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冠状动脉造影影患者对利多卡因过敏,有没有其它替代的局麻药物?

新型经皮局麻药物制剂—利多卡因醇质体的研究--《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新型经皮局麻药物制剂—利多卡因醇质体的研究
【摘要】:研究背景
目前临床急需一种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且能维持手术时间的新型皮肤局麻药物制剂,用以满足皮肤穿刺性检查、皮肤外科手术以及激光美容等各种医疗手段所引起的皮肤浅表创伤性疼痛的镇痛需要。目前已有的经皮局麻药物制剂如EMLA乳膏、或者其它局麻药物的相关制剂,如酊剂、凝胶和霜剂等由于副作用明显或经皮渗透效果不理想等原因而达不到安全、有效的局麻目的。
影响药物经皮速率的主要是皮肤角质层屏障,而目前增加药物皮肤渗透性的主要方法包括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但是以上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如加入化学促渗剂易干扰皮肤细胞的结构,而某些新型物理经皮装置或方式,如微针等则存在高成本及难以避免的皮肤伤害性。因此,新经皮剂型载体的研发在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研究中依旧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将对局麻药物迅速进入皮肤起决定性的作用。醇质体是一种新型的囊泡结构并含有一定比例醇的脂质体,由磷脂、胆固醇、醇及水组成。醇质体具有热力学稳定、粒径小、包封率高、透皮性能强、皮肤耐受性能好等特点,因此,用它作为局麻药物的载体,在使用安全的前提下,以便有效增强药物的经皮渗透性,从而起到安全、迅速起效的作用效果。
本研究拟选择具有起效快,药效好,弥散性广,安全性好,无明显血管扩张等特点的酰胺类局麻药一利多卡因制备利多卡因醇质体经皮局麻制剂,并对其形态、粒径、包封率、稳定性等理化性质,以及经皮渗透性、安全性和药效学等方面展开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确定制备利多卡因醇质体的组方;分析及评价利多卡因醇质体微粒的形态、粒径大小、包封率、稳定性、经皮渗透性及其影响因素、使用安全性和药效学。研究成果将为临床提供一种安全性好、局麻迅速且能维持一定手术时间的新型经皮局麻药物制剂。
1、采用正交实验设计L9(34)表制定5%利多卡因醇质体的组方
以无水乙醇、蛋黄卵磷脂、胆固醇的质量百分数为考察因素,以包封率为衡量指标确定5%利多卡因醇质体最佳处方;
2、5%利多卡因醇质体、脂质体的制备
①采用注射超声过滤法制备5%利多卡因醇质体:
称取处方量的无水乙醇、蛋黄卵磷脂、胆固醇、利多卡因、超纯水,依次加入10mL的离心管中,置于涡旋混匀器上混匀至完全溶解后于超声粉碎仪下超声(冰水浴条件下),超声处理功率为105w,时间为2min,超声处理后用0.22μm针头式过滤器过滤即得5%利多卡因醇质体;
②采用薄膜扩散法制备5%利多卡因脂质体:
称取处方量的蛋黄卵磷脂、胆固醇、利多卡因,加入装有6mL无水乙醇的梨形瓶中,然后将梨形瓶接到真空旋转蒸发仪上,直至梨形瓶中有一层脂质薄膜层形成,取下梨形瓶,加入超纯水充分水和,再按照醇质体制备方法超声处理后即得5%利多卡因脂质体;
3、联用透析袋平衡透析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方醇质体的载药率及包封率
①载药率:将50μL待测样品于10mL容量瓶中甲醇定容,混匀,超声处理10min,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以分析样品载药率;
②包封率:将透析袋剪成约10cm长小段,于沸水中煮沸10min后将透析袋清洗干净,将透析袋一端封闭并检查透析袋是否渗漏,加入2mL待测样品后封闭另一端,将透析体系置于无水乙醇含量为2%的250mL醇水溶液中,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持续搅拌(60rpm,25℃),平衡9h后取透析袋外液行HPLC测定游离利多卡因的含量。同时行空白醇质体对照,以排除辅料的干扰;
4、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最佳处方醇质体的形态
先吸取1滴5%利多卡因醇质体滴于铜网上,2min后用滤纸从铜网边缘吸去多余的液体;再滴加1滴磷钨酸(3%,pH7.0)于铜网,2min后用滤纸从铜网边缘吸去多余染液;然后滴加1滴超纯水于铜网,用滤纸从铜网边缘吸取多余水,自然晾干后,120KV加速电压下利用透射电镜下观察5%利多卡因醇质体的形态;
5、采用马尔文粒径仪测量5%利多卡因醇质体的粒径
将2mL的5%利多卡因醇质体倒入测试杯中,无需进一步浓缩或稀释处理,以90°角光电倍增管测定其粒径;
6、采用Franz扩散池比较测定5%利多卡因醇质体、脂质体及醇水溶液的体外透皮性能,比较分析醇质体组方构成对醇质体经皮渗透的影响
取雄性SD大鼠(250300g),苯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电动剃刀剃去腹部鼠毛,取下已去毛的鼠皮并小心分离皮下组织与脂肪,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滤纸吸干即刻使用,大鼠腹部皮肤的角质层面朝向供给池。扩散池有效渗透面积为2.92cm2,接收池容积为7mL,接收液为乙醇浓度为5%的醇水溶液。电磁搅拌器转速为300rpm,温度为:37±1℃,并分别于0.5,1,2,3,6,9,11h取出接受液0.4mL后高速离心10min后取上清液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样品取出后以及加入等体积的新鲜接收液。加入接收池的5%利多卡因醇质体、脂质体、醇水溶液以及空白醇质体、脂质体、醇水溶液均为1.5mL;
7、通过温度和时间的变化来考察5%利多卡因醇质体的稳定性
分别将5%利多卡因醇质体存放于4±1℃,25±1℃及37±1℃条件下60天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测定5%利多卡因醇质体的包封率来评价利多卡因醇质体微粒的稳定性;
8、采用豚鼠背部皮肤局部浸润法比较测定5%利多卡因醇质体、脂质体及醇水溶液的局麻药效
将豚鼠背部毛发剃净,将5%利多卡因醇质体、脂质体及和醇水溶液涂布在无毛皮肤上,在预定时间(给药后的10,15,20,25,30,40,50,60,80,100,120min)用针刺法刺激给药部位周边6mm带状区域的皮肤,观察皮肤的负反应数;同法,将上述3种药物作用于豚鼠背部皮肤1小时后将药物拭去,并于去除药物后的10,20,40,60,80,100,120rain时分别采用针刺法测定给药豚鼠的负反应数;
9、5%利多卡因醇质体作用于豚鼠背部皮肤后,通过肉眼评测法及组织病理学检测法对制剂的使用安全性进行有效评估
白色雄性豚鼠(250—300g)的背部毛发用电动剃刀剃净后,将背部的皮肤分成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两组,利用磨砂纸垂直、水平磨擦豚鼠背部皮肤以形成破损皮肤。将5%利多卡因醇质体作用于豚鼠背部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观察作用部位红斑、水肿表现并按评测标准进行评分,并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和评测利多卡因醇质体的安全性。红斑计分标准为:无红斑计0分,轻度红斑计1分,明显红斑计2分,中度至重度红斑计3分,深度红斑并紫痂计4分;水肿计分标准为:无水肿计0分,轻度水肿计1分,轻度水肿(可见水肿轮廓)计2分,中度水肿计3分,重度水肿计4分;组织病理学考察指标包括:角质层结构的变化,真皮层有无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炎、真皮水肿或出现成纤维细胞增生和纤维化等真皮组织炎症性病理改变;
10、统计学处理
①采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②多组样本均数之间的比较:当满足方差齐性时,使用单向方差分析和样本均数间的多重比较(LSD法);当不满足方差齐性时使用近似F检验(Welch检验方法)及校正的多重比较方法(Dunnett's T3);
③正交实验设计使用正交设计助手ⅡV3.1进行分析;
④对重复测量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⑤使用Graphpad Prism 5.0绘制曲线;
⑥以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中数据以x±SD表示。
1、根据正交试验设计结果,确定5%利多卡因醇质体的最佳处方为:35%无水乙醇,5%蛋黄卵磷脂,0.2%胆固醇,5%利多卡因,49.8%超纯水(百分数为质量百分数比);影响利多卡因醇质体包封率的主次因素顺序为:蛋黄卵磷脂浓度无水乙醇浓度胆固醇浓度;根据最佳处方制备的利多卡因醇质体的载药率为:(95.0±0.06)%(n=3),包封率为:(51.44±3.75)%(n=7)。
2、利用薄膜扩散法制备的5%利多卡因脂质体的载药率为:(98.85±0.24)%(n=4);包封率为:(46.20±1.50)%(n=7)。
3、HPLC色谱条件为:色谱柱:C8柱(HRC-C8,SHIMADZU,250×4.6mm, 5μm);流动相:甲醇:乙酸铵溶液(Ph=6.71)=70:30;检测波长:270流速:0.8mL·min-1;柱温:30℃;进样量:10μL。
4、透射电镜(TEM)观察5%利多卡因醇质体形态为大小较均一的圆形球体。
5、马尔文粒径仪(Malvern)测得5%利多卡因醇质体的粒径大小为:31.33±2.63nm(n=3),多分散性指数为0.42±0.21(n=3)。
6、5%利多卡因醇质体、脂质体、醇水溶液的体外累计透皮吸收量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
①重复效应和交互效应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组制剂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110.970,P0.001);透皮时间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369.059,P0.001);制剂和透皮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F=179.226,P0.001)
②醇质体、脂质体和醇水溶液三组制剂的经皮累积透皮吸收值进行比较,不满足方差齐性(F=71.654,P0.001),使用近似Welch方法进行分析,三组制剂间存在显著差异(F=19.001,P0.001),各制剂间多重比较使用Dunnett's T3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醇质体与脂质体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醇质体与醇水溶液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脂质体和醇水溶液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4);
③醇质体0.5-11h的累积透皮量Q对时间t回归得线性方程:Q=421.664t-187.120 (R2=0.912, F=340.198, P=0.000),累计透皮量与时间t线性关系良好,皮肤渗透速率为421.7±22.86μg·cm-2·h-1;
④脂质体0.5-11h的累积透皮量Q对时间t回归得线性方程:Q=135.435t-73.837(R2=0.918, F=368.175, P0.001),皮肤渗透速率为:135.435±7.058μg·cm-2·h-1;
⑤醇水溶液脂质体0.5-11h的累积透皮量Q对时间t回归得线性方程:Q=46.832t-0.750 (R2=0.735, F=91.753, P0.001),皮肤渗透速率为:46.832±4.889μg·cm-2·h-1;
⑥醇质体的皮肤渗透速率分别是脂质体和醇水溶液的3.113和9.004倍。
7、5%利多卡因醇质体、脂质体及醇水溶液作用于豚鼠完整皮肤后,豚鼠皮肤对刺激产生负反应的重复测量分析结果显示:
①重复效应和交互效应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组制剂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14.918,P0.001);作用时间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863.566,P0.001);制剂和作用时间之间无显著的交互效应(F=2.401,P=0.101);
②醇质体、脂质体和醇水溶液三组制剂作用于豚鼠皮肤的负反应进行比较,满足方差齐性(F=1.638,P=0.199),三组制剂间存在显著差异(F=7.696,P=0.001),各制剂间多重比较使用LSD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醇质体与脂质体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4),醇质体与醇水溶液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脂质体和醇水溶液间无显著性差异(P=0.443)。
对5%利多卡因醇质体、脂质体及醇水溶液这三种药物豚鼠完整皮肤组涂药1h后去除药物,豚鼠对刺激的负反应数(次/只)进行重复测量分析显示:
①重复效应和交互效应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组制剂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226.925,P0.001);作用时间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106.462,P0.001);制剂和作用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F=3.335,P0.001);
②醇质体、脂质体和醇水溶液三组制剂作用于豚鼠完整皮肤1h后去除药物,豚鼠皮肤对刺激产生负反应进行比较,满足方差齐性(F=1.,P=0.102),三组制剂间存在显著差异(F=128.489,P0.001),各制剂间多重比较使用LSD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醇质体与脂质体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醇质体与醇水溶液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脂质体和醇水溶液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
8、5%利多卡因醇质体的时间和温度稳定性检测通过测定于不同温度下存放60天的5%利多卡因醇质体的包封率来评价:
①对利多卡因醇质体的稳定性进行协方差分析,在排除了60天前基础包封率对于醇质体存放60天后的包封率的影响后,不同温度间包封率是有显著性差异的(F=58.190,P0.001),而60天前基础包封率对于存放60天后的包封率无统计学意义(F=0.065,P=0.802);
②利多卡因醇质体的不同时间的包封率的比较,不满足方差齐性检验(F=33.496,P0.001),使用Welch方法进行分析,不同时间和温度下的包封率存在统计学差异(F=205.640,P0.001);
③不同时间组的包封率的比较使用Dunnett's T3进行分析:醇质体在4±1℃存放60天包封率与60天前5%利多卡因包封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在37±1℃存放60天包封率与60天前5%利多卡因包封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48),但是在25±1℃条件下存放60天后的5%利多卡因醇质体包封率较60天前5%利多卡因包封率无统计学差异(P=1.000)。结果显示:存放60天后,在4±1℃条件下,5%利多卡因醇质体的药物泄漏率最大,37±1℃次之,而在25±1℃条件下,泄漏率最小。
9、豚鼠背部皮肤给药后的红斑和水肿情况观察显示:无明显红斑和水肿情况出现;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经利多卡因醇质体处理1h时,皮肤表皮结构基本完整,角质层变薄,破损皮肤的角质层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经利多卡因醇质体处理24h后,表皮结构仍完整,破损皮肤角质层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经利多卡因醇质体处理48h后,表皮结构完整,皮肤角质层恢复程度较前更加明显。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在经利多卡因醇质体处理72h后角质层较正常皮肤无明显变化。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在1h、24h、48h及72h时,皮肤真皮均无明显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炎、真皮水肿或出现成纤维细胞增生和纤维化等真皮组织炎性病理改变。
1、5%利多卡因醇质体为大小均一的圆形微粒,分散指数小,包封率较高、于25℃室温保存下为宜;
2、体外经皮渗透结果显示:醇质体的经皮渗透性显著高于脂质体和醇水溶液;组方中影响醇质体经皮速率的主要因素为乙醇,以及乙醇、蛋黄卵磷脂和皮肤的协同作用;
3、体内局麻药效研究显示:5%利多卡因醇质体较脂质体及醇水溶液有更快的起效时间和更长的维持时间;
4、5%利多卡因醇质体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其具有良好的经皮使用安全性;
5、5%利多卡因醇质体作为新型经皮局麻药物,非常值得进一步展开研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R943【目录】:
摘要3-11ABSTRACT11-24前言24-30 参考文献27-30第一部分 利多卡因醇质体的组方研究及其包封率测定30-42 1.1 仪器与材料30-31 1.2 实验方法31-32 1.3 实验结果32-37 1.4 讨论37-39 1.5 参考文献39-42第二部分 利多卡因醇质体理化性质的考察42-53 2.1 仪器与材料42-43 2.2 实验方法43-44 2.3 实验结果44-48 2.4 讨论48-50 2.5 参考文献50-53第三部分 利多卡因醇质体体外透皮渗透实验研究53-66 3.1 仪器和材料53-54 3.2 实验方法54-56 3.3 实验结果56-63 3.4 讨论63-64 3.5 参考文献64-66第四部分 利多卡因醇质体安全性的研究66-76 4.1 仪器与材料66 4.2 实验方法66-69 4.3 实验结果69-73 4.4 讨论73-74 4.5 参考文献74-76第五部分 利多卡因醇质体药效学的初步实验研究76-88 5.1 仪器与材料76 5.2 实验方法76-78 5.3 实验结果78-83 5.4 讨论83-84 5.5 参考文献84-88全文总结88-90综述90-103 参考文献99-103中英文缩略词表103-105攻读学位期间成果105-106致谢106-108统计合格证明10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文刚;恽榴红;王睿;付桂英;刘泽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8年03期
于葆华;盛国荣;;[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年05期
,Boulanger A.
,Trechot P.H.
,A.Bar-baud,Serv.de,崔荣;[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5年05期
张路;简江波;盛燕;杨柏灿;刘昌胜;;[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6年03期
张美和;姜曜;蔡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年11期
李理宇;王洪权;;[J];中国新药杂志;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秋枫;[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年04期
袁华亮,白云,刘玮;[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年04期
李宏宇;[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6期
邬子石;[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6期
喻典平;[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02期
李正才;[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6期
闫俊国,杨正峰;[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6期
谢振民,谢卓君;[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6期
顾松杰,桑振华;[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2期
苗伟;张瑞梅;;[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夏辉;郭永磊;;[A];河南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研究[C];2011年
王万春;熊佳玫;马文军;封俊光;严张仁;;[A];江西省第六次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交流会、江西省第一次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姚慧蓉;汤伍辉;舒加庆;;[A];江西省第六次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交流会、江西省第一次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董鸣;李跃武;;[A];江西省第六次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交流会、江西省第一次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张萍;聂香妮;刘业强;熊晓刚;宋秋荷;;[A];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严张仁;龚丽萍;谌莉媚;黄港;;[A];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张文;安艳君;张守刚;;[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2届疗养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吴家萍;谷世喆;;[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段行武;张润田;王玉光;伦文辉;潘厚儒;;[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杨顶权;尤立平;白彦萍;;[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宇峰;[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陶以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于腾;[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郝平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曹经江;[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张玮;[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朱慧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陆俊龙;[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吴奕兴;[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陈志彬;[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丹;[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王远志;[D];郑州大学;2010年
王娟;[D];郑州大学;2010年
朱雄亮;[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唐毅;[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周敏易;[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孟鹏;[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殷翔;[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李莹莹;[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张丹;[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海英,陆红;[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年06期
冯璇;许东航;徐翔;章琴;;[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8年01期
蒋鸿雁;徐翔;许东航;胡宗权;洪航;;[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8年05期
苗新荣,肖田;[J];新疆中医药;2000年02期
唐国春;詹晓平;陈思静;毛振民;;[J];药学进展;2007年09期
盛国荣;;[J];中国药房;2009年28期
刘晓昱;饶跃峰;梁文权;;[J];中国药学杂志;2006年04期
饶跃峰;张幸国;赵青威;梁文权;;[J];中国药学杂志;2007年23期
王欢,陆彬,杨红;[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春华;;[J];家庭医药(医药论坛);2010年03期
李茉芬;高湘伟;吴晓梅;;[J];中华护理杂志;1986年06期
汪晓雷,管沛,马莉,顾明凡,郁琪,黄志俊,钱茂华,胡松群,周其炽;[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1999年02期
王林现;;[J];社区医学杂志;2008年10期
李凤;林晓明;;[J];泰山卫生;2000年04期
王诚忠;[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86年01期
陈丽笙,林文新,曾文寿;[J];海峡药学;1995年03期
魏进莲;王立华;;[J];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26期
王志英;[J];山西临床医药;2001年11期
李炎军;;[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毕胜;李世荣;杨东运;胡晓佳;;[A];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0年
高峰;王娟芹;董灵芝;张金聚;房少辉;;[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陈纪平;陈家铎;;[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刘德义;侯加法;周刚;付小伟;;[A];全国兽医外科学第13次学术研讨会、小动物医学第1次学术研讨会暨奶牛疾病第3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周素素;郭静洁;;[A];2006年浙江省肾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钱茂华;施勇;汪晓雷;管沛;;[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7年
任贻军;徐晖;;[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黄坚;;[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医院感染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李鑫;陈新梅;郭蓝;王盼盼;申思敏;;[A];全国第八次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王玉英;;[A];首届《中华护理杂志》论文写作知识专题讲座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魏开敏;[N];大众卫生报;2008年
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赵向东;[N];健康报;2007年
杨存聪;[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江春;[N];医药经济报;2008年
卢明霞;[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傅德明;[N];中国医药报;2003年
小刚;[N];医药经济报;2006年
陈金伟;[N];中国医药报;2004年
内蒙古达茂旗乌兰乡许赵村
张太恒;[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邵艳兰 瞿忠灿;[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冷福建;[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杨希革;[D];吉林大学;2011年
王焕亮;[D];山东大学;2011年
糜菁熠;[D];复旦大学;2004年
杨朝晖;[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高小峰;[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施贤清;[D];四川大学;2006年
张汝民;[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李成文;[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邹小华;[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富利;[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王琦;[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关明函;[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黄强;[D];青岛大学;2003年
贾士聪;[D];沈阳药科大学;2001年
马传新;[D];青岛大学;2003年
方文倩;[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钱锋;[D];吉林大学;2011年
李申一;[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贺文艳;[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无痛性心肌梗死病人吃什么好
无痛性心肌梗死病人吃什么好
无痛性心肌梗死病人吃什么好相关问答
病情描述:最近因为没有做措施,不小心怀孕了,她现在还不想要孩子,所以想打掉。以前没做过无痛人流,所以想先了解下再去医院。请问无痛人流要多久?无痛人流的一般费用有没有对这方面了解的朋友,在你百忙中抽出点宝贵的时间,帮忙详细专业的给解答一下在这里对你表示万分的感谢,谢谢了人流术前需做相应的妇科检查及尿妊娠实验、b超、血、尿等常规检查,如果是做无痛人流术,术前要禁食、水6个小时左右。流产后的出血量应该...[]病情描述:  以最小的损伤为代价,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是每一个医生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的追求。当今心血管病的进展更是体现了这个潮流。1977年9月,AndreasGruntzig应用9F导管经股动脉做了第一例经皮冠脉成形术,此后的几十年中,冠心病的介入诊断与治疗迅速替代了心脏外科手术,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最有效、最常用的措施。随着材料科学与工艺技术的发展,新的、更细、更大腔的导管被制造出来,入径的选择也开始转向更细小、更方便、更微创的前臂动脉。在这方面,河北医科大学心脏病介入中心(河北医科大学二院)主任、博士生导师傅向华教授带领他的心脏介入治疗组进行了探索。  经桡动脉介入诊治冠心病  由于股动脉粗大,易于穿刺,成为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传统入径,但是由于其相对深在,尤其是肥胖患者,术后血管压迫困难,容易发生出血及血管并发症,如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远端血栓栓塞等,尤其是在配合应用新型强效抗凝、抗血小板制剂时,更增加了止血难度,术后卧床时间长。而桡动脉位置浅在,易于止血,经桡动脉入径较股动脉入径局部出血和血管并发症少,即使血管栓塞也不会造成肢体缺血,解剖上不邻近静脉、神经,术后住院时间短,尤其是不需停用肝素抗凝治疗。应强调的是,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应只在充分把握经桡动脉PCI技术前提下逐渐开展,术者操作技术是成功关键。经验是血管穿刺力争一次成功,局麻充分,导管置入前给予适量解痉药物硝酸甘油、利多卡因或硫氮卓酮。应用超滑导丝和4F造影导管冠脉造影,可基本避免造影时血管痉挛。指引导管外径与桡动脉内径比值应<1.0,这样可减少导管对血管壁的刺激,反之则常易引起血管痉挛发生。亚裔血统多数男性和女性桡动脉内径在2.0mm以上,故造影时用4F导管(外径1.3mm),PCI治疗时再选用6F(2.0mm)外径的支撑力好的新型指引导管,有利于减少痉挛发生。但应指出,对于有长期严重高血压、主动脉迂曲扩张者不宜行桡动脉介入,因此在入径血管穿刺前,进行透视观察主动脉和心影形态。  4F导管微创冠脉造影  为减少病人痛苦和并发症,傅向华教授在国内首先也是惟一全部应用最细口径4F动脉鞘/造影管(内径0.97mm)开展微创经桡/尺动脉途径冠脉造影方法,已应用该方法行冠脉造影1000余例。与6F导管相比较4F导管有如下优点:首先,由于4F导管外径很小(1.33mm),故应用4F造影导管进行桡动脉冠脉造影的对象几乎包括所有具有双重手部血供的患者,且因管径小与血管摩擦少基本上不会发生桡动脉痉挛而影响操作,尤其适用于冠脉造影与PCI连续操作患者。其次,这对于右冠或左主干狭窄患者极少发生压力衰减,加之其导管细软对冠脉和心室刺激小,不易发生造影导管嵌顿压力下降而发生冠脉危象,大大增加了造影的安全性。第三,对高血压主动脉、锁骨下动脉迂曲、扭转、成角6F造影导管很难通过者,4F造影导管通常有很好的可塑性,常可造影成功。第四,应用4F导管穿刺点压迫止血方便并发症少,如无冠脉严重病变患者当日即可出院,病人易于接受,尤其增加病人随访率。第五,4F导管对桡动脉损害小,因而,压迫时只需较短时间和较轻的压力,故无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脏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第六,有时4F左冠导管可以一管两用完成左右冠脉造影。对于临床上考虑有冠脉开口狭窄或多支高危冠脉病变的病人,应用4F造影导管可减少造影过程中发生的导管嵌顿冠脉压力下降的冠脉造影危象发生,而对于易发生桡动脉痉挛的老年女性患者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造影导管选择。  经尺动脉途径介入治疗  由于在手腕部动脉血管解剖学上亦存在尺/桡动脉优势血管分布,桡动脉及其分支走行变异、迂曲、发育较细,以及中年以后桡动脉硬化,导致桡动脉作为PCI血管入径较为困难。另有部分患者则由于已有近期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所致局部皮下硬结并造成穿刺困难以及血管痉挛等因素不宜再行经桡动脉途径PCI,这些原因致使大约10%~30%患者难以行经桡动脉途径PCI。此外,由于近年心脏外科已将桡动脉作为动脉搭桥血管,对这些病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也将受限。因此,傅向华教授根据右侧桡动脉和尺动脉血管Dopper超声检测和改良Allen's试验的结果,在确认桡/尺动脉血供均正常但经桡动脉途径PCI困难的冠心病患者,创造性地改由经尺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拓展了经前臂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  虽然尺动脉较桡动脉深在,但通过严格的技术操作训练、合适的病例选择及恰当的器械使用,尺动脉穿刺仍有较高的成功率,他们进行了50余例经尺动脉入径冠脉介入治疗,其尺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明显高于日本学者Terashima.M等报告9例经尺动脉造影中7例成功的结果。研究表明,内径>2.75mm的尺动脉作为上肢PCI血管入径,有较高的PCI成功率。提示对于桡动脉畸形、血管走行异常、搏动弱、穿刺困难,有近期经桡动脉介入史致穿刺血管周围结节的患者,可对比尺动脉搏动,行反向Allen's试验和血管超声检查确认尺动脉血管状态,对尺动脉血管直径≥2.75mm反向Allen's试验时间短于桡侧者,可考虑尺动脉途径。对于将以桡动脉作为外科搭桥备用动脉血管者,以尺动脉行CAG或PCI治疗可能是前臂血管介入途径的适宜选择。 孙家安
冠心病的规范诊断是合理治疗的前提,医生朋友们有必要对冠心病诊治中存在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与商榷。
冠心病...[]病情描述:每天感觉心跳的很重,像在体外跳似的,这种情况大概在三年了,每天如此,到医院检察做心电图说我心肌缺血,可吃了好多药,心脏还是如此。我没有没的症状,就是总能感觉心脏在跳。这是为什么?心肌缺血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致使心肌氧等物质供应不足和代谢产物清除减少的临床状态。其可由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所致[]病情描述:病情描述:去年10月份心肌梗死,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后,在家吃药打针,目前吃丹参滴丸、阿斯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左旋低平片,有时气短,吊针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果糖、环磷腺苷、安茶碱。但我发现,吊针维持时间较短,需打得周期越来越短。请问还有没有更好的药物朋友你好,从你的描述的这症状来看这可能是哮喘了,你好,患了这支气管哮喘可通过吃些中草药定喘汤来调理的。也可吃些核酪口服溶液来增强...[]病情描述:前后壁心肌梗死吃什么药要能好,不安支架能好吗,才出院您好,不同的患者病情不同,常用药物有硝酸甘油、心得安、心痛定、消心痛、阿斯匹林等,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果血管没有完全堵塞,病...[]
用户最为关注的无痛性心肌梗死问题
大家都在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冠状动脉造影多少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