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新闻今日头条条算新闻端还是h5

今日头条,没想到你竟是这样的新闻APP--百度百家
今日头条,没想到你竟是这样的新闻APP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电影大屏幕上播放着魔性的今日头条鬼畜广告,而且还是连带几发的鬼畜视频,盒子君在清明假期连看了三部电影真的觉得被洗脑了,今日头条你赢了!
清明小长假,除了有悠闲的假期,同时也到了众多影片上线的日子,于是盒子君也借着小长假休息的时间跑到电影院去当一回“大土豪”了。刚入座,就看到电影大屏幕上播放着魔性的今日头条鬼畜广告,而且还是连带几发的鬼畜视频,盒子君在清明假期连看了三部电影真的觉得被洗脑了,今日头条你赢了!
1、魔性鬼畜广告视频
每5秒就看一次今日头条条条~~~作为一个严肃的新闻客户端,这么脑洞打开的鬼畜广告,今日头条,没想到你竟是这么不正经的新闻APP~这样的反差营销,让人印象深刻。
这么魔性的鬼畜广告视频,盒子君怎么能自己独享呢,都来看看这魔性的视频,估计很多人看完之后,真的会被今日头条条条~~~魔性的鬼畜声音洗脑。
(点击看视频:)
2、户外广告牌
据盒子君所知,这次今日头条也是花了大价钱来做广告营销,除了有鬼畜的广告视频,提醒你随时随刻看今日头条外,还侵占了众多城市的地铁站、公车站、商业街区和电梯等,每个角落都布满了今日头条鲜艳醒目的户外广告牌。
总结,在新媒体竞争激烈的时代下,新闻客户端领域的品牌在广告营销中的投入越来越大,而作为一直强调内容推荐个性化的今日头条,也需要通过大量的曝光来增加品牌的知名度。而这次定位准确的户外投放和无限洗脑的鬼畜视频,也真的是让今日头条获得了众多的关注度,同时也让自身成为了占据大众话题圈的主角。盒子君也真心佩服,还是今日头条会玩!
互联网营销运营第一媒体,面向1000万新运营人提供最有价值的全球热点、营销案例,每周推送鲜活实用的运营干货文章。
关注活动盒子微信号(ID:huodonghezi_com)解锁更多运营姿势!寻找更多运营灵感!
活动盒子官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11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她主动降低存在感,除了出席活动,录制节目,宣传新作品,参加各种...
杨国英观察
小编也疯狂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你可能错过了2015年最有趣的一个H5--百度百家
你可能错过了2015年最有趣的一个H5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进入2016年,大叔继续分享案例。今天聊聊一个国际知名的化妆品牌在公关方面的新尝试。
先聊聊化妆品牌传播目前的现状,或者说是瓶颈。几乎所有的化妆品都会请当红明星代言,然后投放大量的电视广告,包括去年红极一时的丸美,虽然公关事件营销做得好,但无论是国际大品牌还是国内品牌,都希望借助电视广告直观地告诉消费者自己有多好,大明星都在用。可现状是,消费者看电视越来越少,也不怎么相信广告了,怎么办?必须转型。
怎么转呢?
目前,大叔看到的比较多的思路有两个:一个是投放平台的转移,从传统电视到视频网站。顾名思义,把之前投放在电视的广告换到视频网站上播,大叔你不是说用户不怎么看电视了吗?那视频网站都要看的吧,所以,你会发现,优酷、爱奇艺等片源上都对非会员用户强制插入至少60秒这样的“贴片”,有的广告甚至可以自动强制地插在节目中间播放。这种形式的好处是你终于出现在了消费者面前,但无法左右她的购买决策,因为你出现在她不需要你或希望快点播放完的时刻。
尤其是新广告法实施之后,不少品牌的视频广告片都遇到了审查不通过或秋后算账的问题,比如某牙膏品牌就被罚了好几百万,大叔相信,化妆品可能在未来遇到广告法的挑战越来越大。
第二个思路是内容合作,从单纯的广告投放变为内容营销,比如和时下热门的和时尚相关的APP社区合作,甚至联合做一些公关传播事件。大叔其实对广告投放不太懂,那就重点聊聊内容营销。其实化妆品牌早就用两条腿在走路,买了大量视频网站的贴片广告的同时,也在寻求符合自己用户定位的社交平台合作,比如美宝莲在去年年底就与一款叫做“in”的APP合作,后者是中国最大的图片社交平台,号称有7000万注册用户,用户每日上传照片多达700万张,其中大部分都是自拍。
值得一提的是,双方这次的合作算是创了很多第一次,比如in专门为美宝莲开通了一个美妆频道,当然,里面并不是全是广告和软文。用户在in上自拍的内容,如果和美宝莲相关,后者就会自动抓取到自己的官方平台中集中展示,频道的内容完全靠UGC。借助In的用户数据,品牌打通了和用户的最后一道屏障。
大叔也早就说过,自拍本身是一门很大的生意经,从美颜APP,到美颜相机,再到图片社交APP和化妆品。该品牌首先是软性地植入了in的美妆频道,以“美妆教程”这样的内容服务方式,向用户毫无违和感地介绍其产品,并通过一些美妆圈的KOL的试用进行口碑积累和扩散。那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能让用户主动地参与呢?
美宝莲在日和“in”一起推出一个H5小游戏,名叫“脸盲挑战赛”。啥意思呢?简单而言,就是用户需要看着一位美女化妆后照片,猜测下面4张照片中,哪一张是她化妆前的素颜照。连续猜对6次,就有机会获得其最新产品。复杂一点说呢,就是该品牌以“化妆前后差异大”这个自拍界永久不衰的话题为社交营销的切入点,请了30位美妆圈的KOL,分别拍摄了化妆前后的照片,并拿到了授权,制作了一个H5,在图片社交平台传播,还能为其美妆频道导流。
过去一年,大叔体验的H5游戏超过200个,这个的参与感和重复参与率绝对可以排在前三位,因为大叔使出火眼金睛也只能过到第三关,可见美女们化妆前后的区别有多大。
这个H5到底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呢?大叔认为有六点:
1、大品牌需要和年轻人在一起。这个观点大叔前文已经说过了,这次再强调一下,无论是任何形式的传播,都要落地到用户身上,那用户在哪儿呢?都在社交媒体里,所以,品牌如果想要和自己的潜在用户一起玩耍,就必须与图片社交平台展开深度合作,再根据符合吐槽点的用户习惯定制推出H5。从某一个角度来说,社交平台都开始细分,对所以品牌和公关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
in APP是一款基于图片分享生活的社交软件,通过达人引领、品牌分享和包括标签、贴纸、大头、玩字等多种趣味功能玩法,为用户在图片社交中传播生活态度。自2014年6月正式上线以来,目前用户数达7000w,是国内最大的图片社交平台。用户每日上传照片多达700万张。目前,与in APP合作的时尚品牌包括:美宝莲、巴黎欧莱雅、benefit、梦妆、innisfree等。
2、H5游戏怎么才能兼得品牌和社交。这个目标很难,因为按照传统的传播理论,想要一个事件传播得越广,品牌的植入就要越少,反之亦然。其实专门有人早就研究过用户分享的动机,包括但不限于慈善、炫耀(自己更聪明或漂亮)、利益、有趣等。你仔细研究朋友圈就会发现,喜欢自拍的人很多,从这个点切入社交,其实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之前微软做的“how old are you”,一个看颜值猜年龄的应用就刷爆了朋友圈。再比如大叔比较喜欢的台湾综艺节目《康熙来了》经常会设置明星化妆前后对比的单元,也算是一个老梗,但经久不衰。
回到这个H5案例,30位美女,猜她们化妆之前的“丑样”,这种参与感是极其强烈的,至少大叔都玩了十几遍。无社交不传播,大叔认为,这是那些故意与消费者保持距离的美妆和奢侈品等领域品牌急需补的一课。
3、把内容当服务。大叔此前有一个观点就是所有公关传播的内容出发点都应该站在用户层面,而不是品牌层面,这完全是两个概念,第一个是在服务读者,帮助读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而第二个则是拿一个扩音喇叭在人群处叫卖,不管人家爱不爱听。就这个案例而言,化妆永远是服务,而不是卖产品。但很多时候,我们又希望能够把产品的功能一并介绍给消费者,大叔建议学学这个H5,如果你屡次闯关不成功,意味着美妆达人通过使用美宝莲等化妆品,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颜值,这本身就是身体力行的最佳产品广告。
4、KOL的背书。前文已经提了一句,如今的传播,必须要有意见领袖的参与。30位美妆达人,在微博、微信、in等社交平台分享这个H5游戏,本身就是一种肯定和促进。
5、数据。从日至日24点,短短几天,这个H5的PV超过230万,实属不错,毕竟是在元旦三天的假期期间传播。
添加万能的大叔微信订阅号(wannengdedashu),体验这个H5。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3291
阅读:11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她主动降低存在感,除了出席活动,录制节目,宣传新作品,参加各种...
杨国英观察
小编也疯狂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今日头条之后,侵权风波为何再起?--百度百家
今日头条之后,侵权风波为何再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主打财经金融类新闻的财新传媒就起诉了搜狐、凤凰、新浪等十余家网站,指控对方抄袭其原创内容构成侵权罪。
去年6月,刚刚完成C轮1亿美元融资的今日头条被国内多家知名媒体起诉侵权,还没来得及喝庆功酒的张一鸣被各大媒体瞬时打成筛子。而身为媒体的今日头条用复制+粘贴的内容产出方式的确不太好,但是要知道,今日头条本身就是一个聚合类新闻应用,它的核心无非就是“抄袭”其他媒体的内容,硬要说今日头条的错,就是错在没有标注新闻源,错在高调的宣布 1亿美元融资,最终才激怒了已经走向衰退的传统媒体。当然,今日头条作为媒体界的新星也借机名声大噪,张一鸣仅在2014年就出席了数十场媒体行业大会。
但如果把主角换成老牌门户的话,我相信不仅是媒体,连用户也不会买单。就前两天,主打财经金融类新闻的财新传媒就起诉了搜狐、凤凰、新浪等十余家网站,指控对方抄袭其原创内容构成侵权罪,情况和去年的今日头条如出一辙,不过历经风雨的门户们声誉不会大噪,而是直线下跌。
IP成媒体行业的新竞争点
前两天刚写了一篇关于OGC的文章(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也就是职业生产内容,其实就是指媒体行业工作者们的劳动成果。而这次的侵权事件也让我想到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俗称IP(intellectual property),这一点和OGC有着极强的关联。
1)产出OGC的重要性
我说过,新闻客户端的OGC就好像是视频网站的自制栏目一样,不仅是独有的而且还是吸引核心用户群体的关键因素,而有些精品栏目甚至能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品类,如网易新闻的每日轻松一刻、腾讯新闻的新闻哥等等,这些栏目都具备着很强的品牌特征,是独家栏目同时也成为用户心中的一杆品牌秤,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转换新闻平台的成本几乎为零,而这些品牌特征就充当着用户潜在的品牌心智,潜移默化的让用户做出第一选择,反之,如果缺乏这些特征,品牌就很难突围,更别说跑马圈地了。而打造优质内容也是过去几年直到现在媒体行业一直在谈论的。
2)为OGC打造防火墙
而现在,时代又变了!打着差异化竞争旗号的门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确产出了大量的精品内容,然而这也促使品牌之间互相模仿抄袭的战争再度升级,原本能让品牌特征更加明晰的独家栏目现在则成为了门户在移动端的标配,用户再一次迷茫在新闻海洋中。
这些海洋般的内容其实就是抄袭者的最佳素材,所以媒体不仅要学会产出,还要学会保护。OGC其实分两种,一种是上面说的具有品牌特性的,另一种特性则不明显,比如有610万订阅量的腾讯新闻哥,这样的栏目辨识度比较高,相反被媒体抄袭的可能性就较低,当然微信公共号除外,2月3日,微信团队就针对严重的抄袭现象宣布了微信公共号抄袭五次后将被永久封号的决定,就算抱着侥幸心理试图抄袭,微信公共号后台也会自动在文章末页标注来源,让抄袭者们防不胜防。
可以看出,微信正在极力避免走微博的后尘,老大马化腾强调的IP观点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微信是为了平台的生态环境免遭破坏,而财新传媒这次起诉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新的竞争方式,因为中国盗版太过猖獗且深受屌丝群体的追捧,在媒体行业有很多纯文字且识别度较低的原创精品内容仍然无法得到保障,所以未来媒体行业只有大力维权,强调正版内容,整个行业的不良风气才能改善,也只有这样的公平竞争行业上才会出现更多的优质内容,像财新网的部分文章就采取了收费制,视频网站和QQ音乐的会员制也是典型的例子,只不过在媒体行业用商业化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版权还需要长期的实践。企鹅智酷的报告显示,新闻客户端每天有着1亿的深度阅读用户,我相信有这些用户是愿意通过付费去拥有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稀缺性的东西总是会有人买单的。
创造值得保护的干货内容
当然,媒体行业实施收费制只是鄙人的畅想,那么媒体在当下最要紧的任务就是去创造值得保护的内容,需要两手抓!无论是今日头条还是财新传媒,文章被抄袭的原因无非就是抄袭者无法制作同等级别的内容 ,再者就是整个行业风气及媒体企业缺乏管理制度规范,导致有空可钻。
先说说第一点,虽然四大门户的覆盖领域非常广但不可否认的其专精领域的深度却跟不上了,加上现在垂直领域的竞争对手实在太多了,财新传媒就是门户在财经金融领域的对手,澎湃则成为了社会时政领域闪耀的新星,而最重要的一点是,研究某个垂直领域的难度远远比门户的全媒体要低的多,所以抄袭现象一直存在,这是人类投机取巧的天性。
但无论怎样,精品内容和媒体的产出能力是直接挂钩的,这次被告方中四大门户占了2个,新浪的没落不必多说,搜狐的低迷状态早在去年总编辑吴晨光丑闻就开始持续,不知道何时才能好转。腾讯则是近期四大门户里最蒸蒸日上的一个,上周艾瑞发布数据,其月度覆盖量达到8114万人,位居行业第一,去年其APP还进去了中国十大流量APP榜单,利用社交导流量确实是腾讯的强项,但内容上的提升和版权保护意识的加强也是不可忽视的。
小马哥去年一年都在谈论知识产权,虽然腾讯有着抄袭王的称号,但至少媒体这边从未出过负面,从去年马航谣言到今年李光耀去世报道,腾讯新闻都把持住了媒体的节操,我本以为事实派只是美名,没想到还真有两把刷子;而网易的有态度则在个性化方面占据上峰,给年轻人一种看新闻的精神力量,搜狐的slogan从先知道改成知天下,其背后的故事也是难以琢磨。
具体到内容上来说,腾讯、网易新闻虽然也偏科,但至少在主流垂直领域还是很强劲的,腾讯新闻目前拥有100多款独家栏目,今日话题、新闻百科、科技不怕问、财经眼、贵圈、企鹅智酷、讲武堂、探针、事实说等覆盖社会常识、科技、财经、军事、娱乐、行业报告以及承载其事实派媒体理念的精品内容,网易的今日之声、另一面、易百科的订阅量也突破百万。
另一方面,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腾讯和网易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营之道,去年APEC期间,腾讯新闻制作的《给奥巴马换装》新闻H5游戏点击量在24小时内突破1200万,而《全民大作战》则是根据本届两会制作的网络首档交锋直播节目,将内容与互动真正结合,开创了视频栏目实时互动的先河,单期最高在线人数破1000万,网易结合的热点的功夫也很深,当嫖客黄海波刑满释放后,网易制作的《海波,你不在的这半年,我想告诉你世界都发生了什么事》H5深度植入了其品牌的内容,两者都是在用移动技术配合新闻热点做内容,这方面搜狐和新浪要逊色很多。另一个层面:当一个媒体不断的向用户输出优质内容的同时,用户也会因抄袭事件对此媒体更加信任,品牌的根基得以强化和稳固,尤其是在转换平台成本极低的情况下,防止用户流失这点尤为重要。
最后我想说,正是以上这些不可复制的内容,腾讯和网易才没有出现在这次的被告席中,我上一篇文章也写过,目前新闻客户端行业的格局已趋于稳定,在做好OGC的同时强化自身的维权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新闻的持久战中积累优势和内容并获得最终的胜利。
李燕和他的小伙伴对大家开放的微信公众号:天方燕谈(ID:tianfangyantan)
阅读:7034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8255
阅读:7648
阅读:11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她主动降低存在感,除了出席活动,录制节目,宣传新作品,参加各种...
杨国英观察
小编也疯狂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11月8日,颠覆式创新研习社产品学院第一课登台,今日头条算法构架师曹欢欢,分享了头条如何用数据打磨产品。产品学院以一年7次免费线下大课+52场线上教程,五大路径,魔鬼训练,层层穿越,帮你完成产品经理到产品创始人的完美蜕变。
曹欢欢说,今日头条现在有3亿的积累用户,日活用户超过三千万。这些用户,每天每个人的今日头条内容都不一样。头条会根据用户特征、场景和文章特征做个性化推荐,而这些推荐不靠编辑,靠技术算法。
演讲人|曹欢欢(今日头条算法构架师,国内对推荐产品理解最深刻的算法工程师之一)
什么是数据思维,对数据思维概括最简练有力的一个说法,来源于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第一收集数据,第二作出决策,最后是高效执行。
今日头条的个性化推荐不靠人、靠技术
推荐时会兼顾用户、环境和文章本身特征
相比微信公众号,头条是更好的自媒体平台
今日头条是国内领先的新闻客户端,最大的特点是个性化推荐,真正的千人千面。我们现在有3亿的积累用户,日活用户超过三千万。我们不靠编辑人工推荐,而是技术算法。
大家有兴趣,头条是怎么推荐内容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头条在给用户找一篇你可能喜欢的新闻的时候,他会考虑三方面的因素:
第一,用户特征,比如兴趣,职业,年龄,短期的点击行为。
第二,环境的特征。推荐是一个情景化的事。比如我自己早上,会看一看科技新闻。周末晚上会看搞笑视频。还有网络环境,你要有wifi的话,给你多推视频。
另外就是文章自身的特征,它有哪些主题词,命中了哪些标签,还有它的热度,是不是很多家媒体都转载了。包括文章时效性和相似文章推荐。
接下来五到十年的一个愿景,成为最懂你的信息平台,连接人与信息,促进创作和交流。
在开始一两年,我们对创作这块重视不够,也是资源不够,没有形成自己的壁垒。但是从14年版权风波之后,我们在这块投入的非常大的资源和精力。
今日头条的自媒体平台已经是国内互联网第二大的自媒体平台。它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微信公众平台。
为什么呢?大家可能都有微信公众号,可能有这种体会,你在微信上做一个公众号,微信是不会帮你推广的。你要靠自己的资源,靠自己的人脉进行推广。
比如我专注于写历史故事的,我没有那个资源,我没有那个商业能力,他可能还在三线城市,怎么去推广?
头条希望最好的内容到达最适合的受众,我们有个系统帮你自动推荐,点击量多了我们还会给你钱。没有听说微信公众号还会给自媒体钱的。
归纳总结、A/B测试、双盲交叉验证
数据思维的三大工具
灵活交叉运用
介绍完头条,下面介绍一些案例,我先介绍数据思维几个比较重要的工具:
第一个工具是归纳总结,按照特定的维度进行排序,分析对象特性。这个可能反映出事物内在的一些规律,基于这个分析,去引导决策。
第二个叫A/B测试,把实验对象随机分组,把一个或多个测试组的表现与对照组比较,进行测试。
怎么做A/B测试,第一步我们线上流量进行分流,正常用户还是走正常的流量,一部分流量我们要保证样本无偏(不要样本全是女的或者全是90后),通过科学方法去划分出一些流量做实验,还要进行分组,分出对照组和实践组,对照组和线上的策略完全一样,实验组我们做一些小小的改变。
比如头条网页版的首页,新版加了一个链接,老版加了一个任务评论。我们看哪个好呢?通过A/B测试的方式,一部分人看到新版的结果,一部分是老版效果。事后统计分析,看到底哪个版本效果好。
第三个叫做双盲交叉验证。它是说在评估一项数据的时候,我可以把一部分样本抽样,让其他人再评估一下。根据抽样数据评估的一致性来判断该评估的可靠性怎么样,比如你审一些黄色反动的文章,机器做得再好,必须有人来把关。
这个事本身判断特别复杂,机器也不能做好,我们要保证评估的有效性,要引入争议复评机制。
今日头条从一诞生就有数据基因
到底取什么名字?
让数据来说话,用户来选择
头条的诞生怎么体现出浓浓数据思维的?一开始就有。大家都肯定经历过这种场景,APP怎么起名字。起名字的方法很多种: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或者拟声,或者情怀。
头条面临几个问题,我们名字是哪种范儿?我们用了数据思维的工具,归纳总结。去苹果商店找各个免费榜单的前十名APP,做了一个归类,发现琅琅上口好记的名字,是最多的。
从当时的效果来看,大白话更好。我们调性已经定了,我们就要土,没情怀,比如一个初中文化的用户都能看懂。
我们列了几个名字,没有人敢打赌哪个更好,我们做个A/B测试吧。我们要选两个渠道,发现这些APP在这两个渠道上留存都差不多,花的钱差不多。
我拿这两个渠道做实验,选两个名字或者选N个渠道,N个名字,分别投放。这个界面功能都完全一样,就是名字不一样,就是用户看到在外面的列表名字不一样。
我们看哪个留存高,相应的变成了哪个名字的单位获取用户成本低,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最后发现今日头条是表现最好的。
数据思维怎么指导算法演化?
大的推荐模型和推荐找回模型交叉运用
很多因素都会影响推荐效果
刚才讲了我们头条的诞生是怎么运用这个数据思维的。接下来可能会更硬一点,这是我的老本行,怎么用数据思维去指导算法的演化。
我们先简单看一下头条的推荐算法,头条最核心的是怎么利用这些数据。怎么提升呢?不断改进我的算法,让它更聪明,更好利用这些数据。头条算法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算法策略的组合。我们需要把这个系统的演化放在可控的情况下,让它不断朝着优化的方向去演化。
头条的推荐算法分两层。最上面一层,一个大的推荐模型,就是说模型做决策依据的维度,包括性别、年龄、兴趣等都是维度,我们有数百亿特征,涵盖你能想到的一切可以帮助做判断的信息,这个还在不断的增加,还有一层就是推荐召回模型,他是干什么的呢?上面那个模型特别强大,但是它的计算资源也很大,成本结构压力也会非常大,不要所有的事情都让这个模型去做。
所以有一个召回模型,各个策略独立的负责判断哪些内容有资格进入排序侯选。比如判断这个文章的来源是不是我喜欢的,这个人是不是总爱看虎嗅的文章,就推荐虎嗅的。有的更简单,就看性别、年龄。这个模型可以过滤掉90%的无效信息,最上面推荐模型的负担就降下来了。
在这个系统中,对推荐效果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呢?
第一是候选内容集合的变化。
因为头条最早我们是只推荐正规的新闻,不敢推短时效的东西,怕推不好,有时候文本看不太出来,但实际上这个事可能是过气了。
现在,我们希望我们能推一些天气预报预警。还有一些生活有用信息,比如家装。这些东西都推的话,有可能给线上的体验带来改变,这个改变有可能是正向的,有可能是负向的。它是不是好呢,我们要试了才知道。
第二个是召回模块的改进和增加。
有些事拿不准,让高级的人去判研一下。另外一个是增加人手。
还有一个是推荐特征的增加。
刚才讲到我们有几百亿特征了,可能涵盖了目前能想到的对推荐有影响的所有的因素。但是是不是穷尽呢?这肯定是没有穷尽的,加进去好不好呢?也不一定,让系统复杂性变高了。计算机算要花时间的,一秒钟过去了,都没算出来,用户体验可能变差。
另外就是规则策略,所有的线上产品涉及到机器学习的,大数据的,不可能完全用模型解决,要有人干预的。
最好有一个沟通机制,实验太多了,我们需要高效的管理和分配流量。
还有特殊的过滤条件,有的人说你不能随机给我流量,我就是看女性用户变化的。
这个是我们实际的A/B测试系统的工作流程,非常直观。首先我们会把流量进行分桶,我们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如果你每次要考虑三亿用户怎么分,复杂度太高了。
然后就是实验分组,这些桶还分两组,有实验组和测试组,像这个就是四个桶分了,黄色的是对照组,绿色的你把改进在绿色的用户身上可以起到效果。
这个PPT就是讲了我们这个数据实验是怎么分析的,先把数据拿过来,再做日志处理,存到日志,发到服务端,我们会有一个分布式的文件系统,保证这个东西不丢。
结果出来之后,我们写入数据库,我们需要一个很好的数据可视化的系统,因为你都出来数字,大家看着也不方便。给产品经理给高层老板看一堆数字很烦,就看曲线就行了。
快速迭代,但怎么保证方向正确?
用数据实验,去测试需求
数据思维可以帮你把每一项能力发挥到极致
头条从上线以来,经历了几十个版本的更新。产品的发展肯定要不断迭代的,我们怎么让迭代快,而且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需求从哪来,有一类的需求其实很简单,我们叫战略需求。以我们头条自己来说,我们最终要实现一切都可以推荐。
第二件事叫确定性需求。这是常识。不能卡,用户用低端的机器也能很流畅的跑。省流量,还有记录更精细的用户动作。
剩下的需求从哪里来?其实就是怎么把提高用户粘性,提高用户体验,怎么提炼出更多具体的需求,去支撑上面的这个战略。头条收集剩下需求,最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从用户反馈中去收集。
有一个专门的用户反馈组,会选一些非常有产品想法的年轻人,不断和用户做沟通。
用户有可能提出一个新的东西,不在你原来的需求列表里。你改变之后是不是伤害了那些不反馈的用户呢?不知的,只能做实验的需求池。
我们产品每个需求都要做A/B测试,移动客户端有两类,一类是原生的功能,这个实现起来成本比较高,另一类是WAP需求,这些页面的改动不用发版,效率会更高。
我们说前者,第一我们会发小渠道的版本测试,比如特别小的应用市场,我们先放上去,跟老版本比比,看看效果怎么样。如果没有大问题,因为这种小流量你是测不出来精确改变的,你保证不要出错。如果说波动正负1之间,这个东西可能有用,我们现在大流量的试一下。
大渠道发版A/B测,像360助手我们统一发一版,我们通过客户端自己的代码来调整。从应用市场提交同一个版本,用户下载之后,通过远程控制,让每个人看到的界面是不一样的。
这边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实现在视频推荐是有两种界面。一种是有赞有踩有评论,另一种我们更强调视频的PC作者,我们希望给他导更多的流量,刺激他的订阅。
我们对比这两种哪个效果更好,这些都是客户端实现的,远程一键可以让这些用户全部从左边换到右边。
这个是成本比较高的,因为相当于客户端要实现不同的素材,不同的代码。会影响你的下载和转化率,因为流量还是比较敏感的。一个11兆的东西和19兆的东西,转化率会非常不一样。
我们尽量用下面这个方法:直接去改WAP页面,比如头条的详情页,你点一篇文章进去了,下面评论是用客户端原生实现的,中间文章那一段只是一个页面而已,你可以灵活在里面调样式。
这种改进比较简单了。让用户到功能入口,看到的页面是不一样的。
有了实验的结论,这个页面改动很好,我们切入到全流量,让所有的用户都能看到这个页面。
我们总结一下WAP页的优势和劣势,优势是开发试错成本低,比发版简单的多,很好改,一旦发现问题,直接把页面换掉就好了。劣势也很简单,流畅度稍差,H5大家一直在说,但实际上大家都明白它的性能和原生的还是有差距。
第二WAP和客户端通信比较复杂,有些很高级的交互H5是做不了的。另外缓存失效后体验不好。
这是我们典型的一个case,这应该是一个反面的例子。我们很早期还没有大规模启用客户端的A/B测试,拍脑袋作出一个决策。头条有一个频道栏,除了推荐首页之外,把科技、体育、视频这些内容分门别类标签,你想看科技新闻,到科技里面去。
这些分门别类的标签这里面的内容也是个性化的,比如科技新闻,有的看O2O,有的看数码产品。大家觉得有这个标签,这个界面会比较乱,不好看。我们能不能做的更好看一点呢,我把这个东西去掉,下面有四个按钮,“推荐”第一个按钮,单独用一个“发现”,这个不是当时最终原型,“发现”里面放各种各样的频道。
如果你想随便看看,就到第一个里面看,今天就想特别看体育新闻,你给我推荐的体育新闻还不够多,我就到第二个里面看。
结果教训是非常惨痛的,用户的留存和用户频道的DEU都下降非常多。这算一个产品事故。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能量做客户端的A/B测试,我们可以把影响放到最小,就不会造成那么大的损失,产品经理也不会走,这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我们看一下交叉验证在头条是怎么实现的。交叉验证用的最多的场景涉及到人工运营的场景,在头条刚才提到有些业务需要人工的评估。因为你文章如果分类分不准的话,可能就会影响你的推荐。有很多东西要人去审的,审核和评估都有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它依赖人。
大家印象中人比机器靠谱的,从大的面上来说,机器比人更靠谱,机器不求回报。在互联网公司,审核和评估投入这块肯定比工程师低很多,这就造成两个后果,第一个就是审核人员敬业或者他的能力上可能跟工程师相比,他会有一定的差距,这是客观存在的。因为我们的人力成本也比较低。
第二个就是他的流动性可能比较大,另外标准经常变来变去。我们一定要用机器去监控人的工作怎么样,需要有一个预警。这块我们需要引入一个双盲的交叉验证,帮助我们去看这些运营同学他们工作的稳定性怎么样,同时去激励不断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得到机器更好的评估。
最后再强调一下,为什么创业者运用这个数据思维是如此重要,张一鸣说,初创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乘积能力,产品核心竞争力=拉新能力×留存能力×变现能力。数据思维就是可以帮助团队把每一项能力发挥到极致,增加了生存下来的概率。
*本文根据曹欢欢在颠覆式创新研习社的演讲整理而成,欢迎转发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自36大数据(): &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章均不代表本站观点。报道中出现的商标属于其合法持有人。请遵守理性,宽容,换位思考的原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今日国际新闻头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