文化悄然过渡为荆楚文化,粮食也从粗放播撒种植的小麦变成了精耕细作的水稻。当地的人们细腻、温暖,本能地对危难时曾给予自己一粥一饭的人,打心底里感恩。  为了时刻记得“从哪里来”,黄久生舍不得拆掉或重建老家的三间土坯房,“没事儿我就回去看看,这土房子时时提醒我,当年是乡亲们帮我渡过了难关。没腿的餐桌我也留着,乡亲们把饭就送到这张桌子上。这桌子提醒我永远别忘本。”  9月5日的晏岗村,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村民们都迫不及待加上了防寒的秋衣。吕中秀第一个走进土坯房,抢  着讲“柱儿”对老人的好,围观的村民纷纷插嘴:“他做的好事啊,讲也没个头。俺们走路不湿脚,吃水不用挑,全托他的福。”记者这才留意到,三米见宽、从家门直通村口的柏油路和自来水龙头,成了全村家家户户的“标配”,黄久生老宅门口的一片空地,建起了一座“感恩亭”,装上了健身器材,成了老年人的休闲场所。  “柱儿”是吕中秀给黄久生起的小名,“希望有个柱儿靠住。”那时她并没想到,这个命苦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自己的依靠。“好人有好报啊!”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第三章 我的大学黄久生应邀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演讲黄久生早早坐到座位上等待上课北大光华学院张志学主任介绍黄久生  [关键词]  演讲感动独具一“格”  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黄久生就是一个“河南好人”,他触到了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堪称世界政经学界精英的开放式舞台。比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就是在这里荣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的。  9月1日下午,讲堂迎来一位特殊的发言者—吃百家饭长大,打赤脚上学,提灰搬砖打拼出来的农民工—黄久生。  当天下午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开学典礼上,本科、硕士、博士、MBA、EMBA,1000多名精英济济一堂。  再抻一遍西装,再深呼吸一次……黄久生终于“压轴”出场。腿,软软的,有点不听使唤。  紧捏着发言稿,他开始念。诚惶诚恐。  1000多字的发言稿,他只念了个“过门”,便脱稿了,开始讲自己的小时候。  贫寒的过往,纯朴的乡亲,如电影,一帧一帧,映上心头。说出口的,没来得及说出口的,都在脑海中激荡。全场掌声,数次响起。  “我想都不敢想,有一天能来到北大……九泉之下的妈妈一定会为我骄傲!”说到这,黄久生讲不下去了。他忍住泪。听的人,没能忍住。  尽管口才不算出众,甚至全是大白话,但黄久生讲述的个人经历,数次被掌声打断,整个学院上千名师生,抽泣声声。  典礼结束,“老黄”红了。一位EMBA同学紧握他的手:“老黄,你让我掉泪了。我的泪可不是随便掉的……”  一位刚认识的同学也落泪了。他一口一个“老黄”地叫着,因为这个“外表亲切”的人“触动了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对记者说,黄久生也不是什么大老板,他家境贫寒、生存不易,但坚持为善的精神更不易。  施东升说,黄久生就是一个“河南好人”,代表了河南人从老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传统朴素价值观—知恩图报。  百年燕园仅十分钟就接纳了他,“黄久生的奋斗和爱心,独具一"格"  时间回到8月的一天。黄久生惴惴不安地坐在两位面试官面前—一位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冒大卫,令人惊叹的80后商学院“掌门人”;一位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EMBA中心主任张志学,大别山走出的知名学者。  10多分钟,面试结束,他被录取了。  不过,冒大卫提了条件:“你得答应一件事:在开学典礼上发言!”  一个农民工,去中国顶级商学院的开学典礼上发言?黄久生不敢想象,但还是点头答应了。他,太想拥有“大学同学”了!  小时候,舍不得穿鞋,他忍着冻得“骨头缝都疼”的寒冷,打赤脚也要上学;18岁辍学到建筑工地打工,上学的梦依然没有丢掉,他靠自修完成了大专和本科的课程。  随着事业做大,从老家带出的人越来越多,他急需解决企业管理的瓶颈与难题,最终成为他入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EMBA的契机。  他重新坐进久违的教室。开学第一课,由中国经济学界泰斗厉以宁“厉股份”主讲。  凡大境界者有四项禀赋:质秉、良师、志远、意笃。无良师指点,不过璞玉。接下来两个秋冬春夏,黄久生将在百年燕园,进入自己的光华岁月。  同为信阳人的张志学,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木秀北大,各绽光华”。藏头两字,组成“格”字。格物致知、格古通今、格高意远、独具一格……这,是北大EMBA的理念。  “一个在工地上提灰搬砖的人,能带领上万人,还是农民工,两次捧回鲁班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张志学说,黄久生的奋发,正是他们苦苦寻找的独具一“格”的企业家精神。  “久生是苦孩子出身,从事的又是建筑行业,劳动密集型,获利并不丰厚,还一直赡养700多位老人,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他的同情心、爱心,让人感动。”  黄久生和我们每个人一样,都活在现实中,都面临着各种诱惑、脆弱、局限、迷茫。在张志学看来,中国太需要一个有“格”的时代了。唯如此,才不至于在经济高速发展中找不到“北”。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声  善是古老乡村最美的传承  [关键词]  诗意 文明 归属  双柳树镇,一个诗意的名字。这个位于鄂豫皖交界处大别山北麓的小镇,距潢川、商城各30公里。  古时,这里翠柳如烟,尤以两棵大柳树袅袅多姿而叫响周边乡野,于是得名双柳树。双柳树镇历史悠久,自古商业贸易就很繁荣,多年来,人们一直把潢川誉为“豫南小上海”,把双柳树镇唤作“豫南小汉口、小苏州”。  一出古镇是青山。如黛青山环抱着一泓湖水,氤氲雾气缠绕在湖面、青山之间。从湖边穿过的一条蜿蜒山路,通向黄久生的家。  一路上,青黄杂错的稻田、顶着紫红色花朵的梅豆秧、一塘池水上漂着的睡莲、叽叽嘎嘎叫着的憨厚群鸭……古老村庄,宛如一幅美丽素雅的织锦图、田园画。  但造物主仿佛故意要磨炼这一方百姓。他们必须忍耐、克服“人多地少”的矛盾,以至于他们的脊梁中都流淌着“改变命运”的热血。  双柳树镇总共5.6万人,有约2.3万人常年在郑州从事建筑行业。据统计,郑州市三分之一的建筑,都留下过双柳树人的汗水。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郑州银基商贸城、裕鸿花园……不胜枚举。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黄久生为代表的双柳树人陆续出去闯荡,且多会师于郑州。这一批出生于1965年到1972年的人,如今很多已成就斐然。  强者为己,更强者为众。这种“强”,不完全是经济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就跟当初前后脚出去闯世界一样,黄久生、汪成泉、杨先忠、汪成江、张道库、郑良金、高兴源、高兴中……他们又开始不约而同地回报家乡。  黄久生因为持续17年照顾孤寡老人,声名远播。其他人,也在以多种形式反哺故土。  双柳树镇14个行政村,道路不仅“村村通”,而且“组组通”。这些路,全部由当地走出去的贤达人士无偿修建。行走在双柳树镇上,街角的太阳能路灯、街头的巡逻车、横跨白露河的桥梁、沿河而建的冲水式公厕、学校的崭新课桌等,莫不如是。  而家乡人由衷的感谢之情,也是他们继续奋进的动力。在天桥村,有10口“抗旱保收井”,由该村的张道库投巨资捐建。今年信阳大旱,有些地方绝收,但这些机井覆盖的地界,稻子刚刚收割过。“原来都是望天收,现在好啦。”村民的感谢,发自内心。  和黄久生一样,双柳树人不管在外多成功,大多依然保留着老家的房子,留着“根”。他们这种对故土的眷恋,对乡村文明的敬畏,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维系、传承力量。  土地山河之上,绿树红花,芳草禾苗,欣欣向荣。正如永不断线的草木之链一样,中国的传统文明哪怕曾被短暂割断,依然会“遇土而生,遇水而融”。  上一页  1  2  3  4  作者:赵红王鲁峰刘瑶何正权文陈晓东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童年大学在人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