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南街小学教导处工作行事历干什么的

Service Unavailable
Service Unavailable
HTTP Error 503. The service is unavailable.甘谷10岁琴童张菁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
甘谷10岁琴童张菁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40&来源:&天天天水网& 
& 我要做最著名的钢琴师
& 甘谷县10岁琴童张菁钢琴独奏音乐会举办
 天天天水网-天水晚报甘谷讯【记者李旺旺】12月20日,全球华人少年演奏家最佳天赋奖获得者张菁钢琴独奏音乐会在甘谷县赤诚国际大酒店举行。
  音乐会由甘谷县委宣传部、甘谷县文广影视局、甘谷县文联、甘谷县总工会、甘谷县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办。音乐会随着张菁独奏的《我爱你中国》这首美妙的曲子拉开序幕。音乐会现场座无虚席,近500人静静地聆听着张菁和他的小伙伴们带给人们的精彩演奏。
  琴童张菁生于2005年,现就读于甘谷县柳湖小学五年级。5岁半开始学习钢琴、古筝、舞蹈。“张菁从小就对音乐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听一遍曲子,她就能完整地在电子琴上弹出来。如今她不仅弹得一手好钢琴,古筝也弹得非常好”。张菁母亲介绍说。
  据张菁的音乐指导老师李军芳说,张菁具有超凡的记忆力,像她这样具有超强音乐天赋的孩子十分罕见,记乐谱可以说是过目不忘。她不但具有惊人的音乐天赋,各方面发展也比较均匀,平时学习成绩总是保持在全级前五名。
  品学兼优的张菁近年来在各类比赛中荣获多个大奖和荣誉。2014年7月,荣获“第十届梦想飞扬亚洲青少年励志艺术节”甘肃省钢琴比赛一等奖,古筝一等奖,拉丁舞一等奖;2014年8月,在厦门鼓浪屿《第23届美国钢琴音乐公开赛》全国决赛中荣获第一名。并受美国音乐协会的邀请,取得去美国参赛的资格;2014年10月,荣获在香港举办的《第18届香港—亚洲钢琴公开赛》全亚洲总决赛中两个一等奖;2015年8月,荣获澳门—亚太钢琴公开赛全亚洲总决赛三个一等奖;2015年10月,荣获2015全球杰出华人少年演奏家签约少年最佳天赋奖。2015年10月,当选为第八届《艺术之旅》全国青少年才艺展示甘肃赛区形象大使等,共荣获各项大奖24项。最近受邀参加2016年甘肃少儿春晚节目的录制。
  音乐会在曲调气势磅礴,紧张激烈的《战台风》曲目中结束。当记者问到她最大的理想是什么时,张菁大声的喊出:“我要做最著名的钢琴师!
网友评论:
站长维护入口
事务门户网站甘谷吧 第1页 - 天水贴吧 Powered By
按贴子搜索
按作者搜索
作者:27.224.28.*&()回复:58.57.13.*&()
作者:42.92.20.*&()回复:暂无回复
作者:116.228.158.*&()回复:42.90.2.*&()
作者:42.92.2.*&()回复:42.90.8.*&()
作者:42.92.2.*&()回复:暂无回复
&&&14/2205
作者:27.224.23.*&()回复:124.152.14.*&()
&&&28/4212
作者:118.183.97.*&()回复:124.152.14.*&()
作者:42.92.12.*&()回复:暂无回复
作者:42.92.26.*&()回复:60.165.97.*&()
作者:42.92.7.*&()回复:暂无回复
作者:42.92.14.*&()回复:暂无回复
作者:183.232.90.*&()回复:暂无回复
作者:60.165.101.*&()回复:暂无回复
作者:42.92.1.*&()回复:暂无回复
作者:123.150.214.*&()回复:223.104.27.*&()
作者:42.92.2.*&()回复:暂无回复
作者:42.95.85.*&()回复:暂无回复
作者:116.6.210.*&()回复:暂无回复
作者:60.190.55.*&()回复:42.92.11.*&()
作者:115.85.198.*&()回复:暂无回复
作者:218.95.136.*&()回复:暂无回复
作者:61.178.129.*&()回复:42.92.0.*&()
作者:60.190.55.*&()回复:暂无回复
作者:180.95.210.*&()回复:暂无回复
作者:123.150.182.*&()回复:暂无回复
作者:123.150.182.*&()回复:暂无回复
作者:123.150.182.*&()回复:暂无回复
&&&13/2260
作者:125.75.120.*&()回复:27.25.153.*&()
作者:123.150.183.*&()回复:暂无回复
作者:125.74.113.*&()回复:153.99.20.*&()
本吧共有贴子114篇&分4页显示&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您好:游客欢迎来到甘谷吧您可以/,享受更多功能
吧简介:甘谷吧贴子:114篇会员:13位()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甘肃法制报
甘肃农民报
甘肃经济报
甘谷高考蝉联全市15连冠探究
天天天水网&& 11:28
  -天天天水网记者成雄特约记者史载文/图
  家长苦供
   孩子维系着家里全部的希望
  &甘谷县的学生家长对教育都十分重视,这是甘谷教育发展的根本、基石。&甘谷县教体局副局长李永强说。
  在甘谷,无论家里多穷,家长打工再苦再累,也不会让学生辍学,因为他们认为,娃娃不上学是最丢人的。每年高考前后,那些&扔不下粮食放不下犁&的甘谷父老乡亲,常常谈论的都是&一本&、&二本&、&重点&等词儿,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处处是他们的&教育论坛&。贫瘠的黄土地,曾几何时已成为一片教育的沃土。
  甘谷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华夏第一县&之称,农耕文化和儒家文化底蕴一直是这里的老百姓世世代代谕人理家的规范,&耕读传家&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书香门第&处处可寻,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追求现代文明的良好社会风尚。
  在甘谷,千万个家庭演绎着千辛万苦供子女上学的相同故事,每个求学的孩子都维系着这个家庭全部的希望。为此,无论全家人付出多大的物质和精神代价,都在所不惜。
  甘谷县磐安镇张家窑村,汪炳有家的&教育成果&在乡邻间一直被传为佳话。汪炳有夫妇先后供给5个儿子上了大学,其中4人考上博士,2人成为博士生导师。
  汪炳有夫妇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靠种地为生。但夫妻俩却不甘心孩子像自己一样,一辈子守在贫脊的山梁上,过贫困的日子。为供孩子上学,两口子省吃俭用,除在田间辛勤劳作外,还专门饲养了两头母牛用来繁育,靠卖小牛犊供孩子上学。1982年,大儿子汪筱林、二儿子张金龙(随母姓)分别考入吉林大学、北京大学。1988年,三儿子汪金军考入天水师院(原为师专)。1989年,四儿子汪金国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1992年,五儿子汪金爱考入南京邮电大学。此后,汪筱林又先后考取中科院研究生院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博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张金龙先后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金军为甘谷四中教师,汪金国为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2004年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原在天水电信公司工作的汪金爱,2006年再次考入清华大学继续深造;200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对甘谷人来说,一家出几个大学生的现象已不足为奇了,一位中学教师说,这就是榜样激励的作用,也是一个帮一个的结果。
  甘谷县地处山区,各乡镇离县城都很远,村子和乡镇之间的距离普遍多达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很多村里孩子上初中,甚至上小学都不得不在学校寄宿。
  为了让孩子能有个相对较好的求学环境,许多农村人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选择在县城租房子居住。&由于城乡学校在理念、师资、课程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成长机会已成为农村家长的强烈愿望。&
  当下,甘谷农村人送孩子进城上学的现象非常普遍。于是,在甘谷县城就有了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摆脱了农活,成为游离在城乡边缘的&伴读族&。据不完全统计,全县陪读家长已超过万人。有时三四家人自发组织在一起,轮流为孩子做饭、洗衣服,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
  &我把这种形式称为教育合作社。&甘谷县教体局副局长李永强笑着对记者说。
  &我们学校的灶上,就有8个人是一边打工,一边供孩子上学的。&甘谷县二中副校长冯俊仁说。
  在甘谷,除了&家长苦供&外,还延伸出了&亲戚苦帮&。有时,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同时培养了兄弟姐妹几个大学生,但算一笔经济账就可以知道,一年近万元的学费,足以让培养农村大学生的父母背上巨额债务。在这种情况下,&亲戚苦帮&便能缓解燃眉之急。
  学生苦学
   渴望知识改变命运
  人影憧憧,书声朗朗,晨吟暮读,校园绝唱。
  无论是空气清新的早晨,还是暮色西垂的傍晚,走进甘谷城区的任何一所高中,都能看到这令人振奋的读书场景。
  早上6点起床,6点40分早操,7点到8点早读,8点到8点25分早餐,8点半到12点上课,12点半到2点半午休,2点半到18点半上课,18点半到19点半晚餐,19点半到22点晚自习。
  这是甘谷三中高三学生每日的作息时间表,学生们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环环相套,紧张而有序。
  甘谷当地一位教师说,甘谷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没法比,而全市普通高考二本上线总人数15连冠的荣誉是靠这些年来学生们坚韧不拔的吃苦精神挣来的。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的强烈信念为甘谷教育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家庭的耳濡目染,教师的言传身教,社会的潜移默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敏而好学、奋发图强、乐观向上、立志成才的甘谷学子。他们走出大山,走向大江南北,走向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12年,张丽荣以582分的优异成绩名列甘谷县文科第一,被中央财经大学录取。而在此之前,她的两个哥哥已于2010年分别考上成都理工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
  &为了读书,3个娃苦受尽了。&张丽荣的父亲说。
  由于家里地少,为给孩子们筹集学费,张丽荣的父亲常年在工地上打工,汗水换来的微薄收入全部用来供孩子们上学。三个孩子也都非常懂事,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张丽荣考上大学后,利用假期在甘谷街头卖红薯为自己挣学费。
  在安远镇采访时,当记者问起学生们&读书苦不苦&这个问题时,学生们的回答让人非常感动。
  许多学生说:&比起以前的学生,我们幸运多了,至少,我们不用点着煤油灯看书,不用顿顿啃干馍馍。&
  还有学生说:&我们现在好多了,都有暖气了。&
  社会苦帮
   乐于为教育办实事
  在甘谷,教育是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全社会最为关注的事业,各行各业都以为教育分忧为荣,企业家们也乐于为教育办实事。
  1991年,新兴镇刘家村村民刘世子倡导成立了&新兴镇刘家村农民教育奖励基金会&。基金会成立以来,已奖励教师百余人次,学生千余人次,奖励金额达数万元。曾在村小学上学的刘文涛、刘文斌等先后考入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全国知名院校。
  1991年,刘世子在外承包了小工程,但怎么也看不懂图纸。文化程度低,成了他事业发展的桎梏。为了让后代不再吃没文化的苦头,他萌发了资助家乡教育事业的念头。刘世子带头捐款1350元,在他的倡导下,全村100多户群众纷纷捐款,总计捐款2万余元,成立了村农民教育奖励基金会,用来奖励本村小学的先进教师和优秀学生。
  在甘谷,社会各界人士慷慨解囊,为甘谷教育事业出资出力的事俯拾皆是。
  新兴镇企业家马功仁为慈光学校先后捐助逾百万元;北京国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文泽先后为新建、续建甘谷张家井文泽学校校舍及配套设施,共捐赠100多万元;在青海经商的甘谷籍商人马世仁为修建马家磨小学一次捐资10万元;新疆乌鲁木齐鑫瑞有限公司经理巩维平为家乡巩川捐助资金20万元用以修建校舍;在北京经商的甘谷籍人士贾明救助家乡失学儿童10名,并给甘谷县一中捐助建校资金20万元,为八里湾小学捐助10万元;在青海某化工公司担任经理的武明理为改变家乡的教学环境,给甘谷县六峰镇武家湾学校捐资30万元修建教学楼&&
  多年来,在外地工作的甘谷籍有识之士,牵线搭桥,捐资捐物,兴学重教,反哺家乡;社会各界人士慷慨解囊,为甘谷的教育事业尽心尽力。这些关怀和厚爱,有力地推动了甘谷教育事业的发展。
  甘谷教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甘谷县教体局副局长李永强认为,甘谷教育品牌来之不易,要保持好并不断发扬光大,除不断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吸收和借鉴外地的先进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还要充分挖掘教育内部潜力,坚持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甘谷教育品牌发展之路。
  &开学以后我们准备扎扎实实去会宁学习,去取&真经&。&甘谷县教体局副局长李永强说:&甘谷的人口比会宁多,但会宁普通高考二本上线总人数比我们多出2000多人,很值得我们学习。&
  李永强说:&2014年高考,会宁县二本上线人数4188人(含体艺和民族考生),其中重点上线1497人,其中60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达128人,进入甘肃省前百名7人,与去年持平,清华、北大录取考生超过10人。&
  为了真切感受会宁的教育氛围,记者日前专程赶赴会宁,就&状元县&的&五苦精神&进行采访。
  走在会宁街头,便能亲身感受到这里浓浓的崇文修德氛围。状元路、砚台路、状元楼、砚台坪等街牌和路名,传递着当地对读书人的敬仰。
  多年来,会宁诞生了&两甲&:苦瘠甲天下,教育甲天下。
  自然条件艰苦使得会宁百姓的生活贫苦,可教育的显赫成绩又让会宁学生们在苦中掘进。在国家恢复高考后的30多年间,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累计输送大学生超过6万人。
  其实,甘谷和会宁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凭借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甚至达到&崇拜&的程度,使其创造出一个个&穷家富教&的教育传奇。
  正因为有许多相似之处,会宁更值得甘谷学习。
  尽管取得全市普通高考文理科二本上线总人数的15连冠,但甘谷的领导层、教育界对今后的教育却丝毫不敢松懈。
  甘谷县教体局副局长李永强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教育部也确定了高考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面对系列改革新举措,我们的教育如何适应?如何在传承传统的同时积极创新,保持我们的优势?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推进县域教育持续高效发展?如何实现全省教育强县的奋斗目标?如何落实省教育厅提出的建设学校特色的要求?这一系列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不得不研究。
  李永强说,这些问题的反思和破解,有待于广大教育同仁通力研究、共同探讨,集众人之智慧,共同为甘谷教育的发展献计献策,从而使我们尽早尽快适应教育改革转型的需要。
  有人说,甘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是甘谷人民与贫困和愚昧艰难抗争的历程,也是甘谷人民走向富裕和文明的历程。面对甘谷教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国家政策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有各级领导的关怀和重视,有全县师生的锐意进取、顽强拼搏,有63万父老乡亲的艰辛付出和巨大牺牲,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将会是一道更加绚丽的风景。
  新闻链接
  一个人口大县对教育的&崇拜&(上)
   &&甘谷高考蝉联全市15连冠探究
  本报记者成雄特约记者史载文/图
  &海峰北邮的录取书来了。&近日,在甘谷县安远镇蒋山村,王海峰考上北京邮电大学的事不胫而走,成为全村最火热的话题。
  这已经是王海峰家近几年考取的第二个大学生,王海峰家又一次成为全村人羡慕的焦点。
  王海峰此前就读于甘谷三中,家里离镇上有10里山路,王海峰的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供养王海峰和他姐姐读书,一家人生活过得很艰苦,但王海峰和他姐姐自小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最终都考上了大学。
  王海峰一家的故事,正是甘谷教育&五苦精神&的折射,是甘谷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正是凭着&党政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社会苦帮&的&五苦精神&,甘谷取得全市普通高考文理科二本总上线人数的15连冠。
  就在今年,甘谷县参加普通高考的文理科生共6626人,比去年减少717人。全县参加普通高考的文理科生中,二本上线2251人(不含三校生二本上线12人,艺术类文化课二本上线2人),上线率为33.97%。全县600分以上考生共计29人,其中理工类28人,文史类1人。全县600分以上考生共计29人,其中理工类28人,文史类1人。各中学二本上线人数依次为一中970人,二中618人,三中259人,四中168人,六中221人,私立学校等5人,达到了&片片云彩都下雨&的效果。
  至此,甘谷县普通高考文理科二本总上线人数连续15年居全市第一,三校生高考上线人数连续16年居全市第一,继续在全市领跑。
  甘谷考生在高考中取得的成绩,其实是县上多年来矢志不渝重教兴教、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缩影。
  据统计,甘谷县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由2000年的3124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54712万元;校舍总面积由401925平方米增加到652664平方米。
  甘谷有63万多人,面对庞大的人口现状,以及教育资源欠缺的实际,甘谷县仍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项目188个,新建或改建校舍、危房23.01万平方米,新建城乡幼儿园8所,新建特殊教育学校1所&&
  在经济快速发展,城乡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的社会环境下,与其他富裕地区相比,甘谷依然是一个贫困县。就是这样一个贫困县,自恢复高考以来,共向全国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70000人,其中考上清华、北大的有19人,400余人获得博士学位、2300余人获得硕士学位、近1.6万人获得学士学位。
  这一组数字折射出的教育魅力,是近年来甘谷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非凡成绩的深度映照。甘谷以其崇文修德的文化底蕴,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情牵教育的地方领导,爱岗敬业的辛勤园丁,奋发刻苦的莘莘学子,众志成城的社会氛围,从根本上改写了基础教育的现状,创造着令人瞩目的奇迹,谱写了一曲教育发展史上的佳话。
  党政苦抓
  &教育优先发展&绝不是口号
  &在甘谷,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是教师,最让人羡慕的事情是考上好大学。&已退休的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崔凌说。
  甘谷是陇上久负盛名的文风之地,崇文重教的传统由来已久,兴盛至今。在甘谷,许多名人的贡献和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
  巩建丰(公元1673年&公元1748年),前清教育家,伏羌县(今甘谷县)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云南学政、侍读学士。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告老还乡,以讲学著书为乐,学生数百人,人称&关西师表&。
  磐安镇水沟村的王权是清末陇上著名的学者、诗人、教育家和书法家,王权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读书人,祖父为秀才,父亲是举人。16岁那年,王权考中秀才。1844年,王权在22岁时考中举人。但在此后的三次进京会试中,王权因种种原因均未能考中进士。三次失败的会试之后,王权决定放弃科举,从此开始专事地方教育工作。王权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累计超过了20年。他先后主讲于新兴、文兴、文昌、兴文、天水和陇南等书院,为地方培养了很多有用人才。关陇一带人称&张青天&的张世英即出自王权门下。清末名臣、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曾称赞王权&学问人品当代罕有,吏治尤为陕甘第一&。
  甘谷人宋梓是清末宣统元年优贡生,民国二年,以共和党员身份担任众议员。民国十二年(1923年),曹锟贿选总统,宋梓愤而离京。回到故乡后,在天水担任陇南镇守使的孔繁锦,听说宋梓在外做官多年,却落得一身债务,便主动表示愿替宋梓归还全部债务,宋梓想到,甘谷教育落后,何不用孔繁锦赠款为甘谷办教育呢?于是表示愿意接受孔繁锦赠款。宋梓收到孔繁锦的6600大洋后,又多方筹集资金,加上东鲁学堂资金5500大洋,每年在县内种植的烟每亩罚款附加一成,创设市行及畜税附加,于1925年利用原南街训导衙门的旧址创办了县第一中学。
  后来,朱绍良担任甘肃省长,宋梓被聘为省府顾问。宋梓晚年,把一生珍藏的图书捐献给甘谷中学。
  &在甘谷,教育有良好的积淀,&教育优先发展&绝不是一个口号。&甘谷县教体局副局长李永强说,&甘谷教育有它的根,也有它的脉。这个脉,就是历届领导接力棒式的苦抓,就是历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教育的倾情支持和投入。&
  甘谷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全县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宣传、推介、展示甘谷的亮点和品牌。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一以贯之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甘谷,党委政府对教育的支持是无条件的。&甘谷县教体局副局长李永强说:&2005年,县委、县政府的办公场所搬迁到驻地部队团部,2012年搬迁到统办楼,原来驻地部队团部的47亩土地全部划拨给甘谷一中。&
  &一亩土地按照市场价300多万计算,47亩地就能卖到1亿5千多万元。&甘谷县教体局副书记张胜平说:&这就相当于县委、县政府一次给甘谷一中支持了1亿5千多万元。&
  &这里新建的教学楼秋季开学将投入使用。&甘谷县教体局副局长李永强说:&这一下子让甘谷一中的面积增大到100多亩,大大缓解了甘谷一中校区生均占地面积偏小的问题。&
  &领导苦抓在这里是实实在在的。&李永强说:&每年县上都会由领导带队对学校进行调研,每年两次,已经形成惯例,每年的高考分析会,都有县上领导参加。&
  李永强说:&如果离开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样样弄不成。&
  甘谷三中校长杨卫东说:&甘谷三中尽管地处安远镇,但县上领导会经常到学校来,有时是专程来,有时到附近调研工作,抽空也要到学校来,而且不提前打招呼。&
  &一次申君明县长告诉我,到校园里,感觉心情很好。&杨卫东笑着说。
  日,甘谷县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县委书记贾忠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发展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甘谷作为地处西北内陆地区的贫困县,要实现转型跨越、富民强县的宏伟目标,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在&统筹&上下工夫,在&均衡&上抓落实,在&改革&上求突破。要按照&高中教育抓内涵,义务教育抓均衡,幼教职教抓发展、民办教育抓提升&的思路,统筹发展各类教育。要大力扶持山区薄弱学校,扩大城区教育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配备,提高教学质量,缩小城乡差距,严格落实划片招生制度,有效解决优质生源集中在少数学校的突出问题,尽可能地实现公平办学,逐步形成生源均衡、师资均衡、条件均衡、质量均衡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在甘谷,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绩,民以支教为荣,这是多年形成的传统。政府的关注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在这里,家长种田,就是为了供孩子读书;老师自学,就是为了教给孩子更多知识。这样一来,学生都会拼命学习。&甘谷县教体局副书记张胜平说。
  甘谷县的主要领导认为,教育公平关乎群众利益,要在注重教育水平的前提下,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方面,要坚持资源公平,优化学校布局调整,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程序公平,加强制度管理,做到有序竞争、公开竞争、公平竞争、阳光竞争。
  &结合正在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县上在今年的初中升高中考试中,完全按照分数和志愿录取,杜绝了人情关系。&甘谷县教体局副局长李永强说。
  教师苦教
  &不把校长当官做&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甘谷的教育质量和高考辉煌,与一大批各级各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教师密切相关。
  教师和校长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智慧、培养人才的神圣使命。加快教育发展,需要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需要建设一支敬业奉献、师德高尚、善于管理的优秀班主任队伍;需要造就一支理念先进、勇于开拓、治校有方的高素质校长队伍,这是社会各界的期盼,也是教育发展的关键。
  &一所好学校必然有一位好校长。&甘谷县教体局副局长李永强说:&在甘谷,一位校长的成长经历一般为好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只有专业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人,才能当上校长。&
  甘谷三中校长杨卫东的经历,恰恰说明校长岗位要经历的历练。杨卫东在甘谷五中任教15年,1986年起担任五中教务主任,后调往二中担任教务主任,再后来调往三中担任副校长,2011年起担任校长。几十年来,杨卫东一直在教学、管理第一线,今年6月,甘谷三中被评为市级示范高中,成为全省唯一的农村示范学校。
  &而且,校长不是官。校长们除了正常的管理工作、观摩教学之外,必须按照县教育局的要求进入教学一线。&李永强说。
  甘谷现任中小学校长是清一色的&名师名家&,拥有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省&园丁奖&等多项荣誉,在不同学科能够独当一面,教学水平广受赞誉。
  &甘谷县教体局在抓校长队伍建设中,将精细化管理、均衡发展、内涵发展作为主要目标。&甘谷县教体局副局长李永强说。
  在校长的带动下,甘谷的教师队伍呈现出风清气顺的局面。甘谷三中校长杨卫东说,在三中,班主任大家都抢着当,课大家抢着带,谁的课带得好,在学校地位就高,他们就是学校的正能量。
  所以,在甘谷,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现象,老师起得比学生早,睡得比学生晚。
  甘谷二中副校长冯俊仁告诉记者,以前当地流传的是&五苦精神&,其实学习、教书有苦也有乐,甘谷教育用&三苦两乐&表述应该更为准确,即: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甘谷二中正在打造&63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和学生组成实际,对课堂教学时间大体做了如下划分,课堂上60%的时间用于教师讲解、引导、点拨,30%的时间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0%的时间让学生对当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巩固、小结、提高。也就是说,如果把一堂课的时间看做10,老师讲授的为&6&,学生自学就为&3&,总结巩固就为&1&。
  &教师的工作虽然很苦,但也有不少乐趣,比如63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就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甘谷二中副校长冯俊仁说。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教导处总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