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无力用哪些促进失眠针灸哪些穴位穴位

膝骨关节炎的特殊针灸穴位疗法_好大夫在线
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郑昱新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膝骨关节炎的特殊针灸穴位疗法
位置:中指背面第二节中央两侧中点处各一穴,计两穴点。针法:由内向外斜刺。②操作步骤:患者平卧伸膝位&各五分钟
副主任医师
发表于: 22:40
郑昱新大夫的信息
郑昱新大夫电话咨询
郑昱新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郑昱新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郑昱新大夫提问
郑昱新的咨询范围:
运动损伤;膝关节骨折脱位、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软骨损伤、滑膜炎;足踝各种伤病(包括胫后肌腱功能不良平足、拇外翻、鸡眼、嵌甲、跟痛症等);各种关节炎、肩关节骨折脱位,肩袖损伤、肩关节习惯性脱位、肩关节不稳、肩关节撞击综合征、腱鞘炎、钙化性肌腱炎;肘关节软骨剥脱、各种关节强直;髋关节先天发育不良、臀肌挛缩、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症、痛风、关节镜外科,骨科术后康复、骨挫伤、骨髓水肿综合征、膝关节骨坏死、人工关节置换外科(不接受12岁以下患者的咨询)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常用针灸穴位简易取穴法完全图解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技能考试80个针灸穴位主治助记歌
技能考试80个针灸穴位主治助记歌
技能考试80个针灸穴位主治助记歌一、手太阴肺经穴:尺泽 孔最 列缺 鱼际 少商联系脏腑器官:肺、胃、大肠、肺系、喉咙。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1.尺泽:咳喘咽痛咯血肺,中暑吐泻儿惊风,肘臂挛痛局部病。2.孔最:咯血咳喘咽肿痛,肘臂挛痛局部病。3.列缺:咳喘咽痛肺系病,头项齿痛口眼歪。4.鱼际:肺系咳血咽音失,小儿疳积为第一。5.少商:肺系实热热痛衄,昏迷癫狂少商寻。二、 手阳明大肠经穴:商阳 合谷 手三里 曲池 肩 迎香联系脏腑器官:大肠、肺、口、面颊、下齿、鼻。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目、鼻、齿、咽喉病,胃肠疾病,神志病,皮肤病,发热病。6.商阳:五官齿咽热昏迷7.合谷:头目口齿鼻耳官,经闭滞产外感热。8.手三里:上肢不遂臂无力,齿痛颊肿腹痛泻。9.曲池:上肢热病高压癫,胃肠五官皮外科。10.肩:上肢不遂肩臂痛,隐疹特色肩寻。11.迎香:胆蛔口歪鼻塞衄。三、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 头维 天枢 梁丘 犊鼻 足三里 条口 丰隆 内庭 & 联系脏腑器官:胃、脾、鼻、眼、口、上齿、乳房。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12.地仓:口歪流涎三叉痛。13.下关:齿病三叉口眼歪,耳鸣耳聋耳疾。14.头维:头痛目眩与目痛。15.天枢:痛胀秘泻痢疾肠,痛经经乱妇科病。16.梁丘:下肢不遂膝肿痛,急胃乳痈与乳痛。17.犊鼻:屈伸不利并膝痛,下肢麻痹关节病。18.足三里:胃肠虚劳乳肠痈,癫狂神志肢痿痹。19.条口:下肢痿痹与转筋,臂膀疼痛脘腹痛。20.丰隆:头痛眩晕癫狂痰,腹胀便秘肢痿痹。21.内庭:热病鼻咽齿五官,吐酸泻痢便秘肠,跖趾节痛足背痛。四、足太阴脾经 公孙 三阴交 地机 阴陵泉 血海联系脏腑器官:脾、胃、心、咽、舌。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 ,妇科,前阴病及经脉行部位的其他病证。22.公孙:痛吐泻痢胃肠病,失眠心狂气冲心。23.三阴交:妇科产科脾胃虚,遗精阳痿遗尿泌,心悸失眠高血压,阴虚诸症下肢痿。24.地机:经乱痛经妇崩漏,腹痛腹泻脾胃病,脾不运水癃水肿。25.阴陵泉:水肿黄疸腹胀泻,小便不利与膝痛。26.血海:经乱痛经与经闭,隐疹湿疹丹毒皮五、手少阴心经穴 &通里 神门联系脏腑器官:心、心系、小肠、肺、目系、喉咙。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27.通里:暴喑舌强心悸忡,腕臂疼痛局部病。28.神门:痛烦惊忘眠呆癫,胸胁疼痛高血压。六、手太阳小肠经穴 后溪 天宗 听宫联系脏腑器官:小肠、心、胃、咽喉、鼻、目、耳。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29.后溪:头项腰背指肘臂,耳目疟疾癫狂痫30.天宗:肩背损伤肩胛痛,气喘莫忘取天宗31.听宫:鸣聋耳与齿痛七、足太阳膀胱经攒竹 天柱 肺俞 膈俞 胃俞 肾俞 大肠俞 次 委中 秩边 承山 昆仑 申脉 至阴 & 联系脏腑器官:膀胱,肾,脑。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32.攒竹:眉棱头痛目睑病,呃逆治疗效果奇。33.天柱:后头项强肩背腰,鼻塞癫狂与热病。34.肺俞:咳喘咯血肺系病,阴虚盗汗骨蒸热。35.膈俞:呕吐呃逆喘吐血,贫血潮热与盗汗,皮肤瘙痒如隐疹。36.胃俞:痛吐胀鸣等胃疾。37.肾俞:肾虚晕鸣聋腰酸,痿泄不育与遗尿,经乱带下不孕症。38.大肠俞:胀泻便秘腰腿痛。39.次:经乱痛经带下病,遗精疝气小便窿,下肢痿痹腰骶痛。40.委中:下肢痿痹腰背痛,腹痛吐泻癃遗尿,丹毒特色委中求。41.秩边:下肢痿痹腰骶痛,阴痛癃闭痔便秘。42.承山:腰腿拘痛痔便秘。43.昆仑:后头项腰足踝痛,癫痫滞产昆仑取。44.申脉:癫狂痫眠头晕痛,腰腿酸痛膀胱经。45.至阴:胎位不正与滞产,头痛目痛鼻塞衄。八、足少阴肾经 涌泉 太溪 照海联系脏腑器官 肾,膀胱,肝,肺,心,喉咙,舌。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46.涌泉:昏厥中暑儿惊风,癫狂痫眠晕痛眩,咯血咽痛喉痹肺,小便不利大便难,奔豚气急足心热。47.太溪:头目眠忘精阳痿,咽齿耳病阴虚火,咳喘咯血胸痛肺,消渴月经腰脊病。48.照海:咽痛目痛失眠癫,经带阴挺尿数癃。九、 手厥阴心包经 &内关 大陵 中冲联系脏腑器官:心包、心、肺、胃、三焦。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49.内关:痛闷心动速或缓,癫狂痫眠与郁证,胃痛吐逆晕动症,肘臂挛痛内关寻。50.大陵:胸胁满痛心痛悸,喜笑悲恐癫狂痫,胃痛呕吐口臭病,臂手挛痛寻大陵。51、中冲:中风昏迷舌不语,中暑昏厥儿惊风。十、 手少阳三焦经穴 外关 支沟 翳风。联系脏腑器官:三焦、心包、耳、眼、膈。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52.外关:热病头目耳五官,胁痛瘰疬肢痿痹。53.支沟:热病便秘胁肋痛,鸣聋暴与瘰疬。54.翳风:口眼牙耳面颊瘰。十一、足少阳胆经穴 风池 肩井 环跳 阳陵泉 悬钟联系脏腑器官:胆、肝、膈、耳、眼、咽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55.风池:内风外风颈项强。中风癫痫痛晕鸣,感冒鼻塞口眼歪。56.肩井:上肢颈项肩背病,难产瘰疬乳房病。57.环跳:痿痹不遂腰跨痛,风疹特色环跳寻。58.阳陵泉:黄疸胁痛苦吐酸,膝盖关节肢痿痹,小儿惊风特色症59.悬钟:痴呆中风髓不足,颈项胸胁下肢痿十二、足厥阴肝经穴 行间 太冲 期门联系脏腑器官:肝、胆、胃、肺、膈、眼、头部、咽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60.行间:头目妇科阴中泌,胸胁满痛与疝气。61.太冲:头目肝经风热病,经痛闭乱带下崩,肝胃胀痛呕黄疸,癃闭遗尿痿痹痛。62.期门:吐酸呃逆腹胀泻,胸胁奔豚与乳痈。十三、督脉穴: 腰阳关 命门 大椎 百会 神庭 水沟联系脏腑器官:肾、心、脑、阴器、咽喉、口唇。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腰骶、背、头顶、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神志病。有少数腧穴有泻热作用。63.腰阳关:腰骶疼痛下肢痿,男精阳痿女经带64.命门:腰脊强痛下肢痿,男精阳痿女经带,冷痛腹泻不孕育65.大椎:外感咳喘热疟疾,潮热癫狂儿惊风,项强脊痛风疹痤66.百会:一切神志头面病,脏器脱垂阳举陷67.神庭:失眠惊悸癫狂痫,五官头目与鼻病68.水沟:惊风神志急救穴,面鼻口病闪挫腰十四、任脉穴 &中极 关元 气海 神阙 中脘 膻中联系脏腑器官:女子胞、咽喉、口齿、目。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病证有较好的作用,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少数腧穴可治疗神志病。69.中极:泌尿男性妇科病。70.关元:元气虚损肠腑病,泌尿男科妇科病,腹痛泻痢血疝气。71.气海:气虚肠腑与疝气,泌尿男科妇科病。72.神阙:中风虚脱阳暴脱,痛胀泻痢秘脱肛,小便不利与水肿。73.中脘:黄疸胃病儿疳积,癫狂脏躁寻中脘。74.膻中:心痛咳喘逆不畅,产后乳少乳房病。十五、 经外奇穴 四神聪 太阳 印堂 定喘 夹脊 十宣75.四神聪:头痛晕眠忘癫痫,目疾单列要记清。76.印堂:头痛晕眠忘呆痫,子痫血晕鼻儿惊。77.太阳:头痛目疾与面瘫。78.定喘:喘咳肩背痛落枕。79.夹脊:心肺上肢上胸部,下胸胃肠腰下肢。80.十宣:昏迷癫痫与高热,手指麻木咽肿痛。
热门新闻资讯
推荐新闻资讯
最新新闻资讯微信公共号:xueweimima
穴位排行榜
您当前的位置:&>&
02《新针疗法手册》之针灸穴位图及常用奇穴
导读:新针疗法手册》二、针灸穴位图包括:人体上肢、下肢、腰背部、头颈部、胸腹部以及常用奇穴的位置图解,针法说明及作用功效。
&&& 最高指示: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位,而且要看到全体。
&&& Ps.《新针疗法手册》出版于1969年1月,是广州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结合实践,编印而成,具有非常大的收藏和学习参考价值。各个穴位还未及时穴位配图,穴位图解后续添加。整理过程中,可能存在错别字,欢迎拍砖指正和留言热论。
&&& 二、针灸常用穴位图
&&& 【中冲穴】
&&& 位置:中指尖处。
&&& 针法:针尖略向上主斜刺。针1分许,或刺出血。
&&& 主治:心绞痛,头痛、耳鸣,休克,中暑,小儿多哭夜惊。
&&& 【少泽穴】
&&& 位置:距小指甲根外侧角一分许。
&&& 针法:针1分深。
&&& 主治:休克,神经性头痛,耳聋,乳腺炎,乳汁分泌减少。
&&& 【中渚穴】
&&& 位置:轻握拳,在手背第四、五掌骨间,掌指关节一凹中。
&&& 针法:针尖向内上斜刺1至1.5寸。
&&& 主治:肩背沉痛,聋哑,耳鸣,失语症。
&&& 针感:向小指聋耳部传导,耳部麻沿臂从口侧经耳。
&&& 【爱民穴】
&&& 位置:伸臂仰掌,于肘横纹联线中点,尺、桡骨之间取之。
&&& 针法:刺入1至2寸,也可透穴。
&&& 主治:上肢瘫痪。
&&& 【为民穴】
&&& 位置:三角肌正中点取之
&&& 针法:直刺1至2寸
&&& 主治:偏瘫
&&& 针感:肩臂酸麻感。
&&& 【鱼际穴】
&&& 位置:仰掌,第一掌骨内缘中点。
&&& 针法:直刺5至8分深。
&&& 主治:咽喉炎,扁桃腺炎,失音不语。
&&& 【劳宫穴】
&&& 位置:在掌中央,第三、四掌骨之间。
&&& 针法:直刺3至5分。
&&& 主治:心绞痛,脑出血,鼻衄,手颤,手掌多汗症,癔病。
&&& 【合谷穴】(又名虎口)
&&& 位置:第一、第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比中点。
&&& 针法:直刺5分至1寸深,手指抽筋可合谷透劳宫(深刺合谷,针尖达到劳宫穴位,但针尖不透过皮肤)。治疗孕妇,应防止流产。
&&& 主治:头痛,牙痛、鼻炎,鼻衄,咽喉炎,扁桃腺炎,口眼歪斜。
&&& 【神门穴】
&&& 位置:腕关节小指侧,掌后横纹头凹陷处。
&&& 针法:直刺3分深。
&&& 主治:神经衰弱,健忘,神经性心悸亢进,失眠,癔病。
&&& 【后谿穴】
&&& 位置:轻握拳,第五掌骨小头,掌横纹头处(赤白肉际)。
&&& 针法:直刺5分至1寸深。
&&& 主治:肩痛,肋间神经痛,头项痛,腰痛,聋哑,面肌痉挛。
&&& 【养老穴】
&&& 位置:屈肘,掌心向下,尽骨头内二分。
&&& 针法:斜刺,针尖斜向内关方向。刺1至1.5寸。
&&& 主治:背肩、臂酸痛,后头痛,落枕,上肢活动障碍。
&&& 【内关穴】
&&& 位置:腕关节掌侧,横纹正中上二寸,两筋之间。
&&& 针法:直刺5分至1寸,可内关透外关。
&&& 主治:胸痛,心绞痛,上腹痛,呕吐,呃逆,精神失常,癔病。
&&& 【外关穴】
&&& 位置:腕关节背侧,横纹正中上二寸,两骨之间。
&&& 针法:直刺5分至1寸,可外观透内关。
&&& 主治:耳下腺炎,前臂神经痛,上肢关节炎,落枕。
&&& 【支沟穴】
&&& 位置:外关上一寸。
&&& 针法:直刺1寸至1.5寸深。
&&& 主治:习惯性便秘,肩臂酸痛,心绞痛,咽肿,腋下淋巴腺炎,颈淋巴腺结核。
&&& 【列缺穴】
&&& 位置: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尖下,筋骨凹陷中取穴。
&&& 针法:针尖向肘微斜刺入。
&&& 主治:头痛,头晕,咳嗽,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
&&& 【曲池穴】
&&& 位置:曲肘,横纹头向外五分。
&&& 针法:直刺1至3寸,可曲池透少海(曲池对侧)。
&&& 主治:肩臂痛,偏瘫,扁桃腺炎,退热,高血压病,皮肤病,颈部淋巴腺肿大,咽喉痛,甲状腺肿大,舞蹈病。
&&& 【殷门穴】
&&& 位置:臀横纹至腘窝横纹正中联线中点。
&&& 针法:直刺1至3寸深。
&&& 主治:下肢痛,腰椎间盘脱出症,腰背痛,颈痛。
&&& 【血海穴】
&&& 位置:屈膝,膝盖骨侧上二寸。
&&& 针法:直刺或从下向上斜1至3寸深。
&&& 主治:月经不调,荨麻疹,皮肤搔痒症。
&&& 【阴陵泉穴】
&&& 位置:胫内岕侧膝下凹陷处。
&&& 针法:直刺1至4寸深。可阴陵泉透阳陵泉。
&&& 主治:腹胀,腹痛,腹水,尿闭,尿失禁,尿潴留,遗精,阳萎,早泄,浮肿,腰腿痛,妇科病,痢疾。
&&& 【环跳穴】
&&& 位置:大腿外侧,大转子后凹陷中。
&&& 针法:直刺1至4寸深。
&&& 主治:腰腿病,坐骨神经痛,偏瘫,下肢麻痹,小儿麻痹症。
&&& 【风市穴】
&&& 位置:直立时,两手自然下垂,中指尖到达之处。
&&& 针法:直刺5分至1.5寸深。
&&& 主治:偏瘫,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小儿麻痹症。
&&& 【阳陵泉穴】
&&& 位置: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缘凹陷处。
&&& 针法:直刺1至4寸,可阳陵泉透阴陵泉。
&&& 主治:腰腿痛,偏瘫,下肢冷痛,麻木,痉挛,落枕,高血压病,习惯性便秘。
&&& 【足三里穴】
&&& 位置: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
&&& 针法:直刺1至3寸深。
&&& 主治:下肢痛,瘫痪,腹痛,腹胀,便秘,腹泻,呕吐,腰痛,皮肤病,眼病,失眠,小儿消化不良症,喉痛,癫痫,贫血,黄疸。
&&& 【为农穴】
&&& 位置:膝上(自髕骨上缘算起)3寸。
&&& 针法:刺1至2寸。
&&& 主治:膝关节炎,下肢麻痹或疼痛,下肢肌无力。
&&& 【内庭穴】
&&& 位置:在第二三趾缝上五分。
&&& 针法:直刺3至5分深。
&&& 主治:胃痛,扁桃腺炎。
&&& 【丰隆穴】
&&& 位置:外踝上8寸,在胫腓两骨之间。
&&& 针法 :直刺8分至3寸深。
&&& 主治:咳喘,袪痰,眩晕,头痛,咽喉肿痛,腹痛,下肢痛。
&&& 【飞扬穴】
&&& 位置:外踝上七寸,腓骨后缘。
&&& 针法:直刺5分至1寸深。
&&&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肾炎,膀胱炎。
&&& 【承山穴】
&&& 位置:在小腿后面正中人字纹下。
&&& 针法:直刺1至3寸深。
&&& 主治:腓肠肌痉挛,腰,背,腿酸重,脚气,痔核,脱肛。
&&& 【太冲穴】
&&& 位置:第一,二趾缝上二寸。
&&& 针法:直刺5分至1寸深。
&&& 主治:头晕,目眩,子宫出血,遗尿,惊风,喉痛,咽干,腹胀,闭经,腹股沟疝,黄疸。
&&& 【昆仑穴】
&&& 位置:外踝后方与跟腱之间。
&&& 针法:直刺1至1.5寸。可透太溪(内踝后方与跟腱之间)
&&& 主治:腓肠肌痉挛,从骨神经痛,腰痛,背痛,项强,头痛,目眩痛,小儿惊癎,难产,胎盘滞留。
&&& 【至阴穴】
&&& 位置:小趾甲根外侧角一分许。
&&& 针法:斜刺,针尖向上刺入1分许。
&&& 主治:难产,灸此穴时可转胎位(用艾卷悬灸十分钟,有温感即可)。
&&& 【三阴交穴】
&&& 位置:内踝上三寸,胫骨后缘。
&&& 针法:直刺1至3寸深。
&&& 主治:失眠,偏瘫,下肢肌萎缩,消化不良,腹泻,痔疮,肠疝痛,阴道痛,遗精,早泄,阳萎,遗尿,月经不调,子宫出血,痛经,白带多,神经衰弱。
&&& 【悬钟穴】(又名绝骨)
&&& 位置:外踝上三寸,腓骨前缘。
&&& 针法:直刺8分至2.5寸。
&&& 主治:下肢痛,偏瘫,淋巴腺炎,胸腹胀满,落枕,踝关节痛,脚气。悬钟透三阴交治疗下肢无力。
&&& 【复溜穴】
&&& 位置:内踝后上二寸。
&&& 针法:直刺5分至1寸深。
&&& 主治:肾炎,神经衰弱,盗汗,退热。
&&& 【涌泉穴】
&&& 位置:脚掌中心凹陷处(第二、三蹠骨之间)
&&& 针法:直刺5分至1寸深。治疗癫癎时,注意防止折针。
&&& 主治:休克,癫癎,癔病,脑出血,小儿搐搦。
&&& 腰背部
&&& 【白环俞穴】
&&& 位置:第二十一椎节下(与第四骶骨孔平齐),距正中线旁开二横指。
&&& 针法:直刺1至2.5寸深。
&&& 主治:骶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肛门诸肌痉挛,小儿麻痹,子宫内膜炎。
&&& 【长强穴】
&&& 位置:尾骨端下五分处。
&&& 针法:斜刺5分至1寸深。
&&& 主治:痔核、脱肛,腰神经痛。
&&& 【喘息穴】(又名定喘)
&&& 位置:大椎旁开三至五分。
&&& 针法:斜刺,针尖向椎体,进针1寸许。
&&& 主治:咳嗽,支气管喘息。
&&& 位置:在第七椎节下(第七、八胸椎棘突间)。
&&& 针法:斜刺5至8分深。
&&& 主治:肝炎,胆囊炎,肋间神经痛。
&&& 【大椎穴】
&&& 位置:在第一椎节上(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 针法:直刺5至8分。
&&& 主治:急性热病,疟疾,退热,癫癎,支气管炎,肝炎。
&&& 【忠阳穴】
&&& 位置:第5、6胸椎之间,后正中线旁开3至4分。
&&& 针法:直刺1.5寸深(针尖可达脊椎横突),用捻转提插手法,针感治脊柱放射,可上至肩部,下达尾骨,退针后十余分钟内仍有余感。
&&& 主治:支气管哮喘。
&&& 【命门穴】
&&& 位置:第十四椎节下(第二腰椎棘突下)。
&&& 针法:直刺5分至1寸深。
&&& 主治:腰痛,遗尿,泌尿生殖器疾患,子宫内膜炎。
&&& 【肾脊穴】
&&& 位置:命门旁开2至4分。
&&& 针法:直刺1.5寸
&&& 主治:下肢瘫痪。
&&& 【肾俞穴】
&&& 位置:第十四椎节下(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旁开二横指。
&&& 针法:直刺1至2寸深。
&&& 主治:肾炎,腰痛,神经衰弱。
&&& 头颈部
&&& 【人中穴】(又名水沟)
&&& 位置:在鼻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三分之二交界处。
&&& 针法:斜刺,从下向上刺入3至5分。
&&& 主治:休克,腰痛,中暑,人事不省。
&&& 【印堂穴】
&&& 位置:在两眉正中。
&&& 针法:斜刺2至5分深。
&&& 主治:鼻病,眼痛,头痛,眩晕,失眠,小儿惊风,感冒。
&&& 【阳白穴】
&&& 位置:端坐直视,瞳孔直上,眉上一寸。
&&& 针法:斜刺3至5分深。
&&& 主治:面神经麻痹,眼球震颤,眼痒痛,三叉神经痛,眶上神经痛。
&&& 【迎香穴】
&&&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取之。
&&& 针法:针尖向内,斜刺3至5分深。
&&& 主治:鼻炎,鼻窦炎,顔面神经麻痹,迎香透四白可配治胆道蛔虫症。
&&& 【上廉泉穴】
&&& 位置:仰头取之,下颌骨下1寸处。
&&& 针法:针尖向后上方斜刺1.5至2寸。达舌根部,还可出针至皮下后向两侧斜刺,有如刺金津、玉液之效。舌尖部舌根部发麻感即可。
&&& 【安眠穴】
&&& 位置:医风与医明之间。
&&& 针法:针直刺1.5至2寸深。
&&& 针感:针侧半边头酸麻感。
&&& 主治:精神分裂症,失眠症。
&&& 【医明穴】
&&& 位置:在医风后一寸(乳突下沿)
&&& 针法:直刺或斜刺5分至1寸深。
&&& 主治:视神经炎,白内障,腮腺炎,失眠。
&&& 【医风穴】
&&& 位置:耳垂后凹陷处。
&&& 针法:针尖向上成45度斜刺1.5至2寸。
&&& 针感:刺入一寸时须有沉胀感,耳根耳道胀麻,耳底酸,有的半面脸发烧。
&&& 主治:耳聋,耳鸣,聋哑,耳下腺炎,眼病。
&&& 【睛明穴】
&&& 位置:在内眼角一分外。
&&& 针法:直刺,令病人双目直视。针尖靠眶缘刺入5分至1.5寸深,不捻转。退针时压迫局部防止出血。
&&& 主治:迎风流泪,夜盲,视神经炎,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白内障。
&&& 【球后穴】
&&& 位置:眶下缘,外四分之一,与内四分之三交界处。
&&& 针法:沿眶下缘,从外斜向内下,向视神经孔方向刺1至1.5寸。
&&& 主治:青光眼,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针感:眼区感酸胀,眼泪流出。
&&& 【承泣穴】
&&& 位置:眼平视,瞳孔直下七分。
&&& 针法:直刺3至5分。
&&& 主治:近视,眶下神经痛。
&&& 【太阳穴】
&&&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
&&& 针法:直刺5分至1寸深。也可太阳透率谷(耳上入发际一寸半)。
&&& 主治:偏头痛,眼病。
&&& 【地仓穴】
&&& 位置:平口角,旁开五分。
&&& 针法:沿皮横刺,透向颊车。
&&& 主治:口眼歪斜,流涎,面神经痉挛,三叉神经痛。
&&& 【颊车穴】
&&& 位置:上下齿用力咬紧时,嚼肌突起处。
&&& 针法:直刺呈斜刺5分至1寸深。
&&& 主治:牙痛,下颔关节炎,面神经麻痹,腮腺炎。
&&& 【下关穴】
&&& 位置:耳前,颧弓下凹陷处。
&&& 针法:直刺5分至1寸深。
&&& 主治:牙痛,下颌关节炎,牙关紧闭,面神经麻痹。
&&& 【听宫穴】
&&& 位置:张口时,耳前凹陷处。
&&& 针法:直刺1至2寸深。针感:针入一寸有沉重感,1.5至2寸全耳酸半面头发麻,耳内有异物向外推动感。
&&& 主治:耳聋,耳鸣,聋哑,中耳炎。
&&& 【听会穴】
&&& 位置:听宫下五分。
&&& 针法:略开口针尖略向上斜刺1.5至2寸针感似听宫。
&&& 主治:耳聋,耳鸣,聋哑,中耳炎,面神经麻痹。
&&& 【听穴】(又名聋穴)
&&& 位置:在听宫与听会之间
&&& 针法:直刺1至2.5寸。
&&& 针感:似听宫穴。
&&& 主治:聋哑,耳鸣。
&&& 【耳门穴】
&&& 位置:耳珠上缺段凹中
&&& 针法 :略开口向后下斜刺1.5至2十。
&&& 针感:针入一寸发沉胀。针1.5寸耳道方向及颞前部麻有轻度痒感。
&&& 【风池穴】
&&& 位置:乳突后一寸半凹陷处。
&&& 针法:斜刺,针尖向对侧眼窝方向刺入5分至2寸深。横刺,风池透风池2至3寸深。
&&& 主治:后头痛,头晕,眼病,感冒,耳鸣。
&&& 【哑门穴】
&&& 位置:颈后正中入发际五分处。
&&& 针法:直刺5分至1.5寸深。注意勿刺过深。低头取穴,抬头进针。
&&& 主治:哑,后头痛。
&&& 【百会穴】
&&& 位置:前发际至后发际的中点,连线 两耳尖直上连线交叉点取之。
&&& 针法:直刺3至5分深。
&&& 主治:休克,脱肛,头痛,头晕,尖眠。
&&& 胸腹部
&&& 【天突穴】
&&& 位置:胸骨上内缘凹陷处(在喉头下二寸)
&&& 针法:针尖向下斜刺1至1.5寸深。针小儿时不宜太深。注意深部有气管,在胸骨柄后方有左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
&&& 主治:喘,咳,喉鸣,嘶哑,咽炎,扁桃腺炎,甲状腺肿,呕吐,头痛。
&&& 【膻中穴】
&&& 位置:两乳头联线的中点。
&&& 针法:直刺3至5分。
&&& 主治:咳嗽,支气管喘息,肋间神经痛,乳汁分泌减少。
&&& 【中脘穴】
&&& 位置:脐上四寸。
&&& 针法:直刺8分至2.5寸深。
&&& 主治:胃痛,腹胀,吞酸,呕吐,便秘,腹泻,消化不良,小儿疳疾,癫狂,高血压,神经衰弱,虚劳吐血。
&&& 【天枢穴】
&&& 位置:脐旁二寸。
&&& 针法:直刺1至2寸深。
&&& 主治:腹胀,便秘,腹泻,痢疾,肠麻痹,白带多,蛔虫症。
&&& 【气海穴】
&&& 位置:脐下一寸半
&&& 针法:直刺1至1.5寸深。
&&& 主治:腹胀,腹痛,遗尿。
&&& 【关元穴】
&&& 位置:脐下三寸。
&&& 针法:直刺1至1.5寸深。
&&& 主治:闭经,白带多,腹泻,痢疾,阳萎,遗精,遗尿,尿血,尿频,尿道痛,尿潴留,蛔虫症。
&&& 【中极穴】
&&& 位置:脐下四寸。
&&& 针法 :直刺1至2寸深。
&&& 主治:遗尿,阳萎、早泄、月经不调。
&&& 【向农穴】
&&& 位置:肩锁关节,锁骨头下方取之。
&&& 针法:刺2至3寸,也可透穴。
&&& 主治:高血压引起瘫痪。
&&& 常用奇穴:
&&& 【牙痛穴】
&&& 位置:掌面,第三、四掌骨间,距掐掌横纹一寸。
&&& 针法:直刺5分许。
&&& 主治:牙痛。
&&& 【落枕穴】
&&& 位置:手背第二、第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五分。
&&& 针法:直刺5分许。
&&& 主治:落枕。
&&& 【膝眼穴】
&&& 位置:在膝盖下两旁凹陷中。
&&& 针法:针尖斜刺向对侧1至2寸深,或膝眼透膝眼。
&&& 主治:膝关节炎、膝关节痛。
&&& 【兰尾穴】
&&& 位置:在足三里下二寸。
&&& 主治:急、慢性兰尾炎
&&& 【肩三针:肩前、肩髃、肩后】
&&& 【肩前】
&&& 位置:腋纹直上一寸半。
&&& 针法:直刺3至4寸可肩 前透肩后。感肩臂酸麻感。
&&& 主治:肩臂关节炎和关节痛。
&&& 【肩髃】
&&& 位置:位肩举后凹处。
&&& 针法:直刺3至4寸和肩前、肩后并用。
&&& 主治:肩 臂关节炎和关节痛。
&&& 【肩后】
&&& 位置:肩贞上一寸。
&&& 针法:直刺3至4寸。
&&& 可肩前透肩后。针感肩臂酸麻感。
&&& 主治:肩臂关节炎和关节痛。
&&& 【兴奋穴】
&&& 位置:安眠2穴上5分,乳突骨后上缘。
&&& 针法:直刺5分后向内成45度进针1.5至2寸,感半边头酸麻感。
&&& 主治:嗜眠。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
微信扫一扫
穴位密码公众号:xueweimima
公众号介绍:
“ 穴位密码”致力于为大家提供精准高清的穴位位置图和养生方法,拿起手机→微信扫一扫←左边的二维码,即可免费关注穴位密码官方微信公众号,随时随地掌握最新应季的穴位养生知识和专家指导视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注和喜爱!
上一篇:&&&&下一篇:
常用养生工具
专家视频图解
相关阅读:
从女性人体穴位高清图可以看出,左侧的红线是任脉穴位,右侧的蓝线是足阳明胃经,本文高……
人体十大要穴图解
人体十大补气穴位
女人健康养生 膀胱经和肾经为每个女人保驾护航
美容美体的十大特效穴位【图解大全】
艾出健康来(2)治疗关节疼痛的穴位
艾灸肚脐的方法和养生奥秘
核心关键词:
经穴指十四经上的腧穴。十四经指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十二正经 (手太
从女性人体穴位高清图可以看出,左侧的红线是任脉穴位,右侧的蓝线是
有一个戒烟穴,按摩次数增多后,会在下次吸烟或接触烟的味道时候产生
现代生活,脊椎病的患病人群日益扩大,特别是白领一族,十之八九就有肩
《健脾除湿巧度夏-2》主要介绍齿痕舌是什么原因,脾气虚的症状,艾灸
马上就要进入七月大小暑了,在桑拿天里,您有哪些解暑的好方法吗《健
本期健康之路节目视频《艾出健康来》(上),主要介绍中医艾灸,治疗胃病
怀不上孕!为什么现代生活中怀孕越来越难了?原来我们父辈的年代怀孕
网站栏目导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囊卵巢针灸哪些穴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