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家宝宝很内向,选择什么类型的课能够提高他的性格,听朋友说说大全娃娃外交官不错,有报名的吗?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多种多样的澳大利亚幼儿保教机构
澳洲儿童教育水平排名发达国家倒数第三
澳洲新快网
上週五公布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新的研究显示,澳大利亚的儿童保育系统在发达国家排名倒数第三。对此,政府称将严肃对待这个问题。
据澳广新闻网报导,位于意大利的因诺琴蒂(Innocenti)研究中心对25个发达国家的早期幼儿服务进行了排名。澳洲的排名仅优于爱尔兰和加拿大。改报告建议政府提供国家资助的产假计划,鼓励父母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留在家里。
因诺琴蒂的董事培斯(Marta Santos
Pais)称,在10个衡量标准中,澳洲仅满足2个。“澳洲是少数几个对儿童早期教育和保育没有国家计划的国家,这也反映了政府在早期儿童投资方面的视野。”
瑞典、冰岛和丹麦在报告中高居榜首。针对联合国的排名,联邦政府表示将对所有的澳洲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教育部长吉拉德(Julia
Gillard)表示,政府正在打算在澳洲儿童保育和幼儿早期教育系统方面加大投资。“我们与各省和行政区达成协议,让那些需要进入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的孩子,能够普遍的接受学前教育,让他们从这些早期教育中受益。”吉拉德说。
来自学前教育机构的埃里维甚(Barry
Elivish)认为儿童越早接受教育越好。“海外的研究表明在儿童早期3至4岁投入的每一澳元,将获得14倍的返还。”他认为新的政府至少把儿童的早期教育放在了议事日程上。“让所有4岁的孩子普遍接受学前教育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进步。”
&多种多样的澳大利亚幼儿保教机构
& 中华学网
澳大利亚幼儿保教机构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小学以前的幼儿教育是通过四种形式进行的:学前学校、社区幼儿园、幼儿中心和家庭日间看护。由于澳大利亚的幼儿教育覆盖幼儿0岁~8岁这个年龄段,所以小学的前三年被看作幼儿教育的一部分。
澳大利亚的孩子们6岁入学,新学年从一月底开始。一个孩子如果在上一年的12月过了5岁生日,今年的一月可以进入小学。学校每个学年分为四个学期,学前班和幼儿园的时间安排和学校同步。
小学1年级~3年级学生的课前、课后及假期的看护
小学生每周到校上课5天,每天的上课时间为上午9点到下午3点。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带午饭或送午饭,也可以到学校的小卖部去定午饭。教师为孩子们设计课程以促进儿童在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以及体能方面的发展。到小学三年级结束的时候,孩子们将能够流利地阅读,能准确、自信地进行口头表述,对数字所表达的意思有了清楚的理解,对周围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有所了解。
小学所设的课程有英语、数学、社会、科学常识、美术、音乐和体育。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兼有各种知识的综合教学。每个学生都被看作是对学校和班集体有贡献的成员,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每个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体差异。
目前,由于妇女就业的增加,澳大利亚有60%的双职工家庭,另外还有大量的单亲家庭,越来越多的小学低年级学生需要在学校逗留更长的时间,因而政府为他们提供了课前、课后以及假期的看护服务。这种看护服务的目的主要是游戏和娱乐性的,而不是教育性的,使学生除了6小时上课时间以外,从早上7点到下午6点都能得到看护。
上面所谈及的妇女就业和其它的社会变革也为90年代澳大利亚幼儿中心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政府认识到高质量的幼儿中心对在职家长的重要性,愿意为家长提供财政援助以保证他们的孩子能进入经过认证的高质量幼儿中心接受教育和看护。下面我们以幼儿教育比较发达的昆士兰州为例,介绍澳大利亚幼儿中心的一些情况。
幼儿中心招收从出生到小学入学年龄,即零到五六岁的儿童。幼儿中心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情况将儿童分班,但幼儿中心里混合年龄的班级是普遍存在的。
根据昆士兰州有关幼儿中心的法规规定,一个幼儿中心的幼儿总数限制在75名以内。以年龄分班的幼儿中心,每个年龄班的幼儿人数规定如下:
10个月~2岁&&&
15个月~2岁半&&&
2岁~3岁&&&&&&&
2岁半~3岁半&&&&
3岁~5岁&&&&&&&
混合年龄班的幼儿人数规定如下:
0岁~3岁混合班 10人(其中0岁~2岁年龄幼儿不得多于4人)
0岁~5岁混合班 21人(其中0岁~2岁年龄幼儿不得多于4人;2岁~3岁年龄幼儿 不得多于6人)
&2岁~5岁混合班&&21人(其中2岁~3岁年龄幼儿不得多于6人)
在一个7个~14个幼儿的混合班里,至少应有两名保教人员;在一个14人以上的混合班里,至少应有三名保教人员负责。
幼儿中心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7点到下午6点,每周工作五天。大部分的中心为孩子们提供上午和下午的茶点及午饭,这些费用都计在每周50小时的托幼费之中,其它的食品和看护需要家长另外缴费。
当前在澳大利亚的幼儿教师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具有大学学历,大部分教师是通过培训学院或继续教育获得相应的文凭和证书。教师工作的重点是照顾和看护孩子,但是随着教师水平的提高,幼儿教师的工作已经注意到对儿童,特别是对大、中班及学前班儿童开展教育活动。这是当前幼儿中心工作中出现的一个变化,随着幼教认证体系的不断发展,在这方面还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幼儿中心的主任必须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而且这种学历必须在幼儿课程、幼儿园管理和幼儿发展方面对主任有所帮助。这些对幼儿中心主任在学历方面的要求反映了幼儿中心将更加注意幼儿的教育环节。1995年,昆士兰的总理承诺对学前班儿童认读计划的实施提供更大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昆士兰州在行政和资金方面都在帮助幼儿中心的教师为中心的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而不是仅仅为孩子们提供看护。
昆士兰州80%的幼儿中心是私立的,另有15%是由地方机构、教堂和其它机构经办的为某一社区服务的幼儿中心,其它5%的中心由工作单位兴办,这种中心因方便家长所以需要量越来越大。
社区幼儿园(招收3岁~5岁幼儿)
在昆士兰州乃至整个澳大利亚,社区幼儿园是存在时间最长的一种幼儿看护和教育的形式。社区幼儿园是由家长代表和其他有关人士组成的委员会管理的,这个管理委员会聘任幼儿园主任,被聘任的主任必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这个委员会支持园主任和教师建立和执行规章制度,制定收费标准,集资以及组织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建设和维修工作。
社区幼儿园是以社区为基础,为社区服务的,同时它也接受来自政府的援助。政府的资金通过一个叫做托幼协会的组织发放到社区幼儿园,这个组织代表着社区幼儿园和家长的利益,同时也代表着教师和孩子们的利益。托幼协会帮助幼儿园主任和家长委员会履行职责,帮助幼儿园建立幼儿教育的课程并监督课程的实施。
幼儿在进入小学前两年进入社区幼儿园:3岁~4岁的孩子每周入园两天;4岁~5岁的参加幼儿园的学前班,每周入园3天。各个幼儿园中每个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自由确定、选择入园的时间,幼儿园每天工作的时间为上午9点至下午两点半或3点。家长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午饭。
社区幼儿园的课程是以游戏活动为主的教育性课程,教师鼓励孩子们在游戏中表现自己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孩子们与教师和其他的孩子进行交谈,交流对各种活动的感受。教师还随时随地鼓励孩子们认字、读字,激发孩子们从事各种艺术活动和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师尽量组织孩子参加“综合性”的活动以促进孩子们在认知、语言、体能和社会性方面全面发展。
昆士兰州的学前教育体系是在1973年建立的,它的目的是使每个孩子在进入较为正规的小学以前有机会得到接受教育的体验。当然,6岁以前任何形式的幼儿教育都不是强制性的,但是很多家长都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前班。昆士兰州最近十年来有90%以上的幼儿接受过不同形式的幼儿教育,而且这个比例一直在增长。
学前班一般附设于小学里,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这所学校的一部分。最近行政体系的变革更是把学前班置于小学校长的领导之下,然而学前班的教师还只是负责学前班的教学。
一个学前班最多只能接收25个孩子,由一个受过训练的教师和一个教师助理负责。课程和教学方法与幼儿园极为相似,孩子们通过自选的、小组的和集体的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教师的帮助和鼓励下使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
一个学前班的孩子每周到班五次,每次两个半小时。学前班上午的工作时间为9时到11时30分,下午是12时30分到15时。家长和孩子可以自行选择每周入班的时间。以上说的是在城里的情况。在农村因为家长需要开车走相当长的路送孩子进学前班,所以学前班的工作时间以及孩子们入班的时间都会有很大的变化。
一些家庭经过政府主管部门(家庭服务与土著及海岛居民事务部)的批准在自己的家里提供托幼服务。很多家长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样的家庭中看护,他们喜欢这种看护的家庭气氛。
临时和计时托幼服务
这种服务同样需要获得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所看护的幼儿人数是有严格限制的。这种机构一般设在商业中心、教堂或社区中心,前面提到过的幼儿中心和社区幼儿园也提供这样的服务。当家长因购物、学习、看望病人等原因需要外出而带着孩子又不方便时,可将孩子临时交给这样的机构看护。
工作单位托幼服务
这种托幼服务的方式在昆士兰所占的比例不大,但相当受欢迎。像其它的幼儿中心一样,这种服务是以看护为主的。
从上面介绍的情况可以看出澳大利亚保教机构在服务时间方面显得比较灵活,充分满足家长和孩子在这方面的要求。例如一个4岁~5岁的孩子可以在一周里选择上午或下午参加学前班,也可以用两天半的时间集中在学前班学习,另外两天半参加另一个社区幼儿园;或者每周在一所社区幼儿园里看护三天,每天五个半小时,另外一天在另一所幼儿中心里度过八小时。
在澳大利亚,对幼儿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社区幼儿园和学前班里,教师的学历要达到大专以上水平;强调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幼儿发展和社会学方面的知识,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懂得如何观察和评估幼儿的发展,设计适当的活动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运用社会学的知识正确了解社会,适应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国情。
澳洲儿童教育:狠心+宽容
山东学前教育网
中国长久以来对待孩子都是呵护备至,以国人的眼光来看,澳大利亚对儿童的教育有两点令人印象深刻:一是“狠心”;二是“宽容”。
得了小病不吃药
在堪培拉的一家幼儿园,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有气无力,孤单单地靠在一边,脸蛋红扑扑的显然正在发烧。可她的身旁并没有人嘘寒问暖。老师萨曼莎说,一般孩子发烧不超过38度不用吃药,家长也不会因为孩子感冒就不送他上幼儿园。受过专门训练的萨曼莎接下来的话更让人吃惊:“孩子得点小病、携带点小病毒照样可以到学校来,这样有助于其他孩子增强免疫力。”
在澳大利亚不少人都认为,小孩不能太娇气,应当比大人少穿些衣服。冬天,幼儿园或小学的一些孩子虽衣着单薄、流着鼻涕,却仍在户外活动;雨天里,被淋得湿漉漉的孩子们在操场上踢球,而家长和老师却撑着伞在场边观看助威的情景就更常见了。正是这种“狠心”培养了孩子们的坚强性格和自信,也锻炼了他们的强壮体魄。
人格尊重很重要&
除了“狠心”以外,澳大利亚人对待孩子的“宽容”则在不同层面被赋予了多重含义。
“宽容”首先是人格的尊重。澳大利亚的老师如果在校园里迎面见到家长领着孩子走过来,一定会先注视孩子与他互致问候,而后再与家长寒暄。即使学生犯了错,老师的提醒也会彬彬有礼,要求改正时还会委婉地加上个“请”字。学生改正了错误,老师还会赞许地道声“谢谢”。这样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让孩子们觉得,他在学校受到了尊重。至于对学生的体罚和打骂,这在澳大利亚是被严格禁止的,一旦发生,学生就有权把老师告上法庭。
浅析澳洲的教育制度
&澳洲新快网
澳大利亚实行十二年国民义务教育,小学六年,中学六年(七到十二年级)。其中最后二年,十一,十二年级算是高中,为考大学作准备。读到中学十年级初中毕业时,孩子们已经年满十六岁。从法律上说可以决定自己今后的生活走向。如果无心向学,或者别的什么原因不能继续学业。可以在十年级时拿到初中毕业文凭后,离开学校踏上社会,溶入劳动大军。
在澳大利亚很少听说有留级,不管成绩好与坏,到最后都能通过考试,因为考试的时候,不同层次的学生,考不同层次的考卷。以数学为例,高中的数学教材分二单元,三单元,四单元。单元越多难度越高,二单元的数学基本上就是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一些简单的中学数学。
不管你用二单元还是四单元的数学参加考卷,只要通过考试,都算通过。英语教学也是同样道理。
这二门算是主科,必须要学,必须要通过考试。剩余的科目可以任选,只要凑够十二个单元的科目,通过考试,就可以拿到中学毕业文凭。十二个单元科目有许多可以选择,比如体育,文艺,家政等等。
中学毕业十六,七岁去当学徒工,汽车修理,餐馆厨房,建筑木匠,砖瓦,水电。总之各行各业都有招收学徒工。但是在应征想从事的行业时,用人单位会要求提供中学毕业成绩单,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对于想从事的行业还是有影响的。
比如二单元的数学成绩,应征当个建筑木匠,砖瓦,水电学徒工是没有问题,如果应征当公司文员,都需要更好数学成绩。
澳大利亚的家长们,没有中国家长们‘望子女成龙成凤’那么强烈的愿望。一切顺其自然,孩子不愿意读书,绝对没有家长来逼着读。在西方文化的思维意识中,以个人为中心的意识非常强,孩子们有孩子们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生活。生活资源的分配,夫妻放在第一位,孩子放在第二位。就是孩子们愿意读书,喜欢学习。我个人认为西方社会的家长们,对孩子的付出相对是很少的,一切由社会和孩子们自己承担。
从小学到中学国家免费教育,学杂费,书费不用交。每当假期结束开学时,政府还经常给孩子们发放一笔数目可观的金钱,用以添置校服,文具。到是经常有看见政府,告诫家长们不要挪用给孩子们的金钱去赌博,去买酒喝的报道。
大学学费由个人承担,在学期开始前交付,有百分之二十五的折扣。如果你今年报读的科目学费需要五千元,付三千五百元就可以了。使我不可理解的是,许多家长们不愿意支付孩子们的大学学费,选择由孩子们自己承担。以孩子的名义向政府申请无息教育贷款。等孩子们毕业找到工作,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以后,从中按照比例慢慢扣除。
据说有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工作了近十年,还没有还清所借的教育贷款。家长们普遍意识的不肯为孩子们多付出,是造成西方社会,家庭关系淡漠的主要原因。孩子们早早的离开家庭,踏入社会,自食其力。创建自己的新生活,等到父母们年老体弱,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也就只有进养老院一条路可以走了。
中学毕业当了几年的学徒工,掌握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要想成为真正的技师,还需要进入技术专科学校(可以去学校读也可以通过函授)。读一个文凭的学期一般为三个月到一年,学习期间政府还发生活费。
技术专科学校为劳动大军增加专业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澳大利亚从事或者经营许多行业需要有执照,而执照的申请,首先要有技术专科学校结业的文凭。如电工,水管工,园丁,理发,美容等等。甚至于开个花店都要有文凭。有了技术专科学校结业的文凭。就可以开设自己感兴趣的小生意,自己给自己当老板。是走向中产阶级的途径之一。
有科学研究报告显示,西方社会白人种群中,有超过百份之二十,患有不同程度的“拼读障碍综合症”。这是先天遗传因子所决定,现代医学还无法破解。也就是说在西方至少有一部分人,只能听,会说。而不能读和写。处于文盲状态,英语中有句常用语:You’re
Smart, but not
enough.很好地注解了西方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努力读书,或者只受基本教育。这里面有着“自知之明”的含义。大众化中小学教育模式的设计,应该是源于这样的种群状况。
当然天资聪明,一心向学,而且有着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们可以去精英学校,我们常说的重点学校。从小学开始就有英才班,开始选拔英才。这样的选拔,不看家庭背景,只重成绩,穷人富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奖学金的发放,以学习成绩为准绳。孩子们自己负担学习费用,百万富翁也同样鼓励孩子们以学习成绩去竞争奖学金。当然百万富翁们赞助学校,那是另外一回事。
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里有机的溶入了包含自然科学,实用科学的哲学理念。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成长,即使患有‘拼读障碍综合症’的孩子,也不影响智力的发育。文盲一样可以生活的很好,照样可以出类拔萃。
澳大利亚已故首富,传媒大亨柏嘉先生就是很好的例子。
柏嘉先生患有‘拼读障碍综合症’,是名副其实的文盲。但是他的哥哥却是成绩优良的好学生。当年兄弟俩从父亲手中继承了一家地区小报,哥哥对经商不感兴趣,自愿放弃继承权,跑到美国去读书,后来留在美国当工程师。柏嘉先生也就是几十年的拼搏,建立了包括电视台,报社,杂志,赌场等等的商业王国。每天的商业信息由秘书读给他听,商业王国的指挥由他口述,秘书代笔他签字。不得不说是奇人一位。
教育是国家之根本,是对未来的投入,同时教育又是个大题目,不是简单的篇幅可以概述。仅以此文对西方社会,劳动大军的教育发表我之见解。对于精英群体,和显赫贵族群体的培养将另文发表。
中国的教育产业化,大学扩招,二流,三流,甚至野鸡大学应运而生,大学生的含金量已经大不如从前。如果并非学有所成,而勉强上大学,看着父母们背负着昂贵的学费含辛茹苦地供养着你们,又于心何忍哪。这样的大学不读也罢。不如早日踏上社会,溶入劳动大军,靠自己双手创造生活,过的舒坦,自在。
特色的幼儿教育——澳大利亚学前教育综览
澳大利亚幼儿教育与国内幼儿教育在管理上、教育理念上存在很多差异。他们究竟有何特色?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思考与学习。
一、对孩子重“过程”,对教师重“结果”
在澳大利亚的许多幼儿园,人员编制非常紧张,一个人往往要承担多种工作和角色。那么,如何确保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呢?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澳洲教育注重的是过程,而对教师教育工作的管理上注重的是结果。他们不会过多地对你的教育策划进行干预,但他们最终会从孩子的发展情况、家长的满意程度来评价教师教育工作的质量,从中得出教师教育工作是否有效的结论。多数教师都非常注重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状况,详细地做好他们的成长记录。
在澳洲的幼儿园,每个班级的门口都会有一个桌子,上面是放着的是老师的记录本,家长们来接孩子时,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孩子的记录,了解孩子一天在园的情况。班级里总会有一个老师不停地在观察孩子,并不断地记录。这样的记录有利于教师对每一个孩子发展状况的把握,从而制定出明天或后一阶段的教育策略,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也因此得到保障。&
二、教师的研究课题
  在”机会均等”理念的影响下,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们对孩子的培养目标不仅仅限于会读、会写等智力的发展,而是更关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哪些素质是重要的、必要的。一些优秀的幼儿园教师着力研究儿童如何生活在一个受尊敬的社会中、如何和睦相处、怎样创造性地设计学习环境、通过科学教育培养创新思维、创造一个无压力的学习环境等课题。
三、 创新无处不在
  澳大利亚幼儿教育十分关注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他们在幼儿艺术活动、科学活动、幼习方案、幼儿园日常环境布置中都溶入了发展儿童创造力的因素。
在艺术活动中,教师们利用彩色碎瓷砖让幼儿合作拼画,美丽的画面成为了桌面;孩子们在一块块的小方布上作画,老师则将几十块小布缝在一起,变成一幅巨大的作品;老师将白色的布交给孩子染色,并制作成窗帘……教室里到处是孩子们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
在科学活动中,孩子们探索火山、研究人骨,各种假设由孩子们建立,又由孩子们推翻和肯定。整个过程中教师是孩子活动的观察者,孩子遇挫时的鼓劲者,孩子突发奇想时的支持者,孩子获得成功时的欣赏者。
四、环境保护是重要课题&
澳大利亚人特别珍惜上帝给予他们的馈赠,在托幼机构中,教师与孩于们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是:环境保护。从幼儿园为孩子们创设的环境中、提供的材料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他们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视。如: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基本上都是软木屑地、泥地、和沙地、草地,他们同时对塑胶地等非自然用品提出质疑;又如:孩子们玩的材料大多是木制积木、纸盒、布、石、树枝、绳子等。
五、多元智能理论
在澳大利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向接受培训的教师推荐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一些幼儿园的组织和课程主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设置。进入这样的特色幼儿学校,孩子们很快就被融入到学校的各个教学项目中去。在孩子入学的第一个礼拜,教师会跟踪仔细观察,弄清孩子各项技能达到的水平。这中间教师要完成一张综合测验表,表中列出与孩子各项智能相关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认识熟悉的物体;听并且跟着唱流传较广的短歌;根据图画复述一个简单熟悉的故事;知道数字有意义(比如按顺序数数或唱数);在一堆不同的物体中识别特定的物体;说出在他们周围看到的事物。
教师在孩子入学的第一年时间继续观察所有的孩子。当教师开始一天的活动时,通常的做法是:先将孩子们集合起来,从八项智能中选择一到两项做引导性示范。示范教学的内容是要让孩子了解要做的活动的范围,并且要激发他们对这些活动的兴趣。简短的示范之后,孩子们被允许选择在不同学习区进行活动。教学关键是:允许孩子按照他们自己的快慢节奏选择参加不同学习区的活动。不过,教师会大力鼓励孩子在一周的课程期间,至少在每个活动区都呆一段时间。学校对孩子们观察的结果显示一部分孩子长时间呆在一个智能区,而另一部分孩子则在不同的智能区间穿梭。教师会仔细记录孩子的行为特点,并以他们的观察结果作为参考来制定接下来的课程计划。教师会将观察结果中孩子们进步的点点滴滴同时反馈给家长。
这些特色幼儿学校的老师认为,这种教育理论为他们从事的早期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通过对孩子持续集中的观察,他们对每个孩子的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两种文化的结晶:在澳大利亚的华人子女
澳大利亚的华人孩子每天在校、在家使用两种语言,受到两种文化的熏染。如果说,他们的父辈来澳大利亚后虽经努力奋斗仍不免常有“边缘人”的感觉,这些孩子却从出生那一天起,就“别无选择”地成为两种文化的结晶。
父亲打儿子,儿子叫警察
中国的传统教育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主张父母严格管教子女。很多中国人移民海外后,依然保持了这种教育观念,王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8岁的儿子在澳大利亚的小学上了半年学后,一天又惹王先生生气了,正当他准备揍儿子一顿以示惩罚时,儿子理直气壮地说:“你敢打我,我就叫警察!”原来,王先生儿子所在的学校告诉孩子们,父母不可以随便打骂子女。王先生的朋友告诉他,如果孩子真把警察叫来,他将面临一系列的麻烦,孩子可能要被带走监护起来,他要接受检查,社区的心理医生要对他进行辅导,教他如何教育孩子等等。
按照中国人的观念,自己的孩子无论怎样打骂、管教都是家事,别人管不着。但在西方人看来,孩子是与成人平等的个体,父母应该尊重孩子,随便打骂孩子的家长可能会因虐待罪而受到处罚。
丁女士家附近的社区图书馆每星期三上午专门为儿童举办故事讲座。一次,丁女士把4岁的女儿送到图书馆听故事后,就去旁边的商店买东西。结果这次的故事会提前结束了。丁女士买完东西去图书馆,发现女儿不见了,非常着急,四处寻找。有一位警察问她是否在找什么,她说孩子丢了,并描述了长相、穿着。警察告诉她不用着急,孩子在警车里坐着呢。原来有人发现这个无人照料的小女孩,就报了警。警察没有简单地让她把孩子带走,而是作了笔录,详细记录了她的个人情况,并一再告诫小孩子必须有大人陪伴。念她初犯,先不予追究,以后要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将会受到处罚。
腼腆女儿卖巧克力
由于人口不多、高等教育又很发达,澳大利亚中小学教育系统的设计不考虑升大学,课程轻松,也没有家庭作业。孩子们的很多时间都消耗在板球、足球、游泳等体育活动上了。学习上,老师也不督促,是否努力,全凭自觉。但是澳大利亚教育非常重视能力的培养,中小学的不少课程就是为提高实用技能和动手能力而设计的。
张先生经过一番奋斗,在澳大利亚一所大学谋得一个讲师的位置,生活安定下来后,也把家里人接过来。女儿在国内上小学时成绩中上,到了这里的学校,成绩却非常突出,尤其是数学,学校还特许她跳级。他非常满意女儿的听话和用功。但是有一天,学校老师委婉地提醒他,孩子太内向,过于腼腆,家长应鼓励她接触社会。不久学校批发给每个学生一些巧克力,让他们自己去卖。老师特意多给张先生的女儿一些,还叮嘱张先生一定帮助孩子卖掉巧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先生发现女儿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和健谈了。
学英文不忘讲汉语
华侨华人在海外除了要为生存而奋斗,还面临更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在与当地社会相融和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找到平衡。
绝大多数在澳大利亚的华侨华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晓中、英两种语言,要求孩子在家里能讲汉语。在许多社区里,都有中文学校,周末学校的教室里坐满了在澳大利亚生长而愿意学习中文的孩子。
金先生是个事业成功的生意人,有一儿一女,14岁的女儿汉语、英语讲得都非常流利,常常为父亲的中澳生意伙伴做翻译。原来女儿刚上小学,就被他送回国内读了几年书,汉语很流利了才回到澳大利亚。现在他正考虑让已上小学的儿子也回国几年,学习汉语。金先生说他基本每年都要带孩子们回中国,不仅让他们有个语言环境,也让他们感受祖国的变化,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李先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在出国学语言的热潮中来到澳大利亚。他在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之后,开始认真培养孩子。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是义务教育,家长不用为孩子掏学费,而中文学校却是收费的,但李先生还是坚持让孩子上中文学校。孩子上高中后,他还专门请在澳大利亚大学教中文的教师教孩子古汉语和中文写作。
现在,如果有人问他的儿子将来想干什么,他都直言相告,要做一名外交官。对此,他常对朋友们幽默地说,他们两代人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他当年为求在澳大利亚立足,只能去学最易找到工作来养家的专业;而他的儿子却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去构想、实现新一代华侨华人对生活的期望。
世界各国养育一个孩子的花费
&搜狐理财&&&
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把一个孩子养育成人,对于普通加拿大家庭来说,至少需要约20万加元。养儿育女,究竟要花多少钱,或者说该花多少钱,永远是家长们议论不休却又总也说不清道不明的话题。  
加拿大养儿约需20万加国曼省农业厅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加拿大的一个普通家庭而言,即便是孩子满18岁后就独立生活,不再从家里拿钱,养育一名小孩成人的费用也要大约19万3000元。这还不包括希望孩子获得良好的基础教育、送他到私立学校;以及参加各种课外的辅导班、才艺班、体育班等费用。如果加上各种因素,在加拿大养育一名小孩成人,恐怕得花上25万元。如果再加上送孩子上大学的费用,怕没有30万拿不下来。  
加拿大人对养儿育女的畏难情绪亦表现在年轻人婚育时间越来越晚。尽管加拿大没有限制生育,但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很多父母还是打消了多要孩子的念头。据联邦统计局的数据,年轻夫妇开始组成家庭以及要孩子的时间越来越晚。10年前,生育率最高的年龄段是25至29岁,如今却变成30至34
美国养儿亦花费不菲据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报道,美国农业部(USDA)的营养政策与宣传中心(Center for Nutrition Policy and
Promotion)发布报告说,在美国,一个中等收入家庭将去年出生的孩子抚养到17岁将花费大约22.1万美元(经通胀调整后的数字约为29.2万美元。)这一数字还没有计入孩子上大学的费用或生孩子的费用。有两个孩子的中产阶级家庭每年平均在每个孩子身上花的钱大约在11,610美元至
13,480美元。用在孩子身上的开支随家庭收入增长而增加。   
举例来说,收入在5.7万美元至9.9万美元之间的家庭将孩子养到17岁大概要花22.1万美元,而收入更高的家庭大约花费36.7万美元左右。
中国七八十万算低标准中国理财周刊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做了一个测算,撇开将来的物价和教育费用上涨因素,在中国养育一个孩子至其大学毕业,至少需要花费50至130万元人民币。如果还要海外留学,那就至少要200万元了,而且这样的费用支出,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高消费城市,基本上已经算是“最低标准”了。  
养儿防老观念已经过时来自中国深圳的移民孟先生坦言,自己不认为养育孩子是一种投资,因为但凡投资,都希望有回报,而自己完全不指望儿子长大后返还父母花在他身上的本钱,更不期望未来从孩子那儿“获利”。  
“时代不同了,社会环境也变化很大,孩子长大成人以后能够做到自己的生活自己打理好,自己的开销自己支付就已经很不错了”。孟先生称,现在中国国内工作了若干年的年轻人,十有八九还是要依靠父母辛苦积蓄一生的大笔资金赞助首期款项,才能买房子,否则,没有房子就成不了家,成不了家就永远谈不上独立生活,
“所以说,我儿子将来若能完全依靠自己,过好他自己的生活,做到自食其力,实在就已经是很不错的成就了”。   
在孟先生看来,当今物价飞涨竞争激烈的社会下,自己不用为成人后的孩子继续补充钱袋儿,就该谢天谢地了,哪里谈得上依靠儿子养老。 
养儿是消费奢侈品
居住在新西敏市的雷先生有一个上三年级的儿子,谈起养育儿子的花销,他不加思索地下结论:“养孩子绝对是消费,而且是消费奢侈品”。在中国国内时,虽说孩子尚小,但各类各式的兴趣班样样少不得,钢琴、绘画、国际象棋、游泳班、英文班、作文班、奥数班、计算机兴趣班……光是这些属于课外加料的活动和培训,一年就要几万元,这钱你还得交得心甘情愿,甚至还要抢着交,因为有些好的兴趣班不是有钱就上得到的,还要考试选拔,或是托关系。来到加拿大,表面上看起来这边学校里课业轻松,可是据观察,华人圈子里,家家户户都在创造条件为孩子“加码”,自己自然也不能甘居人后,儿子学开了头的钢琴、绘画不能半途而废,英文要补习,这边时兴的跆拳道要练,滑雪溜冰要学……这可都是付的加元啊!  
“毕竟是唯一的儿子,我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肯定是愿意看到他有好的未来”,雷先生说,只要儿子愿意学,我们做父母的哪怕节衣缩食也一定会尽力满足,“将来他不会因为我们没有给他提供条件而心生埋怨就好。”
养孩子是精神层面的投资来自中国杭州的本拿比居民朱女士育有一个女儿,说到培养女儿,朱女士痛快地说:“我的原则是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有多少给多少”。  
她说,养儿育女就是一种投资,过去中国人说养儿防老,孩子年幼时父母抚育孩子,父母年老时长大成人的下一代赡养老人,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先投资再得到回报的模式,只不过这种传统观念里的回报,物质方面的成分较大。而现今象我们这一代人,在孩子身上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更多的是追求精神层面上的收获。试想一下,看着孩子在自己的精心抚育培养下,一天天长大,学业优良,事业有成,做父母的在精神上得到的满足和成就感是不能用金钱比拟的,为了收获的这一天,在孩子身上花多少钱都值得,都舍得。  
养孩子是一种社会责任山西移民孙先生认为,在孩子未满18岁前父母有抚养孩子的义务和责任,在中国是这样,在加拿大亦如此。 
他说,抚养孩子必然要花钱,花多少钱,在哪些方面花钱,这就由各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富裕的人家多花些,普通家庭少花些,贫穷家庭可以借助**各种补贴。总之就是富有富的养法,穷有穷的活路。口袋里没有多少宽裕钱却又跟人家攀比着学这学那,那叫不自量力;有钱就一股脑儿非逼着孩子学这学那,搞得孩子不情愿,自己也累,这叫自讨苦吃。  
至于说日后孩子能否成才,孙先生认为,这与你现在在他们身上花了多少钱有关系,但不是必然的联系;年老后能否享孩子们的福,那关键更不是看你在他们身上花费了多少金钱,而是看你如何从小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懂事的有孝心的孩子,长大后就算经济上不富裕,也会善待你,他们也许买不起花园豪宅供你住,付不起让你逍遥度假的旅费,可是常常地回来看望你,时时地嘘寒问暖,这样的天伦之乐,难道不是千金难买的福分吗?
移民子女在澳洲读高中有哪些好处?
澳洲新快网综合整理
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
在澳洲高中教学环境下,留学生的听课、做笔记、讨论问题、写作业和考试全部是通过英语完成;另外,绝大部分的生活场景(购物、银行、邮局、交通、旅游和聚会等)也是通过英语完成的。因此,学生英语学习的潜能将会在纯英文环境下得已充分挖掘。
人性化的课程设置
与中国一样,澳大利亚的中学也是由六年组成,不同之处在于,澳大利亚的初中为4年(7-10年级),高中为2年(11-12年级)。在高中两年期间,学生一般需要就读6-8门学术课程,课程的设置有以下特点:
1. 课程可选范围广。规模较大的高中可开设50-60门课供学生选择,规模较小的高中也至少能开设30门课。
2. 必修课少。对于澳大利亚的高中生来说,只有英语课是必修课,其他科目可视为选修课。
3.选修课多。如果学生想申请大学的金融专业,高中阶段必须读过数学课;如果想申请医学专业,高中阶段必须读过化学和生物课;如果想申请翻译专业,高中阶段的选修课则无任何前提限制。
人性化的升学制度
在澳大利亚,高中评估学生采用的是持续评估制。高中两年期间,学生的平时作业、出勤率、平时考试、期末考试和会考成绩都会影响学生高中毕业升大学的分数。
按照平时成绩和会考成绩的关系不同,澳大利亚各州和地区高中的“持续评估制”分成两种类别。第一种类型是平时成绩(11-12年级)占总成绩的100%,会考成绩只用来调节各个学校之间的评分差异,如首都地区(堪培拉)、昆士兰州(布里斯班)、塔斯马尼亚州(霍巴特)。第二种类型是平时成绩(只指12年级)占总成绩的50%,最后的会考成绩占总成绩的50%,如新南威尔士州(悉尼)、维多利亚州(墨尔本)、南澳洲(阿得雷德)。
澳洲高中的评估和升学制度的人性化还体现在升学计分时会充分考虑学生的优势课程。以首都地区(堪培拉)的高中为例,两年期间,学生一般会选读4门主课,4门副课;在高中升大学计分时,选择最好的3门主课和1门副课计算最终成绩,如果4门副课成绩都低于4门主课,主课可当副课计算成绩。
澳大利亚中小学简介
& 澳洲新快网整理
&&&&所有澳大利亚中小学均由政府监察,确保学校保持高水准的教育。
澳大利亚中小学针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开设各类课程以及学校活动。在澳大利亚,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小组讨论和自习等方式来学习。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旨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性及分析思考能力。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教育能够帮助海外学生为进入澳大利亚和世界各地的大学集体其他教育机构攻读不同的课程做好充分的准备。
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是从幼儿园或学前班开始的,之后是十二年的中小学教育。澳大利亚的教育为十三年学制,由五岁起入读幼儿园或预备班,其后是十二年的中小学课程,大部分州的中学由七年级(Year
7)开始,但一些州如昆士兰州、西澳大利亚州、北部地区及南澳大利亚州的中学则由八年级(Year 8)至十二年级(Year
学生完成十年级(Year
10)课程后,可获得州政府颁发的中学证书(相当于初中毕业证书)。学生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能力,选择就业或继续学业,如继续就读十一年级(Year
11)、十二年级(Year 12),也可就读职教学院提供的证书课程。读完中学的最后一年(Year
12)学生可以获得澳大利亚政府认可的高中毕业证书。该证书是被澳大利亚所有大学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学院认可的学历资格,同时也得到海外大学的广泛认可。
学校通过开展校际间的交流活动和竞赛,加强学生在戏剧、音乐、艺术、辩论和公众演讲方面的技能,以及团体和个人的体育活动。
此外,澳大利亚以其迅速接受新科技而著称,并且在新世纪伊始就跻身于互联网连接率最高的国家行列。澳大利亚中学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先进科技的意识、加强信息技术资源的利用以及对师生进行相关培训方面,也是世界一流的。
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校分布于不同的环境。有的位于热闹的大城市,也有的位于纯朴的乡镇。在澳大利亚的学校就读,除了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知识外,也可以使学生领略澳大利亚的教学方式,为其将来升读大学提供扎实的基础。
澳大利亚新州公立教育基本流程
NSW的基础教育系统大概可以简单分成两类:收费的和免费的。
私立学校,(ndependent School 或
Private School)
学费昂贵。每年1-2万澳元不等,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在上涨。
私立学校的学制往往是从Kindergarten(小学预备班)一直到Y12(高三毕业)。上这样的学校第一要有钱,第二要排队(waiting
list),在悉尼,很多有钱人为了上好的私立学校,孩子出生没多久就去报名排队了,当然如果孩子去面试时,校长认为孩子天资不够,你再有钱和再报名早也没用。
(天主)教会学校,Catholic
其实这个也是Independent
School里的一种。学费适中,每年刀不等。上教会学校条件是你得是个信教的家庭不过很多教会学校也有5%的名额是给非信教的家庭。所以许多华人移民为了孩子入学,自己加入教会的很多,这在社会上也有些争议。
公立学校(Public
公立学校是最体现澳洲社会福利好的一个方面,因为是免费入学。当然这不是说一分钱也不用花,学校还是会有各种收费的名目,但是这每年大约也只需要几百澳元。
公立学校是州政府办的,所有的基本办学资金靠州政府预算拨款。因为是预算拨款,所以就有不公平的可能性。
其中有两个主要因素会关系到学校的师资教学质量,一是学校的学生人数,学生越多,能从政府和教育部拿到的资金就越多。第二个是校长,一个好的校长也会是一个很会拉资金搞关系的“政客”。
所以一般来说,规模大的小学肯定是比人数少的学校要好一些。比如说Chatswood Public
School(学生有600人),它的师资力量绝对会比West Pymble Public
School(学生有200人)强。
公立学校的学制分成两段&&&
K-6,也就是kindergarten(小学预备班)到 Year6 (小学毕业);
&&& 7-12,也就是Year
7(初一) 到 Year 12(高三毕业)。
K-6的学校被称为Public School,很少有Primary Public School这个名字出现,但其实就是primary
school(小学)。比如Chatswood Public School,Artarmon Public
School。。。
整个NSW大概有1600多个Public
School,最大的小学在Killara,有1000多名学生,在整个澳洲来说这也算是个人数较多的学校了。
新州儿童教育的一些要求:
1. 在新南威尔士州,如果孩子在7月31日前满五岁,当年就可以去公立小学(Public
School)上Kindergarten(小学预备班)。错过这个日子,晚点上也没问题,不过根据洲政府的法律,所有的孩子满六岁生日必须上学。
2. 去Public School
enrollment(公立学校注册),是根据家庭居住的区来定的,报名时一定要带上租房合同或者自住房产的证明文件。邻近的区的小学有时也可以让你的孩子去上,但是不能保证。比如你居住在Chatswood,Chatswood
Public School是一定会让你的孩子上的,但是如果你想去Artarmon Public
School报名,就要看运气了,如果他们的名额有剩,那就可以,然而这种情况通常不存在,因为Artarmon Public
School被公认为是个好小学,本区报名的人一大把,不会有多的名额给外区。
在这1600多所公立小学里,只有少数的小学设有OC班 - Opportunity
Class,通常叫做英才班或精英班。
OC班是为Year 5 和 Year 6成绩优异天资聪明的孩子开的重点班。一般小学里不会有超过2个班的OC,最多的大概是Killara
Public School,1000多名学生也自不过有4个OC班,Chatswood Public
School有一个,Artarmon Public
School有两个。下面网站是全部有OC班的小学名单:.&
OC班是根据学生所在的公立小学来分区的,要好几个学区才会有一个。OC班的数量稀少,所以有OC班的小学所在区就会变成租房买房的热门区,价高房子难租,比如Artarmon。
如果你居住的区里的公立小学没有OC班也没关系,你的孩子可以报考别的区的有OC班的小学,但是这个OC班的小学是根据school
zone来指定的。比如,你住在West Pymble,孩子读的是West Pymble Public
School,考OC班的时候,只能报考Artarmon Public
School的OC班。如果你住在Eastwood,孩子读的是Denistone East Public
School,考OC班的时候,只能报考在West Ryde 的Ermington Public
School的OC班。但若孩子考上了跨区的学校,且学校离的又比较远的话,家长和孩子就会比较辛苦,为此家长搬家的也不在少数。所以,有OC班的小学所在区的住房也连带抢手起来。
要读OC班,必须在Year 4的时候当年五月份报名,当年7月底8月初参加招生考试Opportunity Class Placement
Test,录取以后是从五年级开始到六年级上两年。考试成绩并不是决定性的,只算作总成绩的三分之二,另外三分之一是平时在校的成绩(school
assessment marks)。
OC班非常难考,比考精英中学还难。曾经有一年10000多考生,只录取了1600多名,6:1的比例。(还有很多成绩一般的学生根本没有报名)。而精英中学(selective
High School)录取比例都还有4:1。
读完小学(K-6),接下来就是Year 7 - Year 12 Secondary School。 一般被称为High
School,就是我们国内的中学。和小学一样,你的居住地决定了上那个中学。
在澳洲的华人圈子里也有“垃圾中学”和“重点中学”之说。“垃圾中学”说的有些过分,其实就是普通中学(community
classes),不一定不好。但是大部分华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就是上“重点中学”,也就是Selective High
School。在NSW,这样的重点中学数量可不多,一共才有17所Fully Selective High
Schools,9所Partially Selective High School(high school with
selective classes),和4所Agricultural High
School。虽然重点中学的数量很少,但是幸运的是它们大部分都在大悉尼地区。
下面介绍一下大悉尼地区的重点中学:
Fully Selective High School就是整个学校(所有的班)就是个重点中学,在悉尼北区有 Hornsby Girls
High,Manly High, North Sydney Boys High, North Sydney Girls
Partially Selective High
School就是部分重点中学,整个学校的大部分班级是普通中学的标准,但是有一两个班是“重点班”。比如Chatswood
High,Ryde Secondary College。
Agricultural High School就是农业中学。整个NSW最有名的重点中学是James Ruse
Agricultural high
School,在Carlingford。它的HSC考试(高三的会考)成绩从2001年到2007年连续七年是NSW的冠军。
Selective High School和国内的重点中学一样,是面向整个NSW州招生的,和家庭住的区域无关。
精英中学Year7的入学,主要是根据孩子在学校的平时成绩和精英中心招生考试(Selective High Schools
Test)的成绩来决定的。校内成绩在报名时又孩子所在的学校提供,精英中心招生考试在报名之后的下一年的3月份举行。精英中学还可以在Year
8到Year12入学,是根据每个学校的招生委员会设定的标准来评估学生的能力,评估方法包括内部和外部的考试,对学科竞赛成绩的评估和最后的面试。一般学生在Year
5的当年的10月份就开始报名精英中学Year&7,或是在当年的6月份报名下一年度入读Year 8 到
报名是可以最多申请4所学校。如果是报读 Year
7,在申请表上要按优先顺序填,最后只会得到按照优先顺序排在最前面的学校名额。如果是报读 Year 8 至 Year
12,可以选择4所学校,但是需要分别申请寄给学校。
精英中学数量不多,又没有地区限制,所以非常难考,去年的录取比例大概是4个考生里录取一个,如果想要走传统的学术路线那就最好进入Selective
High School(重点中学)读书,并在Year 12的HSC考试成绩优异进入好的大学。
中学阶段到Year 12(相当于国内的高三)就结束了,最后学生都要参加HSC(the Higher School
Certificate)考试,这个高中文凭很重要,是被澳洲和英联邦国家广泛承认的文凭。而且要入大学,这个Year 12
的HSC考试就是一个50%的决定性因素(另外50%是Year
12的在校平时成绩评估)。如果你想你的孩子将来成为牙医律师之类的高档职业人群,最后HSC的成绩一定要达到所有排名的前5%才行,那个差不多只有在精英中学实现的可能性大一些。&
浅析澳洲的教育制度
澳大利亚实行十二年国民义务教育,小学六年,中学六年(七到十二年级)。其中最后二年,十一,十二年级算是高中,为考大学作准备。读到中学十年级初中毕业时,孩子们已经年满十六岁。从法律上说可以决定自己今后的生活走向。如果无心向学,或者别的什么原因不能继续学业。可以在十年级时拿到初中毕业文凭后,离开学校踏上社会,溶入劳动大军。
在澳大利亚很少听说有留级,不管成绩好与坏,到最后都能通过考试,因为考试的时候,不同层次的学生,考不同层次的考卷。以数学为例,高中的数学教材分二单元,三单元,四单元。单元越多难度越高,二单元的数学基本上就是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一些简单的中学数学。
不管你用二单元还是四单元的数学参加考卷,只要通过考试,都算通过。英语教学也是同样道理。
这二门算是主科,必须要学,必须要通过考试。剩余的科目可以任选,只要凑够十二个单元的科目,通过考试,就可以拿到中学毕业文凭。十二个单元科目有许多可以选择,比如体育,文艺,家政等等。
中学毕业十六,七岁去当学徒工,汽车修理,餐馆厨房,建筑木匠,砖瓦,水电。总之各行各业都有招收学徒工。但是在应征想从事的行业时,用人单位会要求提供中学毕业成绩单,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对于想从事的行业还是有影响的。
比如二单元的数学成绩,应征当个建筑木匠,砖瓦,水电学徒工是没有问题,如果应征当公司文员,都需要更好数学成绩。
西方的精英教育机制如何培养精英&&&&&&
古往今来普天下读书人寒窗苦读,为的就是一朝金榜题名时,飞上枝头变凤凰。在古代科举考试中,穷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没有根本上的区别,过去的学费一般也由私塾老师说了算,而私塾老师们又以为人师表,安于清贫为傲骨。乐善好教为己任。
穷人家的孩子只要天资聪明,潜心向学,哪怕是家贫如洗,无力筹措学费,老师们照样乐于施教,从而造就的大儒,大家,名士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故事数不胜数。
教育事业应该是国家之根本,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继往开来。特别是对于精英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更需要全民族加以深切的关注。
澳大利亚的教育制度中,拥有着比较完善的精英教育机制,人才的培养是从娃娃抓起。小学四年级开始部分有师资条件的几所小学,就设立英才班,从三年级学生中甄别,考试,挑选聪明伶俐的孩子们,集中在英才班加以培养。为精英中学选送人才作准备,英才班考试侧重于孩子们的智力和自然常识等等基础知识。英才班的甄别,挑选,和民族背景,家庭背景无任何关系。一切凭考试成绩优胜劣汰。而且所有的运作都是建立在国民义务教育的系统下,家长们不需要额外花费金钱。
精英中学的招生,是为了对成绩优异,天资聪颖的小学毕业生加以精心培养,提供更好学习环境的免费公立学校。相当于中国的重点中学。
贵族私立学校造就权利巅峰阶层
澳大利亚的‘人文社会结构’组成部分,从广泛的意义来说,是由三个处于不同阶层的群体所综合组成。
社会的底层是劳动大军,人们常说的‘蓝领’同时也包含着广大农村的农场主们。在这一阶层生活的群体们,不需要也不可能接受到很高深,良好的教育。一般的说法中学毕业就足够了。众多的技术专科学校同时也为这一阶层提供着各种谋生的专业技能。比如泥瓦,水电,园艺,厨师等等。这一群体的人们背负着家庭的负担,工作取得的收入,应付了各项生活开支后所剩无几,属于需要辛勤劳作,应付生活的群体。当然其中的佼佼者经过努力可能成为自雇者,小生意经营者。
社会的中层是主流社会,由精英群体所组成。人们常泛指‘白领,专业人士们’。如医生,会计师,律师,教师,企业部门经理等等。这一群体的人们一般出生于良好的家庭,自身受过比较高等系统的教育,有思想,有活力,个人修养层次较高,价值观的依属及思维方式符合西方社会的理念。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任何执政当局所依靠的力量。在西方社会对此有着一种说法,主流社会,中产阶级代表着民意。但是这一精英群体的力量还不足以左右政策的制定,和政治策略的取向。
出生于豪门显赫的主流社会上层精英们,占据着西方世界的权利巅峰。生活在这一阶层的精英群体左右,主导,掌握着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这一群体由政府要员,企业巨头,大法官,商界领袖,银行业者,和战略家所组成。这一群体成员几乎全部来自私立中学和名牌大学。
澳大利亚的私立中学又分教会学校和贵族精英学校,教会学校由政府配给的教育资金及宗教团体赞助。同时也收取学费,学生大多数来自中产阶级家庭。许多更是来自传统,虔诚的宗教信仰家庭。
澳洲和新西兰不同的教育
  澳洲和新西兰是邻国,在大洋洲了两个被海包围的国家。这两个国家的关系兄弟,但是在教育上却是截然不同的。根据调查显示,愿意在新西兰接受教育的青少年比愿意在澳洲受教的要多,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澳洲人的冷漠,新西兰人的热情
澳洲人的冷漠在世界上是出名的。是的。在澳洲,每一个人似乎都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不管和别人怎么相处,他们始终不能将心比心地对待一个人,他们的心在某一个程度上是被封闭起来的,因此,在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青少年往往因为看到的澳洲人的冷漠,所以对他们敬而远之。
相比之下,新西兰人则不同。新西兰一直以人间最好一块净土闻名。这里有最美好的风景,还有最友好的人。不管你是走在路上还是在学校,不管彼此认不认识,新西兰人总是很热情地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予你帮助,让你倍感温暖。这个,就是麦为什么拒绝在澳洲受教的原因之一。在他的眼里,新西兰人比澳洲人友善,容易相处,所以能让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轻松愉快。
&二、澳洲竞争力大,新西兰竞争小
澳洲的人口总数是远远超过新西兰很多倍的,这个就意味着澳洲的竞争力比新西兰的竞争力要大。竞争和压力是成正比的,因此,竞争越大,学生的压力也会逐渐增大。这是一种环境造就的。而在新西兰,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更多,压力也逐渐减少。因为压力来源于学生心里的潜意识,可有可无。不管是想学习或者不想学习,到了最后关头,只要看看书,努努力,英文程度过关,就还是会有大学上。这无疑是学生们最期待的结果。&
三、澳洲教育抓的紧,新西兰的松
澳洲对教育抓的相对来说是比新西兰紧的。这个从澳洲学生的作业和新西兰学生的作业还有知识层面方面可以看出。在澳洲的高中,学生的作业往往比新西兰的要多,这个就意味着澳洲的学生接触专业性的知识比较多,不管喜不喜欢,他们都要去掌握知识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新西兰则不同。在新西兰,老师不会留很多作业,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并且,澳洲的学生学习的东西普遍比新西兰的更深奥一点。在一项调查显示中,澳洲学生的专业知识远远超过了新西兰的学生,而课外知识和自身爱好方面的知识却远远比不了新西兰的学生。这个或多或少都是因为不同的教育方式造成的。
四、澳洲上好大学难,新西兰简单
还是因为澳洲学生人口比较多,所以上好大学相对来说是比较难的。所谓一山还比一山高。在澳洲,上好大学的一定要是出类拔萃的英才,而在新西兰则不同。在新西兰,只要分数累计够,你就可以上你所希望的大学,并且报考你想要学习的专业。这是很多学生都希望的。
虽然说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是在某个层面,他们往往会忽略掉,越是强大的国家竞争力越大,这个就意味着孩子必须更努力学习。有时候,往往会因为压力,造成孩子的自卑心里,从而效果适得其反。
对澳洲教育的感悟
澳洲自由行比较大的感受还是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次有机会参观了台湾朋友的女儿所在的墨尔本的一所小学,感慨澳洲这些国家实乃孩子们的天堂,小学生每天真正教写字功课的据说只有一两个小时,其他时间全部在玩,那个可爱的台湾女孩跟我女儿说她每天上三堂课:早餐、午餐和午点。中午也可以自由选择听故事还是睡觉。门一开,看到孩子们全部坐在地上上课。操场上、沙土旁、教室里、走道上都可以看到孩子们都在各自忙碌着,却又显得有条不紊。每个孩子看上去都很愉快,因为他们的一个个小成果或小进步,老师都会夸张地表扬。台湾女孩在澳洲读过书后就再也不想回台湾上学了,以培养孩子兴趣为目的的父母只好考虑买房移民。
相比之下,国内的教育有点近乎“恐怖”了。某次陪女儿上幼儿园的钢琴课,到教室里一看,小朋友围坐一圈,全部毕恭毕敬地小手放在膝盖上,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怎么没老师?”我正思忖着,看到卫生间的们关着,想到老师应该在上厕所,让我疑惑的是怎么老师不在小朋友们都能保持如此的安静,女儿悄悄告诉我,老师有事跑开也会指定一个小朋友监督大家有没有谁会乱说乱动。教室里很静,我却感到有点透不过气来。跟好友说起幼儿园的这件事,好友无奈地说国内竞争激烈呀,可是这还不是小学,只是幼儿园呐,本来就是玩的地方,孩子们应该一个比一个活泼,而不是被这样“禁锢”着。
新一轮教改正在网上征求意见,好像依然没有什么具体减负的举措,我们的孩子将依然学得很难,却把孩子们应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一点点消磨殆尽。报纸上有人质疑派各家学校的校长出国参观国外的学校有些浪费,我却觉得不仅仅是校长,老师们也应该一批批地出去看看,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看看国外的快乐教育,看看老师们如何一再地表扬自己的学生。
为什么有很多的人移民国外?为什么父母总想着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为什么有人一掷千金让孩子读二十万一年的国际学校?不就是为了下一代的教育问题。我不能选择移民,不愿意与孩子两地分居,也没有能力让孩子读国际小学,我不得不将孩子还是送进我所定义的“恐怖式”教育的国内学校,或许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让孩子快乐,让她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将来选择她真正想要的生活。
澳大利亚儿童教育及子女看护网址大全
家庭﹑社区服务和原住民事务部 (Department of Families, Community
Services and Indigenous Affairs (FaCSIA) )
澳洲家庭日托网站Family Day Care Australia
澳洲幼龄期保育组织网站Early Childhood Australia
新州儿童服务网站 Children’s Services New South Wales
:为家庭提供多种类型的服务,确保能够满足各个家庭托儿和教育的要求
澳大利亚家庭研究协会The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Family
Studies:目的在于提高对影响澳大利亚婚姻和家庭稳定的因素的认识和理解。
儿童和年轻人委员会Commission for Children and Young
Children Now 网站
残障研究期刊Disability Studies Quarterly(DSQ)网站:
新州社区服务部The NSW Department of Community Services
(DoCS):帮助保障儿童的安全和让他们与家人在一起,照顾不可以和家人同住的儿童,协助和家人分开的人士寻找他们的记录,提供和监管领养服务,建设及发展社区,帮助受天灾及其它灾害影响的人士,提供支持服务协助无家可归的人士,资助及监管儿童服务,例如幼儿园和托儿服务。
首都政府残疾丶房屋和社区服务部网站ACT Department of Disability, Housing
and Community Services:
监管ACT地区的儿童服务,并为家庭、儿童服务和社区有关儿童的服务提供意见。
家庭资源及网络支持Family Resource and Network Support
(FRANS):为残障人士及其家庭提供服务(Inner West of Sydney)
社区儿童健康中心The Centre for Community Child
Health:为社区家庭和儿童工作提供专业实用的资源并通过出版物宣传最新政策。
Directions网站:协同不同文化与语言北京的家庭及他们的子女获托儿服务。
皇家失聪失明儿童学会Royal Institute for Deaf and Blind Children
(RIDBC):主要任务是帮助有辅具需求的视听障儿童或学生选用适当的辅具。 服务项目: 1.协助选择最适合的辅具 2.提供辅具相关训练
3.提供技术支持 4.提供辅具相关最新信息。
澳洲儿童基金Australian Childhood
Foundation:专为家长而设、全面说明童年情况的网站。网站中的数据可以帮助您把子女抚养成快乐自信的孩子。
更好的健康频道The Better Health
Channel:维州政府开设的网站,提供在线的健康医疗信息服务。
HealthInsite网站:HealthInsite是由卫生及人口老化部开发,用户可透过互联网取得可靠齐全的高素质网上信息。设立本网页的目的是由于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人,希望能容易地取得医疗及保健的齐全资料,令他们能作出精明的保健抉择。HealthInsite连结了约65个获认可信息伙伴的网站,包含了最新而且重要的保健主题,包括健身、营养、心脏病、糖尿病、精神健康、哮喘、癌症及儿童健康等等。
Let's Read网站:提高0-5岁儿童的阅读能力。
多元文化资源中心Multicultural Resource Centre, VIC
在澳便捷查找保姆住家工人照看小孩的网站 WeNeedaNanny: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朋友说说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