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踝皮层小脑损伤后可出现损伤的禁忌

健康北京视频:张建中讲脚部保养禁忌
责编:戴碧莹
发表时间: 14:43
  下面是该视频的在线观看和主要内容介绍:
  脚部保养禁忌
  1.忌穿小鞋子
  经常穿小鞋子不仅可能使脚部变畸形,还会在脚后跟或脚掌处磨出硬皮,即使以后穿普通鞋也会压痛感。
  时间长了还可能形成&鸡眼&,甚至导致脚趾或中底皮肤变形。
  2.忌对脚部干燥不作处理
  尤其是秋冬季节,脚底皮肤容易干燥脱皮和龟裂。如果不作处理,脚部皮肤会进一步恶化,导致鸡眼或趾间皮肤变白,感染化脓。因此切不可小神脚部皮肤干燥。
  3.忌不穿袜子
  春夏季节,因水土或其他原因,很容易生出又痒又痛的足癣,轻者脱皮,重者化脓发痒。
  如果不穿袜子,不仅可能导致溃烂,还有可能将霉菌传染到身段其他部位。
  4.忌不注意脚部按摩
  女士们应对于夏天穿凉鞋留的鞋印引起重视,若不注意,不仅有损于脚面皮肤的洁白细润,甚至会产生皮肤等不良现象。
  为此,可适当按摩或揉搓双腿和双足,以保持脚部正常状态。
  本期嘉宾介绍
  张建中
  男,主任医师、教授、骨科主任、足踝外科矫形中心主任,美国巴尔地摩联合纪念医院足踝外科中心进修回国后,应用当前世界最先进的足踝外科理论和技术在北京同仁医院骨科建立了国内首家足踝外科专科门诊,并成立了北京同仁医院足踝外科矫形中心,引进了余项新的诊断治疗技术,其中一些在国内属首次引进,报道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专业足踝外科医生。
  近年来已为近万名患者诊治,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吸引了北京及全国各地的患者来我科就诊,在全国性足踝外科和骨科学习班上授课余次,介绍《拇外翻手术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改良Ludloff截骨术治疗严重拇外翻、《Scarf截骨术治疗拇外翻、《锤状趾综合征的、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的切开复位内固定、《距骨骨软骨损伤的外科处理》、《胫后肌腱功能不全》、《跖间神经瘤的手术治疗》、《体外震波治疗跖腱膜炎》、《可吸收螺钉在足踝外科的应用》、《糖尿病神经性骨关节病》《糖尿病足的足踝外科处理》等题目,并被推选为中华骨科学会足踝外科学组委员。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北京电视台科教,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延伸阅读:
相关阅读推荐:
播放排行榜
有多少人在上下楼时出现腿疼的情况?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文档分类:
下载前请先预览,预览内容跟原文是一样的,在线预览图片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进度条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中华创伤杂志2009年主要刊文综述.pdf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华创伤杂志 2010年 1月第 26卷第 l期 Chin J Trauma,January 2010,Vo!.26,No.1
-87 ·2009 年中华创伤杂志刊文综述· 中华创伤杂志 2009年主要刊文综述何跃 2009年我刊共刊登沦文 366篇,组织了“组织修复”、“颅脑损伤”、“脊柱脊髓损伤”、“骨与关节损伤”、“人工关节”、“胸部损伤”等多期重点号,基本反映了我国创伤救治方面的新进展。现就主要刊文综述如下。 1 创伤基础研究 1.1 组织修复正国院士(1:1)概述了国内外再生医学的研究现状,指出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研究的方法。陈传好等(1:71)的研究表明, AAV2载体比 AdS和质粒载体更适合作为转基因治疗肌腱损伤的载体,微量注射载体是转基因至损伤肌腱的合适方法。胡云 1s等(2:160)在修复兔尿道缺损时采用同种尿道细胞外基质,结果表明,该材料组织相容性较好,效果满意。安春厚等(2:169)将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hlGF— I)成功转染脂肪问质干细胞(ADSCs),稳定转染后的 ADSCs可在较长时问内分泌较高浓度 hIGF一1, 进而促进 ADSCs的增殖分化和形成软骨样基物质。张兵兵等(2:173)检测到拉伸应力下力生长因子(MGF)在成骨细胞中出现一个短暂的表达高峰,且表达主要集中分布在细胞核,提示其有可能通过调控其他基因的表达来参与骨骼损伤的修复。王延洲等(4:352)的研究表明,肌损伤液一方面可通过诱导大鼠肌源性 1二细胞(MDSCs)的增殖、运动来直接参与修复,另一方面还可促进 MDSCs向肌成纤维母细胞分化造成肌纤维化。刘铁等(g:356)将重组转化生长因子一B3转染前软骨干细胞(PSCs) DOI:10.3760/cma.j.issn.. 201O.0】.027 作者单位:400042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中华创伤杂志》编辑部后证实,PSCs的增殖得到促进并可向成软骨方向分化。李卫平等(4:361)在体外成功诱导负载 TGF—Bl基因的兔关节滑膜细胞表现出透明软骨细胞样生理特征,认为滑膜细胞有望成为一种良好的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刘勇等(5:456)的研究表明,转染了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神经干细胞在移植入大鼠眼玻璃体腔内后可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少数可分化为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该方法可以增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数量,有助于视神经损伤后的修复。陈镭等(6:498)将人脐带血问充质干细胞注射到刨伤性脑损伤大鼠顶叶皮层及海马区,结果显示神经功能评分有明显改善 王瑞等(6:563) 构建了一个靶向于软骨的体内非病毒基因传递系统一低分子量的壳聚糖(LMWC)/hTGF—B1纳米复合物并将其运用于软骨缺损动物模型,结果显示疗效良好。崔旭等(7:648)的研究表明,壳聚糖包衣的加压硫酸钙片降解时间与新骨形成时间趋于一致,而且抗压强度高,可以修复节段性骨缺损,复合 rhBMP一2后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李任等(7:653)将携带自分泌运动因子(AMF)基因的猫免疫缺陷病毒(FIV)载体以高转染率将转至大鼠成肌细胞,同时获得高效的表达。自晓东等(7:663) 的研究表明,HA1077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于细胞(BMSCs)表达核增殖抗原(PCNA)进入 S期,进而分化表达 CK19; 在体表联合应用 HAl077和 BMSCs,可以明显促进创面愈合。叶青等(8:743) 将多聚左旋赖氨酸(PI L)修饰于山羊脱钙骨基质(DBM)制备成基质材料(PLL—DBM),动物实验表明,PLL— DBM 术中富集骨髓干细胞快速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工程骨, 其成骨能力与自体髂骨相当。付小兵等(9:769)认为,创面治疗中心的建设无论对于学科发展本身还是对于患者治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张翠萍等(9:774)的研究表明,创伤微环境可诱导表皮细胞去分化,Wnt/fi—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起关键性的调控作用。刘英开等(9:779)的研究表明,组织的排列结构是组织力学性质的体现,两者是不可载然分开的。褚月颉等(9:785)用改进的复乳法制备 rhEGF 缓释微球,检测表明,该微球粒径大小分布均一,释放时间长达 24 h,其促进糖尿病大鼠溃疡创面愈合速度较 rhEGF原液更快,溃疡创面愈合质量更高。张纲等(9:861)观察到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一2聚乳酸纳米微球缓释系统(rhBMP一2一PLA—Ns)能促进体外培养的兔成骨细胞的增殖、矿化和 VEGF 自分泌的增加。柳向东等(】0:945)观察到,在定向诱导人骨髓问充质=r细胞(hB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过程中,碱性磷酸酶(ALP)含量的变化能够显著影响 hBMSCs诱导成骨的能力。章伏生等(12:l106)认为,肌成纤维细胞是造成增生性瘢痕的最关键细胞。刘渤等(12:1l10)的比较研究显示,在关节软骨修复的细胞基因治疗领域,聚乳酸可能是一种合适的支架材料。 1.2 创伤感染及免疫郭毅斌等(2:164)的研究表明,蜂毒肽 MP一1可能通过受体竞争机制阻断 LPS与 RAW264.7细胞膜受体的结合,并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 LPS介导的细胞活化。周光居等(5:465)的研究表明,雷洛昔芬对大鼠 ALI具有明显保护作用;[18 F]FDG microPET能很好地评价 ALl时肺内的炎症反应。黄立锋等(10:936)观察到严重烫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 BI(HMGBI)可通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对调节性 T细胞的免疫抑制活性产生影响,进而参与烫伤后脓毒症的发病过程。张鹏等·88· (12:1l16)观察到,大剂量沐舒坦干预可通过下调肺组织的 IL一1B含量、 TNF—et含量、MPO活力以及 EphrinA1、 HIF—let和 VEGF基因及其蛋白产物的表达来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1.3 创伤休克徐军等(2:112)的研究表明,小容量高渗盐水在失血性休克模型中的复苏效果与等渗盐水类似,小容量高渗盐水加羟乙其淀粉溶液的效果更好;pHi是监测组织灌注的良好指标,比埃及乳酸更为敏感。车晋伟等(3:259)建立了一种能够模拟战场、事故或灾害现场烧伤休克口服液复苏的实际情况的犬模型。 1.4 颅脑损伤毛青等(4:309)的研究表明,颅脑创伤导致大鼠海马钠通道 亚单位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改变,认为这可能是伤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钠通道功能异常及其诱发的兴奋性毒性作用的分子学基础之一。陈革等(4:314)的研究表明,对损伤轻或重的非断离轴突损伤(NDAI),早期使用亚低温均可延滞其继发断离的进程,但随时间推移,这种效应逐渐减弱,仅对损伤较轻的 NDAI有效。万杰清等(6:507)的研究表明,颅脑外伤后亚低温治疗的脑保护机制可能与其在 Calpain基因转录后明显抑制 Calpain 蛋白水平的表达有关。宋朝彦等(6:510)的研究表明,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 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之间通过 NO的反馈机制相互影响,nNOS活性的增强是 iNOS表达的始动因子之一, iNOS活性增强可以下调 nNOS的表达。傅小君等(6:514)的研究表明,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应用亚低温所产生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能减轻 S一100B蛋白介导的损伤性脑细胞炎症反应有关。何朝晖等(7:587)的研究表明,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共同参与了轴索损伤后的病理过程。Tau蛋白表达变化可能与迟发性轴索断裂及迟发性神经元凋亡有关。热应激能使 Tau蛋白表达减弱和延后, 减轻细胞骨架的损害。徐祖才等(8:735)的体外实验提示,培养神经元在受到致痫性损伤后 ERKI/2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可能与其反复癫痫样放电有中华创伤杂志 2010年 1月第 26卷第 1期 Chin J Trauma,January 2010,Vo1.26,No.1 关。马原等(9:803)的研究表明,大黄素可降低颅脑爆震伤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并抑制iNOS活性。金国良等(9:807)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显示,在硬脑膜缝合不十分严密的情况下,一些大分子物质能越过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并进入脑组织内。陈兵等(10:877)观察到尼莫同可抑制 TBI后 NF— KB 的表达和活化。濮宏建等(10:880)的研究提示,NF—KB和下游炎症因子可能在颅脑损伤后急性、亚急性期有促进神经元凋亡作用,在慢性期有抑制神经元凋亡作用。蒋宇钢等(11:984)采用光学成像观察到脑皮层损伤后,其损伤周围组织及供血对损伤区具有代偿作用。洪军等(11:988)的研究表明,脑创伤可引起 c—los基因在海马区的表达上调,它可通过介导延迟性神经元细胞死亡和影响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来参与认知功能的损害。 1.5 脊髓损伤敖强等(1:77)的研究表明,银杏叶提取物要减少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并认为这一作用可能与抑制 iNOS有关。江曦等(3:267)通过撕脱大鼠椎管外 L4~ 成功建立了骶丛撕脱伤模型。冯大雄等(4:346)的研究表明,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用于脊髓损伤的细胞移植治疗。李民等(10:941)将神经干细胞(NSC)与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PAS)联合移植到大鼠半切空洞损伤的脊髓组织,结果表明,两种细胞均能存活、分化并从结构和功能上较好地修复组织缺损区域。叶添文等(11:1025)观察了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血糖和胰岛素浓度的变化,认为急性脊髓损伤后血糖浓度的升高可能与机体存在胰岛素不敏感有关。马永刚等(11:1029)在体外实验中观察到,游离 NgR能够竞争性结合脊髓损伤后局部分泌的轴突生长抑制因子,并可促进新生大鼠背根神经节突起的生长。 1.6 材料、技术评估曾云记等(1:25)从髂后下棘前 2.5 cm与坐骨大切迹上 4.0 cm 的交点、方向与髂骨板呈头倾和腹倾各 5。一 10。置人拉力螺钉固定骶髂关节,生物力学试验证实可有效对抗外旋力,在维持骶髂关节稳定性方面较其他进针点更优越。熊雁等(3:245)对点接触锁定接骨板固定股骨干骨折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在四点前后弯曲、轴向压缩和扭转载荷下,接骨板上应力集中于板边缘或者中间,而股骨的应力都集中在骨折位点最近的两个螺孔或最远的两个螺孔处。张鸿毅等(3:271)在小猪腹膜后注血模型的基础上使用电阻抗监护腹膜后出血获得清晰的、对比明显的成像。雷涛等(5:461)建立了猪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成功仿真了 7.62 mm 制式子弹致伤的动态损伤过程。王立江等(7:614)的生物力学研究表明,根据皮质支撑理论使用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能明显提高内固定的抗压和抗旋转能力。高金伟等(7:658)的研究表明, 术益纱的溶血率、急性毒性和细胞毒性指标符合生物医用材料的要求,止血愈创效果显著,作用可能与其分子结构和黏附力有关。王松华等(9:829)进行了生物力学试验显示,对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锁定加压钢板(LCP)和改良双钢板(外侧高尔夫钢板加内侧 5孔 1/3管型防滑钢板,DP)是较理想的内固定器, 但前者更符合生物学固定的要求。沙漠等(12:1123)的研究显示,新型低弹 B 钛合金内置物有利于大鼠骨质疏松骨折早期骨痂的形成,并提高骨折愈合的远期质量,减少了骨折固定节段的骨量丢失。 1.7 其他富灵杰等(2:177)的研究表明,阿伦膦酸钠(Aln)通过激活 ERK1/2和 JNK信号通路发挥抑制去势大鼠来源 BMSCs的成脂分化,其效应具有浓度依赖性。宋燕等(3:275)的研究表明,N一乙酰半胱氨酸(NAC)能够抑制脑死亡状态下肝脏组织 NF—KB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减少炎症介质释放,从而保护肝脏的结构和功能。荆志振等(4:303) 的实验结果表明,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的静脉通过“迷宫式”回流,没有出现逆瓣膜回流;皮瓣的静脉血主要通过小隐静脉壁及周围的静脉血管及穿支小动脉的内外膜回流。邓哲等(8:739) 的在体实验提示,甘氨酸可能通过增强肝组织 HSP70 mRNA 表达及抑制中华创伤杂志 2010年 1月第 26卷第 1期 Chin J Trauma,January 2010,Vo1.26,No.1 TNF—d mRNA表达的途径降低创伤性休克后继发肝损伤的程度。郭春等(9:856)的研究表明,早期力学载荷可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罗阳等(10:949) 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骨应力监测传感系统,并初步探寻了骨愈合过程中的骨应力变化规律。夏长所等(11:1033)将反义 TGF—Bl质粒成功导入肌腱细胞后观察到,TGF一131的表达和 I、Ⅲ型胶原的产生明显减少: 2 创伤急救与多发伤黎介寿院士(1:3)较全面地介绍了损伤控制性外科的概念和治疗程序,指出该技术的很多基础理念和实用技术仍待进一步的研究解决。张连阳等(2:97)在介绍多发伤的致伤机制与急救原则时也强调要遵循损伤控制性外科的原则,在尽量缩短确定性手术时问的基础上按照个体化原则确定各部位伤的救治程序 周继红等(2:100)从创伤流行病学研究与创伤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创伤急救模式、创伤急救治疗理论与技术及创伤中心与创伤救治体系四个方面对我国创伤急救现状进行了探讨。杜春雷等(2:120)分析重型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的漏诊原因后认为,迅速准确的程序化伤情判断、贯穿生命第一原则的全面体检、晕点辅查及动态复查是防止漏诊、提高该类伤员生存率并减少致残率的有效措施。卢亦成等(3:193)指出, 颅脑创伤合并伤的诊治已经成为创伤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应加强研究以不断探索颅脑创佃租合并伤救治的新理念、新疗法,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颅脑创伤及其合并伤的救治水平。侯立军等(3:196)认为,针对重型颅脑创伤合并四肢骨折的开展早期骨折外固定法与原有早期骨牵引、石膏固定等保守治疗方法相比,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了恢复时间,降低 lr病死率。缪国专等(3:199) 的回顾性分析显示,合并腹部损伤的颅脑创伤患者如出现颅内压升高,行腹腔减压术叮以有效降低颅内压。潘承光等(3:202)经扩大颧弓人路行眶上裂减压术治疗颅脑创伤合并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患者获得良好临床效果。宋波等(3:206)认为,早期胸部 CT扫描有助于明确重型颅脑创伤合并胸部损伤的诊断,在此基础上积极干预可提高救治结果。陈德昌(9:771)就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和救治原则进行了阐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和对治疗的规范。杨帆等(9:843)认为,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采用一体化救治模式并早期应用损害控制理论能显著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 3 部位伤 3.1 颅脑损伤张赛等(1:29)通过研究认为,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SELDI)蛋白芯片技术在未来可能成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伤情判断的客观检测方法之一。史保中等(2:116)回顾了难治性外伤性癫痫的外科手术治疗,认为手术疗效取决于致痫灶的准确定位和多种手术方式的联合使用。白吉伟等(4:317)认为,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可及时了解颅内压变化, 有利于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且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方军康(5:412)对脑外伤术后患者脑脊液致病菌流行病学分布及耐药状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脑外伤患者颅内感染以革兰阳性菌多见,尤其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费舟(7:580)从目前重型颅脑损伤诊治中的困惑人手,提出进行二次脑损伤的研究与救治有可能从全新的角度提高颅脑损伤的救治率。费舟(7:583)回顾性分析了 4 462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认为积极的诊断治疗、严格的诊疗制度与防治二次脑损伤是提高颅脑损伤救治成功率,降低残、死率的关键。江基尧(8:673)强调, 应客观分析颅脑创伤患者国际多中心循证医学研究结论。贾叶华等(8:725)的研究显示,对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WBC的动态变化为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提供依据;感染可能引起患者后期高凝状态,注意监测感染患者 l4~21 d PIJT的变化;WBC二次升高及 PlJrr后期升高影响患者预后;凝血酶敏感蛋白 1(TSPI)与 C反应蛋白(CRP)可能参与炎症引发血栓形成的过程。陈再丰等(8:729)的临床对照研究表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连续颅内·89 压监护对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有重要价值。朱伟杰等(12:1086)的前瞻性研究显示,超声检查能在无 CT装备的条件下帮助医师在颅脑损伤开颅手术中正确地判断病灶, 减少术中操作的盲目性,避免遗漏病灶。 3.2 胸腹部损伤都定元等(2:107)的回顾性分析表明,将救命性外科处理前伸至基础医院实施急救或确定性手术后,再安全转送到高级急救中心(医院)进一步救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可显著降低严重胸部创伤的院前死亡率。吴国英等(3:251)经耻骨径路治疗骨盆骨折后复杂性后尿道狭窄并取得较好的长期疗效,认为该方法安全可行,切除尿道瘢痕彻底,无严重并发症。何有华等(4:341)认为,多种腔镜技术联合应用治疗男性创伤性尿道狭窄成功率高、安全性好,远期疗效稳定。王武军(6:484)提出应重视复杂疑难危重胸外伤的临床研究,更好地总结诊断和救治经验,进一步提高对严重胸伤的诊治能/f]。孔令文等(6:489)的回顾性分析显示,年龄和并发症是预测严重老年胸伤患者救治结局的相对独立因素。彭梦明等(6:493)认为,根据 CT表现是否伴有脏层胸膜破裂可将肺撕裂伤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该分型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早期判断有帮助。汪谦(10: 865)就处理肝外伤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强调。周泉波等(9:867)分析了 12例肝外伤后早期非计划再手术的原因,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 3.3 脊柱脊髓损伤胡J 询等(1:36)的研究表明,胸腰椎骨折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与结合骨水泥强化固定均可重建脊柱骨折的即刻稳定性并具有良好的抗疲劳载荷效果,但在前屈和旋转方向,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并骨水泥强化优于单纯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杨大龙等(2:128)比较不同入路治疗颈后纵韧带骨化后脊髓损伤的疗效,结果显示各种人路均可取得良好疗效,但术者应根据影像学表现结合患者全身情况合理选择手术人路。胡勇等(3:218)采用组合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颈椎损伤 8例并获得良好效·90 果,指出该技术操作简单且不受 C 横突孔中椎动脉的位置限制。王建等(3: 223)通过临床实践认为,对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安全有效的。沈炳华等(3:227)采用 Sky骨膨胀复位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陈旧性骨质疏松性单节段椎体压缩骨折,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但应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戴力扬(5:385) 就枕颈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徐华梓等(5:388)则对颈椎损伤的治疗问题进行了讨论。王新伟等(5:391)比较了 Gallie植骨联合钛缆固定与 Harms C
侧块/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 认为后一种方法虽然花费较大,但患者可以早日康复。倪文飞等(5:395)回顾性分析 28例老年上颈椎损伤的临床特点,指出在排除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手术治疗特别是微创手术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吴琼华等(5:399)采用前路 C:~ ,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Ⅱ型创伤性枢椎滑脱,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孙天胜等(5:403)的临床研究表明,下颈椎损伤分类(SLIC) 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且使用简单,易于掌握,可以作为患者临床治疗选择的依据。水小龙等(5:408)对下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的治疗进行了回顾,认为对伴有创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的单侧关节突交锁者,前路减压复位稳定术是首选方法,对于不伴椎间盘突出者, 可试行牵引复位或直接后路切开复位固定。李长青等(6:522)认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新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Sextant—R)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较好选择。丁真奇等(6:526)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伸直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关节半脱位并取得良好疗效。李康等(6:530)认为, MRI是急性脊髓损伤的最佳检查和诊断方法。贾连顺(7:577)就体育运动致颈椎损伤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徐兆万等(7:594)的回顾性研究表明,对于过伸性颈髓损伤合并颈椎间盘撕裂伤,一旦诊断明确应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可获得较理想的脊髓功能恢复。田纪伟等(7:598)认为,应根据 Anderson 一中华创伤杂志 2010年 1月第 26卷第 1期 Chin J Trauma,January 2010,Vo1.26,No.1 D’Alonzo分型的不同类型区别处理齿状突骨折。魏富鑫等(7:601)采用经骨折椎单节段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 AO分类为 A3.1型和 A3.2型的胸腰椎骨折并获得满意疗效。杨惠林等(8:675)认为,如何合理选择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式仍是脊柱外科医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研究来比较不同手术方法的疗效。李明等(8:679)就我国胸腰椎骨折研究的现状与水平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张宏其等(8:682)认为,应用 3椎体 6枚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叶晓健等(8:687)通过后路有选择性的经骨折椎弓根螺钉固定及前路钉棒系统固定不稳定腰椎多节段椎弓根椎体骨折伴神经损伤,12例均获得良好的复位和维持。潘勇等(8:694)的回顾性分析表明,对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有条件地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恢复伤椎前缘高度,并且可增强胸腰椎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和维持其矫正效果。周跃等(8:698)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问盘突出症 37例,术后视觉类比评分法(VAS)、功能指数评分(ODI)均较术前改善,Nakai分级优良率达 87% 。李雷等(9:813)采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损伤 l3例并获得较好疗效。任先军等(9:818)认为,前方高位咽后入路可充分显露上颈椎,完成复位减压和稳定重建,并最大限度重建颈椎生理功能。陆声等(10:886)利用逆向工程原理和快速成形技术生产导航模板,临床实践表明,利用该模板可使 Hangman骨折后路固定手术简单及安全化。陈天健等(10:890)采用后路椎弓根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 6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较好。昌耘冰等(10:894)采用伤椎置钉技术治疗 41例 Magerl—Harms— Gertzbein分类为 A、Bl、B2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并获得良好的即时复位效果。方弘伟等(11:1008)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在侧块表面有限开窗,暴露侧块和椎弓根移行部,作为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标志,结合单刃圆头探针进行置钉,是一种安全性高、创伤小、准确率高的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人技术。张丙磊等(12:1078)认为,对部分胸腰椎骨折在骨折椎应用椎弓根螺钉可以增强后路短节段固定系统的牢固性,避免骨折椎尾侧椎间隙的过度撑开,改善应力分布,减少矫正度丢失。 3.4 四肢骨盆损伤罗从风(1:6)从骨盆骨折的治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人手,对骨盆骨折的急救处理原则进行了重申,并强烈建议早期进行复位及最终固定。许硕贵(1:9) 的研究表明,使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TMFS)进行自体髂骨解剖性髋臼后壁重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头臼应力分布,临床应用疗效优良。李明等(1: 15)通过影像学研究证明,髋臼前柱髓内螺钉固定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髋臼前柱钢板固定的一种有益的补充。王京生等(1:20)回顾性分析 52例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骨折患者的治疗情况后认为,早期关节复位、提高骨折复位质量和减少围术期并发症是提高该类损伤临床疗效的关键。俞光荣等(1:44)回顾性分析 17例第一跖骨骨折的手术治疗,认为解剖复位和确切内固定是维持足部正常形态、恢复足弓功能的关键。张志山等(1:48)采用反向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特殊类型的股骨近端骨折, 结果证实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特点, 而熟练掌握复位技术,正确放置 A孔导针,避免过早负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甘煜东等(1:53)的回顾性分析显示,CT 三维重建可提高诊断率,而 MRI可帮助诊断交叉韧带损伤情况;关节镜下及小切口微创治疗损伤小,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但关节镜下技术操作要求高; 采取张力带的方法较其他固定方法简单可行,不易导致骨折块碎裂,可用于任何骨折类型。张育峰等(1:57)认为,应用 L1SS系统治疗胫骨粉碎性骨折也取得较好的效果。黄异飞等(1:61)采用自行设计的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ADHLP)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结果显示,ADHLP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生物力学更合理,手术适应证广泛,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或老年患者。杨帆等(2:103) 早期、急诊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术(VSD) 中华创伤杂志 2010年 1月第 26卷第 1期 Chin J Trauma,Janua ̄2010,Vo1.26,No.1 治疗挤压综合征并取得显著效果,认为该方法具有吸附坏死组织和创面渗出物、持续创面主动引流和预防感染等作用。彭辉煌等(2:138)体会,浮膝损伤治疗中不仅仅要重视骨结构连续性的重建,更要重视韧带、半月板、关节囊和肌肉等稳定结构的恢复。顾昕等(2:141) 的问顾性分析表明,切歼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总体临床疗效优于经皮克氏针组,但治疗 C3型骨折疗效欠佳。马克等(2:145)采用加压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骨干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 结果表明该固定方式具有固定可靠,便于膝、踝早期功能活动,肢体可早期负重等优点。孙业青等(3:232)在计算机导航下运用健侧股骨控制骨折复位固定, 结果表明可有效控制股骨旋转。杨明等(3:236)介绍了自行设计的自锁空心加压防旋钉的特点和操作技术,认为其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可替代空心松质骨拉力螺钉。周晓岗等(3:240)的回顾性分析显示,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较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手术时问更短, 出血量更少,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更具优势。万春友等(4:322)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合并髁部骨折的股骨干复杂骨折(AO C2、C3
)并取得良好效果,认为股骨管状结构重建在此类骨折的治疗中应受到重视。张春林等(4:326)认为, 动力髁螺钉(DCS)或超髋关节外固定支架是治疗股骨颈和转子良性病损病理性骨折的又一可靠方法。陈瀛等(4:330) 的临床实践表明,肩锁钩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疗效肯定。袁志等(4:333)通过临床实践验证了抗感染活性骨 I期同步植骨是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有效方法。王昌兴等(5:418) 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对于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仍是有效的,人工股骨头置换虽有很多优点,但不能取代内固定手术。孟纯阳等(5:422)采用有限切开撬拨复位空心钉治疗后踝骨折获得满意效果。刘震宁等(5:426)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围术期特点进行回顾分析,指出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防治围术期各种并发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张友等(5:430)采用手术治疗创伤性浮肩,最大限度地恢复肩关节及解剖结构和稳定性,有利肩关节的功能恢复, 减少并发症。黄彦等(5:433)采用普通假体髋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严重股骨颈前倾角畸形患者 l5例,通过对普通的股骨假体及髋臼杯安放的角度的联合调整,使关节置换术后人工假体与髋臼的对合基本恢复正常,疗效显著。孙康等(5:437)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
射线照射后的同种异体 B—PT—B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关节稳定性较差,应慎用。汤锦波(6: 481)提出处理桡骨远端骨折常见而又必须考虑的相关问题,简介当前这一领域处理方法,希望逐步将桡骨远端骨折的处理提高到一个精细、全面和现代化的水平。张培训等(6:535)回顾性分析桡骨小头骨折的治疗后认为,应尽量达到解剖复位以方便早期功能锻炼。徐向阳等(6:539)分析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治疗后认为,应仔细分析其发病原因,对存在的病理因素要彻底解除。对单纯韧带损伤保守治疗部分有效,如无效则可通过手术得到较为满意的恢复。顾昕等(7:606)认为,喙锁螺钉和锁骨钩钢板治疗 TossyHI型肩锁关节脱位临床疗效相似 汪曾荣等(7:610)的回顾性分析表明,DCS是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尤其适用于转子下骨折、反转子骨折、骨折累及大转子梨状窝和转子下外侧皮质骨粉碎的骨折。皇甫小桥等(7:630)在关节镜下采用 4 股自体半腱肌腱单束解剖重建增强治疗 ACI 后外侧束部分损伤并取得良好效果。聂茂等(8:705)的研究表明,计算机辅助术前模板测量可准确预测假体型号,有利于纠正双下肢不等长。池雷霆等(8:709)回顾性分析表明,弹性髓内钉儿童股骨干骨折较钢板螺钉治疗的创伤小、术中失血少、住院时间短、骨折愈合快,是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理想选择之一。朱刃等(8:713)的研究表明, 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结合血浆 D一二聚体和血液流变学检测可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卓乃强等(8:717)比较桡骨远端复杂关节内骨折两种治疗策略的疗效,结果表明,对于闭合性桡骨远端 cl、c2型骨折,可选择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或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而对于远端粉碎严重的 c3型骨折,选择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支架疗效相对优越。孑L建中等(9:822) 采用经跗骨窦间隙人路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并获得满意疗效。孙强等(9:826)采用锁定钛板固定 BMP植入联合带血管胸大肌蒂锁骨膜转位治疗锁骨骨缺损、骨不连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邓迎生等(9:834)对***创伤性 Made— lung样畸形合并掌、背侧成角的外科矫治方法及其疗效进行 l『总结。王宏川等(10:898)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采用 LIS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时应注意的事项。王建东等(10:902)指出,在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时,股骨近侧置人斯氏针撬拨辅助钉道控制能较好纠正和控制股骨转子下骨折近端骨折块的移位,固定可靠。侯振海等(10:906)总结了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FP)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蒋青等(1l:961)就人工关节临床实践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一些意 I见和看法。徐耀增等(1l:964)总结了改良 Watson— Jones(OCM)入路微创全髋置换术的技术要点。郭林等(11:968)的经验表明, 在胫骨高位截骨术失败后行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长期疗效优良,但术前应准备置人限制性更高的假体,并且可能需采用胫骨结节截骨术并内移术。李忠等(1l:992)在关节镜辅助下植骨治疗萎缩型长骨骨折不愈合 13例并获满意疗效,认为该方法特别适用于伴有严重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林光锚等(t1:997)通过髋关节多角度投照证实,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导针如果在正侧位上均在股骨头里面,仍不能排除导针已穿出股骨头,需加照相应角度确定。陈红卫等(11:1001)总结了 53例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的手术治疗经验。董宇等(11:1013)就物理检查和 MRI检查在 ACL完全断裂中的诊断价值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王永会等(11:1017)的经验表明,肌肉包埋法可以有效避免跟健暴露所致的缺血坏死和感染,为Ⅱ期手术提供条件。齐欣等(12:1057)针对骨盆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一些常见问题,通过文献回顾,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进行了·92 总结和思考。孙杰等(12:1060)认为,肩胛颈骨折成角畸形孟极角&20。、骨折移位≥10 mm、合并浮肩损伤或肩关节上方悬吊复合体损伤时,应早期手术治疗。李智勇等(12:1064)对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流行病特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孙辽军等(12:1068)回顾性分析 62例儿童及青少年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后认为, 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能获得更满意的早期及晚期影像学结果,微创手术比传统手术具有更佳的疗效。汤晓正等(12:1072)通过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证实,五角网缝合术治疗髌骨骨折疗效满意。陆维举等(12:1090)采用清创后 I 期骨移植治疗慢性骨髓炎并获得 9o% 以上的感染治愈率及骨愈合率,远期疗效稳定。潘风雨等(12:1093)在对手部脱套伤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应用阶梯式修复血管、交替式切口清创、局限性缝合固定、区域性加压包扎及散在性切口引流等技术实施个体化治疗,疗效满意。 3.5 血管与软组织损伤耿凤阳等(2:157)采用 Jostent带膜支架治疗 8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取得满意临床效果。张世民等(4:289)介绍了皮瓣在四肢创伤修复中的新进展。徐永清等(4:291)介绍了四肢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方法的选择。高曙光等(4:294)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较好地修复了d,JL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且不需Ⅱ期修薄整形。徐永清等(4:298)的临床实践表明,皮瓣与外固定架结合是治疗 GustiloⅢB和 Gustilo mC型胫骨干骨折的较好方法。肖春凌等(5:442) 中华创伤杂志 2010年 1月第 26卷第 1期 Chin J Trauma,January 2010,Vo1.26,No.1 采用d,JL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 9例下肢严重损伤并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朱云峰等(6:486)通过临床实践认为, 腔内修复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破裂安全、简单、效果明确,但选择时须考虑患者和医院的实际情况。赵堂海等(7:627)的临床实践表明,多种外科介入技术相互配合可明显提高军训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胡恺轩等(9:788)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证明,对于负压技术相对宽泛的适应证,目前国内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其疗效。林涧等(10:916)探讨了肘前穿支皮瓣的解剖和供区的设计,I临床应用 7例效果满意。张伟国等(10:920)的研究表明,64层螺旋 CT静脉成像(MSCTV)及曲面重建(CPR)对 DVT的诊断具有明显优势。 3.6 其他楼正才等(3:209)观察了创伤性鼓膜穿孔不同时期的创缘特征,指出伤后 12 h(特别是 6 h)内及时修复边缘翻折鼓膜可明显缩小穿孑L直径,缩短穿孔愈合时间。耿美香等(8:757)回顾分析了两次云南方向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期间解放军第五十九中心医院眼战伤的资料, 总结其特点。 4 创伤感染与免疫陈炯等(5:451)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对烧伤Ⅱ度创面来讲,纳米银较磺***嘧啶银更能提前其愈合时间,从银代谢安全性角度来看也有较大的提高。马志坚等(6:554)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纤维蛋白胶丁***卡那霉素复合体治疗深部创口感染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高,没有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值得推广使用。程纪群等(7:634)的临床研究表明,Treg细胞比率的变化有助于评估严重多发伤患者的预后及判断并发脓毒症的危险度。 5 交通伤及数据库江长青等(7:640)对深圳市 1 328 例道路交通伤流行病学特征及伤情特点进行分析后认为,应根据道路交通伤的高发时间曲线在道路交通多发时段、地段适当增加交通管理人员,增加交通安全提示标志。控制小型汽车数量是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周继红等(12:1133)对网络版创伤数据库系统 V3.0的研究和使用进行了介绍。 6 地震伤专题李敏等(3:264 )的调查表明,地震后送伤员中有 20% 以上出现了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心理干预。朱国标等(4:372)就汶川地震解放军成都血站的血液保障情况进行了分析。刘国栋等(5:446)对汶JlI地震住院伤员的伤情特点及救治的分析提示,特大自然灾害所致伤员的早期救治和及时高效后送救治的能力亟待加强。马永达等(9:849)对地震中伤员手术的麻醉方式进行了分析。(收稿日期:2008—12一l8) (本文编辑:向勇) 第十二届全军战创伤专业学术会议征文通知全军战创伤外科专业委员会计划于 2010年 8月下旬在辽宁沈阳召开第十二届全军战创伤学术会议。本次会议是一次全面交流近两年来国内外战创伤研究与临床救治新进展的盛会。主要议题为:(1)现代战争条件下战伤急救与卫勤保障;(2)骨战创伤救治新技术;(3)军事训练伤研究新进展与预防策略;(4)颅脑战创伤救治新进展;(5) 胸腹战创伤救治新进展;(6)现代武器伤的发生机制与防治;(7)战创伤基础研究新进展;(8)战创伤护理技术新进展。论文摘要撰写要求:800—1000字,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论文投送方式:Email投稿:leili@ mail.tnunu.OOITI.en或 leilil214@ hotmail.论文邮寄:李磊教授重庆市大坪长江支路 10号,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邮编:400042;电话: (军线),023—;传真: 023—。截稿时间:2010年 5月 30日。热忱欢迎基层单位代表及护理代表踊跃参会。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中华创伤杂志2009年主要刊文综述.pdf.pdf
文档介绍:
华创伤杂志 2010年 1月第 26卷第 l期 Chin J Trauma,January 2010,Vo!.26,No.1
-87 ·2009 年中华创伤杂志刊文综述· 中华创伤杂志 2009年主要刊文综述何跃 2009年我刊共刊登沦文 366篇,组织了“组织修复”、“颅脑损伤”、“脊柱脊髓损伤”、“骨与关节损伤”、“人工关节”、“胸部损伤”等多期重点号,基本反映了我国创伤...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皮层小脑损伤后可出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