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中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能力

您当前所在位置:
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好奇心人皆有之,但是对自然现象具有好奇心的人就不多了。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新课程知道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提倡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新课程的启动,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同时也是对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一场变革,教育理念也需随之更换。课堂教学是课程的创新和开发的过程,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听的&填鸭&是的教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本人作了如下方面的探索。
一、优化创设教学情景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打破了过去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换之以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学生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是多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客观情境,在教师的启迪下,激发学生有感情的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发学生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它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毫无顾忌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例如,教学&口算乘法&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题:口算下面的乘法算式。
(1)2&4 (2)3&9 (3)7&8 (4)5&7 (5)8&4 (6)12&4
学生很快的口算出了前5道题,而对(6)则有些困惑.在教师的启发下,同学们经过小组讨论,口算出了结果,教师予以肯定后,接着鼓励道:这道题有多种口算方法,你们觉得那种方法最简单?学生们经过认真观察比较,都选出了自己觉得最为简单的方法。
二、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探究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对所开展的学习活动有自觉的意识于反映,并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就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体育课吗?你们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学生们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我又接着说:&我发现有很多同学都喜欢跑步这项体育活动,那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操场上去跑步好不好?&学生们听了,各个情绪高涨,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油然而生。然后,我引导他们进入新课。整堂课学生是带着好奇心去学习新知的,探究的味道十分浓厚,最后的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学习的开展要求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以及成果,发扬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因而,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因此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重要方式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于同学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起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数学最新更新
论文最新更新
论文关联导读长度不能超过200个字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如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粗浅的认识:&一.观察发现,激发创新灵感。&&&&只有仔细观察,才会有所发现;而发现则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规律,激发创新的灵感。如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教师先出示例1的行程表:&时&&&间(时)路&&&&程速&&度(千米/时)16060212060318060424060530060636060742060848060---------------------&数量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教师先说明这是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路程(表格一和表格二),然后让学生观察表中有几种量(两种:时间和路程)引导学生从左向右再从右向左观察,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教师这时又引导学生观察,看还能发现什么,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灵感。有的天下从左向右观察发现:时间扩大几倍,相对应的路程也随着扩大相同的倍数;有的同学从右向左观察:时间缩小几倍,相对应的路程也随着缩小相同的倍数。有的同学上下对应观察发现:路程除以对应的时间,商都是60(由于学生的观察发现,教师又在表格一、二的基础上增添了表格三)。教师引导:路程除以对应的时间,商都是60,可以看出什么?有的同学认为:可以看出火车的速度一定;有的同学认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一定;续而归纳出: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教师在学生的观察发现中增添了表格四)。这样,学生就在观察发现中体现创新灵感。&二.认真思考,增强创新意识。&&认真思考是创新的关键。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生理特点,要使同学们“跳一跳”便能摘到“香蕉”;通过思考,便能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例1”时,(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七册107页)教师先出几组复习题:&&12×2×5&&&&&&&&&&&&&&35×5×2&&&&&&&&&&&&&&&&25×5×4&&&&&&&&&&&&&&&15×2×5&&12×10&&&&&&&&&&&&&&&35×10&&&&&&&&&&&&&&&&&25×20&&&&&&&&&&&&&&&&&15×10&然后组织计算比赛,结果每一组都是算下面那道题的同学获胜,教师让同学们思考原因,同学们经过思考发现,原来每组上下两道计算题条件是“不公平”的,上题是三个数相乘,下题是两个数相乘,并且上题中后两个数相乘的积正好是整十数,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并且计算起来比较简便,这一规律的发现使同学们异常兴奋,原本烦躁的数学题竟如此有趣,竟有如此奥妙!这样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就有意识地发现规律,积极思维,在思考中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三.质疑求异,学习创新方法。&&&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往往会发现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质疑求异,解决问题,发现规律,注意学法指导,都会学生学习创新方法,如教学“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例1”时,书上107页复习题(2)有二种解法:&解法一:&&&&&&&&&&&&&&&&&&&&&&解法二:&&6×12×5&&&&&&&&&&&&&&&&&&&&&&&&&&6×12×5&&&&&&&&&&&&=72×5&&&&&&&&&&&&&&&&&&&&&&&&&&&=6×(12×5)&=360(元)&&&&&&&&&&&&&&&&&&&&&&=6×60&&&&&&&&&&&&&&&&&&&&&&&&&&&&&&&&&=360(元)有的同学提出第三种解法:&&6×12×5&=(6×5)×12&=30×12&=360(元)&可以看出,解法二是例1的那种类型,是乘法的结合律,而解法三是乘法的分配律,学生根本没有学过,教材里也根本没有涉及,是学生质疑求异、创新思维的体现,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解法的基础上,又引导学生比较了解法二与解法三,认为两种方法都比较简便,教会学生学法,指导学生要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质疑求异,认真思考,不断创新。&&&&&&&&&&&&&&&&&&&&&&&
您可以在这里发表评论...
谁看了这篇日志{$MY_手机跳转}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申报,课题结题报告,
提供最完善的课题研究资料!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热&&&&&★★★
【字体: 】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点击数:&&&&更新时间:&&&&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官亭学区中心学校小学数学课题组    肥西县教育局小学数学教研室: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人具备开拓精神、善于解决实践中各种问题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素质。在小学时代播下创新的种子,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小学数学教育在创新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考试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高考在严格遵循《考试说明》的前提下,加大了对数学综合素质的考核,突出了重基础、考能力的主题,对加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数学教学的归宿。为此,我们申请从2010年9月开始进行这一课题的实验和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价值    数学创新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核心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研究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我们所提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而是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能够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1、数学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要求。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4条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等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我们所培养的人适合未来社会挑战的需要,数学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是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2、现代数学教学呼唤创新教育。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能动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因而十分强调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近年来,随着现代教学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觉意识和自身努力,在此基础上,只有实施创新教育,才能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具有进取和创造精神。当今数学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创造性人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适应改革开放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为更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3、数学的学科特点需要创新教育。    数学从诞生发展到今天,从未满足过已有的事实。从数的产生到无理数的发现,从解析几何的产生到微分几何的问世,从非欧几何的发现到计算机的发明,无不凝聚着古今中外数学家们的不懈追求、探索和创造。数学学科的发展以及教材中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形成、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无不需要勇于开拓、执着追求和锐意创新的精神品质。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育不能离开创新教育,也只有坚持创新教育,才能把握数学学科的特点,真正学好数学,提高数学学习水平和数学学科水平。    4、只有进行创新教育,才能适应数学考试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数学考试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高考在严格遵循《考试说明》的前提下,加大了对数学综合素质的考核,突出了重基础、考能力的主题,对加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当今数学高考试题问题设计新颖、创新意识浓,活题、新题增多,以情境新、方法活体现对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创新思维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在未来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即对考生潜能进行检测。数学考试还结合学科特点,以数学知识作为思维材料和操作对象,考查一般心理能力。应用问题需要考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冷静地从所给材料数据中,通过分析与综合,运用过去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抽象出数学模型,确定解题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选择题的设置上考思维、考能力的创新题目增多,成为部分考生企图快解巧解的障碍,这无疑是对考生抗挫折能力和对试卷整体优化处理策略的又一考核措施。立体几何不但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而且突出了创造能力的考查。针对以上新情况,我们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创设新情境,加强能力训练。课堂提问既要新颖、巧妙,又要准确、易懂,使新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经验与理解的范围。因此,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数学教学的归宿。    二、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接见两院院士时他再次强调: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精辟地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相对传统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相对应试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相对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教育要创新,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评价的内容要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都是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要在简单平凡的日常教学中,发掘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个性品质。    (二)实践意义:    1、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创新教育,是即将来临的21世纪对人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对自身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在这个时代,人的素质,尤其是人的创造力的大小成为最关键的因素。创新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创造力固然与天赋有一定联系,但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因此,从小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教育由此提出,它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贯彻创新这一思想,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这一角度来说,创新教育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是要把学生从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压抑中解放出来,恢复他们的天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性,使其学会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并具有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人在创造社会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自己,创新教育就是提升本身所拥有的创造意识,培养人把创造意识变成现实的能力。众所周知,熟苹果落地这一自然现象曾经反映在无数人的大脑中,无数次地被人觉察。但是由于人们在觉察这一现象时按部就班,意识活动中缺乏探究和创新的成分,所以不可能深入认识和发现问题,更不可能从中产生创造性活动。而牛顿探索创新的意识令他从中发现问题,最终产生了著名的“万有引力”。由此可见,创新意识对于引发创造性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2、创新教育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它的提出无疑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长沙市九中的一位高级教师同志15年如一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他辅导学生完成2000多项小发明,有200多项获奖,不少学生还夺得国家级和国际大奖。他说,要让学生“换脑筋”,首先得自己“换脑筋”。这句话实际上指出创新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只有从思想上更新了观念,才能在工作中真正实现创新教育。具体说来,更新教育观念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教学和教师自身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认识,建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教师观。    (1)新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对学生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方式和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把学生看作是弱小的,没有能力的,可以支配的,强调他们没有知识、没有能力、缺乏独立性的一面,忽视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发展的必然性、可能性。实际上,学生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个性。。    (2)新的教学观。    教学观是指教师对于教学所持有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其中包含了教师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基本认识。创新教育要求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怎么做。这样就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3)新的教师观。    教师观是指教师对教师这一角色的理解和基本的看法。传统的教师观强调教师的经验,强调教师的权威,这显然不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新的教师观提倡创新,反对经验;提倡怀疑,反对权威。    创新教育是一种新观点、新思想,它的实现必然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教师观,从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即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早期的创造教育概念起始于美国,1936年美国一家通用电气公司举办创造工程培训班对录用的青年工程师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对发明创造的知识技巧和经验的教育,培训获得成功,对提高人的素质,培养竞争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之后,美国的创造教育家奥斯本和帕内斯将对企业的创造训练法引入教育领域,在大学里开设了“创造性解题过程”课,对大学生开始了创造技法教育。直到50年代创造教育才步入到各级各类学校,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进行推广。60年代在日本、德国等地开始进行创造教育,以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世界创造教育的最早探索者之一,30年代,他在教育的实践中也萌发了创造教育思想,他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时,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世界创造发明家的创造教育理论;1933年他作了著名的《创造的教育)演讲,进一步提出了创造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意义,系统地反映了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实施民主教育提纲》中,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较为完整的创造教育的思想体系。    四、课题的涵义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是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品质。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欲望;创新情感是指探索的兴趣、创造的动机、冒险的精神、顽强的意志、严谨的态度等情感因素。数学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其中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相互影响,共同保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它们在创新教育中既起着动力的作用,又发挥着教育目标的功能。所以要把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所以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核心。从思维种类上看,在数学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它们的综合作用,辩证发展才能产生创新思维。小学数学的创新能力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应用三个过程中都有体现,并具有各自的内容和特征,在培养过程中我们不应当顾此失彼,而应当注意它们全面、综合的发展。在创新的能力形成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观念起着桥梁或导向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创新思维品质,创新思维品质是多种思维品质的综合体现。思维的深刻性和发散性是创新思维品质的基础。思维的深刻性反映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而思维的发散性,体现着思维的流畅、变通和独特,它们从思维的“横”和“纵”两角度反映思维的水平。灵活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改变思维过程,寻找新的途径。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求新颖、求独特、求发展,标新立异的思维品质。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品质。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中的简缩性和快速性,它们全是由思维的深刻性和发展性引申出来的,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综合地体现了创新性思维品质。    五、实施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的几项原则    要构建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体系,首先要从创新教育的内容出发,探讨教学的基本原则。我们认为情感性、主体性、活动性(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应用性)、技术性是需要贯彻的原则。    (一)情感性由于创新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紧密相连,为了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情感在创新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创新、敢于创新。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楷模作用,用自已的创新精神和情感去感染和调动学生,并充分运用激励评价的手段,使评价具有公正性、及时性、求实性和发展性,推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创新过程,并体验创新的乐趣。    (二)主体性主体性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知识要靠他们主动思维去获取,创新教育也只有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创新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创新教育的立足点必须由“教”转变为“学”。    (三)活动性活动性是主体性的具体体现,创新教育依赖学生对再创造过程的深层次参与。因此,教学要提供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空间和时间,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抽象、概括等探索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四)技术性它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计算器、计算机、网络教育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是沟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重要纽带,为创新教育开拓了新的天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要逐渐发展到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动手,主动参与的形式。并利用它创设一个有利于群体间交流的活动环境,优化教学过程。    六、实验的方法及对象    实验方法:    1.行动观察法    2.搜集评价信息的方法    3.问卷研究调查法    4.座谈会方法    5.个案研究法    实验对象:一年级1班全体学生    课题组成员:赵祥义 刘庆源 周松梅 李 权& 江永贵 徐 炜    七、实验的内容    小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小学数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之一,是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把课堂教学搞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学到活的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将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归纳为:“精干引导,勇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创新”。    1.精于引导。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①围绕教学的目的,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引导点”,明确中心,突出重点,循循诱导,通过引导启发创新思维;②营造宽松的、富于活力的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善于经常运用多种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教学;④精心设计具有创意的、适合学生水平层次的、有机联系的问题、素材或情境,引导创设多种课堂学习的活动方式;⑤促进学生进行创新学习。    2.勇于质疑。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相结合。从这一认识出发,在课题研究中将课堂教学中勇于质疑归纳为教师质疑引导和学生勇于质疑两个操作要点。要求教师善于提属于“缺陷性的问题”,教师质疑后,这类问题的情境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信息,从多方面来确定,答案可能并不唯一,可用多种方法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广泛提倡学生质疑问难,算法多样化,学会多维度思考问题,鼓励别出心裁。    3.善于交流。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学信息运用多维传递方式进行,通过认知与情感的互动,人际交往的互动,使课堂教学出现多维互动局面。打破单一的班级上课模式,使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个别学习等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必要组成部分。重视优化课堂教学交流组织方式,要求创设师生互爱、人格平等、教学民主,师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任何时候都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求运用多向交流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师主与现代多媒体信息源实现多向交流。    4.乐于创新。即要求教师要树立起创新型人才观念,乐于突破常规,开展创新性的教学设计,形成课堂教学中具有独特的教学个性,强调要求学生能够以创新的态度对待学习对象。    八、实验步骤    (一)实验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    1.制定实验方案。    2.落实管理体制,成立课题实验小组,明确分工。    3.培训教师,召开座谈会。    4.建立课题实验档案。    (二)实验实施阶段(2011年2月-2011年12月)    1.实施课题的实验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2.开展多种形式的开放式教学活动的研究。    3.对学生学习档案进行创新性学习的研究。    4.进行创新性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    5.推出创新性数学教学的典型研究课。    6.指导课题组教师做好实验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    7.做好课题的结题报告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2年1月-2012年2月)    1.整理实验材料和数据。    2.总结实验的经验。    3.完成实验报告和论文的撰写。    4.申请结题,请县教研室等有关部门评估鉴定。
注意:转载本站文章请链节该文地址!本站课题资料免费提供给广大爱好课题研究的网友阅读,如侵犯您的版权,请来信至说明,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谢谢合作!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