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济体量遥遥领先造句各国

李稻葵:中美应携手维护全球金融稳定
  本轮全球金融动荡源于三个因素
  最近这轮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主要源于三个因素:一是美联储加息预期。因为美联储的政策基点主要是国内经济表现,而现在经济看起来不错,因此加息一直都有箭在弦上之势。按道理说,美联储依据其国内经济形势制定政策无可厚非,但它好像忘记了重要一点,那就是美联储虽说是美国的金融机构,但美元却是国际货币。从这个角度讲,美联储理应更多地承担起责任。实际上,美联储加息预期已经严重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稳定,这一点在新兴市场国家体现得尤其明显。
  二是国际市场认为经济发展前景不甚明朗。自从6月12日中国股市暴跌开始,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就已受到影响。在我看来,到今年年底或最晚明年年初,中国经济本轮下行态势就将见底,原因主要在于房地产投资开发速度将有所回升,前阶段已推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也将逐步落地。尽管如此,当前阶段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确实还未得到有效缓解,经济企稳迹象还不明显。这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国内金融市场波动,并对全球金融市场具有一定传导作用。
  三是贸易全球化在开倒车,这是一个更大而且无可否认的背景因素。最近一两年来,国际贸易增速低于经济增速,这在40年来尚属首次。在贸易全球化的倒退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新兴市场国家,因为新兴经济体过去主要依靠全球贸易和跨国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对发达经济体的追赶。当前贸易全球化开倒车则导致很多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受挫,这当然会传递到金融市场,进而影响整个世界经济。
  如果不能妥善加以管控,本轮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风险很可能会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这种风险尤为严峻。因为发达经济体的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很多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企业都是交叉持股,一旦金融市场出现问题,实体经济部门很难逃脱被波及的命运。这就好比同在一个班级,如果一个学生得了感冒,其他同学会很容易受到传染。可以想见,本轮全球金融动荡如果继续蔓延下去,将不可避免地引发全球金融资产价值缩水,进而通过信贷等渠道冲击实体经济。如此一来,过去七八年来全球经济的复苏努力和成果都会出现倒退,甚至付诸东流。
  不会引发新一轮金融或经济危机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已明显&板块化&:第一个板块是以英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得益于之前灵活的危机应对措施,这些国家经济正在稳健恢复。第二个板块是同属发达经济体的欧洲和,两者仍在疲于应对危机,比如危机仍在困扰欧元区,日本也还没能摆脱通缩和财政赤字的包袱。第三个板块是新兴经济体中的中国和,两国相对而言改革力度较大,经济表现客观而言不错。第四个板块是、等以能源和原材料出口为主的新兴经济体,因为之前经济基本面就不太好,所以现在面临较大困难。这四个经济板块处在不断碰撞之中,其焦点是新一轮全球化规则的制定和主导权。这种争夺加上类似本轮金融市场动荡这样的其他因素,难免会给世界经济带来风险。
  尽管世界经济确实处在多事之秋,但我并不赞同本轮金融动荡将引发新一轮金融甚至经济危机的说法,因为目前全球金融市场或世界经济的形势与2008年时的美国截然不同,毕竟还有中美这两个相对稳健的经济体作为支点。现在中美两国经济总的体量超过3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经济的40%。其中,中国经济虽然面临下行压力但仍维持在7%左右,明显高于其他经济体。同时,美国经济也在稳步复苏,虽然这种复苏并不完美,比如就业数据等仍然有待改善,但其对世界经济的支撑作用毋庸置疑。
  同2008年形势不同的另一点是,现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政策制定者都在严阵以待,密切观测和跟进金融市场和整体经济走势,随时可以采取应对措施,而且主要经济体手里的武器和弹药都较充足。比如美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加息予以推迟,实在不行甚至还可以搞新一轮量宽。再如中国,当前利率仍有下调空间,同时还有大量储蓄,广义财政也很充足。更何况,财政部还有三四万亿元人民币的未盘活资产存在央行账户,这些资产在必要时随时可资调用。
  中美两国应各尽其责
  面对最近这轮金融动荡,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中美两国应当加强合作、各尽其责,共同维持全球金融市场乃至世界经济的稳定。对美国而言,如果美联储最终决定加息或做出其他财政政策调整,那它必须要考虑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影响,而不仅仅基于失业率等国内经济指标。毕竟,美国的货币政策变动一定会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而这种波动反过来又会投射到美国国内,形成&回旋标效应&。因此,美国采取更负责任的做法不仅仅是为别人好,也是为自己好。
  就中国而言,我们显然已在金融市场稳定和完善方面采取措施,同时也在继续推进整体经济的转型和发展。针对本周以来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央行刚刚宣布了新的降息降准举措。但我认为,这次与6月份时的救市在目的和方法上均应有所不同。当时的主要目的在于阻止股市自由落体趋势,严防股市下跌影响实体经济。现在的问题则更多是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前景看不清楚,信心不足。在此背景下,仅仅依靠降息降准恐怕不够,还需有针对性地推出一篮子措施。当然,这些措施不能再是大规模漫灌式刺激,那样反倒可能形成&超调&,而应是类似针灸的点穴式刺激。具体说来:
  首先,需要大幅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除了&双降&,还要打开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融资渠道,不要再让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过多银行资源,如贷款等。其次,已经出台或获得批复的基础设施投资必须尽快落实。某些地方政府之前出于各种原因或顾虑对这些项目推进较慢,现在不能再拖了。再者,已由中央确定推行的改革措施必须加快。比如国企改革,这个改革规划已经吊足大家胃口,但实际推进速度并未达到公众预期。再如营改增和税制减免等税收政策,也须尽快出台。(作者是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管学院教授,本文由王亚斌采访整理)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张锐颖(实习)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原标题:杨沐:中美货币大战中国先赢一回合
  2016年春节假期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罕见接受传媒专访。此前,因为中国央行率领国家队力保人民币汇率而一直保持沉默的周小川终于开口了。通过这篇专访,中国央行或者说中国政府官方向市场传达了哪些信号,请听著名经济学家、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执行院长杨沐教授的独家解读。
  中国经济放缓有体量增大的因素
  IPP评论:中国经济增速从过去多年的两位数持续回落,2015年降至6.9%,这引起很多悲观情绪。对于如今中国经济增速下行,周小川行长认为这是回归常态。您是如何解读周小川眼中的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
  杨沐:周小川讲话里面首先讲了他对中国经济的看法,他的讲话也重复了李克强总理一再讲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还在合理区间,在世界范围内还属于较高水平。这是他明确讲的,中国经济正常发力的原因,他提了两个原因,一是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第二是中国政府主动调整经济结构的结果。
  我认为还有另外两个原因,一是中国经济体量变大了,即便只有百分之六的经济增长率,每年也还会有6000亿美元的增长量,这是非常大的体量,这一个增长就相当于两个新加坡。第二个原因是科技变化引起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变化。能源革命和分享经济的发展,使资产存量和新生产的附加价值的经济使用效果在上升。
  中国经济尽管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跟日本、美国、欧洲以及其他新兴国家比,中国经济还是不错的。首先看美国,美国2015年的GDP增长只有2-3%,美国的失业率已降到5%,但劳动参与率只有60%多,处于历史低位。有30%多的美国人根本不愿意就业。此外,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出现的页岩气革命。一度带来了美国就业的增长,和一些制造业,特别是冶金,化工业的回流到国内,但这一趋势现在已经到底,再加上美元的升值趋势现在也是接近最后阶段,美国经济今年也不好过。美联储主席耶伦2月11日也发表了讲话,就在小川讲话前面几天,她的讲话这次就不再讲提高利率,表明她对美国经济并不看好。
  欧洲经济增长率只有1.5%,日本2015年4季度GDP下降1.4%,巴西估计2016年要下降2.5个点,俄罗斯2015年下降了3.7个点,中国经济比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的增长速度都高。
  周小川后面还特别强调不能根据过去的数据对中国经济有过高的期望:一是2009年、2010年,中国对全球GDP的贡献超过百分之五十,但当时中国的GDP是不到全球的百分之十,所以这是很特殊的,因为当时是世界的经济危机,中国投了4万亿元人民币拉动经济,这不是正常情况,正常情况中国对全球GDP的贡献是在25%左右,要从正常情况来看。第二是GDP增长和汇率没有直接关系,不要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汇率就一定下降。目前出现汇率下降是中国汇率本来上升太高,跟年,相对欧元和日元对美元的贬值,人民币的贬值是最低的,因此要考虑到过去人民币对美元贬值比较低这样一个历史原因,最近出现了调整因素也在情理之中。
  汇率跟一个国家的产品竞争力和外贸竞争力是有关系的。中国制造品的竞争力在世界范围内还是比较高的,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的出口国,中国制造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自2011年以来超过美国。
  还有一个因素,与汇率最有关的经济基本面是要看贸易经常项目的平衡,中国厂区以来一直是贸易顺差国,中国的商品贸易顺差在2015年达到598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是对中国汇率的有力支撑,由于这么高的贸易顺差,中国汇率是不可能有持续的下降。
  人民币贬值趋势只是短期
  IPP评论:周小川行长的讲话很大一部分聚集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从他的讲话中您能否看出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趋势?近期的人民币汇率贬值是否只是一个短期现象?
  杨沐:周小川讲话之后人民币汇率在一天内上升了1.35%,这是近几年一天之内比较大的升幅。估计人民币会有一个略微的上升和稳定,起码这一两个月会是这样,两三个月以后的情况还要看其他因素的影响。
  从小川的讲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他认为人民币贬值是一个短期的现象,因为中国跟欧洲、美国比,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还是不错的。美国整个GDP总额是16万亿至17万亿美元,但美国的整个债务也是在16万亿-17万亿美元之间,百分之一百。美国每年政府最大的支出是美国的福利负担,就是医疗保险加上失业保险加上退休金,这三块是美国首要支出,这三块的支出是没办法改的,改不下来的,能减少的是美国的国防支出,但美国的国防支出已经减到5000亿美元了,再减下去就很困难了。所以美元背后最大的问题是美国国家实力的变化,就是美国经济实力跟八九十年代不一样了。八九十年代,美国因为科技进步,因为他的制造业竞争力强,所以美元的强势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在九十年代,在克林顿时期,美国财政连续4年盈余,从80到现在,36年中美国除了这4年,其他都是财政亏损。而且是越亏越大,这是美国经济和美元的一个基本面。
  美元短期还会上升一段时期,但过了这个阶段就会下降,美元占整个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大概在百分之六十左右,但以后会逐步下降,而人民币尽管现在还是比例很低,但近几年一直呈上升趋势,人民币也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四大支付货币,2015年的IMF特别提款权改革中,人民币也已接受作为其中的第四大货币。从这个角度说,人民币的贬值趋势只是短期,人民币长期看还是会升值。人民币的国际化过程才是开始还会继续深化。
  索罗斯想做空的不是人民币
  IPP评论:索罗斯最近大谈做空中国的言论,不少国际投机力量近来也都在瞄准中国。从周小川的讲话看,中国与西方的这场经济战会是怎样的场面?
  杨沐:周小川这次谈话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因为索罗斯是在达沃斯论坛的讲的话,影响非常大。在索罗斯之后还有一批基金号称要跟着索罗斯要做空亚洲货币,可以说小川跟中国人民银行是做了一段时间的准备,在中国春节假期特别讲了这个问题,宣称中国已做好准备,应对索罗斯等人的挑战。可见这个讲话的重要性。这次讲话就是要让世界看懂中国中央银行到底怎么看待人民币的汇率下降?中国的中央银行对人民币到底是否有信心?中央银行是否有意在把人民币贬值?周小川的谈话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长期看,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政府坚信,人民币是继续走强的。这是中美经济在世界经济结构中对比的结果,也是新技术革命,技术进步的结果,
  第二,为什么现在国际上会出现做空中国?这实际上是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负面现象,因为人民币国际化了,使用人民币的越来越多,人民币流向海外,同时有更多的短期资本流向中国,这就给别人做空有了机会。
  如果人民币不出去就在中国,外面也没有短期资本撤出去就没有做空的机会,但如果你要人民币国际化,你要允许外国投资家到中国买股票,中国的投资家到外国买股票,由于这些新的国际金融机制的创立就给做空造成机会,加上现在香港银行的人民币存款,新加坡银行,台湾,欧洲,包括美国银行的人民币存款在不断上升,这就给做空造成了机会。所以这是人民币国际化中出现的中间过程的负面影响和风险,不可避免。
  第三,周小川在讲话中反复强调了这种风险是可控的,中国的资本账户的管理还不是全部放开的,中国的控制能力还是很强的。中国的QDII和QFII总共加起来1700多亿美元,中国央行和三十多个国外央行的人民币互换总额3万多亿人民币。香港的人民币存款1万亿人民币,新加坡的人民币存款几千亿,台湾的人民币存款几千亿——这就是做空者所能利用的总盘子,这相比起中国外汇储备32000亿美元,每年6000亿美元的外汇顺差,10万亿美元的GDP总额,这个盘子还是很小的。中国去年总的外汇储备缩水5000多亿美元左右。中国对资本账户是在逐步放开,但还是没有完全放开。中国的闸门还是关得上的,海外投机者可以操作的总盘子是有限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索罗斯想做空人民币,实际上是很难的。他也许真想挑战这种不可能,以80多岁的高龄,再创一次人生的光辉。
  1997年,索罗斯曾想挑战港元,但最终失败了。原因就是中国中央政府对香港政府的支持。这次他想挥戈重来,周小川的讲话是在警告他,您能利用的盘子就是这么大,中国的金融机制不同于欧美机制。和大多数新型不加的机制。您想象中的辉煌,只是一个幻影。
  周小川的这次讲话讲得很透明,家底讲得很清楚,显示了中国政府、中国央行对人民币的信心,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这种信心,会传染,传播,进一步增强国际金融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小川讲话第二天中国股市涨了,虽然涨得不多,但是日本、香港、新加坡股市在小川讲话后连续两天都涨得比较多。相比之下,美联储主席耶伦在周小川讲话前几天同样发表的讲话,对股市的提振作用几乎为零。这表明国际金融界是认可周小川的这番讲话的。
  可以这样说,中国与西方的这场货币战,起码最近这个回合,周小川赢了。不过接下来几个回合会怎样,还不好说,关键还是要看接下来的措施。中国经济界、中国金融界、中国人民银行,对有些问题还是需要非常重视的。比如说,今年1月份中国进出口的大幅下滑9.8%。也引起了新加坡、香港、韩国等亚洲经济体的出口的大幅下滑,这个趋势怎么能尽快缓和和扭转?如果不能停止的话,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还是会产生问题的。
  第二是中国银行系统的坏账问题。中国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已经很严重,现在中国经济要去库存,一批钢铁企业,煤炭企业要停产关闭,坏账有可能是会持续增长,有一次出现三角债的恶性膨胀。此外中国房地产企业,过去几年通过香港和国际市场积累了一些美元债务,由于美元汇率上升,企业债务在加重。
  第三是资本外逃,资本本身都是逐利的。尽管中国的外汇管制还是比较严的,但资本还是会已各种办法外逃的。
  第四是政治大环境问题。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政府主动宣布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不变,中国的举动增加了东南亚各国的信心,无疑是巨大的贡献。但现在有点不同,中国和东盟国家、东亚国家的关系在政治上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南海问题、陆港关系、两岸关系、朝鲜核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使相互的信任度出现危机。政治问题会和经济问题、汇率问题等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
  央行未来或统管跨系统金融风险
  IPP评论:周小川行长在访谈中提到了,央行新一轮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应该是有利于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他的这番讲话对A股市场的短期影响会有多大?
  杨沐:周小川讲话还强调了沟通和政策透明度的重要性。第一,不让投机力量主导市场情绪。第二,要清除一些谣言。比如说国际金融市场上,有些做空力量发布了一些谣言,说中国要加强外汇管制等。周小川就特别提到中国不会增加新的外汇管制,而且还会进一步减少外汇管制措施,因为人民币还是要国际化。所以中国的资本账户还是会进一步开放,当然在当前这个大背景下,开放的趋势是要放缓的。这不等于重新加强外汇管制。索罗斯这些人做空的力量本身并不大,但是他如果制造出社会恐慌效果的话,整合一些社会力量的话,做空就会非常有威胁了。第三,让大家知道中国的外汇管制还是有效果的。中国每年四万多亿美元的进出口额,上百万家进口企业,每年出境人口上亿,海外华人5000万,外资资本存量过万亿,这些都是人民币汇兑体制的利益相关方。只要给这些利益相关方讲清楚,他们也不希望人民币贬值,希望人民币走强。中国就能组织起更多的对付空方的力量。
  新华社20日发布消息称,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任命刘士余(上图)为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免去肖钢的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的职务。
  对A股而言,小川的讲话是有效果的。最近几天,A股市场一直稳定在点左右。今年1月份,上海股市因为熔断机制出现了大的跌幅。当时人们认为是熔断机制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股市的大跌其实还有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的影响,当时很多人担心外面有人做空人民币,所以加强了股市恐慌。目前,周小川的讲话稳定住了汇率市场,股市也就能稳定住一段时间。但是要进一步稳住股市,就需要建立一个像周小川所言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国已经在推动建设这种审慎政策框架,目前在做升级版。
  周小川的意思似乎是想表明,人民银行以后也要监管跨系统的金融风险。不管未来是不是由人民银行来管,以后肯定需要一个机构来统一管理。目前的三个机构分开管理风险,显然是有问题的。A股的好坏,跟这个跨系统风险也是很大关系的。
  至于A股市场。最近一年中国股民最大的意见,是证监会出台的政策没有经过慎重的讨论和研究。比如说熔断机制,没有很好的研究就拿出来,出了一点问题又马上停掉。甚至还有副主席在海外公开讲熔断机制是错误的机制。不少股民希望黄奇帆来管股市。为什么?黄奇帆在几次讲话中提到,证券市场的新政策需要现有慎重的研究,并且要选择在正确的时机推出正确的政策。这其实也就是周小川提到的审慎政策体系中的一部分。
  中国的股市目前看短期会稳住,但是长远还不确定。去年,我是希望股市能够走出一个长牛市,因为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的话,外资会把中国作为避风港。但是现在不仅没有出现长牛市,反而因为做空,中国股市与外国接轨太快反而很危险。中国面临两难,一方面,中国要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另一方面推进过快,中间会出问题。周小川讲得非常对,但是证券管理上能否拿出一个审慎的体制,能不能有一个有力的证监会领导班子出现,是大家的期望。2月20日中国政府宣布了证监会的新领导,我们都期望着在新班子的领导下,能建立起和股民沟通的,通明的审慎的政策框架。
  期望金融领导班子的调整提升信心
  IPP评论:您还有其他要补充的问题吗?
  杨沐:周小川讲话最主要的是讲清楚了人民币国际化肯定要继续,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与其它国家不一样,中国始终强调资本项目的管制的逐步放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一些风险,避免汇率市场发生不可控的波动。中国的汇率形成机制已不是只盯住美元,而是央行将形成以稳定一篮子汇率为主要目标,同时适当限制单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的汇率调节机制,中国正在越来越多地让市场主控。
  希望周小川的讲话是一个很好的新起点。因为过去几个月,市场感觉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在逐渐下降。这个讲话,增加了体制的透明度,让世界各国都了解这个机制,了解中国的信心。
  期望在今年3月份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中国经济和金融领导班子的调整能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的信心和中国人民的信心。
本文相关推荐
声明:本网部分信息转载于其他网站,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E-mail:中美经济发展走势比较研究(之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首页&>&学习园地
&&中美经济发展走势比较研究(之二)退休干部&&&&&&&&&&&&&&&黄振奇宏观经济研究院体管所&&&黄海燕&三、中国今后成为最大经济体和中国世纪开始的时间预估(一)中国何时再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按购买力平价法(PPP)测算,到2014年年底,中国将占全球GDP总量的16.48%,达17.63万亿美元。而美国则占16.28%,总量为17.42万亿美元。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此前,世界银行也发布过类似结论的报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测算报告,引起国际媒体的广泛评论。西班牙《世界报》网站报道称:“终于得到官方确认,中国正式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文章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比很多预测者估计的都快。”《俄罗斯报纸网》说:“如果中国经济超越美国,这将是自1872年美国夺取英国的领导地位以来,世界经济头把交椅首次易主。”但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对购买力平价法提出质疑,认为它忽略多种影响因素,数字的取得需要对大量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进行比较,是一项浩繁的、只能偶尔为之的统计工作,其他时候只能靠估算。原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明确指出:“到目前为止,包括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组织的PPP研究仍被公认为属于研究、探索性质。所以用这种方法来衡量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总量只具有参考价值。”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中国终于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预测报告后,虽然引起国际媒体热炒,而当事者中国却表现得十分淡然,中国媒体、网民、学者、政府均不认同购买力平价法预测的经济规模,并不认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欧学者中也有一种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美国将在很长时期保持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地位,中国在本世纪都无法超过美国。美国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克莱德·普雷斯托维茨在日发表文章称:“根据名义汇率计算,美国的经济体量是中国的两倍。尽管中国将持续增长,但其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而美国经济可能将恢复较快的增长率。这意味着美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地位,也许会直到永远。”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日的文章也认为,“中国也许在本世纪都无法超过美国”。诚然,美国是一个创新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很强的国家,现在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有发达的高科技产业和金融业,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其综合国力确不是中国一二十年所能超过的。但是,如果按名义汇率计算的GDP总量看,根据两国现有的经济体量和增长率的巨大差异考虑,今后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不必等到下个世纪,甚至不需要20年。从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看,中国为应对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实现经济转型、提质增效、保持可持续发展,经济年均增速可能趋缓至7%左右。但美国经济根本谈不上恢复较快的增长,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的30年经济年均增长率约为3%;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复苏缓慢。据穆迪分析公司在日发布的研究报告说:“截至今年(2015年,编者注)第二季度,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复苏已持续6年,在此期间美国经济平均增速仅为1.8%。”如果今后按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速7%、美国经年平均增速2.5%测算,中国GDP总量在2026年就将超过美国,重回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位次。(二)世界何时进入中国世纪美国《名利场》杂志2015年第一期刊载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施蒂格利茨撰写的《中国世纪》一文,提出“中国世纪从2015年开始”。这个观点很新颖,乍听起来也有一定的震撼力,但认同的人却寥寥,因为论据不足。施蒂格利茨的“中国世纪开始说”的主要依据,即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中国到2014年底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预测报告。事实上,用购买力平价法预测中美两国经济规模,只有参考价值;用名义汇率测算,中国经济规模在本世纪20年代中叶才会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可现在还不是。既然中国还不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更谈不上“中国世纪从2015年开始”。何况某一国家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与该国世纪开始也不是一回事。所谓某国世纪开始,除经济规模这个基础条件外,还需要其他重要的软硬件条件。例如,美国在19世纪70年代经济规模就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仍保持“日不落”超级殖民帝国的地位。直到1941年美国《时代》周刊联合创办人亨利·卢斯才提出:“让20世纪成为第一个伟大的美国世纪。”《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网站在日发表一篇文章也说,是罗斯福(在20世纪30、40年代)把美国打造成超级大国。这就意味着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与美国世纪开始间隔了70年。当然,“中国世纪”终将会到来,问题只在条件的成熟。这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气候治理、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至2011年,年均增速达9.9%的高增长;在经济进入转型升级新常态以后,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是,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只要按照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有条件、有信心,在“十三五”及以后几十年,仍能保持经济实现中高速健康稳定增长。即使经济年均增速趋缓至6.5%,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国GDP总量仍将超过美国1倍以上。在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提升。一些国际传媒已经开始关注这一趋势。英国媒体日发表美国科学家的文章称:“智力中心明显正在向中国转移。”“不仅在清洁能源和气候方面,而且在信息系统、医疗保健、纳米技术和其他高科技领域。”澳大利亚媒体日发文称《中国正从“世界工厂”向“创新中心”转变》。该文作者说:“我在中国首次看到了一些发明。中国绝对有顶级的东西展示给世界,我甚至要说,在某些领域,中国是世界领先的。”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日报道:中国正在成为超级计算机大国。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的“天河二号”,自2013年6月以来,一直占据着全球最强大超级计算机的位置。中国国防力量也不断地增强,“9·3”大阅兵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不仅展示解放军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的战斗力,也进一步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特别是中国国际发展战略,提出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上建议建立亚太自贸区得到成员国支持,并牵头筹建亚投行和金砖银行等,使中国国际影响力大增。有的国际媒体评论说,“中国领导人无疑正在力争让国际社会承认中国的全球地位。但他们也希望中国国家地位的提升能惠及邻国乃至全世界。”所以,中国成为全球的第一大经济体到中国世纪开启,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经济规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之后,再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综合实力,进一步参与世界发展战略的谋划和扩大对世界的影响,到新中国成立100年之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即“中国世纪”开始之时。历史上新兴大国的崛起往往伴随侵略和扩张、占领殖民地。但是,他们都是以害人开始,以害己告终。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并汲取历史教训,坚持和平发展,新的中国世纪将是和平的世纪、合作的世纪、共赢的世纪。□参考文献:[1]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2]李长久.科技之光满人间[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3]鲁清.一本书读通世界史[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4]黄振奇.黄振奇经济文选[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5]胡艺,陈继勇.基于新评价标准的中美经济增长质量比较[J].经济管理,2010(02).[6]王健.中美经济增长长期趋势的比较及经济弹性分析[J].科学决策,2009(06).&&&&&&&&&&&&&&&&&&(服务四处转载自《宏观经济管理》杂志)
&&&&[字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遥遥领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