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有北京藏医治疗效果能治肝病叫什么名子

藏医藏药的不朽神话 西藏旅游---西部旅行网
西藏欢迎您!
当前位置:&&&&&&&&正文
藏医藏药的不朽神话
 &&& 藏医学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吐蕃时期已形成体系。不仅出现了藏民族自己的医学家,而且有了藏医药学理论著作《四部医典》。《四部医典》是老宇妥?元丹贡布在八世纪末整理编篡而成,历经后世藏医药学家的修改、增补、注释而愈趋详细完整,成为学习藏医学的必修课本。在国内外影响极大。藏医学十分重视自然与人体的关系,有大、小宇宙之称;藏药的原料及产品皆出自高原本土,对医治多种疾病具有神奇功效。在人类日益强调回归自然、追求生态平衡的今天,藏医藏药重新焕发光彩,连同神奇的文化背景,一起步向国内外。 &  浅谈藏医起源
  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几个世纪,藏族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就已认识到动、植、矿物的某些部分有着解除身体病痛的作用,认为“有毒就有药”(《以论布嘎场》木刻版,第7页)。其后又有了用酥油止血,青梨酒糟治疗外伤的知识。随着人民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生产的发展,而逐步积累起了丰富的藏医药经验。
  早在公元6世纪那木日松赞时,从祖国内地传来了历算和医学。据《王臣记》记载,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强盛的吐蕃王朝。唐太宗为加强汉藏两族关系,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人藏时,曾带来大批书籍和百名工、技、艺人员(包括汉医)。其中就有“治四百零四种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吐蕃王朝世系明鉴》木刻版,第50-54页)。这批医书由汉族医生马和德瓦和尚与达马郭嘎等译成藏文(《医史廓部》第77页),取名《医学大权》。公元710年,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到,再次带来了大批医药人员和书籍,并且由和尚马哈也那和藏族翻译家别加扎那将《月王药诊》译成藏文,从而使汉医和当地的传统藏医相结合,为藏医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并对藏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著名的藏医学家玉妥宁玛?云旦贡布于公元708年生于堆龙给纳。他原为赤松德赞的保健医生,25岁那年在桑也地区认真学习了邻近国家的医学,并且拜著名的中医东松嘎瓦为师,向他学习了治中风和中狗毒等医术。公元8世纪他到、以及等地研究和总结民间藏医的经验和医术,同时他还到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以及内地的五台山等地研究医学。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编著成藏医最著名的古代医学《四部医典》,同时还编写了《实践明灯》和《经验明了》等三十多部医学论著,从而使藏医有了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四部医典》后来又经过许多医学家的注释、整理愈趋详明。公元11世纪五妥的后代--新玉妥(玉妥莎玛)又参考和吸收了内地传来的《月王药诊》的精华,如“阴阳五行”“五行生克”等等,并且还参考了外来医学《八支》和《它的注解》、《月光》等医书,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四部医典》的内容。
  15世纪以后,藏医开始形成南北两个学派,北方以强巴?南杰查桑(1395年)为代表主要总结了北方高原地区多风湿的临床经验,编著了总则本的注解《事续极明》和论述本的注解《于露流水》、后续本的注解《所需所得》。另外米尼玛?通瓦顿旦也编写了不少医学书籍。
  南方以舒卡?年姆多吉(1439年)为代表,根据地处河谷的特点,擅长使用清解药物治疗温热病。这两派的共同特点是依据《四部医典》有关人体解剖脏腑测量的论述,绘制了两派风格不同的医药学挂图。他们的医著有:舒卡?年姆多吉的《藏箱之四部医典》和注解《细经函八一百多年后舒卡?罗珠给布为了寻找工受的医著到娘麦地区,他终于找到了新玉妥的《金注四部医典》。他据此结合南方的特点进行总结和探讨,经过四年的努力,编写了著名的《祖先口述》这本医著。在1573年终于产生了藏医最早的刻版《扎当居悉》(扎当是地名,居悉是《四部医典》)。
  五世达赖时,《扎当居悉》正式在刊行。此后德斯?桑杰加措又进一步参阅了《月王药诊》和《八支精要》、《月光》、《毕吉黄色经函》、《教诲明灯十三条》、《大小干露精华》、《十八分支》,尤其是参考了玉妥的《亲手翻阅书》和舒卡?年姆多吉的《藏箱之四部医典》,另外还根据宗嘎、岗布、达旦、波车等版本,于1678年重对《扎当居悉》进行了校对和修订,刊印了更确切的《四部医典》,并编写了一部《四部医典蓝琉璃》、对《四部医典》进行了全面整理和注释。该书于1689年在发行,成为“标准”注解本。后来又召集的名画家并搜集了各地药物标本,于1704年绘成79幅彩色医学挂图。其中一些医学挂图较前有所改进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18世纪以后,藏医学陆续有一些论著问世,最著名的则是1840年帝马?丹增彭措所著的《晶珠本草》,作者通过实验和调查,搜集药物达2294种,除去重复或加工炮制的药物外,实收药物达1400多种。该书对药物性味、功能描述很详,可谓集藏医本草学之大成,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1889年十三世达赖时,又重刊了《四部医典》。1892年以吴登坚?旦增加措和班旦平措等人对《四部经典》进行词句补充和文法修改后成为《药王山版本》(即医学利他寺版本)。解放后由政府交给现在的藏医院保存。
  藏学研究全面展开,藏医藏药重放异彩
  藏医藏药具有突出的藏民族特色,在藏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华民族医药学宝库中独树一帜。然而,在1959年前,的医疗机构仅有“门孜康”(即藏医星算学院)和药王山医学利众院两所,门诊建筑面积总共才500平方米,从业人员不足50人,条件十分简陋,主要是为贵族、领主和上层喇嘛服务的。
  实行民主改革40多年来,国家拨款8亿多元发展的藏医藏药事业,促进了藏医藏药的蓬勃发展。目前,的藏医机构已发展到14所,同时还有60多个县医院的藏医科。1959年,各类藏医药人员只有434人,而到1999年,在编藏医药从业人员已发展到1071名,其中主任、副主任医师61名,主治医师166名,医师和医士844名。由“门孜康”和“药王山医学利众院”合并发展而成的自治区藏医院,现有建筑面积十几万平方米,工作人员43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90人,病床250张,对广大藏族群众实行免费医疗政策,年门诊量达23万人次。该院建立了门诊部、住院部、制药厂和藏医研究所、天文历算研究所,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肿瘤科、胃肠病科、小儿科等门诊科室,还建立了预防保健、口腔、眼科、藏医外治科等20多个专科门诊,并设有放射、检验、B超、心电、胃镜等现代化的医技科室,除采用传统藏医医疗手段治疗疾病外,还采用西医与藏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疾病,丰富和发展了藏医诊治手法和理论。
  藏医药学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得到重视。各级藏医机构积极开展藏医药科学研究,搜集整理近百部藏医学文献、专著,在继承前辈藏医学家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在藏医史、藏医药文献、医药学理论、医德与师承、藏医本草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新的成果问世。《四部医典》(藏汉文版)、《蓝琉璃》、《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藏医诊断学》、《藏医新剂学》、《藏医名医列传》等32部专著已付梓出版。藏医学院建立10年来共输送各级各类藏医药人才615名。藏药生产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轨道。目前有10多家藏药制药厂,其中自治区藏药厂拥有两条生产线,产品共有110多种,年产值4610万元。
  药正在走向世界,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关注。每年有大批外国专家、学者到考察藏医学,美、英、德等国还引进了藏医藏药,一些国家派出留学生到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藏医药学这门古老的科学,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提高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造福人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部医典》内容简介
  《四部医典》的第一部:《总则本》共6章,有彩色挂图4幅,它概括介绍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第二部:《论述本》共用章,有彩色挂图35幅。它详细介绍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规律,卫生保健知识,药物性能,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第三部:《秘诀本》共92章,有彩色挂图16幅,专门论述各种类病的诊断和治疗。第四部:《治疗本》共28章,有彩色挂图24幅,介绍脉诊和尿诊,各种方剂的配方,功效和用途,以及外治疗法等。《四部医典〉内容很广,归纳起来可分为:一、基础理论;二、生理和解剖;三、诊断疾病的方法;四、治病的原则;五、预防和治病;六、药物。现分别概述如下:&  基础理论
  藏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三大因素:“龙”“赤巴”“培根”;七大物质基础: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种排泄物:大、小便及汗。三大因素又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上述三者保持着相互协调,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能的活动。
  “龙”译成汉语是“气”,它的功用是生呼吸、肢体的活动、血液循环、五官的感觉、大小便的排泄、帮助分解食物并输送饮食精微等。因龙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又分为下述的五种龙:1.维持生命的龙(索增龙);2.上行的龙(紧久龙);3.普遍存在的龙(恰不欺);4.主消化的龙(麦娘姆龙);5主排泄的龙(吐塞龙)。
  “赤巴”译成汉语是“火”,它的功用主要是产生热能并维持体温,增强胃的功能,使人知饥渴、能消化、长气色、壮“胆量”、生“智慧”。按赤巴所在部位和功能的不同,又分为主消化的赤巴(赤巴觉久)、主变色的赤巴(赤巴同已)、润泽皮肤的赤巴(赤巴多塞)等五种。
  “培根”译成汉语是“水”和“土”,它的功用主要是磨碎食物,增加胃液,使食物易于消化吸收;司味觉,供人以营养和输送体液、保持水份;长肌肉、润皮肤、调节人的胖瘦;使睡眠正常、性情温和等。由于培根所在的部位和功用的不同,又分为保持水分的培根(培根登及)、磨碎食物的培根(培根疟及)、品味的培根(培根娘及)、使人知“满足”的培根(培根寸及)和润滑关节的培根(培根局尔及)五种。
  龙、赤巴、培根虽各有其功能,但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协调统一地进行活动。例如,人的消化功能,先由培根疟及磨碎食物,继则由赤巴觉久将被磨碎的食物加以腐熟分解,麦娘姆龙负责“过滤”,分别清浊,使糟粕移入大肠,精微则被人体吸收。
  七大物质基础中以饮食精微为最重要,因为其他六种物质均由它转变而成。血能滋润身体并维持生命。肉似围墙,能保护身体。脂肪能柔润身体,悦气色。骨为支架,骨髓能生精,而精的功用是生殖。至于大、小便及汗三种排泄物均系排除体内废物。汗则尚有温润皮肤的作用。
  在正常人体内,三大因素、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之间保持相对平衡。一旦内外环境变化,平衡破坏,将会引起疾病。特别是龙、赤巴、培根中某一种因素的功能亢进、低下或互不协调,不仅可引起龙病、赤巴病、培根病,而且还是造成其他疾病发生的原因。
  龙、赤巴、培根既用来解释人的正常生理活动、某些疾病发生的原因,还用来区分人的类型。藏医将人分为龙、赤巴、培根三种类型。
  龙型的人其特点是:消瘦,面色灰黄,怕冷,爱说话和唱歌,爱吵架,性格活泼等。赤巴型人的特点:易饥渴,多汗,面色发黄,个性强。培根型人其特点是:身体肥胖,脸色发白,怕冷,嗜睡,性情温和。体型一方面可反映人的某些生理特点,另一方面又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疾病发生的原因分内因和外因。内因方面关系较大的是人的类型和年龄。龙型的人和老年人易患龙病。赤巴型的人和青年人易患赤巴病。培根型的人和小孩易患培根病。外因则主要为季节气候,地区环境及饮食起居等的变化。培根病多发生于春季,龙病多发生于夏季,赤巴病多发生于秋季。寒冷易发龙病,干燥炎热易发赤巴病,潮湿易发培根病。在饮食起居方面,过饥、过度劳累、思虑过多等等,均可引起体内龙、赤巴、培根的紊乱和功能失调,在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下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疾病侵入人体的途径:一般由表人里,经皮肤→肉→血→骨→五脏六腑。龙、赤巴、培根三类疾病在人体中并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如治疗不当,受体内因素或外界环境影响,可以互相转化。单一的病可引起另一种病的发生,这叫做转化或变症。如龙病用苦寒药物治疗,龙病不愈,反而引起赤巴病或培根病的发生。同样,赤巴病和培根病亦可转变为其他疾病。龙、赤巴、培根三类病的变种共分十二种。此外,龙、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既可单独致病,亦可二者或三者混合致病。
  尽管疾病多种多样,但是均可归纳为寒热两大类。龙病、培根病、慢性病属于寒性病;而赤巴病、血病、急性病均属于热性病。
&  生理和解剖
  《四部医典》中关于人体解剖和某些生理方面记载比较详细。 藏医所指的脏腑包括:1.五脏一心、肝、脾、肺、肾;2.六腑一胃、隆(相当十二指肠)、肠、胆、膀此、“三姆休”(按其藏灸穴位和中医背部俞穴的位置来看,可能相当于中医的三焦,但其功能又与三焦不相同)。对于五脏六腑、肌肉和脉络(神经和血管)的解剖位置或数目,以及如何绘制人体解剖图,《四部医典》中都有说明。在生理方面,主要对月经周期、胚胎发育、分娩、神经和消化系统的功能等方面论述比较详细。归纳解剖和生理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有三项直到科学发达的今天仍有其科学价值。&  诊断疾病的方法
  藏医院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靠问诊、望诊、触诊。诊断病人患有何病叫做认病,认病主要靠征候,病和征候的关系好比火和烟的关系一样,火是烟的基础,烟是火的表现。所以认病必须先认识征候。不懂得这个道理的医生,就认不清病人的征候,好象错误地把水蒸气看成为烟雾,或见云就以为准要下雨一样, 把不可靠的东西看成可靠的东西。要确诊疾病,分析病的征候非常重要。
  藏医诊病,除了望诊、触诊、脉诊三种方法外,还有药物试验诊断法。总之,根据望、触、问三诊断得到的印象,加以分析的归纳,从发病原因判断疾病的性质,从症状到体征判断方法基本相似。因而也确知藏医在某些方面受中医理论的巨大影响。&  治病的原则
  藏医治病包括饮食、起居、内服药物、外治等四个方面,治病除使用内服药物或外治法外,对饮食起居也很重视。
  在内服药物方面,亦是根据“寒者温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因此,藏药方剂亦均有寒性和热性之分。由于各种疾病具有不同的特点,治病时还应根据药物的性味,特别是药物的效能,针对病情而选择用药。藏医火灸穴位中有许多穴位与中医针灸的穴位几乎完全相同。例如:人头部相同的穴位有百会、地仑、人迎等。在人体背部,藏医的膈肌穴、肝穴、赤巴穴、脾穴、胃穴、肾穴、膀胱穴、“三姆休”穴等,分别相当于中医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膀胱俞、三焦俞。上述穴位不仅位置相同,主治疾病亦基本一致。
  藏族人民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就有“毒”和“药”的概念。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初次创造了藏文以后,藏医、藏药也有了较快的发展。
  公元8世纪,著名的藏医学家玉妥宁玛?云旦贡布(老玉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编著了藏医最著名的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该书第二部十九至二十一章中详细地叙述了藏药的六味、八性、三消后及十七效等丰富的医药知识。其中包括药性的寒热、药物的生长环境及区别,贵重药材、动物药、矿物药、植物药等分为399种类型药。各种药物又按其治疗疾病的用途,分为脏腑之药、清热药、增热药、解毒药、止泻药、止咳化痰药、打虫等多种药类。后来,在藏王赤松德赞的勉励下,由七位王室保健医生编写了药用植物的《医用草药本草》,共收载300多种药。同期,比如扎那又编写《本草秘诀》。这是他为发展藏药事业作出的不可磨见的贡献。
  12和13世纪,先后由著名的藏医学家王妥莎玛(新玉妥)在以上几种药书的基础上著写了《本草集成》一书,让穷多吉著有《药名词海》一书,给藏医药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
  14世纪北方学派的代表人物米尼玛?通瓦电旦的学生著有《本草集成宝库》。该书不但包括了总论、药源、质量的鉴别、寒热药性的总识别、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的区别、药物的形状及颜色、嗅、味、触(用于接触植物外部的感觉)的鉴别、药物分类等知识,而且叙述了藏医植物药的名称起源。总之《本草集成宝库》是北方学派的著名药书之一。
  南方学派的创始人舒卡?年姆多吉召集了列、洛、加尔、埃、娘、贡布等南部地区的有名望的藏医,编写了《识药珍宝》(仁钦冲毕)、《草药明鉴》(门欧色齐)、《药味铁珠》(若果加称)、《甘露库》(堆子增布人《某露藏库》(推子弟儿崔)等。其中包括了药名、药味、能、消后、药性以及药物的解释等丰富的内容,极大地发展了南部的藏药事业。
  17世纪威望甚高的德斯?桑杰加措,依据《四部医典》内容,主持绘制的79幅彩色挂图中包括《四部医典》论述本关于药物的三章,分为六幅药物彩色挂图。其中三幅绘制了药物399种,另有三幅由德斯?桑杰加措补充绘制了药物376种,共计收载了775种。所绘药物,色彩鲜明,形象真实,引人注目。这是藏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医药史上的重要成果。
  18世纪的蒂玛?旦增平措是一位著名的药学家。他出生在地区的贡觉宗(县),系古代九位藏族名医中一位叫比吉的后代。蒂玛?旦增平措终年八十岁,生前著有医学方面的书籍共42部,其中《晶珠本草》是藏药本草的一部巨著,共收载药物2,294样,接种类分共有1176种。该书作者对每一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别名、性、味、产地、生长环境、效用以及用法等方面,均作了全面、详细的记述。《晶珠本草》在和两地都有木刻版,至今仍然是研究藏药的重要参考书。
  钦绕罗布是20世纪著名的藏医学家。他从小在的药王山医学利众寺学医。1915年,钦绕罗布创建了研究藏医和天文历算的学术机构――门孜康(即市藏医院的前身),并被任命为院长。他亲自培养了许多藏医研究人员和医师,同时著书立说,编写了医书《孺童医师精宝》和鉴别药物的简明手册《奇妙的金粒》以及鉴别外来药材的《如意宝瓶》。另外,他还编写了藏药配方集《甘露宝瓶》等内容丰富的藏药书籍,为藏医、藏药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德高望重的钦绕罗布院长虽然已经与世长辞了,但目前市藏医院基本上仍按老院长的学术观点,实践于药物的鉴别和临床的治疗。
  是祖国的一块宝地,地势独特,药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可利用的药用植物就有一千多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总数的一半以上。有些动、植物药材十分名贵。例如,天麻、虫草、康香、熊胆、贝母、三七、羚羊角等。还有许多药物是青藏高原的特产。例如,虽有大毒,但能解癌止痛,治疗瘟疫和炭疽病的喜马拉雅东莨菪(Anisodus luridus);能补益脾肾,医治肾炎水肿病的喜马拉雅紫茉莉(Mi-rabilis himalai-ca);具有和胃疏肝功能,主治溃疡病、肝炎的唐古特青蓝(Dracocep-halum tangutl一cum);具有祛风清热、止咳化痰功能的螃蟹甲(Ph-Iomis younghus-bandit)以及喜马拉雅雪莲、高山龙胆等等。用于藏药的动物药材亦有百余种,有些种类亦为所特有。
  在药物的应用方面,藏医具有自采、自种、自配、自用药物的优良传统。成药的类型可分为汤剂、散剂、丸剂、药露、酥油药丸、假制药、药膏、药酒等等,剂型繁多,目前常用于临床治疗疾病的成药有三百多种,效果良好,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四部医典》第四部最后总结了治病最好的单方52种和配方23种,例如,治疗心脏病的肉豆蔻,治肾病的小豆蔻;治胃病用石榴子;治肝病用草红花、五灵脂;治血病用纤毛婆婆纳、藏黄莲;治赤巴病有藏茵陈、波梭瓜;治急腹症用天仙子;止血用熊胆;治急腹症和虫病用五味麝香丸;治眼病用九味明目丸(散);治“木布”(胃溃疡)用七味木瓜丸等。藏医将所有疾病归纳为“寒症”和“热症”两大类型,药物亦分为寒、热两大类,治疗“热症”用“寒性药”,治疗“寒症”用“热性药”。藏药除了分“寒”“热”以外,还用一种相当于 “五行”(即上、水、火、气、空间)的理论来加以解释,另外,藏药还分为六味、八性、十七效。六味即成、酸、苦、辛、甘、涩(中医分为辛、甘、酸、苦、咸“五味”);八性即轻、重、宰、热、钝、锐、润、糙(中医分为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即“曲气”);十七效即轻、重、寒、热、稳、动、润、燥、温、凉、钝、锐、于、稀、柔、糙、软,效果是药物性质的进一步说明,是指药物针对治疗疾病所起的作用。以上是藏药的基本理论。
  藏药的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是与“龙”“赤巴”“培根”,在一天之内的,变化和时间结合起来的,这与其他医学相比又有其独特之处。综上所述,《四部医典》是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内容丰富,有独特并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又具有高原高寒地区的特点。直到今天,仍有效地指导藏医的临床实践,至于用彩色挂图方式生动形象地把一部八世纪的医书《四部医典》的主要内容系统地描绘出来,使人们便于学习和理解藏医藏药,不仅在我国是首创,在世界上亦属罕见。可谓是艺术和医学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祖国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一份重要文化遗产。发掘和整理祖国藏医学遗产是我们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今天的藏医药学在党的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我们重新整理了古代藏医学的《四部医典》以及藏医藏药方面的其他历史资料,建立了一定数量的藏医队伍,在新修建了藏医院门诊部大楼,并配备了心电仪和一些化验设备,市藏医院现已成为藏医药学防治疾病、科学研究的中心。在多年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特别对胃病、消化道溃疡、肝病、关节炎等,都收到非常满意的效果。
  《四部医典》是古代医学重要成果之一。在1200多年前,能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科学水平的独特论述,给我国医学史上增添了不朽的光辉。它也是藏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在历史条件下,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由于出书时正处于当时的奴隶制社会,因历史条件所限,科学不发达、宗教盛行等原因,著作中存在着许多封建迷信的内容和色彩,如借尿诊打卦法来判断疾病是什么鬼邪引起的,便是一例。这些唯心主义的东西在我们研究整理中尽量剔除,使它“古为今用”“去粗取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保护人民的健康,为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作出新的贡献。
上条新闻:
下条新闻:没有了
◇ 西藏旅游指南
西藏旅游服务
◇ 西藏旅游文化
◇ 西藏交通指南
联系电话:
公司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中路二段70号时代凯悦大厦二单元706号第05版:拉萨新闻
北京援藏医学交流助藏医发展
牢记援藏使命实现科研课题申请零突破落实援藏工作学术交流助藏医发展
北京援藏医疗队与藏医院肝病科开展学术交流
&&&&为进一步发挥“组团式”援藏的优势,变输血为造血、以交流促发展、以交流促合作,近日,市人民医院内一科主任伊比带队,北京“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消化专业方向四位医师,来到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肝病专科进行学术交流,在会上大家就各自专业领域和学科交叉合作等达成了初步意见。&&&&&&&&应自治区藏医院肝病专科主任德庆白珍的邀请,在北京“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市人民医院院长于亚滨积极安排下,北京“组团式”援藏消化专业方向的四位医师来到了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肝病专科进行学术交流。交流会开始之前,德庆白珍主任代表肝病专科用洁白的哈达表示了对几位医师的热情欢迎和衷心感谢。能在家门口跟北京的医学专家交流,德庆白珍说这是以前不敢奢望的。&&&&交流会上,德庆白珍简要介绍了藏医院肝病专科的基本情况、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就本次交流会的目的,北京来的四位医师分工合作,和藏医院的医生们分享自己领域的多年经验。伊比介绍了市人民医院内一科(消化方向)的基本情况和开展的具体工作特别是内镜治疗工作;胡居龙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大家分享了《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专题讲座。会上,大家就各自专业特长以及后续的临床和科研合作畅所欲言,藏医院肝病科的医生和护士都希望抓住这次机会,向四位医师请教各种专业问题。德庆白珍告诉记者:“科室的每一位成员都特别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如此权威专业的医师从首都来到拉萨进行交流,这样的机会的确来之不易。”随后,四位医师参观了藏医院肝病科的病房和诊治室,德庆白珍介绍了藏医在肝病诊治上的独到之处。伊比说道:不得不叹服祖国的传统医学之博大精深,对藏医药历经上千年在青藏高原为了民众的健康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希望以后我们可以多交流多沟通,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北京“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成员、市人民医院医生彭智介绍,四个月来,北京“组团式”援藏消化专业方向四位医师在市人民医院发挥各自所长,在医教研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内一科的水平。在医疗上全面提高消化科常见病诊疗水平,重点提高消化科急重症处置水平、疑难病诊治水平,形成了在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肝硬化并发症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消化内镜行息肉切除、异物钳取、止血、门脉出血治疗、ERCP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与药物治疗、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等专业特色。同时建立定期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每周专业授课等多种形式带动当地医生。&&&&更为可喜的是,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通过申请课题的形式以科研带动新技术、新方法的建立,蔡玲、彭智两位医师成功获得了拉萨市人才和智力援助项目,并有多项课题已提交申请,实现了在科研课题申请上零的突破。&&&&除了在内一科的日常工作外,消化内科四位大夫还积极响应北京“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和市人民医院的号召,通过周末郊县义诊、城关区社区门诊、援藏干部保健等多种形式尽量发挥所长,为藏区同胞服务,为援藏干部服务,把温暖和健康送到家,真正把“组团式”援藏的使命牢记在心里,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本报记者孙靖宇见习记者高琴
地址:地址:西藏拉萨市江苏路19号 CopyRight :拉萨晚报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藏医治疗效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