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识记材料不能提取,过一段时间,又能回忆起来,这是部分遗忘的回忆对吗

记忆及知识巩固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记忆及知识巩固
上传于||文档简介
&&心​理​学​ ​记​忆
大小:191.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以下对遗忘的理解正确的是()。A.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B.遗忘的进程是
以下对遗忘的理解正确的是( )。A.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B.遗忘的进程是先慢后快的C.保持量与间隔时间关系呈正加速型的曲线,就是著名的保持曲线D.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著名的保持曲线此题为多项选择题。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正确答案:AD2015教师《中学心理学》复习资料:5.3遗忘规律
第三节 遗忘规律  人的记忆能力从生理上讲是十分惊人的,它可以存贮1015比特(字节)的信息。可是,每个人被挖掘的记忆宝库只占10%,而更多的记忆空间没有发挥作用。这是因为,人们只关注了记忆的当时效果,却忽视了记忆的牢固度问题――遗忘。   一、遗忘的概念及种类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与重现。遗忘和保持是相反的心理过程。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两种。暂时性遗忘是指已经转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还可能恢复;永久性遗忘是指不经重新学习永远不能被恢复的记忆。   二、遗忘的主要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也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艾宾浩斯以自己作为实验的测试对象,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他选用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进行记忆,并在一段时间后回忆这些无意义的音节,记录回忆量,其结果如表5―3所示。   表5-3遗忘数据    时间间隔记忆量 刚刚记忆完毕 100% 20分钟之后 58.2% 1小时之后 44.2% 8~9个小时后 35.8% 1天后 33.7% 2天后 27.8% 6天后 25.49一个月后 21.1%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著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图5―3所示。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这条曲线说明了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逐渐减慢,到了一定的时候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人们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信比甲组高.      (二)影响遗忘的因素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而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遗忘要快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因此,学习时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来确定学习的数量,一般不要贪多求快。   艾宾浩斯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还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记住36个无意义音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6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由此看来,记忆材料性质的不同对遗忘也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熟练的动作保持得最好;记熟了的形象材料也比较能长久地记住;有意义的语文材料,特别是诗歌,比无意义材料保持得更好些。如果学习程度相等(如动作刚会正确地做一次,语文材料恰能成诵),各种材料的保持曲线大致会如图5―4所示。   2.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人们发现,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回忆的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人们对于26个英文字母的记忆,一般开头的字母如ABC记忆效果较好,最后几个字母XYZ记忆效果也很好,但对字母表的中间部分则容易遗忘。在一项实验中,实验者要求被试学习32个单词的词表,并在学习后要求他们回忆,回忆时可以不按原来的先后顺序。结果发现,最后呈现的项目最先回忆起来,其次是最先呈现的那些项目,而最后回忆起来的是词表的中间部分。在回忆的正确率上,最后呈现的词遗忘得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词,遗忘最多的是中间部分。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作系列位置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这种系列位置效应已被许多实验所证实。      3.学习的程度。一般认为,对学习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诵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的材料;如果达到恰能成诵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这种材料称为过度学习材料。实验证明,低度学习材料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当然,过度学习有一定限度,花费在过度学习上的时间太多,会造成精力与时间的浪费。在一个实验中,让三组被试练习画手指迷宫,第一组被试者练习到正确地画出手指迷宫,第二组被试多练习50%,第三组多练习100%。以后检查三组的保持量发现,超出100%的过度学习保持量最高,但50%的过度学习效率最佳,如图5―5所示。      4.情绪体验。识记者对实际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人们生活中不占主要地位的、不引起人们兴趣的、不符合一个人需要的事情,首先被遗忘;而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具有情绪作用的事物则遗忘得较慢。另外,经过人们的努力、积极加以组织的材料遗忘得较少;而单纯地重述材料,识记的效果较差,遗忘得也较多。   三、遗忘的原因   (一)衰退说   衰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消失的结果。很多人都接受这种说法,因为这与日常的“用进废退”经验相符合;也与一些物理痕迹或化学痕迹随时间延长而衰退,甚至消失的现象相一致,如书法笔记日子久了会变浅、深颜色的衣服洗的次数多了会褪色等。   衰退说对遗忘的解释符合常识性的规律,因为事物都有发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但这并不符合所有的事实,也不能得到实验的证实。例如,学习A材料后,经过一段时间再测量A的保持量,如果数量有减少,难以确定就是衰退的结果,,其间有可能是受到B的干扰。又如,童年时期的某些经验已经事隔几十年,仍然会历历在目,几天前刚学过的外语单词却会想不起来。由此表明,时间延长不一定都会产生痕迹衰退,这并非是遗忘的唯一原因。   (二)干扰说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只要排除干扰,记忆   就能恢复。这种现象是由于神经负诱导规律而产生的抑制结果。这种干扰作用又分为两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1.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在一个实验中,让被试识记4个无意义音节表,然后分析对每个字表的遗忘情况。结果是对第一个字表(即首先识记的)遗忘最少,第二个字表次之,第三个字表又次之,对第四个字表遗忘最多。这一结果表明,在无意义材料的识记中,前摄抑制是造成遗忘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于对有意义材料的识记,由于联系较多、较易分化,受前摄抑制的影响可能较少。   2.倒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的安排以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种种条件的制约。研究表明,在先后学习的材料完全相同时,后来的学习即是复习,不会产生倒摄抑制。在学习材料由完全相同向完全不同逐步变化时,倒摄抑制的作用也随之逐渐变化:开始时抑制作用逐步增加,材料的相似性减小到一定程度时,抑制作用最大;此后,抑制作用便逐渐降低,到两种材料完全不同时,抑制作用达到最小。也有研究表明,在学习两种不同材料时,如果后来学习的材料在难度上不同,倒摄抑制的作用也就不同。在一个实验中,被试在熟记词汇之后去解答算术难题,结果使后来对词的再现降低16%;而去进行较为容易的任务(口算乘法)时,对同样一些词的再现只降低4%。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一般是在学习两种不同但又彼此类似的材料时产生的。但是,在学习一种材料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两种抑制现象。例如,识记一个较长的字表或一篇文章,一般总   是材料的首尾容易记住,不易遗忘,而中间部分则常常识记较难,也容易遗忘。这是由于识记材料开始部分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识记末尾部分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而在识记中间部分时则同时受这两种抑制的作用。   (三)压抑说   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够恢复。弗洛伊德在给精神病人实施催眠术时发现,许多人能回忆早年生活中的许多事情,而这些事情平时是回忆不起来的。他认为,这些经验之所以不能被回忆,是因为回忆它们时会使人产生痛苦、不愉快和忧愁,于是便拒绝它们进入意识,将其存储在无意识中。只有当情绪联想减弱时,这种遗忘的材料才能回忆起来。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紧张情绪而引起遗忘的现象也是常有的。例如,讲演时,由于情绪过分紧张,以至于之前准备好的讲演内容怎么也想不起来。压抑说考虑到个体的需要、欲望、动机、情绪等在记忆中的作用,在此之前的理论是没有涉及的。因此,尽管这种学说没有实验材料的支持,也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四)提取失败说   一些研究者认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人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人们在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有时,人们明明知道某人的名字,可是当时怎么也想不起来,事后却能记起。这种明明知道某件事情但就是无法回忆出来的现象称为“舌尖”现象。许多记忆之所以不能被提取,是因为人们在回忆时缺少一些记忆线索,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够被提取出来。因此,人们在记忆一个词义的同时,要尽量记住单词的其他线索,如词形、词音、词组和语境等。&&&&&&&&&&&&&&&&&
报考热点:
幼儿教师资格证
小学教师资格证
韩庆国、安昊
中学教师资格证
王建民、安昊等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第四章记忆与教学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第四章记忆与教学
上传于||文档简介
&&心​理​学
大小:788.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心理学概论-教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识记汉字的好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