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丝竹空与瞳子髎怎么读之间长疮

与瞳子髎相关的文献报道
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百科词条: (最后修订于 11:31:23)[共2922字]摘要:瞳子髎为经穴名(Tóngzǐliáo GBl)。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目外眦(《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目瞳子(《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后曲(《外台秘要》),太阳(《备急千金要方》),前关(《备急千金要方》),前间(《西方子明堂灸经》),鱼尾(《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属足少阳胆经。瞳子髎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瞳子即瞳孔,髎指骨隙,穴在小眼角外缘骨隙中,横对瞳孔,故名瞳子髎。瞳子髎主治头面、眼目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痛痒,目泪出,多眵?,目生云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怕光羞明,迎风流泪,口眼?斜,现代又多用瞳子髎治疗血管性头痛,结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视神经萎缩,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睑缘炎,青少年近视眼,白内障,青光眼,视力减退,泪囊炎,夜盲症等。......&&&
相关文献:瞳子髎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后曲、鱼尾、太阳、前关。属足少阳胆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布有颧面神经,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颞支,及颧眶动、静脉。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翳,青盲,视力减退,结膜炎,泪囊炎,视神经萎缩等。沿皮刺0.5-1寸。艾条灸5-10分钟。作者:后曲  经穴别名。出《外台秘要》。即瞳子髎。见该条。作者:性疾病。  1.2治疗方法每位患者均采用综合疗法,以穴位按摩为主,结合药物及其他辅助治疗,所有患者均为门诊治疗。  1.2.1按摩治疗以穴位手法按摩为主,选鱼腰、上明、丝竹空、攒竹、晴明、瞳子髎、球后、承泣、太阳、四白、合谷、风池、太渊、神门穴等,每穴用大拇指压揉,缓缓加力,强度中等,每穴按3min。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按摩穴位为:(1)双眼:鱼腰&(丝竹空)&承泣&mdas病因见眩晕穴位:百会切瞳子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操作步骤:泻百会、切瞳子髎、合谷;补内关、足三里等穴。若阳虚眩晕者,各穴都用补法。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百会、足三里穴,各加点打100次。点穴次序:由上往下点穴。治疗效果:发作后,及时治疗,效果好。如久病新犯,见效后还须继续治疗。一般10次左右可治愈。作者:太阳发  病名。系生于瞳子髎穴处之痈疽。出《外科启玄》卷四。其病因多由足少阳胆经火毒蕴结而成,疮起根赤而有脓。痛者为顺,反之为逆。证治参见外痈条。如患者大渴闷乱,出血不止,或其色青黑而不痛者,预后多不佳,可参见无头疽治疗方法处理。作者:病因见目赤肿痛1.三棱针刺血法取穴:太阳攒竹瞳子髎外关穴操作方法:消毒后,太阳穴以三棱针急刺放血,其余穴位毫针刺,每天1次。2.耳背静脉放血法取穴:耳背近耳轮处明显血管操作方法:消毒后,以三棱针挑破血管,流血2~3滴即可。作者:前关  经穴别名。所指有二:  ①出《千金要方》注。即瞳子髎。见该条。  ②太阳穴别名。《太平圣惠方》:“前关二穴,在目后半寸是穴。亦名太阳之穴。”参见太阳条。作者:鱼尾  ①经外穴名。出《银海精微》。在眼外眦横纹尽处。一说“在目上眉外尖。”(《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主治头痛,头晕,目疾,及面神经麻痹等。沿皮刺0.3-0.5寸。  ②经穴别名。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即瞳子髎。见该条。作者:梅花针刺血法取穴:睛明攒竹丝竹空瞳子髎太阳承泣操作方法:常现消毒后,用梅花针叩至眼周皮肤及穴位部略有潮红、充血,或者轻微出血为度。作者:患眼不能向麻痹肌作用的方向转动,患者并有复视,头晕,恶心,代偿失位(即头向麻痹作用方向偏转)。辅助检查:头部螺旋CT未见异常。  1.2治疗方法主穴:鱼腰、瞳子髎、攒竹、承泣、睛明。配穴:上睑提肌麻痹和眼重症肌无力配阳白、合谷,外直肌麻痹配太阳、风池、合谷。采用针刺疗法,穴位常规消毒,取0.5~1.0寸、28~31号不锈钢毫针。主穴选法:上睑提肌麻痹和眼重肌无力取鱼腰,外直肌麻痹取瞳子髎,上斜肌麻济总录》结合《奇效良方》等,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颧颞神经,以及颞筋膜间静脉丛,颧眶动、静脉,颞深动、静脉。主治头痛,偏头痛、感冒、眩晕、牙痛,目赤肿痛,及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直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  ④经穴别名。出《千金要方》注。《东医宝鉴》作大阳。即瞳子髎。见该条。  ⑤人体部位名。指颞颥部。位于眼眶(之目障。风热型本型因外感风伤卫表,循经上犯目系,则目翳大小不等,厚薄不一,遮盖瞳孔,伴有视力模糊或视力障碍,头痛,或发热,苔黄白相兼,脉弦数。取头面部穴,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穴位:攒竹睛明瞳子髎风池足临泣大骨空小骨空肝肾阴虚型本型肾水不足,则目失润养,以致目涩弱视、腰痛、耳鸣,或眩晕、视力障碍、形体消瘦,舌质红、苔少,脉弦细。取头面部穴,用补法。穴位:太溪肾俞肝俞大骨空小骨空丝竹空气血郁;火眼。本病为眼科常见急性流行性传染病,好发于春秋季节。西医之急性结膜炎、流行性角结膜炎等病可参照本病治疗。  针刺治疗多取太阳、合谷、睛明等为主穴。兼有眼睛痒痛灼热,流泪畏光,结膜充血,分泌物增多者可酌加大椎、风门;兼有眼睛热痛,有异物感,视物模糊,畏光,结膜充血者加瞳子髎、丝竹空、行间、侠溪。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太阳点刺出血。  按:太阳穴功善疏散风热邪气,合谷是治疗头面疾患的经02日中国针灸2004Vol.24No.9P.615-617为了探讨外展神经麻痹性复视的有效治疗手段,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学者随机将3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针疗法,穴取球后、瞳子髎、丝竹空、太阳等;对照组予维生素B1、维生素B6口服,肌生注射液肌肉注射和三磷酸腺苷、乙酰辅酶A、细胞色素C静脉滴注,并采用遮盖单眼法。两组治疗前及40天后测定眼球运动度。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对者12例,面瘫后遗症引起者11例,外伤史者5例,原因不明者7例;其中原发性面肌痉挛52例,继发性16例。  2治疗方法  2.1针灸治疗  2.1.1取穴  主穴:下关,颧髎,阳陵泉,合谷。配穴:眼周抽搐者加攒竹,四白,瞳子髎;口角抽搐者加地仓,水沟,承浆;紧张生气者加太冲,三阴交;失眠者加神门,太溪;遇风者加外关,翳风;中气不足者加百会,针足三里,血海。  2.1.2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足少阳胆经穴  归属于足少阳胆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足少阳胆经所属穴计有:瞳子髎、听会、上关、颌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液、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共四十四穴。作者病。  针治8例夜盲症所应用的穴位如下:  一、治疗眼力日渐萎缩,取位于头部之视三针,或百会穴透向目窗穴,然后加上电针刺激30分钟。  二、治疗视野日渐缩窄,取目窗穴朝向丝竹空穴,再以丝竹空穴透向瞳子髎穴,然后加上电针刺激30分钟。  三、配穴:亮点穴、盲点穴、晴明穴、东明穴、正明穴、万里穴、头光明穴及足光明穴。  针后疗效观察:  视力改进者有6例,视力由0.2升到1.5不等。  视野改进者有院长程门雪尊称为“费老前辈”。目录:导言第一章 按法 一、拇指按百会穴法 二、双拇指面按揉四神聪穴法 三、指按揉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承泣、四白、阳白穴法 四、指按鼻根两侧与目内眦之间 五、热量按迎香穴法 六、双拇指按双头维穴法 七、双拇指按揉双太阳穴法 八、拇指按耳风门穴法 九、拇指按牙关穴法 十、指按风池、风府穴法 十一、指按揉医风及颈部两侧法 十二、双拇指按揉颈夹脊穴法 十三、中觉出现。每次保持十几秒钟后放松,然后再加力,如此反复数次。  2、环揉太阳穴  太阳穴位于颞部,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按摩时,两手攥成拳状,两拇指翘起,用拇指指尖按在太阳穴环揉。注意每次3分钟即可。  3、轮刮眼眶  人的眼眶周围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上眼眶的攒竹、鱼腰、丝竹空,下眼眶的承泣、瞳子髎等,适当刺激这些穴位,对眼部疾病治疗、眼睛保健都很有好处。这一步可以和上一步结合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本经自外眼角(瞳子髎)起始,向上到达头角(头维),再向下行至耳后,治着头颈,行走在手少阳三焦经的前面,至肩上,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然后退回向前,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上,浅出耳前,到达目外眦后方。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行到大迎穴部位,上与手少阳三焦经分布在面颊部的那条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膻中处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至面颊及眼眶下部。另一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经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痛,耳后、肩、臑、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作者:、强身健体自我按摩以及按摩爱好者的学习用书。目录:上篇一、推拿常用穴位(一)头颈疗1百会2四神聪3攒竹4睛明5四白6地仓7神庭8印堂9鱼腰10迎香11水沟12头维13下关14颊车15丝竹空16瞳子髎17太阳18率谷19翳风20风府21风池22人迎23天突24缺盆25桥弓(二)躯干部1中府2膻中3期门4章门5鸠尾6中脘7梁门8神阙9天枢10气海11关元12大椎13肩井……二、推拿基本手法中篇一、常针灸学的反复研读,筛选出足临泣一穴,且经过几十例临床观察,取得较好疗效,不失为治疗头痛的要穴,为推拿一病一穴治疗头痛开创了先河。足临泣之所以能治疗头痛:(1)它为足少阳胆经穴位。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的瞳子髎,此于足窍阴,在头面部分布较广泛。(2)本穴为足少阳胆经五输穴之输穴,为其经络之气上下,出入之所,主病体重节疼。(3)本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八脉交会穴曰:“……头风痛肿项连腮,眼肿赤痛头旋,…风池足三里地仓颊车等操作步骤:取穴位:点合谷、风池、足三里,均为双侧穴。每穴平揉、压放各150次。3次后,再按病在左侧(口向右歪),取右侧合谷、手三里穴,左侧地仓、颊车、迎香、听宫、下关、丝竹空、瞳子髎、阳白、风池等穴。病在右侧(口向左歪)相反取穴。初期肿痛时用泻法,治疗减轻时用补法。或泻合谷,补手三里穴。面部用切穴法。每穴平揉、压放各20-50次,并在患侧面颊、鬓部、耳轮上下等部,加以振颤、推后的最凹陷处就是太阳穴。按摩太阳穴不仅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同时还能有效的帮助注意力集中。按摩太阳穴时最好是用手掌,将手掌搓热,贴于太阳穴,稍稍用力,顺时针、逆时针转揉10~20次。  瞳子髎穴位于眼睛外侧一厘米处。指压此穴不仅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消除眼部疲劳,还可以有效地延缓眼睑皮肤下垂、去除眼角皱纹。  球后穴位于眼眶下缘外1/4与内3/4的交界处。指压此穴不仅清肝明目,还能促进;偏风口?候》说:&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也。《灵枢&经筋》言:&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劈,眦急不能卒视。又说:&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确切的病因尚未明确,一部分病人因[2]。(4)印堂:属经外奇穴。定穴:两眉头线中点。治:前额痛、斜视、额头皱纹[2]。(5)太阳:属经外奇穴。定穴: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1寸凹陷处。治:面神经麻痹、鱼尾纹、麦粒肿等[2]。(6)鱼腰:属经外奇穴。定穴:在眉毛正中,眼平视,下对瞳孔处。治:面神经麻痹、斜视、眼轮匝肌痉挛[2]。(7)瞳子髎:属经外奇穴。定穴:眼外眦角外侧0.5寸处。治:面神经麻痹或痉挛、鱼尾纹、偏正头痛、齿龈炎等牵拉60例,露睛45例,面部板滞58例,面部麻木40例,流泪40例,乳突后压痛30例。  1.4治疗方法  1.4.1治疗组  (1)针具:金质针28号1.5寸,(2)取穴:患侧四白,阳白透鱼腰,瞳子髎,下关,颧髎、地仓、颊车、牵正、风池、合谷(对侧)。(3)针法:快速进针,捻转得气,以平补为主,留针时间20min,(4)灸法:采用DAJ-10型艾灸仪。(5)疗程:隔日1次,10次1个疗程。3个5mg,1次,d;静脉滴注能量合剂,1次,d;口服肌苷片,0.2g/次,3次,d,10d为1个疗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①针灸疗法:根据眼肌麻痹情况对症取穴。外直肌麻痹取丝竹空、瞳子髎、球后、太阳、合谷;内直肌麻痹取睛明、攒竹、四白、安眠、合谷;下直肌麻痹取四白、承泣、太阳、安眠、光明;上斜肌麻痹取睛明、鱼腰、阳白、瞳子谬、外关。眼部穴位采用轻刺激,不提插捻转,得气即可;远端穴位采用疗效判定为痊愈。例2,患者,男,3岁零5个月,主诉为嘴向右歪已6天。诊查时见患儿颜面失去对称,嘴显著向右歪,哭或笑时嘴歪更加显著,左鼻唇沟消失,左眼不能闭合。诊断:左侧面神经麻痹。针刺患侧丝竹空、瞳子髎、听会、地仓、颊车及下关1次后,嘴歪即见减轻,左眼亦稍能闭合。针治4次后,嘴已不歪,哭或笑时亦已不歪,左眼已能闭紧,左鼻唇沟不但已出现,而且已经恢复正常,结果痊愈。4讨论  萎缩性神经炎以双侧对称不良等等。如果出现了这些症状,可以尝试用手指按摩、按压一下肚脐两侧的天枢穴2-3分钟。经常按摩这个穴位还可以起到促进排便的作用。眼周的部门穴位可以缓解干眼症状(资料图片)  缓解眼睛干涩:睛明穴、瞳子髎、承泣穴、四白穴  白领们每天都有近十个小时对着电脑,而且很多人还忍受着隐形眼镜这个“抽水机”,所以眼睛干涩似乎完全不能避免。整天用“滴眼液”也不是长久之计。在这个时候,按摩一下眼睛周边的4大穴位辨病,可以认为本病乃虚实夹杂之证,气虚为本,瘀阻为标。清阳不升、脉络瘀阻为本病之主要病机。2治疗方法摘要1.1推拿疗法患者仰卧,医者用一指禪推法或轻揉法施于头面部的百会、印堂、攒竹、睛明、四白、瞳子髎、太阳、翳风等穴,开天门(20次)。摩腹(逆时针,5min)、按揉中脘、足三里。痰湿阻络加丰隆;肝肾不足加太冲、涌泉,每穴200次。然后,患者坐势,医者用推与扌衮法于颈肩背部(5min),拿风池、肩井弓分推至两侧瞳子髎30遍;④双手拇指指腹自两侧睛明沿鼻梁两侧分推至两侧迎香穴30遍,并点压迎香穴30秒同时结合颤法。1.3.2交泰阴阳患者体位同上。①两手拇指指腹自两侧迎香穴分推至两侧地仓穴30遍,并点压地仓穴30秒;②然后自两侧地仓穴分推至唇下承浆穴,并点按承浆穴30秒;③开天门,即双手拇指自印堂交替直推至神庭穴30遍;④推坎宫,即双手拇指自印堂穴分推至两侧太阳穴30遍,然后运太阳36次;⑤两,约40s。合计约5min。  与一些也以按摩为主的眼操相比[1-3],本眼操并不刻意强调&按穴。对认穴准确性要求较高的穴位只保留6个&&睛明(内眼角)、四白、瞳子髎(外眼角)、攒竹、鱼腰、丝竹空(后3者均分布于眉,3穴可同时按摩)。  1.2.2助视操的要领⑴&梳头:①可采用头部梳理法&&指峰着力,从前向后反复梳擦[4];泉等字样,则该穴多位于四肢躯干凹陷处,如合谷、阳谷、阳池、太溪、阳溪、太渊、渊液、极泉等,均可从其穴名推测该穴处于身体凹陷之处。若穴处骨旁、骨上之空隙或骨之边缘则常以“髎”字命名,如骶骨背面之八髎、颧骨下缘之颧髎、眶骨外侧缘之瞳子髎、肩峰后下方之肩髎等。  另有完骨、京骨、玉枕骨等骨名均为古代对乳突、第五跖骨(粗隆)、枕骨之称谓,穴处上三骨之旁,即以骨名来命穴名,分称完骨、京骨、玉枕。  2穴名与较多,以鱼腰、瞳子髂、四白、下关、牵正、地仓、合谷(对侧)为主穴,将电针仪电极接瞳子髂、地仓,采用连续波,以患者感觉面部轻微抖动为度。鼻唇沟变浅取迎香,人中沟偏歪明显取水沟,耳后疼痛明显取翳风、中渚,伴有患侧偏头痛取阳辅。张老师认为,面部血管丰富,如过强刺激会影响面部肌肉神经的功能恢复,宜轻刺激为宜,如《灵枢&官针》:&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鱼腰、瞳子髎、四白三穴对改肠。  缺盆部支脉:沿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交于足太阳膀胱经。(图10-31)  2.主要病候: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  3.主治概要:主治头、项、耳、目、喉咽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4.常用腧穴:图10-31 手太阳小肠经脉循行及穴位示意图  少泽  [瞳子散大  病证名。系指瞳神散大的证候。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二。参见瞳子散大条。作者:云师问于岐伯曰:目病,瞳子散大者伺也?岐伯曰:必得之内热多饮也。云师曰:世人好饮亦常耳,未见瞳子皆散大也。岐伯白:内热者,气血之虚也。气血虚,则精耗矣。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瞳子尤精之所注也。精注瞳子,而目明,精不注瞳子,而目暗。今瞳子散大则视物必无准矣,云师曰:然往往视小为大也。歧伯曰:瞳子之系通于脑。脑热则瞳子亦热,热极而瞳子散大矣。夫瞳子之精,神水也。得脑气之热,则水中无非火气,火欲爆而光重瞳子  病证名。即一目有两个瞳神。为先天性瞳神畸形,相当于今之多瞳。作者:瞳子  黑睛中央的圆孔,又称瞳孔。《灵枢·寒热》:“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灵枢·大惑论》:“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作者:髎髎  经外穴名。见《经外奇穴汇编》。在膝关节内侧,当阴陵泉直下3寸处。主治崩中漏下,月经不调,腿内廉风疮痒痛。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作者:灵枢》曰∶骨之精为瞳子,肾则主骨也。又曰∶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肾所以藏精与志也。又曰∶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目KTKT如无所见。又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见赤脉不下贯瞳子者,可治也)。又属足太阳膀胱经(《素问》曰∶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东垣曰瞳子散大者由食辛热之物太甚故也所谓辛主散热则助火上乘于脑中其精故散精散则视物亦散大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者也今视物不真则精衰矣盖火之与气势不两立故经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手少阴足厥阴所主风热连目系邪入中人各从其类故循此道而来攻头目肿闷而瞳子散大皆血虚阴弱故也当除风热凉血益血以收耗散之气则愈矣《玉机微义》元明徐彦纯公元年东垣曰∶瞳子散大者,由食辛热之物太甚故也。所谓辛主散,热则助火,上乘于脑中,其精故散,精散则视物亦散大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者也。今视物不真,则精衰矣。盖火之与气,势不两立。故经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手少阴足厥阴所主风热,连目系,邪入中人,各从其类。故循此道而来攻,头目肿闷而瞳子散大,皆血虚阴弱故也。当除风热,凉血益血,以收耗散之气,则愈矣。《原机启微》元倪维德公元1370年此言肝脏不足,为风热之气所干,故于目睛上生翳,翳久不散,渐渐长,侵覆瞳子。《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长髎  经穴别名。见《针灸大全》。即禾髎。见该条。作者:节髎  解剖部位名。《伤科汇纂》卷一:“节者骨之节髎也。”即关节。详该条。作者:节髎  解剖部位名。《伤科汇纂》卷一:“节者骨之节髎也。”即关节。详该条。作者:长髎  经穴别名。见《针灸大全》。即禾髎。见该条。作者:八髎  经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的合称。出《素问·骨空论》。位于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左右共八穴,故名。作者: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栏目类: |
【名称】:瞳子髎
【归经】:
【拼音】:Tóng zǐ liáo
【国际标准代号】:
【特点】:
【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
【刺灸法】:向后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经络视频】:
【穴位视频】:
【描述】:
  [穴义]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穴内后冷降归地。
  [名解]
  1)瞳子髎。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肾水所主之处,此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湿水气。髎,孔隙也。瞳子髎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后冷降归地。本穴为胆经头面部的第一穴,胆及其所属经脉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气血物质即是汇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气后从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细小如从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瞳子髎。
  2)太阳。太,大也。阳,天部的阳气也。太阳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本穴为胆经第一穴,位处头面的天部,而胆经气血所处为半表半里,胆经体内经脉无物外传本穴,穴内气血为空虚之状,穴外的天部之气因而汇入本穴,本穴物质来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阳。
  3)前关。前,与后相对,指人头面的前面部分,前为阴、后为阳,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之性。关,关卡也。前关名意指穴内的寒湿水气被关卡于内,不得吸热外行。理同瞳子髎名解。
  4)后曲。后,与前相对,指人头面的后面部分,后为阳、前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阳热之性。曲,隐秘也。后曲名意指穴内外散的阳热之气隐而不见。本穴物质为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汇集而成,气血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而在穴内同时进行的吸热蒸发则如隐而不见,故名后曲。
  5)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由穴外汇集本穴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手太阳经上行外散的阳热之气、手少阳经向外飘散的湿冷之气,故本穴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后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胆经下传于听会穴。
  [功能作用]降浊去湿。
上一个穴位:&&&
下一个穴位:&&&
&&&精彩内容载入中,请稍候...
赞助商链接目外去眦五分,手太阳、手足少阳三脉之会。《素注》灸三壮,针三分。主目痒,翳膜白,青盲无见,佴佴,赤痛泪出多眵覩,内眦痒,,喉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瞳子髎的位置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