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部泻血脸部刮痧有什么好处处

做泻血中药拔竹罐的人脸色黄是正常现象吗?_百度知道
做泻血中药拔竹罐的人脸色黄是正常现象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拔得时间过长或力度过大了,导致气血虚了,缓几天就好了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脸上泻血能治豆吗_百度知道
脸上泻血能治豆吗
脸上泻血能治豆吗
每逢气候转换温差悬殊大或干湿交替的季节,,人们常会发生皮肤过敏,对疾病的预防也很关键,治疗目的在于抗炎,并且没有嗜睡的副作用,应常备以下药物如开瑞坦这个药物可以缓解症状,注意多活动增加抵抗力,止痒。常用的有抗组胺药,镇静安定剂,局部用炉甘石洗剂涂抹治疗比较好,对于急性期可以葡萄糖酸钙片地塞米松维生素C联合静推治疗,有过敏性体质的患者你好,皮肤过敏
保健知识、健康生活在线问答平台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郁闷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心天泻血排瘀
排瘀穴位的说明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心天泻血排瘀
排瘀穴位的说明
上传于||文档简介
&&正​确​排​瘀​所​应​了​解​的8​个​穴​位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2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放血面部哪个穴位可以美容吗-55BBS 我爱购物网
&&放血面部哪个穴位可以美容吗
放血面部哪个穴位可以美容吗
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医亦称“口僻”。多由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迟涩,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周围性面瘫发病突然,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不能作皱额、闭目、耸鼻、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少数病人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如治疗及时得当则很快恢复健康,否则留有后遗症。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该病的诊疗情况综述如下。 处方选穴 面部属于阳明、少阳经循行之处,又因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循经取穴,激发经络之气。鼓舞阳明经气,促进气血运行,通经活络,直达病所。 选穴以手足阳明经和面部穴位为主。主穴:下关、地仓透颊车、太阳、颧s、四白、攒竹、风池、翳风、合谷(健侧)、足三里。配穴:迎香、阳白透鱼腰、水沟、承浆、牵正(颊车与地仓连线中点)、太冲、承泣。每次选用6~8个穴位,轮流交替使用。闭眼困难加鱼腰、丝竹空,鼻唇沟平坦加迎香,人中沟歪加水沟,颏唇沟歪加承浆,舌麻、味觉消失加廉泉,恢复慢者加足三里。 针灸治疗方法 1.以针刺(电针)为主的治疗方法 针刺(电针)是治疗面瘫的主要方法,临床疗效肯定。谢建谋〔1〕等浅刺治疗周围性面瘫200例,痊愈192例,占96%,显效8例,占4%,最短治疗5天,最长治疗35天。王扶盛〔2〕采用透刺加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22例,痊愈14例,显效6例,好转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一般2疗程即可治愈。病程越短,疗效越好。王子臣〔3〕等运用“分期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1例,愈显率为90.3%。李延辉〔4〕针刺患侧局部穴位治疗面瘫136例,症状体征全部消失者134例;症状体征明显好转,但示齿稍不对称者2例,有效率100%。 除了常规针刺疗法外,也有报道运用特殊的刺法治疗面瘫。刘晓娟〔5〕用盘刺、毛刺为主的手法治疗面瘫65例,痊愈58例,显效7例。刘红石〔6〕等用“合谷刺法”治疗面神经麻痹96例,痊愈68例,显效13例,好转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79%。李良平〔7〕采用腕踝针治疗面瘫,统计结果表明,其疗效较常规针刺法好。李树成〔8〕采用针刺病变对侧头穴运动区2/5,治疗外伤性面瘫60例,结果痊愈39例,总有效率86.7%。刘本立〔9〕采用耳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105例,并与采用体针治疗的40例作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治愈率为81.90%,对照组总治愈率55%。宋守军〔10〕用蜂针治疗面瘫30例,并设普通针灸对照组22例,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黄有才〔11〕等用蜂针加三棱针放血疗法治疗面瘫58例,治愈46例,显效10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100%。李平〔12〕等采用五行磁吸针治疗面瘫,局部取穴为主,双极针法布局,以磁场效应透穴,形成闭合磁路。166例中,治愈154例,治愈率为92.77%。李之霞〔13〕用浮针疗法治疗面瘫34例,病人均为单侧初次发病,男29例,女6例,根据口眼歪斜的程度,确定治疗方案。常规消毒后用1~1.5寸毫针1枚,令针尖对准应选的穴位,快速平刺进针,透过皮肤后将针身平贴皮下横向进针直至针柄,痊愈者32例,占94.7%。 2.针刺与其他疗法的结合 针刺疗法常与其他疗法结合起来,以增加疗效。针刺常与灸法、拔罐、推拿等疗法结合起来。刘存本〔14〕将116例周围性面瘫病人随机平均分为针刺结合温灸翳风治疗组和针刺对照组,观察其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段玲〔15〕采用面部透穴法、隔姜灸,配合中药治疗面瘫50例,痊愈40例,显效8例,有效2例。李晓华〔16〕运用透刺加走罐法治疗周围性面瘫42例,并设对照组30例(常规针刺)进行观察,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封娟〔17〕采用电针配合穴位按摩治疗顽固性面瘫37例,总有效率为95%。童登禄〔18〕采用针灸结合按摩治疗面瘫80例,治愈率52.50%,显效率42.50%,愈显率95%。解良柱〔19〕等运用平衡针推拿治疗面瘫,患者经治疗后全部获效,其中痊愈30例,显效6例,有效2例。 针刺与药物内服的结合也见诸报道。詹光宗〔20〕采用中药内服与电针结合治疗面瘫78例,痊愈69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100%。治疗最短1疗程,最长4疗程。刘薇〔21〕以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面瘫77例,治愈率为80.52%,有效率为94.81%。李淑荣〔22〕等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面瘫35例,痊愈85.7%,总有效率为97.1%。李黄彤〔23〕等采有急性期针刺健侧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32例,配合强的松口服,经18次针刺治疗后,痊愈29例,显效2例,好转1例,无效0例。孙月华〔24〕等采用针刺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31例,1个疗程内治愈28例,2个疗程内治愈3例,总治愈率为100%。崔丽萍〔25〕采用综合疗法治疗该病52例,局部穴位电针治疗,配合牵正散内服,3个疗程后痊愈50例。 针灸配合穴位敷贴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吴晓红〔26〕采用电针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顽固性面瘫45例,有效率达93.3%。吉巧玲〔27〕等针刺配合中药马钱子外贴治疗面瘫50例,治愈40例,显效7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100%。杨京敏〔28〕等采用综合疗法治疗面瘫患者63例,在患侧面颊内侧上下牙齿咬合线上,对合第二臼齿处为中心进行三棱针点刺,配合白芥子小饼,贴敷于颊部外侧面。经治疗全部获愈,其中1次治愈者54例,2次治愈者9例。 针刺加穴位注射不失为治疗面瘫的好方法。何智芳〔29〕采用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重症周围性面瘫80例,用胞二磷胆碱,维生素B121000ug和利多卡因40mg的混合药物进行注射,治愈54例占67.5%,总有效率达93.7%。在全部有效病例中,最短1个疗程,最长达3个月,平均疗程1个半月。杜梦玄〔30〕用磷酸一叶秋碱和维生素B12穴位注射的治疗方法,临床观察72例,痊愈56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100%。叶天申〔31〕等采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弥可保治疗35例顽固性面瘫患者,治疗后以改良Portmann评分法(RPA)评分明显增加。 针灸配合穴位照射也有报道。周淑英〔32〕等对面瘫采用以针刺加红外线照射(TDP)为主进行治疗,总有效率100%。胥林波〔33〕治疗300例面瘫,针刺与TDP照射结合,痊愈245例,有效42例,无效13例,宋建宁〔34〕等采用电针配合TDP治疗50例,痊愈48例,显效2例,总有效率100%,治疗时间最短10天,最长30天。 疗程及注意事项 每日针刺1次,每次20~40分钟。10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本病初起时针刺不宜过强,结合中药内服治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该病病程短,年龄小,则疗效好;病程长,年龄大,则疗效差。治疗期间嘱患者每日热敷1次,每次15分钟。勿用冷水洗脸,并注意患侧面部及耳周的保暖,避免风吹受寒,面部可作自我按摩,促进面瘫康复。 疗效标准 目前一般认为:症状及体征消失,外观正常为痊愈。仅在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或皱眉时额鼻健侧浅者为显效。自觉症状好转,外观与健侧面颊都有轻微不对称,患侧眼闭合不紧,口角轻度歪斜者为好转。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为无效。〔35~36〕 结 语 面瘫是针灸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证。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其治疗多为祛风散寒,疏通经络。面瘫的辨证首应分清虚实。大凡病变初起多属实证,多为风邪袭络或热郁经络。若病程较久,或病变的中后期久治而不效者多属虚证(或本虚标实),常为气血亏虚或中气不足。关于面瘫的治疗,应在辨证分型明确诊断的基础上,运用对症取穴与辨证取穴、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法则。具体有疏风、清热、补虚与通络四法。 病变初期,病邪初入肌肤,邪气在表,正虚邪实,宜扶正祛邪,取穴宜少,针刺应浅,手法宜轻,留针应短;发展期邪气盛,风寒之邪中经络,邪气入里,正邪相搏,针刺以泻法为主,引邪外出;恢复期邪气已衰,正气亦虚,正虚邪恋,多用透刺法,激发经络之气,促进气血运行。经络通,筋脉得养,口眼歪斜渐可复止。 针刺治疗面瘫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但机理未清,研究偏重于临床,方法多变,多采用综合治疗,但目前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适应症的范围亦欠明确,对于影响疗效的因素,如针刺时机、取穴、手法等看法不一,各个观察结论不一。在设计上缺乏随机对照,未实现真正的随机化,治疗疗效评价未采用评价系统,影响了可信度。加上针灸治疗受多因素的影响,运用综合疗法治疗面瘫,缺乏多因素、多水平的统计分析,使得各个治疗因子的作用和临床疗效之间的效量关系难以评判
9条其他回答
给大家分享一款效果非常好的药妆去痘产品,『网址
』美肤康中药内调可祛痘断根不复发,这个药我们医院的皮肤科医生都说很不错,医学处方能根治青春痘 ,纯中药祛痘安全系数高,疗效好,希望能够助你战痘成功
面瘫的相关资料: 【辩证论治】 中医辨治常用宋•杨(dan)《杨氏家藏方》之牵正散,在此方基础上随证加减。本方由全蝎、僵蚕、白附子组成,重在祛风化痰。根据面神经炎之虚、风、痰、瘀四者的病理变化,气虚风袭加黄芪之属(许公岩经验);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活血行血用当归、川芎之类(庾通如经验)。故临床治疗本病常用牵正散加补虚益气、活血通络之品。如郭云露氏加味牵正散(黄芪100克,当归15克,白附子、僵蚕、全蝎各10克,水煎滤汁加白酒10毫升)就是如此组方。大凡后世诸多经验效方皆有祛风化痰、补虚益气、活血通络3方面的药物组成,所异者或取其一、二或变更同类药物。此外,如防风、钩藤、蝉衣、海风藤、羌活、蜈蚣、象贝、天麻、南星、荆芥等祛风化痰药,亦为临床所常用。 补虚益气者除黄芪外,尚有党参、太子参,但以黄芪为常用、重用之品。 活血通络除当归、川芎外尚有丹参、地龙、黄酒、丹皮、赤芍。但以川芎、黄酒为常用。 本病的专方首推牵正散,主药则为白附子。如面瘫丸(白附子、僵蚕、钩藤、蝉衣、海风藤、防风各30克,川芎27克,制马钱子9克为末,炼密为丸,每丸重6克,日3次,每次1丸);面瘫散(白附子、川芎、当归、钩藤、浙贝、防风各10克,全蝎、羌活、蝉衣、地龙、僵蚕、甘草各6克,天麻12克,蜈蚣5条共为细末,5克日3次)。曹素贞氏认为:牵正散中,白附子用量可由15克逐渐增加到30克,疗效显著,并未发现不良反应。因此抓住了专方主药之后,就胸有定局,再结合临床辨证则收效显著。 根据临床表现,风邪外袭型常以牵正散合葛根汤加减,以祛风散寒,方中可加防风、荆芥之属。若兼风热证者以牵正散合柴葛解肌汤加减,以疏风散热,方中尚可加焦山栀、夏枯草之属。若兼风湿证者,则以牵正散合羌活胜湿汤,方中尚可加苍术、苡仁之属。风痰夹瘀型以牵正散合通窍活血汤治之,尚可加水蛭、鬼箭羽、穿山甲、白芥子、胆星之属。气虚风袭型以牵正散加黄芪、防风治之,重用黄芪至60-120克。气血两虚型以牵正散合补阳还五汤,尚可加杞子、党参、白术、炙甘草之属。总之根据证候随证加减。 除内服药外,临床常针灸并施,刘冠军治疗本病方法:发病1周内局部有炎症、水肿,患侧浮肿者,用局部瘟灸,使之汗出;隔日在口腔患侧腮部用锋针泻血,配合针刺合谷、足三里。炎症缓解,患侧局部无浮肿时,取局部经穴(沿皮刺)为主,配以循经取穴,交替选用颊车、地仓、承浆、迎香、下关、四白、丝竹空、瞳子s、禾s、攒竹、颧s、合谷、风池。一般弱刺,用补法,并在针上通电以有麻木感为度;远隔穴位强刺,用泻法,留针10-30分钟。如病程长、肌肉萎缩,肌力极差者加拔罐,一般1-2天1次。聂汉云用面部穴位透刺,常用穴位:阳白透鱼腰,地仓透承浆,迎香透人中,百会透四聪,取患侧直刺、斜刺或横刺,平补平泻;合谷、曲池、风池、足三里健患侧交替使用;大椎穴点刺放血。 针药穴位注射治疗本病,蒋伏云用复方牵正散注射液穴位注射,…略。 本病一般起病急骤,及早治疗效果好、易痊愈;病程延长、失治则不易治愈,如在6个月以上不愈者,有可能成为终身面瘫。因此,及早治疗和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是关键。就当前来说,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采用中药与针灸配合是较理想的方法。 --董汉良(浙江人,1965年就读于浙江中医学院,现在绍兴市中医院工作,主要著作有《痰瘀相关论》等)。 详见“爱问知识人-共享资料”上的《现代中医内科学-何绍奇》。 另:面麻膏(马钱子1g,樟脑粉0.3g,膏药脂4g)治面神经麻痹(面瘫),4 天换药1 次,经4~32 天治疗100 例患者,痊愈98 例,好转2 例(江苏中医,1988,(6):31)
您好:风热疮(玫瑰糠疹) 祖国医学所称风热疮,为西医的玫瑰糠疹,是一种较轻型的急性炎症型皮肤病。春秋季较多见,好发于青壮年。其病理机制为风热郁于肌肤,闭塞腠理郁久化热生燥而成。其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一般多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也有人提出本病由水痘病毒变异感染而成。此外,霉菌感染,神经精神因素及胃肠功能障碍与本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风热疮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1.本病初发皮疹为一个或数个近似圆形或椭圆形的斑片,红色或淡红色,表面覆以干燥的淡黄色细薄鳞屑,称之为前驱斑或母斑。在胸背部的皮疹,其长轴与肋骨平行,可伴有轻度瘙痒。2.皮损泛发,多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部分,一般面部及掌跖部不受侵犯,儿童患者可累及面部、头皮和口腔粘膜。3.少数病人在发病前或患病时伴有低烧,全身不适,乏力,关节肌肉酸痛、颈淋巴结略有肿大,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稍增高。4.病程有自限性,一般在4~6周左右自愈,但也有病程迁延,持续半年至1年之久的。5.大多数病人愈后可获得终生免疫,极少数有复发的。6.本病易与下列疾病相混同。如体癣、银屑病、花斑癣相鉴别。体癣损害较少,中心平坦,边缘清楚高起,痒感明显,可查到霉菌。银屑病,病程长,反复发作。损害多见于头皮及四肢伸侧。鳞屑为银白色,干燥松动,呈薄片状,易剥离,并有点状出血现象。花斑癣多见于颈部、前胸后背处的多汗部位,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皮损多呈圆形,以后扩大,可相互融合,上覆灰色鳞屑,鳞屑可查到花斑癣菌。治疗风热疮有哪些方法 1.以中药清热凉血祛风止痒为原则。 .中成药可选用防风通圣丸或银屑解毒丸,复方青黛丸也有一定效果。3.单方可用紫草15~30g,水煎服,每日2次。4.针刺合谷、曲池、大椎、血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也有一定效果。5.临床上也常配合综合疗法,如氧气疗法、紫外线照射、O.5%~2%普鲁卡因溶液母斑封闭、保肝药物、钙剂等等。6. 饮食应忌服鸡、鱼、海鲜等发物, 尽量不要饮酒。洗澡时少用有刺激性之肥皂、香皂。玫瑰糠疹是一种人体皮肤很常见的发炎性皮疹.本病好发年龄於十至3十5岁.其他年龄层较少见,男女发病的病例数无明显差异.一般皮肤发疹持续时间约数周到数个月,通常消退不会留下痕迹.玫瑰糠疹刚发作时往往为一单一性较大的粉红色斑块,呈椭圆形、边缘有轻微脱屑,常见於胸腹部或背部.一般会误判为霉菌感染.此一单一性较大的粉红色斑块,有一个特别名称叫称为斥候斑(heraldpatch).随后的一、两周里,身上、4肢6续出现愈来愈多的斑点或斑块,可能蔓延至颈部,但甚少侵犯脸部.这些较匙产生的斑块与斥候斑外观类似但一般面积较小.约有40-50%的患者会有轻微的搔痒感,在较高温的环境下,搔痒感有时会变得较为严重.有部分患者在红疹出现前会有疲倦、等类似感冒的症状.玫瑰糠疹一般在斥候斑产生两周左右会达皮疹发作的高峰期,随后即会自行逐渐消退,一般约6至8周左右可完全消失,但有一些患者皮疹可能会持续较久些,少数病患更可达数月之久.引起玫瑰糠疹的病因至今仍未明.但一般可确定的并不是皮肤过敏,也不是因为细菌或霉菌感染引起.许多研究人员发现玫瑰糠疹有可能是因病毒感染所致.病人偶尔有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生.因而判定为玫瑰糠疹的诊断前,需先排除如癣疾、药物疹、梅毒、、等等引起的外观相似症状,特别第2期梅毒所出现的皮肤疹子最像玫瑰糠疹,但其特点为易在手掌及脚掌也出现红疹.所以说一定要经由皮肤科医师诊断,如此般才不会造成不必要的误判,影响自己的病情.玫瑰糠疹是一个自限性的疾病,也就是说不需治疗它,自己就能痊愈.在治疗上一般可用抗组织胺及外用药类固醇来帮忙止痒.严重时可增加口服类固醇加速斑疹愈合.玫瑰糠疹,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发疹性皮肤病.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属中医“风癣”范畴.【病因】多因内有血热,复感风邪,热毒凝结,郁于肌肤,闭塞腠理而发病;或汗出当风,汗衣湿溻肌肤所致.【症状】皮疹,色淡红,表面有细碎鳞屑,且有轻重不同的痒感.【疗法】取穴方一:大椎、肩胛岗、肺俞.方法:用点刺放血法.用3棱针在所选穴位或穴位附近血络点刺2-3下,使之出血.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主治:玫瑰糠疹.效果:屡用效佳.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亦可配合针后拔罐.取穴方2:身柱、风门、肝俞、脾俞.方法:用点刺放血法.每取3-4个穴(每次1侧)交替使用.用3棱针在所选穴位或穴位附近血络点刺2-3下,使之出血,针后或加拔罐10-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主治:玫瑰糠疹.效果:一般3-5个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愈.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忌食辛辣、鱼腥等食物.取穴方3:大椎、身柱、肩胛岗.皮损在上肢肩背者配肩(骨+谬)、曲池;在腰以下者配肾俞;在臀股以下者配血海或委中.方法:用刺血加拔火罐法.用3棱针点针后拔火罐15-20分钟,以局部红紫并出血毫升(每穴)为度.同时可配合耳尖点刺放血.待皮疹大部消退,仅残留少许皮损,则取主穴配合皮损局部围刺加拔火罐.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主治:玫瑰糠疹.效果:屡用效佳.附记:高渌纹经验.忌食辛辣、鱼腥食物.取穴方4:大椎、风门、肩(骨禺)、百虫窝、委中.方法:用点刺放血法.用3棱针在所选穴位和穴位附近血络点刺,使之每穴出血数滴.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主治:玫瑰糠疹.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一般2-3个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愈.附记:忌食辛辣鱼腥食物,调情志、避风寒,有利于巩固疗效.病重者可配合中药内服,有利于提高、巩固疗效
乳腺炎是指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是产褥期的常见病,是引起产后发热的原因之一,最常见于哺乳妇女,尤其是初产妇。哺乳期的任何时间均可发生,而哺乳的开始最为常见。 [编辑本段]乳腺炎的病因  1. 乳汁的淤积:乳汁淤积有利于入侵细菌的生长繁殖。原因有:①乳头过小或内陷,妨碍哺乳,孕妇产前未能及时矫正乳头内陷,婴儿吸乳时困难;②乳汁过多,排空不完全,产妇没有及时将乳房内多余乳汁排空。③乳管不通,乳管本身炎症,肿瘤及外在压迫, 胸罩脱落的纤维亦可堵塞乳管。  2.细菌的侵入乳头内陷时婴儿吸乳困难,易造成乳头周围的破损,是细菌沿淋巴管入侵造成感染的主要途径。另外婴儿经常含乳头而睡,也可使婴儿口腔内炎症直接侵入蔓延至乳管,继而扩散至乳腺间质引起化脓性感染。其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常见。 [编辑本段]乳腺炎的临床表现  1.急性单纯乳腺炎初期主要是乳房的胀痛, 局部皮温高、压痛, 出现边界不清的硬结,有触痛。  2.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局部皮肤红、肿、热、痛 , 出现较明显的硬结 , 触痛更加, 同时病人可出现寒战、高热、头痛、无力、脉快等全身虚状。此时腋下可出现肿大的淋巴结 , 有触痛 , 化验血白细胞计到 升高 , 严重时可合并败血症。  3.脓肿形成由于治疗措施不得力或病情进一步加重 , 局部组织发生坏死、液化 , 大小不等的感染灶相互融合形成脓肿。 脓肿可为单房性或多房性。浅表的脓肿易被发现 , 而较深的脓肿波动感不明显, 不易发现。如果乳腺炎病人全身症状明显, 局部及全身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时, 要注意进行疼痛部位的穿刺, 待抽出脓液或涂片中发现版细胞来明确脓肿的诊断。
乳腺炎的发病过程  急性乳腺炎有三个发病阶段,不同的阶段表现不同,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因此,应该了解其发病中的各个阶段。  1、初起阶段 初起常有乳头皲裂,哺乳时感觉乳头刺痛,伴有乳汁郁积不畅或结块,有时可有一二个乳管阻塞不通。继而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结块或有或无,伴有压痛,皮色不红或微红,皮肤不热或微热。全身症状不明显,或伴有恶寒发热,胸闷头痛,烦躁容易发脾气,食欲不振。   2、成脓阶段 患乳肿块不消或逐渐增大,局部疼痛加重,或有搏动性疼痛,甚持续性剧烈疼痛,伴有明显的触痛,皮色红,皮肤灼热,并有壮热不退,口渴思饮,恶心厌食,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至乳房红肿热痛第10天左右,乳房肿块中央渐渐变软,按之应指有波动感,局部漫肿发热,压痛明显,穿刺抽吸有脓液,有时脓液可从乳窍中流出,全身症状加剧。   3、溃后阶段 当急性脓肿成熟时,可自行破溃出脓,或手术切开排脓。若脓出通畅,则局部肿消痛减,发热,怕冷症状消失,疮口逐渐愈合。若溃后脓出不畅,肿势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波及其他乳络形成传囊乳痈。亦有溃后乳汁从疮口溢出,久治不愈,形成乳漏。
什么是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近些年来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据调查约有70%~80%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多见于25~45岁的女性。   乳腺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那么又是哪些原因导致内分泌激素紊乱呢?中医认为:情怀不畅,肝气不得正常疏泻而气滞血淤疾凝,冲任不调者,常有月经紊乱,面部色斑。现代医学认为:婚育、膳食、人生存的外环境和遗传因素是乳腺发病的主要原因。   乳腺增生疾病的症状主要以乳房周期性疼痛为特征。起初为游漫性胀痛,触痛为乳房外上侧及中上部为明显,每月月经前疼痛加剧,行经后疼痛减退或消失。严重者经前经后均呈持续性疼痛。有时疼痛向腋部、肩背部、上肢等处放射。患者往往自述乳房内有肿块,而临床检查时却仅触及增厚的乳腺腺体。有极少数青春期单纯乳腺小叶增生2年左右可自愈,大多数患者则需治疗,千万别忍着。
现代治疗乳腺增生的方法  日前,国内外对乳腺增生的治疗多采用手术,扎针、中药等,但大多难以治愈,病程短,发展快,因此大部分患者手术后仍然会再复发。 [编辑本段]中医治疗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治疗应当以附子理中汤为主,对于重型患者可以先服用四逆汤或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培补中焦正气正可克制肝木邪气,取五行木土乘侮之法,土建则肝气亦舒,邪火自去,其伴随症状也可随主证一同消退。  好中医在线专家――穴位刺激针挑法:利用经络学说,根据乳房经脉走向适时适当选择穴位刺激或针挑放血可迅速止痛缓解红、肿、热。该法安全无副作用,针对初发患者疼痛较重,来病较急的特点适用。  神、气、心养调法:据好中医在线专家辩证理论乳房疾病随情绪喜怒而消长,特别是一些病人自身调节差,该法可使人心安气消,神爽气定,肝疏脾运,是一种较好的心理疗法。  祖国医学辨证专人专病针对法:利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乳腺病病理复杂多样,病情不一的特点,每个病人每种病情,单人单药单药方的原则:对症下药,对病组方,对人调剂的方法,使患者达到服药有效,治疗痊愈的目的。 [编辑本段]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   今天我们治疗此类疾病所采取的方法为什么没有真正的治愈,减轻患者的痛苦呢,人们最终没有得到康复的真正原因就是体液是酸化的,酸性体液不改变病变细胞也就不会死亡,这就是因为做了手术和其它治疗后还是会复发的原因。要治疗乳腺增生还得从改善自身的体质开始,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多吃碱性食品,改善自身的酸性体质,同时补充人体必须的有机营养物质,这样才能恢复自身的免疫力。  常见的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  1.强酸性食品:蛋黄、奶酪、白糖做的西点或柿子、乌鱼子、柴鱼等。  2.中酸性食品:火腿、培根、鸡肉、鲔鱼、猪肉、鳗鱼、牛肉、面包、小麦、奶油、马肉  等。  3.弱酸性食品:白米、落花生、啤酒、酒、油炸豆腐、海苔、文蛤、章鱼,泥鳅。  4.弱碱性食品:红豆、萝卜、苹果、甘蓝菜、 洋葱、豆腐等。  5.中碱性食品:萝卜干、大豆、红萝卜、蕃茄、 香蕉、橘子、番瓜、草莓、蛋白、梅干、柠檬、菠菜等。   6.强碱性食品:恰玛古、葡萄、茶叶、海带芽、海带,柠檬等。 [编辑本段]如何治疗乳腺增生   由于对乳腺增生发生的机理和病因尚无确切了解,目前治疗上基本为对症治疗。部分病人发病后数月至1~2年后常可自行缓解,多不需治疗。症状较明显,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病人,可以胸罩托起乳房;口服中药小金丹或消遥散,或5%碘化钾均可缓解症状。近年来类似的药物产品较多,如乳块消、乳癖消、天冬素片、平消片、囊癖灵、三苯氧胺等等,治疗效果不一。现代中医推出“五联整合疗法”,是最新一代治疗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的特效纯原生天然的五联整合消肿、化瘤法。  此外,尚有激素疗法,有人采用雄激素治疗本病,藉以抑制雌激素效应,软化结节,减轻症状;但这种治疗有可能加剧人体激素间失衡,不宜常规应用。仅在症状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时,才考虑采用。  对患者的随访观察中,一但发现有短期内迅速生长或质地变硬的肿块,应高度怀疑其癌变可能,必要时行活检或患乳单纯切除,术中冰冻切片查到癌细胞者,应按乳癌处理
1.毫针刺。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经、太阳经、足厥阳经与足太阴经为辅。选穴以面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主穴:地仓、颐中、下吴、颊车、合谷、瞳子s、牵正、攒竹、二间、阳白、承浆、颧s、列缺、太冲、行间、太白、三阴交、承泣。配穴:迎香,水沟、臣s、睛明、内庭、头维、翳风、听会、风池、申脉、温溜、照海、廉泉、丝竹穴、偏历、四白、太渊。以上诸穴,每次治疗选主穴6-8个与配穴5-8个,交替使用。初期、中期患侧与健侧同取,比例为 3,补泄法并用。恢复期面部以患侧为主,健侧据病情取1-3穴,四肢双侧酌情取穴。每日每次取穴总数不超过30个。每次留针15-20分钟,第一日内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连续针刺5天后休息2天再刺。2.耳针疗法。主穴:面颊区、肝、眼、口、皮质下。配穴:肾上腺、枕。每日每次选主穴3个,配穴1个。初期(初诊治疗3周内)以点刺放血法治疗,每穴一滴血,每日1次。中期用耳夹法,每次夹3分钟。耳针治疗均采取治4天休息3天的疗法。恢复期不用耳针治疗。3.穴位敷贴法。将麝香追风膏用剪刀剪为×大小,将马钱子粉与肉桂粉各撒于麝香追风膏上。在针刺治疗5小时后贴地翳风、下关、牵正穴上。十二小时后撕掉。贴1次休息2天,共贴穴10次后停用。4.内服中西药物。祛风邪、养血荣筋、通经脉为中药治则,方以牵正散合大秦艽汤为主加减。西药以营养神经肌肉为主,给予VitB130mg口服。 ATP60mg口服,3次日,VitB121000mg口服,3次日coenmyA200+Inosin200mgimpd.葡萄糖酸钙1g+5%葡萄糖氯化钠250ml静滴,早期1周1次,中期与恢复期3周1次。西药治疗用药一月停药一月。恢复期不用。5.电针治疗。恢复期用6805-Ⅲ型电针综合治疗仪治疗。穴位同毫针刺,每日选4个主穴2个辅穴作电针治疗,断续波,每次10-20分钟,每日1次。电针5天,休息2天,如此反复治疗到患者恢复正常。疗效标准与结果痊愈:面部萎缩肌肉生长到正常,面容及面部表清肌功能恢复正常,检查无何异常;显效:面部萎缩肌肉已部分生长,面容及面部表情肌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症状基本消失,但尚留有某个部位轻度的面部肌肉萎缩与面瘫体征;有效:面容及表请肌功能较前明显好转,症状稍有缓解,外观症状轻度改善
眼科针灸疗较常见的有针法、灸法、穴位注射、耳压等。 针具常用毫针、梅花针、三棱针。毫针进针法就是将针刺入穴位后,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使患者局部出现酸、胀、麻等感觉,即“得气”,它用于大多数眼病的针灸治疗。若在针柄上通电流,即为“电针”,但面部较少用。初次针灸的病人有时会出现头晕目眩、脸色苍白、冷汗,甚至晕倒的“晕针”现象,此时应立刻退针,让患者静卧,休息片刻即可。梅花针较多用于头面部穴位,反复叩打,治疗假性近视、视疲劳。麦粒肿早期多选用耳尖部位三棱针放血,放出几滴血即可,不可深刺,也可在眼肿胀区局部用针柄反复雀啄。 灸法一般不用于头面部治疗,主要用于四肢躯干,它是用特制的艾绒点火燃烧后,刺激穴位,温透气血以达治疗目的,它分为艾柱灸、艾卷灸、温和灸、雀啄灸等。 穴位注射就是将药物注射入某些特定的穴位,使局部形成一包块,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常见的注射药物有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如太阳穴注射药物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等。 耳压是将中药环留行籽埋于耳内相关的穴位,使穴位能长时间得到良性刺激,无痛苦,无危险,一般对于不能接受针灸的儿童,常用的耳穴有目1、目2、眼、肝、肾等
古钱币是刮痧疗法使用的最常用的工具。目前已经发展到专业工具:刮痧板、扶阳罐。 刮痧工具一览  1、苎麻、麻线、棉纱线团;   2、铜钱、银圆;   3、瓷碗、瓷调羹、木梳背;   4、小蚌壳;   5、檀香木、沉木香刮板、小水牛角板等等。另外,还有水、油、润肤剂等辅助材料。   刮痧手法有十几种,其中最常用的手法:   ●手拿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刮痧次数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后一至二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   ●扶阳罐,集温刮、温灸、磁疗、红外线于一体,国家专利产品,为新一代的刮痧医疗器械,据专家介绍,传统刮痧都伴有疼痛,一种结合了传统医学和现代科技的全新温通经络医疗器械“扶阳罐”,它所倡导的“无痛刮痧,扶阳养生”新理念逐渐被社会认识并认同,因其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被人们广为推崇。   《痧胀玉衡》记载刮痧的方法有:   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症,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之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之痧,用食盐以手擦之。   淬痧法――在头额和胸胁出现小出血点或小充血点,用纸捻或大个的灯草蘸上少量香油点燃, 然后用火头直接粹到痧点上,火头爆出一声响即熄灭, 再点燃去粹烧其他痧点。   放痧法――在委中穴或在十指尖放血,就是“放痧法”,也叫刺血疗法或放血疗法。   搓痧法――用手指撮拧、拿捏、提拉患者的皮肉,使局部充血或现出血点,此法若用于治疗痧症,则叫撮痧法。   民间刮痧法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选取刮拭部位,基本上采取哪疼刮哪的“阿是”穴取穴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中暑、急性胃肠炎、其它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初起,肩、背、臂肘、腿膝疼痛等一类症证。刮痧法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外治法,以其有立竿见影的疗效,既在民间流传不衰,也被医家广泛重视。   刮痧疗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还可以起保健作用。只要皮肤没有什么疾病,尤其是出血性疾病,沿着经络适当刮一刮对身体还是比较有益的。刮痧的保健作用主要应用于疏通经络方面。常见有些患有肩周炎的50岁左右的人,采用刮痧的疗法疗效比较好,但是一般不是一次能完成,大概要二、三次左右。   刮痧疗法对皮肤有一定的损伤,所以一次刮完后要等过一段时间,一般为五至七天左右,再进行第二次刮刮痧疗法具有活血化瘀、调整阴阳、舒筋通络,排除毒素等作用,操作方便,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刮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处理:刮痧疗法和针灸、按摩等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对人体的穴位进行刺激,只不过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刮痧也和针灸一样,有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刮。   (1)晕刮出现的症状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扑倒等。   (2)预防措施: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3)急救措施:迅速让患者平卧;让患者饮用1杯温糖开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会穴(重刮)、人中穴(棱角轻刮)、内关穴(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涌泉穴(重刮)。 头部刮痧  刮痧是传统的中医物理疗法,现在的头部刮痧治疗方法是用有活血润养功效的天然牛角做成的刮痧板,根据顾客的情况,刺激头部相关穴位,疏通头部经络。如刺激风池穴有利于疏通脑部神经,减少疲劳;刺激头窍阴穴可起到淋巴排毒功效;刺激玉枕穴有利于给大脑补充氧分,减轻压力等。   头部是一个全息器官,对五脏六腑有调节功能。经常作头部刮痧可以促进头部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消除头疼、改善大脑供血,因此很多老人都以梳头的方法来达到保健的效果。长期做头部刮痧还有利于改善头发干燥、脱发的现象。   提醒:如果有出血性疾病,比如血小板减小症者无论头部还是其他部位都不能刮痧。如果有神经衰弱,最好选择在白天进行头部刮痧。 面部刮痧  1、面部刮痧美容法是传统和现代结合,具一定中医理论依据;中医的基本理论是阴阳平衡,全身刮痧出痧瘢是排出阴毒,这是有形的,面部是阳经聚合地方,疏刮痧气是阳毒,这是无形的。现代医学里人体的五脏六腑在面部有全息反射区。经络之间是息息相联的,这种联结是内到五脏六腑?,外到四肢百骸。当在面部进行刮拭刺激通过全息元传递经络穴位反射区至内脏双向调节,以外达内,以内养外,调节各个器官的生理活动,以求体魄的健康,肌肤的亮艳润泽。   2、面部刮痧美容对于面部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暗疮、色斑、皱纹、黑眼圈等,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良性的面部“刮痧”刺激,改善了面部血管的微循环,增加血液和淋巴液、体液的流量,使皮肤毛孔细胞得到充分增殖,维护纤维的弹性状态,激发?肌体“潜能”,使信息反馈而重新分配能量,增加“固卫”作用。获得吐氧纳氧排毒养颜,舒缓皱纹,行气消斑,保健美肤的功效。   刮痧脸部的正确手法   手法1、刮痧板的提法:以刮痧板角45度,左手按压地仓穴,右手刮承浆穴,再刮至右侧地仓穴。   手法2、 同上方式由右侧开始   手法3、 左手按压地仓穴,由右往左侧唇上刮至人中穴到地仓穴,右手按压右侧,由左手往右侧唇上刮至人中穴到地仓穴。   按摩手法4、 双手握刮痧板,以侧边由下鄂滑至耳下(经大迎、颊车)。   按摩手法5、 双手握刮痧板,板尖处轻提下巴3秒{ 默上数1、2、3、}再轻放。   6、 再由承浆穴沿法令纹刮至迎香穴按压。   7、 在迎香穴两侧轻压3秒,{ 默上数1、2、3、}再轻放。   8、 轻提下巴。   9、 沿法令纹刮至迎香穴按压。   10、双手握板倾斜45度,平滑双颊至耳门,轻按翳风穴。   11、由眼下(眼头处)刮至四白穴至承泣至太阳穴。   12、双手四指握刮痧板上,拇指握板下固定姿势。   13、由板尖角按压攒竹穴(眉头)。   14、以板刮滑(眉上)刮至丝竹空穴(眉尾)。   15、双手握板,左右交替在额头上刮6~10次[刺激额上及阳白穴]   16、双手握板由鼻侧上侧,平滑至鼻头。   17、双手握板以比板角尖处轻刮鼻翼6次,再按迎香穴。   18、刮痧板面按压经由下关至耳门,板轻提按下再按翳风穴。 注意事项  1、要了解病情,辩证施治,审病求因,确定刮拭的部位。   2、根据病人的虚实、寒热、表里、阴阳采取手法。   3、妇女怀孕者,腹、腰、骶部禁刮。   4、小儿臼门未合者禁刮。   5、皮肤有感染疮疗、溃疡、瘢痕或有肿瘤的部位禁刮。   6、下肢静脉曲张者,宜由下而上采取相应手法。   7、血本低下者(容易出血)、病危的人要谨慎刮试。   8、不要面向电风扇刮痧、尽量避风。   9、不要使用其他的代用品刮痧(如铜钱、塑料晶、瓷器、红花油,好得快)。   10、头部,面部不必抹油,保健刮可着衣刮拭,治病出痧。必须使用专门的刮痧油。   11、刮完在痧退后再刮痧,平时可以补刮,以加强退痧作用。   12、刮痧时,有一定量的毛细血管出血,渗到附迈组织,然后再行吸收,这是增加抵抗力的一种方法。 13、怕疼的人,可先泡热水澡或热敷再刮痧,以减少疼痛。   14、刮痧后,会使汗孔扩张,半小时内不要冲冷水澡,可洗热水澡,边洗边刮无妨。   15、刮痧后喝一杯热(温)开水,以补充体内消耗的津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作的排出。   16、根除顽症,除刮痧,排毒(服用清肠食品)外,还要针对性地调理(乐多寿系列,迪芬斯系列)。 17、刮痧不必强出痧。   18、保健刮痧,不必抹油,不必刮出痧来,从头到足每个部位,第条经脉,都刮拭8次,每天3-10分钟,自然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了。   工具、体位:刮痧板由水牛角制成,形状为长方形,边缘钝圆。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会出现青紫色出血点。   适应症: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刮痧禁忌证:   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   3.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4.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用轻手法。   5.凡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都不宜用这种疗法,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饱食、饥饿状态下也不宜刮痧
耳穴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也叫反应点、刺激点。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是,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来防治疾病。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刺激耳穴的主要方法有:针刺、埋针、放血、耳穴贴压、磁疗、按摩等。这些将在“经络美容常用方法”一讲中介绍。  图45、耳穴图  1、耳中(膈) HX1  定位:耳轮角处,即耳轮1区。  应用:血虚、血瘀、血热引起的皮肤疾患,顽固性的皮肤瘙痒、荨麻疹。  2、直肠 HX2  定位:耳轮脚棘前上方的耳轮处。  应用:便秘。  3、耳尖 HX6、7  定位: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  应用:头面五官科各种急性炎症,如麦粒肿,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面神经炎,荨麻疹,湿疹,痤疮,皮肤瘙痒等。  4、风溪 SF1、Zi  定位:耳轮结节前方,指与腕之间,耳舟1、2处交界处。  应用:皮肤过敏,皮肤瘙痒;荨麻疹,湿疹;指掌角化症;痤疮。  5、交感 AH6a  定位: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交界处。  应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诸证,失眠,多汗,颜面潮红等。  6、子宫(内生殖) TF2  定位:在三角窝前13的凹陷处。  应用: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白带过多,盆腔炎;黄褐斑,痤疮;肥胖。  7、神门 TF4  定位: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  应用:失眠,多梦,心烦,疲惫;头痛、面痛、齿痛;荨麻疹,湿疹,瘙痒;戒断综合征。  8、盆腔 TF5  定位:在三角窝后31的下部。  应用:带下病,盆腔炎、附件炎。  9、肾上腺 TG2P  定位: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  应用:低血压,气血不足,面色s白,头晕眼花。过敏性皮肤病。  10、皮质下 AT4  定位:对耳屏内侧面。  应用:神经衰弱,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神经性头痛;身体虚弱。  11、对屏间 AT1、2、4i  定位:对耳屏游离缘的尖端。  应用:皮肤过敏、皮肤瘙痒。  12、口 CO1  定位:耳轮脚下方前13。  应用:面瘫。口腔炎,口角炎,口周痤疮。  13、胃 CO4  定位:耳轮脚消失处。  应用:消化不良,腹胀;失眠、口臭;痤疮,酒糟鼻;肥胖。  14、大肠 CO7  定位:耳轮脚上方的前13处。  应用:便秘;肥胖;痤疮。  15、肾 CO10  定位:对耳轮下脚下方的后部。  应用:早衰,脱发;神经衰弱;月经不调。  16、肝 CO12  定位:耳甲艇的后下部。  应用:月经不调,痛经,经前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征,癔病;黄褐斑,痤疮。  17、脾 CO13  定位:耳甲腔的后下方。  应用: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形容失养枯萎;便秘,腹泻,食欲不振;白带过多,崩漏。  18、心 CO15  定位:耳甲腔正中凹陷处。  应用:神经衰弱;口舌生疮,声音嘶哑;癔病。  19、肺 CO14  定位:耳甲腔中央周围。  应用:声音嘶哑,咽喉炎;皮肤瘙痒,荨麻疹,痤疮,扁平疣;便秘。  20、三焦 CO17  定位:耳甲腔底部,内分泌内侧,耳孔外。  应用:便秘,腹胀;单纯性肥胖。  21、内分泌 CO18  定位: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  应用: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肥胖;黄褐斑,痤疮。  22、面颊 LO5、6i  定位:耳垂第5、6区交界线周围区。  应用:面部保健美容按摩;面瘫,面痛;痤疮,黄褐斑,扁平疣
合谷穴开放分类: 医疗、疾病、医学、穴位、针灸目录? 合谷穴? 一、名词解释? 二、在人体的位置及取穴方法? 三、主治症状? 四、临床应用举例? 五、针刺中极合谷穴治疗尿潴留? 六、应大力推广按摩合谷穴治病? 七、感冒头面疾病的要穴---合谷穴? 八、合谷穴可以治疗“头疼并面肿”? 九、按合谷穴能护齿? 十、大蒜贴敷合谷穴治扁桃体炎? 十一、合谷穴治黑眼圈? 十二、按摩合谷穴治疗神经性头痛? 十三、按压合谷穴可止牙痛、头疼? 十四、合谷穴与相关穴位配伍? 十五、312经络锻炼法? 八、合谷穴可以治疗“头疼并面肿”? 九、按合谷穴能护齿? 十、大蒜贴敷合谷穴治扁桃体炎? 十一、合谷穴治黑眼圈? 十二、按摩合谷穴治疗神经性头痛? 十三、按压合谷穴可止牙痛、头疼? 十四、合谷穴与相关穴位配伍? 十五、312经络锻炼法合谷穴[编辑本段]一、名词解释[编辑本段]虎口,容谷,合骨,含口。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为什么叫合谷穴呢?就是因为他的位置在大母指和食指的虎口间,拇指食指像两座山,虎口似一山谷,合谷穴在其中故名。【定位】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二、在人体的位置及取穴方法[编辑本段]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解剖位置】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取穴】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人体的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详见此手部穴位图相关图示)三、主治症状[编辑本段]牙疼痛、牙龈疼痛、青春痘、赘疣、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由此穴的主治疾病即可看出本穴道的治病效果非同一般。这里顺便提及一下该穴指压的小窍门: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压,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此穴道的疗效。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颜面上的病,项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疗效。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四、临床应用举例[编辑本段]1、反射性头痛reflex headache。2、耳聋deafness。3、耳鸣tinnitus aurium。4、衄血epistaxis。5、鼻茸rhinopolpus 。6、齿痛toothache。7、扁桃腺发炎tonsillitis。8、角膜白翳cataract9、视力缺乏visual defect 。10、呼吸困难dyspnea。11、痰阻塞sputumcoction 。12、窒息suffcation。13、肩胛神经痛scapular neuralgia。14、虚脱collapse。15、失眠insomnia。16、神经衰弱neurasthenia。【方法】针5~7分,留针20分钟。灸10分钟。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应用】1、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属阳主表,取清走衰,宣泄气中之热,升清降浊,疏风散表,宣通气血之功。2、合谷总治头、面各症。用之得法,针到病除。齿、眼、喉咙(咽喉)等症之特效穴。3、牙痛用「飞经走气」法。1、针尖向上斜刺,强捻转使针感到头部,2、提针至皮下,针尖相下斜刺,使针感到指头,如此反复3次,留针30分钟,痊愈。4、齿痛:合谷两穴并针刺,留针3分钟,针到病除。5、牙痛、口歪、臂肩不能举、大拇指、食指不能屈伸:针刺合谷穴特效。6、风火牙痛不能饮食合谷2颊车3中脘4足三里5留针30分钟。7、牙关不开、口眼歪斜blepharoplegia合谷2地仓3颊车。拔牙麻醉穴合谷2足三里。8、合谷补,泻之法:补法、先呼后吸 时针之。泻法、先吸后呼时针之。9、头痛headache合谷2风池。10、癫痫及安神、镇惊anticonvulsion合谷2百会3神门。11、目赤ophthamia合谷2丝竹空3精明。12、鼻渊sinusitis合谷2迎香。13、局部性肌肉痉挛:用点刺法,快针前浅刺,或强刺法14、哮喘asthma剧烈时先针合谷,2使患者平卧,用五柱灸法。膻中为中心,左、右为神封,上为玉堂,下为中庭。15、针『四关穴』左、右(合谷)2左、右(太冲)a降低血压,镇静神经,调整机能,开关节而利痹疏风,行气血,通经络,清滞瘀。16、止汗:a补合谷,泻腹溜(补合谷可使汗腺收缩)。发汗:a泻合谷,补腹溜(重泻合谷,使汗腺松弛)17、急性外膜炎,旺盛全体机能(清理肚脐以上部位):a合谷 b曲池。合谷升而能散,曲池走而不守。18、调理肠胃,宽中理气:a合谷b足三里。合谷为大肠经之原穴,气能升降,血能宣通。足三里为土中之土(胃经为戊土,三里为胃经之合穴亦为戊土)。补之益气理中,泻之升阳降浊。如有湿热壅遏,浊滞中宫,蓄食停饮,腹胀嗳气tympanites,引湿浊下行,导浊降逆而安中宫。19、安胎:a泻合谷b补三阴交。血旺气衰。堕胎:a补合谷b泻三阴交。血衰气旺。a合谷:大肠经之原穴,大肠经为肺俯,主气当补。b三阴交:脾、肝、肾三脉之会穴。主阴血,血当补,不当泻。20、脾病splenic disease:a合谷b三阴交。五、针刺中极合谷穴治疗尿潴留[编辑本段]尿潴留为临床常见病症,属中医“癃闭”范畴,总的病机为膀胱气机不畅,治疗上应行气利尿。本人在临证时常选用中极、合谷两个穴位进行针刺,取得了良好疗效。因中极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募穴,又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主治遗尿、小便不利等;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主治热病、腹痛、便秘、经闭等,针刺合谷穴有泻热、行气血之功,能行大肠之气,而大肠又与肺相表里,故能行肺气而通调水道。中极、合谷两穴配合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文章出处:中国中医药报)六、应大力推广按摩合谷穴治病[编辑本段]按摩合谷穴,其部位暴露易于取穴,不受时间、季节等条件限制,且操作简单,便于普及,疗效好;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人人均能掌握使用,故值得大力推广。七、感冒头面疾病的要穴---合谷穴[编辑本段]如果有轻微感冒时,可以按合谷穴,左右各个各按摩十分钟,按摩完后再喝一杯热开水,出出汗,感冒就可以缓解。平常有鼻子过敏的人,也可以常常按压合谷,如果有耐心,持之以恒,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手阳明大肠经有经过下牙龈,所以,牙痛时可以先按按合谷止痛.八、合谷穴可以治疗“头疼并面肿”[编辑本段]在《四总穴歌》里头,有这么一句“面口合谷收”,就是颜面以及口部的毛病都可以找合谷治疗;合谷还可以治疗“疟病热还寒”,就是疟疾先热而后冷的打摆子症状。也可治齿龃及鼻衄 ,就是蛀牙和流鼻血;“口噤不开言”,牙齿咬得很紧,不能张口说话,可以在此穴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可是要注意,合谷跟另一个叫三阴交的穴道,在孕妇身上要小心,有可能导致流产。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位太子,他很喜欢医学,有一次看到一位孕妇,把了脉后,希望证实自己的判断,要剖腹看一看到底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或者是双胞胎,跟他同行的医师徐文伯说不可以这样,用针剌合谷及三阴交这个胎就可以顺利产出;所以合谷、三阴交在孕妇身上不可以随便扎针,要非常小心的。合谷穴这个穴位恰到好处就在手背,而且好找,无论什么情况都可以方便简单地按两下,并且疗效惊人。感冒乃百病之母,按压合谷穴最大的好处就是预防感冒。九、按合谷穴能护齿[编辑本段]中医四总穴歌诀有“面口合谷收”之歌,能保护牙齿,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按摩合谷穴还能治疗牙疼、牙龈炎、舌炎、腮腺炎等。比如,牙疼时,按压合谷穴5分钟后,疼痛会减轻,如果有牙龈炎,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反复发作,经常按压合谷穴能起到一定疗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这与合谷穴促进延脑的中缝大核神经元放电增加有关。按压合谷穴时注意用对侧手的拇指和食指指腹,用力按压,直到产生酸胀感为宜。十、大蒜贴敷合谷穴治扁桃体炎[编辑本段]将大蒜(紫皮者佳)捣烂如糊状,敷于双虎口(即合谷穴),时间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为度。十一、合谷穴治黑眼圈[编辑本段]坐在床上、书桌旁、沙发上, 按压合谷穴非常顺手,随时可按,治疗黑眼圈神奇有效。有时睡前平静不下来,十二、按摩合谷穴治疗神经性头痛[编辑本段]合谷穴配内庭穴治疗神经性头痛(内庭穴:位于双足第二、三趾之间)。按摩该两穴位可治疗神经性头痛、失眠性头痛、颈后疼痛等疾病。按摩方法:按摩合谷穴时,可用双手拇指以顺时针方向交替按摩。内庭穴位用双手拇指直接点压双足二、三趾之间,可起到立即止痛效果,坚持每日2-3次,每次10分钟。按摩该两穴位后一般3-5日可起到治愈效果。(1)按法:将拇指指端按在合谷穴上,用力深压捻动。(2)揉法:将拇指指腹放在合谷穴上,作轻柔和缓地揉动。(3)一指禅推法:把拇指指端放在合谷穴处,以腕关节摆动,带动拇指作左右摆动。(4)点法:把拇指指端按在合谷穴上,伸直拇指压而点之。十三、按压合谷穴可止牙痛、头疼[编辑本段]当手掌合拢时,大拇指与食指之间,便会有一稍微隆起的部位,在隆起的部位正中央有一个“合谷穴”。合谷穴对于治疗头疼、牙痛等有效。它是止痛的特效穴。在我国古代拔牙时都在此穴针灸以为麻醉之用。当牙痛、头疼时,只要揉合谷穴即可缓和疼痛。用右手使劲地揉左手的合谷穴,接着换手,使用左手使劲地揉右手的合谷穴,则剧烈的疼痛自然就会缓和下来。由于合谷穴与整个头部组织有关,若继续摩擦可使颜面变得光滑、细嫩,并且有预防面皱的功效。而且合谷穴的摩擦对于治疗颜面麻痹、眼疾、鼻炎、扁桃腺炎和所有头部之疼痛将能发挥莫大的效果,只要一日做二三回,便能使一个人生气蓬勃。患有慢性头疼的人,一旦感到疲倦时,不妨做此合谷穴的摩擦,就会将头疼的症状治疗。按摩合谷穴治疗神经性头痛中老年患神经性头痛是常见病。患病后一日发作数次,同时出现失眠、健忘、记忆力减退、办事精神不集中等症状,痛苦难忍。若采用按摩疗法,可获良好效果。禁忌:患者在治疗期间,严禁饮酒和吸烟。同时,可多吃海产品和豆制品。如:鱼、虾、蛋、海带;海藻、豆腐、豆腐脑等食品。还可吃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坚持在每晚临睡前用热水烫双足 20分钟,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促进早日恢复健康十四、合谷穴与相关穴位配伍[编辑本段]配太阳穴治头痛;配太冲穴治目赤肿痛;配迎香穴治鼻疾;配少商穴治咽喉肿痛; 配三阴交穴治经闭,滞产;配地仓穴颊车穴治眼歪斜。【刺灸法】 直刺寸。【附注】 (l)手阳明经所过为“原”。 (2)《神应经》:孕妇不宜针。【穴义】 大肠经经气在此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名解】 (1)合谷。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物质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肌肉间间隙较大,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汇聚之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故名合谷。 (2)虎口。虎,八卦中的寅木也,风也。口,出入之所也。虎口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运动形式为风木的横向运动。 (3)容谷。容,容纳、包容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容谷名意指三间穴传来的气血物质在本穴被包容、聚集。 (4)合骨。合,汇也,聚也。骨,水也。本穴物质为三间穴的水湿之气汇合而成,所处为天部,其状为云,富含水湿,故名合骨。 (5)含口。含,包含、容纳也。口,脾胃之属也。含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有脾土的长养特性。本穴物质为三间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由本穴外传时也是以风木的形式横向外传,但由于其水湿云气有温热之性,因而还有部分水湿之气气化上行于天,表现出脾土的长养特性,故名含口。 (6)大肠经原穴。本穴物质由三间穴的水湿云气而汇聚,性温、量大、所处范围广,可担当起充补大肠经整条经脉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原穴。【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层次大范围内的水湿云气。【运行规律】 穴内的天部水湿云气一方面横行向阳溪穴传输,另一方面不断气化向更高的天部层次扩散。【功能作用】 推动天部层次的气血运动,向天部层次输送水湿云气。【治法】 虚寒则补而灸之,实热则泻之,热症凉药水针良。十五、312经络锻炼法[编辑本段]312经络锻炼法的创始人祝总骧教授推荐的简单易行有效的按摩方法。主要是按摩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所谓“312”,“3”指合谷、内关、足三里3个穴位的按摩;“1”是意守丹田、腹式呼吸;“2”是两下肢下蹲为主、适当的体育活动。取穴:内关穴取穴:在我们手腕处有几条横纹,在紧挨着手的横纹处放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在手臂的两条筋中间食指按下去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要找的内关穴。足三里穴取穴:把一只手的四指放在膝盖骨的下面,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去按压与小指的交界点,这里就是我们所要找的足三里穴。这个穴位自古以来就是长寿保健穴。3个穴位按压每两秒一次,早晚各一次,每次做5分钟。(应该不成问题,坐公交或者排队无聊的时候可以按摩一下手上的穴位)。腹式呼吸的特点是大脑和全身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下,使全身尤其腹部9条经脉血气运行得到改善,是一种比较缓慢的经络锻炼,对于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失眠症都有特效。这3种病和腹式呼吸的关系也各有不同,高血压病的原因是肝阳上亢,肾气阴虚,做好腹式呼吸,可以使肝阳下降,肾阴上升,一般需要延长时间到10分钟,并放慢呼吸频率到每分钟4次甚至更慢可更为奏效。而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脾、胃经功能失控,腹式呼吸有利于这两条经脉的血气活跃,达到控制血糖的效果。腹式呼吸能够控制失眠,也在于安静状态下思想集中于丹田,使9条经脉包括肝、肾经的阴阳达到平衡而入睡。2条腿为主的体育锻炼体育运动也是经络锻炼,这是因为经脉是以一种立体结构和肌肉联系在一起,当运动时,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必然带动有关经脉的组织结构活动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天然的激活经络的方式。有助于全身各器官功能的增强和疾病的控制。健康身体,从年轻开始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泻血的好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