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哲学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哲学家的文化心态》(王锟)阅读练习与参考答案
>>复习指导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现代文阅读:《哲学家的文化心态》(王锟)阅读练习与参考答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哲学家的文化心态
①美籍华裔学者吴森说过,中国文化的心态是“关怀”(concern)的,西方文化的心态是“探究”(wonder)的。借其名词引申之,可以说中国哲学是关怀型哲学,而西方哲学则是探究型哲学。
②从认识论看,关怀哲学的心态是互为主客。所谓互为主客,即作为关怀者的主体与作为被关怀者的客体,在关怀过程中没有严格的对立二分,主体不把客体永远当作客体,有时它会把客体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主体,或者主体把自己当作与客体那样的客体。而且,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决不是袖手旁观的。如吴森指出的,在关怀的意识里,关怀者和被关怀者休戚与共、患难相扶,甚至是相依为命的。关怀者所关怀的对象,不仅限于被关怀者自身,而往往扩至于和被关怀者有关系的一切,有点“爱屋及乌”的心理。简言之,关怀的对象,不只是一个客体,而是环绕客体(指被关怀者)的整个相关的世界。故中国哲学认识论的主流,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关联性,重视情境体验和直觉感通,具有实践、忧世和珍视传统的心理。在此意义上,中国哲学以“情”为中心。相对照,探究哲学的心态是主客对立二分。所谓对立二分,即作为认知者的主体与作为被认知者的客体,在认知过程的界限内,主体就是主体,客体就是客体,不能互换混淆。而且,客体被看作为居于主体之外并与主体有一段距离的“它者”。正是这段距离,招引主体去探究客体。在认知过程中,作为“它者”的客体是主体意识的全部对象,而“它(客体)是什么?”是主体探求的唯一问题,至于它的美丑、对主体是否有用,是否有利于世道人心等等,主体可一概不问。只要客观解答“它(客体)是什么?”认识过程就结束,该客体不再为探究的对象,主体遂转向新的客体进行探究。故西方哲学认识论的主流,强调客观性、清晰性、确定性,重视观察分析及定义、概念的思考,具有好奇、试新和向未知领域探险的心理。在此意义上,西方哲学以“理”为中心。
③从宇宙观看,关怀哲学眼中的世界只有一个。与主客交互的认识论相关,中国哲学主张人与万物一体。即世界是由诸多因素和分子组成的有机整体,人与万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人在宇宙的情境中,宇宙在人的关照里。一方面,人是宇宙情境的一部分,其根植于宇宙生命的大洪流中以承接生命,拓展生命,完成生命。另一方面,宇宙在人的生命拓展中,在人的关怀赞助中得以生生不息。故人与宇宙融为一体,世界只有一个。相对照,探究哲学眼中的世界是两个。与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相关,西方哲学既有一个主体思维中的世界(它是由抽象概念和公式所组成的纯形式世界),又有一个客体组成的世界(它是外在客观的实体对象所组成的物理世界)。主体思维世界与客体物理世界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柏拉图那里表现为理念世界与经验世界的对立。在基督教便是上帝之城与人世之城的对立。在近代哲学便是思维世界与广延空间之对立;在现代科学哲学则有抽象理论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之对立。诸如此类,这都是由探究心态演绎而来的两个世界。而且,此对立世界依关系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分为强调主体世界第一位的唯心论与强调客体物质世界第一位的唯物论,以及强调主体世界与客体世界耦合对应的新实在论,这都源于两个世界的宇宙观。
④由于服膺于“万物一体论”,在人生观上,关怀哲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人只有在与亲人、家庭、他人、社会乃至自然万物的关联交往中,在齐家、治国、平天下及参赞万物化育的过程中,才能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探究哲学则多持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性。对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成为自己、实现自己,而成为自己、实现自己,不仅与亲人、家庭、他人、社会乃至自然万物无关,而且还要摆脱来自亲人、家庭、他人和社会的干预。故追求个人自由和独立性,是探究哲学的人生观。
(节选自2013年06月17日《光明日报》)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吴森指出,中国哲学是关怀型哲学,而西方哲学则是探究型哲学。
B.在关怀哲学中,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不能区分。
C.关怀哲学以“情”为中心,而探究哲学以“理”为中心。
D.唯心论对应关怀哲学,唯物论对应探究哲学。
E.关怀哲学认为人与宇宙同终始,探究哲学认为主体世界与客体世界相对立。
13.根据文意,指出下列说法中不同类的一项(3分)
A.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B.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C.花木非有土不可,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
D.走你的路,让人们说去吧!
14.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情”和“理”分别指什么?请作简析。(4分)
15.李白《独坐敬亭山》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两句诗体现了怎样的文化心态或哲学心态?试结合文意作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2.(5分)C.E.【A.不是吴森的说法,是作者根据吴森观点引申出的说法。B.将极致当常态,绝对化。C.是“中国哲学以‘情’为中心”“西方哲学以‘理’为中心”“中国哲学是关怀型哲学,而西方哲学则是探究型哲学”的代换说法。D.不符合“这都源于两个世界的宇宙观”的观点。E.符合第③段意思。】
13.(3分)D.【D带有“探究型”倾向(补充示例:“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其他为“关怀型”倾向(补充示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4.(4分)【情:指主体对于客体的关怀过程中的情境体验和直觉感通;理:指主体对于客体探究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及对于与客体有关的定义、概念的思考。(回答“情:重视情境体验和直觉感通。理:观察分析及定义、概念的思考”,给2分。)】
15.(4分)【这是关怀的文化心态(哲学心态)。(1分)诗人把客体敬亭山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主体看待,(2分)赋予其情感,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同病相怜(情感相通),(2分)浑然一体(融为一体)。(1分)本题最多得4分。】
浏览此文章的网友还同时浏览了:&
文章录入:szf98&&&&责任编辑:oldq&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字体: 】【】【】【】【】【】
备课中心导航
最 新& 文 章
相 关 课 件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答案7.BD8.B9.①中国文化以诗歌代表,西方文化以哲学为代表;②中国文化兼具感性和理性特征,西方文化偏向理性。③中国文化具有和谐美的审美情趣,西方文化以纯粹客观的态度来再现生活。10①诗歌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特殊)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②诗歌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并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③汉语是一种诗的语言,中国人自古就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④中国文化兼具感性和理性特征,追求诗歌的审美理想。⑤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特有的行为方式和修养方式,正是“诗性文化”的显著标志。  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文学美感杂议翁寒松(1)文学较之哲学...”,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学美感杂议翁寒松文学较之哲学,除了共通的社会批判功能以外,还有其独特的风情。它有一种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诗情画意,有美好的欣赏性,这就是文学的美感。将好的文学作品成功地拍成电影,更给人以遐想、冲动和震撼。在近代文艺作品中,《简?爱》和《音乐之声》就是充分展示文学美感的作品,一往情深地讴歌了生活的美和人类道德的伟大。&&&&&&& 但是,欧美进入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后,已经很难奉献这样的经典之作了,正像音乐领域已很难再出贝多芬、舒伯特等大师的作品一样。一方面是“世无英雄”,另一方面是人们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已经向简单化刺激方向蜕化。当年爱凑热闹的美国人组成拥有数十个分指挥的万人乐队来演奏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而且还盛情邀请作者本人赴美指挥。结果施特劳斯一曲指挥下来便逃之夭夭,因为那隆隆的击鼓声有如炮击,那管乐齐奏也有汽笛齐鸣的味道,美感被破坏殆尽,而那些所谓的音乐人却在那里喜形于色。由此可见,经典作品在“杯水主义”和“快餐文化”时兴的氛围里,其美感很多都要被附庸风雅和“猪八戒吃人参果”式的囫囵吞枣所销蚀。&&&&&&& 受世界流行风的影响,又由于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当今的中国文学也甚缺那种值得咀嚼的作品,而欣赏群也有点“顾不上”美感的仓促。缺乏哲学素养也许是文学美感短缺的重要原因,在文学评论类作品中尤其可以发现这一问题。文学作品是深沉还是浅薄,生活积累是客观条件,哲学素养则是更接近天才因素的东西。现代文学中每每出现的诸如“终极关怀”“话语结构”等令人费解的新鲜辞令,其实都是作者思维概括力和阐发力不足而生出的“怪胎”;只有深入浅出能力不足的人,才需要靠“造词”来吓唬民众,而这样做只能使文学的美感更加丧失。&&&&&&& 无论有多少客观原因,文学美感的“滑坡”仍要归结于文学的不争气。今天跟以往相比,社会的文明开放和心理健康程度已大为进步,生活的情趣和美感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绚丽开放,只有缺乏竞争力却又好高骛远的人才感受不到“世界真美好”。因此,美感问题完全应当和可以通过有才华的文学男女的努力来解决。&&&&&&& (选自日《科学时报》,有删改)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美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美感有文学独特的万种风情,是独立于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之外的美学范畴的概念。B.文学美感是指作品具有美好的欣赏性,字里行间充满了诗情画意,能给人以美感情感体验。C.文学美感具有艺术的共通性,好的文学作品拍成好的电影或电视剧后,更能给人以美感享受。D.文学美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近现代优秀文学作品能给人以遐想、冲动和震撼,古代的则不能。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施特劳斯从美国“逃之夭夭”,是因为承受不了如炮击般的击鼓声和汽笛齐鸣般的管乐声。B.为防止当代文学美感的“滑坡”,需要作者努力,也需要提升“欣赏群”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C.社会的文明开放和心理健康程度的进步,为文学美感的回归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和精神基础。D.本文针砭了追求感官刺激和急功近利的时弊,呼吁作者重视生活积累和哲学素养,期待文学美感回归。3.依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两项是(&&)A.社会商品化的程度越高,物质就越丰富,生活节奏也越快;可是,人们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反而只会越来越简单化。B.因为哲学素养是更接近天才因素的东西,所以只要提高作家的哲学素养,就可望诞生出美感厚重而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C.在欣赏文学、音乐乃至绘画等艺术时,只有具备了高品位的欣赏情调和较强的欣赏能力,才能超越感官刺激的低级层面。D.仅靠在形式上挖空心思,或在词汇上标新立异来体现文学美感,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并暴露出作者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力的欠缺。E.文章结尾说“美感问题完全应当和可以通过有才华的文学男女的努力来解决”,可见,解决美感问题的职责在于当代文学青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们在谈论文学边缘化,甚至文学死亡的话题时,以为文学似乎与当代社会进程无关,这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文学是人类价值建构和精神生长的过程,是人类生存意义的自我确证。这就是我们在经济活动主宰世界、网络语言控制信息的今天,谈论文学的意义要旨。
首先,人是生存在社会上的动物,这种生存是以理智和情感为指导的,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作为与万物共生的人。他的最基本的使命是为自己的存在寻求意义,我是谁,我为什么而生,我为什么而活着。而文学最基本最伟大的功能就是为人类的生存赋予意义。荷马史诗、希腊悲剧、《神曲》、《浮士德》、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还有屈原,《史记》、唐诗宋词、元代杂剧、清代的民间戏曲等等,不管它们是什么题材体裁,实质上都是告诉人们生活的意义。文学不是哲学或宗教,它不提供生存的理论,而是以它对世界的感悟保证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即理想。不管是在精神迷茫的时候,还是在情绪晦暗的时候,或者在我们陷入迷狂的激动时刻,文学总会给予我们可靠的心灵指引。人们通过阅读,领悟到人生或世界的某种真相,点燃起心中生存的信念。寻找到个人的生存目标……
通过树立英雄榜样,通过英雄的现身说法而逐步建立起公众的价值信仰,再通过榜样的力量和信仰的力量使公众将公认的价值观融入自己个人的日常行为中,文学就这样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帮助我们建立起了完整的价值系统。它以形象的方式告诉人们,人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怎么样。而我们在阅读中,就接受了既定的精神秩序和系统化的价值观,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再次是文学承担着文化的自我修正功能。当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在某一天可能显得不可思议的时刻,文学往往可以发挥文化自我修正的功能。比如文艺复兴就是对欧洲中世纪的宗教专制主义的反叛与修正,而现代主义文学则又是对资本主义的高度垄断和机械化生活秩序的批判。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以“新时期文学”为标志的一段文学历史和文学思潮,正是对此前自己的文化禁锢和思想禁锢的反叛。其中所洋溢的对现实的参与精神、批判精神,对个性自由和人性解放的追求,对理想主义、现代化、民主化的向往等,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多元化局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文学是人类价值生长的过程,也是人类文化的镜子,它照耀着人类的灵魂,同时也照射着人类的行为,使人成为人。所以,文学总是与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的。(作者曾凡
选自2008年8月《人民日报》,有删节。)1.下列对第三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和宗教能够为人类提供生存的理论,但不能够保障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即理想。B.文学、哲学和宗教都不能提供生存的理论,但文学能保障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所以文学更高明。C.文学对世界充满感悟,而哲学和宗教对世界没有这种感悟,所以文学和后两者区别很大。
D.文学能够保障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即理想,这取决于它对世界的感悟。2.根据文章内容,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最基本最伟大的功能就是为人类的生存赋予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赋予的意义相对来说更大一些。B.阅读文学作品能让人们领悟到人生或世界的某种真相,点燃起心中生存的信念,寻找到个人的生存目标。C.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来自社会的规范,一方面来自生活中环境的影响。前者的影响更大一些。D.文学对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潜移默化的方式,一种是形象的方式。3.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只有阅读传统的纸质媒体刊载的文学作品,我们才能建立完整的价值系统,而观看电影、电视等媒体播放的文学作品却做不到这一点。B.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文学都使我们觉得活着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使我们有了具体的生存目标和方向,文学总是与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的。C.因为中国文化的现实精神,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都与《史记》以来的精神脉络相通,所以《史记》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源头。D.在经济活动主宰世界、网络语言控制信息的今天,文学依然没有被边缘化,依然没有死亡,这是因为文学有旺盛的生命力,有庞大的读者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读者在通过文本进入文学作品的形象系统和探究社会生活的本质奥秘时,不但能够实现对优美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欣赏,更能产生确证自身本质力量的审美愉悦。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
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深思熟虑后会发现: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实现自我的超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
文学作品可以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对自我实现需要的情感性满足。作为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因素,情感表现出极大的感染力。阅读一些文学作品,经常可以直接体验到一种人世的沧桑,体验到人类命运的一种壮阔和艰险,进而产生一种悲怆的情感。另外,文学作品中的“黑色幽默”,让人可以产生一种在压抑和解脱之间的情感经验,喜和悲的情感也可以在瞬间宣泄得淋漓尽致。这种作品内部各种情感的相互冲突与中和,酿成整体情感强度的低落,却赢得情感的真实程度和深刻程度的加强,让读者从文学作品中满足自我实现情感的高级需要。
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希望当今文学作品能够摸准时代的脉搏,努力挖掘出文字的精致深邃,凸显文学作品的内涵韵味,让文学走进读者的心灵,让读者从包罗万象的文学世界里感受到美,感觉到快乐,汲取到价值:让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阳光。(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于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能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B.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文学形象和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读者既能欣赏优美的语言和生动形象,又能产生确证自身本质力量的审美愉悦。C.文学无国界,因为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而且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D.情感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文学作品可以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情感。2.下列对于文学作品的作用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可以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B.在通过文本进入文学作品的形象系统和探究社会生活的本质奥秘时,读者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丰硕。C.在文学中读者能从屈原、韩愈、文天祥、林则徐等历史人物身上找到自己身上坚强的一面,鼓励自己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D.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让读者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文学回答了“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文学能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因而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心灵的正能量。B.文学能让读者感悟人生要义,还能让读者不断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C.文学作品中的“黑色幽默”,能让人产生一种在压抑和解脱之间的情感经验,以便满足自我实现情感的高级需要。D.如果当今文学作品不能够摸准时代的脉搏,不能努力挖掘出文字的精致深邃,不能凸显文学作品的内涵韵味,就无法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文阅读训练100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