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法医病理尸体法医学解剖视频频。

精品课程 法医学
主页 & 实践教学 & 实验指导
法医学实验指导
一、实验课时安排:
二、实验内容安排:
(一)法医病理学:3课时
1、尸体解剖观摩(1.5课时)
2、尸体现象观察(0.5课时)
3、机械性损伤――钝器伤(1课时)
(二)法医临床学:2课时
1、神经反射检查实验(0.5课时)
2、外耳检查及音叉实验(0.5课时)
3、关节、脊柱活动度检查实验(1课时)
(三)法医物证学:1课时
1、ABO血型的检验(0.5课时)
2、生物检材的DNA检验――PCR扩增技术(0.5课时)
第一部分:法医病理学
实验一 尸体解剖观摩
一、实验项目
尸体解剖观摩
二、实验目的
了解尸体解剖术式、脏器取出及剖开方法;熟悉解剖室的设备、解剖常用器械及其使用方法;掌握解剖记录正确的描述和记录方法。
三、实验器材
照明设备,通风系统,消毒设施,供排水系统、污水处理设施,自动升降式解剖台,托盘称,照像设备,自动吸引器、摄像系统、尸体冷藏库、常用解剖器材(开颅锯、手术刀、手术剪、止血钳、镊子等)。
四、实验要求
(l)做好详细的准备工作,全面收集有关资料,包括案件的卷宗,调查材料或病历,并进行登记、笔录、摄影等工作,向学生介绍案情。
(2)做好登记工作,包括编号、死者姓名、年龄、性别、籍贯、职业、工作单位、发现尸体的地点和时间、案情经过,要求鉴定及检验的事项,委托单位及委托人姓名等。
(3)系统检验及剖验尸体,对体表的各种损伤均需逐一检查。尸体解剖要全面,颅腔、胸腔、腹腔及脊髓腔均应剖开检验,避免遗漏重要损伤或病变。
(4)规范全面记录,记录用语确切,简明扼要。不仅要记录损伤的解剖位置,大小,描述创及创周改变,还要对创的各部分特征详细描述、记录,并按检查顺序对损伤编号。
(5)必要时,按要求提取组织器官或体液等检材。取材的部位要有代表性,各个器官不能遗漏。
(6)在现场对尸体的姿势、外貌、衣服、损伤等摄影取证。尸体剖验时对各种检查所见予以充分显露和拍照,拍摄时应标记编号及比例尺。
五、实验内容
(一)尸体剖验
1、体表检验
⑴一般所见:性别、身长、体重、发育、营养状态、尸斑分布,尸斑颜色及分期、尸僵分布及程度、尸体温度等。
⑵头面部:发长、颜色、数量,头发上有无附着物。头皮有无损伤,颅骨有无骨折。面部有无肿胀、发绀、出血及损伤。眼脸有无水肿及皮下出血,结膜是否充血及出血,巩膜有无黄染,角膜混浊程度及瞳孔大小,是否等圆。鼻根是否偏位、塌陷,鼻腔及外耳道有无分泌物或血液,鼻孔周围有无泡沫及压痕,口唇有无紫绀、损伤、干燥,口角及下颌皮肤有无流注及腐蚀痕,齿龈有无破损。牙齿是否完整,有无松动,舌的位置及是否有咬痕。
⑶颈部:气管是否居中,甲状腺有无肿大,颈部有无损伤、扼痕、索沟、压痕。
⑷胸部:胸廓前后径及左右径大小,胸廓外形有无病理性改变、有无注射针眼、损伤;肋骨有无骨折。女性乳房有无肿块及咬伤。
⑸腹部:是否平坦、腹壁有无静脉怒张、损伤及疤痕。
⑹会阴及肛门:阴囊、睾丸有无损伤、阴囊干燥情况。女性外生殖器有无血痕、精液等附着,前庭有无损伤。阴道内有无异物,分泌物涂片有无精子,处女膜是否完整。肛门内有无异物。
⑺躯干及四肢:躯干有无压痕、皮下出血,脊柱有无骨折或畸形,腰骶部有无褥疮、臀部有无注射针眼;上、下肢有无骨折及关节脱位;肢体有无损伤,有无注射针痕。指甲内有无异物,手中是否抓有物体或附着有异物;女尸大腿内侧有无损伤及精斑附着。
2、内部检验
⑴头皮内、双侧颞肌、颅骨、颅底、硬脑膜等的情况。
⑵脑及脊髓:脑重量、有无肿胀,表面有无出血、冲击伤及对冲伤等,大脑各切面所见情况,有无出血,脑挫伤等。小脑扁桃体是否疝入枕骨大孔,脊髓有无出血损伤、软化坏死等。
⑶胸腹腔:各脏器位置、有无粘连、积血或积液,积液或积血的量,腹膜是否光滑等。
⑷心包腔及心脏:心包膜是否完整、心包腔内是否有积液或积血、量的多少。心脏重量、形状,心脏有无损伤、心外膜性状,外膜下有无出血点、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情况,心脏各室壁厚度、各瓣膜周长,有无发育异常或病理改变,室壁及室间隔切面有无梗死或挫伤所见,内膜有无增厚,内膜下有无出血。左右冠状动脉是否通畅,阻塞程度,主动脉及冠状动脉是否有粥样硬化及程度。
⑸肺脏及气管:气管内有无异物、出血及分泌物,粘膜充血程度或出血等。左右肺脏重量、大小、有无充血、水肿,肺切面颜色、有无出血、梗塞灶等。
⑹颈部:各层肌肉有无受压、出血、淋巴结大小、动脉、静脉检验所见、甲状软骨及舌骨有无骨折。甲状腺重量、大小,有无结节、被膜及切面情况。
⑺脾脏:重量、大小、颜色,被膜是否光滑,有无皱缩、切面颜色,红白髓界线是否清楚,被膜下有无梗死灶。
⑻左右肾脏大小、重量,肾表面颜色、性状,被膜是否容易剥离,切面性状、颜色、皮髓质界线是否清楚、有无充血、水肿、皮质厚度,肾盂粘膜有无充血、水肿及炎性分泌物。
⑼肾上腺:双侧肾上腺大小、重量、被膜及表面性状、切面皮质及髓质有无增生、萎缩或出血等。
⑽胃:胃壁有无破裂、穿孔及结节,胃内容物性状及数量,胃粘膜情况。
⑾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各段肠管表面性状,内容物及粘膜的检验所见。
⑿肝脏:大小、重量,边缘锐利还是圆钝,被膜色泽,有无挫伤、出血、破裂,肝脏硬度,切面颜色,肝小叶是否清晰,有无出血、硬化改变。胆囊及胆管内有无结石、炎症等改变。
⒀胰腺:重量及长度,胰腺被膜是否光滑,有无出血,头、体、尾各段切面是否有出血及范围。
⒁子宫及附件:子宫的大小、外观,输卵管是否完好,有无宫外孕,双侧卵巢的大小、形状,有无异常改变。
右下肢短缩骨折、畸形
右外耳道无溢液
双侧眼球萎缩,角膜浑浊
后背部尸斑
右肩胛骨骨折
右上臂骨折后假关节
右小腿多发骨折
局部皮肤擦伤
完整的硬脑膜
脑组织外面观察
完整的小脑
脑组织内部矢状切面
脑组织横切面
多发肋骨骨折
胸腔内积血
实验二 尸体现象观察
一、实验项目
尸体现象观察
二、实验目的
通过大体标本、幻灯及组织切片的观察,了解尸体现象的宏观及微观形态学变化,为鉴别死后变化的病理学改变奠定基础
三、实验内容
(一)大体标本
仰卧位尸体后背部未受压处可见大片状尸斑,色暗红,手指压迫不退色,处于尸斑浸润期,尸斑处切开无血凝块,生前皮下出血切开可见血凝块。
一氧化碳中毒死者,后背部大片状尸斑呈粉红色,窒息死者尸斑呈暗红色,。
3、角膜混浊
角膜轻度混浊(薄雾状),为死后lO~12小时;角膜中度混浊(似薄云),瞳孔尚能透视,为死后12―24小时;角膜严重混浊(似厚白云),为死后2天,瞳孔不能透视,角膜不透明。
尸体右下腹可见腐败绿斑。由硫化氢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硫化血红蛋白,或与铁离子结合形成硫化铁,使皮肤呈现污绿色所致,腐败绿斑与生前皮下出血的青紫色极相似。鉴别方法是切开该处皮肤,尸绿处的皮下组织呈污绿色,无凝血块;皮下出血处的皮下组织有凝血块,擦洗不去。
5、腐败血管网
双下肢可见以血管为中心的粗线条,指压不褪色。
外观皮肤皱缩干硬似皮革,紧贴骨骼,黑褐色,前腹紧贴后壁,尸重减轻,生前容貌消失。
尸体外形保存较好,重量减轻,呈棕黄色,有油腻感,呈蜡状,质脆。
8、死后动物破坏
肢体或躯体的其他部位被动物咬食缺失,皮肤创缘和整个创面不整齐,色苍白,无出血等生活反应。
(二)组织切片
肉眼观察:取尸斑处皮肤切片,呈粉染条状,。
低倍镜:皮肤层次分明,表皮完整,有角化层覆盖,上皮脚与真皮乳头相嵌。乳头及真皮内小静脉与毛细血管扩张。
高倍镜:真皮层胶原肿胀,间隙增宽,扩张的血管内充满红细胞。红细胞体积增大,着色浅淡,有的呈空泡状,仅存细胞膜。有的血管周围可见白细胞。
2、肝脏自溶
肉眼观察:为一不规则形粉染切片。
低倍镜:肝脏微细结构不清,肝小叶消失、肝索解离。汇管区结构模糊不清,可见散在的圆形空泡。
高倍镜:肝细胞正常形态消失,呈梭形或长条状,嗜伊红增强,大部分尚可见细胞核,偶见双核,核质结构不清,部分肝细胞完全破裂。
3、肾脏自溶
肉眼观察:为类半圆形粉染切片。
低倍镜:可见肾皮质、髓质及乳头部分,结构层次尚清楚。
高倍镜:部分肾被膜稍增厚,皮质肾小球结构清晰,毛细血管略扩张,充满红细胞,肾小囊内可见粉染物。大部分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脱落,细胞核消失,细胞溶解碎裂,管腔结构不清。远曲小管上皮细胞核尚清楚,大部分与基底膜分离。髓质各肾小管上皮细胞核较清晰,细胞质空亮,与基底膜分离。间质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肾乳头处附有少量粉染红细胞,肾被膜周围有散在淋巴细胞。
4、胃组织自溶
肉眼观察:切片呈粉染条状
低倍镜:粘膜层结构破坏,粘膜下层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肌层由三层平滑肌组成,排列疏松。
高倍镜:胃粘膜腺体缺失,固有膜疏松、模糊。胃底腺细胞粉染,胞核不清。固有层中散在分布淋巴细胞,粘膜肌层结构不清。粘膜下层血管极度扩张充满形状不一的淡染红细胞,平滑肌细胞粉染,核浓染变小,间质疏松。
5、腐败心脏
肉眼观察:切片呈不规则条状,可见许多大小不等透光区。
低倍镜:组织结构破坏,呈一致性粉染,其间可见许多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有的空泡内有粉染絮状物。
高倍镜:心肌细胞膜崩解,核消失,细胞结构不清,仅少数细胞可见到横纹。
6、腐败胰腺
肉眼观察:为粉染分叶状组织,其中有较多圆形小空泡。
低倍镜:可见粉染腺小叶,腺泡细胞呈一致性粉染,核不清,小叶内有许多空泡。
高倍镜:腺细胞形状不一或不完整,核不清,与基底膜分离。小叶内部分空泡中有少量粉色絮状物,间质疏松增宽。死后胰腺极易发生自溶和腐败,组织正常结构几近消失。
肉眼观察:切片为粉染方形。
低倍镜:可见为肾组织;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存在,一致性粉染红色,核不清。皮质内可见散在小空泡。
高倍镜:肾小球体积增大充满鲍曼氏囊,细胞核不着色。鲍曼氏囊壁较正常增厚。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不完整、核不清。上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管壁内有絮状物和橙黄色色素。有散在小空泡,泡内有少量粉染絮状物,间质内有不完整的红细胞残迹。
肉眼观察:为类三角形粉染组织,有少数空泡。
低倍镜:脾红、白髓存在,白髓变小,脾内有空泡。
高倍镜:白髓范围变小,数量减少,中央动脉管壁粉染。红髓脾窦扩张充满不成形的红细胞,红髓内有空泡,空泡内有均质粉染蛋白液。被膜结缔组织结构模糊。
9、脑死后改变
肉眼观察:为长方形粉染组织。
低倍镜:可辨认为脑组织,蛛网膜下腔可见血管扩张充血和片状出血及呈紫兰色的腐败菌团。
高倍镜:可见脑实质内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核着色不良。大部分神经细胞核消失,胞质呈均质状,有的神经细胞及尼氏体呈中心性消失,膜下积聚。
10、凝血块
肉眼观察:切片呈条状,取材于凝血块。
低倍镜:一致性红染,分辨不出是何组织。
高倍镜:大量红细胞集聚,其间可见染色较淡的梁状结构,周围尚可见有白细胞,有的白细胞内有许多黑褐色颗粒。
正常尸斑―淡紫红色
一氧化碳中毒者尸斑
窒息死者尸斑
尸斑与皮下出血的区别
坠积期尸斑组织学改变
角膜轻度浑浊,角膜呈云雾状
角膜轻度浑浊,瞳孔可视
角膜中度浑浊,瞳孔隐约可见
瞳孔隐约可见
角膜重度浑浊,瞳孔不可透视
角膜重度浑浊,瞳孔不可视
下腹部尸绿
腐败水气泡
下肢的腐败血管网
冰冻尸体肝细胞内冰晶
尸斑处血管扩张
死后昆虫对尸体的破坏
实验六 机械性损伤―钝器伤
一、实验项目
机械性损伤―钝器伤
二、实验目的
通过对常见钝性外力所致人体损伤标本及相应组织切片的观察,了解钝性外力损伤的大体所见和显微镜下组织学特点,为推测和认定致伤物、判断损伤形成时间,判断损伤程度奠定基础。
三、实验内容
(一)大体标本
1、表皮剥脱:
在皮肤上有一长椭圆形变色区,有表皮缺失,呈褐黄色。可根据形状和残留表皮的性状,推断作用物体的性状和外力作用的方向。
2、皮下出血:
可见皮下组织不规则形出血,界限清楚,无表皮剥脱,出血区颜色深浅不一。
3、挫裂创:
头皮创口呈新月形,创缘外翻不整齐,创壁粗糙,不光滑,有间桥组织,创腔不规则,创底达颅骨。创周皮肤有片状表皮剥脱及皮下出血。
4、胫骨骨折,挫裂创:
可见不规则创口,有多个创角,有的尖锐,有的较钝,,创壁不整,皮下组织外翻,创底可见胫骨断端。
5、脊柱骨折:
可见脊柱骨折、断裂,椎体呈粉碎性骨折,脊柱骨折处韧带断裂。
6、多发性肋骨骨折:
可见多根肋骨骨折,骨折近端向外突起,肋间肌出血,胸膜壁层破裂。
7、肝破裂:
在右叶有多条不规则破裂口,破裂口内有相互连接的纤维结缔组织―组织间桥。
9、肾破裂:
肾广泛破裂,有多个破裂口,破裂缘不整齐。
10、肺破裂:
右肺下叶有一纵行自叶间至膈面的破裂灶,创面不平,有间桥组织。
(二)组织切片
1、皮肤挫伤
肉眼观察:条状粉染皮肤组织。
低倍镜:表皮不完整,可见局部缺损。
高倍镜:表皮缺失处胶原裸露,肿胀、呈一致性红染,其间夹杂大量红细胞、血痂及异物,皮下脂肪组织中也可见到大量红细胞。缺损周边处上皮细胞核染色深,呈长杆状平行排列。
2、皮下出血
肉眼观察:条状头皮组织,皮下结缔组织红染。
低倍镜:皮下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内有片状红染区。
高倍镜:真皮结缔组织内有散在红细胞;皮下脂肪、结缔组织内有大量红细胞。红细胞部分外形完整,染色较深,部分呈星形淡染,胶原组织肿胀,呈嗜伊红性,并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3、肝破裂(liver
肉眼观察:肝组织破碎零散。
低倍镜:肝组织破碎呈多个碎片。
高倍镜:破碎边缘肝细胞核消失,或细胞破裂。小叶中央静脉和汇管部血管空虚。肝细胞浆内有颗粒出现,肝窦内白细胞增多,汇管部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皮肤结构示意图
擦伤示意图
擦伤示意图
创的结构示意图:
b创角c创口d创腔e创壁f创底g创周h组织间桥
擦伤-擦痕
擦伤-撞痕
擦伤-撞痕(交通工具)
挫伤-皮下出血
挫伤的组织学改变
眼睛挫伤出血
中空性皮下出血
高坠伤-脊柱骨折
高坠伤-下肢骨折
高坠伤-心脏破裂
高坠伤-肺脏破裂
高坠伤-肾脏破裂
高坠伤-肝脏破裂
高坠伤-肝脏破裂
高坠伤-多发性肋骨骨折
第二部分:法医临床学
实验一 神经反射检查实验
一、实验内容:
1、浅反射实验。
2、深反射实验。
3、病理反射实验。
二、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神经反射检查的演示和示教,结合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使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的神经反射检查。
三、实验器材:
钝头竹签、叩诊锤、检查床。
四、实验原理及方法:
(一)浅反射
刺激皮肤或粘膜引起反应称为浅反射。
1、腹壁反射(abdominalreflexes)检查时嘱被检查者仰卧,两下肢稍屈以驶腹壁放松,然后用火柴杆或钝头竹签按上、中、下三个部位轻划腹壁皮肤。正常在受刺激的部位可见腹壁肌收缩。上部反射消失见于胸髓7―8节病损,中部反射消失见于胸髓9―10节病损,下部反射消失见于胸髓11―12节病损。双侧上、中、下三部反射均消失见于昏迷或急腹症被检查者。
2、提睾反射(cremastericreflexes)用钝头竹签由上向下轻划股内侧上方皮肤,可引起同侧提睾肌收缩,使睾丸上提。双侧反射消失见于腰髓1―2节病损。一侧反射减弱或消失,一般见于锥体束损害。
3、跖反射:嘱被检查者仰卧,髋及膝关节伸直,检查者以手持被检查者踝部,用钝头竹签由后向前划足底外侧至小趾掌关节处再转向拇指侧,正常表现为足跖向跖面屈曲,即巴宾斯基征阴性。
4、肛门反射用钝头竹签轻划肛门一侧皮肤,引起肛门外括约肌收缩。
(二)深反射
刺激骨膜、肌腱引起的反应是通过深部感觉器完成的,故称深反射,也称腱反射。应用叩诊锤时应将柄端适当地松握于拇、示二指之间,同时腕部放松,让叩诊锤通过腕部和手指两重枢轴,有力而快速地击中所需检查的肌腱上。
1、肱二头肌反射(biceps)检查者以左手托扶被检查者屈曲的肘部,并将拇指置于肱二头肌肌腱上,然后以叩诊锤叩击拇指,正常反应为肱二头肌收缩,前臂快速屈曲。
2、肱三头肌反射(triceps)检查者以左手托扶被检查者的肘部,嘱被检查者肘部屈曲,然后以叩诊锤直接叩击鹰嘴直上方的肱三头肌肌腱,反应为肱三头肌收缩,前臂稍伸展。
3、桡反射(radialperiosteal)检查者以左手轻托被检查者的前臂于半旋前位,并使腕关节自然下垂,然后以叩诊锤轻叩桡骨茎突,便发生前臂屈曲和旋后的运动。有时检查者可以左手握住被检查者两手各指,两前臂屈曲120°,然后叩击两侧的桡骨茎突。
4、膝反射(patellar)坐位检查时,小腿完全松弛,自然悬垂。卧位时检查者用左手在N窝处托起两下肢,使髋、膝关节稍屈,然后用右手叩诊锤叩击髌骨下方的股四头肌腱。正常反应为小腿伸展。
5、跟腱反射(achilles)亦称踝反射。被检查者仰卧,髋及膝关节稍屈曲,下肢取外旋外层位,检查者用左手托被检查者足掌,使足呈过伸位,然后以叩诊锤叩击跟腱。正常反应为腓肠肌收缩,足向跖面屈曲。如卧位不能测出时,可嘱被检查者跪于椅面上,双足自然下垂,然后轻叩跟腱,反应同前。
深反射的减弱或消失多系器质性病变,如末梢神经炎、神经根炎、脊髓前角灰质炎等致使反射弧遭受损害。深反射易受精神紧张所影响。如出现可疑性减弱或消失,应在转移其注意力之后重新测试。此外,骨关节病和肌营养不良症也可使深反射减弱或消失。
深反射亢进常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之表现。异常亢进的腱反射常同时合并持久性的阵挛。即用一持续力量使被检查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则该深反射涉及的肌肉就会发生节律性收缩,常见有:
1、霍夫曼征(Hoffmann'ssign)检查者左手持被检查者腕关节上方,右手以中指及示指夹持被检查者中指,稍向上提,使腕部处于轻度过伸位,然后以拇指迅速弹刮被检查者中指指甲,由于中指深屈肌受到牵引而引起拇指及其余三指的轻微掌屈反应,称为Hoffmann征阳性。此征为上肢锥体束征,一般较多见于颈髓病变。
2、踝阵挛(ankleclonus)嘱被检查者仰卧,髋关节与膝关节稍屈,检查者一手持被检查者小腿,一手持被检查者足掌前端,用力使踝关节过伸。阳性表现为腓肠肌与比目鱼肌发生节律性收缩,见于锥体束损害。
3、髌阵挛(patellaclonus)检查时嘱被检查者下肢伸直,检查者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髌骨上缘,用力向远端方向快速推动数次,然后保持适度的推力。阳性反应为股四头肌节律性收缩致使髌骨上下运动。意义同前。
(三)病理反射
是指锥体束病损时,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功能,而释放出的踝和拇趾背伸的反射作用。一岁半以内的婴幼儿由于锥体束尚未发育完善,可以出现上述反射现象。成年被检查者若出现上述反射现象则为病理反射。临床常用的测试方法有:
1、巴宾斯基征(Babinski’ssign)检查方法同跖反射。巴宾斯基征阳性表现为拇指缓缓背伸,其他四趾呈扇形展开,见于锥体束损害。
2、奥本海姆征(Oppenheim’ssign)检查者用拇指及食指沿被检查者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阳性表现同巴宾斯基征。
以上2种测试,方法虽然不同,但阳性结果都表现一致,临床意义相同,提示锥体束疾患。
实验二 外耳检查及音叉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验教学,了解外耳及内耳的结构、声音传入途径及耳聋原理,熟悉鼓膜的形态,了解耳检查法的一般方法。
二、实验器材:
耳模型(外耳及内耳)、相机、绘图纸、电耳镜、音叉。
三、实验原理:
(一)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
声音可通过两种途径传人内耳,一种是通过空气传导,另一种是通过颅骨传导,以空气传导为主。
1、声波在空气中振动,被耳廓收集,通过外耳道达鼓膜,引起鼓膜及听骨链机械振动,此振动通过前庭窗传人内耳。此途径称空气传导(简称气导)。
2、声波通过颅骨传导到内耳的听觉传导过程称为骨传导(简称骨导)。
声波→空气振动→外耳道→鼓膜→听骨链→耳蜗(内耳)→听神经→听觉中枢
(二)耳聋
耳聋通常多按病变部位分为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与混合性聋3类。
传导性聋的病变主要在外耳与中耳,气导听力损失一般不超过60dB,而骨导听力基本属正常范围;感音神经性聋病变主要在内耳、听神经及其传导路径和大脑皮层听中枢。混合性聋发生于既有外耳或/和中耳病变,又有内耳或听神经病变而引起的同时具有传导性聋与感音神经性聋者。
四、实验方法
(一)一般检查
受检者侧坐位,受检耳朝向检查者。检查者观察耳廓及其周围组织的外形,两侧是否对称,在耳廓上人为设置畸形区域,准确测量其大小,并加比例尺照相(参照对侧耳廓大小)。可采用绘图纸法,两耳对比描绘出缺损的大小。
(二)电耳镜检查
受检者侧坐位,受检耳朝向检查者。检查时应根据外耳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耳镜,将耳廓向后上方牵拉,使弯曲的耳道变直,适当调整耳镜方向,即可观察外耳道各壁及鼓膜全貌。
(三)外耳道及鼓膜检查
受检者侧坐位,受检耳朝向检查者。检查者运用“单眼视”的方法(另一眼不闭),
耳镜检查法:耳镜形如漏斗,口径大小不等。检查时,应根据外耳道的宽窄选用口径适当的耳镜。检查方法用双手检查法:检查者左手向后上牵拉耳廓,右手将耳镜置入外耳道内,,注意不要超过软骨部与骨部的交界处,以免引起疼痛。鼓膜检查鼓膜检查应注意鼓膜的位置、标志、色泽、运动情况及有无鼓膜穿孔。然后对检查结果做出正确判断。
鼓膜位于外耳道底部、鼓室与外耳道之间,为灰白色、椭圆形半透明薄膜,中心向内凹陷的漏斗状,鼓膜呈倾斜,后上方偏外侧,前下方偏内侧。鼓膜的边缘附着于颠骨上,其中心向内微凹陷,为锤骨柄末端附着处,称鼓膜脐部。鼓膜上1/4部薄而松弛,缺乏纤维层,称松弛部。在活体呈红色,下部在活体呈灰白色,其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区叫光锥。
鼓膜破裂称为鼓膜穿孔:分为外伤性鼓膜穿孔和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两种。外伤性鼓膜穿孔穿孔的形状短时内呈不规则的裂隙状、梭形、三角形,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变为类圆形或圆形。穿孔部位多位于紧张部前下象限或中央部。检查时可以发现鼓膜周围有血迹或少量血痂。
(四)音叉实验
检查时,检查者手持叉柄,将叉臂向另一手的第一掌骨外缘或肘关节处轻轻敲击,使其振动,然后,将振动的叉臂置于距受试者外耳道lcm处,两叉臂末端与外耳道在同一平面,检查气导(airconduction,AC)。音叉振动后,将叉柄末端的底部置于颅面上或鼓窦区,检查骨导(boneconduction,BC)。
林纳试验(Rinne test,RT):又称气骨导比较试验,即同侧耳骨导与气导听力进行比较。将C256音叉击响振动后,检查一侧耳的气导听力和骨导听力。正常人气导声响较骨导声响强,称Rinne试验阳性。传导性耳聋者骨导声响较气导强,称Rinne试验阴性;感音神经性耳聋者听力虽然减退,但气导声响强于骨导声响,即Rinne试验为阳性。
韦伯尔试验(Weber test,WT,):又称骨导偏向试验。将C256音叉击响后,置于颅中线前额,比较两侧耳骨导听力的强弱。正常人两侧耳骨导听力相等,骨导声响居中,无偏向。传导性耳聋,病侧骨传导较强,骨导偏向病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侧骨导听力减弱,骨导偏向健侧。
施瓦巴试验(Schwabachtest,GT,),又称骨导对比试验,是病人与正常人骨导听力进行比较。将击响的C2s。音叉交替检查病人和检查者自己(正常人)的骨导听力。如病人骨导时间比正常人延长(阳性),为传导性耳聋;如病人骨导时间较短(阴性),为感音神经性耳聋。
五、检查操作注意事项:
(一)检查时应注意外耳道内有无耵聍,若影响观察,应用镊子小心伸入耳道予以清除,以便窥清鼓膜。
(二)用以上方法测定听力,其结果应结合临床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判断耳聋的性质。
(三)由于本实验听力检查建立在被检查者的诚实基础之上,不是一项客观的检查,即被检查者即使听到也可以伪装为听不到,因此在运用此项检查时要注意同其他客观的检查数据相比较。
实验三 关节、脊柱活动度检查实验
一、实验内容:
1、四肢关节活动范围与测量。
2、脊柱有关节段活动范围与测量。
3、学会关节活动度丧失程度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目的和要求:
了解各关节正常的关节活动度。学会使用关节活动测量器,使学生学会关节活动度、脊柱活动度测量方法。通过关节活动障碍情况,计算四肢及脊柱丧失活动功能的百分比程度。
三、实验器材:
关节活动测量器、角度计、照相机。
四、实验原理:
1、关节活动度量角器测量法
量角器有双臂式、罗盘式和指关节量角器。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宜的量角器。如选用双臂式量角器测量大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等活动;而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的测量,则选择罗盘式量角器。一般来说,固定臂与关节近端部分的长轴平行排列,而活动臂与关节远端部分的长轴平行排列。量角器的中心点放置在代表关节旋转中心的骨性标志点上。
(二)关节活动度测量
1、关节活动度的测量主要采用“中立位0°法”。先确定每一关节的中立位为0°。关节以一定的方式活动,自中立位开始,逐渐偏离中立位,活动角度计为正值;如关节该向活动受限,未能达到中立位,计为负值;达中立位计为0值。
2、主动活动是指受检者主动肌肉收缩产生的关节活动,被动活动是在控制关节运动的肌肉松弛的情况下,通过外力使关节活动。应该先检查关节主动活动度,如果受检者主动活动度在正常范围,就不必进一步检查被动活动。当被检查的关节主动活动度小于正常范围,必须进一步检查关节被动活动度。
3、反复进行数次关节的主/被动运动,确定最大活动度后进行测量。准确放置量角器,轴心对准关节中心或者规定的标志点,量角器轴线与肢段轴线一致,记录角度。
4、对关节运动的起始位和终末位进行照片拍摄,拍摄时应同时放置角度计和受检者姓名标签。
五、实验方法:
(一)肩关节活动度的检查
肩关节由肱骨、肩胛骨和锁骨及其附属结构组成,实际上由盂肱关节、肩锁、胸锁三个解剖学关节和肩胛胸壁、肩峰下(第二肩关节)两个关节样结构以及喙锁间的韧带连接六个部分构成的肩关节复合体。肩部的活动以盂肱关节为主。
1、肩关节活动范围
(1)肩关节正常活动度:前屈70°~90°、前屈上举150°~170°、后伸40°~45°、内收20°~40°、外展上举160°~180°、水平位(或外展90°位)内旋70°~90°、水平位(或外展90°位)外旋40°~50°。
2、肩关节活动度测量
(1)前屈/后伸
1)角度计定位:角度计的支轴放在肩峰上,角度计的固定臂放在胸壁的腋中线上,活动臂放在肱骨外侧中线上,以肱骨外上髁为骨性标志。中线上,以肱骨内上髁为骨性标志。
2)测量方法:上肢保持内收位,肘关节伸直,上肢自前方向上举直至超过头顶,前屈至最上方时掌心向前。
(2)外展/内收
1)角度计的定位:角度计的支轴放在肩峰的前侧,角度汁的固定臂平行于胸骨的前侧中线,活动臂放在肱骨内侧中线上,以肱骨内上踝为骨性标志。
2)测量方法:上肢保持肘关节伸直,自身体侧方向上举直至超过头顶,外展至最上方时掌心向外。然后将受检者的臂部放回体侧,并使横过身前而内收。
(3)外旋/内旋
1)角度计的定位:角度计的支轴放在尺骨鹰嘴上,角度计的固定臂放在平行或垂直于地面的位置上,活动臂沿尺骨放置,用尺骨鹰嘴和尺骨茎突作为参照标志。
2)测量方法:检查盂肱关节运动时,受检者屈肘90°,靠在腰部,防止肩关节外展运动影响内旋运动及内收运动影响外旋运动测量。臂部外旋时,将肩部作为一个活动点,前臂作为活动的指针,检查者扶其前臂向外移动,即为外旋。然后再从开始的位置,将其前臂向内移动,做内旋动作。
(二)肘关节活动度的检查
肘关节是由肱骨下端、桡骨小头和尺骨近端所组成,包括肱尺关节(屈戍关节)、肱桡关节(球窝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圆柱关节)三个关节,以肱尺关节为主要的运动单位。
1、关节活动范围
关节正常活动度:屈曲135°~150°、过伸10°、前臂旋前80°~90°、旋后80°~90°。
2、肘关节活动度的测量
(1)屈肘/伸肘
1)角度计的定位:角度计的支轴放在肱骨外上髁的外侧,角度计的固定臂放在肱骨的外侧中线上,以肩峰为骨性标志,活动臂放在桡骨外侧中线上,以桡骨茎突为骨性标志。
2)测量方法:检查时,让受检者屈肘,尽量用手触摸同侧肩部,正常时可以触到肩部,屈肘角度大约150°)。然后再让受检者尽可能伸直肘关节,正常情况下可达到0°一5°。
(2)旋后/旋前
1)角度计的定位:测量旋前活动时,角度计的支轴放在尺骨茎突的外侧,角度计的固定臂平行于肱骨的前侧中线,活动臂横过前臂的背侧面;测量旋后活动范围时,角度计的支轴放在尺骨茎突的内侧,角度计的固定臂平行于肱骨的前侧中线,活动臂横置于前臂的掌侧面,恰好位于桡骨和尺骨茎突的近侧。
2)测量方法:检查肘关节旋转运动时,受检者屈肘90°,肘部靠紧腰部,以防止肩部内收或外展运动代偿前臂的旋转运动。受检者握拳,鼻咽窝向上,或手握一支笔,笔尖向上,或平伸手指,桡侧向上,此为前臂的中立位。手桡侧向外旋转,直到掌面向上,测量旋后角度;手桡侧向内旋转,直到掌面向下,测量旋前角度;在旋后受限时,要防止上臂内收动作代替肘关节旋后动作或者旋前受限时由上臂外展和内旋来代偿肘关节旋前动作。
(三)腕关节
腕关节骨由掌骨基底、腕骨、桡尺骨远端组成,其中包括桡腕关节、桡尺远侧关节以及腕骨中间关节。
1、关节活动范围
关节正常活动度:背伸30°~60°、掌屈50°~60°、桡偏25°~30°、尺偏30°~40°。
2、腕关节活动度的测量
(1)掌屈\背伸
1)角度计的定位:角度计的支轴放在腕关节的外侧,角度计的固定臂放在尺骨外侧中线上,以尺骨鹰嘴为骨性标志,活动臂放在第5掌骨外侧中线上。
2)测量方法:一手放在受检者前臂远端,另一手握住受检者的手,然后掌屈背伸腕部,正常时掌屈可达60°,背伸达60°。
图为腕关节屈伸活动测量手法及角度计的放置
(2)尺偏/桡偏
1)角度计的定位:角度计的支轴放在腕关节背侧中央,头状骨的位置,角度计的固定臂放在前臂背侧中线上,以肱骨外上髁为骨性标志,活动臂放在第3掌骨的背侧中线上。
2)测量方法:手法与检查腕关节屈伸寸相同,使受检:者的腕部尺偏或桡偏(图)
腕关节尺偏、桡偏活动测量手法及角度计的放置
(四)髋关节
由股骨头与髋臼构成典型的多轴向的球窝关节,负重是髋关节最重要的功能。
在进行髋部运动功能检查时,应该固定住骨盆。防止腰椎的代偿动作,可嘱受检者一腿屈曲,另一腿伸直,或双腿外展。
1、关节活动范围
正常活动度:屈曲130°~140°、后伸10°~15°、内收20°~30°、外展30°~45°、内旋40°~50°、外旋30°~40°。
2、关节活动度的测量
1)角度计的定位:以股骨大粗隆为标志,将角度计的支轴放置在髋关节的外侧,角度计的固定臂放在骨盆的外侧中线上,活动臂放在股骨外侧中线上,以股骨外上髁为骨性标志。
2)测量方法:受检者仰卧在检查床上,骨盆放平,通过两髂前上棘之间的假想线与身体中线垂直。检查者一手放于受检者腰骶部,另一手协助屈髋屈膝,前屈到一定角度时,受检者背部触及检查者手,提示腰部前凸变平,骨盆被固定,再进一步屈曲,只能是髋关节前屈运动。以此时位置为测量起始点,进一步屈髋。检查时要注意对侧肢体必须保持伸直位,同时防止骨盆旋转。
1)角度计的定位:与屈曲运动测量一致。
2)测量方法:俯卧位,双下肢伸直。受检侧下肢抬离床面。检查时注意防止腰椎代偿运动,骨盆不能离开床面,检查者可用手按压受检者骶骨部固定骨盆。
(3)外展/内收
1)角度计的定位:角度计的支轴放置在待测肢体的髂前上棘处,角度计的固定臂放在两髂前上棘的水平连线上,活动臂放在股骨前侧中线上,以髌骨中线为骨性标志。
2)测量方法:仰卧位,受检者屈曲一侧髋关节、膝关节,双手抱住膝关节以固定骨盆和腰椎。被检下肢主动外展和内收。检查被动运动,受检者仰卧,两腿取中立位,检查者一侧前臂横放在受检者骨盆前方,用手握住对侧髂前上棘固定骨盆,然后用另一手握住踝部,尽量使检查侧下肢外展。下肢外展到最大限度时,检查者可以感到,骨盆开始移动。使被检侧下肢横过身体中线和对侧下肢的前方。内收到最大限度寸,检查者可感觉到骨盆开始移动。
(4)内旋/外旋
1)角度计的定位:角度计的支轴放置在髌骨前方,角度计的固定臂垂直于地面,活动臂放在小腿前侧中线上,以胫骨嵴或内外踝连线的中点为标志。
2)测量方法:受检者坐位,双侧小腿悬垂于检查床外。检查者一手固定其大腿,以大腿为轴,小腿向内/外侧摆动的角度即是髋关节内/外旋的角度。
(五)膝关节
膝关节由股骨髁和胫骨髁之间的关节以及髌骨和股骨髌面之间的关节组成,是人体关节中负重多且运动量最大的关节。
1、关节活动范围
正常活动度:屈曲120°~150°、过伸5°~10°。屈膝时内旋10°、外旋20°。
2、关节活动度的测量
1)角度计的定位:角度计的支轴放置在股骨外上髁的外侧,角度计的固定臂放在股骨外侧中线,以股骨大粗隆为骨性标志,活动臂放在腓骨外侧中线上,以外踝为骨性标志。
2)测量方法:检查主动活动,受检者俯卧位,两下肢伸直,令受检者屈曲膝关节,观测屈曲角度。检查被动活动时,受检者仰卧,两腿并拢伸直,检查者一手握住踝部,另一手放在被检侧胴窝部下方,起支点作用,但不影响膝关节的活动,然后抬高膝部,尽量屈曲膝关节、髋关节,注意足跟与臀部之间的距离。然后拉小腿向下伸直其膝关节。
1)角度计的定位:与屈曲运动一致。
2)测量方法:受检者从蹲位站起,观察是否能够直立,膝关节能否完全伸直。
图为膝关节屈曲活动的测量方法及角度计的放置
(六)踝关节
踝关节是由胫、腓骨的下端和距骨的滑车构成。
1、关节活动范围
正常活动度:跖屈40°~50°,背屈20°~30°。距下关节内翻30°、外翻30°~35°。
2、关节活动度的测量
(1)背屈/跖屈
1)角度计的定位:角度计的支轴放置在外踝的外侧,角度计的固定臂放在腓骨的外中线上,以腓骨头为骨性标志,活动臂与第5跖骨平行,或者平行于足跟底面。
2)测量方法:量角器中点放置在踝关节处,从中立位(从侧面看足长轴与胫骨轴成直角位)起算,让受检者作最大程度地足跖屈运动。检查者用手推前足向上,检查被动背屈运动。从中立位起算,让受检者足跖屈。检查者一手固定小腿下端,另一手推前足向下,检查被动跖屈运动。
(2)内翻/外翻
1)角度计的定位:角度计的支轴放置在两踝之间前方的中点上,角度计的固定臂放在小腿前中线上,以胫骨嵴为标志,活动臂放在第2跖骨的背侧中线上。
2)测量方法:跟骨向胫侧移动而足长轴不变称为内翻。足长轴不变跟骨向腓侧移动称为外翻。检查时受检者坐位,检查者一手握住股骨远端固定小腿,然后另一手紧握跟骨,使足跟部交替地内翻和外翻。
(七)颈部的前屈、后伸
颈椎是由环椎、锁椎及其它五个椎体构成。
1、关节活动范围
正常活动度:前屈35°~45°,后伸35°~45°,左旋600°~80°,右旋60°~80°,左侧屈45°,右侧屈45°。
2、关节活动度的测量
将胸腰椎固定,采取坐位、立位。
1)角度计的固定臂方向通过肩峰的垂直轴线,移动臂的方向通过外耳道与头顶的连线,轴心为肩峰,进行前屈、后伸运动并测量角度;
2)角度计的固定臂方向通过后正中线,移动臂为鼻梁和枕骨粗隆的连线,头部在水平面向左、右旋转运动并测量角度;
3)角度计的固定臂方向通过第7颈椎棘突与第5腰椎棘突的连线,移动臂为头顶或枕骨粗隆与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以第7颈椎棘突为轴心,头部在冠状面向左、右侧屈并测量角度。
(八)腰椎的前屈、后伸
腰椎是由第一至第五腰椎椎体组成。
1、关节活动范围
正常活动度:前屈90°,后伸30°,左旋30°,右旋30°,左屈30°,右屈30°。
将臀部固定,采取坐位、立位。
1)角度计的固定臂方向通过第5腰椎棘突的垂直轴线,移动臂的方向通过第5腰椎棘突与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以身体侧面对准第5腰椎处为轴心。在矢状面中使身体向前、后运动并测量角度。
2)角度计的固定臂方向通过椅靠背的平行线,移动臂为两肩胛骨的冠状面,以两肩胛骨上缘的连线与椅背延长线的交点为轴心,躯干部向左、右进行扭转运动并测量角度。
3)角度计的固定臂方向通过正中线,移动臂为第7颈椎棘突与第5腰椎棘突连线,以第5腰椎棘突为轴心,在冠状面使身体向左、右运动并测量角度。
六、注意事项:
关节活动度是评定运动系统功能状态的最基本手段之一,在损伤评定中具有重要意义。关节活动度测量存在一定正常差异,要左右对比检查。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GB1),肢体丧失功能的计算是用肢体三大关节丧失功能程度的比例分别乘以肢体三大关节相应的权重指数(腕关节0.18,肘关节0.12,肩关节0.7,踝关节0.12,膝关节0.28,髋关节0.6),再用它们的积相加,分别算出各肢体丧失功能的比例。肢体损伤致:一肢丧失功能10%以上为十级伤残;一肢丧失功能25%以上为九级伤残;一肢丧失功能50%以上为八级伤残;一肢丧失功能75%以上为七级伤残。
脊柱活动度的丧失分别构成不同级别。脊柱损伤致:颈椎或腰椎畸形愈台,颈部或腰部活动度丧失10%以上为十级伤残;颈部或腰部活动度丧失25%以上为九级伤残;颈部或腰部活动度丧失50%以上为八级伤残;颈部或腰部活动度丧失75%以上为七级伤残。
第三部分:法医物证学
实验一 ABO血型的检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应用抗体的变化,判断ABO血型方法
二、实验原理
血痕中的A、B、H抗原能与相应的抗-A、抗-B、抗-H抗体发生特异性的抗原抗体结合,使抗血清中的游离抗体减少或消失,不能再与相应的A、B、O型指示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或发生的凝集反应减弱;若血痕中无某种抗原,则抗血清中的相应抗体与相应的指示红细胞会发生凝集反应,且其反应的强度没有变化。根据抗血清在与血痕吸收反应前后的效价改变情况,可推断血痕所含的血型抗原种类,判断血痕的AB0血型。
三、实验方式
分组操作,每组2人
四、仪器及试剂
1、仪器 剪刀,滴管,试管,试管架,冰箱,离心机,凹孔板,显微镜。
2、试剂 标准抗-A、抗-B、抗-H血清,标准A型、B型、O型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
五、实验步骤
1、剪取人血痕检材3份,每份约1cm2大小,分别剪碎放人3个1.5ml EP管中,试管上标明抗-A、抗-B及抗-H。剪取同样大小无血痕部位的检材,作空白对照。同时,应以已知A型、B型或者O型血痕作阳性对照。
2、按标记分别加入效价为1:32的抗-A、抗-B及抗-H血清各6滴,用玻璃棒挤压,使之浸透,保证能吸出4滴。
3、盖紧EP管,放室温2小时,4℃冰箱12―24小时。
4、吸取上清液离心,测定吸收后抗血清的效价。
六、实验结果分析
检材无血痕部分与抗体反应后抗体效价不降低;而待测血痕部分反应后抗体效价比无血痕部分低3级或3级以上为吸收实验阳性,反之为阴性。综合抗-A、抗-B及抗-H血清试剂吸收的级数,判断血痕中所含的ABH抗原,确定血痕的ABO血型,结果见表12―1。
表12-1 实验结果分析表
1、抗血清的效价在实验前要用指示红细胞测定。
2、测定吸收后的抗血清效价所用的指示红细胞应与“注意1”所用的指示红细胞相同。
3、本实验必须设置空白对照。在没有空白对照的情况下,对阳性结果的判断一定要慎重。
4、如果检材量少或者检材为陈旧血痕时,对阴性结果的判断一定要慎重。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优化实验或者验证实验结果。
(1)选用效价为1:8―1:16的抗血清。
(2)用解离实验验证结果。
5、不能仅因为抗-A与抗-B抗体未被吸收而判断被检血痕为O型,必须要用抗-H血清进行进一步的测定方可判断。
6、所有检材均不得与手接触,以免汗液污染。
实验二 生物检材的DNA检验――PCR扩增技术
一、实验目的
了解PCR扩增的基本过程
二、实验原理
聚合酶链反应(PCR)是利用人工合成引物(primer)进行体外酶促反应,合成特异性DNA的一种方法;扩增位于两段已知序列之间的DNA片段。人工合成一对寡核苷酸引物,分别与待扩增D11A片两侧翼序列互补,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中温延伸组成一个周期,反复循环,使靶DNA,得双扩增,由此可见,PCR是在引物介导下反复进行变性-退火-延伸,扩增特异性DNA片段的过程。
三、实验方式
四、试剂和器材
生物超净操作台、PCR扩撑仪、试剂盒、TagDNA酶、无离子纯水、0,2ml离心管等。
五、实验操作
1、配置扩增反应液:一般扩增反应体系选用50p1、25u1体积,也可选用12.5u1体积。若25ul体系,一个样品反应缓冲混合液10.5ul、引物5.5ul、TagDNA酶0.5ul、乘以反应数,混匀后取15u1分装置于0.5反应管中,每管再加DNA模板10pl(4ulDNA提取液+6pl双蒸水),混匀。
2、打开PCR扩增仪,选择所扩增体系,放置样品板,按startt键开始,自动结束保留在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法医解剖男尸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