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肿大的症状肋触诊不满意 妊辰之故 是什么原因呢

脾_百度百科
脾是重要的,有造血、滤血、清除及参与等功能。因其含血量丰富,能够紧急向其他补充血液,所以有“人体血库”之称。有后天之本之称。
脾(spleen )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呈扁椭圆形,暗红色、质软而脆,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脾位于左区胃底与膈之间,恰与第9~11肋相对,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正常情况下,左肋弓下缘不能触及。脾分为内、外两面,上、下两缘,前、后两端。内面凹陷与胃底、左肾、左肾上腺、胰尾和结肠左曲为邻,称为脏面。脏面近中央处有一条沟,是神经、血管出入之处,称脾门。外面平滑而隆凸与膈相对,称为膈面。上缘前部有2~3个切迹,称。脾肿大时,脾切迹仍存在可作为触诊的标志。
在脾附近,胃脾韧带及中,常可见到暗红色,大小不等,数目不一的。因脾功能亢进作脾切
除时,应将副脾一并切除。脾属于网状皮系统,是人体最大的,其结构基本上与淋巴结相似,由被膜、小梁及淋巴组织构成。其与不同的地方是没有,但其中具有大量血窦,是血液循环的一个过滤器。
脾在正常情况下,只产生及单核细胞,但在病态及大失血后可以制造各种血细胞。脾主要功能是参与,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细菌和异物,产生淋巴细胞及,贮存血液。可造血。在胚胎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出生后能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脾内的巨噬细胞能将衰老的红细胞、血小板和退化的白细胞吞噬消灭。它还能吞噬血液中的细菌、原虫和异物。当脾功能亢进时可破坏大量血小板及血细胞。脾有丰富的,可储存一定量(约200毫升)的血液,在机体剧烈运动或爬山或突然失血时,脾的平滑肌收缩,放出储存血液以补充机体的需要。
脾中的淋巴细胞还能制造抗体。正常的脾一般不能摸到,如在左肋缘下扪及者,均表示。引起脾肿大的原因很多,如、、、伤寒、、、、恶性淋巴瘤、等。脾肿大以后,可引起,使血液中的血细胞和。脾肿大一般进行,如有脾功能亢进或所致者,可考虑手术切除。
人体最大的周围淋巴样器官,其实质由红髓和白髓构成,具有造血和血液过滤功能,也是淋巴细胞迁移和接受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免疫效应分子的重要场所。 脾脏由脾动脉供血。脾动脉是腹腔动脉最大的分支,在接近脾门处分出胃网膜。
脾脏是之一,脾脏有三大功能:
1.首先它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
2.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
3.脾脏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脾是血循环中重要的滤过器,能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细胞,特别是红细胞和血小板。因此,时可能会引起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脾脏还有产生淋巴细胞的功能。
脾的共用定义(以功能主次排序)
脾脏主要功能能定义
1.主供血。
2.主过滤血。
3.主藏血。
4.主产生淋巴细胞免疫功能。
是供血、滤血、藏血、免疫的中央。
(1)滤血:脾内滤血的主要是脾索和边缘区,此处含大量巨噬细胞,可吞噬清除血液中的和衰老的血细胞。当脾肿大或机能亢进时,红细胞破坏过多,可引起贫血。脾切除后,血内的异形衰老大量增多。
(2)免疫:侵入血内的病原体,如细菌、疟原虫和血吸虫等,可引起脾内发生,脾的体积和内部结构也发生变化。时,淋巴小结增多增大,内浆细胞增多;细胞免疫应答时则脉周围淋巴鞘显著增厚。脾内的淋巴细胞中T细胞占40%,占55%,还有一些和NK细胞等。
(3)造血:早期的脾有,但自骨髓开始造血后,脾渐变为一种淋巴器官,在刺激下能产生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但脾内仍含有少量,当机体严重缺血或某些状态下,脾可以恢复造血功能。
(4)储血:人脾的储血能力较小,约可储血40ml,主要储于血窦内。脾肿大时其储血量也增大,当机体需血时,脾内平滑肌的收缩可将所储的血排入血循环,脾随即缩小。
脾动脉从脾门入脾后分支进入小梁,称为小梁动脉。小梁动脉分支离开小梁进入动脉周围淋巴鞘内,称为中央动脉。中央动脉沿途发出一些小分支形成毛细血管供应白髓,其末端膨大形成边缘窦。中央动脉主干在穿出白髓进入脾索时分支形成一些直行的微动脉,形似笔毛,故称笔毛微动脉。笔毛微动脉在脾索内可分为三段:
① 髓微动脉,内皮外有1~2层平滑肌;
② 鞘毛细毛管,内皮外有一厚的巨噬细胞鞘,但在人不发达;
③ 动脉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末端的大部扩大成嗽叭状开放于脾索,少数则直接连通于血窦。血窦汇入由扁平内皮细胞构成的髓微静脉, 髓微静脉汇入小梁内的小梁静脉,最后在门部汇成脾静脉出脾。中央动脉旁的淋巴管沿动脉进入小梁,继而在门部汇集成较大的淋巴管出脾,淋巴内含有许多T细胞。脾内大部分血液流经脾的速度较快,约30秒,少量血液的流速较慢,需数分钟至1小时,依据脾功能状态的不同而有变化。
脾脏能生成、监视、贮藏和破坏血细胞。它是一个海
脾脏示意图
绵状、柔软、略呈紫色的脏器,约一人拳头大小,位于腹腔上部,刚好在左侧骨性胸廓之后。脾脏像两个器官一样行使功能。白髓是感染防御(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而红髓则从血液中清除不需要的颗粒物质,比如有缺陷的红细胞。如果脾脏被外科手术切除(),机体将丧失一些产生保护性抗体和从血液中清除不需要的细菌的能力。结果,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下降。不久之后,其他脏器(最先是肝脏)增强它们防御感染的能力以代偿这种缺失,于是增加的感染风险不会太持久。
脾肿大时,捕获、贮藏血细胞的能力增强,能使循环血中红、白细胞和血小板数目均减少。
多种疾病能引起脾肿大,为准确寻找病因,应当考虑从到慢性感染的种种疾病。
当肿大的脾脏捕获大量异常血细胞时,这些细胞填塞脾脏,影响脾脏的功能。这就开始了一个恶性循环:脾脏捕获的细胞越多,脾脏就越增大;脾脏越增大,它捕获的细胞就越多。
当脾脏从循环中清除太多太多血细胞时(称做脾功能亢进),各种各样的问题将会发生,包括贫血(红细胞太少),经常感染(因为白细胞太少),出血(因为血小板太少)。最后,巨大的脾脏捕获、破坏异常血细胞的同时也捕获、破坏正常的血细胞。
由于脾脏位于左上腹,胃区严重的外力打击可引起脾破裂,撕裂其包膜和内部组织。脾破裂是发生于车祸、运动意外、打架引起的腹外伤中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脾破裂时,大量出血涌入腹腔。尽管脾脏外层坚韧的包膜可以暂时包容出血,但是也必须立即手术以防止威胁生命的大失血。
脾索(spleniccord):由富含血细胞的索状淋巴组织构成,脾索在血窦之间相互连接成网,索内含有T细胞、B细胞和浆细胞,以及许多其他血细胞和巨噬细胞,是脾进行滤血的主要场所。脾索内各类细胞的分布并不均匀一致。当中央动脉末端分支进入脾索成为髓微动脉时,其周围有薄层密集的淋巴细胞,在鞘毛细血管周围则有密集的巨噬细胞,至毛细血管末端开放于脾索时含血细胞和巨噬细胞较多,而不含血管的脾索部分则散在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相对较多。
脾血窦(splenicsinus):是一种静脉性血窦,宽约12~40μm,形态不规则,相互连接成网。窦壁由一层长杆状的内皮细胞平行排列而构成。内皮细胞之间常见许多0.2~0.5μm宽的间隙,脾索内的血细胞可经此穿越进入血窦。内皮外有不完整的基膜及环行网状纤维围绕,故血窦壁如同一种多孔隙的栏栅状结构。在血窦的横切面上,可见杆状内皮细胞沿血窦壁呈点状排列,较粗大的内皮细胞断面中可见有细胞核,并突入管腔。血窦外侧有较多的,其突起可通过内皮间隙伸向窦腔。
脾位于腹腔上部,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形如犬舌,状如鸡冠”,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主运化、统血,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在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
(一)脾的解剖形态
1.脾的解剖位置: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下面,在左季胁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脾与胃以膜相连”(《素问·太阴阳明论》)。
2.脾的形态结构:脾是一个形如刀镰,扁平椭圆弯曲状器官,其色紫赤。在中医文献中,脾的形象是“扁似马蹄”(《医学入门·脏腑》),“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贯》),“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医纲总枢》)。“扁似马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镰”,“犬舌”、“”是指胰而言。
总之,从脾的位置、形态看,可知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又远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二)脾的生理功能
1.: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其中脾起主导作用: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脾宜升则健。“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医学三字经·附录·脏腑》),“脾升而善磨”(《四圣心源》),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故“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医原》)。脾的运化功能,统而言之曰运化水谷,分而言之,则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脾运化水谷的过程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饮食物,经小肠的泌别清浊作用,通过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为(又称水谷精气);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三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化为气血等重要生命物质。概言之,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饮食人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类经,藏象类》)。胃主受纳水谷,并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通过幽门下移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但必须依赖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将水谷化生为精微,“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为磨之能砻,杵之能舂也,以气吸之,而食物不坠焉耳。食物入胃,有气有质,质欲下达,气欲上升,与胃气熏蒸,气质之去留各半,得脾气一致,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医述》引《医参》)。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其又靠脾的转输和散精作用而上输于肺,由注入心脉化为气血,再通过经脉输送全身,以营养、,以及皮毛、筋肉等各个组织器官。“饮食先人于胃,俟运化,其精微上输于肺,肺气传布各所当人之脏,浊气下人大小肠,是脾胃为分金炉也”(《医权初编》)。总之,五脏六腑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水谷精微,都有赖于脾的运化作用。由于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之后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饮食水谷的运化则是由脾所主,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曰:“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故曰后天之本在脾”(《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但“五味人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素问·奇病论》),人以水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故又云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一理论在养生防病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脾的运化功能强健,习惯上称作“脾气健运”。只有脾气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若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之而失常,就会出现腹胀、、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等病理变化。
(2)运化水湿: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调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水湿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关键环节。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脾在运输的同时,还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过心肺而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濡润作用,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故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因此,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健旺,既能使体内各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潴留。反之,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甚则形成水肿。故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这也就是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的发生机理。
脾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种功能失常可导致另一方面的功能失常,故在病理上常常互见。
2.脾主生血统血:脾主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1)脾主生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故张景岳说:“血……,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景岳全书·血证》)。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经过气化作用生成血液。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血液充足。若脾失健运,生血物质缺乏,则血液亏虚,出现头晕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虚征象。
(2)脾主统血:“脾统诸经之血”(《名医汇粹》),“人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沈注金匮要略·卷十六》)。脾气能够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血脉之外。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作用来实现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摄血;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发生出血现象。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则气血虚亏,则统摄无权,血离脉道,从而导致出血:由此可见,脾统血,实际上是气对血作用的具体体现,所谓“脾统血者,则血随脾气流行之义也”(《医碥·血》)。但脾之统血与脾阳也有密切关系。“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则不能统血”(《血证论·脏腑病机论》)。因脾失健运,阳气虚衰,不能统摄血液,而导致出血者称为,临床上表现为皮下出血、便血、尿血、等,尤以下部出血多见。
脾不仅能够生血,而且还能摄血,具有生血统血的双重功能。所以说:“脾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金匮翼·卷二》)。
3。脾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精微物质。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这种运化功能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故说“脾气主升”。
而上升的主要是精微物质,所以说“”。脾之升清,是和胃之降浊相对而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气主升与胃气主降形成了升清降浊的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共同完成饮食物之消化吸收和输布。另一方面,脏腑之间的升降相因、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重要因素。脾气之升可以维持内脏位置之恒定而不下垂。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正常吸收和输布,气血充盛,人体的生机盎然。同时,脾气升发,又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如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眩晕、泄泻等症状。(又称),则可见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
(三)脾的生理特性
1.脾宜升则健:升有下者上行,升浮向上之义。五脏各有升降,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在中者能升能降。机升降相互作用,形成了机体气化活动的整体性,维持着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动衡。脾升胃降,为人体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脾性主升,是指脾的气机运动形式以升为要。脾升则脾气健旺,生理功能正常,故曰:“脾宜升则健”(《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2.: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此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J临证指南医案·卷二》)。脾喜燥恶湿,与胃喜润恶燥相对而言。脾能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胜又最易困脾。“湿喜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感故也”(《临证指南医案·卷二》)。脾主湿而恶湿,因湿邪伤脾,脾失健运而水湿为患者,称为“湿困脾土”,可见头重如裹、脘腹胀闷、口粘不渴等症。若脾气虚弱,健运无权而水湿停聚者,称“脾病生湿”(脾虚生湿),可见肢倦、、、痰饮、、水肿等。总之,脾具有恶湿的特性,并且对于湿邪有特殊的易感性。
3.脾气与长夏相应:脾主长夏,脾气旺于长夏,脾脏的生理功能活动,与长夏的阴阳变化相互通应。此外,脾与中央方位、湿、土、黄色、甘味等有内在联系。脾运湿又恶湿,若脾为湿困,运化失职,可引起胸脘痞满、食少体倦、大便溏薄、口甜多涎、舌苔滑腻等,反映了脾与湿的关系。故长夏之时,处方遣药,常常加入藿香、佩兰等燥湿之品。此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则会出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临床治疗脾虚多选用党参、黄芪、白术、扁豆、大枣、饴糖等甘味之晶,这体现了脾与甘的关系。
(四)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脾在体和肌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所以根据一般肌肉的病都可以辩证到,脾是后天根本,脾气的病变可以表现在唇上,另外思伤脾,思虑过度、相思过度都会伤了脾气,因此可以辩证施治再以治疗,在液为涎,对于小孩流口水或是口水过多也可以从脾经辩证。
五脏之一。脾有运化的功能,论其作用时,往往脾胃联称。脾消化饮食,把饮食的精华运输全身,所以说脾是后天之本。脾又能统摄周身血液、调节血液循环,使之正常运行。。能把饮食中的、上输于肺,然后再输布于其它脏腑以化生血气。通常所说脾有益气作用的“气”,就是代表人体机能的动力。而这种动力的产生,则有赖于脾发挥正常的运化能力。脾能运化水湿,和水液的代谢有关﹔同时脾还与四肢、肌肉等有关,如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四肢活动有力,肌肉丰满壮实。
《渊源道妙洞真继篇》卷中:“脾为脏胃为府。象土,旺于季,绝,死于甲乙。其音宫,其色黄,其性兼静及喜于和,其养肉,其候唇,其味甘,其臭香,其液涎,其声歌。生思,思伤脾。脾者,,及为之本营之居也。脾气兼并,故五味出焉。其华与劳在唇之四白,其充在肌肉”。道教炼丹家认为,通过修炼脾气,可以使通畅,脾胃之升降和利,中土的运化水谷机能健旺,荣卫的化源增加,机体营养得到加强,使五脏各发挥其正常的机能。
中西医区别
中医与西医中都有脾的概念,但两种医学中对脾的作用与内在属性的界定有着本质区别,不可以混为一谈。
中医认为脾为主水谷运化之脏,即能消化,所以应包含胰脏在内。又说,故能免疫。
西医的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结,属于免疫系统。
医学界一直对将spleen翻译成脾颇有微词,认为是一种极为错误的翻译方式,但由于沿用多年已经成为习惯,所以没有予以更改。在解剖上,中医的脾没有具体的位置,一般认为是抽象化的,而西医脾位于左区,胃左侧与膈之间,相当左侧第9~第11肋的深面,其长轴与第10肋方向基本一致。
(形声。从月(肉);卑声。本义:脾脏。人和的内脏之一,是贮血和产淋巴与抗体的器官,有调节新陈代谢的作用。中医称“五脏”之一)
同本义 [spleen]
脾,土藏也。――《说文》
脾者,谓之主。――《春秋元命苞》
祭先脾。――《》
又如:(中医用语,指脾);脾析(牛胃);脾家(脾脏所在之处);脾和(脾性相合,意气相投);脾味(兴趣爱好;脾性,脾气)
通“髀”。大腿[hip]
方将拊脾雀跃而游。――《庄子·在宥》
达于右脾。――《公羊传·桓公四年》
通“膍”。牛胃 [tripe of ox]
嘉肴脾臄,或歌或咢。――《诗·大雅·行苇》
蠃醢脾析。――《·天官·醢人》
[splenomegaly] 脾脏的扩大
[qi of spleen]∶脾脏之气。中医认为人体有五脏,五脏之间运行失常,就生各种疾病
他脾气与酒不相宜
[disposition]∶性情
[bad temper]∶易怒,怒气;容易发怒的性情
[characteristic]∶事物的特性
摸熟机器的脾气
[taste] 脾和胃,比喻人的脾气、性格;习性
两人脾胃相投
[temper] [方]∶脾气
[complexion]∶性情;性格;习性。
各种脾性的大思想家,虽然在一些基本点上各有不同的看法,但都确认真理的相对性。
pí ㄆㄧˊ
人和动物内脏之一,在胃的左下侧,是重要的贮藏血液的器官和最大的淋巴器官:~脏。
指五脏之一:~胃。
郑码:QNED,U:813E,GBK:C6A2
笔画数:12,部首:月,笔顺编号:
五笔: ERTF第一章 体格检查[腹部检查]--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
第一章 体格检查[腹部检查]
  腹部检查之前应注意患者一般情况,头颈、心肺各脏器的变化,如患者的面容、表情、体位、呼吸等都有可能对诊断提供丰富的信息。患者潮红的颜面、急促的呼吸可能是急性感染的表现;希氏面容与强迫屈曲体位可能是腹膜炎症引起;取坐位而不愿平卧应注意膈下病变或脓肿可能。这些微妙的发现可作为腹部体检的重要线索,也可能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腹部检查包括视、触、叩、听多种方法,检查顺序为视、听、叩、触,而记录时为了格式的统一,仍按视、触、叩、听顺序。检查顺序的改变主要是因为听诊心脏之后再听诊腹部十分方便,同时也为避免触诊的各种手法对胃肠蠕动的影响,使肠鸣发生变化。  腹部体检中以触诊为主。触诊中又以脏器触诊最为重要。需要勤学苦练,不断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触诊水平。目前尽管已有X线、超声、内镜、核素显影、CT、磁共振等现代化的辅助检查手段,但腹部体检仍然是诊断疾病十分重要的方法。      一、腹部分区  为了准确描述和记录脏器及病变的部位,必须首先熟悉腹部脏器的部位及其在体表的投影,熟悉各种体表标志和腹部的分区。  借助于腹部天然标志及若干人工画线可将腹部划分为几个区域。目前常用以下分法。  (一)四区分法   通过脐划一水平线与一垂直线(即腹中线)将腹部分为四区,即右上腹、右下腹、左上腹和左下腹。各区所包含的主要脏器如下。  1.右上腹部(right upper quadrant,RUQ)   肝、胆囊、幽门、十二指肠、小肠、胰头、右肾上腺、右肾、结肠肝曲、部分横结肠、腹主动脉。  2.右下腹部(right lower quadrant,RLQ)   盲肠、阑尾、部分升结肠、小肠、右输尿管、膨胀的膀胱、女性的右侧卵巢和输卵管、增大的子宫、男性的右侧精索。  3.左上腹部(1eft upper quadrant,LUQ)  肝左叶、脾、胃、小肠、胰体、胰尾、左肾上腺、左肾、结肠脾曲、部分横结肠、腹主动脉。  4.左下腹部(1eft lower quadrant,LLQ)  乙状结肠、部分降结肠、小肠、左输尿管、膨胀的膀胱、女性的左侧卵巢和输卵管、增大的子宫、男性的左侧精索。  四区分法最为常用且简单易行,但较粗略,难于准确定位(如上腹中部的压痛,耻骨上肿块等),为其不足之处。
  (二)九区分法   由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井字形的九区,上部的水平线为两侧肋弓下缘连线,下部的水平线为两侧髂前上棘连线,通过左右髂前上棘至前正中线连线的中点划两条垂直线,四线相交将腹部分为左右季肋部、左右腰部、左右髂窝部及上腹部、脐部和下腹部九个区域,各区的脏器分布情况如下:  1.右季肋部(right hypochondrial region)肝右叶、胆囊、结肠肝曲、右肾、右肾上腺。  2.右腰部(right lumber region)升结肠、空肠、右肾。  3.右髂部(right iliac region) 盲肠、阑尾、回肠末段、淋巴结、女性右侧卵巢及输卵管、男性右侧精索。  4.左季肋部(1eft hypochondrial region)脾、胃、结肠脾曲、胰尾、左肾、左肾上腺。  5.左腰部(1eft lumber region) 降结肠、空肠或回肠、左肾。  6.左髂部(1eft iliac region) 乙状结肠、女性左侧卵巢及输卵管、男性左侧精索。  7.上腹部(epigastric region) 胃、肝左叶、十二指肠、胰头和胰体、横结肠、腹主动脉、大网膜。  8.中腹部(脐部,umbilical region)十二指肠下部、空肠及回肠、下垂的胃或横结肠、输尿管、腹主动脉、肠系膜及其淋巴结、大网膜。  9.下腹部(hypogastric region) 回肠、乙状结肠、输尿管、胀大的膀胱或增大的子宫。  九区分法较细,定位准确,但因各区较小,包含脏器常常超过一个分区,加之体型不同,脏器可有差异,特别是左右季肋部或左右髂部范围很小,应用不便,是其缺点。临床上常用四区分法,其不足之处以九区分法补充,如加用上腹部、脐部、下腹部及腰部。腹部器官相互重叠交错,借助以上分区方法,对描述其表面投影与相互关系较为方便。
   二、腹部视诊   进行腹部视诊时应注意保暖,被检查者应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全腹,上自剑突,下至耻骨联合。躯干其他部分应遮盖,暴露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腹部受凉。光线宜充足而柔和,从前侧方射入视野,有利于观察腹部表面的器官轮廓、肿块、肠型和蠕动波等。医师站立于患者右侧,自上而下按一定顺序视诊腹部。有时为了查出细小隆起或蠕动波,检查者应自腹部侧面呈切线方向观察。   腹部视诊的主要内容有腹部外形、腹壁皮肤、腹壁静脉、腹股沟、呼吸运动、胃肠型及蠕动波,以及疝等。  (一)腹部外形   视诊应注意腹部有无膨隆或凹陷及其对称性、有无局部隆起等,有腹水或腹部肿块时,还应测量腹围。
(二)腹壁情况  皮疹、色素、腹纹、瘢痕、疝、脐部、腹部体毛、腹股沟等。  (三)腹壁静脉  正常人腹壁皮下静脉一般不显,消瘦或皮肤白皙者隐约可见,皮肤较薄而松弛的老年人亦可见,但常为较直条纹状,而不迂曲。各种使腹压增加的情况,如腹水、腹腔巨大肿物、妊娠等,则可见静脉显露。  为了辨别腹壁静脉曲张的来源,需要检查其血流方向。正常时脐水平线以上的腹壁静脉血流自下向上经胸壁静脉和腋静脉而进入上腔静脉,脐水平以下者自上向下经大隐静脉而流入下腔静脉。门脉高压时,腹壁曲张静脉常以脐为中心向四周伸展,因胚胎时的脐静脉在生后闭塞而成圆韧带,门脉高压时再通,经脐孔而人腹壁浅静脉流向四方。下腔静脉阻塞时,曲张的静脉大都分布在腹壁两侧,有时在臀部及股部外侧,脐以下的腹壁浅静脉血流方向也转向上。上腔静脉阻塞时,上腹壁或胸壁的浅静脉曲张血流均转向下方,借简单的指压法即可鉴别。  检查腹壁静脉血流方向,可选择一段没有分支的腹壁静脉,检查者将右手示指和中指并拢压在静脉上,然后一指紧压静脉向外滑动,挤出该段静脉内血液,至一定距离放松该手指,另一指紧压不动,看静脉是否迅速充盈,如是,则血流方向即是从放松的一端流向紧压的一端。再同法放松另一手指,即可核实血流方向。
(四)呼吸运动   正常人可以见到呼吸时腹壁上下起伏,吸气时上抬,呼气时下陷,即为腹式呼吸运动。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而女性则以胸式呼吸为主,腹壁起伏不明显。  (五)胃肠型和蠕动波  正常人腹部一般看不到胃和肠的轮廓及蠕动波形,除非腹壁特别松弛或菲薄,如老年人、经产妇、极度消瘦时可见到。   (六)上腹部搏动  上腹部搏动大多由腹主动脉搏动传导而来,可见于正常人较瘦者。腹主动脉瘤和肝血管瘤时,上腹部搏动明显。      三、腹部听诊  腹部听诊时,应将听诊器膜式体件置于腹壁上,全面地听诊各区,尤其注意上腹部、脐部。腹部听诊内容主要有:肠鸣音、血管杂音、摩擦音和搔弹音等。妊娠5个月以上的妇女还可在脐下方听到胎心音。  (一)肠鸣音  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产生一种断续的咕噜声(gurgling sound)或气过水声,称为肠鸣音(bowel sound)。  正常情况下,肠鸣音大约每分钟4一5次,其频率、声响和音调变异较大,餐后频繁而明显,休息时稀疏而微弱,只有靠检查者的经验来判定是否正常。肠蠕动增强时,肠鸣音达每分钟l0次以上,但音调并不特别高亢,称肠鸣音活跃。各种原因的肠壁肌肉劳损,肠蠕动减弱时,肠鸣音亦减弱、减少,或数分钟才听到一次,称肠鸣音减弱。如持续听诊3~5分钟未听到肠鸣音,称为肠鸣音消失。  (二)血管杂音  腹部血管杂音对诊断某些疾病有一定作用,听诊中不应忽视。血管杂音有动脉性和静脉性杂音。动脉性杂音常在腹中部或腹部一侧。  (三)摩擦音   在脾梗死、脾周围炎、肝周围炎或胆囊炎累及局部腹膜等情况下,可于深呼吸时,于各相应部位听到摩擦音(friction rubs),严重时可触及摩擦感。  四、腹部叩诊  腹部叩诊的主要作用在于叩知某些脏器的大小和叩痛,胃肠道充气情况,腹腔内有无积气、积液和肿块等,常需与触诊配合进行来协助判断。  直接叩诊法和间接叩诊法均可应用于腹部,但一般多采用间接叩诊法,因其较为准确、可靠。腹部叩诊内容如下。  (一)腹部叩诊音  正常情况下,腹部叩诊大部分区域均为鼓音,只有肝脾所在部位,增大的膀胱和子宫占据的部位,以及两侧腹部近腰肌处叩诊为浊音。  (二)肝脏及胆囊叩诊  用叩诊法定肝上界时,一般都是沿右锁骨中线、右腋中线和右肩胛线,由肺区向下叩向腹部。叩指用力要适当,勿过轻或过重。当由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此处相当于被肺遮盖的肝顶部,故又称肝相对浊音界。再向下叩1~2肋间,则浊音变为实音,此处的肝脏不再被肺遮盖而直接贴近胸壁,称肝绝对浊音界,亦为肺下界。确定肝下界时,最好由腹部鼓音区沿右锁骨中线或正中线向上叩,因人耳区分鼓音变浊较为容易,此时若叩诊音由鼓音转为浊音处即是。但因肝下界与胃、结肠等重叠,很难叩准,故多用触诊或听诊法确定。一般叩得的肝下界比触得的肝下缘高1~2cm,但若肝缘明显增厚,则两项结果较为接近。在确定肝脏的上下界时要注意体型,匀称体型者的正常肝脏在右锁骨中线上,其上界在第5肋间,下界位于右季肋下缘。
二者之间的距离为肝上下径,约为9~11cm;在右腋中线上,其上界为第7肋间,下界相当于第10肋骨水平;在右肩胛线上,其上界为第10肋间,矮胖体型者肝上下界均可高一个肋间,瘦长体型者则可低一个肋间。  (三)胃泡鼓音区  胃泡鼓音区(Traube semilunar space)位于左前胸下部肋缘以上,约呈半圆形,为胃底穹窿含气而形成。其上界为横膈及肺下缘,下界为肋弓,左界为脾脏,右界为肝左缘。其大小则受胃泡含气量的多少和周围器官组织病变的影响。
(四)脾脏叩诊  脾脏叩诊价值不如触诊。当触诊不满意或在左肋下触到很小的脾缘时,宜作脾脏叩诊进一步检查脾脏大小。叩诊宜采用轻叩法,在左腋中线上进行。正常时在左腋中线第9~11肋之间叩到脾浊音,其长度约为4~7cm,前方不超过腋前线。
(五)移动性浊音  腹腔内如有较多的液体存留时,因重力关系;液体储积于腹腔的低处,故在此处叩诊呈浊音。检查时先让患者仰卧,腹中部由于肠管内有气体而在液面浮起,叩诊呈鼓音,两侧腹部因腹水积聚则呈浊音。检查者自腹中部脐平面开始向患者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板指固定不动,嘱患者右侧卧,再度叩诊,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同样方法向右侧叩诊,叩得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以核实浊音是否移动。这种因体位改变而出现浊音区移动的现象,称移动性浊音(shifting dullness),为确定腹腔有无游离积液的重要检查方法,当腹腔内游离腹水在1000ml以上时,即可查出。若于仰卧位与侧卧位叩出由鼓音变浊音的平面之后,分别划线,两线之间的距离可反映浊音移动的范围,由此可估计腹腔积液的程度。
(六)膀胱叩诊   膀胱叩诊用于判断膀胱膨胀的程度。叩诊在耻骨联合上方进行。膀胱空虚时,因耻骨上方有肠管存在,叩诊呈鼓音,叩不出膀胱的轮廓。当膀胱内有尿液充盈时,耻骨上方叩诊呈圆形浊音区。  (七)肋脊角叩痛   肋脊角叩诊主要用于检查肾脏病变。检查时,患者采取坐位或侧卧位,医师用左手掌平放在其肋脊角处(肾区),右手握拳用由轻到中等的力量叩击左手背。      五、触诊  为达到满意的腹部触诊,应让被检查者仰卧于床上,不宜坐位触诊。头垫低枕,两手自然置于躯干两侧,两腿屈曲并稍分开,以使腹肌尽量松弛。嘱被检查者微微张口作平静腹式呼吸,吸气时横膈向下而腹部上抬,呼气时腹部自然下陷,从而可使膈下脏器上下移动。检查肝脏、脾脏时,还可分别向左、向右侧卧。检查肾脏时可配合坐位或立位。检查腹部肿瘤或腹水时还可用肘膝位。  医生应站立于被检查者右侧,面对被检查者,前臂应与腹部表面尽量在同一水平,检查时手要温暖,剪短指甲,先以整个手掌平放于腹壁,使患者适应片刻,并感受腹肌紧张度。然后以轻柔动作按顺序触诊各部。  检查的顺序一般自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依次检查全腹各区。检查的原则是先触诊未诉病痛的部位,逐渐移向病痛部位,以免造成患者痛苦和感受的错觉。边触诊边观察被检查者的反应与表情,边触诊边与患者简单交流。对精神紧张或有痛苦者应不断予以安慰和解释,转移其注意力而减少腹肌紧张,以确保检查顺利完成。  腹部触诊的手法包括本篇基本检查方法中所列的各种触诊手法。浅部触诊,用于腹部触诊起始,主要用近端手指的掌面轻触腹壁,不用滑动。压力约为下压腹壁lcm深度,用以发现腹壁的紧张度、抵抗感、表浅的压痛、肿块、搏动和腹壁上的肿物(皮下脂肪瘤、结节等);深部触诊继浅部触诊各象限之后施行。检查者通过掌指关节和远端手指掌面深压腹壁,压力约为下压腹壁2cm以上,可达3~4cm,包括深压、滑动触诊,有时还要用双手触诊感知肝、脾、肾、子宫等脏器,用于了解腹腔内脏器情况,如大小、形态、压痛、反跳痛以及腹内肿块情况等;双手触诊,用于感知肝、脾和肾脏的情况,检查盆腔的双合诊亦属此例;冲击(ballottement)触诊又称浮沉触诊,用于大量腹水时检查深部的脏器或肿物;钩指触诊(hook technique),多用于肝、脾触诊。触诊的内容和项目较多,分述如下。  (一)腹壁紧张度   正常人腹壁有一定张力,且因年龄、性别、职业而异。  (二)压痛及反跳痛  正常腹部触诊时不引起疼痛,深压时仅有一种压迫不适感。真正的压痛(tenderness)多来自腹壁或腹腔内的病变。浅表的腹壁病变触诊局部或抬头屈颈使腹肌紧张时触痛明显,有别于腹腔内病变引起者。  (三)脏器触诊  一)肝脏触诊主要用于了解肝脏下缘的位置和肝脏的质地、边缘、表面及搏动等。触诊时,被检查者处于仰卧位,两膝关节屈曲,使腹壁放松,并做较深腹式呼吸以使肝脏上下移动。检查者立于患者右侧用单手或双手触诊。  1.单手触诊法  较为常用,检查者将右手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地放在右侧腹部估计肝下缘的下方或叩诊肝浊音界的下方,随患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壁深部,吸气时,手指缓慢抬起,朝肋缘向上迎触下移的肝缘。如此反复进行,手指逐渐向肋缘移动,直到触及肝缘或肋缘为止,需在右锁骨中线上及前正中线上,分别触诊肝缘并在平静呼吸时分别测量其与肋缘或剑突根部的距离,以厘米表示。
2.双手触诊法  检查者右手位置同单手法,而用左手托住被检查者右腰部,拇指张开置于肋部,触诊时左手向上推,使肝下缘紧贴前腹壁下移,并限制右下胸扩张,以增加膈下移的幅度,这样吸气时下移的肝脏就更易碰到右手指,可加强触诊的效果。  3.钩指触诊法(hook method)   适用于儿童和腹壁薄软者,触诊时,检查者位于被检查者右肩旁,面向其足部,将双手掌搭在其右前胸下部,双手第2~5指并排屈曲呈钩状,嘱被检查者做深呼吸动作,检查者随深吸气而更进一步屈曲指指关节,这样指腹容易触到下移的肝下缘。  触及肝脏时,应详细体会并描述下列内容:大小、质地、边缘和表面状态、压痛、搏动、肝区摩擦感、肝-颈静脉回流、肝震颤。  触及肝脏时,应详细体会并描述下列内容:  (1)大小   正常成人的肝脏,一般在肋缘下触不到,但腹壁松弛的瘦长体形者,于深吸气时可在肋弓下触及肝下缘,但一般在lcm以内。在剑突下可触及肝下缘,多在3cm以内,在腹上角较锐的瘦高者剑突根部下可达5cm,但是不会超过剑突根部至脐距离的中、上1/3交界处。  (2)质地  一般将肝脏质地分为三级:质软、质韧(中等硬度)和质硬。正常肝脏质地柔软,如触噘起之口唇。  (3)边缘和表面状态  触及肝脏时应注意肝脏的边缘的厚薄,是否整齐,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结节。正常肝脏边缘整齐、且厚薄一致、表面光滑。  (4)压痛  正常肝脏无压痛,如果肝包膜有炎性反应或因肝大受到牵拉,则肝有压痛。  (5)搏动   正常肝脏以及因炎症、肿瘤等原因引起的肝脏肿大并不伴有搏动。如果触到肝脏搏动,应注意其为单向性抑或扩张性。单向性常为传导性搏动,系因肝脏传导了其下面的腹主动脉的搏动所致,手掌置于肝脏表面感受到上下运动。扩张性搏动为肝脏本身的搏动,见于三尖瓣关闭不全。  (6)肝区摩擦感  检查时将右手的掌面轻贴于肝区,让患者做腹式呼吸动作。正常时掌下无摩擦感。  (7)肝-颈静脉回流(hepatojugulor reflux)   右心衰竭引起肝瘀血肿大时压迫肝区观察颈静脉怒张程度可粗略估计右心功能。检查时嘱患者卧床,头垫一枕,张口平静呼吸,避免Valsalva憋气动作。如有颈静脉怒张者,应将床头抬高30度-45度,使颈静脉怒张水平位于颈根部。检查者右手掌面轻贴于肝区,逐渐加压,持续10秒钟,同时观察颈静脉怒张程度。正常人颈静脉不扩张,或施压之初可有轻度扩张,但迅即下降至正常水平;右心衰竭患者则持续而明显怒张,但于停止压迫肝脏后迅即下降(至少4cm水柱),称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为早期右心功能不全、心包积液的重要体征。其机制系因压迫瘀血的肝脏使回心血量增加,已充血的右心房不能接受回心血流而使颈静脉压被迫上升。如患者在检查时闭口、憋气,将影响结果判断。  (8)肝震颤(1iver thrill)  怀疑有肝包虫囊肿时,可以左手中间三指按压囊肿部位;中指重压,另二指轻压。然后以右手中指反复叩击左手中指,每叩之后应逗留片刻,此时余二指即有细微的震颤感觉,为包囊中多数子囊活动,撞击囊壁形成。此试验的阳性率不高,但具有特殊诊断意义。  二)脾脏触诊  正常情况下脾脏不能触及。一旦触及,即提示脾脏肿大至正常2-3倍。此外,内脏下垂或左侧胸腔积液、积气时膈下降,可使脾向下移位。脾脏明显肿大而位置又较表浅时,用右手单手触诊即可查到。如果肿大的脾脏位置较深,应采用双手触诊法进行检查。临床上以双手触诊法应用居多。患者仰卧,两腿稍屈曲,医生左手绕过患者腹前方,手掌置于其左胸下部分第9~11肋处,将后胸向前推动并与拇指共同限制胸廓运动。右手掌平放于脐部,自脐平面开始触诊,与左肋弓大致成垂直方向,如同触诊肝脏一样,配合呼吸,逐步向上,迎触脾尖,直至左肋缘。在脾脏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到时,可嘱患者取右侧卧位,双下肢屈曲,再用双手触诊容易触及。  脾脏肿大的测量与记录法:  第Ⅰ线(又称甲乙线)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的距离,以厘米表示(下同)。脾脏轻中度肿大时只作第Ⅰ线测量。  第Ⅱ线(又称甲丙线)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的距离,一般应大于第Ⅰ线。  第Ⅲ线(又称丁戊线)指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超过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至正中线的最大距离以”+”表示;未超过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与正中线的最短距离以“-”表示。  临床记录中,常将脾大分为轻、中、高三度。脾缘不超过肋下2cm为轻度肿大;超过2cm,在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则为高度肿大,即巨脾。脾脏明显肿大时应加测第Ⅱ线和第Ⅲ线,并作图示。  三)胆囊触诊  正常时胆囊隐没于肝脏之下,不能触及。胆囊肿大时方超过肝缘及肋缘,此时可在右肋缘下腹直肌外缘处触及。可用单手滑行触诊法或钩指触诊法进行。  胆囊肿大情况随疾病性质而有所不同。有时胆囊有炎症,而并无肿大或未肿大到肋缘以下,触诊不能查到胆囊。此时可探测胆囊触痛。检查时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撞及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深吸气时患者感觉疼痛并中止吸气称Murphy征阳性。
四)肾脏触诊  检查肾脏,一般用双手触诊法。可采取平卧位或立位。卧位触诊右肾时,嘱患者两腿屈曲并作深呼吸。医师立于患者右侧,以左手掌从后面托起右腰部。右手掌平放在右腰部,手指尺侧大致平行于右肋缘向右上腹方向进行深触诊。于患者吸气时双手配合夹触肾脏。
五)膀胱触诊   正常膀胱空虚时隐于盆腔内,不易触到。只有当膀胱充盈胀大时,才超出耻骨上缘而在下腹中部触到。膀胱触诊一般采用单手滑行法。在仰卧屈膝情况下医师以右手自脐开始向耻骨方向触摸,触及肿块后应详察其性质。
六)胰脏触诊   胰脏位于腹膜后,位置深而柔软,故不能触及。在上腹部相当于第1、2腰椎处,胰头及胰颈约于中线偏右,而胰体尾在中线左侧。  (四)液波震颤  腹腔内有大量游离液体时,如用手拍击腹部,可感到液波(fluid wave)震颤(thrills),或称波动感(fluctuation)。检查时患者平卧,医师以一手掌面贴于患者一侧腹壁,另一手四指并拢屈曲,用指端叩击对侧腹壁(或以指端冲击式触诊)。如有大量液体存在,则贴于腹壁的手掌有被液体波动冲击的感觉,即波动感。为防止腹壁本身的震动传至对侧,可让另一人将手掌尺侧缘压于脐部腹中线上,即可阻止之。此法检查腹水,需有毫升以上液量才能查出,不如移动性浊音敏感。  (五)振水音  胃内如有多量液体及气体存留,触诊可出现振水音(succusion splash)。检查时患者仰卧,医生以一耳凑近上腹部,同时以冲击触诊法振动胃部,即可听到气、液撞击的声音。亦可将听诊器膜式体件置于上腹部,另一手自一侧摇震患者,或在胃部作冲击震动,以引出振水音。正常人在餐后或饮进多量液体时可有上腹振水音、但若在清晨空腹或餐后6~8小时以上仍有此音,则提示胃排空障碍,如幽门梗阻或胃扩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脾触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