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定平坝县马场镇镇移民地方在哪里

     普定县马场镇  是中国下辖乡镇,该镇位于西部,距县城31公里。总面积92.32平方公里。辖3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39个自然村,205个村民组,总人口4.3万人。&  该镇地理位置独,东与本县为邻,西与龙场乡、交界,南与本县毗邻,北与本县、接壤,处于三县(区)六乡(镇)结合部。436县道从东到西,直达六枝特区政府所在地。地理概况&  位于西部,距县城31公里,总面积92.32平方公里。辖3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05个村民组,总户数9880户,总人口39678人,耕地面积23260亩,人均耕地面积0.57亩。地理位置独特。东与本县龙场乡为邻,西与六枝特区龙场乡、新华乡交界,南与本县化处镇毗邻,北与本县鸡场坡乡、织金县白泥乡接壤,处于三县(区)六乡(镇)结合部。436县道从东到西,直达六枝特区政府所在地平寨镇。自然环境&  自然条件优越,全镇平均海拔1190米,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6.5℃,年降水量1300毫米,无霜期290天以上。地势南北群山绵亘,中间丘陵起伏,坝子错落其间,夜郎湖上游三岔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境,形成20公里长的亚热带低热河谷地带,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可供大射电望远镜选址的洼地尚家冲。马场奇石、水磨面条、杨梅等闻名遐迩。文化底蕴&  该镇文化底蕴深厚,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至元代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的700多年间,马场就是当时的县治、州治所在地。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至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的一千多年间,是神奇的古西堡所在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渡功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沙家屯军事古遗迹、云盘村袁氏古建筑群。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流传着姑娘塘、洗马河、上官寨沙氏土司等美丽的传说。当代国画大师先生就诞生于马场水井湾,古文献专家袁愈嫈先生诞生于马场云盘村。物产资源&  物产丰富。蕴藏着大量的无烟煤层、硅矿、铁矿和方解石。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有闻名遐迩的马场奇石。有味道独特的水磨面、野生杨梅。特色产业马场水磨面  马场水磨面精选本地优质小麦,在水轮的驱动下,经石磨加工出面粉,在小麦面粉加工出来后,加入1.5℅左右的纯碱,放入适量水拌匀,经过传统的加工工艺出种类不同的面条,这就是传统的“马场水磨面条”.  2006年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场羊肉  马场羊肉精选本地黑山羊,经过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肉片,再将肉倒入特制的汤内,经过约30分钟的烹煮,端上桌子的便是美味可口的马场羊肉。经济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在历届镇党委、政府的努力下,39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通邮通路通电。镇内农业资源开发潜力大,大坟坝、云盘、下关、三岔、下坪等村适宜优质水稻种植,利用2008年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历史性机遇,是发展订单农业和观光农业的最佳区域。梅子关、马路关、杜家、落龙、田坝、烂坝等“两山区”近年来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工程为突破口,坚持科技兴农,杨梅、板栗、花椒、葡萄、茶叶等经果林种植初具规模。初步在波那、毛栗建起了山株茰、黄柏中药材种植基地。&  2004年以来,镇党委、镇政府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强镇富民、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举措,多方筹集资金,滚动投入,形成了一河两岸三区的小城镇建设发展框架。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开发煤炭资源,年产30万吨的大坡、星红煤矿已投入生产,投资500万元的党固砖厂即将生产,投资3.9亿的肖家湾煤矿落户马场。旅游资源&&  马场镇主要旅游景点有:  1、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沙氏军事古城墙遗址  &  2、原国际大射电天文望远镜选址——尚家冲洼地  3、古文献专家先生故居、云盘袁氏古建筑群  &  4、云盘袁氏古建筑群之苏式建筑  5、马场龙潭摩崖石刻  &  6、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渡功亭  7、云盘袁氏古建筑群之读书楼大射电望远镜山谷——尚家冲 大射电望远镜山谷——尚家冲  尚家冲,距离普定县城30公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洼地,即便是普定县土生土长的马场镇人也未必知道这个荒凉的岩石嶙峋的洼地。从20世纪末走向21世纪初时,尚家冲浮现在普定县经济科技开发的蓝图中,也展现在世界天文学界的面前。  1993年的日本京都,国际无线电科联(URSI)第24届大会在这里召开,中、美、英、法、德、俄、澳、加、印、荷等10个国家的射电天文学家汇聚一堂。这是世界最高级别的专业会议,与会科学家一致建议,集10国的财力及科技,在世界各国选择一合适地址,建造一个接收面积为1平方公里的国际大型射电望远镜(LT)。预计耗资10亿美元。  1994年11月,荷兰天文专家理查德.斯托博士携带无线电波监测仪,对尚家冲等选址点实地监测,表明尚家冲这些地点无线电波宁静度良好,符合技术条件要求,比世界上其它地区更适合建造大射电天文望眼镜的天线。  1995年10月,LT工程国际会议在贵阳召开,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到尚家冲洼地实地考察,美国阿里斯堡天文台台长,现执教康奈尔大学的捷奥万尼教授认为:“(尚家冲)洼地的分布及可能的候选量、洼地的直径比阿里斯堡台址对LT工程更为有利。”国际LT主席布郎博士认定:“(尚家冲)这种喀斯特条件,据我所知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1998年4月LT推进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提出,利用喀斯手地貌首先建造一座“500米口径主动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方案建议,力争在2003年建成,尚家冲洼地列为首选地址。  2000年4月,在召开的国际天文学会第182次会议上,中外科学家对尚家冲洼地作为FAST选址条件的可行性进行了求实的论证,并再次组织全体专家到普定实地考察。专家们一致认为:尚家冲洼地的形态、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可及性及隔离性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一洼地及其周边地区是建造超大型射电望远镜及布阵的理想场地。  1999年有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中科院士、著名天文学家王绶给先生再次赴尚家冲洼地考察,并题写了“尚家冲洼地”5个别具韵味的大字。尔后,普定县委、政府在陡峭的崖壁上镌刻下这5个大字。同时,一条逶迤回环的公路连通了尚家冲。从此,“尚家冲洼地”这5个闪光的中国字就与国际天文学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永不磨灭的亮点。袁氏古建筑群 袁氏古建筑群  云盘袁氏古建筑群座落于西面,距镇政府2.5公里,距县城33公里。该村地处亚热带低河谷地带,海拔1100多米。该村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水资源丰富,加工业发展迅速。  云盘村袁氏古建筑群始建于清朝末年。由于住户发生了变化,房屋多次发生毁损,部分建筑已改头换面。  袁氏古建筑群由8个四合院组成,建筑面积2900余平方米,建筑风格为西式;另有单独建筑6处,建筑面积700余平方米。袁氏古建筑群以砖瓦结构为主,兼有木质结构和木砖结合结构。步入四合院内,一阵古朴的感觉扑面而来,方正整齐的石块拼砌成的院坝,设计精巧的木质楼梯,处处透着当时中西结合的建筑文化。  其中一座单独的四层建筑,其正面“读书楼”仍清晰可见,是当时袁氏子女读书的专用场所。  袁氏古建筑群按“三”字型排列,院门上“讲信修睦”四字依稀可辨。走马转角的楼台上,居室门窗的木雕上,其主要图案以“耕读渔樵”、“ 梅兰竹菊”、“福禄寿喜”和“五子拜寿”等图案构成。  2006年被普定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沙家屯  沙家屯,位于马场政府驻地西南约两公里的上官寨东侧。这屯就是原唐始安县和元习安州县衙屯兵之地,也是明朝西堡土司沙氏从洪武十四年起屯兵之要地。明郭子章在其撰写的《黔记、州属土司》中对西堡是这样记述的:“习安州,唐宋之始安县也,初为谢氏所有,久之并于普里,至是置州,以其酋沙卜却为西堡长官,领寨四。正长官卜却,洪武二十四年,从军有功,暂充西堡长官。二十五年,奉献勘合升本司正长官。永乐二年,次子密登故绝,宣德八年,嫡孙建袭沿,九时孙沙正年幼,堂叔贵袭。”由此可见沙家屯那古城墙就非沙氏长期屯兵修筑而莫属了。  沙家屯城墙自东屯山顶顺山脊自上而下修筑,到北面山腰折向西,到最西 面同脊又从下至上修筑。西南为万仞绝壁。城墙加上绝壁,便圈了约一平方公里的屯。城墙高约3.5,宽1.5,均用50斤以上石块砌成。每隔20米留有一个一尺见方的垛口。屯东和屯西各有一城门。东城墙自上而下,约距百米就在墙内修石梯爬上城墙,在石级爬上的地方,修有高出城墙的四方平台,如烽火台。  进入屯西城门,就是沙氏长官练兵的跑马场,拾级而上,是依然存留着的营房和沿所的屋基。断墙残下那别致的基脚框架石块以及那长平坦的跑马场,找一个制高点停足凝视静想,西堡的辉煌和文明便会如童话一样地辉映于脑海。这些废虚遗迹,充分昭示了西堡沙家马场的沧桑和步履,成为沙氏辉煌与衰落的见证。这就是被称为里罗城的沙家屯。从东屯门出去,走向扎营大坡,城外那城墙就是外罗城。修筑的风格与内罗城相同。里外罗城,构筑了沙家屯高不可攀,强攻难入的森严壁垒。有这样一则传说足以反映当年沙氏的辉煌,据说明朝初年,征南将军傅友德为扫清通往云南的障碍,,派兵征剿安顺土府,征收土官产业为屯田,加重税赋,激起沙氏土司为首各寨长参加的反抗斗争。明王朝因此令傅友德派兵进剿,沙土司卜却为了抵抗,就于今沙家屯修筑城墙,加强防御能力,屯士兵于山上。  2006年被普定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马场龙潭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如下:  恢复龙潭记&   龙潭何云恢复  因塞源池吾乡龙潭  灌溉田数千亩历年  吉矣 自清朝乾隆三十六年  续修堰坎以迄  於今本岁清和村  日天雷雨灵  山川变换潭源  被阻援集同族  凑资兴工恢复  另开潭源於此  工成泐石以示来者  民国廿三年四月二十七日  山川镇罡壬气务雄或但或  流变妙功神机鬼□难造  就原是天地化流通  另开此□最可佳水济仓  生慰农家流通利用天  然象世沾(沛)泽□无涯  潭源修於万历卅八年  民国廿三年四月辰□世开显  均和村居士  伟堂华峰  袁耀慕辛  泳梅志康  袁俟夫绍简  民国廿三年渡功亭  渡功亭,位于马场政府所在地东北方向约10公里的那细村落东渡口,建于1989年,主要为纪念杨氏三代船工而建。  2006年被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氏父子一家四代在此惊涛骇浪中摆渡,不避严寒,不惧酷暑,在相继百年的风风雨雨中,历经艰辛,默默无闻地为南来北往的生面孔和熟面孔的过客服务,估计人逾千万(次),牛马猪羊百万头(匹),稻麦菽黍等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不计其数。他们在摆渡中十分尽职,把过客的生命当成自己的生命,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在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渡船生涯中,从不强求船费,交船钱(一、二角钱的)渡,不交船钱的也渡,过船的人只消说声“对不起,身边不便”就行了。船翁父子在一辈子水上生涯中,不但热忱为人民群众撑船尽力周到,而且曾多次从急流危浪中救起过不少人的生命,自清未以来不下十数人,其中有老人,有妇人,有青少年,也有小孩,有远方过客,也有近村百姓。&  1926年夏天谯家寨年方18岁的青年农民李少先在渡口洗澡,不慎落水,危在旦夕,船翁杨少明见状,不顾个人安危,迅急跳入河中,拼命将李救出出上岸,并为李压腹倒水,活动四肢,终于把李少先救活。&  1945年5月的一天,那芮村李炳奎的独子不慎落水,李炳奎眼看儿子被恶浪淹没,急得双脚直跳,他边哭边叫:“天哪,谁救得起我儿子,要一千八百(银元)我都拿,家产也可平半分!”杨氏父子兄弟一齐下水,竭尽全力,终于从恶浪中把李家独苗救起。事后,他们没有向李家索取分文报酬,被社会传为佳话。获得杨少明、杨洪惠兄弟相救过的溺水者还有妇女程兴美、老游击队员刘淮汉、工人朱云贵、农民高克祥、儿童秦发祥、以及李良荣等等。杨氏被他们的子孙们所继承并发杨光大,做出显着的成绩,为社会立了新功。  更令人崇敬和怀念的是,在1949年共和国建国前后,杨氏父子冒着被杀头的生命危险,不分白天黑夜,也不论天晴下雨地渡运游击队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及时安全地把人民解放军和地方武装渡过河清剿国民党残匪。  碑亭建成后,80多岁高龄的普定籍老教育家丁达三先生题亭名为:“渡功亭”。省、地、县各级领导均为之题词。马场镇名人袁晓岑先生  袁晓岑先生  1915年,先生出生于普定西部一个山村里。这山村名叫上窑,小地名又叫水井湾。9岁到离家10余里的沙家马场小学读书,因喜欢美术,经常给同学画窗心纸,受到美术老师的夸奖。&  1930年,小学毕业的不愿固守家园,决心外出求学,在父母的支持下,步行300里,到省城考入贵阳省立师范学校。1935年,又长途跋涉,用贵州美术界同行的话说,穿着草鞋走出,奔赴云南昆明,升入昆华高中,继续深造。&  1938年,23岁的第一次在昆明举办个人画展,近百件展品竟被观众抢购一空。40年代初期。当时的云南大学的校长是中国数学界的先驱、着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恩师熊庆来,熊先生在当时的数学界里,是有名的伯乐,曾为我国培养了包括华罗庚的一大批数学人才。熊先生不单在数学界堪称伯乐,在艺术欣赏方面也外独具慧眼。他看过袁晓岑的画作,很喜欢这个数学系的学生。&  1942年,当代国画徐悲鸿漫游海外归来。徐与熊是好朋友,由熊安排,徐住在云南大学。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在徐悲鸿大师到昆明的第二天,熊庆来先生就将袁晓岑向悲鸿大师作了引见和介绍。&  1951年全国第一届国画展览,他的新作《小鸭》、《孔雀》双双入选,受到首都美术界的好评,展后收入画册。1953年,在昆明师范当教师的袁晓岑调到云南省文联,任创作研究部副主任,成了专业画家。&  1954年第二届全国美展,除国画外,入选雕塑作品过4件之多,同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吸收为全为会员。1959年,他的雕塑《母女学文化》被中国美协推荐,参加了苏联举办的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  1960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成立,晓岑先生被选为主席,同年被选为全国美协理事。1964年,北京美术馆为袁晓岑先生举办建国后第一个个人雕塑展览,展出作品共50余件。1977年由文化部推荐,应外交部的邀请,他赴京为驻外大使管作画。之后,又为中国事研究院以及北京各大饭店作画。&  1979年,他的国画力作《森林孔雀》漂洋过海,参加了日本举办的“近代世界美术展览”并被选入《近代世界美术亚洲第一部》书。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晓岑先生的国画《版纳林泉》、雕塑《牦牛》均受观众欢迎,被评为优秀作品。&  1985年,应瑞士邀请,晓岑先生首次出国,在苏黎世举行个人画展。1986年北京荣宝斋与日本西武池袋画廊联合在东京为晓岑先生举办个人画展,作品极受日本人的喜爱,展出作品印成《现代中国花鸟画家袁晓岑作品展》画册。同年10月,参加中国十位画家应邀访美展出,进行文化交流,于旧金山博物馆内作《小鸭》图,为该博物馆收藏。&  1987年,地区文联成立,晓岑先生以家乡人的身份,被聘为顾问。1992年,晓岑先生果然去了美国,在美国拉弗兰德参加全美雕塑展览,而且获得很大的成功,他的作品在会上深受观众欢迎,全部被美国收藏家买走,并被吸收为全美国雕塑家协会荣誉会员。1993年,晓岑先生经过长期酝酿,几易其稿,完成长过135米的《百鹤图》巨幅长卷。&  日上午7时25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浓缩人生精华的《东方之子》专栏介绍的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中国国画大师、现年82岁高龄的袁晓岑先生。自“东方时空”开播以来,贵州人进入《东方之子》这个行列的,袁晓岑先生是第一人。袁愈嫈先生  袁愈嫈先生(一九O八——二OOO),出生于普定县沙家马场梨花村(今云盘村)。青年时代即负笈远游,就读于上海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文学系。师从着名学者王伯沆先生。毕业后回黔执教于多所中学,同时潜心研究先秦文学。研究成果直到文革结束后才陆续出版面世,计有《诗经全译》、《毛诗文例》、《诗经艺探》等专着,创作则有《半亩园诗选》。她在诗选前言中这样自述身世:  “我不幸前半生生于乱世,遭苦难是多方面的:既出生于封建家庭;又不幸而为人们所轻视的女性;更不幸而两岁时慈母见背,受尽种种蔑视与践踏。及长,中师毕业,只身赴京沪求学,又逢倭寇入侵我国,奔波流离,所受痛苦,罄竹难书。可是自解放以后,又幸逢太平盛世。”其实虽逢盛世,何尝太平。政治运动接踵而至,从“旧社会”走过来的文化人作不完的检讨,过不完的关卡。愈演愈烈,至“文革”达于顶点。&  一九七一年,她的先生张仲石教授在饱受批斗后病逝。小儿子成为知青。袁先生本人也常遭屈辱,长女其苏时在成都工学院任教,乃只身赴黔接母亲去同住。后来袁先生正式退休,又随其苏在其调任的北大宿舍区安居终老,并参加北大的民盟支部活动。家庭和睦,专心着述,晚境十分美满。二OOO年十一月九日辞世,民盟支部举行告别仪式,对她的道德文章给予了充分的评价。  在《半亩园诗选》中,她的诗真挚、亲切,不假修饰而自熨贴。抒写亲情乡思的篇什,至情至性,极为感人。如怀乡的《夜梦梨花村》二绝句:  陇头田畔种成林,白雪春来海样深。  疑是飞仙披素练,清香十里夏成阴。  梨树林中梦旧游,二三小伴结同俦。  芳菲竞拾频欢笑,魂梦多时绕故丘。  另有咏家乡双江口的《乡情》七古,长达十八韵,三十六句,句句有“江”字。依依故乡情,拳拳游子心,跃跃纸上。  记长子其凯得病信息,即日自西安来京省视的《省疾》:  闻讯兼程事远征,省疾问安赴神京。  谈笑风生消痛楚,衰颜顿觉气充盈!  凤仪端洁能附众,德业躬行育后生。  姊弟回侍床前语,并立亭亭照眼明。  又如夸赞女婿的《念婿如子》:  家破离忧事远征,女迎依婿赴神京。  罹疴护送从医诊,逢食将餐力进精。  购琴只因娱暮境,市车为便览名城。  孝思宛如亲生子,出众懿行世所倾。  描绘自己的晚年生涯则有《退休生活》:  退休常寂寞,卷帙每随之。  兴至独长咏,趣生只自知。  切磋惭乏友,披览喜多师。  偶一拈真谛,春风日暖时!神奇古西堡马场奇石  马场石的发现得益于马场大河。大河河面虽然不宽,但上下落差大,常年水流湍急,波涛汹涌。几公里长的河底,藏着一种七彩斑斓的石头。偶遇枯水季节,河水退落,河底显现,明月之夜,河谷中流光异彩,呈现出梦幻般的奇妙景色,引得河两岸的居民惊诧莫名。  马场石属硅质基石,其sio2含量可过75℅以上,系前寒武纪海底火山喷发的玄武岩浆,通过高温高压交织变质而成。其中矿物成份非常复杂,尚有待专家进一步研究论证。马场石石质坚硬,一般都在华氏7.0度以上,上好者可过7.5度。该石硅化程度极高,玉质感特强,通过亿万年河水的冲刷、腐蚀,石体表面光滑如琉,珠光宝气,光彩夺目。  马场石色彩丰富,是由于它含有多种矿物化学成份,而每一种成分又可深化成某一种颜色。产生不同颜色的因素很多,如岩石在变质过程中可由原生色、继承色、自生色、次生色逐步交织演变成各种颜色。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马场石的质坚、色艳是绝无仅有的。有人称马场石为七彩玉,其实它的颜色远不止七彩。红如血,绿如翠,青如牛角,白如银,黑如墨,紫如霞,杂如彩练,黄如金。单就“红如血“而论,又可分为朱砂红、重枣红、鸡血红、玫瑰红、千层红等等,其它颜色亦可分出相类似的色度与色相。可以说,凡是世间万物之色皆能在它的身上找到。  马场石有三种:水冲石,洞穴石,地埋石。地埋石为下品。三品之中又分三等:水冲石有形有色为上等,有形无色或有色无形为中等,无形无色为下等。其他洞穴石、地埋石亦可以此类推,共分三品九等。  由于马场石毕竟有限,而需求者又远远高出它的藏量几千几万倍,因此供需矛盾使得它的价位一个劲猛上升。但遗憾的是,目前马场石几乎被淘尽,成为濒危珍稀石种。有《石赋》一篇:  山不在高有宝则名,水不在深有石则灵。黔中偏隅之地马场,割三岔河之万一。出怪石,碧玉。系寒武纪之喷岩,属玄武石之玉髓。呈珠光,溢宝气,泽润琉璃。演七色,变十彩,扑朔迷离。红则血,绿似翠,曰七彩斑斓;黄则金,白如银,十色争辉。占天地之灵,夺山河之气,绝妙之极。引华夏名噪,惹神州刮目,谁与其匹?正所谓:五岳归来不看山,马场归来不看石。奇,奇,奇!美丽的传说  西堡自唐以来的辉煌历史,特别是上官寨沙氏的兴衰历史,沉淀了不少启迪人的传说。上官寨沙家咸丰年间用木板刻了这样一副对联:“西川奏绩,南黔奏凯,绍武奋鹰扬,十二支官声远播;创业于明,守成于清,修文颁鹭序,数百载祖业欲兴”。木刻对联虽于“文革”中被破“四旧”给焚毁了,但人们依然记得,从联中可以想见,明以来西堡沙氏长官的辉煌。  姑娘塘的传说    美丽的马场镇  姑娘塘在沙家大河(今三岔河)土牛拐变处。沙家大河自西向东横贯古西堡沙家马场,在土牛拐了个变,形成一回水塘。回水塘的南面是西堡治所上官寨,北面是西堡属地戛卧那吉寨。上官寨沙家掌握政权,戛卧那吉蔡家金银千万贯。由上官寨到戛卧那吉寨,必须经土牛从回水塘过渡。&  相传沙家二少爷带兵到戛卧那吉寨收贡赋,看上蔡家大小姐。双方接触多了便产生感情,于是沙家就到蔡家提亲、送彩礼,然后择定吉日圆亲。到接亲那天,蔡老爷对沙家说;“你沙家要接我大闺女过去与二少爷成婚,必须得从你沙家大门口一步一两银子摆到我蔡家。”沙长官听了这要求也不示弱,传话给蔡老爷:“你蔡家的要求一定办到,但你蔡家必须用谷子把回水塘填成坝,让送亲的人从上面走过,要是办不到,我家二少爷另可打光棍。”银子再多也铺也不满路,谷子再多也填不满塘。就这样棒打鸳鸯散。蔡家大小姐一气之下投回水塘自尽,沙家二少爷也因此茶饭不思,整天想着蔡家大小姐,不久也命丧黄泉。后人为吸取这一死要“面子”造成的血的教,就把回水塘改叫姑娘塘,让人们永远记住沙蔡两家这一悲剧。如今姑娘塘北岸那块形如蔡家大小姐的苗条巨石仍立于那里,仰望苍天,悲痛不已。  洗马河的传说  沙家屯脚下有一条小溪,冬不会干涸,夏不会暴涨,一年四季清澈透明,溪水蜿蜒流向三岔河。  一天,西堡沙家长官派一士兵到治所东面的张家红岩买匹马。由于士兵贪酒,在卖主家被卖主多灌了几杯,卖主看士兵烂醉,接过马银,就把一匹又矮又小,满身牛屡的小叫马(公马)给士兵牵回。士兵把马赶到屯脚溪边,让马去溪里饮水,他就在树荫下休息。凉爽的风一吹,把他的酒吹醒了,这下子士兵意识到回去不好向长官交待。于是,他就走到溪边,牵马进到溪里,用溪水把马身上的牛屎洗掉。士兵哪里想到,马被清澈的溪水一洗,边洗边长,待士兵把马洗净,马已变得高大健壮,身上毛像龙须一样。士兵把马牵治所,沙长官特别高兴,就给马命名“龙须”,自己一人享用。 &  “龙须”在西堡治所沙长官手里,越发威武精灵。每天早上从屯上跑回马场始,沿里罗城跑三人转,驮着买菜的人飞到安顺买菜回来,早饭才蒸熟。当沙长官知道“龙须”是在屯前那条小溪洗礼得的灵性,就下令把屯前小溪命名为先马河。  螺蛳塘的传说  在波那村,有一个叫螺蛳塘的自然村寨。螺蛳塘座落在三岔河边,三面环山,村前有一道渡口,还有旧时上云南下四川的古驿道旧址。  很久以前,小村前有一口很大的水塘。水塘深处会出水,水清凉甘冽。塘边人家,常到塘中打渔。据说,塘底有一对金螺蛳,小村是以得名。水塘靠大河的一方,是一串连绵的土山。土山状若游龙,龙头位于水塘流入大河处的两座小山岗之间。因为塘中那对金螺蛳,村庄若干年来一直没有遭遇过自然灾害,塘中的水也常年清可见底。塘中的鱼虾,味道比大河里的还美。世代居住在塘边的人们,以塘为邻,以河为友。千百年来,这里渐渐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谁在螺蛳塘捣乱,谁就不得好死。所以,就连附近的地主,也不敢将塘据为己有。人们生活很是舒坦。  然而,螺蛳塘还是被一个地主霸占了。  某一年,螺蛳塘来了一位道人。那道人生得仙风道骨,自称云游过四方。他对地主说,螺蛳塘中有一股秽气,不仅影响了地主家的财路,也影响了地主家的人丁。如果要改变这个现状,只有将塘中的公螺蛳打捞上来,扔到三岔河中。  人们听到老道的说法,竞相反对。因为,先人们说过,塘中的金螺蛳不仅会给村人带来吉祥,还能镇住塘下大河中的水怪。所以,就连地主家中的一部分人,也不赞成。  可是,地主财迷心窍。在一个月明之夜,趁着全村人熟睡之际,地主带着几个亲信,连同那个道人,划船到了塘心,向塘中撒下了网。  事情没有地主想象的那般顺利。地主撒了多次网,只是捞上来一些鱼虾,并没有金螺蛳。万般无奈之下,只见道人口中念念有词,并接过网,一网撒将下去。这是地主在撒过第九十八次网后,将鱼网交给道人。这时,地主和他的仆人已经累得不行了。  这是一次奇特的撒网。据人们流传下来的说法,网撒下去的时候,好像夹着风雷声。看的人当时就喊住手。可是,在网的四周,月光变成了暗黑色。是的,相继醒来的村民说,那网入水后,好像被什么东西狠狠地击中了。道人当时也很慌张。网提不上来,道人就吩咐一个仆人,要他朝网中央撒一泡尿。尿才入水,只听见訇然一声巨响,网被拉上来了,里面赫然网着一只斗大的螺蛳。螺蛳出水的刹那,金光闪闪。但是才离开水面不到几秒钟,就变成了一只普通螺蛳。在地主和自己的仆人惊诧不已的瞬间,只听得道人口中传出一阵狂笑。继而,那道人就变成一道清烟,倏然向塘下的三岔河中倾泻而去。  就在这个时候,人们听到了一声叹息。那叹息仿佛来自天堂。在道人和螺蛳才坠入大河的那一刻,塘面上忽然起了一个巨大的漩涡。眨眼间,地主和他的船连同他的仆人,全都没入了漩涡中。船才陷下去,突然间,又一只金光闪闪的螺蛳从塘中破水而出。仍然是一眨眼的功夫,那金光闪闪、破水而出的螺蛳,就深深地扎入了塘下的三岔河。刚才还很平静的三岔河,突然间巨浪滔天,好像有千军万马在水中格斗。慌乱中,人们看见两只硕大无比的金螺蛳,一左一右,狠狠地咬住一条大蟒蛇的头。渐渐地,螺蛳和蟒蛇,就消失在三岔河中,水面慢慢地恢复了平静。  月亮仍然明朗。塘岸上,已经站满了人。虽然众人不断地点燃香烛,但是,在明亮的月光下,人们还是清楚地看到,塘水正在慢慢地往下缩。塘水每缩下一分,岸边就现出一道金光。金光过后,是一道又一道螺蛳纹一样的泥沙。那泥沙渐渐扩散,变成一道又一道的梯田。不少人纷纷作揖、磕头,可是,塘水仍在往下缩。直到天明,塘水终于不再往下缩了。但是,诺大的一塘水已经不及原来的四分之一。塘水已经不能承载大船,人们只好划着小船去塘中央看。以往,村里人们知道,不论任何人,都不能靠近塘中央的。  塘水仍然清可见底。在塘中央,人们看见了两个巨大的螺蛳印。那两个螺蛳印,挨得那么近,好像螺蛳只是出去旅游了。  很多年过去了。人们没有等回那一对金螺蛳。塘水也渐渐地干涸了。而塘前的那条土龙,在文革时期也被人破坏了。如今,它已经只是几个土丘。土丘后面,那个曾经飘荡着打渔歌的大塘,也已经荡然无存。不过,据现在的村人讲,居住在大塘改造成的田坝边的人,如果谁在晚上梦见了那对金螺蛳,那人通常会有想不到的好运气。下辖村寨猪场村  猪场村位于马场镇西面,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距普定县城32公里,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属于典型的低热河谷地带。该村行政区划面积1.01平方公里,辖1个自然村寨,3个村民组。总户数205户,总人口846人(其中男423人,女423人),劳动力488个,流动劳动力115个,少数民族22人,耕地面积433.4亩(其中:田270.9亩,地126.5亩)。&  全村以土山为主,山绵起伏,田坝隐于其中。2006年,以猪场村为代表的水磨面条传统制作技艺被普定县人民政府收录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被收录为安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场也成为“水磨面条”的代名词,所开发的鸡蛋、麦麸、荞皮等系列面条远销贵阳、安顺等地,产品供不应求。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进一步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以道路、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村容村貌有所好转,民主意识得到增强,群众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村民除保留传统种植、养殖外,还积极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初步形成,村民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正在逐步变为现实。岩脚村  岩脚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位于马场镇东面, 距普定县城48公里,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坐落于美丽的夜郎湖库区上游南岸,有马那公路贯穿其中,交通较为便利,地形以多山为主,高原坝子隐于其中。有煤、硫铁等资源,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382.84亩(其中:田132.84亩,地250亩)。全村有人口768人(其中少数民族为苗、布依族占0.4%)。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极力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村民除传统的种植、养殖外,还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种植业有了一定发展,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岩上村    岩上村  岩上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坐落于马场镇东部,距普定县城27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4.5公里,有通村马路与“两四”公路相接,地形以多山为主;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400.6亩(其中:田175.3亩,地225.3亩),有人口768人,其中:少数民族11人。&  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村民除保留传统种植、养殖外,还发展起了茶叶种植。该村有党员7名,其中45岁以下党员1名,初中以上文化党员4名,建有党员活动室90平方米,开展党员活动较正常。通过党员五培养,党建搭台,经济文化唱戏,党员双带能力有较大提升,有2名党员成为致富能手,正带领广大农户大兴茶产业,走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云盘村  云盘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坐落于夜郎湖上游,地处马场镇西面腹地,东靠挖龙村,南接猪场村,西与下关村接壤,北与大坟坝相望,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辖区面积2.31平方公里,1个自然村寨,5个村民组。总户数199户,总人口890人(其中男482人,女408人),劳动力532个,流动劳动力112个,少数民族20人,耕地面积356.6亩(其中:田237.2亩,地119.4亩)。退耕还林面积90亩。  云盘村是历史文化名村,欧式、日式建筑现保存比较完好,是普定县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9年已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为止,云盘村有6人在外任教授,有2个研究生,一名博士生,是着名的古文献专家袁愈嫈先生的出生地;有村级完小一所;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足,物产丰富,曾经号称过当地的“鱼米之乡”,着名的水磨面条和优质大米远销安顺、六枝等地,还曾荣获过花灯文明村的称号。  据说本村于200多年前建立,早在明朝末年还是一片荒坡,到清朝初期 ,当地古族张泰和家移居入村,清朝中期袁氏入黔,看种了这片荒地,便在此开基造屋,定居发家,后来便成为当地有名的收租大户,因当时袁家的院落修得工整、精致,便取名为“寓言均和村”,因解放初普种梨树,又曾叫过梨花村;后因袁氏一支在村顶修了一个四面围墙的院落,尤如屯兵之地,故改名为“云盘村”。下排村     下排村  下排村隶属于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位于马场镇西北面, 距普定县城46.3公里,距镇政府驻地3.3公里, 坐落于美丽的夜郎湖库区上游北岸,有入村公路连接马鸡公路,交通较为便利,地形以多山为主,但河谷坝子隐于其中。有煤、石灰石、经果林等资源,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588亩(其中:田143亩,地445亩)。&  全村有人口864人。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利用坡地广的优势,极力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发展特色经果林种植业(如:茶叶、梨子等),村民人均收入有所提高。下坪村  下坪村位于马场镇西面,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辖区面积2.56平方公里,含下坪、上坪、梨寨、新寨、杉树林5个自然村寨,10个村民组。总户数392户,总人口1589人(其中男802人,女787人),劳动力856个,流动劳动力229个,少数民族17人,耕地面积905亩(其中:田623亩,地282亩)。全村以土山为主,山绵起伏,粮食丰产坝位于夜郎湖的彼岸,土地肥沃,水源丰富。2004年以来,在村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以共产党员赵贤文为代表的科技示范户蓬勃发展,经果林种植逐年扩大规模,葡萄、杨梅、梨子等种植达200余亩,得到省、市、县有关领导的普遍赞誉。&  近年来,村党支部牢固树立“抓好党建促经济,抓好经济促党建”的战略思想,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以道路、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民主法制意识逐步得到增强,群众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村民除保留传统种植、养殖外,还积极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初步形成,村民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一个欣欣向荣的和谐新村正在逐步形成。新柴村  新柴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位于马场镇东面, 距普定县城47.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4.5公里,坐落于美丽的夜郎湖库区上游南岸,有马那公路贯穿其中,交通较为便利,地形以多山为主,河谷坝子隐于其中。有煤、经果林等资源,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470亩(其中:田127.6亩,地335.2亩)。全村有人口670人(其中少数民族为仡佬族)占7.4%。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利用沿河的区位优势,极力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村民除传统的种植、养殖外,还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如:茶叶、坂田大蒜、二元杂母猪等),特色种养殖业有了一定发展,村民人均收入有所提高。新寨村  新寨村  新寨村隶属于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坐落于马场镇东南,距普定县城29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 有通村公路经垭口村、店子村与“两四”公路相接,地形以多山为主;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462.8亩(其中:田127.6亩,地335.2亩),有人口786人,其中:少数民族22人。&  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村民传统的种植、养殖有一定的壮大发发展。该村有党员13名,初中以上文化党员8名,在建党员活动室90平方米,开展党员活动较正常。通过党员五培养,党建搭台,经济文化唱戏,党员双带能力有较大提升,有2名党员成为致富能手,正带领广大农户利用村里的优势矿产资源——方解石,积极进行招商引资,村级集体经济基础正在加强。垭口村  垭口村隶属于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坐落于马场镇东南部,距普定县城28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 有通村马路经店子村与“两四”公路相接;地形以多山为主,高原坝子隐于其中,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786.8亩(其中:田307.5亩,地479.3亩),有人口1491人。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村民除保留传统种植、养殖外,还发展起了经果林种植。该村有党员13名,初中以上文化党员4名,建有党员活动室60平方米,开展党员活动较正常。滕家村  滕家村位于西南面,距镇政府驻地5.5公里,辖区面积1.16平方公里,含新村、滕家寨、吴家寨3个自然村寨,4个村民组。总户数185户,总人口920人,劳动力524个,流动劳动力113个,少数民族80人,耕地面积494.36亩(其中:田150亩,地254.36亩),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杂居村,属于省级二类贫困村之一。全村以土山为主,山绵起伏,田坝隐于其中。&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全村人民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全面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茶叶、板栗、花生等产业,充分利用现有的荒山、荒地资源,通过实施野生毛板栗嫁接、退耕还林以及镇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初步形成了1000余亩的板栗基地,300余亩的茶叶基地,200余亩的花生基地,200余亩的烟叶生产基地。通过抓党建促发展,进一步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以道路、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村容村貌有所好转,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得到增强,群众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一个充满活力的村寨正逐步变为现实。田坝村  田坝村位于西南面,距镇政府驻地12公里,辖区面积2.87平方公里,含3个自然村寨,7个村民组。总户数380户,总人口1380人, 耕地面积800亩。全村以土山为主,山绵起伏,田坝隐于其中。2002年以来,在村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全村人民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全面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进一步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以道路、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村容村貌有所好转。2009年,利用以工代赈项目修建由羊场的入村公路。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得到增强,群众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一个充满活力的村寨正逐步变为现实。土牛村  土牛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坐落于上游,地处马场镇西面,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辖区面积1.41平方公里,2个自然村寨,6个村民组。总户数296户,总人口1211人,耕地面积396亩,是马场镇的主要产粮区之一。  土牛村交通便利,是以前古驿道的必经之所。一条大河从村后流过,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古时便有“愿打窑上三关,不打土牛三湾”之说。挖龙村  挖龙村位于西面,距镇政府驻地0.5公里,辖区面积2.4平方公里,含挖龙、水口、滥田湾、新发寨、文阁5个自然村寨,总户数220户,总人口930人,耕地面积350亩,属于国家二类贫困村。全村以土山为主,山绵起伏,田坝隐于其中。  该村现有党员10名,其中,初中以上文化党员1名,开展党员活动较正常,通过党员五培养,党建搭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党员双带能力有较大提升,有1名党员已成为致富能手,正带领广大农户走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一个和谐、秀美、富裕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正展现在人们眼前。湾寨村     湾寨村  湾寨村隶属于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位于马场镇西北面, 距普定县城49公里,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 坐落于美丽的夜郎湖库区上游北岸,地处马场镇于六枝农场乡的交界处,有入村公路连接马场与六枝农场乡,交通较为便利,地形以多山为主,河谷坝子隐于其中。有煤、石灰石、经果林等资源,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433.9亩(其中:田217.1亩,地216.8亩)。&  全村有人口864人其中(少数民族以布依族为主)占16%。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极力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发展特色经果林种植业,村民人均收入有所提高。下官村  下官村位于马场镇西面,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辖区面积1.8平方公里,含下官、郭家2个自然村寨,5个村民组。总户数208户,总人口867人(其中男470人,女397人),劳动力485个,流动劳动力141个,少数民族305人,耕地面积407.2亩。全村地势较为平坦,田坝错落有致,是马场镇的主要粮食生产区。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全村人民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全面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水稻、早熟蔬菜、鸡鸭等种养植产业,形成了500余亩的优质稻生产基地,100余亩的早熟蔬菜种植基地和一个2000只鸭的养殖场,成立了普定县鸿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那细村  那细村隶属于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位于马场镇东面, 距普定县城50公里,距镇政府驻地7公里,坐落于美丽的夜郎湖库区上游南岸,有马那公路贯穿其中,交通较为便利,地形以多山为主,高原坝子隐于其中。有煤、白莹石等资源,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734.1亩(其中:田156亩,地578.1亩)。全村有人口1325人,其中少数民族为苗族占0.2%。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利用沿河的区位优势,极力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村民除传统的种植、养殖外,还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如:小黄姜、坂田大蒜、鸭、鹅等),特色种养殖业有了一定发展,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三岔村  三岔村隶属普定县马场镇,坐落于夜郎湖上游,地处马场镇西面腹地,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辖区面积2.11平方公里,含三岔、坟山、小河、新发寨4个自然村寨,8个村民组。总户数298户,总人口1512人(其中男768人,女744人),劳动力907个,流动劳动力224个,少数民族61人,耕地面积424.5亩(其中:田318.3亩,地106.2亩)。  三岔村水源富足,自明万历年间便修建沟渠引龙潭水灌溉农田,水经过三岔分成两股,一股流向下坪,一股流向下关、云盘,故曰三岔沟,三岔不但是马场镇的主要产粮区,而且酿酒业相当发达,走进三岔村任何人家,饭桌上肯定也得品二两。三岔村的米酒,历史和云盘村的水磨面不相上下,烤酒的地方叫酒坊,坊几乎常年密闭。天气微凉,酒坊里就得生地炉火。地炉火烧煤。按规矩,一百斤米接六七十斤米酒,一百斤米才产五十来斤酒纯属正常。器具用熟后,一百斤米接六十左右斤酒,酒精度绝不低于五十度。烤出来的米酒都是高度酒,不同于紫云或镇宁六马一带的便当酒。村里的米酒完全原生态的,没经过任何勾兑,呢称“三岔大曲”,方圆几十公里的人们都极喜欢。三合村  三合村位于马场镇西南面,距镇政府驻地7.5公里,辖区面积2.61平方公里,含落水岩、黄家大冲、对门寨3个自然村寨,3个村民组。总户数215户,总人口821人,劳动力496人,流动劳动力98人,交通便利,“两四”路从寨中穿过,山势起伏较大,全村可使用的土地面积517亩,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全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种养业为主。&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通过抓党建促发展,积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着力培养一户一个“明白人”,村民的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空前高涨,小麦分带轮作、玉米育苗移栽及地膜玉米等种植模式在该村大面积推广,成为马场镇农业新技术示范的新亮点;同时进一步加大烤烟种植的力度,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争取更多的指标落户三合村;利用离六枝特区较近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运输、服务、建筑等行业,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群众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农民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和谐、秀美、富裕的农村新景观逐步形成。上官村  上官村位于西南面,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辖区面积2.81平方公里,含上关、畜牧场、窝子地3个自然村寨,7个村民组。总户数304户,总人口1244人(其中男662人,女582人),劳动力709个,流动劳动力188个,少数民族93人,耕地面积868.1亩(其中:田269.6亩,地598.5亩)。  上官村历史悠久,沙家屯便是最好的历史见证。沙家屯,位于上官寨东侧。这屯是原唐始安县和元习安州县衙屯兵之地,也是明朝西堡土司沙氏从洪武十四年起屯兵之要地。明郭子章在其撰写的《黔记、安顺州属土司》中对西堡是这样记述的:“习安州,唐宋之始安县也,初为谢氏所有,久之并于普里,至是置州,以其酋沙卜却为西堡长官,领寨四。正长官卜却,洪武二十四年,从军有功,暂充西堡长官。二十五年,奉献勘合升本司正长官。永乐二年,次子密登故绝,宣德八年,嫡孙建袭沿,九世孙沙正年幼,堂叔贵袭。”由此可见沙家屯那古城墙就非沙氏长期屯兵修筑而莫属了。  城墙自东屯山顶顺山脊自上而下修筑,到北面山腰折向西,到最西面同脊又从下至上修筑。西南为万仞绝壁。城墙加上绝壁,便圈了约一平方公里的屯。城墙高约3.5,宽1.5,均用50斤以上石块砌成。每隔20米留有一个一尺见方的垛口。屯东和屯西各有一城门。东城墙自上而下,约距百米就在墙内修石梯爬上城墙,在石级爬上的地方,修有高出城墙的四方平台,如烽火台。  进入屯西城门,就是沙氏长官练兵的跑马场,拾级而上,是依然存留着的营房和沿所的屋基。断墙残下那别致的基脚框架石块以及那长而平坦的跑马场,找一个制高点停足凝视静想,西堡的辉煌和文明便会如童话一样地辉映于脑海。这些废虚遗迹,充分昭示了西堡沙家马场的步履和沧桑,成为沙氏辉煌与衰落的见证。这就是被称为里罗城的沙家屯。从东屯门出去,走向扎营大坡,城外那城墙就是外罗城。修筑的风格与内罗城相同。里外罗城,构筑了沙家屯高不可攀,强攻难入的森严壁垒。&  有这样一则传说,据说明朝初年,征南将军傅友德为扫清通往云南的障碍,派兵征剿安顺土府,征收土官产业为屯田,加重税赋,激起沙氏土司为首各寨长参加的反抗斗争。明王朝因此令傅友德派兵进剿,沙土司卜却为了抵抗,就于今沙家屯修筑城墙,加强防御能力,屯士兵于山上。该屯2006年被普定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松林村  松林村隶属于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位于马场镇东面,距普定县城39公里,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有入村公路贯穿其中,交通较为便利,地形以多山为主,山绵起伏,山高林密。有煤、高岭土、经果林等资源,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294亩(其中:田13亩,地333亩),全村有人口567人,全为汉族。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极力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村民除传统的种植、养殖外,还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尤其是对野生杨梅的保护及种植),特色种植业有了一定发展,农民收入有所增加。落龙村  落龙村隶属于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坐落于马场镇东部,距普定县城27公里,有“两四”公路穿村而过,村内道路水泥硬化,交通便利。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村可使用土地面积470.58亩(其中:田150亩,地320.58亩),有人口878人,其中:少数民族3人。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村民除保留传统种植、养殖外,还发展起了茶叶种植。该村有党员13名,其中35岁以下党员3名,初中以上文化党员6名,建有党员活动室90平方米,开展党员活动较正常。通过党员五培养,党建搭台,经济文化唱戏,党员双带能力有较大提升,有2名党员成为致富能手,正带领广大农户大兴茶产业,走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马场村     马场村  马场村是马场镇经济文化中心,辖区面积2.85平方公里,含马场、姜家寨2个自然村寨,11个村民组。总户数775户,总人口2813人(其中男1442人,女1371人),劳动力1668个,流动劳动力135个,少数民族65人,耕地面积754.99亩(其中:田334.99亩,地410亩),退耕面积694亩。&  全村主要以种植经果林为主,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运输、商业、加工、采矿等行业蓬勃发展,独特的集贸市场及地理优势使马场村人民以发展种养业、促进二三产业的方向迈进。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村民除保留传统种植、养殖外,还发展起来以梨、柿子、板栗为主的特色种植。&  2009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宣传动员下,全村种植茶叶1200余亩,成立了鑫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了“土司贡茶”商标,涌现了一批种植专业户,村民人均收入有较大提高,该村盛产的梨,具有个大、味甜、芳香浓郁的地方特色,受到全县消费者的青睐。马路关村  马路关村隶属于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坐落于马场镇南部,距普定县城34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7.5公里, 有通村公路经新寨村、垭口村、店子村与“两四”公路相接,地形以多山为主;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443.8亩,皆为旱地,有人口591人,其中:少数民族36人。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村民传统的种植、养殖有一定的壮大发发展。该村有党员13名,全为35岁以上,初中以上文化党员7名,有党员活动室90平方米,开展党员活动较正常。毛栗村  毛栗村位于马场镇西南面,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距普定县城39公里,属于典型的苗族杂居村。该村行政区划面积2.1平方公里,辖6个自然村寨,7个村民组。总户数245户,总人口1211人,劳动力889人,流动劳动力125人,少数民族165人,占总人口的13.6%,属省级一类贫困村。全村以土山为主,山绵起伏,田坝隐于其中。2002年以来,在村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全村人民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全面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茶叶、板栗、花生等产业,形成了500余亩的板栗基地,600余亩的山茱萸、黄白中药材种植基地。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进一步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以道路、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村容村貌有所好转,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得到增强,群众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一个充满活力的村寨正逐步变为现实。梅子关村  梅子关村位于马场镇西南面,距镇政府驻地7.5公里,辖区面积7.21平方公里,含石柱坝、簸箩地、大坡上、歪寨4个自然村寨7个村民组,是省级二类贫困村。总户数254户,总人口1082人,山势起伏较大,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全村可使用的土地面积1182亩,有丰富的方解石资源,村支两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引进资金开发现有矿产资源,以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通过抓党建促发展,积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着力强化烤烟、茶叶、用材林的发展,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加,生态环境逐年改善,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梅子关村正在变为现实。那亥村  那亥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位于马场镇东面, 距普定县城47.3公里,距镇政府驻地4.3公里,坐落于美丽的夜郎湖库区上游南岸,有马那公路贯穿其中,交通较为便利,地形以多山为主,山绵起伏。有煤、硫铁、经果林等资源,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258亩(其中:田90亩,地168亩),全村有人口286人(其中少数民族为青族有126人)占44%。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极力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村民除传统的种植、养殖外,还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种植业有了一定发展,农民收入有所增加。波那村  那村位于马场镇西南面,距镇政府驻地9公里,距普定县城40公里,与六枝特区农场乡接壤。该村行政区划面积4.12平方公里。总户数428户,总人口1918人。全村以土山为主,山绵起伏,田坝隐于其中。2002年以来,在村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全村人民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全面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经果林产业,村境内有较多的矿产资源。大坟坝村    大坟坝村  大坟坝村位于马场镇西北面,北与相邻,西与相望,南与为界,东与煤洞村,党固村接壤。距镇政府驻地1.7公里,距城36公里,辖区面积2.62平方公里。总人口2187人,少数民族134人,耕地面积781.69亩(其中:田560亩,地221.69亩)。该村属于侏罗纪地层,主要岩层为砂页岩,土质以黄壤为主,地形北高南低,西北部和北部是海拔较高,山势陡峻,但土层较薄。  全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种养业为主。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通过抓党建促发展,利用区位优势,发展优质大米的种植,同时发展运输、服务、建筑等行业,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群众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农民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和谐、秀美、富裕的农村新逐步形成。大坟坡村  大坟坡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209县道旁边,交通便利,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辖区面积1.01平方公里,1个自然村寨。总户数67户,总人口267人。  大坟坡的名称来源于明成化年间,时盘踞在马场一带的沙氏土司和官家之间的一场战争。沙氏土司为保自己的世袭统治能基业永固,率领家族兵丁与明庭对抗,最后兵败,惨遭灭族之灾,所有尸体均埋于大坑之内,后人即称之为大坟坡。党固村  党固村位于马场镇北面,与镇政府紧紧相连,距普定县城43公路,辖区面积2.13平方公里。总户数176户,总人口822人,少数民族27人,耕地面积290亩(其中:田183亩,地107亩)。主要矿产资源有页岩。  全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种养业为主。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通过抓党建促发展,利用页岩的资源优势,发展砖厂加工业,同时发展运输、服务、建筑等行业,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群众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农民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和谐、秀美、富裕的新农村逐步形成。店子村  店子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坐落于马场镇东南部,与龙场乡窑一村接壤,距普定县城28公里,“两四”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地势西高东低,村东部田连阡陌,西部山绵起伏。全村可使用土地面积464.5亩,其中:田215.2亩,地249.5亩)。有人口715人,其中少数民族如蒙古族等占0.5%。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村民除保留传统种植、养殖外,还发展起了经果林种植。该村有党员13名,其中45岁以下党员4名,初中以上文化党员7名,建有党员活动室90平方米,开展党员活动较正常。杜家村  杜家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坐落于马场镇东部,距普定县城24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 “两四”公路擦村而过,地形以多山为主;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483亩(其中:田163.1亩,地219.9亩),有人口585人,其中:少数民族3人。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村民除保留传统种植、养殖外,还发展起了茶叶种植。该村有党员6名,初中以上文化党员2名,建有党员活动室60平方米,开展党员活动较正常。通过党员五培养,党建搭台,经济文化唱戏,党员双带能力有较大提升,有2名党员成为致富能手,正带领广大农户大兴茶产业和经果林产业,走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红岩村  红岩村位于马场镇东南面,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距离普定县城32公里,辖区面积1.12平方公里,总人口623人,少数民族11人,耕地面积358.5亩(其中:田89.6亩,地268.9亩)。主要矿产资源有红土。  全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种养业为主。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通过抓党建促发展,利用区位优势,发展优质茶叶种植。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群众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农民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和谐、秀美、富裕的农村新景观逐步形成。烂坝村  烂坝村位于西南面,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属于典型的苗族、汉族杂居村。该村行政区划面积2.8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寨,9个村民组。总户数265户,总人口1136人。全村以土山为主,山绵起伏,田坝隐于其中。2002年以来,在村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全村人民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全面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进一步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以道路、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村容村貌有所好转,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得到增强,群众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一个充满活力的村寨正逐步变为现实。李家村李家村  李家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位于马场镇西北面, 距普定县城46.2公里,距镇政府驻地3.2公里, 坐落于美丽的夜郎湖库区上游北岸,有入村公路连接马鸡公路,交通较为便利,地形以多山为主,高原坝子隐于其中。有煤、石灰石、经果林等资源,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611亩(其中:田308.6亩,地302.4亩)。&  全村有人口1710人(其中少数民族苗、仡佬族等5%)。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利用地广区位优势,极力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发展特色经果林种植业(如:杨梅、梨子等),村民人均收入有所提高。龙潭村  龙潭村位于马场镇西南面,距镇政府驻地4.5公里,辖区面积1.16平方公里,含大丫口、绕毛坝、龙潭、周家冲头4自然村寨,5个村民组。总户数196户,总人口755人(其中男428人,女347人),劳动力465个,流动劳动力138个,少数民族29人,耕地面积494.36亩(其中:田150亩,地254.36亩)。主要矿产资源有石灰石。主要旅游资源有龙潭水、旱洞。  龙潭村因龙潭洞而得名。距离马场镇西北方四公里处,有一口潭,终年汩汩冒水,潭口如碧玉,潭水清冽,冬暖夏凉。据《贵州省民族志》记载:“西堡长官司于万历元年(1573)开修官沟一条,宽1.5米,深1米,盘旋于群山之间,可灌田700亩》。(引《安平县志》。此沟起于龙潭口中,流经龙潭、小河头、三岔沟、坟山、下关寨、土牛、兴寨、下坪寨等,灌溉上万亩水田)。沟水流经处为马场水稻主产区。今猪场村、三岔村、龙潭口村还用沟水带动磨面、碾米,水磨面为马场特产。  至于为何称母猪龙潭,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龙潭里生活着一条蛇,蛇要修炼成龙,必须得练上十二年。这期间,蛇不能让人瞧见,否则,成不了龙。特别是变成龙那天,恶雷震天,电光四射,大雨磅礴,地崩山裂,潭水如柱。是时蛇身大如臼杆,龙头长着如雄鸡冠子,如果不被人看到,蛇便腾空而起,腾云驾雾直升青天而去,上天成龙。但凡被凡夫俗子偷看一眼,不但上不了天,便会跌入水中,有时甚至有生命之忧。蟒蛇从半空中悼下,摔得粉身碎骨。这时如若这人封赠(说吉言:“欢迎龙大哥上天”),蟒蛇便可以免去一死,跌入洪水中,洪水夹裹蟒蛇入东海,蟒蛇所过之处,沿河两岸庄稼被会洪水刮尽。河床较窄的之处,会留下极深的游痕。母猪龙属于被看到的那一类,它四肢粗短,首似猪头,故此潭又曰这母猪龙潭。  清朝乾隆三十六年,云盘、猪场等周边村寨乡民自发组织重开源头,并续修堰砍,蓄水以备春冬两季之用。  到了民国三十三年,马场袁氏家族兴起,袁家是当地富甲,复修水源对袁家来说非常重要。曾有人这样说:“要得袁家败,除非龙潭断”。袁家已有良田千亩。于是由袁伟堂召集同族,凑资兴工恢复龙潭口水源。并在源头石壁上留摩崖石刻,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杀猪宰羊祠祀,祈求龙潭之水永不枯绝。白秧村  白秧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位于马场镇东面,距普定县城3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有马那公路贯穿其中,交通较为便利,地形以多山为主,高原坝子隐于其中。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754.99亩(其中:田354亩,地400.99亩),有人口1461人,其中仡佬族有59人占4%。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极力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村民除传统的种植、养殖外,还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种植业有了一定发展,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半坡村  半坡村隶属于普定县马场镇,地处普定西部,位于西北面, 距普定县城46公里,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有入村公路连接马鸡公路,交通较为便利,地形以多山为主,高原坝子隐于其中。有石灰石、经果林等资源,全村可使用耕地面积487.7亩(其中:田162.9亩,地324.8亩)。全村有人口928人(其中少数民族苗、仡佬族等占1.5%)。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发展,利用地广区位优势,极力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发展特色经果林种植业(如:杨梅、梨子等),村民人均收入有所提高。半厢村  半厢村位于马场镇西南面,距镇政府驻地9公里,辖区面积2.02平方公里,含大寨、大树、半厢3个自然村寨,3个村民组。总户数272户,总人口998人,交通便利,“两四”路从寨中穿过,与六枝特区新窑乡接壤,山势起伏较大,全村可使用的土地面积1200亩,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全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种养业为主。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通过抓党建促发展,积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同时进一步加大烤烟种植的力度,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利用离六枝特区较近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运输、服务、建筑等行业,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群众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农民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和谐、秀美、富裕的农村新景观逐步形成。
词条分类[]
按学科分类:
按行业分类:
按地域分类:
开放式分类:
注释信息[]
扩展阅读[]
相关词条[]
申明:1.中文百科在线的词条资料来自网友(一些人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贡献,供您查阅参考。一些和您切身相关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健康、经济、法律相关问题),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2.中文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给予删除。3.如需转载本页面内容,请注明来源于www.zwbk.org
词条保护申请
* 如果用户不希望该词条被修改,可以申请词条保护
* 管理员审核通过后,该词条会被设为不能修改
注意:只有该词条的创建者才能申请词条保护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评论评论内容为网友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安新区马场镇2016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