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2015年产能过剩行业不应限制,而应传导

化解产能过剩,不必恐慌“下岗潮”
化解产能过剩将是明年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首,这其中涉及到僵尸企业合理有序地退出市场。有一些论调认为,国企重组、僵尸企业退出市场等因素,将会引发和90年代一样的下岗潮。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今天,我们推出“2016经改大手笔深度剖析”系列专题第三篇,详解这一问题。
的确会出现减员的情况,但不会到“下岗潮”的地步今昔情形早已不同,第二次“下岗潮”一说言过其实90年代末下岗潮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市场化改革之前,国企没有倒闭之忧,国企职工没有失业之忧。但是1978年我国开启市场化进程后,国企面临的竞争日渐增强,盈利能力捉襟见肘。在巴里?诺顿《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的书中,有如下这样一张图,在图上可以看到,1978年以来,国有工业企业利润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呈下降趋势,且在年这五年达到最低点。国有工业企业利润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呈下降趋势(图片来源:《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当时的国企职工有多少的人呢?官方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的时候,城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59.14%,约有1.13亿人,国家不计成本地养活1亿多人是什么后果可想而知。1995年的时候,城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59.14%,约有1.13亿人为改变局面,1997年全面实施以减员增效为主的国企改革,目的是通过在4年内裁减三分之一以上的国有企业职工以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据官方统计,到1999年年末累计下岗职工人数已达到2440万,占当时全国国企职工总数的20.7%,如此大规模的职工下岗现象,被称为“下岗潮”。然而,现今可能面临下岗的职工人数远称不上大规模统计数字显示,2013年城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比已经下降到16.61%,约为6365万人。但不是所有的国有企业都面临退出市场或者重组,比如垄断性的国企中石油、中石化、电信三巨头等,它们都是风光无限的国企,并不在这次的调整之列,重点是钢铁、煤炭、铝制品等这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因此,本次减员的区域、行业相对集中,只是会减员,但不会达到“下岗潮”的地步。且这次减员的目的,并不全是为了降低成本,而是让一些名存实亡的企业,真正退出市场,不再依靠政府救助而生存。要知道,过去没有治理僵尸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担心一旦企业破产倒闭,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为了维稳和政绩需要,以致于官员要不惜代价地维持经济繁荣的假象。但这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伤害,也隐含了相当程度的金融风险。且目前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也很乐观90年代的下岗潮,虽然有大批人失去了工作,但由于过去国企侵占了劳动力资源,反而让许多失业者进入了那些原本缺少人手的行业和岗位。这次调整有人认为,目前的行业发育比较完善,可能无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无法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多项数据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国内部分城市(101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进行监测,其中一个指标为求人倍率,求人倍率的算法很简单,就是有效需求人数比上有效求职人数,当求人倍率大于1时表示劳动需求大于供给,小于1时表示劳动需求小于供给。虽然简单,但这个指标既是反映劳动市场供求状况,也是反映整个经济景气状况的重要指标。国内劳动力市场的求人倍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图片来源:和讯网)从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到,自2002年第一季度以来国内劳动力市场的求人倍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11年开始,求人倍率基本上稳定在1以上,甚至很多时候超过了1.1的水平。这表明,目前的劳动力市场处于是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无独有偶,另一项指标――就业市场景气指数(CIER指数),也说明了这一点。该指数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求职网站合作推出,和求人倍率一样,它也是以1为分水岭,大于1表明劳动力市场中企业劳动力需求多于供给,就业市场景气程度高,就业信心较高。而数据显示,整体上看,2011年到2015年,就业市场整体趋于好转,在2015年第一季度CIER指数达到了历史最高点2.46。年CIER指数(来自:《2015上半年CIER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报告》)且经济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必然会吸纳大量的劳动人口还是人社部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的监测发现,在三类产业中,第三产业也即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占比是最大的。以最新的数据为例,大部分城市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占比达到70%以上,而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第三产业的需求占比高达90%.大部分城市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占比达到70%以上实际上,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需求改变,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高,2014年,我国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达48%,虽然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普遍存在服务业占GDP比重的70%还有差距,但现如今该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已经很强。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提到,“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市场就业的吸纳能力很强,就业形态很多,从2013年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就业渠道更多,各种新业态的发展也拉动了就业。”但也需要社会政策做好托底用于职工安置的专项资金应监管到位对于政策性破产的国企,中央会下拨专项资金用于解决职工安置问题,但不应该只是单纯费用下拨这么简单,应建立对职工安置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机制。企业破产,职工安置专项资金不能去向不明今年上半年,曾有一起这样的报道:2010年抚顺铝厂破产,为了向国家多要点钱,抚顺市国资委、抚顺铝厂与职工一起造假套取,将原本的集体职工突击变成合同工,但在套取得手后,抚顺铝厂并没有给这些突击合同工安置费用,而在破产费用清算明细里,却记载应该付给这些突击合同工5个亿。虽然有负责人声称资金被统筹使用了,但5亿资金的具体去向仍不清楚。进行职工技能培训,帮助实现再就业通过对转岗职工进行技能培训,无疑能更直接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尚未建立体系完善的职工技能培训。中国香港在这点上做得很好,香港政府把对就业者的援助视为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内容,很早之前就建立起了就业援助制度的内容体系,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雇员培训计划。基本上对报名参加课程培训者没有门槛限制,而且,专为失业人士提供的就业挂钩课程费用全免。不止是技能培训,培训机构还会为所有出席率达八成的就业挂钩课程学员提供就业辅导及转介服务,对应的就业辅导主任还会根据学员的特点,协助学员选配市场上合适的工作。就业率前十位的培训课程(图片来源:香港雇员再就业局13-14年度报告)雇员再培训计划的效果很明显,其最新的年报显示,年参加各类培训课程毕业的人数达10万人,其中参加就业挂钩课程的有4.3万人。而在就业率排名前十的课程中,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超过80%。学者聂辉华还指出,从人口结构来看,由于中国老龄化比例在上升,从国企分流的青壮年劳动力再就业的概率较高。这意味着,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青壮年以及中年劳动力,只要身体健康,并且有工作意愿,再就业的成功概率就会较高。政府要做的是,为这些国企下岗工人提供各种再就业培训,提供稳定的社会保障收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下岗潮”一说言过其实,政府可放下包袱,将“去产能”进行到底。然而,部分失业情况是会存在的,政府应做好托底,给予下岗职工技能培训机会,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再就业。
对薄的“政绩”不必感恩戴德
真正需要铲除的不是字
由以上三大问题,不难看出,“发动群众”进行抗战,并不是振臂一呼、一呼百应这般简单的事情。要将民众的爱国热情转化为抗击敌寇的实际力量,中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节需要打通。
惟王亚樵虽死,充当底层刺客之爱国青年,其拳拳之心,却付诸军阀之私利,良可慨叹。
联系电话: Email: 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今日话题微信
#我要问编辑#
还能输入140字“供给侧”为什么这么不争气?它也是受人指使_财经上下游_澎湃新闻-The Paper
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供给侧”为什么这么不争气?它也是受人指使
万喆(特约评论员)
18:21 来自
近年来,“产能过剩”一直是中国产业发展“不能不说的痛”。 网络资料就当大家都在为“供给侧”是什么感到烦恼的时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显然,前一阵,对于“需求”还是“供给”,对于“供给”还是“供给侧”的坊间争论,似乎有些过头,有些过头得有些歪楼,有些歪楼得有些忽悠,有些忽悠得甚至要主义林立的意思。在政治局会议着重提出“供给”后,中央经济会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为明晰和坚决的点出了当前形势和政策意见的重点,加大供给改革力度,核心是结构调整。为什么是结构?为什么要结构?为什么最后的落点在结构?字斟句酌玩味的分析已多。抛开那些个“x个要求”“y个重点”等,来看看“供给”和“结构”自己怎么说。产能过剩的供给问题近年来,“产能过剩”一直是中国产业发展“不能不说的痛”。产能利用情况最为直接的指标即为产能利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被定义为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与最佳生产能力之间的差异。在美国、日本等国,产能利用率是反映工业经济实力和工业经济走势的一个重要月度指标。虽然中国没有产能过剩参数指标,但业界认为,无论是属于高耗能的电解铝、钢铁制造,还是新兴产业的光伏太阳能和风电,以及造船和钢铁业中高端产品的硅钢,均已“产能过剩”。钢铁行业是“重灾区”。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国粗钢产量8.06亿吨,需求在6.68亿吨,供需差额近1.5亿吨。预计明年这个差额还会更高。煤炭行业是“难兄难弟”。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额下降六成多。与此同时,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等行业都面临严峻的形势,企业经营效益持续恶化。更为极端的是,有些行业生产成本已经超过了市场价格。以钢企为例,螺纹钢价格与十年前相比,已接近“腰斩”。当前生产的现状是,每炼一吨钢,就以亏损逾百元为代价。前面是看上去简直消化不完的库存,后面是需求整体增速放缓,周围是越来越突出的环境制约强化。“十面埋伏”下,产能何去何从?而且。你倒是说说,供给都大于需求了,供给都供给不起了,供给都被人打脸了,你怎么还没玩没了供给啊?我们禁不住要拎住“供给侧”的衣领,大声叱问:“你是怎么一回事?!”供给侧为什么这么糊涂供给侧吓得面如土色,他说:“我……我……我……我不知道啊!”供给有他可以不知道的理由。产能这件事,本来是可以过剩的。或者说,是可以不过剩的。实际上,中国并没有对“产能过剩”有一个定量的标准,甚至没有一个定性。如果按照产能利用率来看,所谓产能,是生产能力,是生产设备等的利用率,欧美等国家的评价是这样,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间,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够,有超设备能力发挥现象。若设备开工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为什么这么定?因为市场经济规律会告诉你,生产能力是否与市场匹配,会有需求与供给的平衡给你答案。如果需求不足,则供给方产品积压,价格下降,生产积极性减少,开工减少,这就说明产能过剩。反之,需求旺盛,供不应求,大家都热火朝天的加班,设备利用率超高,产能不足。于是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产能过剩是个正常的现象,在市场中,不可能供给和需求永远都是刚刚好的,总在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中,然后根据价格等进行调节,最终达到平衡。因此,供给总是在多一点和少一点之间调节,产能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过剩”和“不足”之间震荡。这是个双边博弈的正常现象。那么问题是。为什么,现在的“产能过剩”的单边化这么严重,说好的供给的自我调节呢?第二个,我们很多时候说的“产能过剩”其实是指“产品过剩”。看十年前的数据,就会发现,那时的钢产量已经供给大于需求逾1亿吨,但在建和拟建的项目仍然络绎不绝。一时间,产品过剩和产能超发挥并驾齐驱,蔚为壮观。当然,终于有一天,产品实在是过剩,产能真的干不动了,开工率一路下滑,开工不但不赚钱,还要倒往里给钱,真正的“产能过剩”到来了。那么问题是。为什么,曾经,市场一边大叫“产能过剩”很危险,产能一边默默说不够还要加。说好的需求和供给的博弈呢?这不是供给一侧的问题,这是供给与需求的结构问题,关键是市场结构失衡。但不止如此。如果说第一个问题,还可以用市场调节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等来解释。那么第二个问题则不是一般的“市场失灵”,这显示了供给侧内在存在着悖论,并且显而易见的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波动。来来来,供给侧,你说说!供给侧受了谁的胁迫供给侧惊魂已定,想了想,他说:“我……我……我……我也是受人指使啊!”产能过剩本来更多是周期性原因,在周期谷底时呈现产能利用率偏低的问题。按理说,产能利用率应该能够随着经济的波动而自我调节,而中国一直以来的经济增长都比较平稳。因此,中国当前产能过剩现象并不是单一经济周期的现象。地方政府推动下的盲目投资是主要原因。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建设,对于本地的经济、财政、税收、就业等的关切极大激励了投资热潮。另一方面,在过去将GDP作为较为单调的政绩“考核指标”的“感召”下,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热情过于冲动,既不顾全国统筹,也不顾行业形势,更不顾长期效益。使用财政支出等宏观调控工具来干预经济比较积极,通过支持基础设施等重点大项目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比较积极,拿土地和税收优惠吸引投资比较积极,至于布局重复、规划趋同、潜在产能过剩,甚至是系统性金融风险,那都被这种万丈热情给湮没了。因此行业产能过剩不但严重,而且分布也呈现出集聚效应。网上流传说全球钢产量排名,第一名是中国(不包括河北),第二名是河北(不包括唐山),第三名是唐山(不包括瞒报),然后是日、美、印、俄、韩、唐山瞒报的产量、德国。可悲的是,这不完全是个段子。2013年中国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列举一份数据,仅仅河北迁安县(市)一个地区的产量就超过了德国,唐山地区钢产量超过了欧洲……水泥、船舶、太阳能、风力发电设备均表现出产能过剩,包括发电设备制造在内,产能已经达到年产1.6-1.8亿千瓦。政府完全主导了增长,于是一方面尝到了自己主导操纵市场的“糖太甜”,舍不得松手。另一方面,不能正视经济会波动的正常状态,不敢放手。此外,行政手段往往比较简单,面对形势的愈加复杂,不知该如何下手。因此,每一次产能过剩的端头显现,都不去积极应对,合理给出市场出清引导,而是采取进一步刺激需求的办法,甚至加杠杆,希望把这些多出来的“供给”消化掉。这种饮鸩止渴的老办法,不止是供给侧的问题,而是行政与市场关系的结构问题,是政府与企业关系的结构问题。企业呢?有人赶上着让你干,有人甚至拿地拿钱让你干,有人给你政策给你荣誉给你信用让你干。企业干不干?当然干。你干你就承担后果,你过剩你还生产,你没脑子啊你干!你供给侧的作用呢?你的企业家精神呢?来来来,供给侧,还是你说!供给侧怎么不争气?供给侧已经缓过神来,他说:“我……我……我……我也是身不由己啊!”2014年全国税收收入规模超过10万亿元,其中企业缴纳税收占比极大。总体看,尽管中国的宏观税负在世界上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是企业税负却往往要重得多。税负过重不利于企业的健康生长和发展,过重的税收负担会影响企业的运营积极性和效率。过高的税负不仅像“大山”一样压得企业喘不过气,也体现在高企的成本和市场价格上。来自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一起推高价格,导致了一些“怪现象”,比如,许多中国生产的产品在境外的价格远远低于境内价格。出境买中国产品比在中国买还合算。这种需求端悖论正是典型的供给端管理问题造成的。不仅如此,除了税以外,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费,除了税费以外,还有不少不具有市场意义的密密麻麻的审批、管制,以及政策的不一致、不确定、执行标准不透明、奖惩不力等等,这些都导致企业的负担过重,积极性降低,尤其是,当这些方面占用资源过多,便使得有限的资源没法用到科技创新、技术革新、人才培养等中去。更可怕的是,当缓慢滞后的行政化经营引起了滞后的公司运营,还可能带来信用风险,并传导到其他领域,这种传导会相互影响,使得整体经济陷入越来越深的失灵当中,而最终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供给侧有供给侧的困难,这个困难,是企业内外部的环境给予它的运营结构造就的。但是,供给侧,你还是来谈谈,有这么多问题和困难,你咋办呢?供给侧没有需求端支撑?供给侧嘿嘿一笑,他说:“我……我也是个有想法有追求的人呢!”事实上,尽管大家都在惊呼大面积、全方位的产能过剩,但高端产品市场供给却很缺位。在包括钢铁、平板玻璃等多个“过剩”的行业,我们却需要进口大量高端技术和产品。从装备制造业整体看,目前我国核心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达50%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的高端结构材料领域,有25%的品种完全空白;有45%虽能生产,但质量不稳定,保障能力不足;完全成熟的29%材料中,却有部分存在着原材料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制造2025》提出“新材料”的重要性。单单钢材,未来高端制造装备就需要包括超临界火电用钢、核电用钢、高速铁路用钢、高强度轿车用钢、高档电力用钢和工模具钢、特殊大锻材在内的许多。这些都需要加强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生产。要知道,装备制造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装备制造的需求也预示着民用消费者的未来需求空间。因此,“产能过剩”背后,有供给侧单方的问题,但更是一个供给结构的深层次问题。后记到了现在,我们明白,供给侧的问题,是一种错位,而这种错位的根源,都是结构性惹的祸。这才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的原因和真意。要想进行市场调节,非得把供给侧给好好理顺不可,而要进行供给侧改革,非得把结构性给整明白不可。结构性,你在哪儿?你给我出来!结构性马上冲了出来,一头撞在供给侧身上,它们一起抬头往上看,说:“我愿意。”然后就在一起了。这就是供给侧结构性的由来。我也抬头往上看了看,赫然看见一块亮闪闪的金牌,上书两个大字:“改革”。(作者系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录入编辑:孙扶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澎湃新闻APP下载所在位置:&&&&>&&&&>&&&&>&&正文
都在谈去产能,到底关键在哪儿?
[导读]&近两年来,煤炭产业陷入了产能重度过剩的泥潭。在供需严重失衡的背景下,煤炭行业如何在科学“去产能”的同时,趟出一条清洁高效应用之路,最终实现绝境重生?煤炭人面对一箩筐的严峻挑战又应顺势做出哪些改变?
&&&& 近两年来,煤炭产业陷入了产能重度过剩的泥潭。在供需严重失衡的背景下,煤炭行业如何在科学去产能的同时,趟出一条清洁高效应用之路,最终实现绝境重生?煤炭人面对一箩筐的严峻挑战又应顺势做出哪些改变?&
  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能源行业去产能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中国能源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
  去产能关键抓手:发展科学产能&
  中国能源报:有数据统计,年以来,全国煤炭投资累计完成万亿元,累计新增产能近亿吨。煤炭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其原因是什么?&
  ▍谢和平:目前我国产能过剩不仅仅出现在煤炭行业,多数传统行业及大宗商品均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这是经济发展周期所处的一个阶段。&
  对于煤炭行业来讲,也有其特殊性。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旺盛,煤炭价格大幅上升,在资本趋利性的直接影响下,大批投资进入煤炭行业。一些煤炭企业未经审批建设了一大批大型煤矿;一些煤矿规避政府审批,批小建大,或在建设设计中不顾资源约束违规设计,盲目扩大生产能力,煤矿投产后超设计能力生产的问题突出。&
  另外,从市场需求方来看,国际煤炭市场遇冷,全球范围的煤炭产能过剩对国内煤炭市场冲击甚广。其次,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家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决策重点落在了促平衡发展上;再加上国家保护环境、治理雾霾的决心和社会各界对环保的普遍重视,近几年煤炭需求增速逐年放缓。此外,从长远来看,新能源的替代作用日渐显现,将继续挤占一部分煤炭市场。&
  大规模投资产生庞大产能对应煤炭需求增长乏力,煤炭产能过剩成为必然。&
  中国能源报:您认为十三五应该怎样布局才能缓解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
  ▍谢和平:当前,国家推动供给侧改革,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改革的重点任务。煤炭行业应以供应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推动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严格控制增量、淘汰落后存量,消化过剩产能。更重要的是,去产能是去没有达到安全、高效、绿色即科学产能的产量及产能,也就是要科学地去产能。&
  煤炭行业要以安全、高效、绿色为发展方向,将发展煤炭科学产能作为产业调整的关键抓手。一方面,对现有煤炭产能进行调控,促进已有科学产能矿井的稳定生产;对于有条件改造成科学产能的煤矿,进行攻关和技术改造;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年产万吨及以下小煤矿逐步淘汰;加快地质条件复杂地区衰老矿井的关闭退出,尤其是华东区和东北区。另一方面,延缓和压缩煤矿新开工规模和速度;新增产能严格按科学产能标准开工建设;现有技术难以实现安全、高效、绿色生产和利用的资源要限制开发。&
  此外,应进一步优化煤炭产业布局,促进不同区域的煤炭生产向煤炭科学产能发展:控制发展中东部(华东区、东北区和中南区湖南、湖北);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晋陕蒙宁甘区,实现煤炭的科学供给;优化发展西南区(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有序开发新疆地区。&
  中国能源报:产能过剩可能使煤炭行业的形象更黑,应该怎样发展才能改变这些偏见?&
  ▍谢和平:社会上对煤炭的负面看法大多源于煤炭开发利用产生的污染,尤其是煤烟型污染造成的酸雨和雾霾天气。其实,煤炭是能源和资源的一种,本身并没有脏差与干净之分,关键在于怎么用,只要政策到位,发展先进洁净煤技术,煤炭完全可以达到洁净能源的标准。超低排放燃煤电厂的成功应用,就证明采用先进的技术可以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除了煤炭行业本身的问题,正面宣传也不够。新中国煤炭工业经过余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余年来的发展,解决了建国后长达多年煤炭供不应求的局面,为发展能源工业、保障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的煤炭产业发展,使之在做出贡献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留下高危、污染、粗放、无序的负面形象。要改变这种形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煤炭科学产能,实现煤炭安全、高效、绿色、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开采。&
  减少资源浪费:安全高效开采&&&&&
  中国能源报:提高煤炭科学产能,实现科学开采,其发展方式需做哪些转变?&
  ▍谢和平:实现科学开采,必须实现发展方式的五大转变。&
  一是由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未来煤炭需求的增长会逐步放缓。煤炭行业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力,均要求煤炭开发由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能力。&
  二是由单一煤炭生产向煤炭综合利用、深加工方向转变。&
  煤炭行业需以资源开发生产为龙头,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煤炭价值空间,推动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推进煤炭深加工转化。促进煤炭产业升级是改变煤炭工业效率低下,经济附加值不高的根本出路。&
  三是由粗放的煤炭开采向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安全高效开采转变。&
  粗放开采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技术的落后是主因。应切实加大煤炭行业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推动煤矿向大型化、现代化、自动化、信息化,以及向安全高效生产、清洁高效利用的方向发展。&
点击下载:
更多精彩!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科技网官方微信(zgkjwwx)
[责任编辑:wn286]
&&&&京公网安备
中国科技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产能过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