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依照图2,在右边的坐标中绘制出n2、n2与o2反应应

欢迎来到橡皮网
您现在的位置:&
题号:1697550试题类型:填空题 知识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达到化学平衡的标志&&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化学平衡常数&&更新日期:
在2L密闭容器内,800℃时反应:2NO(g)+O2(g)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表⑴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_。已知:,则改反应是_______热反应。⑵下图中表示NO2的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__。用O2表示从0~2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_______。⑶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 a.v(NO2)=2v(O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v逆(NO)=2v正(O2) d.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 ⑷为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____________。a.及时分离除NO2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 c.增大O2的浓度 d.选择高效催化剂
难易度:一般浏览次数:1次
新注册用户,每天可免费查看10道试题答案和解析
化学反应速率的求算:首先要熟练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明确中各个量的含义和单位,如:以具体某一种物质 B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c的单位一般用mol/L表示,而△t的单位一般用s(秒)、min (分钟)、h(小时)等表示,所以v的单位可以是等。对于反应,有,利用这一关系,可以很方便地求算出不同物质表示的v的数值:,化学反应速率图像及其应用: 1.物质的量(或浓度)一时间图像及应用此类图像能说明反应体系各组分(或某一组分)在反应过程中的浓度变化情况。如A(g) +B(g)3C(g)的反应情况如图所示,要注意此类图像各曲线的折点(达平衡)时刻相同,各物质浓度变化符合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关系。例如:某温度时,在恒容(VL)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根据图像可进行如下计算: (1)计算某物质在O一t3刻的平均反应速率、转化率,如 Y的转化率为.(2)确定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如X、Y、z三种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n1一n3):(n2一n3):n2。 2.全程速率一时间图像如Zn与足量盐酸的反应,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出现的情况,如图所示,解释原因:AB段(v增大),因反应为放热反应,随反应的进行,温度升高,导致反应速率增大;BC段(v减小),则主要因为随反应的进行,溶液中 c(H+)减小,导致反应速率减小。故分析时要抓住各阶段的主要矛盾,认真分析。 3.速率一温度(压强)图像这类图像有两种情况:一是不隐含时间变化的速率一温度(压强)图,二是隐含时间变化的速率一温度 (压强)图。以,△H& 0为例,V一T(P)图像如下:
相关试题推荐
1、 顺丁橡胶、制备醇酸树脂的原料M以及杀菌剂N的合成路线如下:(1)CH2=CH-CH=CH2的名称是_______;(2)反应I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a.加聚反应&&& b.缩聚反应(3)顺式聚合物P的结构式是(选填字母)_______;(4)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8.①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②1molB完全转化为M所消耗的H2的质量是______g。(5)反应III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A的某些同分异构体在相同反应条件下也能生成B和C,写出其中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
2、 NH3经一系列反应可以得到HNO3和NH4NO3,如下图所示。(1)Ⅰ中,NH3和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Ⅱ中,2NO(g)+O2(g) 2NO2(g)。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分别测得NO的平衡转化率在不同压强(p1、p2)下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①比较p1、p2的大小关系:________。②随温度升高,该反应平衡常数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3)Ⅲ中,降低温度,将NO2(g)转化为N2O4(l),再制备浓硝酸。①已知:2NO2(g) N2O4(g) ΔH1&&&&&&&& 2NO2(g)N2O4(l) ΔH2下列能量变化示意图中,正确的是(选填字母)________。    A         B&&&&&&&&&&&&&&&&&& C②N2O4与O2、H2O化合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Ⅳ中,电解NO制备NH4NO3,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为使电解产
3、 用FeCl3酸性溶液脱除H2S后的废液,通过控制电压电解得以再生。某同学使用石墨电极,在不同电压(x)下电解pH=1的0.1 mol/L FeCl2溶液,研究废液再生机理。记录如下(a、b、c代表电压值):&序号电压/V阳极现象检验阳极产物Ⅰx≥a电极附近出现黄色,有气泡产生有Fe3+、有Cl2Ⅱa>x≥b电极附近出现黄色,无气泡产生有Fe3+、无Cl2Ⅲb>x>0无明显变化无Fe3+、无Cl2(1)用KSCN溶液检验出Fe3+的现象是________。(2)Ⅰ中,Fe3+产生的原因还可能是Cl-在阳极放电,生成的Cl2将Fe2+氧化。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Ⅱ推测,Fe3+产生的原因还可能是Fe2+在阳极放电。原因是Fe2+具有________性。(4)Ⅱ中虽未检验出Cl2,但Cl-在阳极是否放电仍需进一步验证。电解pH=1的NaCl溶液做对照实验,记录如下:&序号电压/V阳极现象检验阳极产物Ⅳa>x≥c无明显变化有Cl2Ⅴc>x≥b无明显变化无Cl2①NaCl溶
4、 次磷酸(H3PO2)是一种精细磷化工产品,具有较强还原性。回答下列问题:& &(1)H3PO2是一种中元强酸,写出其电离方程式&&&&&&&&&&&&&&&&&&&&&。& &(2)H3PO2及NaH2PO2均可将溶液中的Ag+还原为银,从而可用于化学镀银。& ①(H3PO2)中,P元素的化合价为&&&&&&&&&&&。& ②利用(H3PO2)进行化学镀银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则氧化产物为:&&&&&&&&&&&(填化学式)。& ③NaH2PO2为&&&&&&&&&&&&&&&(填“正盐”或“酸式盐”),其溶液显&&&&&&&&&
5、 乙醇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可由乙烯气相直接水合法或间接水合法生产。回答下列问题:(1)间接水合法是指先将乙烯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氢乙酯(C2H5OSO3H),再水解生成乙醇。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已知:甲醇脱水反应2CH3OH(g)=CH3OCH3(g)+H2O(g)&&?△H1=-23.9kJ·mol-1甲醇制烯烃反应2CH3OH(g)=C2H4 (g)+H2O(g)&&&&&?△H2=-29.1kJ·mol-1乙醇异构化反应2CH3OH(g)=CH3OCH3(g))&&&&&&&&&&&?△H3=+50.7kJ·mol-1则乙烯气相直接水合反应C2H4 (g)+H2O(g)=C2H5OH(g)的△H=&&&&&&&&&&&&&&nbs(2008o南通)1909年化学家哈伯在实验室首次合成了氨.2007年化学家格哈德o埃特尔在哈伯研究所证实了氢气与氮气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反应过程,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将氢气和氮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氨(NH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
(2)用分别表示N2、H0、NH3.观察下图,写出符合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反应过程的顺序⑤④①②③(将下面五张图按反应过程顺序用序号排列).
(3)表面化学对于化学工业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过程.在潮湿的空气里,铁表面吸附了一层薄薄的水膜,同时由于空气中O2的溶解,水膜呈中性.若空气中CO2溶解,水膜呈酸性,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O+CO2=H2CO3.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可使尾气中的CO和NO在催化剂表面发生反应,产生两种空气组成的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O+2NON2+2CO2.
解:(1)氢气和氮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氨.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
(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因此应从表示氮气和氢气的图形⑤开始,到分子分成原子的图形④,到原子的重新组合的图形①,到形成新分子的图形②,到新分子脱离催化剂的图形③,从而完成整个反应.
(3)水膜中溶解了二氧化碳后,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碳酸,碳酸又具有酸性,因此水膜呈酸性.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两种生成物是氮气和二氧化碳.
因此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N2+2CO2.
故答案为:
(1)N2+3H22NH3.
(2)⑤④①②③.
(3)CO2+H2O=H2CO3;2CO+2NON2+2CO2.
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必须知道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两个原则.
(1)该反应是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三个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2)可以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推导,从而得出本题的答案.
(3)第一空答案的得出,必须结合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和碳酸的酸碱性.
第二空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出生成物是氮气和二氧化碳,然后再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得出本题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除去n2中的少量o2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