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里:好视力护眼灯怎么样眼镜店老板是藏加良吗?

怎样开一家好视力眼镜店?需要加盟吗?_百度知道
怎样开一家好视力眼镜店?需要加盟吗?
中级验光和配镜4个证,最基本的设备需要三万块左右,眼镜的利润还是比较高的开眼镜店需要中级或中级以上验光和配镜资格证 ,员工需要请懂得验光和配镜的技术工。眼镜店主要是设备,货品主要可以从广州眼镜城采购,开眼镜店至少得十万块左右的资金投入,工资相对来说比较高,相对其他行业,毕业后可以拿到初。如果你想学习相关技术和考证、人员和铺租费用比较大,时间是三个半月,并学到眼镜店需要的相关验光和配镜技术,以及开店方面的知识,凭这两个证才能办理营业执照和生产许可证,你可以到广州市新珠江眼镜培训学校参加创业班的学习。收益方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好视力这种骗人的东西还是劝你不要开,我这里好视力店里经常有客人去吵架
要找一个好点地里位置
怎样开,需要加盟还是学技术。
好视力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充满想像的世界(十四)
可可西里的藏羚羊
全球最为壮观的三种有蹄类动物大迁徙,是非洲角马大迁徙、北极驯鹿大迁徙和藏羚羊夏季大迁徙。不过,它们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角马和驯鹿大迁徙都是雌雄并进举家全迁,引发这两种动物迁徙的最直接动因,是为了寻找利己的气候和寻找更好的植被;藏羚羊大迁徙,则纯粹是由母藏羚羊赶往产羔地产羔而引发的。
6月的可可西里荒原还覆盖着一层冰雪,一群雌藏羚羊聚集在一起,排着队走向可可西里腹地去产育后代,而雄羊却跑到山里或其他地方消夏避暑去了。在这几百公里的迁徙路上,它们随时要面临狼的利齿、盗猎分子的枪口,还有对公路铁路的恐惧。为什么它们要冒着如此的危险去一个特定的地方产下它们的后代呢?
不管是从羌塘、阿尔金山,还是从三江源保护区等地,藏羚羊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地穿行数百公里,前往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和太阳湖等地产羔,前行的途中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因素,人们有着种种猜测:是产羔地的丰美水草吸引了它们,还是植物里富含磷,母羊吃了草后的奶水有利于小羊的生长?
迄今为止,最有力的解释莫过于卓乃湖水质适合藏羚羊母子生存。这种说法认为,湖水中可能含有特殊的矿物质,有利于小羊羔的顺利生产和成长,而且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母藏羚羊的体质。尽管目前没有从卓乃湖水质中检测出一些特别物质,但不否认,也许水中看似一般的物质,到了藏羚羊身体里便成为有用物质。
晴朗的午后,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大地上,蓝宝石一样的天空纯净得没有一丝杂色,矮小的植被在经历漫长的严寒等待后,绽放出生命最绚丽的色彩。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一群藏羚羊休闲地觅食,夹杂着一些瘦弱蹒跚的身影。夏季是藏羚羊的产羔季节,许多怀孕的母羊从羌塘、阿尔金山朝着可可西里腹地浩浩荡荡而来。
藏羚羊又称藏羚、长角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哺乳动物。属偶蹄目、牛科、羚羊亚科。栖息地在海拔米,经常活动于荒漠草原、荒漠草甸草原、高山草原等环境中。当它漫步在荒漠草原,高耸的双角侧面看去两角重叠,仿佛一只角,自古便有了西地奇珍“独角兽”之称,它是青藏高原的吉祥之物。
藏羚羊善于奔跑,时速可达80公里。以群居方式生活,平时公母分群,交配季节公母合群。藏羚羊怯懦而机警,听觉和视觉都很灵敏,体长140厘米左右,体重约30-40公斤。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使藏羚羊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具有最优秀的基因,被公认为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物种。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和新疆三省区,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藏羚羊仅雄性有角,角黑色,基部近,长而略弯曲。躯干平直,四肢强健,尾短,身体颜色以淡褐色为主,被毛致密。雄藏羚羊面部棕黑色,头顶及耳白色,下颌,颈部下方,腹部及四肢内侧毛色浅。
雄性藏羚羊那飒爽英姿和矫健身态,恰切的说,那就是“帅”:一身黄白缀黑的紧身外装,使其修长的身材和坚挺的胸脯展露无遗。每当它信步在高原上,总会让人联想到了T型台上的男模特。它最重要的标志,是那双直指苍天,时刻显示着雄者威严的、利剑般的黑色对角。倘若奔跑起来,雄性藏羚羊会更加迷人。
每年的10月末到11月初,几场大雪过后,可可西里开始进入一年一度的枯水期。这时,随着气温降至零下三四十度,大风刮到8—10级,楚玛尔河沿岸开始沙尘滚滚。在这极端天气和沙尘掩映下,藏羚羊为赶往交配地的冬季大迁徙开始了。雄藏羚羊奔跑起来十分迷人,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一口气能跑上几十公里。
藏羚羊的冬季大迁徙,就像藏族的赛马节。一路奔波跋涉,赶到了交配地,来自四面八方的队伍就汇集到了一起,藏羚羊的身影也从五道梁处的青藏公路沿线蔓延到几十里外的海丁诺尔湖畔,此刻至少有三四千只藏羚羊在这里相聚。在这漫天羊群里,最醒目的,要算是把双角时而指向苍天时而戳向大地的雄性藏羚羊。
雄性藏羚羊来到交配地后,它们在路上的斯文就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可一世的骄蛮姿态。在声声嘶吼的伴随下,一年一度最频繁最剧烈的本能性奔跑就开始了。那些年龄尚小的小公羊也跟随大公羊东奔西蹿起来。与上蹿下跳的公羊比,母羊们却是安静多了,它们天只是在周围徘徊。很快,羊群搅动了起来。
在抢婚过程,雄藏羚羊头上的一对长角是它们最重要的武器。如果一只母羊只受到一只公羊的青睐,那么这只公羊尾只要随其后一同奔跑就是了,但如果还有别的公羊同时注意到了这只母羊,那么,这只公羊就会同其他公羊快步跑去并大吼一声,如果吼叫不起作用,它就会走到跟前,摆弄长角翻弄眼球示威对峙起来。
综合驱赶能力是这场争夺战的关键。在整个过程中,公羊不但需要防止母羊逃脱,还需应对不同对手前来抢夺母羊的挑战。它往往刚摆脱掉一个对手的纠缠,就会有另一个对手出现。只有摆脱了全部对手的拦截抢夺,才有可能把属于自己的母羊娶到手。历经了一场抢婚鏖战后,每只公羊最多只能占有10只左右的母羊。
在这场爱情进行曲中,对于那些本具成家实力却没有妻妾的光棍汉来说,总是不甘罢休,四出寻觅下手机会。然而,那些依然还是孤苦伶仃的老弱病残羊却是万般的无奈。它们不但没有获得已有家室的公羊的怜悯和同情,反而还遭到它们无端猜忌。一旦挨近其领地,即使无意,也会遇到这些公羊的声声怒吼或者驱逐。
在这场爱情进行曲中,有的公藏羚羊在频繁往回追逐一只母羊的同时,也在拼命向周围驱逐着另一只羊。这只被往外追的羊并未走开,并做着试图从远处回来的努力。原来,这是一只正在吮奶的小羊,它乘公羊不备,又跑回到了母羊身边。经过几天来回的折腾,小羊已无可能再回到妈妈身边了,只好放弃回来的想法。
经过了一段时间,在公藏羚羊离开母羊时,怀孕已四五个月的母藏羚羊开始彼此间互相走近,集群酝酿起产羔问题。当聚拢到一定规模时,它们就相约向产羔地进发了。于是,青藏高原上蔚为壮观的藏羚羊夏季大迁徙就出现了。成年雌性藏羚羊和它们的雌性后代每年从冬季交配地到夏季产羔地迁徙行程约300公里。&
这些雌性藏羚羊,头型宽长,吻部粗壮,鼻部宽阔并稍微有些隆起,强健的四肢匀称挺拔,短短的尾巴紧贴着身体。除了脸颊和四肢下部,全身都被丰厚浓密的毛覆盖着,呈现出淡淡的褐色。和雄藏羚羊相比,它们少了一对长长的角,雄性的角呈念珠状,乌黑发亮,从侧面远望,好像只有一角,故有“独角兽”之称。
藏羚羊的主要天敌是狼,它们常以穷追的方式捕食藏羚羊,幼龄、年老、受伤的藏羚往往葬身狼腹。此外,秃鹫等猛禽对藏羚羊的威胁也很大。藏羚羊御敌的主要本能是奔跑,由于有强健匀称的四肢,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70公里,即使是妊娠期满临产的雌藏羚,也会以较快的速度疾奔,这在其他草食动物中是少见的。
虽然藏羚分布区是人烟稀少、气候恶劣的高寒地区,但盗猎者手持武器、不断涌入藏羚栖息地或守候在藏羚迁徙路线上屠杀藏羚,每年被盗猎的藏羚数量平均在20,000头左右。盗猎的严重后果之一,是藏羚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此外,由于盗猎活动的严重干扰,藏羚原有的活动规律被扰乱,对种群繁衍造成严重影响。
上个世纪80年代,青藏高原上活跃着近100万只藏羚羊,由于猖獗的盗猎,现在已经剩下不到10万只了。这些侥幸存活下来的精灵,肩负着一个物种繁衍的使命。曾经,藏羚羊的迁徙之路畅通无阻。如今,青藏公路和正在修建中的青藏铁路几乎平行地穿越可可西里的边缘地带,构成了藏羚羊迁徙中的两大人为障碍。
一个叫五道梁的地方,位于青藏公路3007公里处,海拔4614米。高原的气候寒冷,冬季最低温度可以达到-40℃,而水的沸点只有80℃左右,如果没有高压锅,做饭就成了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由于空气中的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一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高原反应,就连跑步这样基本的行为,也变得有些奢侈。
在穿过五道梁冬季交配地所在通道的时候,雌藏羚羊群分成不同的队伍,以梯级团队的形式前进,并友善地保持着彼此间的距离。一旦遇到狼的侵扰等不测情况,它们就会立刻合拢,以群体的形式来抗衡各方侵扰。穿过了五道梁的通道后,胆怯的羊群好像是轻松了许多,边走边吃,毫不踌躇地向卓乃湖方向继续进发。
在通过青藏公路时,藏羚羊往往几个小群聚集,形成较大的群体。羊群排成纵队并凝视道路时,就预示着要向道路发起攻击了。前面的羊儿慢慢地靠近路基,在路边翘首张望,确定没有危险后,才会小心翼翼地踏上柏油路面,向道路中间靠近。如果出现任何小小的干扰,藏羚羊都会迅速调转身体返回,奔向草原深处。
在产羔的季节,狼常常尾随在藏羚羊群的后面,伺机捕杀刚出生的羊羔。山坡上出现了一个稍显肥大的身姿,全身的毛发显得油光锃亮,正在以轻盈的脚步靠近羊群,这就是狼。食物的富裕塑造了它们臃肿的身材。所有的藏羚羊都在安静地觅食,丝毫没有感觉到死亡的临近。弱肉强食是大自然不容抗拒的永恒定律。
一场血腥的厮杀即将发生。狼在悄无声息地靠近羊群,也许是嗅到了空气中的死亡气息,有些藏羚羊开始四处张望。霎那间,羊群分成两拨背道而驰,地面表层的浮土扬起一股旋风,将藏羚羊身影像波浪一样赶向远方。狼愣了一下,转眼间便顺着一个羊群的跑向飞奔起来,想采取迂回包抄的策略将迎头的羊群堵住。
藏羚羊被狼突如其来的冲击变得有些涣散,继而四分五裂开来。一只跟随在母亲身后的羊羔步伐显得有些仓促,蹒跚的双腿在恐惧中打乱了奔跑的节奏,慢慢地拉开了与羊群的距离。狼紧跟着落在后面的羊羔,脚下的步伐不紧不慢。羊羔在狼的盯梢中竟然一个趔趄摔倒在地上。狼趁势凌空一跃,扑到羊羔的身上......
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咬住了羊羔的喉咙,继而叼住羊羔的后背,从容离开了。场面虽然残酷,但作为守护者的人们却无能为力。狼吃羊,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即使人们救下了这一只,还会有别的葬身狼口。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真理,狼在追赶藏羚羊的过程中获取食物,而藏羚羊在狼的追赶中跑得更快以求生存下去。
藏羚羊生存的地区东西相跨1600公里,季节性迁徙是它们重要的生态特征。每年的11~12月,藏羚羊在青藏高原北部的越冬地交配,第二年的5月、6月,雌性藏羚羊经过长途跋涉到青藏高原南部的青海产羔地产崽。6~7月产崽后,母羊又率幼崽经历7~8月份的旅程,原路返回越冬地与雄羊合群,完成一次迁徙过程。
从羌塘、阿尔金山前往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太阳湖,藏羚羊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去生育它们的后代?过去,人们猜测,或许卓乃湖和太阳湖等地水草丰美,天敌少,或许卓乃湖和太阳湖的水质可能含有某种特殊的物质,有利于藏羚羊母子的存活;其实,不管情况如何,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迁徙行为对于藏羚羊种群的生存和繁衍是有利的。卓乃湖位于可可西里腹地北部,是青藏高原最具盛名的藏羚羊产羔地,被誉为“藏羚羊的大产房”。于是,地球海拔最高处最壮观的动物大迁徙,青藏高原上因产羔而引发的藏羚羊夏季大迁徙年复一年。藏羚羊大迁徙有着固定不变的通道,年年走的都是同一条路线。
藏羚羊一旦踏上了迁徙通道,就会意志坚定地走下去,即使受到了干扰,也不会折而返回,只是暂时偏离通道,等到一切风平浪静,再返回通道上继续前行。它们的这种虔诚和不变的习惯,早已被狼等肉食动物识破。它们紧紧尾随其后,享用着随时可得的美食,甚至,有时跟累了,干脆就提前赶到卓乃湖静候母羊们。
卓乃湖处于可可西里和昆仑山脉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这和可可西里其他湖沼并无明显不同。然而,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藏羚羊赶往卓乃湖产羔,由此也使卓乃湖成为一个神秘之所,产生了诸多谜团。其中最大的一个谜团就是:在浩瀚无边的青藏高原,为何这么多藏羚羊要把卓乃湖选作它们的产羔地之一呢?
既然是前去产羔,卓乃湖肯定有着其他地方所不具有的有利于藏羚羊产羔的条件。卓乃湖位于一个封闭的湖盆中,东西狭长20多公里,为半咸水的内陆湖,南岸水系发达,有南北长1到2公里的宽阔大湖,是藏羚羊的主要活动地,也是最重要的产羔处,北岸多为高低不平的缓坡,虽也有藏羚羊活动,但比南岸要少得多。
每年的6月末,是母藏羚羊到达卓乃湖的时间,正是卓乃湖的天气和植被变化最为明显的时候。当卓乃湖浮冰一夜间全部消失殆尽,母藏羚羊就准时涌入了。当浮冰尚未完全融化,即使母羊到达了附近,它们宁可在周围多活动几天,也不会提前进入湖区。另外,从羌塘和三江源两支藏羚羊队伍也都同时进入卓乃湖。
藏羚羊进驻卓乃湖后,犹如带来一股神奇的力量。这时,卓乃湖的气候就会变化,这一点从沟谷和湖滩上不断成长且变绿的植被就可看出。而且出不了几日,几乎所有的花都开放了,这与几天前的卓乃湖景观形成一个鲜明对比。母藏羚羊也就在这里活动一个月时间。也许,是大自然在为母羊们快速地创造着产羔条件。
藏羚羊进驻卓乃湖后,并不马上产羔,它们总要在湖水和南岸山谷里穿行几天。在湖滩之南有众多山谷,南岸发达的水系都出自那里,那里气候相对湿润,和湖边大滩以及可可西里其他地区比,那里有相对丰富的植被资源,初到的藏羚羊之所以白天进山,晚上返回湖水边,就是到山里去吃草,为接下来的产羔做准备。
仅仅几天时间,整个湖滩到处都是藏羚羊的身影。7月初,是迁徙到卓乃湖的藏羚羊集中产羔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0天。由于是成千上万的藏羚羊在这10天内集中产羔,很容易看到几只或者十几只藏羚羊同时产羔的场景。原先在大滩上游动的还只是孤独的藏羚羊,次日再看,几乎每只羊的身边都有了一只小羊羔。
藏羚羊产羔过程一般需要40多分钟。当胎体露头,母羊会频繁趴下或站起,并不断甩动后半身,使小羊羔就势一点点滑出,当羊羔的头部能抵达地面了,母羊才会趴下把它最后产出来。就这样,刚出生的羊羔的头部都沾着泥土。在母羊的舔护下,小羊10分钟左右就能摇晃着站起,半个小时内就能完全跟随母羊行走。
人类的产房是密闭的,然而卓乃湖这个藏羚羊的大产房却是开放的。从藏羚羊大迁徙开始,藏羚羊的很多天敌,也闻风而动向这里进发了。在产羔期的卓乃湖畔,每年都会看到至少十几只狼、六七只熊和上百只各类猛禽。而且那里也生活着诸如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石羊、旱獭、藏野兔、狐狸等其他野生动物。
藏羚羊喜欢把小羊羔产在卓乃湖南岸众多紫黑色石头的石滩上,因为石头的颜色和小羊刚出生时湿漉漉的皮毛几乎是一个颜色。每当有天敌来袭击,小藏羚羊就会紧紧趴卧在地面,和大地伪装在一起,增加天敌对它的辨识难度,这样可以避免被吃食。也许,就是因为有着良好的隐蔽条件,藏羚羊才把这里作为产羔地。
小藏羚羊羔的毛干了,它的皮毛就变成了大滩上那种特有的红袍颜色。如果小藏羚被妈妈领到大滩上,保护色同样起到保护作用。整体来看,卓乃湖大地就像迷彩装。这个迷彩装在流云阴影的照映下更趋迷彩,而迷彩的颜色和藏羚羊的母羊以及干了毛的小藏羚红褐的颜色是一致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保护了这个群体。
众所周知,小藏羚羊出生时被吃食的危险率最高。因为这个时候它的身体最为弱小,还不能奔跑,只要被天敌发现,百分之百会被吃掉。藏羚羊群体集中产羔,有利于它们利用群体力量抵挡天敌侵扰。加上卓乃湖能为藏羚羊产羔提供如此好的隐蔽条件,很可能是藏羚羊把这里作为其产羔地的极为重要的原因。
藏羚羊从不单独产羔,只有当身边有其他藏羚羊陪伴时才会安心产羔。一天中午,几只秃鹫把卓乃湖前一个山头上的羊群都给吓跑了。不一会儿,从西边小山上又慢悠悠走过来了一只羊,前进不了10米,就立刻停下来很悠闲地吃草。这真令人有些许漠然不解,怎么会有羊这么快又返回呢?就在此时,又来了一只羊。
随后来的那只羊直接走到前面那只羊身边停下了脚步,不一会儿,趴下就开始产羔了,第一只羊继续在其周围吃草。一个小时后,这只羊把羔产完,开始缓慢地指引羊羔返回山头那边。很快,先前走来的那只羊也随之消失了。整个下午,这个山头上再没有其他羊出现。原来,第一只羊是为第二只羊过来产羔放哨的。
藏羚羊的产羔活动,一旦与大产房的开放链接在一起,就注定要成为各类天敌的美食目标。大批小藏羚羊的出生,便给狼、秃鹫等肉食动物和猛禽准备下了美食佳肴。由此,也使像狼这样的动物变得漫不经心懒散起来。因为此前捕食大羊还需要一番追赶,而此时,它只需到大滩上随便走一走,就有唾手可得的小羊。
对于雌藏羚羊来说,只身面对天敌的追击,逃跑还算一种不错的选择。自从有了羊羔,再不是自己的安全问题了。如果再跑掉,等于直接把孩子葬送。既然不能直接对抗,那必须拿出应对办法,每当有狼和猛禽等追食时,母藏羚羊总是先让羊羔卧倒,把脑袋一动不动地贴在地上,母藏羚羊再奔向别处,把天敌引开。
遇到比较狡诈的狼,藏羚羊这种笨拙的办法也会被将计就计。狼先是突袭大群的羊,大羊跑了,把大量小羊留了下来,狼随之便轻而易举地捡到了便宜。因为有太多小羊供狼选择,狼有时只挑剔地掏食小羊的心脏,其他的就直接扔在大滩上。同样做法的,还有秃鼻乌鸦。这又为熊等不能追到羊的肉食动物供了美餐。
生命的脆弱和面对侵袭的无奈,构成了卓乃湖无边美景中最鲜明的忧伤。每当小羊羔大面积出生了,就会有突发的暴雪来临,而且一降就是好几天。虽然不久冰雪就融化了,但是已经造成诸多小藏羚羊死去。也许是暴雪的提醒,当在卓乃湖畔产下的小藏羚羊稍一硬朗,母藏羚羊就会带着它们原路返回到冬季栖息地。
生活在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每年按照同样的路线往返数千里,就是为了到卓乃湖产羔。在生物本能的驱使下,这个种群保留了古老原始的生活习性,这一固执的习性,使它们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往返于栖息地与繁殖地之间,形成了长途跋涉、艰辛万分的迁徙行为。至今,这种古老而原始的迁徙现象仍是不解之谜。
莫莫格里的白鹤
印象中,莫莫格是一个很陌生的地方。只是来之前,才知道有这么一个“鸟类的天堂”。从吉林白城乘大巴,约50分钟就到了镇赉。从镇赉客运站往五颗树方向,就可以直接来到莫莫格自然保护区。车行渐近,水天相接的湖泊中,不时有三五成群的鸟儿飞过,黛绿色的水草迎风摇曳,令人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莫莫格游览区位于白城市西北、镇赉县东部33公里处。东与黑龙江省杜尔伯特、泰来县隔嫩江相望;南以洮儿河为界,与大安市相邻;西北和丹岱、五棵树、哈土气、东屏、岔台乡的部分地域接壤;地处松辽沉降带北段,松嫩平原西部边缘,为嫩江支流冲积、洪积低平原,平均海拔142米左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莫莫格地质上属松辽沉降带的北段 , 呈现出嫩江及其支流冲积、洪积低平原地貌。发源于大兴安岭北端的嫩江,
像一条玉带由北向南飘然而过。每当春秋之季,
嫩江汇集了上游的山水溪流,带着百川聚汇奔流而下,泛洪期形成十余公里宽的之道,洪水退去,留下数十万公顷的漫滩、水弯、湖泊、泡沼,一望无际。
被誉为“吉林西部之肾”的莫莫格,丰富的水利资源,多样的植被景观,形成了苔草、芦苇沼泽、碱蓬草甸、湖泊水域四种湿地景观。每年春秋两季,这里成了众多水鸟迁徙停歇的中转站,数以万计的大雁铺落水面;这里更是白鹤、白鹳、丹顶鹤的迁徙集群地,超过世界上种群数量80%的白鹤在此停留超过一百天。
莫莫格游览区内泡泽星罗棋布,岛屿渺无人烟,江水滔滔,呈现出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难得景色。春秋两季百鸟云集,出现密集的鸟类大群同时腾空的壮观场面。据统计,这里有鸟类193种,列入国家ⅠⅡ级保护的鸟类就有35种,尤以白鹤、蓑羽鹤、灰鹤和白鹳居多,素有“百鸟乐园”之称。
莫莫格是鸟的天堂,最令人向往的,这里有丹顶鹤、白鹤、白枕鹤、白头鹤、灰鹤和蓑羽鹤六种鹤,占据我国拥有鹤种的三分之二。在这片土地上,还可以看到许多的鸟,有苍鹭、草鹭、雁、鸥、小辫鸻、赤足鹬等。
金秋时节,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迁徙南方越冬的成千上万只水鸟翱翔云集,演绎对这片天堂的眷恋。
在莫莫格,不时会看到苍鹭在捕鱼。苍鹭是湿地中极为常见的水鸟,头、颈、脚和嘴均甚长,头顶中央和颈白色,头顶两侧和枕部黑色,浑身覆羽呈苍灰色。它们一动不动长时间的呆在水边,颈常曲缩于两肩之间,并以一脚站立,两眼紧盯着水面,一见鱼儿或其他水生动物到来,立刻伸颈啄之,行动极为灵活敏捷。
在莫莫格的芦苇沼泽中,还有几只赤足鹬在稀泥里不停奔跑,寻找小虫,并不时发出像短笛一般悦耳的鸣叫声。赤足鹬具有暗红色的喙、鲜红的双脚以及白色的眼圈,由喙基部到眼睛前缘还有一道短短的白眉线。它们并没有集群活动的习性,而是以小群体活动,体色显得有些暗淡,似乎好叫天敌不易察觉自己的存在。
在莫莫格,除了白鹤,最多的鸟是大雁。有鸿雁、豆雁、斑头雁和灰雁等,从早到晚,一队队的大雁排着人字形的队列在空中飞过。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它们边飞边发出“伊啊、伊啊”的鸣叫声。湿地草滩上,有成千上万只的大雁在栖息,有时飞起满天一片,轰轰作响,令人震撼。
鸿雁是家鹅的祖先,也是人们长期以来传统的狩猎对象。性喜结群,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一起休息和觅食。它们善游泳,飞行力亦强。飞行时颈向前伸直,脚贴在腹下,一个接着一个,排列极整齐,成“一”字或“人”字形,速度缓慢,徐徐向前,且边飞边叫,声音洪亮清晰,数里外亦可听见。
豆雁的外形酷似一般家鹅,脖子较长,行走自如,性机警,不易接近,常在距人500米外就起飞。豆雁晚间睡觉时,总将头夹于胁间,常有1只至数只雁警卫,伸颈四处张望,一旦发现有情况,立即发出报警鸣叫声,雁群闻声立即起飞,边飞边鸣,不断的在栖息地上空盘旋,直到危险过去或确定没有危险时才飞回原处。
斑头雁,头和颈侧白色,头顶有二道黑色带斑,在白色头上极为醒目,通体大都灰褐色。尽管它们游泳很好,但主要以陆栖为主,多数时间都是生活在陆地上,善行走,虽显得有些笨拙,奔跑也很快捷。飞行能力亦很强,当飞行中的雁群要在水面或草滩上降落时,通常要成群的在上面盘旋飞行一两圈后才降落下来。
灰雁通常晚上迁徙,白天休息和觅食。常成家族群或由数个家族组成的小群在一起活动。清晨太阳还未出来时就成群飞往觅食地觅食,然后飞到其他水域中较为隐蔽的地方休息,直到日落黄昏才又飞回夜间休息地。在地上行走灵活,行动敏捷,休息时常用一只脚站立。游泳、潜水均好,不能持久,非不得已时才潜水。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14.4万公顷的土地上,湿地面积便占80%以上。这里河流纵横、湖泡洼地星罗棋布,主要有江河湖泊水域湿地、苔草小叶章湿地、芦苇沼泽湿地、碱蓬碱草湿地等生态资源。这里到处一片生机盎然,鹤舞莺飞,百鸟争鸣,是科尔沁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人们向往的人间仙境和鸟儿迷恋的天堂。
莫莫格是东亚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被誉为吉林省西部之肾。保护区以湿地与鹤、鹳类珍稀濒危水禽为重点保护对象,有鸟类近300种。秋天来了,数以万计的雁鸭、白鹤、白枕鹤、天鹅等候鸟齐聚这片鸟类天堂的湿地,蔚为壮观。候鸟们或在湿地上展翅低飞,或竞相追逐,或高空盘旋,或成群飞舞,场面难得一见。
当“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映入眼帘时,一种远离城市的喧嚣,贴近自然的清新感悄然而至。步入湿地保护区,人在其间行走,成片的芦苇荡,满目碧波,芬外耀眼。面对天高云淡,众鸟高飞的情景,触景生情,忽然忆起“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句诗。一条水泥路径直延伸到观鹤亭,在这里,有幸目睹了丹顶鹤风彩。
登台远眺,如烟似纱的薄雾中,碧波万顷,苇枝摇曳,秀色迷人。在清澈的水面上,天鹅“白毛浮绿水,曲颈向天歌”;红嘴鸥飞来掠去,啼叫盘旋;白鹤在盘亘、觅食、舞弄清影......无数的鸭雁,如水上精灵,击水弄潮,追逐嬉戏。每年迁徙季节,遮天敝日,集群飞翔的湿地精灵令国内外的鸟类专家惊呼不已。
在潋滟的湖光、茫茫苇海、如洗的碧空映衬下,一只只白鹤鹤唳长空,声闻天际,振翼冲天,它们或结队高飞,或展翼低旋,犹如一只只精灵在广袤的天地之间曼妙轻舞,那矫健的倩影掠过湖面苇荡,拂过芳草野花,鹤鸣声声清脆高亢,像这样壮观的场面,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令人荡气回肠,情景蔚为壮观。
远远地看着白鹤在洼地上觅食,在水中嬉戏,尽显一份悠闲,一份惬意,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倘佯。白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它们天生一副优美的体型,富于曲线的脖颈,挺直纤细的长足,一身洁白的羽毛,墨黑的翅翼,配上那鲜红色裸露无羽的头顶,姿态优美,气度不凡。
秋天在莫莫格,人们通常看到的白鹤,总是两只亲鸟与一只幼鸟在一起,其乐融融。这种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其实不是亲鸟的初衷,白鹤是一夫一妻制,5月下旬到达营巢地,此时苔原仍然冰雪覆盖,每窝产卵两枚,只有一只幼鹤能活到可以飞翔,因为白鹤的幼鹤攻击性太强,较弱的一只常在长出飞羽之前死亡。
秋季正是候鸟南飞的时节,成群的白鹤成为莫莫格一道美丽的景观:泡泽中成群的白鹤正在觅食,周围大雁及鸥类不时展翅高飞,在天空中形成了黑压压的雁阵,俨然进入了巴金先生笔下的《鸟的天堂》中所描述的境界:“到处是鸟声、鸟影,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动静之间,尽显美妙和谐的生态景致。
凭栏远眺,一种清澄透彻的湿地景色尽收眼底:蒲草苇荡,碧草连天;云淡风轻,群鸟咸集;泡沼星罗,湖光潋滟;沙丘起伏,千岛竞秀……清脆高亢的鹤鸣合奏出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妙乐章,唤醒了许久的孤寂,也召唤起湿地昔日的生机;在白鹤鼓动的翅尖下,一切都是那样葱茏,那样妩媚,那样灿烂。
人们常常会看见,白鹤用一只脚站在岸边、沼泽等浅水的地方,那是它在休息。白鹤在休息时,不是始终用同一只脚,而是右脚站一会儿,就换上左脚,两只脚交替着站,这样可以轮流放松。当它们站在湖塘中水深的地方,或是低头找食的时候,从来不是一只脚站立,而必须两脚都着地,这样才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白鹤,别名西伯利亚鹤,头顶和脸裸露无羽、鲜红色,喙、颈、腿都很长,翅膀上的小部分羽毛是黑色,其它部分是纯白色的。它们经常栖息于芦苇沼泽湿地,以水生植物根、茎为食,也吃少量的蚌、鱼、螺等,是湿地保护的重要物种。飞行时,头颈前伸,两腿后伸,鸣叫声清脆响亮,发音时能引起强烈的共呜。
白鹤常成对和成家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节则常常集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特别是在迁徙中途停息站和越冬地常集成大群。在富有植物的水边浅水处觅食,采食时常将嘴和头沉浸在水中,慢慢地边走边采食。并不时抬头观望四周。性胆小而机警,稍有动静,立刻起飞。飞行时成‘一’字或‘人’字队形。
来到莫莫格自然保护区西北角的局址岛,这是一个由300多公顷水面环绕而成的绿色小岛。宽敞的油漆路,公路两侧站立着摇曳的云杉,各种草本花卉错落有致,美丽的彩虹桥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斑斓的光芒。岛上有供人餐饮、娱乐、住宿的星级宾馆,供参观的自然博物馆、千鸟园、放飞场、游乐场、水上娱乐等。
站在局址岛上向四周眺望,蓝天碧水绿草,秋风苇海花絮。在清澈的水面上,大天鹅“白毛浮绿水,曲项向天歌”;红嘴鸥飞来掠去,令人眼花缭乱;无数的鸭类,如水上奇葩,一群群击水弄潮,似百舸争流,数不清的鸭雁鹤鹳尽情地舞弄自己的身姿,有的引颈高歌,有的曲颈沉思,有的低空盘旋,有的翩翩起舞。
来到这个绿色小岛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荷花塘。塘中央有一个小岛,岛上亭树点缀,一对鸳鸯浮出水面,正抖动着翅膀。尽管已是入秋,依然可见满塘的荷叶青翠欲滴。可以想象,倘若盛夏之时,那可是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欣赏满池的荷花,那可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一路乘车的疲劳荡然无存。
来到局址岛上的自然博物馆,走进其间的生态厅,就好似走进了绿洲,走进了鸟类的王国。布展背景用满地的绿色,配上盛开的野花仿佛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在这生命蓬勃的背景之中,展示莫莫格鸟类标本400余件,它们或展翅欲飞,或嬉笑玩耍,或振翅翱翔,或仰天长望,或俯首低语,或伺机出动,均栩栩如生。
走进自然博物馆的图片室,好似走进了大自然。这里展示着上千幅的花草飞鸟照片,在这些生灵活现的画幅中细心观赏,那些多彩多姿的鸟类,或以华丽外表,或以美妙的歌喉,或以欢快的舞姿给人带来愉悦,仿佛每一张图片都有一段神奇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会绿色和生命的艺术魅力。
自然博物馆是国内比较大的湿地类型的博物馆,集标本收藏与科普教育为一体,采用的生态布景,运用高科技的声、光、电技术,展示自然界的鸟兽、昆虫的形态,馆藏各种野生动植物标本1000余件,图片一千余幅,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把莫莫格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诣相处的完美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仙鹤岛以及鹤类放飞场,不仅可以亲手为众多仙鹤投食,还可以与这些仙鹤合影留念,并且可以欣赏到鹤类的放飞表演。当仙鹤腾空飞起那一瞬间,不仅在视觉上是一次冲击,在心灵上更是一次震撼。倘若有幸能欣赏到这一幕,不管历经多少岁月,都会将这段记忆深深刻在心中,永远成为最美好,最动人的回忆。
来到千鸟园,只见四周都是铁丝材料的硕大的网笼罩着。穿过用铁链做的门帘,与白鹤,灰鹤、蓑羽鹤、丹顶鹤,还有黑鹳、大雁等那些以前见过的或没见过的鸟类进行零距离的接触,的确是件幸事。在这里,可以亲手为它们投食,可以与让人神往的鹤群合影留念,更让人兴奋的是,还可以欣赏到鹤类的放飞表演。
离开千鸟园,登上快艇,开始风驰电掣地飞奔在莫莫格自然保护区那浩瀚的芦苇荡和宽阔的水域中。穿游于迷宫般的芦苇荡中的,还有摇木船和撑竹筏,让人感觉来到了远离尘嚣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在这里,还有赏心悦目的荷花塘,沁人心脾的林果园,独具风情的蒙古包,幽静娴适的小木屋,莫不令人心怡神爽。
秋天的莫莫格可说是一个沉甸甸的季节。一江两河贯穿南北,江河湖泊,波光粼粼。苔草小叶蔁湿地,苔草塔头涉足没膝,小叶蔁随风摇曳;河畔洼坑成湖,芦苇沼泽浩瀚成海;秀美迷人的碱蓬湿草甸,远看青山色,近闻百草香。东方白鹳在这里安家落户,雁、鸭在这里驻足停歇,美丽的丹顶鹤更是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沼泽湿地水边上,常常可以见到体态优雅、步履轻盈骄健的东方白鹳,有的成双成对或三三五五在边走边啄食,有的单腿或双腿站立于水边沙滩上或草地上歇息,有的还在空中盘旋滑翔,姿态轻快而优美。东方白鹳有着高大的身材、细长的双腿和又粗又长的大嘴,除了翅尖和翅后缘为黑色外,全身羽毛皆为白色。
在莫莫格一处不显眼的湿草甸中,人们发现了三只难得一见的黑鹳,它们正与三十余只东方白鹳在一起觅食。黑鹳嘴长而粗壮,嘴和脚呈红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活动时悄然无声,听觉、视觉均很发达,生性既机警又胆小,当人们还离得很远时就凌空飞起。一般来说,很难接近它们。
在莫莫格湿地,随处可见鸟儿在空中飞舞,野鸭鸿雁排队晚归的情景。乘坐小船游荡在芦苇湿地中,一阵风吹过,两旁的苇丛沙沙作响。美丽的丹顶鹤亭亭玉立,时而伸颈扬头,时而原地踏步。这样的美景让人陶醉更让人神往。丹顶鹤形体健美,色彩明洁,姿态潇洒,举止温雅,鸣声嘹亮,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爱。
我国民间的传说中,仙人总是以白鹤为伴,驾着祥云飘忽而来,白鹤也就有仙鹤之称。其实,传说中的仙鹤,就是丹顶鹤。丹顶鹤在空中飞翔时,头、颈和细长的腿都伸得笔直,十分闲适自得,使它充满遗世独立的仙韵。《诗经》中“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就是描写丹顶鹤在云霄中飞翔时发出的清脆高亢的鸣叫声。
丹顶鹤全身几纯白色,头顶裸露无羽、呈朱红色,额和眼前微具黑羽,眼后方耳羽至枕白色,颊、喉和颈黑色,嘴较长,腿也很长,两翅中间长而弯曲的飞羽为黑色,站立时,整个飞羽都盖在尾部,常常使人误认为它有一个黑色的尾羽。主要以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以及水生植物的茎、叶、块根和果实为食。
在迁徙季节,丹顶鹤常常由数个或数十个家族群结成较大的群体。有时集群多达40~50只,甚至100多只。夜间多栖息于四周环水的浅滩上或苇塘边。觅食地和夜栖地一般较为固定,通常亮天后,各家族群陆续飞到觅食地觅食。中午时多集中在滩边休息,并不断鸣叫。晚上又陆续飞回夜栖地过夜或留在觅食地过夜。
丹顶鹤的叫声,不仅是配偶间和群体成员之间的传情和联络,而且也常用来表示骚动和对危险的警戒。更重要的,是作为婚偶舞蹈的伴奏曲。每天每时,几乎都能听到它的鸣声,但以黎明前后最为频繁。破晓前,只要有一只率先启鸣,便会有第二只应声作答,而后群体中就一连串地彼此呼应,欢闹不止,直至日出。
在觅食地和夜栖地,丹顶鹤仍按家族群分散栖息。休息时,常常单腿站立,头转向后插于背羽间。无论觅食或休息时,总有1只成鸟特别警觉,不断抬头四外张望,发现危险时便发出叫声,鸣叫时头颈向上伸直,仰向天空。当危险迫近时,则腾空飞翔。飞翔时头脚前后伸直,两翅鼓动缓慢,排成‘一’字或‘V’字形。
求偶时,丹顶鹤通过不断鸣叫来宣布对领域的占有。伴随着鸣叫,雄鸟常常是嘴尖朝上,昂起头颈,仰向天空,双翅耸立,引吭高歌,发出一阵阵嘹亮的声音。雌鸟则高声应和,然后彼此对鸣、跳跃和舞蹈。舞姿也很优美,或伸颈扬头,或曲膝弯腰,或原地踏步,或跳跃空中,有时还叼起小石子或小树枝抛向空中。
丹顶鹤的舞蹈大多是由一连串的动作变幻进行,主要动作有伸腰抬头、弯腰、跳跃、跳踢、展翅行走、屈背、鞠躬等。这些动作大多都有比较明确的目的,例如鞠躬一般表示友好和爱情;全身绷紧的低头敬礼,有表示自身的存在、炫耀、恐吓之意;弯腰和展翅则表示怡然自得、闲适消遣;亮翅有时表示欢快的心情等。
纵横南北东西的水流象银带缠裹着茫茫草原;星罗棋布的泡沼泽泊里随风摇曳的芦苇似波涛翻滚出绿色海洋;一望无际的苔草有如墨绿绒绒的绿毯,碱蓬红地毯美如锦缎,构成了莫莫格独特的江河水域湿地、苔草小叶樟湿地、芦苇沼泽湿地和碱蓬草甸湿地,使莫莫格成为“鸟儿飞来不愿走,览得此处是乐园”的景观。
莫莫格湿地是迷人的,绿草如茵,泡沼密布,一片梦里水乡的感觉。大天鹅水中悠游,红嘴鸥飞来掠去,凤头鸊鷉翻上潜下,数不清的鸭雁鹤鹳尽情地舞弄身姿,有的引颈高歌,有的曲颈长思,有的低空盘旋,有的翩翩起舞,构筑起一幅绚丽的画卷,使这里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美玉,在宇宙苍穹中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白鹤每年都要按照一定的路线迁徙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早春2月,从鄱阳湖出发后,要经过黑龙江省的扎龙、三江平原、小兴安岭,越过中俄边界黑龙江最后到达西伯利亚东北部进行繁殖。秋季来临,它们又沿着春迁的路线返回鄱阳湖越冬。如果没有丰富的食物资源和安全的栖息地,种群健康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中国、俄罗斯!西伯利亚、莫莫格、鄱阳湖!繁殖地、停歇地、越冬地!每年,成群结队的白鹤从西伯利亚出发,在莫莫格停歇后,便去到鄱阳湖越冬。它们每年迁徒的路线约5000公里,春、秋两季,95%的白鹤都会在莫莫格栖息、补充体力,时间长达七十天以上。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看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白鹤群。
莫莫格是白鹤迁徙路线上中国境内最后一个集散地,它们每年春季在这里求偶交配,北上俄罗斯远东地区繁殖;秋季南下越冬。每年春秋两季均停歇于莫莫格,时间分别为60至70天。从2007年的1200多只,到近些年最多时达3800余只,莫莫格湿地已经成为白鹤迁徙通道上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
莫莫格的鹅头泡,是一处占地5000公顷的天然泡泽,终年浅层积水,具备典型的沼生或湿生植物的土壤性质,那里大量生长着一种叫做藨草的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这种藨草正是白鹤最为喜欢的食草。于是,每次迁飞,莫莫格都成了白鹤的停歇补给地,它们每年都在这里大快朵颐,补充营养,恢复体能,养精蓄锐。
鹅头泡这里是白鹤最多的地方,站在高处看,看见了近千只白鹤在湖中寻觅。立冬了,早上湖面上开始刮起了北风,湖中的芦苇上有了一层洁白的冰霜,冬天越来越近了。太阳还没升起,一批批的白鹤就从宿营地飞来,开始吃草根。这两天湖面开始结冰了,它们的起床时间也延后了。风很大,把白鹤的羽毛吹了起来。
这是白鹤离开莫莫格的情景。湖面结上薄冰时,午后时分,一群白鹤和平素飞的不太一样,它们在天空中一圈一圈地环绕,越飞越高,渐渐地消失,看不到它们的身影了。据悉,平时白鹤大多数是在傍晚时分批走,它们一圈圈的环绕向上飞,飞到七、八千米的高空后,借助空中的气流,两天的时间就飞到了鄱阳湖。
从卫星影像图上可以清晰看到,一条从俄罗斯雅库特一直延伸至中国鄱阳湖的线路,这就是白鹤东部种群完整的迁徙路线。莫莫格恰好位于白鹤迁徙路线的起点和终点之间,有着白鹤所需要的食物和环境,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白鹤停歇地。通过卫星定位可以发现,白鹤不仅在这里停留休整,在周围的湿地里也有踪迹。  
目前,全球白鹤仅存不足4000只,被列为世界最濒危物种。了解它们的生存状态,采集相关数据,对于白鹤的保护有着重要作用。科学家们尝试着用卫星定位系统对它们进行追踪。去年10月下旬,在莫莫格保护区成功放飞了佩戴跟踪器的白鹤,今年4月中旬,它返回莫莫格,10月中旬又从俄罗斯雅库特回到了莫莫格。
一首五彩的诗篇,一幅写意的丹青,一颗镶嵌在水乡草原的明珠。这里的水,这里的天,这里的空气,还是那样的洁净。踏入这方净土,仿佛置身于如梦如幻的人间仙境。映入眼帘的是清澈,吸入肺腑的是甘醇,融入心灵的是圣洁;莫莫格以白鹤和众多种鸟类闻名于世,成为一道奇异的风景,唤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
西双版纳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也是我国最主要的野生亚洲象栖息地之一。然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热带雨林的不断减少,导致亚洲象的栖息场所越来越小,它们不得不走出森林,到有人居住的地方去寻找食物,吃庄稼。多年来,当地人象矛盾突出,野生亚洲象破坏农作物、伤人事件屡有发生。
日,夏至的第二天,云南西双版纳临近普洱边界曼老江河谷的一个小村庄内,响亮的炮仗声打破了覆盖在闷热与躁动之上的宁静表面。在两名职业驱象人带领下,两岸及上游村庄的壮年村民与21头野象展开对峙,一场人类与野生亚洲象的领地争夺之战在此打响。此起彼伏的炮仗声在河谷内回响
&人与象,原本在这个星球上相安无事的两种居民,为什么会有如此冲突?西双版纳河谷区域肥沃的土壤、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定居,建村庄、开田地、设城镇,这片土地以它的包容接纳着各式各样的外来物种与移民在此落地生根,但是它能够提供的空间和资源却是有限的,争夺和冲突便在所难免。
3000年以前,亚洲象的足迹曾到达黄河以北。18世纪后,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失去了亚洲象的踪影,20世纪初甚至认为中国亚洲象已彻底绝迹。1959年,考察发现云南南部还有亚洲象生存,之后经过十几年探访调查,学者们证实了野生亚洲象在景洪、勐腊等5个县仍有分布,估计数量150余头,其中西双版纳有101头。
野生亚洲象最适应的生存环境,是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林河谷。然而,这也是人类耕地与橡胶林的扩张之地。上个世纪50年代,西双版纳拉开了种植大幕,橡胶林吞噬了大部分森林。2014年石油价格回落,天然橡胶价格跌到谷底,到了无人割胶的地步,遭受破坏的森林再也无法恢复,新兴经济作物却仍在蚕食森林。
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一些保护区内又开始有象群频频现身。目前,它们被分为9个彼此隔离的地方种群,分别是西双版纳的动养种群、勋腊种群、尚勇种群、励腊曼班东种群,思茅的南屏种群、糯扎渡种群、江城牛保河种群、江城曲水种群,临沧沧源的南滚河种群,总数量接近300头,其中西双版纳种群数量占了90%。
一方面,亚洲象的生存空间被不断侵占、割裂;另一方面,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中国亚洲群象数量有所增加。野象数量增加令人惊喜,但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食物来源不足、种群孤立、迁徙路线被阻断等等问题仍然存在。野象群只能走出森林,在农田和村庄之间游走觅食,20多年来人与象之间冲突不断升级。
近年来,成群结队的野象成为西双版纳、普洱等地村庄的不速之客,野象肇事时有发生。勐腊县勐伴镇是野象肇事的重灾区,因为野象频繁破坏农田,许多村民索性放弃种植。沿着山路望去,许多农田已成为荒地。曼燕村红毛树小组村民王洪兵在自家一块1亩多的坡地上,反复播种玉米、香蕉等,可都是颗粒无收。
在红毛树小组附近的山上,随处可见深深浅浅的大象脚印。除了担心野象吃庄稼,村民更害怕野象光顾村寨。大象经常半夜到村里来,身上痒了就在墙上蹭,吓得人直哆嗦。为了驱赶野象,当地村民一到晚上就把音响挂在地里。这个办法一开始行得通,但大象太聪明了,没多久就把音响踩烂了,大家只好由着它们吃。
野象袭击村民事件在当地也屡次发生。日,江城县整董镇滑石板村新康组村民张德芬到离家3公里外的咖啡地里喷洒农药,被大象踩踏死了。丈夫寻觅到咖啡地时,见到的,仅剩下小半边脑颅、半截手臂、一只脚跟,有些尸骨还挂在咖啡树上。4月12日,同村的赵家有在苞谷地里除草时,也被大象踩死。
近年来,由于栖息地的碎皮化,亚洲象赖以生存的自然生境的质量下降,其主要食物被破坏或隔离。当自然环境无法满足亚洲象饮食需求时,它们不得不向人类社会转移,转而取食农民种植的农作物,直接造成农民的经济损失。同时,在取食过程中,会伴随人身伤害及房屋、畜禽等财产损坏,引发严重的人象冲突。
日,21头野象由一头壮年雌象带领出现在普洱市江城县,一家老小从曼老江上游一路被沿岸农户追赶驱逐,渡过狭窄的曼老江进入西双版纳地界,到达一个叫“六家”的移民村落。正是玉米成熟的时节,曼老江沿岸山头基本都种了野象无法食用的作物,象群只得涉险接近村庄,到河谷地带的玉米地觅食。
亚洲象的主食原本是草、树叶、树皮、竹笋、野芭蕉和棕叶芦等。体型庞大的亚洲象食量惊人,成年象一天要进食30到60公斤。亚洲象有非常好的记忆力和较高智商。它们偶尔吃到玉米之类农作物,之后便会常来取食,甚至只摄取植株美味又有营养的部分,遇见水稻只捋下稻穗吃,碰见玉米则会剥开皮吃玉米棒子。&
云南世居民族传统上沿袭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弃荒地有利于禾本科植物、野芭蕉等植物的大面积生长,为野生亚洲象提供了丰富的食源。长期以来,当地野生象已经习惯于跟随人类的轮耕活动而迁移,对人们的刀耕火种活动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性。在森林中食物不足、活动空间受限制的情况下,只有走出森林觅食。
象在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是神圣而令人敬畏的存在,但对于象群以农作物为食,村民们都无法眼睁睁看着辛劳耕作的收成被毁。对人类的各种隔离和驱赶措施,野象也逐渐学会了应对,于是,遭受“象灾”的村民往往会联合附近村庄及种植园老板,共同对入侵庄园,毁掉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象群进行驱赶。&
由此催生了驱象人这个职业。驱象人并非专职工作,由于近年来野象经常出没,一些胆大且有经验的壮年男子,除了替自己和附近村庄驱赶野象,有时也为经济作物种植园驱赶野象,每天工费通常在200元左右。驱象是用烟花炮仗,小规模驱赶,一次的烟花花费最少就得2000元,大规模远距离驱赶有时花费达5000元。&
在云南西双版纳,诸如曼老江河谷这类的人象之战,自上世纪90年代象群频频现身后,早已司空见惯。象在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曾是神圣而令人敬畏的存在,但对于外来移民,田地才是生存的根本,无论象群是否迫于无奈,在他们看来,毁坏庄稼的野象与其他自然灾害并没有什差别,说是“象灾”也并不为过。
在西双版纳,“人象冲突”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人象冲突,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与保护野生动物之间发生冲突的一种特殊现象。近年来,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大象数量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最突出的就是野象损坏庄稼、伤害人畜的事件频繁发生,人象冲突不断加剧,导致许多村寨人人闻象色变。
西双版纳一年只有旱季和雨季,有“长夏无冬,一雨成秋”的说法。为云南省内为数不多的一个没有冬季的地方。然而,从西双版纳上空俯视这片神奇的土地,人类的活动已经把大象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撕得支离破碎,而现存亚洲象种群面临的最大问题随着栖息地的进一步减少,许多被隔离的小种群都有灭绝的危险。
西双版纳位于勐养自然保护区南部一个叫三岔河的地方,距州府景洪城区约50公里,因野象出没而得名野象谷。这一带河谷纵横,森林茂密,一片热带雨林风光。到这里活动的野象比较频繁,成为西双版纳唯一可以观赏到野象的地方。这里有4个硝潭,野象们爱到这里来喝水,补充盐分和矿物质,所以愿意在此停留。
1990年开始,有关部门在这里修建了以观赏野象和游赏热带雨林为主要内容的森林公园。1996年对外开放至今,先后又建成观象架走廊、树上旅馆、高空索道、步行游道等设施以及人工蝴蝶养殖园、网笼百鸟园等,是西双版纳旅游景点的佼佼者。目前,野象谷有我国第一所驯象学校,在这里可观看到大象表演节目。
在野象谷内,亚洲野象、野牛、绿孔雀、巨晰、蟒蛇、犀鸟、豚尾猴、黑熊,以及大量蝴蝶、鸟类和两栖类动物等在此栖息。景区内现有游览步行道、专供游人观看野象活动的高架走廊、大树旅馆等设施。走进野象谷,白天可观赏大象表演节目,可尽情观赏热带雨林风貌,夜晚还可一睹从森林来此觅食的野生象风姿。
野象谷距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景洪市仅35公里,很诱人神往。汽车在茫茫的林海中穿行,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中,到处浓浓的绿。在绿海中时隐时现的傣族村寨,依山傍水,竹篱环绕,果树掩映,自成院落。树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瓜果,令人舌根生津。一个多小时,便来到了群山环抱、溪水流淌的野象谷公园。
来到了野象谷公园,整个公园不大,感觉像动物园,有蛇蜥园、蝴蝶园、猴园和百鸟园,还有大象的表演场。值得一提的,就是蝴蝶园。依山伴水的圆顶建筑,就是蝴蝶园了。人一进去,就被无数的蝴蝶围绕着。在这里面,许许多多不同品种的蝴蝶在漫天飞舞,天上,地下,四壁,花丛之中,到处都是它们的身影。
在这个大棚里,蝴蝶的种类多得数不胜数,有凤蝶类,有斑蝶类,有粉蝶类......五彩缤纷的蝴蝶,有的静静的栖息在鲜花丛间吮吸着花蜜,有的一会儿飞到这、一会儿飞到那,不停地展示着迷人的舞姿。大棚里已经有明显的提示:只能看,不能摸。可是,还是有个别的游客,情不自禁地把蝴蝶抓到了自己的手里。
来到了大象表演场,这里已有很多游客在等待。野象表演是在一个圆形的场地中,游人可以在外围的小桌旁点一些烧烤和果汁来一边品尝一边看演出。大象表演的节目内容很丰富,有大象牵“手”、大象鞠躬、大象叠罗汉、大象倒立、大象跳舞、大象走独木桥、大象踢球等等。看完表演后,还可以选择跟大象合照。
大象表演开始了,4只大象排着队绕场一周。走在后头的,鼻子牵着前头尾巴。然后,一只蹲着,一只坐着,都板直身子屈起前腿,似乎在向人们示好。还有一个家伙,四只脚居然放到一个凳子上,立了起来。随后,三只的前腿搭在一只身上,这个造型可能叫叠罗汉。再就是一个前腿搭在前一个的背上,排排走......
2000年,野象谷建立了我国唯一的一所大象训练学校。经过训练的大象,在表演踢足球时,会准确地将点球救出;叠罗汉时,必须是三头大象经常在一起默契配合才能完成;一头大象表演走独木桥,另一头大象居然会给它献上鲜花。还有,大象表演与人拔河时,十个男子汉被大象轻轻一拉,前仰后合,令人忍俊不禁。
中场休息时,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有一头大象来到观众跟前兜售香蕉。只见这头大象用鼻子收取观众的钱以后,再把香蕉送给观众,观众接过手又拿来喂给大象吃。这个家伙真的很聪明,只收10元钱的,有人高高举着5元钱,它一概不理。收谁的钱,就把香蕉送给谁,它从来弄不错,而且还不耽误吃,真够精灵。
大象每天要表演好几场,还常常座无虚席。亚洲象长长的鼻子顶端有一个手指一样的突出物,非常灵巧,可以从地上捡起一片树叶,可以从人们手中接过各种东西。它们的智力也常常让人们吃惊:经过训练的大象居然能够辨认面值不同的人民币;经过训练的大象可以用鼻子把人高高举起,也可以让游人荡“秋千”。
来到野象谷,就是想看看野生象。最令人心动的时刻果然来了。看完大象表演后,准备到百鸟园,但小路被管理人员封住,说前面有野象路过,怕象伤人,建议坐索道,可以安全地欣赏到野象。远远地就听到了野象的吼叫声,赶紧跑到高架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大一小两只野象,后面紧跟着两只公象,是个大象家族。
这个大象家族东走走西逛逛,散步似的,似乎漫无目的,又有一定的方向。随着大象不停地往前走去,游客也越聚越多,大家别提有多兴奋,真是一刻值千金。据说野生象谷横跨中国与老挝两个国家,共有60多头野象,分布在中国的有30多头,看到的概率比较小,能够亲眼目睹到野生象的风姿,运气还算是蛮不错。
这个大象家族渐渐地消失在大家的视野之中。坐上了全长2630米的索道,翻越了三个大峡谷,用了40分种左右,上升到海拔1000多米高的峡谷里。坐在索道椅上,犹如林海泛舟,飘飘悠悠的在苍茫绿波之上,可以凭空俯瞰整个热带雨林中野象生活的绿色翡翠地区。满眼是热带雨林遮天蔽日,满眼的绿,绿得滴出水来。
野象谷景区里的索道缆车,四周都没有玻璃,雨季可能就有点儿麻烦,坐在里面恐怕都得打着雨伞。不过,没遮没挡也有好处,就是很方便拍照。空中索道缆车到达的第一个最高点距离地面很近,连两米都不到,两边设有防护栏,如果没有防护,一旦有野象群从下面经过,说不定一鼻子就会把人从缆车里给勾出了来。
就在索道缆车即将到达第二个制高点时,猛然发现在前方的山头之上,正盘旋着一只猛禽——西双版纳的野象谷之鹰。它悠然地盘旋在丛林的上空,那展翅翱翔的姿势,实在是太美了。而且,就在离索道不太远的一棵树梢之上,还伫立着一只羽翼刚刚丰满的雏鸟,正在不停地拍打着自己的双翅,一副跃跃欲飞的样子。
野象谷的森林索道应该是国内最长的缆车之一。这个开放性的索道蜿蜒在原始森林里,在苍天大树的顶上缓缓掠过。茂密的热带雨林郁郁葱葱,涓涓溪流在雨林中潺潺流淌,阵阵山风吹来令人神情振奋。大家四处搜寻着野象的踪迹,密林里时不时的传来鸟叫声和野生动物的动静,刺激着人的神经,是很有野趣的地方。
在野象谷,一般要见到大象也并非易事。大象虽是林中之王,也是一种很羞怯也很温顺的动物,也害怕人类。如果遇到人类的搔扰,或觉得人们对他有敌意,或进入了它的领地时,它也会主动发起进攻的。前几年,一个美国摄影师来此拍摄野生大象时,曾遭到一群野象的攻击,其锋利无比的象牙挑开了摄影师的肚子。
好在抢救及时,这位美国摄影师才得以捡回生命。还有一对看山的夫妇,晚上女的小解时听到大象来了,就从厕所里慌里慌张地跑出来,不慎被藤萝绊倒,因而被大象乱脚踩死。从此以后,这里加强了对大象的防卫,路边都按时给大象发放食物,沿路设置两层木结构的躲象台,并安排专人为游人放哨,防止人象冲突。
下了索道,步入原始热带雨林,就像一下子扑入绿色的海洋之中。徜徉在山间小道上,那些巨树森林里面,许多世上罕见的奇树惹人关注:有盘根错节,气根垂笤,形成孔雀开屏一般的孔雀树;有因一枝折断,而仅靠另一树支撑并吸取养分而存活的高高的夫妻树;有枝干光滑,直上云端,形如巨伞的一箭封喉树......
在野象谷的热带雨林里,看到有许多绞杀树。乍看,相依相偎,亲密无间,不是情侣,胜似情侣,不是母子,胜似母子;细看,中间的主干被外面一层青枝绿叶牢牢缠定,而被缠的枝干有的已经枯死,有的正在萎黄,有的虽然还在挣扎,但总归已经没有缠绕在外层的枝蔓那般发旺。这就是热带雨林中的植物绞杀现象。
生存就是竞争,适者才能生存。见到的绞杀植物大多是榕树,这些绞杀植物的种子通过鸟类的粪便或者被风刮到棕榈树、铁杉树等易于榕树生长的树干上,等到发芽后,其根就植入被绞杀植物的底部。绞杀植物缠绕棕榈树、铁杉树等茎干上,与被绞杀植物争夺养料和水份,绞杀者慢慢成长为既附生又自主的热带植物。
在野象谷,毎当看到参天大树那巨大的有生命的"活板墙",总让人惊叹不已。这种奇妙的板根现象,早期曾被欧洲探险家们描绘得极为神秘玄妙。热带雨林中的一些巨树,通常在树杆的基部延伸出一些翼状结构,形如板墙,形成巨大的侧翼,甚为雄伟壮观。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里,高榕、刺桐等树种都会形成板根。
造物神的伟大与神奇是凡人无法理解和想象的。原来,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里的这些乔木,它们不仅身躯高大粗壮,十分沉重,而且大多是些浅根植物,又还常常要经历热带雨林的暴风骤雨,所以,为了加大基础解决“头重脚轻站不稳”的难题,又避免被风雨摧倒,它们就特别“聪明”地生长出一些板根来支撑自己。
野象谷有许多热带雨林特有的奇花异果。在别处,人们所看到的无花果只有乒乓球那么大,可是在野象谷看到的,却比拳头还要大。当地人把这种红果子称为假槟榔,实际是一种棕榈树的果实。西双版纳人称为光棍树的绿珊瑚树,一年四季只有枝干,没有树叶。据说男的摸了会一辈子打光棍,女人摸了却会走桃花运。
在野象谷这片茂密的热带丛林之中,还有一种象荷叶般的植物,也是剧毒类。看上去,其硕大的叶子上有许多圆圆的空点。导游让大家猜那是如何形成的,无人知晓。导游说,那是聪明的鸟儿为了切断毒素的源流,先在叶面上啄一个圆圈,等叶面圆圈中间断绝毒素输送快要枯萎时,再来啄食享用。真是一物降一物。
坐完索道,接下来就是3公里长的观象架走廊。走上观象架走廊,映入眼帘的,就是连绵不断,漫山遍野的热带原始森林。有的地方,高大的树木又将观象架走廊紧紧地包裹了起来,把外面的世界都遮了个严严实实,就像是在原始森林里漫步和穿行一般,已经与这片亚洲象生活栖息的热带原始森林完全融为了一体。
在三四层楼高的高空上,沿着起起伏伏、曲曲弯弯的观象架走廊,漫步穿行在热带原始森林里,边走边往下看,有点心悬。高空走廊上隔不多远就有一座树上旅馆,两三张八仙桌大小吧,还造型独特的洗手池,里头收集的露水,只能洗手,不能喝的。站在观象走廊上,仿佛回归到了这片原始森林和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就在观象架走廊上走的过程中,突然听到了不远处树梢上发出的异常响动。抬头一看,只见一团黑影,不断地在茂密的树枝间来回地跳跃和快速地荡着秋千。它很像一只白颊长臂猿。于是,立即紧随其后,追到了树梢的那个位置,并静静地等待了10多分钟,希望它还会再一次出现在视线之中。可惜,它再也没有出现。
来到了观象架走廊上一个观景点。在走廊的一旁摆设着一列儿模仿蘑菇状的高低凳子,靠近围栏的边缘,地面上铺设的还是厚厚的透明玻璃,如果有野象群刚好从下面经过,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了。观景点下方,一股清清的小溪静静地流过,它既是野象觅食饮水的通道,也是之前在热带原始森林里步行游览的小道。
在野象谷的深山里,原来就有一条野象经常出没饮水的小河,上世纪80年代末期,保护区在野象经常出没的河畔投放食盐,诱使野象前来饮水和舔食食盐,因此野象在这里出没更加频繁。为此,人们在这里搭建了观象台和观察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又建起距地面六米高的观象架走廊和十余间观象馆、观象小屋。
从野象谷的入口,到野象经常出没的野象塘,大概要步行4000余米的观象走廊。一路上,但见古藤攀树,栈道两侧参天古树遮天蔽日,使得四周显得那样阴森和神秘。越往上走,小路两侧的“野象出没区,注意安全”的告示牌越多,尤其是快接近野象塘时,除了阵阵的风儿刮过,四周一点声音都没有,心情愈加紧张。
来到了野象塘,也就是野象谷游览区的终点,站在离地面六米高的观象走廊上,这才有了安全感。这时,有人喊:“快来看啊,看大象的脚印,这么大啊,这一定是刚走过去的。”于是过去一看,这脚印真大,足足有一个洗脸盆那么大,而且确实是新鲜的,看样子大象离开这里时间真的不长,也许就是刚才那一伙。
野象谷地势开阔,气势宏大,一望无际。原始森林内保存有完整的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是大象喜食的丰富植物。有250多头亚洲野象常年在这一带活动。由于野象大都在晚上或凌晨活动,可以在野象谷森林公园的树上旅馆住宿,静候野象的出现。据统计,几乎每2.7天就有一群野象来到这里活动。
野象谷里的树上旅馆有些象鸟巢,搭建在三四个人也合不拢的古木树杈处,离地面有10多米;房间很小,有两张床,有卫生间和电灯,但没有电视,设施比较简单。但是,住“树上旅馆”的感觉与住景区别墅完全不一样。住在这些树上木屋里,入夜,萤火虫带着微弱的亮光飞来飞去,好像是森林的卫士,与人做伴。
高架走廊半空冒出十多间木屋子,与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在树上旅馆观象,可能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创举。住在树上旅馆,夜晚在千米之长的观象长廊上侃侃散步,双目俯视着台下野象出没的山谷溪流,静候野象光临;呼吸森林里的清新空气,静听湍流不息的溪水……如果在寂静中突然听到野象吼叫,肯定特别兴奋。
从观象架走廊下来后不久,游客中间却出现了一阵骚动和惊呼,原来是一只猕猴仿佛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视线之中。它时而腾空飞跃,时而上窜下跳,时而四处飘荡,最后竟从树梢跳到房顶,再从房顶一跃而下,在食物箱中寻觅能吃的东西。过了一会,那猴儿又飞身窜上房顶,踏着树枝,飘然消失在茫茫林海之中。
野象谷外出觅食的象群回家路上经过公路时,见到的游客常常情不自禁地下车,与象群打个招呼。在这里,能与象群相遇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在西双版纳,大象被奉为神灵,人们愿意亲近大象,但两者之间冲突的不断升级,成为西双版纳人“幸福的烦恼”。而今在野象谷内,能亲眼目睹到野象只是一种偶然的幸运。
在一处野象谷角落,河岸边一头公象从茂秘的丛林中伸出尖尖的象牙,它好似一名影子武士,警戒着象群的安全。雄性大象的牙越长,它面临的被射杀的危险也就越大,久而久之,长牙的大象的数量越来越少,那些没有牙的大象得以存活下来,从而在种群中保留下“无牙基因”。在中国,约有10%的雄性大象没有牙。
2012年以前,野象“大噜胞家族”原属于野象断鼻家族。曾因内部争斗,造成断鼻家族分裂,“大噜胞”带领其中12头野象离家出走,另立门户成为了“大噜胞家族”。现在,这12头野象和一头刚满月的小象重新回归。在三岔河河谷上,两个恩怨纠葛的家族戏水言和。断鼻家族重新壮大到42头,成为野象谷第一家族。
3岁的野象然然被铁制兽夹夹伤,眼看已经垂危。起初的治疗都不见效果,甚至有人提出,为了减少然然的痛苦,建议对它实行安乐死。后来,幸得队员们寻得一方,利用基诺山的普洱茶原料,每日熬成浓汁,早晚为他喷洒一次。再用去了30公斤普洱茶后,经过6个月的治疗,然然的伤口奇迹般康复。
野生象“然然”3岁时,被捕兽夹夹伤后腿,幸得亚洲象种源繁育中心救治,才脱离生命危险,但是留下了不可愈合的伤痕。在过去20年里,云南亚洲象的数量几乎翻了一番,达到近300头。这要归功于政府出资的喂养方案、爱护野生动植物的教育努力以及严格的大象保护法。在中国,偷猎者一旦被定罪就会面临死刑。
野生亚洲公象“昆六”,因发情遭到领头公象的袭击而受伤,导致右眼失明。经过救治测量,“昆六”的各项指标都表明,它是一个非常壮美的“帅哥”,加上亚洲象具有显性基因象牙的公象甚少,工作人员称道“野象谷里所有的野象都没有它俊美,这是我们见过的最漂亮的一头公象,作为种群繁育最好不过了。”
在野象谷,许多野生象展现出它们的聪明和可爱。岩帕是一头退役表演象,曾经参演过《最后一头战象》等众多电视的拍摄。明明为野象谷繁育出的第三头公象,现是这里的萌货。依嫩是一头救助的戒毒象,2005年边防查获利用毒品诱捕的大象,在海南经过多年戒毒后,返回野象谷这片土地,这里才是它熟悉的味道。
从野象谷出来,就是大象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两具高大的野象骨骼耸立在正中央,仿佛还在迈着悠闲的步伐。其间两个展厅都是关于野象的图文介绍。离开野象谷,这原始热带丛林中,那神秘的丛林、诡异的植物绞杀、仿佛因野象的嬉闹而变得浑浊的溪流,还在脑海里盘旋。
野象谷的神奇与美丽,让人留恋回味。
到西双版纳看野象,必须到野象谷。从激流到静水,从土壤到地表,从草丛到灌林,从林下到林冠,都是动物们栖息地所在。自古就有“乘象国”之称的西双版纳,如今依旧能见到大象的身影:象树、象牙树、象鼻树,还有象织锦、象工艺品、象壁画、象雕塑,甚至神象“掌月郎宛”、关于象的神话、象的传说……
走进西双版纳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突然发现开阔小路,或许马上会想到路是人走出来的,可是密林中哪有那么多人来走呢?毫无疑问,这是林中大力士开道的结果。再仔细看看,路边会有大堆粪便,这时就会明白,这是象道。野象走固定的道路,通向取食处,或通向水塘等。如果遇到陡坡,野象还会绕成S形越过。
在森林中遇到野象,最好是敬而远之,悄悄地迅速离开。一般情况下,野象不会伤害人,除非被人打伤过,或者是不合群的独象。野象的奔跑速度非常快,人要逃过象的追赶,一定要朝大树杆密集的地方跑,人能穿过树缝,而象挤不过;要么,就爬上树,但树要足够大,使象无能为力,等到野象扫兴而归时才下来。
在动物界,大象的智力排行老二,仅次于猩猩,位居海豚之上。它们的视力虽然不好,却有着超强的嗅觉和听觉。和人类一样,每头大象都有独特的声音。通过叫声,象群成员能知道每一个同伴的位置。他们可以发出30种叫声,最特别的语音是一种叫次声波的语音,大象能在8公里外听见这种人耳听不见的低频叫声。
大象的平均寿命高达70年,是哺乳动物中最长寿的。因此,在动物世界中,大象记性好是出了名的。在非洲肯尼亚进行的研究表明,哪怕是在分开几年之后,非洲大象仍能辨认30多个亲属。尽管大象有着如此超强的记忆力,但是,它们通常都不轻易的使用。如果周围环境不断变换或者发生紧急情况,它们就别无选择。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全身深灰色或棕色,体表散生有毛发,前额左右有两大块隆起,称为智慧瘤,长达1米多的象牙,是雄象上颌突出口外的门齿,也是强有力的防卫武器。雌性亚洲象没有象牙。亚洲象的鼻子是现存动物中最长的,表面光滑,一直下垂到地面。亚洲象的耳朵也很大,听觉非常敏锐。
亚洲象栖于亚洲南部热带雨林、季雨林及林间的沟谷、山坡、稀树草原、竹林及宽阔地带。喜群居生活,每群数头或数十头不等,由一头成年雌象作为群体的首领带着活动,没有固定的住所,活动范围很广。亚洲象会在早、晚及夜间外出觅食,主要食用草、树叶、嫩芽和树皮等,有时也会吃农作物,如香蕉和甘蔗等。
亚洲象一天需要16个小时用来采集食物,它们的消化系统效率不高,只有40%的食物被吸收。每头成年象一天可以吃进30~60公斤的食物,其中未消化的食源植物种子会随着粪便四处传播,其活动对当地森林和附近地区的植物物种更新、动物物种共存等关系带来影响,其存在本身甚至成为当地民族重要的文化象征。
亚洲象繁殖率极低,约五六年才繁殖一次,孕期长达22个月,是哺乳动物中最长的,而且每胎才产一仔,哺乳期约两年。哺乳期间,小象一直由母乳喂养,并由母象和象群中其它成员一同照顾。母象平均一生才产仔6头。雄象在10到17岁时达到性成熟,而雌象性成熟在9到12岁之间。雄象性成熟后会离开象群自己独处。
亚洲象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栖息地的丧失和碎片化、人象冲突、非法盗猎等,均威胁到亚洲象的生存。栖息地的破碎化更使亚洲象之间的基因交流变得困难,种群间近亲繁殖,是亚洲象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加之大量的亚洲象从野外被捕获,运往动物园,对野生种群造成极大的威胁。
与西双版纳西南相邻的缅甸,是东南亚地区大象最多的国家。据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上世纪80年代在仰光发表的报告称,在亚州南部生存的3.5万头亚州象中,约有6500头是在缅甸境内生活,其中有头被用来运木头。目前,缅甸的大象由于非法捕捉、意外伤害以及驯养的大象生殖率低等原因正逐渐减少。
同样在东南亚,亚洲象在泰国是国家的象征。泰国很多府的府征都有象的图案。传说白象为古时泰北的兰纳泰王朝带来幸运,自此成为泰国的国宝。泰国皇室勋章级数最高的是皇家白象勋章。大象是泰国的吉祥物,在泰国文化中享有很高地位,是力量与优雅的象征。泰国每年都举行大象节,就是为了感谢泰国的大象。
傣族有驯象的悠久历史,傣语称象为"掌",凡是叫做"曼掌"的村寨,都是以前给大土司养象的寨子。在以前每一个"勐"(平坝)的土司都有一个象寨饲养管理大象,多则十多头,少则一、二头,各寨头人需使役大象便向土司借用,管象人牵象干活,一般做牛马力不能及的重活,如拉盖房木料,搬运、驮运盐巴等等。
傣族既有驯象传统,也有巧妙的捕象方法。据说有经验的猎手在象道上挖下陷阱,再掩盖好,野象失足掉下,不能自拔,其他象也出不了力,然后人又来投喂食物,起初当然暴跳如雷,时间稍长加以驯化,最好在已驯好的大象帮助下,挖开陷阱,放出捕到的象,带回"曼掌"再行驯化,驯象并不太难,但也只限于幼象。
被傣族人驯养的大象很听管象人的话,而喂养只要放入森林让其自行取食,定期喂盐巴,还要经常去河里洗澡,象在洗澡后又要重新涂些泥巴,这样使泥巴堵住皮肤折皱处,免受热带大蚊子的叮咬。傣族把白象视为神,见到白象会走运,在傣族最著名的传说"召树屯与南木诺娜"(又名孔雀公主)中王子就骑一白象。
瑶族有猎食象的传统,在象道前埋栽下一圈大木椿做成堡垒,猎手置身其中,等野象经过,用一种瑶族自制的特大火药枪射击。他们可以距离象很近的时候开枪,据说正面对准象鼻与头交接处最易致命。射击后,即使中弹象倒地而死,其它象也会狠狠报复。也正是因为瑶族对象的残杀,激起了当地野象对人类的仇恨。
亚洲象主要分布在南亚及东南亚。动物学家估计,中国仅存野生亚洲象不足300头。一直以来,许多人以为亚洲象在中国仅存于西双版纳原始密林中。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如今中国已有了第二个野生亚洲象栖息地。过去穿梭来往于中缅边境丛林的一群亚洲象已出现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中。 
位于中国热带北缘的南滚河自然保护区,距中缅国境线仅5公里左右,流出国境后汇入萨尔温江的南滚河穿过整个自然保护区。河谷幽深的热带丛林就是亚洲象的乐园。保护区内鲜嫩的野芭蕉、竹叶和众多乔木的树皮,是亚洲象喜欢觅食的美味。不过,好动的亚洲象经常跑出自然保护区,到南滚河周围的村寨转一转。
班老乡61岁的佤族老汉保洪兴在保护区边缘地带的南滚河边远远看到,一只小象在旱稻田里打滚,母象在河里戏水,一畦畦待收割的稻谷被小象踩得东倒西歪。老人悄悄地走开了。他年轻时,曾在南滚河边看过数十头大象结伴而行,还曾见过一头全身洁白,唯有象牙红艳艳的白象,寨子里的人都去供奉这只白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视力眼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