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孩子喝了九片扑热息痛和布洛芬会怎样

扑热息痛并非万能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扑热息痛并非万能
退烧药和止痛药扑热息痛,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乙酰氨基酚对付长期疼痛的效果只是安慰剂?
广受青睐的非处方止痛药扑热息痛,并非完美无缺。图片来源:《新科学家》
(文/ Tiffany O’Callaghan)头痛欲裂,膝盖隐隐作痛,或是后背疼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可能你会打开药柜,吃点扑热息痛(paracetamol)。大概半小时之后,你就会觉得好多了。是这样吗?
扑热息痛,又叫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万能药。从关节扭伤到牙疼,甚至是分娩的阵痛,什么都能用。它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癌症三阶梯止痛法中位列第一阶梯。我们把它喂给发烧的孩子;作为成人,我们也会吞下几片来缓解头疼或是痛经;步入中老年,医生也许会给我们开上一些,减轻关节炎或后背痛的折磨。仅在美国,每年就能售出270亿剂扑热息痛,还有600多种药品中含有这种成分。
因为扑热息痛随处可见,你可能会认为它安全有效,至少在推荐剂量下是安全的。因此,比起会刺激胃粘膜、引起胃出血的阿司匹林和布洛芬,我们更依赖扑热息痛。然而,这种药柜中坚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温和可靠。
扑热息痛发现于19世纪晚期,但由于它有一种奇怪的副作用,似乎会使一些人身体变蓝(即发绀),导致发现之后几乎立即就被弃用。这种副作用可能是另一种药品的污染所致,扑热息痛却因此坐了多年冷板凳,直到20世纪40年代,进一步的测验证实,它有良好的退烧作用。后来,研究又得出它还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止痛药。扑热息痛真正开始大放异彩,要等到20世纪60年代,那时人们开始担心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类消炎药的副作用。仅在关节炎患者中,美国现在每年就有大约16500例死亡,与非甾体类消炎药相关。
我们认为扑热息痛要相对安全一些。当然,如果你吃得太多,肯定会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但只是推荐剂量的话就没有问题。不对吗?
这种看法正面临挑战。研究表明,长时间服用扑热息痛,可能会像非甾体类消炎药那样,对胃造成严重伤害。要是确实能够止疼,这点代价似乎也值得。可是对大多数服药的人来说,扑热息痛的效果与安慰剂几乎没有区别。
神秘的药品
这怎么可能?事实上,尽管扑热息痛应用广泛,我们对它的作用原理并不了解。现在的主流看法认为,扑热息痛的作用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和阿司匹林、布洛芬类似,都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而发挥作用。环氧合酶负责合成一种类似激素的化合物,叫做前列腺素。前列腺素能够引起痛感和身体肿胀,同时也能刺激粘液分泌,而粘液保护胃不受酸性消化液的侵蚀。非甾体类消炎药消了肿,却也让胃失去了保护。扑热息痛可能也会抑制环氧合酶,只不过程度浅些。它不像其他抑制环氧合酶的药物那样有消炎作用。
尽管21世纪最初的几年里就有一些研究显示,长期服用扑热息痛可能会引起内出血,但这些发现基本都被批评者们忽略了,他们只对研究设计的缺陷评头论足。2011年,英国诺丁汉城市医院的迈克尔·多尔蒂(Michael Doherty)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人们再难对此视而不见。他跟踪了892名患有膝关节疼痛的男女病人的病程发展。膝关节疼痛往往始于中年,通常是骨关节炎的早期症状。这些病人中一部分服用了扑热息痛,另一组服用布洛芬,第三组和第四组都混合服用二者,只是剂量不同。
扑热息痛是大多数医生处理此类症状时的首选。但是,当多尔蒂看到服用扑热息痛的病人的血液检查结果时,他震惊了:血红蛋白——血液中运载氧的蛋白质,含量在迅速下降,而且红细胞也在变小变淡。对此最合乎逻辑的解释是,病人在内出血,而且出血量相当大。3个月之后,有1/5的人似乎失去了整整一个单位的血液(大约400毫升,美国单位,国内是200毫升)。这和服用布洛芬的病人的失血量相同,不同的只是,服用布洛芬的人称止痛效果更好(参见《风湿性疾病年报》,第70卷,1534页)。
在同时服用高剂量布洛芬和扑热息痛的人群中,3个月后的失血量更加惊人:该组有7%的人失去了相当于2个单位血液所含总量的血红蛋白。结论是,长期服用扑热息痛的危害,和非甾体类消炎药不相上下。
“可怕的是,人们看着我说,‘这是非处方药,肯定是安全的’。”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的药理学和毒理学教授凯o布鲁恩(Kay Brune)如是说。他倡议德国不要再把扑热息痛作为非处方药出售,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未成功。他指出:“以前,医师们只是说,‘好吧,就算不起作用,至少也没什么害处’。而现在,我们知道它确实有害。”
促使药品监管机构提高警惕的因素并不仅仅是内出血。2014年1月,由于存在意外服用过量的风险,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已经要求生产商停止生产每片含有超过325毫克扑热息痛的处方药。仅在美国,每年就有将近8万人因为扑热息痛中毒而被送进急诊室,其中1/3是意外服用过量。
尽管药品外包装上清清楚楚地写明了最大推荐剂量,即每24小时分散服用总量不超过3到4克(500毫克每片,6到8片),但是因为扑热息痛素有安全的美誉,有些人的服用量要超过这个量。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丹尼尔·布德尼兹(Daniel Budnitz)对过量服药的案例进行过研究,他说:“人们知道不应该一下子吃6到8片,但他们牙疼又不想去看牙医。”
扑热息痛片,最受欢迎的非处方止疼片。图片来源:
如果吃扑热息痛经常超过4克,那么你很快就会陷入危险境地。扑热息痛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毒素,需要通过肝脏中某种特定的酶去除。如果你吃得太多太快,肝脏中这种酶的含量就会大幅下降。
仅仅只是每天5到7.5克的用量,就能导致其他方面完全健康的人患上严重的肝脏并发症。而对于那些由于酗酒或是肝病导致肝功能较弱的人群来说,造成危害的剂量更低。虽然最大推荐剂量是每天不超过4克,然而,在给大约6%的美国人(约1400万人)开出的常规处方里,扑热息痛都超量了。这些超量药方通常是阿片类镇痛药和扑热息痛的混合处方,用于治疗剧烈疼痛。
这些风险要紧吗?由于扑热息痛易于购买,使用方便,服用人数众多,即使风险再小也事关重大。尽管如此,扑热息痛依然被医学界权威视作重要药物,不仅仅适用于治疗生活中的小疼小痛,还非常适合用于一些长期折磨人的病痛。英国负责制定临床操作标准的机构——国家卫生与临床技术优化研究所(NICE)推荐,把扑热息痛用做治疗骨关节炎和下腰痛之类慢性疼痛的首选药物。美国风湿病学会也把扑热息痛列为关节炎的推荐用药。
据估算,仅在美国,每周就有大约4300万人服用扑热息痛,其中约2/3服用时间超过6个月。
如果扑热息痛确实对慢性疼痛有效,你可能认为这也算是有舍有得,但是这种药的效果其实并不好。回顾以往关于关节疼痛患者服用扑热息痛止痛的研究,发现有7项研究曾经把扑热息痛的作用和安慰剂对比。在这7项研究之中,5项得出结论认为扑热息痛的效果只是稍好一点,另外两项则认为效果没有区别。
“既然没有效果,为什么要给人们吃一种有毒的、有严重潜在危害的药品?这是不道德的。”安德鲁·摩尔(Andrew Moore)如是说。他是一名麻醉师,也是英国牛津大学疼痛研究方面的负责人。
当然,单单安慰剂自身就能改善人们的感受。有人对治疗关节疼痛的安慰剂对照试验进行了综合研究,发现经过虚假治疗,很多人都觉得疼痛有中等程度的缓解,特别是当安慰剂采用注射方式的时候,效果尤其明显。出于道德因素,医生不会总给病人开假药片,因此安全有效的药物常常就是安慰剂之外的最佳选择。
“那么扑热息痛安全吗?”英国雷德卡-克利夫兰基础保健共管会的风湿病学家约翰·迪克森(John Dickson)说,“多尔蒂的研究证明了它不安全。”迪克森作为顾问医师,曾经参与了NICE的2008版临床指南的制定工作。
2014年3月,国际骨关节炎研究会把关于扑热息痛的指导原则改成了“不确定”,反映了对该药物安全日益增长的担忧。这种担忧似乎也在英国引起了类似关注,至少曾经有一段时间貌似如此。2013年8月,NICE的新版骨关节炎指南草稿中确实去掉了把扑热息痛作为首选用药的推荐,而且标示出它具有潜在危害。报告中写道:“通过全面权衡,扑热息痛在控制症状方面的益处已经不抵其风险。”
然而2014年2月正式版出炉的时候,关于扑热息痛的部分却又回到了原样。这个结果部分是因为医生们提出了反对意见,因为他们没有替代药物可选。对于这点,NICE指出,英国医疗保健产品监管局已经展开了一项对非处方止痛药的综合研究,新的研究更加全面,而他们也在等结果。迪克森等人对此表示失望,他坚持认为,“如果扑热息痛不安全,我们就不该给病人开这种药。”
大多数人当然不会天天吃扑热息痛,只有头疼或是扭伤脚踝的时候才会用到它。对于这类急性疼痛,扑热息痛的效果就算不像盛名所传的那样效果神奇,也还称得上相当不错。药剂师衡量止痛药效力的方法,是看它能否让你感觉疼痛减轻了至少50%,并和安慰剂作比较,计算需要多少个服药个体才有一个人得到这种程度的缓解——这就是治疗所需病例数量(number needed to treat),简称NNT。
例如,对于扭伤脚踝这种中等程度的疼痛来说,需要3.8个人服用标准的1g剂量扑热息痛(2片),才会有一个人的疼痛得到有效缓解。而标准400毫克剂量布洛芬的NNT是2.5。
即使在缓解急性疼痛方面,扑热息痛的效果并非最好。图片来源:《新科学家》。
一般来说,大多数急性疼痛最多也就是吃上几天药,对于内出血的顾虑比长期服用要小得多。不过,既然扑热息痛对于短期疼痛的效果没有其他替代药品好,那么还是选用其他药品更为合理,或是将不同作用路径的药品(比如扑热息痛和布洛芬)混合使用。
我们应当彻底抛弃扑热息痛吗?大多数专家认为,扑热息痛仍然是治疗发烧、头痛、肌肉酸痛的有力武器。因为对于扑热息痛能够发挥作用的人群来说,它的效果还不错。至于对你来说是有效还是无效,那就全看运气了。在这点上,很多其他镇痛药也是一样,这或许是由于每个人的身体都略有不同。
对于治疗慢性疼痛的用途,是时候该重新考虑一下了。摩尔建议,好好体会痛感,看看止痛药是否有效。如果没有,就赶快换掉。他说:“对于扑热息痛,坦白地说,如果一周内无效,那就不可能有效了。”
事实上,泰诺林(即扑热息痛)的美国生产商、强生旗下的麦克奈尔消费者保健公司(McNeil Consumer Healthcare)有一位女发言人指出:药品的标签上清楚注明,如果疼痛加剧或是持续时间超过10天,消费者应该停止服药并及时就医。
当然,最理想的情况是改进扑热息痛,让它效果更好,缺点更少。最近,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斯图亚特·贝文(Stuart Bevan)和戴维·安德森(David Andersson)发现,服下扑热息痛后,它的一种分解产物可以激活某种位于脊髓神经表面的蛋白质,降低其传送疼痛信号的能力。如果这项研究成果得到证实,这种蛋白将是个前景不错的入手点。
制药企业也在研发新型镇痛药。不过由于非处方药在监管方面限制重重,关注该市场的药企寥寥无几。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罗杰·奈格斯(Roger Knaggs)说:“积累了大量安全资料之后,现在的处方药以后有可能会变成非处方药。”
也许,有潜力的替代品已经存在了。就像扑热息痛曾经被丢到角落里坐了半个世纪的冷板凳一样,也许还有其他止痛药被忽视了,或是被误判为不宜使用。比起扑热息痛这类药品批准使用的年代,现在安全限制要高得多。摩尔说,如果扑热息痛是一种新药,也许根本通不过审批。
有些药品没能得到批准可能是因为研究设计不够好,而不是药品自身的严重缺陷。美国FDA正在采取行动,重新检查一遍那些没能通过第一轮临床试验的止痛药。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的罗伯特·德沃金(Robert Dworkin)是这项工作的负责人。他们现在主要关注处方药级别的药品,但德沃金说,对非处方药也会展开同样的工作。
那么,现在你该怎么处理自己家药柜中的扑热息痛呢?对于短期疼痛,建议没有太大变化。贝文说:“如果按照说明服药,别吃太大剂量,扑热息痛非常安全。”
但是对于长期疼痛,或许就该开始寻找替代品了。任何一种药品都一样,都存在利不抵弊的风险。对于扑热息痛,我们需要决定的是,哪些风险还值得去冒。(编辑:)
编译自:《新科学家》,What's wrong with the world's favourite painkiller?
扑热息痛的崛起
19世纪80年代初,德国医生意外给病人服用了一种新合成的化学物质——乙酰苯胺,病人的发烧症状迅速消失了。
1886年,乙酰苯胺以退烧冰(Antifebrin)作为商品名出售。药品相当成功,只是一些人的嘴唇和皮肤变蓝了。
1893年,德国生理学家约瑟夫·冯梅林(Joseph von Mering)发现了乙酰苯胺的衍生物,N-乙酰基-对氨基苯酚(扑热息痛),但是认为它的毒性也太强。这种物质仍然会使人身体变蓝。
1947年,扑热息痛被耶鲁大学的生理学家重新发现。它能退烧止痛,又没有乙酰苯胺的副作用。早先发现的副作用可能是由于样品受到了污染。
年,扑热息痛在美国以商品名泰诺(Tylenol)出售,在英国则叫做必理通(Panadol)
1962年,对非甾体类消炎药和阿司匹林导致胃出血和胃溃疡的担忧出现,扑热息痛销量猛增。
1966年,有报道称过量使用扑热息痛会严重损害肝脏。
1982年,发现阿司匹林会提高幼年儿童患瑞氏综合症的风险。
2011年,研究发现扑热息痛和布洛芬一样,也会造成血红蛋白下降。
2013年,在英国NICE的指南草稿中,删去了把扑热息痛作为骨关节炎首选用药的推荐。
2014年,NICE发布的正式版指南中,继续保留了把扑热息痛作为骨关节炎首选用药的推荐。
相关的果壳网小组
你可能感兴趣
我要吃维克丁...
引用文章内容:仅在美国,每年就有将近8万人因为扑热息痛中毒而被送进急诊室,其中1/3是意外服用过量。我想知道,另外三分之二是怎么回事?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46)
我要吃维克丁...
包里常年必备,那些吃过量的人能怪谁。。。
引用 的话:包里常年必备,那些吃过量的人能怪谁。。。真有效?
我也长期随身携带止疼药。忙起来睡眠不足又喝咖啡,加上办公室空气不好,有时就会头疼,我一直觉得与其忍着,让疼痛影响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导致脾气暴躁还干不进活,不如吃一片止疼药压下去。但我基本上不吃扑热息痛,我觉得不管用,看了本文以后发现原来很多人都觉得不管用啊!
对乙酰氨基酚在正常使用下本来就会有不良反应,只不过症状轻微而已,但如果过量使用的话,会致肝坏死、高铁血红蛋白症、发绀、缺氧、溶血性贫血以及肾损害
宝宝有体温时我通常给他用对乙酰氨基栓,栓剂对胃应该没有刺激吧?
标题好靓,一下子就抓住文章中心了~
引用文章内容:仅在美国,每年就有将近8万人因为扑热息痛中毒而被送进急诊室,其中1/3是意外服用过量。我想知道,另外三分之二是怎么回事?
我吃布洛芬比较管用,扑热息痛好久没吃过了
从没听说扑热息痛万能,它只是万用罢了引用文章内容:1947年,扑热息痛被耶鲁大学的生理学家重新发现。它能退烧止痛,又没有乙酰苯胺的副作用。早先发现的副作用可能是由于样品受到了污染。上文觉得不可思议啊,仿佛有一个惊人的秘密被隐藏了..........
…………因为吃过的药太多,扑热息痛已经对我一点作用也不起了,镇痛效果还不如止痛片
大学时候学药理,说道对乙酰氨基酚,说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消化道出血,不过国内不常见。当时我们就问老师,是不是中国人的代谢不一样。老师说不是,是因为这药当时不便宜(99年前后),国人一般都是一粒顶半天,实在痛了才再吃一粒。美国人是拿在手上,当糖一样吃,一天吃掉十几粒的非常常见……所以消化道出血什么的都多。
引用 的话:我也长期随身携带止疼药。忙起来睡眠不足又喝咖啡,加上办公室空气不好,有时就会头疼,我一直觉得与其忍着,让疼痛影响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导致脾气暴躁还干不进活,不如吃一片止疼药压下去。但我基本上不吃扑热息痛...亲,戒掉咖啡吧。另外最好检查一下血压。
技术图书译者,音乐人
有个小错误。扑热息痛的商品名叫“泰诺林”而不是“泰诺”,泰诺是复方感冒药。
额,扑热息痛这个译名好赞……
退烧效果还是不错的,止痛还是布洛芬好一些,有儿童版
对乙酰氨基酚 我现在也经常备着,偶尔不舒服小剂量吃0.5克还是可以的
专业级业余天文爱好者
引用 的话:有个小错误。扑热息痛的商品名叫“泰诺林”而不是“泰诺”,泰诺是复方感冒药。已改正!谢~~
引用 的话:已改正!谢~~年,扑热息痛在美国以商品名泰诺(Tylenol)出售,在英国则叫做必理通(Panadol)扩展阅读里的没改……漏了
退烧,止痛,到底有什么用?表示一直没吃过这方面的药。。
对乙酰氨基酚,猫和狗吃了很容易挂掉的……虽然有酶,不过人还是该注意点。
技术图书译者,音乐人
引用 的话:已改正!谢~~这个确实挺头大的,两个英文是一样的(托腮
我一般随身携带布洛芬。。。。。
只在退烧的时候吃....
不知道有这种东西…
只有痛经严重的时候会吃布洛芬 还有两个月前发烧正好遇到期末考试才会在考试前吃一片布洛芬压压症状 其实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哎... 原来我不是一个人
我觉得散利痛(就是这个对乙酰氨基酚)挺有用啊
是药三分毒,谨记这点就行,没必要计较太多,用药过量永远都不是好事。
长期吃这玩意会上瘾的,认识一个人每天都要吃一种叫头疼粉的药,其实里面就含有这种成份。每天不吃就受不了。至于那些关节疼痛的止痛方式其实可以用热敷,局部保温等物理方式进行,也有很好的缓解疼痛作用
引用 的话:我想知道,另外三分之二是怎么回事?另外三份之二是意料之内呗,就是长期过量服用
显示所有评论
(C)2015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您好,欢迎来到健康之家杂志官方网站!
您的当前位置: &>>&&>>&扑热息痛吃多了要命
扑热息痛吃多了要命
导读:无意间过量服用扑热息痛导致中毒的现象屡见不鲜,读起来令人触目惊心。你知道吗:其实只需多服一点点就可能造成生命危险,孕妇服用就更加不妙了;而且还有一些人天生就容易中毒。(译自《每日邮报》网络版)
孕妇误服:险些一尸两命
莱斯利·格迪斯的四个孩子把客厅弄得乱糟糟的,到处都是积木、玩偶、图画书,她只是微笑地看着,还宠溺地说:“他们可真能闹是不是?”
她的孩子丹尼岁,麦迪逊岁,切尔西岁,伊斯拉才个月大。莱斯利很珍惜与他们共度的每一分每一秒,因为在伊斯拉刚出生后不久,她险些因意外而丧生。那真是天降横祸,她只是不小心服用了过量的扑热息痛而已。
事情是这样的,莱斯利怀伊斯拉的时候发生了骨盆带疼痛的现象,即骨盆错位,附近的骨骼脱离远处。孕妇中出现此问题的比例高达左右,它带来的疼痛几乎是难以忍受的。莱斯利之前几次怀孕也出现过这种情况,但是这次的疼痛更加严重。她今年岁,她回忆说:“有一段时间我根本起不了床,自己都挪不到厕所。”
医生给她开了一种强力的止痛药,叫co-codamol,莱斯利按照医嘱的要求按时服用,每天四次。每次服药的间隔她还会吃扑热息痛,以最大程度地抑制疼痛感,也是按照推荐一天四次。
她说:“疼得躺在沙发上实在太难过了,我只能大把地吃止痛药,吃完后我就能起来陪丹尼和麦迪逊玩了,也能强撑着进厨房准备饭菜了。”
“之前几次怀孕期间我都吃扑热息痛,并没有任何危险发生,医生也没警告过扑热息痛不能跟别的药一起吃。”莱斯利不知道的是co-codamol中本来就含有扑热息痛,而她又同时服用了非处方药类的单独的扑热息痛,后者虽然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副作用,但是在她这里就造成了过量用药,其后果是致命的。
到怀孕周的时候,危险真的降临了。莱斯利忽然感觉到了宫缩现象,“我之前生过三个孩子,一开始我还以为这只是适应性的假宫缩。助产士跟我说,生得孩子越多,假宫缩现象可能越严重,于是我就误以为情况就是这样了。”
然而数个小时后,宫缩还没有停止,于是助产士将她送到了医院接受监测。“我被放在一个机器上,医生检查胎儿的心跳情况。我还以为肯定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医生的脸色变得很凝重。他去叫了另外一名专家过来,两人告诉我说胎儿的心跳非常不规律,必须在当晚把孩子生下来才行。”
莱斯利的老公急忙赶回家去照顾其他孩子,而她则被推进了手术室进行紧急剖腹产。她回忆说:“我当时很害怕。”
从麻醉效果中醒来后,莱斯利发现自己躺在恢复室中,嘴里插着一个管子来帮助她呼吸。这时一个医生过来告诉她孩子活着,不过在特别护理病房里。“他还告诉我,我已经昏迷天了。”
有了这个开头,坏消息就接踵而至了。一个儿科医生过来说莱斯利刚出生的女儿——伊斯拉病得很严重,她的肝脏无法正常工作,已经患上了黄疸病。“他说不知道最终结果会怎样,但是他们会全力抢救。”
伊斯拉病得很重,根本出不了重症监护病房,而莱斯利自己也总是昏迷,没办法去看她。“我感觉非常虚弱,虽然很想去看望孩子,但是为了睁开眼就已经耗尽了所有力气。”事实上,那时莱斯利已经病入肓荒了,她的肝脏已经开始衰竭,医生担心她随时可能去世,于是让她的家人都来看望她,她的父母姐妹和兄弟都来了。“大家都赶来看我,又是哭天抹泪又是拥抱我。我心里明白肯定什么地方出了大问题,但是没人知道原因在哪里。”
几天之后,一名医生一路跑到莱斯利的床前。原来毒理学检查报告显示,莱斯利和伊斯拉的肝脏中都出现了大量的扑热息痛。他有点生气地质问莱斯利是否过量服药了。“我非常惊讶,都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我说我当然没过量用药了,不过又有一个医生气急败坏地出现了,他说:‘你到底吃了多少?你肯定多吃了是不是?’他的声音都有些拔尖了。然后又有一个医生在旁边重复说道:‘你到底吃了多少?到底吃了多少?’我哭了起来,一直说自己没多吃,但他们都不相信。”这时其中一名医生说这样下去她必须得移植肝脏了,否则就会死。
莱斯利其实还处于半昏迷状态,在众多医生的高声质问下,忽然想起来她在吃扑热息痛的同时还服用了co-codamol。把这话说出来后,医生们说她已经无意中过量服用扑热息痛超过个月了。伊斯拉在母亲子宫中接触到了如此巨量的扑热息痛,导致她一生下来就中了毒。“我简直惊呆了,我从没想过自己会过量服用扑热息痛。”
扑热息痛中毒原理
扑热息痛用量正确时是非常安全的。问题就在于它与其他治疗方案并用时,可能在无意中产生过量用药的结果。很多药物中本身就包含扑热息痛,例如混合性止痛药co-codamol,以及非处方类的抗流感药物Lemsip。如果同时服药,肝脏正常代谢扑热息痛的通道就会出现超负荷工作的问题,使摄入的药物变成毒素,导致细胞坏死,最终引发肝脏衰竭。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肝脏问题专家凯文·摩尔教授说,问题刚开始出现时是没有任何症状显现出来的,直到肝脏受到的损伤达到一定的阶段,才会出现肚子疼、呕吐、黄疸、肝功能衰竭等情况,不过肝脏受损的速度很快,只需小时就能完成。
轻微过量:急性发作
扑热息痛很容易就能服用过量,杰恩·温特沃斯对此有亲身体会。杰恩本是患上了感冒,吃了几天扑热息痛片,三天后她吃完药片后又加服了感冒药Day Nurse来缓解症状,但是她不知道Day Nurse中也含有扑热息痛。一个小时后,她打算去探望公婆,于是就提前又吃了一片Day Nurse。
她说:“我本来坐在公婆家的沙发上,但是忽然就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个小时之后了。“我婆婆都快急疯了,她说我在这四个小时中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他们试着唤醒我,扒拉我的眼皮,能试的招都用了一遍,但是我睡得还是很沉,一点也没醒来的迹象。”之后杰恩是被开车送回家的,她还是觉得头晕和虚弱。
“我当时感觉心脏跳得缓慢又沉重。”这时她忽然明白了真相,研究起Day Nurse的药瓶来。“我只要想象一下可能发生的后果就一阵后怕,幸亏我身体比较健康,平时喜欢运动,应该就是因为这个我才能这么轻易地缓过劲儿来。”
现在杰恩无论吃什么药都倍加小心了。“我总是先看清标签上的内容,看看里面是否含有扑热息痛,然后记下每次服药的准确时间。你多服下的扑热息痛可能只超出一点点,但是这有时已经足以造成大危机了。”
严重过量:不治身亡
健身教练堂娜·毕夏普用自己的生命印证了注意服用剂量有多重要。
她死于年月,享年仅岁,死因就是无意中过量服用了扑热息痛。她在感冒数周未愈后下了猛药,先后吃下了扑热息痛药片、咳嗽药、及感冒药Lemsip。
她的感冒症状包括呕吐,呕吐数次后她自觉吃下的扑热息痛被吐出来了,于是又吃了新的。与此同时,她因为口腔溃疡及吞吐困难被开了co-codamol。最后她出现了黄疸,站都站不稳了,送进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
续篇:治疗后的生活
伊斯拉出生后的第十天,莱斯利终于恢复了一些,能够看看女儿了。她的女儿还在保温箱里,被推到了她的床前。“伊斯拉当时还很小,体重只有斤多,身上插满了管子和电线,我几乎看不清楚她了。我都崩溃了,不停轻抚她的手臂,对她诉说中我有多抱歉……我从来没想过要把她害成这样……我感觉非常内疚,我差点成了杀死我们母女两人的凶手。”
此前莱斯利的病情还很危急,伊斯拉留在那家医院里,但是她被转到了外地,进了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附属医院,她要在这里准备接受肝脏移植。不过那里的肝脏问题专家先给她用了解毒剂,中和她体内的扑热息痛,效果很不错,几天后医生就宣布她不必接受移植了。
被转到伦敦两周后,莱斯利又回到了原来的医院,跟她的女儿团圆了。“能见到伊斯拉我很激动,她的情况正在改善,不过她中毒太深了,需要使用吗啡才能抑制住身体的颤抖。我坐在她旁边一直哭,觉得自己就是个傻子,我太对不起她了。”
在医院又住了三周后,伊斯拉可以出院了。莱斯利说:“当时我感觉松了好大一口气。”
避免误服:仔细阅读药品标签
伦敦肝脏医学中心的肝脏病顾问菲利普·哈里森说:“要避免过量服药的话,最关键的一点是制药厂家应该在药品包装上注明,使患者认识到这些药在特定的场合下是有毒副作用的。”
莱斯利现在就非常注意阅读药品的标签,无论给孩子和自己吃什么药都必须认真检查。她希望为其他人发现警示,告诉大家扑热息痛相关药物的危险性。她说:“用药前一定要阅读标签,如果实在弄不明白就必须问医生或药剂师,千万别嫌麻烦。”
“扑热息痛中毒现象也不一定是急性的,也可能慢慢积累起来,就像我这样。”
莱斯利自己似乎没有留下长期的副作用,但是她必须注意饮食,不能喝酒,也不能再服用扑热息痛了。而伊斯拉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她的发育延缓了个月以上,现在还不能走路和说话,医生说这可能是扑热息痛造成的影响。
莱斯利很自责,她说:“我如果提前看了标签就好了,都是我的错。不过谁又能想到扑热息痛会有危险呢?我根本没有这个意识,你如果不遇见这种事也不可能想到吧?千万别让这种事再发生了。”
高危人群,时刻注意防范
不过,有些人天生对扑热息痛耐性不够,他们即使服用正常剂量的药物也可能出现中毒。
凯文·摩尔教授说:“多年前我们以为患者要服用很多扑热息痛才会损伤肝脏,但事实并非如此,每个人对扑热息痛的反应都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人们肝脏中一种重要的酶(P450 2E1)含量不同。
容易扑热息痛中毒的人群包括酗酒者、服药抗惊厥剂的人、使用圣约翰草来治疗抑郁症的人。摩尔教授说,这些药物和酒精会影响P450 2E1酶的水平,有些人即使饮酒不多(例如每天半瓶葡萄酒)也可能受不良影响。
其他高危人群包括指数低的人或营养不良的人、炎性肠病患者、癌症患者等,他们肝脏中的谷胱甘肽储量较少,无法抵抗细胞受到的损害。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文章出处为健康之家杂志官网/
& 上一篇:
123456789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扑热息痛的作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