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这本书的精彩片段和读书收获精彩 留下回忆是什么

当前位置:
> 教师读书谈汇编——2012年寒假
教师读书谈汇编——2012年寒假
日 08:45:23 来源:
访问量:1210次
一、年级主任读书谈:《课堂教学新视野》
坚定不移课改路& 凝心聚力新篇铸
初一级部 李利
(2013年2月20日)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能给我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课堂改革的心得体会。年前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课堂改革研讨,聆听了臧校长、张校长、杨校长外出学习的体会和张校长所做的专题讲座,可以说受益匪浅,受到很大的启迪,在和各位老师的讨论过程中,我深切的感受到了各位老师睿智的思想,横溢的才华,和集思广益搞课改、凝心聚力求突破、坚定不移课改路、保质保量抓教学的信心和决心。
寒假期间,我仔细研读了《课堂教学新视野》这本书,书中提到很多教育教学理论,更多的是系统科学的分析了我们现在的教学现状,存在的种种弊端,正指明了当代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出了改革的具体做法、注意事项。读完之后,我深深体会到:改革可能不行,不改肯定不行,课堂改革势在必行。下面我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自己的肤浅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坚定不移课改路& 凝心聚力新篇铸》。
一、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研读,我深刻的体会到,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可以看成是&牵着学生走&。课堂教学以掌握知识为落脚点,在教师引领下达到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即&满堂灌&、&牵着走&。不可否认,&牵着学生走&的确实很有效,它能保证基本知识的掌握。在分数至上的大气候影响下,知识的掌握与分数的取得是至关重要的。确保学生拿到高分是我们最为看重的事,也是社会对教师的迫切要求。
但是,我们在肯定&牵着走&的教学方式时,不能不看到其存在的弊病,纵观我们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我们的主观愿望相去甚远。
1、从课堂教学的空间分布来看,我们学生座位一般有教师指定,呈秧田式分布。目的是避免学生在上课时相互讲话,便于教师控制。这样虽强调了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但限制学生间的交流。
2、从课堂教学的时间分布来看,学生的课堂互动时间虽然很多,但绝大部分互动都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主要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交流,学生只是作为一种被动的角色,听从教师的指令,以旁观者的心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3、从师生交往的方式来看,教师的互动对象选择上,成绩较好的同学获得交流的机会较多,成绩较差的学生获得交流的机会较少。教师的互动内容上,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只能回答简单问题,而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才能回答复杂的、富有启迪性的问题。教师的互动时间上,教师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的互动时间较短,而与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互动时间相对较长。教师的评价上,对于优等生,教师在互动中更多的偏爱,即使错了,也要尽量找到理由多肯定,以免伤了自尊心,更多地使用肯定性语言,更能接受他们个性的自我表露;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更多地是否定的语言,也较少允许他们个性的自我表露。
4、从教育观念上来看,我们往往重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忽视教育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服务。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老师,好像成了铁路警察一样,各管一段,只要把学生送人入高一级的学校就算完成任务了。至于学校的生活对学生将来有什么样的影响,对社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则都难以进入教师的视野之中,不会去作更多的思考。
&&& 5、从培养目标来看,我们重视固守知识型、守业型的学生,忽视创造型、有个性的学生,把知识的掌握看得至高无上,不能真正做到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
6、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我们重视纵向的知识体系,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紧扣教材而不敢越冒池一步,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较少考虑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而带来深到的体验,更不去思考如何学以致用,使得教学活动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气息。
&&& 7、从教学过程来看,我们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习惯于注入式、满堂灌的传授方法,不善于自学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求学生育目听话,&唯师&是从,缺乏民主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学习对学生而言越来越失去兴趣,变成迫于各种压力不得不勉为其难的事。
& &&8、从教学管理上来看,我们重视统一化、模式化和同步化,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独特性。强调严格管教,不注更引导学生自律,致使学生缺乏独立批判、自我调控的品质和能力。
二、课堂改革持之以恒
提到改革,其实我们心中存在着种种顾虑,相信在座的很多老师都和我一样,原来也做过一些课堂改革的尝试,在尝试实行学生自主交流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自学时貌似热热闹闹,交流合作时也经常&跑调&,要么讨论的知识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性,要么就一个知识点讨论起来没完没了,要么就一个劲的钻牛角尖,有时讨论讨论着就不着边际了,经常性的完不成当堂的预设任务,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在一手是质量,一手是实行改革大衡量下,我们又走回了老路子。其实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我们所谓的自主学习实质上还是按照教师预设目标实施的教学活动。并没有真正的放手给学生,要改变目前不尽如人意的教学现状,突破操作过程中的瓶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变教师引领为学生先行。
1、思想要转变,角色要互换
书中举的一个例子使我深受启发,家长教孩子学走路,从不规定手怎么摆,脚怎么迈,而是任孩子自由地练习。家长紧紧地跟在孩子后面,任孩子自由地迈步。孩子虽然走得跌跌爬爬,甚至摔跤,但却兴趣盎然,乐此不疲。除非出现非常事件,家长不会提供帮助或横加干涉。结果,家长在跟着孩子后面照料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乐趣,孩子在走路的实践过程中学会走路。
所以,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不应该站在学生的前面,而应该站在学生的后面,教师不是学生的向导,而是学生的助手。教师应该主动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认识自己不足之处,才能时刻保持一份积极向上的心态。
2、能力要培养,准备要充分
我们的改革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如何让老师和学生尽早的步入角色是重中之重。作为教师,要通过学校培训、上网查阅、观摩学习、学课研课,认真学习,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尽早掌握新课堂的掌控能力,作为学生,要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引领下,尽早学会如何课前预习,如何运用导学案、如何开展课上的自学、讨论、总结。做到课前学生能真正意义的自己挖掘教材,自主学习,课上做到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学生好学、乐学、争学。
3、备课要全面,学案要实用
&&& 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抓手,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导航仪、指南针。编制导学案要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一课一案,实现问题前置,为学生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编写导学案的实质,就是充分挖掘教材,变&教材&为&学材&,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所以,导学案的合理编制和充分运用是课堂改革的关键。
4、分组要合理、任务要均衡
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分组,小组成员要精心搭配。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成绩、性格等几个方面的因素。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从而使学生在竞争中产生&旗鼓相当&的感觉,并增加合作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最终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再分配学习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组间、组内成员的差异,因人而异的布置任务,让每个人都要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
5、反馈要及时,评价要客观
课堂评价要及时有效。教师的评价既不能超前,又不能拖后。超前的评价,会让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没有太大的价值和意义,而滞后的评价则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回应没有被重视和尊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发言应注意抓住评价的时机,该及时鼓励的就毫不迟疑,不宜立即评判的就不能过早定论。只有及时、有效、确切的评价,才能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我的老师,老师是熟悉我并时刻关注我的老师。
评价要真挚而诚恳。教师的评价不求多么华丽的语句,只要真挚诚恳,就能让学生获得一种幸福感和成就感。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巴特尔说:&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神奇的力量。&真挚诚恳的交流,热情亲和的信任,会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教师就无须担心什么了,因为他们自己知道如何去学。
各位老师,以上就是我研读《课堂教学新视野》这本书,在我校极力倡导课堂改革的大环境下的几点思考和肤浅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相信,有学校的坚强领导,有学校领导的充分信任,有老师们的齐心协力和集思广益,我们的课改之路一定能越走越宽、越走越顺、闪亮桃乡、闻名齐鲁。
谢谢大家。
《课堂教学新视野》读书体会
初二年级 杨秀娟
&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一言堂&已全盘否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专家和名师。寒假中,拜读完徐建成老师的《课堂教学新视野》这部书,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正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课堂应从&教师导学&课堂走向&问题导学&课堂,继而走向&自我导学&课堂。围绕这种转型,结合对《课堂教学新视野》这部书的理解,浅谈几点自己的感悟与体会:
一、课堂将呈现以下特征。
&&思维:由教师主导的&先教后学&思维走向师生合学的&先学后导&思维
&&受传递式教学影响,我们习惯性了&先教后学&的教学思维。这样的教学思维忽视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和学习主体意识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与习惯。淡化教师主导作用、充分相信学生潜能、提倡师生合学的&先学后导&教学思维,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能力是有益的。&先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结构化备课、学生结构化预习,师生共同发现问题、生成问题,针对共性问题进行学习。&导&是指&生本联导、生生互导和师生相导&等三层含义。在实践层面,有许多教师怀疑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正是&症结&所在,教师要以身作则、示范性地引导学生学习,相信学生很快能够学会。
&&课型:由单一化的新授课走向多元化的课型体系
&&对于学习而言,在单一课型课堂学习,还是在多元课型体系课堂中学习?哪一个课堂更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呢?以新授课为主的单一课型从本质上看,强调教师的传授和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潜能。长此以往,学生潜能被忽视、思维被限制、智力开发被轻视、情感被压抑,不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课型体现着教育的理念、思想、方式、思维等。从问题学习角度、思维品质角度、能力品质角度等来设计课型,如体现&问题学习&理念和思维的课型设计,可根据问题学习规律来设计。&问题学习&是按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的过程来学习,那么,体现&问题学习&特征的课型,可创新为&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问题拓展课&和&问题综合解决课&等。在这种课型的课堂中学习,学生容易学会问题发现学习、问题生成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因为,有效的问题解决学习,必须要选择合作讨论、展示对话、问题训练等学习方法,而这些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利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内涵:由传递知识为主走向问题导学为主的学习
&&从内涵发展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发展可分四个阶段:&教师知识讲授&阶段、&教师导学&阶段、&问题导学&阶段和&自我导学&阶段。以传递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天赋、能力和智力的发挥,即使&教师导学&的课堂也难以实现,因为,教师主导和控制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依然是有限度的。而&问题导学&的课是以问题为主线的学习,在这种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是问题发现、生成、解决的主体,在角色上都是发现者、生成者、解决者、合作者、分享者、建构者。没有权威式的教师,也没有奴隶式的学生,教师作为一个&大同学&和学生一道共同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实现共同发展。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天性被保护、潜能被挖掘、智力被开发、兴趣被激发,学生既能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也能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个性化发展。
&&课时:由统一固定走向弹性化
&&一般而言,中学课时都是45分钟,已经成了习惯。这个课时时间数据是根据西方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根据动物注意力倾向和特征为主要依据的研究结果确定的,是关注人的注意力长度、效度等指标。如果按这个时间来上课学习,只能支持教师讲授式课堂教学。在新视野下,课堂学习不完全是关注注意力,更要关注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从注意和兴趣的长度来分析,兴趣持续比注意持续更长久。激发学习兴趣,能够提升学习热情;如果能够提升学习热情,就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当有了兴趣和冲动以后,就不想受单位时间限制。所以,问题导学的课堂在课时上也应当适当灵活与弹性,但具体该是多长时间,当然还要具体研究。
&&模式:由传递型模式走向内涵式模式
&&建国以来,赫尔巴特、凯洛夫的五段式教学模式对我国课堂教学产生了十分重要影响。课改后,许多学校结合教学改革实际,引进新课程理念和要素,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但大多数依然属于&教师导学&范畴,强调的是单一课型学习、强调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没有清晰地走向问题学习。走向&问题导学&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单一课型,而要走向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多元课型。重点突出的是问题式、建构式、思维性、体验性、生成性等新的学习特征,构建关注内涵发展的课堂学习模式。
&&组织:由&舞台式&的&我对您&走向&小组式&的团队合作
&&从夸美纽斯建立&班级授课制&起,班级授课都采用&舞台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一直沿用至今。新视野下,&小组式&的团队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多元、双向的对话关系,开放、民主的人文关系,和谐、促进的合作关系,平等、互助的团队学习,追求的是真实、高效。实施&小组式&的团队合作学习可以达成两大目的:一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提高单位时间的内学习效率,逐步缩小学生学习差异,大面积提高学业成就;二是让学生学会合作交往,提高社会化能力,这在&舞台式&的&我对您&的教学组织形式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方法:由&被动式&的教授走向&主动式&的建构
&&在&教师知识传递&的课堂中,教师最擅长的是采用权威式、命令式、指令式、告知式的教授法进行教学,如提问法、讲授法、示范法、测试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都属于&被动式&的接受法。长期使用被动式学习法,不论是思维还是行为上,不论是态度还是行动上,都会使学生学习变得越来越&懒&。
&&美国缅因州贝瑟尔国家培训实验室对&学生在每种方法指导下,学习24小时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进行了科学研究,研究结果是:采用&讲授&方法进行学习,学习24小时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仅仅达到5%;采用&阅读&方法进行学习,学习24小时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仅达到10%;采用&视听结合&方法进行学习,学习24小时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达20%;采用&示范&方法进行学习,学习24小时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达30%;采用&讨论组&方法进行学习,学习24小时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达50%;采用&实践练习&方法进行学习,学习24小时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达70%;采用&向其他人教授/对所学内容的立即运用&方法进行学习,学习24小时后的材料平均保持率达90%。前4种方法都属于教师主导下的被动教学方法,学习效益值均小;而后3种方法都属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益值均高。从课题实验结果来看,也证明了这个结论。在&问题导学&课堂中,主要采用合作讨论、展示对话、思维训练等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明显提升。所以,随着教师观念的深度转型,在走向&问题导学&课堂过程中,采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对话学习的建构式学习方法,将成为今后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
&&范型:由&教师搭台教师唱&走向&学生搭台学生唱&
&& 课堂教学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发展的。我们把课堂教学范型用一个通俗的&唱戏&来比喻,分成&教师搭台教师唱&、&教师搭台师生唱&、&教师搭台学生唱&、&师生搭台师生唱&、&师生搭台学生唱&和&学生搭台学生唱&等六重境界。这里的&教师搭台教师唱&是指&教师知识讲授&课堂,&学生搭台学生唱&是指&学生自我导学&课堂。教师在&教师搭台教师唱&课堂中教学生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在&教师搭台师生唱&课堂中共同学习、共同交流,促进学生成长;在&教师搭台学生唱&课堂中,让学生根据教师的预设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师生搭台师生唱&课堂中,师生合作主持课堂学习,教师和学生共同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在&师生搭台学生唱&课堂中,学生主持课堂学习,教师参与学生的问题学习,根据学习目标与学生一道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整合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学习;在&学生搭台学生唱&课堂中,学生已经完全学会&问题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可以走向&退隐&,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
&&文化:由封闭控制走向人文开放型
&&以往的课堂,文化特征是单向、封闭、专& 制、控制的,而&问题导学&课堂是以&问题&为主线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组织形式基于小组合作的团队学习,教师和学生都是问题学习的发现者、生成者、解决者,学习过程的体验者,问题解决的合作者,学习成功的分享者,这样的课堂文化走向合作对话、团队学习,尊重人性、关注人格、满足学生精神发展需求,呈现出民主化、人文化,多元、开放的课堂文化特征。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逐步成长为主动学习者、主动发现者、主动建构者,而教师也将走向互学共研式的智慧型教师。
&& 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在校长的领导下我们初二级部全体教师,认清形势,更新教学理念,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走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努力地向由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将被我们彻底淘汰,诱思探究的教学理念正深入每个教师的心田。观看了莱州学校的教学光盘,听了名师的讲课,对我们教师促动是非常大的。在课堂上探索让学生讲、让学生做、让学生自己探求和总结的方法和策略,进入角色有快慢和悟性有高低之分,但没有死角。不改革没有出路,老用旧法学生不买帐。
&&& 具体措施:
&& (一)班主任协调科任教师,结合成绩,对学生按类进行分组,选定小组组长,定出小组口号。
&& (二)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要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性地学习。作为教师就必须从满足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教学,良好的教学模式中必须有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都采取了&无微不至&的教学态度,生怕遗漏了某一难点或重点,忽略了对学生现有水平的研究,不太注重学生的学习情绪,对学生乐于学什么,学什么样的知识才对其今后有用关注得太少,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中心来构建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改革新视野中,要求我们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按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来设计切实可行的导学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 老师和学生可共同商定这样的课堂协议:
&& (1)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主人,都有发言权。
&& (2)有话就说,不怕说错;
&& (3)不会就问,不对就改,
&& (4)说就有分,说服同学加分,难倒老师奖励;
&& (5)第一步能说,第二步说对,第三步说好。
&& &总之,我们要勇于摈弃旧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习新知识,开拓进取,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课堂改革的前沿,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给课堂插上翅膀,送学生翱翔在蓝天
&&读徐建成教授《课堂教学新视野》有感
初三年级&&&& 李现东
&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三个条件。一是聪明,而是勤奋,三是有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以使他自主成长和发展。中国人不缺前两样,可欠缺的是第三样,而且在未来的二三十年中,难以发生根本的改变。&这是拜读徐建成教授的《课堂教学新视野》这本书时感受颇深的一句话,现在想想,我们先前的课堂教育模式的确有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堂教学新视野》则给了我们值得借鉴的思路和教学模式。它是在&自学&自教&归纳&教学模式研究基础上的科研成果,也是该课题组全体成员经过五年多的辛勤劳动和艰苦探索取得的创新劳动结晶。该书新颖地分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总结和梳理了课堂教学规律,提出了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强调把课堂看成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实践场所,把教学视为孩子学走路的学习过程,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行为,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显示出自已较强的发展后劲,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两自一归纳&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促进学生发展;两个理念:方法不能移植,即教师讲解和介绍的方法和解题思路等内容只是提供给学生作为借鉴,更应该鼓励和要求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中形成和完善独特的学习方法;体系自己建构,即知识的学习,只能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活动由学生自己建构。三个环节:自学、自教、归纳。四个特征:一是和我国课堂教学没有问题来,没有问题走正好相反的一个特征,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走。这可使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感受到自身的进步,也就有越来越有信心,更愿意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了。二是体验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变&被迫&参与为&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教学活动中,是艰苦的学习活动变成学生乐意做的工作,能够保证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三是老师跟着学生走。也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自身成长发展的过程。四是教材为主线。即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线,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桥梁和通道。
说的再直观一些,&两自一归纳&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在自学中寻找问题,围绕学生的问题,积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小组内自行解决本小组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同学来讨论帮助解决,最后由学生自我小结归纳,形成本节课的知识树、能力链。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个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的教育理念要得到充分的体现。体现出课堂上一切围绕&学生的问题&转的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做好每节课程的引导者,把学生引向知识的海洋中去,由他们自由的想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的意识,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更好的习惯。
结合现在就要开展的课堂教学大改革,这也是我们最应该注意的一个部分。作为一线教师,要借鉴这种经验,必须在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学做教学引导者,还学生一片学习的蓝天和沃土。
一、自学:自学生疑,激发探究欲望。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去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而语文学习又是最具主动性、发现性、创造性的学习,因此,自主性学习显得尤为必要。
  二、自教:互动排疑,开拓思维空间。当学生的个人疑问无法解决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安排学生在小组讨论的互动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由思考空间和更多相互交流的机会,加速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在讨论中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深化理解,扩展思路,不同思路碰撞出五彩的智慧火花。此时,学生的思维如同春天里的飞絮,漫天飞舞。也许课堂教学显得有点&散&,但都&散&得真,&散&得实在,&散&得有所收获。&有限的课堂就好像画在框里一样,要开拓无限的想像空间。&在这种开放的语文课上,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情绪高涨,思维得到了充分拓展。当然,自教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比如由学生当小教师走上讲台讲课,这样可让学生进行崭新的阅读体验。学生可侧重他懂的那一点进行讲解,也可以谈自己的读后感,以此激发阅读的主动意识,让学生自主地对文本进行解读,进行阅读意义的建构。
  三、指导:点评释疑,发展创新思维。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并不是不要老师指导,不要片面认为只要一有教师发表意见,就是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放手不管,对学生学习的结果不闻不问。所谓学生自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对学习责任的承担。而这种自主不是天赋的,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实行全程跟踪后,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但并不代为解释,不越俎代庖,而是把问题放到全班讨论,让学生之间互相指点迷津,鼓励思维的多元性。教师在学生莫衷一是或百思不得其解时,不失时机地点拨,使学生化解疑问,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当然,对敢于质疑和解答疑问的学生,教师不能吝惜自己的表扬和鼓励,要培养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和获得成就的勇气,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归纳:归纳建构,形成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结束时,对自己所学知识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了对事物的理解,而通过讨论(即学习者互相合作)以及教师的点拨后,对所学知识经过从局部到整体,又从整体到局部的交替过程,已经有了全面的理解,这时,教师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全面建构自己所学知识的网络,也就是使学生把在自学中领会的知识要点转化为相应的技能,再完成从技能到能力的飞跃。只有形成能力,才恢复了教育的本质功能,才达到了&学是为了会学&的目标。自主性学习教会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提炼,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学会了归纳知识体系的方法。
当然,建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课堂还得掌握一些方法,才能真正做到扎实有效。比如:
一、掌握开放的教学技巧
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及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创设动态的学习情景,展示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获取知识以及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智慧,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强调: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我们只有灵活掌握开放的教学方法才使课堂充满活力。
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观念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对教师的评价制度的影响,我们的课堂已经变成了向学生灌装知识的工具。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转变观念、解放自己的思想,不再唯考试的指挥棒瞎转,只有老师把心放宽了、放远了,学生才能跟着动起来,他们的灵魂才能活起来。教师要善于建设开放的师生关系,从&师道尊严&的神坛上走下来,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和权利,转变&唯师是从&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跳出传统的教学框架,摆脱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习惯,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激励,把自身完全融入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
三、把握学科教育的特点
我们要准确把握各学科特点,不失偏颇。我们一直非常注重学科基础性知识的构建,而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有些教师在没有正确解读《课程标准》便断章取义的进行偏颇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从此撒手不管,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生自灭。这样的课堂活力有了,却失去了其学科存在的必要和意义了。
四、引领学生走进学习殿堂
教师应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宝库中,吸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感悟教学内容,与编者对话,与时代对话,逐步形成自己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养成自己开放的学习态度。只要学生的思维被深切的激发起来,我们的课堂就&活&了。
我坚信,只要我们合理借鉴运用&两自一归纳&的教学方法,结合莱州双语学校的成功教学模式,乘着教育局课堂大改革的东风,利用我们新校园新教师新气象的大好形势,只要我们真正将观念转变,将思想放开,将学生真正当做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课堂必将会插上翅膀,帮我们的学生们飞的更高更远!
以上只是在读了《课堂教学新视野》以后的一点拙见,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希望在座各位领导、同事批评指导。
二、学科教师读书谈:《静悄悄的革命》
读书交流会发言材料
语文学科组& 贾宁
一本好书恰如一杯好茶,沁人心脾,余香缭绕。我时常会因蓦然撞见一段文字、一个观念,或一个简单的词,触动心坎中某根荒疏的弦,为之震颤,获得顿悟。这种感受在阅读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时反复出现,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三句话、三组词。
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
我想用这句话,引出第一组关键词&主体与应对&。
日本小学教室里的特征是&闹哄哄&(发言过剩),而初中、高中教室的特征是&静悄悄(拒绝发言)&。读到此处的时候,我在想这与我们当前的实际情况不也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很多时候教师就像是一个发号施令的执行官,说你失败了就是失败了,不考虑学生从失败中获取了什么,当然也会断然喝止还在继续尝试解决问题的同学,因为老师要炫耀自己的正确答案然后进入下一个问题的解决,将学生发展思维的触须生生地砍掉,我们忽视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
围绕解决这个问题,先生提出了一个词语&应对&。并且用了美国教师的两个形象比喻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以这两类活动为中轴,去触发、组织、发展学生的学习。即是说,象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应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程;而后者是让各种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所以称之为&交响乐团&。好象不同乐器的声音相互协调地鸣响而产生了交响乐那样,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相互呼应便产生了如同交响乐一般的教学。
豁然开朗之后,忽而有些微的窃喜,为什么呢?说明原因之前,先和大家交流一个课例&&
同学们正在自主进行着学习,学习的步骤大家早已驾轻就熟。从进入初中的第一堂诗词课起,我就已经交给了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熟读、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的意境、赏析好的句子,同学们四人一组,按照老师提供的方法合作学习,而后进行学习效果汇报。同学们进行着热火朝天的讨论,我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紧张有序的集体交流之后我问大家还有什么疑难问题,有一位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词了,可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新近学过的这几首,用什么方式把它们联系起来呢?&&是啊!用什么方式把它们联系起来?&&&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根据体例、中心等进行归类的方法,就在我想要说出来时,同学们已经展开了讨论,抓住这个契机,我将决策权留给了学生。同学们积极主动、踊跃发言,就在这个时候下课铃响了,&同学们,我们将六组同学分为三大组,大家选择你所决定的方法积极准备,下节课我们来一个诗词联欢,好不好?&&好!&我走出教室的时候,同学们还在兴致勃勃地讨论着,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第二天的语文课堂&&&今天,老师和同学们来一个诗词联欢。&紧张激烈的诗词接龙之后,有点火药味的比拼开始了。
第一组采用的形式是短剧表演,名为《秀才的命》。卢秀才因落榜而喝醉,偶遇三仙女。三仙女答应实现他的三个愿望,卢秀才因自己的贪欲而浪费了大好时光,变成老人。故事情节曲折、主题富有教育意义,特别是台词设计巧妙,将四十多首诗词穿插其中,加上同学们的精彩表演,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组采用的形式与第一组相同 ,说的是几个崇拜苏轼的人乘坐时光机器来到苏轼生活的时代,与苏轼进行了诗词和歌曲比赛。同学们的想象丰富,诗词背诵极为流畅,可谓是旁征博引;画龙点睛的歌曲比拼除了《水调歌头》,其余均用学过的诗词自己谱曲,加入了许多现代音乐元素,获得了阵阵掌声。
第三组采用的形式是诗词朗诵加现场作画。小组成员轮流朗诵诗句,一名同学根据诗句意境现场作画;所选诗句联系巧妙,同学们的朗诵结束之后,美丽的夕阳晚景图跃然纸上。
三个小组的比拼结束之后,同学们的阵阵掌声送给了别人,也送给了自己。大家学习诗词的兴致空前高涨,许多情境中的诗词名句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老师我感到的是庆幸和惊讶,庆幸的是我没有提前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给大家;惊讶的是同学们的精心设计、巧妙结合。
窃喜的原因明了了,文中的我即为我个人。此时想到了雷夫老师的一句话
&我的工作不是拯救孩子的灵魂,而是提供机会让他们拯救自己的灵魂&。
相互学习的教室只能从相互尊重差异的教室当中产生出来
我想用这句话,引出第二组关键词&倾听与平等&。
人们都知道&倾听&的意思是认真听、集中注意力听。在被众多枯噪的声音所围困、被纠缠不清的诱惑所干扰的今天,&倾听&是一种熠熠发光的品质。然而,倾听难道只是&认真地听&吗?佐藤学先生在书中描摹了一幅景象,表达了他对&倾听&更深人、更细致的理解。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回顾书中提到的一个课例。
数年前,佐藤学先生在广岛县的小学三年级教室里观摩一堂语文课。教材内容是&冬青树&:深夜里,突然响起了熊叫一般的声音,原来是大叔叫肚子疼,豆太顿时被惊醒了。尽管他是个夜晚连撒尿都不敢去的胆小的人,却一下子冲出小屋给大叔请医生去了。书上有一幅豆太闭着眼睛跑下山的插图,教师就此提问:&豆太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在跑啊?&佐藤先生当时在想&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怎么会问这样没水平的问题&,突然,坐在教室边上的一个男孩&手不停地在淘气,此前的课都没来上过&大声地发言了:&豆太他在叫头疼啊!&这个突如其来、没头没脑的回答引起了周围学生的反驳:&叫疼的不是豆太,是大叔!&&而且大叔也不是叫头疼,是叫肚子疼!&可这男孩却坚持不让步:&豆太就是在叫头疼!&
在我们的眼里,如此牛头不对马嘴的答案扰乱了课堂,教师对一个不认真听课的孩子,肯定要&一棒打死&&让他坐下,请其他的同学&冲锋上阵,以正视听&。更有甚者会大声呵斥:&注意听讲!&然而,这位教师问:&你这个想法从哪儿来的呢?&那个男孩回答说:&因为书上写着&豆太整个身体蹦起来跑出去了&。&那一瞬间全教室安静了一下,接着就爆发出&真不简单啊&的叫好声和欢笑声。其他学生把那个男孩描绘的情景再&真实&地扩展&夜漆黑漆黑的,豆太和大叔又很穷,住的屋子很小很小。一听到大叔叫&肚子疼&,豆太一下子从床上跳起来、迷迷糊糊地朝门边猛跑。因为豆太是&整个身体蹦起来跑出去&的,所以头就碰到门上了。这就是那个男孩描绘的结果。
在这个课堂里,教师的&倾听&是&倾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从而让教学极有魅力地进行下去。如果教师对不同思路的话语不敏感,那么教学就只能顺着他既定的路数进行下去,交往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变得肤浅和单薄。是的,在课堂上教师要以慎重、礼貌的姿态面对每个学生,倾听每个学生有声和无声的语言,在对话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然而,多数情况下我们是责备学生的&听讲态度&,而极少反省自己的讲话方式,极少有教师认为自己的&倾听方式&或&身体姿态&为轴心所构成的与学生的交往方式有问题。也可以说,教师的全身心并没有对每个学生敞开,没有能够与每个学生的思考或情感相互响应、相互应答。我们如果不能&理解&学生话语中渗透的而又没明说的想法,没有&理解&其言语所隐含的意思,是不可能产生心领神会的感觉的。
然而,佐藤学先生又把&倾听&推向一种更高层面的理解,他认为教师&讲述&行为同时也是&倾听&的行为。这就是说,教师在向学生讲话时,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语,选择合适的言语,还能同时有意识地、专注地倾听学生,考虑到学生的快乐和悲伤、考虑到他们的基础与需求、考虑到他们的经验与期待等情况,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乐意接受教育的人。
反思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我们更愿意把&教案进行到底&,不允许学生&一枝红杏出墙来&,无视学生感受,无视学生的生命体验,只把他们看作是知识的&容器&、课本的&传声筒&,不珍惜与孩子们的每一次交往,对儿童脆弱的心灵不能做到关怀备至,不懂得把与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天看作是一部由教育的主旋律及其变奏组成的完美交响乐。这样的教育,就缺少了诗情与画意,就如塑料花没有生命的活力。
观察我们的许多课堂,很多时候教师看似倾听,其实是听而不闻,或者是用一些点头、微笑与发出声响来表示自己在听,但却是无心应对。佐藤学先生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说:课堂对话,好比师生在进行棒球的投球练习。如果学生投偏了、差了的球老师依然能准确、漂亮地接住,那么学生就会力求下一次投得更好。正因为如此,&我听到了此之前没能听到的学生的话语,连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学生的想法也能感觉出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倾听&行为同时也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平等交往。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不断强调,课堂其实就是与孩子一起共度美好时光,教师的身心要融于课堂、融于课程、融于与一切孩子的交往之中。就连简单的&倾听&也体现在与孩子的平等交往取向上。如果说,佐藤先生对&倾听&的理解只是一滴小水珠,那么他对课堂、对课程、对教师概念的重构则是奔涌不息的河流,而他对童心的敬畏、对生命的礼赞、对人间的真情、对教育的真谛与爱的向往则是波澜壮阔的海洋。
卓有成效地设计学习、创造课程的工作,是教师们共同合作的事业
我想用这句话,引出第三组关键词&课程与共同体&。
我市的整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构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佐藤学先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课程建设是通过校内教师协同推进实践性研究而完成的。课程建设并不是制订教学计划,而是在校内交流和共享那些在教室里每天都在进行着的创造性学习的活动
课程建设所需要的不是僵化的头脑,而是充满活力的躯体.是和同事们合作、亲手共建的快乐感。通过与同事的研讨,在一个一个教室里,课程诞生了!这些共同建设的课程都是合作的结晶,它们一定会使学校和教室的面貌焕然一新。
解读这两个词语之前,与大家共享一段随笔与一个故事。
当学生们的发言把我推向一个无比尴尬的境地时,我才反省自己:&课前有否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不同学生理解问题的程度不同,是否注意了面向全体?学生们在课堂上是否真正实现了主体地位?老师的角色到底是什么?&个人一直以为,学习应该是一个快乐体验的过程,可以从中享受探索过程中冲破重重迷雾拨云见日的痛快淋漓,也可以在获得成功时与巨大的成就感拥抱轻舞。
早在19世纪的时候,英国家庭使用的瓶装牛奶是不盖盖子的。这样山雀和红鸥鸲经常来啄食封在瓶口的奶油。人们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就在瓶口封一层锡箔纸。没有多长时间山雀又学会了如何啄穿上面的这层锡箔纸,继续享用纸下面新鲜的奶油;相反,红鸥鸲却没有学会。即使个别的红鸥鸲偶然啄破了锡箔纸而又吃到新鲜的奶油的时候,它也保守发现的秘密而不告诉自己的同伴。这是一种有趣的动物文化现象。山雀是群居性动物,常常结伴行动,而红鸥鸲往往是割地而居,一只雄性红鸥鸲常常和其他的雄性对手相互争斗,势不两立。结果,红鸥鸲在数量上比山雀少得多。在大自然中,群居的鸟类学习起来比较快,这不仅扩大了生存的机会,同时也加快了进化的步伐。
随笔出自我校一位老师的网校,故事出自徐建成教授的《课堂教学新视野》。从随笔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我们的老师是在思考、在探索的,如何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作用呢?故事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会想到先生在书中提到的另外一个词&学习共同体&,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对教学的反思和经验的相互交流是每位教师成长的食粮。所渭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在这样的学校里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学习的创造和课程的创造都是以&合作性同事&之间的关系的构建为中轴而推进的。推动&合作性同事&之间的关系构建的最好方法是教师之间相互公开教学、相互批评,对教学案例近行研究。
教师应该是一个永远与学生一起学习、成长的人, 铺下身子,静下心来,让我们的课堂因我们的成长而变得更加精彩,让我们的桃都大家庭因我们共同的努力而更加美好!
润泽的课堂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数学组&&& 钱昕
读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佐藤学认为,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教学更富魅力、更焕发活力、更有生长力。课堂上良好的学习环境该是怎样的呢?我想是&润泽&的。润泽的课堂不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氛围、一种心情,是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在这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
一、润泽的课堂心灵自由
润泽的课堂心灵自由。用一位教育家的话来叙述:&你要有胆量并且有肚量让孩子们自己去探险,自己去体验,让他偶尔痛快地玩几次泥沙,下雨天让他踩水,让他偶尔跌几跤,让他去哭,让他去笑。我们要做的,是在旁边注意他,有限度地容忍他。&的确,教育教学需要&有限度的容忍&,我们要允许学生能力有强弱,允许学生思维有快慢,允许学生表达有完缺,允许每个学生以独有的&这一个&真实地存在于教室。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才会柔和,教师才会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
二、润泽的课堂关注倾听
在润泽的课堂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让我们审思:为什么低年段的课堂闹哄哄,学生发言过剩。而级数越高,学生却会表情麻木、拒绝发言、沉默不语了呢?我们的课堂过于在乎表面的热闹了。教师频繁地与部分学生交流,只倾听着他们几个人的声音,更多的学生静坐在无暇顾及的角落,成了&听众&(指缺少交流欲望的学生),后来,一部分听众又变成了&游客&(指丧失学习兴趣的学生),这些&游客&往往就成了学习的&难民&(指沦失学习能力的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学习热情的衰减、学习能力的落差,与我们课堂上&倾听&不够直接相关。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我们要允许教学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我们要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不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心心相印,产生共感共鸣。倾听的习惯培养起来后,课堂才会变得丰富起来,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
三、润泽的课堂对话真实
对话,已从一种流行的教学手段变为每个教师课堂上日常的教学行为。然而,对话真实吗?是否如言所说&教学,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其实现状不乏担忧,有些老师把对话演变为一种务虚的教学形式,无效的语言重复。人的心灵有一种微妙、精敏的感受力,任何虚假、矫情和做作都无法唤起真诚。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当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教师全身心对每个学生敞开,与每个学生的思考或情感相互呼应、相互应答,这才是有质量的对话,有生命成长意义的对话。
&润泽是日久生情的默契,润泽是耳濡目染的熏陶&&润泽的关系,只可能存在于教师和自己孩子之间。润泽的课堂,是幸福无比的。&这样的课堂无论师与生都内心向往之,孜孜追求之。这样的课堂也远非是一两次改革就能让大家&更新了理念,解放了思想&,该是教育永远追寻的真正的&理想课堂&。
《静悄悄的革命》与初中英语教学
英语组& 郝秀红
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我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该书作者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佐藤学,在仔细研读后,真的受益很多,书中的很多见解,很多观点正是目前中国基础教育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在此,我仅以书中谈到的几个问题结合我自身的学科来谈一些简单看法。
反思之一:从闹哄哄的发言过剩到&鸦雀无声&彰显英语学习的语境障碍与思维方式转换的瓶颈效应。英语教学中普遍规律就是:初一的时候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多少有些热闹,但是到了初二只有一半的学生能积极回应老师的提问,到了初三能积极参与的学生屈指可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初一的时候,学生有着良好的效仿心理,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并希望进入初中能成为他们的一个新的起点。随着英语学习难度不断增加,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受到挑战,他们的个体意识和独立判断能力也开始逐步发挥作用,这就形成课堂发言由盛到衰的规律。然而就英语学习而言,造成课堂发言逐渐冷清的深层次原因,主要还是在于语境的障碍和思维方式转换的瓶颈。我们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阅读练习非常少,这不仅使学生无法充分体会英语各种词汇,句型,习惯用法的特点,也使单词浮现率很低,容易忘记,更不要说提高语感能力了。学生越学越感到吃力,没有了成就感,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词汇的重现率,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多用英语交流,并鼓励学生多用英语交流,尽可能的多创造英语的环境,使学生学会用英语思维。
反思之二:书中提出要充分的重视&开头& ,这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就英语学科来讲,这更是一条黄金定律。语言的学习犹如建造房屋,只能是一点点的去积累,地基打不好,房屋也肯定建不好。尤其是初一的英语教学,更应该从点滴做起:狠抓学生的音标,让他们学会读单词而不再用相似读音的汉字去代替;狠抓学生的书写,让他们的书写不再龙飞凤舞,不合规则:狠抓学生的词汇,让他们不再学着新的忘了旧的;狠抓句法语法,要让学生真正的去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总之,如果初一开不好头,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就会逐步下降,成绩也会越来越低,而且等到内容越学越多后,想要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也很困难。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抓住了开头便是抓住了关键。
反思之三:佐藤学先生提出要在课堂里推进课程改革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并&组织合作的探究&。可是反思我的教学活动,多数时间是在让学生听我讲解单词,句型和语法,规律性的东西也是向他们灌输,很少让学生合作学习,很少让他们自己去总结。总是给自己的这一行为找到借口,总认为让学生自主学习是在浪费时间,而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客观事实。短时间之内,学生对老师讲解的语法条目和单词用法能够记住,但是从长久来看,没有他们主动参与的规律总结和词汇用法不久后就被他们遗忘了。为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改变这样一种现象,积极响应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该改革活动,老师少讲,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到压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不再让学习的主体
反思之四:该书中还提到:&要实施应对的活动,开展以应对为中心的教学。&就英语学科而言,我认为就是要根据每个单元的话题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来服务于教学,来让学生对该话题能够更充分的理解和运用。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这种活动开展的很少,几乎不会让学生去根据每个单元的话题句型去进行场景创设进行对话或表演,学生也只是机械地背诵和练习,学习毫无乐趣可言。语言的学习应该多重视场景中的应用能力,否则即便是取得了高分的学生也有可能学到的是&哑巴英语&,违背了我们学习英语这门语言的初衷,这个问题也应该是今后教学中值得改进的地方。
通过读这本书,我深深的意识到:教师要用智慧构建快乐学习的英语课堂,源源不断地激发学生本应有的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目标,让学生乐于学习英语,爱上学习英语!
桃都辉煌指日待,教改春风扑面来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地理组 王克强
通过研读《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我知道这个&革命&是源自于教育实践、萌生于教室之中,是关于教和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老师崇高的敬业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让我为之感动和敬佩,他让我知道了教育教学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没有务实的工作作风、没有真真切切的付出、没有深入浅出的思考,是不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以下是几点感悟,请大家共同探讨。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
本书中列举了一个研究小学语文录像课的事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个接着一个的单方面的连续发言,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进行了补充。这样一来每一个学生说话的意思变得明了了,但是发言和发言之间微妙的相互碰撞或者是相互联系却没有产生出来(其这种现象在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针对这一现象老师们进行了讨论,结论是书读得太少,没有深入浅出的对于教材进行全面细致的把握和理解。最后有一个老师的发言解决了这一问题,书中的原话是:&在一节课里面,能让学生多次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的接触,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事,很有必要返回到阅读教科书去,一节课中若干次反复的阅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多读,这是理解文本的最佳方法。具体到地理学科而言,不能简单地只突出图文结合的学科特点,而应从文学、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和领会无图文本,这样,才能与编著者进行心灵的碰撞,才能让学生感受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
二、要善于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
本书中佐藤学老师所提到了交往的为四种类型:只有一方讲话的&单向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响交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可以肯定的说在以前的&填鸭式&教学中,教师在唱独角戏,应该划分为&一言堂&的单向交往。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言堂&、&独角戏&早已被&双向交往&取代,但我们更应注重&异向交往&。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性格特点都不可能是相同的,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决定了对于同一个现象或者问题每一个学生的看法都不可能是绝对的相同。所以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有责任有必要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观点、想法表达出来,进行思维大碰撞,这样才能达到交往的最佳效果,这也是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体现。如果我们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置之不理,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组织教学的话,不但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会让交往只能停留在表面上,从而变得非常肤浅和单薄。
三、注重倾听,打造实效课堂。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那就是在课堂上比较活跃的同学,他的考试成绩往往不如那些在课堂上默默无闻集中注意力听讲的同学的成绩。按道理来说,如果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说明学生能专心听讲而且对问题有了见解,他的成绩应该是优秀的,左老师对于&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让我茅塞顿开。他让我知道了&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究竟怎样才能打造以听为中心的课堂,让教学有实效呢?左老师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首先,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的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的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其次,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反应,应能慎重的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在此基础上,我想还可以通过有趣的人物故事等途径,努力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让课堂变得更加有实效。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长期坚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实效。
2013年是教育改革年,桃都中学率先做出有特色、有成效的改革是大势所趋,更是责任所在。寒假里,通过对40多位同学的家访,通过研读《魏书生文选》,通过反思自己20多年的教学实践,深深地感受到很多地方有待改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以佐藤学老师为榜样,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现在开始就参与到这样的&静悄悄的革命&中去,以润物无声的悄悄的变革,打造润泽的课堂、和乐的课堂,并将这样的变革进行到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完成教育事业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桃都中学的灿烂与辉煌。
读《静悄悄的革命》学习心得
物理学科组& 王琳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 大家新年好!
在我们学校进行的青蓝讲堂上,张欣校长向我们推荐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拜读以后,受益匪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佐藤学先生孜孜追求的理想教育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本书分为四个章节:1、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针对困惑,提出要求,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能得到关注的学习;追求&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而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2、改变教学&学校改变:改革方略为开放教室;学校组织简化,让教研活动成为核心;校外人士参与学习。3、设计课程:如何进行综合学科的教学以及综合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指出了综合学习的价值。4、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组成:通过持续地、具体的实践事例,看到成果,确定努力方向。
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每读一章节都会记录下我的所感所悟。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倾听学生的发言这一小节,佐藤学先生在书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这段话启示我们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现在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都提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可是有多少教师真的理解怎么做才是尊重学生呢?这本书正启示我们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们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你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这本书最大的特征就是通过一件件鲜活的事例来描述当下日本教学改革的实况,我们知道日本的教育教学现状与我国的相差不大。在本书的前面,教室里面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其中一个老师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姿态,看他们是否是持续学习?&这说明新课程里面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已经引起教育评价的注意。一切自主的学习都是理想的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学生学法指导的中心即自主学习能力。
寒假期间,有幸拜读了徐建成先生的《课堂教学新视野》一书,他提倡的&两自一归纳&教学模式,与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倡导的教育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重视和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观因素,而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为学生提供了基本保障。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形成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可以轻松自由地参加到活动中来,在师生真诚平等的对话中,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来。在课堂交流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和利用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使学生在课堂上较好地互动起来,教师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要一味地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激发保护学生发表见解的欲望,应尽量去肯定他们为此做出的努力,尊重和采纳学生合理的想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我们所欣赏的或者说是所追捧的一些优质课,都是以&热热闹闹&的课堂为主。没错,热闹的课堂氛围,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学生愉快学习的一种表现。那么,我们还有没有想过,在热闹的背后,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他们的收获,他们的学习所得是否和课堂的热闹程度成正比呢?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至此,我们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地品味这一个&静&字。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扬长避短,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衡量自己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最重要依据,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学习和成功的快乐!谢谢大家!
在积累中成长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历史组&&&& 魏双
《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学者佐藤学教授介绍的关于学校教室里的教和学的一场变革的佳作。读了本书,让我明白了他追求的教育是自下而上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最高境界的教育。其中有几点让我感悟最深。
一、润泽的教室,开放的课堂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正如没有相同的教师和学生,佐藤学先生提出了润泽教师的概念。&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这一阐述中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愉悦的氛围,在这种实实在在的教室中、融洽的氛围中,学生也会其乐融融,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教育界也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课堂教学多一些互动,多一些精彩,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其主体性的作用。因此,佐藤学先生提出了&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形式,正如作者在结束语中的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同时,他也指出我们的课堂是开放的,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这也与我校的推门听课制度不谋而合。
二、学会倾听,恰当评价
佐藤学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发自内心的去倾听。倾听不仅仅是教师仔细聆听学生的回答,或者是学生之间相互听取,更应该关注到学生不确定的回答。佐藤学分析到&在这些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这就提醒我们,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我们都要重视,尤其是不确定的,包含有创造思维的过程,应该更为重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不确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现相互反响和激荡,课堂的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了。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些,学生思考的威力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个性思维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这些个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创造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不同的音响,奏出和谐的音乐。
准确恰当的评价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都能鼓励学生认真倾听,逐步养成倾听的习惯。我们要学会用心倾听和欣赏每一位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取他人所长来充实自己,让我们的学生变成&用心相互倾听的学生。
三、改变教育从改变自身开始。
佐藤学以他丰富的经验、执着的追求和获得的成功提醒了我们,要改变教育,必须从改变自身开始。因此,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在学校里,我们每一个人应该相互学习,要有相互的目标,教师间要形成一种合力或凝聚力,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教师间在相互探讨,相互学习中促进大家的共同成长。
我已经离开校园三年了,从学生的身份转变为一名教师。有着两年的小学和半年的初中教学经历,在这过程中有着挣扎和困惑。从滔滔不绝的个人表演到逐步与小孩子融为一体,从不适应到逐步适应跨学科的语文教学,当我不再为孩子的叽叽喳喳的声音而头疼、不再纠结着如何当一名火眼金睛的好法官的时候,又再次重拾了学习了七年两年没有碰手的老本行,我从小学跨越到初中,一切又要从原点出发。《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告诉我,万变不离其宗,教学始终围绕着课堂而展开。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学生,始终不变的是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让我明白,只有立足课堂你才是一个有为的教师,只有抓住学生,你的价值才能体现。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把一个人的思想强加到另一个人身上,而教师的价值正是在此,将自己所知道的整合而成的知识无偿的传授给学生,让他心甘情愿发自内心的学习,这是我们最大的价值。愿我们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激昂的斗志投入到教育改革中,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进行课堂教学并化蛹成蝶。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艺体组&& 李文宾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我感到书中所阐诉的许多观点,列举的许多事例都能从身边的教室里、正在发生的静悄悄的改革动态中找到&影子&。
看完&倾听学生的发言&后,我深有感触。文中说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那种微妙的相互碰撞和相互联系没有产生出来。这原于教师怕在课堂上出现冷场,如果上课出现冷场会感觉课堂很沉默,很可怕,也原于这样可能会使全班同学等待导致赶不上进度。许多教师只想听到学生的意见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在课堂上出现授课者虽然在&嗯、嗯&地点头,似乎在认真听学生的发言,但发言的学生却不觉得老师已经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达不到那种共鸣。作为在第一线的教师我也经常在课堂上发生这样的事,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出效率,没有去准确&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有时甚至因为有些学生答非所问或者吞吞吐吐讲不清楚时,我会无理的打断他们的发言,并自以为是的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补充,没有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想法也没能真正的在班内引起交流和讨论,只是留于一种教学的形式。正因为部分学生由于感到自己的发言没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渐渐也失去了举手的兴趣,久而久之就成为课堂上的&看客&。
教育是活生生的&生命&,正如种子的力量,我们必须在敬畏生命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努力。必须从骨子里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敢于在实践中尝试,善于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用新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真正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掀起一场充满生命活力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综合组&&& 聂姝娟
&&&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此书封面设计简单素淡,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当今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着日本的教育的 &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润泽的教室
&&& 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 是啊,&润泽&,是多么让人心生憧憬的词语,我仿佛来到春雨后盎然的草地,仿佛闻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仿佛触摸到了女子滋润丰盈的手背。教室是润泽的,那一定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教室是滋润的,那一定是丰富的,有暖阳,有清风,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鸟语花香。
&&&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学会倾听
&&&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 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的确如此,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总之,《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很有借鉴意义,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小小的个体开始,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注:本次读书交流活动由名师工作室全力组织和安排,得到了各学科教师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在学校的大力推动下,本次读书交流活动与2013年正月十二日下午得以展开。
编辑:刘伟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中国书法网校大型系列课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生之路1血腥收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