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之欲遗谁 客所思采样缓冲在远道中的遗念什么

古诗十九首_百度百科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又称《文选》)而成。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的《》称它为“五言之冠冕”,的《》赞颂它“天衣无缝,”。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为南朝梁从传世无名氏《》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汉族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词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汉族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汉族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
2、作者和写作年代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盖不知作者。”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等人的创作,例如其中八首《》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犹又如曹植《送应氏》描写过洛阳被焚毁后的萧条景象。而《十九首》的诗人眼中的洛阳还是两宫双阙,王侯第宅尚未然无恙,冠带来游宴如故,更何况洛阳未遭破坏之前,王粲尚幼,曹植并未出生。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游乐乃至都城宫室等,曾一度霸据文学的题材领域,让位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就古代汉族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的《》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赞颂它“天衣无缝,”。“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例如明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遂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概括起来,《古诗十九首》在以下四个方面奠定了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一、它继承了《》以来的优良传统,为建安诗风的出现作了准备。
二、它是汉代诗歌由汉族民间文学过渡到文人创作并出现繁荣局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三、它将五言抒情古诗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
四、它为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崭新的诗歌形式及圆熟的艺术技巧,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在中国汉族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饭!
*(也可写作“行行复行行”)
青青河畔草
,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
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若飙尘。
何不,先据津。
无为守穷贱,长。
(“穷贱”另作“贫贱”)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旧乡,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固,虚名复何益。
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素手,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间,脉脉不得语。
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东城高且长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中带,沉吟聊。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
出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待。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
仙人,难可与等期。
凛凛岁云暮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
以适意,引领遥。
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孟冬寒气至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
三五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注释】 三五:农历十五日。四五:农历二十日。 三岁:三年。灭:消失。 区区:指相爱之情。
客从远方来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中,谁能别离此。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虽,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1]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这段话指出了《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情感,是人生来共有的体验和感受。如:表现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涉江采芙蓉》、《去者日以疏》;表现思妇对游子深切思念和真挚爱恋的《凛凛岁云暮》、《客从远方来》和《迢迢牵牛星》;表现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回车驾言迈》、《明月皎夜光》。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因而,这些诗歌能够永久地感动人,千古常新。同时,它以艺术的方式,《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学者所谓“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古诗十九首绎后序》),良非虚言.
《古诗十九首》在揭露现实社会黑暗,抨击末世风俗的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失去的道德原则的追恋。这种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心态,加深了诗人的信仰危机。事功不朽的希望破灭,诗人乃转而从一个新的层面上去开掘生命的价值。无论是露骨宣称为摆脱贫贱而猎取功名,还是公开声言要把握短暂人生而及时行乐,总之是丧失了式的执着。在旧的理性规范解除之后表现出来的生命冲动,由于受到历史传统、客观环境和自身文化积淀的束缚,很难获得健康、乐观的内容和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感叹短暂的人生时,虽出言愤激,却也并非真是甘心颓废,有人仍在,寻觅精神上的永恒。
《古诗十九首》还有一类作品更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
《古诗十九首》的相思怀人之作,不少是从女性角度着笔的。首先,这是由于在中,女性因其特定的处境,只能把全部的生命寄托于爱情和婚姻关系。其次,古代女性生活环境与心灵世界的狭小封闭,使她们只能在孤独中无止境地去咀嚼体味相思的痛苦,其盛情的深婉细腻,又是男性所不及的。女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角,与其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事物相交流,又使这些事物成为女性心理最为动人的物化形式,并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意蕴丰厚的和意境。
汉末文人则已在相当的程度上,具有了与女性世界作心灵沟通的现实基础,他们抒写女性的不幸,不仅有真诚的理解与同情,也融入了自己饱经忧患与痛苦的人生体验。《古诗十九首》之多从女性角度写相思之苦,并能由此获得普遍而久远的艺术魅力,原因便在于。
《古诗十九首》以艺术的方式,表现士子的社会境遇、精神生活与人格气质,并由此透视出汉末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有相当重要的认识意义。
汉初的治国思想为黄老之学,后武帝以儒学一统,黄老失势,在与儒学合 流的同时又与庄子思想逐渐融合,形成了汉代社会道家的特殊风格。忧生惧祸是老子思想的一部分,到了庄子,更是把这种心理凸显出来。受这种社会思潮 的影响,知识分子更加强化了生命意识,与此相对应的是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对 死亡的思考。个人意识的觉醒和生命价值的发现使汉代文人开始忧虑时光的匆 匆流逝,进而又对死亡充满困惑和恐惧,他们想要在这有限的人生画布上尽量 的挥洒,以表达对生的尊重和欲求,但现实的不公正已无法改变,只能通过增 加生命的密度来实现价值,及时行乐就是这种思想的衍生品。道家讲究的是清 心寡欲,但也认为人要顺从自己的人性和欲望,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就会激发人内心的情感波涛。“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 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人生非金石,岂 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些失意的贫士在穷困和忧患之中只能 用说反话来表现内心的苦闷。这种人生的悲剧感,根本上是由于诗人面对生命 价值和尊严的被扼杀,产生了强烈的反叛意识,纵欲的内在是彻骨的悲凉。对于世俗生活以及社会私情的关注带来了真我个性的回归,道家思想唤醒了诗人在时代苦闷之下的生命意识。诗人开始重新定义自己生命价值和情感取向,抒情化的表达和个性的彰显最终把文学带上了缘情之路。《古诗十九首》受到道家学说朴实自然为美的影响,道家强调情感的自由抒发,追求自然和简朴文风,因为大道本身朴实无华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十九首的整体风格都呈现出一种浅显冲淡,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感。 老庄思想中有愤世嫉俗的一面,道家虽主张恬淡虚静,却也不遗余力的抨 击黑暗的社会现实。《古诗十九首》虽为抒怀之作,但造成诗人愤懑伤感的主要 原因还是由于统治阶级、官僚制度的不公平和不合理。《青青陵上柏》中宛洛的 达官贵族冠带相索,上层社会如同一个封闭的体系,外人难以进入。《明月皎月 光》中昔日的同门之友,也因为飞黄腾达而弃诗人于不顾等等。这些都从侧面鞭笞了社会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汉代虽然采取“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政策,但是道家思想始终是其时代思想的一部分,特别是到了东汉,经学衰颓,老庄复归,对士人的影响日渐从 隐性变为显性。在整个社会思潮的影响下,贫士失志的文人已经在现实打击下心灰意冷,毫无斗志,于是转而想从道家思想中寻求解脱。所以 他们的诗歌创作必然被这种心理影响,在向道家回归的同时,由于文人一直以 来都受到中国正统儒家思想的熏陶,于是心态就呈现出了矛盾的两重性。不过 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蕴藏着儒道两种思想,中国两种传统文化的精髓均在诗中 得以展现,才使得《古诗十九首》具有如此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从汲取养料,滋养自己的创作。他们有感而发,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决无虚情与矫饰,更无着意的雕琢,因此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中就这样概括《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抒情诗的典范。长于抒情,却不直言,委曲婉转,意味无穷。从写景叙事发端,极其自然地转入抒情,水到渠成,而又抑扬有致。
2.质朴自然。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纯真诚挚,没有;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像都是信手拈来,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境。
3.情景交融,物我互化,浑然圆润的艺术境界。《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通过或、或、或象征等手法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4.语言精练。《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炼准确。不做艰涩之语,不用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浅显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传神达意,意味隽永。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平平道出,且无用功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却涵咏不尽,意味无穷;《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如山间甘泉,如千年陈酿,既清新又醇厚,既平淡又有韵味。
此外,《古诗十九首》还较多使用叠字,或描绘景物,或刻画形象,或叙述情境,无不生动传神,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由于情致与才藻的关系是中古后中的一个主要矛盾,而《古诗十九首》完美地处理了这一矛盾,因此,后世凡是遇到形式主义诗风抬头,进步诗人总是将《十九首》与诗、骚、汉乐府一起作为自己的旗帜,《十九首》在诗史上的主要作用是积极的。
然而因为《十九首》的作者与劳动人民毕竟有一定距离,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不够宽广,它的诗境又主要表现为蕴藉含蓄一路。因此当后世出现在思想史上直指现实,激切锋利;或在风格上,纵横驰骋的作品与流派时,一些保守的诗人与评论家又都拉起《十九首》这面大旗,作为它们反对诗坛上这些新生事物的武器。
《十九首》的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另外作者愤于现实,又往往以颓废放荡来作对抗,这也落了后世某些逃避现实的诗人之口实,在这些方面,它又表现出消极的影响。
与汉乐府异同
将《古诗十九首》与汉五言歌辞相比较,舍去音乐因素,就实体形式看,并无本质的区别。六朝以至唐宋人记载中两者的篇目多有重叠,如古诗《生年不满百》又作乐府《西门行》,词句更多雷同,如古诗《孟冬寒气至》有云“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而汉乐府《》则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可见古诗和乐府在汉世是二而一的关系,被采入乐即为乐府,未入乐或入乐后又失其调名则为古诗,故清人《乐府正义》说:“《古诗十九首》,古乐府也。”《古诗十九首》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与汉乐府一样,继承了《》以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所以说它是“风余”。
但以群体出现的《古诗十九首》,又是众多的汉代无名氏诗歌中一个有自身特点的类型。与一般汉乐府民歌比较,在风格上有以下异同:
1.感性方面二者均一事一诗,情事交融。民歌较多铺叙,叙事以;古诗则重于抒情,以情融事。
2.结构方面二者均结构浑成,无斧凿之痕。 民歌多以事情之自然顺序为线索;古诗则按照情感的起伏节奏驱遣剪裁事实。
3.语言方面二者均自然天成,富于感染力。民歌如胡应麟所称“质而不鄙,浅而能深”;古诗则“随语成韵,随韵成趣”,明谢榛称之为“秀才说家常话”。
4.境界方面由以上三者决定,二者均风格浑成,境界深远。民歌“劲绝”(语),其境深厚;古诗“切情”(刘勰语),其境旷远。
这些异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不同于乐府民歌之多为劳动者,而是具有相当的地主阶级中下阶层知识分子。他们为了更好地抒发因遭受压抑而产生的,一反当时上层统治者将文学作为雕虫小技的痼疾,打破了当时从形式上尊崇《诗经》、《楚辞》,专尚回言、(及其流裔汉赋)的积习,大胆地向民歌学习,从而将分离达三百余年之久的文人创作语言与汉族民间创作语言重新结合起来,将新兴的五言歌诗——被上层文人视作“俳优倡乐多用之”的俗体诗作为主要的创作手段,同时将汉乐府中已有表现的分流的倾向,加以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得自己的创作与汉乐府相比较表现出同中有异的特点,于是“惊心动魄,”(钟嵘语)的一代——五言抒情古诗就应运而生了。这种诗体及其表现手法,在中古以后的古典诗歌诸形式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因此说《古诗十九首》又是“诗母”。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悲夫!”
——《诗品》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文心雕龙·明诗》
“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
——《诗薮》
“《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夫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乍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妇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俱,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尽,特故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清人《采菽堂古诗选》
萧统.文选(套装共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1343页.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莱,左右芼②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①是《诗经·国风》的第一篇,也是《诗经》的首篇。这是一首相思恋歌,写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醒时梦中不能忘怀,而又无法追求到。诗人即景抒情,借助气氛的烘托和幻想意境的描述,生动地抒发了强烈的相思之情,真切感人。②芼(m4o):择,择取。
(1)下列各句加粗词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su@)鸠
窈窕(y3oti3o)淑女
B.参差(c5nc9)荇菜
寤寐(w)m8i)思服
C.参差荇(x0ng)菜
悠(y#u)哉悠哉
D.琴瑟(s8)友之
钟鼓乐(yu8)之
(2)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洲:水中的陆地。
B.寤寐:醒来和睡着。
C.淑:善,好,指品貌。
D.君子: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3)下列加粗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窈窕淑女
B.参差荇菜
C.左右流之
D.辗转反侧
(4)下列加粗问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笔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近”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5)与“钟鼓乐之”的“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琴瑟友之
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③等死,死国可乎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⑤李牧连却之
⑥始速祸焉
⑦安居乐业
⑧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D.①④⑥⑧
(6)下列对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参差荇菜,左右流之——长短不齐的荇菜,在水中一左一右地摆动。
B.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那位漂亮的姑娘,我醒时梦中都想追求你。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想念你啊想念你,想得我翻来覆去睡不着。
D.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那位漂亮的姑娘,你弹琴表示对我的爱慕。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莱,左右芼②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①是《诗经·国风》的第一篇,也是《诗经》的首篇。这是一首相思恋歌,写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醒时梦中不能忘怀,而又无法追求到。诗人即景抒情,借助气氛的烘托和幻想意境的描述,生动地抒发了强烈的相思之情,真切感人。②芼(m4o):择,择取。
(1)下列各句加粗词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su@)鸠
窈窕(y3oti3o)淑女
B.参差(c5nc9)荇菜
寤寐(w)m8i)思服
C.参差荇(x0ng)菜
悠(y#u)哉悠哉
D.琴瑟(s8)友之
钟鼓乐(yu8)之
(2)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洲:水中的陆地。
B.寤寐:醒来和睡着。
C.淑:善,好,指品貌。
D.君子: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3)下列加粗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窈窕淑女
B.参差荇菜
C.左右流之
D.辗转反侧
(4)下列加粗问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笔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近”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5)与“钟鼓乐之”的“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琴瑟友之
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③等死,死国可乎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⑤李牧连却之
⑥始速祸焉
⑦安居乐业
⑧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D.①④⑥⑧
(6)下列对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参差荇菜,左右流之——长短不齐的荇菜,在水中一左一右地摆动。
B.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那位漂亮的姑娘,我醒时梦中都想追求你。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想念你啊想念你,想得我翻来覆去睡不着。
D.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那位漂亮的姑娘,你弹琴表示对我的爱慕。
科目:高中语文
对下列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末二句以寒梅开否之一问,表达了无限乡思。
B、“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其中的“不敢”表现了因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落泊还乡而产生的羞愧心理。
C、“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末二句以落日意象表现了作者的迟暮之感。
D、“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末二句抒发了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
科目:高中语文
对下列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末二句以寒梅开否之一问,表达无限乡思。
  B、“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其中的“不敢”表现了因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落泊还乡而产生的羞愧心理。
  C、“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末二句以落日意象表现了作者的迟暮之感。
  D、“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末二句抒发了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译文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注释1.芙蓉:荷花的别名。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3.遗(wi):赠。4.远道:犹言
《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
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
猜您喜欢的诗文:
古诗文网app
android · iphon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欲遗忘的至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